当代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代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当代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1

重庆綦江实验中学杜咸龙

在暑假,我校组织了高中新课程校本培训,受益匪浅,感受很多。“应试教育要改”“应该用高的理论纲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借此机会把自己对新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整理成文,希望抛砖引玉,并与同仁们共勉。

首先、新课程下,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一教育家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其次、新课程下,注重“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 1

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第三、新课程下,注重课程观念。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

第四、新课程下,注重领会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走进课堂,你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环境下完全不同的“景色”,学生们的眼中闪动着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积极地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构想着未来的蓝图。试问:你还会停止改革的步伐吗?

第五、新课程下,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

当代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传统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在前面滔滔不绝地讲, 同学在下面昏昏欲睡地听, 教师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如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下面以美术鉴赏课为例, 利用英特尔的未来教育理论, 尝试着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一、明确单元主题

把古代人物画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 并将一个故事讲给同学:“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女婿赵纵曾先后请著名的画家韩干、周坊为其画像。郭子仪把两幅画挂在一起, 分不出优劣, 她的女儿说:‘二画皆似, 而后者更像, 原因前者空得赵郎状貌, 而后者能兼得赵郎情性笑言姿态。’”由此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 引发学生的猜测与疑问, 同时学生阅读教师演示文稿, 明确本单元的研究任务, 了解相关方法支持与信息支持, 进而使学生能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究, 不断地生发新的疑问。把“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是什么?”作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 之后提出单元问题: (1) 衡量一幅人物画的标准有哪些? (2) 中国古代人物画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3) 绘画理论如何指导人们的思想? (4)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渗透的文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有哪些? (5) 怎样画古代人物画?

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1) 根据单元主题确定各自感兴趣的话题。研究任务相同的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 组内推选小组组长, 组长帮助组员明确各自的分工, 从不同层面分工合作开展研究活动。同学们针对五个单元问题分成了五个小组, 在研究过程中, 组长及时了解和反馈组员的研究进程, 收集和整理组内的资料信息, 同时组织组内讨论, 分析研究资料, 梳理组员的各自观点, 交流各自获得的体验, 商定本组的汇报展示形式, 激发组员的成功斗志。

(2) 研究方式主要是图书馆、网站资料查询, 社会实践调查和专访各科老师。在“中国古代人物画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小组中, 同学采访历史老师以验证中国古代人物画所走过的历程, 得出了唐代的中国人物画繁荣的原因, 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作品中, 同学们了解到许多绘画作品与古代诗词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同学们不但在画面上感受到了当时虢国夫人的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 在杜甫的诗歌《丽人行》中也很好地体会到了:“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 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 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 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 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 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 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诗与画的结合, 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唐朝。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3) 教师起指导作用。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及一系列计划:单元计划实施纪实、单元计划时间表、学生计划分工表、研究报告表格、学生资料收集登记表、教师资料收集登记表、网站标准评价量规、演示文稿评价量规等, 随时引导学生。

三、成果展示

经过学生们的分组研究和实践, 教师组织成果展示。 (1) 汇总研究资料, 根据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 用Power Point演示文稿做成研究报告, 五个小组分别以“魅力中国画”“足迹”“绘画理论与人物画”“国画与文学”“怎样鉴赏人物画”为题做了演示文稿, 同时制作了以中国古代为主题的一个专题网站; (2) 研究结果用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 写出了《文学与绘画的关系》等论文; (3) 同学们临摹了《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古代作品, 并把绘画作品展示出来; (4) 全班同学按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班内进行展示交流汇报, 实现资源共享; (5)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合作汇报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 (Power Point演示文稿、专题网页) ; (6) 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研究汇报的有关内容, 使之完善; (7) 将研究成果放到校园网上让更多同学看到。

《当代教育新理念》读书随笔 篇3

闲暇之余,拿起《当代教育新理念》,带着一片热忱与期待用心去读。读后受益匪浅,感悟也很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教育新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让思想不断更新,与时代同步。在经济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朝,学习必须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它不再是学生的任务,是每一个合格公民的责任。在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有了目标,有了信心。我觉得以下几点颇为重要:

一、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古人教学尚且推崇尊重,平等。当今的人民教师更应该理解此重要意义。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促进人的发展,不断完善教育的内涵。试想一位教师不允许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清,不允许学生智力水平低的学生慢一点思维,不允许优等生有质疑老师的权利……那么,这样的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怀着胆怯、敌意去听课,得不到老师的信任、尊重与关爱。这小小的心灵长出来的有可能是怀疑一切人,不相信自己能干成大事……因此,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本着教师的天职,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用宽容、引导、信任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班级体充满笑声与荣誉,那么各方面的工作必会顺利开展。

二、抓住课堂主阵地。

课堂是最直接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我们的每一节课要有效,不光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其有效性呢?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需要长期培养,时刻叮咛,及时鼓励。学生的倾听、写作、读书、写作业、预习等习惯并不是令人满意的。我将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监督。利用早自习、课间等时间,去管理与劝说,有时也应该严厉地批评。恩威并重。

2、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今夕,应落实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方式。让学生有疑、有思、有法、有得。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将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也会在课堂的主阵地上的披荆斩棘、阔步潜行,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发学生的潜能。

3、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的作用不容置疑,有用的教案力求考虑学生的疑点与发展前景。注重三维目标的体现,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我将预设好教学情境,同时期待良好的生成。

4、科学布置课堂作业

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不同习题的理解一定是不同的。过浅或过难的习题均不适合学生的发展。我将分层留作业,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经常反思教育现象。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篇4

教师:余开国

袁振国教授编撰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如: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怎样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内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终身学习。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面向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教师,能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和实践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观念的变革是最基本的。“观念领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行为。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不断实践。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由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创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真实情境,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自觉提升教育理念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关注学生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教

师教学的组织形式。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多领域涉猎知识,而且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其核心是师生平等。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要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教育是生命的火炬,是智慧的桥梁,是通向文明的阶梯;教育事业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理想、激发智慧的宏大舞台;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获得内在的幸福提供了无限空间。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篇5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并且强化以下几点:

一、终身学习、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幼儿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幼儿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尊重与宽容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意志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1.教师应尊重与宽容幼儿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幼儿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幼儿主动活泼的呈献。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幼儿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幼儿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幼儿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幼儿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2. 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有一年,上海市一所市重点中学接待了一个美国的教育代表团,主人特地请了一位优秀的物理特级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的非常精彩,用我们传统的评课标准来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教师语言精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课上完了,听课的中国老师掌声雷动,钦佩不已。然而美国客人却面无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观感时,他们说,这堂课老师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既然如此,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

美国客人的反问让人振聋发聩。既然学生都能回答,老师还问这些问题做什么?这节课的任教教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可以说代表了我们中国教师的上课的最高水平,然而就是这么一节我们认为非常优秀,几乎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的课,却让美国客人百思不得其解,一语击中要害!这个要害正是长久以来我们应试教育的弊端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学生早已适应了你来问我来答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老师也早已适应了我来问你来答的教学方式。

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中,满堂灌的情况基本上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是目前最普遍的情况,表面看起来好像师生互动,气氛比较好,实际上本质没什么改变。这实际上是换了形式的满堂灌。现在,我们的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下,很难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我们必须从头反思我们的教育观,我们的学生观。

3. 增强幼儿的学习信心与意志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使幼儿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树立坚强的信心。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幼儿都有收获,如激发能力强的幼儿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要适当地“让其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当孩子理解有困难时教师要说“再想想,再看看”的鼓励话,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学习信心,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种,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很有创造性的。曾经有一位画家对小孩子的画喜欢的不得了。坦率地说,别人怎么也看不出来那些小孩子的画好在什么地方,但是画家说,如果这幅画是一个成人画家画出来的,那么他绝对是顶尖画家!也就是说,小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他们眼中的世界更丰富多彩,更绚丽多姿,而这些世界往往是成人所看不到的。

三、不断实践、重新审视幼儿,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幼儿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幼儿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权威,取消标准答案,让孩子永远不停地问下去,终将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

袁振国教授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笔通俗而优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我觉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胧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经他或以事例说明或引经据典般地娓娓道来,不觉大受启发。对于文中倡导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树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理念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理念

一、当前高职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

(一) 当前高职学生对理想信念认识的现状

1.高职学生理想目标具有三大特性

高职学生的理想目标有三大特性:层次性、不稳定性以及务实性。层次性和务实性体现在高职学生在理想目标的确立上。极少数的学生会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大多数学生仅立足于实现自我, 忽略了为国家、为集体应尽的职责。不稳定性体现在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极其不稳定, 容易产生动摇。

2.高职学生缺少对国家和社会长远目标与理想的追求

高职学生一方面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关注度不高, 另一方面对于国家大政方针以及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认识还很不够。虽然大多数的高职学生从理论上认同奉献精神, 了解社会责任感, 认同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却忽略了国家和集体, 更关注的是“自我”, 反而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考虑不多, 不太注重, 导致在理想目标的确立上, 注重个人目标和理想, 从而缺少了对国家和社会长远目标与理想的追求。

3.高职学生职业理想的追求缺乏信心

由于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心理压力, 再加上大部分高职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差的自身特点, 导致其对学习缺乏一定的自信心,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应有的自制力。最终学习效果不尽人意。所以, 他们入校后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影响了学业。

(二) 以上现状形成的原因

1.社会的原因

(1) 外部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 从宏观的国际环境来看, 现代西方社会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念影响了我国当代大学生, 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从国内环境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 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主流思想会受到错误价值观以及非科学思想的冲击, 其中一些消极的思想对当代高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导致一些学生出现理想淡化、信念动摇、价值观被扭曲。

(2) 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尤其是网络不良信息, 对高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互联网鱼龙混杂, 势必会有消极和不健康的信息。

(3) 应试教育导致家庭重智育轻德育。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家长和社会人群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校的原因

(1)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材滞后。目前思修课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2) 学生活动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学校平时的校园活动很少将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其中。

(3) 任课老师对理想信念教育侧重不足。大多数任课教师, 除了专职的思政课教师以外, 几乎很少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没有很好地将教书与育人两者相结合。

3.学生自身的原因

(1) 高职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本身就缺乏正确的认识

(1) 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表现在接受能力较强, 但辨别能力较差。这样导致他们在面对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大量信息时, 兼收并蓄, 很难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槽粕, 仅凭着一颗好奇心去学习、接收和效仿。 (2) 高职学生逆反心理较强, 导致他们习惯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实, 甚至于老师、长辈们越是认同和肯定的, 学生越是不以为然, 极端的还可能会产生反感的心理, 以至于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如果只是一味向他们进行主流思想的灌输, 那么就有可能会取得相反的效果。

(2) 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的影响

对高职学生来说, 长久的学习经历都是不太认真刻苦的, 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不够, 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也是散漫的, 而且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计划和目标。特别是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是95后, 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的生活环境优越, 在生活上很少经受一些艰苦的磨练, 导致形成了自私自大的心理`v, 从而长大以后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种种缺点。

二、应对举措

(一) 社会方面的应对举措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社会都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更应该从实际行动上支持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应在新闻、文艺、影视、出版等方面, 体现出思政工作的主旋律, 这样才能为包括高职大学生在内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

2.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为高职院校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把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作为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来说, 应结合城市改造和社区建设搞好附近的规划, 加强对学校周围环境的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 坚决对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依法取缔, 并且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 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 消除可能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隐患。

(二) 学校方面的应对举措

1.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

高职院校要首先从培育职业理想出发, 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深化职业理想教育, 融理想信念教育于专业教育体系之中,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把理想信念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2.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预备党员的党校、政治课、主题班会和由辅导员参加的团会、学生会会议等多种形式建立以社会模范人物、以师德模范、以优秀学生为导向的正确的当代高职大学生指导思想。

(三) 个人方面的应对举措

1.加强学生的政治学习

学生应在不放松专业学习的前提下, 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政治学习, 尤其应该学习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文件。通过学习能让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力地抵制不良诱惑。

2.强化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性

对于任何一个大学生来说, 社会实践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不仅能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更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懂得奉献社会,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 应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使其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文件.

[2]程喜荣.辅导员在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作用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2012 (4) .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学十几年,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高职教育新理念课程改革心得 - 篇8

唐兵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老师,二十五日下午我参加了高职教育改革的学习,这次会议由教务处组织,会上刘院长和向院长对我院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围绕“对岗课改”目标,开展新一轮教学改革。我学习到了很多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使我深感责任重、压力大,所以我只有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

新一轮教学改革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的文件精神,在原来精品课、标杆课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改革,强调学历和岗位培训相结合、课堂和实践相结合、企业文化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目标任务:一是对应岗位和职业标准的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适应公司发展大局;二是注重专业发展方向,对课程的内涵进行由外而内的改革,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三是通过实训设备运用、岗位训练、企业文化实训等,缩短人才培训周期,进行由虚向实的改革,适应企业的需要。最终达到满足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的目的。

向院长给我们上课时,专门对由上而下的改革、由外而内的改革、由虚向实的改革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使我们对“对岗课改”目标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知道自己工作的目标和在以后工作中如何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首先我按照102个岗位标准、岗位目标、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照自己的专业认真学习,熟悉自己的岗位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让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这次培训对于我将会有很大帮助,为我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多的是让他热爱体育、热爱锻炼,终身坚持身体锻炼。同时在教学课堂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熔炼团队,挑战自我。此外运用拓展训练的理念,在体育课或相关课程中运用,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以实践运用能力都有帮助。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用自己的身心去创新。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

总之,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

当代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9

1. 注重学生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 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内容标准”所规定的是全体学生关心达到的基本要求。

2. 注重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新成就

《标准》注重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课程, 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 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 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标准》力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 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 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标准》中教育新理念的贯彻实施

针对《标准》中提出的教育新理念, 如何在物理教育教学中实施、贯彻、落实呢, 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 更新教学观念, 调整培养目标

①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来看, 科学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等, 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 而并非只培养少数尖端的科学技术精英, 有鉴于此, 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便应该定位于如下几点: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 并应用其去解释自然现象, 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科学素质, 以便与“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的思想相一致;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物理探究技能, 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以便和社会生活以及生产实践接轨;③保持物理学习的兴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待科学的品质, 以利于实现终身教育。

2. 改变培养模式, 激发探究热情

科学培养目标的调整要求人才培养方式作相应的变更。传统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尽管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也曾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也曾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物理学人才, 但由于此种教学方式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 大多表现为“填鸭式”, 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能力以及情感因数的培养, 致使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望而生畏, 进而丧失信心, 极大程度地扼杀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具体教学过程中, 除了按正常模式传授知识外, 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进行物理实验, 并进行课题研究也正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教师在向学生演示课内的实验的同时, 也可以演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新奇实验,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 以此来提高其进行物理实验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重力加速度时, 可以说一些历史, 亚里斯多德的理论以及伽利略的推理, 假设和实验验证等, 让学生明白真理往往是大胆的假设和小心的实验验证就可以获得的。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以及物理学习的兴趣。再例如在讲压强时可以做这样一个既简单而又有趣味的实验:将一本书放在桌面上, 在书上放四个鸡蛋, 用这四个鸡蛋支起另外一本书, 轻轻地在书上放上两到三块砖, 然后在砖上放一片瓦。用锤子敲击瓦, 发现瓦碎了, 而鸡蛋却完好无损。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 做出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 兴趣大增。

(2) 注重物理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 如能创设一个好的物理情境, 让学生循着老师设计的方向一步步走向深入, 将会给学生有被领入神奇的科学殿堂之感!这样, 学生就会因“觉奇”而自动产生“探奇”的念头, 学习过程自然也就变得积极主动, 苦中有乐了。例如, 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先提出悬念, 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 让他们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 而不是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样在获得答案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或是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的一个情境创设使得学生自觉去探寻自然的奥妙。

3.改进评价方法, 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标准及大纲的要求, 目前的评价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 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要更多地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 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更多的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人的主题精神。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 沟通与协商;⑵评价结果效益化:即重视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反馈作用, 以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接受;⑶评价方式动态化:即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 注意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⑷评价内容多元化: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⑸评价模式过程化:即不要只关注评价结果, 不要只关心学生作对了多少, 要更重视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去了多少时间是否与他人合作过是否遇到过较大的困难, 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⑹评价施实日常化:即重视评价的实效性。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将评价日常化, 通俗化。

此处以研究性学习评价为例:为了让学生既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又能及时知道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通过设计量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操作时分三个步骤:⑴教师设计量表。具体内容包括开题评价, 过程评价和结题评价。三各项目下又各有子项目, 各个项目又各占一定的权重。⑵组织学生根据量表自评。包括自我肯定, 自我批评, 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⑶教师评价。指导老师根据量表对所指导的学生客观评价, 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一份。让学生与自评量表对照。如有明显争议, 鼓励学生提出来和老师商榷。关于对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新理念的理解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细细地摸索, 探寻。这里指出的几点看法只是一家拙见, 希望大家能加以补充和指正。

共享教育新理念 篇10

2012年8月8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之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学习,我聆听了数学特级教师钱守旺的《我的20个教学主张》、周业虹老师的《新课程中的说课技巧》、文喆教授的《课堂教学本质与好课分析》、万福教授的《发展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有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晨元老师的《有效教学的特征》等10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使我在思想认识、教育观念上、理论理解、业务水平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下面谈谈我在这几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观念更新和提升比知识更新和提升更重要

我曾经苦于对差生的学习兴趣难于培养,学习成绩难以提升,为了差生的改变我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但效果还是微乎其微。反复强调过的解题方法,遇到同类问题,他们还是无从下手,复习过若干遍的知识他们还是不能掌握。教学走进了死胡同,我原地徘徊,迷惘、焦虑,恨自己教法平庸,恨学生愚蠢,心中一直在呼唤谁能救我走出困境。在我翘首苦盼之中,有幸参与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教师研修班学习,亲耳聆听先知们的教诲,培训中心韩主任的一句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我如沐浴春风,让我幡然领悟,对差生那么多的无奈和气愤,是自己没有尊重孩子的特殊个性,一味的追求教学成绩,片面的理解智力,忽略了智力的多元化。是自己没有“读懂学生”,“以人为本”,就是“以心为本”。正如另一位先知的一句箴言“我们不能把全班50多个学生教成一个学生”。让孩

子做最好的自己,更需要的是我们要有发现孩子特质,了解孩子个性的眼光。怎样引导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怎样让孩子扬长避短,除了让孩子愉快地接纳自己,还要引导孩子认清自己,欣赏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因自己的不足而自卑。只有孩子认识了自我,他才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改造。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不是我们去打造完美宝宝,不是由我们把孩子当成白纸画上最美的图案,而是在画稿上自己修改、着色。让他们自己去书写最美丽的人生。

韩主任说:精神和灵魂只要有一样在路上就能走向幸福的彼岸。我们应该唾去把角逐高分当作学习的全部的观点,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以分数论英雄,关注孩子全面发展,运用冰川理论,去挖掘孩子潜在的美质,引导他们积极上进,不断进步。

二、智慧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万福老师在《发展有效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谈数学的价值取向时说:算的准算得快,掌握得牢,能应对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吗?钱守旺老师在《我的教学20个主张》中第一个“观念更新 理念内化”中说“初级老师教知识,中级老师教方法,高级老师教智慧”。都在呼唤智慧的教育。记得曾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智慧的核心就是创新、发现。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启迪智慧放在首位,交给关乎孩子们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的智慧。

三、问题引领比知识引领更重要

钱守义老师说:“有了问题,才能把冰冷的教学,变成火热的思考”。万福老师说:知识问题化。从专家的话中可见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备课上课中,总是把让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放在首位,以精讲多练为主要教学手段,由此,往往教师津津有味,学生却一脸茫然。新课改之后,为让学生动起来,采用了合作学习,注重了动手操作,学生动手动口,可是由于缺乏问题的引领,课堂看似热热闹闹,然而,热闹的背后,却是思维的默然。文喆老师说:看课堂状态,看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活动,不是看手动,重在看思维的活动程度。由此可见,“问题”才是课堂的灵魂。

“问题引领”已经成为高效课堂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问题解决看作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过程。一个生动的问题设置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出学生的潜能。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深入思考的开始。“问题引领”关键在于“问题”不能是教师的专利。教师既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导”,也要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高效地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学生对知识吸收、储存、再现的过程。而以问题引领为主要特点的高效课堂则体现了学生探究、研讨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创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地教。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下去,而应根据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重新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更有针对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学生。要有层次地教。从学生对“问题引领”学案的完成情况,就可以大概了解出学生学习前置时的个体的差异。对于大家都难于理解的重点问题要多启发,多点拨最后总结。而一些少数人不能理解的问题,就让这少数人站起来讲,其他学生帮忙纠正,点拨。个别不懂的问题可以课后个别辅导,上课少讲。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当学生走进课堂时已不是对课堂内容一无所知,完全陌生的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构基础。要注意创设认知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出机会,让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要凸显学生,矮化师高,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现生本互动。从课前预习回到课堂中再认识,再发现,走向深入,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这样才会发挥课堂的高效。“问题引领”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教育新理念》读书报告 篇11

——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研修报告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近期我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受益匪浅。

自主研修的基本情况:

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认真研读了袁振国的《新教育理念》一书。纵观全书,既有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又能以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具有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把所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达到了预定效果。

重点研读内容:

一、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

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三、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四、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接受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根本区别

五、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 深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实践反思:

一、更新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第一章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时,我觉得: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

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1、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应该是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不是教师、教材所规定的。如果同样的教学内容不是单纯的依靠教师的问来呈现,那么教师能否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观察、讨论等手段,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呢?回顾近期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很多专家、教师提出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等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然而这些教学模式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教学,因此,这要求教师首先从观念上必须更新,并融入于教育行为中。在课堂教学中,时刻以新的教育思想统帅教育行为,科学合理的建构知识。努力改变原有教学中,教师跟着教材走,学生跟着教师走的局面。真正在教学中,体现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

2、问题的呈现直接体现了教师是如何的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如何的学。问题的呈现是教师领会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精神,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追求。我认为要改变原有的呈现方式,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做到“了然于心,融会贯通,精心选择,合理构建”。其含义在于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相当明确,要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所努力体现的教学理念和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并能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具体生活实际出发,合理组织学习素材,做到既不盲从于教材,又不偏离于教材。

3、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教师是否能不断的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只有当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才能得到自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同样的,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有意义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数学学习才是有用的,有生气的,有效的。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1、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2、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3、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三、营造创新环境,创设乐教、乐学的氛围

1、树立学生创造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先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

2、营造创新气氛和环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才能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极力避免给学生造成害怕因素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及自由的环境。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难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3、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创设动手的机会和空间。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汲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一些创造性的任务。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扩展思维,并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

读《教育新理念》一书有感 篇12

《教育新理念》是一位优秀的理论导师。最近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感触颇多,因为它和我们的教学紧密相关。

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素质教育该怎样定位?以前的教育范围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书上学会了,考试考好了,那就说明你是个优秀的学生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舍弃了很多更重要的过程和情感。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要考试,素质教育的提出,不仅保留了以往的应试,升学,还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提出了更广阔的要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需要的不仅是只会读书的学生,而是会读书又更多面的学生了。素质教育的提出不管是对学生或老师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素质教育应该能有比较满意的应试基础;其次,学生除了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去接触更多的知识。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储备,更要让学生的有一定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对学生来讲是终身受用的。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篇13

一、教师要终身学习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贯穿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把那些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艰苦探索的精神

教育是什么?赞可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育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和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教师的品质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与奉献精神作为师德的典范。因为这些品质是任何一个时代教师的必需的要求,而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创新与探索。因为原有的不适合新时代的需要必须有屏弃的勇气,这就需要有探索的过程了。这个过程的艰辛注定了要有吃得起苦的精神才可能闯出一条崭新的路,也只有这样,才能锻炼自己,进一步完善自我。于是,这些新时代教师的品质在当今的历史氛围中显得不可缺少和举足轻重。

三、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有些教师还十分注重开课和结束时师生问候。如“初次见面,请同学们多多关照。”学生们也会有礼貌地对答。又如上课结束时,有的老师说:“请同学们好好休息。”,学生随即说:“请老师好好休息。”这是多么融洽的师生关系啊!老师站在学生的前面是位“循循善诱的指导者”,站在学生的后面是位“和蔼可亲的组织者”,站在学生旁边是位“全神贯注的欣赏者”,站在学生中间就是位“亲密无间的学习伙伴”。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地看学生,而是蹲下来再看学生。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能走近学生,才能尊重学生的地位,才能发现学生长大了,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从而为学生创建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育新理念》一书,让我看到了课程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让我觉得我们的问题与困惑是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的。只要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一定会越来越融洽,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们不少的启迪。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让“孩子喜欢怎样的教育”这一问题,贯穿于我的工作中,成为我不懈努力进行解答的目标

苏子敏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这是作者对教育的感悟,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所以在他的笔端我们才闻到了一幅教育革命的新气息。

教育是技艺。教育需要教师开动脑子,有充分的预设,有随时准备问题的生成,从而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始终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把结果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拓宽学术视野,有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的教育,实现综合教育;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他们日后的继续学习,独立处理问题提供保证等等,这些新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对我们教学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教育是哲学。读罢全文,我们仿佛重新认识了许多教育哲学家。孔子“天命之谓命,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儒家教育思想;朱熹“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慎思之,笃行之”的五步学习法;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践行模式”;柏拉图的“善的教育”;涂尔干的“纯粹的惟理教育”,还有诸如洛克的形式主义教育、培根的经院主义教育、斯宾塞和赫尔巴特的实质主义教育观、卢梭主张“以天性为师”以及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的一些教育思想。由此看来,此书是古今中外哲学教育巨篇的浓缩版。

教育是艺术,是诗篇。在这里我们也安康难道了作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深湛的文学功底以及对学科透彻的分析。科学教育的“探究与合作”;数学教育的“生活与开放”;文科教育的“感悟、理解和表达”美育的“境界、感受和体验”等等,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丝丝入扣地阐述,让人受益匪浅。

上一篇:保护资源的建议书作文下一篇:安全生产巡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