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状况(通用8篇)
【摘要】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本文主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应该如何在新的金融形势下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竞争力,健全金融防范的机制,建立和完备成熟的金融市场。
【关键词】:金融市场;国际化;防范;机制;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金融市场也逐步走向国际化,与各国的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增长,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大幅提高。普遍来说,虽然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深度和广度不够。真正成熟的金融市场的标准是:好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丰富的融资产品与渠道进行融资;长期投资者能够得到合适稳定的回报;市场价格基本合理;市场参与者遵守规则。但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远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决定人民币国际化关键的人民币“投资池”尚未形成;国内一级和二级市场、场内和场外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现象;同业拆借利率尚未成为引导整个利率体系的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等。总之,我国尚未形成一个高度开放、规模巨大、品种繁多、赢利性和安全性达到规范的适应货币国际化要求的金融市场。
第二,利率和汇率缺少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使用价格和时间价格,汇率则是货币的交换价格,两者应分别由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供求来决定,否则就会被压制或是被扭曲,从而导致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压制和经济行为的扭曲。如果利率不能反映真实的货币借贷市场的供求,并以真实的市场利率引导其他金融商品的价格;如果汇率不能真实反映本币和外币的供求,并以真实的市场利率参与国际经贸往来,该国货币就难成为国际货币,并承担起国际货币的职能。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阶段,利率、汇率市场化的进程受到诸如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国际收支状况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防范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金融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基石。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仍为四大国有银行,虽然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但在整体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上仍和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长期以来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和行为模式仍旧阻碍着国有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第四,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有部门金融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通常只注重国内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而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还需加强。特别是随着货币国际化的加快,本币的流出也将日益增多,而境外本币的增加会使得市场投机因素增多,容易造成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时期削弱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用,甚是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失效和失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它们对我国造成的直接冲击不大,但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五,金融市场尚不完备。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是很不完备的,除了传统的银行信用间接融资外,仅仅局限于同业拆借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慢。主要表现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投资欲望和价值观念;银行没有企业化,信贷资金尚有供给制,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信用工具缺乏.现有证券的不流通;价格体系的不合理,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准确及时的投资信息,资金得不到合理流动;金融立法、章程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等。
面对一系列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需要的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我们的金融体系更有效果,我们需要我们的金融市场,包括银行、证券、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各种金融投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资金配置的效率更加提高,使我们的金融机构更有效,在世界的竞争当中,在和那些市场的老手们更多的竞争当中来提升我们自己、提升我们在全世界配置资源的能力,把我们的银行、我们的金融机构也提升到在世界范围配置资源的水平。
首先面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入世带来的各种挑战,银行就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金融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零售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一项高增长、高回报、高盈利的业务。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是存差行,经营是以规模扩张为手段,以存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具有中国银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这种集中、单一的业务发虔和盈利模式适应了相对稳定的、封闭的和低层次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传统业务遇到了强烈的竞争,也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应该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经营模式转变的重点之一抓好、抓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以发展创新为主题,调整经营策略,转变传统经营模式,把工作重心向商业化经营转变,把收入结构向多元化创收转变,把资源配置向支柱型业务转变,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和存款结构,加大零售业务的营销力度,加快市场份额的争取和经营效率的提升,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资产业务、低成本发展负债业务、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的目标。抓住信贷政策导向,积极稳妥发展个人消费额度贷款,切实提高个人信贷服务效率,推进个人资产业务快速发展。
同时利率与汇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是一个经济体对内和对外所有金融业态和产品的价格基准。只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基准,才能有效配置各类资源,金融改革才能彻底并持续、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在一个开放的金融体系中,只在部分地区开展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试点容易带来资金冲击,引发金融不稳定,不宜小范围试点推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金融改革更应加强整体规划、全国共轨,推动金融改革与利率汇率市场化协调并进。
然后我们需要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金融监管 ,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扩大银行中间业务 ,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运行 ,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要建立完备的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第二,要加强风险监管,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根据定性和定量指标确定风险水平或级别,根据风险水平或级别及时进行预警;建立对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判断和救助体系;建立对支付危机的处置体系 第三,要加强有效金融监管的制度性建设,健全金融企业内控机制,健全金融监管法规,严格监管制度,建立对违规者的追究机制,依法规范金融行为。只有建立起有效、健全的内控制度,才能防范、控制、化解金融风险及危机,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四,要加强有效金融监管的制度性建设,健全金融企业内控机制,健全金融监管法规,严格监管制度,建立对违规者的追究机制,依法规范金融行为。只有建立起有效、健全的内控制度,才能防范、控制、化解金融风险及危机,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第五,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会计准则,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要在完善证券、保险、银行三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三个监管部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宏观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政策与信贷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通过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完备金融市场需要政府或监管部门应该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或法规规范金融市场;其次,在社会上应该有效借助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有效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使人们摆脱传统观念,意识到投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的状况分
析.http://blog.163.com/h_p123/blog/static/***452945393/.2012-06-06
[2] 建立有效监管制度防范金融风
险.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623/03485010333.shtml.2012-06-06
[3] 金融改革不宜回避利率汇率市场
一、目前我国公司的金融市场环境
按照金融市场范围, 可将金融市场划分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 不同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的作用均有不同, 优质或劣质的金融市场环境, 对公司未来收益有直接影响, 对公司财务运行方式、财务目标均有影响。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 加上传统计划管理体制对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尚未成熟, 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与推进, 我国公司的金融市场环境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 金融市场结构呈不断优化发展趋势。我国公司在近年来, 在债券市场大幅增加了信用类债券发行量, 有利于改善与调整我国融资的长期性的单一化结构, 使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展, 缓解公司发展受到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制约, 使公司融资机会明显增加。另外, 2009年, 我国开启创业板运行, 使资本市场层次性明显增加, 为许多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更加容易获得资金, 保证公司发展。
其次, 金融创新呈稳步推进的趋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创新产生一些负面评价, 然而针对金融创新作用而言, 我们应对其创造的价值给予肯定, 特别是我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开展金融改革, 必须总结经验教训, 合理、科学推进金融创新。针对我国现有的金融创新状况来说, 已获得了一定成绩, 主要包含金融服务手段、工具、产品与市场创新。例如, 国家创业板的推出, 使资本市场广度、深度进一步得到拓展。开展融资、融券业务, 使市场交易额明显增加, 增加证券流动性, 公司在投资、融资过程中, 可获得更多证券与资金。另外, 为投资者创造了全新的交易方式, 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单边市问题得到改善, 有利于投资者规避金融市场风险。
二、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
2013年, 中央银行放松贷款利率, 有利于实现利率市场化, 针对资金密集型企业来说, 可利用金融时间价值、金融资本杠杆与金融产品之间的不同利率, 获取公司运营的资源收益, 通过银行的资金平台, 使沉淀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利用票据买卖与金融产品发行, 获得资金利差, 使公司盈利能力得以提高。因此, 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财务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 实现公司资金的证券交易。金融市场作为投资、融资场所, 公司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可通过债券与股票形式进行资金筹集, 公司资金在证券市场的投放, 将其转化为有价证券, 与证券相关财务进行交易活动。金融市场根据使用期限, 可划分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的主要融通场所, 达到参与者流动性要求。而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主要融通场所, 可为参与保证盈利性、安全性。各个市场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 建立一个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体系的稳健, 可使中央银行顺畅、有效的传导货币政策, 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次, 公司利用金融市场, 可交互转化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处于资金短缺情况时, 公司可出售持有的长期债券与股票, 将其转化成短期资金, 以填补资金短缺口。另外, 若资金周转畅通, 公司可利用短期资金购买债券与股票, 将其转化成长期资金。实现长短期资金转化, 可提高公司资产的优化转不安。有效利用公司资金。
第三, 按照金融市场传达信息, 协助公司管理者做出财务管理决策。随着金融体制、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发展, 我国金融已获得突破性进展, 市场参与主体也逐渐扩大, 市场体系基本上已实现初具规模与明确分工, 是我国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可以说, 金融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 有利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传达, 公司管理者在金融市场中可准确获取信息, 进而提高财务管理决策能力。
三、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财务管理
处于新时期背景下, 金融市场环境日趋完善, 若公司管理者不顺应时势, 固步自封, 必然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因此, 针对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而言, 笔者认为主要由三个方面加强财务管理:
首先, 创新公司财务管理理念。针对金融市场环境的复杂变化, 面对金融市场挑战, 我国公司必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其一, 使财务管理理念提升到国际视野角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升, 为我国公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财务管理平台, 在多元化资本涌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基本形势下, 公司应当更新财务管理战略, 要以时代为立足点, 跟上时代步伐, 融入国际金融环境中。第二, 要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理念。国际资本的流入不仅为我国公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财务管理平台, 也带来了更大的财务风险, 公司必须在强化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加大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其次, 使财务管理内容进一步拓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金融环境呈现新时期、新时代特点, 要求公司进行财务管理时, 必须改变财务管理内容, 将财务管理内容进一步拓展, 除常规资金管理外, 还需加强保险管理与金融风险管理, 特别是对于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一体化作为双刃剑, 我国公司选择金融一体化形式获得更多的投资、融资机会, 使自由选择权增多, 同时不能忽略金融一体化市场的潜在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 我国公司无法避免受到金融危机波及,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调整的因素, 大大增加了我国公司的风险概率, 风险系数也逐渐提升。所以, 公司财务管理要重视金融风险, 利用现代化风险防范技术, 及时规避、防范金融风险, 保证公司财务管理的稳健运行。
第三, 对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改进。处于金融市场环境下, 我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具有更多自由选择方法, 公司利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金融知识, 在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创新应用, 进而使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公司利用金融衍生工具, 有效的规避投资、融资风险。例如, 通过认股权证的发行, 不仅可实现二次融资, 为公司发展进一步筹资资金, 还可因发行认股权证所得资金, 均为公司的自有、自由资金, 防止债务筹资到期, 而无法偿付的偿还风险。另外, 公司利用金融期权、期货, 实施套期保值, 与现货市场交易风险进行对冲, 进而公司可规避交易风险。例如, 公司购买外汇期权与期货, 签订远期外汇的协议, 降低我国公司在进口、出口业务的风险, 进而有效规避外汇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金融市场环境是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平台, 对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具有深远影响, 因企业理财环境不断变化、日趋复杂, 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所以, 一个企业公司面对新时期的金融市场环境, 必须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利用有利的金融环境, 加强对金融市场环境的应变能力, 做出正确的投资、融资决策。只有如此, 公司才能在竞争激烈、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中稳健、安全的运行与发展。
摘要:世界金融正在全球化发展, 我国企业面临金融市场环境更为复杂, 企业财务管理受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加剧, 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下, 如何把握机遇,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是我国企业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对目前金融环境下的公司财务管理, 浅谈我国公司如何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更好加强财务管理, 以确保公司价值不断提升。
关键词:公司,财务管理,金融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代甫.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市场研究, 2011 (7) :38-40.
[2]陈兆松.我国证券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许凤清.市场环境、最终控制人性质与企业投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中山大学, 2010.
[4]裴丽娟.我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5]邱凯.投资者认知偏差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数据[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我国童装业起步较晚,尽管一直以来,在服装业发展中相对滞后。但近几年来,我国童装市场巨大的容量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向服装产业投资。面对庞大的发展前景及利润空间,特别是加入W TO 后,国外的童装品牌也纷纷进驻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童装市场格局基本是,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各占中国市场的50%。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国内童装厂家所占的一半份额中,最多只有30% 拥有品牌,70% 则处于无品牌状态。我国本土童装生产商基本被积压在中低市场,一些规模较小的童装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竞相压价,自相残杀,或者是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做国外品牌的加工厂赚取微薄利润。而国外品牌所占据的50% 的份额中,几乎垄断了我国童装的高端市场,赚取高额利润。目前,在童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的国际品牌有:美国的米奇妙(M ICK EY)、日本的巴布豆(BU BD O G)、台湾的派克兰帝、美国的史努比(SN O PPY)、韩国的M & Q、台湾的丽婴房、A BC 等几十个品牌。这些知名海外童装品牌以款式设计的新颖独特,工艺技术的先进等方面的优势占据中国童装的高端市场,价位普遍比国内童装品牌高出20%-200%。
据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儿童的数量已超过3 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近四分之一。我国的童装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对于男装、女装业来说,童装业发展相对滞后、薄弱。如此庞大的、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我国童装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当代消费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新现代主义的到来,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功能的层面,更强调产品的精神内涵及给使用者带来的精神愉悦,这符合了现代人在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诉求。目前,童装的消费需求也逐渐由过去的满足基本实用性的需求转向更高层面的需求。
随着家庭收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4+2+1”家庭成员模式的出现,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儿童消费成为每个家庭生活消费的主要开销,据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发达地区儿童的年平均消费在万元以上,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儿童年平均消费最低也在4000 元以上”。童装消费正处在逐年上升阶段。儿童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消费心理和观念的转变,不仅扩大了童装市场的需求量,同时也促进了童装产业的广阔发展空间。童装市场在国内的前景一片大好,在未来几年里必将成为服装业竞争的新焦点。
童装消费观念的转变。目前,越来越多的“80 后”年轻人开始为人父母,过去“老大新、老二旧、老三补”的传统消费观念已经彻底被新的消费观念所颠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消费者对童装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 TO 后,给国内的各个领域行业带
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使我国童装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海外品牌童装凭借独特新颖的款式设计、细致考究的工艺手法,大量进驻中国童装市场,不仅打破了中国童装市场的沉默,更刺激了消费者对童装消费需求的转变。
反洗钱和征信管理对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中国目前金
融稳定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稳定概述
欧洲中央银行有关金融稳定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表述为:金融稳定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一种状态。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认为,金融稳定缘于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能有效提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会而不会产生大的动荡的金融体系。
金融稳定是指一种状态,即是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也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但并不是说任何金融机构都不会倒闭。
国际清算银行前任总经理安德鲁·克罗克特(Andrew Crockett)认为,金融稳定可包括:(1)金融体系中关键性的金融机构保持稳定,因为公众有充分信心认为这些机构能履行合同义务而无需干预或外部支持;(2)关键性的市场保持稳定,因为经济主体能以反映市场基本因素的价格进行交易,并且该价格在基本面没有变化时短期内不会大幅波动。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117起系统性银行危机,还有45个国家发生了51起局部性银行危机。促进金融稳定日益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核心职能。而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新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
二、反洗钱对金融稳定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反洗钱形势日益严峻。在我国,反洗钱不但是打击贩毒、腐败等犯罪活动的利器,而且对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现代金融体系已成为洗钱的主要渠道,正确处理好履行反洗钱义务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关系,成为地方金融业面临的现实问题。金融机构努力做好新时代反洗钱工作,对充分发挥反洗钱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作用是有益的。反洗钱有利于维护金融机构诚信及稳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活动的载体,客观上容易成为洗钱活动的渠道。做好反洗钱工作对维护金融机构声誉,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征信管理队金融稳定的重要性
征信收集的企业与个人信息是金融机构有效开展业务的良好基础;通过有效的信息处理,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降低业务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征信进一步降低了公众对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利于维护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正是这个信心与信任,才确保了金融业的稳健有效运行。例如,即使一家金融机构由于特殊原因而出现经营困难或者倒闭,由于征信所得信息,公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看清“好银行”与“坏银行”,从而不会加入恐慌与挤兑之列。最终,金融体系不会由于一家金融机构的问题而引发系统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征信还有利于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时刻关注获取金融业风险状况以及企业与个人信用状况,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这在相当程度之上为金融业的有效、健康运行提供了极大的政策与制度激励,从而更好地实现金融稳定。
四、当前金融稳定面临的若干问题
(一)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存在的问题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影响在我国,经济增长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与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相比,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资金的急剧扩大和收缩,导致经济剧烈波动,影响金融稳定。另外,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资产分布及运行特征使金融结构出现倾斜,金融资产过多地集中于银行信贷、房地产、第二产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长期贷款。而负债则集中在居民储蓄、机构、行业、产业、企业、地区、期限等,结构的不对称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运行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影响银行类金融机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占总金融资产的比例较高。同时,目前整个社会的资金过度集中在银行业,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
第一节 美国次债机制的形成一、次贷的定义
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s)是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者提供的一种抵押贷款。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 主要有三种信用等级不同的贷款一是优质抵押贷款市场(Prime Market);二是可选择优先抵押贷款市场(Alt-A);三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判断优质贷款或次级贷款的标准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级(Credit Score)、偿付额占收人的比率(DTI)以及抵押贷款占房产价值的比率(LTV)。优质贷款为信用评分最高(660分以上)、DTI 低于 55%、LTV 低于 85%的借款人的放贷为优质贷款;而信用评分低于 620 分、DTI 超过 55%、LTV 超过 85%的贷款人的房贷为次贷,借款人在申请房屋贷款时,不需要向房地产金融机构出示收入证明文件;可选择优先房贷是介于优质贷款和次贷之间的灰色地带, 信用评分多在 620-660 分之间,是指借款人符合优质贷款标准,但无法提供收入证明等法律文件。
二、次贷的形成、传递及放大
1、次贷形成及传递
“次贷”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事实上里面包含着一系列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过程。现在我们从次贷的形成、传递及放大来分析。
在美国,商业银行和为数众多的房贷公司都经营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尽管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充足,但由于奉行稳健经营原则,一般不会随意扩大信贷规模。各类房贷公司则资本有限。住房贷款周期很长,一般为 15-30 年,房贷发放机构为了扩大房贷规模,提前获得现金流,将原本流动性很差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即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在获取一定的利差后,将其在资本市场出售。这样,风险就从房贷公司转移到资本市场。
但是,以次贷为抵押品的证券信用评级达不到最低投资级别(BBB),是卖不出去的,而且多数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准则不允许买入这种投资级别以下的证券。因此发放机构再度创新,按照出现信用违约的概率,将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进行分解和组合,分割成不同的三个层级:优先级、中间级、股权级,创造出金融创新品担保债务权证 CDO(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一般来说,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的 CDO 发行比例为 80%、10%和 10%。优先级和中间级的CDO 都重新回到投资级以上,再次赢得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睐青。而股权级 CDO 的风险较大,但是因为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率,受到投机性机构投资者的追捧。担保债务凭证(CDO)归根结底是金融创新下的一种的衍生产品,将金融产品进行分解和组合,卖给了不同风险投资偏好的投资者和投机者。实质上看,资产证券话并没有真正使风险降低或消除,其本质只是风险的转移,而且随着转移方法的不断复杂,风险变得越来越隐蔽。由于 CDO 风险隐蔽性强,投资回报率高,在资本市场收到热烈的追捧,迅速进入到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外国投资者的手中。通过这种从住房贷款到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制造过程,次贷风险就被广泛的分散到资本市场里的各个投资者手中。因为 CDO 等金融创新产品蕴含巨大利润,使得美国几乎所有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当中还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稳健型投资者,大量持有 CDO 等证券,于是风险又再次回到了银行等重要金融机构手中。
2、次贷传递过程中的杠杆效应
目前美国住宅房地产的价值约为 23 万亿美元,其中通过按揭贷款融资的约为 11 万亿,次级债券约约为 7000 亿。如果次贷危机仅仅是风险的传递过程,即便全部违约,也不会对金融系统造成过大的冲击。
但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次贷危机的影响之大、波及之广,几乎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衰退以及全球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其根本是在传递过程中杠杆的大量使用,使得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得风险逐步达到金融机构难以承受的地步。
各个金融机构持有大量低等级的 CDO,为了盘活这部分资本,提早获得现金流,最常用的做法是自己投入一小部分资本,向银行进行杠杆贷款,取得数倍于抵押资产的贷款金额,再用这些资金去投资债券。
通过这种授信交易,银行变相承担了数倍于这类低级别 CDO 的损失。
例如,某对冲基金用 100 美金的债券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从银行借出 400 美元,再去投资债券,这相当于用 100 美金买入了 500 美金的债券。一旦发生损失,杠杆效应会将损失放大数倍甚至几十倍。另外CDO 等创新金融衍生品是建立在期权交易基础上,这类期权交易一般只需缴纳 5%-10%的保证金,这类建立在次债基础上的期权交易又将被放大几十倍甚至十几倍。虽然 MBS、CDO 这类金融产品为投资者起到避险套利的作用,但本质上并没有使风险减少或消失,只是让风险扩散出去。次贷与杠杆贷款最相近也最致命的地方就是维持其存在的大前提:次贷在借助便宜信贷来买房并假设房价会不断上涨。
第二节 美国次债形成的根源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
次贷危机来势汹涌,导致美国及全球经济振荡。在分析是何种原因导致这次经济危机时,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了研讨的中枢。从 2001 年至 2004 年,美联储为了刺激 美国经济,尽快走出 IT泡沫破灭的阴影,结束自 01 年以来的经济衰退,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 1%。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确对于刺激经济起到有效作用,促使美国经济又维持了近7 年的增长。
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起到有效作用,但却没有对其带来的副作用多加关注。次贷危机爆发前的六年间,高房价趋势掩盖了低质贷款的高风险。直至 2007 年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时,美联储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成为形成此次经济危机的重要成因。低利率在促进美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从 2001 年到 2004 年间,美联储大幅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对金融管制放松,推行向低收入家庭和少数种族倾斜的住房政策、税收政策激励、和创新金融产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明显上涨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兴起,并在 2001 年以后的低利率环境中急剧膨胀。
2003-2006 年是次贷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国金融机构采取优惠贷款政策的新举措来招揽次贷客户。典型的是可调节利率抵押贷款 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s),这类贷款的优惠政 策是首付一般为是 20%,甚至是零首付,在头两到三年享受优惠利率,借款人按低于市场 固定利率付息或者不付息的形式,这种优惠贷款政策对于本来不具备购房能力的族群来说具有较强的诱惑性。在这段优惠期限后,可调节利率抵押贷款利率将会被重设(以下称为第一次利率重设),采取按浮动利率付息,借款人在优惠期间少付或未付的本金和利息都将转化为第一次利率重设后的利息当中,所以利率会有一次较大幅度的上涨,涨幅一般为 200-300 个基准点左右。在第一次利率重设后,以后各年也还会有小幅上涨。至 2006 年,这种可调 节利率抵押贷款约占美国次贷的 90%左右,成为次级抵押贷款的主流形式申请次贷的购房者一般属于低收入阶层,他们之所以愿意负担第一次利率重设后的高利率,原因在于从当时不断上涨的房价可以为其买单。低收入者不单可以拥有住房,而且可以通过不断增值的房产进行再融资来偿付利息。实际上,这类可调利率抵押贷款本质上是透支低收入者未来的收入,甚至是透支未来房价的上涨,只要房价维持上涨趋势,一切都能顺利地运作下去。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也随着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降,出现明显的上涨。
二、从全球经济失衡的角度看次贷危机
全球经济体系可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经济体系,其中美国在中心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 地位。它在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同时,将大量的制造业向外围经济体转移,这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失衡,其表现为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的形成和贸易顺差在外围经济体集中。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存在高消费、低储蓄的内部失衡,需要大量的国外资本来补充本国消 费。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全球经济失衡以及全球资本流动趋势的改变。2000 年以来,全球贸易失衡的情况不断加剧,导致大量的资本从新兴市场流向成熟市场。
从 2000 年到 2008 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增速加快,增长接近一倍,其 中 2006 年达到 8114.8 亿美元峰值,增长速度超过 10%。
在这段时间,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顺差加速增长,从 2000 年的 869亿美元到 2008 年 7294 亿美元,增长接近10 倍,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的顺差主要集中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经常账户余额基本与美国的情况一致,2000 年以后表现为逆差,并且加速阔大。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2000 年以来,全球经常账户余额由原来的逆差逐渐转变 为顺差,其中 2008 年顺差额度为 2651.6 亿美元,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顺差已超过了 发达国家的逆差额度。由于全球经济失衡的两个经济体在金融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使得外围经济体的资金又回到中心经济体,使其市场有充足的流动资金。美国作为中心经济体的主导者,在配置国际资本时需要不断制造出投资热点,华尔街的金融投资家们开始运用金融手 段,将房地产市场作为投资目标,在纳斯达克投资热潮后,使其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全球经济体系中,由于两端金融发展程度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受到金融发展程度的制约,造成了储蓄意愿高于投资意愿,产生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从 2000 年 以来,储蓄占 GDP 的比重超过投资占 GDP的比重,并且差距加速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占 GDP 的比重从 2000年的 25%激增到 2008 年的 33.5%,超过投资比重的 29.3%。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市场投资意愿浓厚。发达国家 投资占 GDP 的比重高于储蓄的比重说明了这一点,这也与美国国内高消费、低储蓄的情况 符合。但从全球的角度来看,2005 年以后,全球的储蓄比重超过全球的投资比重,且差距逐渐拉大,这将产生过剩的流动性资金,导致全球经济的失衡。
正是全球贸易不均衡的情况不断加剧以及全球储蓄与投资的失衡,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加之美国国内低利率的背景下,大量的流动性资金向房地产市场集中,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价格的上升,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综合来看,全球经济失衡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
三、金融创新带来的大量衍生产品
在经历了 IT 泡沫的金融危机后,近年来美国金融市场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尤其是信用市场。信用市场的迅速扩大,也是证券化和创新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也为 孕育次贷危机提供的空间。美国的次级房屋贷款大致产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但到 90 年代中期开始加速发展。根据美联储 2004 年统计,1994-2003 年,次贷增长了近10 倍,年均增长 25%,是抵押市场上 增长最快的。如图 14所示,1994 年的次贷发放仅为 350 亿美元,到 1999 年升至 1600 亿美 元的阶段高点。2001 年尽管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次贷发放仍比上年增加了 350 亿美元,增长 26%。以后发放规模逐年扩大。
2003-2004 年次贷发放额大幅增加,年增长率分别为 56% 和 60%。
2005 年达到创纪录的 6650 亿美元,比 2003 年翻了一番,是 2002 年的 3 倍多。截至 2007 年 7 月末,美国次贷余额约 1.4 万亿美元。
第三节 世界金融危机的形成一、金融危机向全球的传导和蔓延情况
当前,一场全球金融风暴不期而至。对于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而言,这场危机其实离得并不远。因为中国早以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甚至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正日益加强。
如今,这场金融风暴在各国政府的一系列救市举措下稍显喘息之机,但认为已经风平浪静未免太过乐观。更何况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在未来一两年才能充分体现,就如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出现了长达五年的通货紧缩一样,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你的生活必将受到这场金融风暴的波及。
当 2007 年次贷危机爆发时,相信很少有人意识到它居然真的会演变成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不就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了吗(中国房地产泡沫比美国大多了),况且次贷资产总共算起来不过几千亿,而如今只美国政府一家用于救市的资金都万亿以上了。为什么这小小的次贷会催生出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令冰岛等国家濒临破产,让全世界经济面临衰退。下面我们就看看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
1、美国房地产泡沫泛起
2000 年底科技股泡沫破灭和 2001 年 9·11 事件后,美联储大幅降息,从 2000 年底的6.5%降到 2003 年中旬的 1%,这刺激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美国的房贷有很多创新形式。比如“无本金贷款”、“2-28 可调利率分期付款”(贷款人在前两年为 30 年的贷款付很低的利率和月供,利率突然在第三年提高)、“循环贷”(如果房产增值,就可以用增值部分作抵押贷出更多的钱“。在这种低利率环境和“创新”手段的刺激下,谁都愿意贷款买房,无论有没有还款能力。房产价格从平均家庭收入的 2.8 倍-3 倍增长到 4.1 倍,而这个高价位是不可持续的。
2、房产泡沫破灭
从 2004 年 6 月开始,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苗头,美联储连续17 次升息。房贷负担加重,房价开始下跌,很多无力偿还贷款的购房者开始断供。即使有还贷能力的购房者发现贷款额已经超过房产当前的价格,也选择退房。贷款拖欠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率大幅飙升。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的违约率上升至 13.3%。
3、房贷证券化产品减值让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遭重创美国的房贷资产普遍进行证券化,初衷是为了让非流动性资产在未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后来演变成投机炒作的工具。其中以 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 CDO(抵押债券凭证)最流行。此类品种是风险偏好高的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最爱,他们可以用高达 50-60 倍的杠杆对投资这些衍生金融产品获利。而一旦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MBS 和 CDO 等产品的市场价值就缩水,恶化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资产负债表。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对冲基金就死在这上面,直到整体被摩根大通贱价收购。
房利美和房地美也因此陷入困境,最终被政府接管。
4、CDS 引爆全球金融危机
贝尔斯登被收购后市场暂归平静,但房产和衍生品泡沫一旦被刺破,就很难愈合。投资银行的杠杆操作风险高,就拿去做“保险”,这种针对债券违约的保险叫 CDS(信用违约掉期),美国 CDS 市场从 2001 年的9 千多亿发展到 2007 年底的 62 万亿美元的恐怖量级。显然,这种保险并不“保险”,AIG 手中持有大量的 CDS 合约(占这个市场的 80%以上份额),当与次贷相关的 CDS 产生巨大损失,美国政府毫不犹豫的国有化AIG。CDS 还是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用于对赌某家公司未来是否会破产的工具。雷曼兄弟破产前,CDS 的价格(1000 万美元债务损失的五年保险成本)就大幅飙升。而华尔街也就是通过 CDS 将 MBS 和 CDO 卖给全球的投资机构和个人。所以美国遭殃、全球受罪。
美国次级贷款推出到次贷危机在全球蔓延,目前来看经历了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次贷积累和证券化。在持续低利率政策的作用下,美国货币市场环境较为宽松,银行和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为了追求较高的收益率,纷纷降低贷款条件,为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次贷市场迅速发展。由此美国房地产市场积聚起大量泡沫,泡沫的产生造成房价虚高,反过来又使贷款人倾向于进一步放款。正是贷款量和房价的相互作用,为次贷积累创造了条件。贷款人进而通过证券化将次贷产品转移出资产负债表,具体做法是成立相对独立的特殊目的公司 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由 SPV 将积累的次贷进行证券化,从而实现贷款人转移风险的目的。
第二阶段,生成和销售次贷衍生品。特殊目的公司在形成基础的次贷证券化产品后,通过估价模型计算不同贷款的风险,并按照风险等级打包,确定各风险等级产品的收益率,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一方面,特殊目的公司通过证券化产品 ABCP 实现流动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向投资者出售 CDO 等结构性次贷衍生品,进一步扩大了次贷交易者的范围。次贷衍生品对投资者来讲有两大优势,一是其具有较高的收益率,二是其具有评级公司的较高评级。实际上,投资者无从了解次贷的实际情况,对评级机构依赖性较高,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阶段,次贷违约情况大量出现。在次贷合同安排中,通常在第二年或第三年后,会进行
利率重置,由固定利率转变为浮动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从 2004 年开始,美联储为了防范通货膨胀开始加息,增加了处于利率重置期的次贷借款人的还款压力。而从 2006 年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下行趋势,次贷借款人难以通过转按揭或转卖房屋等手段减轻还款压力,于是在 2002 至 2004 年次贷市场迅速发展时期发放的次贷在 2006 年至 2007 年出现了第一波大范围违约。资料显示,经季节性调整后的 2007 年第三、四季度住房抵押贷款拖欠数量分别占贷款总数的5.59%和 5.82%。次贷拖欠率的提高成为次贷危机传导的导火索。
第四阶段,市场流动性丧失。资产证券化产品得以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市场流动性的保障。由于次贷违约率上升,以次贷产品为抵押品的债券就面临着无人购买的局面。同时,特殊目的公司难以从商业票据市场获得融资,也无法对其已经发行的商业票据进行展期。市场流动性下降进一步造成恐慌,与次贷相关的衍生品价值大幅下降,引起衍生品持有人的抛售行为,进而造成基金投资者对基金的赎回,资金链断裂使市场流动性继续下降。
第五阶段,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投资者亏损。次贷危机的进一步传导体现在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各国投资者亏损,演变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每次次贷损失数据公布,都会引起全球股票市场震荡。这一传导机制的实质是全球性信用危机,投资者出于对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的判断,以及对次贷产品不信任,减持次贷相关产品。
由此造成了包括花旗、瑞银等大型投资者的巨额损失。
第六阶段,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次贷危机使各国央行不得不采取各种紧急措施,以避免危机蔓延。其中较为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向金融市场注资、降低利率和再贴现率。除此以外,各国中央银行还采取发表声明、拍卖贷款、创新金融工具提供流动性等方式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
摘要:
作为一名学习金融学方面的学生来说,不及时了解金融市场的信息,你就不是一位出色的学生。作为一名将要就业的学生,不及时了解人才市场中本专业的供需,你就不能更好着眼将来的职业生涯。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我们投资理财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为了以后就业作提前的了解,今年寒假我对我市人才市场,金融专业的人才需求、职业要求和其他要求等情况做了调查。
关键词:
金融 人才市场 人才需求
今年寒假,我对目前我市人才市场对于金融与证券人才的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显示:在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人力资源管理、证券与投资学等财经类人才需求专业中,会计学专业所占比例高居榜首,为17.8%,财务管理位居第二为15.8%、,其他各专业依次为13.8%、8.7%、8.4%、6.2%、5.6%、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建立,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管理工具的快速发展,企业迫切需要进行项目投资融资、资本运作、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等相关的战略规划及运作、参与并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另外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和金融操作的日益现代化,使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与各方面关系将越来越复杂。对专业化的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调查情况分析
(一)金融行业“钱”景广阔
本次报告显示,金融专业毕业生其平均起点工资和平均定级月薪分别为2628.52元和3794.91元,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处于较高水平,对毕业生来说十分具有诱惑力。在具体薪酬方面,报告揭示,金融高端人才年薪都在15万元以上,八个城市的基金经理平均年薪为21万元左右。按照自身的条件不同,能力、学历、经验和背景的差别,往往同一岗位的人员所获得的薪酬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其年薪为15万—100万元不等。
(二)金融类人才缺口巨大
调查报告还显示,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这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些省市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对金融行业的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企业需求量与人才的供应量比例已经接近9∶
1。这也直接导致金融行业人才求职活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会主动出击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专家表示,因为金融行业总体上人才缺口较大,企业的招聘职位和数量都比较多,对个人而言可选择的机会比较多,因此人才的流动率也较大。与上海、北京相比,杭州的情况稍微平和一点,但有向这些大城市靠拢的趋势。专家告诉记者,随着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进驻杭州以及越来越多的准金融机构(如私募基金之类)在杭发展,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杭州金融类人才的流动性和薪酬水准也会向上海这些大城市靠拢。而且现在不少国有银行也开始转变观念,委托猎头公司寻找相关人才,人才的争夺将进入白热化。
(三)金融类人才压力也不小
据了解,金融行业的企业目前招聘的职位主要是销售类、金融类、保险类和经营管理类等人才。从金融行业人才的职业分布情况来看,保险类的供求比例差距比较大,企业对保险类人才的需求较多,而市场上该类人才的供应量又相对较少。此外,金融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格外强劲,企业需求较多的典型高薪职位包括基金经理、高级投资咨询顾问、投融资经理、金融分析师等。这种需求也不断造就业内高端人才频繁流动,据资料显示,在基金经理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年均30%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近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行业也令金融领域人才紧缺的困境越加明显。专家表示,“企业在招聘金融行业高端人才时,大多数对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通常要求有5-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或精通一门外语,系统学习过一定的财务、金融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对相关的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有些岗位甚至还要求候选人有过上亿资产运作经验,熟悉资金运作程序以及有海外资金渠道等。因此金融行业的高端人才往往在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以高薪和各种附加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
(四)调查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公布的一份针对高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的权威报告显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对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意愿仍然很强烈,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的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意愿相对更强烈。
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关键因素分析
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交际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踏实,事业心强,均对企业用人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关键的因素进行了统计:72%的用人单位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决定聘用与否的关键,有64%的企业选择了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另有62%和58%的用人单位认为踏实,事业心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对企业也很重要。
在相同条件下企业会优先考虑哪类求职者有80%的企业会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原因是适应期短,工作更容易上手,从而有利于企业降低用人成本。有32%的企业更青睐于获得各种证书的应聘者,他们认为这类人员学习能力强,悟性好,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相对而言,求职者在校的职务以及外表气质等因素对企业用人取舍的影响力度不是很大,仅占不到10%。从中可以看出,如今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能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另外企业的技术构成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约占50%,对研发型人才的需求约为14%,有48%的企业需要求职者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52%的企业对应聘者工龄有要求。
三、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我对该专业的教育和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精品课程建设入手,推动专业建设
专业的发展在于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业内人士深深感到专业建设的根本在于课程建设,而课程建设又在于教学基本文件材料的建设,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本专业应一如既往地通过课程建设实现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如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应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
(二)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实践性教学将是进一步搞好教育,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着力点。
本专业应充分利用原有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了一个综合的金融模拟实习中心。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模拟,可以不断提高金融与证券教学质量,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各种业务操作技能,尽快地适应金融业的实际工作。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两方面的能力也正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目前的经济类、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所欠缺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授课过程中,应鼓励教师加强案例教学手段的应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中,还应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与教学层次想适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校企联合办学的规模和合作项目。另外随着中外面合次企业的曾多,针对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应加强英语教学的训练。在国家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中要积极推动使用“双语”教学,它是我国加入WTO后对人才培养模式加速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
(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无论是专业课程建设,还是学术科研发展,都离不开教师,所以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适应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建立一支能适应“国际化、职业化、市场化”办学特色要求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并重,并能运用外语进行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
(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成为各类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专业应树立“以学生成材为本”的思想,为学生搭建职业素质培养平台,做好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1、树立以“诚信、宽容、感悟”为核心的基本职业素养精神,通过教师课堂教
书育人、课后职业素养讲座,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建立起现代金融服务业所赖以生存的基本职业理念。
2、通过提供就业指导讲座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职业规划的专业思路,聘请专业的金融人士和专业的市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为学生提供职业的人生规划培训和辅导。
3、开设会计业职业规划课程。通过介绍各种工商企业中职位的设置以及各种职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学生理解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提供理论和现实的指导。
--------2013-2018年中国物流金融行业市场发展战略分析及投资前
景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市场发展现状
第一章 全物流金融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国际物流金融行业发展轨迹综述
一、国际物流金融行业发展历程
二、国际物流金融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国际物流金融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世界物流金融行业市场情况
一、2012年世界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二、2012年国际物流金融行业发展态势
三、2012年国际物流金融行业研发动态
四、2012年全物流金融 行业挑战与机会 第三节 部分国家地区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状况
一、2009-2013年美国物流金融行业发展分析
二、2009-2013年欧洲物流金融行业发展分析
三、2009-2013年日本物流金融行业发展分析
四、2009-2013年韩国物流金融行业发展分析
第二章 我国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物流金融行业发展概述
一、中国物流金融行业发展历程
二、中国物流金融行业发展面临问题
三、中国物流金融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我国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状况
一、2010年中国物流金融行业发展回顾
二、2010年物流金融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三、2012年我国物流金融市场特点分析
四、2012年我国物流金融市场发展分析 第三节 中国物流金融行业供需分析
一、2010年中国物流金融市场供给总量分析
二、2010年中国物流金融市场供给结构分析
三、2012年中国物流金融市场需求总量分析
四、2012年中国物流金融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五、2012年中国物流金融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章 中国物流金融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2年物流金融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2012年物流金融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二、2012年物流金融行业收入前三家企业 第二节 2012年物流金融行业产量分析
一、2012年我国物流金融产品产量分析
二、2013-2018年我国物流金融产品产量预测 第三节 2010-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进出口分析
一、2010-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进口总量及价格
二、2010-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出口总量及价格
三、2010-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进出口数据统计
四、2013-2018年物流金融进出口态势展望
中国物流金融行业区域市场分析
第一节 华北地区
一、2009-2013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09-2013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3-2018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13-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五、2013-2018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第二节 东北地区 第三节 华东地区 第四节 华南地区 第五节 华中地区 第六节 西南地区 第七节 西北地区
第五章 物流金融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年物流金融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12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物流金融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物流金融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物流金融模式
三、2012年物流金融投资机会
四、2012年物流金融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物流金融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一、物流金融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二、我国物流金融市场蕴藏的商机
三、新形势下物流金融市场发展前景
四、2012年物流金融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第二部分 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 第六章 物流金融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物流金融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物流金融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物流金融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物流金融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物流金融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
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
四、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
五、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 第三节 物流金融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2012年物流金融行业竞争分析
二、2012年中外物流金融产品竞争分析
三、2009-2013年我国物流金融市场竞争分析
五、2013-2018年国内主要物流金融企业动向
第七章 2013-2018年中国物流金融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 物流金融行业发展概况
一、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二、物流金融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三、物流金融行业总产值分析
四、物流金融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第二节 2009-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市场情况分析
一、物流金融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二、物流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三、物流金融市场规模分析
第三节 2009-2013年物流金融产销状况分析
一、物流金融产量分析
二、物流金融产能分析
三、物流金融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第四节 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一、产品发展新动态
二、技术新动态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三、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部分 赢利水平与企业分析
第八章 中国物流金融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 第一节 2012年中国物流金融行业总体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二、行业生产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12年中国物流金融行业产销分析
一、行业产成品情况总体分析
二、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总体分析
第三节 2012年年中国物流金融行业财务指标总体分析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九章 物流金融行业赢利水平分析 第一节 成本分析
一、2009-2013年物流金融原材料价格走势
二、2009-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人工成本分析 第二节 产销运存分析
一、2009-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产销情况
二、2009-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库存情况
三、2009-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资金周转情况 第三节 盈利水平分析
一、2009-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价格走势
二、2009-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三、2009-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毛利率情况
四、2009-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赢利能力
五、2009-2013年物流金融行业赢利水平
六、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赢利预测
第十章 物流金融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一节 2010-2013年中国物流金融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二节 2010-2013年中国物流金融行业销售利润率
一、销售利润率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三节 2010-2013年中国物流金融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一、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四节 2010-2013年中国物流金融行业产值利税率分析
一、产值利税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第十一章 物流金融企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企业1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产品区域市场占有率分析
三、产品特征及趋势分析
四、盈利能力以及利润率分析
五、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六、市场营销区域分析
七、主要客户分析
八、技术特征现状与革新能力分析
九、成长性分析
十、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第二节
企业2 第三节
企业3 第四节
企业4 第五节
企业5 略……
第十二章 物流金融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发展特征
一、行业的周期性
二、行业的区域性
三、行业的上下游
四、行业经营模式
第二节 行业投资形势分析
一、行业发展格局
二、行业进入壁垒
三、行业SWOT分析
四、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 物流金融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2012年物流金融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二、2012年物流金融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三、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投资方向
四、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投资建议 第四节 物流金融行业投资策略研究
一、2012年物流金融行业投资策略
二、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投资策略
第十三章 物流金融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第一节 影响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2年影响物流金融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
二、2012年影响物流金融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
三、2012年影响物流金融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
四、2012年我国物流金融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五、2012年我国物流金融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二节 物流金融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一、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市场风险预测
二、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政策风险预测
三、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经营风险预测
四、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技术风险预测
五、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竞争风险预测
六、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其他风险预测
第五部分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及业内专家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四章 物流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物流金融市场趋势分析
一、2009-2013年我国物流金融市场趋势总结
二、2013-2018年我国物流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2013-2018年物流金融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物流金融产品技术趋势分析
二、2013-2018年物流金融产品价格趋势分析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物流金融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3-2018年中国物流金融供给预测
二、2013-2018年中国物流金融需求预测 第四节 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规划建议
一、物流金融行业“十一五”整体规划
二、物流金融行业“十二五”发展预测
三、2013-2018年物流金融行业规划建议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五章 物流金融企业管理策略建议 第一节 市场策略分析
一、物流金融价格策略分析
二、物流金融渠道策略分析 第二节 销售策略分析
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
二、产品定位策略分析
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
第三节 提高物流金融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提高中国物流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二、物流金融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三、影响物流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四、提高物流金融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第四节 对我国物流金融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物流金融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二、物流金融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三、我国物流金融企业的品牌战略
四、物流金融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五节 国统调查报告网建议
--------------------网 址:
广西工学院
黄文华
世卫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我国保健行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出现而自然诞生,我们将过去三十年走过的历程,根据重大事件发生的标志划分为:起步、发展、成型和调整四个阶段,当前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转折期——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十七大后,国家提出将卫生工作重心从“诊断治疗”向“预防保健”前移,大力发展“治未病”工程,保健(食品)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治未病”从现代产业发展角度来说,应当成为养生保健产业的理论根源。我们认为:十七大之后掀起的“治未病”热潮,为保健行业发展明确了地位和方向,历经坎坷的保健行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此发展契机到来之际,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国保健行业诞生发展的风雨历程——
一、历史回眸(~1978年前后):保健是百姓永恒的健康追求
我国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从神农尝百草起,就有了以预防保健为根本的药食同源养生保健文化,经过一代代传承成为民族瑰宝。不仅当前养生保健成为富裕后的百姓的生活时尚,即使在物质十分短缺、思想高度禁锢的“文化大革命”年代,人们也没有放弃对获取健康手段的追求,如今进入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青少年时代的保健时尚仍然记忆犹新——
1、鸡血疗法
鸡血疗法,也称之为“打鸡血治百病”,简称“打鸡血”,是流行于1967年的一种健身方法。历时大约10个月左右。就是抽出新鲜的鸡(最好是小公鸡,也有说4斤以上重的纯种白色“来航鸡”最好)的鸡血几十到100毫升,注射到人的静脉中(一说肌肉注射),每周一次。据传,其“缘起”是某国民党“中将”军医被我公安机关抓获判了死刑,行刑前献出这个“秘方”以求自保,称其疗效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治愈百病。
2、红茶菌
流行于1970年代中后期的民间养生疗病方法。红茶菌俗称又叫“海宝”、“胃宝”,是一种像海蜇的生物,用红茶水加糖泡养,它含有乳酸菌、醋酸菌、茶、糖、维生素等多种天然营养物质,成本低廉而功效神奇,很符合那个全民贫穷时期人们的消费观。红茶菌起源于我国渤海一带,后来被带入苏联,并在苏联的高加索一带培养应用。1971年日本的一位俄文女教师从高加索带回日本进行培养,然后又由日本流传到世界各地。近年来,红茶菌在日本及欧美兴起了应用和研究的新高潮。
3、甩手疗法
197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的一种民间健身法。方法是:身体站直,脚趾用力抓住地下,两脚距离等肩宽,两臂同向前后摇甩。甩手次数无一定之规,视各人情况而定。文革期,人们感到无法主宰自己的政治命运,却唤起了对脆弱肉体生命的关爱。尤其人们面对生老病死无法抗拒的恐惧时,自然渴求练就超自然力以摆脱困境,当是晨练人群排阵如林,手臂甩动,煞是整齐,蔚为壮观。
4、气功潮
1979年掀起的“外气”的高潮,起源于当年顾涵森在《自然杂志》连篇报导测出了“外气”的物质基础是“微粒流”、“红外辐射”、“电磁波”等等,从而,第一次使“气功”健身有了“科学依据”,具有发“外气”能力的超人在全国范围内突然涌现:严新被誉为“现代济公”;张香玉在北京北太平庄授功6天获暴利42万多元,鹤翔桩弟子组场治病„„导致大批群众盲目参与,一时间各种各样的伪气功花样百出,劣迹昭彰。
凡此种种现象其要害都是利用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其目的都是为了骗取名誉,地位和金钱,伪气功败坏了气功的声誉,危害到人民和社会。很多气功界专家和科普工作者纷纷出书撰文,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练习气功与健康的关系。1990年8月中国科协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宏扬科学气功,破除封建迷信”报告会,这一活动使与会的科学界、新闻界人士及有关领导对科学气功和伪气功产生了新的认识,风靡一时的气功潮暂时逐步降温。
5、饮水疗法
1970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以后流行的一种辅助性治疗方法。民间传说这种疗法传自日本,难以确定是时间上的巧合还是有事实根据。办法为每天早上起床之后,空腹喝三杯凉开水。据说可以清洗肠胃中的残留废物,保持人体所需水(水分在人体体重比例中占70%多)的正常供应,对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有一定疗效。由于这种疗法简易可行,不需额外耗费金钱,迎合了当时阶级斗争形势相对缓解,人们讲究养生的心理要求。其盛况比较前些年的鸡血疗法更有过之。
除此之外,卤碱疗法、羊肠线埋藏法、爬乌龟等等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区,吸引着追逐保健相同目的的群众一波一浪的参与,具有千年养生文化传统的我国百姓从未放弃对健康的不懈追求,但是知识的贫乏、购买力不足和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生产滞后等原因存在,致使保健只是流行于民间而没有形成产业!
二、起步阶段(1978~1986年):改革开放释放出市场潜力 里程碑: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国家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新阶段,企业和百姓的观念与行为开始发生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经济出现活力,百姓收入开始增加,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人们健康观念也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脱离了计划经济的民营企业出现,商品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商品形态的保健产品出现,包括治疗仪、口服液以及保健膏贴等,产量逐渐上升;中药补品有蜂王精、龟龄膏、灵芝浸膏、田七片、三鞭酒、蛤蚧口服液、参桂鹿茸口服液等。伴随观念的开放和收入的增加,供需活跃的保健品市场雏形显现,市场在品种增加的推动下保持加速度的增长。
(一)1978年:“青春宝抗衰老片”标志保健品出现
人们对“青春宝”的认识,首先来源于一个1978年诞生名为青春宝抗衰老片的雏形保健品,当时它的生产厂家叫杭州第二中药厂,即现在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的前身。青春宝抗衰老片问世后至今长盛不衰,并从一个产品扩展为美容胶囊、永真片等一个保健品系列。同时,公司在药品领域的拓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00年,“青春宝”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1980年:果味VC成为保健品替代品
1980年北京第一制药厂出产,上市后一鸣惊人,年销量达到一亿多片,虽然是药品身份,但是主要的购买者是孩子的家长,可以认为具有保健品的属性;果味VC始终保持稳定销量,以至于近几年维生素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之后,双鹤VC打出“果味VC又回来了”的广告词,吸引上世纪对果味VC念念不忘的老顾客。
(三)1982年:周林频谱仪诞生开创了保健品新领域
周林教授从医治自己的冻疮入手,把“频谱概念”做成一个产业,在其后二十年中大批忠实消费者一如既往的购买和“以旧换新”,这也算保健品行业的特例了。周林频谱仪的研制成功在1982年前后,1984年开始大规模销售,在军队和医院掀起了一股股“频谱热潮”,为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随着“频谱”的多起官司,周林先生出国,“百利脚炉”等产品的泛滥,也曾经一度遭遇信任危机。
(四)1985年:杨振华首创851
杨振华851口服液是1985年1月杨振华教授研究成功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这一发明专利被命名为“851”,这是中国最早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发明的保健品。1988年,“851”的代理商成为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开山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中国保健品消费市场的第一次高潮。其中内蒙古的吴柄新、乌力吉和许彦华被业界视为“内蒙军团”的领军人物,而他们也在几年之内就称雄中国大地,吴柄新后来创办了三株集团,而乌力吉、许彦华也成为各霸一方的保健品大亨。正是“851”使他们踏上保健品市。
(五)1986年:北京蜂王精出口转内销
1966年的春天,北京制药四厂突然接到了国家的命令,要求在六个月内必须制造出“药液澄明、药效不减”的蜂王精口服液。当时国内的药品还都是片剂和胶囊,从未有过口服液,老厂长和研究人员坚定的信念和无数次的试验后,中国第一支复方口服液北京蜂王精终于诞生了,就在研发成功当年北京蜂王精走出国门,先是在香港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又远销到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而到1986年,国内市场销售增加形成规模,1988年销售量突破一亿两千多万支。如今北京蜂王精注册为保健食品:“无论是营养价值还是医疗保健作用,均达到了国际水平”。
——在没有法规的状况下,先行者们凭着原发的市场嗅觉大胆的迈入市场,攫取第一桶金的同时,为后来者打下了路桩,我们向他们他们的开拓精神致敬!
三、发育阶段(1987~1995年):政策出台鼓舞了投资热情
里程碑: 1987年10月28日卫生部颁布《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颁布,结束了行业没有法规和管理主体的混乱局面。法规出现大大鼓舞了企业投资热情,各地纷纷批准药健字号产品上市销售,因此1987年被称为中国保健行业元年。2000年卫生部公布《关于开展中药保健药品整顿工作的通知》,要求2002年底药健字号产品全部退出市场,至此结束了保健食品和药品两种准入手续同时存在的混乱局面。
在这八年间,鱼油、卵磷脂、松花粉、蜂王精也以食品、特种食品、新资源食品等的手续上市,大众广告营销模式占据主流,三株模式(DM)走向极至,百姓购买赠送保健品一度成为社会时尚。由于缺乏监管,随之而来的假冒伪劣、夸大宣传等不规范现象大量出现,市场秩序和消费信心经受着考验。
(一)1987年:《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颁布施行
自1987年10月卫生部发布实施《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70号文)以来,中药保健药品发展迅速,一些品种对辅助治疗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已审批的中药保健药品中,存在命名不规范、组方不合理的问题,有的出于各自目的,将治疗药品或食品审批为保健药品,有的保健药品毒副作用明显,给消费者造成危害。因此,2000年卫生部发出《关于开展中药保健药品整顿工作的通知》,整顿期是三年,要求2002年底药健字号产品全部退出市场。
(二)1987年:宗庆后在校办厂造出娃哈哈 1987年底,在长江三角洲的杭州市上城区,一家叫“娃哈哈”的校办企业经销部诞生了,由于了解到我国三亿多儿童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厌食、偏食现象相当普遍,于是在1988年,“全面促进儿童食欲”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上马,并打出“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当时娃哈哈的账户中只有10多万元,厂长宗庆后却把它全部投进了公关策划和广告宣传。由于当时保健品刚刚为公众所接受,很快这家小工厂开始从众多的保健品企业中脱颖而出。到1990年,娃哈哈的产值突破了亿元大关,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经济奇迹开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1987年:蓝先德推出昂立一号
1987年,蓝先德这个化学工程系的硕士生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生物系,他和同伴经过反复实验,从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数十种有益菌株中选出了后来足以令世人惊叹的菌株,并命名为“ONLYONE”(唯一的,独特的),也就是现在家喻户晓的昂立一号。为了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上海交大昂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于1989年宣告成立,昂立一号产品随即推出。2001年,交大昂立紧随太太药业在上交所上市。2007年创始人蓝先德因涉嫌财务问题淡出昂立公司。
(四)1988年:怀汉新对太阳神的爱天长地久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这首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企业形象广告歌,曾红红火火唱响全中国。当年,太阳神在东莞黄江起步,创造了一个靠5万元借贷起家,短短5年的时间以10毫升的口服液红遍全国的神话,作为国内企业第一家全方位导入CI的企业,“太阳神”已经超越了保健品的概念,成为国内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以今天的目光看太阳神的产品,也的确代表了那个时期的保健品水平,出众的包装和独一无二的知名度,太阳神的营业额达到了创记录的13亿元,利润高达3亿元。
(五)1989年:来辉武用生日命名“505神功元气袋”
“505神功元气袋,洒向人间都是爱”,在央视代表着权威的80年代末,中国文明的发祥地陕西咸阳,“505神功元气袋”和来辉武教授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突破性地把传统复杂的中药技术成功嫁接到现代医疗保健品上来,“内病外治”使用简单,效果明显,媒体选择准确有力,使用来辉武的生日(5月5日)命名的“505”系列产品,成为那个时代保健的代名词。如今“505”除原有保健系列护身用品以外(神功元气袋、护肩、护腰、护膝、保健文胸等),产品线已经延伸到保健口服液、药品、饮料、饲料。遗憾是至今尚无国家级保健用品监管法规出现。
(六)1991年:飞龙姜伟横空出世
沈阳飞龙的创始人姜伟以专利产品“飞燕减肥茶”攫取第一桶金,以“延生护宝液”打响全国市场,以三株式的复制手法使全国市场全面飘红。从“延生护宝液” 到“伟哥开泰”,刻意的宣传“提高性功能”自然是姜伟的杰作,它不象太阳神那样的讲究营销技巧和品牌形象,而是一味地以广告轰炸为惟一手段,这种毫无投放技巧的广告轰炸居然非常奏效,从1991年起,飞龙投入120万元广告,实现400万元利润,第二年,投入1000万元广告,利润飚升到6000万元,到1994年,广告投放过亿元,利润已超过2亿元,俨然成为全国保健品产业的龙头老大,发展速度一度居全国医药行业的首位。
(七)1993年:太太口服液首创女性专向保健
“太太”是国内最早生产女性保健品的企业,1993年“3.8妇女节”“太太口服液”上市,注定了太太药业和女性的不解之缘。“太太药业”的成功首先是专一,从95年的“做女人真好”到后来引起广泛争议的“每天一个新太太”,“十足女人味”,到“让女人更出色”,“太太口服液”成为提及率最高的女性保健产品,也是中国民营企发展最稳定的企业之一,98年推出“太太静心口服液”(现更名为“静心口服液”),以更年期综合症为功效诉求,很快就和“太太口服液”并驾齐驱为中国女性保健的两个优势产品。2001年6月,太太药业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保健品上市企业,如今创办太太药业的董事长朱保国坐拥健康元、丽珠药业等庞大资产。
(八)1994年:三株口服液诞生,创造营销奇迹
1994年,吴炳新父子的三株口服液在济南问世,当年销售过亿,随后三年创造了聚集15万人、年销售80亿的神话。从94年创业的1.25亿的销售额到1995年的23亿用了一年时间,从23亿到1996年的80亿同样只有一年,从而缔造了现代企业营销的奇迹。三株的成功首先是造势的成功,网络的成功,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三株的奇迹昙花一现。1996年6月,湖南常德汉寿县退休老人陈伯顺在喝完三株口服液后去世,家属一纸诉状上告法院,1998年3月,法院一审宣判三株败诉后,20多家媒体炮轰三株,尽管三株官司最终获胜,但已无力回天了。从三株的奇迹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我国城乡居民潜藏着巨大的保健品购买需求和购买能力。
(九)1994:鳖精大战殃及池鱼
1994年马家军为“中华鳖精”做广告,使其走红保健品市场。并由此也爆发了“鳖精”大战,仅江苏某县生产鳖精的企业就有120家之多,估计全国有生产企业一万家左右。然而有关部门发现鳖精生产中的混乱,整顿、停产、查封了一些不法企业,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曝光江苏某厂仅有十几只鳖,却源源不断地出产鳖精,激起了消费者的不满和愤怒。鳖精大战,不仅没有把保健品市场的“蛋糕”做大,中央电视台曝光的鳖精生产“探秘”,引起了全社会对整个保健品行业的强烈不满和排斥心理,给保健品产业的信誉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十)1995年:史玉柱转行推出脑黄金
1995年,史玉柱的珠海巨人公司在汉卡成功之后,推出健脑保健品“巨人脑黄金”,在央视黄金时段打出“让一亿中国人先聪明起来”和“健脑要从娃娃抓起”广告,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上市成功后又陆续推出12种保健品,投放广告1个亿,脑黄金取代巨人汉卡成为巨人新的摇钱树。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贷不到款,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此时,脑黄金每年已经能为巨人贡献1个多亿利润。没成想,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血”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
(十一)1995年:“再贫不能贫血”的红桃K
提起补血市场,就不能不提到“红桃K”这个初期直接采用三株模式起家的补血产品。“红桃K”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卟啉铁”为主要成分,以简单易记形象化的“红桃K”命名,以“再贫不能贫血”的标语式口号大喊,以“王婆”形象贴近群众,通过专题片、墙体广告、宣传单、义诊形式进行全面传播,组织庞大的营销队伍快速挺进农村市场,由于价格合适,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取得了不凡的销售业绩。
(十二)1995年:《食品卫生法》出台奠定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 1995年10月30日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22条、23条和45条对保健食品审批和监管作出了明确规定,首次确定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为保健食品产业的出现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二十二条 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产品及说明书必须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其卫生标准和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有害于人体健康,其产品说明书内容必须真实,该产品的功能和成份必须与说明书相一致,不得有虚假。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而生产经营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的,或者该食品的产品说明书内容虚假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分析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状况】推荐阅读:
建筑公司目前发展状况10-09
项目目前开发情况及产业化前景分析报告06-03
货运市场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12-13
目前国产电影的发展12-08
中国的食品行业质量安全状况分析10-30
中国周边安全状况分析07-22
如何解决目前会计信息的失真11-26
目前管理会计的热点问题有哪些?05-24
目前煤矿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