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通用8篇)

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篇1

为进一步提高10级中文系编辑出版班同学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当代社会新信息,掌握时代发展新变化,2011年4月13日下午两点十五分,我系有幸邀请到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周全博士于一教110教室召开了主题为“Web.2.0时代的网络编辑: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讲座。10级编辑出版班及中文系其他专业近100同学聆听了讲座。

周博士首先以当今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影响切入,以其专业的角度深刻分析从Web1.0到Web2.0时代网络的技术进步,阐释了创新推动演变,新媒体具备更多的社会化属性。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网络编辑开始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接着,周全博士在网络编辑的职业现状,主要工作,核心技能等方面为同学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提出,一位优秀的网编应具备以下素质:工具使用的能力,T醒的知识结构,宏观与广阔的国际化视野,良好的市场敏锐度等,以及以自身的爱好为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他鼓励我们构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提升个人专业知识技能,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恒久的信心和目标,为争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传媒人而不懈奋斗!

讲座的提问环节更是异彩纷呈,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言提问,周博士妙语连珠,一一为同学们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现场气氛轻松热烈。

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篇2

1、传统木桶理论

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是说, 一只木桶盛水多少, 并不取决于桶壁中最高的那块木块, 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为此, 要想提高木桶整体效应, 就要下工夫补齐最短木板的长度。于是, 在它貌似正确结论的迷惑下, 我们看到无数人形成了“短板情结”, 开始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所谓的“短板”, 并拼命地加以修补、加长。

2、新木桶理论的产生

寻找那块制约自己发展的最短木板并将它迅速补齐, 以期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成长为一个通才。愿望是好的, 但这不代表努力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事实上, 真正的短板在哪里?补齐的标准又是什么?能补得齐吗?那长板呢, 让我们与众不同的长板又被扔到哪儿去了呢?

在这种情况下, 有人便提出了新木桶理论, 又称“反木桶原理”: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 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 就是要善于发现自身独特的优势, 从而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按照德鲁克的话说, 就是"Build your performance on strength, not weakness"。

二、新木桶理论与个性发展

当今社会, 各行各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同质化, 我们在每个领域里面都会都碰到非常强的高手。因此, 要提高自己在学习和以后职场中的竞争力,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木桶理论所提倡的“均衡发展”, 转而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鉴于此, 我们可以把木桶当做是对个人整体素质经营管理的一个比喻。

1、木板——组成每个人个各种特质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同样, 每个人身上所被赋予的性格、兴趣、能力、气质等都是有差异的, 这就提醒我们一个人的最大竞争力往往来自自己的“长板”, 只有跟别人不同, 我们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而不是盯着自己的“短板”不放。

2、桶底——个人的基础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一个木桶, 因此, 木桶的大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直径大的木桶, 其储水量自然要大于其他木桶。也就是说, 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或求职过程中, 起步也是不完全一样的, 有的基础扎实, 有的基础局促;有的资源面广, 有的资源面窄, 这都对我们的最初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3、木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找机遇

如果将盛满水的木桶放到沙漠里, 用不了多久水就全蒸发没了。同样, 我们要想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环境, 这样不至于使自己的才华无处得以施展。

三、新木桶理论在个性发展中的运用

世界知名心理学家克利夫顿曾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 最主要的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这也是新木桶理论所强调的:一个人发展要凸显个性, 在自己最强的优势领域找到最大的成长空间。因此, 我们在对待自身“短板”、“长板”时, 就需要区别对待。

1、短板——贵在懂得放弃

古语有云:“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诚然, 在个人成长历程中很容易发现木桶和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共同之处,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有优劣不齐的特质, 劣势往往会对个人的发展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

如何处理这块最短木板, 却是大有学问:有的人看准了自身的最短木板, 并且花大力气去提高, 但是高投入却往往不能有高产出。其实, 比别人短的木板, 我们不必苛求去补齐, 只要那块最短木板的范围不是很宽, 干脆就直接拿掉, 然后重新用桶箍围起来, 这样新桶的容量可能会大于原来的旧桶。

2、长板——重在凸显优势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买书的时候, 通常只要翻一翻书, 读几段, 然后就决定购买, 可见, 吸引他们的不是书的全部内容, 更不是书的缺点, 而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样,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扬长避短”, 而不是每时每刻迫使自己关注缺点, 补偿缺欠。同样, 在评价一个人好或不好时, 一定是说他的某一点, 即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也就是说, 是因为木桶中的“长板”来决定着对你的选择。

1930年, 我国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英文系时, 数学成绩不及格, 但却因国文考了98分而被中文系破格录取, 最终成为诗坛巨子。所以说, 正是臧克家的“长板”助他走上了康庄大道。这也提醒我们不要陷入惯性思维, 固执的“补短”, 我们需要认识到什么是你的长板而非短板。

3、调整——赢在自知

在古希腊, 流传着阿波罗的伟大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这既可以理解为对人类全体而言的, 也可以理解为对每一个人而言的。

每个木桶总会有最短的一块板, 对于个人来讲就是自身存在的最显著的缺点或劣势, 传统的理论告诉我们, 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高度。不过, 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 通过相互调整配合, 可增加一定的储水量。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 其储水量就比正立着的木桶多;或者为了暂时的提升储水量, 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 从而提高木桶的储水量。从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讲, 这就需要我们对自身的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点缺点有清醒的认识, 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规划与调整。

四、结语

传统的木桶理论在个人发展中的应用, 让我们了解到自身最为薄弱的缺点, 但是如果关注最短木板, 一味的“补短”, 而忽视了木桶的最长板所具有的特殊竞争优势, 那么个人发展还是很不成熟、不完善的, 很难展现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 与其花大量时间去弥补劣势, 做一只博而不精的普通的“水桶”, 不如竭尽全力凸显个性, 将自身优势发挥到出类拔萃。

摘要:传统的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认为, 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装水多少, 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而, 很多人在实践中便只关注到自己的“短板”, 这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现在又有人提出新“木桶理论”: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 这对于发展我们自身个性, 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管理,新木桶理论,优势,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西武.木桶定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游安军.从“木桶定律”到“反木桶定律”[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 (12)

[3]、黄小平.人生不是木桶[F].时代青年.2010 (04)

打造核心竞争力 篇3

从2007年开始,湖南省启动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先后分4批对百余家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支持。这些企业涉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它们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湖南省知识产权工作的典范和旗帜。据介绍,该工程的目的是要将这些企业打造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超大型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进而带动全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的自主创新和经济建设。

“既然是优势企业培育,那么申报试点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因为我们的申报试点也是有一定条件和门槛的。”朱健成如是介绍。

《湖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要申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工作基础,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敢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二是必须在企业内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且有分管领导、专项工作经费以及2名以上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三是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达到20件以上或是专利授权达到1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不能少于10%,并有注册商标和著作权登记等其他知识产权。四是职务发明实施率不低于50%,且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商标和品牌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五是企业须在本行业中有重要地位、对湖南经济和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这样的申报门槛是有一定高度的,对更多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样的标准似乎难以企及。

此外,湖南还印发了《关于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培育试点单位的通知》。这项工程的培育对象正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目的是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专利为重点的知识产权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和帮助其运用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与经营管理协调发展。

与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相比,该工程的申报条件有其自身特点。首先是申报企业的技术(产品)要属于《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目录》中所列项目之一。二是企业管理层要具备较强的主动运用知识产权战略谋求企业经营发展的意识。三是企业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已经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企业科研人员达到员工总数的10%,年度研发经费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2%。四是企业必须能够为知识产权及培育试点的实施提供人员保证和必要的配套经费。五是企业要具备一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能够利用专利信息进行研发和预警,每年至少要研发一项以上的新产品或新技术,最近2年里,每年至少要有1项发明专利申请或授权。

培优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深入企业、面向企业。

湖南省知识产权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近4年来,仅占全省工矿企业数量4%的优势培育企业,专利申请年均增长已经达到了44%,2010年专利申请量达4621件,占全省企业专利申请的45%,其中发明专利1293件,占全省企业的53.9%。在专利授权量上,优势培育企业2010年的数字达到了2715件,占全省企业专利授权量的37%。

朱健成称这样的变化为“翻天覆地”。他说,为企业做的事情,可以简单归纳为三件事,即树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系列制度,为企业培养知识产权“明白人”。

当今时代,谁拥有知识产权,就意味着谁将拥有未来的竞争力。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历史悠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早已深入人心,而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只有20余年时间,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常常意识不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或是错误地认为一申请专利就要公开,企业技术成果得不到保护。有的企业在研发产品时,缺乏专利意识,不想去申请专利,结果是既付了研发费用又要向国外企业支付专利费。更有甚者,明明是自己的专利,却让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了专利,最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让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最重要资源。只有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才能激发人们的创新创造积极性,促使其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开发出更多新产品新技术,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

如今,在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带动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经明显增强。如三一重工积极监测行业专利申请动态,主动提请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马尼托瓦克风电机重击关键专利申请,对大象公司六节臂专利提请无效并获得成功,维护了本企业的合法利益。而科力远公司则主动发起对加拿大可大连和沈阳公司侵犯泡沫镍制备方法专利权的诉讼,并最终胜诉,终审判决获得赔偿5458万元。

2007年,湖南省知识产权局与湖南大学共同建立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这是全国首个由省级政府部门与大学共建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在当时的揭牌仪式上,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龚世益指出,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建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和实践。2年后,这条新路子走出了成效,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肯定,全国首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湖南)基地”于当年落户湖南大学。

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至2011年,该基地共组织了相关培训共200多期次,培训45000多人次。内容包括全省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全省知识产权系统干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者及知识产权中介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培训教材和资料的编写。受训范围则涵盖知识产权工作者、法律工作者、企业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

此外,省知识产权局还建立了培训专项资金,这些培训费用完全由政府负担,不需要企业掏一分钱。以此为全省企业培养和输送一批熟知知识产权各项制度、掌握知识产权知识的“明白人”。

“三一重工现在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已达到100多人,其2008年成立的知识产权部当时只有20人,而现在仅专职的专利工程师和专利律师就有32人,其他各个事业部从事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多达70至80人,可以说,三一重工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已经组建了一支比较专业的团队。”朱健成介绍,“此外,三一集团还建立了专利管理平台,实现了专利整个生命周期的电子化管理,并将其他专利业务如专利分析、专利维权、专利培训等也融入了该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公司专利工作的电子化程度。”

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4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获利能力、市场份额、企业形象及公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等。对一个房地产公司来说,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从内外两条途径来构建:

一、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1、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和贯彻执行。

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它是指导企业运作并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准则,是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2、优秀的专业分析、营销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营销部门)。

首先,对市场做出客观判断的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工作方法等)。

其次,在熟知市场的前提下具有超越市场的创新能力。

3、沟通和配合的能力。

在公司里,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种角色的转换中,在下级面前是管理者,在上级面前是被管理者。加强团队意识,建设一支真正优秀的、忠于公司企业文化的金牌营销团队。

4、领导者的个性魅力。

各部门领导具有的威信、人文、文化内涵、个性魅力等等。

5、事物发展的预见性(策划部)。

策划人员必须有很强的风险意识,能预知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的走向,尽可能地做到风险控制。

6、团队及员工自我完善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在选人用人上,要注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忠诚度,其次,要将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统一起来,最后,实现目标要有一种正确的观念、方法,要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

7、新业务领域的学习和拓展能力。

应该以吸收的、批判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新观点和意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对其观点加以批判性的接收。

8、全员营销。

现代市场营销战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的战争,企业决策者、管理人员、策划人员、销售人员、销售服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都应该是营销战的实际参与者。

9、通过合理的激励方案。

二、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1、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

2、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客群。

客群越多,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从产品、价格、渠道、公关宣传、增值服务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企业核心能力本身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如果企业在核心专长的培育上能够迅速吸收外来资源,则有可能抢先对手赢得商机;以顾客价值系统为导向,不断进行竞争战略分析。

三招打造职场核心竞争力 篇5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应首先明白自己的优势,并以这些优势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有什么是能让朋友、同事、上级领导及周边的人值得称道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你的财富,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利用好它便可以轻易地切开一次次机遇的口子。

职场核心竞争力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准确的职业定位,二是综合能力与资源,三是超强的执行力。向阳生涯认为,综合这三大要素打造的核心竞争力,目的就是增强个人的竞争优势,让别人无法取代,成就职业生涯发展的NO.1。一旦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当面对职场裁员风险和各种职业危机时,你就拥有了主动选择或“择良木而栖”的资本,而你的职业生涯也不会因为职业机会的改变而发生重大生存危机。

准确的职业定位

何谓职业定位?从“向阳生涯规划与职业定位系统”中不难发现,职业定位是通过职业取向系统、商业价值系统、职业机会系统三大因素来确定你的最佳职业选择,即你最喜欢做的是什么工作?你最擅长的是什么工作?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什么?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那么你的职业定位将会有个大体方向。人生定位是否准确,将直接制约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薛莉,32岁,名牌大学广告策划专业,广告公司职员, 8年

在同事们的眼中,我的学历、资历、能力样样出众。不仅策划案做得好,又精通财务知识,平时一些重要的公关活动,老板也常找我去助阵。本以为空下已久的部门经理职位非我莫属,结果老板却派来了空降兵。给到我理由是,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在老板看来,她认为我既可做策划,也可当财务,还能做大项目公关。因而对于策划部经理一职,在他看来我并不是最佳人选。对此结果我倍感不解,难道八面玲珑、样样精通在老板眼中竟是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就像一棵大树,过多的旁枝很可能阻碍大树主干的生长,从而使大树失去足够的向上生长的能量。洪向阳认为,职业生涯也是如此,如果各种各样的兴趣、知识、证书过多,反而削弱了本来的核心竞争力,容易导致个人职业目标的模糊。在别人眼中,容易产生“啥都想干,但没有特点,或没有一样能做到最好”的感觉。其实,薛莉最大的失误就在于缺乏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和目标,她认为的能者多劳,在领导眼中却成了没有定位,缺乏核心竞争力。通过与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一对一的沟通,薛莉进一步发现了自己擅长与人沟通的巨大潜力,职业规划专家也在面谈中发现,薛莉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相当强,亲和力好,思维反应敏捷,她自己也表示非常喜欢做与人交流和沟通的工作,通过价值澄清发现,薛莉虽然是广告策划专业科班出身,但她始终对其不太喜欢,因而才又转而学了财务和营销。究其内心的职业向往,她最终确定为大客户营销方向。半年时间过去了,向阳生涯经过后期跟踪了解到,确立了方向的薛莉从策划部调到了营销部,专门维护公司的大客户渠道,目前她已提升为营销经理,她说接下来的目标是营销总监。

优秀的综合能力

一般来说,职场人士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公众演说能力等。其中还有资源问题,即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总量,达到的学历水平,以及人脉存折,即个人所拥有社会人际关系。资源越丰富,能力越强,个人核心竞争力相应也将越加强大。

张小洁,29 岁,知名大学人力资源专业,合资企业HRD,任职5年

从学校毕业后至今我在这家企业待了5年,从文员助理做起,去年因为前任HR离职,我从三名候选人中胜出,晋升为HR经理,

说到优秀的综合能力与资源,我觉得看似容易,但要真正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领导和同事评价我说,之所以提拔我,是因为我亲和力好,沟通能力强,处事圆滑懂得应变,与上下级关系处理得很好,可以较好地把握好公司的人际关系,并且充分发挥作用。我的前任HR经理在人力资源各方面其实十分专业,即使是每周汇报工作的PPT文档都相当规范,但他在公司就是人际关系差,同级的部门总有90%以上都不喜欢他,每逢开会,但凡是他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几乎从未被采纳过,哪怕是对公司有益的,最终严重影响到公司的正常工作,末了老板只好叫他打报告走人。

众所周知,HR 主要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HR的综合能力及资源无疑是其工作能力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强的亲和力就如同大磁铁,能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公司来。坦诚而让人信任的沟通就像冬日的暖茶,能留住真正的人才。快速的反应及变通就如同CPU处理器,能够化解公司内部诸多纠纷和矛盾等。向阳生涯首席组织生涯管理专家马士斌指出,对于一名优秀的HR来说,出色的综合能力和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身边的同事看似很平常,但真正的人脉资源往往是从公司内部开始建立,因而拥有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HR的工作如招聘、培训、考核等都离不开公司其它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各种资源,这需要优秀HR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尤其是跨部门的沟通能力,否则不仅影响到工作效率,而且影响HR在其它部门中的地位。在向阳生涯定位系统中可以发现,一个人职场成功的大小往往与其商业价值的高低相关,而商业价值的参考标准除了学力和经历外,还有综合能力、资源以及天赋。张静之所以能取代前任HR经理,与其表现出的较高的商业价值密不可分,因而她能够在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快速晋升的职场精英。

超强的执行能力

所谓:“言必行,行必果”。让自己做一个时间管理的高手,看好了想好了就立即行动,不错失良机,不浪费过多考虑的时间,在最短时间投入大量的有效行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主动分担同事的工作,及时解决困扰老板的问题,为公司创造最大的财富。通过打造不可被取代的能力,相信你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必将不断得到提升。

杨娟,26岁,某大学营销专业,服装企业销售主管,工作1年

我大学毕业时通过家里的人脉进入了现在这家企业。因为是新人,缺乏工作经验和阅历,但我有个特点,主管交代我的任何一项工作,不管难度有多大,我都全力以赴去执行。

记得刚入司没多久,部门总让我协同采购部同事到义乌为模特们购买参展时的配饰、装饰品。我得到工作指示后,来不及多想就随采购部同事驱车前往义乌。因为深知领导安排我协同采购的目的是为了把好风格关,所以,到达义乌后我频繁奔走穿梭于各大商业广场之中。尽管忙碌了一天,腿酸背痛,饥肠辘辘,困乏交加,但仍因采购工作的繁琐及价价格格问题,直至晚上九点,仍有三项采购任务未完成。同事当晚准备就此驱车返回,临行前他们让我一同返沪,但我认为采购还未全部完成,于是临时决定多留一天,并就自己的决定向部门总通了电话,部门总表示认同。次日,通过近一天的奔波,我顺利完成了采购任务,并如期赶上了公司的参展布置。透过这件小事,部门总对我大加赞叹,表扬我执行能力强,具有优秀员工的潜质。现在一年过去了,我已从当初的销售员变成了销售主管,不仅如此我的薪水也比原来涨了几倍。同事们说,从销售员到主管,通常得用三年,而我一年就做到了,如此快速的晋升是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工作都能够全力以赴,那么一旦让他从事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他的倍增效应将不可估量,顶极就业力专家闫岭分析说。从杨娟淡定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有别于常人之处。什么是执行力?杨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证。如果企业里能多有几个像杨娟这样的优秀员工,在接到工作任务后能先用心去做,在执行中同上级沟通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所需要的资源匹配及支持,相信企业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知识产权打造农业核心竞争力 篇6

胡 嫚

2010年04月23日08:10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生物技术研发取得了长足发展,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大幅度提升。到2009年底农业专利申请总量达到8.3997万件,已经授权的农业发明专利1.2475万件;农业部受理的国内外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累计达6632件,授予品种权2984件;农业部受理公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244件,颁发了185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在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和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敏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农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产品品质满足多样化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应对国际农业竞争、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宋敏表示,在世界各国竞相抢占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激烈竞争中,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控制市场、获取生物遗传资源,从而维护经济、科 技优势及增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自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制定国家战略,统筹全国资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加强动植物重要功能基因和生物技 术产品开发,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据介绍,我国农业市场主体弱小,研发投入有限,难以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育种 创新向来都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种子企业达8000多家,个体经销商多达10万余家,但总资产尚不及美国一家跨国种子公司。发达 国家的种业公司一般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作科学研究,如美国孟山都公司近几年来把销售收入的12%用于科学研究,通过大量研发投资,建立遍及世界各国 的研究和试验中心,利用世界范围内的优良种质资源和人才资源,研发培育新品种,从2000年至2009年在全球获得专利权达2.7398万件,已有8个转 基因农作物的38个转化品系获准商业化。

“目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主要还依靠成本竞争,缺乏参与现代农业竞争所需要的核心知识产 权。”宋敏表示,近年来,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申请总量增长迅速,但是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作物的申请量占80%以上,作为发达国家育种研发重点的花卉、蔬 菜、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等领域的申请量仍然很少,并且96%的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都集中在国内,国外申请量很少,更谈不上根据种子和农产品贸易需要,开展国 际性的品种权布局。

和植物品种权的情况相似,我国农业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国内申请,以《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只有 334件,仅占国内农业发明专利申请的1.2%。表明我国专利申请人对农业发明基本没有进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对于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在激 烈的国际农业竞争中,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功效难以充分发挥。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转化应用机制缺失。在广大农村由于不规范的市场运行环境加上受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经营特性的影响,农业知识产权假冒侵权现象尤其严重。

知识产权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要提高我国农业核心竞争力,就要实现从资源耗竭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向科技创新型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起着重要的作用。”宋敏表 示,应该激励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转化率,增加农业知识产权数量,提高质量,促进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与农业科技、产业和贸易政策之间的协 调,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宋敏表示,应进一步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 登记保护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建立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权属管理办法,推进其与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衔接,完善来源披露和惠益分享制度。制定适合农业产 业发展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农机补贴目录、化肥、农药等知识产权政策,强化其与科技、贸易政策的衔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以知识产权的获 取、运用和保护为重点,建立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开展知识产权全程跟踪管理,掌握知识产权动态,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明晰知识产权权利和义 务,促进知识产权应用和扩散。建立和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信息交流机制。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为重点,制定和实施农业知识 产权产业化政策,推动农业、地方经济发展。

加强农业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强化行政执法手段,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对农业知识产权案件的执法水平和效率。引导农业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制度和组织机构。扶持自律性社会组织发展。积极配合工商、司法等部门处理农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件。

打造你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篇7

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是什么?

核心竞争力实际是在与别人比较中产生的。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指出, 员工素质的“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是显性的;员工素质的“水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 是隐性的。著名的胜任力模型或素质模型也将岗位需求分为知识、技能和品质三部分。知识一般包括综合知识、专业知识和最擅长的知识;能力一般包括综合素质一般能力、专业技能两部分。一般能力是指在进行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 是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等。你可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做成核心竞争力, 上升到核心竞争力三角图的顶部, 比如你可以念书念到博士学位, 能做研究, 这就是核心竞争力;你也可以把综合素质和一般能力做成核心竞争力, 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执行力。我之前有个学生是学社会工作的,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有待提高, 但他在社团、对外协调方面很擅长, 在大学期间海选为学院的学生会主席, 他将“综合素质和一般能力”上升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同样没有问题, 最后毕业签工作进了强生做管理培训生。你也可以把品质部分做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忠诚度、细心、责任心等。我之前有个老同事, 他是部队转业到学校工作的, 读书只读到高中, 参加过越战, 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好像真没有, 综合素质和一般能力好像还好, 但是他在职业品质上很优秀, 他用军人特有的服从、细致、忠诚赢得了良好的职场形象, 将这方面上升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走到哪里单位大家都非常喜欢, 也受到单位和领导的重视、尊重。

核心竞争力的五大筛选标准

谈到核心竞争力, 应该具有一定的筛选标准, 这个标准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显著特征。首要特征是价值性, 你所持有的这种能力能够被别人需要, 能够产生价值才行。比如某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从别人包里拿东西快、准、狠, 这种能力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因为没有价值。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是稀缺性, 只有少数人拥有它, 比如你说你的核心竞争力是吃饭, 那肯定不算, 因为只要有手, 正常的人都能吃饭。但你说是你说你能够非常清晰地品尝出各种味道, 并能分析各种味道的做法并提出专业建议, 这就是美食家了, 这具有了稀缺性,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美食家。其二, 稀缺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可能太多, 你说你的核心竞争力有20项, 知识也厉害, 各项能力也很强, 这一般不太可能。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大概3-5项, 比如你具备系统的经济管理的知识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个2方面优势一汇合, 应该是一名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或培训师或管理学教师。

第三是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意味着竞争对手无法通过其他能力来替代它, 他就是这个组织里做这个事情最合适的人;难以模仿性的意思是你可以通过学习模仿, 但是需要时间, 不是那么容易能够习得。

打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零零碎碎的三到五项能力依然很单薄, 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需要这最突出的3-5项知识、能力、品质高度整合, 形成自己最突出的优势, 堪称自己的“尖刀连”。这是求职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武器。

农行核心竞争力该如何打造? 篇8

在面向“三农”过程中,要完成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关键是要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出综合竞争优势。什么是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农业银行在面向“三农”改革发展中、以客户为导向并向投资者提供稳定的高额远期回报过程所形成的有一定特色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具体就是借鉴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验和有益探索,做到“赢农不离商,富民不帮民,扎根“四满意”,首要是信、利”。“四满意”是指各级地方政府满意、广大农民朋友满意、各层次银行客户满意、上上下下银行员工满意,在实现国家战略的同时去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本文试图以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观点来探讨打造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具体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五个方面内容。

一、面向“三农”需要新思维,转变面向“三农”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至关重要

面向“三农”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应该成为农业银行在关键时刻,上下博弈过程中的一个临时筹码。也不能理解为仍像以前一样,面向“三农”仅仅是放一些可收可不收、收不收回就这样的扶贫贷款。肉烂在锅里,当地政府满意、农民高兴、信贷员无所谓。有人认为钱沉淀在老百姓那儿,总比丢在其他任何环节要强。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给较困难的人送了一拨钱有用吗?当然,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农业银行仍然可以受政府指定,在某些特定地区、向某些特定阶层发放政府指定要求的贷款。面向“三农”需要新思维,它包含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各级地方政府,一个是农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人员。更主要的是后者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崭新思路来理解贯彻。

面向“三农”的立脚点是农业地区和县域经济,过去一提到农业地区,就好像是一块鸡肋,这家银行要撤机构,那家银行要走人,把负债业务移交给农业银行,农业银行受制于历史的诸多因素,不得不在一些欠发达的农业村镇留守。不过,现在不同了,据来自银监会的消息,一些撤并机构、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有控股银行又想返回农村地区,另外一些在华的外资金融机构,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以及格莱珉信托公司等也向银行业监管部门表示,希望到中国农村地区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他们的回归或进入不仅带来了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而且还带来了与国际现代商业银行接轨的产品、装备、体制和运作机制。2007年1月,一位银监会副主席表示,希望到中国农村地区设立银行业机构,要按照“加快启动,规范操作和有序推进”的要求,抓紧完成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调查,尽快启动试点的选点。

随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国内首家村镇银行、首家贷款公司成立,不久的将来,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将初步形成,农村金融的整体服务功能得到明显加强,但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如何细分市场,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最大限度地满足县域经济及“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优质服务“三农”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良好收益和良性发展,是转变经营理念后的农业银行人员上上下下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当然,银行业的充分竞争是更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也有利于农民减支增收。

面向“三农”服务应该成为农业银行未来立足之本,发展之基,而不是“上级的要求,政策的规定,考核的需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上下联动”,防止出现“上下”两张皮、“上热下冷”现象。如果一些分支机构没有为这项较之其他股改国有商业银行要艰苦很多的事业真正行动起来,工作主动性不高,再好的方案也只能是美丽的文字,不能变成广大农民的笑脸,尤其要妥善应对“多目标政策导向与商业冲动、网点优势与风险隐患”的问题,一方面,服务三农要求农村地区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而另一方面,逐利动机又驱使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转移到大城市、大公司运作,若这种情况长期悬而无解,就会直接影响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和农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在面向“三农”,为建设社全主义新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初始阶段是曲折和艰辛的,收益也很微薄,尽管农业银行已有一定的基础。

二、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的成果,积极调整和完善面向“三农”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近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和民生问题,2007年也不例外。中发(2007)1号文件就是《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根基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科学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取代或提高相形见拙的生产技术和传统经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挖掘土地和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因此,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就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这个中心,找准切入点,为当地各级政府和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这个过程提供全方位一揽子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

服务于现代农业,首先必须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的成果,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耗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较快速度地增长,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地区的投入以及转移支付等手段,现代农业生产物质基础条件差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进程在加快。“村村通”工程实施以及数字电影进万村等,使得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在不断打破和缩小,并为金融服务触角的延伸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农业银行要在巩固和扩大大公司客户群体、事业法人类客户、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经营(控股)公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介入、发展和稳定一批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优质中小企业;充分运用“村村通”工程实施所带来的各种便捷条件,在抓好传统的储蓄存款、结算业务的同时,加强基金、保险、国债的代理销售,仔细研究客户的金融产品需求,推广个人理财业务,以现金管理、国内国际保理、财务顾问、资产托管等为前导,通过改造和优化IT平台,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综合性、高附加值产品推广到农村地区,促进中间业务产品的丰富化和高端化,提升基层网点经营的附加值和客户满意度。其次在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合理布局县域地区分支机构,要避免县城内因网点密集而使得过度竞争、服务质量下降;乡镇地区因机构撤并过多、设置不足造成信贷服务不够充分,不能办理通存通兑、银行卡和外币结算,增加乡村企业交易结算和资金汇划时间,导致农民增加交易成本。

三、寓创新于主动服务之中、寓创新与改革发展之中,全力打造特色银行、特色产品,形成农业银行竞争优势

尽管农业银行是国内惟一一家拥有农村信贷专业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年底,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近万亿元,2006年末,其全部贷款余额31129.21亿元,县域贷款占比为55%,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4008亿元,较2005年增加了4000多亿元;尽管目前在遍布全国31个省市拥有3.6万个网点的邮政储蓄银行的从业人员大多学历较低,对金融业务不熟悉,特别是缺乏信贷从业经验,而邮储系统的现有培训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地区竞争不充分,对一个今后发展过程中以服务于农村地区为主业的商业银行想依靠技术垄断、政策保护,在一个空白的市场中独享利润,那是绝不可能的。对一切企业而言,有竞争就需要创新,何况面对的还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就是生命,创新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忽视或重视不够都将影响对企业经营业绩有所贡献的各种行为的适当性和持续性。任何时候,任何时代,金融产品的创新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快过。加快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农业银行管理层来说,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成自己在农村地区的强力竞争优势。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上仍显不足,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还是有限,收入结构单一,中间业务少,而且中间业务主要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结算和代理等业务,业务量虽大但收入较低。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仔细分析目前国内市值最大、第一零售银行的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公司2006年度年报的主要数据,它对农业银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营应该有所启示。

2006年,股改后的工商银行在致力拓展人民币结算和清算业务、理财业务、银行卡和电子银行等业务,提升非信贷资产综合运营能力,明显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同时,牢牢把握了信贷资产质量这个内资银行的生命线,做到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贷款占比都有较快下降。过去涉农贷款对农业银行不良资产“双降”的贡献非常有限,初步计算,涉农贷款的不良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会带来约6亿元的利息收入。由此可见,形成农业银行的竞争力一定不能忘记严格掌控剥离后新投放贷款的资产质量。没有资产质量,也就意味着面向“三农”没有未来。

打造特色银行,并不是盲目铺摊设点、走过去那种粗放式、高成本的外延扩张增长方式,而是要让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真正成为“装备精良、布局合理、管理有序、风险可控、运行高效、收益良好”。对一些经营模式单一、纯粹靠存款上存获利的实亏、微利网点果断进行改造,实施特色管理,在营业地点是否最方便;营业时间是否最合理;设施是否最齐全;内部环境是否最舒适;接待是否最友好;办理业务上否最快速;办理业务是否最准确;收费是否最合理;业务手续是否最简便;银行卡是否最便捷;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是否最安全可靠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形成特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三农”服务平台和乡村金融服务中心。

打造特色产品,关键是通过细分产品、市场和客户,抓好重点产品、拳头产品的营销,做到同质竞争,我优我全;不同质竞争,我新我便利。特别是被寄予厚望的中小企业贷款、小额农户贷款,农业银行的各级管理部门对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引导和正向激动,不急于求成、不人为设置规模和指标比例、不简单追求发展速度,重在规范中小企业和小额农户贷款操作流程,完善中小企业和小额农户贷款管理和资金使用办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针对乡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普遍存在管理成本高、经营效益低、经营风险大的特点,在确保风险可控基础上,不断改进贷款审批机制,银行运作“短、平、快”,客户则收获“快、好、省”,让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满意度得到提高,并最终实现企业创收、农户致富、银行增盈。

四、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尽快提高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分支机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强力管控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面向“三农”,并不意味着会有第三次剥离。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是农村地区分支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导致农业银行资产重大损失;操作风险导致农业银行信誉严重损伤。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服务“三农”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没有过硬的业务技能,服务“三农”就做不实;没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服务“三农”就做不好,道德风险和案件频发。经历前些年裁减机构、分流人员的阵痛,目前不少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存在年龄老化、结构老化、知识老化,对新业务不熟、有畏难退缩情绪,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因此,尽快提高农村地区分支机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是具备完成服务“三农”的首要基础性条件。一方面,加强对农村网点员工的多层次教育培训,塑造入脑入心的合规文化,进一步健全内控体系,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巩固、推进和深化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效果;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基层员工消除对业务流程再造、人力资源整合等改革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激发他们参与面向“三农”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农业银行未来的期盼、对改革的认同感、对本行的归属感。还有,着眼于建立科学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经营目标,合理配置一线员工的业绩压力,将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面向“三农”服务的各级经营管理层,使他们在服务“三农”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在创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要积极扶植面向“三农”服务的广大金融机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农民自身,商业性运行的农业银行要在面向“三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和积极扶植。只有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中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回报股东,才能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并实现良性互动。

首先,未来的农业银行,要强化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即在经营过程中既注重经济效益又关注社会利益。兼顾员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势人群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等。关注社会、保护环境、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唱“同一首歌”,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恶性竞争、不搞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业银行自身的长期繁荣和发展。

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对新农村基础性建设的投入力度。如对服务“三农”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政策性涉农贷款、保险和担保业务免征营业税,对因支农而执行的利率、费率优惠,财政应予以补贴;对一些特定的支农项目要由政府纳入支农预算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探索建立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基金;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部分基础设施等有社会效益而无现金流的项目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西部地区,从而避免商业性金融的介入而形成风险;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与区域优势,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建设“诚信政府”,“诚信乡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建立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规范有序的信用环境,尊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创新和完善为当地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提供搭桥金融服务的商业组织机构、实现可持续的三方共赢。

上一篇:大班社会教案《过年》下一篇:东北师范大学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