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的读后感(推荐15篇)
今天,我读了《敬畏生命》这篇文章,我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篇文章使我深刻明白了,我们只有对生命拥有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他的无限生机,我们人类也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在这个星球上,拥有生命神性光辉的也不仅仅只有人类,包括其他一切生物也是如此,比如勤劳的蚂蚁,自由自在的小鸟,高原精灵藏羚羊和海上救生员鲸等,甚至还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及参天的古树,都无不丰富地蕴涵着生命世界的底蕴。在浩瀚的生物海洋里,有益于人类的生物我们姑且不论,即使是一只害虫,它虽然在人们的厌恶、唾弃和捕杀中生存,但它无意中也为自己的天敌(益虫)提供了食物,从而能保证益虫更好的生存,维系着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确实,我们应该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延续地球的生物链遭到破坏,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记得去年的夏天,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忽然看到有一个小男孩捉住一只蝴蝶后肆意摧残,蝴蝶在惊恐、怯懦和无奈中瑟瑟发抖,小男孩玩儿够了,就任意撕毁那衬托蝴蝶美丽的地方----翅膀,我急忙上前制止他,可还是晚了一步,他已经把蝴蝶重重的扔在地上,我拣起来一看,被玩弄的奄奄一息的蝴蝶在我手中挣扎了几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只蝴蝶往日那舒展着美丽翅膀自由自在飞翔的一幕,而那一刻,一切将成为一个美丽的回忆„„这件事使我至今不能忘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约束着我。
首先, 课堂上, 教师要树立全体意识, 即必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 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当前的知识水平, 然后分层次地设置问题, 有步骤地开展课堂教学, 这样才有望唤醒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后进生大多是学困生, 由于成绩靠后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厚爱, 甚至有时老师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挖苦讽刺的语言, 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转化他们, 反而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他们被冷落、被嘲笑, 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 丧失了前进的信心, 厌学甚至厌世。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后进生, 更赏识后进生。
其次, 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课堂的点拨和引导, 促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身体验与自我价值观, 能动地去认识知识, 并改造知识, 内化知识, 形成富有个体特征的知识体系。这样, 学习的过程才变得有滋有味, 有活力, 有生命, 进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再次, 从阅读中珍爱生命。有人请教美国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如果我的事业失败了, 我该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如果我失业了, 怎么办?”他说:“你要提升自己, 你阅读吧。”“如果我失恋了, 该怎么办?”他还是说:“你阅读吧。”是的, 让学生爱上阅读, 乐于与书为友, 一直是我语文教学的追求!因为, 我觉得爱读书的学生不会孤独, 爱读书的学生向善, 爱读书的学生是文静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浪漫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富于想象的, 爱读书的学生是快乐的, 爱读书的学生在精神上是富足的!爱读书的学生对生命是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 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尽可能多地涉猎课外读物, 还要把所学课文 (除了要求背诵的课文外) 每篇至少读五遍以上, 并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竞赛以激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
电影《狼图腾》改编自姜戎同名小说,采用3D实景拍摄,于2015年2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讲述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与狼相互制约而又相依相存的故事。《狼图腾》的导演是法国让·雅克·阿诺,冯绍峰、窦骁等主演。该片将参与201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角逐。
【导演简介】
让·雅克·阿诺,1943年生,法国导演,在艺术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完美追求艺术质量,在自己30年创作生涯中只拍摄了10部影片。但部部经典!处女作《高歌胜利》,一鸣惊人,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人类创世》,获恺撒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情人》、《兵临城下》、《熊的故事》、《虎兄虎弟》等片为中国影迷所熟悉。
阿诺筹备7年,养狼3年,实景真狼拍摄2年,用电影重新诠释著名小说《狼图腾》中的精神与文化,他凭借该片获得第五届国际北京电影节最佳导演、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剧情梗概】
上世纪60年代,北京知青陈阵和杨克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了内蒙古额仑大草原插队,加入了毕利格老人的生产队,从此开始若干年的放牧生活。在大草原上,他们见识到了草原上最令蒙古人敬畏的敌人——狼。蒙古人热爱草原,崇敬狼,把狼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认为狼是他们相伴一生、甚至是来生的朋友,而且死后将自己的尸体放到狼出没的地方,实施“天葬”。
在这里,陈阵亲眼目睹蒙古人和偷袭羊群的狼徒手搏斗;也曾亲眼看见群狼怎样在头狼的指挥下,调兵遣将围猎几百只黄羊。在与狼群的接触过程中,陈阵带着强烈的好奇,决定要通过一只小狼的成长,探索狼的习性和狼的哲学。于是他和他的朋友亲自掏了一窝小狼,并且养了其中的一只。他在养小狼的过程中,发现狼是动物中唯一不可驯服的、十分神秘的动物。然而,他爱狼的同时却在囚禁狼,陈阵的心一直在纠结。
就在此时,一群外来人贪婪地掠夺了狼群储存过冬的黄羊,打破了狼群和牧民之间的生态平衡。而以场部主任包顺贵为首的生产队员更是发起了一场灭狼运动,让狼群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陷入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在现代武器的疯狂肆虐下,狼大量死亡,狼被驱赶到边境外。进而,人类开始大片地开垦草原土地。所幸,小狼最终被放归草原,成了额仑大草原上孤独的狼……
【观影感悟】
这是一部以狼为叙述主题的影片。主人公陈阵以在文革时期在蒙古草原的亲身经历、以近乎自传体的叙事角度,描述了狼的活生生的世界,以环保的名义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缅怀早期人类的图腾:自由、独立、顽强、勇敢的精神和尊严。
镜头前的那一只只蒙古草原狼带给你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小狼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是啊,擅长学习的人类,也许应该把目光投向神秘的大自然,怀揣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也许,看过影片你能从中读懂更多,学到更多……
【经典影评】
生命的自由
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六年七班 吴 玥
狼,凶残、贪婪,“狼外婆”“白眼狼”“财狼”,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狼的误读。而看过本片后会让你误读全消,反而升腾起深深的敬意。是啊,那是智慧、尊严、高贵、独立的狼!那一个个令人义愤填膺而又催人泪下的狼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也同样会吸引着你。我似乎听见了小狼渴望自由与战斗的哭声,似乎望见了狼群不容亵渎的高贵灵魂,似乎闻到了子弹射进额仑狼身躯时散发出的血腥味儿……影片早已结束,那群勇敢智慧的草原狼依然在我眼前狂奔,特别是那只如精灵般的铁骨铮铮的小狼,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离去。
北京知青陈阵到内蒙古插队,他深深地迷上了神秘的蒙古狼,费尽心思掏到小狼,“天天像伺候蒙古王爷少爷一样地伺候小狼,挤奶喂奶,熬粥喂粥……怕它冷,怕它病……连睡觉都不安稳”,疼爱之心尽人皆知。这跟那些爱孩子的父母有什么不一样?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可也是他,亲自用一根狼牙咬不断、狼爪抓不坏的大粗铁链拴住了小狼,拴住了它的自由。小狼在陈阵“爱”的呵护下,从未过过自由的,没有铁链的日子!从未遵从自己的狼性,在草原上酣畅淋漓地捕杀猎物!可怜的小狼只是陈阵的宠物。幸运的是,小狼最终被懂狼敬畏狼的蒙古女人嘎斯迈放回草原,它一定能成为一匹真正的草原狼。
然而,成为宠物的何止是小狼,还有那些被父母宠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固执地为他们铺好人生路,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一切,看似是对孩子极深的爱,其实却害了孩子。他们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选择的自由,剥夺了他们尝试的机会,剥夺了他们掌握命运的权利!
这使我想起了美国神童塞达斯。他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心理荣誉教授,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万众瞩目的神童,便用最科学的方法训练他。最终这个17岁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塞达斯自己的理想,相反,他厌倦了父亲和人们的赞扬,始终不肯从事任何与知识相关的工作,坚持在超市当一个普通的收银员。是啊,塞达斯不属于自己!他的成功是父亲的成功。从此,哈佛拒收神童。
请不要再以爱的名义对生命加以控制,让生命呼吸新鲜空气,品尝成功与失败的滋味,走属于自己的路,哪怕这条道路遍布荆棘!
文章条理很清晰,主要是通过事例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感慨。
文章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作者看了一个小故事,弘一法师在圆寂的时候,叮嘱他的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乘满水的碗,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被火化是烧死。当作者读完这个故事后,想起了多年前自己残忍的一幕:用热水倒在一只母鼠身上,那只母鼠残叫着逃走了。“我”却暗暗高兴。一个月后,“我”又看到了那只母鼠,它全身都是被烫伤后留下的白斑,并且还怀者小老鼠,腆着大肚子,动作迟钝的在地上寻觅食物。“我”隐约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霎时间,感觉自己的行为竟是那样的卑劣和龌龊。
读罢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自己也曾有过的低劣的行为。那是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天气异常闷热,使人心烦意乱。我在房间里吃饭,那只贪吃懒做的猫又跳到了我家的窗台上。它以前曾多次偷吃我家的肉,并经常抢占我的地盘,到我的床上睡觉,弄得我夜不能眠,饭无法咽。我对它恨之入骨,心想:这次可有得你受的了。于是我蹑手蹑脚的走出去,躲在一扇门的后面,但还是被它那灵敏的耳朵听见了。它赶紧跳下窗台撒腿就跑,我追出去随手抓起拖把朝它仍去,只听得它一声惨叫,然后就跌倒在地上。随后它慌了,赶紧翻起身,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悲叫着离去了。我捡起拖把,发现它竟断成了三半。我长舒了一口气,霎时间感到心胸如此的敞亮,心想:终于解气了。现在看来,我竟是如此的恶劣,狠毒,心中不由生出无限懊悔之意。也许,在别人眼里,我是那么的可笑,但实际情形是我真的很后悔。
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的神圣光辉,动物的生命亦是可贵的,甚至有时它比我们更懂得生命。就像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们在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使它们的种族得以繁衍。
从正月初一开始,我在家里已经自我隔离12天了,我没去过疫区,周围也没有疫情,但我相信:宅在家里不去添乱,管好自己就是贡献。在家里这些天,我想的最多的就是那个吃蝙蝠的人,你就是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你的贪婪、无知和好奇害得大家好好的春节过成这样!
中国人爱吃野味,在全世界都是出名的。捕猎食用野生动物,源自蛮荒时代人类的本能。中国不同,作为全世界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地区之一,一直有较高的文明程度,按理说,会以食用驯化后的动植物为风尚。但今天的华人世界,为什么会逆其道而行之,以吃野味为荣呢?说到底是一些人的贪婪心理,刚刚吃饱就想着开荤,吃惯了人工饲养的动物就想着野味,这些人的贪婪心理是无法满足的,君不见麻雀那么小,却总有人想方设法的去吃它,东北虎那么凶猛,也有人千方百计的去捕杀,这些人要填饱的不是肚子,是欲望!是炫耀的心理!岂不知欲望的鸿沟是填不满的!
研究推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有可能是——蝙蝠,研究成果表明,冠状病毒在人与人之间有很强的传染性,为科学防控,制定防控策略和开发检测干预技术手段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中国科学院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成功证实蝙蝠是的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并首次在我国蝙蝠体内检测到烈性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抗体,发现多个由蝙蝠携带的新病毒。蝙蝠真的很香吗?我没有吃过,但是它那个让人恶心的样子,你怎么能吃得下?上海野保部门专家指出,目前已知,一只蝙蝠的身上可能同时携带4000多种病毒中的50多种。这4000多种蝙蝠可能携带的病毒中,冠状病毒就达500多种,被我们所熟知的有SARS、MERS、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马尔堡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这些病毒的致死率极高,如果知道这些,那个吃蝙蝠还拍视频的人不知道还会不会吃?所以我说他是无知,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我们大家,如果不是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不是那么多的医务工作者逆行支援武汉,他就害了大半个武汉!必定会被写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人类作为蓝色星球上智力最高的动物,逐渐地成为了这漂泊在浩瀚宇宙中孤零零小岛上的主宰,掌握着任何其他物种的生杀大权。
人有时候比饕餮更加贪婪。动物美丽的皮毛,人类用它裹着自己孱弱的身躯;动物强壮的身体,人类用它填满自己臃肿的肥肠。人类更可以厚颜无耻的把有益于自己的昆虫称为益虫,而没有办法让人类榨取的昆虫便被划分到害虫的行列。每年人类都会大刀阔斧地消灭这些所谓的害虫。可是它们也是生活在这个星球的一份子,它们也是这里的主人。可事实却像旧社会的大地主强行强占了农民们的土地,还要受害者为他们干苦力。稍稍造成点损失,农民便会遭到灭顶之灾。
人是霸道的强盗!明火执仗的行凶者!假如动物们穿你的皮,吃你的肉,不知道还会有人把生命视如草芥吗?
你有多久没有听过蝉叫鸟鸣了呢?也许它们没日没夜的歌唱惹恼了没有心情的你。可是,你知道吗?蝉要在又黑又冷又湿的泥土里辛苦四年,才能换来一个月在阳光下的欢唱。这难道不值得人去敬畏吗?它虽然渺小,但他并不卑微!因为它懂得生命最深刻的意义,它不会浪费每一个瞬间去争取欢唱的机会。而自诩清高的人类呢?有的却像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成为这个世界的寄生虫,这才是真正的卑微!
沈石溪总是选择那些勇猛、强悍、凶狠甚至残忍的狼、豹、熊、雕、野猪等动物作为刻画对象, 通过这些充满野性的动物形象, 展现了动物界的生存状态和新陈代谢, 演绎着汰劣留良的自然法则。他众多的作品都着眼于对强者的颂扬, 对力与勇的讴歌, 弘扬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狼王梦》中的主人公母狼紫岚为了实现自己要从子女中培养出一个家族狼王的梦想而呕心沥血、赴汤蹈火;《云豹布哈依》中的主人公布哈依为了救自己的妻子, 冒着生命危险, 把狂怒的象群引离自己的洞口;就连《疯羊血顶儿》的主人公血顶儿也具有非凡的性格, 它勤练格斗, 改变羊角形状, 直面狼的威胁, 用它那直直的羊角挑死了狼。沈石溪动物小说的这些主角都有一股硬汉精神, 都有一种英雄本色。它们在残酷无情的命运面前, 毫不畏惧, 以英雄气概战胜了困境逆境, 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然而, 我们在《鸟奴》中看到, 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在了一对弱小的鹩哥夫妇身上。鹩哥既没有豺狼虎豹的强壮身躯, 也没有鹰雕的凶猛,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天生就是一个弱者。这对鹩哥夫妇的卵总是被蛇吃掉, 为了躲避蛇的袭击, 它们来到了蛇的天敌———两只蛇雕所居住的大青树上筑巢, 主动要求给蛇雕当奴隶。鹩哥夫妇每天起早贪黑、毕恭毕敬、鞠躬尽瘁地照顾幼雕, 清理雕巢。但是, 四只小鹩哥却先后死于它们的主子的利爪之下。而这对鹩哥夫妇最终也被主子们冷酷无情地逐出了巢穴。
但这对鹩哥夫妇虽弱小却伟大!在它们弱小的身躯下隐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 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 使人不由得产生一股敬畏之情。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它们对子女的强烈而深沉的爱。动物是奉生存为第一原则的, 在鹩哥夫妇眼中, 血脉相连的子女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为了保住自己生命的延续, 哪怕“卖身为奴”, 也在所不惜。为了子女的安全成长, 哪怕“累死累活”也愿意。正是心怀对子女的深深的爱, 才会有失子的切肤之痛。在失子的悲痛打击下, 雌鹩哥精神失常, 不停地向空巢做喂食动作;不停地啄自己的伴侣, 发泄自己的苦闷。正因为有爱, 雄鹩哥才任由老伴发泄, 直到被啄得“双翅耷拉, 站立不稳, 蹲了下来”;回过神来后, 鹩哥夫妇相对饮泣, “交颈相拥, 你一声我一声, 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这一幕真是感动天地!自诩比动物高尚得多、伟大得多的人类的爱却在失落或变质, 甚至卖婴、弃婴事件也屡见不鲜。鹩哥夫妇就像一面明镜, 照出人性的沉沦, 促使人类深深反省自己人性的泯灭。
另外, 这种精神力量还来源于鹩哥夫妇的“抗争精神”。尽管弱小, 但鹩哥夫妇绝不轻易向命运屈服, 而是在为生存而竭尽全力地“抗争”着。鹩哥夫妇由于先天不足, 无法保全卵躲过蛇的攻击而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它们就调整“生存抗争”策略, 转向借助它们天敌的天敌的力量, 寻求延续生命的机会。即使美梦再次破裂了, 但鹩哥夫妇依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倒, 它们再次调整“生存抗争”策略, 投靠更有力量的观察者……也许它们还得继续努力, 直到探索出一条活路来。鹩哥夫妇虽然“屡战屡败”, 但绝不言败, 而是“屡败屡战”, 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抗争者!
也许有人会骂鹩哥夫妇有一股奴性, 但这恰恰是鹩哥夫妇智慧的表现。“适者生存”, 强者们可以凭借尖牙利爪在与天敌的PK中赢得生存的机会,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更好地生存下去。但弱者们由于生理上的先天不足, 狼式的生存方式, 直面天敌, 然后一决高下的生存策略肯定是行不通的。鹩哥夫妇的爱子水晶球年轻气盛, 忍受不了小蛇雕的欺辱, 奋起反抗, 虽英雄了一把, 但最终也只落得个命丧雕爪的命运。这种结局再次证明了这种硬拼的抗争策略肯定不是弱者的理智选择, 并且充满危险的大自然怎么能容许动物丢弃生存第一的要素, 去进行这种慷慨却毫无意义的把戏呢?这种策略只能逞一时之勇, 无疑等于自杀, 会使物种走上灭绝的道路。种族延续才是森林第一法则, 弱者只能用智慧来与强者周旋, 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强者的夹缝中寻找生存机会。这是弱者无奈的选择, 哪怕“卖身为奴”, 也是弱者务实选择, 是无奈而最优的生存策略。这就是丛林中的残酷生存现实。鹩哥夫妇正是在运用它们的智慧, 四处寻找能使生命得以延续的机会。
在这篇作品中, 沈石溪依然采用动物而非人类视角来审视鹩哥的生存状况。写鹩哥夫妇的爱其实也是写生存竞争, 因为激发爱的就是生存竞争。作为强者尚且需要“生死搏斗”去赢得生存机会, 就更不用说作为弱者的鹩哥夫妇了, 它们对生存竞争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最能体会生存竞争的酷烈和频繁。作者通过鹩哥夫妇这一艺术形象, 展现了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弱者的生存竞争, 与强者的生存竞争一起构成了动物世界完整的生存景观。
总之, 鹩哥夫妇是弱小但绝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者形象, 鹩哥夫妇就像我们人类夫妇一样, 竭尽全力地生活着、奋斗着, 直到走完自己的一生。这一形象与沈石溪过去那种精明、勇猛、强悍、激昂的动物形象相比, 有独具一格的美学价值和震慑人心的艺术力量。
作品中鹩哥夫妇的形象还有着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这篇动物小说同作者的其他动物小说一样, 融进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纯地以物写人, 而是“从生命本质意义的角度加以诠释, 考察生命的存在、发展, 生命的现实、未来, 个体生命的死亡和物种繁衍的使命”。从生命的本质意义角度来看, 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敬畏, 弱者也是活生生的生命, 弱者的生命同样值得敬畏。这样, 就更不用说人类同类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还是活生生的高贵的人的生命, 他们的生存现状就更应该受到人类社会关注。人类社会似乎充满着公平的竞争机会, 但弱势群体由于先天不足或其他各种原因, 致使生活举步维艰, 如果人类社会也像动物世界那样, 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那人类高贵的地方在哪儿?与禽兽何异!
沈石溪在《鸟奴》中站在上帝的视角, 怀着对动物的深深敬畏之情来描写动物, 没有把鹩哥的生活世界跟人类社会进行简单的拟人对照, 而是有意识地对鹩哥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活灵活现的描绘, 通过述说它们的骨肉亲情、喜怒哀乐, 展示了鹩哥这类弱小野生动物严峻艰辛的生活景观, 渗透着作者对生命伟大而平凡的理性思考。作品写的是“生活本身”, 作品本身并不直接训诲什么, 而是让动物们置身不同的场景, 上演一幕又一幕“生存抗争”, 让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去感受。把作者对生活的入骨的认识和感受通过笔端汩汩地流淌出来, 融动物性、社会性、人性于一体, 富于思维性、艺术性、哲理性,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摘要:《鸟奴》中的鹩哥夫妇是弱小但绝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者形象。这一形象有独具一格的美学价值和震慑人心的艺术力量, 而且还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从生命的本质意义角度来看, 弱者的生命同样值得敬畏。人类同类中的弱势群体, 就更需要社会的关爱。
关键词:动物小说,鸟奴,形象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金禾:《扼住生命的咽喉做命运的主人》, 《湖北社会科学》, 2002 (10) 。
[2].张玉玲:《敬畏生命——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研究综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09 (1) 。
[3].沈石溪:《鸟奴》,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4].徐萍:《略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 《学术探索》, 2003 (12) 。
[5].施文青:《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审美价值》, 《语文学刊》, 2001 (6) 。
[6].马亮静:《论沈石溪动物小说中野性的呼唤》, 《龙岩学院学报》, 2005 (4) 。
[7].马亮静:《试析沈石溪笔下狼形象的母爱》, 《龙岩师专学报》, 2005 (2) 。
依米花的生长和蝉的生命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只是大自然万千物种家族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却以其特殊的生命方式向世人昭告:生命只有一次,美丽只有一次。
一次,便足矣!一次的青春,一次的成功,一次的勇往直前,一次的轰轰烈烈,一次的无悔人生……一次,仅仅一次,却需要长时间坚韧不拔的进取和历尽艰辛的跋涉,它甚至需要耗尽一个人一世的光阴,毕生的精力!人生的路途远比依米花的一生漫长,可是,在这段漫漫求索的艰辛的历程中,我们不一定会比依米花做得更好。
【素材解读】
依米花的历程是一段坚韧不拔的进取和历尽艰辛的跋涉,一条根系,需要六年的时间才能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花,而花期却仅仅只有两天。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敬畏生命》中所说:“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是的,生命是伟大的,是值得敬畏、珍视和热爱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尽自己的责任,尽自己的全力,做好每一件应该做好的事情,从而把生命之花绽放得淋漓尽致,鲜艳夺目。
【适用话题】
生命、进取、美丽、坚韧不拔等。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高二(9)班的班长刘思平,今天我要讲的是与双十一有关的事情,不是马云挣了多少钱,而是双十一对于北京市民来讲,是“自觉排队日”,从2007年11月开始,以后每月11日是北京市的“自觉排队日”,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顺序排列,在一个文明城市之中,排队不仅意味着对公平秩序的遵守与履行,更体现着一种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原则,对于效率的合理追求,和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石。所以,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敬畏规则,敬畏生命。
关于规则,哈佛大学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几天后,接着就把他开除出了学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
文学大家梁实秋先生也曾提到过规则一事,梁实秋先生在他《排队》一文中提到:抗战时期,人们在车站购票是不排队的。但是日本人占领北平车站后,秩序就井然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个日本兵拿着鞭子,在来回巡视,看到有插队的,就扬起鞭子狠狠给他一下。梁先生悲愤地质问:中国人难道真的需要那么一条鞭子吗?
中国人需不需要鞭子我不知道,但新加坡对规则的遵守是需要鞭子的,在新加坡有至少30种罪名适用鞭刑,不仅犯罪用鞭刑,军队用鞭刑,而且学校也用鞭刑。学生违反校规比如抽烟、逃课、作弊都可以抽鞭子。不过为了关爱未成年人,学生一次最多抽六鞭子,不能再多了。
“敬畏之心”,是一种“自我约束”,是一种“自我监督”,是一种“自我鞭策”;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学校,是我们必须敬畏的地方,但当我们留心校园,却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有些同学早上迟到,还把教室当成食堂;有些同学违规携带手机;有些同学不按要求穿校服,佩戴首饰;有些同学出操拖拖拉拉,就餐却飞速奔跑;课堂上讲废话,写纸条,打瞌睡,下课疯狂追逐打闹;有些同学讲脏话、大声怪叫等等。有些同学认为这是小事,不以为然。试想,如果熄灯后你依旧在说话,你就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如果在上课铃响后,你才踏进教室,你就破坏了教学秩序;在食堂,你为节省时间插队,必然会影响其他同学。不守规则逞一时之快,但得到的却是众人的鄙夷和内心的不安。而这一切,都源于对行为规范的漠视。如果我们每个人只一味地强调个人的自由,无视规则和纪律的约束,那么,当规则消失的时候,自由也会随之消失。因此,遵守规则,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一个人生活在集体中,自觉接受规则的约束显得越发重要。
规则是最坚硬的石头,让一切试图亵渎它的人束手无策;规则是最芬芳的花朵,让一切坚守它的人分享到成功的蜂蜜。
规则,让人别无选择,人们除了爱它,就是更爱它。我的国旗下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这一年,中国已经发展成世界第一强国,许多外国人都梦想着来中国学习和生活。我们鼓楼医院作为全世界最好的高科技医院,治愈了无数中外的病人。
我们医院设立6个诊区,分为亚洲区、欧洲区、非洲区、南美洲区、北美洲区和和大洋洲区。每个区设立一个医学博士,三个机器人助理,一台万能检查仪。每天早晨,经过预约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约两千多名患者,像潮水一般涌进我们的医院,面对面地进行治疗,他们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医生们,希望自己的病情得到根治。除此以外,每天还有两万多病人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诊断。
我作为北美洲区的医学博士,每天给不同国家的病人治疗,有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等等。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宽容,崇尚和平,我们中国人从来不歧视其他种族,对于来医院看病的白人,黑人,我们都以礼相待。
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位美国老奶奶来医院看病,她又瘦又高,满头白发,脸上堆满了皱纹,走起路来歪歪倒倒,在一位小伙子的搀扶下走了进来。机器人运用大数据系统扫描得知小伙子是她的孙子,是南京大学的留学生。老奶奶说她已经病了5年,在他们国家已经无法治疗。当她把身体靠近万能检查仪,“滴”的一声,检查仪立刻就展现出一个3D立体画面,上面有她的名字、年龄、血型分析、性格分析,老奶奶看得目瞪口呆,感叹中国科技实力的强大。经过检查,老奶奶患了格林巴利综合症,一种以前很难治疗的多发性神经炎。我告诉老奶奶,安排她住进特种无菌治疗室,预计一周后就能痊愈。老奶奶听了,千恩万谢的走了。
这里还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目前全市540万人民正努力投身灾后重建。倾力建设科教,宜居,森林,畅通,清洁,和谐新城。“度假胜地、美食天堂、娱乐世界、安居乐园”,欢迎来到中国绵阳,在这里。让人们——
人们之所以在对一些韶光掠影间停留的城市,产生无限的怀念,而怀念一些事一些物已经远远超过了城市的本身。绵阳就是因为那份神秘的向往,让人魂牵梦萦地到达,转眼间又会再去,怀着敬畏之情,一座城市之所以让人们那般的留恋,依依不舍,那应该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本身,而是在城市里发生的那些事,遇见的那些人,在那些短暂而又共同的过往间,铭记。
李白故里
美,只有一次邂逅,也许多年以后,我们都抓不住那些靓影,我们只能以背影来读它,以白发来读它。那些诗篇的开始或是我们的诗歌之旅的开始,千篇一律,都是从太白碑林开始的。
刚进门,十三根圆柱碑映入眼帘。近观,又见地上镶进了十三块地碑。虽显残破,但典雅的韵味,更是一种深沉的美。走在去往太白楼上,途中回头俯视太白楼前的景象,宛若官帽似的形状,呈现在眼前,这是否在告诉来访的人们李白在他的仕途生涯里积极人世却又难以实现的夙愿?在太白楼里面目清秀的导游,还亮出了巴蜀姑娘的金嗓子。伴随音乐唱起的“诗歌”,把大家带回盛唐,让我们仿佛看见了李白仗剑出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傲气,“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狷狂。从歌声中醒来,诗意盎然、歌声袅袅的太白碑林呈现出别样的气象,华美而肃穆。接着我们怀着沉重而又喜悦的心情去往太白祠。太白祠里,幽深,静谧,我想正是这份特有的幽深和静谧才能让那些沉睡的诗魂们,安然入眠,不去领会那些凡尘俗世。
文昌帝乡
在我们体验“八百里路十万树”的翠云廊,参观文昌祖庭——七曲山大庙的时候,我们是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很早就在书上读着关于它的点滴,没想到就在那时那刻就踏上了那方圣地。朋友们的脚步,如婆娑的落叶声,看着他们在庙宇穿行的背影干净而细长,庙宇里敲铃的节奏不一,但绝不会使你心烦意乱,反而可以洗去你脑海里的凡尘俗事,将你的心灵皈依于平静,风把它们大小不一的声音传送的或远或近,内心的静谧真伴着这份熟稔,在声音的翅膀里悄立翻飞。
观赏闻名天下的道教洞经音乐表演时,我是一直睁大自己的小眼,张着嘴巴在倾听的,天籁般令人叹为观止,像是混响宛若沉默念着的声音,响至内心,传扬于遥远的天际,从过去至未来,包容了永恒的时空,简单而盛大。
不知不觉自己已经站在翠云廊上了,看着庙宇间穿行着匆匆忙忙的人们,他们虽过着世俗的生活,但是只要一抬头,目光穿过老迈的城墙,就可以看见依山而立的庙宇,也便看得见庙宇里闪烁的光芒,那应该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稳妥和幸福吧。
北川新城
历史是一把凌厉的剑。4年前,以“5·12”为轴心,沿龙门山断裂带恸彻整个中国。
4年的时间实在太短,短到“最美女警”蒋敏虽走出悲伤,却仍不敢多看别家的孩子几眼;4年的时间已经很长,长到“可乐男孩”已经成了大学生,开始构建回川创业的梦想;4年宛若弹指一挥,唐雄与谢守菊这对“生死鸳鸯”仍爱得深沉,好好活着,不忘感恩社会;4年又似一个轮回,“最美女护士”顾云仙已不愿再当护士,规划新人生,想要转行……沧海桑田,当每一个历经舛难的面孔,剥离了繁冗的陪衬与点缀,他们,是灾难后人性最深情的绽放。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这进步的页码里,没有什么比人性更光辉夺目。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从西部崛起到科学发展,新北川处处彰显着中国气质:法制观念、开放意识、世界眼光、良知善行……在这些厚重的气质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人民生命和利益高于一切”,已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
北川4年,不止纪念日这3天在物化的世界里驻足人性、考量生命价值与共同体意识,从“小我”到“大我”,从市民到公民,净化灵魂与心智,是化茧成蝶的开始。
游览北川,不仅是在在羌寨的欢愉,老县城地震遗址的感怀,新县城的惊叹,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前行的坚定。在这里,敬畏生命,感恩前行。
珍爱生命》教案
主持人: 品德课教师 活动班级:一至六年级 活动内容:
一、主题阐释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甚或忽视生命、放弃生命,如“我爸是李刚”“出国留学生弑母”事件。设计这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活动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意义: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感受生命的美好,进一步理解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超越生命,让生命焕发光彩。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思、议、说,锻炼学生说话、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热爱生命,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健康发展为目标。2.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参与、自主体验、自我感受,从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
3.通过具体的行动达到升华生命认识的目的。
三、活动流程
导入:我们如何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呢? 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老师通过近五十年的人生经历,反复思索究竟什么是生命——当我早上打开窗帘听到鸟鸣,就认为那是生命的歌唱;当我看到雄鹰盘旋蓝天,就认为那是生命的飞翔;当我看到起伏连绵的群山,就认为那是生命的巍峨;当我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就认为那是生命的深邃。
第一部分 认识生命
学生1:在自然界里,生命以它丰富多彩的存在形态,构成了自然界精美壮观、无以伦比的景象。
学生2:形形色色的植物给大地、海洋,以致冰峰雪岭披上了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外衣。生命很神奇!学生3:数不清的千奇百态的动物,为壮观辉煌的自然景色增添了奔腾跃动的雄健和飞翔邀游奇观。
学生4:自然的生命力很顽强,很壮观;人的成长需要经历幼年、少年、青年等过程。在成长中要经历挫折、艰难困苦,要懂得感恩。学生5: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我们要珍惜生命,生命只有一次。
学生6: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学校老师教育我们成长,社会赋予我们责任。我们应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2.老师总结:
生命就是有机体具有自我繁殖和复制的能力,能从自然界摄取维持这种能力所必需的养料。人类,是自然造化中最神奇、最伟大、最美丽的创造,人的智慧不仅使自然界生命的完美达到了颠峰,而且,还给生命赋予了崇高、尊严、博大和无限的创造力。
3.引导学生听音频——生命之歌,思考什么是生命的意义。(音频略、学生发言)
名言警句: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第二部分 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1.放幻灯片:让学生分别介绍霍金、哈森迈尔、张海迪、史铁生事迹。学生1:霍金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学者,是个患有脊髓侧索硬化症,已经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甚至连说话也只有他的秘书才能听懂。而正是这样一个严重残疾的人,用他的意志、毅力和智慧,顽强地在深奥的天体物理学领域里探索着,他那无懈可击的计算,精确的推论,常常与实验观察数据惊人地吻合,这使他的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也使他本人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者。他不仅珍爱生命,而且让生命精彩地绽放!
学生2: 德国探险家哈森•迈尔七岁时在父亲的书柜里发现了一本《与珊瑚和鲨鱼作伴》的书,他入了迷。十年以后,他开始了洞穴探险的生涯。后来,他发现了二百多个洞穴和洞穴的延伸,并受法国政府的委托在地中海进行了水下探险。不幸的是,有一次他受美国电视公司委托在奥地利的沃尔夫冈湖底拍摄时遇险,身体高位截瘫。但是,哈森迈尔没有放弃生命,没有放弃探索生命意义的理想。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制造了一艘只能坐一个人的“洞穴号”潜水艇,开始孤身一人在地下千米深处、罕有生命踪迹的洞穴、暗河和湖泊里漫游。为探寻人们未曾到过的领域,他充满热情地工作着。他珍爱生命,执着地延续了生命。生命在他不畏艰险的探索中展开了翅膀!
第三部分 敬畏生命 拯救生命 2.老师点拨总结 3.观看“我爸是李刚”“出国留学生机场弑母”视频(视频略),思考发言。
第四部分 如何享受和超越生命以提升生命的质量 ? 分组讨论
1组代表:珍爱生命、超越生命就是对生活的热爱,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就是以崇高的敬意和万分的热忱去拥抱生活,体味生命的意义。
2组代表: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生命,还在于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更在于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
3组代表:小草活着,是为了给生命奉献一抹新绿;小树活着,是为了给生命留下一抹阴凉;小鸟活着,是为了让生命展开一双翅膀。
4组代表:我们活着,享受着阳光、空气,享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我们还应该奉献,用行动去爱父母家庭、去爱同学老师、去爱学校社会、去爱自然宇宙。
5组代表: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人,他的生命才能美丽多彩——活着,是为了让生命飞翔。
老师总结:
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的价值又在哪里?古往今来,人们追问了千百年,却至今都没有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在我看来,生命是大自然的结晶,是山的魂魄,是水的精灵,是造物主创造的奇迹,是宇宙大化中最独特的存在。生命的价值在于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生命源自质朴而原始的爱。记得丰子恺先生在《缘缘堂随笔》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从前,一个猎人上山打猎,远远看见一只母熊蹲坐在涧水边,他对准要害发出一枪。大熊危坐不动,他连发数枪,均中要害,而大熊仍危坐。猎人走近观察,发现大熊双眼已闭,血从颈中流下,确已命中。只见它的前脚抱住一块巨石,猎人再走近去细看,才看见石下的涧水边,有三只小熊正在饮水。猎人感慨敬服:倘若大熊倒下,巨石落下,势必压死那些可爱的生命。是的,是质朴的爱,让母熊在承受巨大痛苦时仍然死死抱住巨石,面对痛苦和死亡,用爱支撑的母熊顽强地奉献给孩子最后的礼物——生命的延续!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
灾情不再封锁在档案里,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数字,逝去同胞的名字在国家电视台被庄重念出……汶川地震5年后的今天,十万火急的救灾行动中,人们小心翼翼地相互提醒不要消费苦难、注意媒介伦理。“丧失生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的指令,再次传递这样的信念: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全体公民。汶川到芦山有多远?85公里,1804天。但我们所翻越的距离,岂止万水千山。就在这1804天里,我们遭遇了“7·23”动车事故,经历了“7·21”暴雨之恸,痛惜过“小悦悦之死”。我们也奉献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精彩,见证了鸟巢一代、海宝一代的成长,感动着“最美老师”、“最美司机”的平凡伟大。灾难与辉煌并存,痛楚与复苏同在,徘徊与进步相生。飞速前行的中国开始了灵魂的跟进,重建对人性对社会的信心。
在臂弯中为孩子撑起生命之伞的母亲、跪地为受伤妻子遮挡太阳的丈夫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救援力量,无不传递着对生命的敬意。《南方日报》(4月22日评论员文章《72小时.为7生命最高的尊严》)
地震发生后,我们看到始终在奔跑的力量,不顾喘息与辛劳——为了生命最高的尊严。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仅18分钟,四川省军区已成立抗震指挥部;仅28分钟,第一批救灾部队已动身赶赴灾区;仅38分钟,第一批非军方专业救灾队伍己动身前往灾区;仅88分钟,首个民间专业救灾队伍动身赶赴灾区;仅118分钟,无人直升机已出现在灾区芦山县城上空,为救灾获取第一手资料……5年了,从汶川到雅安,生命的最高准则从来没有改变。唯一的不同是,5年过去,应对灾难,我们有了更多的历练,也有了更多的科学与理性。我们无法阻止灾难降临,但灾难亦无法阻止爱的力量。在臂弯中为孩子撑起生命之伞的母亲、跪地为受伤妻子遮挡太阳的丈夫、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救援力量,无不传递着对生命的敬意。一个大写的人字凝聚在雅安这片被巨震撼动的大地上,只因全力捍卫生命的最高尊严。
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截至4月22日本刊发稿时,地震造成两百多人遇难和失踪,一万多人受伤。
这一天,恰在青海玉树地震3周年之后、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之前。一切都还历历在目,芦山地震,又在13亿中国人心中再添一道剧痛。同样是地动山摇、生命危殆,同样是万众一心、千里驰援。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举国动员的灾难应对没有变,同心协力的守望相助没有变,救人第一、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没有变。芦山地震映照出对生命保持敬畏的国家表情,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灾难磨砺中从容前行。
“地震发生后,我们看到始终在奔跑的力量,不顾喘息与辛劳,为了生命最高的尊严。”
虽然每个人都有不悲伤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可以无视他人的悲伤,歌舞狂欢,肆意放大自由的边界。对当下而言,暂停娱乐意味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生者的慰藉。
在全民伤感的大环境下,部分电视台还在播放着搞笑娱乐节目,演艺人员在荧屏上插科打诨,惹得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愤怒:国难期间,如此行径,简直是没心没肺没人性。随后多家电视台决定暂停部分娱乐节目,改为转播雅安地震相关新闻。
其实从法理来讲,无论地质灾难或是恐怖袭击,无论遇难者是自己同胞还是他国路人,每个个体都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达一一既有悲伤的自由,也有不悲伤的自由。电视台有很多理由继续娱乐下去:广告商的合同要履行,艺人要靠演出赚钱生活,收视率事关电视台的收入……是否悲伤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他人本来无权置喙。举国上下痛哭嚎啕,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将自己的悲伤加诸他人。
虽然每个人都有不悲伤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可以无视他人的悲伤,歌舞狂欢,肆意放大自由的边界。对当下而言,暂停娱乐也是有必要的,这种做法意味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生者的慰藉。
2. 罗丹: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3.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4. 任何个人财富都不能成为个人最终的生命价值——培根
5. 只有自由才能给易逝的生命这朵鲜花赋上光艳和芳菲——威·柯珀
6. 如果你晓得怎样利用人生,生命就是长的——意大利
7. 生命在发展中得到延长,因为思想是衡量生命的尺度——利兰
8. 栩栩如生,却无生命,精妙绝伦,却无声无息——威·莫里斯
9. 居里夫人:每天都愉快地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到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10. 孟德斯鸠: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在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11. 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12. 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吴运铎
13. 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惠特曼
14. 真理的发见,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颤——克罗齐
15. 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16. 过去的错误的学说不宜忘掉不谈,因为各种真理都要在和错误斗争之中,才能维持他们的生命。——克罗齐
17. 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__
18. 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唾弃,那活着还有什麽意思?——王若飞
19.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20.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别林斯基
21. 构成一个人生命特殊性的,并不是他对于本能的顺从,而是他对于本能的反抗——梭罗
22. 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智慧,它仅仅会黯然失色;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爱情,它就会毁灭——亨利·德·蒙泰朗
23. 生命很快就过去了,一个时机从不会出现两次,必须当机立断,不然就永远别要——罗曼·罗兰
24.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25.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26.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27.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28. 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德国
29.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车尔尼雪夫斯基
【敬畏生命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敬畏生命的作文500字05-26
《敬畏生命》《热爱生命》09-27
敬畏自然珍爱生命07-03
敬畏生命发言稿07-11
敬畏生命演讲稿09-07
敬畏自然事例09-07
敬畏之心美文09-11
《敬畏自然》10-14
敬畏课堂11-13
敬畏文字小学作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