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反思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七年级《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反思 篇1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三种血管的特点加以区别人体血管,部分学生可以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血液循环的示意图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在整个一节课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整个教学环节富有层次,思路清晰,教学过程( )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知识得以升华。

2、教师教学准备非常充分,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状态分析比较到位,教学过程( )中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每一课时都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利用多媒体优势制作内容丰富的课件,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3、教师教学除了关注知识内容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了观察并分析三种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4、教师设计教法时能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态设置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但每课时教师设计的教法显得雷同,留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使得部分学生不能自始至终关注学习,从而使学习效果有所下降,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应设计有层次的、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学习,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

5、针对本节课内容较多,学校具备的模型较少,如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学习心脏的知识占用时间过多,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我想在以后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不仿根据教材特点也设计成板块式学习,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通过培训每组小组长使组长可带领本组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观察模型学习心脏的知识,真正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七年级《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反思 篇2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师行为案例设计

第一, 吸引学生注意, 引出学习课题 (3分钟)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图 (课本70页问题探讨) 展示给学生, 留给学生1分钟时间观察并思考问题由此引出课题。

第二, 告知学习目标, 明确努力方向 (1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并解读三维目标。

第三, 激活原有知识或课文框架介绍, 做好知识铺垫 (2分钟) 。通过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 学生已知道细胞膜上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能帮助一些物质进出细胞, 这种特殊的蛋白质与哪些物质进出细胞有关呢?同时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水分子通过渗透进出细胞的方式是属于哪种跨膜运输的类型?

第四, 下达学习任务, 提供学习材料 (1分钟) 。让学生用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第70~71页。提问:通过阅读课本有哪些收获?你能不能辨别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吗?并通过大屏幕展示。

第五, 学生个人阅读和选择, 小组讨论与选择 (15分钟) 。独立阅读课本, 思考后按原小组进行讨论, 每小组自由推荐一名学生展示, 展示时间为3分钟。

第六, 全班展示, 交流与评价 (12分钟) 。随机抽三个小组来展示成果, 其他小组有疑惑可直接提出, 并对其进行评价。最后, 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并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第七, 知识巩固与迁移 (8分钟) 。让大家看三段简短的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视频 (每段约30秒) , 分别是O2、葡萄糖进入细胞、Na+进入细胞和K+出细胞的。之后完成大屏幕上出示的试题 (基础题两个选择题, 拔高题一个看图填空, 技能训练题解读图表) 。

第八, 归纳总结 (2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三种方式的比较。预留1分钟时间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师行为案例设计的评价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通过对生物学科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达到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达成。

1. 本节课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新课改前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 学生听”为主要形式, 而“三段七步”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在设计本节课时, 课本上简单的知识教师不再一一讲解, 而是通过“自己独立读一读, 自主想一想, 同伴协同议一议”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抽象难懂的知识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具体化,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习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 因材施教。

2. 本节课的设计有别于以往的教学形式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 (1) 在课堂上, 教师不再是课本的解说员, 而是“教材要学生读, 问题让学生提, 过程让学生说, 规律要学生找, 结论要学生下”。在“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中的第五步学生个人阅读和选择, 小组讨论与选择, 第六步全班展示, 交流与评价, 这充分说明在“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中, 学生以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是一个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式学习。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可以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体验学习的过程, 通过对比分析运输方式的异同, 学会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正确解读图表数据, 学会解读图标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 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 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

3. 本节课的设计在内容处理上有别于以往的课堂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强调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强调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知识是学习者自己建立起来的, 是学来的而不是教会的。 (2)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中的第三步就是激活原有知识或课文框架介绍, 做好知识铺垫。

三结束语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特点:它解构常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小组或团队中利用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相互配合与支持,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学生自主建构生物学科基本知识;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索求知, 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注释

1卫晴、肖帮裕、高翠.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08 (38) :176~177

七年级《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反思 篇3

在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章内容时,学生感到的难点是心脏的结构和血液的运输。在复习这章前,我对学生做了细致的了解。最容易混淆最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心脏的空间结构。例如:心脏可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名称很好记忆,就是不能把名称和心脏的空间位置对应,怎样处理呢?我觉首先必须指导学生分清楚上、下、左、右、前、后的概念。

例如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把自己的左手方向定义为左,将自己的右手方向定义为右。但是在观察心脏的时候左右正好是相反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心脏图描述的是一个正对着自己的人的心脏,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都将左手的位置定义为左,右手的位置定义为右,很容易和生物上的结构图混淆。应当改进为指导学生观察一个正面面对自己的人的心脏(比如就像是观察教师的心脏),这样这个人(如教师)的左手方向即定义为左,将其的右手方向定义为右,所他的左手方的即心脏的左,右手方向即心脏的右。因为他是和自己相对的,所以学生自己的左就图中的右。这样左右就显而易见了。

七年级《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反思 篇4

听了专家的讲述,我觉得设计的最大不足在于,仍然没有打破传统的设计框架,为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设计内容仍显繁杂。比如拓展环节,完全就可以融在上一个环节里。紧扣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找中心句,抓主要内容,占用课堂的大量时间。教学设计的内容显得不够充实,基本忽视了预设的内容和教师的具体引导。教师知识不够渊博,经验不丰富,教师跟学生在一起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知识掌握欠缺。因为学生面对面直接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知识丰富能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充分的训练,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教师不仅要以知识魅力吸引学生,而且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具有权威、表率、榜样作用才成。

【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文章)】

七年级下《镶嵌》的教学反思 篇5

七年级下《镶嵌》的教学反思上周教学了多边形镶嵌,他是在学习了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的基础上展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这一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运用多边形内角的知识解问题,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现对这一教学做以下反思。

一、教学中应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才会轻松,学习才会主动学习和探索,学习的生成才会更深入有效。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实例、图片展示生活中的镶嵌图形,让学生从大量的图片及图形设计中感受镶嵌的美妙。

二、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剪一些规定尺寸的剪纸片(单独的多边形或正多边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去拼一拼。学生通过动手剪图形,加深对多边形图形的了解,拼图后学生发现有不同的结果,学生会互相交流,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为学习新课起到很好的自学效果,学生的探索欲望,学习热情得到释放。

三、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1、单独一个图形。单独图形如任意三角形、四边形都能够密铺;

2、两种图形组合。①3个正三角形+2个正四边形;②2个正三角形+2个正六边形或4个正三角形+1个正六边形;③1个正三角形+2个正十二边形④1个正四边形+2个正八边形。正五边形+正十边形也能围绕某一点形成一个周角,但只能满足局部密铺,没法大面积密铺,所以这种组成很特殊,但不能成立。

3、三种图形组合。①1个正三角形+2个正四边形+1个正六边形;②1个正四边形+1个正六边形+11个正十二边形;③2个正三角形+1个正四边形+1个正十二边形。三种以上正多边形图形由于边角较多,受空间表面大小影响,所以无法进行密铺。

四、探求拼图规律,引入方程思想。如在探索多处正多边形拼图时及时引入方程,有效解决多边形数量问题。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图形组合时,一个正三角形一个内角为60度,一个正四边形内角为90度,于日设需正三角形个数为X个,正四边形个数为Y个,得:60X+90Y=360,解得X=3,Y=2,如果为正整数,即需要三个正三角形和二个正四边形来拼接(边长相等)。不管是哪两种或三种图形拼接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得出一个二元一次议程或三元一次方程,解得结果为正整数即满足要求。

七年级数学听课有感的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根据学校的安排,听了胡老师的一节课,感受颇多:七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努力培养下,进步很快;老师,课改起步虽晚,但课改精神却领会的较透,落实的较好。课上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交流的时间,并注重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敢讲,也比较会讲,不少学生能讲到点子上而不是就题读题;学生敢质疑,有时问的也很尖锐,这也说明了老师注重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较强;师生的文明用语用的较好,“我明白了,谢谢你!”等等。总之,通过听这节课,再次感受到了课改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变化,感谢课改!

另外,就这节课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七年级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一小部分同学还需老师多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老师还需注意倾听学生叙述中暴露出的问题,如,对于任务5中,一女生在讲述时,是把约数、倍数弄混了,注意给予纠正;老师还要注意提升,当在学生能力范围达不到时,老师就要出面了,或引导学生得出或直接点出,如最后一题,是关于代数式求值,老师要渗透这个知识,有关步骤要求也应规范;另外,重要的知识点还需板书。以上仅是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七年级《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反思 篇7

《种子的萌发》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七年级英语上学期的教学反思 篇8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产生了一些困惑: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学了一些英语,程度不同这给我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基础好的学生有的.知识不用讲、练,基础差的学生没有兴趣,练了也不会,我很着急,不知顾哪些学生好。有时看到自己强调了很多次的作业、知识点,有一些学生总是完成不了、记不住,也很生气,但是考虑到,家长既然把学生送到了这个学校,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就应该好好的教育这些孩子,为孩子的前途着想,要做到问心无愧,我们也有自己的孩子,将心比心,我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七年级教学反思 篇9

(2014—2015学)

宝坻六中 崔泽广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有理数乘方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在教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要从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有理数乘方运算顺序;有理数乘方书写格式;有理数乘方常见错误等五个方面来教学。在教学上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一、乘方是一种运算。相当于“+、-、×、÷”。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其书写方法,及格式。强调幂的意义,幂的意义与“和、差、积、商”一样。如的结果是8。所以说 的幂是8。与2×4一样,2×4=8.所以不能说8是幂,说成23的幂是8。同时强调具有两种意义,它既表示n个a相乘。又表示乘方的运算结果。

二、在有理数乘方的教学中主要强调它的运算,所以特别注意有理数乘方符号法则的教学。法则是: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0的 任何次幂是正,是0,负数的 正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 偶数次幂是正数,教师在教学时强调做乘方时先确定符号再计算。

三、教有理数综合运算时应该强调运算顺序。即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同时注意教学生的书写格式。分清与 的区别。注意–5的平方与1/2的平方的书写方法。

四、注意讲清有理数乘方中的常见错误。如-22与(-2)2 的区别。前者是表示2的平方的相反数,后者是表示–2的平方,写法不同计算的结果不同。同时分清分数的乘方的书写。与分清小数的乘方的书写有理数乘方是在乘法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运算,要结合乘法来教乘方。同时讲清楚区别与联系,同时我们作为老师应当做到:

(一)博采众长,有效反思。

在学校,向学生学习,向同组教师和老前辈学习。学生学习愉快或困惑,是我们反思的最基本源泉,为什么学生学习会愉快、轻松或困难,怎样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愉快,怎样使学习解除困难,我该怎么做,可通过问卷或谈心让学生说说心里话。同学校向老前辈学习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听老教师的课或请老教师听课评课,与他们一起讨论,可以让你增加教学的经验,提高教学理论修养。在不断的听、评与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走出校外多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同样能从别人的上课和评课中增加自己的反思力。课余,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实践中的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把特殊的问题归纳到一般化,问题和经验经过提升和拓展,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不断提高反思的有效性。如写文章和搞课题研究其实也是一种很好反思行为。

(二)记教学失败之处。大的方面看,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媒体运用是否收到成效;重点、难点是否突破,学生的思维是否打开;小的方面看,语言是否生动,情感是否充足,板书是否合理等。记得有一次上洋流这一课,课前化了很多时间制作了一个authorware课件,每页背景很鲜艳,有海水运动音乐,整个课件设计为直线型,一直往下讲。虽然有洋流运动的境头,可整节课让人感觉很死板,没有板书设计,交互不强,鲜艳的背景使学生分心。效果还不如没用课件,这节课使我在以后的课件制作时,考虑到实效性,考虑究竟需不需要课件,什么样的课才适合用课件,到底是整个课件好,还是用积件好。记得刚走上讲台时,举例没贴近学生生活,没有典型性,问得不多,老是自己讲,问问题也没有注意情境和层次,教学效果不好。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第一节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这节课学习整式的加减,它是整式运算的基础。我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在教学中尝试了“创造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单项式尝试归纳,提出猜测;相互交流,归纳提升;类比运用,掌握方法”的教学策略,学生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

一、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再让全班合作交流。

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整式有关内容,创设出情境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整式的作用。.为“合并同类项”(把具有某种相同特征的归为一类)概念及方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里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引起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讨论了引例后,学生对“合并同类项”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提出问题“观察单项式,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为一类。你这样分类的理由是什么?”然后安排了小组活动。这样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再全班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并从中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创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同类项的概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抽象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对学困生的关注。

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因为自主探究需要一定的基础,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给知识基础好的学生创造了思维空间,但对于学困生原本就差的知识基础却成为他们参与课堂探索的障碍,探索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实际收效并不大。因此,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为他们创造了切实参与学习的机会。有意的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任意挑选,先让他们提问,然后倾听他人的回答,从中让他们能逐步学会识别同类项,然后再把回答的次序倒过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多激励,排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增强学习的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果他们的学习每天都能得到及时的辅导,将减少学生的两极分化。这种做法体现了人人获得数学知识的思想。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教学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有了动力,学习的效果会好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钻研教材,把课备好,多备学生。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活动时间的把控上。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组讨论同类项的概念,游戏互动巩固概念,使学生兴趣高涨,整个课堂比较活跃。在后面的教学中感觉时间不是很够用,但是又想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就有点急于求成了。这是在教学中感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在新课引入时占用了不少时间,虽然学生可以对同类项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但由于时间分配不是十分合理,使后面的内容合并同类项部分练习不够到位,合并同类项内容没有进一步的练习,使学生有些问题还需要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的加强。

活动的时间过长,以致后面的教学实践不足,进行的有些仓卒;评价的方式有些单一,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因此,今后应注意:

1.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

-----去括号和去分母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分母,此节课后就可以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一次方程了,并可以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这节课从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切入,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这个问题是: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这节课讲过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之后,我写到黑板上四道题,让四位学生做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做到练习本上。做完后,再选四位学生上去改并且讲评。这样一做一改,这几位学生都对易错处印象深刻,做错题目的学生再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的题,说说自己容易在哪个步骤出错。然后再集体进行总结,去分母是什么地方易错,去括号什么地方易错。这样的训练之后,我觉得这一届的学生解方程掌握的比以前的学生好。我想,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易忘记。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这节课从古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引入,这是能反映古埃及文明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个选材可以起到介绍悠久的数学文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而我当时一带而过,只让学生自己看了看文字,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七年级教学反思 篇10

回想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

一、追求课堂的丰富性

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二、追求课堂的深度感

这堂课容易上得很“说教”。所以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后以“以乐观、责任、执着、坚强、信念等来点燃生命之灯”的主题、以及“生与死”问题的探究,来提高文本的深度。虽然七年(1)班学生总体表现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学习习惯不太好,有些学生课堂上喜欢看教参回答问题,懒于动脑筋;还有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品尝文章关键句子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致“拓展延伸”只能在课后进行,是一点遗憾。

三、创新与个性并发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11

防虎学校 曹文海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没有应有的积极性,或者埋头写作业,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而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上的参与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今天,初中教学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尝试,特别是我校的教法改革。那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健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特别是我校今年进行的教改。

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七年级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应用计算机课件,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③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④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作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学相比,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在下课以后,学生都还在争论课堂上的问题,并且纷纷向我反映最喜欢上历史课,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达到了新课改要求的让学生自我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历史的兴趣。

上一篇: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下一篇:思想上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