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谈小学作文教学心得(共8篇)

谈谈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篇1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学习作文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获不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文是语文的一扇窗,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将是语文教学的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这一重点,迎难而上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作文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此不疲”等言语都在告诉我们,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作文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呵护写作兴趣”放在作文教学的第一位。兴趣有了,学生才有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兴趣如果没有了,将会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甚至成为一种心理负担。想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培养、鼓励他们的写作兴趣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降低写作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写作差的孩子,不要把作文的“重大作用”过分夸大,作文的难度浮夸,应该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构思,交给他们写作的基本常识,让他们不知不觉跟着你走进作文,走进一个新的语文天地,让他们体验到写作不仅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还有一种用文字创作带来的兴奋和激动。其次,提供展示平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会发现学生对自己作文的好坏很在乎,对同班同学的作文评价更在乎。有时候,书籍、报刊上的优秀文章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还没有身边同学的文章产生的影响大。我们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为一部分优秀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一方面是对自身的鼓励和提高,同时更是在班级营造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写作氛围,以点带面,树立身边榜样,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平时我主要采用:优秀作文范读,张贴教室,在家长会上展示等方式有效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这样的做法,可以培育优等生,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可以促进中等生,让他们有榜样,有追赶的目标;同时对于相对对作文摸不到方向的学生的来说,可以熏陶,影响,慢慢让他们从迷茫中走出来,感到写作文不是一种压力。

二、注重平时积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积累语言。在作文的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心里有,但表达不出来,或者是不知道将怎样表达。其实就是脑中储存知识太少,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感知层面上,不能有效地利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关于如何积累,我指导学生从两方面去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上完一次班会课,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我现在还实行日记得分制:每天一篇日记,写完后由规定的学生来检查并根据不同的质量来打分。老师一周检查一次并宣布前三名的学生。学生们很自觉的完成。

三、发挥作文课堂的指导作用。

语文是一门慢的学科,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兴趣、积累外,还要充分发挥作文课堂的指导作用。这一指导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审题,帮助学生拓宽选材的范围和多角度表达中心思想。

如何引导学生“有话可说”呢?我认为在作文的指导方面,一些必要的一般格式还是要告诉学生的。这对于学生不偏离主题,对于中等以及偏落后的一部分学生来说,也有了写作的目标,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写作难度。如写人类作文,告诉学生要写出人物的外貌,要选取典型的事例,要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写事类作文,除了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外,还要重点写出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以及从这件事情中受到的影响和吸取的教训等。写作之前,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这个词用得很好,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谈谈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篇2

一、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德育认识水平

自古以来的文人学者无不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从这点出发,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和提高德育素养放在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位, 使写作对学生思想和生活起正确的导向作用。 古人云 “文章以意为主, 意在笔先”,“气大则声宏”等,这些指的都是思想素养。 思想觉悟提高了,作文的立意、境界随之提高。 提高学生思想素养是写作的当务之急。 鲁迅曾说创作是一种“人格的自动控制”,是“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有进步思想和高尚人格,所以语文教师除了担任基础知识教学、智力开发任务外, 还须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 使学生巧妙地借鉴其他文章的精华,扩大视野,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科学、思品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生活、分析社会,以便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教师应当认真备好作文课, 有甘当学生铺路人、引路人的精神,善于“下水”引路、抛砖引玉,使学生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去写。 这样,老师娓娓道来,学生兴趣十足,跃跃欲试,学生听得认真,作文顺顺当当,教师也能一举两得。

二、引导学生多方面积累,提高写作技巧

写作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平时积累。 因为,学生今天作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昨天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积累。 积累对写作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积累方法如下。

1.阅读是积累方法之一 。 首先要多读课文 ,因为选作教材的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典范, 都是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学生应注意分析作者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同时注意抄名言名句等。 我上语文课时经常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先讲清文章思路、作者的表现意图、表现手法,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开始训练时,教师为学生制订出一套详细计划并规定具体要求,每学期读什么书,数量多少,每周熟读一至两篇优美文本,写一篇有感而发的自主作文。 同时建立常规检查制度,没有完成的学生用一些强制手段有助于习惯养成。 与此同时,对于认真完成和完成质量较好的同学,给予适时适当的表扬,让他们享受劳动成果的快乐, 增强信心,鞭策后进。 久而久之,学生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阅读量多了,知识面扩大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时就不会空无一物。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阅读可以提高写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2.留心生活是积累的方法之二 。 古人云 :“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事事留意,就能积累丰富的素材,为作文打好基础。 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平时的生活笔记。 为了完成作业,他们将注意观察发生在自己周边的事情,以及细微变化,一旦有了心得, 就自主地拿起笔来,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写作时就可以水到渠成,写出好文章,不会觉得平平淡淡,无东西可写,不会出现挖空心思也是满篇干瘪词语的尴尬现象。 交流是积累的方法之一。 交流可以丰富思想、积累知识,是积累的好方法。 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包括学生之间的交谈、作文交换、 问题争论等。

三、多写多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保障

常言道:“实践出真理。 ”没有一定数量的写练要提高作文水平无疑是一句空话。 因此,在善于积累的基础上,应当让学生多写、 多练笔, 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练笔,如写课外作文、课外片断练习、日记等,这些都是对课内极好的补充和发展。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写多练,自然会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写段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应该有明确的中心,要求学生层次、每句话都写通顺、写明白、写完整,并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前后联系, 这样学生写出来的话才不会与中心偏差。 同时制订详细计划,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从50个字开始, 训练一段时间后, 要求学生写更长片段,100字、200字、300字。 总而言之,平时坚持多种形式写作训练相配合,这样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抓好作文讲评是升华

在多写多练的基础上, 教师应重视做好每次作文讲评。 从认识论角度来讲,讲评课是“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讲评课要使学生了解自己文章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应该怎么写更好,进一步掌握写作技巧。 要达到这一目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做好详细的批改记录,然后根据指导写作时提出的要求, 分析概括出这次写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教师讲、学生听的讲评太死板,不便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然后概括分析方法进行讲评。 首先将作文发给学生,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讨论研究成功与不足,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最后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集中分析后讲评学生评论中表现出的问题,使学生的评论和认识进一步提高。 当然可采用别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都值得实践。

总之,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可循的规律,遵循其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认识能力的培养, 注意写作技巧教学, 是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 如果老师能认真做好这些方面,一定能使学生作文水平大大提高。

摘要:写作能力,总而言之,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写作时头脑感到空无一物,没有东西可写。为什么这样多的人有这种心态呢?经深入调查研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知识面窄、阅历浅,加之平时对周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缺乏理性思考,同时文章布局能力较低。本文就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做探讨。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谈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70-01

当今小学生,一谈到写作总有种恐惧心理,提起笔来重如千均,一拿到作文题目,马上报出一摞作文选来“参考”,致使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累作文素材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

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小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等待着“舍己救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知识的阅历较肤浅。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去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不能企盼学生写出什么惊人之作。

第二,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我认为,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而且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还要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或片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交流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原型再认识的过程。

二、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的思路

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效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首先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在抓语言积累上,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外,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阅读室、画廊、板报和班级图书箱、图书角、班级剪报等阵地的作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其次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再次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 ( 或文章 ) 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

三、抓小练笔积累,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小练笔。

为了使小练笔更为科学合理,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可先要求写摘录式练笔,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写记叙式练笔,重在叙述或描写,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便于教师检查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可要求学生备一本小练笔笔记本。让他们坚持天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四、拓宽训练的时空,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量

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学生的作文是他們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作文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写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写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作文的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都可以,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块说理议论的创新园地。

参考文献:

[1]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谈谈《将相和》教学心得 篇4

阅读课怎样上才好?阅读课是教师们天天在上的课型,教师对它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那些语句打动了你?哪一处景物是你最喜爱的?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种能统领课堂的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展开了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是自由自在的汇报,学生们找一处文字,说一段感受,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就完成了全文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从表面上看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挺接近的,注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习方式也是新颖而自由的,可是在课堂上学生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教师反而在教学中被学生着鼻子走,失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学生的阅读学习浮于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其实缺乏真正的来源于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思考,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深入课文,细心思考教学方式及过程,抓住课文每一个能让人有所感悟的细节,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探讨,得出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和结论,使学生的阅读显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个性。

《将相和》这一课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六年级的学生,进入了青春的萌芽时期,对社会上的事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思想上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长大了。这一时期的他们,非常需要思想行为上的正确指引。这篇课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能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张嘴吗?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篇经典名篇,有许多优秀的教师讲公开课都会选它,这是由于它的课型和意义决定的。可是,怎样讲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新意呢?经过对教材的钻研我确定了一个问题: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张嘴吗?问题一出,学生的心里都明白,当然不是的,那是什么呢?读课文,找依据,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们都忙活开了,读课文,找资料,小组讨论开始了。

生:我认为蔺相如立功不是靠一张嘴,靠的是他的机智勇敢。例如:“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我从这名话中感受到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蔺相如胆识过人。”

我故做疑惑地说:我怎么就没体会到呢?

学生急了,补充道:老师,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赵王怎么舍得给秦王呢?可他们都怕秦王啊!秦国以大欺小,经常发动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愿意去秦国就很不简单,别人都怕去了回不来了,而他只想了一下就同意了。这说明了他胆识过人。

生:蔺相如是“想了一会”才说,说明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而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在大臣们毫无办法时,蔺相如却想到了良策,说明了他十分机智。

师:说得多好呀!老师也好像看到了一个机智无比的蔺相如,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蔺相如不光是想到了良策,而且毛遂自荐要亲自前往秦国,这可是一件万分危险的事呀,(为什么十分危险?)一不小心就会人头落地。我从这句话虽还感受到蔺相如十分勇敢。

生:蔺相如看到了秦王的表现,明白了秦王没有诚意。秦王虽然喜欢和氏璧,但是不想拿十五座城来交换。因为他一拿到和氏璧就高兴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边看边称赞,一定是看了好一会儿了,可是他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如果真的有诚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就应该和赵国的使臣谈一谈以城换璧的事了,可是他连换城的一个字也不提,就是说他这时根本没想到要用城换璧,这不就是没有诚意吗?

生:蔺相如看到了秦王的表现,洞察了秦王的内心,了解了他心里的想法。可见蔺相如是一个非常机智的人。

生: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如果这时以别的理由向秦王要回和氏璧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运用自己的智谋欺骗了秦王,索回了和氏璧。我从这儿知道了蔺相如十分机智。

生:他要撞碎和氏璧,是利用了秦王对和氏璧的喜爱,他知道秦王想得到和氏壁,决不肯让和氏璧被撞得粉碎,因此才利用秦王的这一弱点来逼秦王就范。

师: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生:他的理就是秦王没有诚意就是失信于人,失信于天下,你既然失信在先,就不要怪我过分了。

蔺相如的死意味着什么?

课上到蔺相如撞壁的时候,学生们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在“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张嘴吗?”这一个问题的牵引下,学生从文本出发,抓住了课文中的每一处可以反映蔺相如胆识过人,机智勇敢的地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们不断的探究,讨论,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这时的我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真出现壁毁人亡的惨剧,赵国,秦国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情境里,完全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课文中没有出现的情况。

沉思了一会,有人说:“对于赵国来说,会失去和氏璧这无价之宝,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无价之宝向全天下证实秦王是一个不讲信用的无耻之徒,使秦国处于难堪的局面,也是值得的。”还有人说:“对于秦王来就,不但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要到,还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当然也极不情愿的。真所谓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不划算。” 这种回答让我很满意,学生已经会从大局出发,来考虑一件事情的成败以及它造成的社会影响了。

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蔺相如如果真的死了,倒是一件好事。”我愣住了,好事?同学们也愣住了。片刻,有人偷偷笑起来,“说错了吧?蔺相如这样一个人死了怎么会是好事呢?”可是,那名女生固执地看着我,那种眼神告诉我她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疑惑地让她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她说:“我还有一种观点,他们刚才都是从失去和氏璧的角度来说的,我想从失去蔺相如的角度来说一说。对于赵国来说,失去了蔺相如真是一笔无可计量的损失,众所周知,蔺相如后来在赵国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人物,他的外交才华是赵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是数一无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蔺相如,赵国要比历史上早许多年就亡国了。所以说蔺相如相对于赵国来说,比和氏璧更珍贵。可是对于秦国来说,蔺相如作为敌对国的一名重要外交人才,在后来的许多外交事件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秦国也吃了不少亏。如果现在他真的死掉了,对于秦国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可是秦王没有想到这一点。”

好一番别开生面的演说,真是说得头头是道,句句是理,学生的另类思维让我自叹不如。对于这个问题,我和所有的学生一样,都只站在了正义和弱者的一面,从来就没有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过,而今天,一个六年级的女生却想到了!这真是让我惊喜的一瞬间。

到底是不讲信义还是讲信义?

对于完璧归赵的结果,学生自然地感到这是蔺相如的功劳。在这个故事中,学生不光认识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也认识到了秦王的不讲信义。可是在快要结束这一节课时,又有学生提出了异议。有一个男生说:“我觉得这样评价秦王不够公平。我个人认为他还是讲信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说法在同学们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讲信义?别人有了好东西就想要的人还讲信义?”“不会是说口误吧?”带着好奇心,同学们听着那男孩子的话:我从“秦王没办法,只好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中感受到了秦王其实还是讲信用的。两国以城换璧没有换成,秦王也没有把蔺相如怎么样,还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回赵国。尽管秦王非常想要和氏璧,也想通过非法的手段得到和氏璧,但是他还是不想背上这不讲信义的恶名,所以只好放了蔺相如。尽管放得心不甘情不愿,可还是放了。之后也没拿他们怎么样。不像现在的有的国家为了夺取别国的资源,就假造各种借口去攻击别人,其实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才是置天下大义于不顾,同他们相比,秦王还是讲信义的。”

谈谈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究 篇5

谈谈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究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1这里所指的“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想必就是现时所谓的“语感”吧。其实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2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3从倡导“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起,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3页。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3《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一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及语文素养”,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2.问题与思考

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到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 4更能使之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但很长时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语感教学”的探索领域之外徘徊,更不敢妄谈什么语感的培养。我认为使其望而却步的原因有两点: 2.1.是由于语感定义的不确定

“语感为何物?”不同的人在对语感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最早提倡“语感”的夏丏尊和教育家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 5后来又有人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认识语感。对于什么是“语感”,人们众说纷纭,这使从事语文实践的教育工作者们一片茫然。不知“语感”为何物,语感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我个人则认为王尚文先生对“什么是语感”的阐释精辟且全面。他说:“语感是一种言语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生成能力。” 6[8] 45卞安宇,《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第11期。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8页。6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这就涵盖了输出性(说写)语感和输入性(听读)语感两个方面,不同于以往哪些只侧重于从输入性语感一个方面来对语感的界定。

2.2.是因为广大教师认为高品质语感的目标是那么地遥不可及,难以实现

比如有人描述高品质的语感是会“不假思索地判断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表达的优劣,文气的畅滞,在需要表达时,就会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笔端”。7又有人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8 很多老师认为达到这种语感境界谈何容易呢?“如源泉之水”“一说就顺,一写就通”,只怕是作家也难以做到吧!他们不是也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时候吗?更何况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则如阳春白雪难以企及。其实,语感的培养如同乐感、美感的培养一样,并不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更不是只针对少数悟性高、禀赋好的学生而言的。而且由于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样它比乐感、美感的培养就更具有了优势。即使是很难达到,如果越来越接近不也是成功的吗?只要我们能找到一条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不断的发挥学生的潜能,高品质语感的达成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但是我们现在还欠缺这样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论述语感的文章不少,但大多数文章停留在对语感性质、特征的探讨上,只有少部分才论及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有“语感分析”法。一些论者认为“语感分析”“是一条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途径”。9 “它是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重点是分析语言意义的生 78陈仲圻,《培养语感》,无锡新传媒.教育频道,2002年1月29日。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9曹有国,《“语感中心说”献疑》,《语文学习》1995年,第一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成机制,分析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10并强调应以语感分析为辅,以言语实践为主。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却用繁琐的分析讲解,纠缠于课堂内容的训练,替代了学生的阅读领悟和言语实践。“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和独特感受的作法” 11使一篇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变成一堆堆干巴巴的符号。过分偏重“语感分析”,不但学生的语感能力得不到提高,怕是连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失却了吧。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太过关注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延伸,忽略了对语言本身的感悟。例如,有的教师在课上抛开书本,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从网上看到的资料、新闻,以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这样学生投入读书的时间少了,对文章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种作法在一味地的强调培养搜集、检索信息能力同时,又失去了更多。还有不少研究课在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时地以画面图释文字解读文本,取代品读、想象和思考。但是“任何媒体都不能取代‘语言’这个重要媒体,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流。”12语文教学在脱离文本这个重要的语言环境之后,又何谓语文教学呢?就更不必谈语感的培养了吧。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寻求语感培养的途径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论点如下: 3.培养途径

3.1.生活积累,是积累语感的基础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 1011赵乔翔 张文海,《试论语感和语感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第八、九期。杨再隋,《语文课又怎么啦!》,《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十期。12杨再隋,《语文课又怎么啦!》,《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十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13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 14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131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第267页。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4、45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进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激活体验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道:“这个伟大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老师问:“这里为什么要用‘挪动’,而不用‘移动’呢?”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很快得出“挪动”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儿地动,而“移动”要比“挪动”的幅度大。用“挪动”写出了邱少云为了遵守作战纪律,为了完成隐蔽任务,在熊熊烈火中连哪怕一点点的挣扎也没有过,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学生在启动生活体验后作为读者的一次发现,一次情感激荡。这种发现和激荡是用老师的告诉代替不了的。

3.2.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一位教师在讲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

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15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16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 1516朱熹,《朱子语录》。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17 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精读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做批注的方法,如好词好句可用“OO”来表示,重点句可用“==”来表示,疑点可用“?”来表示,还可在文旁写下所思所感。

速读使语感敏锐。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 1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 等。我的作法是在每周一早自习时,为学生读一两篇从《读者文摘》或《青年文摘》中选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隽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们抄诵。每当我深情诵读时,教室里总是很静很静。所有的孩子都在屏息倾听,语言的魅力让人心动。“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狄金森)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言语实践特别是课外的言语实践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有所收获为原则,切不可以加大学业负担为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进行语感培养的探究中开展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作文接龙游戏,小小编辑部、辩论会等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感生成能力的同时,亦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3.3.语言积累,是培养语感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3.3.1.熟读成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小学生记忆力强。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3.3.2.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春雨》这首诗后,我引导学生读《春夜喜雨》整首诗;学习了《沉香救母》后,我就介绍学生读《宝莲灯》等。现在学校每个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如每天回家读《亲近母语》,在校教师指导阅读校本课程《笋芽儿》(这是学生的优秀习作选集),单周四队活动课上师生一起阅读由本校教师和专家一起合编的《走进五彩的阅读世界》(分低、中、高年段),双周五下午学生自由到校图书馆借阅图书。在这些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也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4.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以读代析,读中求悟。4.1.增加读的机会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因此,我把“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人人读起来,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斟酌词句地读。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用比比、赛赛的方法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又能提高学生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增强语感。4.2.丰富读的方式

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要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可采用“问读”的形式,为理清层次、分析段落做准备;对于段落较长,精彩句子较多的段落,可采用“选择读”,便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此外,还可采用“接读、默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为体现文章的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则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4.3.加强范读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语感的熏陶、协调,注意重音、停顿,把握节奏、语气等,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如《雨点》是一篇韵律感强、层次分明的诗歌。范读本文首先让学生把握全文,弄清感情波浪的层次,感受“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动作的不同。在声调的处理上,要注意声音由低到高,读出四种动作的差别,开始定调子不要太高,高低声调要处理得当。5.揣摩推敲,析中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交流,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5.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换作“过、入、到、拂”等,让学生细细品味,最后终于明白了“绿”表达的意境以及作者用词的精确。通过调换词语,培养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隐含的丰富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5.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文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抽象的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阅读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才能深切地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因而,要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身临其境的境地,让学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来培养语感。如对《莫泊桑拜师》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道“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福楼拜一连提了6个问题,我在教学时在句子后面添了“„„”,我让学生想象省略部分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福楼拜还会指导莫泊桑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感悟到福楼拜的循循善诱。

谈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见解 篇6

【摘要】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识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因此.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活动中,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关键字】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识字能促进语言、思维的协调发展。因此新的课改十分重视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然而“识字”由于其本身的机械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很难活跃他们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帮互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在具体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巧妙引趣,促进学生自主认字。

兴趣是点燃学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

能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其思维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可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1、看一看,直观识字: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运用实物、模型、形象化的语言等直观手段进行识字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能启发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直观演示识字、动作体验识字。如:在学习二年级的“拥抱”两个生字时,我首先伸出双手,稍停一会儿,再给学生一个拥抱,让学生说出我的动作可用上什么词,学生便说出“拥抱”,接着说:你们想知道“拥抱”是怎么写的吗?出示“拥抱”生字,让学生记住“拥抱”是手上的动作,有个提手旁,是个形声字,这样就帮助了学生记住生字和积累词语。又如“灭”字,教师可先点燃蜡烛,再用玻璃片等东西一盖,结果“火”就“灭”了,同时配以形象化的解说,“灭”字的字形和字义以及教学时的情景就牢记在学生的脑海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识字的兴趣,如“闪”字,制作成 “一个小孩进一个大门里,然后灯光开始闪耀”,从而帮助学生记住了:“人字进门金光闪”等等。也可以将形近字偏旁变换组合,让学生掌握汉字特点;笔顺较难的生字,还可以利用课件逐笔出示,对易错的笔画反复演示,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2、玩一玩,愉悦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的识字,是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因此,在识字过程中,我更注意把识字变成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寓识字于玩乐之中,倍受学生欢迎。如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摘水果、对口令、我说你猜、超级变变变等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例如:在教授《松鼠和松果》时,我把各种动物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让他们扮成小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声音做自我介绍。我扮成鸽子姐姐说“让我们到大森林去看望松鼠弟弟,快坐上火车出发吧。”在隆隆的火车声中师生出发了。在游戏方法上一开始,我先用掌声和学生进行互动“火车火车开到哪儿?”“火车火车开到这儿!”,而且形式也多样了,有小火车、大火车。于是,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帮助,在浓浓的兴趣中学生愉快地识记了生字。

3、念一念,理解识字:

由于多元识字量较大,把一些字编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儿歌和顺口溜进行教学,能更好更快地识记生字,如“心青情,弓长张,半个月亮就是胖”;爪子巴在墙上便是“爬”;颜色丰富就是“艳”;用力种田就是“男”……简单明了,琅琅上口。

汉字有很多形近字,这些字字形相近,字音相似但字义不同,对

低年级来说易混、难学、难记,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把它编成儿歌,帮他们记住音、形,理解字义。例如以“尧”为声旁的字可编为:

用火烧,用水浇,东方日出是拂晓。左边绞丝弯弯绕,换上提手变阻挠。右边加羽尾巴翘,丰衣足食真富饶。

用顺口溜、儿歌等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去掌握生字,寓教于乐,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新潜能得以彻底释放,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领者”,积极地为学生主动识字提供条件,引领学生主动寻找识字的一些规律,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

1、形近字比较识字法:

对于形近字,教师提示学生发现字形的相似处,比较相异点,以消除知觉定势中的不利因素。其一是排比比较法。如“已”和“己”,“拨”和“拔”,“爪”和“瓜”,“廷”和“延”等。其二是特征概况法。如“大”和“犬”,“乌”和“鸟”,“代”和“伐”等。

2、归类识字

从我们的汉这字的造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即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例如:要认识的“钢、钉、钟、铃、铜”都是形声字,都带有“金”。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字都带有„金‟的字,都跟金属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认那些字带有“金”,然后进行了效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认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

3、联想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生字“刮”,在识记时,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适时引导“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举着一双双小手,这个说:“我知道,这个„刮‟我在我们学校的黑板报上见过,是刮风的刮”。有的说:“我也知道,„刮‟是爸爸的刮胡刀的„刮‟”,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我知道,是妈妈用的„刮刀‟的„刮‟”……孩子们在实践中会自己寻求认字方法,激活了思维,充满了信心,识字也就变得容易而且充满乐趣。

三、识字、说话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汉字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人们都知道学以致用的道理,“学”是为生活、学习、工作更好地服务的。在教、学、生字中,我注重学生将学到的新字组成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1、课堂中将与学生生活实际、体验较紧的生字,由学生自由地选择与生字有关的事物进行组词说话。如用“教室、学校”等亲眼目睹的事物、日常生活用品,以及自己能感受体验的“温暖的、高兴地”等词语来激发学生说话的冲动和欲望,有机地将识字与说话融为一体。

2、生活发现,说话巩固。每当学生学完一课生字后,就布臵他们去发现,去找一找。比如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个字,要求学生用“我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个字”,把人物、什么地方看到的说清楚,还能用它组个词结合生活说一句话。

3、走进心里,指导写悄悄话。即:学生运用学过的字来写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字写话。首先是激发写话的兴趣,我采用与学生交朋友,主动走进他们的心里的方法。如:把我自己小时候的事以及我不开心的、快乐的、高兴的事、看到听到的新鲜事和看到的儿童影视等都真心地告诉学生,为学生提供悄悄话范围,从而达到运用所学的汉字目的。

四、课外实践,广开学生识字渠道

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

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抓住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时机,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拓展识字渠道。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识字途径。

1、营造识字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例如每节课抽出3至5分钟,进行“每日一句话”、“每周一首儿歌、一首古诗”的诵读活动,并评选出“识字大王”和“诵读小能手”,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与鼓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识字的其乐无穷。利用班会举办“我爱我家”、“今天我买菜”、“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等等识字活动,把个人收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课余,与学生做做一字开花、词语接龙的游戏,鼓励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及门牌上的字,让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

2、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积累生字:

我经常引导孩子换个角度学习,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如食品的包装袋、广告语、街头的招牌、随处可见的站台的路牌等,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学习库”,放手让他们自己积累,收集生字,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我的识字本”,定期举行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会,扩大识字量。学生在收集中识字,在剪字中识字,在贴字中识字,在交流中识字。最后评比出“识字小明星”,使枯燥的

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总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灵活多样的手段中认识的字记忆较深刻,再加上平时将所学的生字进行多次的运用,学生对生字的回生率就低了,避免了以往重复机械的抄写生字才能记住生字的方法,是学生乐于识字,有主动识字地愿望,从而达到较好地识字、说话训练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轻松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识字要求,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3、《听读游戏识字游戏80例》

4、《识字教学可以这样精彩》

阳煤集团洪城河小学 刘 琴

谈谈小学数学的教学体会 篇7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创设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 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从以下方面进行,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三、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看法。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 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 思维过程 ,使学生认 识2—4的乘法口 诀的可信性,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 的特点 ,让他们模 仿老师的 做法试一 试 ,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 , 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1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

2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

3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

4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 让他们按步骤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都有一个结构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重视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谈谈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的一点尝试 篇8

一、遵循规律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敢想敢说的他们对童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尽情地编故事。虽然结构有些不合理,内容也很幼稚,但富有童趣、富有个性。这些孩子好玩、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轻松愉快地组词、造句,把他们领入观察、思考、发现、成功、喜悦的良好心境,再从模仿到创造,从说话到写话。

1、重视字词积累

学生刚接触汉字,是通过色彩明亮的插图,象形文字的引导,使他们一下子感觉到汉字的力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他们根据字意,结合生活实际练习组词,这是他们特别喜欢的事情。例在教学“水”字时,他们的组词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清水、自来水、水壶、泉水、喝水、溪水、河水,还有人组了“青山绿水”、“山清水秀”,此时我便称赞:“你们说得真好!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美丽极了!”再以地大物博、风景秀丽来赞美祖国,激起他们的爱国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江山的向往之情,对于老师给予的赏识是他们强大的内动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2、注重好句运用

句子是作文的基础,是表达主题的单位。句子教学便是打好作文基础的关键一步。

二年级的教材中,编入了很多造句练习。教师可以通过造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用掌握的知识去表达。造句练习是先凭借课文内容,理解掌握词语的意思用法,然后跳出课文,迁移运用,由仿到写,形成能力。比如:学生用“一边...一边...”仿写句子。他们很快写出:菜园里,一边种着青菜,一边种着黄瓜。这块磁铁,一边是红色的,一边是蓝色的。然后我告诉他们这个词还可以这样用: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学生茅塞顿开,接着造出了形形色色的好句。例:爸爸一边喝啤酒,一边看足球比赛。鸟儿在天空中一边唱歌,一边飞翔。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造句的内容角度也就随之丰富起来。

3、加强片段教学

在对字、词、句的学习和理解之后,便是向段篇过渡的好时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编排的听话说话、看图写话练习,要求学生看得仔细、听得认真、说得明白,有步骤地写作。不仅要让学生做好每一篇习作,而且要积累说话、写话的方法。作文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学习,还应与课外阅读、学习紧密联系。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展示他们的成功也很重要。如:《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因为这是一首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背出来。这时,让他们学会知识的迁移,联系生活想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再根据课文中的句式来仿说。经过讨论,一首首小诗在学生的口中“诞生”了:

燕子飞得低低,

暴风雨就要来拉!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枫叶红红,

美丽的秋天随风而来,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

老师加以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并把这些小诗刊登在自己班级的黑板报上,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写作时就如鱼得水。

二、源自生活选择素材

1、趣味性

午休時,我发现同学们拿着一些童话书在传阅,有《白雪公主》、《灰姑娘》、《青蛙王子》、《拇指姑娘》等。我想这不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吗?于是我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交流会,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童话人物,为什么?然后写一篇关于童话人物的作文。

批阅了孩子们生动的文章,想到他们神采飞扬的交流情景,我想:对于孩子们的文化活动应该丰富多彩。只要正确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并使之成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源泉,不是更好?

2、探究性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探究问题,促使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独立思考,提高质疑能力。结合探究型学习练习写作,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写作。如:《骆驼和羊》一文中为了“高好还是矮好?”这个问题而争论。课后,学生们为身材高和矮有些啥利弊,适合哪些工作而讨论,这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可以去请教家长,翻阅书籍,网上查询,收集资料,然后写一篇小作文。这种实践,把知识探究和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拓展性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富有个性。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会想象出很多不同的情景。

例:我教《狼和小羊》一文时,让学生续编故事第二年又有一只小羊遇到了这只狼,它是怎么对付这只狼的呢?这下可热闹了,有的说:小羊大叫,救命啊!它的同伴听见了,忙跑过来,一起用尖尖的角刺那只狼,狼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有一个小朋友说得特别有趣,她说:你要吃我呀!你这样扑过来多累呀!这样吧!你张大嘴巴,我自己把头伸过来让你吃,不过你的眼睛绿莹莹的,我害怕。你把它闭起来好吗?狼信以为真,两眼一闭,张大嘴巴。小羊转身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往狼嘴里一塞。狼因为太馋了,所以想也没想就咬了下去,咯嘣一声,牙都崩断了,满口鲜血,疼得它嗷嗷直叫。小羊呢?乘机早溜了。

这样让学生大胆拓展,有所创新,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就能乐此不疲。由于经常这样不断地训练,学生说话时变得连贯又动听,而且语气也是惟妙惟肖,说话的逻辑推理性就越来越强了。

三、多练多写挖掘潜能

一个学生的聪明与否,不能只看他的成绩好坏。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潜能,只不过所拥有的量各不相同,因此表现各有特色。

其实,写作不单单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其他智能也能得到挖掘和开发。从习作《未来的我》中,我发现了他们的兴趣所在。于是安排他们参加出黑板报、领操、自编自导小品《狼和小羊》等活动,挖掘了学生的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节假日期间,有亲戚朋友来走亲访友,以此为题材写一篇作文《客人来了》,既发展了语言智能,同时培养了人际关系智能。但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便可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上一篇:医药区域经销协议书下一篇:表彰大会主持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