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传记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文言文传记(精选8篇)

高考文言文传记 篇1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高考卷面中占很大的比率。在2004年的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中,古代诗文阅读又占到了六题26分的比率,在150分的卷面中,这个比率是相当可观的。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文言文应用比较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有限,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成为丢分比较严重的一个项目。本文将结合高考文言文选题和类型以及传记格式就文言文的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从高考历年的文言文选题范围来看,文言文一般是截取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作为题干,如2003年的考题就选自《旧唐书·裴矩传》,所以,如果对传记的一般格式有所了解的话,对文章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来说,史书的人物传记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姓名字号、籍贯、家族渊源、官职变迁、政绩政声,如果结构清晰了,一些看文言文感觉摸不到头脑的同学可以做到有迹可寻,将精力放在政绩政声的部分,加以重点阅读,一些之前的疑问也可以涣然冰释。姓名字号、籍贯、家族渊源等都是一目了然的,命题不会以此为基础展开。而官职变迁部分,只要

对官职变迁的一些基本术语,如“拜”(授予官职)、“除”(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和平级调动)、“擢”(提升官职)、“谪”(降职贬官或调到偏远地区)、“黜”“罢”“免”“除”(以上四词都是免去官职)、“去”(解除职务,包括辞职、免职和调离三种可能)、“乞骸骨”(告老还乡)等有所了解的话,这部分也不难应付,而且也不是命题的重点。政绩政声部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重点部分,大部分实词理解,虚词应用的题目都是以这部分为基点命题,同时由于政绩政声部分在全文中篇幅最大,变化最多,对于整个篇章的理解也至关重要。虽然如此,这部分也并非杂乱无章,我们如果多进行一些比较阅读,还是会发现一些规律的:

首先,这一部分的实词不会太难,大部分实词的意义在高中语文课本的书下注释中都应该可以找到踪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力争做到熟记书下注释,在总复习的阶段,也要对书下注释足够重视,这样才能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出现面对文章感觉似曾相识,但是由于自己的记忆偏差而不能确定的局面。其次,这一部分的虚词,应该是以高考大纲要求的20个常用文言虚词为考察重点,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归纳总结,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最后,这一部分偶尔会出现一些古代的文化知识,比如礼法、音乐、以及典故,往往有些同学会受到迷惑。实际上,对于高考来说,文化知识所要求的只是一些文化常识,这些常识只要在平时注意学习和积累,是很容易获得的,所以同学们一方面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方面在读书的时候要认真细致。此外,文化常识也并非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重点,如果由于文化常识造成理解障碍,可以抓住题目对重点部分进行重点分析,这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文中文化常识对题目选项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

高考文言文传记 篇2

关键词:从职经历,人生轨迹,评价性语句

传记是记录传主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一种文体, 兼具史学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特点。近年来, 高考文言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 而且多为叙述和描写的片段。这些传记选文大多集中在南北朝至宋代这段历史时期之内, 传主大多为有声望的文臣武将、文人雅士和道德楷模, 人物皆为正面形象, 选文主要围绕传主展开记叙, 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 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传记文在高考考查中占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在日常文言教学尤其是复习备考中, 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传记文特点、考查重点和应试策略, 将此类文体的阅读理解训练作为备考的重点。

一、掌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1. 传记文的布局结构。传记文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开篇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祖籍族望、家境师学、父兄仕途、布衣声名等基本信息, 时有关于传主的特殊才能的记述。正文主要记载传主生平事迹, 大多由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段组成。这些材料多以时间为线贯穿始终, 以品行为核心决定取舍, 以任职与官衔为行文标志, 以事迹片断为表意载体。结尾交代传主官位所至、朝野名望、人生结局、卒年赐谥等。了解传记文谋篇布局上的这些特点, 有助于消除对陌生材料的恐惧感, 同时也有助于整体阅读时全面感知材料信息。

2. 传记文字的写作手法。传统传记类文字最经典的写法是横铺直叙。所谓直叙, 即指按照时间自幼而老将传主生平贯穿写来, 所谓横铺即指将传主某个人生阶段的主要事件铺开叙写。这样的写法使得文章纵有线横有面, 纵横点面相结合, 可以使传主的人生轨迹和所历重大事件历历在目。这种写法在短篇传记或者传记节选中体现得最充分, 高考文言选文大都是此类写法。此外, 一般叙事与细节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叙事描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 传主勾勒与次要人物相比较, 日常生活与高潮人生相比较, 等等, 都是传记文写作中常见手法。

二、了解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设题思路

历年的高考文言文设题数基本控制在4 ~5道题, 其中1 ~ 2题考查文言字词句意义、用法和现象, 3题考查人物性格特征, 4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 5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三、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要遵循初读全文、细读题目和重读全文等三个步骤。初读的主要目标是大概明了时间、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不要在个别语句上纠缠, 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第二步细读题目很重要, 必须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 利用好如实词解释、分析概括等设题中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 尤其是最后的综合理解题的信息量非常大, 一定要利用好。重读全文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 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 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在这个重新整体认知的步骤中, 学生要注重对主要设题点的相关文字作有针对性的重读和细读。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 我们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有把握多了。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 有一些与文体对应的特殊要求, 注意遵循这些文体阅读要求与规律, 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和解题的正确性。

1. 利用传主生平事迹, 为传主画出一条人生轨迹线, 是阅读中很重要的一步。这条轨迹由很多事件组成, 但我们可以从传主的从职经历入手, 特别是将那些在该职位上经历的主要事件简要概括下来, 有这样一条轨迹线, 传主的人生与事业的发展脉络就非常清晰而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传主没有从职经历, 就抓住其主要经历和相应的事件拉出一条轨迹线, 局部探究文中的典型细节, 从中感悟传主的思想性格。

2. 在完成第一步梳理不同生活片段的工作后, 快速划出文中评价性语句, 并明确是传主自评, 还是他评亦或是作者评。要把握好这一点, 就要学会从阅读传记文本身需要理清的问题出发和从题目设项的考点出发, 及时做好圈点勾画工作, 不做无用功, 也不漏掉一个点, 提高阅读效率。

下面以2012潍坊三县市联考卷文言文阅读为例, 说明依据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要求展开阅读应对考试的具体做法。该卷考查的文言语段出自《梁书·吕僧曾传》, 是一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时我们首先圈点时间标志, 用以画出人物生平轨迹线。画出来的线索是这样的: 事太祖为门下书佐———随太祖讨唐瑀, 知行军众局事———建武二年———为中兵参军———天监四年冬———授南刺史衮州———当直禁中———疾病, 卒于领军府舍。其中, 吕僧曾一生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知行军众局事之后, 我们将他每一个人生阶段的重要事件都勾画出来, 使之成为研究的片断。它们依次是: 过家门不入, 临危请命, 委以心膂, 忙于军机, 当直禁中。这几个重要生活片段勾勒出来之后, 人物性格和形象已经基本清晰了, 考生脑海中把传主的基本轮廓勾勒出来。然后划出文中评价性语句: 第一段, “容貌甚伟”; 第二段, “卿有贵相, 后当不见减”; 第三段, “高祖甚嘉之”; 第六段, “僧曾在任, 平心率下, 不私亲戚”; 第七段, “有大功, 任总心膂, 性甚恭慎”, 结合这些点睛句传记的主题就逐步明朗了。对第1、3、4三个选择题, 基本可以作出正确判定了。但我们还要根据设题情况回观细读, 局部研究。至于第2题还需要考生平时的一些虚词用法的积累。

四、复习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应对策略

首先, 要熟悉课内作品, 熟读成诵利于知识的正面迁移。而且要梳理并准确把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意义, 形成专题词库, 便于记忆和调用。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篇3

羊祜,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并以清德闻。(晋武)帝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者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柔怀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抗每告其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

祜寝疾,求入朝。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祜卒二年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改动)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为边害,祜患之 患:病患

B. 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诡:巧妙的

C. 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 寇:攻打、侵犯

D. 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 略:俘虏

2.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 乃增修德信,以柔怀初附/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C. 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 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3. 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都能表示羊祜磊落有德的一组是( )

①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②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③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 ④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⑤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 ⑥抗每告其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吴石头城的守军常骚扰边地,羊祜认为是一大祸患,就用计策罢免了石头城的太守。

B. 羊祜在晋吴边界,采用怀柔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吴国人对他非常敬重,尊称他为“羊公”。

C. 吴国将领陆抗生病,羊祜赠送他药,虽然众人劝谏,但陆抗并不怀疑,认为羊祜不会害他。

D. 孙皓听说陆抗在边境上和敌人互通信息,很是不满,就责怪陆抗,陆抗认为乡邑之间尚且讲信义,大国之间更应该如此。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2)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6. 用“/”给下面这段话标上句读。

疾 渐 笃 乃 举 杜 预 自 代 祜 卒 二 年 而 吴 平 群 臣 上 寿 帝 执 爵 流 涕曰 此 羊 太 傅 之 功 也

文言文传记文章阅读资料 篇4

古代有关仕宦的词语汇释 1.铨选官吏

举:推荐,选拔。如“举贤以自佐”。荐:推荐。如“通三经者,荐擢之”。进:推荐。如“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铨:量才选拔官吏。如“未闻如此铨授”。选:挑选。如“选贤进能,不私乎内”。

征:朝廷直接征召。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召:征召。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辟:官府招聘。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起家:起于家而出任官职。如“建元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公,时邓公免,起家为九卿”。

2.授予官爵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授:授职,任命。如“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爵:授予官爵。如“爵人于朝,与士共之”。署:任命。如“北海郑玄,北面受署”。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史”。用:任用。如“(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捐:纳资得官。如“入资捐同知职衔”。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赠:赐以官爵,或死后追封爵位。如“可赠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梁书》)3.上任做官

仕宦: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就:赴任。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视事:到职工作。如“视事二三年”。(《张衡传》)下车:官吏刚到任。如“衡下车,治威严”。4.提拔调动

擢:提拔。如“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晋书》)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调:调动官职。如“调永新州判官”。(《元史》)徙:调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迁调官职。如“愿以侍疾久,转正员郎”。(《南齐书》)放:京官调到地方任职。如“放了鸟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了”。(《儿女英雄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5.兼职代理

领:兼任。如“又领扬州刺史”。(《晋书》)摄:暂时兼理。如“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如“将仕郎守麟台正字臣陈子昂”。(陈子昂《谏用刑书》)

行:大官兼理小官的事。如“寻加伏波将军,行荥阳太守”。(《魏书》)

判:以高官兼作低职。如唐以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宋以宰相判枢密院。权:暂时代理。如“韩愈权知国子博士,三岁为真”。(《鼠璞》)

假:暂时代理。如“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如“辞对有序,歆甚知之,召署主簿”。(《后汉书》)6.贬官免职

贬:降低官职。如“又例贬永州司马”。

谪:降职或被流放。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罢:免职。如“主谳者亦各罢去”。(《狱中杂记》)遣:谪贬、放逐。如“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黜:废免。如“王废狄后”。(《国语》)绌:通“黜”。如“展禽三绌”。(《荀子》)替:废免。如“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孔子家语》)

左迁:贬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放:本义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 7.离职退休 致仕:辞官归居。如“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致事:辞官退居。如“大夫七十而致事”。

乞骸: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能归葬乡土。也叫

乞骸骨,如“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晏子春秋》)

乞身:请求退职。如“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告老:官吏年老辞官。如“晋韩献子告老”。请老:因年老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古代少数民族特称。

东方少数民族:夷。西方少数民族:戎。南方少数民族:蛮。北方少数民族:狄、胡。兄弟排行称谓

老大(兄):伯、孟,如刘伯温、曹孟德。老二:仲,如孔仲尼、范仲淹。

老三:叔,如孙叔敖。古代年龄特称 周岁:晬(zuì)。幼年:垂髫、髫龄、髫年。

10--15岁:少年、少童、总角、总发、及笄(女)。

(7)劾:弹劾,揭发罪状。例: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资治通鉴·宋纪十五》

(8)贾祸:招来祸患。例: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1996年高考卷)

3.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的词语。

(1)坐:①由„„而获罪,定罪。滂坐系黄门北寺狱。《后汉书·党锢列传》

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晋人使与邾大夫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2)案(按):考察、审问。例: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同上)

(3)论:判罪。例: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明史·列传第六十五》(4)当:定罪。例:顺等罪当死,勿论。《明史·于谦传》

(5)狱:案件。例: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续资治通鉴》

(6)牒:文书。例: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4.表示要求辞官回家的词语。

(1)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例:莽上疏乞骸骨。《汉书·王莽列传第六十九上》(2)致仕:请辞官回家。例:乾统初,(杨绩)乞致仕,不许。《辽史·列传第二十七》

(3)归养:回去奉养父母。例:独子无兄弟,归养。《信陵君窃符救赵》 5.常见的古今异义:

(1)特征:特别征召。例: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后汉书·党锢列传》

(2)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例: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3)故事:按旧例。例: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1998年高考卷)

(4)下车:官吏初到位。例: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5)中外:朝廷内外。例: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风采。《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6)首领:脑袋,性命。例: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1998年高考卷)

重要实词的特殊含义

按:按诛五人 //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当 :表奏皆当死 //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德(1):赵郡农民德之(感激)(2):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1)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2)帝可其奏(准许)(3)可堪回首(岂,哪)方(1):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比较)

(2):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少(1):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多 :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雅 :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课(1):劝课农桑。(督促)(2):课敛赋税(征收)

(3):昼课赋,夜课书。(学习)简 :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克(1):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

(2):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略(1):攻城略地(夺取)

亟(1):子亟去,勿污我。(赶快)(2):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干(1):干青云而直上。(冲上)

(2):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3):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董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摄(1):收摄按问(拘捕)(2):摄敝衣冠(整理)

恤(1):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

(2):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3):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次(1):非次拔擢(次序)

(2):次北固山下 // 师次彭模(停留 驻扎)伐(1):此五霸之伐也(功业)

(2):每一令出,(屈)平伐曰(夸耀)第(1):宋世景举秀才,对策上第(等次)(2):必躬造左公第(府第)(3):第归,杀而鬻之(只管)(4):能取进士第(科第)微(1):人微言轻(地位低)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购 :高祖购求季布千金(悬赏)

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 篇5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1.看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

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尾注及题目,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根据传记特点去阅读 1.选文特点

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行文特点

传记文体结构固定,行文线索明显。古人作传,常在文首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主要性格特点等,这些文字对把握全篇内容往往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接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果,这是传记的主体内容。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传记的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逝前身后作一交代,或作“盖棺论定”。有的结尾作者通常以“赞”等形式作出自己对传主的评价。这些文字特别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

3.用语特点

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不放过每一个字。

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去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这种做法很危险)。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王祎”称“祎”,“沈通明”称“通明”。

4.文言传记常见词语(1)官职变迁类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如: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2)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3)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4)表人物地位的:贵、贱、卑、官绅、豪

(5)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

(6)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7)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8)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9)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0)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1)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2)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3)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

(14)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5)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16)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17)表揭发的:劾、讦、揭

(18)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浩、(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19)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2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21)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2)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3)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24)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25)表监狱的:囹圄、狱

(26)跟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7)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8)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29)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30)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

(31)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荒、凶、歉

(32)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三、阅读方法和步骤 1.阅读方法

(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3)借题解文法: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题,近年来一般都是考查信息筛选和文意把握。信息筛选往往将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文意把握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备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借助于信息筛选题,我们可以把握传主的性格品质;借助文意概括题,我们能更好地读懂内容。

2.阅读步骤——三读

第一读:粗读。概览全文,了解大意。可以看看尾注,读读题目。

第二读:细读。边读边圈点批注,结合注释和信息筛选题、文意概括题,认真、仔细地阅读,弄清文中具体的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的命运结局及性格品质,如遇到难字难句,不必深究。

高考文言文传记 篇6

人物本身:姓名表字、家乡、功名、官职、性格 【第二至四段内容】

事件:

三、四个事件、按照时间、地点顺序、次要——主要 【最后一段内容】

人物卒。(正常/非正常)、谥号、评价。

1、功名:汉代——孝廉

隋唐——科举制 明经、进士 宋元明——殿试级别最高

2、官职:①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官府侍卫。(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

(21)别驾:官名。全称为别驾从事史,亦称别驾从事。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因其地位较高,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名。②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归故里 ③和官职有关的词语(1)廪锡:俸禄(2)致仕:退休

(3)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4)下车:官员初到任

(5)丁忧:遭父母之丧,又叫“丁艰”(6)归沐、休沐、出沐:官吏例行休假(7)用事:执掌政权(8)当国:当权(9)处分:处理,处置

3、性格

①表人物个性的:

耿、(仁)厚、(仁)矜(庄重)、耿介(光明正大;正直;孤高)、刚毅、周密、宽厚、正直、梗(正直)、鲠(直,梗直)、骨鲠(正直,刚强,如“骨鲠之臣”)、鲠切、聪、慧、敏(敏捷;聪慧)、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②和性格品行有关的词语 至性:性情淳朴 冲虚:淡泊虚静

高考人物传记命题特点及解答策略 篇7

一、概括传主成就【命题特点】

传记作者为一个人物立传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其事迹、凸显其成就, 因此, 对传主事迹或成就的概括就成为历年来高考的主打题型。其常见的设题方式有: (1) 文中写到的“某某”的学术成就主要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 从文中看, “某某”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答题策略】

传记选材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 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 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第二, 提取传记中的关键句, 如每个自然段的首句或末句;第三, 抓住有关传主事迹、成就的关键词;第四, 概括时要准确具体, 不可笼统。

【高考真题】

例1.从文中看, 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2010年高考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语段信息:1891年11月1日, 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 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 体察侨民疾苦, 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 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 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 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 并译成英文, 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 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 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 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 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 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 研究地方礼俗, 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任归国时, 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 用“遂令空白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思路导航:第二段介绍了黄遵宪到新加坡后的具体行动与做法, 可以从三个方面对黄遵宪活动进行概括:对侨民、对殖民者、对南洋诸生。

参考答案: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 查访侨民疾苦, 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 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 积极发展华文教育。

二、把握传主形象【命题特点】

传记和小说一样, 其核心任务就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 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成为传记考查的热点, 常见的设题方式有: (1) 结合作品, 请简要分析“某某”这一人物形象。 (2) 作品中的“某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 这篇文章表现了“某某”哪些优秀思想品质?

【答题策略】

作者对传主形象的刻画、对传主品格的弘扬总是通过对其事迹、言行的叙述描写来体现的, 因此, 把握传主的形象, 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可以从四方面思考:第一, 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 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 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看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第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第四, 注意作者对传主的介绍和评价。

【高考真题】

例2.从全文看, 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2009年高考江苏卷《画家黄永厚》)

语段信息: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 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 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 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 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 大事面前不敢表态, 什么玩意儿, 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 深居简出, 淡泊明志, 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 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 不过, 你画李白就李白, 画杜甫就杜甫, 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 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 “不看画的人, 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 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 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 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 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 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 他笔下的魏晋人物, 长发纷飞, 衣裾飘扬, 袒胸露腹, 粗粝怪诞, 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 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 这就是黄永厚。

思路导航:首先要理解“冰炭同炉”的喻义, “冰”和“炭”是水火不容的两种事物, 那么, 题干的意思即是要求考生找出黄永厚身上的两重性格, 从行文中可以找到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 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三、探寻因果关系【命题特点】

传主的某一行为、成就或事迹常常是某些原因促使的, 这种对某种结果的归因探寻, 是高考人物传记常设的题型之一。常见的设题方式有: (1) 从文中看, 哪几件事对“某某”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根据文章内容, 请概括“某某”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3) 从文中看, “某某”作出某一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答题策略】

显性的因果和隐性的因果往往交织在文章之中, 有可能是局部筛选与概括, 也可能是全文筛选与概括, 这就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筛选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第一, 要看清楚文本相关文字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 尽可能地穷尽原因, 不可遗漏要点;第二, 外因和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大原因, 解答归因题时要“内”“外”兼顾, 不可偏废;第三, 要分点解答, 力求条理清晰, 眉目清楚。

【高考真题】

例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 他是“白费心血”, 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

语段信息: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 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 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 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 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 受我的思想束缚, 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 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 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 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思路导航:对本题的解答首先应该找准信息对应点, 紧扣题干要求进行概括归纳。答案要点有三个, 作答时要考虑全面, 条分缕析, 表述简洁流畅。

参考答案: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 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 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四、探究人生启迪【命题特点】

人物传记的阅读要求我们能把握基本事实, 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并形成一定的思考和判断。这种题型旨在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精神, 要求考生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能合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常见的设题方式有: (1) 传主的成功经历给我们哪些启迪? (2) 传主的事迹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意义? (3) 传主的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借鉴?

【答题策略】

这种试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 要求考生能够立足自我, 独立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个性化解读, 思维应起于文本、归于文本, 超越文本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 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 要紧扣文本进行合情合理地探究。同时要做到观点明确, 论述合理, 条理清晰, 语言简洁。

【高考真题】

例4.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 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2009年高考海南宁夏卷《寻找教育的曙光》)

语段信息: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 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 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 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 “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 “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 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 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 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 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 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思路导航:解答此题, 要紧扣题干的提示, 从“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两方面分别作答。作答时,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 明确回答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其次要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特点, 具体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实干精神值得学习。①激情满怀, 永不满足, 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 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观点二: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 值得学习。①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②要注重调查研究, 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③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传记类文言文人物形象题精讲精练 篇8

纵观2012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文言试题的选材,其中大部分都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重在记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通过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那么,我们如何把握古代散文的形象,进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呢?本文结合2012年高考试题,说说如何破解传记类文言文的人物形象题。

传记类文言文人物分析题一般以这样的题型出现:“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某人某性格特征的一组是”,其阅读理解的关键是读懂原文,理清行文的顺序,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并要特别注意对人物性格以及工作和生活作风的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多在文章结尾点得较明确,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以下内容:①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等;②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③从行文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④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肖像和心理等的描写,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解题时关键是要“搞清对象、吃透内涵”。所谓“搞清对象”,就是要依据题目和选择项回到原文准确“定位”,搞清选择项陈述的对象是不是题目所限定的“某人”;所谓“吃透内涵”,就是要吃准题目所指定的性格特征的具体含义,如2012年山东卷第11题(文言材料选自《后汉书·阴兴传》):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A。②是世称,偷换对象。⑥是明帝的话,没有吃透“直接体现阴兴美德”中的“直接”这一内涵。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使牛邯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

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与盖延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曰:“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投笔抽刃而绝。

(节选自《后汉书》卷十五)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来歙“为人刚毅”和“能攻善守”的一组是( )

A.①遂发愤质责嚣

②陷之,乘胜遂进

B.①欲前刺嚣,嚣起入

②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

C.①乃倾仓廪,转运诸县

②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

D.①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

②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叶颙,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登绍兴元年进士第,为广州南海县主簿,摄尉。盗发,州檄巡、尉同捕,巡检获盗十余人,归其劳于颙,颙曰:“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帅曾开大善之。

贺允中荐颙静退,遂召见。颙论国仇未复,中原之民日企銮舆之返,其语剀切,高宗嘉纳。除将作监簿。后移颙知常州。颙初至郡,无旬月储。未一年,余缗钱二十万。或劝献羡,颙曰:“名羡余,非重征则横敛。是民之膏血也,以利易赏,心实耻之。”召为尚书郎,除右司。诏求直言,颙上疏谓:“陛下以手足之至亲,付州郡之重寄,是利一人害一方也。”人称其直。除吏部侍郎,复权尚书。

时七司弊事未去,上疏言选部所以为弊,乃与郎官编七司条例为一书,上嘉之,令刻板颁示。御史林安宅请两淮行铁钱,颙力言不可,安宅不能平,既入枢府,乃上章攻颙云:“颙之子受宣州富人周良臣钱百万,得监镇江大军仓。”御史王伯庠亦论之。颙乞下吏辩明,乃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狱奏,上以安宅、伯庠风闻失实,并免所居官,仍贬安宅筠州。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曰:“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乾道三年冬至,不疾而薨,年六十八。以观文殿学士致仕,赠特进,谥正简。颙为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友人高登尝上书讥切时相,名捕甚急。颙与同邸,擿令逸去。登曰:“不为君累乎?”颙曰:“以获罪,固所愿也。”即为具舟,舟移乃去。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其旧。

(选自《宋史·叶颙传》)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叶颙个人优秀品质的一组是( )

①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

②除吏部侍郎,复权尚书。

③上嘉之,令刻板颁示。

④御史王伯庠亦论之。

⑤以获罪,固所愿也。

⑥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其旧。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予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身上常若有极大事相绊,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何如?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得药,如猿得果。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①焉,嬉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鬓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子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遭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予曰:“善。”

予尝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较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见二十余人皆拜堂下。时月色正明,相携步斗②湖堤上,见大江自天际来,晶莹耀朗,波涛激岸,汹涌滂湃,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

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

文章结尾作者感叹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作者为什么感叹回君是一个贤德的人?请你结合全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陈述理由。(200字左右)

【答案详解】

一、B。A项②不能表现他善守;C项①不能表现他为人刚毅;D项①只能表现他忠诚,不能表现他为人刚毅,②不能表现他能攻。

二、A。①不贪图功劳;⑤明是非,重友情;⑥勤俭节约;②官职任免;③皇帝嘉奖他编书有功;④别人构陷他。

三、作者认为回君为人坦率,是性情中人。普通人饮酒时,不能放开胸怀,非常浅薄。回君却不是这样,当他想要喝酒的时候,非常专一;除了酒以外,不知道别的。他悠然自得,无拘无束,他的身体都充满喜悦之情。和他喝酒,特别能使人心情欢畅。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乐观旷达,对钱财的有无毫不在意,从不刻意追求金钱。他坚守乐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愁苦的生活而改变自己的乐趣,而一般人患得患失。

上一篇:矿产资源税下一篇:初中的开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