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个性的形成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我个性的形成(通用11篇)

自我个性的形成 篇1

【关键词】成长经历自我分析个性

我是一个天蝎座的女生,集乐观开朗和细腻敏感于一身,具有复杂性格:开朗但有时又郁闷、懂礼貌而不拘小节。

大多数人对我的初次印象是比较文静,确实,我觉得自己也是属于比较稳重型的人。凡事力求稳妥,具有较好的克制能力,但是有时我过于拘谨,不善于随机应变,具有内向性。然而,再长久的接触之后,身边的人慢慢就会发现我其实性情还是比较活泼的,对外界的事物有广泛的兴趣,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持久力。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我这种性格的形成。

(一)家庭

自我个性的形成 篇2

第一步:更新观念,研究即教学。

这节课主要解决的是一一间隔两个物体排列时的规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任务并不难完成,如果教师直接的将这条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不断的练习运用的话,我认为这节课一点都不精彩。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的过程如下:

导入:在山脚下住着一群小兔子。一天,它们挎着小篮子,蹦蹦跳跳地来到森林里采蘑菇。看,这里的兔子和蘑菇(3组),它们排列的时候怎样呀?

启发:照这样排列下去,请你猜猜看,下面—个是什么?接下来呢?再来看,这里的手帕和夹子排列的时候也是有规律的,照这样排列下去,接下来又会怎样?

引导:同学们,兔子和蘑菇排成一排,手帕和夹子也排成一排,那它们排列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

小结: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排列的。同学们,像这种排列我们就称它为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揭示课题:同学们,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时候,里面还蕴藏着更深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出这个规律,大家有信心吗?(板书:找规律)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寻找规律:提问:这里的兔子和蘑菇谁多?谁少?你是怎样比出来的?

明确:最后这个口不算,前面的口和△—个对一个,正好对完,它们的个数正好是一样多的,最后就只剩下一个口,所以口多一个。

小结:这里一个对着一个的比较方法,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板书:一一对应)

第二步:深入研究,模仿即提升:

在模课中起步。由于第一遍自己上的不是很满意,从反思中总结出了一些问题,然而又不知道怎么更好的处理这些部分时,我想到了去网上查找其他老师的课,从中看看能不能找到灵感。果然,这的确是锻炼自己教学风格的好方法。

对比附上修改之后的:

游戏:我说你记。教师报出图形,学生记录在作业纸上。□△□△□△……

是□多还是△多?继续画。(师不报图形)刚才老师说你会画,现在不说了你怎么知道这么画呢?在接下来呢?为什么这么画呢?

那这些图形在排列时有什么特点?(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排列的)

揭示: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提问:如果我不说停,你会一直按照这个排列下去吗?我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省略的是哪些?(□△)

观察这些图形,你能告诉老师是□多还是△多呢?你怎么知道一样多的?用的是什么方法?(一个□对着一个△看成一组,一组一组正好分完,所以□和△一样多。)

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调整教案后,搜集了许多针对性较强的评价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此之后,我又继续阅读教材,觉得这部分内容是为五年级的周期问题做铺垫的,如果讲“一一对应”的方法,虽然本课的难度是突破了,但是会引起学生对今后学习的狭隘性,是否能用其他的办法融合到“一一对应”中,而又不失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呢?再有,对于难点的突破不应该放在“一一对应”的练习上,而应该紧紧利用主题情境图来抓住重点,而不是忽视这幅图在本课中的作用。跟着,我的出发点是想让学生自主的“找”出规律,能否再多加入一些活动和操作,更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这样学生说出这个规律是否会更水到渠成些?还有,需要提高一些练习的层次和难度,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

第三步:稳步形成,探索即创新:

在探索中磨炼。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就不会出现师生间心心相通、真情交融的场景,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带着我的所思所想,我又重新设计了教学。新的教学设计比原来的课堂效果好了许多,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1.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我用一个小游戏导入教学,随着报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学生就顺水推舟,提出“一一间隔排列”,并且直接用省略号代替图形,直接询问判断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自然引出“分组对应”的方法。

2.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主题图后,请学生自由寻找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

3.“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本节课其实就是在“质疑”的基础上展开的“找”规律,就如侦探破案一样,从主题图中找到关键点,将重点一步步联系起来,越来越接近“真相”,最后经过努力找出蛛丝马迹,完成“找规律”。“质疑”引入课堂,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4.“承前启后”也是平时教学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教,学生的知识应该呈现的是一种体系的状态,教师要时刻将学生的知识用一根线穿起来,这样学生运用才会融会贯通。

5.练习巩固要分主次。练习的目的有两种,一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内容;二是拓展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用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两方面的练习都有,但是更主要的时间放在运用知识上。

降低学生不良个性的形成 篇3

摘 要:学生不良个性是在长期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且儿童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降低学生不良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性倾向。为此,本文提出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感、家长应当努力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性格、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培养子女的自信心的建议,以指导家长掌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以促使儿童健全心理的形成。

关键词:心理健康;儿童情感;性格;子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30-01

良好的情绪、意志、兴趣、性格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它们在儿童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已为现代科学研究所证明。因此,家长应当认真掌握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子女心理的良好发展,保持孩子智能、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正常状态,并注意预防各种消极心理现象的发生。

一、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感

引导子女多参加实际活动,使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指导子女阅读文学作品,使其获得间接的情感体验。帮助子女正确地认识人和事,使其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家长自己要有积极的情感,并且经常用此感染子女。如果儿童周围的成人特别是其父母的感情是高尚的、深刻的、稳定的,那么,儿童也容易受感染而产生良好情感;反之,如果家长的情感是冷漠的、忧伤的、不稳定的,也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的感情。家长应培养子女的意志,教育子女树立远大理想,使其具有强烈的上进心。要提供榜样材料,使子女从英雄事迹中受到启迪。例如,通过介绍周总理少年时代“为中华之崛起发奋学习”的事迹,教育子女为振兴中华刻苦学习。通过克服困难的实际活动锻炼孩子,使其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例如,日本不少家长支持子女到环境恶劣的“无人岛”去体验生活,这是因为艰苦的生活会迫使孩子通过自己的奋斗去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壮大了胆量,增强了自信,提高了斗志,并且丢失了娇气和懒惰等坏习惯。家长平时要注意创造机会使孩子通过克服困难的实践提高意志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子女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意志行动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家长应当努力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性格

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家长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提示,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很大。独生子女是很容易受父母溺爱,其结果是使孩子容易养成依赖性,难于离开父母或抚养人,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日后也难于适应社会生活溺爱还容易养成娇惯、蛮横、过分欲求、放肆任性、自我中心等消极性格。有的家长信奉“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封建陈条,对孩子实行苛刻的手段。虽然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这种压服专制方法非但不能奏效,反而使孩子对家长产生敌意,对父母产生对抗,形成粗暴性格。由于家长过分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子女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一个民主和谐且讲究教育方式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勤奋、勇敢、诚实、自信、快乐、进取等性格,这是应当提倡的教育态度。

有的家长一味地迁就孩子,随心所欲地满足子女的需要,这会主张子女的任性固执、物质欲强、蛮横无理等性格的膨胀。另外一种情况是不重视或随意回绝孩子的需要,使孩子的心理一次次受到刺伤,希望变为失望乃到愤怒、对抗。当他(她)看到别的孩子得到满足而兴高采烈时,便会由原来的羡慕变为嫉妒,不愿与人交往,因此,家长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设法满足子女的合理要求,使其处在一种满意、振奋、进取的心境中。

三、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培养子女的自信心

家长的爱心和教育艺术创造于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儿童最亲的人,他们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构成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自信心的形成与培养的作用相辅相成。因此,家长要掌握科学育儿教育知识,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措施,有利于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家长运用表扬、鼓励对儿童进行积极评价外,对儿童不良行为进行评价也是必要的。批评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明辨是非,明白道理。批评要讲究方法,不能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总有那么一群儿童非常文静听话,其他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爱举手发言,不敢大胆讲话。怎样使他们讲话呢?首先要他们敢讲话,其次是会讲话,最后才是爱讲话。

1、家长平时应该多花时间与子女接触,通过亲切、自然的语言交流,培养感情,消除他们在老师面前或大庭广众之下的紧张、畏惧情绪,帮助他们克服性格内向、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因素,让他们愿意和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家长要运用多种说话游戏丰富他们的词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用一个字组许多词语的组词游戏、句子接龙游戏、续编故事结尾的游戏等等。家长利用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多陪子女玩一会儿,增强亲子纽带,及时准确地发现孩子读音不准、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现象,并加以纠正,使这些孩子能说会道,不害怕说不来或说不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使他们会讲话的目的。

3、在不同场合里,经常表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让他们给家人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再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这类孩子也会讲话,能讲话,爱讲话。只有儿童具有健全的心理,才能大胆说话。

自我个性的形成 篇4

形成独特的作文风格

固始县二中程晖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可以看作是一种学生文体,而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个性化的创造又是作文的根本标志。传统的作文教学只注重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我从教二十年来,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因而很多学生升入高中后作文仍然在班级领先,走上社会仍保持浓厚的作文兴趣。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应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内在本质出发,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形成独特的作文风格。

一、培养学生的广泛爱好,提高作文兴趣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有了兴趣,就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是作文逐步提高的有力保障。首先培养学生广泛的爱好和兴趣,从学生作文的实质来看,作文是学生个体精神的外显,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我曾经见到这样一位学龄前儿童,他很爱画画,他画得不怎么好,但他的作品却引起了我的沉思。他画得公主:圆脸,胖身材,穿着洒满鲜花的裙子,还有踏足草地的绣花鞋,公主胸前飘逸的鲜花彩带引人注目,手腕上的金镯子、手指上的戒指、沉甸甸的耳环、宝冠上的夜明珠、还有蝴蝶结、脸上的胭

脂……想象十分丰富细致;还有一幅乡村小屋图,小屋前面的参天白杨拴的不是牛,而是乌龟,想象十分奇特,我觉得这正是学生作文中需要的。学生有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作文积累诸多素材。一位学生在其爷爷的影响下,喜爱上了钓鱼,星期天常随其爷爷钓鱼,掌握了钓鱼的基本常识,他的作文中出现最多也最精彩的镜头就是到野外垂钓的情景。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生活一改单调枯燥而丰富起来,学生的兴趣广泛了,这必将使学生的作文有一个质的飞跃,而我们语文老师则更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其次作文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能够让他们把生活直接搬进作文,展示自然形态的生活空间。我的做法是把学生融入到社会和自然中,不断地发掘生活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然后坚持写日记。日记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作文方式,它直接来源于生活,接近生活,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学生的日记能够畅所欲言,涉及内容极广,大多是生活小事和新奇发现,生活气息很浓。如发现春天第一棵从土里钻出的竹笋;猛然间发现的漫山红遍;窥见妈妈的第一根银发;爸爸熏黄的手指和烧炭出窑时窑内的绿光;不愿向任何人倾诉的秘密……学生日日有新发现,日日有新的收获,学生感到要写的就在身边,就是身边鲜活的生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日增,写作能力逐步提高。

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还在于教师的激发鼓励。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们完成一件工作后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激励对调动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作文出现错别字,甚至有些观点显得片面是常有的事,但学生精心写作的作文里总有闪光点,肯定他的发现并用准确热情的话鼓励他,与他们同喜同悲、同恨同爱,使学生有成功感,有受到 老师的信任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能主动地逐步改正作文中的缺点。有一次,我在一位来自山乡的学生的日记里这样批道:‚我从小喜欢山,喜欢山的气魄,也喜欢山的秀丽,更喜欢它的红妆素裹,淙淙细流。看了你的日记,我感到像日日在山中,看到从雪中探出的兰草花,从厚厚的竹叶中钻出的竹笋,还有如梨花、桃花、映山红花……我庆幸不用日日盼着去山啦。‛后来,这位学生对我说,他看到了这个批语很兴奋,他感到自己劳动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从而迸发了写作的灵感,他后来的日记都是用心创作的,可谓篇篇佳作。

二、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养成勤写的习惯

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只是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养成勤写的好习惯。首先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要有所感,哪怕一个思路、一个句子都要立即记下来。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性情的自

然。‛可见深入社会生活,感受生活,使学生对人世间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人事的感受以后,会迸发出强烈的写作欲望。有一位学生坐在屋后的石头上早读,抬头冥思的时候,发现面前的浓雾是一片碧绿的颜色,感到十分好奇,心想:晨雾怎么会是绿色的呢?走进那片雾里,他感到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定睛一看,绿色的雾变成绿色的树了。正是这些新的发现,触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这些感受要鼓励学生记下来,长期坚持,学生不光记录的素材多了,写作文有话可说了,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是美好的,从而热爱生活。正如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是生活中这些美好的东西促使他越写越爱写的。

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养成勤写的习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如作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坚持多背、多读、多记,通过习作发掘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有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写道:‚今天我在山上看到一颗生机勃勃的小竹笋从石缝中钻出来……他的身材并不挺直,还有被石缝挤划的伤痕。但从那累累伤痕中我感受到强者的毅力,那种不屈不挠一直向上的犟劲,这正是我所需要的。竹笋,我会像你那样向上,向上,一直向上的。‛学生通过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领悟到只有顽强不屈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走向成功之路。还有的同学通过父亲的勤劳,体验到人生的艰辛,人只有不断的努力,做生活的强者,才能无愧于人生。当学生有畏难情绪时,就让他们重温自己的这些感悟,激起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独特的作文风格

学生主观意识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作文的立意、选材、布局、谋篇无一不是学生主观意识的表现,所以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独立的思维品质和个性品质,并培养他们在作文中反映这些个性品质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作文风格。

首先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写实,让他们说真话,吐真情,而不是服从某些功利的需要,扭曲他们的思想,片面强调写作的思想性,任意拔高。有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他到华阳湖风景区去游玩,看到几只野鸭在湖中戏水,他准备用石头打它们,旁边的伙伴马上制止。后经过我的指导,他是这样写的:‚几只野鸭大概玩得太开心了,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们在好奇的看着它们。我决定逗逗野鸭,随手捡起一粒石子抛向野鸭,‘噗、噗、噗’野鸭全钻进水里去了,水波逐渐向四周扩散,漾、漾、漾,直到水面完全平静下来,野鸭子也没出来……午饭时爸爸告诉我:野鸭肯定闷死了,野鸭有一个特性,受到惊吓后钻进水里,宁愿闷死也不出来……我伫立在湖边为野鸭默哀……‛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对自己无意伤害的无限愧疚,是学生感情自然真实的体现。

其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传统作文教学注重训练学生的模仿力,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写作同一个人的整个生活脱离,学生为写作而学习写作,阻碍了其独立思想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中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学生力求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这样学生才能有独特的思考,才会有别出心裁的构思。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项思维能力,是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式。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只金黄母鸡跳到桌子上‚咯咯‛地点着头,正在照镜子。为了使这个情节更生动,我在评讲作文时提示大家:‚母鸡为什么照镜子?‛有的同学说:‚母鸡爱美,它正在欣赏自己的美貌呢!‛有的同学说:‚母鸡肯定为自己面前站着一位和自己一模一样美丽的‘太太’又纳闷又气恼。‛……这些想法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另外,平时多注意引导学生从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提出相反的观点,阐发独到的见解,通过这种反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拓宽思路,翻出新意,增强学生的思辩力。

自我性格的形成与重塑 篇5

• 自我价值感是学习而来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家庭价值观的呈现,因而检视自己、原生家庭,有助于改造自己,找出生命的动力,通过这样的察觉与改变历程,更能凸显生命的意义。• “自我重塑”(self-reparenting)的动力必须来自于你自己。通过书中自我剖析的部分,你可以更进一步借着分析 自己与父母的互 动关 系来了解自己。这是为了你自身的变革与成长,为了要重塑你既定的生命模式。

十二个禁止令

禁止令(stopper)形成的原因,是小时候我们从内在发出自然的需求、欲望或感情时,却受到父母长辈们的禁止,常常陷入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我们大约会在三到五岁时开始接受禁止令。禁止令的发生最初是父母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而形成的,因为孩子不了解生命里面存在着许多的不安和危险。

• 第一个禁止令是”不要存在”。孩童时期被体罚、羞辱、忽视时,会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下、希望自己消失。父母亲冷漠、不关心的态度会使你觉得自己的存在无足轻重。在心理上,父母亲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漠视。

• 第二个禁令是“不要当自己”。由于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许,他们总是用自己理想中孩子应该表现的样子来评断你。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你愈来愈远离本来的自己,而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

• 第三个禁止令是“不要亲近”。有些父母本身非常不善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如拥抱、亲吻。此外成人在焦虑状况下无心的呵斥,孩子可能诠释为“不要亲近”的信息。

• 第四个禁止令是“不要属于我们”。如果小时候父母比较偏心,而你刚好又不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那个人,你甚至曾经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长大之后,我们很难有归属感。在与别人的互动关系上总是格格不入。

• 第五个禁止令是”不要长大”。有些父母很需要孩子需要他们,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才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价值,所以,每次你要自己独立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被否定。• 第六个禁止令是“不要像个孩子”。在童年时期,每当你展现出活泼、好动的本性时,却遭到父母严厉的斥责与喝阻。我们会变得很难快乐起来,因为内在那个快乐的本质已经一点一滴地被扼杀了。

• 第七个禁止令是“不要健康第”。当你身体健康时,父母很少关注你,当你身体不舒服时,他们就会对你特别好。你为了获得父母对你持续的关注,可能选择让自己成为一个体弱多病、欠缺生命活力的人。成长之后,尤其在人生面临困境时,各种病痛都会逐一浮现。

• 第八个禁止令是“不要正常”。小时候,当你表现正常时往往得不到父母照顾和关心,可每次你一歇斯底里时,你就会被关注。事实上,有许多孩子早就知道该如何“利用”自己的愤怒或情绪来控制父母。

• 第九个禁止令是“不要成功”。在孩提时期,当你很得意地完成了一件作品,得到的却是父母对你的批评与苛责时,在潜意识中就会不自觉地去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当然,这个部分是绝对无法用头脑觉察到的。

• 第十个禁止令是“不要重要”。如果在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很少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也没有让我们了解我们对他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就可能会产生“不要重要”的禁止令。

• 第十一个禁止令是“不要思考“。也许在你小时候曾经非常好奇,可是当你在思考或发问时,却没有得到父母给你的鼓励和回应,于是,你渐渐地就陷入了这个“不要思考”的禁止令当中• 第十二个禁止令是“不要感觉”。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里,几乎都认为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些父母把情绪视为毒蛇猛兽,他们没有办法自然地接受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展现,所以每当孩子自由表达内在的感觉和需求时,他们会用各种方法去扼杀或阻止孩子将真实的情绪流露出来。

五种束缚自己的驱逐令

• 有一个马车夫,驾着一匹神采飞扬的骏马肆意驰骋。有一天身后突然传来车主的口谕:“停!”马车夫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并不是主人。马车夫代表着我们的自我,而真正的主人是心灵,有时自我驱使我们去追求许多属于外缘的东西,或因童年时期体验产生的深刻烙痕,使我们一再陷溺在同样的应对模式中。

• 驱迫令(driver)源起于童年时期,在与父母长辈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他们的言语、情绪举止、态度,使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后天、非本能的驱迫性感受,即 我应该如何、如果不的话会怎么样。这些驱迫令如影随形使我们的内心时时感到紧张、焦虑和压迫,而无法享受自然愉悦的生活。

• 第一个影响我们的驱迫令是:“快一点!”有一些性格急切的父母常会催促孩子做什么都要快一点,孩子会敏锐地捕捉到这种信息中所蕴含的催逼性感觉,长大后内心会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很难真正放松下来。

• 第二个驱迫令是:“要更努力!”要求完美、成就导向的父母从小总给孩子一个信息,你做得还不够,你还可以做得更好。你会总觉得自己的努力还不够,会不断地追逐成就感来建立自我价值,很难让自己停下来,充分去享受那种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与自我满足感,很难欣赏自己。• 第三个驱迫令是:“要坚强!”有些父母常对孩子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好汉打落牙要和血吞”这样的话。你的自我防御性会变得很强,你会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当你感觉悲伤和无助时,很难对人求援或倾诉。

• 第四个驱迫令是:“要完美!”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挑剔、严格的父母经常很容易就挑出你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你会不断为自己的表现打分数,经常自责,并给自己很大的压力。

• 第五个影响我们的驱迫令是:“取悦别人”有些人会不断地表现出自己可爱、善良讨人喜爱的一面,尽量使周遭的每一个人感到高兴。这个驱迫令最主要形成的原因,来自于情感上比较匮乏、需要支持的父母,比如说:在离婚、单亲、丧偶的家庭。

• 影响我们的七种负面人格特质 在孩提时期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将在我们今后人生自我概念的建构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觉察你的人生剧本是如何形塑的,为了不让负面的影响延续下去,去理清影响自我概念的负面因子很重要。

第一个对我们影响很深的特质是:“过度批判的父母”。这类父母经常会使用全面性否定的话语指责孩子所犯的错误。孩子心中会有很深的自卑感和罪恶感,并且否定自己。

第二个影响我们的特质是:“过度保护与过度干涉的父母。”这类父母经常会剥夺孩子独立学习、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孩子长大后在面对问题或困难时感到退怯、无助、没有主见。

第三个影响我们的负面特质是:“首尾不一致、缺乏一贯性的父母。”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管教方式经常朝令夕改、缺乏一贯性的原则,使得孩子无所适从。长期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 • •

孩子会经常处于焦虑不安、困惑和矛盾的情绪里,他们对人无法信任、疑心病重,并且特别喜欢去探索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

• 第四个影响我们的负面特质是:“言行不

一、表里不一的父母。”小时候我们经常从父母那儿接收到所谓的“双重信息”,比如说:父母常常告诉你做人要诚实,结果自己却经常说谎。这样往往会造成孩子心中极大的困惑和混淆,也会成为一个言行不一的人。

• 第五个影响我们的负面特质是:“不关心孩子、放牛吃草的父母。”仔细地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跟父母之间的距离一直很遥远,你的父母很少给你情感上的支持和回应,他们很少注意到你内在真正的感受和需求。长大后我们会很难对人有正面的回馈与表达。

• 第六个影响我们的负面特质是:“理论家型的父母。”有些父母很会讲道理,与孩子互动及表达关心的方式就是说理或说教,却很少对孩子表达自己内在的感情和关心。而当内心一再累积愤怒造成反动时,孩子会变得比较容易走极端,做事情时会比较叛逆并缺少弹性。

• 第七个影响我们的负面特质是:“情感匮乏的父母。”这类父母通常因为自己的婚姻不幸,反而需要孩子来照顾他们情感上的需求。许多代理父亲、代理母亲的孩子便是在这样的家庭中训练出他们善解人意、过度敏感的人格特质。我们会理不清自己情感上的界线,常常将别人的问题往自己身上揽,但对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却往往视而不见。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 第一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是的……可是”。总是有一些比较热心帮助别人的人,会一再地掉入救援者这种心理游戏中,并一再地上钩。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用牺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帮助,这样的人一直让自己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的人出现。

• 第二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都是你害的!”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必须一个人承担责任时,他的内心会有巨大的担心和恐惧,因此他会纵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这个心理游戏,而到最后却又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只因为这样子他可以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

• 第三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挑拨离间”。一个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的内在是很需要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很可能在他童年的时候父母就经常鼓励他玩打小报告的游戏,以至于在往后的人生里,他就会不断地用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来建立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 第四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终于给我逮到了!”会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一般来讲他童年时期的愤怒受到压抑、否定。在他的价值观和心里深处,一直认为愤怒是不好的,因此很害怕与他人有冲突。所以他通常会累积许多次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当内心积压许多无法对人表达出来的愤怒或不满的情绪,到了最后忍无可忍时终于一次爆发出来。

• 第五个心理游戏是:“官兵捉强盗”。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你想做某件事时,心中隐约知道别人不认同,你明明知道自己做某些事情会让身边那些爱你、关心你的人失望、伤心,可是你仍然会忍不住偷偷地做。当我们终于被身边心爱的人逮到的时候,会陷入强烈的自责、悔恨或是“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的念头中而无法自拔。最后通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不同的结局:一种是将全部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另一种则是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别人。事实上,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的需求,才是唯一能终止这个心理游戏的方法。

• 第六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挑衅”。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觉,而用一些肢体语言或双重信息向对方传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 第七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法庭”。当冲突或挑衅发生时,当事者会试图去找一个类似法官的人来评断,通过权威者或更多人的力量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他认为自己本身并不足以表达

内在那股受委屈或不舒服的感受,他总是需要借由更多人的力量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 第八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捕熊者”。捕熊者在要捕熊之前设下许多陷阱,用熊爱吃的食物引诱熊上钩。玩这个“捕熊者”的游戏的人,在小的时候父母只允许他表现出好的一面,对于不好的部分都一律否定。当他长大之后,会觉得只要一表现出负面的自己就不会被爱、被喜欢,会很敏感地察觉到别人对他的期待和需求,而不允许自己真实的情绪或情感流露出来。这个猎人是很深沉的,对自我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低落,他不敢直接表达真实的自我。

真实的亲密关系

• 亲密关系是心跟心的交会,所以你必须先掌握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目前心里的感觉与需求,才能进一步体会他人的心;接下来是“表达与展现”,因时、因地、因人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光是察觉与表达只是单向的呼叫,还必须加上“倾听、同理”

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 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每一天的相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而那一些被我们称做“制约”的东西就这样进入我们的生命里面,因此,有许多能力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被剥夺了。

人生概念

• 到了六周岁的时候,内在孩童属于直觉的部分已经帮你选好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好方式。所以在你六岁时,人生剧本的大纲就已经决定好了。

• “人生概念”与“心灵能量分布状况”是早在你十二三岁时就已经决定的,往后的日子里你继续地演练、彩排,在你尚未正式登场前,你将自己的这个角色不断地彩排、一再地演练,直到你十七八岁剧本完成时,你才开始正式粉墨登场……

自我个性的形成 篇6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戏剧性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它也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深受幼儿的喜爱,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的需要又符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表演游戏是一种集体活动,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角色,通过想象来说话、行动。各角色又要互相配合,这就要求表演的幼儿,既要有独立性,又要互相交往、合作,体现集体的存在,表演还要自信、大胆,因此这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积极的情感,塑造美好的心灵,良好个性的形成、发展、表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在幼儿园开展表演游戏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一、欣赏表演

要让幼儿参与表演游戏,首先要唤起幼儿学习表演游戏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呈现主动参与的状态,因此我从让幼儿欣赏表演入手。

表演游戏不仅具有游戏性的特点,还具有戏剧的特点,是表演艺术,脱离了表演就无法去了解。我就请教师或能力强的幼儿排练好表演,表演生动、有趣,内容角色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很快引起了幼儿的共鸣,幼儿观看很认真,也激发起了幼儿的表演兴趣和愿望。幼儿好奇、好模仿,老师参与和反复示范,同时也为幼儿选择和积累表演游戏的素材提供了帮助。如在表演游戏《鸭妈妈找蛋》中,我给每遍都提出不同的欣赏要求,让他们有目的的去探索感知。第一遍使他们知道名称、角色,理解内容。第二遍让幼儿掌握表演的顺序,第三遍让幼儿学习各个角色的语言,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都非常投入,兴趣很高,不知不觉幼儿学会了对话,会跟着表演,在一遍遍的欣赏表演中也激起幼儿羡慕的情感,幼儿都要求自己也能尝试表演一下,激发了幼儿表演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创造表演

表演游戏是创造游戏的一种,在表演中,作品和语言、动作、表情可以是幼儿创造出来的,我们应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让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在想象中进行表演、克服困难大胆尝试进行即兴的改编、创编,对幼儿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游戏中,作品或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指导是有限的,如何使游戏能开展得更加有情节,有自命力呢?引导幼儿大胆创造和探索尝试才是它的“生命之柱”。如《龟兔赛跑》表演游戏的结尾,兔子说:“我以后再也不骄傲,我要向乌龟大哥学习。”请幼儿大胆增加兔子如何向乌龟大哥学习的做事不骄傲的情节内容,及创设第二次《龟兔赛跑》,请幼儿想这次会发生什么。这些不仅是幼儿创造才能的发挥,也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游戏中教师的启发性语言也是发挥幼儿创造性的重要媒介。

在表演中,幼儿随老师模仿,结果动作会是雷同的,表演生硬、情绪不高,如:《龟兔赛跑》中在兔子和乌龟出场时,我都不示范,让幼儿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自己去想象,去把握,去表现。自己创造一些兔子的表情、动作、语气,来表现兔子的骄傲,它是如何的看不起乌龟,幼儿创造性表演时很生动,头抬得高高的、胸挺起、说话雄赳赳气昂昂是表现兔子的骄傲,斜眼看人、说话轻蔑是表现兔子看不起人。

三、展示表演

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幼儿要协商分配角色、准备道具、布置场景,并可以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发展水平来反映作品且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易受挫折,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克服幼儿怕羞、胆怯、大胆地表演,也在与其他角色协商、配合表演中,体会集体的存在,提高幼儿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如《战胜大灰狼》中,通过一次次的欣赏表演、创造表演,幼儿已掌握表演顺序,学会了对话,对角色的动作、表情已有一定的掌握,而且通过这反复的欣赏、创造性练习,幼儿对完整进行角色表演已有了浓厚的兴趣、欲望。我就组织幼儿进行表演,第一次,请幼儿分组互相协商分配角色,角色固定后,请幼儿为自己的角色制作头饰等。第二次我们分配工作制作道具和布置场景,花环、红旗、跑道等。这两次幼儿积极主动投入到表演材料的准备、制作中,这些切合他们的水平,适合他们在表演中使用,而且富有童趣和创造性,让幼儿互相启发,相互学习,幼儿的主动性提高了,创造有了表现机会,主动性也得到了发展,从而成为游戏的主人。第三次请幼儿表演,我就请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并与其他幼儿配合展示表演,由于幼儿已有基础,它无形中增加了幼儿表演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表演积极性,幼儿表演的很生动。最后是自由组合比赛,发展了幼儿好胜、好强、不肯落后的心理优势,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培养了幼儿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四、表演评价

表演游戏虽然是幼儿自得其乐的一种活动方式,但也要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进行评价。如《龟兔赛跑》中,幼儿是否创造性的表现了骄傲兔子和踏实乌龟的角色形象,是否表现出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哪些小朋友在游戏中想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语言语气、动作表情等不同的表演方法,在表演中能否与同伴进行协商、分工、合作的进行表演,在游戏过程中各角色是否专注进行了表演。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及时讲评,以表扬、挖掘幼儿的闪光点为主,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教师个性化教学形成的几个阶段 篇7

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意味着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成熟。但是教师从开始教学到实现个性化教学, 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和教学实践过程。麦克唐纳 (Mc Donald, F.) 曾经把教师阶段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过渡阶段 (transition stage) 、探索阶段 (exploring stage) 、创新和实验阶段 (invention and experimenting stage) 和专业教学阶段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ge) 。他认为在过渡阶段, 教师效能感低, 只是了解学生;到了探索阶段, 教师在运用教学基本技能方面具有了自我效能感;创新和实验阶段, 教师则能创造和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逐步形成批判性判断能力;而到了专业教学阶段, 教师则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帮助其他教师方面表现出创造性。而个性化教学作为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的形成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路线。

根据麦克唐纳 (Mc Donald, F.) 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准备阶段、适应阶段、创造阶段和形成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个性化教学形成所经历的四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日臻完善的必由之路。

一、准备阶段:个性化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

此阶段是教师模仿重点学习对象的阶段。俗话说, 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筅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姜淑颖

是模仿、学习、借鉴。模仿是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一开始教学时, 因为没有教学经验, 所以总会不自觉地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适当的模仿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倘若一味模仿、照抄照搬则有害无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无论别人经验多么好, 总该领略它的精要, 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 灵活运用。要是生搬硬套, 学习好的经验也可能得到坏结果。”因此, 教师在这个阶段, 切忌盲目模仿, 应选择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 把与自己个性相一致的教师作为模仿对象。模仿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 教师应注意吸收借鉴被模仿对象的积极的教学经验、鲜明的教学特色, 使之成为发展自己教学、形成自己个性化教学的有力帮助。

教师一般需要用1—3年的时间来经历这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 教师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熟悉学校教学环境;学习、熟悉课程与教科书;向有经验的有鲜明个性的高水平的教师学习;学习备课、上课、组织教学及课堂评价等教学基本功;逐渐积累教学的经验。由于初任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较少, 因而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教师应抓住机遇, 使自己在一个高的起点上有更大的发展, 为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适应阶段:个性化教学秩序入门的积淀

此阶段是指教师使学习对象的教学经验为己所用, 在教学上基本摆脱了模仿的束缚, 自己逐步适应教学, 并能独立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阶段, 教师开始走出别人的“影子”, 逐步树立自己的教学形象, 教学能力逐渐得到提高。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独立、反思、创新。由于教师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准备阶段教学经验的积累, 逐渐能摆脱模仿的束缚, 因此教师的教学开始慢慢独立, 但是独立不是完全独立, 此时教师还需在借鉴与自己个性相一致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再加工, 只是这时的教师多了些反思, 有了些创新。

教师一般在自己教学的第4—7年进入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 教师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要深入理解与体会课程和教科书;能独立备课和设计教学, 能对教学进行反思;与校内外同行交流教学经验、研讨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能试着在教育教学的某一方面进行创新。凡是有所追求的教师, 都不会永远满足于适应阶段的教学, 都尝试着在教学上有所创新, 都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教学追求, 由此教师的教学进入下一个阶段。

三、创造阶段:个性化教学不断前进的灵魂

此阶段是指教师经历了适应阶段的教学之后, 开始进行独立教学, 并逐渐能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艺术的再创造, 以自己的某种特长为突破口, 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使教学开始进入个性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独创。歌德说:“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 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 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教师处理教材时, 应尝试达到歌德说的这种境界。在这个阶段, 教师的教学已经有了与众不同的一面, 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内在个性的一面。创造阶段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创造性教学也是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所要求的。

有的教师可能经过7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创造阶段, 有的教师可能会经历更长的时间, 有的教师则有可能一直在适应阶段徘徊不前。顺利经历适应阶段, 进入创造阶段的教师, 此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对课程和教科书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科书;教学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有教学机智;能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能总结有特色的教学经验, 并能撰写较高水平的论文。这个阶段是形成个性化教学的关键阶段, 只有那些不懈追求的教师才有可能经历这个阶段, 并在这个阶段做出卓越贡献, 展现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形成阶段:个性化教学稳步发展的基点

此阶段是指教师的教学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教学达到了独树一帜、炉火纯青的地步, 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教学, 并使自己的教学有了独特性、创造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高度个性化。教师在这个阶段, 使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了自己的独特的创造, 使教学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 处处闪烁着个性的火花。这一阶段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某一方面形成了个人风格和个人特色, 有了自己的品牌。教师能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日臻完善地结合在一起, 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化的东西, 使教学达到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使教学过程的开展和谐有序。以此阶段为基点, 使个性化教学稳步向前发展。

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教师只有付出很多的意想不到的努力, 才能顺利经过这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教师可根据其特点审视自己的教学, 寻找个性化教学发展的生长点, 以实现教师职业的长足发展。个性化教学这四个阶段的顺序不可颠倒, 因为它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正如:“处于发展中的事物, 其特色的品格是逐步提高的, 即在纵向的时间联系中呈现为低品格向高品格发展的过程。社会领域中的这种合乎规律的发展, 要靠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因此, 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也需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发展和飞跃。之所以把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分为这四个阶段, 其目的就在于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定位有章可循。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并恰当地给自己定好位, 才能使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从而才更有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早日形成。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李如密.教学风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个性化备课奠基教学风格的形成 篇8

一、个性化的切入点

开始备课前,我们心里要有一个“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个性化的切入点,备课活动的起点。对于一个老师的备课活动、教学活动而言,它好比一粒随风飘飞的树种,它是有选择的,可能选择落在黄山之巅,也许就成了闻名天下的迎客松;可能选择落在长白山,成为林海中一棵挺拔的白桦;还有可能选择落在荒岗上,成为一棵不入眼的歪脖树。我们的定位决定我们眼前的视野和心中的境界。好的切入点有两个原则,一个是接“教学的地气”,不当空中楼阁,有抓手儿,易于操作;二是要“仰望星空”,有一个高远的目标。

二、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以上面的“个性化切入点”为统驭走进教材,必然导致我们个性化处理教材、解读教材。

1.个性化的解读教材是建立在对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之上

我们的备课与庖丁解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基本构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2.个性化解读教材要建立在教材的独特分析上

这一点是与上面提到的“个性化的切入点”一脉相承的。个性化地解读教材,要先自读而后独解,这是个过程,要安心、静心才好。

三、个性化地设置课堂结构

简历个性的自我介绍 篇9

今天,我进入了面试。对我来说,这次机会显得尤为珍贵。

我叫xxx,今年xx岁。xxxx年x月我从xxxx学校xxxx专业毕业。回想起那段时光真是既甜蜜又美好。

我家共有xx,xxxx,为了照顾父母,我一直留在他们身边。我曾xxx,先是xxx,后又xxx。但不论xxxx,当一名xxxx始终是我心向往之并愿倾尽毕生心血去追求的事业。我曾多次参加考试,但都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实现梦想,但我暗下决心,只要有机会,我就一直考下去,直到理想实现为止。

如今的我,历经生活的考验,比起我的竞争对手在年龄上我已不再有优势,但是我比他们更多了一份耐心和责任心,更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

突出个性的自我介绍 篇10

我名字来历:“x”是第一的意思,在百家姓中是第八姓;“x”是年龄比较小的意思;“x”是有文化内涵的意思。总的来说,是爸爸妈妈要让我像王子一样有权利,而且是小时候成才,做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

我还有许多爱好:跳街舞,打乒乓球,打篮球。我最喜欢街舞,我为此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比如:那一次,我们要在郑州表演春节晚会,面对万人,在舞台上表演。想想就有点害怕,为了表演好,我们排练了一次又一次,大冬天里也是挥汗如雨。一次参加夏令营,举行篝火晚会,我为了准备跳舞,练习倒立的时候,脸上不小心被撞掉了一层皮,老师细心的为我擦药,问我还要不要表演?我毫不犹豫的说“表演”。

当老师叫我上台表演时,台下爆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我也有小缺点,我的缺点是爱偷吃零食。在夏令营,老师说不能偷吃零食,当时我饿了,我就把房间门反锁上,偷吃零食。听到门吱吱响,就知道老师来了,赶快把零食袋放进书包里。

我还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因为科学家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恰好和我的“涵”字一样,所以我才萌生出这样的理想。

自我个性的形成 篇11

一、结合教材特色,贴近心理增兴趣

我校英语教学采用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译林版)为指定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译林版英语教材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主线进行编写,以学生在各个年能阶段“能做某事”作为能力划分的标准,可以说,实例活泼,情境生动,贴近生活,符合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需求。笔者认为,在以“儿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校本教学应紧扣教材本身,实现英语课堂的外延内化,为学生提供夯实所学知识的第二课堂,以此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同程度与吸收能力,用学生们熟悉的英语教材,打开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另一扇大门,激发他们个性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儿童个性英语学习”校本课程的开设与落实扫清障碍,提供可能。

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Unit 3 My day》这单元后,笔者考虑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时间为节点,根据一天当中早、中、晚各个时间段的活动安排展开教学,教学脉络清晰。因此,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中,笔者结合教材内容与教材话题特点,引导学生们以“My weekend”为主题,展开小组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们以英语学习小组为单位,以report的探究形式展开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对小组成员的周末活动情况进行探究,并形成报告,说明本小组周末活动特点,成员的周末活动情况进行探究,并形成报告,说明本小组周末活动特点,成员的周末活动情况进行探究,并形成报告,说明本小组周末活动特点,设计出最理想的周末安排表。在这个校本探究活动中,笔者以学生们刚刚完成的单元学习为背景,以学生们的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为

二、搭线少先队活动,增进合作融个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波好动,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渴望在教师及同伴群体中表现自己,期待得到关注与肯定,有着较强的好胜心与不适度的自尊心。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无论是语言还是观点,都显得过于自我。因此,在儿童个性化英语学习的校本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以集体性、小组性的少先队社团活动为背景,开展如英语配乐朗诵、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合唱比赛等少先队活动,营造争学奋进的“红领巾”学习氛围,在丰富多彩的英语集体活动中,激发学生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语言创造的潜能,引领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个性化英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小学三四年级的英语校本课程活动中,笔者考虑到三、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弱,兴趣广泛但自觉性与自制力较弱,处于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十分关注学生英语书写能力的培养与英语书写的规范。由此,笔者利用校本课程活动平台,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了以三、四年级为活动对象的英语书法比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书写指定英语文本。在作品的评选过程中,我们遵循既坚持英文书写规范,又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个性创造的评选原则,在一、二、三等奖的基础上,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具潜力奖”等荣誉称号,并将优秀作品张贴至校园宣传栏,以此规范学生们的英文书写,鼓励学生们的个性创造,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英文书写习惯。

三、善用主题节日,丰富特色促发展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与社会风俗习惯,积极地拓展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英语学习。

在六年级的校本英语课程中,笔者在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期间,开展了以感恩节为主题的活动周,在本周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感恩节的背景材料,包括它的起源、寓意以及西方人们庆祝这个节日的主要途径等。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生们一同走进这个节日,了解更多有关感恩节的背景知识、感人故事以及学习有关感恩的英文歌曲,如seasons in the sun。最后,笔者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动手设计一张英文贺卡,写上简单的英文祝福(PPT呈现范例),送给自己最想感恩的那个人。在动手实践环节,学生们集思广益,创意无限,不少学生甚至把卡片设计成立体式,十分精美。在这个校本课程的主题节日活动中,笔者依托节日积极地拓展学生们的文化视野,有意识地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帮助学生们形成乐于分享、学会感恩的情感价值观。

总之,校本课程实践道路的开拓与完善需要每一位教师的辛勤耕耘,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大胆创新,它凝聚着我们的汗水,汇聚着我们的智慧。笔者以为,儿童个性化英语学习这项校本课程的探索,需要更多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更多教师的出谋划策,相信只要我们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基于学校的实际特征与发展目标,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定可以将这条路走得更加顺畅!

上一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11101下一篇:商行营业权转让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