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燕燕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经:燕燕(精选3篇)

诗经:燕燕 篇1

《燕燕》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是《诗经》中极优美的抒情篇章,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注释】

1、燕燕:鸟名,燕子,或单称燕。

2、差池(cī chí):参差不齐。羽:指翅。诗人所见不止一燕,飞时有先后,或不同方向,其翅不相平行。

3、之子:指被送的女子。

4、野:古读如“宇(yǔ)”。

5、颉(谐xié):上飞。颃(航háng):下飞。

6、将:送。

7、下上其音:言鸟声或上或下。

8、南(古音您nín):指南郊。一说“南” 和“林”声近字通。林指野外。劳:忧伤。

9、仲氏:弟。诗中于归原型的女子是作者的女弟,所以称之为仲氏。任:可以信托的意思。一说任是姓,此女嫁往任姓之国。只:语助词。

10、塞:实。渊:深。塞渊:诚实厚道。

11、终:既。

12、勗(续xù):勉励。寡人:国君自称之词。以上二句是说仲氏劝我时时以先君为念。

【题解及原文】

这篇是卫君送别女弟远嫁的诗。前三章是送别时的情景。末章写女弟的美德和别时共相勉励的话。

【讲解】

《燕燕》,《诗经》中极优美的抒情篇章,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论艺术感染力,宋代许顗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论影响地位,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吟诵诗章,体会诗意,临歧惜别,情深意长,实令人怅然欲涕。

然而,诗中的送者和被送者究属何人,却众说纷纭。这对理解诗意颇为关键,必须首先明确。《毛诗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进而认为“归妾”就是陈女戴妫(ɡuī)。《列女传·母仪篇》则认为这是卫定姜之子死后,定姜送其子妇归国的诗。魏源《诗古微》调和上述两种说法,以为这是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的诗。其中,《毛序》“卫庄姜送归妾”说,影响至今。今人解说《燕燕》者,也往往立足本事,一一比附。其实,“送归妾”之说,既与《史记·卫世家》所载史实不尽相符,也与古代妻妾尊卑之礼有违。宋代王质《诗总闻》因此提出质疑,并认为当是“兄送其妹出嫁”。清人崔述《读风偶识》申述其说:“余按此篇之文,但有惜别之意,绝无感时悲遇之情。而诗称‘之子于归’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闻有称大归为‘于归’者。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之诗,绝不类庄姜、戴妫事也。”崔氏据诗篇内容分析其作者,精当有理。笔者认为当从此说,即卫君送其妹远嫁南国。或以为,《燕燕》缠绵悱恻,不类兄妹,而似情人,此见与诗篇末章不合,也对上古民俗未能详熟。文化人类学证明:血亲关系在上古民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华夏先民特别重视血缘根基,所谓血亲重于姻亲,天伦先于人伦。因此,《燕燕》的惜别之情,如果说出现在妻妾之间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出现在兄长与女弟之间是完全可信的。

现在,我们以审美的心态来欣赏这首曾使童年的王士禛“枨触欲涕”的万古送别佳作。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

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你看,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此所谓“譬如画工”又“写出精神”。明代陈舜百《读风臆补》曰:“‘燕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不可及处,正在于兴中带比,以乐景反衬哀情,故而“深婉可诵”。

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父亲已去世《下文可证》,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别时容易见时难”(南唐李煜《浪淘沙》),此情此境,依依难别。“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

然而,千里相送,总有一别。远嫁的妹妹终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于是出现了最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先是登高瞻望,虽车马不见,却行尘时起;后是瞻望弗及,唯伫立以泣,伤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鬼神可泣。前人对此,极为称赞。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惜别哀伤之情,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这确为会心之言。

这三章重章复唱,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

为何兄长对女弟如此依依难舍?四章由虚而实,转写被送者。原来二妹非同一般,她思虑切实而深长,性情温和而恭顺,为人谨慎又善良,正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你看,她执手临别,还不忘赠言勉励:莫忘先王的嘱托,成为百姓的好国君。这一章写人,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在写法上,先概括描述,再写人物语言;静中有动,形象鲜活。而四章在全篇的结构上也有讲究,前三章虚笔渲染惜别气氛,后一章实笔刻画被送对象,采用了同《采蘋》相似的倒装之法。

燕燕于飞美文 篇2

今年春天,两只紫燕,在楼洞里安家落户,不辞辛劳的衔泥筑巢,生儿育女。楼里的人都很善良,轻声慢语,生怕扰了她们的恩爱。一楼的邻居还特意取了只鞋盒,放在地面上,让燕子的便便坠下来,别扰了卫生。不经意间,燕巢筑成。不经意间,四只乳燕挤在一起,伸头露脑。不经意间,乳燕羽翼渐丰。不经意间又一起翱翔蓝天白云。期间,最遗憾的是,有只小乳燕,在挤挤闹闹中,跌落燕巢,丢了生命,算是自然减员。这家燕子,不知不觉中和大家搭邻居,就半年多了。互不相扰,相安无事,和谐相处。每每抱着我的`小女儿,经过燕巢,她便用稚嫩的模糊不清的语言,呼唤“燕燕”,可以说在女儿从一岁到一岁四个月这段日子里,她的生命里有燕子的痕迹飞过。

从我们幼时起,老人们就会教育我们说“燕子是益鸟,不要伤害。”“燕子把家安在谁家,谁家就有福”。秉承这样的训教,每个孩子对燕子都很有教养。即使是最调皮的孩子,拿着弹弓瞄准麻雀,也不会把战火烧向燕巢。说到底,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那时候,我家里的宅子简陋,堂屋里没有燕子进出的门户,大门没有门楼。所以,很少有燕子到我家里光顾。偶尔春天进出几次,都因为常常家里闭门谢客,燕子终没有在家里落户。乃至后来,在村子里见到别人家燕子安巢,心底甚是羡慕。暗忖“难道我家不如他家有福?”

突然一下子想起诗经中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也想起“多少同林鸟,已成了分飞燕”,想起了“旧时王谢堂前燕”,也想起了“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今夕何夕?今燕何燕?这些精灵,春驻秋游,结一段缘而来,了一段缘而去。不羁不绊,不恼不怨。

不由得把万千柔肠,化作几句偈问:

今时空巢为谁留?

明朝何巢留归燕?

而今燕去空留巢,

来年谁觅此间燕?

庄周曾梦迷蝴蝶,

诗经:燕燕 篇3

“团结奋进繁荣 共建美丽伊犁”主题征文比赛

题 目: 民族团结在我身边,从我做起

县市名称: 新源县

学校名称: 塔勒德镇中学 姓 名: 廖燕燕 班 级: 六年级2班 复赛名次:

指导教师: 丁云霞

指导教师联系方式: ***

民族团结在我身边,从我做起

新源县塔勒德镇中学 廖燕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是祖国培养的鲜花。在这个大家庭中各个民族要平等相待、团结互助、和睦共处才能使我们共同走向繁荣。在我们的身边都有这不同的民族,他可能是同学、同事或邻居,但不管他是谁我们之间要互相帮助、关心、爱护。

在我们班里就有四种民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在同一座学校里;在同一间教室里共同生活学习着。我们在同学遇到困难时互相伸出一双援手来帮助他,我们之间相处的十分融洽、和睦,我们之间没有分歧更没有排挤。

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都各自有着自己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记得有一年春天,我们家正在办席,我们家邻居他是维吾尔族,他来找我玩,可我是汉族,汉族人办席必定少不了大肉,为了尊重他们不沾大肉的习俗,我将他带到后院里玩耍。我尊重他们的习俗,他们也不介意我是汉族。我们互相尊重、相互关心,从不分歧,我们相处十分开心。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如五十六朵鲜花生长在同一个花园—中国。在生活中我们只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才能抵挡住狂风暴雨!五十六个民族团结起来力量是强大的再大的困难再厉害的敌人都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团结的力量无敌!

也正是有了各民族的团结,才有了中国现在的稳定。

团结使人们可以爱心工作,是孩子可以健康成长、宽了学习。如果没有了团结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团结是福,分裂是祸。只有各个民族团结一心、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使我国不断走向繁荣,走向成功!

上一篇:读书心得论文下一篇:后来的我们观后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