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推荐12篇)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建立1秒及几秒的时间观念.

3.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学生的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明确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具

钟面、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学具

口算练习纸每人一张、自备水彩笔、剪刀、白纸、蜡光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新课

(一)钟面上的秒

1、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请你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告诉大家.(秒针走5小格)

揭示: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2、(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数字8)这一次表示经过了几秒?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看的.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上来指一指.

3、(播放动画“60秒”)这次表示经过多长时间呢?

(1分=60秒)

从钟面上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呢?你是怎么看出来1分=60秒的?

4、1分就是60秒,那我们平常说的“半分钟”呢?(30秒)

(二)体会1秒

1、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请小朋友来做一个拍手练习,每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先自已试一试.

3、谁来试一试?谁还能不看钟,来拍一拍,其他小朋友可以提醒他.

4、每秒数一数,看看数到10的时候,是不是正好10秒?又相差了多少?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比一比.

5、刚才哪些小朋友数得比较准,你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吗?

6、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就是1秒,拍下手是1秒,数一个数也是1秒.你能做一动作来表示1秒吗?(小组讨论)

7、1秒钟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1秒钟却能做很多事情呢.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上一秒钟可以生产出成千上万个零件.有的电脑一秒钟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等等.

所以,你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呀,几个1秒钟连起来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啦.

(三)体会几秒

1、现在就给你30秒钟,请你测一测你的脉搏跳了多少下.

2、我们平时每天都要来做口算,口算的要求是又对又快,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半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谁作对的题最多,我们将评出今天的“口算之星”.

3、其实呀,做每一件事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就连我们在不经意间作一次深呼吸,也要花好几秒钟呢,你知道怎样是一次深呼吸吗?

做一次深呼吸,看看用了几分钟.

4、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

请小朋友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你最拿手的事,看看你用了多少秒钟,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5、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播放视频“王丽萍”)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选手王丽萍荣获女子20公里竞走的冠军,你知道她夺冠的成绩吗?(1小时29分05秒)

三.总结

到现在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

四.练习

1、在()里填上小时.分或秒

(1)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夏天我们午睡的时间是40()

(3)小明跑100米要用19()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2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本节课是进一步学习时间单位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已经学会了看整时与半时,初步认识了时针与分针,会读写几时几分,掌握了1时=60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对“时分秒”的感性认识。由于“秒”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不能借助具体的实物表现出来,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秒的长短,帮助建立秒的概念。学好秒的认识,让学生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对于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其它时间单位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建立一秒的具体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掌握1分=60秒。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能力及合作精神。

3.充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悟与体验1秒和1分的长短。”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情境导入,感知秒

放映课件,以孩子们最熟悉的街头红绿灯为情境,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情境,教师提问:红绿灯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说:红绿灯可以指挥交通,教师顺势点拨说:我们的城市正是因为有了红绿灯标志,交通才会井然有序,教师继续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红绿灯是怎样计时的吗?学生作答:倒计时,教师追问:那么你们知道红绿灯倒计时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是多少吗?学生回答:1秒。教师予以肯定:对,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是用秒来记时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展示课间动态画面)

1.雅典奥运会刘翔决赛的视频。

2.神七飞船即将发射的倒计时。

以此引出:看来,生活中用秒来计时的地方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而用,把“秒的认识”放置在生活情景中,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很有亲切感,激起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建立一秒的具体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掌握1分=60秒。

2.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估测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3.充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出示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帮助学生详细解读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三维目标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新知识。

(三)自学探究

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按由浅及深的层次,设计了3道自学题目,在自学每一道题时,要明确规定学习时间,以此,让课堂高效落到实处。)3道题目设计如下:

1.观察自己准备的学具钟表,找一找时针、分针、秒针,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秒针的样子。

自学2分钟后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点拨: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那根针就是秒针。(用课件演示钟面)

设计意图: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就有所知,几乎所有的挂钟都有秒针,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那个形状特殊的长针,因此由学生自己引出秒針,辅以多媒体,效果更显著)

请把钟表或手表放在耳朵旁边听一听,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想一想你听到的声音和秒有什么关系。

2.自学2分钟后小组交流,汇报自学成果,教师提问:能模仿一下你听到的秒针的声音吗?(学生模仿)教师用多媒体呈现钟表秒针走动的动态画面,然后学生跟随钟表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边模仿边在心里感受1秒的长短。教师追问:1秒钟能做什么动作,在小组内做一做自己喜欢的动作。教师适时追问:秒针走多远是1秒?(学生作答后,板书并强调:秒针走1小格是1秒)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各种能计量“秒的”钟表。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火车每秒星月55米,卫星每秒行约7900米,1秒钟世界上有4个孩子出生。学生观看后,让他们用2分钟在组内交流感受,然后汇报,教师点拨:做时间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作单位。1秒能产生巨大的价值,要珍惜每一秒的时间。

设计意图: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的自身的感官体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明确1秒钟虽然短暂,但用处很大,正是有那么多秒才组成时间的长河,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把自己对秒的认识在组内共享,使学生对秒的认识更深刻、更具体,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作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作单位。

3.请认真观看屏幕中的视频,边看边在心里数数,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别的方式估算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课件播放1分钟的国庆阅兵的升旗仪式的视频)学生汇报估算的时间后教师用课件重新播放1分钟视频,,演示钟表上秒针走了60秒,分针走1小格,引出1分=60秒。(板书并强调:1分=60秒)

教师追问:1分钟能做哪些事情,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教师适时进行惜时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1分钟的长短,抽象出1分=60秒,体验到1分钟的价值,并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质疑释疑

提出自己在学习中的疑问,交流后释疑。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只有会提出问题,才能做到充分把握教材。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的学习习惯。

(五)课堂检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因此,我把基础练习的设计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情景中,设计如下:

检测1:

(1)填空:秒针走一小格是( )秒,秒针走一圈,走了( )个小格,走了( )秒也就是1( )

(2)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起床穿衣用了 2( )

洗脸、刷牙用了5( )

收拾书包用了50( )

一天在校学习的时间6( )

做数学家庭作业用了20( )

写语文作业用了15( )

晚上睡觉用了9( )

检测2:

(1)趣味题:

聪聪的一天

每天,我总是早早起床,先锻炼20小时才吃早饭。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我会花15小时把早饭吃完。我家在学校附近,每天上学,我用3秒钟就能走到学校。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我总会睡1分钟的午觉。放学后,我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0秒钟作业就能做完。晚上我经常用30小时看新闻联播。有时,我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和累,就说些有趣的事让他开心。

日记中的时间词用得对吗,快帮聪聪改一改。

(2)前不久我们学校利用大课间时间进行了田径比赛,这是二年级四位男同学60米跑的成绩,你能给他们排一排名次吗?

实验小学二年级组男生60米跑决赛成绩表

姓名吴刚张杰丁峰孙力

成績12秒11秒14秒13秒

检测3:动脑筋: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这3道检测题分为两个层次,即基础题和提高题,其中1、2两题为基础题,重点检测学生对时分秒实际意义的理解和运用,3题为提高题,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动脑的平台,通过层次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提高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总结延伸

先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汇报自己的收获与感受,接着教师再出示列宁的名言:“赢得时间就是赢得一切。”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做时间的主人,分秒必争,永远走在时间的前面。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4

1.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体验数的发展,认识计数单位“千”,初步理解千以内数的实际含义,能准确地说出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数位顺序,了解千以内数的组成,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千以内数的组成、数的读写、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联系实际,体验“一千”,发展学生的数感。

2.正确数出接近整十、整百数拐弯处的数,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教学方法:引导,探索,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等。教学手段: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11页的情境图。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说说画面中是些什么场景,里面包含着哪些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提出数学问题。(1)一千是多少?(2)“一百二十五”该怎样写呢?(3)怎样写“三百”和“三百零八”?

三、你问我说,合作探究。

1.数一数,认识“一千”是多少。(1)请每个学生数出10颗小豆豆。板书:10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10个一(2)小组合作,数出100颗小豆豆。预设:有的小组快一些,有的小组慢一点。教师巡视,请数法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同学汇报。(3)出示方块(100块),学生观察思考下列问题:你们能不能一下子准确地说出有多少块?为什么?可以怎么整理?(4)同样的方法得出10个一百是1000,1000里面有10个100。

2.借助计算器继续进一步认识“千”。请学生们观察计算器上的珠子和所在的位置,试着写出“1000”。

3.联系实际生活,体验“1千”到底有多大?(1)出示100张小卡纸。(2)出示一本童话故事书实物,这样的书大约三本有1000页。(3)联系本班学生人数来思考。(4)联系学校全体人数。(5)请学生举例说明,让大家进一步感知“1千”到底有多大!

4.结合计数器,教学千以内的数的写法、读法和组成。出示几个具体的数字让学生做一做。四、巩固练习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教学难点: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的程度。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初步感受秒

师:请小朋友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微课)

师:象刚才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暂停播放,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观察探究,建立秒的概念 1.观察秒针(出示一个钟面)

师:钟面上哪根针是用来表示秒的?叫什么针?秒针是什么样儿的? 同桌的孩子互相指指,说说看。

师:钟面上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2.认识秒针走动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 生1: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生2:秒针走一个大格就是五秒。(放映: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 3.体验1秒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微课演示)

师:小朋友,了解了这些,你又想说点什么? 生:一秒钟也很有用,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短短的一秒钟却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连1秒钟都不能浪费,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飞人,知道是谁吗?

(出示课件)刘翔在 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简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因此,1秒,对他来说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和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 4.认识几秒。

师:刚才,咱们知道了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仔细看,这一次秒针走了多长时间?

(微课演示秒针从12走到1)生1:数出来秒针走了5下。

生2:因为秒针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微课演示秒针从1走到5)

师:你知道秒针又走了多少秒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秒针走4大格就是4个5秒,是20秒。(微课演示,秒针从5走到7再过2小格)师:秒针又走了几秒?

生:秒针走了两个大格就是10秒,再加上两个小格是2秒,所以一共走了12秒。

师:如果秒针走一圈会是多少秒?你怎么想的? 生1:秒针走一圈就会走12个大格。

生2: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师随着生的回答,板书:60秒。)5.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师:秒针走一圈,分针会也什么变化?请学生猜测。

师:现在分针和秒针都指着几?(12)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微课演示的钟面秒针走动情况)师:回想一下,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生:分针走了一小格

师:分针走了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师板书:1分)

师(指着板书):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你有发现吗? 生:1分=60秒(师板书:=)一起读读。

师:那半分等于几秒?2分等于几秒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1分等于60秒,2分就是2个60秒,所以是120秒。

四、巩固深化,综合运用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下面就让我们用时、分、秒来填一填。

1、在()里填上时、分、秒。

学生在书上填写,第一题说说为什么填这个单位?

2、数学日记

师:同学们,猪八戒的时间观念很差。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我们是不是巴掌声送给他…….五、自我总结,课后延伸

同学们,时间是1分一秒积累起来的,今天我们珍惜了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学习了很多知识,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有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让我们永远铭记古人的教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生齐声读)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说给好朋友听,回家后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本领说给爸爸妈妈听。

六、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1时=60分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6

时、分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4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10 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知道1时=60分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 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 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

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知道1时=60分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谜语导入

二、认识钟面

三、认识时分

四、联系实际

五、全课总结

1、小马不停蹄 日夜不休息 滴答滴答响

催人早早起(打一物)是什么?

2、钟有什么用处?

3、出示图

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学?你们每周一什么时候到校?

小结:我们生活里经常需要知道时间 每天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生活 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

【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1、出示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同桌说一说 然后交流

2、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3、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涉及几个5)

【让学生自己观察、交流 来认识钟面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

1、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

2、分针走路看小格

一小格是什么?2小格呢?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从12走到3是多长时间? 到5呢??到9呢?到12?

3、体验一分钟: 1分钟做些什么?(1)从1开始数数 看能书到几?

(2)看人的脉搏1分钟能跳几下?(3)1分钟能做几节眼保健操(4)1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5)1分钟能写几个字?(6)1分钟能跳几下绳?

4、时针走路看大格 一大格是1小时

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是多少时间?走到7?

5、时与分进行走路比赛:

老师示范

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 学生也动手拨一拨 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针走了多长时间?分针走了多少时间?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6、体验一小时:

(1)一节课是()分钟 课间休息()分钟

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2)晚饭同学们从在5时进食堂吃饭 然后洗澡结束时针指向6时

请问用了多少时间?做了哪件事情?

【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体会1分钟、1小时 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理解时间的宝贵】

1、妈妈早上8时上班 到中午12时下班

爸爸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2、中午有1个小时的时间 你做一些什么?

今天你们认识了什么? 有关时间的名句有很多:

时间是生命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你们还能说出有关的吗?

你晚自习1小时将用来做什么?请你制定一个计划

课后感受

本节课通过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一分钟跳绳的次数 一分钟拍手的次数让学生理解1分钟的时间有多长

对于时针和分针的理解还应该加强

另外

有些学生时针走一大格和分针走一小格的区别还是相混淆

教 案(序号 51)课题

认识几时几分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11 月13 日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 教学难点:能正确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实物钟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回顾

二、新知

三、练习

四、全课总结

1、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时间?分针走一小格是多少?走1大格呢? 2、1小时=()分

1、出示8点零5分的钟面

观察这时表示的时间是多少?你是怎样认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说一说

(8时过5分 或8时零5分)

8点过5分是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所以读:8时零5分

如何写出这个时间?老师板书:8时零5分

你们见过电子表吗?所以还可以写成:8:05(强调这里的0要写)

2、出示3点零55分的钟面

观察这里的时间是多少?你是怎样认的?跟同桌说一说 然后交流

学生交流

快到4点 说明什么?

指出:3时55分

大家把这个时间写出来 学生写时间

交流得出:3时55分或3:55

3、出示9:35 9:05 11:55 11:05让学生认一认

4、小结:怎样认识钟面上的时间?

1、学生独立完成P68第1题 全班交流

2、找朋友;连一连

3、拨一拨 师说一个时间 学生拨

一个学生说时间 另一个拨时间

4、添分针与时针 先读时间 再看钟面 觉得缺什么? 应该怎样画 集体交流 并与拨钟验证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认出钟面上的时间?

课后感受

1、首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时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 分针走一大格就是5分钟

2、要想知道确切的时间 首先就应该看准时针的位置 确定后再看准分针的位置

教 案(序号 52)课题 认识秒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体会1有 秒多长

月 13 日 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体会1有 秒多长 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钟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认识秒针

三、体会1秒

四、实际应用

五、全课总结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 跑100米只用了16秒 得第1名

小华用了17秒 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

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1、出示钟: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 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 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 看走了几秒 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2)跳绳20下用()秒

(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1、在()里添上时、分或秒(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3)脉搏跳10次用了8()(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 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 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 然后试一试验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感受

学生对于秒的理解还是很好的 只是有个别学生还不理解

教 案 课题

时、分、秒的认识 课型 练习课

本课题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4 教时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

加深对时、分、秒有关知识的认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快速认、读、写钟面上表示的时刻

教学准备 闹钟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53)备课日期 11月15(序号 日

一、口答题

二、基本题目训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钟面上共有()大格

共有()小格?分针走一大格是()时针走一大格是()

2、1小时=()分 1分=()秒

3、分针从12走到3 要走()分

12走到6要走()分 从12走到9 要走()分 时针从12走到5 要走()小时

从12走到7要走()小时 从12走到11 要走()小时

4、小明每天下午3点放学 走了10分钟到家 然后做30分钟作业

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1、填空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 : :

2、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3:45 6:55 9:05 10:30 12:15 ······

3、同桌相互说一个时刻 然后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

4、在()里填上小时、分钟或秒(1)我每天晚上大约睡8()(2)早操时间大约是15()

(3)学校的下课铃声大约响了10()

5、完成《练习与测试》上的题目

分: 时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看情况定

课后感受

知识源于生活

有些学生由于生活中不曾关心时间 所以这部分知识学习的相对困难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7

课题:平均分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会用“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物品。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均分”含义及“平均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价值,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1、什么是“平均分”?

2、把6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

二、预习反馈:

1、每人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把6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

▲▲▲ ▲▲▲ 6÷2=3(个)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

三、创设情景,感受“平均分”。

1、小朋友们,郊游你去过吗?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

博士班的同学也准备去郊游,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礼物?自己说一说。(课件出示)

这么多东西,如果让你们来分,你们会分吗?小组合作,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

3、师:看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也就是„„)互相说一说,把分的结果用“平均分”说一句话。(你把几个苹果平均分给几个人,能说得具体些吗?)

4、(课件出示)练习:

a、判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b、P13 做一做

三、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

1、教学例2(课件出示)

a、小组讨论分配方案

b、小组合作分一分(用学具代替)c、学生汇报分法 „„

师: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学生讨论)

师生归纳:把15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1个或几个地分,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2、(课件出示)练习:

a、完成P14 做一做(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说自己的分法)b、师:除了平均分成3份外,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生:(略)

师:分成1份和平均分成12份可以吗?

生:(讨论)

四、巩固引申,应用“平均分”。(课件出示)

1、练习三第1题。

a、先用学具摆一摆

b、再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2、学习练习三第2题。

a、肯定第2种分法是符合题意的分法。

b、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那么第一种分法又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3、练习三第3题。

a、自由读题,理解题意。b、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五、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师:学了“平均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第2课时

课题: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15页和练习三1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习重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具准备:课件、学具等。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1、尝试用小棒摆一摆。

2、想一想,4人乘1条船,可以分几份?

3、尝试列式

一、预习反馈:

1、用图表示:

{◎◎◎◎}◎◎◎◎ ◎◎◎◎ ◎◎◎◎ ◎◎◎◎ ◎◎◎◎

2、列式:24÷4=6(人)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咱们从博士班效游分糖果中学会了“平均分”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博士班的小朋友一起去玩一玩吧!(课件出示)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什么信息?

„„

三、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

(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到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a、先独立思考

b、小组内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2、通过分一分解决了租船问题。谁还能说一说刚才是怎样分的?共分了几份? 师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我们求24里面有几个4,就需要几条船。

3、试一试:用9个小圆片,3个分一份,看看能分几份? 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分成了几份?说明了什么?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他们有事儿要请我们帮忙,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P15做一做)

①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图中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②独立思考。

③用小棒分一分并验证。

师:你帮小熊分分看?(生用小棒代替分一分,并说说怎么分的?)

2、练习三第4~6题(课件出示)

第4题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可获得什么信息和问题?

(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第5题 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第6题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你知道一片药片为什么是12颗吗?

五、总结

今天我们用上节课学到的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会用到数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我们都能很好的解决。

第3 课时

课题: 除法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含义与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分竹笋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把6个○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

2、同桌讨论

3、动手操作

一、预习反馈:

1、把6个○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

2、反馈板演

3、小结分法:看来“分成几份”和“平均分成几份”是不同的,谁能说一说平均分有什么特点?

二、情景导入:

1、谈话。(出示熊猫图片)

师: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熊猫,它十分好客,请了许多朋友来家做客,于是一大早去园子里挖了许多竹笋,来招待客人,瞧!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红红来了,可是,京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该怎样把竹笋分给它的朋友呢?小朋友你们来,能帮京京解决这一难题吗?

2、提出问题: 京京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该放几个呢?(3)小组讨论。(4)你是怎么分的?学生上台演示。(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三、探究新知:(1)引入除法。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京解决难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除法)(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a、认识除号 ÷ 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两点要圆且对齐。b、怎样才能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怎样写?c、思考讨论。12÷4=3 d、这一算式读作13除以4等于3,同桌互读。(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你还能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几份,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四、知识应用

(1)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演示课件分饼干)a、分小组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3份、2份、6份。b、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并读一读。c、小组活动,老师巡视。d、汇报。

e、小结,今天每个小组合作得很好,不仅帮助京京解决了难题,还学会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想小朋友们一定能用这种新的计算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2)过三关。

a、第一关“快速抢答”(练习四第1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b、第二关“小帮手”(练习手四第2题)(出示小熊分苹果的情景图)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小熊分苹果吧!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老师巡视。师:谁能告诉大家是怎么想的? c、第三关“分西瓜”(练习四第3题)演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师生交流。

五、课堂总结。

第4 课时

课题:除法初步认识(2)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19页例5,练习四4,5,6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形成过程,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学生动手分竹笋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竹笋卡片,算式卡片,分萝卜的作业纸。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把8个★摆一摆,每堆4个,分成了()堆。把8个★摆一摆,每堆2个,分成了()堆。

2、摆一摆,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尝试列式

一、预习反馈:

1、反馈摆的情况:

★★ ★★ ★★ ★★ ★★★★ ★★★★

2、列式:

8÷4=2 8÷2=4

二、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1、出示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让学生明确图中信息。

今天,熊猫京京请朋友们来它家做客,京京非常好客,瞧,它准备了一些竹笋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们。(出示竹笋图)京京准备了多少竹笋?它是怎么分的?

2、根据学生回答提出探索问题: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3、分一分 ①独立尝试分;

②小组交流自己分的过程; ③全班交流。

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板书:5)

三、学习新知。

1、这样的问题也能用除法直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初步认识)小朋友们还记得除法运算符号吗?(板书:÷)

2、介绍除法算式及各部分的名称。

A、要分20个竹笋,就在除号的前面写20;每4个放一盘,就在除号的后面写4;能放5盘,就在等号的后面写5。(板书:20÷4=5)

B、学生说一说 “20÷4=5”表示什么意思。(个别说、同桌讲使小朋友们理解除法的意义。)

C、请小朋友们看书后说一说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3、让学生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每5个放一盘,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读一读并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四、应用巩固。

1、小动物后面躲着谁?(用小动物图片盖住被除数、除数、商)卡片出示:10÷5=2 15÷3=5 18÷2=9

2、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活动要求:﹡把12个萝卜每2个放一堆;每3个放一堆;每4个放一堆;每6个放一堆。﹡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汇报交流。“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3、圈一圈,填一填。P21.6(要求:能正确表达图意。)A、分草莓。B、分蝴蝶。

3、租船。

16个小朋友要到水上公园游玩,请问小朋友们一共要租几条船?

板书设计:

除法初步认识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5 盘。÷ 4 = 5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5 课时

课题:练习四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练习四第7—10题(P21—2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加深对除法意义及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2、初步感知乘法与除法之间内在的联系。

3、培养数学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流程:

一、复习除法算式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巩固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1、出示第8题[课件逐一四句话],要求学生自由的读一读。

2、问:你会写出除法算式吗?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请学生板书。

3、问:你会读这些除法算式吗?可以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再指名读。

4、问:你能说一说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各表示什么吗?可以请学生先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

二、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内在的联系。

1、出示第8题的情景图[课件出示],请学生说说图意。

2、问: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乘法和除法算式吗?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展示学生写的算式,说说各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4、问:你发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先请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三、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为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1、依据第9题制作卡片(可以再补充些),用抽卡游戏进行练习。

2、注意尽可能给每个学生练习机会,可以用开火车、抢答等方式进行练习。

四、综合练习。

1、出示第10题的情景图[课件出示],请学生观察画面用数学的眼光说说图意。(特别要弄清小朋友划船的具体情况。课件出示“每条船上3人”“有4条船”“一共有12人”等信息。)

2、问:你能根据其中两条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①每条船上3人,4条船上共有()人。②12人坐4条船,平均每条船上有()人。③12人,每3人坐一条船,需要()条船。

3、问:你能解决这几道题吗?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再汇报交流。

五、提高练习。

1、出示题目(1)□+□+□+□=8。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再汇报。(参考思路:□表示加数。4个□连加等于8,就是4个相同加数连加等于8。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4=8或4×()=8,因为“二四得八”,所以()里填2。□=2。)

[注意:学生用其他方法“找”出答案,应给予肯定。]

3、独立完成(2)12=○+○+○。(解题思路与(1)相仿。○=4。)

六、全课总结

七、课堂作业:《随堂作业》

八、布置实践活动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8

大罗小学 黄凤清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

1、例

2、练习八第1~4题。学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形象地认识角。

2、教学过程中通过折角、画角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从实物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时重点难点:

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角、三角板、圆形纸片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活动角、圆形纸片和三角尺。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小图的房子,让学生说说房子上有那些图形。(指着三角形)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因为它有三个角)指名上台指出三角形的三个角(渗透指角的方法)。那什么是角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快乐探究。

1、感知数学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角吗?(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自由发言。

2、找角

问: 在我们的教室里有角吗?请大家找一找,指一指,完成练习八第一题。(注意学生指角的方法)(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身边找角,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平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

3、折角。

(1)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2)展示学生折的角。(指名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4、摸角。(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请同学摸一摸三角形的角:

(1)摸一摸自己折的角,教师示范一手握着角的两边,用角去扎一下另一只手的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

师:同学们摸得很认真,我们把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2)闭上眼睛摸一摸它的两边,有什么感觉?(直直的)师:我们把直直的边叫做角的边。(引导学生感知角的顶点和边)

5、画角。

(1)师:刚才大家通过摸一摸,知道了角顶点尖尖的,两边直直的,那你能把你认为最漂亮的角描下来吗?试试看。

(2)学生尝试画角。

(3)投影展示学生画的角,并进行适当的点评。(4)指名说说怎样画角,教师示范角的画法。

(5)学生按照角的正确画法再次画角,指3名学生上台分别画开口朝左、朝上、朝下的角。

(教学理念:通过掌握角的正确画法,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6)同学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跟同桌说说。指名回答,引导说出它们都有尖尖的顶点、直直的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都是这样吗? 让学生在自己画好的角上标出各部分的名

6、辨角。(完成练习八第2题和ppt出示的练习)

7、数角。(完成练习八第3题)

(教学理念: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

8、做角

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两根小棒,能用这两根小棒做一个角吗?试试看。(学生活动:利用小棒做角)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手上的角会变魔术呢,快试试吧。(学生自由玩角)

9、玩角、比角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神奇的角,哪位同学愿意帮忙把角变大一些?(指名一个学生演示)

(2)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也变大吗?怎么变?(3)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

(4)你能让角变得和同桌的一样大吗?怎么比?(把同桌的两个角完全重合)

(5)师:刚才同学们的角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用来做角的两根小棒有没有跟着变长或变短啊?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关系吗?跟什么有关系呢?(学生有的说有关系,有的说没有关系,出现了不肯定,犹豫的现象。)哦,有不同的意见,好,没关系,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

(6)拿出边长不等而角的大小一样的两个角(红角边长,蓝角边短),让学生找出不同点在哪里。(一个角的边长,一个角的边短)

(7)问:你们认为这两个角一样大吗?(肯定有学生说不一样大)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一个角的边长,一个角的边短。教师现在不要做任何评论。)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谁大谁小呢?

教师把两个角的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发现两个角的两条边都分别重合。说明这两个角一样大。)

称。

(8)问: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口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

(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开心收获。

1、今天我们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你学会了什么?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认识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角;学会了画角;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还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教师归纳: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四、知识巩固、课堂闯关

五、能力拓展

1、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剪剪看。

北京(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的:通过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美丽,读出对北京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执教:联兴罗秋兰

北京

一、导入:

1、现在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朗读一块儿去逛逛北京城。(师范读)

二、指导:

1、同学们,刚才我们神游了一趟北京后,使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你能把有关它的这一段话读一读,把也介绍给大家吗?

3、谁来说说,刚才她介绍的怎样?好在哪里?

4、你评的真不错,你愿意也来读读这一段吗?

(师从中指导句中应注意的朗读技巧:如读得重些、注意停顿)

5、好,现在就请我们全班同学都来当个小小导游,把()介绍给老师们,一定得让老师们陶醉啊!(齐读)

6、啊,北京的()可真美啊!不过其它地方也很美,比如天安门。谁来把天安门美美地介绍给大家?(请生读)

7、她介绍得怎样?谁还能介绍得比她更好?她介绍的好在哪里?

8、来,让我们像她一样把天安门美美地读读

9、还有哪个地方美?请同学们想想要怎样读才能使游客们觉得这里美?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学生自读)

10、来,让我们一起介绍一下()吧?(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1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游客们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段一及段五)

12、这是怎样的心声?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13、让我们一起读出游客们的心声吧(齐读)

三、总结:

1、同学们刚才在介绍北京城时,有的词语读得重些,有的句子注意了停顿,有的地方读得大声些,有的地方读得小声些。通过声音的变化,把课文读得很美,让我都陶醉了。现在让我们跟随着音乐再美美地把北京介绍给全世界。(配乐朗诵)

识字三(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 认识“神、州”等十一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 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言语形式感兴趣。

重点 (1)认识“神、州”等十一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难点 (1)认识“神、州”等十一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具 (1) 识字课件,生字卡片。

(2) 节选我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的影片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课前预习:自渎课文,收集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和图片。

(2) 展示交流:

把自己收集到的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和图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3) 看影片,引出生字

播放祖国风光,名胜片段,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引出本课要认的生字(课件出示)

(4) 自主探索,学习生字

1、利用拼音自由小声读出字词,不会读的请同学帮忙。

2、去掉拼音读词语。

2、隐去熟字,读生字。

3、指名读,注意正音。“神、州、川”是翘舌音,要读准。

4、学生拿出自带的生字卡片,小组内以不同方式认读生字,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与学习伙伴分享。

5、教师抽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之后做总结。

换偏旁:伸--神勇--涌

减一减:写--与眠--民

加一加:夹--峡

猜谜语: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岛)

(5) 朗读感悟

1、 自由练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 指名四名学生每人读一句。

3、 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再练一练。

4、 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请把你喜欢的一句,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自由交流:请走出座位,看看哪个同学的图片能配上你喜欢的这句话

小组展示:请拿着相应的图片,把课文里的句子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5、 全班展示:请四个学生举起图片,分别领读四句话。

6、 拍手开火车读。

7、 老师带着学生配上动作读。

第二课时:

(1) 复习巩固:

1、 出示图片,学生找相应的词语卡片,贴卡片,并做小老师领读。

2、 老师出示图片,学生举起对应生字卡片一起读。

3、 老师读生字,学生举起生字卡片一起读。

4、 创设情景,朗读课文。

看课件或影片朗读句子

先自己练读全文,再同桌互读互听。

鼓励学生背诵

(2) 质疑解词

1、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 教师随机点拨。

“民族”:我国有56个民族。你是哪个民族的?认识课文后“读读认认”中的四个少数民族,再说说自己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神州”和“华夏”意思可直接告诉学生。

其余问题可以利用影片,图片相机指导。如,“耸”字。播放珠穆朗玛峰图。让学生感悟。

(3) 指导写字

自己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

结合学生的分析,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争,民,族”三个字。

“争”的第四笔要写长一些,这一笔正好在横中间上,竖钩要在竖中线上起笔。“民”的斜钩不要写成竖弯钩。“族”的方字旁要写得长而窄,右边稍大,“矢”不要写成“失”。

学生描红,临写。

(4) 拓展活动

上网或从书上查一查少数民族的资料。

备注

作业布置 (1) 抄写生字

(2) 完成课堂探索练习册

板书设计 识字三

换偏旁:伸--神勇--涌

减一减:写--与眠--民

加一加:夹--峡

教学后记 通过图片,课件展示,以及猜谜语,多形式朗读等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找寻资料,加强了动手能力,达到既定目标。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11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边的,正确计算两步式题。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三)通过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难点:理解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具和学具

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式题,下面我们口算一组题,先说运算顺序,再口算出来,直接说得数。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5-7×212÷4+324+3×4 14-4+5

32÷8+918-10÷2 60-20÷428-7+10

2.教师提问: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回答: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同级运算按顺序做,混合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教师说:这儿有两组题,请同学们审题后再计算出来。边做边思考:(1)这两组题中,每组题的两道式题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计算结果怎样?

板演。(全体同学做在本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稍后,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做的题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订正)

9×3+4 60-18÷6

=27+4 =60-3

=31 =57

9×(3+4) (60-18)÷6

=9×7 =42÷6

=63 =7

讨论思考题。

生说:每组题两道式题相同点是算式中的数相同,连接的运算符号相同,不同点是第2小题与第1小题比较多了小括号。计算结果不同。2.教学例4

9×(3+4) (60-18)÷6

=9×7=42÷6

=63 =7

师问: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什么?生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边的。

师问:括号在运算中起什么作用?观察上面两组题分小组讨论。生答:括号在运算中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3.指导书写格式

4.尝试练习(想一想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3+5)÷34×(14-8)

=18÷3 =4×6

=6 =24

练习后互相检查,让做错的同学说说做错的原因。

5.比较练习(先比较下面两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出来)

15-7×2 (15-7)×2

师问:同学们经过上面3组题的研究讨论,你们能试着说一说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吗?

生答: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同级运算按顺序计算。(2)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3)带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师问:小括号在混合计算中起什么作用?

生答: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6.判断练习(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7.质疑反馈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看一看还有没有没学会的问题。

8.归纳总结

师说,今天我们师生共同研究了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明白了小括号在运算中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大家在运算中要牢记:同级运算按顺序先左后右计算,混合运算要先做乘除,后做加减法,有括号先做括号里边的。

(三)巩固反馈

1.将下面两道一步计算的式题改成一个两步计算的式题

7×6=42 50-42=8

2.找出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1)15+8÷4(2)20-8÷4

=2+15 =12÷4

=17 =3

(3)7×(3+5) (4)(60-12)÷6

=8×7 =48÷6

=56 =6

3.竞赛练习(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做得又正确又迅速)

(32-27)×58×9-67

39-9×0 (46-6)÷8

56÷7+7 46+54÷9

(64-56)÷84×(36-36)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混合运算式题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楚。为了便于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教学时,先设计两组题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例4时,要学生先审题,书写时在题里要画线标号,用符号标明运算顺序,以加深学生印象,为今后学习打下基楚。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安排比较练习,先比较运算顺序,再计算出结果,让学生体会到运算顺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2.适当安排判断练习,以锻炼学生在计算中排除数字干扰,而正确计算。

3.最好安排一组竞赛性练习,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第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3题。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 学生:游乐园。

小朋友在做什么?

学生:滑滑梯、坐缆车……

像这些小朋友、风筝、缆车等都在运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运动。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谈话:这些图形好看吗?(教师出示青蛙、蝴蝶和天安门图、脸谱。)

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学生自主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感悟新知

1、出示例1。动手操作,剪一件上衣。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剪其他图形。松树、桃心、葫芦。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3)老师想知道,你怎么知道你剪出来的图案是对称的呢?

师:要想知道左右两边图形能不能完全重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折。

3、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图形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师: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用铅笔画出自己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5)展示其它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

(6)画出教材第29页例1 上的三个图形的对称轴。

四、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所有的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吗?拿起你们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起试试看吧!(注:用笔把对称轴画出来)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张贴学生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上一篇:《端午粽》课后教学反思下一篇:采购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