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程序
一、考察的两种情形
(一)提拔考察:级别的晋升(科员→副科,副科→正科)职务的提拔(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非班子成员→班子成员)
(二)一般考察:职务重用(例如镇长→镇委书记,局长
→镇长、镇委书记)
二、提拔考察的程序 组成考察组 ↓
准备好有关材料(组织部):组长讲话稿(注明推荐职位、人选条件、要求等),民主推荐表,民主测评表及德的专项考察测评表,考察公告,民主推荐、测评等各类考察汇总表,干部任免审批及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等;征求纪委、计生部门意见的函。
准备好有关材料(各单位)符合推荐条件人选的名册。↓
和单位主要领导充分沟通 ↓ 进入单位进行考察:召开大会进行民主推荐→个别谈话推荐(推荐结合个人谈话进行)→汇总推荐得票(向部领导汇报并确定考察对象/异常情况则暂停考察工作)→张贴考察公告、进行民主测评(可以委托单位组织后报送材料/也可以另行召开会议进行民主测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民意调查。另外,如在本单位工作不满2年,则延伸到原工作单位进行考察。)
↓
与考察对象进行谈话:了解其个人情况(工作、生活、纪律、计生等有关事项),要求其撰写工作总结、填写干部任免审批及有关事项报告表),并对其提出要求。
↓
考察结束后:要求单位按规定召开会议并上报推荐文件。考察组对考察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明确考察材料撰写主要内容等。
考察组向部领导汇报考察情况。三、一般考察的程序
与提拔考察的程序大体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可以直接进行个别谈话(推荐)→民主测评。
四、民主推荐、个别谈话推荐参加人员范围 参加会议推荐的人员范围:单位班子领导成员、内设机构科级干部、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如单位干部职工总人数在30人以内的,则要求全部人员参加会议推荐)。
参加个别谈话的人员范围:单位班子领导成员、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一般干部代表(单位干部职工总人数在30人以内的,要求一般干部代表2-3人也参加个别谈话推荐)。
五、考察材料的撰写 主要的内容(五段论):
第一段:总体评价(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三段:突出工作表现、突出优点、特点;
第四段:其他(前面没有概况完整的有效补充,如个人为人、性格、组织纪律、廉洁自律等情况);
第五段:不足之处;
一、问卷调查的内容设置
要严格按照德能勤绩廉等方面逐层分解, 使之系统化、具体化。一是根据考察目标和岗位要求确定问卷调查的若干指标。一般来说, 考察内容分德能勤绩廉等五方面, 每个方面可分解成若干要素指标, 如德可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 能可分为理论政策水平、综合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工作能力、文化专业知识等。二是根据现实表象和实际需要将指标分解细化。主要是指对于要素指标尚不能全面细致反映情况时, 需要将要素指标根据现实表象和考察的需要细化成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可测的组合体, 如政治素质可分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实践“三个代表”的态度与言行、关键时刻的党性与表现等, 组织协调能力可分为指挥协调能力、安排调度能力、知人善任等。三是根据考察侧重和职责取向合理设定权重。对于每项具体指标设置适当的权重或设置程度不同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标准, 根据需要可设计为简单的程度指标, 如领导能力可设计为强、较强、一般、较差, 可加以详细的描述, 如知人善任可设计为善于识别使用人才、较好地识别使用人才、尚能识别使用人才、能识人但不能用人等。对评价标准可以A、B、C、D来计, 也可以4、3、2、1等分值来计。此外, 问卷调查应将“标准化选择”和“主观性评价”结合起来, 可设举例一栏, 便于增加感性认识和进一步佐证。
二、问卷调查的范围
就狭义而言, 是指对被考察对象比较熟悉和了解、能够真实反映民情民意、准确反映多数人意见的一个范围, 如被考察对象的同事、下级等;就广义而言, 是依据干部本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来划定的一个范围。在实践中, 可以按普遍性、代表性的原则来操作, 除被考察部门的全体人员参加外, 对机关部门而言还应涵盖下属机构的领导层及职工代表、所服务对象或联系对象的代表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代表、贫困户代表、退休老同志代表等。此外, 为真正实现工作圈向生活圈的延伸, 居住地的邻居代表和所在村 (居) 委会干部也应纳入范围之内。需要指出的是调查范围的确定、参加人数的确定和具体参加的人员必须由考察组根据被考察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定, 而不能交由被考察单位操作, 以防止民意失真失实。
三、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运用
1、把握个别谈话与问卷调查间的关系。
个别谈话与问卷调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一般是先问卷调查后个别谈话。个别谈话主要是由考察者来把握谈话的内容和深度, 与考察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和被谈话对象的参与度有很大关系;问卷调查是根据干部的德能等指标设计组织需了解的内容, 缺乏灵活性。因此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相得益彰, 绝不能以问卷代替谈话或者以谈话代替问卷。
2、定性与定量的考虑。问卷调查中,
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应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有的调查结果一般适合定性, 如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等, 体现的是被考察对象政治素质的好或差, 工作能力的强或弱;有的调查结果可以通过定量的方法予以彰显或佐证, 如工作实绩等, 体现的是被考察对象完成工作的数量与质量、进度与效率。同时, 要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统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 将有关指标相互印证、综合评价。
3、科学、客观地评价调查结果。
主要是避免被调查人出于敷衍、报恩、嫉妒等心理或随意勾划、凭感觉下结论所造成结果的失实、失真。因此要准确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普遍性即大多数人对考察对象的比较一致的看法和评价, 所谓特殊性即个别人对考察对象的特殊的看法和评价, 对于上述两种意见, 一定要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加以评价, 必要时须进行其他相关的考察了解, 以避免过分依赖多数人的意见, 忽视少数人的看法而造成考察结果的失实、失真。
4、合理、实事求是地运用调查结果。
考察者要充分利用调查结果, 在个别谈话过程中予以运用, 特别是对问卷中反映的特殊的或原则性的问题, 更要慎之又慎, 需要进行专项调查的必须进行专项调查。同时调查的结果也应充分地体现在考察材料中, 可以适当的量化, 如“有多少人认为该同志事业心强或事业心一般”等等。当然考察者对于调查结果的重视度, 也是影响调查结果运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简介】
吴杰龙, 男, 1973.7, 单位:福煤 (漳
平) 煤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职称:
经济师, 大专文化从事人力资源管理
一、死刑办案程序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对近四年来四川省检察院办理的死刑二审案件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实地调查,发现案件质量总体较好,但一些个案仍然反映出侦查、起诉、一审和二审阶段存在不少带普遍性的程序问题。这些问题,是影响制约案件质量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是导致冤错案件发生的重大隐患。
(一)立案侦查阶段存在的主要程序问题
1.立案不规范。对应当立案的同案犯不立案,甚至立案后滥用“另案处理”。如杨某某等人制造毒品案,公安机关在装有毒品的车内挡获多名犯罪嫌疑人,在有证据表明各犯罪嫌疑人均涉嫌参与制造运输毒品的情况下,仅对部分犯罪嫌疑人立案。
2.讯问犯罪嫌疑人程序不规范。如讯问笔录中无侦查人员签名,无讯问起止时间,甚至出现同一侦查人员在同一时间段讯问不同的两人等不规范情形,不排除个别存在刑讯逼供。如李某、刘某某贩卖毒品案,认定刘某某两次贩卖毒品的证据只有李某、刘某某的有罪供述,而李某的有罪供述,是侦查机关以讯问为由,从2007年7月20日17时45分提押出所,至2007年7月27日20时25分归所期间形成的,长时间的提押出所讯问涉嫌违法。该案二审已裁定发回重审。
3.询问证人方式不规范。第一,询问地点不符合法定要求。如张某某抢劫案,侦查人员在音乐茶座询问证人张某,违反了刑事诉讼法关于询问证人的地点规定。第二,违反个别询问规则。如李某某抢劫案,侦查人员在同一地点对两个关键证人同时进行询问。第三,一些证言笔录反映出询问有诱证、指名问证的现象。如侯某某抢劫案,侯某某供称将抢劫所得的手机卖给一通讯店老板。侦查人员也排查到了通讯店老板温某,但对温某进行询问时让犯罪嫌疑人在场,并由温某进行指认。
4.辨认不规范。有的不按要求把辨认对象混杂在其他对象中,辨认等同于指认;有的先让辨认人指认辨认对象,再组织辨认;有的故意对辨认对象设立特殊标志,给辨认人明显暗示。
5.现场勘查不规范。第一,现场勘查不及时。如羊某某抢劫案,2006年7月31日案发,侦查机关当日接警后并未及时进行现场勘查,而是直到2007年11月1日抓获犯罪嫌疑人后才进行现勘,丧失了取证良机。第二,勘验检查文书形式不规范。如张某某抢劫案的案卷中没有现场提取物证的笔录或扣押物品清单,导致证据来源不明,无法认定。第三,未保护、封锁现场。如唐某某抢劫案,侦查机关现场勘查时,犯罪嫌疑人也在现场目睹了侦查人员勘查和尸检的全过程,降低了其之后供述的可信度。
6.鉴定不规范。一是鉴定主体不规范。存在鉴定人员不具备鉴定资格或者仅一名鉴定人员进行鉴定的现象。二是作为证据使用的鉴定结论没有依照法定程序及时告知被告人及被害人,或没有将告知文书附卷的,或有鉴定资质但未附卷的。三是检材抽样不全面。如卢某某等人运输毒品案,侦查机关共缴获海洛因可疑物达38块,重量達15000余克,而定性、定量鉴定时移送检材分别仅为0.2克、1克,致使该案不得不重新鉴定。
7.搜查不规范。突出表现在案卷中仅有《扣押物品清单》而无《搜查证》或《搜查笔录》,甚至在不具备无证搜查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物品搜查甚至人身检查。
8.缺少重要的程序性证据或证据瑕疵,以“情况说明”补救。实践中,“情况说明”被当作“万能文书”频繁使用,而且存在部分办案说明不客观的现象。如张某某运输毒品案,侦查机关针对案件线索来源、侦破经过、是否使用特情先后出具8份办案说明,且在举报时间、举报人、接报人及侦破经过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出现3-4种不同说法,前后矛盾。
(二)审查起诉阶段的主要程序问题
1.基层检察院在移送市级检察院审查起诉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前,未进行全面实体审查,仅仅充当“二传手”。司法实践中,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侦查终结以后,由基层公安分局向同级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经同级检察院审查认为可能判处死刑,移交上一级检察机关办理。由于基层检察院仅对死刑案件进行程序性审查,市级人民检察院或二审环节即使发现了证据问题要求补查,由于事过境迁,客观证据已经灭失或毁坏,无法弥补。
2.市级检察院对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提起公诉均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执行存在困难。个别地方死刑案件相对较多,而除死刑案件外,市级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还要讨论其他重要案件,如上级领导交办的重大案件、有关组织协调的案件、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敏感案件以及其他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等,无法确保有能力讨论决定所有死刑案件。
3.人多案少的矛盾突出,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需要付出比一般普通案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繁重的办案压力下和较短的办案期限内,审查起诉可能判处死刑案件由二人控辩交叉审查等规定力所不及。
(三)一审审判阶段存在的主要程序问题
1.证人、鉴定人拒绝出庭现象普遍。一是检察机关缺乏让证人出庭作证的意识,过于确信侦查机关收集的证人证言的可靠性,且证人有可能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在法庭上出现翻证或不敢作证,故避免通知证人出庭。二是社会公众尚未普遍树立起依法出庭作证的法律意识,公众大多对出庭作证抱有回避心理,或碍于情面拒绝当面对质,或怕到庭作证会受到报复而不愿接受通知到庭。三是法院自身对证人鉴定人出庭重视不足,为避免麻烦也不愿要求证人、鉴定人出庭。
2.审判委员会非直接审判的弊端。法院的审判委员会不是承办案件的法官,且不出席法庭,仅凭合议庭汇报案件为基础,难免对案件客观真相的认识失真、失全,对案件事实的最终把握存在偏差。
3.错误适用审理程序。如周某、王某抢劫案,王某系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而一审法院公开审理了该案,最终二审检察机关以违反刑事审判程序规则为由,建议将该案发回重审,得到二审法院采纳。
4.刑期计算错误。如刘某某抢劫案,一审判决书对原审被告的刑期起算时间是2006年5月25日,而原审被告实际上是2007年5月25日被刑事拘留的,刑期起算时间明显错误,使原审被告人将少服刑1年,二审检察机关依法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得到法院采纳。
(四)二审审判阶段存在的主要程序问题
1.二审换押、提讯程序不规范,导致超期羁押现象突出。二审法院受理的案件基本不换押。一方面,立案庭和刑事审判庭到底谁换押不明确,另一方面,二审案件遍布全省,换押起来有较大困难。因此省检察院在没有换押的情况下,个别案件看守所以案件属于省法院羁押期为由拒绝检察人员提讯。
2.二审审查期限拖延。部分死刑案件案情复杂,被告羁押地偏僻,办案路途遥远,且死刑被告人往往为了减轻处罚提供检举、立功线索,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核实,因此办案周期长。由于法律未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的二审审查期限,司法实践中出现个别二审法官“借用”检察机关办案期限的现象。
3.二审庭审程序不规范。关于刑事二审开庭程序,刑事诉讼法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实践中二审案件执行该条款参照一审程序的做法较为混乱。
4.送达二审判决不及时。不论是当庭宣判还是定期宣判,送达期限大多超过五日,有的长达一月有余。甚至不送达判决书、经检察机关反复催要后才送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判决书送达的随意性是程序违法的体现,容易造成检察机关死刑二审案件法律监督的滞后性。
二、死刑二审案件程序法律监督的现实困境
在死刑案件的程序法律监督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案件的各个诉讼阶段存在问题,死刑二审案件程序法律监督体制本身也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个别问题甚至是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的困境。较突出的是制度设置的困境:监督权薄弱与死刑二审案件特殊性的两难问题。
(一)缺乏监督权行使的具体措施,造成多年来检察监督权在司法实践中始终存在信息来源少、监督手段少、监督力度小的困境,死刑二审案件中程序法律监督面对的困难更甚
1.信息来源更少。在办理死刑二审案件的过程中,由于案发地点远、办案周期长、中间环节多、与侦查机关级差大、直接制约少的原因,造成部分情況事过境迁、部分办案人员迁徙流转、部分材料缺失难觅,省检察院很难及时获取能够用于监督的有效信息。如对于侦查机关的立案监督,一方面体现为线索来源单一,主要靠死刑二审案件检察人员审阅卷宗材料发现是否有遗漏的犯罪事实或犯罪人员;另一方面体现为后续处理不明,死刑二审案件检察人员经监督要求公安机关对“另案处理”的嫌疑人最终归案处理情况予以说明,或是要求对侦查机关未纳入刑事程序的嫌疑人予以追捕,但侦查机关是否落实相关要求,省检察院很难随案跟进调查。
2.监督手段更少、监督力度更小。一是调查措施不足。由于法律没有赋权二审检察机关其他调查手段,二审检察人员仅能通过审查书面案卷材料发现侦查人员的取证活动是否规范。而侦查卷是侦查机关在刑事审判前阶段就整个侦查过程收集到的证据情况所作的书面记录,由侦查人员对案卷材料进行选择、分类、整理。侦查机关是收集、编排案卷材料的唯一主体,该装订过程具有封闭性,其他诉讼主体很难参与其中,因此检察人员较难通过书面审查判断出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二是法律责任缺失。现行法律虽然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监督公安司法人员的违法行为,却没有规定如何发现、调查、认定并纠正违法行为,特别是没有明确违法者不纠正违法行为的责任。
(二)对审查起诉工作的监督较弱,死刑二审案件程序监督不够全面。主要表现为:
1.不重视对下级检察机关起诉工作的监督。如果一审公诉机关没有全面起诉嫌疑人或全面指控犯罪事实,当二审检察机关发现下级院确有上述问题时,应当如何予以纠正,诉讼程序上如何操作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尚存在争议。
2.不具备对下级检察机关监督工作进行审查的基础。负责审查起诉的市级检察机关应及时纠正一审中发现的侦查阶段的程序问题,但由于承办人员责任心不强或办案水平不高未及时发现,二审审查阶段又由于事过境迁难以补救,使相关案件事实最终无法准确认定。因此,负责审查起诉的检察机关是否及时、有效地开展法律监督工作至关重要。但这种“对监督权行使的监督”的性质目前尚不明确。死刑二审检察机关能否及如何监督下级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是否正确行使监督权,现阶段还缺乏理论支持。
(三)缺乏特殊程序制度保障,程序监督存在盲区
我国要求死刑二审案件开庭审理不仅仅是在审理方式上落实了直接言词原则,实现了当庭质证、当庭辩护规则,还在于保证检察机关对于死刑案件二审程序的有效参与,使检察机关监督权在具体案件直接有效行使。但现行制度下检察机关未能参与或未能有效参与部分程序,造成程序法律监督存在盲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缺乏死刑案件强制上诉制度。目前我国省级检察机关进行监督的死刑案件仅限于被告人上诉或检察机关抗诉的死刑二审案件。对于未上诉也未被抗诉的案件,缺乏检察机关参与监督的程序规定。不上诉、不抗诉并不完全证明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准确、量刑适当,但由于我国缺乏死刑案件强制上诉制度,形成了死刑二审案件程序法律监督的一个盲区。
2.缺乏对法院内部决议机制的有效参与。在对重大案件交法院审委会讨论决定的机制尚不可能作较大调整的现有条件下,惟有加强外部监督,才能有效保证其公正。但仅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关于“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的规定,难以针对死刑案件是否应当邀请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列席的具体职责范围等事项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这就造成检察长并不必然参与旁听形成死刑二审案件判决意见的审委会,从而在实践中出现了一种死
(一)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培养和考察
1、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
(1)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各党支部要建立《申请入党人员名册》,及时安排支部党员与申请人谈话,进行教育培养。
(2)党支部根据申请人的条件和表现,经过认真衡量和审议,召开支委会或支部大会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报党总支审核。
(3)党总支对各支部上报的入党积极分子名单审核通过后,及时下发《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并由党支部按表内规定的项目负责填写和保管。(具体要求见附件3)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一般情况下每半年进行两次,并根据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状况和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有增有减,滚动发展。
2、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
(1)确定培养联系人。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后,党支部要指定一至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定期进行谈话,了解其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
(2)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内容包括:入党申请书、自传、《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思想汇报及本人向党组织需要说明的材料等。入党积极分子的档案材料由所在单位党支部妥为保管,入党积极分子在培养考察期间毕业离校或调动工作时,所在单位党支部要将档案材料转往其所去单位的党组织保管。
(3)入党积极分子要定期(每季度至少一次)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学习、工作和其他有关情况。书面思想汇报,一般要求每半年至少一次。
(4)党支部要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的教育。要吸收他们参加党内的有关活动,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5)党支部要定期考察分析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思想觉悟、学习情况、工作表现、群众反映、本人历史、家庭成员和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等。根据考察情况,采取写实的方法,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中填写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情况。
(二)发展对象的确定和继续培养考察
1、确定发展对象。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考察的入党积极分子,在充分听取培养联系人及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讨论,认为比较成熟、基本具备入党条件的,可以确定为发展对象。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学生要求在思想、学习、工作各方面能够体现先进性,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优良(智育和综合考评排名在班级中等以上)。
2、理论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各学院党总支(直属支部)要通过党校分校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的培训,在此基础上,推荐近期可列为发展对象的学生,参加学校党校举办的发展对象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必须有学校党
校和党校分校的结业证书。中学阶段已参加过所在中学党校培训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学校党校发展对象培训班学习。
3、政治审查。党支部对发展对象要进行政治审查。政审方式:同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材料,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以及必要的函调或外调。政审内容: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本人的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政审结束后,各党支部要根据政审情况形成综合性的政审材料,填入《政治审查报告表》,由政审人员签字生效。(具体要求见附件3)
4、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党支部要通过个别交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内外有关人员对发展对象的意见,并以座谈会纪要的形式作为入党预审材料之一。(具体要求见附件3)
5、公示。对发展对象的有关材料上报党总支预审前,党支部要把建党对象的有关情况分别在学习区和公寓(社区)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发展对象的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申请入党日期、学习(工作)单位、职务、智育和综合考评在班级中的名次等,公示期为7天。
6、整理材料上报上级党组织审议。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党支部要对所有材料(入党申请、个人自传、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思想汇报、《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审批表》、党校结
业证书、政审材料(《政治审查报告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座谈会纪要、公示情况表等进行汇总整理,并报上级党组织审议。
(三)预备党员的审批和接收
1、预审。党委授权的党总支收到发展对象的入党材料后,要派专人对入党材料进行预审,主要审查程序是否规范,材料是否齐备,条件是否成熟。教职工和直属党支部的发展对象的入党材料送交校党委组织部预审。预审合格后,党总支(直属支部)按要求填写《发展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加盖党组织公章报校党委组织部备案,符合要求的,由校党委组织部发给《入党志愿书》。
2、确定介绍人。通过预审后,党支部要确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以由发展对象自己约请,或由党组织指定。由党组织指定的,也要经本人同意,不能硬性指派。受留党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党员权利或尚在缓期登记期间的党员,不能做入党介绍人。
3、党支部要对申请人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合格后,再提交支部大会讨论。
4、召开支部大会,集体讨论表决作出决议。会议的主要程序是:
(1)申请人宣读《入党志愿书》,汇报有关情况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2)入党介绍人介绍申请人的主要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自己的意见。(3)支部报告对申请人的审查情况及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情况。(4)与会党员发表意见,对申请人能否入党进行讨论。(5)申请人对支部大会讨论的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6)
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的有表决权的党员的半数(因故不能到会的正式党员向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内),即可作出同意接收申请人为预备党员的决议。支部大会讨论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7)支部书记宣读大会决议,并填入《入党志愿书》。
5、入党前谈话。党委(授权党总支)审批前,应指派专人同申请人谈话,作进一步的考察和教育。谈话人应将谈话的情况和自己对申请人能否入党的意见,如实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中,并向党组织汇报。
6、上级党组织审批。党委(授权党总支)对支部报批的预备党员材料要进行审议,经集体讨论,表决决定是否吸收为预备党员,签署审批意见,并做好会议记录。授权党总支的审批意见应签署在《入党志愿书》中“党总支审查(审批)意见”栏,并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然后报送校党委组织部加盖“授权章”,并办理相关事宜。
党委(授权党总支)对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必须在三个月内审批,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六个月。
根据镇党委分工,××同志协助镇长××同志抓农村工作和财政工作。三个月来,该同志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始终保持了思想上的先进性,工作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挂职期间,该同志在尽快熟悉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抓工作、促落实,以创新的思路抓重点、促全盘,分工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林业建设迈出新步伐。突出荒山造林这个重点,通过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管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措施,提高了全镇造林绿化水平。全镇新造林亩。二是“平安××”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要求,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的排查调处,建立了排查、反馈、调处、回访“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保证了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及时发现、超前化解,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财源建设富有成效。围绕构筑大财源体系,巩固壮大现有税源,培植后续税源,引进外来税源,健全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强化税收征管,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上半年,全镇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占计划的。此外,还参加了《征地安置补助费发放办法》、《农民养老补助费发放办法》的起草工作,建立起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后备干部考察材料
一、基本情况:
***,男,1973年8月出生,汉族,大学文化,1992年5月参加工作,XX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技术员,现职为**县电信分公司市场经营部副主任,业务管理岗,机关支部委员。
该同志熟悉交换、传输、电源、数据、计算机及网络、无线市话、多媒体新业务、号线、渠道营销、市场策划、等各类电信业务和技术,受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具备良好的通信综合素质,既具有邮电学校交换专业的中专学历,又有经济管理专业大专文凭,同时也具有湖南大学网络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历。在职工作14年,从事技术及运维管
理工作7年,农村支局长工作4年,市场经营工作3年。在不同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多次获得市公司表彰和荣誉。是一名知识结构合理,一专多能,既有技术、又懂业务、还会经营,同时又有基层管理锻炼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二、工作简历:
该同志1992年5月参加电信工作,首先到东湖邮电支局担任机务员;于1994年9月调入**县邮电局设备维护中心任支撑机务员,从事过传输、交换、电源、数据、移动电话基站、无线市话等设备的维护及工程建设工作,一直是我局业务技术骨干;1996年9月至XX年2月任**县**支局支局长;XX年3月至XX年2月任衡山县分公司设备维护中心主任;XX年3月至XX年7月在市场经营部做业务管理、市场策划、公话、渠道管理、号线管理、产品营销等工作,XX年8月开始任市场经营部副主任。
三、现实表现:
1、政治素质高,组织观念强。该同志具有过硬的政治和理论素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xxxx”重要思想,能够密切联系实际,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大事面前能冷静,难事面前善思考,是非面前讲原则,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识大体,顾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能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能正确对待组织和个人,无论组织上安排他到哪个岗位,他都能很快适应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2、业务技术精,业绩突出。该同志参加工作14年,干过5个不同的技术、业务、管理工作,不同的工作历练,培养了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超越自我的工作风格。熟悉县级分公司电信综合业务及技术、经营模式、市场策划、产品营销途径和切入点、农村电信市场潜力、市场竞争环境、产品营销
渠道的流程协调、基层营销组织工作等具体情况,在多年的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在任支局长期间,曾率先提出电话村、电话路、电话街三点一面的转动发展思路,支局业务拓展、基础管理、客户服务等各项工作同频共振,协调发展,该支局年年被评为先进集体。个人在XX年百万电话大行动中荣立市公司“二等功”一次;在设备维护中心做主任期间,**的维护基础工作和网管工作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该中心被授予“创建省级青年文明集体”光荣称号,他个人也被评为市公司XX运维工作先进个人;到市场部工作后,他先后针对铁通低价位抢夺县城宽带客户,建议采用包年宽带与预付费小灵通捆绑营销,不但促进了宽带业务拓展,同时新发展小灵通400户;针对县城先农小区客户搬迁较多,铁通实施拉引营销策略,进行用户策反工作的严峻形式;建议及时采用客户交100元移机,赠用户100元话费实行现场移机绿色通道,同时有效地引
一、干部考察的定义
干部考察, 是党组织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鉴别和评价的活动, 由多种要素有机结合而成, 主要包括考察目的、考察主体、考察客体、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与标准、考察方法、考察结论等几个方面。
二、干部考察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 考察目的, 实施干部考察工作, 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
干部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素质状况, 发掘优秀领导人才, 为合理使用和管理干部提供依据。
(二) 考察主体, 即考察机关, 是干部考察活动的筹划者、组织管理者和实施者。
主要职责是:组建考察组、确定考察对象、指定考察的程序、确定考察的内容与标准、选择考察的方式与方法、组织实施考察、获取考察对象的素质信息和做出考察结论等等。考察主体是决定考察活动的效率与质量的主导要素。
(三) 考察客体, 即被考察干部, 是考察过程中与考察主体交互作用的被观察评判的对象。
(四) 考察程序, 是考察活动有序运行的保障要素。
它包括领导干部考察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和相关规则, 对考察活动的规范运行和考察目的的预期实现, 具有控制和维护的作用。
(五) 考察内容与标准, 是考察活动实施的主要方向和标尺, 它对考察活动的有效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六) 考察方法, 是考察活动的条件要素, 它体现考察活动的物质基础, 决定着考察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七) 考察结论, 是考察活动的目标要素, 它的客观、准确与否, 反映考察目的的实现程度。
考察活动的上述构成要素, 是任何完整的考察活动不可或缺的, 只有这几种要素相互联系、彼此依存、互为制约, 构成一个结构系统, 领导干部考察活动才能规范有序运行, 进而取得预期考察效果。
三、传统干部考察工作的弊端
实践中, 传统考察工作基本上采取集中性、突击性考察的方式, 它的优点是, 就领导干部队伍整体而言, 能迅速获取考察对象尤其可以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基本信息, 覆盖面较广, 而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马上能“考以致用”。但是, 传统考察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 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出现考察失真失实的现象。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够”上:
(一) 信息不够客观。
集中性、突击性的传统干部考察方法, 考察时间相隔一般较长, 在这之间发生的行为和事件, 如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固定, 这些行为和事件及其折射出来的信息, 时间一久, 大家会逐渐淡忘, 由此加大了信息传递失真的风险。
(二) 信息不够全面。
受生理因素影响, 集中性、突击性考察时, 谈话对象和测评对象极易记起并反映近阶段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 对历史表现相对容易忽略, 形成了管理学中的“近因效应”。由此收集的干部信息, 难以满足“从本质、从主流、从发展看干部”的要求, 容易因评价干部平面化而造成片面化。
(三) 信息不够真实。
干部考察特别是任职前考察时, 一些参与考察的干部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做“好人”、担心考察人员跑风漏气、害怕被打击报复、嫉贤妒能等复杂心理, 由此“不想讲、不愿讲、不敢讲”真话。
四、如何改进干部考察工作
(一) 在作风建设上下功夫
作风就是形象。干部考察工作作风的特点就是严谨和细致。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干部。
1、要树立好的思想作风。
在撰写干部考察材料中, 一方面,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作风, 从干部德才表现和客观实际出发, 选取准确无误的材料, 用实事说话;另一方面, 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 对考察中了解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 善于抓住本质性的东西, 避免思想上的片面性。
2、要树立好的工作作风。
从事干部考察工作的同志应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深入群众、深入实地调查研究, 真正做到了解实情。看问题要“细”, 要细致。既要考察干部的工作圈, 又要考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既要考察干部的工作实绩, 也要考察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情况, 特别要注意他们在重大问题上的态度和表现;既要注意听取多数群众的意见, 也不能忽视少数人的意见。对在考察中群众反映强烈、情况复杂或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 一定要认真核实。
(二) 在识人能力上下功夫
1、加强业务学习。
要认真学习干部人事工作的有关政策和理论业务知识, 同时, 还要通过经常性学习, 熟练掌握考察工作的方法和技能, 为提高考察工作的质量奠定基础。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涵养, 增强应对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⑴看民意更看实绩。通常情况下, 民意和实绩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当民意和实绩不一致时, 要通过深入考察, 多方论证, 以实绩大小作为干部任用的最终取舍, 因为实绩作为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真实政绩, 作为干部德才素质的集中表现和综合反映, 它的客观实在性更真, 涉及面更广更深, 可靠性更高。
⑵看表面更看实质。不能简单看实绩的大小和多少, 关键要看取得实绩过程中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程度, 尤其要注意将那些工作努力, 但由于客观条件过于困难, 工作一时难于取得明显成绩的干部, 同工作不努力、无所作为的干部区别开来。
⑶看资历更看能力。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程度的差异, 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并不会随着时间的累积和职务的提升而自然而然地增强, 资历不等于能力。因此, 选拔任用干部时讲资历但不唯资历, 看资历更看能力。
2、要虚心向同志学习。
一些多年从事干部考察工作的领导和同事, 积累了许多操作性强、实用可靠的经验, 值得从事干部考察工作的新手借鉴。同样, 从事干部考察工作的新人, 因思想解放、思路开阔, 容易接受和应用干部考察工作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巧, 也值得老一辈在实践中检验。通过学人之长, 补己之短, 提高干部考察能力。
3、要总结经验教训。
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规律性, 要注意摸索、发展、积累、总结和运用规律。考察干部时, 多数情况下谈话对象所反映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有时甚至截然相反。这时就考验我们分析判断的能力, 如果真假混淆, 良莠不分, 仅靠主观臆断, 就很可能要识错人、用错人。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三) 加强考察前培训
组织考察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干部政策, 进一步准确把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原则、标准、程序和方法, 明确当次考察工作的指导思想、考察任务和操作要求。同时, 重申干部考察工作必须遵守的纪律, 保证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 弱化周期性考察, 强化经常性考察
1、周期性考察指在相对固定时间内, 对干部的德、能、勤、绩、
廉进行集中考核了解, 为干部的调整使用和有针对性加强培养教育做准备。周期性考察存在明显不足:考察时间限制, 易出现“大突击”、“一阵风”现象;缺乏对干部完成重要目标任务的过程、解决困难和问题中的表现等情况的考察;参加考察人员范围基本固定, 偏重听取固定人员情况介绍, 对其他知情者了解情况不够等。
2、加大对干部经常性考察的力度。
经常性考察是通过检查工作、个别谈话、专项调查、阶段性工作考核等多种形式对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的动态性考察。可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领导班子整体情况, 根据考察得出的综合信息, 进行领导班子和领导人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并从中总结和探索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律。
(五) 弱化定性考察, 强化定量考察
1、在干部考察工作中, 定性考察主要用于对被考察者本质与主流的判定;
定量考察主要是对于干部能力和水平在程度上的区分。在判别干部素质优劣时, 离不开定性考察, 而在好中选优进行优晋劣汰时, 则需要在定性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考察。
2、传统的干部考察工作以定性考察为主, 缺乏统一的刚性的考察评估标准和量化的考察依据。
干部考察工作必须从定性为主的考察标准中转变过来, 建立起导向正确、依据科学、内容周密、重点突出的考察体系。一是要注重考察指标覆盖面的广泛性, 二是要注重考察指标的层次性, 三是要注重考察结果评价的科学性。尽量做到定性与定量考察的结合。
(六) 弱化封闭性考察, 强化开放性考察
1、封闭性考察是指在干部考察工作中, 采取秘密操作、缩短时间、缩小范围、临时性突击性的办法来对干部进行的考察。
实现干部考察工作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其实质就是要在考察环节做到党管干部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因此, 要走出“由少数人选人, 在少数人中选人”的误区, 防止“暗箱操作”, 在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上下功夫, 将群众的意愿真正体现于干部考察的全过程。
2、要公开考察的目的, 让群众心知肚明;要公开考察的范围, 让群众多渠道参与;要公开考察的环节, 让群众全方位监督。
(七) 弱化任用性考察, 强化管理性考察
1、任用性考察是指为调整选拔干部做准备、打基础而进行的考察工作。
实际工作中, 存在轻视或忽视管理性考察的现象。这导致干部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能及时得到提醒和改正。因此, 在干部考察中, 必须克服重提拔使用、轻监督管理的倾向, 要注重对干部进行管理性考察。
2、管理性考察就是干部考察中在了解领导班子和干部思想状
况及工作表现等整体情况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领导班子和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管理教育, 达到对干部的教育目的、对领导班子的整合目的和对干部考察的启迪目的。
(八) 弱化考察形式, 强化考察内容
1、考察形式是指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所采取的组织方式、有关程序和措施。
过去的干部考察中, 通常是沿用“述职———民主测评———座谈了解———形成考察材料———向派出单位党组织汇报”的模式, 现在的干部考察增添了考察预告、同被考察人见面等形式。
2、强化考察内容, 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 要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为重点, 围绕岗位职责核实评价其政绩;
要强化对干部廉洁从政情况的考察;要强化对干部基本情况的考察。
当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向纵深发展, 公共事务正在从单一型转向综合型, 公共管理正在从命令指挥型转向民主协商型, 公共决策正在从传统的经验型转向现代的科学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靠得住、有本事的优秀干部。选拔优秀领导干部不能亦步亦趋、墨守成规, 要有超前思维和战略眼光, 对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 可尽早提拔、任用。干部考察工作尤为重要!
摘要:干部考察的定义、主要内容 (目的、考察主体、考察客体、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与标准、考察方法、考察结论) 。传统干部考察工作的弊端。如何改进干部考察工作。
业务型干部。在一个部门中,业务型干部是无可争议的主力,再低调也能熠熠生辉,再老实也埋没不了。他们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自学成才,都通过在实践中摸索钻研,最终成为本部门的业务骨干,支撑起一个部门最重要的业务。作为单位最为倚重的人才,他们在干部考察中脱颖而出成为必然。
研究型干部。在一个部门中,研究型干部往往是稀缺资源。他们或负责调查研究,或负责文字综合,或负责对外宣传,是学习的坚持者、思考的坚持者,始终紧绷着一根弦,工作极具压力、极有强度、极为清苦。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使他们成为班子成员以外,在本部门工作上视野最开阔、知识最系统、思考最深入的人。作为单位总体战略的参谋,他们在干部考察中脱颖而出,大家都服气。
进取型干部。在一个部门中,进取型干部往往显得光彩照人。面对如云强手,面对激烈竞争,他们勇于进取,敢于争先。有的在专项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有的在分管工作上连年获得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先进;有的直面单位发展中的“瓶颈”,大力推进改革,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他们活力充沛,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以无可争辩的工作业绩进入领导的视野。作为单位发展的功臣,他们在干部考察中脱颖而出,乃众望所归。
勤恳型干部。在一个部门中,勤恳型干部是人人敬重的干部。面对繁重的任务,面对枯燥的工作,他们不计名利,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十几年、二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从不懈怠,从不叫苦。他们决定着一个部门的战斗力和风气。他们的配合和他们的贡献,平时往往被忽略,但他们是单位中最具群众基础的人。作为单位的“老黄牛”,他们在干部考察中脱颖而出,无可非议。
碰硬型干部。在一个部门中,碰硬型干部代表着攻坚能力。这样的干部具有解决困难、承担责任、坚守原则的勇气和魄力。没有碰硬型干部支撑的班子,往往会寸步难行,贻误发展,甚至导致“民怨沸腾”。碰硬型干部常常因强势而得罪一些人,但最终能够得到干部群众的拥护。作为困难的解决者、责任的承担者和原则的坚守者,他们在干部考察中脱颖而出,会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
稳重型干部。在一个部门中,稳重型干部是可以托付大事的干部。任务到他们这里不走样、不变形,可以说是指哪打哪、干啥成啥。涉及重大矛盾、要害问题、重大利益,必须用稳重型干部。一项工作交给稳重型干部负责,便成功了一大半,班子的意图便可确保顺利实现。作为最令班子和干部群众信任的干部,他们在干部考察中脱颖而出,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事情。
大局型干部。在一个部门中,大局型干部最为难得。所谓大局型干部,就是其自身素质和实绩均过硬,只是由于职数限制或整体平衡等因素,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的干部。他们虽然多次错过干部提拔机会,但胸襟开阔,不计名利,思想不倒退,工作不放松,始终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这样的人在干部考察中脱颖而出,会令所有人感到欣慰。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海伦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2018 干部考察报告应该怎么写?你是不是在为这个问题而烦恼?不要急,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范文模板,有需要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错过,一起来看看吧!
干部考察报告范文
干部考察报告范文(一)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市**局科级领导职务竞争上岗方案的复函》(*人社函〔2012〕*号),我局于 2012 年*月*日下午进行了竞争上岗面试和民-主测评。受局领导委托,由市**局人教科**科长及**同志组成本次干部考察组,对竞争**科科长职位的***同志进行全面考察。现将考察的状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状况
***,女,**年*月出生,*族,**市**区人,大学本科学历,**校园**专业,**年**月参加工作,**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月任副科级领导职务,**年*月调入市**局工作。
二、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主要特长
1、思想政治素质较好。思想上与党中央持续一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作风正派。
2、自觉学习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协调潜力强,负责的***工作完成出色。
3、工作用心主动,认真负责,踏实肯干。
4、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尊敬领导,遵守纪律,服从工作安排。
5、廉洁自律。在考察中没有发现有违法违纪行为。
三、民-意测评状况
透过发放民-主测评表和个别谈话两种方式进行。
1、发放民-主测评表*张,收回*张,优秀*票,称职*票,基本称职*票。
2、个别谈话*人参加,同意任职*人,占**%。
四、考核结果推荐
考察组认为***同志工作潜力强,品行兼优,贴合拟任职位**科科长的任职条件。考察组推荐,***同志可任市**局**科科长职务。
考察组成员
二 O 一二年*月*日
干部考察报告范文(二)
在县域内的调换交流,目前基本分为三种:即薄弱学校与“龙头”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行政或科研部门之间、学校与非教育系统之间。第一种情况,主要解决教育教学和科研问题;第二种情况,主要解决学校内部管理和教科研管理问题;第三种主要解决学校外部关系、教育教学经费或者人事等问题,或者说学校出现了大问题,“大乱大治”,需要“一锅端”。近年来,特别是薄弱乡镇的业务骨干到县教研部门、县直属学校对口对专业的交流,对薄弱学校和薄弱专业的提高功效甚大。专任教师和业务干部这个层面,由于派出人员本身属于业务骨干,利害冲突并不大,学校双方或者当事人都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在看到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根源在于教师和校内干部的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落实,而追根溯源是经济激励来源枯竭或工资制度改革不完善造成的。俗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没有利益导向的适度驱使,任何决策和执行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学校出现的纠纷或问题,可能涉及到与学校周边社区或村庄的经济利益,由此引发的问题不在少数。这与当地民风或者轮岗交流干部的社交能力或执政能力密切相关,以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纠纷并造成影响后,干部的威信和执行效能都会出现折扣,对学校或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或波动。
当前一些地区的调换交流,仅仅是“小打小闹”,还谈不上改革或者长效机制。县域内的教育干部调换也好,交流也好,都需要一个期限,要有目标任务、奖惩考核,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
从山东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情况来看,青岛市、潍坊市的改革算是有些眉目,即取消教育干部的行政职务。他们的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干部的命根子上,那就是奖惩考核的兑现。教育干部的职级制就是教育职员制度的具体体现,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行业内教育干部的积极性问题。这种改革思路是清晰的,正确的。这种改革于情于理,合理合法。
一些县域的改革,缺乏省、市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没有上位政策规定的法律支撑,教育职员制度,特别是教育干部职级制度的缺位,这种交流调换,没有法律的支撑作保证,从时间、效果等方面是不确定的。“改革”之初,短时期内,产生“鲶鱼效应”,产生信号和短期预期目的,也属正常情况,非改革是否成功的惟一评价指标。
目前,学校职员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学校内,无论校级干部还是中层干部,都是职员范畴。而职员制度的聘任制度,特别是任期制更是摆设,甚至根本就没有健全这项制度。
县域内教育干部的异地交流轮岗,不仅要交流,还要在一定任期内进行轮岗,不仅有轮岗,还要有一定任期的履职任务。县域内教育干部的异地交流轮岗,不仅要从制度上完善健全,更重要的是制度规定的听证,这是产生任何制度所必需的程序和要求,否则,这项制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教育干部的交流轮岗,应当取得乡(镇、办事处)党政部门的支持和认可,甚至要征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意见,对以后学校开展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交流干部应该对自己和自己的任期目标要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并认真实施。同时,随着教育职员制度,特别是校长职级制的出台和实施,教育干部的积极性和执政素质也会上一个新水平。
【干部考察程序】推荐阅读:
干部考察工作11-17
干部推荐考察讲话提纲(考察组)10-20
个人考察材料领导干部个人考察材料10-22
中层干部考察预告05-27
考察干部现实表现11-18
干部考察情况汇报12-26
干部考察现实表现材料06-01
挂职干部考察谈话提纲06-19
最新干部选拨考察材料10-27
一线干部专项考察报告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