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事业发展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事业发展(精选8篇)

传统文化事业发展 篇1

工业091班邹奔虎2009007020

412007年10月党的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出发,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说明党中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时期里,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的软实力发展还显得薄弱,在总体上还处于软实力发展的初期。客观分析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价值观的迷茫,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等都是影响和威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另外,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有加强趋势,文化霸权的再次兴起使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利益矛盾加剧,而且,我国少数人为迎合西方霸权主义所提出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进程。

与其它国家相比较: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仅占4%。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首超3%)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我国文化产品存在贸易逆差: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2004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

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至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影片出口则屈指可数。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须知,中国人口有13亿,法国人口只有8000多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4级、6级被认为不思进取。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同时加强对我国文化的保护,韩国申遗“端午节”事件等)

传统文化事业发展 篇2

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初期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由来已久,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迎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黄金时代。自九十年代起,尤其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图书馆事业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思想和实质层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九十年代中期,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数量和面积大幅增长,上海、福建等地相继开设新馆舍,藏书量和工作人员队伍都达到喜人的数值。更值得一提的是,形如科学专业图书馆、军队系统图书馆等专业类别的馆舍也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分类上更加系统化。

(二)管理系统进步

更彰显我国事业实力的是90年代以后对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这表明国内自主研发的一些管理系统软件正式投入市场,实现商品化,目前使用国内管理系统的有深圳图书馆,它的“ILAS”系统还被全国四百多家图书馆同时购入;北京图书馆使用“文津图书馆管理系统”;深圳大学图书馆使用微机局域网系统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说明国内管理系统使用率颇高。此外,像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均引进国外的先进软件,这种全国大规模的图书馆管理技术革新,彰显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无穷潜力。

(三)互联网下的兴起

近几年,随着各种局域网、校园网等图书馆网络建设的概念兴起,建设规范、标准、合作共享的数据库已经成为新的改造方向。目前全国各图书馆已建的数据库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有突破,如书目型、文摘型、索引型等,为检索提供了便利。

图书馆事业说到底也是一种服务产业,因此随着人们对服务方式和内容的要求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方式顺应形势也作出许多改进,综合来看,大体趋势就是把封闭式调整为开放式,从过去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提供服务。对于图书馆事业我们持支持态度,但有鼓励发展也要有评估赏罚,1991年国家就曾把图书馆分为国家级、地区级、学校级和图书馆级,分别进行评估,现在已经基本完成地区级、学校级和图书馆级的评估工作。这项浩大的评估工程对于全面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走访还能及时改善部分地区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帮助主管部门深入了解图书馆事业的实际情况,以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事业管理水平,全线提高图书馆工作能力。

二、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一)图书馆是文化事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图书馆作为资源支持和信息来源,始终是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指导,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多有助益。文化事业发展的每一个突破和进步,都深深烙印着科技的影子:文化领域的大幅发展,例如文化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助力文化产业走向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道路等;网络信息产品的问世与普及,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新的产业形式出现。凡此种种都在我国文化地图上开拓了新的领域,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随着现代大众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传播从此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在于经济和军事实力,文化的渗透力也是相当重要的考虑因素。

(二)我国为文化事业作出的努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于世界各国都起到了警醒和启发的作用,因而为了占据文化制高点,数字图书馆逐渐兴起并成为各国关注热点,同时其水准也是考量一个国家信息渠道建设的重要依据。我国对图书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就十分重视。1998年,我国启动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贮、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承载了国家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宏大的民族文化工程。总体来讲,现阶段的图书馆借助数字化的发展契机,从技术层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前景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际上,载体并不是衡量文化事业水平的首要标准,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核心。文化事业的文化含量提高,再依托于技术手段,才能真正抢占市场,最终实现科技与文化的产业融合,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开辟新道路。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殿堂,所有文化方面的创作都离不开知识武装,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体会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再发掘其中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项工程突出了图书馆收藏、传播文化资源的中心地位,强化了图书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虽然经历过事业与产业概念混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时期,但现阶段图书馆事业和文化事业都明确了自己的事业性质,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妥善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而使文化事业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稳步向前。

三、结语

文化事业建设当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总体而言还是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图书馆事业在其中功不可没。我国接下来依然要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准确把握文化事业的发展潮流,并充分发挥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优势,把握历史机遇,不仅开拓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也为文化事业发展展开新篇章。

摘要:文化产业发展在我国所有建设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关系到综合国力竞争甚至是中国梦的实现。图书馆事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后盾和资源支持,同时起到纠正文化产业发展路线、克服建设过程中不良倾向的作用。本文将通过把握图书馆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在现阶段二者协同发展新局面下,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优缺点。

关键词:图书馆事业,文化事业,现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促进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5).

[2]张福双.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探讨[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2(6).

[3]张彤.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7).

[4]周维彬,董成娣,李丰等.去中心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

弘扬慈善传统,发展慈善事业 篇3

2015年以来工作回顾

2015年以来,中华慈善总会以规范运作为基础,以开拓创新为动力,拓展思路,广结善缘,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全年筹募款物128.21亿元,其中货币资金2.49亿元,物资折合人民币125.72亿元,为帮扶困难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慈善项目有新发展

药品援助项目成绩显著。总会药品援助项目2015年全年援助款和物资折款125.66亿元,2016年1-4月份援助款和物资折款59.38亿元。在实施药品援助项目中,总会积极探索新的援助模式。拜科奇项目由捐赠药品转为现金援助模式运作良好;全可利项目转型为针对全部低保患者的援助;多吉美项目调整了自费周期;安维汀、格列卫、倍泰龙项目也在陆续调整更有利于患者的援助模式;2016年年初,又与美国百深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实施百因止现金援助项目,5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启动仪式会议。

基金、项目不断发展。总会现有专项基金23个、慈善项目35个,均运转有序。其中三生爱心基金、万达儿童基金捐资200万建设爱心教室、放映室54间;大众慈善基金募集款物约1200万元,开展了中慈爱心图书室、关爱军人家庭、关爱女性健康、大众慈善医疗等慈善项目;北京银行大爱基金、春雨爱心基金捐赠210余万元资助困难师生、服刑人员贫困家庭等群体;金六福99爱心基金捐赠350万元援助抗战老兵、支持文化遗产保护。贫困母亲救助项目从过去单一的资金援助转变为资金援助和医疗救助并行。新设立了华医之春基金、水滴国际净水项目等7个慈善项目,涉及助学、医疗、环保、养老等领域,运行良好。

救灾工作稳步推进。2015年以来总会实施的灾后重建工作,涉及四川芦山地震和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其中,芦山灾区重建已进入竣工阶段,总会援建的项目超过半数已竣工;鲁甸灾区重建项目已展开具体实施。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后,总会在捐赠方深圳银广厦集团的支持下,安排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各地39名专业志愿者于震后第三天赴尼泊尔灾区,开展了为期30天的专业康复、护理服务,累计照护伤员8666人次,受到尼泊尔社会各界以及国际志愿者的高度赞誉,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为解决受此次地震波及的西藏日喀则灾区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总会将万达集团定向捐赠的500万元在灾情严重的吉隆、聂拉木、定日三县的学校、医院、福利院、灾民安置点、边防检查站设置了100个爱心水站,使两万多受灾群众受益。

二、募捐方式有新突破

总会在做好现有慈善项目和专项基金的同时,着力于创新全国范围的联合劝募项目,打造大型慈善平台和网络募捐新平台,取得了良好成效。

大力推广“一张纸献爱心行动”。2015年4月份,总会联合各地慈善会召开项目动员部署会,确立了集中运作和分工协作等工作机制。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同设计发行“爱心联名卡”,将金融服务与慈善捐赠有机结合起来。会后,各地慈善会积极落实。目前已有43个部委和单位参与该行动;6个省、区、市已正式启动项目;5个省市召开了专题会议。北京市有32家单位安装了收集报刊的“爱心屋”。2015年项目所募款项共救助贫困先心病患儿296名。目前项目已初步形成全国联动局面,将逐步深入发展。在先心病儿童救助项目的基础上,新促会设立开展了“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已筹募380万元,由解放军第302医院、武警总医院对西藏、青海部分地区疑似包虫病患者进行筛查,并对筛查出的62名包虫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效果显著。该活动受到藏区群众欢迎,得到了西藏、青海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被民政部列入今年社会组织援助藏区项目。

全面启动“为了明天 关爱儿童”项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留守儿童”重要指示,缓解留守儿童困境问题,总会与全球联合之路合作启动了“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项目以建立“关爱儿童之家”为载体,联合社会各界,解决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亲情失落、学习失教、心理失衡等问题。2015年11月,总会在山东济南举行项目全国启动仪式,得到各省市慈善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包括国内企业、美国全球联合之路、世界宣明会-中国、韩国GKL基金会在内的近十个国内外公益慈善组织和企业已捐资1500多万元。近期,总会以全球联合之路理事长李励达先生与中商惠民电子商务公司董事长张一春先生合作结对捐款300万元为契机,设立“关爱留守儿童慈善家委员会”,倡导更多慈善家加入。许多省市慈善会已积极行动,全面展开。总会将根据各省市慈善会的需要及邀请,积极参加省市的启动会,开展联合募捐并给予一定资助建设首批“关爱儿童之家”。

积极打造互联网筹募平台。2015年初总会官网开通支付宝等捐赠渠道,并选取了多个公募基础好、品牌效应强的项目开展网络募捐。2016年初开通了总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捐赠渠道,对重点公募项目进行微信推广。一年多来,通过以上两个渠道筹款已初见成效。在做好自媒体网络募捐推广的同时,总会积极尝试与第三方网络平台合作。I DO基金联合京东众筹发起“情系阿里 水车行动”,用筹集善款为西藏阿里两所小学学生解决饮水问题,这是总会首次尝试网络众筹。之后总会陆续开通了支付宝公益、腾讯公益捐赠渠道,并结合相关公募项目发起募捐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国际合作有新拓展

对外交流合作广泛活跃。2015年,王树峰常务副会长、边志伟秘书长分别代表总会出席“2015年全球联合之路慈善圆桌高峰论坛”和“第三届全球联合之路领导人峰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会代表深入交流、洽谈合作。2015年1月,总会与全球联合之路续签合作伙伴协议和实质合作备忘录,以共同开发项目、筹集资金、开展慈善救助。6月,波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勒兹科一行来访,双方就药品援助、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交流。11月,会见了韩国GKL社会奉献基金会理事长一行,就“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签署了合作意向书。2016年3月,接待韩国社会福利联合劝募协会事务总长金住炫一行,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开启了双方合作的新篇章。4月,与宣明会-中国简祺玮总干事一行进行洽商,双方签署了“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合作协议,计划未来3年内投入500万元设立20所“关爱儿童之家”。

国际合作项目成效显著。微笑列车项目启动了与全国地方医保相结合的援助模式,2015年度接收捐赠8500余万元,为23070名患者进行了免费手术。总会与世界宣明会续签合作协议,将项目延续至2021年。美国LDS慈善协会合作项目进展顺利,改厕与饮水项目共投入212万元,惠及5000余人;轮椅捐赠项目运作模式进一步优化,接受捐赠轮椅、助行器7800余辆。宝马爱心基金投入582万元资助1557名困难学生,并对项目运作方式进行优化升级。巴迪社区发展基金投入100多万元帮助社区慈善组织开展扶贫教育培训。

四、自身建设有新举措

各项管理工作有显著提升。加强行政管理,在规范办文办事制度的基础上,力求简化流程、注重实绩;探索绩效考核方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档案管理,建立了完备的档案查询系统;做好求助接访工作,及时为困难群众答疑解惑;依规修订《中华慈善总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加强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及时公开账目,做好资金保值增值。完成了各项审计、年检工作,先后通过了中辰兴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和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年度检查,并配合民政部完成部管社会组织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与好评。加强新闻宣传,传播慈善会系统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为提升慈善会的社会知名度、公信力和为重点项目的募捐提供宣传支持;积极处理突发舆论事件,加强自有媒体管理;依托“慈善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探索宣传工作新方式;管好用好官网,在发布信息、网络募捐、加强团体会员联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队伍专业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加强能力建设,以模拟学校为重要依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组织总会各部门结合工作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对策、新举措,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实践充分证明,通过模拟学校逐步打造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卓有成效。加强了作风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持“抓落实、正风气”;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活动为契机,深化“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有效开展慈善项目为群众排忧解难;控制会议规模,精简办公开支,降低行政经费。

加强党建工作。在民政部机关党委的指导下,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加强党组织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发挥慈善专业优势,争做党团结凝聚群众的典范;加强规范化建设,争做行业依法自治的表率;加强舆论引导,争做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先锋。总会的做法在民政部召开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会上介绍了经验,在中央巡视组检查总会党建工作时将总会的总结材料印发给其他社会组织借鉴。

2015年年底,总会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这是对总会近几年特别是2015年度工作的充分认可。这些成绩的取得,这与各位理事的关心支持、无私奉献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里,我代表中华慈善总会向各位理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一步工作意见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正式颁布和实施慈善法的第一年,慈善事业将面临着新的机遇。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下文简称《慈善法》),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治时代,同时也为慈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从思想上、工作上适应法律的规定,既要按照《慈善法》进一步规范以往的工作,又要依据《慈善法》的制度创新大胆开拓。在新的形势下,总会将以学习贯彻落实《慈善法》为主导,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组织学习、宣传《慈善法》

《慈善法》自启动立法程序以来,总会就作为社会组织代表之一按照全国人大内司委的要求积极参加前期调研、专题讨论,并提出具体意见,彰显了作为慈善组织排头兵的地位。

今年,总会把学习宣传贯彻《慈善法》列入重要日程。首先要在总会内部搞好培训,坚持学以致用,在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学习与推动工作相结合上下功夫。以总会模拟学校作为平台,充分利用讲座、研讨、座谈、项目论证等多种方式深入学习,配合各地慈善会熟练掌握、准确运用《慈善法》知识。今天的理事会上,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郑功成教授。郑教授全程参与了《慈善法》起草、审议过程,这次理事会上将为我们专题做《慈善法》的权威解读。6月初总会还将在浙江宁波组织“学习贯彻慈善法培训”,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部分地市慈善会领导参加专题培训。总会将充分运用主办的《慈善公益报》《慈善》杂志、《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中华慈善总会官方网站、中华慈善新闻网、微信公众号等自有媒体和大众媒体深入广泛宣传《慈善法》。注重舆论引导,围绕捐赠方、合作伙伴和公众较为关注的法律条款、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解读和诠释,回应社会关切,做好《慈善法》的普及推广工作。

二、依据《慈善法》规范各项工作

在认真贯彻《慈善法》的宗旨、原则、大政的前提下,对《慈善法》的具体规定、要求要认真落实和严格遵守,努力使各项具体规定在总会落地。

要对照《慈善法》关于信息公开的条款,特别是关于开展公开募捐、慈善信托等活动的信息公开以及捐赠人查询相关规定,对总会信息公开的现行管理规定做出修改;着手组织学习与知识产权、股权、证券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无形资产的捐赠、接收、使用等相关知识技能;重视《慈善法》中提出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结合总会现有的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加大力度,乘势跟进,做好慈善文化普及工作;按照《慈善法》规定,制定对志愿者的实名登记以及志愿者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评价等信息记录制度;明确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慈善服务前,须为其购买意外伤害险的规定;要结合《慈善法》确立的“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需要迅速开展救助时,政府应建立协调机制,有序引导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的规定,完善总会与民政部应急救援的协调沟通程序。在以上重点工作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慈善法》对总会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工作进行逐一对照和修订,在9月1日《慈善法》正式实施之前做到与《慈善法》高度一致。

三、依据《慈善法》拓展慈善事业

一是积极拓宽眼界,扩大慈善范围。《慈善法》所界定的慈善活动,除传统的扶贫济困、救灾助医等内容外,把《公益事业捐赠法》的内容全部纳入其中,包括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防治污染和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包括“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等等,将慈善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具体操作层面上看,慈善基本可以和公益等同起来。《慈善法》对慈善内涵这样开放性、广泛包容的界定,为我们扩大慈善领域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必须解放思想,积极跟进,不再纠结于慈善和公益的概念考虑,而是大胆开拓,加快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从来没有被列为慈善内容、连《公益事业捐赠法》中也没包括的“优抚”,这次在《慈善法》中也包括进来。这意味着在履行国家职责的基础上,要加大全社会对困难优抚对象的帮扶。总会有对困难军人家属的“关爱困难军人家庭”救助项目,但之前因为考虑到政治敏感性强而低调进行,现在根据《慈善法》的新界定,可以大力开展。

二是把对慈善信托的研究和试行列为重要日程。慈善信托是《慈善法》中一个很大的亮点,也很可能会成为新形势下发展慈善事业的新增长点。慈善信托对我们来说完全陌生,需要从头学起。首先要反复研究《慈善法》中的这7条规定。其次要认真学习国家的《信托法》,并认真研究这7条规定和《慈善法》中其他规定的关系,因为《慈善法》的这一章明确了“本章未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本法未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有关规定”,也就是说慈善信托有很大的法律外延空间,必须全面把握。其三要积极参加民政部即将举办的慈善信托业务培训。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要寻找机遇大胆开展慈善信托试点,积极探索实践,抓住这个新的发展机遇,开拓业务新领域。

三是积极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对象群体。根据《慈善法》第二十六条“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的规定,将会有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与总会沟通合作事宜。对此,我们首先要持积极态度。只要是合法、正规、出于慈善目的的组织以及有资源、有能力、有慈善意愿的个人,我们都非常积极地与他们合作,既可以帮助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实现其慈善理念,又增强了我们开展公开募捐的力量。其次也要持慎重态度。对于这类组织的资质、信誉、目的等,要进行认真考察;对合作方案要精心研究。无论是与组织也好、个人也好,都要加强在与之合作过程中的监督和把控。总会现有的一些专项基金,属于非公募性质,绝不能开展公开募捐,但有的专项基金实际上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开展了非公开募集。过去对此种情况没有明确的规定,现在根据《慈善法》的规定,可以纳入“定向募捐”的范围,可“在发起人、理事会成员和会员等特定对象的范围内进行”,但一定要遵守《慈善法》关于“定向募捐”的有关规定。

四、适应新形势,突出新重点

一是积极参加扶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总会要发挥作为全国性社会组织的优势以及在扶贫济困方面的良好基础上,与政府救助紧密衔接,形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平台。要针对当前已在全国全面深入开展的“一张纸献爱心行动”“为了明天——关爱儿童”等大型全国性联合劝募扶贫项目,加大推进力度,务求实效。要将地方慈善会已经开展的有特色、有成效的扶贫项目,尤其是援助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地域性项目,扩大到全国层面进行宣传和筹款。要在逐步实施中,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与全国慈善会共同形成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

二是做好重特大疾病救助。药品援助项目是总会的重点与优势,也是帮助因病致贫的家庭渡过难关的重要措施,要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在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要认真贯彻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15年年底发布的《慈善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暂行办法》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海关总署即将发布的《捐赠药品进口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全面提高项目专业水平,严格规范援助流程,努力简化审批程序,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防控机制;借助现代网络手段,探索改革特殊困难患者代领药品的新方法;继续研究推广由药品援助向货币化援助转变的新模式;加强发药点监管力度,出台发药员管理规定,不断扩大援助药品发放面,让更多患者受益;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拓展援助药品的新病种、国际一线药品的新品种,不断使总会药品援助项目做大做强。

三是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学习型慈善公益组织,仍是今后能力建设的主要方面。要继续巩固总会模拟学校成果,坚持深化学以致用,在学习与研究相结合上下功夫,在学习与推动工作相结合上下功夫,把模拟学校作为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慈善队伍的平台。要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强化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拓展募捐领域、创新募捐模式、创新运作和开拓慈善资源方面取得新成效。树立职业化、专业化理念,健全考核机制,提高工作绩效,坚定在慈善领域有所建树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慈善工作全面提升。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根据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要求,进一步加强总会党组织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党建责任,认真开展中央部署的“学党章规矩,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教育”,坚持把党的建设工作融入总会治理中去。健全工青妇组织,让党组织在团结凝聚群众、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建设先进文化、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乐都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篇4

乐都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谢雪瑛

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如何,标志着这个地区的社会政治、社会经济、文明素养以及社会生产关系、政府机制的现状如何。因为群众文化作为一种人们的日常行为载体,同样体现着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态度、文化层面、精神风貌,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现阶段,我们应当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一、乐都地域经济概况

乐都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县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县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8.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99万人,是一个汉、藏、蒙古、回、土等多民族聚居地区。被国务院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47.37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32.28亿元,同比增长6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93.60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4元,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4822元,同比增长22.3%。

二、乐都历史文化概况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人文资源丰富,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优势,素有“文化县”之称。据高庙镇柳湾发掘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西汉时期,乐都被正式纳入封建王朝版图。东晋隆安三年,鲜卑族建立南凉国,定都乐都。隋唐时期,设鄯州都督府。宋代称邈川城,明代称碾伯卫,清代称碾伯县。1929年青海建省,改称乐都县。全县现有文物保护点554处,古遗址类241处,古墓葬类205处,古建筑类73处,石窟寺及石刻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31处。瞿昙寺建于明洪武25年,距今已有6的历史,是一座藏传佛教汉式宫廷建筑的寺院,素有高原小故宫之美称。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是国内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原始社会公共墓葬群,已发掘原始社会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1700多座,出土文物3万多件,是考古界享有盛誉的一颗明珠。汉“三老赵掾碑”、南凉故都遗址、西来寺、关帝牌坊等都是闻名省内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境内还有古木参天、峰崖奇秀的水峡、仓家峡、央宗林和充满神话色彩的老鸦峡鲁班亭等名胜古迹。乐都传统文化的多元内涵,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道光年间,由庙会而衍生的瞿昙寺“花儿会”,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一直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爰;七里店“黄河灯”会全名为“九曲黄河灯阵”,是依据《封神演义》中的黄河阵演绎而成,是本地区久负胜名的民间艺术奇葩;“南山射箭、北山跑马”充分表达了群众丰收后的喜悦之情;除此之外,还有高庙亭子、高跷、碾伯“竹马子”以及皮影戏等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乐都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明代副千户赵胜、清代吴栻、辛亥革命先驱焦桐琴、近代国画大师郭世清等历史人物。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郑振铎一王冶秋文物保护奖”,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

三、乐都文化事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县的文化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繁荣文化事业为目标,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崇尚文化、发展文化的良好氛围,文化产业在人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修编和完善各项规划。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县形成了人人关注、参与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召开后,我县及时召开文化发展座谈会,邀请省地专家、学者和我县文化名人集思广益,共商乐都文化发展大计,明确了发展思路,加快了发展步伐。同时,按照“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永续利用”的思路,编制完成了《乐都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乐都旅游总体规划》;乐都凤凰山地标性景观、七里店河湟民俗旅游区等片区修建性规划,湟水河风景区规划,瞿昙寺和柳湾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正在抓紧编制。

(二)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在县城地区建成了迎宾广场、彩陶广场、河湟休闲广场、中心广场、碾伯广场等一批大型广场,新建了乐都体育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雨润、共和等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大力实施“文化进村人户”工程,为60个业余剧团配发了180万元的文化用品;55个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配备了价值11万元的文化娱乐器材;为2个业余剧团、7支歌舞队、8个村级文化室配备了服装、乐器、图书等文化体育用品;新建“农家书屋”255个;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文化活动阵地得到加强,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搭建了有效平台。

(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深入实施,农村群众上网难得到有效解决。实施了354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站1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建成应用,为进一步拓宽农村群众的信息渠道、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资源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一是推动城乡互动,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县现有社火队200多支,参与群众达2万多人。全县有10个乡镇、38个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乡”和“小康文化村”,多次举办了在海东地区和全省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20至20,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青海河湟地区(乐都)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承办了“年青海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篮球赛”。二是发挥场馆作用,传播先进文化。充分利用文化馆、图书馆等场馆优势,成立学习会、读书会,每年接纳读者5万多人(次),图书流通量达60多万册(次)。积极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年开展“三下乡”活动达30多次,受教育人数达3.1万多人(次)。三是挖掘历史文化,展现民风民俗。挖掘整理并出版发行了《吴敬亭诗文集》、《谢善述诗文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乐都分卷》、《河湟民族文化丛书》(12卷本)和《乐都历史文化丛书》(12卷本)。建设了青海第一碑林“河湟碑林”,共建碑廊6条,长630米,刻碑500通。四是发展特色文化,打造文艺精品。县文联创办的《柳湾》文学季刊,已出版发行30多期,并以《柳湾》为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文学骨干,金县已有70多名文学爱好者先后加入省作协等文艺协会组织,累计出版小说、散文、诗歌及画册30多部。

(五)文物保护得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县博物馆馆藏文物3632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5件、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36290件: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圆满完成了乐都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阶段的工作任务,发现了一大批文物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县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拓展了乐都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乐都悠久的历史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瞿昙寺“花儿会”、南山射箭。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山跑马、高庙社火、洪水火龙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家乡(马术)、高庙镇(社火)、下营乡(射箭)、洪水镇(“火龙”)、瞿县镇(“花儿”)等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别是高庙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高跷、矮跷、亭子、小唱等内容,高庙亭子造型多变,构图精美,艺术风格独特,成为民间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六)文化产业逐步兴起,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特色文化旅游为龙头,推动了文化产业大发展。以瞿昙寺、柳湾彩陶博物馆、武当山等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和以水峡、仓家峡,央宗林等为主的自然景观文化旅游发展步伐加快;以南山射箭、北山跑马等为主的民间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影响逐步扩大。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民间艺人、歌舞团体不断走向市场,搭台献艺,增加收入。民族刺绣、玉雕、奇石等县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艺晶进入市场,显示出文化产品较强的生命力。

(七)监管工作力度加大,文化市场得到净化。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日常管理工作,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文化糟粕、文化垃圾得到及时清理,文化经营人员依法经营、文明经营的意识不断增强,净化了文化环境,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05家,从业人员达220多人。

(八)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综合覆盖率显著提高。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项目,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广播覆盖率达88.9%,电视覆盖率达98.4%.安全播出能力得到全面加强。有线电视在实现数字化的同时,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

(九)未成年人变化教育切实加强,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对未成年人变化教育工作做到了有部署、有措施、有效果。文化馆、图书馆开设专门的少儿文化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县文化馆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少儿音乐培训班和书画培训班,每年参加学习的人数达300余人,每年举办少年儿童书画展和演出活动120场(次)以一匕。全县各中小学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丰富了广太未成年人的业余爱好,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四、乐都文化发展的局限性和发展的前景

尽管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费投入相对较低。由于县财政财力有限,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设施和设备。乡镇文化站没有因定的经费来源,乡、村文化站(室)藏书多靠“送书下乡”、“农家书屋”工程、县乡部门赠送和自行收集解决,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较差。H前我县还没有专门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县博物馆暂设在西来寺,受资金不足的影响,没有标准的文物库房和展厅,珍贵文物寄存在银行金库无法正常展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没有电子监控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不足,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发挥不到位;没有广播电视传输中心,影响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文艺人才,现有人员多是“半路出家”,并且年龄偏大,专业素质不高,断层现象严重。四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强,影响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名省的目标和建设青海东部次中心城市的要求,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丰富城乡文化生活,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县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乐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科学编制文化发展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全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聘请文化、旅游、规划和建设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智囊团,深入调查研究,依据“十二五”规划和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尽快修编完成乐都县文化发展总体规划,乐都县凤凰山地标性景观、七里店河湟民俗旅游区等片区修建性规划,湟水河风景区规划,瞿昙寺、柳湾文物保护利用等规划,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争项目、引资金,建设一批惠及广大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特色文化活动阵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争取和实施好瞿昙寺宗教文化中心、柳湾彩陶文化中心、七里店九曲黄河灯阵、文化一条街、广播电视传输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重点工程,努力打造“三河六岸”文化产业片区,提升乐都文化品位。同时,在19个乡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在354个村建成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全县体育活动场所覆盖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配备率达到50%以上。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群众文化阵地网络建设、活动网络建设、队伍网络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为先导,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带动和指导乡镇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切实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村镇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以娱乐健身、艺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室内文化活动和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对南山戏曲协会、蒲台乡秦腔剧团、高店农民管乐队、汉庄眉户剧团、高庙文化中心户马家大院等60多个业余剧团的培训和指导,完善激励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鼓励业余剧团深入基层演出。举办瞿昙寺“花儿”艺术节,不断扩大瞿昙“花儿会”的影响力。积极创建全国书法之乡,组织县书协和全县书法爱好者经常开展书法培训、展览、销售活动,并邀请省内外书法名人开展书法交流,形成书法产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积极探索公共文化体育事业与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农民体育比赛等群众参与性强、感染力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按照“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要求,进一步丰富电视台农村节目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四)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加强专业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基地。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加大对柳湾遗址、瞿昙寺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及抢救力度,进一步研究彩陶文字符号,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对文物的综合管理,依法打击各类文物犯罪活动。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保护和挖掘整理,重点加大对瞿昙寺“花儿会”等国家级和高庙社火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北门竹马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抢救工作,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五)加强文化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岗位培训、进修学习等方式,引进和培养编剧、编舞、创作以及文化产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组合,形成梯次年龄结构。加强对群众文化队伍的辅导和培训,以县文化馆为龙头,基层表演队为支撑,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表演水平,创建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依托文化活动阵地,以文艺骨干为主体,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促进文化队伍日益壮大,活动质量不断提高,文化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六)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根据国务院下发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依托我县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宣传,切实加大文化品牌推介力度,努力提高柳湾彩陶文化、瞿昙宗教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争取将乐都文化旅游纳入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大旅游经济圈,着力营造“举文化牌、办大旅游”的浓厚氛围,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线,加快发展具有乐都特色的文化产业。一是发展以瞿昙寺为中心的宗教文化产业。在充分保护瞿昙寺的前提下,加大开发利用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瞿昙镇建设演艺大厅和射箭表演场,并扶持和引导当地群众兴办民俗风情园,开发酩馏酒、藏舞锅庄和藏戏跳欠表演等具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努力打造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产业群。二是发展以柳湾彩陶为中心的历史文化产业。以彩陶博物馆为载体,全面系统地整理、宣传、推介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广大游客深入了解乐都地区远古时代先民的文明结晶。建设娱乐休闲中心,修建彩陶复制窑,让游客以娱乐的形式,参与彩陶烧制的全过程,亲身体验彩陶文化。三是发展以七里店黄河灯阵为中心的民俗文化产业。加大七里店黄河灯阵宣传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打造集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群。

传统文化事业发展 篇5

东营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开放包容的城市面貌,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和氛围。近年来,东营市加快推进文化改革与发展,城市软实力不断提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明确了基本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更激发了全民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作为国家黄蓝战略的核心城市,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把文化事业建设做得更好成为政府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把握关键,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充分调动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把握正确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引领文化前进方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凝聚全党和广大人民力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二是着力构建活力迸发、兼容并包、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只有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细致、便于监督的微观运行机制,才能使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环境更加优越。三是加快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制,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四是深

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文化单位创新的能力,主动为文化企业搞好服务。五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适应黄蓝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二、抓住重点,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针对建市晚、底子薄的实际情况,东营市要集中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地标式的文化基础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水城剧院和奥体中心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各县区也立足自身实际,结合上级要求,规划建设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这些文化设施建成后,将极大地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完善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向基层倾斜,使公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造福人民群众。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农村文化大院和“乡村少年宫”建设力度, 广泛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东营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如乐安古城遗址、傅家遗址、关帝庙大殿、柏寝台、倪宽墓、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等闻名遐迩,另外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居多,都

要加大财政投入,好好保护、挖掘和利用。

三是关注落脚点,提高城乡大众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是民众消费的重要内容,发展文化消费是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东营文化市场上,文化消费疲软的现象开始显露,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如何激活文化消费,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方式方法,坚持“四个结合”,即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相结合、高层次文化活动与普及性文化活动相结合、财政支持与各方联办相结合、小型文化活动与大规模文化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二是积极推动文化创作。文化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催生了一大批富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浓郁地域特色、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佳作。东营市要以备战第十届中国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加大重大题材的创作力度, 不断推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蓬勃生命力和强大感染力的精品力作。另外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黄河口文化品牌,为城乡群众提高喜闻乐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三是采取综合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按照优化布局、培育企业、改善环境、活跃市场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旅

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打造北、中、南三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努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同时不断加大对文化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支持现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文化企业。放宽准入条件,鼓励自然人创办文化企业,催生了一批文化企业。四是积极培育地方特色工艺品、收藏品、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及服务市场,建立文化企业投融资平台,发展文化经纪机构、代理机构和仲裁机构,成立各类文化行业协会组织,不断完善文化要素市场。

传统文化事业发展 篇6

**社区位于×××泉州市区的中心地段,辖区总面积15.xxxx平方米,东傍田安路,南接东涂街,西起丰津路,北临**街,户数265xxxx,居住人口895xxxx,辖区内有事业单位1xxxx,企业单位2xxxx。由于社区内居住较多的省、市、区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被誉为泉州的“中南海”。社区自93年成立居委会以来,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创建省级文化先进社区的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社区文化取得可喜的成绩。社区先后荣获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省第三届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省第八届文明社区、省、市敬老模范居、市、区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区政治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区农村学习“三个代表”先进单位、区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列为省50xxxx高质量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之一。是市、区两级精神文明建设对外接待单位,多次接受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的检查指导,现将**社区创建文化先进社区工作汇报如下:[-www,找范文请到网]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社区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把它摆上重要工作议程,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为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文化创先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成立文化创先领导小组,实行社区主任亲自抓,社区党建共建成员单位共同抓,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召开文化创先工作会制定创建计划和工作方案明确创建目标,使社区文化工作目标明确,组织有序,工作到位,有力地保证了社区文化创先工作的扎实开展。

二、广泛宣传,增强文化创先意识

为提高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共同参与创建文化先进社区的思想认识,我们把创建文化先进社区活动作为整合后推进社区建设的一个重点进行广泛宣传。一是利用公共场所、主干道旁的宣传栏、社区墙报开辟专题宣传,设置固定宣传标语牌,为扩大文化宣传阵地,使文化宣传更贴近居民群众,社区于2002年8月投入1800xxxx,在社区内每一楼幢楼梯处安装文化宣传花絮,定期张贴科普、卫生保健、家庭防火、法律知识等材料。二是在科技活动周、“四五”普法、道德新风进万家、老年节与区科协、文化局、司法局、市、区邮协等相关单位联合开展宣传咨询活动。三是把文化宣传工作与各时期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月我们把文化活动结合进去,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共建文化先进社区意识,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使创建文化先进社区活动家喻户晓,从而营造浓厚文化创先氛围。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配套建设

我们在创建工作中,重视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社区内有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棋牌室、文化活动中心、健身路径、羽毛球场、篮球场等文化活动设施,社区积极争取市、区民政局的支持,申请专项资金建设老年福利星光计划,于2002年11月投入xxxx元扩建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第三层,建成室内文体活动室,进一步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以创建文明市民学校示范点为契机,投入资金xxxx元添置会议桌、椅子、讲台、黑板等教学设备,为更好做好社区文化工作奠定基础,推进社区资源共享。社区以党建联席会为载体,经过协调和利用社区单位资源,社区内市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航空酒店的多媒体电教室、音体室、图书馆、多功能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均对社区居民开放。增加了文化活动项目,拓宽了文化活动阵地,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活动。

四、选准载体,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注重发挥社区单位、共建单位、社区文化人才的资源和优势,开展警民共建、校居共建等具有社区特色,社区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科学、教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与共建单位**消防大队联合举办“消防进社区”**社区消防现场培训会,组织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市第二实小、**幼儿园的学生到场参观学习,学习培训内容广泛,学习消防常识,现场培训正确使用灭火器,家庭防火、救火,火场实地逃生,高空救助取得很好的培训效果。有效地提高社区单位、社区居民的消防知识水平。通过警民共建活动开创了共建新局面,**社区与**消防大队于2002年8月被评为省第三届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社区为活跃社区文体活动氛围,经常利用重大节假日组织开展文明、高尚的文化、体育、妇联等一系列活动。如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党建、国庆、元旦、老年节举行社区广场文化活动、文艺会演、宣传咨询、文体竞技比赛,吸引众多居民热情参与,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

为促进社区居民接受再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社区以文 明市民学校、人口教育学校、老协理论研讨班、老体协文体辅导站为载体,充分发挥社区教育阵地作用,邀请市、区党校优秀教育、区科协、区文体局、共建单位**消防大队、武警大队等单位的业务骨干来校授课,举办政治时事、科普文化、法律、国防消防知识等各类学习班和专题讲座,扎实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夯实社区文化基础。

2002后七月份省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泉州召开,与会代表一行25xxxx人,其中厅级干部105位,在省委宣传部荆福生部长的带领下,到我社区参观指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了解四进社区工作情况,代表团对社区文化工作成效表示满意,给予了高度评价。

传统文化事业发展 篇7

关键词:民族优秀文化,群文事业,发展

一、前言

群众文化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结晶, 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特征, 也是一个民族历史形成的文化心理、民族风俗和人文精神。民族优秀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和重要的生产力资源, 也是推进群文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 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对于推进群文事业发展是极为有效的。

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打造特色文化精品

各地应该要按照"保护为主、突出特色、传承利用"的原则, 加大对辖区内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力度, 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重点扶持能够体现出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团体, 鼓励优秀作品的积累与创作, 打造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与此同时, 还要努力培育具有地方风貌、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区域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 提升文化软实力。此外, 各地还应该重点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建设, 其中包括县级的舞台艺术经典剧目建设工程, 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 优秀民族歌曲创作推广工程, 文学精品工程, 优秀影视戏剧工程, 优秀书稿工程, 县级优秀文化人才工程, 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培养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曲艺、民间文艺的专业人才, 努力提升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产业能力, 努力推进群文事业发展。例如四川省小金县倾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近年来, 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出版发行了《四姑娘的风采》等书籍、《四姑娘之恋》等光碟, 收录了大量的红色歌谣、民间山歌、谚语、歇候语、传说故事, 同时制作了嘉绒文化本土风情歌曲专辑《喔呀呀, 小金我的家》、歌曲《我要去小金》《赞拉的传说》《小金牧民心歌》《欢腾的小金》《美丽小金我的家》等,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团结友爱、协作互助、遵规守则、诚实做人等传统美德就是最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行为准则, 是值得我们追崇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也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各地要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各级道德模范、学习民族传统美德,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发现、学习“最美人物”, 向争做“最美人物”转变。与此同时,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公益讲座, 以弘扬正气, 歌颂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为宗旨, 将优秀经典与当前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提醒人们要勇于承担家庭、社会责任,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此外, 还要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农家书屋、广播站和卫星接收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修缮改造。并且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升级改造等惠民工程。通过座谈会、板报、墙报、图片展等多种形式宣传民族传统文化, 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有效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群文事业发展。

四、举行民歌大赛, 弘扬民族文化

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即兴编作、口头传唱的音乐作品, 具有灵活生动、平易近人、朴实简明的特点, 聚集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智慧, 体现出了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各地可以定期举行民歌大赛, 弘扬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 推进群文事业发展。例如某县近期就举办了全县民歌大赛, 共吸引来自全县11个乡镇 (区) 30支代表队参赛, 邀请县群众文化艺术馆、县文化馆、县音乐家协会的专家担任评委。参赛选手既有80多岁的老者, 又有10多岁的儿童。参赛曲目多为当地优秀的传统民歌, 既有悠扬婉转的《土家妹子》, 又有风趣幽默的《扯谎歌》, 还有雄浑高亢的《唐崖魂》等。选手们用原生态的唱腔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劳动、歌唱大地的山山水水, 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举办本次山民歌大赛, 旨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重点品牌, 挖掘更多民间优秀民歌人才, 为推动当地群文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力量。

五、以学校为载体来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教学

第一, 各地可在当地学校开设民族文化教育课, 以此来作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有力手段来抓, 并且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来编写校本教材;以“民俗礼俗、民族歌舞、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民族乐器、民族体育等”作为开设民族文化教育课的内容, 借助学校开设兴趣班平台, 向学生传授民族歌舞和民间工艺, 如举办了民族歌舞、民族工艺、民族乐器等兴趣班, 开展水歌、苗歌、刺绣、蜡染、剪纸、绘画、银饰、雕刻、芦笙、铜鼓、木鼓、木叶水族芦笙舞、铜鼓舞、斗牛舞、苗族芦笙舞、古飘舞等教学。

第二, 上好地方传统文化课程,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可利用课堂讲授、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网络技术等办法, 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感悟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让学生诵读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走近名胜古迹、知道古代发明、欣赏古建艺术、鉴赏古文字画、喜爱书法艺术、欣赏戏曲杂耍、感悟风俗人情等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培养自觉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高自身素养, 启迪个人智慧, 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立志用个人理想梦想践诺中国梦。

第三,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心灵。各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 积极开展“四项”主题教育活动, 知晓传统文化知识,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灵。一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品读中华美文。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二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弘扬中华美德;三是开展书法艺术教育, 传承书法艺术;四是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感悟中华文化。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亲近历史名胜、了解历史文人、收集民俗民情、观看书画作品、欣赏戏曲名剧、寻访文化名人等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志杰.群众文化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催化剂[J].中国土族, 2009 (01) :133-136.

传统文化事业发展 篇8

关键词:文化馆+ 文化 品牌 创新模式 科技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整合、联合、融合一切适应时代的有利因素,提升效能,服务群众,以“文化馆+”思维去适应“现代”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文化馆+“文化”

(一)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内文化的总和,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历史传统,熔铸出不同品格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群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地域文化来自于本地区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认同,它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分。尊重地域文化,把它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内涵,这既是对历史上已经形成的深厚地域文化的自觉传承,又是对更高文化发展目标的支撑,应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化是所有艺术之根,是母体、是本元。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都拥有各自鲜明独特深厚的文化。通过对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认真挖掘,开发利用,能使群众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培育地方特色文化的主体,正确处理好群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非常重要。要坚持“以人为本”,竭力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突出群众文化的地域特征、时代主题和群众的精神风貌,进一步丰富拓展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真正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艺术审美情趣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同时,差异性本身又会增强互相之间的欣赏和吸引力,研究、发展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更大。

(二)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一个区域的群众文化是代表着这个区域文化的整体特征,同时文化艺术的发展要有不竭的生命力,就不能拘泥于一种方式或者一个环境下的发展,应该尽可能探求多形式、大空间的发展。群众文化亦如是。文化馆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往往群众文化工作在本地区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即便它已经逐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自身价值,如果不能逐渐地向外发展、传播和交流,就会遇到“瓶颈”。诚然,文化馆的主要职能是“全民艺术普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但“基本”并不意味着“低端”。文化馆在提供普及型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外,还应为全社会提供提高型的高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中讲求更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高度。“高度”何来?在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新形势下,想要冲破原来固有的空间,势必要在全球化语境中来探讨考量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路径,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我们现有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新文明观”,这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国际,展望未来。对于文化馆来说,就是要以国际视野来发展群众文化。这与之前提到的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矛盾。相反的,文化馆如果能更好地让地域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把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让群众文化以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世界对话,无疑将更有利于带着最深沉精神追求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应该就是对人类文明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规律以及人类建造美好“地球村”愿景的最好诠释。

二、文化馆+“品牌”

(一)强化品牌活动建设。如果说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馆工作的“龙头”,舞活了“龙头”,“龙身”自然会全身全力跟着舞动,那么品牌活动则是“龙头”上的“龙珠”,龙珠熠熠生辉,才能飞龙乘云。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活动品牌,是群众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品牌越强,号召力越大,影响力越广,文化馆要有效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供给水平,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效能,让群众认可你,跟随你,就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用心、用情、用智慧更好地挖掘、整合群众文化资源,策划打造一批新颖独特、生动有趣,立得住、独具魅力的群文特色品牌。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文化民生,提高普惠程度,把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社会低收入者等特殊群体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品牌活动量身定做、“私人订制”、精准服务。要坚持城市与农村群众文化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城乡文化互动互助工程,努力把城市的文化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农村的文化资源、文化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凝聚合力。要促进城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多下乡、常下乡,农村群众品牌活动多进城、常进城,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服务均等化,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大众,植根心底。此外,还要注重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进一步增强群众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断促进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做大做强文化馆品牌。

(二)注重艺术精品创作。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是衡量和检验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品牌。对于文化馆而言,群众文艺创作是反映体现文化馆工作水准和检验艺术成果的重要内容,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吸引、引导、启迪群众。因此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打造文化馆群众文化创作品牌,这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因而,文化馆群众文化创作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受众反应、社会影响等综合因素作为评判群众文化产品的主要指标。通过进行全链条式跟踪指导,层层把关,不断加大群众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基层联系点等方式,引导群众文化工作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扬“工匠精神”,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打磨推敲,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既“养眼”又“养心”、真正滋润心灵,深受群众欢迎的群众文化艺术精品。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进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文化消费过程中,引导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公文处理工作细则下一篇:《蝙蝠与雷达》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