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学生思考的问题]
(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插入铜丝接触到锌粒后,为什么在铜丝上出气泡?
(3)铜丝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
学生根据实验,建议讨论步骤:现象(易)——解释(难)——结论(难)
一、原电池
对比铜锌原电池与直流电源或干电池的实验,得出有关的电极名称,电流流动方向,电子流动方向等。
电极反应:负极(锌片) Zn - 2e = 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 + 2e = H2↑(还原反应)
原电池反应:Zn + 2H+ = Zn2+ + H2↑
定义: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中: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较不活泼金属),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较活泼金属)。
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原电池组成:①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②电解质溶液(中学只局限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况)。
原电池形成电流的条件: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构成闭合回路。
经常用做惰性电极材料的物质是Pt(铂)或C(石墨),如下图两个装置的电极反应是相同的。
说明:教学软件不能代替教学实验,不过可以在总结时用演示教学软件。
[练习]判断下列装置那些能构成原电池,标出电极名称,写出电极反应。
二、化学电源
(教师可以布置课外文献检索,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涉及过多内容,局限于教材即可)
1、干电池
家庭常用电池。
常见的是锌-锰干电池。如图:
2、铅蓄电池
目前汽车上使用的电池。
铅蓄电池的构造是用含锑5%—8%的.铅锑合金铸成格板。PbO2作为阳极,Pb作为阴极,二者交替排列而成。电极之间充有密度为1.25%—1.28%gcm-3的硫酸溶液。
3、锂电池
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锂作为负极,技术含量高,有质量轻、体积小、电压高、工作效率高和寿命长等优点。常用于电脑笔记本、手机、照相机、心脏起博器、火箭、导弹等的动力电源。
4、新型燃料电池
还原剂(燃料)在负极失去电子,氧化剂在正极得到电子。
目前常见的有,氢气、甲烷、煤气、铝等燃料与空气、氯气、氧气等氧化剂组成的燃料电池。
特点是能量大、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和能耗少等。
三、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金属的腐蚀
金属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 析氢腐蚀(在酸性条件下)
说明:析氢腐蚀备有Flash演示教学软件,请查阅或选用。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吸附的水膜由于溶入二氧化碳,使H+增多。
H2O + CO2 H2CO3 H+ + HCO3-
构成的原电池:铁(负极)——碳(正极)——酸性电解质薄膜
负极(铁)Fe – 2e = Fe2+ (被氧化)
正极(碳)2H+ + 2e = H2↑(被还原)
◇ 吸氧腐蚀(在弱酸性或中性条件下)
说明:吸氧腐蚀备有Flash演示教学软件,请查阅或选用。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水膜溶解了氧气。
构成的原电池:铁(负极)——碳(正极)——电解质薄膜
负极(铁)2Fe – 4e = 2Fe2+ (被氧化)
正极(碳)2H2O + O2 + 4e = 4OH-(被还原)
◇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往往同时发生,一般情况下,钢铁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
[讨论] 析氢腐蚀或吸氧腐蚀钢铁表面水膜溶液的PH值会有什么变化?
(2)金属的防护
[通过研究讨论学习]
1、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
2、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涂油脂、油漆,覆盖搪瓷、塑料,电镀、热镀、喷镀,在钢铁表面形成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
3、电化学保护法。
Ⅲ作业——教材69页:一、二、三题
[课后研究课题]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鲁科版高一年级化学必修2《铜锌原电池原理》
●2.达成目标: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能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能判断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以及内电路中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学会分析和书写电极反应式。
●3.学习方法建议:
根据视频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单上相应的任务。如果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暂停或回放,直到完成为止。如果还有疑惑或建议,请记录在学习任务单的“困惑与建议”一栏,并在课堂上集中探讨。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学生分组实验—协作探究—完成自我检测—教师巡视,进行个性化辅导。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观看实验视频一,将铜片、锌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产生的现象并做解释。
(2)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锌片上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并用单线桥法表示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在这个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观看实验视频二, 请思考并解释: 当插在稀硫酸中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时,铜片上有什么现象?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了什么?在这个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4)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动画模拟来填空:
1负极(片),正极(片):
2外电路电子流向:
外电路电流流向:
内电路离子移向:
3电池反应(总化学方程式):
4动脑思考:对比电池反应与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能发现什么?
三、困惑与建议
《铜锌原电池原理》解析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了微课程设计的ADDIE模型,即分析、设计、制作、应用、评价。我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以此模型为指导,为微课程的教学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证。
●分析
微课程的选题一般选择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等,我选择的课题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铜锌原电池原理》。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电化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一知识点很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很多学生难以在头脑中建立起电子在电池的正、负两极间转移的微观模式,所以有必要将其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
依据教材的要求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发展情况,我明确了本节微课程要达成的目标是掌握和理解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其中包括:能够判断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判断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方向以及内电路中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学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设计
要使学生达成所设定的目标,需要设计好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下简称“任务单”)。任务单由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三个组成部分。
学习指南包括课题名称、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和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等四个子项。通过学习指南设计,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主题和达成目标的要求,对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可以达成学习目标提供了建议,了解了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在课堂上将要进行和参与哪些活动,明确课前自主学习微课程与将要进行的课堂学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学习任务是任务单的主体部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目标的重要保证,学习任务的要求必须具体,可操作性要强,让学生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能达成设定的目标。根据本节微课程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我制定了四项学习任务。
困惑与建议部分是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微课程的一些建议进行记录,留待课堂学习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制作
我制作了相应的微视频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单相关学习任务。本节微视频时长6分51秒,使用Camtasia 8.0进行录制和后期加工处理。整个微视频的讲解对学生都使用第二人称“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时感觉教师好像直接面对自己一样,增加了亲切感,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微视频首先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电池图片,简要介绍化学史——伏打电池的起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微课程的学习任务就是研究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播放实验一视频: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到稀硫酸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观察到在锌片上产生了大量的气泡,而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在微视频的后期制作时,我对产生相关实验现象的局部都进行了放大处理)。实验一视频播放完后,字幕显示“请暂停播放,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两项学习任务”。此时,学生需要暂停视频播放,并完成任务单上相应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会比较容易完成任务中的问题和练习。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如何将反应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呢?为了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降低思考的难度,同时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让锌失去的电子不是直接传给H+,而是通过外加导体间接传递,就可以发生电子的有序流动,外加导体上就能形成电流,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不直接”、“间接传递”、“有序流动”等重点词进行了颜色强调和符号标注)。
继续播放实验二视频:将实验一中的铜片和锌片分别用导线连接在电流表的正、负两极,引导学生观察铜片上有什么现象,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会观察到铜片上竟然会有气泡产生,同时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这个实验结果出乎意料,自然而然会引发其思考。同样,实验二视频播放完后,学生需要暂停视频,完成任务单学习任务3。
为进一步解释铜片上产生气泡的原因,我将铜锌原电池原理的微观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电子持续从锌片沿导线转移到铜片上,与此同时锌片上不断有锌离子进入稀硫酸溶液并移向铜片,溶液中的氢离子也不断向铜片定向移动并在铜片上得到电子产生氢气气泡。模拟动画的使用让铜锌原电池中电子的移动、两极发生的变化以及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这些抽象的微观过程变得直观、生动。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并联系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很容易判断出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以及溶液中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同时学会将作为负极的锌片发生的氧化反应和在作为正极的铜片上氢离子发生的还原反应表示为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明确如果将二者相加并把电子约去就可得到铜锌原电池的电池反应式,学会了以上知识学生自然就可以顺利完成任务单上有关铜锌原电池原理的学习任务4。
自此,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了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完成了思维上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突破了本节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微视频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了简单小结,指出原电池是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在构成原电池前后反应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能量的转化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提出对所学知识的延伸思考:如果改变铜锌原电池的电极材料,或者更换电解质溶液,是否能形成原电池?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的渴望。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我提供了几道与学习任务难度相当的题目让学生练手,使其有机会印证自主学习成效,获取学习成就感。另外,我还设计了根据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自己在家制作一个水果电池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动手实践的能力。
●应用
我制作的微课程在课前发给学生供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时使用。在课堂上,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的环节,学生在此环节中展示自己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收获,提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对微课程的建议,然后进行小组内的合作讨论。学生在回答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时遇到了障碍,于是自然需要分组来进行合作探究。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多种不同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审核的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而展开讨论分析,最终总结出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预料之外的现象,他会把疑问提出来,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当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难以解释问题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学生帮助。最后,学生完成课堂检测,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个性化辅导。
●评价
解析 A项,虽然Cu不与溶液直接反应,但可以发生类似钢铁的吸氧腐蚀,所以能构成原电池。(Cu2+/Cu标准电极电位+0.3402V;O2/OH-标准电极电位+0.401V。这两个半电池有电位差,因而能形成原电池。) B项,构成以KOH为电解液的氢氧燃料电池。C项,有外接电源,它应该是电解池。D项,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中间通过盐桥连接起来构成闭合电路,所以能构成原电池。
点拨 判断方法:(1)先分析有、无外接电源,有外接电源的为电解池,无外接电源的为原电池。(2)从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分析,主要是“四看”: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存在活泼性差异(燃料电池一般为惰性电极);看溶液——看是否是电解质液;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两个半电池中间可通过盐桥连接,构成闭合回路);看本质——有无氧化还原反应。(3)多池相连,无外接电源时,两极活泼性差异最大的一池为原电池,其它可看成电解池。
考点2 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
例2 将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原电池。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发生还原反应,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解析 在原电池中,比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A、B相连时,A为负极,说明A比B活泼;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由于电子流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C为失去电子的一极,C比D活泼;A、C相连时,C极上产生气泡,即C极上发生的反应是2H++2e-=H2↑,是还原反应,所以A比C活泼;B、D相连时,B发生还原反应,故D比B活泼。综上所述可知,活动性顺序为A>C>D>B。
点拨 正负极的确定:(1)由两极的相对活泼性确定,但需要注意的是,Mg—Al—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Al为负极;Cu—Fe—浓HNO3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Cu为负极。(2)由电极变化的情况来确定:某一电极若不断溶解或质量不断减少,则此电极为负极;若某一电极有气体产生,电极质量增加或不变,则此电极为正极(燃料电池除外)。(3)根据某些显色现象确定:一般可根据电极附近指示剂(石蕊、酚酞、湿润KI-淀粉试剂等)的显色情况来判断电极反应的情况,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4)原电池中负极一定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一定发生还原反应。
考点3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例3 下列电极反应式,正确的是( )
A. 某固体燃料电池以CsHSO4为电解质传递H+,电池总反应为2H2+O2=2H2O,那么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
说课人:张军贵
《原电池》,其内容主要包括原电池原理、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以及原电池的用途,本节内容属于理论知识课。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有关金属的性质、用途等教学基础之上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是能量转化的具体体现,是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同时,为后续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a.理解原电池原理。b.初步掌握电极判断。c.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2)过程与方法
能对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和奇妙与和谐。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原电池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由于原电池原理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故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二、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金属与酸反应规律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本节重要的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分析与归纳能力还很欠缺。
情感方面: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本节课教学通过①情境激学法,②讨论教学法,③CAI辅助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让学生自主探究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主要通过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增强合作意识,并掌握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
(一);重点剖析
(二)考点精讲;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一)重点剖析 教学重点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在归纳出原电池定义之后,由于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采用动画模拟锌铜原电池的微观反应,使学生更加容易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在教学中达到直观、形象、生动的效果,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二: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通过总结得出正确结论后,适当的增加课堂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于本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三: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二)考点精讲 讲练结合,让学生掌握原电池常见考点。
(三)巩固练习。这几道作业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感受这个过程中的快乐。
一、探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原电池形成的原理及原电池的定义。
2、能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3、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运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原电池原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引入】电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池?(学生踊跃回答)电池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谁发明的吗?告诉大家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于1799年发明的,又称伏打电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原电池
【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展示】西红柿电池。(观看趣味实验,激发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欲望。)【转引】下面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探究】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测量溶液的温度,分析能量变化情况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3: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起来插入稀硫酸的烧杯里。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
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3、铜片上有气泡
【教师设疑】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学生激烈讨论的焦点问题有:
1、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
2、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
3、锌片有什么变化?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结果: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上,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转变为氢气 【引导】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锌片上的电子是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片上? 【学生回答】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检测有无电流
【实验验证】在连接锌片和铜片的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结论。【学生回答】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子流过,证明氢离子得到的电子确实是锌片失去,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的。
【追问】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生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师生小结】
原电池的定义:我们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认为构成原电池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实验验证】用下列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稀硫酸、电流表、导线、碳棒、烧杯分析验证下列哪些装置可以构成原电池?
【思考】若把B装置中的一个铜片分别换成铁片和碳棒后,能构成原电池吗?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首先,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其次,满足下列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教师强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成回路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给与补充
【思考与交流】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
【课堂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 镁
B 石墨
C 铝
D 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 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A X>Y>Z B X>Z>Y
C Y>X>Z
D 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问题: 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加入NaCl的作用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探究原电池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工作原理,明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会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设计简单的原电池,会判断电极名称,电子及电流的方向。
2、从概念的形成入手逐步探究其原理,以问题为中心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使学生了解原电池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和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⑵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能正确规范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能初步根据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⑵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观察锌片、铜片上各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⑴锌片、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⑵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学生记录现象】⑴中锌片溶解,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现象。⑵中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问题与讨论】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连接后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气体是什么?怎样产生的?
【学生猜想与推测】铜片上的气体应该是氢气,虽然铜不与稀硫酸反应,但锌片与铜片连接后,锌片仍然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而溶解,铜片上发生了氢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生成氢气。铜片上的电子来自于锌片,即锌片上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了铜片上,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
【教师活动】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电子的流动方向、离子的移动方向。【启发】从物理角度看,电子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怎样证明电流的产生? 【学生回答】连接灵敏电流计检验电流的存在。
【学生分组实验】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以后连上灵敏电流计,插入稀硫酸中。【问题】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偏向何方。【学生】指针偏转,偏向铜片一方。
【问题】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有电能产生,请问电能是从什么形式的能转化来的?
【小结】由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定向移动可以形成电流,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这样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层层递进,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推测的能力;在概念的逐步形成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初步形成了原电池的概念。
四、进一步探究原电池的本质。
【提问】作为电池,有正极和负极之分,锌片和铜片谁是正极,谁是负极,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电子流出(电流流入)的电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电流流出)电极为正极。所以 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指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从实验现象知道,指针偏向铜片铜片为正极,那么锌片为负极。【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以及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过渡】锌片、铜片上发生的变化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用一个最简单的式子把其变化本质描述出来?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启发,运用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据反应本质写出电极反应式。
【板书】负极(Zn)Zn→Zn2++2e-正极(Cu)2H++2e-→ H2↑
总式 Zn +2H+ = Zn2+ + H2 ↑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强调其写法需注意事项。【提问】原电池反应与普通化学反应相比有何特点? 【指导实验】⑴锌粒单独与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
⑵用铜丝接触锌粒,观察现象。
⑶拿走铜丝,观察;再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讨论、汇报实验结果:形成原电池反应可加快反应速率。
【小结】发生原电池反应时,电子从负极流出,流入正极;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而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直接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原电池反应可加快反应速率。
【板书】负极:还原剂-ne-→氧化产物(氧化反应)正极:氧化剂+ne-→还原产物(还原反应)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流向正极,形成定向移动的电子流,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分开在两极发生,使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设计意图】揭示原电池的反应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问题与讨论】比较伽伐尼电池、伏打电池和今天的化学模型电池,请你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教师活动】重新演示这几种电池的投影,启发学生,共同探讨。【板书】原电池形成的条件:⑴两个电极,能导电。(强调:不一定是金属电极)⑵电解质溶液或者熔融态的电解质,能提供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导电。(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⑶形成闭合的回路 【设计意图】利用化学史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抽象其本质的能力。完成化学源于生活,探究其本质,应用于生活的学习目的。正在修改的教案
一、探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理解原电池原理,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运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原电池原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重点
进一步探究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单液原电池向双液原电池的过渡
四、探究过程
【展示】西红柿电池。(观看趣味实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欲望。)【引入】电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池?(学生踊跃回答)电池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电池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吗?
【提问]原电池在必修已介绍过,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回顾下列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要想构成原电池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 【学生回答】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首先,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其次,满足下列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教师强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成回路 【思考】
下面,依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请大家判断下列装置是不是原电池,不是的说明理由,是的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动画演示】原电池工作原理(以Zn-Cu原电池为例),教师做补充讲解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做下面的实验
Zn-Cu原电池,用一个较大的电流表,用的电解质溶液浓度较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
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幅度越来越小 【学生讨论】
为什么两极上均有气泡产生?这个原电池能否持续稳定产生电流?为什么? 【教师总结】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这个原电池不能持续产生稳定电流。主要原因是锌与稀硫酸直接接触,氢气在锌片表面不断析出构成了原电池,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当锌片表面完全被铜覆盖后,不再构成原电池,也就没有电流产生。其次,两极周围有过剩电荷,阻碍电子的定向移动。
【提问】怎样才能持续产生稳定的电流呢?结合我们刚才分析的原因,应该怎样改进原来的装置呢? 【学生回答】
1、要避免锌与稀硫酸直接接触;
2、想办法消除两极周围的过剩电荷。【演示实验】
1、演示带有盐桥的改进实验。(边实验边讲解以下内容:
1、该原电池的组成;
2、相关概念:半电池、半反应、外电路、内电路、盐桥。)
2去掉盐桥,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为什么?眼桥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不再偏转,因为这是个断路。盐桥的作用沟通内电路
【讲解】盐桥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并总结出盐桥的另一个作用—平衡电荷 【讨论并比较】盐桥原电池有什么优点简单原电池和带有盐桥原电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问】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应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总结】
1、电极和与其接触的电解质溶液不发生反应
2、用眼桥接通电路
【过渡】那么依据原电池原理如何设计一个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 〔巩固练习〕把反应Fe+2FeCL3=3FeCL2设计成双液原电池 〔课堂总结〕
1、原电池原理
2、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应具备的条件
3、原电池的设计思路
濮阳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陈少帅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原理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将原电池内容进行细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71-72页,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的学习)【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追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了解。【实验探究一】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确定,活泼性较强的做负极,而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实验探究二】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二:电极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实验探究三】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探究到。提问: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所以产生了电流
【追问】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在化学学习中哪种化学反应能使电子定向移动?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由以上提问,可得出构成原电池的第四个条件: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对构成原电池的四种条件记忆两分钟,之后进行提问。【提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子的流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之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负极:较活泼金属,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讲述】刚才讲解了有关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各电极的反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与理解。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定义和专用名词进行记忆。【练习】判断装置是否能形成原电池?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电池;CDFMN不能构成原电池。
【追问】CDFMN为什么不能构成原电池,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复习巩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结尾】展示原电池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是学生对原电池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播放一段由橙子制造原电池的实验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用身边简单的生活原料来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学以致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板书】
电化学——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解决这类题型必须清楚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作电极(或一种惰性电极,如石墨电极、铂电极。),例如:Zn-Cu,Cu-Ag,Zn-石墨,Cu-Pt均可以是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的材料;(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与电解质溶液共同构成闭合回路。要构成一个原电池,必须满足这样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均不能构成原电池,如对表1中各种装置的判断。
表1
归纳总结在判断一个装置是否原电池时,应该注意这样三点:(1)不要计较电极的形状和大小;(2)不要计较闭合电路的形成方式,可以有导线,也可以不用导线,只要让两个电极互相连通就行;(3)也不必考虑电解质的成分,可以是一种溶质,也可以是多种溶质的电解质溶液;可以是强电解质溶液,也可以是弱电解质溶液。
二、考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表2
表2列出了几种装置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一般说来,简单的原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一般是负极金属本身失电子变成金属阳离子:
R-ne-Rn+,比较容易写出;正极上的反应相对复杂一些,需要判断出溶液中的哪种微粒在正极板上得电子,这取决于溶液中各种微粒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大小,这是正确写出正极上电极反应式的关键。常见的有这样三种情况,(1)酸性溶液中,H+得电子,发生析出氢气的反应,可以看作金属的析氢腐蚀;(2)在弱酸性、中性溶液中,通常溶液中的O2得电子,可以看作是负极发生吸氧反应;(3)当溶液中有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后面的金属阳离子时,通常该金属阳离子得电子,如Cu2+、Fe3+、Ag+等。
这是一些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但是对于一些实用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则要认真思考。
例1铅蓄电池是化学电源,其电极材料分别是Pb和PbO2,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工作时,电池的总反应为PbO2+Pb+2H2SO42PbSO4+2H2O,其中Pb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硫酸。根据上述情况判断:(1)蓄电池的负极是,其电极反应式为。
(2)蓄电池的正极是,其电极反应式为。
(3)蓄电池工作时,其中电解质溶液的pH(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从电池的总反应,可以看出Pb的化合价升高、失去了电子,因而作负极。这时,有些学生可能会将电极反应式写作Pb-2e-Pb2+。这里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因为PbSO4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硫酸,所以生成的Pb2+并不能存在于电解质溶液中,必须与溶液中的SO2-4继续发生反应生成PbSO4(Pb2++SO2-4PbSO4),所以,负极周围发生的电极反应为:Pb-2e-+SO2-4PbSO4。
同理,从总反应上看,得电子的物质是PbO2,所以正极是PbO2,首先发生的变化应该是PbO2+2e-Pb2++2O2-,在水溶液中,O2-是不会存在的,它有两个去向:在酸性溶液中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即2O2-+4H+2H2O;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与水结合生成OH-,即2O2-+2H2O4OH-。这里显然是前一种情况,也就是说,在正极PbO2及其周围发生了两个连续的变化:PbO2+2e-Pb2++2O2-和2O2-+4H+2H2O,两个连续发生的反应的反应式相加的结果就是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式:PbO2+2e-+4H++SO2-4PbSO4+2H2O。
由于铅蓄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硫酸被消耗,浓度降低,所以电解质溶液的pH会增大。
归纳总结书写实用电池的电极反应式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两极得失电子数要相等;(2)电极反应不单纯是电极自身的反应,而是这个电极及其周围的区域发生的反应,也就是说一定要考虑电解质溶液对电极反应的影响;(3)当已知电池的总反应时,如果能够判断出某一极的电极反应,则可以利用两极反应之和等于电池的总反应这一重要关系,推断并写出另一电极上的反应式。
三、考查推断反应现象
图1例2如图1所示,将一个铁片和石墨片用导线连接后,放在一张滤纸上并压紧,使三者充分接触, 并不断向滤纸上滴加饱和食盐水和酚酞的混合液,一段时间后。
(1)先变红的区域在 附近,该电极是 极。
(2)写出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式 。
解析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不难发现,铁片、石墨、导线、食盐水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其中铁片为负极,石墨为正极。负极上的电极反应为:2Fe-4e-2Fe2-,正极上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于是先变红的区域为石墨片附近,该电极为正极。
归纳总结解决这类问题时注意:若要分析原电池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必须先分析原电池的两极、以及电解质溶液中所发生的反应,由反应结果去推断反应的现象。
四、考查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例3为了探究金属腐蚀的条件和快慢,某课外学习小组用不同金属丝将三根大小相同的普通铁钉分别固定在图2所示的三个装置内,并将这些装置在相同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铁钉腐蚀最严重的是 (填a、b或c),铁钉几乎未被腐蚀的是 (填a、b或c)。
图2
解析电化学腐蚀是造成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电化学腐蚀的机理是构成原电池。乍一看,三个装置中,铁钉都没有与液体接触,都没有形成原电池。实际上,只有铁钉c由于浓硫酸的强吸水性而处于干燥的环境,所以没有形成原电池而几乎不会被腐蚀。铁钉a、b处于酸性潮湿的环境中,表面上会形成一层酸性液膜,这层液膜与铁和碳能形成无数微小原电池而被腐蚀。同时,铁钉b还与铜丝形成另一个宏观上的原电池,腐蚀就更快,所以,腐蚀最严重的是铁钉b,几乎未被腐蚀的是铁钉c。
五、考查按要求设计原电池
例4某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是:
Zn+Cu2+Zn2++Cu
该原电池组成是( )。
电解质溶液正极负极
ACuCl2溶液ZnMg
BCuCl2溶液CuZn
CZnCl2溶液ZnCu
DZnCl2溶液CuZn
解析从给出的总反应可以看出:Zn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所以Zn一定作负极,然后只要找比Zn活动差的金属电极或惰性电极作正极都可以。得电子的是Cu2+,则电解质溶液中必须含有Cu2+,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溶液都可以。所以这题的答案应该是BD。
归纳总结在解决这类习题时,必须要抓住电池的总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作为出发点来进行分析和设计。
一、教学背景
1,学生: 中学
2,学科:化学 3,课时:1 4,准备实验材料: 桔子 锌片
铜片 电线 小灯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原电池形成的原理及原电池的定义。
2、能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3、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运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原电池原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四、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五、教学方法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实验教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六、探究过程
【引入】电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池?(学生踊跃回答)电池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谁发明的吗?告诉大家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于1799年发明的,又称伏打电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原电池
【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展示】西红柿电池。(观看趣味实验,激发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欲望。)
【转引】下面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探究】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测量溶液的温度,分析能量变化情况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3: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起来插入稀硫酸的烧杯里。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
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3、铜片上有气泡
【教师设疑】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学生激烈讨论的焦点问题有:
1、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
2、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
3、锌片有什么变化?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结果: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上,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转变为氢气
【引导】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锌片上的电子是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片上?
【学生回答】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检测有无电流 【实验验证】在连接锌片和铜片的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子流过,证明氢离子得到的电子确实是锌片失去,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的。【追问】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生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师生小结】
原电池的定义:我们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提问】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认为构成原电池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实验验证】用下列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稀硫酸、电流表、导线、碳棒、烧杯分析验证下列哪些装置可以构成原电池?
【思考】若把B装置中的一个铜片分别换成铁片和碳棒后,能构成原电池吗?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首先,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其次,满足下列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教师强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成回路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给与补充
【思考与交流】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1负极(Zn)Zn→Zn2++2e-
正极(Cu)2H++2e-→ H2↑ 总式 Zn +2H+ = Zn2+
+
H2 ↑
2、负极:还原剂-ne-→氧化产物(氧化反应)
正极:氧化剂+ne-→还原产物(还原反应)
3、原电池形成的条件:⑴两个电极,能导电。(强调:不一定是金属电极)⑵电解质溶液或者熔融态的电解质,能提供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导电。(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⑶形成闭合的回路
八、课堂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 镁
B 石墨
C 铝
D 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
析出,X 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A X>Y>Z B X>Z>Y
C Y>X>Z
D 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问题:
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加入NaCl的作用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容量较大,主要解决原电池的基本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难点,通过干电池,水果电池,铜锌原电池,逐步过渡到原理的分析,形成认识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原理的掌握是可以的,在难点的突破上,注重技巧的指导,结合训练,归纳,总结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为研究新型电池做充分的理论准备。
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应包括:虚心好学、肯于吃苦、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勤俭朴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不是看他已经达到了怎样的道德认识水平,更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履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的实际行动。而目前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到的问题:其一是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悖反。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其二是道德意志难敌眼前利益的诱撼。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时候是难以舍弃或拒绝跟前利益的诱惑的。成人如此,何况中学生?对当代中学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学业成绩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功与辉煌,二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诱因,三是看起来可以无尽挥霉的青春生命。其三是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定位。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极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那么在学生心灵的天平上,传统道德规范所赋予他们的价值观与尊严感无疑已被重新定位了。
作为课任教师怎样在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呢。我认为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隐藏着品德教育。学生准时上课的问题:预备铃声响准时进班、正式铃声响准时到达体育场或专用教室等,而我们的经常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了。学生之间彼此尊重问题:学生有没有倾听同学的发言、是否对同学的错误回答进行取笑、是否给同学起侮辱性或歧视性的绰号等,面队这些我们老师又是怎样面对的。同学之间合作问题:学生之间是否回产生不正常的嫉妒、遇到问题是否有互相交流探讨的习惯、班级中的优秀学生是否会主动帮助困难学生(学习上、品德上、经济上等)等,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去引导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学生是否会有效地利用时间(晨读、活动)、课前2分钟是否有固定的习惯、是否能及时订正作业、教师是否能及时讲评面批作业等,我们的教师又是怎么去规范这些的。同时利用不同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德育渗透。对于化学学科,可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因为任何一个化学反映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通过质量守衡定律等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观,同时,根据学习内容还可以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
其实,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直接或见解地渗透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从最基本的品德教育做起,再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为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承担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
三公开活动反思
三公开以来我听取了本学科的前辈及其他学科教学人员的公开课。感触颇多,收获更是多多。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而在自己参加公开课的过程中更是收获多多。同事前辈们帮助我进行案例的详细分析。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师傅们帮助我设计了生动的教学过程。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
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教学设计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引入]我们从初中学习化学开始,就见到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幻灯片上的几个反应,是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观察这些反应,并根据你们所学的知识,你们认为其中哪个反应最有特点?
[引入]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电子的转移。而其他反应并没有电子的转移,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存在电子的转移对于我们研究化学反应能量的转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化学能要转化为电能必然需要电子的移动。因此,也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学能可以被转化为电能。
[讲述]那么,我们把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怎么样能组建成一个原电池呢?请同学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证实。
实验1.将Zn片插入稀H2SO4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实验2.将Cu片插入稀H2SO4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实验3.取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装有稀H2SO4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实验4.用导线将插入稀H2SO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现象。[提问]请做完实验的同学来描述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做解释。[讲解]Cu—Zn原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并推断有电子的定向移动。[引导]请同学们在导线间接入一个电流计来验证我们刚才的推理是否正确。[讲述]现在,我们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请大家注意观察电流计上指针的变化。(操作之)。大家看到了,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因此,像这样一个装置,就将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我们就称之为原电池。
这里,我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连接电流计后,电流计的偏转方向是向顺时针方向偏转。我们根据物理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只有当电流从电流计的红色接线柱进入,从黑色接线柱流出时候,这也说明在这个反应中锌片是原电池的负极,铜片是原电池的正极。
[设问]那么,原电池装置是如何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它的工作原理。
[板书]
二、工作原理
[讲解]我们刚才已经分析了两个电极上面发生的反应。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两个电极间电流流向与电子流向。我们可以从灵敏电流计上看到,电流的方向是由铜片流向锌片。我们知道,电子带负电荷,其流向与电流流向相反,因此,电子的流向是由锌片经由导线流向铜片的。我们把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叫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叫正极。电子流向是通过原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氧化剂从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这两个反应均是在电极上进行的,我们称之为“电极反应”。
[讲解]将两极的反应合起来即为电池总反应。
[ppt演示]工作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正、负两极进行,还原剂(负极)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从而产生电流。
[提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也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板书]
三、构成条件
[设问]首先,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中,只有锌片插入稀硫酸能否构成原电池?将Zn片和Cu片分开插入稀硫酸能否构成原电池?(演示实验后得出结论)
结论1:必须有两个相连的电极,连接形式可以直接接触或用导线连接
[讲解]接下来,我们探究一下电极的材料有什么要求。大家按照幻灯片上面的装置组装仪器,然后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了偏转。[演示实验]老师演示实验
[结论]可以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也可以通过金属和非金属构成原电池。[讲述]接下来,我们把连接好的锌片和铜片两个电极放到蔗糖溶液中,观察指针偏转情况。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实验 结论3:必须有电解质溶液
[讲述]现在,我们用两个相连的电极分别插在两杯稀硫酸溶液,用导线将电极与电流计连接起来;观察指针偏转情况。如上面装置所示,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实验
结论4: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应构成闭合回路。
[讲解]综上所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我们将上述4个结论,整合成两个个必备条件。第一,必须有两个相连的电极。电极材料可以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者是金属与非金属构成。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第二是必须有电解质溶液,且与两个电极接触,形成闭合回路。
[讲述]现在请大家根据上述的标准来判断下列几个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讲述]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我们来看看它有什么应用。一方面,我们利用原电池原理来制备各种各样的电池。
[讲述]此外,我们还能利用所学知识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例如我们学过的钢铁的腐蚀。根据这个提示,请大家看书本P39的交流与讨论。试说明其中的原因。
[讲解]1.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有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两种 2.吸氧腐蚀的原理
[讲述]因此,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不仅可以用来制备各种化学电池,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电化学腐蚀等常见的实际问题。
[课堂总结]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一课时)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李亚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关系,而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二者都属于热力学研究范畴。
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的基础,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其原理可制成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的腐蚀,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2、课标分析
①新课程标准对电极电势等概念不作要求,在理论方面控制了知识深度。
②氧化还原理论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已对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定性的介绍和分析。
③本节课重在对原电池中正、负电极的判断,设计原电池时对正、负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选择以及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等。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办法:①学生共同探讨设计实验方案,体验探究过程。
②通过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和多媒体动画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盐桥的作用。
③结合实验现象强化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原电池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形成过程。②通过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原电池联系社会、生活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5.教学内容的处理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把教学内容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①在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进一步强调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
②学生讨论且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的乐趣。教师通过电子白版转换多媒体动画和电流传感器作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讲解原理。
③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果量化对比、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原电池中盐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④结合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熟练掌握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策略: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手段:利用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及多媒体动画等辅助教学,量化电流强度及演示原电池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电化学原理。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亲自探讨原电池,并运用现代数字实验室及多媒体动画展示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让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学生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分析:
①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感性认识。
②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①氧化还原反应不会判断。②缺乏知识连贯性。
③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学法指导 ①合作探究法
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体验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学习技能。
②教师问题引导法 针对学生探究实验中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思维。③多媒体演示法
运用电子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多媒体演示原电池中盐桥中粒子的移动方向,增加直观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构思
(一)实验引课
教师演示实验,引入课题,质疑问题。、设计意图:①考察学生对必修2所学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②为本节课探究实验创造情景。
③实验引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问题导课
1、上述实验装置构成原电池了吗?
2、为什么无电流通过?
3、怎样才能使得装置有电流产生?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和解决的方法
设计意图:①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判断,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以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现象1:电流传感器显示有电流通过,并指示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在铜片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
结论1: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且其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铜为正极。负极: Zn-2e-=Zn2+ 正极: Cu2+ + 2e-=Cu 总反应: Zn + Cu2+=Zn2+ + Cu
现象2: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越来越小,直至无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全部覆盖。
(二)问题导课
着时间的延续,电流逐渐减小,最后没有电流呢? 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电极反应: Zn-2e-=Zn2+(负极)Cu2+ + 2e-=Cu(正极)
电池总反应: Zn + Cu2+ = Cu + Zn2+
盐桥:通常是KCl饱和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
盐桥的作用:①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②平衡电荷。
(三)课堂小结(学生概括)
1、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中电子、电流以及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板书设计
教师简明扼要书写课堂探究主题流程,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板书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设计意图: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五)练习检测
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写出能构成原电池装置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
(六)时间安排
1、实验引课用时:五分钟
2、第一次讨论:八分钟
3、第一次分组实验:五分钟
4、学生板书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方程式:二分钟
5、第二次讨论:八分钟
6、第二次分组实验:五分钟
7、学生问题反馈:二分钟
8、学生课堂小结和问题交流:五分钟
9、练习检测:五分钟
(七)课后体会和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做探究实验的热情很高,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技能还需加强。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果让学生多接触实验,那么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节 电解池
一.电解池
1.电解、电解池
2.电解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1)构成条件
①有与外接直流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③形成闭合回路。
(2)电解池工作原理(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
(3)电解池中电子、电流和离子的移向 ①电子:负极→阴极,阳极→正极 ②电流:正极→阳极→阴极→负极 ③离子:阳离子→阴极,阴离子→阳极(4)两极放电(氧化或还原)顺序
①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Ag+>Fe3+>Cu2+>H+(酸)>Fe2+>Zn2+>H+(水)>Al3+>Mg2>Na>Ca2>K。+++
+阳极:金属(Au、Pt除外)电极>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注:①阴极不管是什么材料,电极本身都不反应,一定是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的阳离子放电。
②阳极材料若是金属电极(Au、Pt除外),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反应,电极金属失电子被氧化。
轻轻家教
化学反应原理
3.电极反应式:
4.原电池与电解池相连 轻轻家教
高中化学原电池知识点1、原电池的基本情况
(1)构成:两极、一液(电解质溶液)、一回路(闭合回路)、一反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能量转化形式: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电极与电极反应:较活泼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一极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4)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5)电子流向:负极(通过导线)→正极;在电解质溶液中,靠阴、阳离子发生定向移动而导电。
高中化学原电池知识点2、原电池电极反应规律
(1)负极反应(与电极材料有关)
①若为活泼电极:金属失去电子生成金属离子(注意:Fe→Fe2+);
②若为惰性电极(石墨、铂):通到正极上的H2、CH4等燃料发生氧化反应;
②正极反应(与电极材料无关):阳离子放电
高中化学原电池知识点3、重要原电池的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式
(1)铜—锌—稀硫酸电池
负极:Zn - 2e- == Zn2+ 正极:2H+ +2e- == H2↑
总反应式:Zn+ 2H+ == Zn2+ + H2↑ Zn+ H2SO4 == ZnSO4+ H2↑
(2)铜—锌—硫酸铜溶液电池
负极:Zn - 2e- == Zn2+ 正极:Cu2++ 2e- == Cu
总反应式:Zn+ Cu2+ == Zn2+ + Cu Zn+ CuSO4 == ZnSO4+ Cu
(3) 铜—石墨—FeCl3溶液电池
负极:Cu - 2e- == Cu2+ 正极:2Fe3++ 2e- == 2Fe2+
总反应式:2Fe3+ + Cu == 2Fe2+ + Cu2+ 2FeCl3 + Cu == 2FeCl2 + CuCl2
(4)铅蓄电池
负极:Pb+SO42--2e- == PbSO4 正极:PbO2+4H++SO42- +2e- == PbSO4+2H2O
电池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5)氢氧燃料电池
①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4OH--4e- =4H2O 正极:O2+2H2O+4e-=4OH-
②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
负极:2H2-4e- =4H+ 正极:O2+4H++4e-=2H2O
电池总反应:2H2+ O2=2H2O
(6)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①吸氧腐蚀
负极:2Fe - 4e- == 2Fe2+ 正极:O2+2H2O+4e-=4OH-
总反应式:2Fe + O2+2H2O=2Fe(OH)2
②析氢腐蚀
负极:Fe - 2e- == Fe2+ 正极:2H+ +2e- == H2↑
总反应式:Fe+ 2H+ == Fe2+ + H2↑
高中化学原电池知识点4、金属腐蚀
(1)金属腐蚀的类型: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2)电化学腐蚀的类型: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当水膜的酸性较强时,发生析氢腐蚀;当水膜的酸性较弱或呈中性时,发生吸氧腐蚀。自然界中较为普遍发生的是吸氧腐蚀。
高中化学原电池知识点5、金属的防护方法
(1)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如制成不锈钢。
(2)覆盖保护层:涂漆、电镀、搪瓷、涂沥青、塑料、沥青等。
(3)电化学保护法:
①牺牲阳极保护法:如轮船的船底四周镶嵌锌块。
②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又叫阴极电保护法):将被保护的金属制品(如水库闸门、合成氨塔等)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接,做电解池的阴极,受到保护。
高中化学原电池知识点6、可充电电池问题
(1)放电时是原电池,充电时是电解池。
(2)充电时,外接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蓄电池的负极,正极连接正极。
用补偿法测量原电池电动势,并用数学方法分析
二、实验原理:
补偿法测电源电动势的原理:
必须严格控制电流在接近于零的情况下来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因为有电流通过电极时,极化作用的存在将无法测得可逆电动势。
为此,可用一个方向相反但数值相同的电动势对抗待测电池的电动势,使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这时测得的两级的电势差就等于该电池的电动势E。
如图所示,电位差计就是根据补偿法原理设计的,它由工作电流回路、标准回路和测量电极回路组成。
① 工作电流电路:首先调节可变电阻RP,使均匀划线AB上有一定的电势降。
② 标准回路:将变换开关SW合向Es,对工作电流进行标定。借助调节Rp使得IG=0来实现Es=UCA。 ③ 测量回路:SW扳回Ex,调节电势测量旋钮,直到IG=0。读出Ex。
UJ-25高电势直流电位差计:
1、 转换开关旋钮:相当于上图中SW,指在N处,即SW接通EN,指在X1,即接通未知电池EX。 2、 电计按钮:原理图中的K。
3、 工作电流调节旋钮:粗、中、细、微旋钮相当于原理图中的可变电阻RP。
4、 电势测量旋钮:中间6只旋钮,×10,×10,×10,×10,×10,×10,被测电动势由此示出。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电位差计一台,惠斯登标准电池一只,工作电源,饱和甘汞电池一支,银—氯化银电极一支,100mL容量瓶5个,50mL滴定管一支,恒温槽一套,饱和氯化钾盐桥。
试剂:0.200mol·LKCl溶液
四、实验步骤:
1、 配制溶液。
将0.200 mol·L的KCl溶液分别稀释成0.0100 mol·L,0.0300 mol·L,0.0500 mol·L,0.0700mol·L,0.0900 mol·L各100mL。
2、 根据补偿法原理连接电路,恒温槽恒温至25℃。
3、 将转换开关拨至N处,调节工作电流调节旋钮粗。中、细,依次按下电计旋钮粗、细,直至检流计示数为零。
4、 连好待测电池,Hg |Hg2Cl2,KCl(饱和)‖KCl(c)|AgCl |Ag
5、 将转换开关拨至X1位置,从大到小旋转测量旋钮,按下电计按钮,直至检流计示数为零为止,6个小窗口的读数即为待测电极的电动势。
6、 改变电极中c依次为0.0100 mol·L,0.0300 mol·L,0.0500 mol·L,0.0700 mol·L,0.0900mol·L,测各不同浓度下的电极电势Ex。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室温15.3℃;大气压102.63KPa;EN=1.018791233V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与温度的关系为
E/V=0.2415-7.6*10ˉ?(t/℃-25)=0.2341V
0.01000.03000.05000.0700浓度/mol·Lˉ? 电动势/V E(Clˉ|AgCl) lg?Clˉ
0.09730.3314 -2.0000
0.07690.3110 .5229
0.06580.29999 .3010
0.05930.2934 .1549
0.09000.05320.2873 .0458
由外推法可知:?(Clˉ|AgCl)=0.24V 查得文献值E(Cl|AgCl)=0.2221V
相对偏差Er=((0.24-0.2221)/0.2221)×100%=8%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R?=0.9984,可见本次实验线性拟合较好。
误差分析:补偿法必须使回路中电流为零,但是电流为零是理想条件,实际过程中难免会有电流通过(调节过程中),所以原电池或多或少会有极化现象,因此存在误差。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原电池原理的主要应用06-30
论文:《原电池原理》07-17
原电池工作原理说课09-21
一轮原电池教学设计09-27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7-08
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07-16
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09-29
回收废电池的教学反思09-23
信息安全原理与应用06-05
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论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