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精选8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以及超量外汇储备的消极影响,对如何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规模管理结构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1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亿美元。经过不到30年的努力,我国的外汇储备翻了6000倍。其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一、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理论估计
一国的外汇储备可以看作本国对外汇发行国的债权,持有合理数量的外汇储备既是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安全的考虑,也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但是外汇储备如果构成不合理或者超过适度区间,就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那么,我国的外汇储备是否偏高呢?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外汇储备的实际需要两方面因素考虑,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应为4540亿美元。鉴于4540亿美元是以的数据为依据得出的结果,相对于我国当前所需要的外汇储备规模应该是偏小的,但考虑到我国现在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万亿美元大关,还是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外汇储备有过剩的倾向。
二、外汇储备过高的负面效应
过高的外汇储备给我国的经济平稳运行,已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汇储备过高,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高额的外汇储备改变了我国的货币的供应结构,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
4.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
三、解决外汇储备过高问题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超过适度规模的外汇储备会给一国经济平衡发展带来压力和风险。因此,我国有必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抑制外汇储备不正常的扩大。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遏制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其次,对外汇储备结构适当调整,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独大的局面。
1.外汇储备规模的调整。(1)对进口措施进行调整。进口政策调整不仅可以减少我国过高的贸易顺差,也有利于消除政策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和灵敏的市场机制。同时,通过进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大。(2)购买战略石油储备。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被喻为“工业的血液”。但石油的蕴藏和使用却极不平衡。产油国和工业国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国际游资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投机行为,都会造成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今年国际原油价格曾经一度摸高至80美元一桶。过高的石油价格给我国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冲击,我国可以在石油价格回落到合理的时候,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加紧购买石油,扩大石油战略储备。(3)为社保基金注资。目前,全国的社保基金规模只有1477亿元,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保基金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就曾公开表示,社保基金的缺口在1万亿元以上。与社保基金的短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达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央明确指出要多渠道筹集社保基金。因此,将部分外汇储备划拨到社保基金账下是有政策支持的。
2.外汇储备结构的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储备货币币种的选择以及比重安排;二是外汇储备资产的调整。
(1)储备货币币种的选择以及比重安排。储备货币币种的选择以及比重安排是各个国家外汇储备结构调整共同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美国贸易逆差和巨额财政赤字使得美元兑换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持续下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美元的贬值程度,专家提出了不同的预测,有专家认为美元的贬值率在20%左右,也有专家认为美元的贬值率将达到40%。因此,为避免美元贬值造成本国外汇储备缩水,调低美元资产比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调整的一个方向。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调整不能通过大规模减持美元资产来达到减小美元资产比重的目的。当前,我国最稳妥的做法是增加新增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的比重同时将美元资产的增长速度调整到适度的范围,从而降低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近几年,我国同日本、欧盟的贸易发展良好。目前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20我国与上述三个经济体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3561.5亿美元、3020.8亿美元和2360.2亿美元。三者合计占到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41.2%,如果考虑到内地经香港对上述地区的转口贸易,则该比例将上升至50%左右。我国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鼓励我国企业选择欧元和日元等非美元货币结汇,从而扩大欧元、日元等外汇储备的份额。
(2)外汇储备资产的调整。外汇储备资产调整是我国面临的特殊问题。外汇储备资产种类包括长期国债、短期国债、企业债券,股票等。外汇储备的资产调整就是对以上资产比重进行重新配置。对我国而言,则主要是如何调整美元资产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的美元长期债券投资占外汇储备的68%,达4850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债比例为57%,政府机构债券比例为36%,企业债券比例为7%。而我国投资美国股票的资金仅占外汇储备的0.47%。由此可见,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配置的主要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储备的安全性而忽视了收益性。在我国当前外汇储备较为充裕的背景下,外汇储备的盈利性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于润张岭松:《国际金融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147~160
一、外汇储备的现状
(一) 外汇储备与我国经济发展不同步
从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的统计数据来看, 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达到历史新高。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使得我国的利率降低, 低利率使得我国企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过度繁荣经济泡沫繁多, 这种市场的虚假繁荣使得我国的货币贬值, 在此背景下居民的实际工资得不到上涨便会导致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互相关联。一国经济的变动就会对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有些国家为加大国内产品出口, 为国内民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采取货币贬值政策, 这就造成了我国的人民币升值, 在此经济影响下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就会面临着严重的缩水风险, 从而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二) 受国外经济波动影响大, 稳定性不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不断扩大。二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与美国开展对外贸易, 我国也同样与美国开展对外贸易, 力求增加自己的外汇储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另外,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 经济发展一直是世界的龙头老大, 而且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高, 生产的产品在我国国内市场上需求量大, 再加上我国人口基础大、市场潜力大, 因而也造成了我国与美国的对外贸易频繁。由此可见, 受历史因素以及当前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的影响, 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 这种单一币种的外汇储备结构极易造成我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性大且受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大。
(三) 外汇储备结构与贸易结构不对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家领导人对各国的国事访问越来越频繁, 我国与众多国家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合作关系, 例如:欧洲国家、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等。我国的外交呈现多元化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却过于单一化, 美元在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欧元、日元所占比例却很小。不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开展与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也不利于实现我国与其他各国的平等外交。
二、外汇储备问题带来的影响
(一) 加剧了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当前, 世界经济环境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外汇储备量大幅度增加。为了更好地实施我国的汇率浮动政策, 避免出现人民币汇率大幅度波动的现象, 只能采用外汇占款的方式进行处理。所谓的外汇占款就是指用基础货币购买外汇。现阶段, 我国外汇占款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 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两个。首先, 是受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目前, 我国外向型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对外贸易不断增加, 而人民币升值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从而使得很多企业都通过商业央行将外汇换成人民币, 而这些外汇最终都进入了央行, 从而使得用于购买外汇的基础货币不断增加。其次, 是受我国资本项目的影响。近些年来, 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 从而使得我国资本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国际热钱。政府为了稳定汇率, 避免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 不得不购买市场上溢出的外汇, 从而使得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 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 用于购买外汇的基础货币也会不断增加, 从而使得人民币发行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 外汇储备增加的速度越快, 人民币发行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当人民币发行的速度超过了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速度, 就会出现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管理, 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将会引发通货膨胀, 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二) 弱化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会使得投入到市场中的基础货币不断增加, 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快速上涨。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现在外汇占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关键因素, 严重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了减少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政府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冲销外汇占款。1994年, 我国改革了汇率市场, 并开始对外汇占款进行干预。从理论角度来说, 央行可以采用合理的措施完全冲销外汇占款增量。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难以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冲销外汇占款是要有成本付出的。而且, 随着冲销规模的增加, 付出的成本也会增加。央行冲销外汇占款的成本有两个来源, 一是央票发行获得的利息, 二是存款准备金利息。使用央票冲销外汇占款的成本比较高。虽然相比于央票冲销, 采用存库准备金率冲销的成本比较低, 但是该种方法的实用性比较差。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从而增加了央行决策的难度。由此可见, 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同时还会增加冲销外汇占款的成本。
(三) 难以保障外汇储备的安全性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的外汇储备都是用于投资美元资产, 我国是美国最大的债务国。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要全面了解美国金融市场, 并对投资的资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前, 美债被认为是全球最安全的金融资产, 但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种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现阶段, 美国债务已经达到了法定债务的上限, 美国债务存在很大的问题, 同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使得美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幅度下降。现在, 美国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 我国必须要重新认识美债的价值。巨额的美债存在很大的贬值可能性, 从而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针对外汇储备现状提出的应对措施
(一) 拉动国内需求增长, 刺激国内经济发展
国家的外汇储备应遵循适度原则。外汇储备的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我国经济面临重大风险。过大的外汇规模会使得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较大的比重, 从而使得国内资金运转不足, 企业生产力不足百姓失业率骤增。过小的外汇规模则具有相反的作用。对外贸易支出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调节政府支出以及居民个人支出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过小的外汇储备规模会使我国逐渐脱离世界舞台,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机会减少, 封闭的环境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我国在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前应深入思考造成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大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当前高额的外汇储备从根本上看是我国的国内需求不足引发的。我国人口基数大, 城乡发展不协调, 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无法平等享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这就造成了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大、占我国人口较大比例的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而且面临着繁重的养老问题, 因此他们必须减少消费来保障自身的基本生存。我国要想缓解居民消费动力不足的问题就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产业转移或者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稳定的就业环境是居民取得收入的重要基础,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居民拥有稳定收入后便可以扩大消费, 拉动企业生产。第二,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逐步推进社会公平。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为公民的生活提供了支持, 也降低了居民的生存压力。在居民将来遇到失业或者重大意外事故, 国家的社会保障会帮助居民顺利度过难关, 这就降低了居民的日常储蓄, 拉动了消费增长。第三、国家要通过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或者增大政府转移支付来提高劳动者待遇, 增强劳动者的国家归属感和幸福感。因此, 我国调整外汇规模的根本在于拉动内需, 减少居民储蓄, 扩大消费, 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不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 从而在对外贸易中获得长远发展。
(二) 丰富外汇储备的币种, 制定外贸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单一, 与我国的外贸结构格格不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是我国的经济面临着重大损失。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美国国内居民的过度消费造成美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然而中国则与美国恰恰相反, 中国居民过度储蓄, 造成国内的美元储备创下了历史新高的记录。这使得中美间的经济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中国受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大, 因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 我国蒙受了巨大的财富损失。因此, 为摆脱我国经济的依赖性, 增强我国发展的独立性, 就必须适当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从当前的国际债券市场看, 欧元已成为新兴的主导债券而且亚洲国家的债券市场份额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应更大限度地引入欧元和亚洲国家的货币, 我国的外汇储备也要追求多样化的储备原则, 避免某国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另外, 我国的外汇储备也注重收益问题,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波动性大, 一国货币的贬值会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严重缩水。为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 我们应打破外汇储备的固定投资原则, 采取多样化的投资, 例如:按照一定的投资比例将外汇储备投资到债券、股票等收益大的领域。由于股票和债券与银行储蓄相比风险性大, 因而国家要强化投资公司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三) 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虽然已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我国仍未实现工业化。能源是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国若想较快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储备丰富的能源。我国的工业能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因此, 我国可以从高额的外汇储备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基金, 利用这部分基金我国可以购买石油、矿产、有色金属等工业能源。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是资源和技术的竞争。我国通过提前储备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致力于科学研发, 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另外, 我国也应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利用当下闲置的外汇储备资金去做长远的保值投资, 从而增强我国面对风险的能力。与外汇储备相比, 黄金储备具有显著的优越性。黄金储备不受外界经济波动、利率、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它可以保持自身的独特的价值, 因此, 许多国家都致力于黄金储备来增强本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作为我国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金储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使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黄金都未曾失去其固有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我国在面临众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大, 风险系数高, 因此, 我国的黄金储备对于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总之, 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存在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同步, 受国外经济波动影响大, 稳定性不足, 外汇储备结构与贸易结构不协调等问题。我国应拉动国内需求增长, 刺激国内经济发展, 并丰富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 制定外贸发展战略来确保形成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另外, 也要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嘉祺.我国外汇储备现状与风险防范[J].商情, 2013 (15) :64.
[2]鲁小敏.我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7) :74-75.
关键词:外汇储备 适度规模 储备需求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外汇储备也不断增长,截止2011年3月的外汇储备达30447亿美元,居世界各国之首。虽然巨额外汇储备在满足各种需求及保障我国金融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持有外汇储备是有代价的,规模过大会造成机会成本上升和资源闲置带来的浪费。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还会带来通货膨胀,使本币面临升值压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受到限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以持有收益率较低的美国国债为主,加之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在不断贬值,从而使我国外汇储备处于“双缩水”的境地,外汇储备也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不仅可以满足外汇储备的各种需求,从而减少外汇储备的“无偿”占有量,而且可将超额的外汇储备尽可能地用于投资,优化外汇储备持有结构,以达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和降低风险。然而,如何确定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其规模是否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对外汇储备的需要,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归于适度?本文就这些问题,首先归类总结目前我国对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然后提出适度规模要考虑的因素,为这一问题更深入分析提供可能的对策及研究方向。
一、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
对于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主要有三种研究结论——超额论、不足论和适度论。超额论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过多。许承明(2003)在外汇储备需求模型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通过回归方法确定的外汇储备需求方程实证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际外汇储备大多年份处于“相对过剩状态”。夏斌(2006)从外债、进口用汇、外商投资及利润汇出三个因素考虑,用因素分析法对我国外汇储备需求规模进行静态测算,得出我国保持70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就能满足应对暂时性国际收支的失衡。不足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并不过剩而且还严重不足。刘斌(2003)以货币供应量决定理论为基础,对影响中国经济主体外汇需求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衡量我国外汇储备适度性的指标及安全界限值,认为我国外汇储备严重不足,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很难提高到适度的水平。适度论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处于适度规模。王国林(2003)认为衡量国际储备是否充足可用三个定量指标:实际储备趋势、总储备与进口的比率以及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综合差额的比率,通过推算出的1991年-2000年的适度值,得出结论:我国外汇储备是充足的,规模也是适度的。
从三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的争论议较大。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较多学者偏向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观点。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目前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但在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政策控制高额外汇储备风险的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我国必须针对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管理,积极探索应对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对策,以减少外汇储备过多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其原因是:一是我国经济运行的良好表现,外贸经常项目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二是改革开放举措的积极效应,建立了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使得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顺差;三是我国本外币利差和人民币汇率预期改善。外汇供给的宽松、本外币正向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使得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汇动机减弱,结汇意愿增强。同时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投机性资金也不断加速流入。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超额增长。
三、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确定
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是以满足我国对外汇储备的基本需求为基础的。外汇储备只有满足了需求之后才能发挥其应由职能。根据储备需求动机理论,外汇储备的需求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交易性需求,指持有外汇储备用于满足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对外经济交易量越大,表明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所受的外部干扰也就越大,从而需要的外汇储备也就越多。二是干预性需求,指一国为了满足调节国际收支而持有外汇储备的需要。三是偿债性需求,指一国为偿还外债而持有外汇储备需求。一国必须持有足够的偿债性外汇储备以便及时清偿外债,外债规模越大,对于偿债性外汇储备的需求就越大。四是预防性需求,指一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出现大幅震荡,发生金融危机时,为及时干预外汇市场而持有的外汇储备。五是发展性需求,指一国为寻求经济发展而需要持有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
本文认为,外汇储备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能单单着眼于保持一国的国际清偿力,还必须考虑外汇储备规模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该是在满足一国对外汇储备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对一国宏观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储备量。其形式并非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随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动的动态区间。而适度规模的确定,也并非仅仅从量上来反映,还要从现有储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来判定规模的适度性。通过构建多层次替代效应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决定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揭示不同层次外汇储备需求的变化对适度规模的影响机理,从而确定我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四、我国保持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对策
为消除外汇储备过多给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应采取综合措施,变消极影响为积极作用,充分合理利用现有外汇储备,努力将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本文认为应对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需要实施以下对策:一是经济发展应转为内向型经济。二是加大力度调整国内的成本价格。逐步扭转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寻找新的发展道路。三是处理好经济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的关系。对外不平衡是经济对内不平衡的反映,因此,解决外汇储备激增问题,不能局限于涉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根本上还要从扩大内需和加快结构调整入手。四是应加强对投机性资本流入的监管;引入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拓宽境内资金合法流出的渠道增加美元需求等。五是动用外汇储备向金融机构注资用于补充资本金,有利于金融机构顺利推进股份制改造。六是改革现有的外汇交易中心,建立一个效率高、流动性强和能与国际主要汇市保持基本同步的外汇市场。除此之外,对于我国的外汇储备,除了保留必要的用来稳定市场的部分外,应当用于购买战略资源或者技术,并同时让外汇切切实实地用在我国的建设上。
参考文献:
[1] 许承明、唐国兴.中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对汇率影响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3年第4期,15-20页。
[2] 夏斌. 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过多问题之我见,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30-32页。
[3]刘斌.外汇储备变化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03第2期,114-117页。
[4] 王国林.我国外汇储备适度状况分析,中国外汇管理,2001年第7期,15-17页。
以前对外汇交易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在脑中有个含糊的概念。但是通过这次的习,我知道了我国的外汇市场主要指银行之间进行结售汇头寸平补的市场,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根据国家规定,金融机构不得在该市场之外进行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但对于不同外汇之间的交易,国内银行可以自由地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易,没有政策限制。外汇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涵盖的交易品种包括现货外汇交易(又称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等等,单日交易额平均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OTC衍生品交易占大部分。
一.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状况
外汇市场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资本投机市场历史要比股票、黄金、期货、利息市场短得多,然而,它却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在中国,股票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而外汇是2000才进入中国,发展来说在沿海城市也比较快,而在内地来说几乎是空白。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迅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力度加大,使得中国外汇市场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外汇市场发展程度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仍然距离悬殊。2006年,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756.9亿美元,日均成交不足4亿美元。2006年,银行间远期市场共成交140.6亿美元,人民币掉期市场共成交508.6亿美元,合计共成交649.2亿美元,日均成交不足3亿美元。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数据,2007年初全球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量就达到了3.2万亿美元。可见,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外汇市场规模仅在全球占到了万分之二左右的水平,与其经济发展规模严重不匹配。目前,我国外汇市场整体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外汇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弹性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参与主体有限,市场功能单一,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工具只有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和欧元的买卖。二 是尽管我国针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但汇率波动的幅度仍然有限。从2005年7月21日至2009年12月18日,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15.81%,尽管累计升值幅度不小,但各年的升值幅度不一。
三.对外汇市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电子交易系统,改进外汇交易设施、降低交易成本
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保证的,电子交易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信息传递质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潮流。就外汇市场而言,电子交易的兴起改变了外汇交易方式,给其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例如,电子交易的发展促使传统的OTC市场与交易所市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两种交易方式趋于融合。建立完善的电子交易系统不仅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要求,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条件。我国外汇市场建立伊始,就以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手段,建立起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电子竞价交易系统。该系统采用上海、北京双中心异地备份的体系结构,公共数据网与金融卫星专用网互为备份,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实时电子交易平台,会员通过现场或远程交易终端自主报价,以多种技术手段、多种交易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市场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还会不断有新的变化。市场参与者会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扩大市场参与者
完整的外汇市场组织体系应由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客户(企业、个人)和外汇经纪人组成。我国的外汇市场却只有中央银行和外汇银行,企业则被排除在外,至于真正意义上的外汇经纪人更是不存在。因此,目前我国的外汇市场仍是残缺的组织体系,具有强烈的排它性和垄断性。为了完善外汇市场的组成结构,应逐步扩大市场参与者,允许新成立的商业银行、中资银行的授权分行和外资银行参与外汇市场交易。此后,对经过规范处理而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等也可允许入市交易。另外还须培养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外汇经纪人,为市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活跃外汇市场交易活动。
(三)促进外汇交易工具创新
交易需求在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主体对获利要求不同,风险偏好也不同,因此,他们在交易工具的选择上也具有多样性。一个成熟的、有效的市场应该能提供多样化的交易工具来满足交易主体的不同需求。因此,为了扩大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提高外汇市场效率,必须不断促进外汇交易工具的创新,满足外汇交易商的各种交易需求。
(四)发展外汇市场,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
真正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汇率的信号作用。一是大大提高企业外汇帐户限额和银行外汇周转头寸限额,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活跃外汇市场。二是循序渐进地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使之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三是允许更多合格的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培育国内远期外汇市场,方便监管当局及时掌握人民币远期汇率和市场预期的变化,提高外汇管理的主动性。当前美元出现贬值的趋势,为中国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因为即使人民币对美元有所升值,但随美元对欧元、日元等货币贬值,人民币升值对整体出口形势也不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五)健全市场基础设施,保障外汇市场健康发展
一是改进外汇交易系统。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外汇局根据我国外汇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指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发了新一代外汇交易系统,达到国际主流交易平台的先进水平。二是夯实风险防范能力。2007年8月,顺应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需要,外汇局发布我国境内首个人民币外汇场外衍生产品主协议,提出单一协议原则、净额结算安排、双边协议等创新性内容,有效降低了衍生产品交易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为交易主体防范汇率风险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完善外汇交易清算制度。2009年6月,为适应外汇市场对于更为高效、安全的清算安排的需求,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询价交易推出净额清算业务,实施以多边净额清算为基础的清算对手方制度。这有利于降低外汇交易的信用风险和清算风险,促进外汇市场特别是衍生产品市场的长远发展。四是优化银行间外汇市场收费方案。借鉴国际外汇市场通行收费标准,2007年,外汇局指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调整外汇市场收费方案,降低交易成本,活跃市场交易。
参考文献
1.吴云松;金融危机和汇率政策[J];经济科学;1998年03期
2.巴曙松;中国对外金融风险的形成及其管理[J];财经论丛;1997年06期
3.陆志明;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很显然,外汇储备不是想要就能有的,或许像美国那样的国家,因为美元就是世界最主要的外汇储备,所以钱不够时只要开动自己的印钞机就可以了。但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却没办法这么做,因为自家的货币在别的国家又不被承认,就算印再多也没用。那么,对这些国家来说,要怎样才能获得外汇储备呢?
一个国家获得外汇储备的途径有哪些?
1、对外贸易
这应该是获得外汇储备的最主要途径。当然,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外汇储备,前提是对外贸易有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因为只有出口才能获得外汇储备,而进口则会花掉自家的外汇储备,只有前者大于后者,外汇储备才能有盈余。那些外汇储备不足的国家,通常性都是对外贸易经常性出现逆差的国家。
2、向外国贷款
这里可以向外国金融机构直接贷款,也可以在外国发行主权债券,只要外国金融机构愿意贷款或者发行的债券有人认购,就可以获得外汇储备了。当然,向外国贷款并不能作为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因为贷款最终是需要还的,而且贷款还要支付利息。
3、吸引外国资本来本国投资
这也是一个不需要什么成本就能获得外汇储备的途径,而且还能利用外国资本发展自家经济。但是这种途径也有一个很大弊端,那就是一旦外国资本大规模撤资,对本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可能会造成重大打击。所以虽然各国都欢迎外国资本来本国投资,但也不敢无节制地吸收外资。
4、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救助
一国在外汇储备严重不足,又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外汇储备时,就可以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救助,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等。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救助其实也是贷款,虽然贷款利息可能会比较低,但也有其他一些苛刻的限制条件。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一般情况下很多国家都不愿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外汇储备。
5、获得他国的无偿援助
一些特别穷的国家,不可能通过贸易来获得外汇储备,给他们提供贷款也还不起,这时就可能会从跟他们关系较好的国家或者肩负国际道义的国家获得无偿援助。此外,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些国家抱着政治目的等,也有可能获得他国的无偿援助。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外汇储备很显然主要是通过长期的对外贸易的顺差得来的。
外汇储备有什么用?外汇储备多好还是少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变的多了起来。外汇储备作为中国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在我国的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外汇它在经济领域又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呢?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外汇储备的重要作用:
1.外汇储备的基本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其中涉及的资源、商品、劳务以及资金、技术的流动就必然需要外汇储备充分发挥国际间的流通手段、购买手段以及支付手段的功能。
2.外汇储备的其他作用
除了上述基本作用之外,外汇储备还起到了维持汇率稳定,调整国际收支,提高国家融资能力,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等作用。
外汇储备过多,带来的主要问题有三:第一,央行收汇需要投放人民币基础货币,增加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利于国家的扩大内需的实行;第二,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别国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回报率很低,导致外汇成本偏高,不利于对外低成本融资。第三,安全性隐忧,增大风险。
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担心和争论也纷至沓来。人们或怀疑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性,或诟病巨额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或指责外汇储备的积累输入了通货膨胀,或认为人民币汇率因此而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无独有偶,就在中国为外汇储备的迅速积累而惴惴不安之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除去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在国际储备体系中拥有“关键货币”的经济体,也都出现了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情况。此类现象之所以值得关注,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恰恰是发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他们摒弃了实行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并转向各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之时;而我们一向奉为圭臬的外汇储备理论却告诉我们,一国转向浮动汇率制,将大大减少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需要给予合理的解释。
本文旨在以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为背景来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问题。我们首先从功能转变的角度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进行分析,然后对外汇储备增长引起国内流动性迅速增加的现象以及货币当局的对冲操作进行评论,最后,在借鉴国外管理外汇储备之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外汇储备体制的改革问题。
二、外汇储备的规模:着眼于功能转变的分析
关于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现象,一个普遍的担忧是,从传统外汇储备功能角度看,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足够应付支付进口、偿还短期债务和稳定汇率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不停地堆积外汇,等于将我们用宝贵的资源换回的资金低成本地交给外国使用。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因为它忽视了在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要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浮动汇率制与高额外汇储备积累相伴相随的新现象,我们必须从亚洲金融危机的特征以及世界各国的应对之策说起。
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并不是起因于各国经济基本面的恶化,而是以国际投机资本对固定汇率制的恶意冲击为主要特征的。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经济体大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转而实行某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但是,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经济体声称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对汇率的干预。着名国际金融专家麦金农在对这些经济体的汇率制度进行了缜密研究之后敏锐地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经济体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只是一种假象;从汇率的走势和各经济体的操作实践来看,各种自称自许的浮动汇率制以及管理浮动汇率制等等,其运行特征更像钉住汇率制度。”他将此概括为“没有信誉的固定汇率制”。从制度层面上分析,这种汇率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种制度安排的结合,即公开宣布的弹性汇率制、(出于稳定目的)对汇率的频繁干预、国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我们认为,这种“三位一体”的安排,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总结金融危机新特征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之所以要公开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为的是使投机资本难以获得关于汇率变动的明确信息,从而大大弱化国际投机资本对一国(地区)汇率展开攻击的动力;之所以要稳定汇率,是因为对于非关键货币国家(地区)而言,本国(地区)货币汇率对关键货币保持稳定,事实上将使得本国(地区)经济、特别是物价水平获得一种稳定的“名义锚”,从而有助于本国(地区)经济稳定增长;之所以要保持大量的外汇储备,为的是使货币当局更灵活地干预(而不是像固定汇率制下那样单方向地干预)外汇市场,从而影响国际投机资本的预期,并据以对国际投机资本保持一种“威慑”,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对本国(地区)货币汇率进行攻击。从实践效果上看,一国(地区)外汇储备水平越高,其“引而不发”的“威慑”作用就越大,国际投机资本对该国(地区)的汇率和金融体系就越不敢造次。
此外,为缓和货币错配的不利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往往需要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来增强公众对本国(地区)货币的信心。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外汇储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金本位货币制度下黄金的功能,一国(地区)的外汇储备就类似金本位制度下货币当局拥有的黄金。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就意味着该国(地区)货币当局发行的信用货币有一种实际价值的资产——外汇储备作为支撑。因而,一国外汇储备越多,居民对该国(地区)信用货币的稳定就越有信心,也就越能防止货币替代的发生。发达国家的实践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外汇储备在增强货币信心方面的作用。近年来,欧洲央行逐步减少了外汇储备,但同时黄金储备却相应上升。欧元是当前惟一能与美元竞争的国际货币,为增强欧元同美元的竞争力,欧洲央行就不能过分依赖美元储备发挥增强货币信心的作用——增加黄金储备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总之,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其外汇储备却未如人们依据传统理论而推断的那样大幅减少,反而有大幅增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传统的外汇储备功能是与固定汇率制度相适应的。其明显的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外汇储备的“务实”功能,即,一旦经济受到不利冲击,货币当局就准备实实在在地用“真金白银”去满足进口、支付债务和干预汇率的需要。在浮动汇率制下,满足上述三项需要的功能大大弱化了。如今,外汇储备管理的核心在于“保持信心”,具体而言,浮动汇率制下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支持公众对本国(地区)货币政策与汇率管理政策的信心;通过吸收货币危机冲击以及缓和外部融资渠道阻塞,来克服本国(地区)经济的外部脆弱性;提供一国(地区)能够偿还外债的市场信心;支持公众和外部投资者对本国(地区)货币稳定的信心;支持政府偿还外部债务与使用外汇的需要;应付灾难和突发事件。
外汇储备在“保持信心”方面的作用逐步增大,同时就意味着其作为一国(地区)财富的功能得到强化。换言之,追求国家财富的增长,成为外汇储备管理日益重要的目标。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外汇储备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投资收益。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题为《外汇储备的财务成本》的研究报告中,通过对110个国家1990-2004年的全部数据进行严格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统计期内,即便将所有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除发达国家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都获得了净收益。应当说,较之同期其他任何投资而言,外汇储备的投资业绩都是毫不逊色的。
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仔细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表,我们可以间接地推断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情况(图1)。以2005年为例,当年中国净投资收益为顺差91.2亿美元,实现了自1993年以来的首次逆转;其中,投资收益流入356.2亿美元,同比增长92.2%;投资收益流出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在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中,中国的投资收益包括“直
接投资项下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考虑到中国对外投资中官方证券投资(外汇储备使用)占主导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断,中国投资收益大幅上升与中国对外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外汇储备增加)密切相关。这间接说明,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是令人满意的。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鉴于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从满足进口支付、偿还债务和干预汇率全面转向提供信心并增加国家的财富,鉴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是令人满意的,讨论外汇储备规模的大小,已经没有重要意义了。
三、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不利影响:流动性过剩及对冲困境
外汇储备功能的转变,并不意味规模过大的外汇储备不会对一国经济和金融的运行带来不利的结果。相反,如果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不能根据外汇储备的功能变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规模日益增大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后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果由货币当局独揽外汇资产,它将给国内经济带来货币供应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进而造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不利后果。我们看到,这正是当下中国发生的情况。
(一)央行的对冲努力
为了缓解外汇储备增加对货币供应的不利影响,对冲外汇储备的压力,央行从2002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起初,公开市场操作集中于以国债为主的现券卖断操作和回购操作上。然而,由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券存量相当有限,在经历了一段不长时期的单向操作之后,央行发现自己陷入了无券可卖的尴尬境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替代手段,央行于2002年9月24日将公开市场操作中未到期的正回购转换为中央银行票据,然后再用于回购操作。央行票据从此正式进入中国的债券市场。2003年初,鉴于外汇储备又比上年骤增742亿美元的现实,央行认识到,外汇储备的增加可能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意味着,对冲由此引起的货币供应的过度增加,将成为中国货币政策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主要任务。由于可用来实施对冲操作的金融工具依然缺乏,央行遂决定将央行票据作为今后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基础。于是,从2003年4月22日开始,央行票据开始了大规模发行,并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券种被允许在银行间市场上流通。在从那以后的短短4年多时间里,央行票据的发行规模迅速增大,品种也不断增多。目前,其未清偿额已经超过政策性金融债,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上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品种。
从以上的简短回顾不难看出,央行票据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在中国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尚在进行之中,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尚待完善的条件下,为了有效实施货币政策做出的现实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
央行票据的产生及发展,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迄今为止的金融宏观调控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一,中央银行由此获得了一种主动、灵活且可大规模操作的金融工具。通过对这种金融工具的买卖,央行实现了在保持其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通过对其自身负债结构的调整来调整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从而实施反周期的货币政策调控的积极效果。其二,由于采用了连续滚动发行方式和竞争性招投标机制,并开拓了比较活跃的二级市场交易(银行间市场),央行票据的发行和交易利率逐渐在我国的货币市场上发挥了某种基准利率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央行票据市场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其三,作为一种无风险、规模巨大和交易活跃的基础性金融债券,央行票据市场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各类金融机构实施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而且推动了以开发各类金融衍生品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
(二)央行票据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但也应当看到,发展央行票据市场,是在我国国债市场发展不充分,其市场密度、深度和弹性均存在缺陷,从而很难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有效基础的条件下,央行为了弱化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之不利影响而做出的“次优”选择,因此,其存在缺陷再所难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成本问题
由于央行票据构成央行负债,在其操作过程中,央行需要为其发行的票据支付利息,这便产生了调控成本问题。然而,如果径直将央行票据的利息支出全部归诸调控成本,那是不正确的。在理论上,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央行票据的成本。第一,由于发行央行票据的目的是为了对冲央行因过度买进其他资产(外汇)所造成的基础货币之过度投放,而央行买进的这些资产又是有收益的,所以,分析央行票据的成本,必须将发行央票所支付的利息与其相应增加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收益进行比较。第二,在央行的武器库中,还有一种“对冲”工具,这就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因此,我们还可以将央行购买并持有外汇资产的收益同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所须支付的成本(对法定准备金支付的利息)进行比较。进行了上述比较之后,对于对冲外汇储备增长的成本问题,显然应有别样看法。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对发行央票的成本(央票利率)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成本(法定准备金利率)进行比较。很明显,前者的成本比后者要高。于是,对于近年来央行不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操作,我们可以基于成本的比较找到强有力的解释。
2.对市场资金供求和利率的影响
无论其目的为何,发行央行票据总意味着央行增加了市场上对资金的需求;反之则相反。央行的这一操作,必然会对市场资金供求和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这样,就在央行大量发行央票来收缩流动性的时候,央行同时也就成为我国货币市场上最大的做市商。作为做市商与作为调控当局这两种矛盾身份的一体化,无疑增加了央行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并加重了其在货币政策操作的两个主要对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之间进行协调的难度。在极端的情况下,倘若央行为了降低其操作成本而对央行票据的利率有所追求,就会有操纵利率之嫌——这显然与央行的市场中立地位和市场稳定功能相悖。事实上,近年来央行票据发行曾出现过若干次流标情况,正反映了市场对央行这种双重身份存在的质疑。
3.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矛盾
发行央行票据为的是对冲外汇储备的过度增加,其直接出发点在于追求内部均衡。而央行票据市场的供求态势和由此决定的利率走势,又将通过其对人民币资金的供求对比和市场利率之走势的影响,对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动态产生冲击,这便涉及到外部均衡问题。不难看出,单一运用发行央行票据这种手段来同时应付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两个经常不一致的目标,不免有顾此失彼之虞。举例说,为对冲外汇储备增加而发行央行票据,固然达到了收缩银根的效果,满足了对内均衡的要求;但银根的收缩将导致人民币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水平的上升,即便没有进一步刺激投机性外汇的进一步流入,至少也没有弱化其流入的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国依然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无须顾及汇率水平的变动,这一缺陷并不明显。但是,WTO过渡期的结束以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加快改革,无疑加速了我国发展为开放性大型经济体的步伐,致使这一缺陷日益凸显。
在以上所举的三个缺陷中,第一个缺陷是可以忽略的。因为,所谓成本问题,实际只是财务安排的一个假象——如果把外汇资产和央行票据负债纳入同一个核算框架中同时考虑,这个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我们在下文中将集中讨论这一问题。真正成为问题的是后两者。出现第二个缺陷的原因,在于央行在央行票据的操作中不免有自己的利益存在,集做市商与调控者两个相互对立的职能于一身,自然难免冲突。出现第三个缺陷的原因,在于中国日益成长为开放性大型经济体,从而必须同时兼顾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两个相互联系但经常冲突的目标——将这两项任务挤压在单一的对冲操作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操作之中,已经使得央行陷入左支右绌的窘境,并降低了国家总体的宏观调控效力。
四、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不能根据外汇储备的功能变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规模日益增大的外汇储备将带来不利的后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阻断外汇储备的动态同国内货币供应的僵硬联系。
在探讨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方略之前,有必要对别国的经验做些比较分析。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欧盟、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外汇管理体制安排,并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实践经验背后的理论线索和逻辑关系,我们概括出如下两点认识。
(一)外汇储备持有者问题
关于外汇储备当局的安排,大国和小国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经济开放的大国更倾向于由财政部门或货币当局之外的专设部门持有外汇储备,并相应承担外汇市场干预和汇率稳定职能;而小国则更多地选择由中央银行直接持有外汇储备,并相应承担外汇市场干预与汇率稳定职能。
对于任何开放型经济体来说,宏观调控的任务均可概括为同时追求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但是,因经济规模的不同,从而对内部均衡重要性强调程度的不同,大国和小国处理内外均衡关系的模式存在着重大差异。
对于开放型大国经济来说,由于客观上本国经济的独立性较强,且始终强调经济的独立性,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便是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然而,经济政策理论(例如“丁伯根法则”)和各国实践均告诉我们,由于一种政策工具只能实现一个政策目标,要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经常不相容的宏观调控目标,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政策工具。我们看到,像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均确定了由货币当局负责内部均衡、而由财政当局负责外部均衡的分工。由于外汇储备更多地涉及外部均衡问题,这些国家自然都选择由财政当局来主导外汇管理体制,并负责制定汇率政策。由财政部门或专设机构主导外汇管理体制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切断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供给之间的直接联动关系,阻隔汇率变动可能对货币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同时,由于隔断了不稳定的外部冲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加强,其调控国内经济运行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小型开放经济体的情况则不同。由于他们几乎不存在可以自我支撑的国内经济体系,其经济运行是高度依赖全球市场的。这就意味着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内外均衡具有一致性,基本上不存在所谓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也就无所谓内外均衡的职能分工问题。同样由于小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部环境,保持汇率稳定,实现外部均衡,在多数情况下总会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特区便是合适的例证。
这两个经济体事实上都不拥有真正意义的中央银行,也不存在真正意义的货币政策。如果一定要进行比较,那么,他们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就是保持汇率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由货币当局负责外汇储备的管理,以确保本国基础货币供给与外汇储备的变动保持同步变动关系,是实现汇率稳定和整体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二)外汇储备资产的多样化
在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储备规模较大的国家(地区)倾向于对外汇储备进行分档管理。其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在常规的流动性之外,均有一定的收益率要求。
从国际比较来看,外汇储备较少(对汇率干预要求较低)的国家(地区),由于持有外汇资产的机会成本较低,通常采取的是较为简单的管理模式,其储备管理的首要目标大都是维持较高的流动性,对外汇储备的收益性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那些储备规模较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中,出于提高管理效率的考虑,往往对外汇储备实行了分档管理,在确保外汇储备流动性的前提下,将多余部分进行收益率较高的各种投资,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水平。
比如,从1997年开始,韩国货币当局便将储备资产分为流动部分、投资部分和信托部分三个部分来管理,并对不同的部分设置不同的投资基准。流动部分由美元存款和短期美国国库券组成,每季度根据储备现金流来决定合适的规模,追求高度流动性的目标。投资部分投资于中长期、固定收入的资产,追求收益率目标。以上两个部分的外汇储备均由韩国银行的内设机构进行管理。信托部分同样追求收益率目标,不同的是,这部分外汇资产是委托给国际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的。根据韩国银行的解释,设置这一档的目的,在于提高储备收益的同时,提供一条向国际知名管理公司学习先进投资知识的途径。自2003年开始,韩国进一步成立了由政府全额出资的韩国投资公司(KIC)。从功能设置来看,该公司将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逐步接受韩国银行和财政部的委托,管理一部分外汇储备资产。
新加坡政府亦然。与韩国不同的是,新加坡不仅将国家外汇储备分为两档,而且该两档的储备分别交由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资公司(GIC)来持有并管理,从而实现了机构分离。在这种安排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有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及作为基础货币发行的保证,目的是维持新元汇率的稳定。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作为一家由政府全额出资的资产管理公司,则接受政府管理外汇储备的委托,通过其6个海外机构,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上对股票、公司债券、货币市场证券、甚至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资,来实现外汇储备收益的长期增长。
我国香港特区也将外汇基金分为支持组合和投资组合两档来实行分档管理。支持组合为货币基础提供支持,进行外汇市场干预,以此确保港元汇率的稳定。投资组合则保证资产的价值及长期购买力,追求较为长期的投资收益。投资基准由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制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汇基金对各国及各环节资产类别的投资比重及整体货币摆布。外汇基金雇佣全球外聘基金经理负责管理外汇基金约1/3的总资产及所有股票组合。
值得注意的是,类如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虽然凭借其本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居于“关键货币”地位而不保持大量外汇储备,但是,其外汇储备管理也都含有“在保持流动性和安全性前提下争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说明,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作为一国财富的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
五、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
中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是由一系列国际和国内因素造成的。就国际而论,全球经济失衡当推首因;就国内而言,储蓄过剩并造成国际收支顺差,则属根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量研究显示,无论是全球经济失衡还是国内储蓄过剩,都是由一系列实体经济因素和体制因素造成的,要在短期内矫正绝非易事。这意味着,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将是我们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必须面对的情势。鉴于外汇储备的增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日益重要的因素,并已显示出若干负面影响,鉴于我国现行的外汇储备体制已经不足以应对这种新的复杂局面,改革传统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创造一个灵活且有效的制度框架,已成当务之急。
(一)根本的任务是建立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
面对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局面,人们直观的反应是要将外汇储备“用掉”。我们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化。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如果我们当真能够大量购买国外的资源、产品和劳务,亦即为外汇储备找到规模巨大且稳定的非金融用途,外汇储备就不会增长过快了。反过来说,外汇储备之所以增长过快,正是因为我们“用”不出去。在此情势下,简单地为了减少外汇储备而不计成本、甚至浪费地“用掉”我们用国内资源和产品交换而来的外汇储备,肯定是不足取的。
有鉴于此,面对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局面,应当提出的任务是促进外汇储备多渠道使用。综合别国经验和我国的实践,这既包括外汇资产持有机构的多元化,也包括外汇资产投资领域的多样化。
中国的经济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过去近30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必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的运行之中。因此,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全球的资源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或者说,着眼于全球经济运行来规划我国的资源配置战略,应当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立足点。毫无疑问,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当被有机地纳入这一全球化发展战略之中。具体而言,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更加有效和多样化地使用外汇储备,实现商品输出向生产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转变,并藉此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改革之一:国家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分散化
迄今为止,我国依然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在现行的框架下,绝大部分外汇资产都必须集中于货币当局,并形成官方外汇储备;其他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居民和其他政府部门在内,都只能在严格限定的条件下持有外汇资产。这种外汇管理体制是与传统体制下国家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相适应的;而今的情况是,我们已经开始为外汇储备积累过多及增长过快而苦恼。为了适应上述变化,放松外汇管制已经势在必行。近来有关当局提出了要大力推行“藏汇于民”的战略,正是适应了这种转变的趋势。
为了便于了解这种战略转变,我们首先需要对外汇资产、官方外汇储备等相关概念进行更全面、更精确的定义。
在《国际收支手册》第5版中,IMF将官方外国资产(officialforeignassets)定义为一国政府有效掌控的外国资产,并将之分为储备资产(reserveassets)与其他官方外汇资产(otherforeigncurrencyassets)两类。其中,储备资产指的是,由一国货币当局掌控,能够便于直接弥补国际收支失衡,或是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来间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外部资产。
在上述定义中,有几个要点需要强调。其一,“货币当局”是一个功能概念,它包括承担发行货币、管理国际储备、管理基金组织头寸等任务的中央银行和其他机构(如财政部和汇率稳定基金等),并不固定地特指某一类机构;其二,“储备资产”包括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基金组织头寸、外汇储备和其他债权。其中,外汇储备包括证券(债券和股票)、通货、存款和金融衍生产品。作为“储备资产”,要具有“方便使用”的特征,这指的是具有安全性和流动性。其中,安全性是确保储备资产得以长期保值,而流动性则是确保储备资产能够在需要时具有及时无损(或较小损失)地变现的能力。其三,“外部资产”指的是国内居民对非居民的财产要求权,包括债权和所有权。其四,“其他官方外汇资产”是指由一国货币当局和中央政府所掌控的未被归入官方外汇储备的外部资产,它们必须是以外币计值和结算的;必须在需要时可兑换成货币以满足当局的需要;必须代表实际的权利(claim),而不是广义的融资能力(例如,信用额度和互换额度就不能包括在内);掌控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的“官方”是指货币当局和中央政府,但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基金则不涵盖在内。
我们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持有主体多元化而言,就是要将原先集中由中国人民银行持有并形成官方外汇储备的格局,转变为由货币当局(形成“官方外汇储备”)、其他政府机构(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和企业与居民(形成“非官方外汇资产”)共同持有的格局。这样做的目的有二:其一,通过限定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有效地隔断外汇资产过快增长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单方向压力并据以减少过剩的流动性,确保货币当局及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二,为外汇资产的多样化创造适当的体制条件。
我们认为, 汇金公司的设立和有效运行,标志着外汇资产持有主体的多样化进程已在我国展开。只不过在目前的体制框架下,汇金公司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相应地, 它与央行的资产负债关系也未界定清楚。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 一方面,我们应尽快明确汇金公司的法律地位及其功能,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还可再设立若干与汇金类似的专业化投资型机构。
需要特别强调专设外汇管理机构的重大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设立专业性政府投资公司来管理部分外汇资产,具有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学习先进金融知识、了解市场最新动态、提升国家金融竞争能力的战略意义。在这方面,新加坡和韩国专设政府投资公司(新加坡的GIC、韩国的KIC)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改革之二:与持有主体多样化相配合的外汇资产多样化
一些研究者指责我国的外汇储备都用于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从而造成外汇储备收益的低下。以上分析表明这是不确实的。事实上,自从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无论就其币种而言还是就其资产种类而言,就已经多元化了。因此,所谓外汇>文秘站:<资产多样化的任务,就是在原先有效操作的基础上,对官方外汇资产做出明确的功能划分,并确定相应的管理机构,同时规定适当的监管框架。>
在总体上,我们应当将国家外汇资产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可称流动性部分,其投资对象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的高流动性和高安全性的货币工具和政府债务上。这一部分外汇资产形成“官方外汇储备”,主要功能是用于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实施提供资产基础。毫无疑问,官方外汇储备应继续由央行负责持有并管理。
第二部分可称投资性部分,主要投资于收益性更高的金融资产上。从持有主体上看,其中一部分可交由其他政府经济部门管理,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主要用于贯彻国家对外发展战略调整,在海外购买国家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设备和技术,或者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或者购买具有一定风险的国外高收益股票、债券,乃至金融衍生产品。应当指出的是,只要制度设计得当,央行也可以持有一部分非储备的其他官方外汇资产。当然,在账目上,这部分外汇资产应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明确地划分开来。其余的外汇资产(非官方外汇资产)应当按照“藏汇于民”的思路,配合外汇管制放松的步调,鼓励由企业和居民购买并持有。
(四)改革之三:划定货币当局持有的“官方外汇储备”规模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内容之一,就是将一部分外汇资产从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和非官方外汇资产。这种分割的关键,在于比较合理地确定应由央行持有并作为官方外汇储备的外汇资产的规模。
关于由央行掌握的外汇资产(外汇储备)规模究竟应当有多大,可以有不同角度的测算。根据韩国和我国香港特区的实践,央行掌握的外汇储备规模可以根据如下四个因素来确定。其一,传统的三项外汇储备规模决定因素;其二,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依据外资在国内金融市场中投资所占的比重,估计出在最坏的情况下,外资撤出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其三,根据历史经验,计算出本国汇率的波动幅度,估计在最坏的情况下, 汇率剧烈波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其四,根据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需要,估算出为了使货币当局能够履行其正常功能,需要有多大规模的外汇资产作为其货币发行的准备资产。
综合考虑以上四个因素,大致上可以估计出应当保留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储备规模。仔细分析这些决定性因素,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些因素是相互覆盖的。因此,最适宜的官方外汇储备规模可以根据短边原则予以确定。我们认为,在上述四个因素中,对外汇储备需求最大的因素,应当是作为基础货币的支持资产。鉴于当前我国基础货币的规模约为65232.44亿元人民币的现状,建议由央行持有的用于货币政策操作的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5000亿-6000亿美元。
(五)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的融资安排
由货币当局之外的任何机构购买和持有外汇资产,都有一个如何为购买外汇资产筹集资金的问题。这一问题,构成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争论焦点之一。
对此,日本财务省多年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逻辑清晰且有价值的借鉴。
在日本,官方外汇储备的主要部分是由财务省持有并管理的。财务省通过“外汇基金特别账户”(FEFSA)来管理这笔外汇储备。FEFSA由外币(主要是美元)基金和日元基金两部分构成。当需要购买美元时,则动用日元基金;当需要
购买日元时,则动用美元基金。
日本实行浮动汇率制后,由于日元对美元有长期升值趋势,购买美元(相应地卖出日元)便成为外汇市场干预的主要方向,既然运用FEFSA中的日元基金去购买美元成为经常性的操作,所以,为该基金筹集日元,不断充实FEFSA中的日元基金,便成为FEFSA面临的长期任务。
迄今为止,FEFSA筹集日元资金的基本手段是在市场上发行短期融资票据(hnancialbill,FBs)。在法律上,FBs被定义为调节资金余缺的现金管理券,由于这笔负债对应的是等值外汇资产,在经济上具有自我清偿的特征,所以不记为政府债务。换言之,发行FBs,无论其规模如何,均不会增加政府债务。在这里,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的性质和特征,与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起和运作颇为类似。
更具体地说,日本的FEFSA系统由两部分构成:外汇交易基金和外汇交易基金特别账户。前者是政府交易外汇的基金。根据日本政府预算法,其余额和买卖均不记入政府预算;而后者则由交易产生的利润与损失、在外汇干预过程中产生的利息的收付构成。根据日本政府预算法,后者要记入政府预算的收入与支出项中。
我们认为,日本的FEFSA通过发行FBs来为其持有的外汇储备提供本币资金的融资安排,特别是日本法律对FBs性质的认定以及相应的制度和预算安排,对我国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从融资技术上分析,我们更加主张发行外汇基金债券(如我国香港金管局的做法)来收购外汇资产。由于外汇基金债券是一种资产支撑债券(ABS),其自偿性更为清晰,其“对冲”的功能也更为显着。
(六)需要有一部外汇管理法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无疑是一项既复杂又具有极强政策性的工作,应当在法律、法规或行政性规章的规范下进行。外汇管理法规的功能是:厘清职责、加强管理、增加透明度和便于监管。我们认为,除了保留相关法律法规中目前仍然适用的内容之外,在外汇管理法(或行政性规章)中至少还应当增添: 国家外汇资产的定义和分类;官方外汇储备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职责、资产构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职责、资产构成;官方外汇储备及其他官方外汇资产之间的关系及预算处理原则;购买和持有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的筹资安排;对官方外汇储备及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的监管,等等。
六、结束语
从本质上说,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无论涉及多么复杂的内容,最终的结果,都是要将原先由货币当局独揽外汇资产的格局改变为由货币当局、其他政府机构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和广大企业和居民共同持有的格局。
外汇储备, 又称为外汇存底, 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 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外汇储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 稳定汇率, 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数据表明, 我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处于高增长阶段。图1反映了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近十年的增速情况, 可以明显的发现在2000年之后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曲线非常陡峭, 在此短短六年间, 外汇储备额从2000年的2121.6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15282.49亿美元, 平均年增加额度达到1880.12亿美元。2006年2月, 我国外汇储备达8536亿美元, 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至2006年底, 外汇储备余额达10663亿美元。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到2009年6月已经超过2.1万亿美元, 高居世界之首。
二、外汇储备的规模的适度性分析
本文采用比例分析法对外汇储备的规模进行分析。取用外汇储备和其他一些经济变量的比例水平来衡量外汇储备的适度性。本文采用了我国1998年至2008年的年进口量和年外汇储备余额的比值 (R/M) , 以及外汇储备额增速和GDP增速的比值 (AR/AG) 进行比较。采用R/M比值分析的理由是由于此分析方式极为普遍, 并由R.Triffin提出了可供参考的适度值。采用AR/AG的比例分析是由于考虑到我国近十年来GDP增长迅速, 用此比例可以更好的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情况。
表1列出了我国1998-2008十年间的年进口额, 年外汇储备额, 年GDP, R/M比例, 年外汇储备额增长率 (AR) , 年GDP增长率 (AG) , 以及后两者的比值。并求出了相应的每一年的R/M比例。从中可以看出, 我国外汇储备额度远远超过了R.Triffin在60年代支出的40%为适度线, 属于过量储备的规模。图2清晰地反映了我国R/M值远远高出适度值40%, 外汇储备增长率远高于GDP增长率的现状。也就证明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处于超额储备状态, 远远超过满足进口需求和投资需求的适度水平。
本文采用了高于R.Triffin适度值一倍的调整方式, 即把适度值调整到80%。另外, 由于R.Triffin适度值法忽视了资本项目的流动, 而资本项目的流动造成的外汇储备变化远远大于经常项目流动造成的外汇储备变化, 所以应当看到, 适度值分析法的局限性是非常大的。
将适度值提高一倍至80%后, 我国近十年的R/M比例仍然在适度值之上, 这反映出我国的外汇储备量远远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属于过量储备。另外, 从AR/AG比例上也能反映出, 虽然我国近7年的外汇储备增速和GDP增速的比值是总体呈下降趋势的, 但是其大小也都在1.5以上, 这说明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 再一次证明了我国外汇储备属于过量的状况。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三、外汇储备规模的趋势分析
本文假定热钱可以选择的投资市场有两种:国际证券市场和中国证券市场。其中, 国际证券市场用美国证券市场代表。假定热钱来华投资的收益分成两个部分: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收益以及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其中, 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收益, 采用MSCI中国证券指数的收益表示, 采用月收益率曲线代表其走势。而人民币升值的收益笔者用当期直接标价法的数值减去之前直接标价法平均数代表。在美国的投资收益用MSCI美国证券指数的收益表示。数据均为月平均数据, 跨度为从2005年7月人民币处于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之始至2009年7月。采用MSCI指数是为了代表热钱在各市场的平均盈利水平。
公式如下:
Rc=Rs+Re, 其中Rc代表中国证券市场综合收益率, Rs代表投资证券的月收益率, Re代表人民币升值的收益率。
直接标价法价格。
, Ru代表美国的证券投资收益率, Pn代表当月MSCI美国证券投资指数。
(注:投资中国市场综合收益=证券市场收益+汇率收益) (数据来源:美联储, MSCI Barra。)
通过比较中国证券市场综合月收益率和美国证券市场月收益率的时间序列图, 可以清楚的发现, 投资于中国的整体收益远在投资于美国的整体收益之上, 从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外汇储备会大幅上升。图2中, 两条曲线从2005年开始逐渐分离, 而且这种趋势是扩大化的, 图3反映出人民币升值的收益率在热钱的收益率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热钱在中国投资的主要动力在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 也就是说中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是和中国的汇率制度的改变有着直接关系的。随着人民币不断地升值预期, 人民币不能够一步和美元形成稳定的关系, 这种汇率管制制度带来的套利可能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必然增长。因此, 在人民币短期内无法调整的情况下, 热钱流入中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是一种必然趋势。正因为外汇储备增长的这种必然性, 导致了我们不得不研究如何运营管理这些必然增长的外汇储备, 并且研究其中矛盾找出对策。
四、外汇储备的收益分析
首先要分析的是购买美国国债是不是一种相对有效的选择。我国的外汇储备投资美国市场可以选择的有债权, 股票等。假定中国外汇管理局会采用长期持有的方式进行投资, 其中投资美国1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由美联储数据库提供, 而投资美国ETF的收益率采用估算法, 并用MSCI美国证券投资指数代表美国的ETF指数。图3中, 红线表示其中Ri代表在第i个时期买入ETF至今的收益率, PT代表2009年7月MSCI美国证券指数, Pi表示第i个时期的MSCI美国证券指数。虚线表示美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变化
(数据来源:美联储, MSCI Barra。)
从图4可以清楚的看到, 从2005年至今, 投资10年期美国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多数时间要高于买入美国ETF指数基金的收益率, 并且风险较小。
以上结论解释了为何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结构以美国长期国债为主而不是以投资美国股票市场为主。第二个问题就是:美国国债的收益趋势如何。
图5清楚的反应出, 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债券的方式储蓄的收益率是程降低趋势的。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诞生, 美国必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也就是说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必然会走低, 。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如果以美国国债的形式储蓄, 其收益率必然低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国债券为主的收益率是低的, 造成了大量的成本。但是相对于美国股票市场, 投资国债是一种更优的决定。这也就证明了我国外汇储备绝大部分用于投资美国债券却又是必然的。因此, 我国外汇储备收益率被动的和美国国债收益率挂钩又成为了一种必然。
五、建议方案
为了防止损失和减少风险, 我国应该采取减少外汇储备的相应政策或者是增加外汇投资效用的相应手段和机构。针对这两个问题, 本文对我国外汇管理给出了以下建议:第一, 可以考虑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弹性。放宽对人民币汇率浮动的管制, 让人民币相对自由的兑换外币, 使得汇率市场的套利空间减少, 就可以消除热钱来华的最重要的动力, 从而达到减少外汇储备规模的效果。第二, 可以考虑购买或租用外国的土地。我国目前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结构并且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一现状, 所以不妨承租或者购买外国的土地, 在外国开设农田工厂等。这样做的好处非常多, 首先, 我国的外汇储备可以得到运用不至于承受美国国债的贬值的风险。其次, 通过这个途径, 我国的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可以在外国运用, 扩大了资本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再次, 我国通过这种方式扩大战略储备资源等的进口规模。最近, 中石油购买安哥拉油田的事情正是这种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最后, 这种在外运营的方式可以减少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将制造业等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有助于我国的环境改善。
参考文献
[1]孔里平:对外汇规模分析方法的比较[J].2008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论坛) , 2008 (7) .
[2]张明、徐以生: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J].当代亚太, 2008 (4) .
[3]李征:我国外汇储备币种于资产结构优化配置及利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摘要:由一个例子引发出的关于中国外汇储备的思考。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将近一半是美国政府的国债。中国外汇储备遭到蚕食的可能性犹如当年日本一样。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外汇储备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规避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计量货币价值外汇储备蚕食思考
0 引言
对于货币的计量和货币价值的分析,社会上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都有做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课堂上,我们得知,货币的计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怎么计量?又应该用什么来计量?如果说单从我们国家自己的货币——人民币的计量来看,若仅仅是人民币对美元或者世界其他货币的汇率变动,或仅仅是从人民币的升值贬值与否来看我们的货币计量研究,我们认为:这实在是幼稚,而且眼光狭隘,仅仅看到了冰山一角而已。况且,在如今的这个世界,经济变化如风卷云涌,今天还是世界上坚挺的硬通货,明天却说不定如同废纸一张,分文不值。因此,受主客观两个方面的限制,我们决定从我国的外汇储备这一备受争议的时政问题来阐明我们对货币计量和货币价值的观点。并对解决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引例:中国外汇储备价值遭蚕食
美元兑欧元不断创出历史新低,美元在国际上的信心已渐渐减弱,不难想像此时亚洲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台湾、韩国及香港等等,长年以来积累共逾万亿美元之美国债券及股票等,心中会是何等滋味儿?1999年欧元面世后,盛传中国增持欧元储备,但可惜欧元兑美元汇价由面世初期之1.18美元一直贬值至2000年的0.9美元之下,便随即传出中国减持欧元资产並增持美元资产的消息;但可惜恶运未改,美元那时就由盛转衰,一直贬值至今,一来一回,如果传闻属实,中国所持之外汇储备,在这两个一跌一升的大浪中,起码损失逾千亿美元的资产值,对于心系中华的爱国人士来说,岂能不痛心?想到当年的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失去的十年”,时至今日,这个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依旧在高风险的经济中徘徊。而我们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中国多年来经济成功改革下的珍贵成果,是每一个国民的努力贡献,如此轻率流失,怎能不令人惜叹!中国人的财富,很易成为外国奸诈货币政策下的牺牲品。
2 关于中国外汇储备及其当前的问题
中国的外汇储备作为国家资产,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部分实际业务操作由中国银行进行。
2.1 币种构成
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没有对外明确公布过,目前属于国家金融机密。根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路透社的报道,据我们的粗略估计,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70%左右,日元约为10%,欧元和英镑约为20%。
2.2 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 约占70%比例、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美国国债和债券形式存在,使得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不足,受到中美关系、美国国债市场规模的威胁。前段时间,温家宝总理甚至在记者会上就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国政府国债的问题向奥巴马提出,希望美国保持其汇率稳定,确保中国持有债券的安全性!
2.3 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 截止2008年10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降至1.89万亿美元以下,为自2003年年底以来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9460.30万亿。
3 人民币的价值计量——升值?贬值?
我国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美元等一篮子货币为参考。央行是制定汇率政策的机构,所谓有管理的浮动就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如果他国货币都贬值,那么就会影响我国,这个决定因素在于人民币的购买力。如果同样的东西,在美国1美元,在我国要7元,那么汇率就是1:7。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3.1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的首要因素 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则本币由于稀少而更有价值。通常货币供给减少与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相伴而行,从而造成总需求、产量和就业下降,商品价格也下降,本币价值提高,外汇汇率将相应地下跌。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额货币则以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本国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这将会促进相对低廉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外汇汇率将上涨。
3.2 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影响货币计量和价值) 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汇率是两国币值的对比,发行货币过多的国家,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在该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时,就要付出比原来多的该国货币。
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将改变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以及对债券收益、外币价值的预期。通货膨胀造成国内物价上涨,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亏损,进口有利。在外汇市场上,外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国货币需要减少,从而引起外汇汇率上升,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相反,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降低,外汇汇率一般会下跌。
3.3 利率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国利率差异大于两国远期、即期汇率差异,资金便会由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从而有利于利率较高国家的国际收支。要注意的是,利率水平对汇率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从决定汇率升降趋势的基本因素看,其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汇率的变动起暂时的影响。
3.4 其他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还有各国汇率政策对市场的干预、投机活动与市场心理预期和政治与突发因素,国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4 我们关于中国外汇储备遭蚕食的建议
由以上的理论知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庞大工业及贸易国,拥有外汇储备是绝对需要。
4.1 减持债券,尤其是以美元计量的债券 如果中国外汇储备的决策人士认为美元汇率会持续偏弱,其实可考虑将美国债券减持,转入一些优质管理,有跨国企业之大蓝筹公司股票。因为美元若持续偏弱,有利美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及盈利增长,股价上升之幅度应可超逾美元汇率之贬值。
4.2 当增加进口、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可以通过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专门贷款购买外汇,用扩大进口数量拉动国内需求。充分利用手头比较宽裕的外汇,增加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寻找平衡点,而不是去迁就旧的发展模式。政府应该在产业政策,财政税收、商贸服务政策等方面帮助企业完成从粗放式经营向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转变。而不是因为企业困难就降低要求,走回头路。货币政策要推动企业积极求变,而不是维持现状。
4.3 均衡资本流动,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 这当中,至关重要的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由于外汇储备中短期资本流入占有较高的比例,这些资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其人民币升值和其他领域资产升值而进入投机的。这样消除投机空间,防止经济的泡沫化就成为必然。
4.4 分散投资,使外汇储备多元化 分散投资及每间公司之股权不超逾3%至4%,应不会引起美国一些敌视外国投资人士或传媒之不满,在资金套现时亦很方便。美国债券市场是世界最大的资金储存地方,若把美元储备调汇至欧元、日圆、英镑,亦同样可能出现后者贬值的机会,而且后者的套现难度比美元更差,实在不值得作大量的调换。再者,转汇的成败很视乎决策者的眼光,这方面中国的成绩並不理想。
4.5 变化投资形式,降低风险 在投资保本功能上,债券之风险远低于股票,但在长远资本增值上,债券的总回报却是远逊于股票。其实理解这个原因不难,因为美国债券的保证人是美国政府,而其兑现价值只取决于利率方向及汇率之变动;债券本身除了利息外,是完全没有额外创富能力。相反,企业的管理层素质直接影响公司股票之长远价值,因为管理层会因应政府政策及外围情况而调改自己的营运策略,这种适应效能远远高于官僚架构,故此资本的创富效果一定比政府更好。中国由八十年代开始经济改革,民企占经济增长比率一直在增加中,中国的经济便一直稳步上升,这便是一个明证。
4.6 变化国家储备货币形式——超主权货币 正如在早些时候于伦敦召开的G20峰会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署名文章,指出必须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报纸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
此番言论表明了我国外汇储备陷入了美元困境,要突破美元,必须找到新的结算办法和外汇资产保值办法。
5 结束语
对于我国的外汇储备,社会上专家学者已分析很多,然而在目前国际经济新形势下,我们从货币的计量和货币价值这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提出影响货币计量是多方面的,外汇储备值的增减是一国货币价值的晴雨表。针对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应对之策。希望,我国经济可以在这场危机中,外汇储备摆脱受美元汇率影响的命运,早日度过难关!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王松年.国际会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0-01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10-20
我国品牌战略现状分析11-04
我国行政法治现状分析05-28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07-17
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及发展06-01
我国瓷砖市场现状及营销策略分析06-08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11-05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现状分析及建议07-06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