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推荐8篇)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篇1

【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围绕德育目标,学校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激活课堂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等方面开发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实践,使中职生早日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素质,成人成才,实现就业和企业用工的对接,成为社会中的人。

【关键词】工学结合、成人成才、职业人生、德育探索

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也为了减少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积极推行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一方面我们积极推进学生到富士康、华为集团、浙江人本、富港电子、亚南电子、昆山仁宝等公司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我们引进了武汉泓淋电子、北京汉旗电子、巴顿轴承公司到我校共建实训园,还在华博数控的援助下筹建了数控实训基地,积极推进了校企合作,既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又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

校企合作、工作结合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把学生成才成人的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要求的适应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现实的意义,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校德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式的要求,针对工学结合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改变德育工作思路和德育工作方法,研究了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途经、方法,注重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我校围绕德育目标,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激活课堂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成人成才的教育,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积累了经验、提高了信息

1判断力,实现了就业和企业用工的对接,顺利成为社会中的人。

一、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把只有书本知识的学生转化为不但有生活知识而且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要完成这两个转变,使学校的学生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在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这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学校党总支牵头,学工处挂帅成立了以班级为主阵地,以班主任为核心,政教处、团委会、保卫科、妇委会、学生团队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还专门成立了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室。学校每期对班主任进行了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指导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级建设。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慈母般的关爱,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根据时事需要,结合重大节日,定期有组织地开展了科技、文艺、体育、安全、环保等适合学生特点,令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了健康的情趣,发展了个性特长,提高了审美能力,锤炼了意志毅力,健全了个性品质。德育研究室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在探索德育工作规律、德育工作途径,推广德育工作经念,确立德育研究方向方面为我校实施德育工作计划提供事实数据和理论依据,确保了我校德育工作和德育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走上新台阶。学校党总支、校委会、行政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发挥了德育的指导和监督保证作用。德育队伍的建设,为我校开展德育工作,探索德育规律,开辟德育新途径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围绕德育目标,开发德育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意识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单纯的德育课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要把教学目

标和内容细化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现象进行抛描式教学,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唤起学习兴趣,学会思考问题,养成态度观念。比如,在泓淋电子生产线的实习中,我们结合实习岗位,让学生懂得了自觉遵守纪律、遵守岗位规范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明白了团队合作和团队纪律对于组织产品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的意义。这样,学生会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接近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在文化课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德育要素,利用教材中生动典型的事例,对学生适时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专业特色和技术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质量、安全、效益和环保意识。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锻炼学生,促其成人成才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目的,我校一方面加强了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另一方面加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与巴顿轴承有限公司的合作中,我们引进了企业培养模式,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引进校园。先是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派出教育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一个半月的军训,按部队要求,对学生进行队形队列、生活作息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分工协作精神和遵规守纪意识。然后,将学生分派到公司各生产线上,由各部门主管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不仅让学生懂得岗位工作要领,而且让学生懂得岗位工作纪律。在生产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岗位责任意识。通过生产产品和生产速度,还让学生提高了质量和效益意识,明白了协作在产品生产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将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学生一方面在校内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在企业环境中,学生不但接触了真实的产品生产,营销过程以及所要求的行业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而且接触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处世之道。在企业环境中学习,打破了学校德育固有的时空限制,呈现出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真实思想道德经验的状态。学生学习不仅指向知识、理论内容,更多地体现为人生、职业、生活、社会等实际问题。应该说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岗位工作中获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性认识的“灼见”。学生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经历了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亲身体验,获取了真正意义上人生感悟,从而学会并逐渐完成了由校园文化中的学生向社会洪流中的职业人的转变。

(一)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接受了具体的岗位工作,明确了岗位规范的现实意义。在生产岗位中学生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注意哪些细节,如何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等等。结合这些工作中的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和实习指导老师要结合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特别是哪些漫不经心,不遵守要求,吊儿郎当导致工作失误、事故频出的教训事例,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遵守规范、守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模范遵守工作纪律、工作规范、工作流程的自觉性,进而达到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崇高境界。

(二)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会接触产品生产,会亲身感受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问题。在生产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得心应手,也有的学生会感受到力不从心。这种质量和效益意识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起竞争意识,会让他们暗中较劲,自觉地去钻研业务,苦练技术,进而掌握过硬的本领。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行为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品格。数控(1)班的方炳同学进入岗位实习后,感到了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他迅速找来专业教科书,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他还经常向业务主管吴建国请教,向厂里的优秀员工学习。实习结束时,他的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进步,得到了工厂“勤学好问,进步很快,表现优秀”的好评。

(三)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直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重陶,会自觉按企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了素质,加快了他们的成长。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企业文化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在企业环境中映入学生眼中,听到学生耳中,深入学生心中的是质量、是管理、是效益,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切的生活和工作交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国家政策、经济环境、文化知识对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性,真正意识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成为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人。结合学生这些工作中的经历、感悟,我们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这种转型时期的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自我完善,提高自觉性,由他律转为自律,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社会使用价值的人。通过工学结合,我校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夏朗在廷邑制模科技有限公司实习中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公司主管程斌对他的评价是:“做事踏实,能和周边同事融为一体,能积极配合他人完成工作”。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引进企业文化,宣传企业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质量、效益、竞争、创新意识和秩序、纪律、时效观念有具大的促进作用。

(四)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行的统一。在工学结合模式中,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用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体验知识,使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培育情感,磨炼意志、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生存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工学结合的过程本身就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工学结合不仅为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而且工学结合的过程本身又是知与行统一的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四.跟踪服务,全面关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工学结合过成中,一方面我们引进了合作企业的文化元素,在校园内营造了合作企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让学生深入企业,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不同所在。他们在企业文化环境中生活、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或困惑。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分析、理解社会现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跟踪服务,全面关心。

(一)、帮助学生处理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生活不习惯问题、岗位不适应问题、转换工作问题、安全问题,纠纷问题等等。我们经常深入学生中,深入到企业里,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情况,引导学生与企业协商沟通,解决他们所遭遇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观察周围现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帮助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职业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学生文健在亚南电子厂实习时,不按时上下班,还与生产线上的组长发生摩擦,受到了厂里的处罚。学校带队老师结合这一事例及时对他本人和全体同学进行了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明确了岗位工作的规范性,体验到只有自觉地遵守岗位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解决和战胜在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保证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指导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开创丰富多彩的职业人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对来自岗位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能力特质有了亲身的体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构想和努力方向。我们教师分别深入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各企业,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了解他们真实具体的感受和想法,就他们各自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行动计划、职业素质提高、工作岗位适应等进行指导,引导他们制订更实际更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顺利向就业过渡。“战功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不但炼就了技术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有了科学的规划,可想而知,他们今后的职业人生一定会理想、精彩得多。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心理尚不成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还不全面。他们情绪不稳定、敏感、自卑、缺乏信心,对学习、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常常感到困惑、迷茫、焦虑不安,有的甚至因此产生

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学校老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沟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地看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问题,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有临危不惧的勇气和逾挫逾奋的决心。

此外,我们还广开门路,积极开发德育资源,加强了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沟通。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干预,特别是各级政府和社会部门的关心,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在工学结合中,我们通过家访和家长会密切了同家长的联系,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的教育,也改进了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还与政府、社会部门特别是文化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主动联系,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加强了学生的法纪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篇2

一、指导思想

1.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006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要求各级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努力做好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

2. 遵循教育规律。

1903年我国近代著名民族实业家和职业教育家周学熙从国外考察归来, 便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体制, 开始倡导“工学并举”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夫耳闻之, 不如目见之, 目见之, 不如足践之”的记载。

3. 积极促进企业需求、学院发展和学生就业的一致性。

以行业为背景, 符合专业特点, 满足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汽车产业是我国的重要工业产业,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 在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其他加工制造业生产、技术、管理等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的高职层次性和工作工科性决定了教学必须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和环境优势, 共建教学平台, 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融合;通过校企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职业资格、生产实际、行业标准“四融通”;通过校企共同组织, 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知行合一、学做一体, 培养职业人。

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 基于现代职教理念, 校企共建“汽车制造实训中心”教学平台

“汽车制造实训中心”教学平台是依据专业需求, 校企共建的可用于教学、实习、实践的典型实训装备、实训生产线和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包括汽车原理与构造分中心、汽车制造分中心和汽车生产自动化分中心, 能实现三个相互支撑、相互完善的功能。

能进行汽车整车制造关键能力的培养, 汽车制造分中心是国内最早将汽车整车生产的四大工艺 (冲压、焊接、装配和喷漆) 及设施“搬进”实训基地, 学生进行诸如冲车门、焊车门及车身、装配发动机、喷漆等典型工位的操作、工艺编制和调试, 填补了汽车制造类专业教学的空白。

能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及装配关键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以从原材料性能分析、热处理到零部件设计、加工, 直至汽车发动机装配实训室和汽车变速器装配实训室, 充分熟悉从原材料到产品的完整制造过程。

能进行汽车生产线控制中关键能力的培养, 该中心设置了企业设备和生产线上使用的液压、气动、PLC、传感器、总线等技术的多个实训室, 学生不仅能排除生产线的常见故障, 进行简单的生产线调试, 还能根据任务进行生产线控制方案的设计。

校外实训基地, 有与我院深度合作的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 负责集中专业实训、顶岗实习、就业、技术开发与服务;有长春一汽等接收学生实习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有直接接收学生就业的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

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补充、相互呼应, 构成完整而高效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实训体系。

2.“1-4-1”工学结合教学进程组织模型 (见图2)

1——在第1学期完成入学教育、汽车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4——在第2~5学期分别完成冲压、焊装、喷漆、装配等专业学习领域。

1——在第6学期完成就业教育和顶岗实习。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 学院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汽车制造生产岗位直接参加生产活动, 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熟悉企业文化。此时,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管理规则和实习考评标准。

3. 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教学项目

在“汽车制造实训中心”教学平台学习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设置了汽车模型的制作与测绘、汽车解构与分析、汽车零部件加工 (上) 、汽车英语、汽车电控、汽车生产线自动控制、汽车零部件加工 (下) 、汽车车身制造、机器人工作站的使用与维护、汽车装配与调试、汽车经济生产12专业学习领域, 这些学习领域的部分内容将分别融入到汽车卡车模型、汽车轿车模型、气动机械手3个项目中, 3个项目间设有能力梯度和能力侧重点, 汽车卡车模型是基础层面的;汽车轿车模型涉及材料、热处理、冲压、焊接、装配、电控等方面的能力, 成果——电动汽车是学生在多个实训室实际操作设备工作积累的结晶, 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亲自经历了汽车制造的流程, 体验到职业工作氛围,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连续性的积累, 在做中学, 学中成长、收获;气动机械手在机加工生产出零件的基础上, 增长控制方面的能力, 增强故障排除的能力。每个项目总体分析后将分解成相应学习领域的子项目, 无论是项目总体还是子项目, 以及各学习领域内其工作任务的执行, 都严格遵循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六步法, 从中多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 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 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技能、技巧, 特别是学习实际应用知识的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洛克说, 任何东西都不能象良好的方法那样, 给学生指明道路, 帮助他前进。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教学中, 将理论与实践融为学习领域, 彻底抛弃专业课“理论讲课”与“实训、实习”两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实“生产”情景中, 教师变为企业师傅或工程师, 学生变为企业员工, 教学过程变为工作过程, 在学习领域采用适用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会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显著增强。在汽车制造实训中心教学中使用效果不错的方法如表1所示。

5. 学生成绩的评价

(1) 评价要全面

学生评价表 (如表2所示)

(2) 评价要起到能力升华的效果

评价结果应以一种公开、公正、透明的方式陈述出来, 使得评价人员、被评者或第三者都明明白白的知道得分点、丢分点, 寻找弥补方法和改正措施, 起到“评价”本身又是一次学习的作用, 达到能力升华的效果。

6. 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社会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认可, 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如表3所示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可能, 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多个通行证。

7. 利于双师型教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成长

人才培养模式建在汽车制造实训中心教学平台之上, 人才培养过程也是教师科研过程, 汽车制造实训中心这个平台利于教师“教”和“工”相结合, 利于在汽车制造实训中心的实训装备上开展科研项目, 利于工学结合学习领域的“零距离”开发, 利于教师了解企业技术动态, 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开发与研究,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开阔教师眼界、扩展知识面。

四、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 制度的保障力度缺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的紧密配合, 但目前由于金融危机等现实性的问题, 企业很难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中国广大的人力资源供给, 企业很少面临人员缺乏的危机, 所以企业在工学结合方面的投入热情不够、没有必须性。

2.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国还处于摸索阶段, 需要学校领导给予鼓励和支持, 需要老师具有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心, 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学生的配合。

3. 工学结合有别于校办企业 (以前的技校) 、也有别于员工培训, 是一种新型具有独特内涵的模式, 要做好, 是一个长效的课题, 需要持之以恒的奋斗与付出。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学院专业建设、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关键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工作实践, 进行了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施、从内涵到问题思考等全方位的剖析、提炼和总结。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计算机实践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总体指导思想就是实现“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提高“三种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优秀的学生不可能单单在“象牙塔”中培养出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实践教学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践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对于职场来说,未经过实践的大学生是一个缺乏竞争力的大学生。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仍普遍存在所学知识滞后和与实践有较大程度脱节的问题。随着高职学制的缩短,一些学校又盲目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减时不减课,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操作不够熟练,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参加工作后进入工作状态周期较长,不能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与优势。在加拿大,“合作教育课程”是其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课程”模式一方面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也为能力出众的学生打造了就业的“直通车”。有统计表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不仅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起薪也比一般的毕业生要高。

(1)高职毕业生就业将不再是“订单式”办学模式下的“被动就业”方式,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就业”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才能辨别对于一个工作是虚拟的幻想还是真实的喜欢,有助于帮助其进行职业方向的选择,也可以在实践体验之后选择相对比较喜欢的职业岗位。

(2)很多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认为,社会并非一个机械的结构或装置,所有工作实际上都是由人来操作的。如果不懂人、不了解社会,怎么发展?只有实践才能模拟体会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上其他人对于你做人做事的要求,才能培养基础的人情世故,才能得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行为矫正。

(3)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一个个具体的课题,通过讨论、查资料、做实验和社会调查等方式完成任务来感悟和理解相关知识及应用,达到融会贯通一门专业课知识的目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实践才能知道知识的用处与知识的缺乏,也才能对学校所学课程有新的理解,学习的目的性才更加明确。

(4)对计算机类企业来说,除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待加深、加强外,另一方面合作精神和一定的人际交往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软件公司非常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只有实践才能了解校园以外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对帮助学生懂得社会知识、接触社会机会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5)为了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由学生变成工作者的转型期,只有实践才能对老师、同学提供的知识和其他书面知识有辨别的能力,才有质疑的底气。由此才会形成自己新的主见,进而帮助你比其他不实践的同学更快成熟。

二、拓展“工学结合”实践的方式

1.改革现有实践机制,建立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目前,学校组织学生实践是以班级和专业为单位的一项教学活动,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实践方式及学习实践兴趣都存在一定差异,统一的教学内容与强制的教学方法,不能较全面地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动画制作,但他可能对程序设计异常讨厌,而计算机实践“大锅饭”逼着他必须要从事程序设计,影响了实践的效果。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我们可以采用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全力以赴轻松地进行实践活动: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可以采用“选修课”的方式,列出几个实践项目,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选择。

2.市委、市政府为广大学生提供到市直机关和国资企业实践的平台

首先,在企业和机关的实践经历,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了解各部门努力为社会工作、加班加点的情形;第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可以为企业和机关部门贡献知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也算是为社会做贡献:第三,对大学生们来说,这样的经历可以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多了解社会:第四,政府机关和企业将为大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补贴,对大学生们来说,相当于一次勤工俭学的机会,可获得一定的生活费:第五,为毕业后报考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提前练兵。

3.学校、企业及相关经济团体共同支持建立一家有关实践的中介网站

在该网站上,各企业提供有关实践职位的详细介绍,大学生们可以从中作出选择。鉴于该网站提供的信息既实用又有针对性,学校可将它链接到学校的网站,方便学生获取。同时,企业也可在该网站上浏览到多所学校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提供的相关学生信息。这样企业也能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人选,并提供相应的实践岗位。为大学、企业和学生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让双方都能足不出户就各得其所。这样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机会也多。学生能学到很多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接触到社会不同层面的客户,加深了对相应行业的理解,对未来择业起到了引导作用。

4.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培训计划,定向培养和输出,资助优秀学生赴海外实践,为企业引进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双赢

赴海外实践是西方青年人在青年时代丰富阅历、增长知识、学习外国语言文化和专业技能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中国青年而言,实践还是一个模糊概念。赴海外实践的学生,可利用暑假时间参与某个海外实践项目,帮他们打开一扇门,使他们有机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精彩。不仅让他们学到了实践经验,还让他们了解了异国文化。他们的外语口语水平将有极大的提高,通过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学生的交流,了解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开阔了眼界,建立了友谊。这为他们今后毕业找工作,也提供了很强硬的筹码。而企业也可以诸多方式从接纳海外实践生的项目中获得益处。

5.建立、健全真实可靠的大学生实践档案,完善实践生制度

力求每次专业训练的实践都取得良好收效,形成良、新循环。老师的严谨培养引起学生的重视:学校的重视调动企业的关注:企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采取由学校、企业、学生共同评议考核的办法,成绩真实、准确。根据学生实践成绩建立、健全真实可靠的大学生实践档案信息数据库,详实记录学生实践的每个环节及每次实践实训的时间、单位、岗位。既是学生成长的见证,又为学生就业、择业提供了依据和帮助。彻底解决学生无法获得工作经验的难题,做得好的实践生毕业时可以得到企业和学校好的推荐信,有了推荐信和工作经验,可以更容易找到真正的好工作。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篇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杨珺,吴淑春,吴怡春,徐建国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色彩,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指导方针。文章阐述了搭建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校所合作平台,在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突显工学结合的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非典”“甲流”到“三鹿奶粉”“大头娃娃”,一系列公共卫生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生命安全,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出台了若干相关法规,明确了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强调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建设。国家加大了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投入,加强了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监测和管理。相应的,社会对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07年,我校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设置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上层建筑,决定着专业的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应该顺应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为了使专业更贴近工作岗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一、立足基层和一线岗位,调研工作岗位

2010年,针对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较详细地调研了浙江省24家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其中18个被调查单位均属于区县级单位,分别属于浙江省9个设区市。调研的对象是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相关业务科室及一线卫生检验技术专家。

调研获悉: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相关业务科室涉及理化室(科)、微生物室(科)和预防医学门诊。部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卫生检验(室)科,承担卫生理化检验和卫生微生物检验的业务。部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预防医学门诊归在预防保健科下,包括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等有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健

康体检和签证、肺结核门诊、犬伤门诊、普通门诊等工作。

本次调研明确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主要工作岗位包括卫生理化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病原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体检。主要工作任务涉及:1.常见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

2.各类食品、水样、涂抹样品、工作场所、公共场所、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卫生学指标和病原微生物检验;3.各类食品、水样、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样品和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居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卫生理化检验;4.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等。

二、搭建校所合作平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

2009年,由校领导牵头,经双方多次交流和协商,我校与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达成共识,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是浙江省内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技术管理指导中心、卫生检验检测中心、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和疾病信息管理中心。校所合作平台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成为我校的教学基地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检验仪器设备也是日新月异。掌握先进的检验仪器,是卫生检验人员必备的职业技能,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如果依靠学校购置各种检验仪器设备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这不但是学校的经济负担,也是社会资源浪费。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具有与国际接轨、符合国家实验设计要求的实验室,不但有诸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原子吸收仪、实时荧光定量PCR等高端检测仪器,还有仪器操作维护与检测结果分析判断的一线技术专家。

成为我校教学基地后,将学生的实践课堂搬到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由中心一线技术专家担当老师,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明白未来职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学生实际操作检测仪器,学会仪器操作和维护的基本要领,了解检测结果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举三得,资源利用合理、教学效果最大,一线技术骨干也丰富了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学经验。

(二)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成为我校的实习基地

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承担了大量的检测任务,需要专业学生为卫生检验一线人员当助手。所以,本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也是合作双赢的体现。站在省级疾病控制中心的高点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最好的专业培训。而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也可以缓解人手不够的压力。

三、校所通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2],由专业负责人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随后广泛征求省内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一线

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稿。最后由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显岗位任务为核心,工学结合为主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在基层和一线岗位从事公共卫生检验、疾病监控以及环境监测的高技能人才。明确工作岗位,即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体检。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传统,构建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重构课程体系:基于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体检三个主要工作岗位,分解工作任务,剖析职业知识技能素质结构,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环境因子卫生理化检验、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检验仪器及实验室管理。将“卫生理化检验”拆分成“环境因子卫生理化检验”和“食品卫生理化检验”,从课时数和课程要求上进一步强化理化检验工作的重要性。针对从业人员体检的职业岗位增加了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课程,加强临床检验和生化检验的技能培养。基于分子诊断技术在卫生检验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在专业拓展课程里增设了分子诊断技术这门课程。取消细胞生物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

(二)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落实到教研室的建设中,创新性地成立了由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理化所为主体的卫生理化教研室。该所所长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成员由8位卫生理化所一线技术人员和1位学校专任教师组成。组建一年来,重新筛选和组合了课程教学内容,编写了新的实验教材,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成为本专业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排头兵”。另外,本专业要求专任老师每年2月时间在各级疾病控制中心进修,熟悉岗位任务和最近专业进展,强化双师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例如,微生物检验课程的病毒检测仿真实验课,在学校检验实训中心的P2实验室,学生模拟完成粪便中戊肝病毒的PCR鉴定项目。一个实验项目下来,学生熟悉了P2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掌握粪便标本中病毒检测技能。再如,环境因子卫生理化检验课程的现场检测实验课,地点就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所,学生模拟实际的检测工作任务,按照检验标准进行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铜和铁、气相色谱法食品中农药残留等。学生既掌握了检测技术与知识,又体会到岗位的工作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四)实习调整与管理:学生实习调整为“两段式”:前24周分派到浙江省内17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顶岗实习,后19周根据就业需要学生选择单位进行自主实习。实习期间,按照实习大纲要求,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为辅,有带教老师具体负责,进行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日常管理。灵活的“两段式”实习,既

保证学生技能实践学习,也兼顾学生的就业需要。实习结束后,由双方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确保实习效果。

四、专业建设的思考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色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建设特色专业、品牌专业[3,4]。何为特色专业呢,应该是人“有”我“优”的专业。“优”最终体现在学校培养“出口”上,即培养出岗位首选的、口碑最佳的专业高技能人才。所以,特色专业的建设,始终以工作岗位为前提,走工学结合的路线。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之路还将继续,开发与岗位任务对接的课程,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能力优先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人生和职业规划,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

[参考文献]

[1] 陈农心.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98-99.[2] 吴怡春,安 娜,张 晖,等.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43,46.[3]李 晶,陈 廷,张 凯,等.试论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0):1022-1024.

[4]孟凡云,曹庆景,范保兴,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医学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7-8.[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杨珺,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检验教学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科学2007规划课题(编号SC6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ng pattern of combi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in sanitary examina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ical college

YANG Jun,WU Shu-chun,WU Yi-chun,XU Jian-guo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Zhejiang, China)

Abstract:The sanitary examina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ical college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skill is the key to building.This paper describes to set up a win-win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between the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and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篇5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沈玉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中的七大重点任务,其中“改革培养模式”中指出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我们学校作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立项学校,在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广泛采用,是提高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最基本、最本质的属性是教育属性。它通过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根本目的。学校、企业、学生都是工学结合的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承担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责任不可或缺的重要实施主体,而学生是完成工学结合学习任务的行为主体。显然, 推行这一模式需要很多改革创新, 比如, 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校内体现企业场景的实训室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工学结合模式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工学结合模式条件下的学生评价;完善教学管理等等。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改革与创新

1.加强课程改革

浙江省进行了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我校是课改实验基地,我校的主干专业都使用了省职教教研室编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课程和教材。我们再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合作企业技术人员的“头脑风暴”,讨论长兴区域内企业所特有的专业核心技能,通过设置调查问卷和访谈到企业进行调研和毕业生回访了解具体的岗位要求,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相关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的岗位群、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开设的相关课程等。最后形成具有长兴区域特点和合作企业特色的校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和企业培训材料。规定有些专业课程在校内完成,有些专业课程在企业完成,并规定了每个学期到企业工学结合的时间,比如,数控技术专业,第一学期到企业1周,第二学期到企业2周,第三学期到企业1个月,第四学期到企业1个月,第五学期到企业进行3-5个岗位的轮训,第六学期进行1个岗位的顶岗实习。

2.强化实训基地

要满足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了满足校内以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的要求,建造了30000多平米的开放式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场景模仿企业车间和工作室,添置了3500万元的设备,每个实训区域承担8-10个实训项目。为了满足校外工学结合和实训教学,与14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且与近30家紧密合作的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实训基地,校内引进2家数控企业、1家汽修企业,还设想引进1家汽修企业、1家电子企业作为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3.重视师资建设

我们从2005年开始为了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实施了“四个基地六条途径”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在国外、高校、企业、学校建立教师高技能培训基地,通过多渠道引进、外出培训、校本培训、技能竞赛、企业锻炼、技能达标考核等途径进行教师高技能培养,并且还开展了文化课教师学技能的活动,有50%的文化课获得中级工技能等级。现在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97.2%,全部是高级工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专业教师的80%以上。为了满足工学结合和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要求,对专业教师注重技术开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调研能力的提高。通过专家引领、行业调研、外出培训、企业挂职、课程开发、主持课题、专业项目的研究等途经,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技术服务、外出培训、竞赛比武、参与企业锻炼和技术研发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和理实一体能力;通过与高校和企业合作、专家指导、参加培训、课改项目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市场调研能力和课改能力。

4.深化课堂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学校推行了“教室车间化”的教学改革,比如我们重点建设专业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了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了参与式、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施了任务驱动、探究式和项目教学模式,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了参与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等等。教学方式以集中实训为主,工学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3节课及以上连着上,有时甚至一周集中训练,这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为了提高训练实效我们还实行了小导生制、AB班制、第三学期制等教学模式的改革。

到企业进行集中工学结合我们也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模式,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行了现代学徒制和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学习的工学结合模式,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行了体验企业工作场景和生产工艺的工学结合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行了企业产品进校园的工学结合模式,酒店服务与管理除了现代学徒制模式外,还实行假日工、勤工俭学的工学结合模式,通过多种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工学结合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5.完善教学管理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本专业各项校企合作项目、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完善专业建设;共同分析研究初岗及发展岗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应岗位职业标准,科学制订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工学结合”实践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我们编制了学校、企业和学生及家长三方《“工学结合”实习协议书》,明确校企在学生工学结合中的责权利,并通知到家长。制定《“工学结合”实习管理办法》,合作企业按照实习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学生,学校委派专职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实施校企“工学结合”实践双重管理。再次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合作企业按照每5位学生一位带教师傅的要求确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由企业和学校组织培训和考核,学校支付一定报酬,企业也对优秀带教师傅进行奖励。

6.改变评价方式

在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在校内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教学的评价上,不惟技能水平,和作品完成情况,还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方案制定、时间管理、规范执行、7S到位、实训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实行组内评、组间评、老师评,引领学生在专业课学习和训练中注重职业素养的训练和提高。在企业由带教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进行每天工作情况、表现情况等方面的记录,每天由学生记载实习日记,记录每天实习的内容和感受,反思自己一天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实习期满根据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校外教学、实习表现、实习实效等方面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傅和教师点评,由企业人事部门进行综合考核,作出实习成绩鉴定,并评出优秀学员、优秀师傅、优秀小组进行奖励。并把学生工学结合的成绩鉴定纳入学生课程成绩和实习学分认定。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思考与建议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运行过程中,如果要提高工学结合的实效,就必须切实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调动企业积极性

校外工学结合或把企业引进学校进行校内工学结合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因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而企业的生产、效益要求和学校教学、管理要求是有分歧的,怎么来寻求结合点非常重要。我们学校主要有以下做法:

(1)与有意向的大企业合作。首先为了一次性至少能安排一个班的实习,其次为了能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大企业能为学校的教学需要进行“妥协”。

(2)与企业充分沟通。寻找企业最需要人,学校也方便安排的时间点进行工学结合实习,并且根据企业的需要可以对实习时间长短作适当的调整。

(3)让企业有利。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作为带教师傅的指导费,降低企业的成本,学校积极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学历提升作出自己的努力,使企业“有利可图”。

建议今后由政府出面出台相关条件,由政府确定职业学校的实习企业,并根据企业接受实习学生的情况给予经费补助,按每生每月400元补助(按每个带教师傅带5名学生,每月辅导费2000元计)。并每年通过评估对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评定等级,进行奖励或决定是否继续作为实习基地。

2.建设带教师傅队伍

带教师傅直接决定工学结合的成效,而企业的带教师傅往往是不固定的,带教师傅也没有具体的职责和考核,有些带教师傅的素质也不高,起不到“教”的作用。所以企业确定为学生实习企业后,要选拔一批带教师傅,数量可以适当多些,建立一个资源库,而且要由学校和企业或由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带教师傅进行培训,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带教师傅进行资格认证,让有资格担任带教师傅的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巧,还有一定的荣誉感。带教师傅在企业的工作量适当减轻,由政府补助的指导费中支付带教师傅的部分工资,对带教师傅要每年进行考核、评优,根据考核进行奖励和决定是否继续有资格担任带教师傅。

3.配强指导教师队伍

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教学指导和校外实习学生的管理、协调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校外教学,指导教师的数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工学结合的效果及企业的满意度。由于各校教师紧张,课务量大,每位教师周课时在16节以上,1个教师带40-50名学生实习非常累,没办法进行有效指导,一般1名教师实训指导的学生数最好在15-20之间。外出工学结合,每次派出对学生工

学结合进行指导的教师一般只有1个,按照工学结合的管理要求最好2个岗位(10个学生)1个指导教师,才能够有效地配合带教师傅进行管理和专业指导,所以1个班派1个指导教师是达不到专业指导的作用,最多起到管理的作用,有时由于学生岗位散指导教师管理都顾不上。所以政府要加强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调配工作,降低生师比,减少教师的课务量,使学校能够安排足够的教师进行实训指导和校外实习指导,指导教师才有机会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自己进行企业锻炼、调研和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等。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篇6

刘玲艺

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东莞(523083)

E-mail: lingyi1225@163.com

摘要:会计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人数众多,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专业不易找到真正校企合作的单位,而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怎样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成为困扰会计学界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关 健 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会计实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迅速扩张之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办出高职特色,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这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对于高职院校,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产学一体化,都适合进行校企合作,比如经济类的会计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人数众多,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很难找到合适的校企合作单位。而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专业的学生尽管目前就业前景尚可,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改革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怎样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都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入手来分析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一)目前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对高职的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得很明显。尽管高职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还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这样那样的片面性理解,致使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其实,实践性教学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的会计实践活动来完成的。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符合会计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对有些必需的教学实践内容重视不够,这些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以下特点:去向明确,中小型及以上企业;岗位群明确,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和会计专业职业性,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助理会计师或会计师证书。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相应会计课程设置必然要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紧密联系。为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 1

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同时每学年还要进行相应修改。但是高职会计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生源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普高生和三校生的基础不同,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区别不够明显;有些诸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钢笔书法,点钞、税务代理实务等课程很有必要开设;技能训练仍需加强。

3、缺少完善规范的实训教材

从目前出版的会计实训教材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实训内容陈旧,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大多数内容跟不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变化,往往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复杂,很难找到难易适中的会计模拟教材;2)选择的业务类型单一和模式化,不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由于针对性不强,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

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普遍存在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的问题。

4)缺少层次化,如《基础会计》实训较难,《财务会计》实训模拟实习时间短,资料单一。一般都是要求完成从“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而省略了审核、监督环节。这说明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资料供学生选择鉴别,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观念上忽视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工作。

(二)师资水平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高职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是毋庸置疑的,进入高职教学岗位后,正值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实践教学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以

我院会计专业为例,目前,会计专业共有专职教师39人,其中拥有注册会计师3人,会计师20人,双师型教师占到总人数的51%;硕士学位16人,占41%,专业素质较高,教学基础扎实。但作为会计实践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会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直接由高校的毕业生直接走向各类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能力相对匮乏;其次,师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实践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境

(1)校内实训

实训室是融合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一个平台。因此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

计模拟实训室,用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有的院校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其实验实训能力、效果可想而知。我院领导十分重视实训室的作用,会计专业校内模拟实训室设备齐全,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是,由于会计实训项目单一,内容比较简单,经济业务不够全面,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会计手工模拟主要是制造型工业企业,实训项目也基本上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财务管理及税收等方面的实训内容尚待开发;财务实训软件使用效率受到限制,如用友财务软件只能在实训室使用,其他地方诸如宿舍等地根本无法使用;实训室利用率不高,使高档资源浪费现象突出。

(2)校外实训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一般以给对方培养人才为条件设立,但每个

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是极其少的,而学校因为经费不足又不可能给对方在经济上予以补偿,这样对企业来说收入与付出不等同,不愿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由于校外

实训基地严重缺乏,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去找工作,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加上一个财会岗位也只能允许一个人进行处理,一般一个企业容纳学生极少,因此,会计专业学生大批量的到某一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是非常困难的,实质性合作工业企业较少,使得学生难于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顶岗实习,使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因此,研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是会计实践教学研究的关键,也是困扰会计学界的一个焦点。

二、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当按照工学结合思想进行设计,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学习全过程。

(一)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

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具有高职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能力要求而言,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像英语、计算机、MBA、演讲技巧等都要进入实践技能项目作为会计人才的硬件素质之一。对知识结构而言,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会计学会(AAA)提出了财会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应是《会计学导论》,它把与财会密切的财税、金融、市场和公司经营等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公司负责人整合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此项建议值得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借鉴。

1、将会计模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会计实践教学不是

一、两门课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前提,但最终必须付诸实施。首先应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学分比例,一般可根据情况加大到55%左右的比例,由此体现实践教学的地位,切实解决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其次要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和更新实训项目,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按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要使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撰写各门课程标准,精选教学内容;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指导书,制定详细合理的教学计划等教学性文件,使教师在指导实验时有可依据的标准,真正解决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的问题。

2、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和电算模拟实验结合起来。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手段都停留在手工阶段,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会计实践教学的手段应更新,采用手工、电算化、网络等相结合的手段。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而会计电算化和网络会计的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各类企业中的普及率在逐年提高,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学校应该考虑到企业的这种需求,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手工会计模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共同进行,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细化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应包括会计钢笔书写、珠算技术、点钞捆钞、凭证整理装订、小键盘录入、台式计算器运用等实训项目组成,通过各项目的实训,使学生掌握会计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会计专业应积极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训强技”,如:财会信息化竞赛、会计业务操作技能竞赛、综合计算技术竞赛、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竞赛、珠算、点钞竞赛、会计知识竞赛等,将竞赛作为一种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和对比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教材建设,完善会计实践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实训教材的变化赶不上现实的步伐。因此,部分教材应做到每年甚至每半年就改版一次以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突出资料的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为此,应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编写一套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重心,以融合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内容和服务地方经济为特色,制订统一的“实训要求及课程标准”,通过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标、实训内容、实训要求、步骤和程序,使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充实、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学生通过会计模拟系列实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会计专业技能。

(三)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

按照工学结合要求,调整师资结构,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

(1)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让他们担任会计课程教学,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2)采取上送下派方式,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3)创造条件让会计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并能够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具有综合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

(四)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

必须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五)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同时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把财会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这是因为:第一,这类企业是高职学生求职的主要去向。第二,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会计比较贴近现代财务会计,教师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有利于实验教学尽可能贴近实际的要求。

(1)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放在首位。重视手工会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将校内实训放在首位,实践证明这是最有效的实训模式。具体实训资料应以工业企业为情境,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工作能力为主线,按照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告的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并重点放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基础》、《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同时加大《税务代理实训》的实训力度,增加出口退税和电子报税等实训项目。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协调,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会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构建一个培养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长效机制。

对于高职会计学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我们每个会计学教师要结合本院校的实际,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本院校的培养特色,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6,11,16

[2].赵 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9,(06)

[3] 王勋,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01)

[4] 赵 筠,《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9,(07)

[5] 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篇7

一、调研和分析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为了解省内外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和需求情况, 我们以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 对商务英语从业人员的存在状况以及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内容涉及企业性质、所在行业、可能安排的工作岗位、工作岗位所需的各项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需要或适用的职业资格、语言水平等级、未来一年企业对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普遍要求商务英语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 掌握涉外业务知识和技能, 普通话标准, 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一般的办公事务。大多数受调查企业要求毕业生有公共英语三级或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个别要求某些岗位的申请者拿到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如有报关员、外贸业务员、跟单员、BEC剑桥商务英语中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则更受欢迎。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体现高职特色, 我们在教学计划中确定了商务英语专业“ABC+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即立足商贸知识, 突出英语技能, 全面培养素质。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获得一项英语语言能力证书, 如PETS三级, CET4、6级证书等;一项商务从业资格证书, 如剑桥商务英语、跟单员、外销员、报关员、商务英语翻译等。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 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一下工作。

1、将培养目标具体化, 依据职业工作过程分解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根据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 我们确定本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熟悉国际贸易知识, 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应用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我们依据其职业工作过程把商务英语岗位能力分解为三大块:基础英语语言技能, 要求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技能, 能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商务技能, 要求学生具备基本国际商务知识、一定的经济学知识, 掌握进出口业务流程、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技能;综合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办公设备应用、商务交际等技能。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为使学生达到以上岗位能力目标, 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工作任务设计, 课程内容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 以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为辅;教学内容的序化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 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整合, 即在实践课程设计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体系进行行动体系的重构, 突出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分成三个基本模块, 根据每学期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分别实施。

(1) 语言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 以“听说”技能训练为核心进行语言综合技能训练, 前三个学期每学期至少开展一周, 目的是强化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2) 商务技能模块。以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商务谈判为核心, 涵盖国际金融基础, 国际贸易知识, 国际商法知识, 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 国际营销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等, 主要在中期实习、实训周进行。

(3) 综合技能模块。以涉外礼仪训练、商务会务实训、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应用等为主线,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和公关交际能力, 分散在教学全过程。

三、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成立商务英语工学结合小组, 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指导教师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 以使课堂练习、课程实习、综合实训等每个环节有计划、有指导、有任务、有成效。首先是较大幅度地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提高到1:1, 使学生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来进行实际演练和操作。其次, 树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主角, 教师逐渐变成是一个组织者,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实训形式, 尽可能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多渠道实施实践课程教学, 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验、操练和实践。根据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实训内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

案例法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 等等。此外, 由于将学生置于一种接近现实的情景之中, 还能使学生积累一些将来用得上的经验。案例教学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平台, 它将培养能力放在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位置, 针对实际情况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受益匪浅。

2、情景模拟教学

所谓模拟教学, 是让学生在一种真实或仿真的环境活动中, 通过观察体验、参与、工具的应用及模拟问题的解决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本领。在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 教师会分配学生轮流扮演相关的角色, 让他们在仿真的模拟活动中相互体验不同的角色, 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在模拟活动中, 学生角色之间通过互动、互补、合作来共同提高团队绩效, 这是“协作性”的体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英语氛围, 用英语进行交际, 是模拟教学的精髓。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校企双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一种有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方面, 学校能够把办学空间延伸至企业, 争取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就业岗位;另一方面, 学校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适应企业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 从而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应该结合各自学校办学特色, 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资源优势, 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 探索自己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试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首先, 调研和分析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根据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督和管理;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商务英语

参考文献

[1]吴国权.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9) .

[2]吴国权.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原则[J].社科纵横, 2007 (10) .

[3]吴秀文.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3) .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篇8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实践;探索

前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将二者作为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贯穿于高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高职毕业生走出校门的首选工作是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脱离生产实际,就不能直接适应工作需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1 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1 学科定位不明确

一直以来,在大多数的意识里,英语教学都是独立的,脱离实践的一种语言技能。所以,至今许多高职院校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造成许多英语学习上的弊端,只强调学生学习词汇,教会语法,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实践上的交流才是高职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明确的定位使得在学习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1.2 教师自身素质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不好,为了聘用到教师会降低教师的任用门槛,这就大量的导致了教师的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甚至一些老师并非专属教师,是从其他学校进行聘用的兼职教师,专业知识的有限,并且没有自身专业素养的意识。

2 高职英语教学中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

2.1 进行情景上的模拟,突出职业技术的特点

高职学校的学生往往会学习专业的职业技术,教师要有效的进行语言教学,便可以将学生带入语言的学习的场景中,让学生自己进行英语的甲流,来训练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英语是世界运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学生将来在生活和学习中就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语言。由此,我们更要重视英语的教学,将英语教学的专业性融入到模拟的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使用专业和大量的英语词汇。通过这样的学习,为学生进入社会的语言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改善英语学生单位环境,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苏维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进行“工学结合”时,要以情景构建、配合学习为主。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机会与真实语言交际对象进行交流,并参加各种创造性语言的真实练习活动。

3 高职英语教学运用“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同时,不仅要使得学生接触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也要让学校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科学的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以用人单位的标准培养企业所喜欢所需要的人才;让学生从做中学起,进行工作与学生的交替进行,为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构建任务实践操作。

3.2 构建具有特色的时间教学体系

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就需要从训练锻炼学生职业技能入手,采用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的人才,并把其作为是高职院校包括英语专业在内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我国高职学校还存在较多的教学问题,由此,针对当前高职英语的实践教学不全面以及效果相对较差的问题,我们需要增加校内实践训练、校外的实习牙需要作为重点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技能实训进行分组,并布置不同的模拟企业,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置模拟的实践场景,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角色模拟训练的机会,使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完成英语交际。校外的实习实践,一定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不同的特点,明确的设定实习任务与要求,因材施教,以达到提高实习学习的目的。

4. 构建“ 双师型” 英语教师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带头人,首先就要做好教学的传授以及实践工作。而教学双带头人制度,是在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规模,根据不同英语专业的教学需求,在企业中选择经验丰富、语言运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进行聘用,增强对英语的实践运用,并实行英语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培养人才的制度。同时,我们需要鼓励高职英语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了解英语教学的实践运用,将语言的实际运用性融入到教学当中。学校要组织开展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英语教师要首先参与企业中实习,并获得企业英语专业岗位工作的实践经验,在进行亲身感受之后,再回到学校中教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5 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思路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英语系除了对外开设公共英语以外,还不断增加了许多英语的相关专业,例如商务英语、涉外文秘、对外汉语以及旅游英语等一系列的专业。所以,我们在进行英语人才培养时,可抓住不同方向的英语进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破,突出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的相结合,分析专业特点、岗位能力和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确立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方向,培养专业方向性人才,根据典作任务确定的学习领域,由此根据学习领域确定课程类别,进一步完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进行借鉴和学习,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的了解,并且结合我国现存在市场需求,要进行高职高英语改革,就要立足英语的专业性,以学习的实践性为原则,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同时,我们要用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进行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的学习,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学生积极性,过程中获得与未来工作相关的知识。

结束语

在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加入世贸组织,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越来越紧俏,然而形成对应的是现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应用能力低下,不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急需改革,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突出高职类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更要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将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深化到诸如教材编写等教学细节中,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外向型经济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艳平,马玉蓉,李永才.工学结合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4(02):79-81.

上一篇:在全县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交办会上的讲话下一篇:西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