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的原因(推荐11篇)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手机号码***电话027-8692181
1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张慧霞
(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湖北武汉430400)关键词:医务人员;针刺伤; 原因;防范措施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废物回收人员等)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2]。因此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我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针刺伤对医院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1针刺伤的原因
1.1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
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3]。
1.2不良工作习惯
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1.3防范意识薄弱
由于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浅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极易发生锐器损伤,发生锐器损伤后又不报告,甚至对伤口不作任何处理,极易发生血源性医院感染。
1.4缺乏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4]。
2防范措施
2.1加强培训与指导院领导、院感染科和护理部等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另外,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培训。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
2.2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以免忙中出错。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改善手卫生的非接触式水龙头设施;为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工作服、帽子、口罩、不易穿透的橡胶手套等。有条件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针刺伤的产品。如无针头产品、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锐器收集器、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等。与国外相比,我国刺针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4]。
2.3及时处理利器伤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刻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5%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针刺伤口进行HBV、HCV、HIV等到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由院感科进行现场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疑HIV感染时及时与当地CDC取得联系。
2.4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医院处理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规程。
2.5针刺伤后心理预防对策大部分医务人员对血液传播性疾病针刺伤的职业暴露存在惧怕被传染而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医院应定期开展关于针刺伤知识教育讲座及心理培训等活动,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结果阴性者免费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提高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正确认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减少针刺伤发生的概率,保护医务人员[6]。对有明显心理焦虑者的心理干预,对掩蔽性的心理焦虑者应给予心理支持,解释针刺伤的情况,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减轻心理反应。以及管理者对受伤者的支持,争取国家立法来保证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者的健康权,以减轻针刺伤后的负性心理反应。对于中重度焦虑的医务人员,要循环给予心理干预和焦虑量表评估[7]。
参考文献
[1]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会,2003:67-68.[2]罗洪,余筱.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管理法规[J].中华护
理杂志,2002,37(11):878-879.[3]白彩锋,李新辉.医疗废物处理研究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7,(10):30-32.[4]张喜丽,刘萍花.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原因调查与防护措施[J].中华
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3.[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海,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
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6]周宏,郑伟,韩方正,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的前性监
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15-1716.[7]彭凌,郑舟军,周月华.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心理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 在我院工作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护士7名为对象。纳入标准: (1) 20~30岁, 工作1~10年; (2) 熟悉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操作; (3) 愿意参与本研究。针刺伤护士一般资料见表1。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针刺伤后的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 设计登记表。发生针刺伤后由当事科室通知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再由他们组织分析本次针刺伤的主要原因。由各科室感染小组成员负责登记发生针刺伤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回顾性总结。
3讨论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最主要的途径, 是危害和影响护士健康的主要因素。通过提高防护意识, 对减少或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4 原因分析及对策
4.1 心理素质不稳:
(1) 原因分析:临床护士工作压力源多, 压力大, 常值夜班, 加上危重患者多时, 护士易疲倦。而工作的高强度性, 加上身心的倦怠, 以及极大的精神压力, 是导致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因素。 (2) 对策:加强心理防护, 实行弹性派班, :根据临床工作时段及劳动强度的不同进行人员调配, 尤其是夜班工作, 防止疲劳、工作忙乱而发生针刺伤。
4.2 防护意识薄弱:
(1) 原因分析:年轻护士初下临床, 自我保护意识淡漠, 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甚至有些护士还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是不可避免的, 对其危害没有引起重视。 (2) 对策:首先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以及对于针刺伤的预防和重视的意识, 因为一些恶性的传染疾病还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不够重视, 可一旦发生了那将会造成非常巨大的实质伤害。工作中不仅仅是针头还有其他的尖锐物品, 在操作时就一定要小心谨慎, 千万注意不要弄伤自己或他人。
4.3 违反操作原则:
(1) 原因分析:护士在操作环节中, 缺乏防护意识, 操作不当。74%的针刺伤是在工作紧急或繁忙时发生, 在此情况下, 护士粗心大意, 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发生针刺伤。如各种注射后拔针时;注射后重新套针帽时;治疗结束后整理用物时。 (2) 对策: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在不论是工作还是平时学习训练的时候都一定要养成一个正确规范的操作习惯, 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在今后工作时自主的对危险动作进行规避, 按照规范在进行操作也不需要其他人进行提醒, 一些极易发生针刺伤的情况下可以带上多层的防护手套进行操作。操作结束, 及时处理用过的针头。禁用双手套回针帽, 避免用手分离针头;不直接分离针头;在打开玻璃安瓿时一定要良好的注意, 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且注意自身的力度, 这样才能在开启的同时也不会弄伤自己, 良好的防止了刺伤手指不直接传递针及锐。
4.4 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缺乏:
(1) 原因分析:教材及课本上没有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内容。同时, 护士上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对针刺伤的防护知识教育内容不重视, 使护士缺乏防护知识, 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2) 对策:提升相关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因为培训效果的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归咎于学者, 本身教育者也一定会有相应的责任, 不够重视, 对相应针刺伤教育的不够积极, 知识点讲述不详细, 并未对学生进行重点申明和引起注意等, 都会导致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 那么首先加强教育的重视程度, 投入更多的重视和师资力量才能更好的将教育培训的实际内容良好的完成下来。然后就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力度, 让学生们在培训学习时能够良好的意识到该项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加入一些曾经传染的案例引起学生的警觉, 帮助其在今后能够自主的对培训内容加强学习最终良好的达到相应的培训学习预期。
4.5 不良的工作环境:
(1) 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提出了对环境的要求, 在不理想环境中进行一系列的操作自然很容易让自身受伤了。 (2) 对策: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对操作环境的建设, 拥有了更加良好的操作环境那么自然就会更加方便其进行工作而避免针刺伤发生了。对于相应的防护器具也一定要提供充足这样相应的医护人员在需要时才能更好的获取从而有效的避免一些针刺伤的发生。同时在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 应取得他人的协助。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工作繁忙, 治疗处置多, 与患者接触多。这特定的工作性质, 决定了她们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相关护理人员必须更好的对自身的安全做出足够的重视和防护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也保证自身的健康安全, 减少职业暴露带来的伤害。
摘要:目的 深入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并寻找原因与对策。方法 院内感染科和科室感染小组对本院7例发生针刺伤护士的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发生, 主要原因为针刺伤的护士心理素质不稳定、防护意识薄弱、违反操作原则、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缺乏、不良的工作环境。针对相应原因进行分析, 作出对策, 来预防针刺伤的发生。结论 护士通过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 以积极的态度认识预防针刺伤的重要性, 为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保证生活质量。
关键词:针刺伤,护士,原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琼芳, 王惠珍, 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4 (4) :151-153.
关键词:急诊护士 针刺伤 原因 对策【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18-02
针刺伤为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得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者体液会由此接种至受伤者体内,经过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的病毒包括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破伤风杆菌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病毒对受伤者的身体健康将造成巨大的威胁且可能会产生致命性的后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急诊护士接触最多的一种器械就是各种注射用的针头,一不小心护士的手就会被针刺伤[1]。目前,80%以上的护士刺伤的都是由于操作不小心而导致护士手部针刺伤。本文主要对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基于所分析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防范对策。
1 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1.1 急诊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薄弱。目前,在各种护理教育中强调更多的是患者在医院内出现感染的防范知识,但是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方面的教育却十分匮乏,特别是对针刺伤之后的具体危害性以及实际的防范对策方面的教育则少之又少。通过本调查研究的曾经受到针刺伤的80名护士,结果表明:操作时不戴手套而针刺伤的护士有42名,占52.5%;针刺之后没有及时地向上级报告的护士有68名,占85.0%;针刺后没有及时地采取消毒以及预防感染等方面的措施的护士有16名,占20.0%。在调查中,有九成以上的护士认为是针刺伤的危害很大,尤其是会产生感染血源传播性疾病,虽然她们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感染概率认识度不够,认为感染的概率非常之小,不需要过多地加以关注,在实际的操作之中,不注意防护,侥幸心理存在[2]。
1.2 不正确的操作习惯。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出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针头使用之后重新套上针帽是导致针刺伤出现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护士工作繁忙时,仓促地针帽回套更容易发生针刺伤。对我院1000次护士针刺伤的具体受伤环节进行调查,最终得出回套针帽时受伤占总数的28%。
1.3 标准预防知识意识匮乏。由美国疾病防控中心颁布的一项预防血液性传播疾病中指出,所谓标准预防指的就是预防经血液、体液以及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概念之下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分泌物均被视为传染性,护士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一定的依从性是发生针刺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有调查结果显示,有40%以上的护士对标准预防针刺伤不是非常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70%的受到针刺伤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过程中,往往不会戴手套。对于医用锐器所造成的血液种植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医用手套能够较为明显地减少缝合针上所带有的血液的量,如果套用两层手套,那么效果则更加地明显。
1.4 患者不配合操作。急诊患者由于疾病急而重,常常有恐惧以及焦虑等方面的负面心理,对疼痛侵入性护理操作不能很好地与医生及护士之间进行很好地配合。部分抢救患者由于病理方面的原因如脑外伤之后出现的烦躁等症状也会导致患者对护士的操作不能很好地配合。上述患者的不配合是导致针刺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关研究报道表明:患者的突然运动行为能够导致29%以上的针刺伤的发生。
2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防范对策
基于如上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出现的原因,现提出如下几点具体的防范对策。
2.1 注重护理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注意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在将治疗器材配备齐全的条件之下,将规范性的护理操作应用于急诊患者治疗之前、之中以及之后。各种针头的针帽一旦打开之后,绝对不能回套,应该将其丢弃于锐器盒之内,以避免误伤自己或者他人。
2.2 合理配置。根据急诊科的实际特点,预检处启用高年资护士对患者做好相对应的就诊分流;设立绿色通道,配置专门的急救医护人员,在不耽搁普通患者就医的同时有充分的时间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开设与绿色通道相对的独立抢救室,里面设快速生化检验等辅助性的科室,避免由于各种检查耽误有效急救的时间。在减轻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同时,配备高年资以及心理适应能力较强的护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针刺伤情况的出现[3]。
2.3 准确处理医用垃圾。当前,有很多医院在注射器以及输液器使用之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以及收集,再进一步地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之中,势必要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所以,应该简化注射器以及医用垃圾的处理程序,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医护工作人员被锐器刺傷的几率。注射器尽量一次性毁形成功,应该使用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盒子,尽可能多地减少化学消毒剂的浸泡,而直接将针头等医用垃圾焚烧处理,减少二次性刺伤的根本机会,严格地管理医用垃圾,减少其他医务人员被针刺的机会,且严防医用垃圾流入至外界环境之中。锐器盒装满3/4时,应封口更换。
2.4 针对上半夜时间段护士容易出现疲劳的情况,注意力降低,护士长增派上半夜的护理工作人员,并对班次作出相应的调整,将输液班与加药班以及巡视班岗位2h轮换一次,这样就可以非常有效地缓解护士的疲劳。
2.5 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2.6 改善工具,如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密封正压接头。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度、规范操作性的流程以及注重加强管理等,能够有效地降低刺伤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阳康丽.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4):236-237
[2]周立群,陈钰瑶.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J].健康必须,2012,11(2):138
一、什么是针刺伤?
二、针刺伤的危害?
三、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
四、针刺伤的预防?
五、发生针刺伤如何处理?
(一)针刺伤: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二)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三)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
(1)刺伤相关因素:刺伤的深度,接触的血量,刺伤锐器物的种类。(2)病人的相关因素:疾病阶段及病情――血液中病毒的存在和浓度。
(3)医务人员的相关因素:安全教育,预防意识,预防接种,接触频率,安全具的使用。
(四)针刺伤的预防:
①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
②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在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③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④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锐器。⑤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⑥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⑦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
⑧禁止手持裸露的锐器物指向他人。
⑨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其他人协助等
(五)发生针刺伤如何处理
(1)程序:立即挤出伤口血液―反复冲洗―消毒―伤口处理―上报院感科―抽血化验检查―必要时用药―院感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
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5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参考文献】
一、填空题
1.、每毫升感染乙肝病毒(HBV)的血液中含有()个乙肝病毒微粒。HBV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
2、每毫升感染爱滋病病毒(HIV)的血液中含有()的HIV病毒微粒。
3、发生暴露后感染: HBV的几率:()HCV的几率:()HIV的几率:()
国外研究证实: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倍,高于HCV()倍。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倍
4、职业暴露的四个高危操作环节
将针头放入()时发生锐器伤频率最高、()针帽时、手术()时、医疗废物处置时()分拣等。
5、避免意外事故最有效的方法:()、()
6、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7、经血液传播疾病有:()、()、()、()
8、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后()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小时
二、判断题
1、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必要措施有()
A、工作人员当皮肤直接接触血液、血制品、体液时应戴手套;当存在血液、体液飞溅可能时应戴防护眼罩和口罩或面罩,穿隔离衣
B、注意预防利器伤
C、防护用具仅在操作时佩戴 D、要对病人环境进行空气消毒
E、以上都是
2、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包括()
A、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B、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C、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D、受伤部位的伤口立即包扎止血 E、以上都是
3、预防利器伤的措施包括()
A、在有创操作时应光线充足,利器使用完毕立即放入利器盒;
B、注射器使用后严禁双手回套针帽,即使要回套针帽,只能单手操作; C、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D、手术中利器采用徒手传递时应仔细小心。避免扎伤。E、以上都是
4、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临邑县人民医院 孙圣静
自从戴上洁白燕尾帽的那一刻起,护士这个神圣的职业,就与各种各样的“针”结下了不解之缘。1ml再到5ml一直到60ml,从静脉采血针到动脉采血针,从输液器到输血器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那么接下来,问题来了,各种各样的针头,也为我们护士带来了安全隐患,那就是针刺伤。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就在今年的2月份,我科收住一位发热原因待查的女性患者,各项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后来化验室艾滋病筛查,结果为阳性,又将标本送上级医院确认。在等待结果的漫长几天里,全科高度重视,各项操作实行标准水平的预防,未避免患者及家属的恐慌,我们暂时未告知其病情,这在我们看来非常严谨的医疗保密措施和防护措施,却引起了患者的严重不满,她气愤的对我们喊道:“为什么别人输液不带手套,而给我输液却要带手套?就在护士准备进行穿刺时,患者将手抬起,针头不偏不斜将手套划破,万幸的是还没有进行穿刺,万幸的是划在了手套上。护士依然耐心解释道:您现在处于发热时期,抵抗力较弱,我戴上手套进行操作,对于您是一种保护啊!护士慢条斯理的解释,患者慢慢平静下来。1周后,患者确诊为艾滋病,转传染病医院进一步治疗。
祖国医学重视治未病,那我们的针刺伤则要重在预防。研究发现安全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护士锐器刺伤。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躁动者适当约束。
对新上岗工作人员重点培训,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刺伤后的处理措施作为重中之重,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做好职业防护。
临床操作中我们将逐渐实现钢针零容忍,逐渐向留置针、PICC、CVC、输液港转型,既能保护患者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又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进行各种操作时,利器盒必不可少的神器,且每个利器盒都有一个固定的小剪刀,各种针头用后及时处理,大大较少了针刺伤的发生率。另外,留置针中也有特殊的一类,拔出针芯后自动保护针头,不会刺伤他人。
对接触隔离的的患者使用三通阀,输液接头直接与三通阀连接,避免钢针出现。
动脉采血也是护士常见的操作之一,抽取血液后单手将采血针插入橡胶塞,用后连带橡胶塞共同弃去。
日常工作中也有了自己的小创新,将输液袋橡胶塞剪好,静脉采血针也可以安稳的插在橡胶塞上。另外还可以做到
1.静脉采血使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 2.使用过的针头不要回帽;3.操作时戴手套。
4.医疗废物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打包前再次检查垃圾袋内有无针头,检查完毕后进行打包并签全名、记录打包日期,责任到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市级医院310名护士, 其中护士190名, 护师100名, 主管护师20名。护龄1年~15年。
1.2 方法
采用“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调查表”以无记名形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护龄, 职称, 针刺伤次数, 原因及伤后处理情况。发放310份, 回收300份。回收率99.3%。
2结果
低年资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年资护士, 见表1;发生刺伤的原因与自我防护意识差、技术操作不规范、工作疲劳有明显相关, 见表2;发生针刺伤后大多数护士不能按照规定程序处理伤口, 见表3。
3针刺伤原因分析
3.1 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差 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我国目前医护人员职业培训时所受的教育主要是如何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且我国护士教育课程均没有开设过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 这应该是造成护士防护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3.2 护龄越短的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比例越高且次数多, 从表1可以看出, 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占100.0%, 就是1-5年的护士中均有存在被针刺伤的经历, 6~10年的护士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0%, 10~15年的护士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60%, 可能与她们的基本功不扎实, 技术操作不熟练, 心里素质不稳定有关。
3.3 医院护理人员紧张, 护士不足导致了针刺伤的增加。在调查中, 临床护士总是提到非护理工作给护理人员和正常护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比如“催交欠费”、“打扫卫生”、“解释一日清单”、“应付医院检查和考试”等。
3.4 其他 诸如患者躁动、穿刺针的质量、穿刺条件的限制, 均可能造成护士被针刺伤, 从表2可见, 这些原因造成的针刺伤占20%。
4防护对策
4.1 认识针刺伤的危害, 提高防护意识
医院的管理者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岗前职业危害的教育, 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危害性, 树立普及预防意识, 在工作中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不将裸露针头的器具相互传递, 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 尽可能将其及时扔进针头收集桶。
4.2 对低年资护士加强操作技能训练
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 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如对感染患者操作时可戴手套, 虽不能防止针刺伤, 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 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研究表明:一个被血液感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接触的血液减少50.0%[2]。
4.3 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 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 有效率96%~99%[3]。并且对已型肝炎也有防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注射乙肝疫苗半年后要抽血检验是否产生表面抗体, 如果未产生抗体, 需全程补种。
4.4 正确处理针刺伤, 加强管理
一旦发生针刺伤同时伴有出血者,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后, 用碘伏消毒, 敷料包扎。被已型肝炎患者污染的针刺伤时, 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已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 阴性者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并随访;被HIV患者污染的针刺伤应在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叠氮脱氧核苷, 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 并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1]王华.临床医学管理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5-536.
[2]李映兰, 美国护士预防经血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33-34.
【关键词】 安全型留置针;针刺伤;血污染;穿刺成功率
【中国分类号】 R4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19-01
一、資料与方法
1资料:2010. 3-2011.3我科使用BD公司安全型留置针穿刺525例,男310例,女215例,最小3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48.7岁,穿刺部位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避开关节位,瘢痕硬结及不完全的皮肤上穿刺,尽量选择前臂掌侧中间部位,穿刺导管选择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护士选择静脉及导管的类型,按无菌培训原则操作,一般情况下留置针留置不超过72小时,其中有28例是下肢V血栓病人,留置针留在患侧的足背静脉,术中麻醉用药留置针术后立即拔除。在置管前做好宣教工作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留置针应用的方法,并告知穿刺肢体避免过度运动,留置期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 .渗液的发生。
2方法:穿刺步骤使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两次,面积(10cm×10cm)。穿刺前检查留置针 取针 ,松动针芯,通畅导管。左手食指,中指固定针翼,拇指和无名指固定连接 ,右手 白色 柄向右转动针芯,将针尖斜面向上,左手绷紧皮肤在消毒范围内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 ,见回血后进针0.2cm,后退针芯0.2厘米送导管。松开针柄用左手或左手食指中指固定,右手持针翼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撤针芯,手持针柄快速拔出针芯,启动针尖保护系统,针尖全部缩到保护套内,并元法回复,表面不留残血,用3m透明膜固定留置针,连接输液管进行输液。
二、并发症的护理
1静脉炎:静脉炎按照不同分为化学性 机械性 血栓性和拔针后 细菌性五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红肿 热 痛 导致静脉硬化少见分泌物,一旦发现炎症立即拔管,发生静脉炎24小时内用硫酸镁冷敷,24小时后可以湿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2渗 出:导管脱出口静脉,静脉管壁薄弱,液体渗入周围组织,操作不当使针头刺破外未及时发现 穿刺过度损伤静脉壁,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症状,重者会发生组织坏死,出现肿胀立即拔管,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局部湿热敷或给予50%硫酸镁湿敷。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告知病人避免留置针的肢体过度运动,必要时可适当约肢体,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堵 管: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复杂,封管操作不当导致血液形成阻塞 封管后的患者过度的引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回流 血压患者静脉压力过高引起血液回流,不同药物混合发生微粒引起堵管,一旦发生正确处理方法,立即回抽血液,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防堵管在进行封管时应采取正压的手法用预冲程导管冲洗器封管(5-10ml)。
4护理体会:距相关报道,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刺伤或皮肤受伤的60-80万人其中护士是主要受害群体,而针刺伤后被感染艾兹病 梅毒及其他血液传播 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急诊中病人躁动,不配合情况下医护人员及易造成针刺伤及血液污染,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可以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又可以防止血液污染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护士的安全,BD,pegasus安全留置针,使用3BDvialon材质,该材质较软,生物相容性高 使导管在血管呈漂浮状态,减少了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且导管表面光滑,送管容易,可预防血栓形成,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反复穿刺血管内膜损伤,用此留置针期间相对延长,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压力 同时减轻了护士的针刺伤 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之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操作简单,且针尖锋利,减少了患者穿刺的疼痛感,有效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 抢救减少了护士的穿刺次数,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有效地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发生率保护了护士操作的安全,保护护士就是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青岛医药卫生2007 19(2 )142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杨淑英胡春华
[2] 护理研究2005 19(9)1789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及预防饶秋凤
[3] 现代医药卫生J200723(8)22安全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杨昌凤张玉梅
[4] 现代护理20074(1)89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张艳
林云华
【摘要】目的 了解一线实习护士针刺伤现状,分析实习生针刺伤的原因、环节,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研究,对某三甲医院200名护士实习生发生针刺伤的经过、处理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违反操作规程,防护意识薄弱,岗位,工作环境不科学等是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针刺伤的危害、防护进行系统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提高防护意识,优化工作环境。
【关键词】实习护士针刺伤现象研究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锐器:注射针、各种穿刺针、缝合针剪刀、手术刀片等意外伤害,造成皮肤黏膜破损、出血,是医护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有研究显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为88.971%,人均被刺伤4.75次/年。而在一线的实习生面临同样的医疗环境,加上对实践经验不足、操作规程不熟悉等因素,使之也成为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因此加强对实习生的防护也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某三甲医院实习生被针刺伤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能减少实习生在医院发生针刺伤的次数。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三甲医院2013年1月至10份的轮转本急诊科全部护理实习生。入选条件:
1、第一次实习的护理女实习生,2除去病假的、借调的,3、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4、有过被锐器伤的经历的。
1.2方法。
对整个急诊科各楼层的总带教进行统一培训,采用访谈法和院感科公布的针刺伤上报表。访谈前,向访谈对象介绍访谈的目的、意义、及大概需要的时间。取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及配合。访谈内容见附表。
1.3资料分析
学 校: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姓 名:姚思颖
专 业:护理学 年 级:2013级 学 号:20130611105 指导老师:郭蕊
浅谈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产生并发症的原因以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2017年4月在神经外科132例使用留置针患者所发生的并发症以及相关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所观察的132例留置针患者使用过程中,有5例发生管路堵塞、2例液体渗漏、2例皮下血肿、4例局部静脉炎,3例穿刺部位的局部感染。结论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有管路堵塞、液体渗漏、皮下血肿、局部静脉炎以及穿刺部位的局部感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所输液体的浓度、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都有关系。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complications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By April 2017 in the military sursery, 132 cases occurred i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of indwelling needle and nursing meas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of 13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needle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re were 5 cases of pipeline blockage, leakage of fluid in the case of the 2 cases, subcutaneous hematoma in 2 cases, local phlebitis in 4 cases, local infection of the puncture site in 3 cases.Conclusion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used in pipeline blockage and leakage of liquid, subcutaneous hematoma, local phlebitis and puncture site infection, the complication and nursing puncture technique, the transfusion liquid concentration, indwelling needle indwelling time have a relationship.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并发症 发生原因 预防
Key words
vein catheter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reason
preventive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已经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护理操作中,静脉留置针于1958年应用于临床,作为头皮针的替代品,它不仅仅减少了穿刺时为患者带来的疼痛次数,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静脉留置针作为血管内的异物同时也与外界相通,也会对人体造成一些不良反应,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护理工作中的操作不当、长期滴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都会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对于产生并发症的原因自己相关的预防措施进行了如下的总结。1.方法与观察 1.1操作方法
1)护理人员根据医嘱,转抄医嘱后进行核对无误,进行初次查对,核对的具体信息为患者的姓名、床号、药名、浓度、剂量、实施时间、药品的有效期以及用法。向患者解释说明达到有效沟通。
2)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的用物有压脉带、棉签、安尔碘、输液器、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准备的合适的留置针以及敷贴。
3)再此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所使用的药物以及给药的方式剂量等。4)根据病人的情况以及所输的液体选择合适的静脉和留置针型号、先排尽输液器的空气、将钢针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留置针内的空气(在接触留置针的时候注意不要污染例肝素帽)、扎止血带(穿刺点上方10cm)、用安尓碘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2次(顺时针和逆时针个一次,消毒面积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8cm);
5)拔开护针帽,旋转松动套管针芯,并使针尖斜面向上;
6)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紧针翼,与皮肤呈15~20°进针,见套管针尾部有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进针少许以保证软管在静脉内; 7)左手持V型接口,右手撤出针芯少许(约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套管一起全部送入静脉。
8)撤出针芯,松开止血带,打开输液器,调节滴数,密闭式固定透明敷贴,可使用输液贴再次固定留置针,并注明穿刺日期、时间、操作者的姓名; 1.2观察与结果
本组患者132例,男78例,女54例,年龄19-82岁。在患者使用留置针的治疗过程中,大多数病人所输注的液体中含有钾之类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以及脂肪乳、人血白蛋白、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等高浓度的液体,通过观察以及回顾性的分析在100例留置针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5例管路堵塞,占3.79%,2例液体渗漏,占1.52%,2例皮下血肿,4例局部静脉炎,占1.52%,3例穿刺部位,占2.27%。平均留置时间3-5天。2.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相关的预防 2.1管路堵塞的产生原因与预防
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输注了人血白蛋白、复方右旋糖酐40、脂肪乳等高浓度的液体,是否将管内高浓度的液体冲干净,护理工作着使用的封管液的稀肝素的浓度自己患者本身的凝血功能都会导致管路的堵塞。在输入过程中,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对药物进行充分的稀释,并对点滴的速度进行控制。管操作。
2.2液体渗漏产生的原因与预防
留置针额外套管为四聚氟乙烯制成,弹性好,套管尖端与裹紧的穿刺针外径一致,穿刺部位漏血机会少,【2】【1】
封管时选择合适的封管泽浓度和量,正确规范的进行封
与穿刺点血管衔接紧密,因此不易损伤血管壁
【3】而引起渗漏。据报道套管针渗漏仅为4%。工作者在穿刺时进针的角度不准确,进针长度太多,固定不当,也有患者自身的原因例如烦躁不安、血管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液体渗漏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肿胀、疼痛,为了减少或者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护理工作者应当更加熟练地掌握穿刺技术并且妥善固定,同时正确的评估患者的情况,选择血管条件好的部位进行穿刺,针对烦躁不安的病人必要时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可给予一定的限制患者穿刺部位肢体的活动。2.3.皮下血肿产生的原因与预防
皮下血肿是由于血管壁受损,使血液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面。根据穿刺过程中的观察以及回顾性分析皮下血肿多由于在穿刺过程中进针的角度比较大,穿破了所选血管的对侧血管壁造成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该选择好血管,熟练的掌握穿刺技术,并要根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动作要做到轻、巧、准、稳,【4】
针对这种现象,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是非常重要的,选择血管条件好的血管进行穿刺,在操作的过程中合理的评估环境、患者的情况以及其他可能会有的影响因素,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操作不当。2.4.局部静脉炎产生的原因与预防
静脉炎是使用留置针中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表现为红肿热痛,重者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色条纹,触诊静脉无弹性,如绳索般硬、滚、滑,针眼处甚至可挤出 脓性分泌物,有时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5】
静脉留置针常被认为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导管在皮肤上的插入部位和导管的管芯是细菌寄殖的主要部位,也是继发相关感染的主要来源
【6】
。静脉炎产生的原因有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液体,留置针留置的时间比较长,引起化学性或机械性局部静脉炎。因此为了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在输注浓度比较高的液体时我们应当先用生理盐水引导注射,输注完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管,严格无菌操作,同时也要防止药物外渗,留置针留置的时间也不宜过长,3-5天比较合适,一般不超过7天。
2.5.穿刺部位的局部感染产生的原因与预防
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痒等症状。导致这种并发症的原因会有没有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操作原则,穿刺部位的消毒不彻底,患者自身的抵抗力低下等。洗手是阻断细菌传播、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在整个穿刺的操作过程中应当注重手卫生,彻底消毒穿刺部位,到认真负责。
结论:静脉留置针在现代的医疗工作中变得十分的普遍,它的使用不仅仅为患者减少了多次穿刺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者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也因为留置针的使用引起了一系列的并发症。置管时间在留置针的护理中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置管时间过长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过短则会增加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正常情况置管时间为3d-5d。以5d为常规留置针留置时间。每两天更换一次静脉留置针敷贴,进针处用碘伏擦拭消毒。由此对于留置针的合理使用,正确规范的操作,能够正确地观察留置针留置情况并做出判断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熟练的穿刺技术,严格的无菌操作,留置针留置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留置3-5天,不超过7天。液体的浓度,输液的速度,液体中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我们应当持有严谨、慎独、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减少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锐器刺伤;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83-01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现阶段我国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锐器刺伤是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本文通过对我院15名被锐器刺伤的患者的刺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刺伤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调查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被锐器刺伤的15名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跟踪其感染情况。
1.2 处理方法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在被锐器刺伤后,需要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出血,并利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1.2 处理程序在传染病医院管理中,要保证对每名医护人员进行疫苗的接种,并对医护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帮助其学习如何预防职业性伤害的相关知识,待医护人员考试合格后才可正式上岗。当医护人员出现锐器刺伤情况时,应立即上报,医院派专人进行感染评估并进行相关的跟踪调查。
2 结果
2.1 锐器刺伤后护理人员的感染情况对15名被锐器刺伤医护人员进行跟踪调查,检测其相关抗体,发现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传播性疾病,其伤口均未出现感染情况。
3 讨论
由于工作需要,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是锐器刺伤及感染传染病的多发人群。其中,锐器绝大多数指使用过的针头,进行抽血、输液的针头由于针管内的血液越多、针头越细、刺入的深度越深,其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同时,由于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对针头等锐器的接触机会较多,如果出现防范意识不强、操作不熟练、操作空间狭窄、精神紧张等情况,则发生锐器刺伤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3.1 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原因
3.1.1 操作程序不规范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对锐器的不规范操作是导致其被刺伤的一大重要原因。如护理人员在使用针头后未及时、正确放入利器盒,而可能出现锐器刺伤的情况。
3.1.2 自我防范意识不足在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难以意识到锐器刺伤的严重性,导致在操作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极易出现锐器刺伤的情况。
3.1.3 不良的工作习惯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在整理使用过的针头时,要将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在进行具有危险性工作时,要带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出现感染情况。
3.1.4 心理压力较大在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废物处理是医护人员出现刺伤率最高的环节。另外,特殊的工作环境带来的较大的工作压力也会造成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机会,如在传染病医院艾滋病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要比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出现锐器刺伤的几率高。
3.2 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防护对策
3.2.1 医院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在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上岗前,要统一对其进行疫苗的接种,并定期开展体检工作。另外,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积极宣传针头等锐器的规范操作流程,并制作相应的安全宣传警示,以达到提高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一旦出現医护人员感染的状况,则需要立即上报,并及时跟踪调查,采取相关解决措施,以免出现感染的情况。
3.2.2 医院全面宣传相关的传染病防护知识传染病医院可以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预防知识,以达到减少锐器刺伤的情况出现。同时,医院要监督医护人员在暴露于血液、体液等操作过程中戴上手套,强调手套在预防传染病及防治锐器刺伤中的重要性。
3.2.3 医院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传染病医院可以定期培训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学习,帮助医护人员养成良好、规范的操作习惯,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巧。同时,医院应为医护人员配备必要的防刺伤医疗工具,如锐器盒、超声波自动清洗器等,当然接触锐器时必须要戴手套。
3.2.4 医院建立规范的锐器废物处理制度医院在各个科室配备锐器盒,在锐器使用后,要对其妥善放置,以防出现刺伤自己甚至刺伤他人的情况出现。另外,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处理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医疗废物,在整理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小心刺伤的情况,对血源性疾病患者使用的医疗用品,要进行严格消毒。
参考文献
[1] 王绍玲,杨芸.医务人员锐器刺伤性感染跟踪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01).
[2] 郑亚萍.医务人员锐器刺伤职业暴露与医院感染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