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龙的传人》教学反思(精选8篇)
在《龙的传人》一文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起同学情感的共鸣,首先让同学讲出此刻的心情。同学讲出了“高兴、兴奋、自豪、骄傲、惊讶、羡慕„„”心情,这些情绪的表示都是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是经过大脑思维活动对课文的初步的理解。然后,让同学带着这种真实的情感去读课文,把自身的感情融入课文的语言情境之中。在同学读文时,我让同学边读边想象一下自身脑海中的画面,利用形象思维方式,进一步把同学的情感体验引入深的层次,同学读文之后,有的说:“我好像变成的皇帝,衣着龙袍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有的说:“我脑海里的画面是,我骑着一条金光闪闪的龙在云雾中飞行。”有的说:“我看见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上面雕刻着许多龙的图案。”有的说:“我自身变成的一条龙,在天空中上下翻飞。”„„总之同学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情感得到极大的抒发。这种抒发的方式是间接的,是把自身置换为课文中的龙。
缺乏之处就是在让同学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同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歌曲《龙的传人》,尝试体验歌词内容。
2、欣赏有关龙的艺术作品,初步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音乐、歌曲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听音乐律动
(二)听赏歌曲:
1、初听: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教师播放张明敏演唱的《龙的传人》)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谁能告诉老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出示课题《龙的传人》
3、复听:你听到歌曲中都唱到了什么?换了演唱者,歌曲给你带来了什么不同的感觉?(播放王力宏演唱的《龙的传人》)
(三)学唱歌曲: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唱一下。(听唱法)
1)请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跟着录音轻声模唱,3)跟着录音一起唱。
2、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龙的故事、文化进行探索和了解。
1)欣赏色彩、造型各异,适合学生年龄的表现龙的作品。
2)启发学生去发现:龙的角、身躯、爪、鳞、尾巴各像什么动物?
3)引导学生从资料中获知: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
4)为学生介绍龙的名称: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角龙、无角者为蝎龙、未升天者为婚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
3、跟随录音演唱《龙的传人》
(四)歌表演
教学反思:
是我龙们中国特有的动物形象,也是中国的象征,在内容上本课民族色彩很强。这课刚开始,为了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我先播放台湾著名歌手张明敏的歌曲《龙的传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用直观的听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龙的故事、传说、地名、人名等,尤其又出示了大量关于龙的工艺品、画片等资料,学生看得很认真,还不时发出“哇——哇——”的感叹声。直观的学习使学生有一个形象的感受,特别是龙这种在生活中看不到的事物,更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课件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整堂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下尝试和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丰富有益的补充。
1、喜爱本单元所选的赞颂中华文明又富于民族特点的曲目在演唱和欣赏活动 中表达爱国之情。
2、通过学唱《龙的传人》,感受小调式旋律的色彩特点;通过学唱《我是中 国人》,领略京剧西皮腔的韵味。
3、了解作曲家侯德建、聂耳的生平及作品。
一、教学内容:
1.演唱《龙的传人》 2.演唱《我是中国人》 教学重点:
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小调式旋律的色彩、戏歌的旋律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的强弱拍控制。《龙的传人》
2.弱起、波音、装饰音、拖腔的唱法,初步掌握京腔歌曲的演唱。《我是中国人》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曲
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教师问: 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 到的有关龙的资料。)
③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3、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 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组织学生欣赏歌曲,交流课前通过读书、上网、看电视等多种方式收集到的 有龙的的图文资料,这样丰富了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将课堂延伸至深课钋,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学唱歌曲
(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图片并朗诵图下文字。)①“龙”指的是什么?(长城)
师: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像一条腾 飞的巨龙,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切入本课正题)②龙的来历:
师:史书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 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后来,有个强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并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动物标志挤凑在一起,虚构出一个最 凶猛的动物形象,这就是所谓“龙”的来历。他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兴云作雨,降伏妖魔,是英勇、权威和尊 贵的象征。为此又被历代皇室所御用,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以取得臣民的 信奉。但现在中国民间仍把龙看作是神圣、吉祥、吉庆之物。龙以它英勇、尊贵、威武的象征,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中。
(二)学唱新歌——《龙的传人》 《我是中国人》
(三)①欣赏范唱
②学唱歌曲《龙的传人》
A. 轻声地唱,让学生将歌曲旋律与歌词配上。
B. 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含义,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体会歌曲中所要表 达的情感。
C. 曲式分析——这首《龙的传人》根据旋律情绪的变化可以分为几句,表 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师:两句,海外华人思念祖国,思念自己的家乡。《龙的侍人》充分感受了身 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游子那种对祖**亲的无比思念与眷念的感情。
D.分组讨论本歌曲演唱的形式,共同实施讨论后的方案,四个小组进行比赛。③钢琴伴奏,令学生再一次合唱或分小组唱,令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 解。
④欣赏京歌《我是中国人》,要求学生感受京歌的旋律特点。
1、初次聆听感受歌曲情绪
师: “听了这首戏歌,你有什么话想说?” 引导学生从歌曲情绪和歌曲内容回答。(评价学生对歌曲的体会)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热情豪迈的,它赞扬了中华民族讲文明的传统美德 和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再次聆听感受歌曲节奏。
师: “这首戏歌的节奏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来听一遍”生答。(评价学 生的节奏感)师:“这首戏歌吸取了京剧西皮流水的特点,只有强拍没有弱拍。在戏曲中 强拍叫做板,弱拍叫做眼,这首戏歌就是有板无眼。让我们来点着板,轻声哼唱 全曲。”
3、学生点着板轻声哼唱全曲。
4、分句学唱解决难点。(这首歌曲的难点在于每一句前半拍的八分休止符,最后一句拖腔,还有波音和装饰音的唱法。这
【1]“你觉得这首戏歌哪一句比较有特点?”
1.第一句“我是一个中国人”比较有戏曲的特点。出示歌谱 <1>按节奏读歌词
2.跟琴学唱歌谱然后填词
3.老师加上波音范唱第一句,让学生感受到波音 4.老师讲解上波音的唱法,学生练习
5.还有哪一句带有波音记号呢?学唱“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6.最后一句“人”字的拖腔,一共有23拍,这里我用教唱歌谱的方法解 决难点,学会后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7.跟琴完整学习歌曲。跟着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提醒学生注意唱好波音倚音拖腔和休止符。
8、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受再来跟伴奏演唱一遍。教师评价,教给学生戏 曲动作抄手涮手作为奖励。
9、分组比赛唱,学生评价。
10、教师表演唱
(四)表演唱 学生根据前面已学过的动作模仿老师上台表演。跑圆场走二龙吐水的队形。
三、本课小结。
歌颂祖国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音乐等。本堂课所学的《龙的传 人》充分感受了身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游子那种对祖**亲的无比思念与眷念的感情。《我是中国人》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气概,中华民族的自信。
大河南寄宿制小学 邓金颖
《彩色的非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域风光和文化,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读后让人大开眼界。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
二是语言。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作者联想丰富,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基于这些特点,考虑到学生自学能力,根据略读课文教学略教但不略学理念,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走:初读知大意,再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我的课堂主要围绕目标分两个板块来展开。第一板块便是“列提纲,理文脉”,扶放结合,引领学生将全文进行梳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达特色。而后在粗犷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从大量图片中走进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紧接着,进入第二板块“读悟结合,感受非洲风情”教学,主要让学生走进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从文字中细细品味,用作批注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并能迁移运用,用做读书卡的方式自学另外三方面内容。
课堂上,我始终贯彻了两个主旨:一是精读与略读相融合。采用列提纲的方式来梳理本文的文脉,了解本文表达特色,提纲时以第三段为例,理段脉以第六段为例,品味语言以植物世界为例,给学生充分的言语实践时间和空间,体现着略读教学略教而不略学理念。二是感悟与积累并重。采用作批注、读书卡等方式让学生感悟非洲的色彩斑斓并内化积累。
遗憾总是伴随着课堂。在教学中,教学细节有点处理不当,如:理文脉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致使后面的语言赏析部分也就不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有点匆匆走过场的感觉。而这些都是对于学生的预设不到位,没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为了完整呈现教学流程而导致的。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
大河南寄宿制小学 邓金颖
在《与象共舞》一课教学中,又一次经历了正儿八经地逐段学习过程,重内容、词句的打转,轻篇章结构、写作特点的关注,终于还是无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虽然如此,但经过几次略读课文的教学尝试,对其要求倒渐渐明朗起来:略读课文就是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的实践点,因此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运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突破一点,形成一线
教学略读课文要与精读课文区别开来,不可像精读课文一般字斟句酌,也不可如浮影掠光般一带而过。略读课文的学习是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与象共舞》一课可以抓课题为突破口,首先让学生质疑:谁与象共舞?与象共舞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将目标直接锁定在第五自然段,通过师生反反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渲染再现那热烈、难忘的场景。在学生将这一“天地间美妙的奇观”深深地留在脑海后,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快速理清其他自然段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朗读体验等方式感受人和象的关系。最后再抓课题质疑: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人和象的密切关系,为什么文章要以“与象共舞”为题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畅谈学习感受。在学生的自读自悟和老师的点拨引导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与象共舞是泰国人象和谐相处的极致表现,人与象不仅共舞,甚至共生共乐,从而提升课题。
二.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在课堂上,我也尝试授以学生方法:透过二、三自然段不同角度的描写方法,第四自然段先总起后分述的表达方法,以及全文大量词语的拟人手法等表达出人象共处的和谐景象。但这些方法的渗透总显得呆板、生硬。以至整节略读课上仅有学法的牵引,而没有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运用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应是略读课上教师为培养学生读书能力所追寻的途径。细想,尊重编写意图,本课学习可联系上一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通过比较学习,从而既了解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更大发挥。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
大河南寄宿制小学邓金颖
《金钱的魔力》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的节选,作为节选,在故事情节上具有隔断性;作为小说,在人物刻画上具有场景性。因而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应当立足两个层面:
其一,还原故事背景。背景是理解故事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下小说《百万英镑》的故事起因,否则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怎么会拥有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一个百万富翁怎会连买一件最蹩脚衣服的零钱也没有?当我们把这篇课文放在完整的故事背景中时,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会自发地产生进一步的阅读需求,由课文转向小说,由单个故事走向多个故事。
其二,扣住人物描写。《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画。无论托德还是他的老板,其一举一动,一言一颦,无不是金钱力量的化身。在教学中,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反复体悟,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由表及里,走进人物充满铜臭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理解金钱所焕发的巨大 “魔力”。在教学中,一切精神、思想都要立足文本,落脚文字,切不可把这篇课文阐释成资本主义丑恶的说教课。
在具体教学时,一开始就对背景进行介绍,这样能让学生瞻前,了解百万英镑大钞的来历;另一方面也吸引学生顾后,发现金钱的魔力还不至于此,从关注课文转向关注小说。
在让学生感悟托德这个人物时,在体会了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语句后,我让学生走进托德内心世界,想象托德看到“我”衣衫褴褛时、当“我”颇为胆怯地请他通融时、当“我”说我的大票怕他换不开时的内心活动,再让学生进行表演对话,进入他“认钱不认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到金钱的巨大“魔力”。
讲完此课,在赞叹马克·吐温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同时,我不由的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教育孩子,金钱买不到亲情、友情------很多东西,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要。
《草原》教学反思
大河南寄宿制小学 邓金颖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 小组读 个人读 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课下,我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上网查阅你想知道的有关草原的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从风俗人情这一角度着手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强自己在电教技能上的业务学习.《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大河南寄宿制小学 邓金颖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大河南寄宿制小学 邓金颖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争辩,不但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反而将了楚王一军,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品味晏子回击楚王的话”。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如果仅仅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效果肯定很差;而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争论,就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顿时就活跃起来了。我尽量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去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就使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
本文记叙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晏子的语言,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分析,再结合他们的神态动作,使学生懂得了:楚王是多么目空一切、傲慢无礼,而晏子的沉着冷静和聪明才智又是那么令人拍手称快。对这些精彩的句子,我让学生表情朗读,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还拍手称快,拍案叫绝。同时,对楚王有了愤恨之感,以至于分角色朗读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不愿当楚王了。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拂袖成云、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词语,你根据这篇课文还可以联想到哪些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学完课文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时,有的说:“遇事要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好办法。”有的说:“在强权面前不要害怕,要勇敢地面对。”有的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还有的说:“我最佩服晏子的大智慧了,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学习,多读书,以后也做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我还想让学生明白课文中蕴含的另一个道理,接着说:“楚王的三次侮辱,其中有两次都是在晏子的外貌上做文章,想达到对晏子及其国家的侮辱,可事实让楚王不得不对相貌平平的晏子倍加尊重。这说明了什么呢?大家讨论讨论吧。”学生们一起热烈讨论,很快就明白了,生活中外貌并不是最重要的,有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对自己、对国家都是有很大利益的。
教学之路漫漫长,我还得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力争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较圆满的成功。
《将相和》教学反思
大河南寄宿制小学 邓金颖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大河南寄宿制小学 邓金颖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对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经过中心校的培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更新了自己的理念。所以为了上好《山中访友》这一课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查找资料、备课,力图让学生能有新的感受,能提高对语文课的兴趣。下面谈谈我上这节课时,感受比较深的几个环节。
一、美文美读,带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为了让学生能从心灵上体会到自然界的美,首先,我在课件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并伴以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视觉、听觉上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其次,美文美读。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美。比如:在讲授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亲切与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兴致很高,体会也很深。就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同时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净化了心灵。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三、感悟语言,给学生灌输写作方法。
“山中访友”从题目开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当作人来写。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了。因此,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描写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从始至终都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如:分析“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一句时,我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能够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瀑布流水所产生的声音浑厚、响亮的特点。以这句为例,我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不管运用什么修辞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使用修辞也可以让文章生动、形象、有韵味。
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很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还应该让学生能够身心愉悦。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关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课堂评价激励性不强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取长补短,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大河南寄宿制小学 邓金颖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导入新课时,我让以“国宝”一词引入,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的伟大贡献,从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以及季羡林老先生去世的时间(7月11日9时,享年98岁)和悼念仪式的隆重进行体验。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紧接着,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在教学中 “解读”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燕子》一文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组的第一篇文章,怎样教好这篇课文,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我自己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上课之前,我给自己和学生都布置了任务。我的任务是:搜集有关燕子的信息资料和相关插图。学生的任务是:观察燕子,说说你眼中的燕子是怎样的?我想,这些准备工作为即将迎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上《燕子》一文我用了三课时,利用一个早读的时间我专门让学生熟读,甚至达到背诵。有了这个作基础,后面的两课时就不是那么困难了。第二课时,我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用“你眼中的燕子和文中的燕子有什么不同吗?喜欢它们吗?为什么?”这一个问题,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和读书情况,这样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与此同时,我不光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还借助多媒体、真实、直观、具体地使学生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的姿态,停歇的优雅以及春天到来时的美好景象,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对燕子更加喜爱了。另外,我紧抓“凑”、“赶集”、“掠”、“落”等词以及一些通俗、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丰富,句子的生动与形象。理解完了课文内容,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春天”、“燕子”、“快乐”、“优雅”、“演奏”、“光彩夺目”,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三课时,我报了20个词的听写,剩下的时间就是复习和背书。
教完此课,我发现班上有六、七个同学听写的词语错得比较多,背书能力也较差。自然而然,这几个同学也就成了老师帮差的对象。
本文讲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游欧洲,表现了乌塔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主意识。教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立意识,克服生活中的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锻炼自己。
在课堂上,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我知道对于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在孩子的心灵中一定会引起强烈的震撼,于是我抓住这一点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在没有学习这篇文章之前,你有没有想过一个14岁的小姑娘会独自一人游欧洲?以及问什么不敢相信?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集中在她这样做太危险啦,他要是迷了路怎么办?遇见坏人怎么办?我因势利导接着问,那乌塔会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呢?同学们说:“会”我接着又问,那她又是怎么做的呢?引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四自然段,并画出围绕游欧洲这件事,乌塔都做了哪些事?
1、从作者与乌塔的对话中感悟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乌塔与“我”的对话,从中感悟和体验,进一步了解乌塔。其次,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通过教师引导,从中感受捂她的自立能力和自主意识,比如:反驳、语塞、不满意等词语。体会乌塔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思想成熟的`女孩。重点句子,比如:“光从电视和书本上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是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感动我。可以体会到乌塔是一个善于思考得女孩。
2、从乌塔的言行中感悟她的性格。
透过”惬意、睡的正香、立即打招呼的词语的背后,让我们感受到乌塔的热情、开朗的性格,还有乌塔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然而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学生的一些精彩的观点没有捕捉到,放掉了课堂上生成的东西,留下了小小的遗憾。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 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数”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为深入浅出的理解“互为”,我举例“互为同桌”,“互为朋友”,让学生觉得“互为”就在身边,对于理解关键点,就能引起共鸣。
在练习中,紧紧围绕关键点设计了三条判断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明白成为倒数的条件,缺一不可。
3.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有少数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两个数的乘积为1这一本质条件,于是他们错误的认为小数和带分数是没有倒数的。后来,虽然大部分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讨论,明白了小数和带分数也是有倒数的,但是在找倒数时还是出现了0.5的倒数是5.0, 1 的倒数是1 错误的情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品味晏子回击楚王的话”。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如果仅仅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效果肯定很差;而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争论,就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顿时就活跃起来了。我尽量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去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就使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
本文记叙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晏子的语言,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分析,再结合他们的神态动作,使学生懂得了:楚王是多么目空一切、傲慢无礼,而晏子的沉着冷静和聪明才智又是那么令人拍手称快。对这些精彩的句子,我让学生表情朗读,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还拍手称快,拍案叫绝。同时,对楚王有了愤恨之感,以至于分角色朗读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不愿当楚王了。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拂袖成云、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词语,你根据这篇课文还可以联想到哪些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核心提示:《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三、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
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我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联系实际,理解爸爸的话。
这篇课文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因此还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只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理解爸爸说的那段话的深刻含义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引导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对爸爸说的这段话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这段话的感受。朗读、感悟后,链接生活。
不足:
1、课堂上只顾一味的启发学生,说得太多
2、点评的评价语不够丰富。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从文章的叙述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我采用板书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真读过文章之后把空缺的重要部分补上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依据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效果较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天净沙·春
山谷回声嘹亮,青松依然英朗,清泉依山荡漾。细柳飞扬,碧空归雁南翔。 天净沙·夏 绿池香荷鸣蛙,烈日燥蝉嘻哈,落晖凉风清爽。青山绿水,南雁盘旋枝桠。
天净沙·秋
凉风落叶去雁,黄草枯枝夕阳,一架飞机飞翔。登上石岩,闭月羞花惊艳。 天净沙·冬去春来 昨夜疾风呼啸,红梅翠竹谈笑,暖日照亮清早。冬去春来,红花绿草嫩芽。
因为比较信奉“以读促写”,设计教学之前,我就在想这样的课哪儿有“写点”。左思右想,就让他们仿照《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前两行的.写法仿写,理由有两点;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构思能力。
2、熟悉“名词并列组合”的写诗方法,增进孩子们与诗之间的感情。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在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让人高兴的事情。这节课后,我要让他们写整首的小令,更让人高兴的事情是孩子们对这事儿兴趣盎然,郑重其事地写,郑重其事地改,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这是我人生写的第一首诗,怎么样?”面对此情此景,我有了一些教学诗歌的想法;
3、归类教学是不是更有效? 就如今天在学《天净沙·秋》时,我让他们继续赏析《天净沙·秋思》,孩子们应该能更好地了解以“天净沙”为曲牌名的小令特点。而且,找到规律后,我们还能抓到写点,以读促写。 在教学前,我还出示了与“秋愁”有关的诗篇,课后,我还会让他们收集“赞秋”的诗篇进行赏析,让孩子们充分地了解文人墨客眼中的秋,更好地熟记这些与秋有关的诗篇,也能促使孩子们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关注秋,训练了孩子们的发散思维。 举一反三,我在想,平时我们积累作业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条路,比如,这个单元我们积累比喻句,下个星期我们积累说明方法,这个星期我们默写送别诗,下个星期我们默写边塞诗,或是这个星期默写李白的诗,下个星期默写杜甫的诗这样做,是不是能避免有时我们教学浮于表面的弊端?
4、选择“兴趣写点”是不是更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写古诗、儿童诗,甚至写古文,我猜想学生应该是感兴趣的吧!至少这些题材不限字数或字数少。我们可不可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系列积累,找到感觉,学着创作,编辑成册,互相赏析,培养兴趣,继续积累。形成“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继承发扬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良性循环。 应该强调的是,我开篇说到的“必须呵护”,是呀,“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诗?”真的必须呵护,以鼓励赞赏为主!
想法好不好,还得用行动来验证。但愿孩子们的手中能开出灿烂的花儿!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彩色的非洲》是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全册教材最后一篇课文, 课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特点鲜明,仅仅围绕“彩色的”这一中心词展开描写,描绘了一幅风光艳丽、色彩鲜明的非洲画卷,课文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非洲的风情,写法上也综括了本学期学习的写作方法,如首尾照应,总分总的方法,中间过渡句的使用等,为学生本单元的写作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在让学生欣赏优美语句的同时,对这一课的写作方法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具体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朗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标志。本课的教学我以朗读为重要内容之一。紧扣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默读、自由读、引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是这节课的特点。
2、注意教给方法,注重培养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重点精读、品位赏读;理解课文内涵。感悟课文中心。
3、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这节课我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抓住精彩语言重点训练,品词析句,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白杨》一课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述里没有直接歌颂那些无私的建设...
《白杨》一课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述里没有直接歌颂那些无私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在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体会作者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课上,我从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同伴商讨……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白杨,赞美白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成长,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屈、尽职尽责。最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充分体验感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通过朗读学生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而当时的社会情形与工作环境如何学生比较陌生,毕竟那个时代距离学生较远,这样就造成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体会会遇到障碍。为此,我在课前搜集有关白杨树、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在头脑中形成认识。再加上对如今西部的介绍,学生达到对建设者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父亲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理解,我没有直接提问学生这句话的含义,而是巧妙地联系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让学生思考: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学生在思索的同时,也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打下基础。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感受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
3.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积累俗语谚语。
4.巩固对剧本的认识,感受京剧的魅力,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抓住表现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的句子,了解阿庆嫂是如何同敌人斗智的。
教具准备:
京剧《沙家浜——智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简单介绍京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段京剧(播放京剧《沙家浜——智斗》),听后有什么感受?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京剧的信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智斗》就是京剧艺术的一个巅峰之作,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生字,并组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三、讲读课文
1.课题“智斗”,讲谁与谁斗智?为什么“斗智”、“智斗”的结果怎样?
2.小组互说,全班交流:哪些写阿庆嫂智斗胡传魁,哪些写阿庆嫂智斗刁德一?
3.说一说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情感。
2.了解阿庆嫂是如何同敌人斗智斗勇的,抓住关键语句,感受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复习
练写生字词。
二、学习阿庆嫂出场段落
1.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2.了解事件的背景。
3.抓住描写阿庆嫂动作、表情的词语句子品味,体会其内心世界。
三、学习阿庆嫂智斗敌人段落
默读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第一回合。思考:刁德一和胡传魁一样也是来打探新四军的伤病员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画出表现阿庆嫂机智的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
1.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
“这真是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省得人家疑心生暗鬼,叫我们里外不好做人!”
“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
2.分角色朗读刁德一与阿庆嫂的对话,体会刁德一的狡诈,阿庆嫂的智慧。
3.分角色朗读胡传魁与阿庆嫂的对话,体会胡传魁的虚伪,阿庆嫂的聪慧。
再来看阿庆嫂和刁德一的第二次交锋:
4.说说阿庆嫂是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两次智斗有什么不同)?
5.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现在,你对阿庆嫂有什么认识?。
四、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课外观看《智斗》的录像,感受京剧的魅力。
巩固生字词。
教学反思:
《智斗》节选自京剧《沙家浜》,主要讲1939年地下党员阿庆嫂为了掩护新四军转移时留在沙家浜的18名伤员,与敌人斗智的故事。
本文是《沙家浜》的一个片段,作为一篇独立的课文,学生在没有了解《沙家浜》这个故事之前,读懂全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查询有关京剧的资料,看一看京剧《沙家浜》,再认真读文。课中,我让学生围绕课题“智斗”,思考课文讲的是谁和谁斗智?为什么要“智斗”?“智斗”的结果如何?在同学们一一找到“智斗”的部分后,我让学生加进自己的动作,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同时让其他的学生认真听,还要进行评价,如果你认为别人读的不好,你就来读。这样,阿庆嫂的沉着冷静、思考周密、机智勇敢、有胆有识、能说会道的特点,刁德一的阴险狡诈、多疑狡猾的特点,胡传魁的要面子、愚蠢的特点,都让学生一一捕捉。课后,我要求学生和家人一起看京剧《沙家浜》,再把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表演给家长看,激发学生对京剧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与象共舞》共上了三堂,第一堂是一年前,感觉思路很清晰,借助文本的特点,篇章结构,仿写先概述后分述的方法。对于一语双关的方法,没有特别去说。而在这学期的研讨课中,也以同样的方法上了,结果,一语双关成了鸡肋,什么是一语双关,在这里是一语双关吗?课前我还和老师们讨论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一语双关,我为什么要把这模棱两棵的东西教给学生呢?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肯定不这么上。后来真的还有一次机会上,我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大整改。抓文章的结构进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抓与象共舞的舞蹈这一段,感悟大象与人的和谐相处。再回归整篇文章,找课文中象与人和谐相处的哪些场景让你印象深刻,以大问题串整篇文章。还有15分钟的时间干什么?群问1+1的阅读,段意归纳法、异域风情、场景感受等三个方面来找文章,在配套书目中,发现了这样的文章,进行了改编。因为面对的是阅读量比较少的孩子们,他们在课前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中,就已经愣住了,不像五五班的孩子是能够讲出来,虽然不完整。所以花了较长的时间进行这一类型的概括,我觉得还是挺有必要的。在后面的1+1中,学生能较好的找每一段的中心句,进行概括。从场景中感受树袋熊的迷人,让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句子,词语体会,做批注。交流的时候,从课堂开始,他们对这类问题的迷茫,到课结语时,他们小手林立,只是时间不够。
群文阅读,我们给予学生什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带着相关的问题去阅读。其他都不难,难的是哦我们怎么找文章,主题,文本特点,这次找迷人的树袋熊,我还对原文进行了改编。我们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文本,我们还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 ,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导学生读名著,推荐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失重、心驰神往、广袤无垠、嶙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登上月球,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球之旅》,看看作者是怎样记叙这一真实历程的。(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的情况。
2.词语的读音和写法指导。
三、自由读文,理清记叙顺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思考:登月分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阶段的要点。
2.指名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3.登月的全过程有三个阶段:
(1)飞船升空;
(2)登月成功;
(3)胜利返航。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四、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1)宇航员从月球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宇航员是怎样生活的?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3)课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
(1)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经历76千米,历时95个小时。失重状态下吃饭和睡觉很有趣和特别。
(2)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拍摄了许多照片。“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3)语言方面:恰当的描述,用数字说明,叙述中有议论。
3.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插图,引导想象。
(1)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
《月球之旅》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纪实报道,是学生较感兴趣的、航天知识方面的文章。和学习第十课一样,首先是小组自学完成读课文、读准字音、写书生字词以及弄清课文主要内容等问题。找出不懂得地方。在接下来的展示学习中,首先检查学生的读——每组请一个学生分段读完课文,再进行听写——上黑板听写,错了一个以上就不给本组加分。
接着就是请人讲课文主要内容,并逐段弄清每段的意思,算是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是说最令自己兴奋的那一段。先读,再说理由。最后是理解难句子:“对于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于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飞跃。”自由发言,如果哪一组的同学说的最接近就给那一组加分。所以有几个学生发言了。最后,我根据大家的发言进行了小结,拿出了较通顺的句子组成的我的理解:“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了月球,他的步子和平时一样小,但这标志着人类的航天事业以向前迈了一大步,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所以,在议论的基础上,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大家动了脑筋后获得的结论,尽管他们的语言还很零碎。小组学习真的是高效课堂的阵地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雨点儿》一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这节课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即“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识字读文”,“体验性朗读”,“想像延伸”。整个教学设计是围绕“学生主体”如何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设计的。诸如“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这是谁的功劳?你不想对它说些什么吗?”等等,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教学理念。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雨点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课件演示雨点儿过后大地的美景,同时配上音乐。学生被眼前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当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谁?有的学生说喜欢小雨点儿,因为小雨点儿使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有的学生说喜欢大雨点儿,因为大雨点儿使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在这堂课中还注重激励的策略。摒弃常见的实物、小红花、掌声等外在激励的方式,而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等内激励的方式。外在激励大多是浅层的、短暂的,而且往往是不公平的,在鼓励少数的同时打击大多数。而内激励是深层的、长久的、公平的,也是令人难忘的。在本课中,我十分注意自身的评价语言,包括对个别孩子的评价,以及对全班孩子的评价。就如在孩子们朗读完一遍后,我这样评价:“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能让老师再享受一次吗?”这样的语言评价,我相信比奖励小花效果更好。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的探索。本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遗憾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主动探究的环节很少。这主要是我不敢大胆放手,其实课文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请孩子自己探究学习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并且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2、孩子们质疑的环节没有。学生质疑很容易流于形式,所以在本课中我没有设计,但是实际上文本中有一些地方能很好的质疑的,我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今天正当我们沉浸在诗歌的韵味中时,一位学生举手了,没有想到的是,他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课文的第一小节写的不好?因为,我觉得‘春光’只能照耀,怎么会染绿我们的双脚呢?我想这样写不是很好?”
看着他疑惑的神情,我没有批评,而是带领大家再一次地来朗读这一小节,然后,故作惊讶对大家说:“刚才,潘胜豪同学说的对,老师也发现了。你们看,‘踏一路春风’也好像不对,春风怎么能踏呢,只能‘迎’呀!怎么是‘一路春风’呢,只能是‘阵阵春风’呀!并且我觉得第一句话,好像缺少了谁?应该加‘我们’,所以第一句应该这样写‘我们迎着阵阵春风’才好!”
我看着学生看着我认真的样子,不禁也纷纷附和着同意我的见解,一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那后面的句子都是有错误的,应该改过来。”我随即对他说:“你想怎么改?”他顺着我的思路说:“应该改成‘我们在路有说有笑。’”大家都似懂非懂地笑了,笑声的味道我似乎感受到了。我接着便说:“那老师就请我们班级朗读最好的张平连起来读读好不好?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创作哦!”
张平马富有感情地读了起来:“我们迎着阵阵春风/一路,我们有说有笑,/我们要去荒山野岭/春光照耀着我们的双脚。”她虽然读得很不错,但是当她读完后,我发现学生的脸都好像写着什么了,我于是顺手牵羊对学生们说:“你们感觉到了什么呀?”
班级一下子好像安静了许多,我也微笑着等待着学生的回答。
这时,大家不禁在底下窃窃私语起来,我并没有制止,一会儿曹旭站了起来说:“刚才听了张平的朗读,我发现这不像诗歌。倒像我们写的作文了。”
“那么你们觉得刚才张平读得,怎么不就像诗歌了呢?”我装作疑惑地问。
“好像缺少了诗歌的节奏感”
“好像没有了刚才的味道了!”
“好!”我惊喜地说:“对,诗歌的味道。诗歌也有味道。”说完我重重地将“诗味”写在了黑板。
这是快要下课了,我情不自禁地对学生说:“诗歌有自己的味道,老师在这里想朗读一首诗歌让你们品品其中的味道,好不好?”
我便神情地背诵起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歌——《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看着同学们陶醉的样子,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段诗歌:我轻轻地摘下眼镜/呵一口气/轻轻地/在镜片划下一条乡归的路……
下课铃响了,浓浓的诗味和着清脆的铃声,我知道,学生或许真的品尝到了诗的味道了!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 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积累读书故事,并能够从中受益。
教学方法
引导点评,评议结合。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回忆本单元内容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场景。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五年级下册《龙的传人》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学反思05-28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反思07-01
《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9-21
五年级下册第十七课英语教学反思10-11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1-09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11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10-30
七年级下册《月迹》教学反思10-20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