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作品鉴赏论文(精选8篇)

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篇1

教 学 设 计

东平明湖中学

陈士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课标分析:

通过学习、分析和探究,我认为新课标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建议和要求如下:

1.强调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将中国美术放在世界美术的大背景下,凸显中华美术的审美品格、创作思维与历史成就特点。

2.强调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美术素养。立足于比较学习,强化学生方法自觉性。

3.强调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比较鉴赏,学会清晰、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单向思维的局限,从而帮助他们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倾听他人观点的过程中建立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自信。

4.强调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美术资料,运用于美术鉴赏活动。

5.强调对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并要求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二)教材特点分析:

新课改后的美术鉴赏课程,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的美术类别或美术史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从中西比较的视角鉴赏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从作品形式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园林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

[容易出现的教学问题]:如作品挖掘肤浅,课堂结构散乱,教学目标自然难于达成。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反映冷漠,师生互动缺失和学生对作品分析的肤浅,使得美术的审美教育流于形式。

[解决办法]: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演变之中,具有“迁移效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尹少淳教授也认为初中美术是“走马观花”,而高中美术教学则是有选择的“下马赏花”,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是学生兴趣相对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有所选择并较深入的进入个别典型范例知识的学习,才会对这一类型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有更深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科本体的深入和教育功能的拓展。(三)本课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全书的引言部分,是学生进入美术鉴赏世界的一个铺垫和门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理解如何进行美术鉴赏,并掌握鉴赏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今后的美术作品的鉴赏具有基础性的铺垫作用和延伸性的深化作用。(四)结构分析:

本课共3部分:1.理解美术鉴赏是一个主动再创造的过程2.美术鉴赏的三个角度3.比较法

(五)本课重点:

1.了解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基本特点 2.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六)本课难点: 理解鉴赏活动是进行“再创造”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过程,学会从几个角度分析比较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及其各自的风格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会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对审美的整体素质。如: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归纳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创新思维和审美角度的创造性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乐学)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无处不在,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热爱世界多元文化,感受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

三、学生特征分析

[学情概况]: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文化知识的增加,对美的感受、对美的判断,即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逐渐成熟起来。他们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他们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加强烈。

我校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部分美术鉴赏的方法和基础知识,这一切都为在今后的鉴赏课堂中进一步开展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师必需面对的一个现状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泛娱乐化”现象很大程度地削减了青少年学生对于深沉知识和高雅艺术的学习热情!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浮浅的感官娱乐刺激,对于知识、文化的学习比较冷漠;对于美术学科存有漠视心理;学生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实践经验普遍比较缺乏等等。

[学生优点]: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1.头脑灵活,见多识广。2.性格活跃,容易带动。3.没有成规束缚,易于接受新的审美观念。4.一经启发,乐于实践。

[学生不足]:1.在学习上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较差。2.追求个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交流合作观念教弱。3.生活实践较少,审美判断力模糊。4.学习的目的性较强,对非高考科目兴趣不够浓厚。5.波动性较强,行为情绪化。

在教学中,我力求进一步发挥学生优势,修正劣势,以学生为本,立足于美术的学科本体,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探索挖掘作品深层内涵,提升教学层次,真正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终身爱好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教法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我主要设置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我主要以情境陶冶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以达到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

1.情境陶冶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给出知识框架、营造艺术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自然、社会和文化艺术情境中深入思考艺术内涵,合作交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突出本课重点和突破本课难点。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形成的脉络和根源的自我归纳总结能力。

3.活动式教学法:通过造型、表演等艺术活动,让学生感情移入,建立与艺术作品沟通的可能性,并活跃了课堂气氛和趣味,深化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理解。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5.图示法(二)学法分析

古希腊哲人说:“学生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团需要点燃的火焰。”所以我设置的学法主要以情境感受、探究合作、表达实践为主线,使学生达到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的境界!

1.研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2.讨论法

3.联系实际法(此学法符合‘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新理念)4.对比法(三)设计意图

总体构想是:通过创设情境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对如何进行美术鉴赏的基本了解,并能够深入认识抽象艺术的文化历史内涵和意义,提高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并达到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目的。设计新理念:

1.[“点、线、面”教学策略]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对传统教学策略的传承和发展,指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并抓准一个“点”,使它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建构一条教学主“线”,并由此铺开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主动生成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有效改变高中美术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的尴尬局面。

2.打破传统的美术教学局限,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整体知识脉络的把握,创设文化情境,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认识美术的深意。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审美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表达能力,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教学环境、资源准备

1.教室;注重室内的装饰布置,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学生身在其中,等于创设了大的艺术情境。

2.网络、视听器材资源:多媒体网络、投影、音响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师和学生资料收集效率,演示鲜活的、能够引起共鸣的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变说教为真实体验,变灌输为情境陶冶,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文化资源和现实资源。4.教材资源和其他相关文字、图像资源等。

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

方式:请同学们欣赏美术作品《蒙娜丽莎》,关于《蒙娜丽莎》你了解多少? 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三)讲授新课

第一板块:美术鉴赏是一个主动的再创造的过程

方式一:提出问题《蒙娜丽莎》的神话昰达芬奇创造的?还是欣赏者创造的?

目的;通过故事情景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理解概念做好铺垫。

方式二:教师展示蒙娜丽莎从达芬奇的“原创”到众人“共创”达芬奇神话的蜕变过程,让同学进一步深刻理解美术鉴赏“再创造”这一过程的实现。

之后,给出引导:艺术鉴赏要依据不同的角度切实展开,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三大角度。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目的:在情境中给出概念,运用图片探究、交流,实例分析,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深化认识,突破了教学难点。第二板块:了解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方式一:展示图片《文姬归汉图》和《洪荒风雪》,提出问题:两幅作品展示的场景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组行人在行进的旅途当中;不同之处在于,两组画面中的人物来自不同的时代,人物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不同。

方式二:提出问题:两件绘画作品中的主人翁经历了怎样不同的故事,才形成了迥异的精神状态?播放视频《胡笳十八拍》,并引入对《洪荒风雪》的时代背景介绍,使学生得到进一步地启发。让学生深入地讨论分析两件作品

目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益处,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从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角度鉴赏美术作品。实践了课标精神,突破了教学的重点。第三板块: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方式一:展示朱耷两幅花鸟画,提出问题:画面中的鸟兽和生活中有什么不同吗?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目的:通过对朱耷坎坷命运的了解,深入地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方式二:展示梵高的作品,提出问题:你对梵高了解有多少?梵高作品的价值在哪?

目的:通过两个画家人生阅历的不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角度对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作用。第四板块: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

方式一:展示:作品《到前线去》和作品《初踏黄金路》

学生小组讨论:这两幅木刻版画通过怎样不同的形式(形象、色彩、构图)达到了什么样的独特美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五板块:在“比较”中发现美

方式一: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导入两种比较的方法

目的:使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理解比较的内涵,从而学会用比较的方法

方式二:展示图片《李白》和《蒙娜丽莎》,《黄花梨浮雕樆纹圈椅》和《月光花园扶手椅》,让学生讨论比较两者运用“比较”不同

目的:让学生在实践过程学会使用横比和纵比,形成方法的自觉。

第六版块:综合探究

方式:展示图片《格尔尼卡》和《公元前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三个角度分析比较两件作品

目的: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表达的过程中真正的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第七板块:总结

方式:让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目的: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性

第八板块:课外拓展

方式:鼓励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一些展览,生活是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的最好土壤。

目的;强化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的重要性,联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面向生活!第九版块: 布置研究性作业:学生搜集一张作品,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把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作好记录 目的: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育回归生活,教育生活化,使学生养成开放的、自主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养成对美术的终身爱好。

七、教学反思

·任何教学设计都是“纸上谈兵”,而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将教学升华为优美的艺术。·从而,让学生在艺术的情境中“追寻”美,实现乐学。

·让学生在艺术的体验中“发现”美,鼓励善学。

·近而,我们要使学生能够在生活的实践中“创造”美,拥有一双明亮的审美的眼睛!

八、板书设计

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一、鉴赏角度 : 1.历史社会背景

2.美术家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3.形式美感:形象、色彩、构图

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篇2

关键词:社会学式鉴赏,抽象美术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 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中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将美术作品的观看, 欣赏的方式, 基本上分成了四种方法, 1, 感悟式欣赏, 2, 形式欣赏, 3社会学式鉴赏, 4比较式鉴赏。其中讲到“社会学式鉴赏”“主要是偏重于对作品内容, 意义, 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 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 理解。这种方法适合于对再现性的, 故事性或情节性较强的的美术作品的鉴赏。”笔者在的教学和研究中发现按本书中“社会学式鉴赏”的定义理解, 在抽象美术作品鉴赏中运用这样方法对作品内容, 意义, 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 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大部分同样适合于抽象美术作品。

“社会学”本身是一个大的概念, 一般是指从社会整体出发, 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其方法论思想是多元的, 比如以E·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 认为人存在于社会之中, 其行为和思想都并不是纯粹服从于个体理性的, 而是受到社会的塑造、限制乃至决定。另有以M·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唯名论。“社会学式鉴赏”中也同样可以理解为从社会整体出发, 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或者形式, 意义, 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 创作意图等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去综合的理解作品的产生原因和社会和个人发展状况, 已经给人发展启指导作用。

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本来面貌的艺术, 它透过形状和颜色, 以主观方式来表达。现在我们的艺术世界中, 部分美术作品以及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和一部分原始艺术品, 就其形象与自然对象的偏离特征来说应属抽象艺术。抽象艺术作为自觉的艺术思潮在2 0世纪兴起于欧美。它的影响深远, 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等均受此影响。

我们从典型的抽象美术谈起, 典型的抽象美术的国外有代表有康定斯基, 蒙特里安, 还有抽象表现主义, 而“中国的草书, 就是一种抽象艺术。”中国早期的彩陶绘画很多也可以理解为抽象美术。

在康定斯基艺术一生中写下了很多抽象美术和关于艺术理念的文字, 我们在其中可以发现很多作品的形成原因和当时的背景情况, 这样我们寻找到一些清晰的痕迹, 康定斯基青年时代在莫斯科大学曾经接受了经济学和法学教育, 但是在康定斯基所选择的经济领域中, “他只对抽象理论感兴趣, ”这对于他后期的艺术行为而说, 可以认为他的较一般人强的抽象思维是早就潜伏的, 1 8 9 5年, 莫斯科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画展对他的震撼非常之大, 在莫奈的《草垛》上他认识到了全面整体的客观对象在绘画上已经失去了重要的地位, 同时他也感受到摆脱画面中完整的细致的形象的绘画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坚定了他从事美术的决心。

康定斯基还是一位思想家, 他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通神学思潮影响。对当地通神学中心人物的鲁道夫·斯泰纳的《通神学》做过认真研究, 并做过大量读书笔记。在通神学中认为“物质的真实是一层盖住物质的面纱, 透过这层面纱, 人们将能看到呈现于空间中的事物的精神”, 艺术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最简捷的路径, 康定斯基于1 9 1 2年出版了《论艺术的精神》, 提出了“内在需要”是构成抽象绘画的“主导原则”:以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物质是在真实世界的“面纱”, 他的“内在需要”本质内容也就是情感, 而情感必然被特定社会的生活所影响。也就是说他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而因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这又正是马克思主义坚持艺术观上的唯物论, 如从1 9 0 9年到1 9 1 4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这个生活动荡时期, 他的情感也是非常的激烈, 我们也看到其作品是以疾风怒号般的喷涌而出, 其中的即兴就达4 0多副, 这些作品都有特定的主题, 如果《即兴3 0 (大炮) 》画面中线条的激烈扭动, 色彩的强烈对比, 表达了作者当时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 这也是当然欧洲的社会普遍状况, 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他的理想和当时的政府的社会主义现实相抵触, 1 9 2 0年作品《白线》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他的苦闷和不安。去德国包豪斯任教时期, 生活比较安定, 与同行思想交流和切磋, 我们看到这一时期作品也转向强调平面性质, 这段时期被其夫人称为“宁静时期”, 如《红色中的小梦》, 而移居巴黎以后, 社会阅历丰富, 技法更加多样, 他的大综合时代也随之到来, 如果我们不了解当时身在不品, 可以说这不符合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文精神。

蒙特里安的有关艺术理论相对少一些, 可能也是当下为什么我们多感悟的他的作品一个原因, 而这正是我们要去发现, 去研究的地方, 他出生于荷兰。他曾经在中学教美术, 后来在阿姆斯特丹就读美术学校。3 2岁以前, 绘画属于比较传统的具像, 但是我们在他的风景画同样可以看到隐含在其中的水平与垂直的组合。在受到梵谷和野兽派的影响, 1 9 0 8年以后, 开始探索象征主义有关的绘画, 而有1 9 0 9至1 9 1 0年的红树之作品。1 9 1 1年, 他来到巴黎, 受到立体派的影响, 进一步追求绘画的抽象表现, 并追求其简化的规则。1 9 1 2年, 他的画深受皮加索及布拉克的分析立体派的影响, 用色减少, 在造形上, 开花的苹果树一作, 有明显的中间密集而渐向边缘松散的表现。由于立体派并未展现该派自身的逻辑结果, 而带给蒙特里安强烈追求纯粹造形的欲望。1 9 1 7年, 蒙特里安、列克和都斯柏格等人成立“风格派”艺术团体。确立了以正方形、正方体和长方形的绘画元素。这不免让我们想到被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始终坚持对物体结构和实体感的追求, 不断用几何形去理解物体的永恒, 我们当然可以是塞尚思维的延续, 在1 9 1 8年, 他又创立新造形主义, 主张以垂直和水平线作分割, 并以简单的原色配色, 并反对传统的对称均衡原理, 把几何学作为造型的基础, 追求造型的普遍性, 寻求一种体现永恒价值的艺术。达到纯粹造形的目的, 这样的形式越来越简单。所以, 在他的作品中就只有红、黄、蓝三种颜色和水平线、垂直线两种线条, 而且这些元素被组织在某种理性控制的结构中, 与某种客观的规律性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他移居纽约, 直到病逝, 一直维持创作的独特风格。在他的《百老汇的布吉·伍吉》, 在此作品中, 蒙特里安取消了惯用的粗黑直、横线条, 单以三原色作排列组合, 却更为繁美丰富。图中错综复杂的黄线, 当你听到爵士音乐时, 你再去看看他的画, 能说他没有道如出一彻?《百老汇的布吉伍吉》仿佛就是一幅街道图, 描绘了大城市的繁嚣。而题目中的“布吉伍吉”, 正是一种爵士舞曲的名字。我们不难看出爱跳舞的蒙特里安, 以此比喻了纽约的感受。

我国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纹样中的抽象几何纹, 它们包含多种形式的直线, 曲线, 水纹, 漩纹, 三角形等等在, 纹样的起源, 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艺术史上的迷, 但抽象几何纹形式的出现必然有它的当时深层原因, 也就是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只是莱夫·贝尔提出的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在我们现在看来, 好像是没有什么内容和意义起“美观”, “装饰”作用的几何纹, 在当时生产生活中应该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意义, 探究比较原始的陶纹变化发展中, 在石兴邦的《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在“有代表性的几何纹饰可以分成两类, 螺旋纹饰是由鸟纹变化而来的, 波浪形的曲线纹和——是由娃纹演变而来的。”对于早期的象形纹样演变为抽象的, 符号化的纹饰这一现象和规律, 现在已经有多方面的资料显示:作为人类自身的审美感受, 其中包含受对生活和生产的观念和想象因素, 这其中必然沉淀着生产和生活的自然形式, 人们在这些形式的观赏中能够重复以为愉悦的感受或者对生活的向往, 当然这样的形式所代表的含义可能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一段时间强化或者减弱, 或者多元化, 甚至原来的含义已经不复存在, 而这一系列的变化也正是人类自身变化的的结果, 必然有一系列人类的发展规律的原因。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 张旭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 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 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 豁达大度, 卓尔不群, 才华横溢, 学识渊博。, 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 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 字字有法, 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 创造道, 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 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 因他常喝得大醉, 嗜好饮酒, 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 然后回到桌前, 提笔落墨, 一挥而就。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 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 也以草书得名, 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性格豪放, 其中而对于书法的历史, 张旭、怀素的当时所处的大环境小环境, 自身的生活习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可能会有某方面的视觉撞合, 但是对能够理解他们的草书的, 可能还相差甚远。

从以上几处我们不难看出历史和环境以及个人的生平对作品的影响, 而抽象美术作品的画面的形状和颜色往往不能直接对应于客观物象, 有时间给学生以茫然的感觉, 或者感受不深刻, 所以我们对抽象美术作品要更加进一步的探究其社会根源, 可能有些还需要我们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 去梳理, 但是在这其中也正是知识获得必由途径。

参考文献

[1]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0.

[2]《康定斯基论艺》翟墨, 王端廷, 裔萼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蒙德里安论艺》徐沛君,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东方美术史教程》徐庆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发行部2009

[5]《西方美术史教程》李春,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文化情境中的美术作品鉴赏 篇3

关键词:历史文化;文化情境;人文精神;美术作品;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65-02

画家,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的内容,所蕴含的思想,以及其创作的方式都各有不同,但在他们创作时,其都不可能脱离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的。所以,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我们要从其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通过对画家生活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甚至是宗教信仰等的了解,体会其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

所以,我们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时,就要将这种鉴赏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与理解。而如何在美术作品鉴赏课程中,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方式,所必需的首要条件就是,对文化情境教学氛围的创设。美术作品欣赏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文化氛围。

一、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必要性

1.美术教育在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宗旨,是通过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而美术教育恰恰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另一方面来说,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其他艺术、文化所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即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人文关怀、民族精神,具有洗涤人们的灵魂,培养健康积极心态功能。并且,美术还能开发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很大。

2.美术中蕴含着众多学科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

人们创作美术作品,并不单单是对于美的再现,而是把人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其中,通过对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对来源于实际的美的再现与升华。画家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时,其自身不仅要具有美术作品创作的基本素质,其还需具备空间素质、逻辑素质等学习其他学科应具备的素质。所以,美术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形成优秀品质、素养也有很大帮助。

3.美术教育能够促进人们综合品质的提升

美术作品,是对实际生活与环境的再现。但是,美术作品又不是对生活简单的描摹,在再现生活的过程中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审美取向、认识体味,它是高于生活的。所以,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我们能够从其中发现许多统一的特性,像是形象性、情感性、社会性以及想象性等。

人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会通过自身的视觉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使得自身的情感与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审美效益得到提升,思维也会得到优化。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时,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使得自身的思想、意识得到某种启迪,提高了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提升我们自身的综合品质。

但是,美术欣赏是需要适宜氛围的,适宜的氛围会大大提升审美效果。我们在美术作品鉴赏课程中创设文化情境的教学氛围,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受到艺术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

二、美术作品鉴赏的教学现状

高校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普遍较低,这与高校普遍不重视美术鉴赏课不无关系。许多学校都存在忽视了美术作品鉴赏课的倾向,无论在课时安排还是在师资配备上都不到位,使美育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美术院校,其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美术作品鉴赏的能力,但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美术学院的学生四、六级英语测试合格率还不到五分之一,而思想政治课的合格率也不到一半。所以,综合来说,现今高校的学生,其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是不无关系的,这势必制约个人素质的全面的全面发展,并反过来影响美术素养的提高。

所以,对于现今高校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课程,我们要在课堂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文化情境,使得学生从心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望,自觉地去对其进行学习。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使学生素质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美术作品鉴赏中文化情境的创设方法

在美术作品鉴赏课程中创设文化情境,提高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使文化与美术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

1.转变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与教学理念有莫大的关系,高校的美术作品鉴赏课也不例外。所以,要教好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心理和实际需要出发,创设有助于美术鉴赏的文化环境。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美术作品鉴赏,更多的是以一种美术技巧、方式、风格分析的方式来进行,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在鉴赏中形成审美品质。我们要将这一课程看做为对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的传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收获。

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文化情境

现今的高校学生,成熟得都比较早,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发展都已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其对于学习的课程也会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所以,在美术作品鉴赏课程中创设文化情境,让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这样,学生对于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学习热情也会相应地增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文化情境。比如针对美术作品中独特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等,选取不同的专题与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授,如播放有关记录片、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在美术作品鉴赏中了解历史,了解诗歌,了解不同流派的画作,提高他们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endprint

3.让学生们走进真实的环境,感受独特的美术作品魅力

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环境中的美景、独特的景观、建筑、工艺品等,都是美术作品鉴赏课程中创设文化情境的良好资源。而且,学生的年龄、性格都已发展成熟,所以,对于学生的教学要更具灵活性。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或闲暇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进行研究与再创造,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先引领着学生对这些民间艺术进行近距离观赏、感受,使得学生在自我创作时,能够多一些灵感。另一方面,学生在对这些民间的艺术进行观赏、感受时,不仅对其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还增强了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

4.让学生们体验美术气氛,感受美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高校的学生,动手能力都较强,我们可以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或描摹、或写生,使学生通过美术实践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体会美术家作品创作时的思想与情感。

像著名的《最后的晚餐》,我国的学生大都是无神论者,对于这种具有宗教色彩的绘画的理解能力还是稍有欠缺。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最后的晚餐》的演绎,在情境中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就是从其光线、色彩的空间组合入手,感受其对人的视觉冲击,寻找明确的突破口,从而理解其中的内容与感情,并最终了解美术作品的真实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情境进行渲染,让学生通过音乐的听觉效果与美术的视觉效果融合,从而理解美术作品的真实意义。而且,音乐与美术的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术作品鉴赏课程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鉴赏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汉.试析在文化情境中开展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

〔2〕张媛媛.“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理念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6).

〔3〕伍慷.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关于加强高等美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9).

〔4〕章媛.文化情境中的美术作品鉴赏[C].华中师范大学,2012.

〔5〕杨彩霞.解读美术新课标 创设文化情境教学[J].魅力中国,2009,(2).

〔6〕赵婧妍.论如何有效创设美术文化学习的情境[J].科学与财富,2011,(10).

〔7〕黄经庭.浅谈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J].美术大观,2011,(7).

〔8〕苗伟.理解文化环境[J].社科纵横,2010,(3).

影视作品鉴赏音乐剧《猫》鉴赏 篇4

《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1939年创作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而从小就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安德鲁·劳伊德·韦伯,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

由于起初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在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上,韦伯公演了他写好的几个片段。艾略特的遗孀瓦莱里·艾略特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世界名曲的《回忆》的原型《魅力猫——格里泽贝拉》。

后来韦伯与特雷沃尔·努恩等人经过共同努力,《猫》剧诞生了。音乐剧《猫》的音乐与舞蹈一样非常动人。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全剧几乎有舞必有歌,随着不同角色的出场不断地变换音乐主题。从猫之命名、Jellicle舞会之邀、到唱反调的搞怪猫、再到年华褪去的Grizabella,音乐从最初的由远渐近,到摇滚乐风的「The Rum Tum Tugger」,以及《memory》,配乐从大提琴沉稳的弦乐低音,中间大提琴木管乐的舒缓,慢慢到铜管乐来势汹汹的气势,无不令观众陶醉其中不能自拔。而在剧中四次出现的《回忆》(memory)更是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在音乐形象的铺垫方面,《猫》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样不同形象通过各异的音乐来达到的,如,如犯罪猫,它无恶不作,甚至绑架德高望重的领袖猫,每当有它出场,音乐都显得阴森恐怖;小偷猫,它的音乐通常是伴随着跳音,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鬼祟,令人可笑又可恨。

在音乐结构安排方面,全曲主要有三个主题,它们穿针引线般将剧中各个角色联结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群猫聚会的欢快的《杰里科猫之歌》的主题;有表现领袖猫的柔美的长笛主题动机;有表现核心角色魅力猫的阴郁伤感的主题动机。在全剧中,这些主题在不同的情节中以重复,模进,紧缩,扩展,变奏等形式出现,贯穿全剧,给人以提示和渲染情节的作用。而其余神态各异、性格迥异的猫,则由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的音乐来表现。

在音乐衔接推进方面,音乐剧中音乐的衔接是自由、宽容的,它并非将音乐排在了第一位,而由各个不同的因素,如对白、舞蹈、剧情共同来完成表达。在全剧的立意框架下,音乐的衔接则是利用剧情、利用对白、利用舞蹈、利用音乐的层层递进升华进行转换。有用一只人类的鞋的掷出来打断猫的合唱,用对白来缓解聚会的热闹气氛,缓解观众神经,用独舞过渡,表达舞会的开始,用接二连三的欢乐舞曲积攒情绪,为之后情感的爆发做铺垫。

《猫》像一个大杂烩,吸收着各式各样的体裁形式。整体风格上显得轻松活泼、诙谐有趣,表现了作曲家的鬼斧神工、丰厚的作曲功底。在其中,以爵士乐为主,表达聚会的欢快,同时快节奏、快速度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极大的调动了观众们的热情。除了爵士乐,还有西方传统的有代表性的宗教音乐,来表现猫族的虔诚。剧中还穿插了剧中剧的富有民间风格的苏格兰风笛音乐;还有优雅的舞剧;当然,缺少不了具有时代感的流行音乐。它们的每段分曲独立存在,节奏丰富,旋律动听,时而俏皮、时而奔放、时而冷艳、时而伤感、时而无奈、时而讽刺、时而深沉、时而热闹、时而冷漠、时而狂欢、时而歇斯底里、时而温馨从容。

剧中的名曲《memory》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随着它安静平和的曲调,讲述了一只被称为“魅力猫”的动人故事。“魅力猫”—— Grizabella,曾经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只猫,可是它厌倦了猫群的生活,离开了猫族去到了人类的世界。但是,它并没有因此感到快乐,当她最后回到猫族的时候,它已经变的蓬头垢面,落魄不堪,再也没有了昔日的 “魅力”。所有的猫们都厌弃、远离、歧视它。不属于任何一处的它,只能整日和memory度过。有过昔日辉煌又有如今糟粕的她,深情地唱出了她对幸福与生活的感悟和体会,触动了猫们的心灵,唤起了猫族对她深深的同情和怜悯,最终她获得了升天重生的机会。

《memory》的确是一首不同凡响的歌曲,那提琴组挥弦拉出了的阵阵悲伤深深地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魅力猫”的表演者是有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之称的依莲·佩姬,那一双水灵动人的眼睛,更让人从内心对“魅力猫”产生了怜悯。虽然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强的表达,但由演唱者带有一丝微笑的唱出这句歌词的时候,却那样地让人心痛,让人不敢去想在这微笑的背后隐藏了多少的心酸和悲痛,这样的坚强又是经历了多少伤心才换来的。当歌曲到达高潮时,伴奏突然由低音提琴巧妙的切换到了高音提琴,将歌唱者所表达的情绪升华到了极点,道出了“魅力猫”内心深深的渴望:

Touch me 靠近我吧!

It is so easy to leave me 离开我是如此的容易

All alone with the memory 就让我独自留在凄凉的回忆里

Of my days in the sun 回想那些曾经灿烂的时光

If you touch me 但如果你靠近我 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 你就会了解什么是幸福

Look, a new day has begun...看,新的一天,已经到来„„

中外美术鉴赏 篇5

——美术欣赏课程随想

内容摘要:美术欣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管我们有多么不同,不管多么的有个性,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被艺术影响着。

时代变迁,各个时代有它不同的主流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终于有人意识到人性的意义。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艺术家们创造了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以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为首的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为了回归人性的自由,他们高举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或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或秀美典雅,高于平凡。艺术不再被教条所禁锢,人文的力量再一次被发扬出来。看着那个时代的不朽之作,即使是色彩不再光鲜,甚至不再完整,我依然可以想象出它们当年所能引起的轰动。同样在看到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些完美绝伦的雕塑时,我也一再惊讶于他们那天神一般让人只能仰视的造型。复兴,这个词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那一切曾经发生过,也会一直焕发夺目的光彩。在描绘教堂壁画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可以仰着脖子几天几夜,即使自觉已到极限,依然无法停下手中的创作;为了逼真的描绘人的肢体动作,达芬奇不惜去盗取人的尸体,只为了解人体的构造,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样做是难以被世人所认同的。对于达芬奇,似乎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我并不十分赞同这句话。艺术创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出来的。所以它们必定要经历某些不寻常的过程,而我们大多看到的只是结果。而且,就算是在做不是普通人会做的事情,他们很清楚他们在干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理解那些过程,我相信,这些艺术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享受。

尼采说,美术(form art)是日神的造物,而与之相对的酒神则是掌管音乐的祭司。前者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如颜色的调配,画布的尺寸,是一种节制的艺术。而在我看来,二者的美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能带给人心灵的震颤。而那种美所带给人的享受,将拯救人于苦难的水火之中,甚至在人太过沉醉时发出警告——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告诉人们——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某一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构成的时代特征,让那个时代的人选择接受什么样的艺术。因而如今你的我们在看美术的历史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字眼:“17世纪出现了巴洛克美术”、“18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被主流大众所接受,才能流传至今的东西,被我们看成当时的艺术,而能够名留青史的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人。因而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你发现了某幅因为种种原因而保存到现在的一幅画作,如果它的一切特征都在显示这是一幅印象主义的作品,而最终你被告知它完成于17世纪,而书上没有告诉我们17世纪曾经出现过印象主义。是不是想为那位不知名的画家叹息呢?但时代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情况我想也不会经常发生,首先就算有,因为当时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因而连流传至今的可能都没有。更何况历史也会出现断层,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欣赏过去的同时不断前进。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男孩想知道什么是文化,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学习,最终得出了答案。“文化就在饺子里。”当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真正可以引申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像已经包好的饺子一样等待人们去品尝。文化是包饺子的过程,饺子的历史,为什么会有饺子这种东西,为什么是中国人发明了它而不是美国人,可人们大多都会认为这种东西很美味,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这样,即使不是自己的,也会得到尊重。它是人类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的过程。而美术,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人类将想象力和模仿力发挥到了极致的结果。

时代造就人才。从一个角度来说,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因而他的成就,他的知识,他的信仰,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迹,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说,想要看得更远是哲学家的事情,画家们只用将生活中的美用他们神奇的画笔展现出来。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人类才创造出了如此纷呈缤兰的文化,从早期的古罗马时代完美的雕塑艺术,到后来的印象主义,洛可可艺术,巴洛克,哥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仰,时代将他们筛选出来,形成不同的流派,让他们的创作得以流传至今。

当然,那些从事发扬美的画家,无论他们笔下的美是来自美好的事物或丑恶的事物——对于艺术家来说有时候丑恶中也有美存在,那种唤醒生命的,惊人的美。在他们的画中也有思考,哲学的思想,并不为所有人所理解的,而不仅仅是表现美的,当然对于理解它们的人来说那也许是美的。比如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印象主义的画,人们一开始还因为太抽象而将之视为劣质品。

最后我们欣赏到了中国的美术。外国的绘画或建筑艺术,无论他们有多精致,多写实,总给人一种疏离感。而中国的艺术,那些黑色的墨迹,行云流水一般在白纸上酝开,所表达的意境尽在不言中了。大象无形,至美无华。而中国的建筑艺术,其结构上巧夺天工一般的设计,与其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诉说着更为贴近自然的情感。看着那些亭台楼阁,想象自己走在那雕廊画栋之间,觉得心都可以宁静下来,感受周围一丝的风吹与草动。那是一种真正的回归。

我一直都认为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对艺术品表达自己的鉴赏力,但我想有些人对好的艺术品有着天生的鉴赏力,因为美是共通的。而学习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渠道,去了解和感受美术背后的故事。如果说科学技术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生存的话,那么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则教会我们的是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了它们,生活才是完整的。

美术鉴赏课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我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西方美术鉴赏 篇6

姓名年级专业学号

1.以作品为例谈谈古希腊雕塑的魅力。

答:古希腊雕塑的魅力在于一种“真实的美”,它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这些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许多裸体雕塑上得以体会。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 高约152 厘米,雕像选取运动员投掷铁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这正是铁饼出手前一系列瞬间万变动作中的暂时恒定状态,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形体造型是紧张的,然而在整体结构处理上,以及头部的表情上,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印象。而且在作品中,运动员身体的线条和肌肉的雕刻都栩栩如生,这正是古典主义风格所追求的,既自然又真实。

2.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哪里?

答:如果说,达•芬奇把艺术视为科学、赋予艺术以理性的话,那么米开朗基罗

则把艺术视为神圣的个人创造、赋予艺术以力量和激情。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对男性人体美极力表现,甚至对女性人体的刻画也趋于男性化。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刍议 篇7

鉴赏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教学中的鉴赏是将鉴赏的范围定位为美术教学活动, 它包括教师、学生、美术作品三个要素, 教师和学生属于主观要素, 美术作品属于客观要素。美术教学中的鉴赏就是鉴赏主体依据一定的理论和思维模式融入美术作品中, 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评判, 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的过程。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是在开设美术欣赏课基础上展开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主要是通过教师渗透鉴赏理论,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对美术作品进行鉴定和欣赏的过程, 它是理论的渗透和接受, 是在美术作品中展示理论、深化理论的过程。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特点

1. 教学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从功能上看属于教学, 它同样要求遵循教育规律, 体现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鉴赏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鉴赏理论, 需要教师进行示范以让学生习得鉴赏方法, 需要教师在学生困惑处精心指导和点拨。从学习主体角度看, 鉴赏教学课的教学性体现为学生学习鉴赏理论, 美术作品的鉴赏需要理论的指导, 同时也是理论的具体运用。

2. 鉴定性

这一点是说在鉴赏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渗透相关的美术鉴赏理论以及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学生在运用理论对美术作品鉴赏时首先是识别、理解, 识别该作品的各个要素与鉴赏理论的吻合之处, 理解这些吻合所体现的艺术特点。因此, 从学生认识分析作品到鉴赏作品的整个过程中都体现出了鉴定性的特点。

3.审美性

审美性是鉴赏教学的目标要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主要目的, 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美术作品的美, 从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 然后再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识别和归类, 从而达到美育要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

1.激趣法

在鉴赏课堂上, 教师首先要从客体要素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进行鉴赏, 然后要从方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鉴赏, 最后还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在课堂气氛的创设上, 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如鉴赏中国明清时期的著名宫廷建筑, 教师可从介绍历史背景入手, 也可从展示美轮美奂的古代宫廷建筑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感受明清时期宫廷建筑的雍容华丽风格, 去感受明清时期宫殿艺术组合丰富、主次分明、搭配协调的审美特征。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和鉴定欣赏情景, 自然就会生发出表达鉴赏结果的渴求。

2. 收集法

美术作品的收集整理也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 特别是关注自己周围的艺术品, 能够收集的收集, 让学生形成审美收藏的习惯, 同时对已收集的美术作品要加以归类整理, 以便形成条理。一方面, 这种收集整理可为自己习得鉴赏能力、培养鉴赏习惯提供条件;另一方面, 这种收集整理可以让学生养成关心周围事物, 用美的眼光去感知周围事物的习惯, 所谓“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3. 拓展法

从教学角度看待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可以发现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述鉴赏方法, 学生却是昏昏欲睡。要改变此种局面, 就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参与学习, 如讨论比较、作品展示、作品欣赏、实地参观等。

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角度看待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可以发现传统教学局限于课堂, 时间局限于上课。更新教学理念, 就要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美术作品,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校外条件欣赏美术作品。如, 对建筑物的欣赏, 可从电视画面上感受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的美, 可以从对周围建筑的观察上去分析鉴定建筑的审美价值等。

总之,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 要以教学为基础, 以鉴赏为依据, 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习得鉴赏理论, 并通过鉴赏实践熟练运用。同时,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拓展鉴赏的时间和空间, 将美术鉴赏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

美术鉴赏 篇8

一、美术鉴赏能力是小学生科学发展的必备条件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建设大业。因此,教师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点就是小学生的科学发展。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小学生审美经验逐渐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对美术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评析中,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读懂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把作品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传达给小学生,起到陶冶小学生道德情操和提高思想认识的积极作用。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术鉴赏能力得到有效地开发和提高,逐渐形成小学生个人的审美观,从此小学生有了自己对美的感知、鉴赏和评价的标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组织小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想象力和艺术鉴赏力,促进小学生的科学发展。

二、美术鉴赏能够净化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美术作品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彩色画卷,而作品中的人物草木都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画卷中的真善美是对现实中的假恶丑的鞭策,是作者对大众进行感召和思想教育的艺术手段。《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生喜爱的优秀读物,故事中凄美的动漫图片可以作为小学生美术鉴赏的好素材:凛冽的寒风中,赤脚的小女孩站在冰冷的街道上,手里捧着一根正在燃烧的火柴。小女孩低头凝望着火柴头上的火焰,微弱的火光映红了小女孩的脸颊。图片中只有小女孩一个人,在小女孩的周围什么人和物都没有,只有黑漆漆的暗夜。美术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小学生观察和思考:第一,你喜欢小女孩的动漫造型吗?为什么?第二,小女孩服饰的色彩搭配合理吗?你认为怎样搭配更合理?第三,这幅图画布局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认为应该怎样布局?第四,小女孩冷吗?第五,我们比小女孩幸福吗?问题的探究不仅包括美术领域的基础知识,还包括小学生思想发展的内容,能帮助小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帮助小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优越,学会感恩社会,学会珍惜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三、美术鉴赏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们都说字如其人,其实画也如其人。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作者对某一问题的思想认识,小学生欣赏画卷,就是和域家交谈,倾听画家认识自我、创新自我、超越自我的成长故事。《虾》是画家齐白石的得意之作,作品中虾生动逼真的形态、栩栩如生的神韵蕴含着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创造力。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以“木匠画家”的身份活跃于绘画界,艺术风格卓尔不群,成为人们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多遭宫廷画家的诟病,却敢于坚持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齐白石老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绘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小学生留有表达个人感受的空间,唤醒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不断创新、科学发展。

总之,美术鉴赏对小学生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学习主体审美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及思想境界的净化。探究美术鉴赏对小学生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美术教师全面开发教育资源,探究小学生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小学生身心和谐、平衡发展,为雏鹰的展翅高飞提供起点。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六小学

上一篇:怎样有效评课下一篇:在廉政建设和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