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

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 篇1

第6期

常熟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7月27日

2018年,是全市高标准农田(池塘)建设任务的叠加年,2016的项目进入审计验收阶段、2017的项目正在竣工收尾、2018的项目需要加快推进,各镇板块的建设任务都比较重,需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以下对前阶段全市高标准农田(池塘)建设相关情况作一简要总结:

一、当前进度情况

1.2016高标准农田(池塘)项目

2016共立项高标准农田(池塘)建设项目18个,15个为新建及提升项目、3个为补充落图项目,目前各项目工程已全部竣工。15个新建项目中:5个为上级财政资金项目已通过相应验收、6个已由市级安排第三方机构正在进行先期核查验收、1个标准化池塘项目已完成审计,碧溪新区及辛庄镇各1个项目正在审计、常福街道1个仍尚未送审。

尚未完成竣工审计工作的项目板块要抓紧推进,及时申请市级综合验收考评。原则上今年需全部完成市级补助资金结算。

2.2017高标准农田(池塘)项目

2017共立项高标准农田(池塘)项目22个,其中18个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个为标准化池塘建设项目。从实际工

2.狠抓任务落实。绝大部分板块都能按照计划,全面落实建设任务,序时推进。海虞镇、辛庄镇、古里镇等板块总体任务完成较快,已上报立项建设的规模占“十三五”市级下达总建设任务的85%以上。同时,碧溪新区提前谋划推动,主动将以后的建设任务计划提前,力争早建成,早见效。

3.保障资金投入。市农委、水利、财政、国土等相关部门会同镇板块,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扶持,全市每年争取上级相关项目财政资金约4500万元。同时,碧溪新区、辛庄镇、古里镇等板块足额预算,保障镇级投入。从现状实际出发,完善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4.加强监督管理。海虞镇认真组织施工图审查会,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方案;碧溪新区每周组织工地例会,现场协调及时解决实施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古里镇、尚湖镇等聘请第三方质量检测单位对主要工程进行全程抽检,确保原材料及施工质量;古里镇等聘请第三方测绘单位,规范核查项目完成工程量;一系列综合措施强化建设工程的全程监管。

5.综合统筹推进。各镇板块优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内安排耕地轮作休耕,在保障工程建设的同时,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同时,为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示范与应用,古里镇探索一体化智能泵站建设,先行试点建设2座;董浜镇试点水稻、蔬菜暗管排水降渍工艺,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存在问题

1.执行标准不严。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池塘)建设是国家着眼于农业转型升级、实现“藏粮于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

作,充分依托社会第三方专业技术力量,市级已于6月份聘请了第三方机构正式启动了部分项目先期核查验收工作。请有关镇板块围绕项目验收要求,归集好立项实施资料、工程和财务审计报告、项目建设档案等相关资料,配合好第三方做好项目核查验收工作。

2.做好2017项目扫尾

对已完工项目要及时做好工程的镇级验收,并根据《高标准农田(池塘)建设方案》有关要求,做好审计、档案资料归集等后续工作,尤其要盯紧审计工作,争取及早申请市级综合验收考评及资金拨付。部分未完工项目,要倒排工期,尽早完成扫尾。

3.加快2018项目建设

2018年时间已经过半,请尚未启动建设的镇板块,抓紧组织落实施工设计图审查,并按相关规定自行组织工程、监理等招标工作,确保10月份前全部完成各项开工准备工作,等秋收后全面铺开,抢抓今冬明春基本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附件:1.2016常熟市高标准农田(池塘)建设项目

进度汇总表

2.2017常熟市高标准农田(池塘)建设项目 进度汇总表

3.2018常熟市第一批高标准农田(池塘)建设 项目进度汇总表

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 篇2

1 困境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持续推进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 早已被列入国家议事日程之中。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以及诸多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 目前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从江苏省扬州市农田建设现状来看,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建设投资标准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 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开发中关于农田配套设施投资的标准比较低, 无法完全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今, 扬州农田建设实行的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标准, 但这个标准只适用于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 如果按照现行投资标准进行农田改造与建设, 势必会形成所谓的“辐射区”与“核心区”, 辐射区的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 进而导致该区农民收益不均, 引发其不满情绪。

1.2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度不一致

近年来, 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直将重心放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 对交通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整体规划等没有予以应有重视。在一些项目区, 常能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比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 但连接田间道的村庄道路却路面不平、泥泞不堪、损坏严重。也经常能看到村庄间杂草丛生、垃圾乱倒等环境不良现象。这与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明显不符, 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时间一久, 势必会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想获得实效, 必须要与农村公路、危房改造、环境改造等农村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1.3 公众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农民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种主体, 他们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最有发言权。而建立完善、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是促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满足农民生产需求、吻合当地耕种实际情况的重要保障。农民享有充分的话语权、知情权和选择权, 他们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促使相关部门编制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建设规划设计。然而, 目前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立项论证在很多情况上并未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 导致规划设计属于“闭门造车”, 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情况, 比如灌排系统难以与周边的田间道路、水系有机融为一体, 进而影响建设进程。

2 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 应在国家大政策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整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 促使项目得到保障

要想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有序运行, 必须整合项目资金, 严格按照规划区域产业进行合理投入, 这是重点, 也是难点。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属于政府行为, 所以, 市、县各部门应按照“统筹规划、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凝聚力量”的建设要求, 加大建设资金的配套力度, 确保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同时,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借助“三资”的力量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形成合力促进建设进程的有序推进。

此外, 要围绕丘陵、安大线等区域突出生态有机农业、优质粮油、花卉苗木、高效蔬菜及经济林果等产业板块, 合理配置项目安排, 通过连片开发、集中投入的做法, 建设大规模的高产稳农田和高效产业园区, 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色。

2.2 构建协调统一的建设机制, 与建设新农村步调一致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可能单靠单个部门就能完成, 所以要求扬州各部门协调统一, 统筹规划, 在资金方面做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 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 要加大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在农田整治、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系统、林网配套和居民点整理方面苦下功夫。这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核心, 要由国土、水利和农发办等部门密切合作, 共同开展。其次, 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措施, 包括农业机械推广、测土配方、防病虫害及培育优良品种等, 力争在3~5 a内显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果, 由农业部门承担此项工作。再次, 做好后期管护工作, 将新修建的井、坝、桥、路等基础工程设施移交给村组等农村基层组织, 号召村民的力量维护保养这些设施, 运用它们提高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

2.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

健全、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能够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 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首先, 相关部门要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宣传力度, 将这项工程的内容与意义告知广大农民群体, 使他们了解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征求农民的意见, 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现场勘查, 到新增耕地的培育耕耘,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各个环节, 都要深入农民群体中进行调查, 提高农民参与的整体效果。再次, 构建科学合理的矛盾协调机制。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在农田基础设施布局、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可能会遇到种种矛盾与冲突, 所以, 必须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矛盾协调机制, 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毫无疑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 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诸多细节, 它不是单独的项目区建设, 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立领域, 而是要融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中, 召集各方面力量, 方能见到明显的建设成效, 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的真正实现。

摘要: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保护的提升与延伸, 对于强化耕地资源保护,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国家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 (试行) 》的颁布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直接折射出国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高度重视。由此, 根据已有工作经验, 结合江苏省扬州市的农田建设现状, 研究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 希望能为我国加强土地安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出绵薄之力。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篇3

摘 要 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保护的提升与延伸,对于强化耕地资源保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国家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的颁布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直接折射出国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高度重视。由此,根据已有工作经验,结合江苏省扬州市的农田建设现状,研究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加强土地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 基本农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整治;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02

众所周知,我国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整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如今,我国现有耕地中约有2/3属于中低农田。在当前形势背景下,将这些农田建设成高标准基本农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这对于保证“十二五”期间粮食总量稳步增长,夯实我国农业基础,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立足江苏省扬州市农田建设的现状,以如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题展开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困境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持续推进建设新农村的进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早已被列入国家议事日程之中。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以及诸多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从江苏省扬州市农田建设现状来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建设投资标准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开发中关于农田配套设施投资的标准比较低,无法完全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今,扬州农田建设实行的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标准,但这个标准只适用于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如果按照现行投资标准进行农田改造与建设,势必会形成所谓的“辐射区”与“核心区”,辐射区的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进而导致该区农民收益不均,引发其不满情绪。

1.2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度不一致

近年来,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直将重心放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对交通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整体规划等没有予以应有重视。在一些项目区,常能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比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但连接田间道的村庄道路却路面不平、泥泞不堪、损坏严重。也经常能看到村庄间杂草丛生、垃圾乱倒等环境不良现象。这与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明显不符,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时间一久,势必会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想获得实效,必须要与农村公路、危房改造、环境改造等农村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1.3 公众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农民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种主体,他们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最有发言权。而建立完善、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是促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满足农民生产需求、吻合当地耕种实际情况的重要保障。农民享有充分的话语权、知情权和选择权,他们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促使相关部门编制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建设规划设计。然而,目前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立项论证在很多情况上并未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导致规划设计属于“闭门造车”,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情况,比如灌排系统难以与周边的田间道路、水系有机融为一体,进而影响建设进程。

2 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应在国家大政策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整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促使项目得到保障

要想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有序运行,必须整合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规划区域产业进行合理投入,这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属于政府行为,所以,市、县各部门应按照“统筹规划、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凝聚力量”的建设要求,加大建设资金的配套力度,确保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借助“三资”的力量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促进建设进程的有序推进。

此外,要围绕丘陵、安大线等区域突出生态有机农业、优质粮油、花卉苗木、高效蔬菜及经济林果等产业板块,合理配置项目安排,通过连片开发、集中投入的做法,建设大规模的高产稳农田和高效产业园区,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色。

2.2 构建协调统一的建设机制,与建设新农村步调一致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单靠单个部门就能完成,所以要求扬州各部门协调统一,统筹规划,在资金方面做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加大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农田整治、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系统、林网配套和居民点整理方面苦下功夫。这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核心,要由国土、水利和农发办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其次,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农业机械推广、测土配方、防病虫害及培育优良品种等,力争在3~5 a内显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果,由农业部门承担此项工作。再次,做好后期管护工作,将新修建的井、坝、桥、路等基础工程设施移交给村组等农村基层组织,号召村民的力量维护保养这些设施,运用它们提高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

2.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

健全、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能够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宣传力度,将这项工程的内容与意义告知广大农民群体,使他们了解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征求农民的意见,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现场勘查,到新增耕地的培育耕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各个环节,都要深入农民群体中进行调查,提高农民参与的整体效果。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矛盾协调机制。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农田基础设施布局、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可能会遇到种种矛盾与冲突,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矛盾协调机制,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毫无疑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诸多细节,它不是单独的项目区建设,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立领域,而是要融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中,召集各方面力量,方能见到明显的建设成效,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的真正实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 篇4

为进一步落实我局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确保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现拟定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建设范围集中在纬一路沿线,涉及共计x个乡镇、xx万余亩。工程项目内容涉及机井、电力、清淤、修路、植树、建桥等。施工单位共计xx家,总投资x.x亿余元。

一、工作目标

按照设计方案和中标合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目标。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强化对各部门的组织领导,发挥代建部、监理部的作用,调动施工方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力争xxxx年x月xx日顺利开工,按合同要求如期完成竣工验收,出具验收和结算报告。

二、工作措施

(一)代建部

1.代建部人员及分工

2.办公场所及车辆

代建部设在天宏小区x号楼,车辆x辆。

3.工作措施

(1)负责招投标档案资料的审核归档工作,协助建设单位拟定合同及合同签订等工作;

(2)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3)督促检查各参建单位人员设备进场情况;

(4)参加监理单位组织的首次工地会议和监理例会;

(5)审核监理单位监理细则和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

(6)加强日常巡查,做好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

(7)配合第三方验收单位的验收,并审核工程验收资料;

(8)做好建设单位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监理部

1.监理部人员及分工

2.办公场所及车辆

总办公室设在中央公馆写字楼,在三个乡镇分别设有x个分办公室,车辆x辆。

3.工作措施

(1)千方百计控制工程质量

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贯穿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依据施工图纸,坚持制度规范规定,以单元工程为基础,实行对人员和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全方位的动态跟踪监督,最终实现工程质量总目标。

(2)积极督促施工进度

一是帮助施工单位按合同要求编制工程控制性进度计划,提出进度目标。二是随时检查承包人开工准备情况并及时向业主汇报。三是跟踪检查监督承包人的施工方案,资金投入,现场管理和施工进度。四是检查工程设备和材料的供应。五是帮助协调施工干扰和冲突。

(3)认真坚持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和根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很好地坚持以下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图纸会审制度;二是技术交底制度;三是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四是主要材料进场考察、检验复验制度;五是监理巡视旁站制度;六是隐蔽工程检查复测制度;七是工程质量现场监督和检查制度;八是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九是工程造价监督制度;十是监理报告制度。

(4)及时组织工地施工会议

在取得业主代建同意的情况下,要将各种会议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会议及时通报工程进度,掌握工地情况,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地例会按每周公开一次,由于施工单位较多,也可按乡镇或按施工内容分别召开。

(5)对监理人员的六大要求

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 篇5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调研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精心谋划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2007年11月20-28日,我们赴河南、安徽两省,就如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从河南、安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看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996年、1998年和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曾经突破1万亿斤,相隔年七年后,2007年重新迈上1万亿斤台阶,其中河南、安徽两省生产了1619亿斤,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综合开发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河南农业综合开发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促进了粮食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2004年以来,河南粮食产量一年一个台阶,连续从800亿斤、900亿斤,跃到1000亿斤,今年达到1039亿斤。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强,小麦产量占全国1/4强。目前全国每2块方便面有1块产自河南,每3个速冻水饺有1个产自河南。河南从全国的大粮仓变成了大厨房,不但保证了近一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200多亿斤粮食,虽然粮食调出率在全国不是很高,但养活本省近1亿人,就是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较大贡献。

近三、四年是河南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粮食生产力度最大的时期,也是河南粮食打破“两年增产必有一年减产”历史怪圈的时期,这不是巧合,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2005年初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选择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集中全省70%的土地治理资金,连续投入,规模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强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从近两年的开发成效看,今年24个重点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12亿斤,占全省1039亿斤的39.7%,比上年增产27.6亿斤,占全省粮食增产28亿斤的98.6%。经过两年开发的183.5万亩项目区,粮食平均亩产1030斤,比全省平均亩产740斤高290斤。

(二)安徽农业综合开发集中投入粮食主产县,为大灾之年夺取粮食丰收做出了贡献。2007年安徽省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南部发生强暴雨、龙卷风等重大灾情,淮河发生全流域洪灾,在全省灾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全省粮食产量达580亿斤(比2006年增产8亿斤),创出历史新高,在大灾之年夺取了粮食丰收。

这是对安徽近几年来集中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县取得成效的最好检验。从2004年起,安徽省推出重点开发制,全省集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50%的资金,投入到22个粮食主产县,占开发县数25%,使粮食主产县的投入达到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四年来,重点开发县总投入达9亿元,占土地治理总投入的40%以上,新增综合生产能力3.6亿斤,占项目区同期新增综合生产能力近50%。

我们在与安徽省直农口部门座谈时,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认为,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对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具有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农业综合开发多年建设积累的农田抗灾能力,像安徽今年的大灾年景,最多也就是一个平产年,不可能出现一个丰产年。

二、河南、安徽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地方党政领导重视,把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领导重视,是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作用的前提。2004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武汉召开的中部六省省长座谈会上指出,无论经济发展多快,都要保住中部六省这个中国的“粮仓”。为了保住“粮仓”的地位,河南、安徽两省更加重视农业综合开发,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产粮大县发展作为省政府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一把手省长亲自抓,主管省长重点抓;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围绕粮食安全,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建设优质粮生产基地和粮食加工基地。两省的重视没有停留在口头,而是很好地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河南地方财政近几年都能按照政策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同时省级财政每年还专项安排2000多万资金,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安徽省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由2005年的216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6300万元,年均增长达10.34%。

(二)下决心实行开发县轮换制度,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搞开发。河南、安徽都是最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省份,开发县基数大。河南省现有开发县121个,占全省158个县(市、区)的76.6%,安徽省现有84个开发县,所有的农业县100%都是开发县。过去,一旦列入开发县,年年有投入,县县搞开发,资金分散,效益不高,谈不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河南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集中全省70%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投入到24个重点县,每县每年开发4万亩,3年完成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安徽集中全省土地治理项目50%的资金,选择22个小麦、水稻生产大县,进行集中投入开发,2004—2006年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5亿元,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185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4亿斤,占同期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65%。集中投入必然涉及开发县的既得利益调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两省农发部门在省委、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下决心实行轮换开发机制。河南省创新了重点开发县“能进能出”和一般开发县轮休的机制,2007年24个重点县有2个县出局,一般县有30个轮休。安徽省打破平均主义的思维惯性,实行开发县轮换制,2004年有22个县成为首批轮休县,轮换面达到全省开发县的四分之一,2005年、2006年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县轮换制度。

(三)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建设稳定可靠的“大粮仓”。要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长期能产粮、长期能调粮,真正建成稳定可靠的“粮仓”,必须进行科学规划。河南省明确要求24个重点县,必须把项目区选择在中低产田面积集中连片且数量大、远离县城郊区和工业集聚区、远离将来规划的主要干线公路和村镇建设等需要占用耕地的地方,保证建成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具有稳定性、长远性。安徽省在确定重点开发县时,把粮食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开发成效显著作为基本的选项条件。

(四)提高投入标准,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通过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在中部地区,高标准农田要比普通农田增产300-400斤。安徽通过提高亩投资标准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2003年以前,安徽全省亩投资标准平均不足300元/亩,到2007年主产县亩投资标准为528元(中央财政264元、地方财政配套132元、农民自筹132元),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河南省将24个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标进行量化,要求农田灌溉率达到75%以上,排涝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平整土地,修建田间生产路和主干道,达到晴雨通机(车),农业机械化程度80%以上;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8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措施到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支柱、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五)围绕粮食主产区安排产业化项目,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种粮积极性。农业是弱质产业,种粮的比较效益低,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要提高种粮收益,其中一条途径在主产区延长粮食产业链,让农民分享粮食加工升值收益。2005年以来,河南省围绕打造核心粮食产区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建立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年共向24个重点县安排农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资金7593万元,扶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项目32个,不仅使项目区的小麦收购价普遍高出5-8分钱/斤,而且还安排项目区剩余劳动力11.2万人,带动47.2万农户年增收8.99亿元,户均增收1900多元,为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安徽省按照“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2004-2006年,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当地实际,全省安排33个土地治理项目与龙头企业对接,共建设种植基地22万亩。通过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开发水平,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效果。

(六)打造平台,引导其他支农投入,共同探索粮食主产区建设新农村的模式。河南省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重点开发县规划为平台,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合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在省发改、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国土和电力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2006年、2007年分别统筹各类涉农资金8525万元、22692万元,参与配套设施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形成了综合效益。安徽省农发部门按照国家农发办的要求,以项目区为平台,从2007年起选择望江、阜南、绩溪三县,目前在试点县累计投入农发土地治理资金6700多万元,引导国土、发改、扶贫、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教育、科技、广电、卫生等多部门涉农资金13136万元,共同改善项目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支柱产业,探索粮食主产区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七)创新田间工程管护机制,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越是集中,越要注重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关键是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将工程设施管护责任落实到人。河南省按照“工程开工、管护上马”的要求,建立管护机制,落实管护队伍、管护措施和奖罚制度,对项目区内的树、井、机电设备、灌溉设施一律拍卖,所得收入继续用于开发,将产权量化给个人,谁拿钱,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走出了新路。安徽省在近几年的开发中,创立了“业主负责制”,不打无主井,不栽无主树,用公开、自愿、竞争的方式,对机井、电灌站等经营性工程,由农发部门和业主共同出资建设,地方政府颁发业主权证,业主获得工程使用和经营权;同时,在项目区推广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田间工程设施用有所养,良性运行。

三、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划分上,没有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笼统地讲是中央和地方共同责任。但谁是责任的主体,各占多大的比重,从来没有划分清楚。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地方干部群众一方面强烈要求中央财政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另一方面基层普遍要求降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反映出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部分主产县认为中央应当承担主要的投入。

从主产区的贡献看,13个粮食主产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产量占全国73%,提供商品粮占80%以上,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作用。从财力方面看,粮食主产省多数是人均财力较少的省份,产粮大县一般都是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从事权方面看,中央要求主产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但粮食主产省和产粮大县自身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由于比较效益低,缺乏重农抓粮的内在动力,部分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嘴上喊着粮食生产,手上抓着工商发展,心里想着财政好转”。从长远看,地方要求中央财政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呼声会越来越强烈,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如何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在投入增量不多的情况下,集中存量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县的阻力很大。由于近几年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增量不多,虽然我们在资金安排上尽力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体现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增量并不十分明显,这些省份按照集中投入支持主产县的要求,只能调整存量资金分配格局,工作阻力很大。如河南省从2005年以来集中70%的土地治理资金支持24个重点开发县后,每年有30个一般开发县被轮休,有的开发县已连续3年没有开发任务,不仅影响到农发干部队伍的稳定,县里主要领导也不断向省委、省政府要求安排投入,省级农发部门的压力很大,存在随时倒回平均分配投入的可能。

(三)亩投入标准偏低,建筑材料价格涨幅过大,影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我们在安徽平原地区测算,建成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持续发挥效益20年的高标准农田,需要投资1000元,目前全国平原地区的亩投资标准只有530元。在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将亩投资标准一步到位提高到1000元,全国每年的治理面积将减少一半,由目前约3000万亩减少到1500万亩左右。截至2006年底,我国现有的18.27亿亩耕地中,仍有62%以上的耕地为中低产田,急待开发的任务很重。因此,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陷入了两难境地,一面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提高亩投资标准,另一方面又不能因为提高亩投资标准而减少开发面积,迫切需要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同时,近一段时间以来建筑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也很大。我们在河南了解到,今年以来主要建筑材料价格普遍上涨30%多,造成一些地方年初编制农发实施计划时核定的项目工程预算与市场脱节,在招标时无人敢应标。

(四)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动员农民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的难度加大。长期以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受益村内的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既增加了投入来源,也使农民更加珍惜和爱护开发成果,增强了对工程设施的管护意识。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妇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目前很难动员足够的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在部分项目区投工投劳变成了以资代劳。如我们在安徽省望江县了解到,由于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项目区的土方工程只能是农民出资、专业队机械化施工,土地治理项目每亩自筹资金为137元,按人均耕地1.5亩计算每人筹资205.5元,基层反映农民筹资投劳的难度很大。

四、几点建议

(一)“藏粮于田”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根本措施,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去年秋冬以来,大宗粮食、食用油、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渐次上涨,再次警示我们,决不能忽视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近几年来,国家着眼于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加大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力度;着眼于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的奖励补助。近几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大幅度增长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这些激励性的支农惠农政策,对于调动种粮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政策的刺激作用趋稳。

从粮食生产发展的规律看,种粮积极性只是一个方面,根本的基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研时,我们听到省里分管农业的领导谈感受,“没有一定的综合生产能力作基础,激励政策的作用是苍白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是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在财政支农投入中,农业综合开发是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关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的一项投入,是通过“藏粮于田”建立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将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项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支农政策措施,切实加强领导,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为国家粮食安全强基固本的作用。

(二)按照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十七大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是财政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过程中,应当把粮食安全问题作为重要事项来研究。依据粮食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划分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落实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责任,采取差别扶持政策,共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从国家利益全局看,粮食与能源一样,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国际粮食贸易量大体保持在4800亿斤,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一半。我国进口1%的国内粮食需求量,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如果我国大量进口粮食,不仅会拉动国际粮价大幅上扬,而且会引发严重的国际政治冲突。明显的“大国效应”,决定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实质就是国家安全问题,应当由中央政府来承担更大保障责任。从国内粮食安全区域格局看,粮食主销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是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地区,也是全国财力状况好的地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事权在地方政府,并承担与之相匹配财力安排,中央财政逐步减少对其发展粮食生产投入;粮食主产区自身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发展粮食生产是对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且地方财力不强,中央财政应大力扶持其发展粮食生产。

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扶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全国粮食核心产区,是针对粮食安全事项,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权责清晰、容易操作、效果明显、影响力大。建议从2008年起,大幅度度增加预算,将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的试点事项。

(三)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进一步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涉及利益调整的改革,必须有理论作支撑,有制度为约束,按规划来实施。为此,我们将以十七大关于建设主体功能区的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禀赋特点、生产基础条件、粮食增产潜力等因素,编制“农业综合开发粮食核心产区建设规划”,在现有2136个开发县(含农场,下同)中,确定三分一左右的粮食主产县为重点开发县,按照“存量资金统筹兼顾,增量资金重点倾斜”的原则,将绝大部分新增资金投入到主产省的主产县,着力打造中国粮食核心产区。

(四)开发与利用并重,实行深度开发,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只有逐步实现粮食规模化生产,才能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才能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后,每个项目区有4000-30000亩连片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愿意从事粮食规模生产的经营者,能够取得合理利润,具备“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先决条件。

今后,农业综合开发要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努力创新开发投入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一是要实行深度开发,加强项目区“软件”建设,促进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区完成“硬件”设施建设后,要继续进行深度开发,安排少量资金,培育和启动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应用协会、专用粮食品种生产协会等“软件”组织建设,在维持分户小规模经营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和统一机收,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要制定明确政策,鼓励实行土地先流转后开发。要根据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代耕”种田大户和“代耕”企业的新形势,探索和鼓励由种田大户和企业直接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优先予以扶持。三是要促进产业化经营和土地治理两类项目有机结合,鼓励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甚至直接参与基地建设,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 篇6

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城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开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市镇两级干部及项目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开发工作,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主旋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不动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己任,以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为重点,以强化资金管理为手段,以推广农业科技为依托,圆满完成了2010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效益,受到干群一致好评。

一、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永济市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涉及城西街道的庄子、东姚温、西姚温、任阳、太宁、张志和张华七个行政村,有农户2539户,农业人口10944人,项目计划批复为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亩,总投资1360万元(含监理费1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2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00万元,省级财政320万元(含监理费10万元),市级配套24万元,县级财政5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60万元。按照计划批复,一年来土地治理项目共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共中水利措施完成修复配套45眼(其中更新井孔30眼),占计划100%,架设输电线路9千米,占计划的100%,安装变压器20台,埋设节水管灌59.35千米,占计划80.42%,建设进地桥、过路桥、路牌标志等渠系建设物678座(处),占计划105.44%,完成微灌(膜下滴灌)120亩,占计划的100%;农业措施完成改良土壤8000亩(其中小麦玉米秸杆粉碎还田两次各5000亩,增施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3000亩),占计划100%;林业措施栽植红叶李、速生杨、国槐等各类林木21400株,新增农田防护林面积0.8万亩,占计划100%;科技推广措施对项目区农民和镇村干部进行农科技术和农业综合开发知识宣传培训,受训人数5000人次,示范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6000亩。

二、资金完成情况

2010年城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共完成总投资1340.67803万元(含监理费10万元),占批复计划1360万元的98.58%,其中完成财政资金完成1180.67403万元,财政资金到位1200万元,财政资金到位占计划100 %,完成使用98.39%,群众自筹资金完成160.004万元,占计划批复的100%,其中自筹现金完成41万元,实物折资23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96.004万元。各项

工程措施完成投资情况为:

1、水利措施投资849.23913万元(含监理费6.5万元),占计划99.14%,在水利措施中修复井完成投资502.4035万元(含监理费4万元),占计划104.33%,输电线路配套完成投资100.64815万元,占计划99.97%,膜下滴灌完成投资36万元,占计划100%,埋设管灌投资153.56748万元(含监理费2万元),占计划80.42%,渠系建筑物投资56.62万元,占计划119.56%。

2、农业措施改良土壤完成投资99.866万元,占计划100%,其中小麦秸杆还田26.85万元,玉米秸杆还田30.35万元,增施农家肥和有机肥42.666万元。

3、林业措施完成投资80.13万元(含监理费1万元),占计划99.9%。

4、田间道路完成投资226.0963万元(含监理费2.5万元),占计划103.32%。

5、科技措施完成投资66.95万元,占计划98.58%。其中小麦、玉米复播示范推广44.76万元,占计划98.51%,技术培训21.2万元,占计划的100%。

6、项目管理费实际支出17.9916万元,占计划的69.33%,工程管护费支出11.9万元,目前支出13950元,占计划11.72%。

三、项目效益情况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了农业基础地位,并且推动和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项目区农民持续增收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项目区改善灌溉面积49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900亩,预计年总节水量35万立方,新增林网防护面积0.8万亩,年新增粮食178.8万公斤,蔬菜313.5万公斤,加之经济林增收,预计农业总产值720.34万元,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448.26万元,新增人均纯收

入476元。

2、社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解决了农民群众想办而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强化了农业基础地位,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村风、村貌。通过科技推广措施实施,增加了农民科技素质,锻炼了一批农民科技人和农民经济人,促进了农民观念的更新,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也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生态效益

项目区通过栽植乔灌木树种,成活率和保存率占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香化、美化、绿化”的标准,目前项目区道路硬化、方田成网、树木成荫,不仅美化了环境,调节了气候,成了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去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优化,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工程管护情况

管护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区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在项目建设中做到“工程上马,管护到位”。制订管护制度,组建管护队伍,签订管护合同,筹集管护费用,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效益正常发挥。

根据项目工程的特点制订不同的管护办法。首先对能够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机电井、管灌、输电工程,明确产权归集体所有,实行租赁经营。项目村根据各井的出水量,测算出电费,限定一个基数,在确保工程正常的状态上,实行公开投标,确定承包人。这样承包人供水越多,收益越大,用水者越多,交费越多。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大的维修、损坏和输变电线路初偷盗行为,承包人的收益也比以前有所提高。办法对头,群众有劲头,承包者责任心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村民浇地更及时了,集体负担轻了,工程得到了保护。其次,对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公益性工程管护(如道路林木等),采取专业管护队管护方式,选聘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家务负担轻的中老年同志参与。按路段确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和管护标准,每月定期检查,并根据管护好坏情况当奖惩,发放工资,管护经费采用财政补助和自筹筹集相结合的办法,确保管护工作正常开展,自筹管护费采取“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筹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当年项目建设投入财政资金总额的1%的比例,并参照管护路段长度,收取少量自筹资金,用于项目管护,同时市级每年不定期进行检查,对管护效果好的项目区实行以奖代补,激励管护。

五、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措施,我们在项目实施中,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认真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不断探索、完善工作措施,加强管理,创新机制,落实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纳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做到了六个到位:一是领导力度到位。市政府成立了党政领导挂帅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组,负责全市开发工作的组织、协调、督查、指导工作,建立健全了市农发办事机构,确定了编制;二是目标管理到位,对开发项目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定领导、定任务、定责任、定标准、定时间;三是解决问题到位。市政府分管农发领导,定期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协调各方面关系,研究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部门配合到位,把农业综合开发同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财政等职能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各部门参与、配合、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市上下组成齐心协力搞开发的良好的氛围;五是配套资金到位。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六是监督力度到位。市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农发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进行严格审计,促进了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断完善。

2、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实行项目招投标,促进农业开发有序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做法是“综合开发,综合治理”,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区别于常规农业做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立足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工作中,我们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为了保证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在项目立项前,市政府都要组织农发办、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深入到项目区实地勘测,论证、评估、筛选。二是实行项目招投标坚持择优立项,我们从1999年开始至今,始终坚持对新立项的镇、村采取公平竞争的办法,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新立项目的镇村统一评估,由新立项的镇村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专家组织实地考察后,统一答辩评分排队。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竞相开发的新局面,充分发挥了各镇、村开发的积极性。同时坚持了“四不立项”原则,即:镇村积极性不高的不立,开发面积低于5000亩的不立,自筹资金不能保证的不立,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力量不强的不立。三是立足“五高”,对项目区的田间配套工程、渠系工程、农田林网工程,按照上级农发办规定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的建设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项目实施中,严格按施工图操作,一张图纸管到底,有效防止了建设标准不一和重复建设的问题,确保项目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

3、严格项目管理,把好“五关”,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质量。一是严把设计关。项目区各施工内容,均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勘测,按要求设计绘制施工图纸,编制工程预算,编报项目计划;二是严把招标关。2010年7月09日对项目计划中的电力变压器、潜水泵、PVC管材、井房、田间道路和防护林等主要工程及主要设备及材料,进行公开招投标,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和主要材料购进;三是严把质量监督关。我们聘请山西黄河水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运城分公司,成立永济市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监理部,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由专人驻施工工地,对工程实施中进行旁站式的监理,确保水井、渠道、林木、道路等主要材料关和工程质量关;四是严把验收关。工程竣工后,严格按标准进行验收,验收通过的定为合格工程,不合格的进行返工,什么时候达到标准,什么时候进行验收;五是严把工程管护关。坚持做到“以用促管,管用结合,工程竣工,管护上马”,避免了重建轻管。在建后管护上,制订管护制度,签订管护合同,确保管护标准,落实管护资金,严格奖惩兑现,营造良好的管护氛围,提高项目建后管护水平。项目工程设施完好率达到了90%以上,做到了开发一片,管护一片,受益一片。

4、规范资金管理,健全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所有农发资金都进入专户,并进入会计核算中心,实行农民资金县级完全报账制,农发办安排一名报账员与核算中心结算。二是在资金的使用上,坚持“国家农发资金为导向,地方投资为补充,以集体和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原则。拓宽思路开源节流,多渠道筹集农发资金。无偿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采取赊欠的办法,先由供货单位垫付,资金下拨后见物见票,实行资金直达。对有条件的项目村,先由项目建设单位支付,避免由于上报资金到位的“时间差”影响工程进度。三是依靠审计检查,财政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采取审计随时监督检查,竣工审计的办法,杜绝了不正当开支,保证专款专用。四是建立督促机制,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在这方面主要是同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取得财政支持。

2010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按计划已全部完成了各项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效益,成绩喜人,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修路占地与农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致使让地难形成矛盾,建议进一步完善占地补偿政策,其次,防护林遮荫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农户利益形成冲突,致使林木当季成活率高,但长期保存率不高,存在极个别人为损毁现象。第三,个别路段道路平整度不高。第四,由于地域限制,项目规划南北横跨太风公路,加之项目区村庄密集,导致开发规划的整体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研究、完善办法解决。

邵阳县建设高标准农田纪实 篇7

2011~2012年, 邵阳县投入农综开发资金3 112万元, 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的要求, 在下花桥镇徐家、五里等10个村新修机耕路24.94km, 建设1466.7hm2“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高标准示范农田, 促进农业生产实现机耕、机播、机插、机收等机械化作业,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能。

5年来, 邵阳县在高标准农田渠道旁、田野上, 建成一条条崭新的机耕道共计53.19km, 打造成机械化耕耘“引擎”, 提升农机装备、作业、科技、服务水平, 成为现代化建设耕作“大舞台”;拉动农民投入农机购置资金0.6亿元, 带动受益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6 000余户, 完成高标准农田机耕面积4 666.7hm2, 机收面积4 533.3hm2, 水稻生产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 每当生产农忙季节, 在邵县下花桥镇徐家、五里高标准农田里, 成为插秧机、耕田机、拖拉机等机械化表演的“大舞台”。来自邵阳种粮大户的吴亚秀指挥插秧机手在他流转的64hm2农田移栽秧苗时说:“他从邵阳到这里承租农田种田, 看中的是田成方、机能耕的高标准农田”。

2“望天田”成了“高产田”

诸甲亭乡是全县最偏远干旱乡镇, 因无资金维护水利设施, 长期处于干旱的状态, 渠道塌方、渗漏严重等问题突出, 水稻成了靠天灌溉的“望天田”。现在, “村里的塘坝、沟渠整修后, 干旱有水灌, 大雨不担心, 出行路好走, 面貌大变样。”种粮大户邓文莲就是看中建成的高标准农田, 才决意租赁流转86.7hm2农田种植水稻的。

2013年, 该县投资2 128万元在诸甲亭乡龙井、长铺、中山项目村新修拦河坝1座、扩建加固小型水库11座、新建衬砌渠道43.9km、新修机耕路11.7km等主要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933.3hm2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今, 在诸甲亭乡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一方方库塘宛若明镜, 一条条沟渠绕着田野, 940hm2“望天田”成了“高产田”。

5年来, 该县农开办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7 283万元在下花桥镇、诸甲亭乡、五锋铺镇等6个项目区新修或维修山塘48座、拦河坝10座, 精心设计、细心建设直如线、弯如月的水渠干渠、支渠共计200.16km;使4 260hm2“望天田”成为“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 种粮大户的“洼地”

6 月2日, 在五锋铺镇板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来自黑龙江省种粮大户常双正忙碌地给早稻秧施肥。前几年, 他是从黑龙江来到邵阳县五锋铺镇开收割机、耕田机、插秧机等农用机, 帮助农户机耕、机插、机收服务, 一年下来挣些劳务费用3万余元。

2014~2015年, 邵阳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 881万元, 在五丰铺镇、长阳铺镇等建成1 860hm2“排灌沟渠网格化、生产道路田间化、农田作业机械化”高标准示范农田后, 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去年底, 常双看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有利于机耕化作业后, 承租40hm2高标准农田进行水稻种植, 正式在高标准农田“落户安家”, 开展机耕、机播和机收等机械化生产, 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今年初, 在常双的带领下, 县内外种粮大户纷纷“落户”五锋铺镇高标准示范农田项目区, 有40户种粮大户分别种植水稻2hm2以上, 其中有16户分别种植水稻13.3hm2以上, 黑龙江省常双、长沙市唐智慧等三户外县种粮大户分别种植水稻33.3hm2以上;带动全镇种植水稻2 866.7hm2, 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目前, 该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催生了120余户本地种粮大户, 流转农田1 000hm2;引来外地62户种粮大户“落户”项目区, 流转耕地533.3hm2, 规模化种植水稻;项目区新增双季稻种植面积2200hm2, 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 236万kg, 农民纯收入增加400余万元, 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4文明环境“大变脸”

邵阳县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 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该县通过科技培训、科技示范、专家答疑和发放资料等多种方式培训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促进了乡风文明。在高标准不田项目区, 该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260万元, 采取以村为主开展集中培训种植、养殖业, 共科技培训1 500人次;入村入户发放烟叶种植、油茶翻耕低改、优质稻种植、生猪饲养等宣传资料5 000余份, 提高农民种、养技术。

高标准农田建设简报 篇8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建设模式;河北省卢龙县

中图分类号: F32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310-03

收稿日期:2013-12-10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编号:11237109D);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与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编号:Fs20090201)。

作者简介:郭凤玉(1980—),女,河北唐山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房地产经济教学与研究。E-mail:xyzz0312@126.com。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研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条件评价方法,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行合理模式选择,旨在为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卢龙县位于118°45′54″~119°08′06″E,39°43′00″~40°08′42″N之间,东西宽28 km、南北长47 km,地处河北省东部,秦皇岛市西部,东与抚宁县相连,北部以长城与青龙满族自治县分界,西部分别与迁安市、滦县隔青龙河、滦河相望,南部接壤昌黎县。县城地处卢龙县域中西部,距离秦皇岛市区82 km,向西距首都北京225 km,西南距离天津市165 km,地理位置显著。卢龙县南部为山麓平原区,中部为丘陵区,北部为低山区。丘陵区面积最大,占全县总面积的71.63%;低山区面积最小,占全县总面积的10.43%;山麓平原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7.94%。

1.2数据来源

2011年卢龙縣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卢龙县DEM高程数据、卢龙县地形图、《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相关图件、卢龙县土壤图、农用地分等及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等。

2建设布局规划方法

2.1评价单元的确定

评价单元是评价对象的最小单元,单元内部地形地貌、土壤和气候等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应相对均一。土地整治在实践中一般是在县域范围内开展基层规划的编制,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组织,以行政村为具体实施单位。本研究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对自然条件或土地利用差异较大的行政村,可通过叠加相应的图层来划分成若干个均质评价单元,对以图斑为单元提取的指标信息采用加权平均法汇总至评价单元。

2.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安排

2.2.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出了5 个方面的建设目标,同时对建设条件、建设区域、禁止建设区域做出了明确规定。基于以上分析,从卢龙县属丘陵地区,耕地质量相对较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出发,本研究从自然禀赋、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立地条件3个方面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求解,得到时序上的安排[1-2]

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高标准基本自然禀赋条件B1土地利用方式C1农田建设A有效土层厚度C2表土质地C3有机质含量C4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B2田块坡度C5灌溉保证率C6排水条件C7路网密度C8农田防护林C9立地条件B3连片性C10区位条件C11空间格局C12

2.2.2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标准,结合上述评价指标赋值研究方法,并借鉴农用地分等体系中的赋值标准,采用经验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评价指标分级赋值标准,其中数值型评价因子采用[0,1]的标准化处理赋值,阈值型评价因子则按照具体分级赋值标准[3-4](表2)。表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阈值型指标分级赋值标准

(km)100耕地壤土≥2.0≥150<2充分满足健全≥85018~2036~40≤0.590耕地黏土≥2.0100~1502~5基本满足基本健全≥85018~2036~40≤0.580园地黏土≥2.060~1005~8一般满足一般650~85015~18或20~2330~36或40~460.5~1.070园地沙土≥2.060~1005~8一般满足一般650~85015~18或20~2330~36或40~460.5~1.060林地沙土1.5~2.060~1008~15一般满足一般250~65012~15或23~2624~30或46~521.0~1.550林地沙土1.0~1.560~1008~15一般满足一般250~65012~15或23~2624~30或46~521.0~1.540林地砾质土0.6~1.030~608~15无灌溉条件无排水条件200~2509~12或26~2918~24或52~581.5~2.030林地砾质土0.6~1.030~6015~25无灌溉条件无排水条件200~2509~12或26~2918~24或52~581.5~2.020林地砾质土≤0.630~6015~25无灌溉条件无排水条件≤200≤9或≥29≤18或≥58≥2.010林地砾质土≤0.6≤30≥25无灌溉条件无排水条件≤200≤9或≥29≤18或≥58≥2.0

2.2.3建设条件综合排序

2.2.3.1建立决策矩阵A卢龙县参与评价的共14 402个评价单元,12个评价指标,对数据集标准化处理,形成规范化的决策矩阵,记第i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指标值是yij,则标准化后决策矩阵如下:

Am×n=y11y12…y1n

y21y22…y2n

ym1ym2…ymn(1)

2.2.3.2确定评价指标的熵权本研究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熵权法原理是某项指标的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即提供的信息量越大,相应权重越大,反之权重越小[5-6]。最终权重。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影响因素指标权重

准则层权重指标层权重自然禀赋0.172 1利用方式0.030 8有效土层厚度0.052 8表层质地0.043 6有机质含量0.044 9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0.725 8田块坡度0.065 8灌溉保证率0.322 1排水条件0.128 3路网密度0.117 8农田防护林0.091 8立地条件0.102 1连片性0.034 2区位条件0.030 7空间格局0.037 2

2.2.3.3构造加权矩阵将标准化数据乘以对应各指标的权重,构成加权矩阵R。

R=(rij)mn=a1y11a2y21…any1n

a1y21a2y11…any2n

a1ym1a2y11…anymn(2)

式中:ai 表示各指标权重;rij 表示加权的标准化矩阵元素。

理想点是研究中某一指标在理想状态下的取值,分为理想点和反理想点。本研究中用M1表示理想点,M2表示反理想点,由于指标类型不同,理想点和反理想点的定义也不同:评价指标属于正相关时,理想点为矩阵R列向量的最大值,反理想点为最小值;评价指标属于负相关时,理想点为矩阵R列向量的最小值,反理想点为最大值。由矩阵R作运算得到:理想点向量M1={p1,p2,p3,…,pm},反理想点向量M2={q1,q2,q3,…,qm}。

计算评价单元指标值到理想点M1和评价单元指标值到反理想点M2的距离,其中第i个评价单元(i=1,2,…,n)到M1和M2 2点距离分别用S+i和S-i表示:

S+i=∑mj=1(rij-pj)2;(3)

S-i=∑mj=1(rij-qj)2。(4)

S+i值越小說明评价单元距离理想点越近,综合评价分值越大;S-i值越小说明评价单元距离反理想点越近,综合评价分值越小。

Ti=S-iS+i+S-i。(5)

根据Ti值的大小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单元进行排序,其中Ti值越大说明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各项条件越好,应优先进行建设;相反,Ti值越小说明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各项条件越差,应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进行建设。根据以上方法,按照综合排序对县域基本农田综合分值进行分级,采用自然断点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为近、中、远3个时期,即基本具备、稍加改造、全面整治类型区[7-9]。

2.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分类

土地整治系统是一个由待整治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构成,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些构成要素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中,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外在表现形式与组合规律的整体就称为土地整治模式[10]。划分整治模式主要考虑各个区域所存在的整治工程可改造和消除的各种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本研究从田水路林方面选用田块坡度(C5)、有效灌溉率(C6)、排水条件(C7)、田间道路条件(C8)4项指标进行评价[11]。按照自然断点法将4个指标划分为高、中、低限制级别,之后按照4种指标限制类型的组合划分模式类型。按照前述指标顺序进行形如“高中中低”的组合统计。理论上卢龙县4个因素的组合类型应有81种,经汇总分析实际有76种。一般来讲,因素限制程度达到中等水平时就对农用地生产潜力的发挥具有明显限制作用;一个限制因素组合类型中,高限制因素个数越多,该单元农用地改造难度越大。与此同时,农用地整治难度还与限制因素本身性质有关,限制因素个数相同因素组合不同,最终改造方向、难度也不同。本研究确定的农用地整治模式分区重点考虑限制因素性质对农用地整治类型分区的影响。组合类型的划分原则[12]如下:

(1)从具体限制因素看,克服和改造坡度的难度最大、工程类型最复杂,尽管可通过修筑梯田改变坡度,但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且要更多考虑水土保持和生态影响,需要大量工程的投入,难度相对较大,将组合类型中坡度因素限制级为高的组合类型划为类型区Ⅰ。另外,当坡度因素限制为中同时其他为中或者低限制级时的组合也划入这一类。

(2)农田水利建设是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将灌溉因素或排水因素的限制级为高的组合划入类型区Ⅱ;灌溉因素或排水因素的限制级为中、其他因素为低的组合同样划为类型区Ⅱ;当有灌溉排水和田间道路指标同时为高或中时,优先考虑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3)田间道路的建设主要是提高耕地的区位和耕作便利条件,将只有田间道路条件限制等级为高的组合划入类型区Ⅲ,同时4个因素的限制等级全为低的组合类型划为类型区Ⅲ。

基于上述原则,最终将76种限制因素组合类型划分为3个农用地整治模式类型区。

3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研究结果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既要考虑时序的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建设模式的限制,通过基本农田时序的研究可以科学掌握基本农田建设在时空上的配置,通过建设模式评价可以科学分析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限制性工程因素。根据分析分别确定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和模式研究结果,通过ArcGIS将上述2个研究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得出卢龙县不同时序安排上的建设模式(图1)。

高标准基本农田近期建设规模为11 306.24 hm2,在近期建设区域内模式Ⅰ类型区为484.65 hm2、模式Ⅱ为 7 773.55 hm2、模式Ⅲ为3 048.04 hm2,近期建设区域内以模式Ⅱ为主,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安排的原则。在近期建设模式Ⅰ内,潘庄镇面积最大,为211.99 hm2,其他乡镇分布较少或者没有该建设类型;在近期建设模式Ⅱ内潘庄镇、燕河营镇、木井乡面积均超过1 000 hm2;近期建设模式Ⅲ内陈官屯乡、燕河营镇面积较大,分别为1 260.79、1 039.04 hm2,其他乡镇分布较少。

高标准基本农田中期建设规模为6 468.57 hm2,在中期建设区域内模式Ⅰ类型区较少,仅为219.66 hm2,模式Ⅱ为 2 451.85 hm2,模式Ⅲ为3 797.06 hm2,中期建设区域内以模式Ⅱ和Ⅲ为主。在中期建设模式Ⅰ内,仅有刘田各庄镇与双

望镇分布该模式类型;在中期建设模式Ⅱ类型区内,双望镇、印庄乡、陈官屯乡分布较多,下寨乡、潘庄镇、卢龙镇分布较少,均小于100 hm2;中期建设模式Ⅲ内,潘庄镇面积最高,为1 151.83 hm2,其次为印庄乡和双望镇,均超过800 hm2。

高标准基本农田遠期建设规模为11 047.43 hm2,在远期建设区域内以模式Ⅰ和Ⅱ为主,3种模式面积分别为 5 256.18、4 258.44、1 532.81 hm2。远期建设模式Ⅰ内,石门镇分布最多,为1 904.48 hm2,其次是卢龙镇,面积为 878.48 hm2,与该地区的基本农田地形实际相符;在远期建设模式Ⅱ类型区内,双望镇分布较多,达1 089.87 hm2,除印庄乡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远期建设模式Ⅲ内,双望镇面积最高,为681.37 hm2,其他乡镇分布较少。

4结论

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提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融数量、质量、生态为一体的评价体系,评价县域基础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时序与模式。通过实证研究对该评价框架体系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

(1)从基本农田的自然禀赋条件、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立地条件3大方面12个评价因子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理想逼近法和因素组合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时序和模式,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将卢龙县基本农田贴近度大小进行排序,将待需建

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分为近期(基本具备)、中期(稍加改造)、远期(全面整治),建设规模分别为11 306.24、6 468.57、1 1047.43 hm2。本研究确定的建设时序规模科学合理,有助于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率。

(3)根据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时序和模式分布结果,通过空间分析叠加得出卢龙县不同时序安排上的建设模式,结合不同建设时序内基本农田建设限制因子,分类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近期建设区域内以模式Ⅱ为主,3种模式面积分别为484.65、7 773.55、3 048.04 hm2。

参考文献:

[1]张晓燕. 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2]涂建军,卢德彬. 基于GIS与耕地质量组合评价模型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34-238.

[3]聂庆华,包浩生. 中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2):33-37.

[4]蔡运龙. 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 地理科学,2001,21(1):1-6.

[5]陈百明.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5):1-4.

[6]张凤荣,张晋科,张琳,等. 大都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将基本农田作为城市绿化隔离带[J]. 广东土地科学,2005,3(3):4-6.

[7]郧文聚,张蕾娜,程锋. 基本农田保护20年[J]. 中国土地,2009(11):51-53.

[8]周尚意,朱阿兴,邱维理,等. 基于GIS的农用地连片性分析及其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7):72-77,封3.

[9]石英,朱德举,程锋,等. 属性层次模型在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优化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3):27-31.

[10]魏菁华,许皞. 基于因素组合法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11):71-75.

[11]TD/T 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上一篇:元旦节作文600字初中下一篇:高中毕业母校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