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作文高三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爱情作文高三(精选15篇)

爱情作文高三 篇1

真是无巧不成书,星期四,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对家长说一声“我爱你”。

回到家,我只顾着做作业,都把这个任务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八点,快睡觉了,我才猛地想起有这么一个任务,拍了一下脑门,骂道:“你这脑袋,怎么这么健忘啊!”不过还好,我想起了这个任务。可是,虽说是个任务,但也在我心中藏了许多年月。如今,要我一下子说出来,真是高难度啊。话虽如此,我还是要表白的呀,跟谁表白呢?就妈妈了,话说常年母女似姐妹,我跟妈妈关系最铁。还有,我先用英文说,实在不行就用中文。

我慢吞吞地走进妈妈卧室,发现妈妈正在用电脑,便走到妈妈身边,做了三个深呼吸,鼓起勇气说:“妈妈,我有事跟你说。”“什么事?”妈妈头也不回地甩给我三个字。什么吗,人家好不容易才敢说的,你的态度竟然这么冷淡。我扁起嘴巴,十分委屈,心中的勇气已经熄灭了一半,可说还是要说的:“那个,那个,那个—”我吞吞吐吐,开不了口。妈妈回过头来问:“有什么事?”我低下头去,紧抿双唇,扯着衣角。紧张、羞涩、胆怯、期望……一拥而上。我的内心十分复杂:想说又不敢说,想知道妈妈听后会怎么样又害怕知道。“怎么了?”妈妈的声音把我从内心世界拉回现实生活。“I……I……”这句话像一个千斤巨石,我无论花多大力气也无法把它从口中推出。要不我只做口型不发音吧,希望妈妈能跟我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道我所表达的含义。我对着妈妈做出“I love you”的口型,怕妈妈没看清楚又做了几遍。妈妈看了,以为我在耍她玩,十分生气:“你怎么这么调皮呀!快去睡觉!”呀,妈妈下逐客令了。我一急,顾不得那么多了,心一横,一咬牙,大声说:“I love you!”

妈妈听了,一下子呆住了,眼里除了满满的爱意还有一丝感动。一抹幸福的微笑悄悄爬上她的嘴角,如桔梗花一般,绽放得灿烂。她张开双臂把我紧紧搂住,在我耳边轻声说:“Me,too.”妈妈松开我,好奇地问:“你就是要对我说这件事?”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心想:妈妈一定会再次搂住我,然后夸我是个乖孩子或夸我长大了。想想都幸福万分。果不其然,妈妈再次搂住了我,可接下来发生的事跟我想象的截然不同,妈妈在我耳边轻声说:“快去睡觉吧”Oh,天哪,妈妈怎么这么不懂情趣。虽说如此,可我心中却泛起了丝丝甜蜜—因为妈妈对我的关怀。

晚上,我坐在床头,回忆起妈妈给予我爱的点点滴滴;当我生病时,是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当我与大队委失之交臂时,是妈妈鼓励我不要气馁;当我为取得一点小成就而骄傲时,是妈妈告诉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妈妈的爱就如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道也道不尽。

母亲的心是纯洁的,仿佛是山上的一股清泉,没有一丝污染,不断地滋润着儿女的心。母亲的心是温柔的,仿佛是那绵绵的三月春雨,轻轻将儿女包围,让我们感受到舒适、安逸。我愿用我的一生向妈妈进行爱的表白!

爱情作文高三 篇2

一、2011年作文题的特点

原题回放: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比较于前几年的作文题,2011年的新课标作文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更具现实针对性。

从材料上看,“中国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既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热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的思考,而要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还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这又考查了考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面对作文题则无所适从,只能泛泛而谈、空发议论。

2. 主题明确,立意更宽泛。

材料中“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和关注特点呢?”是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进程和开放程度”六个方面,考生只要选择一个角度去写就行,这是前所未有的宽泛,可以让考生在不脱离材料的范围内尽展思维的强度和力度。但是,不会“化大为小”的考生也只能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总之,2011年的作文题很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的思维能力。”

二、高三作文训练的误区

2011年的高考,一些考生之所以在作文上吃了大亏,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在高三阶段作文训练存在以下误区。

1. 过多训练审题立意,占用大量时间。

考试写作文,最怕跑题。因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审题立意占首位。如果这次作文审题有难度,那么老师一定会大讲特讲,再让学生大练特练,因为一到高三,作文训练就进入了紧急备战状态,老师们生怕学生有闪失,结构可以乱些,语言可以平淡些,就是不能写跑题。下次再有写跑题的,就会单独辅导,占用了大量的训练时间。其实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特别是2011年的新课标作文题,并没有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

2. 过于追求材料丰富,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

因为高考作文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且评分标准要求内容充实,所以老师就要求学生积累材料。学生们也买一些作文素材方面的书,写作时遇到哪方面的内容就搬哪方面的材料,“米”是准备够了,就等着高考时做一顿“熟饭”了。2011年的作文题却是“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平时不关心时政,不关注社会发展,考生们平时准备的材料就很难派上用场。

3. 过多进行模式训练,忽视思维能力训练。

进入高三,时间非常紧张,作文占分又多,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优秀作文,老师们都不会忘记告诉学生一些写作的套路,比如一个故事后面一定要加议论,以突出主题;文章的开头结尾要有精彩之语句,以取得阅卷老师的好感,等等。考生们带着这些准备好的模式进入了考场,试卷却让考生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写一篇作文,如果不会联想,不会想象,缺乏思维,作文就只好空喊口号,无病呻吟。

三、高三作文训练的努力方向

高考是指挥棒,2011年新课标作文题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来年的作文备考具有现实意义,指导我们再不能为高考而训练,学生再不能为考分而写作,一定要在学习中关注现实。“文章合为时而著”,只有关注现实生活,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描写高三离别作文-高三作文 篇3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高三离别作文-高三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湿润的雨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手指间似有花瓣坠落,不经意间便又忆起了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他们的相遇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痛楚。她,是他记忆中一朵拥有一夜绚烂的.昙花,芳华刹那只是注定零落的昙花;而他,却是她短暂花期中一道永恒的虹,给予她唯一光明的虹。结局,在他们邂逅的那一刻已然定下,因此,她不曾启唇,他也不曾相守,只因她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于是只留一抹浅笑,一缕萦绕于西湖岸柳的记忆,一份无言可诉的相思。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为谁把生命燃烧,为谁把鲜妍漫洒,独留惊鸿一瞥,绝代风华。

如果相遇,是美丽的错误。那么相爱,便是生生世世的幸福与痛楚。

雨笼西湖,月笼她,遥望西湖水,此生何牵何挂。就是这样一个个夜晚,他与她吟诗弹琴。相爱,仿佛只是在那不经意的一个瞬间。苦笑,如此一个男子,有谁不会爱恋,原来不光是我一人的错,因为相恋是双方。明知不可能,却还是在相信。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罢了,罢了,情已不在,何为永远/?弯下身,捧起西湖水,挥洒,人不复。

终于,泪落了。心,也落了。只望这一湖水,湿染了天的尽头。

时间不会真正地淡化一切,他曾对她说过。我不信,她这样对他回答。现在,却信了。因为她忘不了他,忘不了他给她的阳光,忘不了他给她的诗作,忘不了他给她眷恋,当然,也忘不了他给她的伤痛。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只是,此情无计可消除,只是,一切已无法解救。

她试问自己如果时光倒会那个春色明媚的午后,她会选择相遇,还是不遇。相遇。如果时光倒会那个雾霭迷蒙的傍晚,她会选择赴约,还是毁约。赴约。够了,这就够了。至少我确定了我已不恨他。这是宿命,是注定相知相爱的宿命,亦是注定相别的宿命。她,在暗叹。

走了,拿起包袱,退下痛苦。既然已看透宿命,又何必漂泊于红尘,长伴那青灯,寻一方归属与清静。因为,已明白了自己的心,这就足够。为何要苦苦地期盼,让时间定格于那个美丽的时候,记忆也定格于此。她笑了,因为这是解脱。

忆高三高三作文 篇4

想起我们一起吃火锅,一起唱歌,一起看电影……一起走过了那青春中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光。

教室里的人一年换一次,我们都在随着时光不停向前走,我知道没有人会停在原地,聊以安慰的也只能是些许回忆片段。

在闷热教室里刷题的我们,在红色跑道上奔跑的我们,大冬天去自习的我们,晚饭时一起唠嗑的我们,每一个你每一个她/他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动。从当初的陌生到认识再到渐渐熟悉一年时间真的太短,短到让我觉得还有太多事情没做就已经分离。 当初觉得高三漫长,焦虑,让人不安,但是如今却想再多一天和你们一起把还想要做的事完成。

在运动会以老毛名字投的稿,在大雨下种在楼前的树,在大横幅上签的名,它们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就像我也不知道今后我们会在哪里在哪个角落。

之前有人发了伤感的说说,里面很多张图片很多句话,我记得有一句是写老师的,和那天我们高考的情形一模一样,老毛向我们鞠躬和我们说就陪我们走到这里。

这一年他骂我们夸我们两种状态切换自如,高考前两个月他没骂我们但是他就总是静静的看着我们,我不知道他是紧张还是不舍,但是有一天晚上他哭了,我看见很多人都红了眼眶。

除了老毛,还有巢哥,冬香老师,红梅老师,立芳老师,富民老师还有水秀老师和廖老师,不管时间长短我如今都很感谢他们陪着我们走了这一段艰难的旅程 ,他们给我们鼓励,为我们着急,还有替我们准备的糖果都让人怀念。

那些没睡醒的早晨,补作业的中午,散步聊天的夜晚。我记得我离开的那天天气很好,给你们写的卡片最终也没送出手,那就让它们陪着我继续走人生的下一段路。

高三生活是什么高三作文 篇5

当夏的激情蜕变成秋的温存,当夜的宁静幻化成晨的灵动,我又背起了书包,背起了梦想,自信的走进校园,走进高三。高三到底是什么。

可是高三是什么?是学哥学姐眼中的人间地狱,是老师眼中“只要肯攀登”的山峰,还是成功人士眼里的基石?我无法用语言诠释高三,更无法用文字给高三下定义,我只能说高三像一段旋律,像一段激昂、充满挑战、豁达的青春旋律。

高三是一段激昂旋律。成功就在彼岸,高三的我们应该信心满满,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面对高三的一次次的考试,即使失败也不能倒下,即使遍体鳞伤也要斗志不减。为了心中的梦想迸发激情,每一天都为梦想而活,奏响一曲气势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青春本该充满激昂。

高三像一段充满挑战的旋律。前方的路途一片荆棘。现在我们在两点一线中生活,每天披星戴月,可是每当睡觉时总会想起还有许多事没做完,总有做不完的难题,背不完的公式,理解不完的知识点。所以,高三充满挑战,既要克服学业上的难题使六门功课齐头并进,又要克服面对高三的心理恐惧、面对失败的痛苦。可是,这就是高三,疼痛使我们感到真实,充满挑战的`青春才值得回味。

高三也是一段豁达的旋律。“眼因多流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高三的我们应该从容面的对挫折。失败了不哭泣,因为这次的跌倒是为了下次的站起;高三如品苦丁茶,前面的苦是为了口留余香的甘醇。

想起姐姐临走时摸着我的头告诉我“明年,明年的这个时候,经历了高三,你就长大了,成熟了,可以一个人闯天下了。”也许高三是一个人成长路上的关卡,是一个人成熟的基石,是一个一生最宝贵的经历。

高三作文训练的现状及对策 篇6

一、高三作文教学的现状

1. 重视练习数量,忽视有效讲评。

有的老师坚信作文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练的数量,并不十分重视讲评工作。对学生的作文,一般不做深层的分析,只是打个分,然后从审题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讲一下,最多再下发一些优秀习作。缺乏针对性,作文的效度和信度较低。

2. 强化文化积累,淡化有效输出。

学生写作往往感觉材料枯竭,难作无米之炊。因此,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让学生在积累上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有的学生积累了厚厚几本。但在考试时,不少同学仍然不知所措。其实,正是由于光有了大量输入,而缺乏质的输出的训练,积累的内容在学生的本子上仍然是静态的,没能让它们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到了高三,光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积累,显然是不太现实而且缺乏实效的。

3. 强调文采铺陈,忽视思想意蕴。

受高考作文美文化倾向的影响,许多学生热衷于写所谓的“美文”。堆砌华丽词语,串联古诗文名句,排列文化名人,但唯缺实质性内容。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多用排比、引用等手法,平时还要求学生背诵高考范文、经典段落。写作主体的缺席,写作生活的淡化,正是当下写作教学的硬伤,也是高三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难以超越的最大瓶颈。其实再美的语言也必须有其使用的环境,忽略语境盲目地套用高考作文或时文中的优美片断,其实也只能有其形而难得其神韵。

4. 强调趋同构思,忽略个性发挥。

高三作文的复习训练更讲求其实效性,为了快速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成绩,有的老师便采用“入格”训练。比如议论文训练,教师从篇章结构上加以指导,形成写作的固定模式: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三段,每段用一句话作为分论点,每段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结尾用排比总结。大多数同学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但这样做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相悖的。

二、提高高三作文实效性的对策

高三作文的教学要定位于高考,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受益。因此,提高学生作文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我认为,要真正提高高三作文教学的实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回归感性,表达灵性。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对于作文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江苏高考曾有一篇作文,由开始的38分最终提到54分,何永康教授在解说其原因时说:“此文不搞满天星斗铺陈,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文章是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写情感的,所以写文章,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有要表达的观点,有要抒发的感情。一旦学生最本真的灵性得以张扬,那种源自天性的写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甚至超常的显现和发挥。

前不久,我让学生进行一次作文训练———《懂你》,有一篇是写父亲的,当我将这篇习作读给大家听时,不少同学潸然泪下。什么是真情,这就是。下面摘录其中的一个片断:

我常常想象你的背影:在工地啃着馒头,甚至连一杯开水也没有,晚上回来狼吞虎咽的样子;在烈日炎炎下辛勤工作,晚上不能洗澡,还要窝在车上睡的样子;胃痛时紧紧抓着身上衣服却无家人在身旁的样子;大冬天只穿一件单薄的外套,瑟瑟发抖,却咧着青紫嘴唇安慰我的样子……

父亲,我终于读懂了你,读懂了你沉默背后无奈的心境,读懂了你的心酸苦楚,读懂了你对我的深沉的希望。是你用辛勤的汗水为我撒播五彩的灿烂;是你用无尽的希望默默伴我走过一路的风雨;是你,用坚定的信念,在异乡苦苦撑起希望的航灯,照我前行。

这样富有感情的文字,怎能不打动人?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倾泻于作者的笔端,也浸透到读者的心里。

2. 呼唤思想,凸显个性。

由于过分地强调学生对素材的积累,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见了自我,只有素材的堆砌,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对素材的演绎,根本不是自己心灵的袒露。我们可以看到,大凡写作文,就会引述古人事例,写司马迁就是遭受宫刑,甘受屈辱;写苏轼就是大江东去,气势磅礴。那么,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都拿这些名人说事,怎见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呢?

事实上,“对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生活再怎么丰富,如果它没有转化为阅读文字的丰富,就不可能在写作中诞生出闪烁个性化色彩的文字”。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做积累的时候,并不是满足于让学生摘抄优美段落词语,而是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读到真正打动自己的内容,仔细地品味,读到真正让自己感动了,然后再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想体悟,这样的文字才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才会为自己所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要求正突出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写作导向。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都需学生关注社会、表达自我,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因此在高三作文训练中,一定要注重这些。

3. 分类讲评,注重实效。

由于高三时段的特殊性,在作文讲评时如果还是采用大范围的讲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学生经过高中几年的作文训练,作文可能出现了一个瓶颈,很难有新的突破。因此,不少同学都感慨,写来写去,还是老样子。那么,这样的大面积的训练和讲评是行不通的。我在教学中,尝试进行分类讲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次习作批改时,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按出现的问题归类。分为几组,最后以组的形式进行讲评,效果较好。

比如,对于习作《懂你》,我进行了如下分组:

A组(9篇)记叙文。写读懂了父爱、母爱。有三篇情感真挚,但还有6篇属于一般化,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细节描写打动人。

B组(10篇)记叙文。写读懂了亲情、朋友的爱。但文章的表达重点不一样,有的写家人怎样关怀我,或写朋友怎样帮助我,“我”的情感表达仅在结尾时一笔交代,显得突兀,而有两篇则在构思上处理得较好。讲评重点:如何把握文章的重点。

C组(13篇)议论文。都运用了分论点组织行文,但分论点的表述和层次有待重新思考。讲评重点:如何多角度分析题意,巧拟分论点。

D组(11篇)议论化散文。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但怎样才能扣住“懂”,有的同学仅是对这类名人事迹作介绍,缺乏深度的挖掘,没有能真正做到“懂”。讲评重点:如何切准题意对素材进行深度的挖掘。

E组(10篇)记叙或议论。这类文章中有的语言空洞,表达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将几篇语言一般的和语言较好的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体悟式讨论。讲评重点: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文采。

爱情作文高三 篇7

古往今来,能有过多少人能跨过这道爱情的大门,那些人经得起亲情的磨练,岁月的搓合,才跨过这一道道无情的考验。

梁祝化蝶的情愫早已飘逝,焦刘化鸟的经典早已成为历史,崔张联姻的绝唱早已散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忠贞早已深入墓穴,人蛇绝恋早已传为佳句,但他们全都推开这万古长青的大门。

那一辈辈的祖先都抛开心中执念,双双飞舞。我的爷爷奶奶也如此,虽然他们的故事并不名扬天下,但也是一个伟大的故事。少时爷爷对奶奶一往情深,奶奶也对爷爷一见钟情,但他俩迟迟未能表白出内心那最深处的声音。知道七年后的那一天,爷爷想奶奶想得抓耳挠腮,终于忍不住鼓起勇气,向奶奶表白,说是要和她白头到老,不离不弃,厮守到老。奶奶感动得眼泪左一把,右一把。这种快乐连着泪水是一种勇敢。

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们虽白发苍苍,但那种少时修炼爱情的心酸,那种修炼爱情的悲欢,是持之以恒,永不变换。这都像天上的太阳找到了月亮那般,有那种说不出的喜悦。爷爷对奶奶的承诺也一一兑现。虽然他们平时也“相爱相杀”,但俗话说得好,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爱哪是爱。

推开爱情的门,还应坚守,珍惜拥有,保持恒久,那爱总让人敬仰。

作者:郑凯文 江东实验

爱情作文高三 篇8

就是从那时的极不情愿,到现在像是复制了小学毕业时的恋恋不舍。

已经三年了啊!

三年来,每天迷迷糊糊地起床,上学,清醒时已经坐在了明晃晃的教室里,男生们在座位上低着头,“刷刷”地补着一向很少做得完的作业,女生们捧着豆浆包子围坐在一起小声的聊天。静谧的白色的早晨,在豆浆冒出的热气中温暖起来。

初一时音乐课还没被取消,我们还有时间可以用来消遣的时间,音乐老师很资深,也很严厉。对于那些不带书,不带口琴或上课捣乱的学生是从来不给面子的,碰巧有一天我撞彩了,在老师说出:“没带书的往后站时”我自觉地走向了教室的最末端,低头站在墙边,前排的女生把音乐书塞进书包,一声不吭地走到我旁边来,她是我刚进校交的朋友,到那时关系也不算错,我在她耳边说:“疯了是不是,没事干嘛陪我唉罚啊!”她朝我挤了挤眼:“我一个人上课无聊啊!”那时我突然有种回到家的感觉,家的里面兄弟姐妹愿意陪我一起挨家长的骂,愿意把自己的零花钱分给我。愿意与你一起面对困难不退缩。而在这个班里,我找到了一种等同于家的熟悉感。

但是着三年又要过去了啊!

班主任曾经对我们说过一句话:“你们每天睁眼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所以学校就像你们的第二个家”我从她哪自豪的表情中看出了她做为我们再生父母的欣喜,我们把三年睁眼的时间都放在家里,但毕业时,依然觉得不够。

悲伤啊,怀念啊,离别啊,流泪啊。

未来再远,人生再长,也总要记得这个地方吧。

由高考阅卷看高三作文复习备考 篇9

目前, 高中语文作文训练一般是按照三种模式来构建写作系列的, 一是如新课程教材, 按写作基本能力点编写, 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出事情的波澜”、“学会横向展开议论”等;二是按照文体, 一般从记叙文到议论文, 有的还有变式, 如杂文、评论类文、散文, 有的切分还细一些, 如写人记事类散文、文化散文、咏物哲理散文等, 总结一定的写作程式;三是按照写作技巧, 针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或是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诊断支招, 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拟题”“如何开头”。除此之外, 笔者建议高三还可按照常见的“母题”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 母题可大可小, 作为一个栏目, 就像《智慧背囊》那样, 从校园生活到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 一般杂志都是这样。另外, 阅读也可以这样, 和作文训练配套, 以作文来凝练思想, 厘清思维, 以专题阅读来使思想深刻, 使语言丰富。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为材料作文, 虽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立意角度是多元化的, 但整体把握材料, 最佳立意无外乎围绕两个“母题”———“书信的味道”和“变与不变”, 一个显得唯美怀旧, 就像2011年的“旧书”, 一个显得很现代, 具有哲学思辨意味。材料中五人对话, 很显然有一个话题中心, 就是“变与不变”, 而这一命意并非横空出世, 奇崛突兀。命题者可谓循循善诱, 从书信日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一事, 娓娓道来———“其实何止是书信, 很多事情都在悄然改变”。也就是说, 材料明显分为两部分, 前面是引子, 后面是题旨, 或者说是命意, 从个别到一般, 要由此说开去。

学生围绕这两个母题可以发散、切分、衍生出很多子话题, 如“书信的故事”、“书信的情思、情愫”、“书信的魅力”等, 可以讲述与书信有关的故事, 或以书信作为全文的线索, 写人记事抒情, 或表达某种体验、感悟、观点。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有计划地进行“母题”构建, 积学储宝, 酌理富才, 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章有“写不尽的母题”, 但高考作文有“写得尽的母题”。“写得尽的母题”即作品的主题万变不离其宗, 都离不开那些永恒的话题———战争、人性、爱情、亲情、历史、文化等, 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归纳, 学生是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材储备的。纵观历年各省高考作文, 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多端, 但“只要掀起盖头来”, 揭开高考作文神秘的面纱, 其本质仍是紧密联系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 诸如为人处事、认知事物、认知社会、省察自我等方面, 概括起来无非就是“道德之花”、“理性之光”两大方面, 通俗地讲, 就是中学生做人做事, 想事情、看问题。基于此, 只要平时作文训练体现一定的序列性和系列化, 是可以写尽这些“母题”的。我们向学生宣扬一种观点, 强化一种意识:所谓考场上的灵感无非是自欺欺人的遁词, 作文是可以事先准备好的 (当然指内容方面, 并非宿构) , 平时苦练基本功, 善于调动已有积累, 才是作文获得高分的不二法门。考场上, 学生只要恰当的链接, 链接平时写过的话题, 对经典、鲜活、新颖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转化, 并注意扣合话题, 那么写作不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2012年的作文, 就可以链接很多话题。如“快与慢”“继承与创新”“文化反思”“传统遭遇时尚”“土节和洋节”“汉字”“旧 书”“诗意的生活”“铭记和忘记”“等待”“脊梁”这些话题, 其中有很多就是高考作文题。考场上在链接、转化时, 要注意一些问题。就是要深入挖掘两者的契合点。如我们写过“脊梁”, 一看到这个题目, 大家会下意识想到鲁迅的一段文字,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考场上, 不少考生巧妙地进行了链接, 这样写道:谁说时代在变, 人心不古?古有志士仁人, 今有“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脊梁, 美好的人性从来都不会改变。

又如, “快与慢”和“诗意地生活”, 看似和“变与不变”八竿子打不着, 怎么链接、扣合高考作文题呢?不少考生指出:在快节奏、经济效益至上的时代下, 我们的心境发生了改变。我们失掉了一种诗意, 一种情怀。是的, 人生是应该充满劳绩, 但还需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变得冷漠, 迟钝, 我们缺乏一种悲悯和博爱情怀, 我们变得远离大地和河流, 我们蜷缩在火柴一样的盒子里, 除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我们的心灵开始异化, 来扣合“改变”这一话题。

有一位考生作文题为《听听那冷雨》, 文中“冷雨”是一个独特的意象, 他寄寓着诗意的生活和一种平和安详的心境, 作者这样写道:

如果李清照等待的不是书信, 而是电子邮件, 她还会写出“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浪漫词句吗?

余光中笔下的那冷雨是浪漫而怀旧的, 雨落在蹬三轮车的斗笠上, 雨落在牵手情侣打着的油纸伞上, 每一幅图景就像是老上海的电影镜头, 黑白无声, 但意境深远而悠长。但我们却听不到那冷雨了, 我听到雨落在柏油马路上, 冰冷的防盗网上, 落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 没有那种天籁之音, 有的只是潮湿的心和一身的狼狈。

书信, 只有摩挲信笺的质感, 犹存的磨痕, 才可以承载那沉甸甸的情感呵。便捷的代价便是过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 用同一字体, 夸张的表情, 冰冷的机器, 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 便在光电传输中消失了。

但总会有尖利的汽笛声和刺耳的刹车声, 它们毁掉那冷雨滴落出来的静谧与安详。

爱情作文高三 篇10

曾经,家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有着爸爸妈妈,回家写作业睡觉的地方,那是一个在教科书和作文中经常出现的字眼,从没有感觉到它的重要性,我在家中也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想法。

那天一放学,我便躺倒了床上,想着还有两天假期呢,今天就不写作业了。等到父母回到家,看到我没有写作业,就问道:“今天不写作业了吗?”

“今天不想写了。”我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回答。

“那今天休息,不想写就算了。”

我正暗自高兴,哪曾想妈妈却说道:“今天不写作业了,那咱们就出去吃饭吧。”见我没有吭声,妈妈在另外一个屋高声问道:“儿子,出去吃饭吧?”“不去。”我硬邦邦地回答。“去吧,咱们好久没有在外面吃饭了。”妈妈又说。因为不想动,我忍不住高声说:“我不去,要去你们去。”“去吧,难得你有时间。”妈妈劝道。“我不去。”我有些生气地说道,口气非常地生硬。

妈妈又劝了几句,我还是不答应,这时妈妈也生气了与我争执起来,妈妈也不高兴了,将水杯狠狠地墩到饭桌上,坐到一边生气了,家里一时谁也不说话,空气似乎也凝固了。

这时,爸爸出面了,他把我叫到一边,问我:“你累了,不想出去,我理解。可是妈妈叫你出去吃饭,也是想着你的业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就是学习,想让你能好好放松一下,也是好意。你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从妈妈的角度想想。”我沉默了,不知该如何回答。爸爸又说得到:“如果你实在不赞同,也要好好说,哪能这么生硬的说话,谁也接受不了的。”我心里承认了爸爸的话,“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才是一家人。”

那天,我同爸爸妈妈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回家的路上有说有笑,温暖幸福的感觉始终围绕着我。

我想,我不顾家人的感受做事和说话,是心中“无家”的表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对于“家”只有索取却没有感恩和回馈,没有承担起应该的责任和义务,家因为我们这样的表现,,呈现出倾斜。

家,不仅仅由一个房屋组成,更重要的是由生活在这个共同房屋下的每一个人组成,由每一个人相互理解、尊重,相互爱护才能组成一个家。家是温暖的代名词,家是避风港,家是加油站,家是给予我们无穷动力的能源……

亲情·友情·爱情作文 篇11

相信每个人都会认为这世间最美的事物便是情,有着血缘的亲情,有着广泛的友情,有着唯一的爱情,这样的人生才算是接近完美,这样的完美才能感悟出生命的真谛。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用真挚的心灵感悟真情,用动人的言语诗词描写真情。

“其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抒发母子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描述兄弟之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坦言祖孙之情。亲情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倾诉与汪伦的交情;王维送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汪国真也说过:“只是相思情太浓,仅用相识意太淡,友情是相知,味甘境又远”。友情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

秦观曾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长叹;“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更是表现出爱情的坚固;白居易也曾阐述爱情的力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情感。

高三作文教学的一点尝试与思考 篇12

作文教学看似不切实际, 投入巨大, 有时候不清楚它究竟能给学生带来多大收益。虽然有时我们觉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甚至对它视而不见, 但却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和重要性。有人说, 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以自身的素养、资质, 自己悟出来、写出来的。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但这绝不能抹杀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正是基于这一点, 我们不能忽视高三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抓住了高三作文教学, 就好比“抓住上帝的一只手”。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1.作文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巨大, 其他题目无法与之相比。2.特别重视作文教学, 可以变盲点为总分增长点。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 有两种极端做法存在。一种是漠视。高三语文复习, 知识点多, 时间紧, 任务重。因此, 作文教学往往穿插在各知识点的复习中, 结合模拟考试、用各种试卷中出现的文题进行训练。教师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淡化作文教学, 认为教与不教效果差不多, 只是零碎地粗线条地讲析, 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系列化。一种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教师往往出力不讨好, 心思没少花, 力气没少使, 但效果并不理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 教师还停留在想当然的阶段, 对学生的作文现状不了解, 不清楚学生需要什么, 也不知道自己能提供怎样的教学, 然后就是一番“好意”地指导讲评, 带有主观盲目性, 没有个体针对性, 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将这块高考创收责任田, 打造成一个高效高产的增长点呢?我们如何才能“抓住上帝的这只手”?古语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作为教师, 要对高三学生的作文整体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准确的判断。对所任教班级进行摸底调研, 通过问卷、个别交流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写作素养和真实的写作水平, 全面了解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优势和薄弱点, 给每个学生建立小档案, 从而对所任教班级学生的作文状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比较准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系统、富有针对性的授课计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解决学生心中的一些困惑、疑难, 引导学生在“特定时期”从容应对考场作文。所以, 作文教学观念一定要变——变被动为主动;制定的计划一定要有序——呈系列化;教学实践一定要有效——富有实效性;训练形式一定要新——多管齐下;指导评讲一定要活——讲求科学实效。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 谈谈对上述五个“一”的思考和做法。

1.观念一定要变。

基于一直以来存在的重阅读教学、轻写作教学的现状, 我们有必要强化作文教学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重要地位。作文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 不仅要有所作为, 更应该大有作为。实践证明, 很多优秀的老师如徐桦君等, 都在这一领域有了自己的独特作为,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高三作文教学, 切不可无所作为。

2.计划一定要有序。

虽然是高三作文教学, 但它还是呈现出系统化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一定要避免无序。就像高中作文教学, 高一注重叙事, 侧重记叙文的写作;高二注重思辨, 侧重议论文的写作;高三注重规范意识, 侧重审题、立意、开篇、结尾、拟标题等。与规范专题训练一样, 高三作文教学也呈现出有序性、系统性的特点。对于整个高三作文教学而言, 教师要有全面的考虑, 根据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作文现状, 制定一个较为周密的教学授课计划。

首先,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作文观的指导和培养, 让学生领悟到作文应是自己生活、学习的一部分, 甚至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写作文是很自然的事情, 以我手写我心, 我心源自生活。让学生从心里树立起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的思想, 作一株“会思考的苇草”, 善于发现、捕捉灵感。学生之所以厌烦写作文,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少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入体悟, 没有表达的冲动, 因而很难写好作文。此外, 还要让学生树立对话意识, 尝试与心灵对话、与读者对话等。

其次, 教师应当结合历年高考作文题的讲析, 让学生明白高考考场作文与一般随笔作文的不同, 进而明确高考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一展自己的才情。再次, 高三上半学年学生写作实践以精选当年各地高考作文题训练为主, 大约两周一整篇作文, 小作文根据实际穿插进行。结合具体文题进行文体训练指导, 突出议论文文体和记叙类文体训练指导, 强化文体意识。训练重点为两大文体的序列指导。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 主要是角度切口、写作提纲等, 把其间的考试作文纳入写作计划中。高三下半学期布置整篇作文的次数应适当减少, 侧重片断式作文训练 (字数在150~350) , 包括主题片断式训练, 如以“幸福的瞬间”为主题,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断等。进行结构章法的训练, 如开篇、结尾、拟题, 比如以“担当”为题写一开头等。在整个高三作文训练中, 要重视学生的修改。让学生意识到修改是提高自己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多进行一些作文升级指导。针对一些学生的特殊情况, 进行个别指导。

3.教学实践一定要有效。

我们的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 有时我们的教学设想或者说预期只是部分实现, 甚至没有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失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尤其是高三作文教学, 有时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4.训练形式一定要新。

作文训练不仅体现在有效上, 还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 立求形式新颖多样。比如可以在早读课让学生多读些感悟性的文字和一些时文美文;多进行一些片断式的写作训练;多做一些作文升级指导;多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开展多文题选择训练, 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和学生一起下水作文, 和学生并肩作战、共同提高;多创设一些作文交流评价的平台和机制, 如多媒体呈现、佳作赏析朗读、个人习作结集成册等, 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投入深度, 多管齐下, 为作文水平的提高服务。

5.指导评讲一定要活。

因为爱情作文 篇13

小时候在外婆家住了两年。奶奶的大嗓门让我吃惊。后来发现是爷爷耳朵不好。

因为爷爷身体不好,奶奶接了很多男人的活。每天早上奶奶都和爷爷一起出去,把一天的木炭拉到院子里。小时候看他们一前一后的身材,第一次觉得“男女搭配,工作不累”。

奶奶比以往更加残忍。每天,她做饭,洗碗,打扫房子。她太累了,站不起来。然后,看到爷爷上了床,安心看电视,我没有生气,就开始了她惊心动魄的演讲。从我爷爷的不乖,我说我爷爷每天都知道怎么睡觉,但是我爷爷总是一副看不懂的样子,一直笑啊笑啊。用现在的话说,他一直在卖可爱。

爷爷奶奶每天总是手拉手去邻居家。奶奶喜欢打麻将。爷爷坐在她旁边陪她,一直等到她坐不下。然而,当天黑时,他总是软绵绵地去接他的祖母。

我从来没有听爷爷对奶妈说过什么,但是我每天都被他们的小习惯感动。

后来爷爷得了老年痴呆症,不能自理。说话越来越困难,他住进了医院,奶奶日夜陪伴着他。这个时候的奶奶,就像变了一个人,总是心不在焉的看着爷爷。

爷爷病情越来越严重,高血压导致脑梗塞。最后,我带爷爷回家了。按照村里的习俗,我必须等到爷爷的呼吸停止,然后把钱放进喉咙。奶奶眼睛红肿,却用极其平静的声音说:“扔吧。”哭得团团转,奶奶也不看别处。

直到现在,奶奶还是和爷爷保持着自己的小习惯。她的大嗓门,她在电视上看的节目,她不做的菜,都是他造成的。而且每次出门前都会对爷爷的照片说几句我们听不懂的话。她说她怕爷爷担心她,怕爷爷听不到,怕爷爷看到新闻着急,怕爷爷不爱吃。

父母的爱情作文 篇14

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的爱情很普通,初遇,相知,相恋,然后步入婚姻的殿堂。没有,现在年轻人那么轰轰烈烈。

母亲性格稍微强势些,而父亲比较温和,每逢父亲被母亲数落,他总是一笑置之,也从不曾像其他男人那样说自己的妻子啰嗦。我曾经问过父亲,这一生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什么?他笑了笑,望向厨房的方向对我说:“我这辈子最成功的事儿就是娶了你妈妈。”话音刚落,母亲便从厨房里走了出来,嘴角藏不住的喜悦,脸有些红。我连忙跑进房间,不做他俩中间几万伏的大灯泡。

有一次,父亲受了伤,生活基本没法自理,母亲忙前忙后,既要照顾家中的经济,又要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整天都没怎么休息过。我也问过她累吗,母亲沉默了许久,淡淡的说出一句话:“他是我丈夫,是我的爱人。”我觉得母亲好似没回答我的问题,又好像回答了。我父母亲的爱情,我觉得可以换成几个成语——平平淡淡,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曾经不知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一段话:米的左右有两个弓,代表了两个在岁月里慢慢变老的恋人,在一起的日子久了,激情褪去,爱情转变为亲情。昔日挺拔的身姿渐渐弯成驼背,但他们依然还能被柴火油盐粘在一起,这就是生活。爱情融入生活里,好比是在熬粥,熬出来的粥好不好吃全在熬粥的那个人。

爱情作文高三 篇15

从高三直接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整个一个学期的作文教学,我都会制定一个大致的训练规划;中途可能会临时穿插一些其他的训练,但大体规划是不变的。现将我的计划大体罗列如下,仅供参考:

1.暑期有三十天左右的自主学习时间(8月1日——9月30日),这段时间要求学生将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必修五)上的内容按主题(如爱国、思乡、反战等)进行课本素材的梳理、积累;根据前两年所写的周记,自选其中的优秀篇目两篇,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给我,开学前编订一本作文集并发送到每一个学生手中;

2.9月1日-11月30日,花大力气对学生进行作文的审题训练:先从命题方式的角度(命题、话题、材料)练审题立意,后从材料作文的小角度进行作文审题训练(叙述性材料、哲理性材料、寓言性材料);

3.12月1日——1月20日左右,加大作文结构思路的训练,作文训练时不断强化学生作文中的体裁意识;上学期大约写8篇大作文;

4.寒假大约20天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在高三上学期所写的作文、周记中自选其中的优秀篇目,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给我,开学前编订一本作文集并发送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

5.3月1日——4月30日,训练作文的拟题、开头、结尾,片段作文与整篇作文相结合进行训练,强调审题与文体;

6.5月1日——6月30日,综合作文训练,多讲作文的规范,包括书写、卷面、字迹、标点等;

制定了作文的教学计划,那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孩子们找到成就感。

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第一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回到写作的本原,写作不就是一种表达吗?也即写作就是用文字记载与刻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有些孩子将写不好作文简单地归因于生活的单调与枯燥,认为每天过“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不可能写出生动的内容来。殊不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所以要起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扩大自己的写作空间。空间大了,材料丰富了,写作也就容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都是文人追求的一种上佳境界。所以一定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既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学生多读实际是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与作家交朋友,是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

高三学生,学习紧张,时间有限。为了方便学生的阅读,我在班级设置了一个图书角,发动学生捐书,每日至少两本,捐书无上限,能放置二三百本书籍(包括杂志),学生随时可以翻阅到对自己口味的书籍,努力让学生向“读万卷书”的目标靠近;至于“行万里路”,我主要还是借助于网络,不间断地通过网络的各种励志演讲(比较著名的如俞敏洪的演讲、周立波的著名清口相声段子等)、央视的经典栏目(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如“文化正午”这类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栏目)扩大孩子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

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其次要让学生在写作上找到成就感。

学生时代是最纯洁的时代,他们应该具备最真诚的情感,这些真实的情感应该或多或少流露在学生的作文中。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从教师教学的成就感来说,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在高三作文教学开展之初,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们找到只属于他们的成就感。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事:把孩子们在高一、高二阶段经过自由写作的文章(周记和小作文)和限时写作的文章(大作文)梳理一遍,这些作文或多或少都流露了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我找出其中比较优秀的篇目,让孩子自主选择,每人至少从中选出两篇自己喜欢的文章,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给我,由我统一进行编辑、排版、印刷成册,发到孩子们的手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孩子们捧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署着自己名字的文集时,心里是多么的激动!当写作成为孩子们内在的一种需要时,那么,写作又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我做的第二件让孩子们找到成就感的事是自己办报纸。我们班按人数分了6个小组,每组6到7人不等,每次出报,都有专人负责,一月一评,给予一些奖励。孩子们每次都能将报纸出得丰富多彩,这些美丽的手工报纸,每次都被及时地张贴上墙,这让参与办报的孩子都能找到成就感、幸福感。我也常在他们的报纸前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我做的第三件让孩子找到成就感的事就是在语文课上预留了五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分主题进行演讲。别小瞧这课堂上的五分钟,它让我看到了孩子们令人惊喜的表现和变化:由最初的在讲台上的结结巴巴变成最后的侃侃而谈,由最初的手足无措变成最后的潇洒自如,由最初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变成最后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孩子们通过演讲,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内向的孩子胆变大了,外向的孩子更加活泼可爱了!

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慢慢地被调动了起来,可很多时候,要写作文了,孩子们还是感到心中千言万言,下笔千难万难。高三阶段,孩子们要过的还有素材关。如何积累素材呢?我想到了以下的办法:首先,向教材要素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孩子们最熟悉的恐怕是我们的语文教材了。暑期有三十天左右的自主学习时间(8月1日——9月30),这段时间我要求孩子们将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必修五)上的内容按主题(如爱国、思乡、反战等)进行课本素材的梳理、积累,并把素材抄写到摘抄本上;其次,向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要素材。这方面,我做的工作比较多——平时看书看报时觉得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打动人心的文章,我随时都会把它们裁剪下来,印发给孩子们,让他们把这些文章都订成小册子,方便随时翻看。还有,向自身要素材。有自己文章的文集,每次演讲累积起来的文章,自己每周的摘抄,这些都是孩子们作文时宝贵的材料。最后,向媒体要素材。前面已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怎样在写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呢?

第一步,培养学生在模仿中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

创新来源于模仿,这是我从多年教学经验中得到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没有学生上来就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我们总是能从一篇优秀的文章中找到熟悉的影子,这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真实写照,而我们对高中生的要求是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但是在实际的写作中,很多学生却打着模仿的幌子大言不惭地进行作文的抄袭,所谓的抄袭便是换面不换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绝不会吝啬自己的批评,让学生用心记住抄袭作文所带来的后果。当然在作文写作中,我非常支持学生进行仿写,仿写也是一种水平,要是能掌握好仿写的技巧,也是十分了不得的。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着繁重的学业压力,让学生写出完全创新的文章不仅在时间上有所限制,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很难达到完全创新的要求,所以高中生的写作仍要以模仿为主,但是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在自己仿写的文章中标出自己创新的内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感受,都是值得称赞的。

第二步,巧拟题目,增添作文的亮色。

有人曾说,作文最大的文采就是有一个精准而深刻的立意,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但一篇文章最能体现立意的却非题目莫属了。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好题一半,说得对极了。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在考试不可回避的现实中,写作教学“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必然。高三的写作教学就不能不抱着一丝功利心了。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好好拟题,巧妙包装,是获得阅卷者青睐的第一要务!高考前一个月,我都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拟题的训练。

第三步,凤头豹尾,直抵人心。

元代乔梦符认为文章开头应像凤头小巧华美。明代谢榛则认为开头要像爆竹,清脆响亮,先声夺人。南京十三中的王夫成老师说,开头体现“快人快语”,尽快“放电”。开头切忌平平淡淡唠唠叨叨,切忌大量直接抄录原材料。某年南京市模拟考试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有个孩子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街巷间卖酒酿师傅一声长长的吆喝,孩童时期手掌触碰大树花草泥土的细腻质感;桂花香浸润心扉的袭人气息……(《这是记忆》)

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可谓直抵人心!

至于结尾,有个孩子是这么写的:

此刻,请记住这样一句诗,同样来自诗人北岛:“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只愿做一个人。”(《细节即自我》)

结尾尖锐,充满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作中你立意再深刻,内容再充实,条理再清晰,都要依靠于文字之上,所以我们要注意规范书写,给看的人一个好的印象,让学生的作文处处体现其用心的良苦。我觉得规范书写包括以下几点:

1.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2.三不:不写错别字,不错用标点,不轻易涂改。

3.三适:快慢适可,大小适中,总体适目。

4.三要:时间要留足50分钟,每小节前要空两格,字数要达到规定要求。

上一篇:我让妈妈微笑作文550字下一篇:我的老师的优秀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