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教研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区域活动教研(推荐8篇)

幼儿园区域活动教研 篇1

为了下一步能更好地开展好我班的区域活动,特写区域活动教研总结如下:

首先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合理的活动环境:

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和环境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根据这些特点,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让幼儿专注的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的探索问题。在区域划分时,我们把相对安静的区域活动安排在室内(如:阅读区、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等)相对会发出比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室外(如:体育区)。

我们把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有机结合,把主题中的东西延伸到区域活动,即巩固了知识,又不浪费资源。

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年龄、认知特征投放材料

小班区域材料的投放应该要注意材料的个性化,要适合孩子的自身需要和自由选择。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符合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地选择。面对不同需要的幼儿,我们提供的材料有层次特点。如,“做做玩玩”所提供的纸可以是成型的白板纸,也可以是不成型的白板纸,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操作;质地上的层次,如,“益智角”里提供的各类材料,幼儿可以根据各自的能力进行活动等。区域活动中的材料要多,呈现多样化,体现丰富性、可变性和可操作性的多样化特点,减少小年龄幼儿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矛盾。

如在美工区中我们投放了橡皮泥、废旧纸、彩笔,油画棒等材料,供幼儿捏、撕、折、画等多种方式制作自己喜欢作品等;娃娃家中幼儿分别给娃娃喂饭、扣纽扣、戴帽子、围围巾等,这些材料都符合小班幼儿操作,因此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

生活区是最接近幼儿生活的。在生活区中,我们可以准备拉拉链,扣扣子等活动。小班的幼儿年龄小,在家里都是爸爸妈妈包办所有的事,所以生活能力非常欠缺,幼儿连自己要小便都不知道更别说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了。这个区域的设计意图就在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了将这些看似无聊的活动设计的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可以将布料做成各种的形状,运用各种鲜艳的颜色。并且在活动中还不断投放的一些新的材料,意在不断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

为幼儿营造宽松氛围,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完全是自由的,他们自主的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老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的主动的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不同的活动区域,在同一活动区中还可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有时明明提供的是一个人的活动材料,但看到几个幼儿能很投入的进行活动时我们也就不打扰了,反而让他们自主地去进行活动。

区域活动结束后,建筑区的材料堆得满地都是,应让孩子主动地参与整理。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为了明天能继续工作,我们一起把材料收好吧!万一晚上下雨淋到就不好啦!”于是孩子们高兴地收着材料,再也不是老师一个人手忙脚乱地收拾材料了。小班幼儿注意力易转移,易模仿,因此老师应注意指导个别幼儿的音量,尽量不影响其他正在活动的幼儿,尽量不打扰幼儿的自然行为过程,要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信我们通过灵活、适度地运用支持性语言,支持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中,促使幼儿主动建构。同时也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如:微笑、点头、凝视、倾听,给幼儿以鼓励、肯定、激励、接纳,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敢说、敢想、敢做。

幼儿园区域活动教研 篇2

身处变革时代, 教育更加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对区域教研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杭州市西湖区“导学合作”课改的推进过程中, 探索实施了初中英语学科的“导研合作”教研活动。“导研合作”活动有其固有的常规模式, 其流程主要有三个环节。环节一:“导研”, 即在区域教研活动前给教师预先设计和发放教研活动“导研单”, 也即“任务单”, 给教师预先布置教研任务。环节二:“合作”, 即在教研活动中让教师分小组讨论, 先在组内“小展示” (组内交流) , 随后再在组间进行“大展示” (小组派代表发言) 。环节三:“反馈”, 即研讨后布置任务 (撰写反思, 整理展示成员的核心发言内容) , 提高教师教研的参与度,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具体如图1所示。

“导研合作”教研活动符合教研活动开展的以下几个价值指向。

(一) 预研设计

有效的教研活动预先设计有利于激活教师头脑中与研讨相关的背景知识, 为他们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 让他们熟悉必要的研讨内容, 帮助他们重构已有知识, 从而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二) 激发生成

“导研合作”教研的“导研单”上有精心设置的问题。也就是说, 活动以“置疑”开路, 在核心处设问, 于疑问处生新疑, 有助于教师养成多思考的好习惯, 培养教师的求异思维能力, 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

(三) 合作交流

现行的区域教研活动, 一般参加的人比较多, 少则几十, 多则几百, “合作”是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促进教师交流的可操作形式。“导研合作”教研的“小组讨论”“小展示”“大展示”环节通过设计“合作”讨论内容, 创设“合作”形式, 加强教师的合作交流。

(四) 基于研情

区域内的教师分别来自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学校, 有着不同的学校教学背景, 对研讨的主题也有不同的理解。“导研合作”中“导研单”的运用, 为不同专业层次和不同教学文化背景的教师提供了提前感知研讨内容的条件, 同时让不同学校教师有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平台。

(五) 反馈整理

教研活动反馈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如教师的提问和发言、专家的现场解答和拓展延伸、任务单的运用和填写, 这些教研反馈的整理为后续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最翔实的依据。

二、“导研合作”教研活动的实然行动

(一) 精心策划, 问诊难点

1.精选内容, 突破难点

虽然有些教研活动选择的主题比较明确, 也试图提出比较新颖、实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教师却并没有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受益,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研活动呈现的内容板块、提供的研究资源不是教师迫切所需的。好的教研活动主题一定来自一线教师, 一定是问题解决式的。教研活动前, 厘清“为什么要搞这一活动”很重要。因此, 在课改推进的过程中, “导研合作”教研活动在内容安排上按一线教师学科课改通识培训的需求展开, 如2011学年第一学期 (区域课改推进初期) 初中英语教研活动的内容安排如下:

活动一:“导学合作”课堂的“导”。

活动二:“导学合作”复习课导学案的有效编制。

活动三:“导学合作”新授课导学案的有效编制 (一) 。

活动四:“导学合作”新授课导学案的有效编制 (二) 。

活动五:“导学合作”新授课导学案的有效编制 (三) 。

活动六:“导学合作”导学案有效编制的基本原则。

这一内容的安排基于这样的背景:2011年, 杭州市西湖区组织部分教研员、校领导、骨干教师到江苏、广东、上海等地进行“导学合作”课改专题的学习, 并成立了区首批“课改实验学校”, 区域课改工作正式开始, 一线学科教师对“导学合作”课堂的实施一片茫然, 亟须相关培训, 也急切盼望区域教研活动能突破一些难点。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体会到上述六次活动契合一线教师的需求, 且很有梯度。活动一对“导学合作”课堂的相关内容进行初始培训, 让教师有所了解;活动二根据学生英语表达存在困难的客观现实, 尝试从复习课开始进行研讨, 以课例形式呈现雏形;活动三开始尝试新课, 并基于课例观摩, 邀请浙江省教研室的张丰等专家解答疑问, 并形成了新授课导学案的第一个特色样本;活动四针对学生“中文爆满”问题, 通过课例, 实现突破;活动五针对英语教师质疑最大的“语境割裂”问题, 通过课例, 实现突破;活动六结合英语学科特点, 初步明确英语导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2.优化设计, 直指核心

“导研单”的优化设计是“导研合作”教研活动的第一个关键点。优化设计后的“导研单”在研讨活动之前让教师了解研讨的主题、研讨的核心问题、希望突破的难点等。不同阶段, 一线教师课改的难点会不断变化:模式推进阶段, 需要帮教师理解和熟悉“导学合作”课堂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流程;学科化建设阶段, 教师亟待解决的难点更多的是“导学合作”课堂学科特质的彰显;分课型实施阶段, 教师需要突破的难点就与教材整合、课程开发直接相关。同一阶段, 不同活动又有不同的突破重点。

正因如此, “导研单”的设计随课改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依活动的不同而随之调整。如表1所示的“导研单”, 适用阶段为模式化推进阶段, 其主要侧重点是:小组合作活动的基本规范和小组活动间的有效衔接;紧紧围绕小组合作活动设计思考问题, 供教师合作讨论用, 并将问题具体化。而表2所示的“导研单”, 适用于学科化建设阶段, 其主要侧重点为: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性, 从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三个维度设计具体化可操作的“导研单”, 供教师在课例观察过程中记录、思考和评价用。

“导研单”的优化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经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完善。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不同阶段的系列, 也会越来越指向研讨核心、导向思想生发处。

(二) 导研合作, 创新形式

1.导研设问, 激发思维

“导研单“的运用, 让教师预先了解、预先准备, 其中预先设置的问题可以有效推动教师去思考, 以思考的方式参与研讨活动。导研设问中的问题一般为开放式, 注重引发教师思考, 不仅要重点突出, 直接为突破难点服务, 还要利于教师理解, 贴近教学实际, 并随课改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如针对“导学合作”课堂内涵的理解、提升, 可这样设问:“如何正确理解‘导学’?请结合本节课教学实施, 谈点自己的思考:1‘导学’的功能和价值是什么?2‘导学’导什么?3‘导学课堂’和‘传统课堂’有何区别?”

2.合作互动, 强化参与

“导研合作”中的合作是教研活动有效实施的核心, 主要包括“大展示”和“小展示”。“小展示”即教师按照分组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大展示”即不同的组在“小展示”环节选出发言代表和其他组的代表进行“组间PK”, 这增加了在相同单位时间里教师参与的机会和人数。组间PK, 既是不同组全体组员讨论观点后的陈述, 也是思维碰撞的集聚点。它不是个人观点的陈述, 而是集体智慧的盛放。有效合作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分组。科学分组有利于营造各具特点的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氛围。科学分组一般随教研目标变化而变化, 比如:在课改推进的初级阶段, 课改实验学校和非课改实验学校间的教师可以打通分组, 以便“导研合作”基本概念的普及;在分课型研讨阶段, 为使课例探讨更有针对性, 则可以按教师任教年级分组。

(2) 艺术管理。融洽的组内气氛, 能提升讨论的实效。组长的选择和管理尤其重要, 一个有能力的组长能有效地调动组内教师的参与积极性。组长要把握合作的时机, 为组内不同个性特点的教师创造多元思考的机会, 确保合作的质量。

(3) 有序展示。要在“小展示”和“大展示”逐步建立一定的规范:明确各环节的时间、展示观点不重复等。

(4) 规范评价。在合作和展示环节, 要采取合理公正和全面的评价机制。教师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动力, 每个成员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才能使小组的目标达成。因此, 评价必须公正有效和全面。评价可以将“小展示”和“大展示”的结果相结合, 及时用板书呈现, 形成竞争, 以利于教师参与积极性的提升。

3.投身课堂, 增强体验

“导研合作”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导”和“合作”展开。课改的理念和要素经过研讨还很难立刻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看客”教师、“观课”教师都还停留在旁观者的层面, 不知道课堂里真正发生了什么。因此, “导研合作”要让教师亲身参与“导”和“合作”, 这样, 教师身在其中, 体验式地参与课堂, 也就更容易发现课堂教学的难点。

4.“研模”适恰, 螺旋提升

好的教研活动与好课一样, 都有一个清晰的流程———研模, “导研合作”教研也有其普适性的流程结构。如“初中英语‘导学合作’价值与实践智慧”研讨活动, 其基本流程如下:

(1) 团辅活动———“破冰之旅” (合作体验) 。时间为60分钟, 由外请专家实施。教师校际交叉分组。

(2) 小组“导研合作”研讨。时间为30分钟。

1按年级分组。

2按“研讨单”内容小组研讨 (小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3) 组间PK (大展示) 。时间为60分钟。

(4) 总结和现场反馈。

这样的“研模”层层递进, 逐步深入, 可引导研讨逐层深入, 螺旋式上升。

(三) 多元反馈, 优化提升

作为教研员, 笔者发现, 教研活动后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反馈是个不可多得的实证研究载体。在课改推进的近三年里, 新的问题和难题层出不穷, 特别需要实证的推进和支撑。

1.借助现代技术, 助推研后反思

我们建立区域教研博客、区域教研QQ群、区域教研微信群, 搭建教师研讨平台。每次研讨后, 要求以学校为单位发一篇当日研讨活动核心观点博文, 开展研后反思和“后研讨”。同时, 通过区域教研QQ群、区域教研微信群开展“后研讨”的“微观点”展示和碰撞, 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实现研讨的“立体式”“多维度”和“跨时空”, 为后续研讨积累丰厚的资料。

2.整理分析数据, 精析典型样本

每次教研活动, 我们都安排录像, 并设专人负责整理“大展示”环节中的观点发言。同时, 收集每次研讨活动的“导研单”, 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 在区域教研博客、教研QQ群、教研微信群上共享, 供区域教师开展“后研讨”参考。

3.开展多元评价, 提升反馈实效

一是开展研后评价:结合各校在区域教研博客、教研QQ群、教研微信群上的“研后反思”“网上共享”“典型样本”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二是开展阶段总结:半学期一统计, 一学期一总结, 评价各校发言的数量和质量, 及时予以反馈。

三、“导研合作”教研活动的应然反思

在“导研合作”教研活动实施近三年之际, 笔者于2014年5月28日对杭州市西湖区的初中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 随机发放问卷118份, 实际回收116份, 其中有效问卷103份。通过统计分析和对问题的梳理, 再辅以访谈、比较等研究方法, 笔者发现, 教师对“导研合作”教研活动持较高认可态度。相关情况如下:认为当前的教研活动与之前的相比“变化很大”的教师, 占了70.87%;认为实施和运用“导研合作”教研方式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非常明显”的教师, 占了73.79%。

当然, 调查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一)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关于“在教研活动中您最喜欢的形式”, “专家讲座”和“观摩教学”的比例分别为32.04%和42.72%, 高于“合作交流”的20.39%。教师对相对传统的观摩教学和专家讲座还是比较“认可”。如何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一个最佳的过渡和结合点, 是教研员在探索新的教研形式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 建立“导研合作”校本实施机制

关于“您所在学校将‘导研合作’的教研形式运用于校本教研和组本教研活动中的情况”, “一直坚持使用”的比例占31.07%, “有时用”的占了52.43%。关于“您对‘导研合作’这种教研形式有何更好的建议”, 相当多的教师认为, 需要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对其进行常态化运用, 也需“导研合作”校本教研活动机制。

(三) 精设“导研单”, 凸显研讨核心

“导研单”具有为教研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方向、让听课变得明晰、能调动教师的参与性等众多优点, 但有部分教师建议:所填的表格内容需精简, 文字任务不要太多, 不需要面面俱到, 只要凸显核心和重点即可, 边填边听课有时顾不上;研讨的问题一次不要多, 研讨透、有深度就会有收获。

(四) 合理把握节奏, 给足思考时间

调查中有较多这样的建议:“导研合作”教研的“合作环节”感觉比较匆忙, 讨论还未完全展开就结束了, 希望在各环节上合理把握节奏, 留出足够的时间给教师去合作交流, 这样研讨可以有深度。

(五) 完善评价机制, 激发教师参与

幼儿园区域活动教研 篇3

一、常态化校本教研顶层设计——管理先驱策略

完善“三级教研体系” 嘉兴市在市、县两级教育部门的教研机构中设立少先队活动教研员,成立市、县、校三级教研大组,定期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程教研活动。同时,建立一批少先队活动课程基地学校,以《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少先队活动课实施计划书,成立少先队活动课教研组,大队辅导员牵头,年级组长负责,每月定期开展少先队活动校本研讨。

优化“642教研制度” 嘉兴市少工委发挥少先队活动课程研究的共生效应,2013年出台《关于建立嘉兴市少先队中队活动公开课制度的实施意见》,在以“聚焦活动、凸显问题”为特征的中队活动公开课研究上先行突破,开展少先队活动课联动观摩展示活动,以精心设计的公开课引导辅导员聚焦活动课程的疑难问题,以专家点拨指导突破辅导员群体的实践困惑,让广大辅导员经历发现问题、聚焦问题、解决问题、验证成效等螺旋提升的研究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步优化“642教研制度”,即每年校级教研活动不少于6次,县级教研活动不少于4次,市级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以课例观摩、集体备课、主题研讨等为主要形式,每期重点探讨少先队活动课的一个相关主题,形成管理层面的长效机制。

组建“教研共同体” 依托教育部门城乡共同体的互助优势,组建一批项目型、任务型和援助型教研共同体,形成“政教(德育)联动”“教研联动”“教科联动”“活动联动”等全方位的联动机制,激活区域少先队活动的教研生命力。如通过组建课程评价项目型教研共同体,以项目驱动、同伴互助等形式,针对少先队活动课评价方式进行专题研讨,引领少先队活动课程创新发展。

二、专业化校本教研特色引领——科研先导策略

打造“课例实验室” 依托各级少先队活动教研组,设立少先队活动“课例实验室”,指导一线辅导员使用好省编《少先队活动》学生用书和《中国梦 红船情——嘉兴市少先队活动课案例集》,推行全市少先队中队活动公开课制度,各县(市、区)组织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推磨式观摩,逐步完善说课、议课、评课制度。如嘉兴市第四期中队活动公开课研讨活动,采用同课异构、借班上课的方式进行,嘉兴市第六期中队活动公开课则在课例观摩的基础上,将校本教研现场摆上舞台,由实验室成员、少先队员和家长参与多维评课,展示了多维异构校本教研新模式。

建立“课题研究群” 有效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程,必须是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双轮驱动”。市少工委立项省级少先队重点课题《基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校本教研模式开发》,成立全市总课题组,由少工委主任担任课题负责人,市教育局和市教育学院的少先队研究人员一起参与,多方协作制定方案、课题计划和实施步骤,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和校本教研模式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实践。以主导性课题为引领,开展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确立一批子课题,由基地学校协同研究,以“校本教研模式开发”为核心,各校基于学校的实际确立新的工作策略,在实践中丰富常态模式,开发各校特色校本模式,具有嘉兴特色的少先队活动校本教研新模式逐步明晰。

开通“论坛直通车” 借助嘉兴市少先队工作研究会和讲师团的专业力量,网上网下双轨创设“论坛直通车”,为少先队工作者和辅导员搭建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在嘉兴市少先队辅导员QQ群中开辟论坛直通车栏目,围绕少先队活动校本教研进行思维碰撞,交流基层学校的经验做法。在全市德育论坛中开辟少先队专题,市少工委连续两年举办少先队工作论坛,校长和辅导员们对接少先队理念,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畅谈少先队活动校本教研的真知灼见。如第二届少先队工作论坛,七位基地学校校长围绕“校本教研”主题开展“华山论剑”,在展示学校提炼的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引领全市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创新发展。

三、区域化校本教研资源共享——“榜样先行”策略

破土抽芽,孵化教研模式 常态化的校本教研模式,是学校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适合学校特色并能进一步推广的校本教研模式。嘉兴市少工委在全市层面建立少先队活动校本教研模式孵化基地,制定明确的孵化计划,组织专家组深入基地学校开展专业指导,协助学校提炼校本教研模式。目前区域层面形成了阶段式校本教研模式:收集问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并收集辅导员存在的疑惑和问题;学习准备,研读、研讨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收集解决问题的现有经验;预设策略,以团队形式做课型设计、内容整理、评价分析、形式创新等方面的预设策略,并做好成员任务分工;实践探索,参照预设策略,指导少先队员设计少先队活动,并开展现场活动展示;策略分享,举办学校少先队沙龙,对观察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解释;建构新知,整理和分析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的新发现,对所有资料进行检验和加工。

移花接木,创生教研模式 目前,部分学校对少先队活动教研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少先队活动还缺少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相衔接的专业路径和方式。嘉兴市在区域推进少先队活动教研模式的过程中,借鉴学科教研的有益模式,嫁接少先队活动,构建有效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校本教研模式,使少先队活动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开展。如嘉兴市秀洲区建设中心小学把少先队活动课校本教研纳入了省级课题《援助团指引下农村小学基于教学问题解决“分合联动式”校本教研的研究》,探索少先队活动课教研的新方法、新策略,研究真问题。

同气连枝,凝聚教研模式 教研和培训是推进课程及提升辅导员素质的一体两翼,“研训一体”可以更好地实施和开发少先队活动课程。主题式校本研训活动以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为研究主题,教研組的辅导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如平湖市百花小学围绕“基于儿童立场的少先队活动课程设计与组织”这一主题,以主题式校本研训为依托,以课例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少先队员为主体开展研究,不断推进课程的实施力。

区域教研活动总结 篇4

旺苍县2017年中年教师教学比赛东凡片区语文学科比赛于13日到15日在东凡中学进行,有来自东凡中学、黄洋小学、九龙小学的15名教师参加此次赛课。在此次活动中,老师们积极准备,认真构建课堂,为学生们呈现了多堂精彩的语文课。

亮点一:以读促学

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多种形式的读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一剂良方。在此次赛课活动中,古诗文的教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老师用读抓住了学生,学生用读领会了文意。多种形式的读的教学为学生们展现了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

亮点二: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任何偏离了这个中心的课堂都不是成功的课堂。此次参与的赛课的老师都抓住了这个中心,课堂上有的放矢,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互动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也能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亮点三:注重课堂延伸

如果一节课只是注重课堂上所学而忽视了课后的拓展,那学生学习语文就只会停留在课本上。此次很多参与赛课的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让学生既能在课上学习语文,又能在课后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去。不管是课后的拓展训练,还是课后的寓言故事编写,或是对母亲抒发真性情,都是让语文从课内走到了课外。

……

这次赛课活动呈现了很多的亮点,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普通话不标准,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认识不够,建构课堂时流程不清晰等。

关于“区域活动”的教研记录 篇5

新泰市实验幼儿园 安娇娇

背景: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幼儿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深,集体教学模式不再统一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以其独特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依据我园本学期的园本教研计划,我们开展了区域活动现场观摩及研讨,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事件开展以案例研究为主题的互动式研讨活动。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为教师提供展开教师间互动研讨与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我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班级区域活动的观摩及教研。

时间:2015年10月18日 地点:幼儿园

参加者:曹园长,教研主任李主任以及各班班主任。内容:各班区域活动(以小二班区域观摩为例)主持人:教研主任李主任

主持人:我们为期一周的区域观摩活动到今天已经圆满结束了。由于有的老师之前对区域活动的开展以及材料的投放理解得不是很透彻,通过我们这周的观摩,老师们对开展区域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开始环节(活动导入到幼儿自主选区)----区域活动中间环节(幼儿入区操作到教师观察指导)------区域活动结束环节(对幼儿游戏进行评价)各位老师在观摩后一定有了一些认识,请你们针对你观摩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我们一起研讨。

活动流程:小二班教师说区域活动——教师提出看法和建议——找出共性问题----解答教研中的问题。

主持人:首先我们先请小二班教师来介绍区域活动的设计思路及 活动后的体会、反思。

小二班教师王霞说活动:我们班级本次活动开设了阅读区、益智区、建构区、美工区,娃娃家。阅读区中投放的是幼儿熟悉各种食品卡片,放在魔术盒中,引导幼儿学说“小蛇吃了XXX,变成了XXX蛇”,在阅读区的幼儿基本都能按照句式说出句子。美工区提供:图画纸、颜料、调色盘、废旧报纸、莲藕,引导幼儿用纸团或是莲藕蘸上颜料,在纸上任意按压图案。在此活动区的幼儿兴趣很高。建构区:提供花片、积塑、拼插示意图,但幼儿没有按要求进行拼插。益智区区提供了:小动物插板动物图片、食物图片。但是在活动中体现的幼儿只是摆弄玩具。

存在的不足是:

1、在建构区和益智区的内容上,老师指导不够,益智区的材料没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不便于孩子操作。建构区提供的示意图幼儿看不懂。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要求和幼儿年龄差异特点,无明显的层次之分,无法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中去。

2、在阅读区材料的投放上缺少经常性的变化,图书较单一,不丰富,不能引发孩子主动阅读的愿望。主持人:刚才小二班老师介绍了活动后反思,接下来老师们结合你自己观摩中发现的问题、困惑、优点或是每位教师存在的共性,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探讨出有效的途径,为今后的区域活动开展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巩霞老师:小二班的教师能够采纳前几位教师开展区域活动教研时提出的建议,运用到本次活动中,比如:在导入活动时前面的教师都把要操作的材料讲解示范后再让幼儿去操作,而在她们班级体现的是教师只是介绍新投放的材料后,让幼儿在区域中去探索发现。她们班级的材料丰富多样,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浓厚。我重点观察了美工区,这一区域的材料很丰富,孩子们都在进行拓印画,有的用莲藕,有的用树叶、有的用纸团,所有的孩子都很投入的进行玩。

陈美华老师:通过这次观摩小二班区域活动,我觉得马静老师用布偶导入非常的吸引孩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然后再介绍重点指导区域的材料,她们自制的区域材料比较精致实用,值得我们所有老师的学习。

田园园老师:在语言区中,教师提供的材料也比其他班级种类多,人手一份,有利于孩子们进行自主讲述。

安娇娇老师:教师不能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在材料投放上,老师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理解和把握度不够,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益智区中教师提供的材料不适合幼儿操作,不能进行一一对应的比较。卢燕老师:我重点观察了幼儿益智区的活动,这个区域材料虽然很丰富,但是幼儿只是在玩材料,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个别幼儿操作材料,但与本周的目标不符。老师似乎对幼儿的现有水平了解不够,操作习惯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张慎梅老师:区域活动的定义不是要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设置一个区域空间,可是班级比较窄,我们怎样更合理的划分?没有一个区域的空间划分,觉得不像区域。

高倩老师:在她们班级,教师能运用隐性指导的方法,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先观察、再适时参与或指导,使幼儿更积极的探索、操作,这点是值得老师们学习的。

单珊老师:针对我们前几次教研中,区域活动中一定要有观察记录。在他们班级,教师有在幼儿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并记录游戏情况,这是其他班级老师没有体现的。

刘玉霞老师:在评价环节,老师要将观察到种种现象加以分析表述,切忌笼统、泛泛的话语,如:“今天所有的小朋友玩得很好”等,讲评内容应是来自幼儿的,是幼儿想要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老师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我们的教研中,从区域空间的创设、幼儿活中的表现、材料的投放以及教师的指导等方面对小二班区域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积极客观的评价,大家对于小二班教师在区域设置和实施开展的过程、教师的组织情况,材料的投放等方面给予了肯定,对发现的问题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促进我园区域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对于老师们的看法,小二班的老师有什么意见? 王霞老师:各位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好,使我们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我班的区域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会将大家的建议一一梳理,进行改进,谢谢大家!

主持人:在区域活动的组织中还有哪些困惑呢? 安娇娇老师:幼儿频繁地串区怎么解决? 陈美华老师:怎样体现材料的投放的层次性?

主持人:几位老师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是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区域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首先要保证进区的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同一时期的每个区域应有3~4种材料,层次性材料的投放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同一班级幼儿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就要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材料。所以,在设计一种操作材料时,我们考虑的较多的是:这种材料可以有几种玩法?怎样适合班级内的不同层次的幼儿操作?今天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请老师们会后查找各种资料,先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等大家有了理论和实践作基础,我们再来作专题交流和研讨,这样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针对幼儿换区现象,首先教师要观察是材料的问题或是幼儿自身的问题。在操作的过程中,视情况而定,允许换区,但是在换区的过程中,幼儿首先要先整理自己的玩具在征得其它幼儿同意的情况下可以交换区域进行游戏。

主持人:以上是结合我们的《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培训中的内容,再根据我们幼儿园的经验提出的几点看法,希望对老师今后开 展区域活动有所帮助。下面请曹园长针对我们这次观摩活动的教研进行指导并对以后区域活动的开展进行培训:

曹园长:这次园本教研活动从区域活动的组织、教师的指导、材料的投放、游戏评价入手,把教研活动内容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班级每周一定不少于三次区域活动),再以实际工作开展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碰撞、分享。通过观摩教师掌握了区域活动的组织流程,这样的形式对提高老师的教育行为、提升老师的教育理念是最有帮助。而教研中教师的反思,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参与进来的所有教师都能获得新的认识,并在未来的实践中做出新的尝试,进而促进你们专业上的共同成长。

活动中存在的共性不足:

1、有的班级区域空间没有体现。

2、班级的区域材料比较单

一、不丰富,没有体现层次性。操作价值不高。

3、幼儿在区域中游戏操作时,教师观察不够,多个班级没有记录表,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

4、老师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理解和把握度不够,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个别幼儿的需求教师没有及时介入给予帮助和支持。

5、教师在区域评价中比较笼统,没有针对性,启发式引导幼儿进行评价。

建议措施:

1、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活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用玩具柜、地垫将区域空间区分开来,也可以利用到走廊、过道进行创设空间。

2、材料的丰富途径可以通过亲子互动收集材料。各班根据区域计划安排,向家长说明主题需要收集的材料、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物品,投放到区域中,丰富活动区的材料。

3、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材料。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原有经验和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不是把材料同时一古脑儿全投进去,而是分期分批进行的。投放材料的层次性,还体现在我们为幼儿准备材料应注意的问题上,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是发展而变化着的,准备的材料要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

4、区域活动后开展评价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评价的内容(1)目标完成: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2)特色表现:在活动中有什么创新的表现(3)常规表现:既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常规,那么就要在活动中检查、落实,让幼儿互相监督,表扬表现好的幼儿,对于没有遵守常规的幼儿给予提醒。如:如果你能做到轻拿轻放小玩具就会和你交朋友的。评价方式:(1)讨论:可以指出游戏中的不足,引导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做更好?(2)展示作品:可以出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说说作品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为什么会做得好。(3)交流: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如我今天在什么区域?玩了什么?我是怎么玩的?我觉得怎么样?如果可以说出以后要怎么做会更好,那就达到要求了。

区域游戏组教研活动计划 篇6

区域游戏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个别化教育活动;它有着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实现幼儿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游戏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区域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状况分析

自上学期我园参加了省游戏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后,在省游戏组研究精神的指导下,针对我园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年审活动要求,以点带面,全园教师共同对“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研究实践中教师们不仅提高了对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作用与意义的认识,掌握了区域游戏活动的基本类别,明晰了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利用与原则;而且还深化了对不同年龄班幼儿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特点及指导要点的认识,丰富积累了设计组织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经验。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觉到了以下的问题和困惑:

1、教师对本年龄阶段的各个领域发展目标、幼儿发展特点的熟知度、整体性把握不够。

2、教师对幼儿兴趣、需要的观察分析不够,材料的准备、游戏的设计以预设为主,孩子的参与性没有,更没有共同制作性体现。

3、游戏的设计、材料在体现发展目标的层次性不够突出。

4、游戏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性不够,整体的课程观不强。

5、教师在游戏中进行观察、分析、指导,并追随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及时调整、设计新游戏的跟进性不够。

6、教师的时间、经验、精力的不足与合理利用性。

因此本学期,我园将进一步深刻领悟省游戏组的研究精神与内容,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困惑,继续以谨慎细致,力争实效的态度,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索与研究。

二、组织与实施:

1、成立园级区域游戏活动研究小组:

根据上学期开展情况、以及教师的能力经验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自愿报名和合理调整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以保证研究的需求性来源于教师,来源于教育实践。

园内指导:许华(业务园长)、徐小冬(区游戏中心组成员)

组长:陈海燕(曾参加过省自主游戏研究组,一直任我园自主游戏研究组组长)

组员:尹娟、李锋、时康情、万小洁、温煦、万宗君、李辉、2、研究内容:

(1)区域游戏活动理念的逐渐澄清与初步建构

---区域游戏活动的定义、内涵

---区域游戏活动与创造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区别与关联

------区域游戏活动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区域游戏活动的儿童主体性体现

----区域游戏活动的教师主导性作用体现

(2)教师组织实施区域游戏活动实践能力的提高

----深入熟知本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与各领域发展目标、并具有整体把握能力,设置目标适宜的区域游戏活动。

----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动幼儿及家园的参与性,努力做到材料的准备、游戏的设计,体现出师生、家园的共同设置性。

----认真探索区域游戏活动设置的发展目标层次性的体现要素

----加强整体的课程观认识,努力体现区域游戏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性。

----探索积累在区域游戏中进行观察、分析、指导幼儿的策略与方法

---班级区域游戏活动环境、空间的设置要点

(3)课题组内教师不同层次的研究能力要求

---园级指导:提高加强对研究活动的过程监督、指导支持和理论提升能力,并努力营造平等交流、尊重信任、共同学习成长的教研氛围。

----组长:加强自身锻炼,认真准备,积极思考、以身作则,努力提高教研组织研究能力,追求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组员:努力立足自身需要,勤于思考,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践研究与自我提升学习,在相互交流中能感受体验到的自我成长。

3、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试验法、文献法

三、具体研究措施与内容

1、常规班级的区域游戏活动研究

围绕上学期出现的问题,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分年级组为单位,结合课

程主题内容与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确立研究试点区域内容(---小班:生活区、美工区、---中班:益智区、建构区,---大班:数学区、科学区)进行每月四个区域游戏内容的设置与实践检验研究,探索其具体的设计来源、组织方法与指导策略,期末进行完善,努力形成较典型规范性的区域游戏内容。

2、确立实验班与研究小课题《大班幼儿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性研究》

确立一个试验班,依据主题内容与幼儿的兴趣点,定向2个区域种类,将视角放在幼儿身上,使教师退到幼儿的身后,在观察分析及引导下探索:幼儿的自主性体现(大班幼儿能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其目标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密切结合主题教育内容,观察引导并发挥起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区域游戏活动真正成为他们需要、感兴趣并参与创造、设计制作、自主操作研究并在其中发现问题进行自我调整、建构的学习乐园,使幼儿真正成为一名学习的主人:----“我要学什么,我该怎样学、还会再怎么学?”

四、活动计划安排

每月两次,单周四上午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

3月10日研讨本学期游戏组活动内容并制订计划。

3月24日学习《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方面的理论文章,进行理念上的研讨交流并初步形成一定的共识。

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各年龄班的研究具体内容,设计初步的表格。

4月7日分组实践研究各年龄班区域游戏活动的设施与组织开展,并进行实践修正

试验班进行实践研究与验证

4月21日交流展示、讨论研究各组的研究情况,发现问题,讨论对策。5月5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问题,进行实践研究,进行解决。

5月19日各年龄班交流实践情况,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与讨论,澄清理念,研讨解决方法。

6月2日继续针对研究内容进行区域游戏活动的设置与组织开展研究,并进行实践修正

6月16日观摩试验班的区域游戏活动,进行细致观察与讨论

6月30日组内总结交流、形成相关文案、图像资料,撰写专题文章

幼儿园区域游戏研究下学期计划

研究目标:

1.端正观念,关注儿童,正确理解区域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2.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园的区域游戏环境,充分挖掘、利用有利资源,合理利用活动空间;为区域游戏的开展提供条件保证。

3.结合本园健康特色开展运动、生活区域的研究,探索幼儿健康领域的区域活动,不断丰富园本课程研究。

研究内容:

1.幼儿园区域游戏分类、各区域对幼儿发展的主要价值及案例分析。

2.区域活动环境的特点及与各环节教育活动环境的有机联系。

3.运动区域、生活区域活动的特点、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教师指导等研究。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1.合理调整一日作息时间,保证区域游戏的开展。

2.规划创设幼儿园整体环境。结合幼儿园班级物品配备,因地制宜创设区域环境,并与一日个环节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3.借助区课程研究班、区域游戏研究班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组织全园教师学习、探索,实践、反思,以整体课程观为指导,初步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 的实践研究。

4.组织各层次教师参观学习上海及南京区域研究特色幼儿园,并与全园教师及时分享、研讨;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为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直观经验。

第二阶段:

1.调查本园教师区域活动开展中的经验、困惑及问题等现状,成立专题教研小组定期开展区域活动的实施研究。

2.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发展专项评估,引导教师关注区域游戏中儿童的真实状态、发展现状;反思我们教育怎样更切合孩子们发展需求。

3.邀请专家来园指导,把脉诊断;为本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方向、关注重点及存在的问题等给予具体指导。

4.结合话题关键经验及本班实际,设置区域标识,强化师幼区域意识。

第三阶段:

1.就本园教师的主要困惑和问题开展教研,借助省游戏研究组的研究经验及专家资源由园区域活动研究中心组先行研究,逐个突破、解决问题。

2.开展观摩研讨,并邀请区教研员参与;关注区域活动研究现场中孩子的现状,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为更有效地教育提供依据。

3.提高区域活动的观察能力,并结合有目的观察设计相关量表,为更好的进行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帮助。

4.开展沙龙研讨,创造良好氛围、畅所欲言,反思自身区域认识及思考,分享经验、呈现问题。

第四阶段:

1.学习探讨用适宜的方法观察、记录、评价幼儿区域活动,提升区域游戏的研究水平。

2.结合课程及儿童关键经验,有目的选择区域活动内容,关注儿童发展目标;提高课程整体意识。

幼儿园区域游戏组教研活动计划

(2011.2——2011.6)

一、本学期研究主要目标

1、依托我园综合课程特色,围绕主题发展目标及发展脉络,提供适宜而丰富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个性化成长,探索适宜本园的区域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

2、加强对区域中幼儿活动情况的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情况,分析区域活动内容和材料的适宜性、层次性和趣味性。

3、整理区域活动内容的相关资料。采取拍照、复印、文字说明和记录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区域活动的资料,为新教材的编写和资料库的建立提供素材。

4、探索区域活动中家长资源的运用。开发家长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提供机会和空间,鼓励家长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

二、研究主要方式

1、通过现场观摩、研讨互动、案例分析、外出参观等参与式培训,开展研究探讨活动。

2、点面结合。点:每个年级组设一个实验班,以某一个区域为突破点,探索资源科的建立。面:全园所有班级定期活动,全面探讨综合活动中区域活动开展的特点。

三、研究活动时间 单周三下午

四、研究要求

1、认真学习、领会区域活动的精神和理念,主动查找和学习有关区域活动的书籍及资料。

2、积极做好日常实践和承担观摩活动的任务,及时收集、整理和总结经验,强调活动的实效性。

3、珍惜培训机会,按时参加活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活动安排

时间内容观摩班级学时

2.231、观摩区域活动

2、交流学期计划大五班、中五班、小六班3学时

3.9观摩区域活动大四班、中四班、小四班3学时

3.16交流整理资料各班3学时

3.30观摩区域活动大三班、中三班、小三班3学时

4.13学习所有组员3学时

4.27观摩区域活动大二班、、中二班小二班3学时

5.11观摩区域活动大一班、中一班、小一班3学时

6.8观摩资源库大一班、中四班3学时

幼儿园区域活动教研 篇7

一、推进共同体建设, 有效促进团队成长

体育校本教研共同体建设, 是基于体育学科相关区域教师共同组成, 促成彼此专业成长而服务于教学需要的结构体。通俗讲是指组织和协同开展区级教研和校本教研活动, 根据某个教研主题, 采用不同学校的体育教研组教师, 分别承担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议课任务, 用以体现体育教研组团队合作和“教学研究”能力。

在常态教研中主要依托联片区域组和备课组为平台进行, 如每周三上午, 安排集体备课、开课说课与评课等活动。同时, 区教研安排相应的匹配平台, 如教学设计、说课、基本功比赛, 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

其主要操作主线如下:确定教研主题—学校 (A) 负责教学设计和上课—全区教师观摩课堂教学—学校 (B) 负责主持—学校 (A) 负责说课—学校 (C) 负责评课—学校 (D) 写课后教研反思, 宣传报道—达到研讨目的, 体现集体智慧。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需要, 体育校本教研共同体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主体, 基于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 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 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本校、本区域教师和专业成长。

二、实施单元计划教研,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单元计划教研模式是指在体育教研活动中组织开展同教材同内容的不同课时的“课时单元教研”研讨活动。有利于教师了解教材各个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让教师关注课时的递增与增值性, 重视课堂教学课时的衔接性、系统性,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

其操作主线如下:江干区公布本学期教研主题“小学高段提高运动技能与运动能力结合”——区域各个学校根据主题选择低单杠教材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各个片区教研实施低单杠教材单元教学研讨 (不同的学校教师分别选择不同的课时内容进行) ——区层面的低单杠教材单元教学研讨 (每个片区推荐1~2课时进行上课) 。通过一个教材的不同课时的研讨活动, 以点带动面, 引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每个课时、每个课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通过实施单元计划教研模式, 初步形成了学期计划 (课时分配) —教学进度—重点教学内容单元计划—教案内容, 引导四项内容融合成一致的程度, 有效地规范的学校常态体育课堂教学秩序, 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厚度。

三、打造“联片区域合作共同体教研”, 实现区域教研特色

联片区域合作共同体教研是指在区域为中心形成服务于教育教学需求的结构体, 各个片区在区域大主题的引领下, 各个片区组选择一个小主题,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组内交流研讨, 组建分享成果的教研模式。其主要操作主线如下:在区域主题分项开展, 各个片区分头设计本组的教研计划, 包括确定研究主题、策划教研方案、组织教研活动安排、总结分享拓展四个步骤。

笔者作为片区教研的负责人之一, 切身体会到片区教研给教师带来益处。由于每个片区实际情况不同, 根据片区的实际情况, 有利于逐步摸索适合的教研方法和途径。通过以点带面形成互学共进的氛围, 通再过层层帮带, 促进了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各个片区教研活动, 角色分工, 促进教师主动参与, 在活动中尽量让每位教师都承担一定任务, 做到各尽其责。在“任务”和“特长”的双重激励和驱动下, 片区的教师真正参与教研活动, 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通过片区教研模式, 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操作能力, 增强了学校对体育学科的认可度, 发挥了对校本教研的指导作用, 成就了一批骨干教师。

四、尝试介入式现场区域教研, 突显教研参与深度

在区域“校本教研共同体建设”、“联片区域教研”、“单元教学展示”等教研形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入研究, 尝试“介入式现场教研”, 通过“基于课堂实例”、“基于团队协作”、“基于现场即时生成”的三大特点, 即听课团队教师根据改进建议和实施方案以相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在第一时间再次进行现场教学展示, 以验证教学建议的可行性。该教研形式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重难点突破的实效性、教师组织的层次性、引领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能力, 同时对团队合作的课堂教学能力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升区域教学研讨氛围和针对性, 使教研活动更“接地气”。

参考文献

[1]莫豪庆.陈通海.构建区域体育研训有效载体,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杭州市江干区域体育教研活动为例.中国学校体育.2013.12.

[2]左长旭.以“四位一体”提升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内涵品质——以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3.08.

[3]孙建顺.加长研究过程放大课例价值.体育教学.2014.04.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篇8

一、改革传统教研模式,浓化教研氛围

1.教研管理规范化。(1)进一步规范全园教研活动,建立以横向教研组为面,纵向教研组为点的教研体系;(2)重新制定和建立了有利于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教研制度;(3)重视教研组、年级组的规范建设,注重良好组风建设。

2.活动内容专题化。每学期初,教研组根据本学期教学研究重点和当前教育研究热点问题,为每位教师提供若干专题,引导教师从自身特点和幼儿园整体的幼教改革两个角度确立研究专题,鼓励教师大胆进行实践和探索,并注重学、做、写相结合。学,学理论、学经验。做,重操作、重实践。写,学心得、写认识。这样形成对教育理念的“收支的平衡”,使每位教师的能力和理论素质呈螺旋式的上升态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注重实施教研活动的前承制,每次活动的主题事先通知每一位教师,明确各自任务,使教师能有时间进行事先的思考和前承学习,在教研活动中做到有内容可说,有问题可提,有体会可交流。从而使教研活动次次有成效,真正发挥教育研究探讨促发展,促提高的作用。

3.教研活动创新化。(1)理论学习方式创新化。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打破以往教研组长“一言堂”的做法,注重采取多种激励的学习方式,让每位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之中。如在理论学习中,教研组事先将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然后集体学习、交流、讲座并在教研园地中展示教师学习心得,对有独到见解的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通过有效的形式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2)活动内容、过程的创新。在改革传统学习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教研活动内容与过程的创新,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专家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自我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园内相互观摩研讨相结合、学历进修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3)活动方式的创新。在《纲要》的指引下我园积极探索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培训方式——教师参与式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同伴共同合作,互相启迪,产生思维碰撞,让教师在参与中学会参与,在做中学。并结合案例分析、话题研讨、教学微格研究等形式培养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真正使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

4.引进竞争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我们为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到教研活动中来,尝试在学年结束时根据教师参加活动情况与成绩,评选园优秀教研组(年级组),教研组积极分子,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教研活动中开展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竞赛活动,如教师建构技能比赛等,教师积极性高,参与踊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创新性。

二、深入开展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1.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使教师主动参“研”。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我园领导坚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重、了解并鼓励每位教师,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园领导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研讨,虚心听取教师意见,及时鼓励和肯定教师的创见,为教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指导教师开展研讨,使教师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增强了对“研”的兴趣。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题,教师能自觉地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凑在一起进行研究,查阅有关的书籍,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立足教师实际,注重解决教师实际问题,努力以“研”促教。观念的更新需要扎实地扎根于实践。我园把教研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上,注重结合本园实际及当前幼教改革动态与《纲要》精神,从教师教育、教学及一日保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研讨,寻找最佳教育策略。如话题研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面对爱插话的幼儿”、“幼儿不愿意参加区域活动怎么办”等等。由于话题来自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教师们研讨的积极性高,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强,实效性强,而且从研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正在悄然地转变。

3.以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为突破口,以科研为契机,使教师勤于钻“研”,善于钻“研”。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重心逐渐从“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移,我们也把目光从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幼儿。同时作为区《纲要》试点园,我们结合《纲要》实施中的困惑,把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作为实施的突破口,试图缩短新《纲要》精神与教师现有观念之间的落差,关注幼儿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和可持续性,努力改革教育学的方式,促进幼儿主动、生动地学习。在课程结构上,探索和研究生成性和预成性的关系;在指导策略上,研究和探索顺应与推动的关系;在组织形式上,研究和探索集体与小组、个别的关系,使教师在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方面有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第二幼儿园)

上一篇:住宅小区车位租赁协议下一篇:科级干部任用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