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部音乐教案

2025-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进西部音乐教案(精选9篇)

走进西部音乐教案 篇1

(一)一、教材分析:

中国西部民族风情、地理和人文特质,一直都是吸引大众目光的焦点,西部地域蕴涵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而西北民歌又是这一民族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种类之一。是中国民歌之魂,是中华民族一块引为自豪的艺术瑰宝。编者选编了西部最具典型的音乐作品,通过开设“走进西部”的栏目,设计了走进西部的途径,试图让学生从青海、甘肃和宁夏的民歌代表作品中,通过听、唱、析、创的过程,去学习和感受西北民歌《送大哥》、《黄河船夫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等传统民歌。通过这一系列代表作的欣赏,让学生学会从音乐中走进西部,去尽情地领略西部音乐的风采。

二、学生分析:

对于民间音乐中民歌学生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很有限,而西部民歌离学生的生活又很远,所以老师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唱、影、音等多方面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教学。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演唱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美好的情感和音乐意境。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西北民歌的兴趣,并能了解这一地区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歌曲中各音乐要素的分辨以及作品特征的辨识。

五、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聆听”不同风格的西北民歌,让学生在音乐的探索、联想等过程中,感悟和描述所表达的情感。从而热爱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西北民歌。

2、知识与技能(复习与回顾):

能用自然优美的歌声,“演唱”《送大哥》。

能从歌曲的节拍、速度、唱法、旋律等音乐要素去“赏析”民歌,并能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探索西北民歌形成风格特色的元素。

尝试自己去根据学习到的民歌特点,模仿创作西部风格的民歌(视时间教学)。

3、过程与方法:

听、唱、分析、对比、创作

六、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西部主要包括哪几个省份(西北在地理上分有五个省份,他们是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特征是什么?(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常年少雨,气候干燥,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境内地形以高原为主,如黄土高原大部分、青藏高原东部和内蒙古高原的南部地区。西北地区也是我国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

2.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速度:自由;旋律:上行大跳、下行级进曲折迂回;感觉高亢嘹亮而又缠绵悱恻;唱法:原生态;发声方法:真假声结合。音阶调式:sol、la、do’、re’、sol’;

3.民歌种类:花儿。

a.“花儿”(“花儿”是一种山歌,它原名“少年”,因为歌名、歌词中有大量的花名,20世纪40年代经过文人学士的介绍逐步改名为“花儿”。它流传在以甘肃临夏为中心,横跨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因为它在回、汉、撒拉、保安、东乡、土、裕固、藏等民族中用当地汉语方言传唱,所以它又是一种跨民族的山歌体裁。“花儿”的传唱有两种,一种是在平时劳动和赶路时自吟自唱,一种是在专门的“花儿会”上演唱,花儿会多在风景秀美的名山古刹举行,时间多为五、六月间。届时,花儿会与传统庙会、交易会融为一体,人们在风景优美的山野对歌酬答,充满了欢悦悠闲的生活情趣。)

b.作品分析: 《黄河船夫曲》

速度:自由;旋律:跳进为主;感觉高亢嘹亮而率直;唱法:原生态;发声方法:真声。音阶调式:do、re、fa、sol、la、do’;民歌种类:船夫号子。

c.听腾格尔演唱的改变版《黄河船夫曲》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d.尝试创作(备选环节)根据给定节奏型(也可以自编节奏),用5、6、1、2、4、5创作一个上下句的旋律。选取比较好的作品全班同学集体视唱。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增根据下列节奏用“5、6、1、2、4、5”调式音阶体系创作一个上下句的旋律(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节奏进行修改或者自己重新创造节奏): ×× ×× |× - |×× ×× |× - |

×× ×× |× - |×× ×× |× - ||加强自己对西北民歌的感受。

4.听、唱、析《送大哥》

学生们分析这首歌曲的特点,它用怎样的手法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西北女性细腻的性格。

5.学生课堂知识点 曲目

《上去高山望平川》 :a速度:自由;b旋律:上行大跳;c唱法:下行级进曲折迂回;d发声方法: 感觉高亢嘹亮而又缠绵悱恻, 原生态, 真假声结合;e音阶调式:sol、la、do’、re’、(mi’)、sol’;f民歌种类:花儿。

《黄河船夫曲》:a速度:自由;b旋律:跳进为主;c唱法:感觉高亢嘹亮而直率而沧桑;d发声方法: 原生态 真声为主;e音阶调式: do、re、fa、sol、la、do’;f民歌种类: 船夫号子。

《送大哥》a速度:中速;b旋律:级进为主,感情缠绵委婉。;c唱法:感觉高亢嘹亮而直率而沧桑;d发声方法: 原生态 真声为主;e音阶调式: re、fa、sol、la、do’、re;f民歌种类: 小调。

6.课堂小结:西北民歌以其独有的特色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增添了宝贵财富。现在,我们在学习民间音乐的同时,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新课程对歌唱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发展。因此在《走进西部》一课中,让学生走进西部、了解西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土高原,这一带有着独特的民间音乐风格,不论是喜、怒、哀、乐哪种情感,都有西部劳动人民抒发它们的歌声,她是黄土地的母语,更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让学生动起来,参与、体验、感受音乐。

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磅礴气势。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在欣赏中加强学生的参与与体验,显然,光让学生坐在那里静静地听是远远不够的。怎样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音乐中去呢?我想到要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动起来,怎么动呢?乱动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和着音乐的节拍在音乐中动,并且要让学生在律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在欣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为了使学生体验并感受到黄河船夫与黄河上惊涛骇浪搏击的激烈场面和紧张情绪,在学生们听过歌曲之后,我启发他们结合对歌曲的感受做一个最想做的动作,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划船的动作。于是,在歌曲的伴奏下,大家边听录音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出划船的动作,体验着黄河船夫的勇敢坚强,感受着在惊涛骇浪中搏击的惊险与激烈。

有研究表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听到的内容如果不加以巩固很快就会遗忘;我们看到的内容,虽然印象深刻,但是时间一长也会逐渐忘记;只有亲身参与,亲自动手操作过的东西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节欣赏课上,学生们听了音乐,看了文字和图片,更重要的是他们边唱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参与到歌曲的表演中去,亲身体验到了歌曲所表现的磅礴气势。我相信,本课的音乐一定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远的影响。

走进音乐剧教案 篇2

灵山中学

【教学目标】

通过对音乐剧欣赏,学生能够认识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

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 ,体验音乐剧音乐的特点。【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的探究音乐剧中各种元素所起的作用。【教学方法】

欣赏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式导入

师: 下面播放三种剧目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播放的片段是的特点,并猜猜哪个是音乐剧?(学生举手回答)当学生说出歌剧的答案时,教师马上提出:你能说出判断为音乐剧的理由吗?(学生回答问题)

师:引出音乐剧的概念。(在这个环节里,主要是想通过作品的片断欣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剧的兴趣)

二、欣赏音乐剧《猫》

(1)媒体播放音乐剧《猫》片段,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 作者是谁?初步了解作者。

(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共同欣赏《猫》等图片。)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

问题诠释: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巨星耶稣基督》(2)课件展示:音乐剧《猫》的剧情。

《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好的剧情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像。通过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故事是来源于生活,《猫》的世界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猫》的社会就是一个现代寓言。)

(3)聆听主题歌《回忆》

播放《回忆》“魅力猫”演唱片段,请学生边看视频边考虑。

问题: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魅力猫”当时怎么样的心理状态?

2、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4)看歌谱,感受歌曲韵律。(歌曲:《memory 回忆》)

(5)观看音乐剧《猫》片段

结合音乐剧的概念,其中构成的三大要素,你认为音乐剧中推动剧情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回答—歌唱)

三、拓展延伸

播放当代四大音乐剧的代表图片,大体向学生介绍剧情,并请学生课后搜索更多音乐剧的剧目,课后与同学们分享。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归纳总结为:音乐剧的概念、音乐剧《猫》的作者、《回忆》主题曲的情绪以及推动音乐剧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猫》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与歌剧、舞剧比起来,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这大概就是音乐剧能在众多舞台艺术中异军突起,广受观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今天的介绍希望同学们喜欢音乐剧,为音乐剧而疯狂。

即墨市灵山中学

高一音乐_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篇3

实习老师:汪明 指导教师:肖江华

实习班级:高中一年级378班 课 题:走进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北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能用英语学唱《什锦菜》。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段《达人秀》街舞视频片段。师:街舞的起源来自激情活力的非洲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展示非洲特色景点图片)

教师小结: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部为“白非洲”,南部为“黑非洲”。非洲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多样,音乐是非洲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走进非洲音乐: A:非洲的主要乐器

竹筒琴、马林巴、拇指钢琴(稍作介绍,音频欣赏)非洲音乐灵魂—鼓

师:带问题欣赏《非洲赞歌》(音乐特色、使用乐器、乐句特点)

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学

生:听,感受节奏,感受人们歌唱时的心情。B:非洲的音乐节奏

播放天天向上非洲鼓演奏介绍

教师示范,模仿打击节奏。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节奏感.① 2/4 XX X | XX X | ② 2/4 XX XX | XX X |

③ 3/4 XX XX X | XX XX XX |

C.非洲现代音乐

欣赏2010南非世界杯主题曲《WAKA WAKA》

4、学生讨论非洲音乐的特点。

5、教师概括非洲音乐特点: a、口头传唱、即兴创造, b、节奏多变、风格独特, c、以打击乐器特别是鼓为主,鼓为非洲音乐的灵魂。

三、美洲民间音乐篇

欢迎同学们参加美洲音乐旅行团,跟我一起跨过大西洋,到另一块让人神往的“新大陆”——美洲。去探寻那古朴而又神秘的音乐,去聆听夸越大西洋的美妙旋律。

1、师:首先我们到北美看看

2、课件展示北美地图(简介北美音乐)

教师简介有关知识。(北美主要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当地的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欧洲移民大量移入北美,非洲黑奴也被源源不断的贩运到此,因此美国和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师:今天我们主要去美国欣赏那里的乡村音乐 《什锦菜》美国乡村音乐。

师:“新大陆”被发现以后,欧洲移民大量涌入北美,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音乐文化,其中英国音乐的影响最大。最早期移民者从欧洲大陆来美国。然后开始向西部拓荒,他们总是怀有多多少少的思乡之情,包括在西部生活的过程当中他们心中各种各样的情感,对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困苦、郁闷、欢乐、惆

怅等等各种情感都靠着这种本土的音乐来抒发。

听赏时,熟悉歌词。由老师带动学生学习用英文来演唱这首歌。3.接下来去拉丁美洲看看(展示地图)

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由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四大部分组成,包括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秘鲁、古巴等国家。

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元混合型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混合因素中,最主要的包含三种音乐文化因素:一是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在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拉丁美洲生活着印第安原著居民,古代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印第安人音乐文化是当时美洲的主要音乐文化,并得到了较高发展。)二是欧洲音乐文化(后随着欧洲移民统治者的野蛮入侵,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他们带来了欧洲的音乐文化),三是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16世纪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来的黑人,他们带来了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那么,这三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形成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拉丁美洲音乐文化。

师: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灵魂。除源于欧洲的圆舞曲(华尔兹)外,现在世界上主要流行的舞蹈大都产生于这一地区,如古巴的伦巴、阿根廷的探戈、巴西的桑巴等。拉丁美洲音乐的节奏很有特点,风格明显,式样丰富,具有充沛的火力、沸腾的热情和浪漫的情调。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三种不同风格的舞蹈。(播放桑巴、探戈、伦巴视频)

四、课堂总结:

翻开非洲和美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但音乐文化却跨越了辽阔的大西洋,成为两大洲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两大洲人民共同的最美的语言。

五、教学反思

走进西部读后感 篇4

西部,我曾不止一次对它产生奇妙的联想,那里是白雪一片,还是绿色盎然,那里的人民是热情的,还是羞涩的。我想那么遥远的地方,那里的习俗和文化肯定跟我们不一样。

西部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敦煌的莫高窟、拉萨的布达拉宫等,西部的自然风光也很美,如黄果树瀑布、西双版纳、大理的风光等。

西部的人也很热情,客人们一到了,他们就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食品来款待客人,能让客人们感受到西部的人情美、民俗美。

如今,西部已有了铁路,就是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冰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西部有许多文明中外的特产,如新疆的哈密瓜、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等等。

总之,西部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好,我们一定会看到它更大的进步。

走进西部读后感600字 篇5

在整个铁路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多年冻土,气候恶劣,突击队员的生命每天都被这座万年雪山——风火山威胁着。就在他们快要挖完隧道时,一件事让突击队员们始料未及,他们带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这座万年雪山向突击队员露出了狰狞的面孔。指挥部和北京科技组联合起来,要建造了一座大型高原氧气站。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终于建好了一座大型高原氧气站。经过科技人员及筑路大军的顽强拼搏、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终于建成了!建设者的勇敢、实干与创新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钦佩!

当我极有感情地读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后,忍不住读了一遍又一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深深地感动着我,鼓舞着我。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面对巍巍风火山,面对数百公里的常年冻土地带,面对高寒缺氧,他们没有退缩,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向困难挑战,为了祖国西部建设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对我今后的成长是一种鼓励与鞭策。在学习上,我遇到困难应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动不动就请教爸爸妈妈;吃饭穿衣不能挑三拣四,不攀比不浪费;多读书,读好书;在外多帮助同学及他人,在家多帮爸爸妈妈。无论做什么事情遇到困难时,我都要时刻想起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学习他们的拼搏、勇敢与创新的精神,自己吃点苦,与他们比又算得了什么!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会努力学习,不断地锻炼自己,长大

走进西部音乐教案 篇6

1、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战斗思路。

2、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它东起青海西宁市,南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

青藏铁路格拉段东起青海格尔木,南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142千米,其中新建线路1110千米,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到拉萨。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千米,多年冻土地段550千米,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的高原铁路。

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无人区”,要克服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天气恶劣四大难题。2005年10月12日,被人们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格拉段铁轨铺通。截止到2006年3月25日,青藏铁路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85亿元,其中用于环保工程投资达到12亿元,这在全世界单项工程用于环保的投资量中是相当罕见的。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1]

2014年8月15日,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开通运营

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1]。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4、援疆 《援疆》讲述了上海三代女人在三个时期支援新疆建设的青春故事。第一代女性夏有志50年代随军进疆,后成为兵团干部;第二代女性欧阳明月60年代志愿赴疆,后成为当地闻名的“马背上的教师”;第三代女性欧阳拉达大学毕业后,回到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的地方。剧中,在欧阳明月、徐等等、林蓝等人的帮助下,欧阳明月的恋人冯文博几经坎坷,终于使薰衣草在新疆扎根,让新疆成为世界薰衣草生产的第三大基地。而欧阳明月的女儿欧阳拉达,在新世纪接过了父辈的旗帜,致力于让薰衣草走向国际市场。

5、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6、陈巴尔虎旗

陈巴尔虎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地理坐标为北纬48°48′—50°12′,东经118°22′—121°02′,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区毗邻,南边接着鄂温克族自治旗,西与新巴尔虎左旗交接,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中俄边境线总长193.9公里(系水界)。该旗土地面积21192平方公里,人口5.9万(2012年)。2012年,陈巴尔虎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1亿元。

7、鄂温克 鄂温克族(俄语:Эвенки,旧称通古斯或索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1]。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之通古斯语族北语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1]。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2]。

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人群。他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知饮食文化

8、风火山隧道 风火山隧道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界于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全长1338米,进口轨面海拔4905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隧道所处风火山垭口高寒缺氧、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海拔4905米,年均气温零下7℃,寒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为“生命禁区”。隧道洞身全部位于冻土、冻岩中,地质岩层复杂,集饱冰冻土、富冰冻土、裂隙冰、泥砂岩等恶劣地质于一体。

9、白杨树的品格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她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白杨树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贵的.她可以当柴烧,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檩栋梁,可以制作农具,和养育她成长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在一些人眼中,几乎会忘记她的存在.可对于荒寒贫困的黄土地,她却是伟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着,装点着,给黄土地减几分贫寒和寂寞,增几分生动和美丽,因为,她的根已经和黄土地连为一个整体.白杨树并没有想到移栽和迁徙,哪怕她的残落枝叶腐化归于泥土,也要为这黄土地增添一点养分和活力.厚实的黄土地下,涌动着白杨树不朽的生命,黄土地酥酥地勃发了,一片片地延伸着绿。

10、老舍为什么要去草原

让乡土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 篇7

——以弥渡县密祉乡为个案的研究

音乐舞蹈系20070511班 指导教师 张宏伟副教授

摘 要: 目前民族民间音乐己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在音乐课程中适当引用乡土教材。有专家指出,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也就是“乡土音乐教育”,主张“让每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弥渡县密祉乡是“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发源地,当地乡土音乐资源十分丰富。把这些丰富的音乐资源引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既有利于丰富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弘扬当地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乡土音乐;校本教材;师资培训;传承发展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Local Music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A Case Study of Mizhi Township in Midu County

Abstract: Nowadays, national and folk music ha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society.The Full-time Compulsory Education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Trial Vesion), which was drawn up by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clearly provides that local musical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be properly adopted in music clas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Some experts also point out that the teaching of national and folk music is “local-color music education”, and so “every child should be taught to sing the native songs of his native place.” Mizhi Township, which 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Flowing River, a well-known “oriental serenade”, is quite abundant in local musical resources.The adoption of these valuable musical resources in the classroom musical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will help not only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music courses, but also to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local musical culture 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Key words: musical education;local-color music;school-chosen textbooks;teacher’s training;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引 言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这里居住着25个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各民族音乐文化风格迥异。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目前已经收集到的各民族的民歌、民族器乐曲共计

2[2]万多首,舞蹈6718套,戏曲曲牌2000多个,乐器200多种。

这是我省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儿女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使之为培养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献综述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多彩,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教育界也不例外。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明确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1992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中也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与乡土教材问题纳入实施大纲应注意的问题当中。体现了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乡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胡知凡主编的《艺术课程与教学论》中,针对音乐与美术教育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并有效运用在课程当中。体现了乡土资源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冯光钰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年0l期)中强调了学校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加强学校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袁平、魏胜的《利用赣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开展音乐教育的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02期)主张在赣东北音乐教育中积极开发利用赣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并对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推广。

虽则诸多文章论及乡土音乐引入音乐课堂,但有些乡土音乐资源丰富的地区还没有涉及此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弥渡县密祉乡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与当地冷清的音乐教育概况,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当地教育部门与学校重视乡土音乐教育,使当地传统音乐通过音乐教育发扬光大,永远流传下去。

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本课题研究采取的基本方法为个案调查研究法,在个案调查中进行探索、反思、总结、创新。把调查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了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有着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仅从目前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所收集整理的有关民间歌曲、曲艺音乐、舞蹈音乐、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工作的成果来看(全部收集工作尚未完成),民间歌曲的歌种有千余种,精选曲目约两万余首;曲艺音乐的曲种有300余种,精选唱段约有3000余首;戏曲音乐的剧种有200余种,精选唱段6000余首;民间舞蹈音乐的品种有近1500种,精选舞曲舳0余首;民族民间器乐

[3]曲集已出版发行近20部,收集独奏曲目近千首;民间乐种近百种,曲目已逾万余首。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一笔巨大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密祉乡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学校音乐教育现状

1.密祉乡的音乐文化传统

弥渡县密祉乡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是闻名遐迩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故乡,同时也是云南汉族民歌的发源地之一,许多世代相传的民歌均出自该地区。除《小河淌水》之外,还有《赶马调》、《猜调》、《耍调》、《十大姐》、《放马山歌》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优秀民歌。这些民歌对当地的戏曲音乐、舞蹈音乐、曲艺音乐、民族器乐曲等产生了重大地影响。弥渡县被誉为云南地方剧种“花灯”之乡,因受汉族山歌和白、彝等民族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花灯曲调。花灯又叫“跳花灯”,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流行于云南、贵州两省及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和地区。过去上元节时,人们载歌载舞“闹元宵”,男女手持巾、扇双双起舞,踏歌和乐,称为“跳花灯”。在歌舞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剧种,演出时,手持折扇和手帕,灵活运用各种步伐、手式及耍扇、耍帕的技法,形成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广场花灯表演是弥渡花灯在乡镇年节中传统的重要表演形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并且广为流传。在弥渡流传着一句俗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可见弥渡花灯的根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民间。

花灯演唱活动几乎遍及弥渡城乡,其中以人口集中的坝区、西南部的密祉和南部山区的牛街为主要流行区。密祉乡距县城南约20公里。每年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密祉灯会。届时密祉万人空巷,演员达四五千人,耍龙达40多条,盛况空前,至今不衰,反映了弥渡花灯的娱乐性和群众性。

密祉乡的文盛街(又名马食铺)是有名的丝绸古道上的一个古驿站。明末清初,我国与东南亚的商品贸易逐步繁荣起来,云、贵、川、广东、广西和西藏的各族人民将国内的盐巴、丝绸、茶叶及棉花、粉丝、腊肉等运往思茅、临沧、景洪及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各国,再将洋纱、布匹和药材运回国内,而密祉马食铺既是这条古驿道的必经之地,又是

[4]弥渡至南涧途中必宿驿站。这里客商云集,经济繁荣,是中原与西南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纽带。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背景成就了密祉乡独具特色音乐文化。

2.密祉乡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尽管密祉乡的音乐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但密祉乡的学校音乐教育现状却令人堪忧。据调查,密祉乡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完全小学六所。在六所小学中,仅八士完小有一名专职音乐教师,其他小学目前尚无专职音乐教师,由于师资紧缺,学校音乐课开出率很低。在对八士完小音乐教师鲁风琼的采访中,当笔者问到音乐教学是否引入当地音乐文化方面的内容时,她回答:由于没有乡土音乐教材,教师也没有精力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目前音乐课中尚未涉及地方性音乐内容。密祉是一个有着优良统音乐传统文化的乡镇,但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校音乐教育氛围,民间音乐活动的盛行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冷清,这个反差令人十分震惊。我们不禁要问,照此下去密祉乡优良的音乐文化传统还能够维系多长时间?当地政府和学校无视如此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这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少年儿童的成长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赵沨先生说过:“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音乐文化传统和多民族的国家,在艺术教育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应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而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和乡土教材的建设,可以设想,编写一套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音乐文献必读目录(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华民族的以及乡土的必读音乐文献),这对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5]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著名学者袁静芳告诉我们:“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1]乐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在乡土音乐文化与学校音乐教育之间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既让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在学校这片肥沃的土壤中继续存活、发展,又为提升“密祉花灯音乐乡”的文化品位找到新的途径。

二、利用乡土音乐文化开展学校音乐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要使密祉乡士音乐走进当地学校音乐课堂,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重点解决好教材和师资问题,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组织编写密祉乡乡土音乐教材

1.1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学生可接受性原则 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挖掘独具魅力的乡土的音乐。中小学音乐课程必须贯彻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原则,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每个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6]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乡土音乐教材应针对教学对象,编制与之相应的乡土教材,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别是幼儿及小学生,有些讼仇讽亲,爱恨感伤的曲子,或难懂的地方方言,不适合现代儿童教育心理,应不予采用。歌唱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应与学生的歌唱水平相适应,注意循序渐进。

1.2音域 在歌曲音域上应注意,对中小学学生选用的歌曲音域不可以太宽,若是音域太宽可作欣赏教材。童年期和少年期是发育的高峰期,特别是初中时期正处于变声期,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特别注意。

1.3注重材料的加工整理

这是当地音乐教师与教育部门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一些乡土音乐并没有经过加工整理,只是经口头传唱流传下来。如有条件应将其制成音像制品,使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

1.4避免选材的盲目性与任意性

由于乡土教材只是音乐补充教材,课时有限,所以编写内容不能太多,要具有代表性,努力挖掘内容健康,艺术性强、主题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

2.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

目前,我国中、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多数是在学习西方音乐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往往是了解较广却不够深入,特别是乡土音乐还相对薄弱,要对学生有效进行乡土音乐学习还有一定困难。但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还有相当一些长期生活在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他们不仅了解当地丰富的乡土音乐,更为珍贵的是他们熟悉这些音乐背后动人的故事和真挚而丰富的情感。他们对当地民间音乐研究相对较深,且具有表演和示范的能力。我们应该真诚向他们求教,热情地欢迎他们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向学生展示最具地方特色的乡土音乐,充分展示他们对劳动、对生活,用音乐表达的独特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对师资缺乏的密祉乡乡土音乐教育无疑是个有效的方法。

3.丰富课外活动 3.1采风

对于中学生,我们可以适当组织到各村寨进行采风,走进民间艺人,了解民间艺人,激励学生通过查、看、听、问等方式进行调查,从中进一步了解当地丰富的音乐文化。学生不仅在演唱和演奏风格上向民间学习,也在实践中懂得和具备收集、纪录、整理、研究民间音

[7] 乐的一般常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教师们自我继续教育的延续。3.2建立学校舞台,丰富学校音乐生活

[8]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发学生无限创造力和潜能。定期举办学校文化周或艺术节,为学生文化创新活动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表演富有当地特色音乐、舞蹈节目。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享受乡土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注重师资培训工作

[9]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地方乡土音乐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熟悉当地音乐文化传统的音乐教师队伍。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地方乡土音乐方面的培训,提高音乐教师乡土音乐文化知识及技能,并将其更充分、更有效地运用到音乐课堂中。

总之,将乡土音乐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还有很多方式和途径有待我们发现并有效地运用在音乐教学当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和研究,努力使家乡音乐在教学中搞得有声有色。

三、利用乡土音乐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学科对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1]音乐教育应当帮助人们尽可能充分地分享音乐作品中创作出来的表现性,以便他们得以体验那些作品中捕捉到的对感觉的探索与发现。音乐教育还应当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投入音

[10]乐创作,通过创作来体验他们自己对感觉的探索与发现。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中小学校来说,核心是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问题,让创新的种子播撒进广大少年儿童的心田。把乡土音乐引入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乡土音乐是当地人民千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乡土音乐来自于民间,是先民们即兴编创,口耳相传,以非物质的形式积淀于人的意识的艺术形态,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学习乡土音乐有利于继承先民的创新意识,了解先民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创新是一种实践活动,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学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知,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和了解家乡的音乐文化传统,会唱家乡的歌,会跳家乡的舞,会演奏本民族的乐器,在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再次,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广博深厚的知识技能和多种能力基础上的一种特殊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整合音乐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将当地优秀的乡土音乐整合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通过聆听、演唱、演奏家乡音乐和音乐评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地想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新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13]学生在教学中是真正的演员,应是舞台的真正拥有者。乡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单向性的信息交流,在教学中教师直接控制着教学过程,支配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14]教师的附庸。进行乡土音乐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15]建构者。密祉乡的中小学生中,平时接触家乡音乐的机会较多,有些家庭全家都是花灯音乐的爱好者,其中有些家庭还被誉为“花灯世家”,在这样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对家乡的传统音乐并不陌生,甚至比音乐教师懂得还要多。在进行乡土音乐教学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结论

乡土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不仅对培养优秀人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的实施,密祉乡得天独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一年一度的花灯盛会被誉为“东方花灯狂欢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成为全省的文化特色乡之一。要使密祉乡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把学校作为地方音乐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让密祉乡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28.[2]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7.[3]苏升乾(主编).形势与政策[M].海南出版社,2005.5.[4]弥渡县委宣传部.文盛街古驿道简介[EB].http:///xuekejiaoxue/yinyue/jyjxll078.htm.2006,6,8.[12][7]袁平、魏胜.利用赣东北民间音乐文化开展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2).[8]丁锦宏(主编).教育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208.[9]马磊.对乡村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索[J].中国音乐教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10]佚名.给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EB].中国音乐教育在线.2006,5,25.[11]曹理、缪裴言(主编).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7.[12][美]贝内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5.[13]蒋攀.谈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育[EB].http:///2005/educational-reseach/discourse/200312030.htm.[14]曹理(主编)学科教育学大系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9.[15]胡之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76.指导教师评语:论文以弥渡县密祉乡为个案,分析了密祉乡音乐教育现状与当地优良音乐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进而提出让乡土音乐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思路,途径和方法.选题新颖,视度得当,观点正确,论据较充分,材料翔实可靠,各项目齐全.指导教师:张宏伟

走进音乐的深处 篇8

阳光冲破了云层,千万道光线从天空中照耀下来。黎明到来了,小魔女又该出发了。她把七彩音乐袋挂在扫帚尾,然后坐上扫帚,飞向蓝天。

她是专管人间音乐的魔女,负责把音乐传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充满音乐,充满欢乐。

在某音乐厅里,一位青年用手拉动弓弦,却发出一个刺耳的音声。他憋红了脸,站在舞台上,不断对观众席的几个人鞠躬,并说:“对不起,对不起,请再给我一次机会。”看来青年是在应征,而观众席的评委都皱起了眉头。小魔女赶快解开一个紫色的音乐袋。这时音乐像水面的波纹,一圈一圈地在音乐厅中扩散开来,那样空灵清澈的声音,那样充满感情的声音,像是带着清凉水气的茉莉花香,随着呼吸渗入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突然,小提琴优美旖旎的旋律加了进来,如此迷人,如此沉醉。良久,评委们从琴声中醒来,说:“你被录用了。”音乐是生命之声,成就了人的梦想。

空气中充满了僵硬的气息,一对情侣背对背坐在椅子上,女生嘟起了嘴,一副生气的样子。看来,他们之间发生了争执。小魔女解开一个粉色的音乐袋放在椅子中间。缓和而灵动的音乐像是浪漫的诉情语,熄灭了两人心中的.怒火。音乐是沟通人心灵的桥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哇哇哇”小孩的哭啼声从一间房间中传出来。小孩的母亲抱着他,不断走来走去,并用手轻轻拍打小孩的背部,嘴里喃喃:“宝贝乖,不哭,不哭,哭得妈妈心都碎了。”小魔女解开了一个红色的音乐袋。温和而轻盈的摇篮曲,在房间里蔓延开来。音乐如同丝巾般围绕着母子俩,把他们的心捆在爱中。小孩渐渐睡着了,母亲也安心的笑了。音乐是爱的诠释,催赶着人情冷漠。

夜降临了,小魔女该走了。她把最后的一个黄色音乐袋在空中打开。顿时,阳光般温暖美好的音乐飘落到人间的每一个角落。

小魔女使人间充满音乐,也使人类走进了音乐的深处,那是一个充满梦想,充满温暖,充满爱意的地方。

让音乐走进心灵作文 篇9

一首歌,让我和这个世界相知相融。

一个浪迹天涯的梦想,一句春暖花开的承诺,一身刀光剑影的行袍,一场千里之外的邂逅。

一个流浪的女孩,没有翅膀,很平凡,像个小傻子,每天听惯了音乐的潇洒,每天都被那种无望的情绪彻底打败,彷徨,但不堕落。

一首歌,让我和世界的距离缩短。

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爱音乐的人,爱得排山倒海,骨子里的倔强在别人看来往往是不可理喻的。天空清澈的夜晚,总喜欢扬琴叮叮咚咚的声音,像是一个满腹心事的宋朝女词人轻声吟唱。寂寞、苍凉和一点点呼之欲出的恐惧,让我选择周杰伦或者摇滚。

烈日当空照的闷热长街,有个孩子穿着前卫的时装,超酷的发型。那个孩子就是周杰伦,是他的音乐让我懂得孤单的人是没有问题的,是他的音乐让我喜欢春日的樱花,夏日的田田荷叶,秋日的魅力枫林,冬日的夜雪。

而摇滚总是给人一股春末夏初的味道。每次听到它,我都能敏锐地感受到悬浮在空气中大把大把的水分子,附在睫毛上变成了眼泪。摇滚总会激起一股穿堂而过的黑色旋风,风中盛开着寂寞,灼灼的.光华烧疼了我浅褐色的瞳孔。摇滚总是给人一种向后退的感觉,一直退到有个黑色的角落,可以让我依靠。我不知其他人是否是这个感觉,总之我是这样的,坐在角落里,营造并且守候那个角落里的美丽,热血沸腾或者全身僵硬。

享受孤独的滋味,不想有人靠近。

朋友说可以在音乐里自由地飞翔,一直飞过太阳,飞过月亮,飞过苍山峡水四季春秋,飞过绵延的河流和黑色的山峰。我想我没那么自由,但可以让音乐走进心灵,哪里有音乐,哪里就有爱。音乐之所在就是花开不败的天堂。

让音乐走进你我的心灵。

上一篇:保安员调整方案下一篇:2023年上海信息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