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摘要】
《计划》提出2011—2013年黄冈市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及具体措施。到2013年底,全市共新建和改扩建180所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资源进一步扩大,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明显提升,保教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日趋优化,学前三年适龄幼儿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统筹规划学前教育发展:在编制本地学前教育十年布局规划和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分步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学前教育机构布局、满足幼儿就近入园、加强保教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能力建设等各项工作措施。
●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努力建设好乡镇中心幼儿园。2011年-2013年,市政府每年将新建一批乡镇公办幼儿园作为办好十件惠民利民实事之一。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模式。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科学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比例。
●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努力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落实幼儿教师待遇。
●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学前教育教学改革。避免和防止片面追求超前教育和幼儿教育“小学化”。健全城乡幼儿园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
●切实加强学前教育的领导与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加大财政投入。县(市、区)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有合理比例,未来三年有明显提高。建立督导评估机制。
正文: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冈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黄政办发〔2011〕7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黄冈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日
黄冈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1〕27号)精神,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鄂政办发〔2011〕6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517所,在园幼儿(含学前班)124878人,幼儿园教职工9055人(其中,专任教师3333人)。公办幼儿园46所,在园幼儿(含学前班)61020人,教职工1811人(其中,专任教师737人);民办幼儿园471所,在园幼儿63858人,教职工7244人(其中,专任教师2596人)。城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90%的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3.14%。
(二)主要问题。一是普及率不高,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体制不完善,办园主体责任不明确;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办园条件差;四是办园不规范,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有待加强;五是幼儿教师待遇缺乏保障,农村幼儿教师待遇偏低。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按照改革创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和公益、普惠的原则,推进和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为适龄幼儿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到2013年底,全市共新建和改扩建180所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资源进一步扩大,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明显提升,保教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日趋优化,学前三年适龄幼儿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二)具体目标
——2011年,全市共新建和改扩建70所幼儿园。启动幼儿园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程,幼儿教师专业资格合格率达到60%以上,保教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40%以上。
——2012年,全市共新建和改扩建60所幼儿园。幼儿教师专业资格合格率达到70%以上,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40%以上,保教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60%以上。开展幼儿园办园水平等级评估,全市所有登记注册幼儿园办园水平达到三级以上标准。——2013年,全市共新建和改扩建50所幼儿园。到2013年底,全面完成新建和改扩建180所幼儿园目标任务。幼儿教师专业资格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具备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60%以上,保教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幼儿园办园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3-4所,创建市级示范幼儿园20-30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一级幼儿园以上标准,其他幼儿园60%达到二级幼儿园以上标准。办园条件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学前三年适龄幼儿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三、主要措施
(一)统筹规划学前教育发展
各县(市、区)从实际出发,分析人口出生趋势,统筹规划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前教育机构布局与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快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在编制本地学前教育十年布局规划和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分步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学前教育机构布局、满足幼儿就近入园、加强保教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能力建设等各项工作措施。
(二)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1、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公共资源,优先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积极支持公办优质幼儿园通过办分园、强园带弱园等模式,建立符合当地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的幼儿园发展共同体。新建、改建、扩建的幼儿园,要达到201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建设标准》,园舍建设与基本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配备同步跟进,建一所合格一所。
2、努力建设好乡镇中心幼儿园。2011年-2013年,市政府每年将新建一批乡镇公办幼儿园作为办好十件惠民利民实事之一。乡镇以下农村小学办园可实行校园一体化,幼儿园可附属于当地小学,但要做到场地、教学、管理、经费、人员相对独立,防止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园可招聘因定编定岗分流的中小学教师,经过学前教育培训后到幼儿园任教。各地新增加的学前教育资源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村办园建设应本着安全、实用、够用、节俭的原则,切忌盲目修建规模过大、设施超标的豪华幼儿园,杜绝浪费和加重财政支出。
3、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县(市、区)人民政府积极研究制定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具体政策,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规范化的民办幼儿园。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和监管,对未达到基本办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要加强指导,限期整改,逐步规范,经整改合格后颁发办学许可证。对不具备办园条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问题的无证园所,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当地教育、卫生、工商、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通过联合执法检查予以撤销。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民办园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坚持与公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根据民办幼儿园的实际,有计划地实施各类培训,推行公办幼儿园带动民办幼儿园、强园带动弱园的模式,不断提升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
4、发展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模式。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科学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比例。在政府承担主要办学责任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为每个适龄幼儿提供入园机会。通过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资金投入,创新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公益团体、基金会、事业法人等举办幼儿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法实施细则》,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和办学理念的引导,不断提升民办幼儿园的整体办学水平。
(三)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完善幼儿园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积极选聘正规院校幼师毕业生充实幼教队伍。加大转岗学前教育的小学富余师资培训力度,实施农村幼儿教师特岗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合同制”幼儿教师,基本满足各类幼儿园师资的需求。
2、努力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幼儿教师专业培训体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实施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工程,依托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省幼儿师范学校,对幼儿园园长、教师实行全员培训。以县(市、区)示范幼儿园为龙头,实施园本培训。启动保教人员专业资质达标项目,提高后勤人员持证上岗率。
3、落实幼儿教师待遇。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和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和制定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指导性意见,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积极探索对辖区非公办幼儿园教师进行统一管理的办法,保障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1、深化学前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智力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避免和防止片面追求超前教育和幼儿教育“小学化”。
2、健全城乡幼儿园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加强示范园建设,扩大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加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力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实施城乡“园对园”的合作助教项目,建立城乡幼儿教师“结对子”和城乡园长互派制度,开展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
(五)切实加强学前教育的领导与管理
1、强化责任落实。县(市、区)政府把学前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把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和落实幼儿园建设的政策举措,组织实施好幼儿园建设项目。组织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和管理。落实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1至2次联席会议,通报学前教育工作情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协调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2、加大财政投入。县(市、区)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有合理比例,未来三年有明显提高。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研究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政府、举办者、家长等合理分担成本的机制。落实贫困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制度。
关键词:贫困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0年11月24日,为有效缓解学前教育存在的“入园难”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县为单位来编制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增长、幼儿园数量快速增加、在园幼儿规模迅速扩大、幼儿园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显著提升。[1]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各省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和落实情况来看,仍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广大西南部贫困地区,由于受自身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在经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占兰指出,“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各省市的持续推进,38.7%的省市即12个省市将在2013年就完成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0%的普及计划;74.2%的省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在2012年将超过60%,预计可提前或按时完成普及目标;普及进程较慢、困难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它们经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仍然在59%以下。”[2]因此,如何提升西南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成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真正难点所在。本研究选取了地缘结构、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在重庆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S贫困县作为自己的研究个案。通过对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园长访谈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了解该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S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情况分析
S县地处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全县占地面积3 012.51平方公里,共辖32个乡镇。截至2010年底,全县户籍总数18.73万户,总人口539 606人,常住人口为41.5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7.1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65.45%。全社会常住人口就业人员24.19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0.78万人、7.50万人和5.91万人,农业产业人员占常住就业人员的54.6%。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7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36元。[3]与同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 810元相比,S县城乡居民人居纯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3.23%。全县总共有登记注册的幼儿园183所,在园(校)幼儿总数16 282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数130所,在园幼儿10 817人,这包括公办示范幼儿园(独立园)1所,在园幼儿1 030人;农村小学或教学点附属幼儿园129所,在园幼儿9 787人;民办幼儿园53所,在园幼儿5 465人。辖区内0至6岁未入园幼儿数27 007人,农村留守儿童数6 618人;幼儿教职工总数531人,其中公办教师人数250人,聘用教师人数143人,公办职工人数59人,聘用职工人数79人;在学历情况上,专科及以上学历者210人,幼师、中师及中专学历者94人,高中及以下学历者227人;在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上,获得教师资格人数246人,幼教专业人数83人,小学转岗教师人数112人,其他90人。以上就是该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情况。
二、S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取得的成效
S县在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与满足社会需求的重点领域。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区小区配套为主、改建扩建为辅,农村因地制宜、新建改建并举的原则,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初步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解决学前教育需求剧增与资源不足的矛盾。
1.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增长
为支持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学前教育存在的“入园难”问题,S县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在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资金3 157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90万元,民间自筹资金978万元的总投资下,用于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发展。[4]截至2012年底,已拨改扩建经费的学校有48所,经费总投入达到1 334万元。在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上,对其进行的改扩建资金投入达到30万元;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117所,对其进行的改扩建资金投入达到973万元;落实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扶持政策,推动民办幼儿园持续健康发展,对其进行的资金投入达到320万元,为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该县专门拨出市级专项资金235万元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进行资助。为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S县还计划新建一所示范园,对其进行资金总投入达到441万元。以下就是S县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学前教育资金安排情况表。(见表1)
万元
2.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S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教育工委、县教委以“民生教育”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制定出台了《S县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坚持以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原则为方向,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保教质量为重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完善政策举措为保障,全面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进程。通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以及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等措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解决幼儿6 750人入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3所,解决幼儿2 070人入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36所,解决幼儿1 800人入园。全县幼儿园总数(含班、点)从2010年的183所增加到2012年的256所,其中独立建制的幼儿园从2010年的130所增加到2012年的196所,初步实现了以县示范园为引领,乡镇中心园为骨干,小学附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3.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全县在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严格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开展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的通知》(渝教基[2011]79号)的要求,分春、秋两季开展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县共认定的普惠性幼儿园有142所,占全县幼儿园总数(含班、点)的55.8%,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有11 953人,占全县在园幼儿总数的88.2%。在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同时,全县严格按照市级文件的要求对普惠性幼儿园进行资金奖补,奖补资金严格按照民办幼儿园每生每年400元,城市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办园每生每年300元和公办园每生每年2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与此同时,在全县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财政资助,全县受助贫困儿童1 334人,资助金额达150万元。截至2012年底,全县基本上实现了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园格局。
4.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S县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作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工作的重点。印发了《S县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三年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加强新入职教师培训、核定幼儿园教师编制等举措,不断充实幼儿园保教人员。截至2012年底,全县教职工总数从2010年的531人增加到2012年的1 236人,新增教职工总数705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从2010年的393人增加到2012年的778人,新增专任教师人数385人。在扩充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通过全额拨款的形式,将全县的幼儿园教师纳入国培、市培和区县级培训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县幼儿教师参培总人次达到994人次,参培率达到80.42%,培训经费达99万多元。通过以上举措,该县的幼儿园教师人数、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5.保教内容和保教行为得到不断规范
从2012年秋季开始,该县正式取消小学、幼儿园学前班设置,要求小学附属幼儿园必须办成小班、中班、大班齐备的幼儿园。科学规范保教内容。要求全县各幼儿园要认真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合理确定并均衡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注重幼儿教育的全面性、综合性、启蒙性和趣味性。严禁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严禁以集中授课或变相集中授课的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拼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珠脑心算等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严禁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等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准开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教育实验,不准给幼儿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准组织幼儿进行任何形式的测验、考试和竞赛活动;严禁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名义向幼儿园推销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幼儿园不得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通过上述举措,该县学前教育的保教内容和保教行为得到不断的规范。
三、S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学前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无疑大大加快了S县学前教育的发展步伐。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与重庆市财政薄弱县,仅2011年,S县的学前教育经费总支出就达到2 625.37万元,与2010年相比,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上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与S县当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支出和地区生产总值相比,学前教育经费总支出分别只占到了1.79%和0.032%。[5]同时,这有限的财政资金也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问题,城区办学规模较大、办学质量较好的示范园和公办园往往得到较多财政资金的支持,而广大农村地区的村附属园和民办园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例如,在幼儿园等级评定上,虽然有些村附属幼儿园和民办园已评定等级,但从未享受过改扩建经费支持的幼儿园就有25所,从未评定过等级也从未享受到改扩建经费支持的幼儿园仍有38所。这些幼儿园在教育教学设备、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办公经费上存在明显的不足。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S县有半数以上的公办幼儿园附设在乡镇中心小学,这些幼儿园的办园规模较小,一般只有5~8个班,班级人数也多在30~40人左右。由于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些幼儿园基础设施十分简陋,除了教师的办公室外,没有盥洗室、保健室、活动室等基本的功能室,幼儿园的游乐设施、活动器械、玩教具等更是匮乏,有些幼儿园甚至连厕所都没有。
2.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福利待遇普遍较低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及经过国培、市培、县培和园培等一系列专业培训,S县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现实发展需求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专任教师的文化程度上,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有32人,专科学历者有298人,中师学历者有187人,中师及以下学历者有185人;在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上,本专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有116人,本专科是其他专业的教师有198人,函授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有144人,正规幼儿教师只有87人,职高幼师66人;在教师的年龄段区分上,25周岁及以下者有160人,25至35周岁者有274人,36至45周岁者有210人,45周岁及以上者有134人,幼儿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在幼儿教师的编制和福利待遇问题上,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不断推进,S县的幼儿园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这需要更多的幼儿教师来填补空缺,但是由于编制问题,大多数幼儿园只能招聘一些编外教师。通过实地调查显示,在S县1 236位幼儿教师当中,有正式编制的幼儿教师只有203人,在编教师只占幼儿教师总数的16.4%,这使得这些编外教师在基本待遇、工资水平、职务晋升和在职进修等方面得不到保障,造成大量幼儿教师流失。
3.保教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S县在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过程中,把工作重点过于集中在加快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上,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为追求入园率而忽视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非常普遍。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经费投入上,由于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办园条件差,使得一些新建或改扩建的幼儿园存在着环境(包括园舍设备、玩具材料等硬件条件)不达标,班额过大的现象;其次,雇佣不合格的幼儿教师,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加大了对幼儿教师的需求,而有些幼儿教师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加之部分教师来自小学转岗教师,他们往往用教小学生的授课方式给幼儿上课,使得“小学化”现象凸显;再次,家长不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对学前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对部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求幼儿园开设相应的课程,而幼儿园为了生存,往往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迎合家长的要求,不仅专门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还要每天布置这三门课程的作业;最后,由于幼儿教师数量不足以及专业素养不高,使得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更加棘手,从对3所公办园和20所村民办园的调查中发现,这3所公办园和20所农村民办园的师幼比分别是1∶9.8和1∶25,教师专业对口率分别只有52%和31%。
4.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机制严重缺失
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落实的重要机制。地方政府作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责任主体,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对破解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职责和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导与评估工作也是各级政府顺应学前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之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以县为单位来编制和实施,因此,建立县级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机制对促进该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S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主管官员的访谈了解到,该县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科室,学前教育隶属于基础教育科,该科室只有三名工作人员:科长、副科长,还有一位协助副科长工作的科员。科长原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主要职责是对义务教育进行监管,并不直接管理学前教育事业。所以,实际上主管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人员只有两位,副科长和一位协助科员。由于管理人员和经费的限制,使得S县实际上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督导考核评估工作室。由于学前教育督导考核评估机制的缺失,使得S县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5.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于整体发展水平
S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基础薄弱、资金不足、师资短缺、管理机制落后等问题。从2013年S县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的信息表中可以发现,在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的改扩建规划当中,存在资金需求和师资配备的巨大缺口。在对2011年和2012年S县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投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在过去的两年中,S县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分别只有513万元和416万元,而要在2013年,完成该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普及目标,还需新增投入3 675.5万元,这其中包括农村幼儿园功能改造2 136万元、保教设备投入697.5万元、生活设施配备投入842万元;在常规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需申请中央补助资金8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431万元,县级补助资金42万元。与此同时,S县在经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等措施,农村幼儿园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与急速增长的入园需求相比,现有的幼儿园教师数量难以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加之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有保障,使得大批农村幼儿教师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的大量流失。同时,由于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的落后,导致大量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可以说新旧问题的相互交织,使得S县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
四、提升S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效的建议
1.强化地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能职责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作为一项大型的国家普及学前教育的行动计划,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以及实施成效如何,地方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S县在面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时,地方政府应明确自身的责任主体地位,应强化自身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职能职责。首先,在思想层面上,应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地位和价值,应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个体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予以保障。其次,在经费投入上,应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建立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以区县级投入为主、统筹分配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在加大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对专项的学前教育经费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强化地方政府在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中的投入管理职责。最后,在监督管理上,为保障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得以贯彻和落实,政府部门应改革和创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应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的管理职能。
2.提升幼儿教师师资培训水平和福利待遇条件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需要大量合格稳定和专业化的幼儿园师资队伍。面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和福利待遇普遍不高的局面,S县在引进幼教人才时,应建立严格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质量关。在引进幼儿园教师之后,应进一步加强对转岗教师、非专业人员等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应建立县级政府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专项资金,将各种类型的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当地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确保培训质量。应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的有利条件,完善市、县、园三级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保教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实施与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在加强幼儿教师专业培训的同时,应重视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完善幼儿教师的编制体系,把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管理序列,建立幼儿教师最低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非公办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进修培训、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3.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
伴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S县为有效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确保学前教育保教质量。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力度,应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严格的幼儿园准入制度和督导评估监测制度,建立园长、教师的考核和资格评审制度,不断提升幼儿园园长、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应开展家园共建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幼儿教师应坚守教育理想,有专业自信,通过科学的育儿理念去影响家长,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价值观,帮助家长认清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弊端。最后,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的发展是既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为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应为小学教育做好准备,小学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幼儿园教师一些指导,要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以保障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由此形成社会、家庭、幼儿园与小学“四位一体”共同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有效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
4.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机制
2012年教育部为督促地方政府认真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规范办园行为,将开展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列为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并于当年4月正式颁布《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6]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制度作为新时期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与教育行政手段,它不仅可以有效监督、控制和保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准确执行,防止出现偏差,而且可以获得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监督指导,为政府和教育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建议,从而改进学前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7]因此,S县在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发展进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机制,提高本县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本县学前教育督导考核与评估结果的应用机制,解决本县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有效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以保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县域内的有效贯彻落实。
5.农村学前教育应纳入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
据测算,到2020年全国要实现学前儿童毛入园率85%的目标,需新增1 803万在园幼儿,其中城市贡献率7.76%,县镇和农村贡献率92.24%。[8]因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今后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S县在推进本地农村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本县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建立切合自身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首先,在经费投入上,应建立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集体经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家庭适当分担教育成本”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9]应建立学前教育扶贫资助制度,县级财政应对经济薄弱的村镇和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进入幼儿园给予资助,优先保障农村薄弱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其次,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应建立“以县为主,县乡结合”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县、乡(镇)、村发展和管理学前教育的责任。最后,应建立健全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待遇和培训制度,应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和待遇问题,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工资保障和收入增长制度;应强化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形成制度化、专门化和经常化的局面,以确保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稳定与专业素质的提升。
答:2014年11月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二期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国家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二期行动计划》提出以下原则:坚持公益普惠,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公办民办并举,努力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新增资源重点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注重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标准,破解发展难题;强化政府职责,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落实地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发挥中央财政引导激励作用。
《二期行动计划》提出以下目标:到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左右。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其他农村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有较大增长。初步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显著提高。
问: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二期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扩大总量。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重点解决好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老城区改造和人口流动的实际,重点解决好城镇及城乡结合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努力增加残疾适龄儿童的入园机会。
二是调整结构。调整资源结构,扩大城乡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调整布局结构,努力实现就近入园、方便入园。调整投入结构,在继续扩大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三是健全机制。完善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努力做到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保发展。健全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核定、补充制度,依法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合法权益。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
四是提升质量。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全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提高幼儿园教师、卫生保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办园水平,各类幼儿园的师资、班额、玩教具、园舍等逐步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问:如何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
答:《二期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以县(市、区)为单位制订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公办园布局,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加大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政府和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各地可以参照教育部门举办的公办园财政投入和教职工管理政策,出台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的具体措施,提高其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对规划、建设、移交、举办以及回收、补建等作出具体规定。2015年年底前,城镇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
问:如何扶持普惠幼儿园发展?
答:《二期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要落实用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办园。各地要根据普惠性资源布局和幼儿入园需求,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等方式,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参照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适当补贴。2015年底前,各地要出台认定和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实施办法,对扶持对象、认定程序、成本核算、收费管理、日常监管、财务审计、奖补政策和退出机制等做出具体规定。鼓励民办园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满足家长不同需求。
问:如何保障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资金投入?
答:《二期行动计划》指出,各地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学前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地方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并按规定程序调整保教费收费标准,将家庭负担控制在合理范围。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要最大限度地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力度。
《二期行动计划》指出,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地方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除继续鼓励地方完善幼儿资助制度、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外,还将原来的校舍改建类和综合奖补类项目整合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奖补项目,支持地方改扩建和新建公办幼儿园、利用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并向中西部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引导和激励地方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问:如何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答:《二期行动计划》指出,各地要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通过多种方式补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完善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解决好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农村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引导和监督民办园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足额足项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二期行动计划》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幼儿园教师培养规划,扩大培养规模。鼓励地方建立完善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农村幼儿园培养一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教师。各地可聘任优秀的幼儿园退休教师到教师资源短缺的农村地区任教或开展巡回支教。建立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培训体系,各地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
问:如何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管理,提升保教质量?
答:《二期行动计划》分别从两个方面提出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管理,提升保教质量。
nlc202309012210
一是健全幼儿园监管体系。各地要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县级政府履行主体责任,有关部门按职能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和随机抽查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实管理力量,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资质、教师资格、办园行为、收费等的监管,建立幼儿园信息公示制度,及时发布幼儿园基本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教育督导部门加强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向社会发布督导报告。卫生计生部门要切实把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和指导,落实儿童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公安、质检、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指导。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定期自查自纠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对卫生、消防、园舍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消除,对事关幼儿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应充分征求家长委员会的意见。
二是加强幼儿园保育教育指导。根据幼儿园数量和布局,划分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安排专职教研员,定期对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及时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导向,着重加强对师资配备、教育过程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坚持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
问:如何确保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答:学前教育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改革发展任务相当艰巨,需要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二期行动计划》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二期行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科学确定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以县为基本单位逐级编制实施二期行动计划。
二是推进综合改革。各地要按照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省级和地市级政府加强统筹,县级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理顺办园体制,鼓励各地积极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幼儿园的办园体制改革,提高各类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化幼儿园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
三是强化资金监管。地方各级教育、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各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进一步督促幼儿园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加强对幼儿园经费使用和收费行为的监管,杜绝乱收费和乱摊派。
四是加强督导检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对各地行动计划的编制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各地要建立督导检查和问责机制,将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考核指标。
(2011-2013年)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0年12月,我乡共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共913人,基本满足幼儿入园的需要。但从总体来看,学前教育仍然是我乡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少,民办幼儿园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够平衡,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仍然短缺。为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期盼,根据《关于印发〈东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幼儿发展为本,合理调整我乡公民办幼儿园的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以保障改善民生为目的” 十二五发展规划,努力构建和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我乡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发展目标
(一)完善办园体制
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政府主导、集体和社会参与、公办和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公办幼儿园的办园主体为乡政府,鼓励村支持配合办园,扶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形成学前教育公办和民办相互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二)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建立以乡中心幼儿园为中心,分片区办好2—3所公办幼儿园的办园格局。到2013年,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并按省级优质幼儿园配置办园条件,公办幼儿园数量达到4所,满足辖区60%以上户籍幼儿的入园需求并逐年提高。
(三)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鼓励和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到2013年,新增民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数量达到6所,以缓解部分幼儿园规模过大等问题,20%以上的民办幼儿园达到县级优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建立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并按规定配足配好教师,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鼓励幼儿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学习,争取到2013年,园长、教
师、保育员、卫生保健人员等各类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公办幼儿园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0%以上、民办幼儿园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要达到30%以上。
(五)提高办园质量
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切实贯彻保教并重的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克服“小学化”、“保姆化”等倾向。到2013年,新增1所县一级幼儿园,办好家长学校,使学龄前幼儿家长和看护人普遍受到科学教育知识辅导。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逐年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所占的合理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和残疾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2、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在我镇设立的民办学校专项扶持资金中,加大对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扶持。
(二)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要全面整合和扩大使用学前教育资源,使公办民办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新莞人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1、合理布点,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继续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兴办村集体幼儿园。
2、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落实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三)健全教职工基本待遇保障制度
1、明确公办幼儿园的独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公办幼儿园按照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进行岗位设置。民办幼儿园按照国家规定的人员配备标准以及实际需要和岗位要求,自主聘用各类人员。
2、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卫生保健人员等均应取得岗位任职资格,实行持证上岗。镇财政为公办幼儿园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提供保障。民办幼儿园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依据幼儿园和聘用人员双方约定执行,要在保教费中按市规定的比例要求留取经费予以保证。民办幼儿园要按照劳动保障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教职工办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民办幼儿园教师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教师同等待遇。
3、完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开展制度化、经常性的学前教研活动,完善园本教研制度。加强名园长、名教师的培养,到2013年,要达到县规定的培训要求,即园长培训率达100%,专任教师培训率达60%。在各类教育评先评优中,学前教育教师要占一定比例。
(四)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
1、推进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工作。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和检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2、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加强幼儿园常规管理和教学、活动用书用品管理,规范办园行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防止“小学化”、“保姆化”倾向。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和教科研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保教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一、山阳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二、学前教育实施推进情况
(五)小区配套幼儿园及支持民办园、村办幼儿园建设情况。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目前,我县城市小区仅有丰阳花园小区1个,已配套建成明珠幼儿园1所。对镇中心幼儿园,除争取省市投资外每新建1所镇中心幼儿园县上补助30万元,改扩建1所镇中心幼儿园县上补助15万元。对民办幼儿园,根据建筑规模大小分别给予10到15万元的补助。对村幼儿园新建或改建根据规模大小也分别给予适当补助。力争通过3年努力,基本形成县、镇、村三级幼儿教育网络,全面解决全县城乡幼儿“入园难”问题。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0〕12号)精神,应对我市幼儿入园高峰,缓解入园压力,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列入2010年全市20项民心工程。近年来,我市积极优化学前教育机构布局,着力提高幼儿园师资队伍素质,建设了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1621所。其中,教育部门办683所,集体办412所,民办443所,其他部门办83所;在园幼儿20.64万人;幼儿园教职工1.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万余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70.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到来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市民对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规模出现萎缩,各类幼儿园数量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对民办幼儿园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管,出现一些无证园所。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使用政策未得到有效落实。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完善,办园条件有待提高。幼儿园师资队伍编制不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待遇偏低,其社会保障政策尚未完全落 实。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适龄幼儿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到2012年,公办幼儿园资源进一步扩大,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明显提升,保教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日趋优化,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5%,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二)年度目标。
--到2010年底,全面完成市人民政府20项民心工程确定的新建25所幼儿园的建设任务。新建、改建、扩建20所公办幼儿园,启动农村幼儿园提升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程和民办幼儿园扶持规范工程,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到2011年底,新建、改建、扩建50所公办幼儿园,60%的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标准化幼儿园完成提升建设任务,我市一级幼儿园增加50所,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达到70%。解决入园难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到2012年底,新建、改建、扩建50所公办幼儿园,全面完成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农村幼儿园提升建设任务。我市一级幼儿园再增加50所。具备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80%,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达到85%,保教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办园条件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5%。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三、具体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
1.统筹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区县人民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根据未来人口出生状况和外来人口变化趋势,按照原市建委制定的《天津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DB29-7-2008),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分步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学前教育机构布局、满足幼儿就近入园、加强保教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能力建设等各项工作措施。
2.盘活区域教育资源。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充分发掘本区县各类教育资源,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优先举办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积极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及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采取名园办分园、强园帮弱园等集团化办园模式,引导扶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园所建立发展共同体。
(二)加快建设,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1.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在全面完成2010年市人民政府20项民心工程确定的新建25所幼儿园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公办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到2012年底,新建、改建、扩建120所公办幼儿园并投入使用。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办幼儿园,要参照国家有关部委颁布的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标准进行建设。其中,城市幼儿园按照9班或12班的规模建设;农村幼儿园可根据实际,按照6班、9班或12班的规模建设。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以区县财政投入为主,市财政对经济困难区县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2.提升建设农村幼儿园。实施农村幼儿园提升建设工程。有农业的区县人民政府要按照我市一级幼儿园标准,对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提升改造。每个乡镇建设1至2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小学附设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应逐步实行剥离,独立建园,并合理配置公办幼儿教师。
按照我市农村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优选区域,合理布点,推进村办标准化幼儿园建设。经济条件好、生源充足且具备办园条件的村,可以独立举办幼儿园;生源不足的村,可选择邻村条件好的幼儿园,进行联合办园,实行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偏远、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供学前教育服务,满足农村广大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3.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实施民办幼儿园扶持规范工程。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掌握本区县民办幼儿园基本状况,优化新建民办幼儿园布局,积极鼓励有合法资质、良好信誉的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举办幼儿园。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引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力度。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服务。完善民办幼儿园准入制度,实行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民办一类、二类幼儿园的举办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和管理;民办学前教育服务点的举办由属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注册管理,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落实民办学前教育服务点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责任,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并监管。制定并实施天津市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暂行规定。2010年底前,完成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认证工作。对未达到基本办园标准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指导,限期整改,逐步规范对卫生条件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问题的无证园所,由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当地教育、卫生、工商、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通过联合执法予以关停撤销。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要根据民办幼儿园的实际,有计划地实施各类培训,推行公办幼儿园带动民办幼儿园的“片区联动”模式,不断提升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
4.推动落实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和使用政策。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按照《天津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严格落实公建配套幼儿园建设。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竣工后,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三个月内无偿移交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其用途。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成立由本区县建设、发展改革、配套、教育等部门组成的综合督查小组。2010年底,完成对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清查、回收任务。对未按批复的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的,2011年底前完成补建任务,交付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不具备配套幼儿园建设条件的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商应上缴幼儿园异地建设费,该费用由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区县幼儿园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用于幼儿园新建或改建、扩建项目。
5.实施“阳光乐园”工程建设。在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设立15个“阳光乐园”项目,主要扶持以招收低收入家庭子女和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幼儿园发展。经验收达标后,市、区县财政部门配送教学设备、玩具、教具。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阳光乐园”项目要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
(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1.深化学前教育改革。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树立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智力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避免和防止片面追求超前教育和幼儿教育“小学化”。
2.健全城乡幼儿园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加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力度,深入实施城乡“区对区、园对园”的合作助教项目,完善百名教师“结对子”和城乡园长互派制度,开展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
3.全面推进社区早期教育。构建区县人民政府统筹,以社区为依托,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和组织协同运作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每个街道、乡镇依托公办幼儿园或社区活动中心等社区资源至少设立1个社区儿童早期教育资源中心,每年为社区0至3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提供6次免费的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四)优化队伍,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整体素质。
1.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完善幼儿园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多途径拓宽来源渠道。扩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实施非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辅修学前教育第二学历或中期转入学前教育专业的政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农村幼儿教师特岗计划,每年选派300名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资质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合同制”幼儿教师,基本满足各类幼儿园师资的需求。
2.努力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程,依托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实施幼儿园园长培训项目。面向全市各类幼儿园,分期分批遴选300名园长进行培训,有效提高园长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市幼儿教研室为培训主体,实施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和农村幼儿教师全员培训项目。面向全市各类幼儿园,遴选1500名骨干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对5000名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以各区县示范幼儿园为龙头,实施园本培训。进一步完善幼儿教师专业培训体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启动保教人员专业资质达标项目,委托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对非学前教育专业在职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探索依托医学专科院校定向培养幼儿园保健医生的有效办法。
3.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区县人民政府要根据幼儿园办园规模和定编标准,逐步配齐配足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有农业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对辖区非公办幼儿教师进行统一管理的模式,做到统一聘任、统一签订劳动合同、统一调配,保障合格的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合法权益。
(五)加强领导,确保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强化责任落实。各区县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责任,着力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市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坚持实行市级统筹、区县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1至2次联席会议,通报学前教育工作情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协调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2.加大财政投入。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落实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幼儿园建设和本计划中各项任务的落实。研究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政府、举办者、家长等合理分担成本的机制。落实贫困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制度。
3.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区县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对本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将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纳入区县政府落实教育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1 基本现状
目前, 全县20个乡镇街道均产茶, 种植的无性系良种主要包括龙井43、迎霜、乌牛早、银猴、福云6号、福鼎大白、白叶一号、浙农139等十几个无性系良种。全县茶园基本达到无公害茶园生产条件, 多次被授予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全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 2005年被授予“全国无公害农产品 (茶叶) 生产示范基地县”, 2007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强县, 2009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 2010年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 同年又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于“中国茶文化之乡”。近年, “龙谷”茶在国内、国际名茶评比中累计获金奖20余次, 在201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龙谷茶”评估价值达8.16亿元人民币, 2012年“龙谷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确立为馆藏茶并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较低
我县茶叶生产以家庭经营、小作坊加工为主, 小规模生产、传统的茶叶加工方式导致基础设施落后, 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 产业化水平较低。
2.2 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少茶农和企业经销人员缺乏相关的茶叶安全生产知识, 只重视茶叶的色、香、味、形, 而忽视茶叶质量安全。一些小茶厂 (点) 卫生条件差, 多数茶厂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或检测手段落后, 难以落实有效的源头监控。
2.3 茶产品的结构急需调整
我县主产绿茶, 茶叶产品单一, 产品同质化严重, 大部分茶叶企业只关心“产品”, 不关心“商品”, 忽略了市场竞争与产品差异化。茶产品也缺乏深度开发, 产业延伸不够。
2.4 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处于低层次初级阶段
目前我县茶叶营销总体上处于粗放经营的低水平状态。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的营销管理队伍, 缺乏整合资源、产业政策研究和进行资本运作的能力。虽然近几年产供销一体的较大规模营销组织有所发展, 但比重小, 对茶叶产业贡献度低。
2.5 茶产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我县自然风光秀丽,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注重茶文化科技旅游景区及涉茶旅游产品的开发, 优化主题包装, 创新服务项目, 尽力拓展产业链, 着力提升消费者对我县茶业主导品牌的市场忠诚度, 提高茶文化科技旅游景区的整体效益。
2.6 茶业科技推广需进一步加强
茶叶科技普及率低,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由于茶叶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经费缺乏,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1) 茶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普遍较低; (2) 茶叶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3) 推广资金严重不足; (4) 推广体系不够完善。
3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 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的要求,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途径, 以精品特色为主线, 以提升品质、提升品牌、提升效益为重点, 坚持科技兴茶, 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组织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加快茶产业生态化、产业化经营进程, 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全县茶叶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4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进一步打响“龙谷”茶叶主导品牌, 初步形成具有茶叶特色的文化旅游及休闲养生观光产业。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 通过换种改植等技术措施, 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 良种率达到80%以上。推广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 加大茶叶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全县茶园达到无公害标准, 建成省级示范茶厂1家, 省标准化名茶厂2家, 县级示范茶厂10家, 县级无公害茶厂100家, 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茶叶总产量达到9000吨, 总产值6.5亿元, 农业人口人均茶业产值达到3000元。
5 主要工作
5.1 品牌价值体系构建工程
首先, 开展与中国茶叶博物馆等单位合作, 邀请上级茶产业技术体系和文化方面的专家到我县考察, 为我县茶产业, 特别是品牌提升工程出谋划策。采用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形式, 加强品牌宣传, 每年不少于3次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评比、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 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推介遂昌茶叶, 扩大“龙谷”品牌知名度, 提高我县茶叶市场占有率。开展“龙谷”品牌各类认证与认定, 积极参与公共区域品牌评估, 逐步提升品牌价值。
其次, 加强龙谷名茶开发中心建设, 完善品牌管理机制, 在“龙谷”茶叶主导品牌建设上实现“统一宣传、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包装”, 形成合力。引导和推动茶叶企业、行业组织对品牌的认知认同, 维护“龙谷”品牌商誉。开展“龙谷”品牌系列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经常性检查。明确生产者责任, 鼓励企业实行母子商标、双商标, 做到产品可追溯, 维护品牌的声誉。
5.2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重点扶持茶叶企业开展茶叶多元化生产和茶叶精深加工。吸引从事茶叶初、精制加工及茶产品综合开发的企业投资建厂, 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茶行业, 发挥其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与规范的生产经营方法, 改善与提高茶企业综合素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提供专业化服务, 依托龙头企业, 开展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工作, 筹建专业机械化服务队伍。加强专业协会建设, 鼓励成立与茶叶相关的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 强化行业管理, 在实施标准、茶叶品牌管理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5.3 市场与营销网络建设工程
拓展经销渠道, 继续鼓励企业、商家在茶叶销区的大中城市和销区茶叶批发市场设立稳定的销售窗口, 提高“龙谷”系列茶的市场占有率和遂昌香茶的知名度。加强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淘宝网遂昌馆继续推广应用电子商务, 拓展网上茶市。
5.4 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工程
首先, 加强科技合作, 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茶叶学会合作内涵, 完善科技合作项目, 充实合作内容。重点在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建设, 品牌产品加工工艺改进,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 茶叶质量安全监测、茶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筹建“遂昌县龙谷茶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 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 根据市场需求, 开展多茶类生产试验示范, 注重产品研发, 开发生产部分细嫩红茶和乌龙茶, 优化茶叶产品结构。引进与推广茶叶精深加工技术, 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 延长产业链, 如茶多酚提取、红绿茶豆制品生产、茶酒等, 结合休闲旅游开发茶旅游产品、温泉茶浴等。
其次,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根据茶叶生产需要, 适时举办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技术、茶叶病虫害防治与茶叶生产机械应用技能等专题培训, 每年不少于18期。
再次, 实施茶叶项目, 建设茶产业示范区。开展全国标准茶园创建工作, 实施遂昌县现代农业茶叶综合区项目。在大柘、石练、云峰、妙高等重点产茶乡镇建立茶叶产业化核心示范区, 完善基础设施, 建设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 促进全县茶产业的发展。
另外, 完善全县茶叶技术推广服务队伍, 做好茶叶技术干部自身知识更新, 不断增强业务工作能力, 制定并实施茶叶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 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技术;各涉农部门配合, 开展农业投入品及污染源管理。建立茶叶质量安全预警体系, 开展茶厂清洁化改造, 构建社会公认的茶叶质量保证体系。
5.5 茶文化旅游-延伸品牌平台构建工程
首先, 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 提升茶文化底蕴。积极发展昆曲茶艺, 充分运用载体, 重视茶文化宣传, 以核心理念打造“五个一项目”:“一句中心口号, 一个关于龙谷茶传说的故事, 一支昆曲茶艺表演队, 一套龙谷茶茶艺, 一块龙谷茶历史文化展示地”。
其次, 以茶文化研究会为平台, 组织宣传、文化、旅游、文史档案等部门, 突出特色, 提高质量, 讲求实效, 挖掘茶文化资源。依托县职业中专办学优势条件, 联合成立开办茶文化专业, 培养茶文化技术人才, 提升茶文化底蕴, 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茶文化。
再次, 开发“龙谷茶乡游”休闲旅游项目, 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融资等多种途径, 兴建一批茶文化休闲园、茶生态旅游观光园以及各种档次的茶楼茶馆, 营造茶文化氛围, 创造特色优雅环境, 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依托现代农业综合区示范园区, 开展茶乡旅游, 建成大柘环万亩茶园自行车道路, 建立一批旅游、观光茶园, 开辟茶乡游专线, 开设茶艺表演, 以及游客自采、自炒、自泡、自品尝等休闲体验项目。
6 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组建县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 以分管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 负责行动计划实施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化办公室, 与相关工作机构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机制, 推进规划目标的落实。
6.2 人才保障
有计划的引进与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茶叶专门人才队伍。根据茶产业发展需要, 继续开展科技合作, 充分发挥社会人力资源, 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 建立专家库, 为茶产业的发展解决技术及管理问题。
6.3 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