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学生就业建议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加坡留学生就业建议

新加坡留学生就业建议 篇1

不少中国学生在新加坡留学之后都选择了在当地就业,一方面是工作有保障,第二是就业压力也小于国内。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新加坡是一个劳工制度相对健全的国家,因此就业和福利上都有较大的保障,而且就业之后可以申请移民,获得绿卡。

试用期

一般公司的试用期为3个月,但少数公司为6个月。在试用期内雇主要考察员工的能力和表现,并提供适当的培训。而员工也可借这段时间适应公司的环境。除非有其它合约的束缚,雇主和员工双方均可在这段时间内提前1星期(或赔偿相等于1周的薪金)通知对方终止雇佣关系。当然,如果双方互感满意,员工使转为正式,通常其薪金也会有所增加。在试用期内,通常员工不享有正式员工所享有的福利,如病假、医药费报销等。

工作时间

新加坡的法定工作时间是每周44小时。大部分的本地公司为5天半工作制,即周一到周五全天(8小时)及周六上午(4小时)。也有不少公司(多为外国公司)采取5天制,但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9小时。在制造业生产线上工作的员工则通常为轮班制,其工作及休息时间因公司而定。

工资

工资通常按月发给员工,也有公司每半月发放一次。为防止拖欠员工工资,工资法规定工资必须至少每月发放一次。对于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雇主必须为他们缴交公积金。对55岁以下的员工,目前的总缴交率是工资的32%,其中雇主交12%,雇员交20%。所以他们所得到的实际工资为字面工资的112%,而可以花费的为80%。

休假

一般上员工在第一年和第二年会享有7到14天的常年休假,休假天数到第三年会有所增加,介于9到18天。除非是手术或住院,一般公司也规定一年累积病假不能超过2周。

花红

按照惯例,大多数公司都会在每年12月发给员工相等于1个月薪金的花红,称为第十三个月花红或年终花红。有些公司也根据员工的服务年限来决定年终花红的不同梯级,如1.1个月、1.25个月等。业绩好的公司也会在不定的时间发放特别花红,让员工分享公司的盈利。

工伤赔偿

根据工伤赔偿法令,员工因工作受伤或患病将获得雇主赔偿。因工殉职的员工,其家属将获赔偿。从1996年1月1日起,永久性受伤的最高赔偿额是14万7千新元;而死亡的最高赔偿额是11万1千新元。另外,雇主也必须偿付医药费、住院费等,并在员工疗伤期间照常支付工资给他。

裁员

一般公司都对被裁退员工有所赔偿。通常服务期少过3年的员工每年获得1星期薪金的赔偿,超过3年则每年获得1个月的赔偿。当然,具体的赔偿额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而定,没有一概而论。

辞职

新加坡留学生就业建议 篇2

一、就业情况分析

首先来看一下近三年临床专业本科生就业的总表 (表1) 。

以下就医学生就业情况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1. 升学人数多。

临床专业连续三年升学人数占了专业总人数的60%以上, 与当前就业市场对医学生的高学历要求有关。医学的专业性强, 就业面窄, 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向仍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 大医院医疗卫生人才集中, 大多数市级三甲医院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 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仍欠缺竞争力, 从而造成了医学生的升学热。

2. 一次性就业率低。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就业百分比下降并不是由于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 而是由于学校对于本科生就业有两年的暂缓期, 直到暂缓期满, 学生才陆续把就业手续全部办完。学生的就业医院大部分都是公立医院, 由于是本科生, 医院只跟学生签订试工合同, 无法解决编制问题不解决户口和档案, 所以很多医学本科生办理了暂缓就业手续, 把档案和户口暂时寄存在学校。造成初次就业率低的现象, 这反映了我国卫生事业用人体制的不完善。更有部分学生毕业当年放弃找工作, 继续备考研究生。这也是初次就业率低的原因之一。医学本科生的就业保障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避免学生有高投入低回报的初次就业挫败感, 不利于个体的职业发展。

3. 就业和升学留在大城市居多。

分析全部详细的就业数据我们发现, 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多为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 留在大城市者居多, 所占比例为95%以上, 极少有学生去基层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与本学院地处东部前沿发达城市有关, 再加上基层医院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基础资源薄弱, 不利于医学生医术水平的提高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此外, 学生升学的城市也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特大城市, 体现了医疗资源优势集中发展的特点。

4. 毕业率低影响就业。

每年学院都有因成绩问题不能按期毕业的医学本科生, 按照学位管理规定, 这些学生需要将没有通过的科目补考通过后才能拿到毕业证, 由此才能找工作, 并在一年以后考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否则, 基本等同于放弃所学专业。这部分学生通常是先办理结业手续, 然后租住在学校周围, 继续参加补考, 就业时间一般会推迟1~2年, 个别学生甚至申请退学, 造成人才流失。

5. 去企业工作人员比例低。

医学生课业占用时间多、专业性强、改行存在困难。在就业的学生当中, 去公司就业的比例很低, 且多数为医疗相关企业, 学生在社会实践经历和任职经历与其他专业学生比起来不占优势, 因此想摆脱医学行业的同学在就业时会有孤立感。这与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不强有直接关系, 也提示我们医科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和加强。

6. 就业新趋势———出国出境考医师执照。

由于国内医生的就业现状和工作现状都存在诸多问题, 在国内, 对于年轻的医生来说整个教育过程到就业, 成本高、回报慢, 部分学生开始把目光转投境外,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本科培养在国际上认可度尚可, 部分学生放弃读研, 选择去国外和境外考取医师牌照, 目前主要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地。

二、提升医学生就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1. 加强对医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的学业辅导, 提高毕业率。

国际上对医学教育比较公认的是精英教育[1], 临床专业的学制为五年, 专业性强, 对专业的学习要求高, 这也要求医学专业的本科生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可是在大学自由的氛围中, 往往会有学生因自制力差或专业认同感差而导致厌学, 如不及时干预, 很容易造成学生大面积挂科而无法按时毕业。因此, 加强本科阶段的学业辅导, 是提升就业率的基础性工作。

2. 提高医科生的综合素养。

医学本科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在学校的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 医学本科生的年人平均课外阅读量只有3.78本。课外阅读量少,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非医学专业的自然科学知识匮乏[2], 对医学课程体系进行增补, 开设通识选修课,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座, 加强通识教育的普及, 是有利于提高医科生的综合素养的方式。此外, 通过举办校园活动, 开展就业指导课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协作精神, 表达能力也是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

3. 课程设置与学分改革。

由于目前想要去国外考取医师牌照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 但考牌照前需要有国外当地医院的实习经历, 实习的申请必须是在大五学年, 以在校生的身份申请, 但这正好与国内学制的实习安排相冲突, 造成学生必须休学1~2年才能避开冲突, 时间成本高。如何安置好这类学生, 实现国外实习医院学分承认, 也是医学课程改革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将为学生的就业开辟新路径, 降低学生的考试成本。

4. 加强就业指导, 提升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医学院要构建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3]当前的就业指导队伍人手相对匮乏, 事务性工作繁重, 难以对学生进行分类个别指导。而且就业队伍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构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4], 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强, 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对提高医学生就业有重要的意义。也可征集管理学心理学的专业教师加入就业指导队伍。此外,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让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让有意愿去医疗以外行业发展的同学也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

5. 医院创新用人体制, 实现人才的正常流动, 为应届生顺利就业提供通常的渠道。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 深化户籍管理,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消除不同地区就业的政策性差别和制度障碍, 建立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自由流动的医学生就业市场。从制度层面保障医学本科生的就业权益, 让医学本科生不再顶着临时工的身份在医院工作, 让就业市场逐渐开放, 渐渐消除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 促进医学本科生的个体发展。

5.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布。

为在落后地区就业的医学生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以及就业优惠政策, 即使是落后地区, 也能有名师专家, 也能出名师专家, 从而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

三、小结

医学本科生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都比较大, 解决医学本科生就业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课程改革、学生管理、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医疗卫生系统人事改革等多个方面, 需要学生个人、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全面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综合素养及就业能力, 使他们能进一步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为医学本科生的就业开辟更多路径, 实现医学本科生个体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振珊.医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5) :50-51.

[2]江凌凌, 童燕, 刘晓鲁.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 2007, 9 (4) :108-110.

[3]王朵勤, 孟楠.医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366-368.

医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3

关键词:医学生 就业竞争力 就业对策

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毕业生人数增幅达5倍多,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矛盾日益凸显。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因此正确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由于医学的专业性较强,决定其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造成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多方面,而医学生本身的就业竞争力不足,是导致医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一、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1.自身原因

(1)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2)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3.社会原因

(1)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 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2)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 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 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營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 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 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3)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建议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所以,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

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

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

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

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4.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

5.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针对大学生就业建议 篇4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中国软件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其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2005年中国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907亿元,增长率达到33%。2010年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将步入成熟期。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

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这些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这“两重压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现实而又棘手的。许多毕业生都表示担忧,为了帮助到更多的大学生朋友尽快找到自己的就业出路,我针对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求职有所启发。

经历寒窗十载的大学生们如今的处境的确不容乐观,大多数用人单位以及绝大部分职位都需要聘用有经验的在职人士,而不愿雇用“一张白纸”的应届毕业生;连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一降再降,甚至有毕业生愿意“零工资”就业;不少学生千辛万苦地找到了一份工作,上岗后却发现并不是自己的乐土,一年下来竟换了六七份工作„„曾经的天之骄子再也不是“香饽饽”了。我认为认为,就业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岗位缺口大,而是岗位需

求与人才供给的不对称。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就业难,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又具体表现在:

一、定位不清,目标不明。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做不久,做不长,工作频繁变动。这客观上导致了大量的磨擦性失业;

二、眼高手低,缺乏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弱。

许多大学生盲目的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大学一毕业就会处于上流社会中,干所谓的“白领”工作,不用整天奔波忙碌,这种想法错的,现在普遍存在大学毕业生求职群体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

三、工作主动性弱,不爱自己的职业。

相当部分的求职者职业素养太差,对工作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还有一部分人的工作意愿很弱,浑浑噩噩过日子,根本没有工作的意愿,这也是近年来“啃老族”、“宅男宅女”等群体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一个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在面对任何危机时,都可以化险为夷甚至成为转机,在没有机会的条件下创造出机会,在不好的大环境中营造出较好的小环境。在此,我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和不断摸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专、本生参考。

一、认识自己,明确职业定位

大学生择业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以及能力、兴趣、特长等情况,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搞清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从而确定大致的选择方向和范围。其次,必须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即确定自己在职业中最看重的是什么。自己期望通过工作,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还是希望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亦或是为将来的长远发展而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技能?在搞清楚阶段性目的和价值取向之后,才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求职方向和目标。只有弄清楚了自己的择业标准,才能避免择业时的盲目。

大学生与在职人士相比,在工作经验、工作技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可能不如在职人士,但正因为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多数大学生在职场中往往保持着一个虚心好学的姿态,比职场“老人”表现得更为勤奋好学,苦活累差都不计较,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长此以往,职场新人们往往比职场老人更容易得到上司的肯定与认可。

二、调整观念,看懂职场需求

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现实中,大学生们有必要对价值观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大家都希望钱越多越好,这也是近年来大学生的主流职业价值观,然而,这种期望如果变成了“唯薪”主义,产生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家选择了钱多的工作而不是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这必将给长远的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当然,显而

易见的是对于高薪的要求也自然减少了很多职业,我认为,大学生朋友们择业期望不可太高,要实际一点,客观一些,有时为了满足主要标准,要勇于放弃一些次要条件。如果一味地带着攀比薪资之心去应聘,将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调整好求职心态后,还要能看懂职业的需求。对于自己想从事的职业要进行深入综合地分析,务必了解这个职业的学历、所需的专业训练、能力、年龄、性格特点等要求,同时弄清楚职业的性质、工作环境、薪水待遇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当然还要考虑到就业竞争机会。另外,我认为,除了对职业和岗位深入了解之外,还必须清楚公司文化和人文环境。这样就不会在费尽心思找到工作后,因为与自己的期望想差甚远而放弃工作机会。职场新人在工作第一年至少换三至五份工作的大有人在,他们总是在频繁地更换工作单位,许多人干脆走一步看一步,或仅仅以眼前的薪资作参考,或仅仅以环境是否舒适为指标,很少有人从行业发展现状、优劣势、发展前景预测等出发,理性而全面地思考问题,最终导致个人得不到长远发展。

三、立足根本,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求职难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不能为自己确立一个清晰的职业定位,给自己制定一个职业规划。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先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然后再寻求专业包装以获得更好的职位。在上海,众多高校大学生们选择通过专业机构来武装自己,增加自己求职时的砝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目前有不少高校老

师和专业机构在指导学生求职时往往向学生重点强调“简历如何写”、“应聘如何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等,但是对于找到一份“好工作”来说,这些只能算是 “表面功夫”,更重要的是确立职业定位,制定职业规划,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问题。

新加坡留学生就业建议 篇5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或就业问题,按其性质划分,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一般性就业问题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同时,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一)一般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从理论和实际上说,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急需大量大学生,也就是说,在我国相当长时间内,大学生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二)结构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具体说来,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学校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主要瞄准的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甚至非北大、清华的不要。另外,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被用人单位以“批发”方式要走,而许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则只能“零售”。二是学历需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研究生比较“抢手”,本科生的需求基本持平,专科生则比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三是不同地区需求反差明显。越是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的量越大;越是经济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大学生,接收也不积极。

(三)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问题。它与结构性就业问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相同的是:它们都表现为“人找事”与“事找人”。区别在于:结构性就业问题表现为有空闲的岗位,劳动者也有意去填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技术,不能适应这项工作的需要,因而不能就业;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则表现为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尽管有岗位空着,自身也不缺乏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只是由于个人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或待遇低等原因,因此,宁肯待业也不愿去填

补缺额。根据研究表明,大学生找一个工作并不难,但要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则比较难。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工作可找,而是不肯“贱卖”自己,不想把自己随便“嫁”出去,是想找一个“如意郎君”。自然地,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就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1.金融危机的余威使世界经济陷入了低谷,这无疑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2.高校扩招影响: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预计今年全国毕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660万人。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等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6.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7.学生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8.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三、对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1.政府: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此外要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

三是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要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托底安置;要认真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规定,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2.学校:

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可采取多层次多方面模式如精英模式-团体模式-制度模式-系统模式等去灌溉学生精髓,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含职业适应能力)和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度。

其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其一,由于高校招生的计划始终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因此,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都必须改行。如果没有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这些学生就只能失业或待业。其二,无论是创业还是各类性质的创新,都需要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没有以广博为基础的“精专”不是真正的精专。纵观企业界、科技界、文学界及其他各界的成功人士,依靠单一学科闯天下而成功者几乎没有。

最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3.大学生:

(1)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不需要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们的主观取向与客观需要不匹配。几十年来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方式使人们的创业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和某些舆论导向的影响下,又使许多学生在择业上形成了“就东不就西”和“就高不就低”的观念。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而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少有人问津;把注意力都集中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高收入、高福利单位,而对广大的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则不屑一顾。如果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改变,这种假性就业难的现象就很难消除。

新加坡留学生就业建议 篇6

建议一

设立“政府实习岗”行不行

王汝成: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王汝成提出, 政府机关可以设立一些适合大学生锻炼的“政府实习岗”。

王汝成解释说, 所谓“政府实习岗”不同于目前公开选拔的公务员, 公务员如今那么火, 就是大家都看中政府机关这个“饭碗”, 但能考上公务员的毕竟还是很少数, 更多的大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充当了“炮灰”。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王汝成建议是否能在政府机关设立一些“政府实习岗”, 这些“实习岗”虽然不需要通过公务员录用程序, 但也要经过相关的考试、面试, 提供合适的岗位吸纳一些毕业生进入政府“实习”, 在他们有了一定的实习经验后, 可以到社会上重新找工作。

另外, 王汝成还建议高校也拿出一些实习岗位提供给本科生。“对于高校来说其实也可以设置一些研究课题, 在这些课题组有一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实习岗位或者见习岗位, 公开吸纳本科生担任此项工作, 同时也给予一定的报酬, 这样一来, 也可以缓解一部分本科生就业的压力, 让他们在获得学士学位后还可以留在学校成为‘学士后’。”

在企业建立“实习生制度”

辛颖梅:全国政协委员、江苏擎天信息科技集团董事长

大学生就业难, 除了大环境影响外, “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辛颖梅建议通过建立“实习生制度”, 形成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实习生制度”是国际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它是指在政府的规范管理下, 用人单位有计划地安置尚不具备专业背景或行业经验的大学生进行生产和专业实习, 使其逐步完成职业化角色的转化, 以奠定良好的从业基础, 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辛颖梅认为, “实习生制度”不但可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同时也可为实习生提供积累相关工作经验的培训环境, 以及从学习到就业或者从无业到就业的缓冲机会。

“可以率先在软件企业实施‘实习生制度’。”辛颖梅表示, 一方面软件企业对人才需求迫切, 另一方面我国已有1180余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软件专业, 在校生人数接近100万。为了保证“实习生制度”的规范化与常规化, 辛颖梅建议明确通过税收减免政策, 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其他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实习过程中实习生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方面也要作出相应的规定。

积极到基层就业

建议二

大学生“基层就业”要给高待遇

周健民: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

“今年大家最关心的就两件大事:金融危机和民生, 恰恰就业问题与这两件大事都相关。”周健民说, 农民工和大学生是两大就业群体, 前者无论怎样家里还有土地, 在城里实在找不到工作了还能有口饭吃, 后者的就业问题如果解决不了, 对社会的影响会更大。今年全国要找工作的大学生总数达600多万人,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耗费全家人的心血, 如果就业问题不解决, 影响的绝不只是这600多万人, 而是600多万个家庭!”

“尽管就业形势严峻, 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 一些基层单位并不缺岗位, 例如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乡镇中小学教师等, 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遗憾的是大学生很少愿意去这些地方工作。”周健民认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偏差”, 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要转变, 另一方面是基层就业的渠道不畅通。他建议,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措施, 拿出一定的财力, 鼓励和促进大学生服务基层,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政策拿出财力, 确保到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工资待遇能够高于大学生就业的平均工资待遇。”周健民说, 这可能要花费不少财力, 但绝对是“最划算的投资”, 不光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还能加快社会文明的进步。

关键还是在于“肯不肯干”

徐南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省长助理

“有人说大学生就业难, 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 我看不是这么回事!”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 徐南平批驳了所谓的“大学生过剩论”。

“我有一个认识的朋友, 是个大学生, 毕业后没工作, 看别人卖螃蟹他也去卖, 一天卖下来能赚100元, 过了段时间, 他看人家批发螃蟹的赚得更多, 他就包了一池塘的螃蟹, 搞批发。后来一池塘他还嫌不够, 就自己搞收购, 四处收购螃蟹然后再转手卖出, 一进一出一年可以赚好几十万, 到最后, 他索性办起了养殖场, 从零售、批发、收购、一直到养殖, 他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 而当年和他一起卖螃蟹的, 如今还是在那儿卖螃蟹!”

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建设建议 篇7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当前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复杂多变的原因,单一的就业指导显然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需要。为响应教育部号召,开拓思路,明确重点,多管齐下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专业化建设

1 大学生就业状况

1.1 现状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大学毕业生增至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预计201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770万以上,竞争压力再次升级。

1.2 原因 目前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既有社会原因,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①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务工人数日益增多,城镇就业压力增加。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②供需差别大。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而社会上提供的职业与岗位却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尤其热门专业更加明显,例如管理类、金融类、英语、法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这些专业人才过剩,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力,供需矛盾更加突出。③人才要求高。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加大了应届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工作经验、法律知识、礼仪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一个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纷纷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④就业观念偏颇。大学生毕业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少,就业观念陈旧,自身定位不准确,眼高手低,怕吃苦,爱面子,嫌待遇不好,不愿从基层做起。另外,社会上存在相当多假招聘、传销等陷阱,使大学生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得不到突破。

1.3 趋势 李克强总理在多种场合提到:就业是一切的基础;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万众创新都要先靠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政策从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预计2016年,政策方面将力保就业。除了大环境,社会人为因素也对就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毕业生要求两极化,本科以上学历以及有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较受欢迎,普通大专生遭遇就业尴尬;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依旧存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也非一蹴而就的工作。虽然国家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照顾、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是近期内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毕业即失业。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如不有效解决也将势必对社会大局的稳定与和谐造成较大的影响。国家各级政府现已出资就2016届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工作给予引导与扶持,社会各界也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很多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很多仅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工作岗位。

2 就业指导专业化需求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理想和抱负,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想到以后会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就业,从而实现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另外,因择业的局限性促使不少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既可以避开就业的压力,又可以帮助他人就业,何乐而不为?但是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学生们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面对挑战何去何从?在就业的道路上,毕业生们亟待有效的专业辅导。例如就业之路的选择,针对不同的专业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指导思路。还有就业技能的掌握,学习专业知识、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工作经验等内容,依托专业优势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此外,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应贯穿于在校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更应当依据培养目标尽早介入指导,丰富经验,积累有价值的资本和阅历,才能有效提高毕业期的就业成功率。

3 就业指导专业化构建

教育部现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专业化、信息化、全员化和全程化的要求。

3.1 主体多元 英、美等发达国家都曾置身于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但是,面对严峻考验,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等多层面入手,采取多元化的就业指导策略保证大学生就业。[1]包括政府顶层设计、社会支持、高校依赖性等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人事机构等相关单位的积极性,既能有效联系社会需求,又能拓宽指导路径,多角度分析就业形势,有效提升多方互动,获得更多支持与帮助。

3.2 思路开拓 毕业生好比高校“产品”,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当借鉴市场营销理念,通过不断拓展产品市场,不断创新工作手段等有效的销售过程实现“产品”出售最大化目标。[2]在这方面不妨可以借鉴一下职业院校的多种做法。近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日趋重视,尽管我国高职、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有增长,但其就业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即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特定职业教育特色,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求职途径改变了单一性的市场依赖,包括学校推荐、媒体、关系介绍和创业等,据《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统计早在当年通过市场途径找工作的职教生即仅维持在20%左右。所以,在这个非常时期开拓就业指导和服务思路起着关键性作用。

3.3专项突破 一是开展过程性的就业指导,从学生入学之初就结合基础与专业课程的讲授介入职业指导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自身素质与能力,实现高校“产品”的内在升级。二是实行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指导者应充分认识供求、地域、层次、专业、性别等结构性矛盾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问题,融合专业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工作,合理安排不同内容的就业工作,提高就业服务质量。[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赖于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当下必须将解决就业作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去做,开拓思路,明确重点,多管齐下,而不是将其看成临时事务而采取应急的方法处理,也许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邢超伟,杨伟民.英国拓展大学生就业多元化策略之管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5):121-123.

[2]林海,任立萍.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思路——以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66-68.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评价与建议 篇8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评价与建议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老师讲得很好,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该怎样写简历,怎样写好简历,并且在讲述如何写好简历的同时为我们分析了许多以前学长学姐的简历,分析他们简历的长处和缺点,让我们从中取得不少经验,使我们在写简历时,能够找到方向。在学习完如何写好简历之后,老师又教给我许多面试的技巧,该如何着装,如何做到举止大方得体又有礼貌,如何回答面试官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我们这群没有见过世面,整天呆在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帮助。大家临近毕业,考研的同学不少,而选择找工作的同学则很多。相信我们找工作时都会比较紧张,老师的指导可以缓解同学的紧张心理,老师对一些招工单位还是比较了解。听了几节老师的就业指导课,自己对未来的就业也更加有信心,没有了最初的迷茫。

至于对于这门课程的建议,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再多一些教学之间的互动,例如加入一些无领导讨论等,可以让这门课程更加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同学们的记忆才会深刻,也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融入课堂。

新加坡留学生就业建议 篇9

,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获得由新加坡私立教育领事会颁发的四年期EduTrust教育信托认证,同时该校也是新加坡众多私立学院里第一批取得新加坡私立教育领事会强化注册框架的学校之一。

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是以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以及行政管理人才的非盈利性学院,在新加坡也仅仅只有几所非盈利性学院。学院拥有自己的独立校园,且拥有超过400名通过评审的资深讲师和教授的师资力量。经过半个世纪的运作,管理发展学院现有的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8000多人的15%。

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入学要求

1、预科:

国内高二在读,无需雅思成绩,学校安排语言课程。如果是高中在读学生,至少要提供高一两个学期的成绩,平均70%以上才能申请英国布特拉福德的课程。

2、本科:

国内大专在校,或者高中毕业生,高中在读也可以申请(平均75%以上)。大众传媒课程必须毕业申请;雅思成绩6.0分(各单项不低于6.0分),或者TOFEL550,或者通过ETEDP商务英语三级。

3、研究生:

大学本科毕业,大专有三年相关工作经验。雅思成绩6.0分(各单项不低于6.0分),或者TOFEL580,或者通过ETEDP商务英语三级。

从开始学校威尔士的MBA和管理学 硕士课程,大专毕业的学生需要加三年的工作经验。(MBA要求管理层的工作经验,管理学硕士要求1-2年管理经验)另外在申请这两个课程时需要加学生的简历。

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现状

1.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缺乏可持续性

在现有的很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当中,有很多是出于督促大学生尽快找到工作的目的出台的,往往都以临时就急、特事特办的面目出现,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治标不治本,缺乏长期实施的根基。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为促进大学生临时就业的过渡性工作岗位就面临着工作期满后毕业生需重新就业的尴尬问题。例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苏北计划、西部计划、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购岗计划等,他们虽然在报考研究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从现实来看未必一定取得成功,重新就业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一旦期限结束后,他们将面临户籍和档案迁移、人际关系缺失、社会保障异地接转、就业信息不灵等诸多困难和障碍。这也许是很多大学生宁可做“北漂”、“上漂”,也不去西部、基层就业的主要政策障碍,如果不能打破这个现实桎梏,这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的可持续性将难以得到保证。 购买资金由地方参照当地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在各级政府就业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省对经济薄弱地区在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但是三年期满后由于省补资金不再拨付,像苏北等经济薄弱地区无法承担庞大的经费继续聘用,即使继续聘用给予的待遇也很低,导致这些毕业生短暂就业后再次失业或者不安心工作,把工作放在一边埋头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缺乏稳定性。

2.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执行不到位

我国现有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非常丰富,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发现,一些政策“看上去很美”,但由于缺少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精细化措施,在实践中面临着无法落实的困惑。高校毕业生初次自主创业的,必须经营6个月以上,带动其他劳动者就业且正常申报纳税才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的税费减免政策按江苏省现行政策规定只有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够享受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的人员,必须是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但是实际上,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房产等抵押物,因而也没有太大的信誉值,中小银行多数不愿意贷款给大学生所创办的小微型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行动。

3.支持大学生就业的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户籍、社保制度改革滞后,大学毕业生在应聘工作、购买房屋、车辆购置、子女入学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户口,而社会保障状况也往往与所在单位的性质和效益挂钩,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流动就业选择。

二、制定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建议

1.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纳入当地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加强考核和监督。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拓展产业就业岗位

结合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和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沿海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就业机会,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

3.深化细化有关政策

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剥离其中夹杂的歧视性规定,促进大学毕业生异地就业创业。同时,进一步细化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的操作流程和优惠细则,对诸如大学生“村官”报考研究生或公务员时到底加多少分、如何实现优先录取,支援西部期满后留任如何保证编制,跨省流动如何实现等政策措施,都应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细则,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4.落实各类优惠政策

加强财政、人保、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细化操作流程,增强可操作性,把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实现普惠化和最大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创业培训、初次创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创建等。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用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

5.优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对高校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各地、各高校还要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公平。

6.加强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落实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免费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公务员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考免收其报名和体检费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政策。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予以审视,究其问题的产生需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相应要求进行理性分析。总之,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创造良好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企业需增强社会责任感吸纳更多的毕业生;高校需深化教育改革且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竞争力;大学生要主动转变就业观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最后,笔者相信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一定可以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慧.社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国政治学院学报,2005(4):28.

[2]杨伟国.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4.

上一篇:给大学新生的开学祝福语句下一篇:危运车辆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