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班级惩戒制度(精选3篇)
六年级二班
教育要不要惩戒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不用争论。教育理论家早就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惩戒既是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教育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着它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推行以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我们的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惩戒?惩戒和体罚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该怎么处理?„„相信,我们的大多数班主任经常产生这样的问题困惑。
一、惩戒学生是不是就是体罚学生
惩戒与体罚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伤害了学生的身体或心理。惩戒虽然表现为以惩罚为手段,但它是以尊重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的,它适合未成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条件,是对学生的错误言行采取的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的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能够迅速引起犯规学生的反省,从而马上改过、走向正途的教育措施,是警示他人健康成长的教育手段。惩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而不是伤害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注意掌握惩戒的“度”,合理的惩戒是教育,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变成体罚。
例如:
某学生已连续两次不完成作业,班主任责令其利用课余时间补上,这就是合理的惩戒,但是如果强制其抄写10遍,就变成了变相体罚;上体育课违反纪律不听劝阻,老师加罚训练10分钟,对体质好的学生是合理的惩戒,但如果体质比较弱,就变成了体罚。
虽然二者不易区分,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忽视惩戒的作用,其实二者在目的、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本质的区别。随着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合理的惩戒肯定会越来越清晰,体罚现象会越来越少,最终消失。
二、教育是离不开适度惩戒的完全理想化的教育方法是不存在的,单纯的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辅以惩戒的教育是跛脚的教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到125只鸡。这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坏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既然是你,那么你必须赔,我可以借钱给你,但一年之后你必须归还。于是,孩子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通过不断地打工,终于挣回了12.5美元。
他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件事,让
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中总有一些惩罚让自己终身难忘。一般地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应该有体罚但不能没有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对错误的歉疚和放任,无疑如鸦片一样毒害学生的心灵。
三、怎样让惩戒更合理、科学的实施
惩戒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惩戒的目的在于教育,而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换句话说,惩戒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为了能够让惩戒制度在班级中合理实施,我和学生们在不断地尝试、修改、完善中,逐渐探索出了一种“幸福六二班级惩戒制度”。它是建立在合理惩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优化违纪行为所对应的惩罚措施,使其更具人性化、个性化,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目的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
(1)惩戒条目不再只有生硬的一条,而是有相对并列的若干条构成,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和人格尊严。
(2)惩戒的措施、方法,来源于学生,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其目的不在是对违纪行为的惩罚,而重在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集体共同生活、学习所必需的环境秩序。
(3)惩戒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众所周知的,惩戒权的行使必然也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不同的形体、年龄、性别采取不同的方式。惩戒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做到既达到惩戒的目的,又不伤害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样的惩戒,学生才能接受。
(4)惩戒的措施突出学生对自己违纪行为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真正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惩罚。如果学生违纪,他可以根据自己情况从相应的惩戒措施中进行选择后,再去执行;并且还可以由学生根据违纪轻重和自身特点,自己再申请另外的惩戒方式。例如,某学生上自习时和同桌吵闹,扰乱课堂纪律。则值日班长根据班规,很快就会开出如下的“惩戒通知单”:
惩戒通知单
(年 月 日)
XX同学:今自习课时,你和XX大声吵闹,不仅耽误了自己学习,而且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我们的班级惩戒制度第条,为使你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从以下几条惩戒方式中选择一条,并在学生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下认真接受惩戒。
(1)
(2)
(3)
(4)自我申请的其他惩戒方式:--------。
惩戒执行情况:
监督人:值日班长:班主任签字:
四、班级惩戒制度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
我们制订惩戒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它的构建过程,实际就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更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全班广泛讨论基础上,确定主要违纪现象,确保制度在执行时不至于出现因过细、过繁,而无法真正有效操作的情况。同时,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协商,这样既可以使制度内容更为丰富、健全,也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其更好地体现学生集体的意愿和制度的人文特点。草稿在试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班委会最后定稿后,交由班级学生会议表决通过。实际上,这里的表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把它转化成学生集体的意志,变成学生人人必须遵守的学生“法规”,开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班级惩戒制度,已经初步成为我们进行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卫生和纪律方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益。
卫生针对惩戒制度的细则,我直接任命了朱梦晗、徐可晴和吉祥三位同学担任班级卫生监督员,其中朱梦晗同学负责教室卫生、可晴同学负责公区卫生、吉祥同学负责班级个人卫生(抽屉、、桌面的洁净以及个人卫生等的检查)。再把班级其他同学进行分组:教室卫生分成四组,每组六人人,每组任命一名最会劳动的同学担任卫生组长负责分工和检查,实行大周轮换制;公区卫生也分成四组,每组六人人,实行月轮换制;个人卫生实行每日不定时检查制。并提出三点要求:
1、分工要明确(谁扫地、谁拖地、谁摆桌椅分工到人后固定不变),2、检查要过硬(如果敷衍塞责要重做),3、省时又高效(教室卫生10分钟左右完成,不超过15分钟,公区卫生10分钟以内完成,不耽误早读课时间)。如若对以上要求不能保证按时完成的情况下会进行相应的惩戒。这样以来班级的地面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原来同学们对于地上的纸屑会不屑一顾,现在只要看到地上有纸屑都会抢着把它捡起来。让我欣喜的学生真正做到了不光只顾班内卫生,连校园的垃圾也有主动捡拾了。另外我班魏丽芳同学原来没人喜欢跟她同桌,因为她的周围总是垃圾满地,包括自己的个人卫生也是让人看到都觉得没法接受,自
此制度执行以来,她那“垃圾大王”的称号再也听不见了,个人卫生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好转,还主动要求清洗班级的窗帘,这样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同学们不再远离她,而是逐渐接近她帮助她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了。
纪律来看看我们的自习课,原来自习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有多数的同学会交头接耳,甚至有下位打闹的,班里的很多同学都会受到影响。也有同学向我反映要调位的,让我觉得束手无策。自从惩戒制度制度之后,自习课比以前安静了许多,现在的自习课同学们有的读书,有的做题,有的预习,从开始的逐渐减少到现在的没有违反课堂纪律,这令我感到非常吃惊。私下里我找同学谈话,问为什么反差这么大,他们告诉我原来认为自己就要毕业了,心里总是有些浮躁,所以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做法和想法,班级惩戒执行之后,才逐渐认识到,原来不守纪律不光自己不受益,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的同学。我们不光要为自己着想还要为他人考虑。
1 科学完整的教育离不开适度的惩戒制度
近年来, 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 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孩子对话, 尊重孩子, 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但是, 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呢?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 怎么办?如何才能让他更深刻认识错误, 得到教训?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看,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 长大后可能成为部长、总理, 但也有可能沦为罪犯。无论对什么人, 学校教育都是帮助其完成从本体性到社会性的转化过程;在这一阶段, 如果他们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 就应该用必要的惩戒手段让他们铭记终生, 从而牢记那些行为是不好的, 那些借现实不能逾越的;而这些, 其实也是学校的责任!
谈到惩戒, 许多人就会联想到体罚。惩戒与体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教育不应该有体罚但不能没有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错者身心感觉痛苦, 但却不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 都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那种无体肤之痛, 却令学生记忆至深的惩戒, 会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 更能体现着教师的挚爱。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实行教化, 感化, 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可见适度的惩戒也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方法。由此看来, 教育惩戒制度的制定, 既有很有合理性和迫切性, 又有必要性和科学性。
2 弹性惩戒的建立是一个制度化形成的过程
2.1 形成及操作要领:
2.1.1 各班召开班务委员会, 讨论分析学生纪律问题, 确定主要违纪现象。
我们制定惩戒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因此, 在其制定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不能越俎代派、全权决定, 而应该做学生的顾问和指导, 这样来自学生本身的共性的纪律问题, 才更有针对性。
2.1.2 发动全校学生全员参与, 共同协商, 初步拟定弹性惩戒制度。
学生广泛参与协商, 既可以使制度内容更为丰富、健全, 也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使其更好地体现学生集体的意愿和制度的人文特点。
2.1.3 组织学生会议, 进一步修改完善弹性惩
戒制度, 并表决通过。弹性惩戒制度必然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试运行一段时间后, 交由学生会议表决通过。实际上, 这里的表决,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把它转化成学生集体的意志, 变成学生人人必须遵守的学生“法规”, 开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1.4 在学校统一管理下, 建立学生相应机构, 负责监督和执行, 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为保证惩戒制度的坚决执行、扎实落实, 各班学生成立如“执行委员会”等专门的监督和执行机构, 是非常必要的。执行委员5人, 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 负责审议对违纪学生的惩戒处罚, 开具弹性惩戒单, 并监督、记录学生惩戒的完成情况, 然后向全体同学汇报。
2.1.5 定期总结, 纳入班级与学习团队或学生个人发展性量化评比。
为促进惩戒效果的深化和内化, 我们把学生违纪和惩戒执行情况折算成一定的分数后, 都纳入对班级与各学习团队或学生个人的量化考核, 作为评选优秀班集体、学习团队或优秀学生的重要依据。
2.2 课堂一般性违纪行为的处理程序:
学校或班级有统一的纪律处理程序, 教师将得到极大的解放。教师只需根据学校或班级的规定照章办事, 而不必跟学生产生“个人恩怨”。以下是我们的纪律处理程序。
第一步:提醒
第一步是提醒, 而不是批评。可以是对全班学生的提醒, 也可以是对一两名学生的提醒。提醒的时候, 教师不必走到学生的身边。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问题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
场景举例:“张伟和李华, 大家都开始做作业了, 你们应该停止说话, 开始做作业。”
对于教师的提醒, 处在“取悦他人阶段”的学生会立即作出反应。他们希望让教师高兴, 这正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做的事。对于从“奖惩依赖阶段”向“取悦他人阶段”过渡的学生, 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训练的机会。
有的教师会认为, 他们不应该一遍又一遍地直接提醒学生。但是, 还是要对他们进行提醒, 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
第二步:警告
与提醒比起来, 警告已有了批评的意味, 且教师要在违规记录单上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记录。教师可以只进行口头警告, 不把违规记录单交给学生, 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书面警告, 即把违规记录单交给学生。
对学生的口头警告不应该远远地对学生作出。教师要来到学生身边, 让他知道他应该怎样做, 然后问他如果不遵照执行该怎么办。
场景举例
王帅侧着身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不停地在弄刘丽的课桌。教师走到王帅身边, 对他说:“王帅, 我希望你坐直了, 做你的作业。这是对你的警告, 你知道下一步是什么吗?”
书面的警告会更有效。教师先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学生违规记录单上填上学生的问题行为, 然后走到学生身边, 让他确认上面的内容, 并签上自己的名字。教师告诉学生, 如果接下来再没有什么问题发生, 他便可以保留并自行处理这张记录单。如果还有问题, 这张记录单将被教师收回, 交到办公室去。
第三步:收回并上交违规记录单
如果学生再次违规, 教师就再次走到他的面前, 告诉他, 他已经被警告过了, 他的违规记录单将被交到班主任或班级委员会。如果他已经被书面警告了, 教师就收回他的违规记录单, 并问他下一步该怎么办。
场景举例
刘英在课堂上做作业时走来走去跟同学聊天。教师以“未能遵守课堂纪律”递给她一张违规记录单, 让其在上面签字。之后, 刘英仍未改正。教师对他说:“刘英, 几分钟前我就警告过你要遵守规矩, 但你还是不听。你知道下一步是什么吗?”
刘英的违规记录单将被收回并交到班主任或班委会, 信息将记录, 班主任活班委会还将根据刘英近期的记录情况对他作出处罚决定。无论具体的处罚是什么, 它都不是单个教师作出的, 而是学校或班级的统一纪律管理政策规定的。
教师应注意, 只有在问题特别严重的情况下, 才把违规记录单交到学校政教处, 在这之前要认真实施前两个步骤, 尽量避免问题扩大和激化。
3 弹性惩戒制度的重要价值与效益
3.1 健全了学生制度, 大大优化了学生管理。
从人治走向“法治”是现代学生管理的必然趋势。弹性惩戒制度自产生, 就成为学生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益补充和维护, 使学生制度建设更趋于合理和完善;同时, 它以其广泛而深刻的人文性、民主性被学生充分认可, 使学生管理更趋于规范和科学。
3.2 改善了师生关系, 促进了学生自主管理。
“弹性惩戒制度”, 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把每一个学生都置于了“学生”和“班规”的民主监督和约束之下, 避免了由班主任个人强行“独断”的尴尬被动局面, 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3.3 增强了学生活力, 提高了管理质量。
姚计海/丁泽
教育惩戒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之所以有很多争议,关键在于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教育惩戒的内涵。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自然会持不同观点。在探讨教育惩戒的合理性及如何运用之前,我们应首先对教育惩戒的内涵作一界定。
教育惩戒不是体罚
教育惩戒是教育者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在理性调控的情绪状态下,对学生不符合要求或规范的行为施以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惩罚或告戒。
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改正学生的错误或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其良好发展,而不是伤害或阻碍学生身心发展。因此,教育惩戒不同于违背学生发展规律、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体罚或变相体罚。
教育惩戒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要理性调控其情绪或情感。如果教育者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够惩戒学生。教育者以非理性或情绪化的方式惩戒学生,往往会导致惩戒过度或惩戒不当,难以实现教育惩戒的目的。
教育惩戒的方式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规律。教育惩戒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以实施,这是教育惩戒之所以具有合理性的根本所在。
教育惩戒有其存在价值
从本质上讲,教育惩戒是通过外界力量使学生的心理或行为发生某种改变。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尤其小学阶段,学生内在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并不成熟,难以完全依靠内在力量来调控自我认识与行为,还需要外在力量来加以引导和支持。教育惩戒作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外在力量,它既是教育者管理学生的有力保障,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学习的角度来看,教育惩戒有助于抑制学生的错误行为,它可以引导众多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看到有错误行为的学生受到惩罚,从而引以为戒。
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改变学生行为的途径在于外界刺激,外界刺激是引起学生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行为主义认为当学生出现错误或不良行为时,外界惩戒是使其改正的有力手段。而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或行为改变要以人的内部认知状态为中介环节,学习并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简单的联结,人并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作出反应。
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深化,强调外界刺激的行为主义与强调内在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之间不断融合,形成认知行为主义,它有力地阐释了人的学习原理。它认为培养或改变学生观念和行为既依靠外界刺激的作用,也需要学生内在认知加工的作用。
因此,教育惩戒并不排斥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强调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错误或不良行为施以惩戒。教育惩戒作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外界刺激因素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尤其当学生的内在认知发展并不成熟时,教育惩戒更有其存在的价值。
儿童道德发展需要教育惩戒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指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他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2)权威他律阶段(6——8岁):儿童顺从外在道德权威,把规则看作是固定不变的;(3)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共同约定的,品德由他律向自律过渡;(4)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产生公正观念,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在此基础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也提出了颇具影响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具有三种发展水平:(1)前习俗水平:往往从行为结果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2)习俗水平:往往以法律与秩序作为道德判断标准;(3)后习俗水平:力求通过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内在的解释。
【六二班级惩戒制度】推荐阅读:
六二班班级文化建设解说词09-30
六二班家长学校心得07-21
联系班级制度10-14
班级小组奖惩制度09-24
班级卫生角制度10-04
课改班级管理制度05-27
班级班干部制度06-20
初中班级奖惩制度表格12-07
高中班级量化管理制度06-15
09电商班级管理制度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