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精选6篇)
今天龚老师为我们示范了一节《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有以下特色:
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热情,复习课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复习课的质量、解决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呢?下面结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中的“复习用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对此谈几点想法:
一、要准确定位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复习课也不例外。“复习用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这节课的目标是:要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收集(选择)、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应用;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恰当选择复习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
什么是复习?复习即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其巩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游戏活动、丰富学习材料情景等把复习课变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如在游戏中检验口诀的熟练程度。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把全班学生分成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对口令说7、8、9的乘法口决;2.在本上分别写出得数分别是12、18、24、36的乘法口决;3.写出只能算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的乘法口决。在情境中检验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练习:情景图1:一支钢笔7元钱(钢笔图),小明买了5支这样的钢笔一共多少钱?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并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复习乘法(或加法)意义;情景图2:独立完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16页第1题(共3道)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复习除法意义———平均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这三道题都有一个收集信息、整理和加工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的过程。独立完成后,说出列式的依据或对列出的算式进行适当的解释,从而体会数量关系,进一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这一练习具有丰富情景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上课激情高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三、要把握复习课教学的能力提升时机
通过以上练习后,学生“讨论”的恰当时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板书,让学生适当对算式进行解释或说出列式依据。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上面教学环节练习中的情景图1列出算式后,通过比较、解释,学生很容易加深理解“求几个几相同加数的和用加法算可以,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第2题的第(1)问“平均每盒装几个?”第(2)问是“需要几个盒子?”更能体现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第(3)问“平均每盒装几个?还剩几个?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巩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算理。即由以上几题可知,乘法本质是加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法本质上是———平均分。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是在抽取这些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
四、复习课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复习课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复习,也需要重视渗透解决问题的步骤训练,首先读题目是收集(包括选择)信息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其次细致观察图形及数量、认真读图和阅读题中文字也是认真审题的过程。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实际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这一数量关系分析本质上是应用加、减、乘、除法的含义。为此我选取本册教材第56页第6题和117页第8题让学生来练习,在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基础上来解答。学生也是要在经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的,这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落脚点和关键。
五、要重视复习课中的评价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主要教学两步连除或乘除混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例题及习题大多以图文结合为主的呈现形式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利用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乘、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经验是用连乘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就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本节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构建数量关系模型,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深化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认识,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或从所求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价值,能用两步连除或乘除混合正确解决问题。
2.运用几何直观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感悟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建模意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激活经验
1.观察分析。
师:同学们爱看书吗?(出示主题图)今天跟老师一起去图书馆参观一下吧。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收集信息: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一共有224本书)
师: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到两个书架上,每层都要放,而且要放得一样多,应该怎样放?你能帮助管理员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该环节的教学对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了一番修改,这样使应用题变成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利于学生理解。“应该怎样放”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比教材中“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的问题更有探究性。】
2.交流思路。
(师出示学生的两种算法)
方法(1):224÷2=112(本) 方法(2):2×4=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信息求的?
师:为什么用除法或乘法?(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平均分的过程)
方法(1):把224本书用一个大长方形表示,先平均分成2份,再用除法求出每个书架有112本书,最后求出每层放多少本书。
[224本] [?本][112本]
方法(2):每个书架有4层,先求出两个书架有8层,再用除法求出每层放多少本书。
[?本]
【设计意图: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主探寻解决问题思路的过程。“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信息求的”等问题,既是引导学生思考方向的发问,又是综合法策略运用的体现。几何直观能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既沟通了图形与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丰富了知识的表象,建立了应用连除或乘除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尝试检验。
师: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有28本书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怎样检验?
【学生可以用28×4=112(本)、112×2=224(本)或2×4=8(层)、8×28=224(本)来检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检验,既沟通了与前面学习的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又使学生构建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4.反思比较。
师:这两种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比较的过程是反思的过程。这个环节,旨引导学生思路上求异、策略上求同,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
二、尝试实践,迁移经验
师:刚刚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帮阿姨解决了问题。(课件出示下图)看,这里还有一些书呢!
[,][。]
1.学生了解信息,尝试解决问题。
2.呈现学生的解题方法。
方法(1):2×5=10(本),30÷10=3(层);
方法(2):30÷2=15(套),15÷5=3(层)。
3.交流:根据哪两个信息求出了什么?为什么用乘法(除法)?
4.直观出示乘法和除法的解题图示。
方法(1):
方法(2):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是上一个情境的延续,在同一个情境里安排了两次不同的放书活动,且这两个活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迥然不同。这个情境是“等份除”及“包含除”的综合运用,数量关系复杂,且不易发现。安排这一环节,既让学生用刚刚习得的方法、经验解决当前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数量关系,实现“以一例带一片”的教学目的。】
三、拓展应用,丰富经验
1.师:有位小朋友生病了,医生给他开了一瓶药(出示下图),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你能解决吗?试试看。
(若有学生质疑或做不出来,师追问:为什么做不出来?)
生:少条件。
师: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出示:这瓶药一共有150片)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条件求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一共有150片”这个条件省去,旨在引导学生寻找条件间的关联性,有效构建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他们懂得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
2.出示题图(如下)。
[共384箱]
师: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生:平均每辆汽车每次运多少箱?
师:用一句话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并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设计意图:教学中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学生寻找条件之间关联性和构建数量关系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两个已知条件解决一个问题,再根据这个结果与已知条件的关联性提出另一个问题。同时,“用一句话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既是图文应用题向文字应用题的过渡,又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能力的需要。】
3.师:周末的时候,小明和小刚去买羽毛球拍(出示下图),请你来帮他们算算,每个羽毛球拍多少元?
(1)出示学生的三种解法。
方法①:192÷2=96(元),96÷4=24(元);
方法②:2×4=8(个),192÷8=24(元);
方法③:2+4=6(个),192÷6=32(元)。
(2)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对错。
(3)师(小结):看来,在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把教材中“我们每人买2个羽毛球拍”改成“小明买2个羽毛球拍,小刚买4个羽毛球拍”,目的是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不让学生以为学习了连除或乘除解决问题,所有的习题都要用这种方法解答,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通过辨析,启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结合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运算意义,弄清相关联的两个条件之间可以建立怎样的关系。】
……
总的设计说明:
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用解决问题的理念指导应用问题的教学,具有问题色彩、探究意味,突出了综合法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应用,并借助几何直观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解决此类问题时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应用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促进数量关系的理解,感悟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经验,从而使他们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后记。这部分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条件多于两个的解决问题,与其它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灵活,让学生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反思《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后记》。
上新课前,学生借助学习指导充分感知了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说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在新授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看完题目后,只思考“先算();再算()。”而并不需要说算式和结果,让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强化,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分层练习,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练习量,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范围的发展。
广西藤县东荣镇中心校坡头小学
吴勇庆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课本P80——81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对策:一方面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维;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小朋友们,我们学校的体育室没有了乒乓球,我们一起去商店买乒乓球。
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有几个已知条件?哪个条件是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 找出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条件并说出可以求出什么?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问: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试一试,做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汇报交流: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方法? 方法
一、5×2=10(元)10×6=60(元)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谁能说一说他的方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问: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你和他不一样,能说说你的方法吗?请同学汇报。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能再说一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归纳反思
(1)-提问:刚才这道题我们用两种方法都可以解答。谁能再来说一说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师: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利用这个窍门互相检验。(2)提问:看黑板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吗?(板书课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师小结: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自己观察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刚才我们去商店买了东西,现在一起去动物园逛逛。
⑴收集信息,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⑵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先求出什么?
⑶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教师依据学生汇报出示答案,并重点问不同的方法先算的各是什么
2、想想做做2
在动物园里兔子会乱跑,管理员就把它们关在笼子里养,一起去看看养了多少只?
从画面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在小组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重点问不同的方法先算的各是什么?。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吗?
2、学习了数学知识,就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解答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相信你的数学会越学越好,你也会越来越聪明。板书设计: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方法一:先算一袋要多少元。
5×2=10(元)
10×6=60(元)方法二: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5×6=30(个)
一、自主性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要求, 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 从中发现问题, 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通过实践解决, 获得亲身的体验和直接经验, 从而让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快乐。
在学习了“树叶的周长”之后, 我对学生说: “我们已经知道了树叶周长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那怎样来测量出树叶的周长呢?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1. 交流 ( 用线, 学生回答, 老师演示) 。若学生说到用尺时, 老师可以这样问: “其他小朋友觉得怎么样?”这时学生会产生异议, 老师就可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先用线沿着树叶边缘围一圈, 然后再量线的长度。之后, 老师就可说: “请小朋友们也用老师的方法量一量你们手中的树叶的周长, 同桌相互合作, 比一比哪个小组量得又快又准。”
2. 学生活动。交流: 将学生的树叶贴到白纸上, 下面标出树叶的周长, 让学生比较一下。
3. 接触生活中的周长。“你们真是好样的, 量出了树叶的周长, 其实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 你们能找一找吗? 你们想知道谁的腰围和谁的头围, 就可选择其中一个来量。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量好的同学汇报你量的是谁, 怎么量的。” ( 学生说, 到前面量, 老师更正)
4. 测量一组图形的周长。分组进行, 可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
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 让学生总结出什么图形可以直接用尺量? 什么图形不能直接用尺测量? 进而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创新性
数学活动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所谓创新是指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智慧, 灵活主动地认识一个对别人来说早已知道的, 而对他们来说却是首次发现的“新规律”、“新性质”或获得一个新本领, 取得一项“新成果”。
一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后, 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 即熊猫伯伯开了一个电器商店, 它应该进哪些货物才会生意红火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 继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得出要进人们最最需要的电器。在此基础上, 我出示表格:
让学生调查班内同学家里的电器情况, 经过调查得出下表:
根据统计表学生知道哪些电器家家都有, 需求量很小, 应该少进, 哪些电器很多家没有, 需求量很大, 需要多进。这样既帮了熊伯伯的大忙, 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趣味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活动课的目标之一, 老师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来确定数学活动内容, 力求题目新颖, 内容生动并有吸引力。因此, 老师设计要依内容力求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做到新、奇、趣的统一,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例如, 在认识“升和毫升”以后, 为了帮助学生感悟1 升的具体内涵, 我请学生喝饮料。此时, 学生抑制不住兴奋都纷纷举手, 我请一个同学上台。
我: “从这个饮料瓶的包装纸上,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个学生逐一说出“净含量”、“1 升”等。
我: “喝之前, 先请你把这1 升饮料倒入纸杯中, 看看能倒几杯。 ( 学生正好倒4 杯) 你可以喝一口, 但不许咽下去, 等我点头再咽下去, 行吗?” ( 照这样的规则, 学生分8 口喝完了一杯饮料)
我: “喝一杯饮料需要8 口, 照这样计算, 一升饮料大约多少次才能喝完?”
生: “大约32 次。”
我: “如果只喝一次, 你能喝完一升饮料吗? 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 均以失败告终。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说感受, 从而帮助他们感悟一升是一个多大的容量单位。
这样, 将“口腔”当作一个天然的“容器”, 让学生在喝饮料的过程中感受一升的大小, 真可谓妙趣横生, 效果也不错。
四、实践性
实践性是数学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特点. 活动课应力求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 强调通过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使学生亲身体验, 获得直接经验, 丰富感性认识。
例如,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安排的实践活动“我们认识的数”, 其中有一个“猜一猜”的活动, 我是这样设计的 ( 1) 抓一抓。请学生抓一把糖, 数一数有几粒。 ( 2) 猜一猜再抓一把花生, 猜一猜大约有多少粒, 再数一数进行验证 ( 3) 比一比, 你猜得怎么样? ( 4) 想一想, 你为什么猜得比较准? ( 5) 试一试。如果你抓一把黄豆, 你能估计出大约有多少粒吗?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学生在活动中反复体验, 进而在体验中不断深化认识从而锻炼了数学思维。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推荐阅读: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14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10-25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07-10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09-17
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教案12-18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06-26
第一单元《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06-30
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10-12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参考教案二)12-17
解决团队问题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