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共11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 篇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 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的书,如果你能坐地下来阅读,一定会有所体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范文2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五年前,可以说一遍阅读下来人是浑浑噩噩的,可能跟年纪和阅历有关,从此这本书被我放进了柜子。这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打开了这本书,这次的阅读的体会和第一次大相径庭。所以我非常认同一些人的说法:米兰·昆德拉的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够,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看了两遍还是不能完全体味到其精髓。说来有些惭愧,尽管如此,还是想写一篇文章来对所看所想的内容进行一次整理总结。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 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a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的书,如果你能坐地下来阅读,一定会有所体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范文3

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积极,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责任与推卸责任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责任的人,看似一身轻松、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可以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责任的人走的更远。

是的,忙碌、束缚、辛劳、责任,种.种的负担,是让我们从浮躁的云端坠落的重力,让我们根植于脚下的大地,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

但是,挣扎在黑暗中的受难者背负的十字架又是怎样的沉重啊?当一个母亲,面对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儿子,却掏不出学费的时候;当一个女儿,面对身患重疴的父亲,却付不起手术费的时候,当一个妻子,面对因冤入狱的丈夫,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沉重还是轻松,哪里由得了他们做出别样的选择!他们乞求上苍的是哪怕给他们一丁点可以有所选择的机会!

有时候,就是给你选择,那选择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择》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队伍里,当纳粹军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必须马上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是的,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

沉重与轻松,究竟该怎样选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范文4

机缘巧合,读过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略有兴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读过后,又找了许多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观点与看法,比较一番,作了此篇读后感。

先介绍下作者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从小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广泛阅读过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的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在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便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确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并且作者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在环境的压迫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叛卖的遗嘱》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这本书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一切归于一句: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或许太过于沉重,我自信并没有真正完全将这本书读懂,只是通过第三方视角来窥得了作者的部分意图,但终归是别人的观点。等我变得更加成熟些后,我会将这本书再读过,真正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范文5

第二次看这本小说了。第一次看得有点快,觉得小说其实不好看。第二次看得稍微慢点,还是觉得小说不好看。小说就是小说,是讲故事的,把一个故事讲得好听就是好小说。

但是该小说目的不是讲故事,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小说好像由许多“哲思散文”组成。作者在书中,一章接着一章大发议论,发表哲学高见。就是这些高见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也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不过,这些高见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欢小说写得如此艰深抽象。所以我在此好心提醒,没有一定人生阅历又不喜欢思辨的人不要看这本书,看了也白看,因为你看不懂。

有时候,我情愿看些能消磨时间而且有趣的不大用脑子的小说,精神之欢喜,好过思辨之无聊。看类似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的小说,人容易变得神经兮兮,自以为是深沉,看透人生,其实只不过看了本怪小说而已。

既然这样,为什么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呵呵,人是虚荣的。看这本可以显示自己有品位,显示自己阅读兴趣非凡,显示自己的思想达到某种高度。许多时候,阅读有时候是种炫耀。如暴发户炫耀他的钱,读书人炫耀他所看过的书。尤其说自己看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多么荣耀。

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阿甘正传>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作者是不按传统的模式来写的,什么情节,什么对话啊,不大考虑,小说中处处可见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对生命的议论,对性的议论,对爱情的议论,对共产主义的议论。作者无疑在书中思考灵和肉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就是轻和重的关系?不过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强烈感觉到,作者最后鉴定的结果就是生命很轻,性是很轻的,爱情是很轻的,共产主义是很轻的,一切都是荒诞荒谬的,于是人生显得很虚无,这是不是也轻?所以一句话,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这个词,我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一用这词,就意味我没有读书“品味”)。比如小说中,特别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非常好,没有看过那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虽然我读两遍了小说,但是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乱发议论,冒充深沉,自以为是哲学家,想说点人生道理却说得一滩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没有说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我有理由怀疑作者没有说明白。因为他所写的关于生命之轻的思考,过分依赖于比喻,暗示,故事,意识流等等。这些描写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读者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这些理解只是在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当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有人觉得自己理解了,可能从头到尾都是误解。说好听点,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

另外的怀疑理由是,是否因为翻译?我们读者没有能力直接阅读原版小说,只能依靠翻译。所谓的翻译犹如别人嘴巴里咀嚼过的米饭,带着口水,喂到我们嘴里,我们吃到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香味和滋味。隔着这层口水,我们有什么资格评价一本难懂的小说?所以不评说,本文充其量是——读译作后感。

我不敢过分怀疑,因为这本小说实在太有名。我口口声声说不相信权威,其实还是有点相信,因为这不是权威啊,而是权威中的权威,成为经典了。所以我要谦虚地说:好好读书,天天琢磨。不过我想:“得了吧,还琢磨?就是要琢磨,也要过几年再琢磨,在那时,说不定不用琢磨就读透该书,会明白到底是作者太高深还是我太愚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 篇2

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互文性,镜像理论

米兰·昆德拉发表于1984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他的代表作, 他采用了幽默、隐喻、复调、反讽的互文性叙事手法, 并结合镜像理论的艺术手法, 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及被苏军占领时期适应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 对人类的存在意识进行有力的剖析。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 审视灵魂, 诠释生命的真谛, 也引发了广大读者的深刻思考。

一、互文性

互文性这一术语是法国著名语言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首次提出的。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是现当代西方主要文化理论的结晶。克里斯蒂娃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互文性的引文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或直接的, 而总是按某种方式加以改造、扭曲、错位、浓缩、或编辑, 以适合讲话主体的价值系统。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互文性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为典故和原型─指在文本中出自圣经、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宗教故事及经典作品等等之中的典故和原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一书名及小说第一部和第五部的命名轻与重都是一种隐喻, 源于圣经故事。《耶稣》美国《圣经》文学专家莱肯指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完成了替人类赎罪的使命, 是圣经《新约》中福音故事的基础, 也是整部《新约》神学思想的基础。”昆德拉在这里写道: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 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托马斯一直认为特蕾莎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对这个几乎不相识的姑娘感到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爱。就像法老的女儿看着摇篮里的摩西的那种喜爱。如果法老的女儿没有抓住水中那只放了小摩西的摇篮, 世上就不会有《旧约》, 也不会有我们全部的文明了!如果没有托马斯收留了特蕾莎就不会有之后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和这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或重了。正如托马斯感慨道:多少古老的神话, 都以弃儿被人搭救的情节开始!如果波里布斯没有收养小俄狄甫斯, 索福克勒斯就写不出他最壮美的悲剧了。

耶稣背负人类的罪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埃及法老的女儿拯救摇篮中的以色列人后裔摩西及俄狄甫斯弑父娶母这三个标志性场景及经典人物对于读者非常熟悉, 互文性的魅力得以彰显。读者非常容易理解作者赋予文本的原始寓意。作者利用读者的认知体系和情感认知与文本符号产生强烈共鸣。在阅读中, 读者自身的经验和感觉与作者、文本以及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交互, 使读者产生阅读快感。

二、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是在1936年由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提出的。其具体过程是:刚开始, 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 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 在这个阶段, 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而在此之前, 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 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 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 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 “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 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 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

在小说中, 作者多次描写到女主人公照镜子的场景。特蕾莎经常照镜子是试图透过肉体看到自己。吸引她走到镜子前的并不是虚荣心, 而是在镜中能看到自我令她震惊……她久久地凝视着镜子中的自己。偶尔令她不快的是, 她在自己的脸上发现了母亲的轮廓。因为在外貌上她和母亲相似, 但是她却非常讨厌母亲的所作所为及对待她的态度和方式。母亲在婚姻的选择和经营方面是彻底的失败。于是她更固执地看着自己, 调动自己的意志力, 以虚化母亲的影子, 然后将之彻底抹去, 让完全属于她自己的东西留在脸上。显然特蕾莎照镜子就是想要辨别自己和母亲的不同, 确定“自我”。

作者昆德拉也对此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在这个世界里, 青春和美貌了无意义, 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 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像, 而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现在, 对她经常站在镜子前长时间地注视自己, 我们终于可以比较理解了。这是一场和母亲的战斗。这是一种要有别于其他肉体的渴望。事实上, 特蕾莎照镜子不但是想要有别于母亲, 更希望有别于和丈夫托马斯有染的所有其他女性。她不断地被丈夫和其他女性调情的场景所困扰, 以至于噩梦连连。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互文性及镜像理论叙事手法的使用, 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魅力。基于“布拉格之春”这一政治背景, 该作品以黑色幽默的基调阐释了小说中人物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 传达了作者对政治、人生、性爱的探索和追问。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奥唐奈等编.《互文性与当代美国小说》, 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 1989, 第260页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篇3

媒体声音

章轲:金毛犬机场死亡动物托运急需明晰权责

与普通货物相比,动物在飞行过程中需要供氧和调温。这就对动物托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责任问题,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规定,如果包装不符合运输要求,而承运人没检查出来,比如运宠物狗的时候,包装发生破损,狗的脖子卡在笼箱上致使宠物狗窒息,承运人就可能会存在关联责任。

Mars死亡事件发生后,许多网友呼吁尽快出台《动物保护法》,使动物得到人道对待。免遭遗弃或者虐待,杜绝野蛮运输、过度利用。甚至以虐待、虐杀动物取乐的不道德行为。

——第一财经日报

网媒声音

王琦:宠物狗“托运死”折射乘客权益之殇

我们关注宠物狗“托运死”,不仅仅是出于对动物命运的悲悯,更多的是对自身权益遭到无视的愤怒。一只狗的生命再轻若草芥,它也是乘客的私有财产。在办理航空托运后,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已经达成了契约关系,航空公司有义务保证乘客的托运行李安全准确地送达目的地。诚然,小狗意外从航空箱内逃出,可能影响到航空飞行安全,但机场方面应该有更人性化的措施,比如采用麻醉枪、网枪之类的设备控制小狗而并非粗暴地剥夺其生命。这不仅是从动物保护角度而言,更体现了对乘客托运行李安全的充分尊重。毕竟,乘客只是授予机场运输行李的权利,并没有授予其随意处置的资格。

——齐鲁网

微博网友声音

目前已经有诸多明星参与了“呼吁立法,声援Mars”的活动!呼吁立法是长久的事,不在一朝一夕!但我们必须走在呼吁的路上!不断向前!

——新浪微博达人@环球宠物之旅

网站声音

8月26日,Mars追悼会在北京举行,上百人自发前往送行,彼此陌生但一样的伤感,用无助的眼泪诉说共同的期望,我们不希望悲剧重演,让我们一起呼吁早日立法。共同善待人类的朋友。

——宠物中国

主人声音

提起诉讼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给Mars讨回一个公道,让航空公司能够从这次事件中得到足够的警醒,完善相关规则,避免这样的惨剧再次发生。如果能够推动相关立法当然更好。Mars已经走了,我们想让它走得更有意义。

——MarS主人赵南

律师声音

家养宠物做为特定“物品”,具有一般等价物不具备的特殊价值,非金钱可以量化。Mars事件反映出航空领域观念和制度上的缺失,航空公司只将托运动物当作普通货物来对待,并没有给予对生命的重视。——公益动保律师蔡春红

我国现行民用航空法框架下制定的活物运输规则非常粗糙,由于都是各航空公司自行制定细则条款,内容十分苛刻,损失赔偿极低,而且这类合同都是格式条款,航空公司履行起来完全没有压力,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对于事实经过调查取证又很难,所以才导致现在纠纷一个接着一个,而且所有的纠纷都无法得到圆满解决。

相较之下,美国国会早在2000年便通过了《安全空运动物法》,不仅要求各大航空公司加强员工培训,人性化善待动物,提高动物安全运送技术,而且要求美国运输部适时开办空运动物的有关投诉,还专门设立了负责业务预定、信息咨询的“动物组”。此外一些航空公司比如美国达美航空公司(DeltaAirlines)也允许将宠物带入机舱。

美国政府对动物的航空运输有严格的规定。美国农业部实施的《动物权益法》在这方面设置了详细的要求,包括航空运输的猫、狗至少8周大,且断奶5周以上;托运宠物的宠物箱的尺寸、强度、通风性、卫生设施等必须满足最低的标准等。

——航空法专家张起淮律师

《名犬》

英国媒体曾发表过一则“小狗机场散步”的报道,报道称英国曼彻斯特机场因一只惠比特犬在和主人一起散步时挣脱绳索闯入机场,在停机坪和跑道上四处乱窜,引起机场意外混乱。虽然工作人员想出各种招数试图逮住它,但这只小狗的奔跑速度太快了。最终,工作人员不得不临时关闭一条跑道,花了约40分钟才将小狗逮住,并交还给它的主人。这起“小狗机场散步”事件引发了机场的大混乱,共有12架航班在机场上空盘旋等待降落指令。

可能,在我们看来,为抓一只小狗如此劳民伤财几乎匪夷所思。但在曼彻斯特机场看来,乘客就是上帝,机场必须尽一切努力保障乘客的权益不受损失。相比之下,我们的机场应急方式却总是那么简单粗暴。显然,我国航空公司的思维中,缺乏对乘客权益的敬畏和尊重。在他们看来,一个乘客的受损,一条小狗的生命,远远比不上航班延误给自身带来的损失。

事实上,宠物狗“托运死”并不只是宠物主人的悲剧,它更击中了托运赔偿制度的滞后和漏洞。在这样的事件中,由于针对宠物在托运中受伤或死亡,《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赔偿标准。只能依据第七章货物不正常运输的赔偿处理规定。“赔偿最高限额为毛重每公斤人民币20元。”这样的赔偿条款根本无视了宠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宠物主人精神上的损失。这与其说是赔偿,倒更像是对乘客权益的一种羞辱。也正因为法律保障的不力,机场才有胆量随意处置小狗的生命。对生命的漠视是社会的诟病,我们不能忍受,更不能放纵!

TIPS

格格事件:2012年1月,一只名叫“格格”的玩具贵宾犬乘坐海南航空从北京托运到海口。狗主人在海口美兰机场接犬时,被告知小狗已死。后海南航空公司对外回应称,装载小狗的航空箱在托运过程中被压扁,门有松动。箱子被放到传送带旁后,小狗从笼子跑出,并跑向滑行道。由于当时有起降航班,为保证航空安全,机场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将小狗击毙。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4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若把生命的岁月轨迹放在有形的路途上,人们时缓时急之时,若奔跑,愈疾愈触不到路的坎坷。并没有虚夸,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某一类人上,其实,他们也只不过是在经历着,前方有待追求的欲望更大,或威胁而比此时划破肢体的荆棘更猛烈的阶段罢了。可喜的是,正因大部分人都在这个轨迹上,才有了需要与之俱来去承受疾风驰行的生命,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所崇尚的重―与之相悖的轻。

生命作为自然的一份体,承载不可变更的地心引力规律。这本书,并非去荒谬揭示已证实的科学理论,只是人类在精神层面上,不可像牲畜去生活,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精神上的超越。如果把这个词加载到一具体理论上,作者的想说明的是:“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是,“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就是作者整个以“托马斯”这个人物一段主要人生经历主体所承载、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思想。

托马斯把一生的挚爱,起初的爱恋之时,只是痴恋她如《旧约》里随河畔漂流而至的`天上赐物。说得如此“轻”,恋得如此“轻”,都深究于他失败的婚姻,与落魄的家庭关系,而携带了那所谓束缚了他的的“责任”的诟病。当挚爱无法承受自己先生怪异的生活习惯而做出了离开的抉择,托马斯开篇后又一次展开了文中最精彩的思想斗争:“他跟特蕾莎捆在一起生活了七年,七年里,他每走一步,她都在盯着。仿佛她在他脚踝上套了铁球。现在,他的脚步突然间变得轻盈了许多。他几乎要飞起来了。此时此刻,他都置身于巴门尼德的神奇世界:他在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这种迷醉持续几天之后,他变慌乱了,开始迷失,开始挣扎:“他感到从未曾有过的沉重。重得连俄国人千万吨坦克也微不足道。”最后的演变是,他在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动机里找到了坚定:非如此不可。这个是疑问,亦是坚持。

托马斯如此,特蕾莎亦是如此,两个人都是一生不断地做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因为受不住生命里轻佻,过于释然只是惹到内心更多的谴责。然而托马斯的情人的萨比娜,她情到深处,轮流看尽物质与精神双重风雪美景,原本和煦无尽,到头依然选择去应验心中不断奔走的自由,只是为了不去选择,不去束缚而沉浸在世界的“冷眼”回馈中。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5

一开始一直没看懂小说在写什么,肤浅的以为就是男女三角恋的媚俗爱情故事,中间时不时穿插一些让人感觉沉闷压抑的问题,窒息感扑面而来。越读越纳闷,没道理这么久负盛名的小说,内容会如此浅显世俗呀。于是去查了查书评,看了看别人写的见解,方才对这本书有了冰山一角的理解。

谈一谈读书的感受:能读懂的部分,其透彻的哲学思想会让人有一种灵魂被超度的感觉;一知半解的部分,让人为之沉沦,如同穿行于迷雾之中。雾里看花,似乎能看清花的轮廓,却始终看不清全貌。常常幻觉已经无限接近真相了,但其实离真相间隔万里,遥不可及;读不懂的部分,只能望洋兴叹,水平有限。内容太过高深莫测,需要读很多遍,不停的揣摩思考才能理解一二,犹如坐禅时,处于悟与不悟之间。

这本书适合有哲学基础的人去研读,作者抛出了很多哲学命题,每个命题都值得人深度思考。我想可能自己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浮历练才能对此书有更深刻的理解。

全书都在阐述轻与重之间的比对,人总是为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所拖累,责任常常成为生命中最沉重的分量,无论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承受不起的结局就是:“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这大概就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现代人基本上都是负重前行,有的人背着房贷、有的人背着车贷、有的人背着家庭的责任、有的人背着工作的压力、还有的人背着久病缠身所带来的痛苦。

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

而有些人卸下了沉重的责任,选择了逃避和背叛,那是否能得到解脱,活得潇洒呢?男主人公托马斯迫不及待的选择抛妻弃子,甩掉家庭的责任,投入无数情人的怀抱。最后遇到特蕾莎时,却又放弃了轻盈自在的生命,选择了充满束缚的爱情。

他们的相遇是由于六次偶然,将彼此带到对方身边。少了任何一次偶然,他们都不会遇见。爱情是从何时开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以前人类是两性同体的,上帝把他们分成了两半,从那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相互寻找。爱情是对我们自己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特蕾莎就像《圣经》中顺着河水飘过来的篮子里的婴儿,托马斯不得不向她伸出手来。仿佛就像重力牵扯他,让他不再那么虚无。

但他又无法忠于爱情的唯一性,不断的游走于没有感情投入的露水情缘里。当特蕾莎因他反复的背叛而离开时,刚开始托马斯的脚步轻盈到要飞起来了,无比愉悦的品尝温馨的生命之轻。可过不了几天,对特蕾莎的怀念给他造成了无法承受的痛苦,痛苦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越来越重。最后,在细加掂量的决断下,他义无反顾的选择追回特蕾莎,因为他彻悟了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

以前看到别人对忠于爱情和婚姻的阐述都是由社会习俗强加到人身上的,这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这种外在力量和人内心深处的选择往往背道而驰,自然而然背叛会充斥于整个社会。

而在这本书里第一次看到一种全新的能引发出人对于选择忠诚的内在力量。“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迹。”这就如同托马斯在200多个情人之间,孑然一身,自由自在,却全都是没有分量的碎片之情,内心依然寂寞,灵魂依旧孤独。如同漂流在海上的水手,见过大海浩瀚无边的景色,却因常年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温馨港湾,内心无比凄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6

但是该小说目的不是讲故事,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小说好像由许多“哲思散文”组成。作者在书中,一章接着一章大发议论,发表哲学高见。就是这些高见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也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不过,这些高见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欢小说写得如此艰深抽象。所以我在此好心提醒,没有一定人生阅历又不喜欢思辨的人不要看这本书,看了也白看,因为你看不懂。

有时候,我情愿看些能消磨时间而且有趣的不大用脑子的小说,精神之欢喜,好过思辨之无聊。看类似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的小说,人容易变得神经兮兮,自以为是深沉,看透人生,其实只不过看了本怪小说而已。

既然这样,为什么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呵呵,人是虚荣的。看这本可以显示自己有品位,显示自己阅读兴趣非凡,显示自己的思想达到某种高度。许多时候,阅读有时候是种炫耀。如暴发户炫耀他的钱,读书人炫耀他所看过的书。尤其说自己看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多么荣耀。

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阿甘正传》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作者是不按传统的模式来写的,什么情节,什么对话啊,不大考虑,小说中处处可见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对生命的议论,对性的议论,对爱情的议论,对共产主义的议论。作者无疑在书中思考灵和肉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就是轻和重的关系?不过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强烈感觉到,作者最后鉴定的结果就是生命很轻,性是很轻的,爱情是很轻的,共产主义是很轻的,一切都是荒诞荒谬的,于是人生显得很虚无,这是不是也轻?所以一句话,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这个词,我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一用这词,就意味我没有读书“品味”)。比如小说中,特别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非常好,没有看过那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虽然我读两遍了小说,但是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乱发议论,冒充深沉,自以为是哲学家,想说点人生道理却说得一滩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没有说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我有理由怀疑作者没有说明白。因为他所写的关于生命之轻的思考,过分依赖于比喻,暗示,故事,意识流等等。这些描写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读者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这些理解只是在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当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有人觉得自己理解了,可能从头到尾都是误解。说好听点,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

另外的怀疑理由是,是否因为翻译?我们读者没有能力直接阅读原版小说,只能依靠翻译。所谓的翻译犹如别人嘴巴里咀嚼过的米饭,带着口水,喂到我们嘴里,我们吃到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香味和滋味。隔着这层口水,我们有什么资格评价一本难懂的小说?所以不评说,本文充其量是——读译作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 篇7

当为宇宙划定秩序的审判官缺席, 人的存在丧失了终极的指向, 变为纯粹的偶然, 对终极意义的衡量由上帝转手到个体偶在的内心, 因此, 个体选择的意义凸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昆德拉的《不能存在的生命之轻》, 或许对作品中主要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不同人生道路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在小说中昆德拉写道, 在永恒轮回不存在的世界上, 一切的事物都变得无足轻重, 生命只有一次, 一旦消逝, 便永不再重复。因此, 个体的存在即使残酷、美丽或者绚烂, 都没有什么意义。仅有一次的人类生活应该是怎样, 人们该去选择沉重, 还是轻盈?昆德拉通过他笔下的人物, 探索了其可能的维度。

外科医生托马斯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 一个现代唐璜, 不断游走在女人之间, 与其发生性关系, 但他远非好色之徒, 也不只是为了感官享乐。托马斯和女性交往是为了去探索每个女性区别于其他女性的那百万分之一, 通过占有女性百万分之一的不同来尽可能的占有世界的多样性。他选择医生作为职业源出于内心的深切渴望, 源于内心的“非如此不可”, 但这“必须如此”的渴望意味责任和压力, 代表着生命的沉重。托马斯厌恶为外在的枷锁束缚, 毅然和前妻、父母以及交往过的女人断绝关系。摆脱了责任和压力, 托马斯没有拘束, 尽情享受生命之轻带来的绚烂。在交往过的众多女性中, 托马斯和萨比娜最为相得, 两人之间有很深的默契。萨比娜喜欢托马斯, 因为托马斯是媚俗的对立面。昆德拉解释媚俗是于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意味着一切被赋予美好臆想的生命形式、社会形式以及纯洁道德的个体存在及社会生活, 媚俗“是对粪便的否定, ……把人生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萨比娜是个画家, 一生都在反抗媚俗。当有人介绍说她为自由而战时, 她争辩说她是在反抗媚俗, 对媚俗的否定可以说是托马斯和萨比娜有如此默契的精神基础。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及其意识形态规划的美好社会蓝图, 托马斯作为渺小的个体, 不得不作出选择, 是让意识形态来规范自己, 还是作出独立的选择?是选择集体道德的重负, 还是个体自在的轻盈?托马斯选择的是后者, 但这只是个体存在的起点, 而非终结。

托马斯和如此众多的女人交往, 说他道德败坏似是人之常情, 但在昆德拉看来却不能做如此简单的价值论断。托马斯的生活并非一直轻盈灿烂, 特蕾莎的到来给托马斯的生活带来沉重的感觉。特蕾莎住进了托马斯的家里, 原来托马斯和女人在一起就不能睡觉, 甚至在半夜的时把人送走, 现在, 托马斯惊讶于在特蕾莎身旁竟能酣然入睡, 他发现“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 (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 体现的, 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 (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 而体现出来的。”他爱上了特蕾莎。特蕾莎对于托马斯和自己在一起时还同其他女人交往无比痛心, 她告诉托马斯自己不断为托马斯负心的梦境所折磨。托马斯的心理不断为特蕾莎的梦境压迫, 但是, 他始终没有设法摆脱特蕾莎, 而是选择和特蕾莎一起走向生命的终了。

特蕾莎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差别的世界。特蕾莎的母亲原本美丽, 但婚姻的挫折使其变得庸俗不堪, 廉耻羞恶之心丧失殆尽, 进而把自身的不幸转嫁到子女身上。因而, 对于特蕾莎来说“青春和美貌都了无意义, 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 一具具肉体彼此相象, 而灵魂是看不见的。”总之, 她母亲极力要抹除世界、甚至个体存在的差异。与母亲相对, 特蕾莎则在内心一直隐藏着向上的愿望, 即使辍学在家, 也不停读书, 看小说。读书, 对特蕾莎来说, 是一个秘密兄弟会的暗号, 连接着她与外部世界和对世界的美好想象。她期待着有个机会, 可以让身心摆脱家庭的束缚, “如同船员们冲出底舱, 奔上甲板, 想着天空挥臂高歌。”和托马斯的遭遇给特蕾莎提供了这一契机, 托马斯因一连偶然事件偶然来到特蕾莎居住的小镇, 宿于特蕾莎当侍员的旅馆, 托马斯文质彬彬的形象和摊开在面前的书本给特蕾莎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认为托马斯就是那个秘密兄弟会的成员, 感到机会终于来临的她于是在托马斯临走之前主动送托马斯到火车站, 并于两周后拖着行李箱来到托马斯在布拉格的居所。

和托马斯的结合是特蕾莎精神之旅的第一站, 但当她到达时也随之陷入了困境, 托马斯和众多的女人有染, 让她不得不断陷入对其他女人的吃醋、嫉妒之中, 这种精神压力还变成梦境不断压迫她, 同时也压迫着托马斯。特蕾莎感到又陷入了类似于在母亲身旁的地方——不能展现出个体差异的世界, 得不到解脱的特蕾莎试着去理解托马斯的生活。她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也能拥有女人的双性人, 充当托马斯的另一个自我, 去接近托马斯的女友。她来到萨比娜的住处, 提出给萨比娜拍照, 后来又给萨比娜拍裸照。随后, 特蕾莎和萨比娜之间来了个倒转, 当特蕾莎从自己丈夫的情人口中听到丈夫在做爱时的话“把衣服脱了!”时, 惊讶自己同样体验到顺从和迷醉的欢乐。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爱情到底是出自什么?是灵魂还是肉体自身?于是便有了特蕾莎和工程师的无爱之欲, 她想让灵魂当一个旁观者而享受肉体的欢乐, 但当工程师的情欲涌动而奔向特蕾莎的时候, 她的肉体则感到快感的来临, 灵魂虽叫喊着“不, 不, 不”竭力抵抗来临的快感, 但灵魂的呼喊不仅没能约束肉体的快感, 反而最终为情欲的快感捕获。“因为她的抵抗, 被抑制的快感大量渗入她的整个身体, 没有任何的出口可以逃逸。快感在她的身体里蔓延, 犹如注入静脉的一剂吗啡。”特蕾莎的困境在于她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 灵魂沉重的锁链一直紧系着她, 即便偶然甚至刻意的分离 (如和工程师的无爱之欲) , 都不能长久持续, 因此, 特蕾莎在这场肉体之爱和灵魂之爱的探索中的悲剧意味就凸显了出来。对其他女人来说, 和男人调情可能只是生命中无足轻重的调剂, 没有精神探索的形而上意义;但对于特蕾莎来说, 一旦将其上升到灵魂 (精神) 探索的高度, 伴随这种调情带来的嬉戏成分便消失了, 无需承担责任的出轨也变得严肃, 成了沉重的负担。特蕾莎不能忍受灵与肉的分裂, 因此, 在她眼中最美好的爱情只能来自牧歌般的重复生活, 因为这种美好和伊甸园保持着联系, 在那里灵与肉没有分离开。

对托马斯来说, 最终选择和特蕾莎去乡间过淳朴生活, 是否意味着去选择生命的沉重以得到生命的充盈?根据小说来看, 恐怕不能做这样的断言,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托马斯不能在岔路口与一种道路分道扬镳之后还能重新回来选择另一种道路。在去乡间生活之前, 托马斯都不断和其他女人保持来往, 这种生活在托马斯被解除医生职务当玻璃擦洗工期间更是臻于极致。对于特蕾莎, 只要托马斯没有和其他女人斩断联系, 她就一天不得安宁。因此, 是特蕾莎一直牵着托马斯的命运之绳, 把他拖入到最为简朴的生活轨道中去。与此相应的是, 托马斯也一直有着去探索“非如此不可”之内和之外到底隐藏着什么的内心渴望, 特蕾莎的到来给了他这样的契机。托马斯最初拒绝对写出的文章向当局表态认错, 但这不是出于一种社会的正义感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 而是在于他人看待自己眼光流露出的各种复杂神情 (同情的、密谋的、蔑视的……) , 这种眼光与平时他作为医生得到的感受的眼光相比, 他无法把握, 是以决定拒绝向当局认错;后来记者找托马斯, 请求他在释放异见知识分子请愿书上签字, 托马斯不想被别人用责任等负担来绑架他而没有在请愿书上签字。放弃内心深处当医生和外在于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非如此不可的律令, 托马斯得到的是生之轻盈所有的绚烂。大量的空闲使得他每天可以和不同的女人发生遭遇, 去探索女人身上的未知。两年后, 托马斯感到两年的假期也太过漫长, 同时也感到和女人性事的体力不支, 还由于政治的险恶越来越贴近自身, 托马斯顺应特蕾莎的请求, 搬到乡村。在外在的风云诡谲莫测的时候, 托马斯唯一能够把握的是他自己和特蕾莎的爱情。可以说, 托马斯选择和特蕾莎在一起是双方共同的行为, 而特蕾莎的生命状态只是一个引子。

萨比娜在小说中则和特蕾莎不同, 如果说特蕾莎代表着生命的沉重, 那萨比娜则代表着生命的轻盈。萨比娜不停地背叛, 最开始是家庭, 后来是学校的游行, 继而是祖国, 弗兰茨以及其他男人, 她还一直不停地和媚俗抗争, 以致最后能够背叛的只剩下背叛本身。对于萨比娜来说, 最为困难的背叛也是来自于自身。她一生和媚俗抗争, 但是当看到他人温馨平静的生活, 父慈母爱, 而自身凄凉的境况, 却不禁泪流满面。流亡到美国, 她结识一对老年夫妇, 夫妇俩邀请萨比娜家中作画, 并和她一起过着温馨的生活, 但她清楚地知道, 她知道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幻觉, 一切终将离她远去, 因此这份感动她也从不当真。也正因如此, 她甚至害怕沉重的感觉, 在巴黎的公墓里看到坟墓上压着一块石板, 她害怕这石板将会窒息地下的生命。萨比娜愿意自己的生命终结于灿烂的轻盈, 决定把自己的骨灰撒向海洋, 一旦生命消逝, 将没有一丝存在过的痕迹。反观萨比娜的生命, 她不断地背叛, 对轻盈的存在状态的不断追求压在她的身上, 对她来说似乎又显得过于沉重以至不能承受。

对于弗兰茨, 平庸无趣的学术及家庭生活丝毫没有造出一点激情, 遇到萨比娜之前, 他人生中最为激烈的冲突就是和他人学术观点分歧导致的争论。他的存在一直为某种光亮所照耀, 虽不是宗教但却有宗教的功效, 这种光照, 首先是母亲的影子, 其次是伟大进军的想法, 最后最为重要的也是萨比娜。萨比娜离开弗兰茨以后, 他和妻子决裂, 和一个女大学生同居, 并将其看作是萨比娜的秘密安排;去参加捷克流亡者在瑞士的聚会, 期待从中找到和萨比娜的联系;最后参加为缅甸战后争取医疗救援的队伍, 实现他伟大的进军的理想, 他在头脑中都幻想着萨比娜犹如上帝一样俯视着他的所作所为。弗兰茨死后, 他妻子给他的墓碑上刻上“慢慢迷途, 终有一归”之语, 她妻子克洛德当然指回归到她那里, 不过, 这个墓志铭未尝没有宗教的象征意义, 因为弗兰茨一直虔诚地信仰自己内心的那个至高存在, 他是在摆脱了上帝之后, 为自己心灵重树理想上帝的人。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 著.小说的艺术[M].董强,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篇8

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忽视死亡会导致较差的生活。对死亡的沉思会给我们一个新的远景,使没有价值的事物更加微不足道。每一个日子都是一件礼物,我们要在拥抱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同时享受它。

【流感里隐藏着什么】

大多数人都知道汞是一种有毒发亮的银白色液体金属,有时被染成红色放到温度计里面,人们觉得只要接触不到这种物质就不会有机会死于汞中毒。然而,汞进入人体的另一条途径却是通过疫苗,以汞为主要原料的一种消毒原液作为一种防腐剂加入到成人和儿童的流感疫苗当中。2004年,免疫安全审查委员会建议,在现有库存用完后,儿童疫苗中不再使用汞防腐剂。在美国,汞开始被作为防腐剂加入到疫苗的1930年以前,降生的孩子中自闭症的比例是1∶20,000,而今天,这一比例高达1∶144。

每年有6530人因汞中毒入院,500人因汞中毒送命。

【超车的救护车】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很多救护车相互竞争,以创纪录的速度把病人或伤者送到医院里。由于熟悉道路,并且不需要很多培训就可以被安排到鸣着警报器的大型运输工具驾驶座上,很多出租车司机被招聘到救护车服务公司。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救护车的车头撞车和侧面擦撞事故比城市道路上的任何其他商用交通工具要高出3倍。

每年有1795人死于救护车交通事故。

【劫匪偏爱的头饰】

图森是一个18岁的男子,他知道穿着对于一个人角色的重要性。去抢一家店到底有多难?他清楚唯一值得担心的是那些摄像头。他已经见过很多笨头笨脑的家伙因为他们的脸正好出现在录像带里而被逮住。想成为小偷的他可不想让那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去了当地百货商店买了一条女士连体袜。当晚把它套在自己的脑袋上。他把袜子加固了的裆部放在嘴上,把袜腿在自己的脖子上缠了几圈并打了个结。可他一走进商店,报警器就响了。一分钟后他觉得有水,是顶棚上面的洒水器打开了。这个情况他并没有预料到,于是他沉不住气了,趔趔趄趄往回跑。几小时后该男子在百货公司浴袍展架下被发现,带着的面具导致他窒息而死。

1990年以来犯罪分子在犯罪活动中的死亡人数是19,867人。

【牙签比闪电更危险】

舍伍德·安德森是一名美国作家,他承认自己只有在喝酒之后才会写出更好的作品。1941年他在参加一次鸡尾酒会时,显然为了酝酿写作的情绪,他开始抨击政治保守分子。在他慷慨陈词的同时,一盘开胃小菜端了上来,他抓起一小块法兰克福香肠,没有看到上面还带了一根牙签,就整个吞了下去。为了避免小题大做引来尴尬,或还有更多要紧的事情要做,他要了一杯酒把牙签涮了下去。一周之后,当他在乘坐飞机时,突发腹膜炎而死亡,这正是那根牙签作祟。

1900年以来由牙签导致的死亡有17,903人。

【减肥V.S厌食症】

厌食症是对于食物和故意限制饮食的一种强迫观念,它改变了人的心理状态。医学界认为它是一种强促分泌的疾病。100万得了厌食症的人中,大多都不认为自己是在过一种非正常的禁食生活。相反,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愿意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让他们在自我控制上有胜利感的生活方式。每一个时期,人们对于饮食、性、爱情和时尚的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厌食症在女性人口中达到顶峰。节食减肥,让这些女孩占了年轻人中与厌食症有关的死亡的90%。

由厌食症造成的死亡每年有90,500例。

【身体穿孔:酷并危险着】

2004年,美国有70万人至少在身体上有过一次非传统的穿孔经历,即把金属饰钉戴到眼皮、鼻孔、舌头、嘴唇、肚脐以及生殖器上。不对器具进行消毒可以使穿孔爱好者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的危险。

1991年以来,因为身体穿孔而导致的败血病死亡人数是9981。

【为时尚而死】

20世纪20年代的艺术圈中,人们流行佩戴长长的丝巾,借以彰显一种傲慢而优雅的时尚品味。1927年9月14日,现代舞蹈界的传奇人物伊莎多拉·邓肯乘坐一辆布加迪跑车,她长长的丝巾在风中飘扬起来。但是意外发生了,那条丝巾和汽车的后轮缠在了一起。司机在继续飞速行驶了15英里之后,这才发现伊莎多拉已经被活活勒死。她的死亡证明书上写着:“死者死于由工具导致的勒杀事故。”其实,这个证明书完全可以写得更加精确:“死于追逐时尚的路上。”

从1850年至今,死于人造织物的收缩的总人数为29,865。

【打嗝的世界纪录】

憋住呼吸数30个数,在你的舌头下面放一块方糖或者让别人吓你一下,这是一些比较熟悉的家常缓解打嗝症状的方法。但是对那个打嗝时间最长以至于成为世界纪录保持者的人来说,这些都不管用。查尔斯·奥斯本是爱荷华州的一名农民,他很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发生时的情况。那是1922年,他正举着一头猪称重。这时候他开始打嗝了,通常打嗝只是持续几分钟,但是查尔斯一打就打了68年。他娶了两任妻子,有8个孩子,最终死于1990年,在他死前,他每分钟要忍受40次痉挛,或者说在他一生中共打了43,000万次嗝。

1900年以前因为打嗝所导致的死亡,每年约有3245人。

【购物中心】

在罗得岛州的克莱布特雷商业街的购物中心附近,一个59岁的老年男子正坐在一辆车的副驾驶位上,而他53岁的妻子正驾驶着汽车在停车场里游荡,以寻找一个空位。由于妻子总是转来转去却一无所获,男人开始变得烦躁起来,他坚持认为应该守在原地,然后跟着那些提着袋子去找自己车的人。一场舌战随即爆发,男人叫嚷着要下车并打开了车门,而他的妻子这时正好加速转弯,男子一下子从车上滚了出去,恰好后面也有一辆找车位的汽车,男子被车轮从身上碾过,不久即由于内伤而亡。

每年在美国的购物中心死亡的人数是11,345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9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 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糊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但实际上,盲目的动 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

有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10

开篇是《轻与重》,我想一个人生命的轻还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吧。不管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轮回(因为这个问题会让人陷入窘境),我们应该做的是关注当下:everyony expeced a bright future,but what the futur life will hold for him is depend much on what he does today.生命的真谛不是我们身上贴了多少标签,而是自己内心的满足与轻松。有时改变人一生的就是一念之差,也行脚踏实地比较安全吧,过山车的落差带来的感觉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会感到失落。就像托马斯,也许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过程,但最终还是归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独。一生都在寻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编好多谎言,一会儿骗情人,一会儿哄妻子,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是很累的。最后骗的还是自己吧,虽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怜的,这一生用全部精力爱托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躯壳。也许在享受生命的过程中托马斯感觉飘起来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闭眼的瞬间他并不快乐,而是悲伤,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难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吗?这难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吗?当他给别人说200多个的时候也许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别人羡慕的眼光。但当他面对死亡时也许还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没有看到,眼角或许有一两滴心酸之泪吧,看到生命的历程竟被自己这么亵渎。

《灵与肉》,托马斯每天都在寻求肉体的快感,却忽视了灵魂的价值。在这里面我更喜欢萨比娜,她也是很爱托马斯的,也知道托马斯的不忠与浪荡,所以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寻找新的生活。而且还有自己的艺术陪伴,她把自己的开心、失落、惆怅寄托在画上,虽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败但她在自己的画作上还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抚。她更爱自己的灵魂吧,在这片领域她是骄傲而且自信的。我想正因为如此,弗兰茨才会那么爱她,因为只有弗兰茨看到了她的灵魂之美。我认为真正的爱情并不是身体的重叠而是灵魂的交融。荧屏上有无数的爱情让我们感动,因为他们都是坦诚的以自己最大的力量爱着对方,但并不是多么美丽的辞藻表达海誓山盟,而是切实可见的行动和充满爱意的眼神。当他们面对死亡时都是毫不思考的保护对方,而不是想托马斯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把她们都当成了工具而不是爱人。但特蕾莎为什么最终还是愿意和他在一起,我是不明白的。如果一个男的对女的说:我爱你,女的说:对不起,我已有男朋友了。难道继续说:我知道,但我依然爱你。此时人们会说好痴情的男人。而如果是一个女的对男的说:我爱你,男的说:我已经有女朋友了。女的继续说:我依然爱你。人们就会说不要脸的小三。为啥世界对待男女这样不公平。正因为这样肯定特蕾莎觉得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这是被世界默认的。但世界虽然默认,你也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反抗,可以拒绝,可以say good bye.与其独守空房浪费青春还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只为不虚度自己的生命。因为你不是为他而生,你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应该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看来,特蕾莎的悲剧也不全是托马斯造成的,最大的原因还在自己,因为不会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听天由命,也是最大的绝望吧。无奈!

Life,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篇11

从2015年开始,韩国星际2有点烦。

WCS连续改制,奔着就是削弱韩国人而去。一方面限制韩国选手参加欧美地区赛事,一方面又削减韩国本地WCS的出线名额。在2015年WCS总决赛上,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大量欧美选手。

暴雪或许正在沾沾自喜,但韩国星际2对此肯定高兴不起来。

2015年底,YODA等人爆出假赛风波,Prime战队也因此解散。随后SPL战队Sbenu的母公司Sonic遭遇商业困境,资金链断裂,还被众多加盟商告上法庭,旗下星际2和LOL战队未来存疑。

春节刚过,不满20岁的虫族天王级选手Life因假赛而被拘留,给纷扰的韩国星际2又加上了最后一把火。

韩国星际2,究竟怎么了?

Life,原名李承泫,1997年出生的他现在仍未满20岁。2011年,才14岁的他甫一出道,就获得韩国国内第六届ICCup赛事的冠军。随后他加盟ZeNEX战队,并逐渐成长为战队ACE选手。在战队被StarTale收购后,他成为战队虫族选手的头牌。

2012年,15岁的Life杀入GSL S级,并击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老将NesTea,小组第一晋级16强。在16强分组抽强时,年纪幼小的他并没有受重视,最后一个被塞进了D组。从八强到决赛,Life连续遭遇三个人族。借助天时地利人和,Life展现了恐怖的ZvT实力,连过三关成为GSL最年轻的冠军。

2014年11月,在美国安纳海姆举行的WCS年终总决赛,Life击败连续两届杀入BlizzCon决赛的MMA,登上世界之巅。MMA是当时最强人族选手,也是“人族皇帝”BoxeR钦定的继承者。

赛后,Life对媒体说:“让自己以星际2最优秀选手的身份名留青史。”

2015年,他再度闯入WCS决赛,但遗憾败给sOs得到亚军。即便如此他仍然是世界上最强的虫族选手之一,职业总奖金位于全球星际2选手前列。仅在2014年,他就获得了大约9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力压Flash、Jaedong等人排名第一。在假赛事发前的1月底,KT战队刚刚将Life送到了重组后的Afreeca战队(原SBENU)。

从成绩上看,找不到任何Life需要打假赛的理由。

此前韩国爆出的星际2假赛事件中,多是一些二线选手或过气选手参与。这些选手的俱乐部工资有限,又拿不到太多奖金。在生活压力下,他们有铤而走险的动机。而对Life来说,比赛奖金给了他不菲的收入,因此他参与假赛出乎了大部分人的意料。如果一定有利益驱动着他参与其中,那就说明:对Life来说,假赛带来的金钱收入,远高于电竞赛事奖金。

由来已久的假赛传统

2016年元宵节前夕,韩国昌源地方检察院特别搜查部正式公布:Life以涉嫌收受钱财打假赛的罪名被拘留。检察官并没有透露Life的涉案金额,只是表示,这是2015年10月假赛案的延续。

去年10月,昌源地方检察院批捕了某队主教练、现役选手、赌博机构人员等9人。这些人被指控在2015赛季SPL的比赛中操纵比赛、打假赛。当时,YoDa、BBoongBBoong等12人涉案遭警方逮捕,直接导致Prime战队解散。

Life也牵涉其中,当时他只是怀疑对象,必须接受审查。在洗清嫌疑之前,他被KeSPA禁止出赛。

从目前的情况看,Life“栽”了,没能通过审查。

韩国电竞产业高度发达,早在星际1时代就形成了完整的职业圈。随之而来的就赌博和假赛侵蚀,许多博彩公司(甚至包括欧美博彩公司)都以电竞赛事作为博彩项目。一些外围的赌博组织则通过贿赂选手、教练的方法影响比赛结果,操纵赌博。

假赛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源于2010年的星际1假赛事件。

这是韩国电竞第一次大规模曝光假赛,也是迄今为止处罚力度最严的假赛事件,参与者包括当时最强虫族选手、第一位虫族本座马在允Savior。

该事件发生于2010年4月,在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中,普通电竞玩家得以知晓赌博集团是如何通过假赛赚钱的。

当时韩国星际1联赛极为专业,战术发展高度成熟。每一场联赛,双方战队在选手调度、战术设计、地图分配方面都要进行周密的策划。比赛开始前,职业队伍的选手名单、战略等都要保密。

非法赌博集团通过各种方式私下接触职业选手,或者退而求其次接触队伍内部工作人员,向他们购买上场的对战名单,或训练对战的Replay。最直接的,也是后果最严重的,则是直接买通出赛选手,让他们根据赌博集团的指示故意输掉比赛。

据报道,当时SPL共有两到三支队伍与假赛有关,牵涉到10多位职业选手。某位退役选手担任非法赌博网站中间人,利用职业生涯的人脉关系直接找到并买通选手。这些选手在指定的比赛中故意出现操作失误或战术失误,输掉比赛。而外围组织则用大量金钱事先买这位选手输掉比赛,当该选手故意输掉比赛爆出冷门后,外围组织就能大赚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在韩国,下注预测棒球、足球、篮球等运动彩券是合法经营项目,但电子竞技并未在开放之列。

经过一个多月调查,2010年5月6日,首尔中央检察院公布了该案调查结果。朴某(25岁)和郑某(28岁)因为涉嫌假赛被逮捕,元某(23)和马某(23)两位现役职业选手也被起诉。7名参与收黑钱故意输比赛的选手中有6名各罚款200-500万韩元不等,还有一名军队选手直接交给军队检察院处理。

这里的马某就是马在允Savior,是在Jaedong未出道前韩国最强虫族选手。他夺得多届OSL和MSL冠军,无可争议超越了Yellow,成为虫族第一个本座选手。

nlc202309081223

据报道,25岁的朴某是退役职业选手,他开办了一家职业选手培训班。从2009年开始,他与黑帮分子金某勾结,通过马在允等人联系其他SPL出战选手,给这些人好处费打假赛。他们用此方法操作了11场比赛,并通过黑市赌博,获得了一亿多韩元的巨额利益。甚至连K3 league 足球选手郑氏也通过马在允操作一场比赛,获取了1200万韩元的利益。

假赛门坐实后,马本座被判入狱18个月。随后KeSPA将马本座永久除名,取消了职业选手资格。

2012年,出狱后的马在允推出星际第一视角直播。这一举动遭到了绝大多数玩家和选手的抵制,许多人指责他“假赛毁了星际联赛还有脸直播打星际和教学”。

这次星际1假赛门成为韩国电竞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无论是涉事选手的实力,还是涉案金额都创造了历史。韩国星际1联赛最终走向式微并不得不转型星际2,与马本座的假赛门事件不无关系。

“假赛”乌云再度重来

2012年,SPL转型星际2,人们似乎也开始淡忘假赛事件。到了2015年初,“假赛”像幽灵一样,再度困扰了KeSPA和韩国电竞。

2015年1月21日,博彩网站Pinnacle出于人为操纵比赛的担忧取消了一切关于在1月20日Proleague中Dark和San比赛的博彩。当场比赛的赔率走向诡异,他们怀疑比赛已经遭到非法赌博组织的恶意操控。不过Pinnacle网站的质疑并没有引起KeSPA的具体回应,该事件也被韩国电竞官方默认为子虚乌有。

两个月后,同样在SPL战队联赛中,MVP战队选手MarineKing因为一个非常低级的失误而输掉比赛。这是一个连业余玩家都基本不可能出现的失误,直播中就引起了观众的怀疑,赛后更是引起了铺天盖地的讨论。有消息称,MarineKing当场比赛在赛前的博彩赔率也显得十分不正常。

随后MVP战队和KeSPA都发表声明,表示枪兵王并没有参与假赛,但枪兵王的队长职务还是被剥夺了。

两起风波不了了之,但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假赛的疑云并没有就此散去。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切不过是问题爆发前的强装镇定。

2015年5月,三星战队选手Shine的亲友爆料,说Shine和其队友频繁收到假赛组织邀请,但遭到拒绝。聊天记录显示Shine与Solar先后收到地下盈利组织的假赛邀请,对方声称,只要他们输掉指定比赛,就能收到200万韩元的“好处费”。两位选手最终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并公开曝光证明自己的清白。

到了2015年年底,韩国昌原市检察院突然宣布,缉捕了12名涉嫌假赛和非法赌博相关的星际2人士。SPL排名垫底的Prime战队成为“重灾区”,主教练Gerrard和职业选手YoDa都牵涉其中。Gerrard因从中介处收受贿赂,以及在选手和中介间搭桥引线而被提起诉讼。YoDa则是因收钱故意输掉比赛而遭到控告。

据报道,Gerrard和涉案选手每场比赛收受了从500万到2000万韩元(约合2.8万-11万人民币)不等的贿赂。赌博方和中介据称分别进账4000万韩元和3000万韩元(分别约合22.8万和17万人民币)。

媒体推测,Gerrard下水的原因是经济压力。Prime战队的经营状况一直不佳,成绩也没有起色。Gerrard甚至需要举债经营战队,不得不求助于亲友。

据报道,有五场职业星际2比赛涉嫌假赛。涉嫌假赛的比赛都发生在2015年上半年,包括GSL第一赛季和SPL第一赛季。

最终,KeSPA对Gerrard和YoDa终身除名并永久性吊销职业资格。Gerrard运营的SBENU英雄联盟战队,转移到KeSPA的名下进行管理。

2016年春节,Life也正式被拘留。刚刚得知此消息时,记者极为惊异,因为Life还不到20岁,正是当打之年。他还有很长的职业生涯,以他的实力,可以获得很多荣誉和奖金。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都没有必要趟假赛这团浑水。

为什么他要铤而走险打假赛?

难道说假赛的收入比奖金收入还高了一个等级?

如果连Life都要打假赛,还有哪一位星际2选手值得信赖?

SPL和GSL这样的顶尖联赛都有假赛,还有什么赛事能不被赌博集团盯上?

耐人寻味的是,在Life被拘之前,他刚刚从KT战队转会到afreeca战队。KT甩掉Life,换来了afreeca的Leencok,据说afreeca还给了KT一些转会费。现在Life被拘,KT相当于白捡了一个Leencok,而afreeca一无所获,赔了夫人又折兵。那么KT是不是已经嗅到风声,知道Life不行了,才把这个烫手山芋甩给不知情的afreeca?

KeSPA表示,他们调查过,Life是主动提出转会,两队对Life假赛都不知情。对这种说法,观众朋友们你信么?afreeca你信么?

从马本座到Life,韩国星际2似乎走上了星际1的老路。

成熟的赛事体系,高超的战术水准,激烈的队伍竞争,这些都曾经是(现在仍然是)韩国星际联赛的标签。韩国人的星际一直是其他国家的电竞标杆,他们比其他国家更早进入电竞正规化的年代。

与此同时,他们也更早地被博彩和假赛所困扰。

一个永久禁赛的马本座还不够威慑力,依然有那么多人试图顶风作案。也许Life会成为下一个被遗弃的马本座,但他的遭遇能警告那些心存侥幸的赌徒吗?

Life是否会跟当年的马本座一样锒铛入狱,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再也不可能回到韩国星际2的舞台,回到这个给了他无限辉煌、无限荣耀的舞台。

上一篇:扬师德铸师魂学习心得下一篇:生物标本社团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