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课文赏析

2025-03-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采薇课文赏析(精选7篇)

采薇课文赏析 篇1

战争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们的勾当,被迫卷入其中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舢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叹、仰天长啸的份儿。恐怕这是普通士兵们剩下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财产”。

凭了这点权利唱一曲忧伤的歌,总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们吧!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

倘若受伤后连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丧失了,那便彻底麻木了,物质化了。对于受惯了命运摆弄、痛苦煎熬、忧伤折磨的心灵来说,艰难坎坷辛劳疲惫枪林刀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个体的灵性和生气。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比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无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拓展阅读:采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

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

(1)字音

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 四牡(mǔ) 骙骙( kuí )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

雨(yù)雪 霏(fēi)霏 载(zài)渴载饥 维常之华(huā)

(2)通假字

岁亦莫止 莫——暮 mù

彼尔维何

玁狁孔棘 棘——急jí

2、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放录音,听读课文

(3)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①重点字词

不遑启居 遑,闲暇

忧心孔疚 孔,很 疚,痛苦

君子之车 君子,指将帅

小人所腓 小人,指士兵 腓,遮蔽

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教学预设】

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艺术手法提问:同学们的镜头设计很不错,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几位同学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采薇课文赏析 篇2

当然, 文学赏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的内容也很多, 加之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进行文章的体裁、章法结构、写作背景知识、语言意境、文学形式的变化以及深层隐含的意义等文学手法的赏析, 但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学赏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从点滴讲起, 持之以恒, 就能收到可喜的效果。

一、解读标题, 进入文本深处

一个好标题, 往往用最简洁、透彻的文字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常常也是课文的精华浓缩, 对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 标题亦是文章的“路标”, 沿“路标”寻思路, 捷径自然通幽。

例如, NSEFC Book 1 Unit 1中的“Anne’s Best Friend”介绍的是Anne’s diary, 却没有以此作为标题, 而是紧扣该单元friendship这一话题采用了一个较为含蓄的题目, 使人在阅读过程中出乎意料地发现Anne的好朋友并非某个人, 而是她的日记, 由此更能激发读者对故事情节的阅读兴趣, 促使其迫切地去追索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 并能切身感受主人公Anne在二战期间, 为躲避纳粹的迫害, 和家人不得不藏身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小阁楼里, 不能与外界接触, 周围又没有可以推心置腹、与之深谈的朋友的艰难处境, 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Anne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以及纯洁美丽的心灵。以这样解读标题的方式向学生阐释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不是独立的, 万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而无论与人或物的交友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宣泄、一种倾诉, 是我们存在和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又如, NSEFC Book 1 Unit 3中的“Journey down the Mekong”, 虽然标题不长, 可涵盖的信息量却极其丰富, 极具概括性。首先, journey告知读者文章将讲述的是一次旅行, 不由使人对其相关的when, where, who, how以及途中发生的故事等信息充满期待;down the Mekong, 尤其down则直言了本次旅行的始终及其路线。所以, 如果在课堂上先和学生一起读透这一标题, 从湄公河之旅的筹划到实施, 整个Travel Journal的脉络便可一目了然。

可以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一个精彩的标题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因此, 以标题为切入点, 围绕标题巧妙设问进行课文教学, 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 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标题在课文中的重要作用, 将标题讲通、讲透、讲深。

二、体味语言, 感悟文本之美

高中英语新课标教材有很多精言妙语, 精辟修辞, 扣人心弦, 使人读了欲罢不能, 回味无穷。修辞可以使语言更加准确精练, 幽默生动, 使句子结构匀称, 音韵和谐, 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和了解能使学生有更好的、更地道的语感。虽然修辞手法不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 但是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常用的修辞现象时向学生讲一讲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下面就高中英语教材中常见的一些修辞现象举几例。

1. 比喻

比喻作为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将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 表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 其基本格式是“A像B”, 常用的比喻词有as, like, as if, as though等。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浅显、明白, 使人可见可感可悟, 把简单的事物表达得更为形象, 更为生动。

如NSEFC Book 1 Unit 3中“However, 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wonderful”和“At one point we were so high that we found ourselves cycling through clouds”这两句作者分别用明喻和暗喻描写游历途中在西藏的所见所感。夕阳下的湖面如镜闪耀, 山坡上的单车行则如走云端。恰当的比喻使美丽的画面跃然眼前, 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2. 拟人

NSEFC Book 1 Unit 4的标题和文章末句都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一句“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道出了自然灾难如此残酷, 令人窒息, 而国家、军队、人民的及时救助让受灾民众看到了希望, 重燃生活的信心。

可见, 拟人即把无生命的事物当做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 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感情和动作或是把动物人格化, 使语句更为生动, 表达更富情感。

3. 排比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 (主谓/动宾) 或句子并排, 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能加大语言的信息量, 使语言条理性强, 且节奏鲜明, 适于反映事物的情状, 尤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NSEFC Book 1 Unit 4中“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的“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整个城市仍然矗立的建筑物已寥寥无几, 与地震顽强抗争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则可以填满整个图书馆, 无奈在地震中丧生的却不计其数。寥寥数语, 描写却极其精练, 极其形象, 可以说对地震灾后的讲述达到极致的效果。

由此可见, 高中英语新课标教材中蕴涵着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 举不胜举。使用修辞手法, 能使文章更生动, 更有趣, 更鲜明, 更感人。理解修辞手法, 有助于读者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神奇功能”, 使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现象变得妙不可言, 从而更好地欣赏作者所创造的感官印象和情感效果。向学生讲解修辞手法, 可以激发兴趣, 陶冶情操, 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提高人文素质, 这正是英语素质教育的真谛所在。

三、把握结构, 领悟写作技巧

高中英语课文篇幅较长, 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完整的情节, 且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作者写作风格的迥异, 文章内容的展开、主题的呈现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日常的教学材料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赏析的, 如作者的写作意图、语言运用的独特风格、文章的脉络框架等等。

如NSEFC Book 1 Unit 4的Workbook中描述San Francisco那次地震的阅读材料“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 全文仅三个段落, 作者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讲述, 真实且感性, 从震后的城写到震后的人, 写城市的不复存在, 写人的貌似平静, 写海上的宁静与旧金山的凄凉, 篇幅不长, 作者却能将自己的震惊通过对人、事、物和景的描述毫无保留、毫不夸张地传递给读者, 使读者如亲历震后现场。文章首尾都运用了否定词提前的倒装结构, 首句“Never before in history has a city been so completely destroyed”, 末句“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 两个never、两个in history使肆虐的灾难与无声抗争的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如此开头与收尾更强化了作者目睹地震时那种震撼, 更凸显了遭遇灾难时人们内心深处真善美的迸发, 只要团结携手, 灾难又有何惧!这样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体味、赏析才能使学生理解幸存者的无语、麻木, 理解他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已不知如何表达也无暇表达自己的悲痛, 他们所能选择的唯有活着, 所能做的只能是站立起来。

而NSEFC Book 4 Unit 1的“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属传记式文章, 作者却没有以时间为顺序从她的出生讲起, 而在第一段记叙Jane与她的同事们在非洲原始森林观察非洲黑猩猩的一个片段, 在第二段才叙述她自孩提时就有的梦想。由此Jane作为一个女性在森林里四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便凸显在读者眼前, 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森林里一天的游历已足以使他们tired and dirty, Jane却放弃了一切在那里度过了大半辈子观察猩猩的饮食起居, 它们的喜好、习性, 并呼吁全世界来保护野生动植物, 她所面临的困难与她取得的成就立刻形成强烈的对比。

很显然, 文章不同的构架可以达到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 在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渗透对文本结构的赏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加强语篇意识, 更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欣赏内容, 增强人文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它也是情感的教学。语言文字仅仅是个载体而已, 教师应该借助这个载体, 教会学生透过这个载体去揣摩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 深入认识课文的思想底蕴。新课标英语教材均是每单元一个主题, 教师几乎可以从每个主题中挖掘出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其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包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 它引人向上, 劝善惩恶, 提倡互助和奉献, 激励人们热爱生活, 追求理想, 同时文章展现出的各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也是很好的进行人文教育的生动例子。

例如, NSEFC Book 1 Unit 5中介绍Nelson Mandela的文章, NSEFC Book 4 Unit 1的Jane Goodall和Lin Qiaozhi以及Unit 2的Yuan Longping都是人物传记式的文章, 在描写人物时无不显露他们在实现梦想过程中所展示的人格魅力, 他们同样执著、坚强, 同样吃苦耐劳, 同样有宽容博大的襟怀, 可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曼德拉几十年身陷牢狱却无时不为黑人的平等权利而斗争;林巧稚终生未嫁却成就了万千生命的顺利降生;农民般朴实的袁隆平却解决了亿万人的温饱问题。这些都是中学生所应该敬仰和效仿的典范, 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剖析这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在其奋斗过程中所展示的personal qualities, 从而给学生以正确的人格导向。在课文教学中, 教师必要时还可以辅以一些相关的名言名句, 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名人风采, 如:Think about what you do every day and the impact your life is making o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Jane Goodall)

I never see what has been done;I only see what remains to be done. (Marie Curie)

所以, 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外壳去品味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端正其人生价值观, 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具有高尚的品质, 顿悟人生的真理, 燃起生活的激情。

采薇课文赏析 篇3

一、写作课文赏析作文的意义

(一)促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写课文赏析性的文章就体现了这条原则。上课之初,老师学生集中考虑的是如何疏通字句,熟悉内容,把书读“懂”。这个要求是必要的,但应该说是不够的。陶渊明提倡“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课文的疑点、难点,佳处、妙处,应当加以欣赏分析,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读写能力。写课文赏析作文,要求学生发掘课文重点、难点,品尝课文佳处、妙处,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读“懂”上,而力争把书读“活”,达到心领神会。课文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风格等写作技巧烂熟于心,在写作其他作文时就能应用自如了。同时,写课文赏析作文也就促进了读,并且能真正把课文读“懂”,从而使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二)解决无米之炊

中学生作文有一个无米下炊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广泛阅读,积累资料等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写作课文赏析作文应当说也是变“无米”为“有米”的办法之一。课文赏析作文,赏析对象就是课文,基本材料来自课文,而我们的课文大多是传统名篇或应时佳作,是探之不尽、采之不绝的“富矿”,小到绝句小令,大到长篇节选,春兰秋菊,各尽其妙,可供赏析的东西是很多的。学生不会感到无话可说,通过赏析课文,还可以深入领会课文作者们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本领,有助于学生自己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从而获得更多的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无米为炊的苦恼。

(三)符合学生心理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能做到以作文为乐,那么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这就要求作文训练要切合教学特点,符合学生心理。中学生一般喜欢阅读词藻瑰丽的文章,写作时也千方百计想增加点文采。这应当说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据说人们写文章有一个由文返朴、从华到实的过程。写作课文赏析作文,由于赏析的对象是文美情真的名篇,写作面对的是诗情、画意、哲理,所以笔墨所及多半是清词丽句,或摘抄、或转述、或概写、或赞美、或评论,洋洋洒洒。学生写着顺手,看着满意,满纸文采斐然,这类作文写作是比较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

(四)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高中阶段以写议论文为主。写记叙文,侧重在训练形象思维能力,写议论文则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能力,它们中间有一个衔接过渡的问题。写课文赏析作文,可以为此搭桥铺路。无论是赏析形象性很强的诗歌、小说,还是赏析一般的杂文、政论,都要提炼赏析要点,安排赏析层次,进行分析综合。实际上,这类课文赏析作文就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议论文,经常写作这类文字,能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枯燥无味的、外加的,它是在轻松愉快的课文赏析过程中自然而成的。

(五)开拓知识领域

为了写好课文赏析作文,学生必须广泛涉猎知识,多方吸取营养。首先他们需认真听课,还要仔细研究课文,特别是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看对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有何提示,以期找到赏析点或突破口。其次,学生一定会对古典诗词赏析、优秀散文赏析、电台、电视台的文学欣赏节目及各种报刊上的文艺鉴赏文章产生强烈的兴趣。因为他们希望从中找到范本或受到启迪,这样就大大扩展了课外阅读范围,学生求知的触角不拘限在几篇课文内,而是伸向了广阔无比的知识海洋。

(六)有助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空洞说教理论报告,它应该既使人感到情感的愉快,又使人得到理性的满足。写作课文赏析作文,学生的想象活动极为活跃。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在学生的意识中栩栩如生,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艺术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经常写课文赏析作文,就会受到课文里面的好人、善事、真情、美景的感染。有时还会写着写着不能自已,衷心喜悦乃至灵魂陶醉,情操因之得到陶冶,心灵为之更加沌洁。不能说陶情淑性主要靠写课文赏析作文,但写课文赏析文章无疑是有助于美感教育的。同时,赏析就是要鉴别、要品评。这对于辨别美丑、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从而去追求美、创造美,也是不无裨益的。

二、写作课文赏析作文的思路

写课文赏析作文,应当由易到难。先可从诗词歌赋一类形象性强、笔墨技巧集中的课文赏析开始,再逐步过渡到赏析其他文章,甚至杂文、政论、科技说明文,可以先只赏析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把这一点赏深赏透,以达到窥斑见豹,再逐步过渡到大综合。对全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全面赏析。写作课文赏析作文,应当先定格后独创。教师要提供一些较好的范文,确定基本格式,怎样引入,怎样总提,怎样分析,怎样收束,都要有规矩绳缰。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写课文赏析作文,教师还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一些文论常识与文论资料,比如说古人、今人文论名句,像“文似看山不喜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之类,学生把最深为喜爱的抄在本子里,嵌入作文中,会增色不少。写课文赏析作文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随着知识的丰富、技巧的完善,学生赏析的笔触还可以从课文扩展到其他诸如小说、戏剧、电影之类的艺术作品,向报社投稿,为刊物撰文,使作文产生社会性效益。

(张金泽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 221421)

高中课文正反解读《采薇》 篇4

《诗经》与取名

琼瑶的书为什么能够畅销数十年,不是我想要讨论的问题。我只是想指出一个事实,琼瑶的作品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学及其它营养。比如前面列举到的歌曲,其实是琼瑶改写《诗经》的一首诗《蒹葭》(音:jianjia)。其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该诗一共有三段。

琼瑶受到《诗经》的强烈影响,许多小说的名字都借用了诗句,如《在水一方》。其它的书名或直借或意会,比如《心有千千结》、《几度夕烟红》、《青青河边草》、《匆匆太匆匆》、《烟雨朦朦》、《一廉幽梦》。其作品的凄美元素与《诗经》的委婉缠绵风格有割不断的联系。估计琼瑶一定是非常热爱《诗经》的,所以,她连自己的笔名也是取自《诗经》中的一首篇名为《木瓜》的诗:“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课文正解】

一咏三叹故园情

有穷兵黩武,就有征夫泪,就有故园情,《采薇》就是一首在一咏三叹中尽显故园情的诗歌,它通过对薇草生长过程的描写,表现了古代征人从离乡出征到回家的艰苦历程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从第一章到第三章,重复着“采薇采薇”的动作,道出了士兵们对梦魇一样无休无止的战争的.厌恶之情。薇是一种野菜,又名野豌豆。士兵们远征在外,吃不上粮食,只能以此充饥,因此,薇成了他们艰苦生活的写照。至于薇的“作”、“柔”、“刚”的生长变化过程,既是他们漫长无期的战争岁月的真实记录,也是他们对故园无限思念的见证。

诗歌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一咏三叹,发出了“曰归曰归”质问,将领们为了安慰战士们,曾一次次又一次地许诺,你们很快可以回家了,然而“曰归曰归”,过了一年又一年,春去冬来,薇草采了又长,长了又采,他们回家梦却依然遥遥无期,怅恨绵绵。

《诗经·采薇》全文赏析 篇5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远的影响。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 篇6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xx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2诗经体裁

1、《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2、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可推断出诗产生于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3、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反复铺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6、“杨柳依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

“月山春晚”之演出生态采薇 篇7

一、“月山春晚”生态存在背景

庆元县月山村位于县城东南一个名叫举水乡的地方,因拥有一簇月芽形的翠竹,又和地势相呼应酷似一轮圆月,故名曰“月山村”。月山村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末清初。史料所记,最早有吴姓人家繁衍生息。在月山村吴姓人家居多,设有吴氏宗祠。千百年来,吴氏一族人才辈出,曾出过六位举人,一度被誉为“庆邑之冠冕”。由此可见,月山村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情怀相结合,为“月山春晚”这一适应新时代下农村发展要求的产物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月山春晚”演出生态

(一)八十年代演出生态采薇。

“月山春晚”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这面伟大的旗帜下,这一生态形式契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1981年,月山村一批爱好文艺的村民相约吹拉弹唱欢度春节,这便是“月山春晚”的雏形。八十年代,随着国家各项农村政策的调整,“月山春晚”这一艺术形式也慢慢成长起来。尽管当初的艺术化极其简约,但八十年代的“月山春晚”已初具规模。这个刚刚萌芽的艺术形式所依据的是当地六十年代建造的电影院,较差的音响设备,极其简陋的演出场地,但这些外在因素丝毫没有阻碍村民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演出的形式由最初的演奏演唱到形式新颖的方言相声、小品,歌舞等,“月山春晚”在月山村民的哺育下逐渐成长起来了。

(二)九十年代演出生态采薇。

“月山春晚”九十年代进入了一个危险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央视春晚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更让人沉痛的是“月山春晚”的演出场所、演出设备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月山春晚”办得一年不如一年,甚至在九十年代的几年中已经停办了。场地被破坏,使得“月山春晚”居无定所。

(三)新时代演出生态采薇。

随着月山村的新一代人逐渐成长起来,他们被称为新时代的“月山芽儿”。这帮年轻人追随着祖辈的印记重新挖掘当地的经典文化,他们把从大山之外带回来的新鲜事物与地方文化相结合,重新树立起月山村的招牌。“月山芽儿”的新潮思想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昔日破乱不堪的电影院再一次被复苏,音响设备也是齐整地换了一茬。他们对演出节目进行了整理与编排,加入了新时代的元素,甚至请来了专家指导,创设出一套富有月山村特殊味道又能体现新时代特色的节目,如:“忖忖乌的故事”、“农民走秀”等等。

在他们的努力下,“月山春晚”不再只是月山村人家喻户晓,更是在全国也出了名。全国各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2009年还荣登央视新闻榜。更让人为之骄傲的是,2007年《钱江晚报》报道的“月山春晚”新闻稿“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月山春晚”还被收入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2010年5月,《庆元县“月山春晚”》荣获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第十五届群星奖,并被列为浙江省文化厅“文化良种”培育项目。近几年,“月山春晚”一旦上演定会吸引全国各地几十家媒体进行现场直播。

三、结语

月山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相互结合,为“月山春晚”这一响应新农村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月山春晚”的出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契合当代主题。它不再是一场单纯的晚会娱乐活动,从启动到呈现整个过程,“月山春晚”始终维系着村民的团结精神。除此之外,“月山春晚”的成功案例为其他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波.丽水瓯江文化丛书[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吕鸿.处州文化与地方文献[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庆元县志》编委.庆元县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岳永逸.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J].社会,2008(6).

上一篇:企业中的政工工作的重要性下一篇:知识产权授权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