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2025-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精选9篇)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篇1

一、认识化学概念的重要性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对概念不知道或者不理解,会对化学的学习产生误导,甚至引向错误的方向,这对以后化学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阻碍,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这种意识,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化学概念的重要性,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加以重视。

二、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提醒学生对化学概念不要随意增减字词,要及时纠正某些学生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第三章第二节“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如果没有“纯净物”作为前提,那么一种元素既可以组成单质,如氮气(N2),氢气(H2),也可以组成混合物,如氧气(O2)和臭氧(O3)的混合气体。同样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来说,既可以是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也可以是混合物,如煤(主要组成元素是碳,还有氮,硫,氧,氢等元素)。所以要判断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必须是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否则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错误。化学概念中有些字词,既是理解概念的关键点,也是与易混概念的区别点。教师应找出这些关键字词,教会学生认真剖析。例如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同一类”学生不明白,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实“同一类”只要求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中子数甚至电荷数可以不同。学生学会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便抓住了概念的特征,理解了意义,并能加以记忆和运用,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概念

教科书中对概念的定义虽然经过专家、学者的高度概括,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陌生的。我们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从宏观(关于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微观(关于物质的微粒构成)两个角度去分析、理解一个概念,这样能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全面。比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教材中的定义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对定义中的“新物质”,难免有学生不理解,甚至会有少数学生理解成“新旧”的“新”。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新物质”是指跟原来的物质完全不同的,然后结合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分子和原子等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模型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两个概念: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

四、指导学生解剖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对教材中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如第六章第三节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点也较多,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将这句话一一解剖,让学生领会概念的真正内含:第一,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第二,指明溶剂的质量为100g;第三,溶液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第四,溶质所溶解的质量。其实这样将概念分解开来,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理解概念时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概念的特征,将易错概念严格区分开来,从而让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五、通过各种训练,帮助学生强化巩固

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应该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或问答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比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让学生区分下列混合物:①澄清石灰水;②牛奶;③泥水;④汽水;⑤稀盐酸;⑥生理盐水;⑦食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进行有目的的讲评、分析、纠正错误。再比如:对于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也应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直接当堂训练,然后系统的将物质的分类依据教给学生,对学生掌握、深化概念是很有效的。毕竟,作为一门理科,光说不练肯定是不行的。在教学中对重要的概念或难以掌握的概念,老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习题给学生练习。做练习并不是要对学生搞题海战术,而是教师要跳进题海,对题目删选,选择有代表性的和有价值的典型题目,通过做和讲,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概念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清楚,讲透彻,理清概念的真正内含。现在化学的命题很重视信息题,而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需要的有用信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指导,也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篇2

初出来的念是用简, 常包括定义练的语言高、原理度概括、

中词反应、规律等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其中每一个字、

化的意义是经过认, 以保证概念的完整真推敲并有其特定

学材中性和科, 学性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在初中化学教

概甘有, 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念通较差肃学生的, 因此阅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和理解能力都比

教●中讲清概念, 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下面我

学永鹏就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谈几点做法。探字和词一、强调概念中关键的讨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

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

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 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硫酸氢钠, 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氢氧离子产生, 但也有另一种钠氧离子产生, 氧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 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 均要突出“全部”二字, 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 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 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 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 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 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 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 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 指明溶剂的量为100克;其三, 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 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 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 缺一不可。又如, 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 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 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 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 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 (1) 一定是化合物; (2) 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 (3) 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 二者居一即可, 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氯化钠晶体虽然不导电, 但 (1) 它是化合物; (2) 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 所以氯化钠是电解质。而氯化钠溶液和铜丝虽然能够导电, 但前者是混合物, 后者是单质, 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 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 又有抓住特征, 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 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 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 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 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 再从反面来讲,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不致混淆。例如, 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 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 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反复推敲,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 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 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插图, 理解概念

教师要重视化学教材插图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 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培养, 逐步学会这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着重要作用。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 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 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 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像, 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 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 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初探——初中化学概念 篇3

[关键词]化学;概念;重要性;直观教学;理解;巩固

化学基本概念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连接点及学习的核心,化学学习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建立在掌握了特定概念的基础之上。对初涉化学的学生来说,化学中引入的许多新的概念和术语是陌生的,因为它们在化学中的意义和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并不相同。化学教学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学生转变对身边生活的日常观点,形成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但实际教学中化学概念抽象难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学生常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不感兴趣。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反思,我认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识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好化学概念,对他们以后进行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那么,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是很难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但重视概念教学的确不多。难道新课程教学真的不需要重视化学概念教学了?化学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剖析概念,抓住关键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的,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经过认真推敲,具有特定的意义,并确保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常常较为抽象。然而,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讲清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格性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混合物当成单质或化合物:如石墨与金刚石的混合,虽然由同种元素组成,却是一种混合物;食盐水由水和食盐组成,因而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

三、做好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多媒体技术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用好它。比如,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总是不理解,很多学生根据这个概念,还错误的认为分子比原子大。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的展示出来。

(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三)浓缩要点,便于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仓库,要准确理解概念,加强记忆是关键。为了取得最佳记忆效果,用自己的语言去浓缩、提炼概念的要点,这样不仅便于记忆,又能将要点准确还原为课本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如“催化剂”这一概念,可以将其浓缩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指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再如“溶解度”概念可浓缩成“二定一态计质量”。“二定”是指“一定温度”和“100g溶剂”,“一态”就是“饱和状态”,“质量”即“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如此,既包含四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更方便了学生的记忆、掌握。

(四)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老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的枯燥无味。

(五)通过多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化学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配以适当的练习巩固是必要的,没有一定的练习,学生所掌握的概念不会牢靠。在教学中对化学上重要的概念或难以掌握的概念,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习题给学生练习。学生在习题练习中,不仅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还能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巩固溶质质量分数概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将1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吗?为什么?假如将该溶液倒掉60克,剩下的溶液的溶质的质量数是多少呢?类似这样紧扣概念的习题,对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篇4

初中化学概念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具有启蒙性,抽象性,层次性,发展性的特点。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中包括以下几个概念体系:

物质宏观微观概念体系: 元素 —— 分子 —— 原子

物质分类体系: 物质 —— 纯净物、混合物 —— 单质、化合物

溶液体系 :溶液 ——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溶解度 酸碱体系: 酸 —— 碱 —— 盐 —— 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体系: 化合反应 —— 分解反应 —— 置换反应 —— 复分解反应 —— 氧化反应 —— 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原理:质量守恒定律。

由于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 , 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 , 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 ,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一些与科学概念相一致 , 而有一些则与科学概念不一致 , 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理清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找到其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帮助学生顺利地、主动地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所以在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设计中有一些要点要注意,如:1.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关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负迁移等。2.准确设计三维教学目标。

3.内容线索的组织与呈现,情境素材的设计

化学概念教学论文 篇5

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

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

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

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

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

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

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

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

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

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

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

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

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

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

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

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

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学生形成全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理论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首先是提供生动、鲜明、真实的实验,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其次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

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及教学基本原理 篇6

摘要:文章将化学基本概念根据其学习属性分成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抽象概念三大类,并阐述三类概念的学习原理,构建了三类概念意义建构教学的基本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及其教学基本方法很容易被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容易被中学化学教师接受。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分类;教学设计;教学原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0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02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科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化学学习中对物质组成及变化进行认识和思维的基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化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对于学习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或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同时,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前辈杨先昌先生也十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他指出:“正确的概念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使他们更完全地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1]由此足以说明了化学基本概念学习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王磊认为:科学思维能力是能力核心,是创造力的核心。科学推理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科学思维形式,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化学基本概念中蕴含化学认知方法和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人们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时,通过科学推理解决问题或认识到事物变化的本质属性。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对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不胜枚举,其比较重要的两篇论文有郭睿的 《我国化学概念教学二十五年》[3]以及谢泽琛的《国内化学概念教学研究新进展》[4]。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教学原理进行探讨的有李嘉音[5]和王屹[6],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这些教学研究内容包括了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原理等,涉及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各个方面,但鲜有涉及化学概念的分类,更没有根据概念的学习属性进行分类。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实际教学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只能让学生记住概念名称,但对其内涵却不是太清楚,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意义建构。

本文提出根据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属性将化学基本概念分成三类,从学习原理上认识化学基本概念,较为准确地认识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原理,根据这些原理获得了化学基本概念意义建构教学的基本过程,掌握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法”。这些“教学法”能帮助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很快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技能,教学实践研究结果也表明有很高的教学效率,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意义。

一、化学基本概念三分类

认知心理学将知识笼统地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由于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其知识是随着科学认识方法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认识方法和化学思维方法,如果按这种分类方法分类,则无法认清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化学学科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时,都是根据知识的科学属性将其分为化学语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这种分类也不利于化学教学原理的认识。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一般是按照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属性,将其分成化学语言、化学符号、化学基本概念,这种分类还是从知识的表达形式进行分类。有人按知识适用对象分类,将化学知识分为:物质结构、物质变化过程特征、操纵物质变化等。[7]这些分类对学习过程的揭示不清,因此对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甚弱。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实际中,学生从语言层面掌握了概念的定义,但对其中的化学认识方法、化学思维方法,学生自主构建概念意义的教学仍然无法实现,严重影响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形成。谢祥林在早期曾提出将化学基本概念分成定义性概念、规则性概念、操作性概念,[8]这种分类虽然比较接近学习原理,但仍然不够清晰。本文在先前基础上将化学基本概念分成三类: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抽象概念。

具体概念是指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这类概念的显著特征是表达具体的事物,即有具体的事物为依托。如:分子、原子、离子。之所以将分子、原子也列入具体概念,是因为这两种微粒都是客观存在的,且清楚认知这两种微粒的形貌特征正是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

定义性概念是指一大类化学认识方法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没有实体事物,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或约定方法来表达某种事物而形成的概念。例如:相对原子质量是为了解决原子质量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而形成的概念;物质的量是为了解决微粒数量巨大计量不方便的问题而形成的概念;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而形成的概念。

抽象概念是指从一类事物的某一属性出发认识事物,由事物的本质属性归纳而形成的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的一类反应;“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从实际参与反应的微粒出发来认识的一类反应;“化学键”是根据微粒间相互结合的静电作用力抽象形成的概念。

二、三类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及教学过程 1.具体概念基本学习原理及教学过程 具体概念由于有具体事物为依托,在这类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实物出发。其共同学习特征为:感知(观察,感知其具体存在)-了解其基本特征-下定义-概念名称辩识-运用概念认识其它同类事物。分子、原子是世界上存在的微观粒子,本文将其归纳为具体概念范畴,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分解物质的实验“感知”分子、原子的形貌,了解分子、原子特征:分子往下分出的微粒聚集起来就不是原来的物质,因而它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的微粒;而原子是直径和质量都很小、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不变的球形颗粒,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不变,仅仅是各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分子、原子下定义,然后再认识一系列的其它分子、原子。教学实践发现,按此原理进行教学,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很容易掌握,并有利于化学式概念的意义建构学习,从而可以让学生顺利跨过分子、原子等一系列概念学习的难点[9]。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科学中的一大类具体概念,这类概念也具备具体概念学习过程:先观察物质及其反应等实验现象—用化学思维认识物质变化的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物质化学性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与一般具体概念学习比较,其特点是:观察到的感知材料(实验现象)并不能直接用于概念的形成,而是将感知到的材料用化学方法认识,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化学方程式才是构建概念的材料。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认识,才能获得物质的化学性质,对物质所有化学性质的认识,才能构成对物质全面认识,形成具体概念。

2.定义性概念基本学习原理及教学过程

定义性概念是人们解决问题所形成的方法类概念,这类概念学习的动机是问题的产生,产生问题是这类概念学习的基础。问题产生后就必须认真分析问题的特征,再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科学上会寻找一种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而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形成在科学发展上有一个过程。如物质的量概念是在克分子、克原子、克当量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方法一旦找到,利用方法来解决问题便形成概念,学生形成概念后可让学生进行定义,从而认识到概念的内涵,再用概念来解决同类问题。

这类概念的教学基本遵循以下程序:问题情景认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关键点的分析、问题解决方法的寻找、介绍科学上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问题解决、形成概念、概念内涵认识、概念运用等过程。

3.抽象概念基本学习原理及教学过程

“抽象”就是将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提取的过程。因此抽象概念首先是对事物从某一属性进行认识,将其本质特征提取出来形成概念,然后是给概念下定义,给出概念的名称,概念的理解及运用等教学过程。抽象概念学习的基本特征在于“抽象”,即将事物其它属性不予关注,只关注某一属性,并将其“抽象”出来形成概念。抽象概念的基本教学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对大量事物从某一属性进行认识,找到大量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然后对这种本质特征下定义,给定概念名称,概念的辨析,概念运用。这种概念形成过程可称为“归纳法”。离子反应概念是一种抽象概念,主要是认识溶液中参加反应微粒的形式,将以离子的形式参加反应的一类反应归纳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概念用归纳法进行教学是十分有效的[10]。另一种抽象概念教学过程可称为演绎法:即对一件事物从某一属性认识其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给概念下定义-给出概念名称-概念理解及运用-用概念去认知其它同类事物。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先对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认识,认识反应的本质,形成认识方法,形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新概念,再给这些概念下定义,然后用这些概念去认识其它化学反应。[11]

三、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在化学教学上的意义 1.化学基本概念分类清楚地认识到概念学习的本质

化学基本概念三分类是从概念形成过程进行分类,其实也就是按概念的学习过程进行分类。学习过程也是认知过程,因此这种分类方法突显了化学基本概念的认知方法,从而可以推理学生的学习方法,认清概念学习的本质,指导基本概念的教学设计,为有效、高效教学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2.化学基本概念分类能设计出适合概念学习的基本教学过程

在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常常强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看到教学的“法”,往往是以“教无定法”来掩饰“教学有法”。各类概念的学习过程与其认知过程是一致的,而认知过程的存在,就必然有一定规律的学习过程,按照一定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这就是教学的“法”。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可以很顺利地理解“教学的法”,使教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易于教师理解教学原理,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

3.化学基本概念分类能引导生进行合理的自主构建

化学基本概念分类找到各类概念的基本教学方法后,便于教师掌握教师的教学职责和学生学习的职责。问题提出是教师规定教学内容的过程,因此问题情景必须由教师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认清学习方向,把握学习目标;问题明确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学生通过寻找问题解决方法,训练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多种问题解决方法的展示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提供认识方法,并举例认识方法的运用,其后可以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其它事物,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当认识到一定量事物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概念,这样一方面开动了学生脑筋,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概念形成的完整程度。王磊认为当前教学“只重活动而不重过程,只注重表面操作不注重思维过程,只注重简单动脑而不重视科学探究本质的思维过程的现象十分严重”,[12] 化学基本概念三分类可以使教师轻易地掌握怎样让学生动脑,促进学生重视科学探究本质的思维,引导学生自构建概念,确实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先昌.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3):111-116 [2][12]王磊.基于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化学探究教学发展趋势[J].化学教育,2014,35(7):5-9 [3] 郭睿.我国化学概念教学二十五年[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4] 谢泽琛,钱扬义.国内化学概念教与学新进展[J].化学教育,2004,(2):60-64 [5] 李嘉音.试论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巩固和发展[J].化学教学1979,(1)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篇7

一在实验中建立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是建立化学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科学方法, 直接参与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对学生进行概念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显的实验现象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知, 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水的沸腾”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再冷凝成液态,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出变化特点:此变化仅是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液态——气态——液态) , 并无新物质生成, 这样就对物理变化形成了感性认识。通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变浑浊, 产生白色沉淀。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出变化特点:产生了新的物质。最后通过对比这两种变化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 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酒精的挥发等;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 如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镁带燃烧、牛奶的变质、钢铁生锈等,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在情境中形成概念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初中化学的许多概念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方面,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产生内驱力, 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 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诱发思维、引导思路, 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如在学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等反应类型时, 教师可先给出一些典型的反应方程式, 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角度分析讨论物质的种类、组成有何变化再进行分类, 最后老师适时给出概念名称, 让学生进行判断并理解。教学中,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分析, 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合作学习方式学习概念。实践证明, 在一定的情境中, 通过学生自己思维推敲提炼出的概念, 学生更容易理解,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概念

分子、原子是微观粒子, 学生看不见, 摸不着, 对初三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两个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会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归纳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用动画模拟水的电解过程, 学生就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在水的电解过程中,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与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气分子;氧分子与氧分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在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水分子分解成了氧分子、氢分子;但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反应前后都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无论哪种水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水电解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因为它们都是由同一种分子——水分子构成的, 而不需要考虑它们来自哪里。但当给水通直流电时, 产生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具备水分子的性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所以,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通过对动画分析还可以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水的电解过程中氢原子、氧原子没有发生改变。

四在比较中巩固概念

基本概念是化学知识的基础, 是构成其他化学知识的细胞, 它们分散在初中化学教材的各个章节。我们不难发现, 不同的概念间往往存在着某种关系, 只要注意分析概念的外延, 理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就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例如, 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比较, 见下表:

从比较中可知:同素异形体是对分子而言的, 是宏观的。同位素指的是同种元素, 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是微观的。

五在剖析中深化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的, 其中的字、词、句, 都经过认真推敲具有特定的意义, 并确保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常常较为抽象。然而, 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讲清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培养学生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就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即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它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 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因为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另外, 对于某些涵义层次较多的概念, 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浓缩、提炼概念的要点。又如“溶解度”概念可浓缩成“二定一态计质量”, “二定”是指一定温度 (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和100g溶剂 (人为规定) , “一态”就是饱和状态 (物质溶解的质量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有关) , “质量”即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这样提炼包含了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对学生快速掌握概念很有帮助。通过对化学概念关键词的剖析, 能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深化。

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石。概念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它还伴随着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概念教学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概念教学的好坏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注重化学概念教学是教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摘要: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石, 化学概念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概念教学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概念教学的好坏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落实好化学概念教学, 笔者做了如下尝试:在实验中建立概念、在情境中形成概念、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概念、在比较中巩固概念、在剖析中深化概念。

刍议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篇8

关键词: 初中化学;化学概念;教学方法

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做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策略来阐述做好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初中化学概念多而零碎,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只能去死记硬背,即使记住一个个孤立的概念也形成不了系统的化学知识,教学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会自觉的学习,愿意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不仅能记住这些概念,还能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积累坚实的知识基础。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将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也是新课改教学的要求。社会生活、生产中有很多的化学现象,将这些丰富的现象利用各种手段向学生展现,会使学生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H2性质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问:气象气球为什么充入的是H2,而不是空气?学生会思考这个问题,教学自然的过渡到H2的密度以及有关物理性质的学习上来。

2、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对实验情有独钟,不少学生喜欢化学的直接原因就是实验,他们对神奇的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很多老师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铁丝在空气中是不能燃烧的,学生也没有见过在空气中燃烧铁丝的现象。当他们亲自做实验,发现铁丝在O2中剧烈燃烧的时候,内心的充满着喜悦,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类似的有白磷很容易燃烧,而红磷却需要加热很长时间才能燃烧。这些现象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听其言。学生喜欢老师后,就会产生喜欢该老师所教的课。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高高在上,跟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与技能。老师的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能余留不懂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懂的问题,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事实上,新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了问题,才能产生思考问题的动力。老师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假如学生感觉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即使内心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至于如何解决这些心中的问题,更没有机会去实践。如果老师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放下架子主动的亲近他们,学生会喜欢上老师,感觉老师是最好的朋友,从而喜欢上老师所上的课,每当老师走进课堂的时候,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策略

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不等于他们的头脑中能形成化学概念,只能说明他们有积极性去学习。形成概念的过程,需要学生去感知,去聆听老师的讲解,甚至要去实验操作,否则,学生只能记忆一些符号,并不能在头脑真的形成化学概念。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利用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有效的形成化学概念呢?

1、注重概念要联系生活实际。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2、注重从生活中实验出发,用实验引出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

3、注重引导,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N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4、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5、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后的知识巩固。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篇9

关键词: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

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学生形成全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理论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上一篇:英语教师求职信(中英文对照版)下一篇:园林苗木养护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