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偏执与执着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诗歌:偏执与执着(推荐8篇)

现代诗歌:偏执与执着 篇1

风魔的影子是理想执意决断的淋漓展现

高格无缺的完美

是长大的魔鬼

是拖着半只翅膀的天使

半拉子崇高反而是现实

于是诗歌,于是文学中最纯粹的

单单朝着一个方向

心是怎样的,那就是路的样子

单程的旅行,追求近了,原点看不到了

于是,被放大的`

是唯有诗歌可以解释的执着

一切的疯狂,对于现实的幻想

可以在好几个情人的爱情里

——臻于完美

看得到的,只是对时间的丰富

思考中的碰撞,却完全可以封住天使的眼,恶魔的嘴

没有执着的人

酒精可以腐蚀形体

一切漫天飞的秽语却是对偏执的肯定

于是,思想的高度

在诗歌的诞生中

飞过宙斯,超过太阳车

直直的往前,往前,在往前!

文字,是诗歌的肉体

会变成不同色彩,不同格调

却是理想,将在肉体灰化之后

理性与偏执的“狂人” 篇2

对于邹恒甫,相信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也会有所了解。这主要源于他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前院长张维迎的公开矛盾以及去年他在微博上揭露的“梦桃园事件”。然而,在多数人眼中,更了解的是张维迎,邹恒甫则显得有些陌生。而这本《最后的狂人:我就是邹恒甫》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了这位自诩为“中国经济学第一人”的狂人。

一本书是否值得读,要看这本书是否能带来除了书内容本身的其他东西,站在读者角度,可叫做“有用性”。《最后的狂人:我就是邹恒甫》这本书通看之下有些八卦性质,又有些自吹自擂的味道,而邹恒甫的语言又充斥着狂妄和怨气。但在仔细品味后,这本看似非常另类的自白书,或者个人传记,除了让读者深刻认识邹恒甫之外,还带给我们如下的思考:“邹恒甫会不会成为中国最后的狂人?邹恒甫的今天会不会成为我们的明天?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应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而这些,和每个人确实是息息相关的。而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的还是邹恒甫的处事风格和他做学问的标准。

关于邹恒甫,无论学历、经历,还是学术成就,毫无疑问他都是一位顶级精英,是最优秀的学者,但是他的特点也很鲜明,在我看来他首先是一个偏执的“愤青”。

有些人可能会疑问,为什么称为“愤青”的人还以偏执来形容,其实这个词并不是完全的贬义,因为大多数“愤青”虽然很容易失去理性,但都还是就公共议题表现自己的愤怒。然而邹恒甫与张维迎等经济学家的个人恩怨显然与他们之间对于大学教育、国家经济问题的观点争议同时并存,甚至还要更多。

鄒恒甫的身上虽然有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狂妄、自大、偏执,但是身上也有很浓的自由、独立的精神,这一点在当今中国的学界非常难得,敢于直接向院系领导提出不同意见,敢于向教育部长告状,并试图改变大学管理体制,值得尊敬。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地方,不仅要产生出各行各业的精英,更要产生出社会文化的标的,这一点邹恒甫很清楚,他自己的求学经历更让他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

哈佛大学至今已经为世界各国培养出了许多精英和领袖,其中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模式有许多可取之处,但邹恒甫一再提及西方学者的优点,而极度贬低国内学者也是值得商榷的。更兼之在一些学者强调经济学要符合中国自己的特点后,他非常排斥,这些都是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来解读:国内经济学家不论是否在国外学习过,都不可能否认经济学是舶来品,这些经济学家的价值观形成大多在国内,因此经济学在他们的身上有很重的中国文化背景。当中国文化背景与舶来的经济学相融合后就是一种新的东西,可能它身上有很多毛病,但绝不能彻底的否定,以所谓的正统权威反对中国化的经济学者。再者,中国的国情不同于国外,不论邹恒甫是否承认,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整个体制都有别于国外,因此谈中国化的经济学并不过分。

邹恒甫的问题在于其人格中的自信已经超过了某种临界点,他深厚的经济学功底没有让他变得更为谦逊,总是以学问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有问题的,学术与生产力不能直接等同,他们之间必须有过渡。

邹恒甫的观点其实与郎咸平的观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根本上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像他对自己的称谓“中华民族穷人的最忠实走狗”。有时候经济学就是需要有“良心”的人,然而总有一些经济学者,总是站在所谓的理性经济层面谈论政策制定,这样的学者总是认为自己学到了真理,殊不知却丢掉了人最为根本的东西。

邹恒甫在国有企业和中央、地方财权分配问题上的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即将国有企业的分红和盈利投入到社会保障和二次分配中去,体现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改变国有企业垄断和特权的形象,这一步骤不仅将提升国家财政的利用效率,还能强化国有企业在社会的整体观感,更能促进国有企业的长期有效发展,何乐而不为?

一个人的风格,大多要么理性,要么感性,甚至偏执,很难有一个人能集这几种意识于一身,邹恒甫就是这么一个集几种意识于一身的几近疯狂的人。他理性的时候能把经济问题与现实结合起来,一点也不输给那些在政界和商界的同行;他感性的时候能把穷人的利益放在心中,将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自己始终的目标并持续影响高等教育和社会本身;他偏执的时候甚至让人讨厌,我也不喜欢他的那种批评方式。理性和偏执是天平的两端,他们之间的碰撞总是能产生一些意外的效果,邹恒甫这个狂人就是这种意外的集中体现,当然我们大家还是应该去细细地品味其中的妙道,而非邹恒甫的那种“狂”了。

诗歌:执着 篇3

那年,曾经,我们还不小汗淋漓的挥舞着乒乓球拍

那年,曾经,我们一路画着线条出着黑板报

那年,曾经,我们在一个个凌晨带着睡眼做着广播体操

那年,曾经,我们在元旦编排着出色的班级节目

那年,曾经,我们计较着每次期中期末的测验排名

曾经,我们八岁,现在,我们十八岁,我们顺其自然。

那年,我们还年轻,

梦想,年轻

思路,年轻

心,年轻

如今,我们二十岁,我们挣扎在梦想的起点

抱着对将来的感慨与不知所措,我们彷徨在实际的不小门外

二十岁的我们带着不甘世俗的骑士精力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涯

我们心里力图着改变力图着有所冲破

如今的我们,

在自由散漫的不小黉舍园里随同着风前月下,再也读不到曾经眼神里的懵懂

如今的我们,

在木樨喷鼻飘十里的扬长小道上互相挽着,再也听不到曾经蒙昧的风言风雨

如今的我们,

一天天听到看到感触感染到的,都是力所不及的变幻成泡沫的胡想

如今的我们,

在反悔本身无一技之长,不克不及在人群里茕居一格

如今的我们,

在旁眼热不雅着那些成功人士头顶上闪烁的光环与手上捧着的鲜花

如今的我们,

在被实际一天天催眠着,连本身的影子都将近看不见

我们满怀着对曾经的赓续回忆和想念以及对将来无限宽泛的联想

挣扎在梦想的起点

二十岁的那年,我们遗掉了本身,我们最先了一头雾水的生涯

二十岁的那年,我们渺茫在校园,我们最先着一成不变的生涯

二十岁的那年,我们诉说着许许多多的忧伤,我们最先释放本身心里的执意

二十岁的那年,我们不再年青,有关于我们的那些成长,那些进程,那些锤炼都与繁重有关

到了将来,我们不再年青,有关于我们的那些奋斗,那些起劲,那些执着

被安放在我们将要经由的道路中

荏苒岁月,在指间划落了无数的芳华无数个过客

那些说好要一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友情

那些说好要‘山无棱,寰宇合,才敢与君绝’的恋爱

那些说好要‘不甩掉不摒弃’的梦想

都在我们茫茫人海的相遇和岁月来去的蹉跎中

遗掉失落了

岁月似景,在眼角过往了无数个斜阳无数个佳人

那些曾经隐埋于心底的友情恋爱与胡想

都被我们看成回忆的甜品贮存在回忆里

在掉意落寞的陌头被我们一次次的拿来舔舐

曾经,我们怀惴着某份未被沾染的执着告诉着彼此

我有一个梦想我们人人都有一个梦想

那就是实现本身的梦想

现在,我们拎着某份耳濡目染的潇洒告诉着彼此

我有一个梦想我们人人都有一个梦想

那就是回到往昔

我们都深知,在某些既定的感情或者情感不克不及达到饱和时

我们都喜好自欺欺人抑或者是掩耳盗铃

我们最先听一首首恬静或是伤感的单曲轮回贪图让本身心里获得镇静

我们最先写一篇篇细腻或是诉苦的日字写的东西试图让本身心里获得舒适

我们不再听那首《我的将来不是梦》

可我们却喜好听因为听到了曾经

听到了曾经谁人对着天空高声呼叫招呼着我要实现我的梦想的孩子

我们说着疾苦说着累说着压力说着掉望与绝望说着进展韶光能倒流

可是我们依旧在世尽管心因为负荷太多有点惨白

然则我们在世然则没人会说二十岁的我们不年青

没人会说我们如今击退不了渺茫的乌云走不到胡想的终端

那时的我们依旧还年青

关于梦想,关于执着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开一间我梦寐已久名字都已拟好的属于本身的小店

纵使这个梦想实现不了我还有下一个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找一份让本身得偿所愿让爸妈高傲的笔译工作

纵使这个梦想实现不了我还有下一个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成为

用本身手上的画笔写尽人生沧桑悟尽人生哲理的作家

关于梦想,关于执着

我们都感触得太多乃至于本身都看不到远方那片绿荫

关于生涯,关于人生

我们都感悟得太多乃至于我们遗掉了脚下本应该抓住的美妙

关于岁月,关于岁月

我们都感慨得太多乃至于错过了袭袭春意下浪漫的.意境

请记得,我们还年轻

只要心还年轻

梦想便不远

只要执着还年轻

诗歌一帘烟雨漫洒一路执着 篇4

万物复苏的阳春,

新草萌动着稚嫩的葱茏,

树叶儿抽出了尖尖细细的芽儿。

田野里、山岗上、丛林间,

随处抑扬顿挫着鸟儿的争鸣。

海岸,

涌动的春潮轻溅着欢快,

涌浪,

一路高歌,

跌荡席卷着

柔柔的沙。

我跋涉着茫茫戈壁,

倾听着初融小溪的弹唱,

一路徜徉着杏绽桃红的芬芳,

像一张挂满春风的帆,

颠簸在绿如蓝的浩浩碧江,

心之舟疾扑,

那澎湃汹涌的海岸。

矫健的海鸥嘶鸣着浪涛,

翩飞的翅膀,

剪落我,

满腹疲惫和忧伤。

辽阔无垠的蔚蓝,

点燃起胸中朵朵浪花,

把那都市的绚烂,

料峭心境的微寒,

一点点释放,

安然、昂扬!

在绵绵丝雨的漫洒里,

我游牧的心,

搭建一顶听海的帐篷,

垂钓一湾春潮的漫涨。

放牧!

放牧!

用浪尖的鞭梢,

来策应海鸥,

用海风的呼啸,

驱赶早醒的薄雾。

伸出双手,

迎接那如烟的雨。

斜织缠绵的丝雨啊,

倾吐着对大地无限的执着,

伴随泥土飞沙的芳香,

嗅着草尖沁润心肺的朝露,

与赶海的号子声声里,

把初融的

歌儿放牧!

芳菲氤氲着海岸,

如烟似雾的雨丝,

编织着玉砌雪堆般的槐花,

漫洒执着的纯真,

幽幽暗香,

萦绕着牧歌的苍凉与豪放。

即使偶尔的沉寂,

那无言的

轻轻的沙沙呢喃,

依旧陶醉着融入大地胸怀的梦。

游荡的.心,

追逐着奔腾的浪,

还有,

起伏于滚滚怒涛之上,

颠簸的帆。

是大海的壮阔轻挽执着,

还是,

岸畔的缠绵,

把无悔的丝雨留恋?

岁月,

搁浅不了思念的征帆,

岸畔飘落的枫叶,

印染着雨露的执着,

坚贞着,

对秋的眷恋。

萧瑟劲风,

阻隔了酷热的漫延,

连绵不息的秋雨,

依然漫扬着无悔,

那一念执着的梦想,

在硕果累累的枝头,

掩埋着

希冀、渴盼、向往,

抑或伴随着满腹的惆怅和孤单?

大自然赋予的精灵,

即使都存有执着,

即使风调雨顺,

谁又能见证,

春天播种的希望,

秋后就能收获果实的沉甸甸?

也许露珠知道,

也许清霜知道,

也许小溪知道,

也许松柏知道,

也许星月知道,

也许呼啸的风把信儿捎到!

那一念执着的梦,

也许冬眠后,

又是一个

春机盎然的拂晓!

晨曦里,

那一帘烟雨,

唤醒的,

依旧是一路执着!

现代诗歌:偏执与执着 篇5

上个月11月24日,雷军用红米Note3的“压轴好戏”发布会表达了他所有美好的向往。不过,锤子科技显然认为,他们的T2才是2015年手机圈的压轴好戏。连老罗都说,一家科技公司召开年底收官“相声”。

这场相声依旧满满都是情怀,充满了“罗式风格”。 B站上满屏弹幕都是“好评如潮”,但当“老罗明显怂多了”这行弹幕飘过时,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唏嘘。

其实,作为企业家的老罗,心中依旧有自己的傲慢与偏执。即使面临着诸多非议,罗永浩依旧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坚守锤子科技的底线。

第一次从台上走到台下,老罗显得有些疲惫

在一个完美主义者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罗永浩说,我们认为是支离破碎的世界。所以,从工业设计来看,T2依旧是一款偏执至极的产品。Home键代替了电源键,同时消失的还有SIM卡槽和金属中框断点。T2与T1相比,甚至更加在以所谓的“对称美学”。

为实现这个目标,锤子科技团队耗费了呕心沥血的588天,做出了“中国第一部全金属中框无断点的智能手机”。

虽然所谓的“中框无断点”在多数人眼中“然并卵”,对于锤子科技团队而言,也凭添了太多自讨苦吃的烦恼,但老罗很得瑟,虽然他已经很有没有得瑟,“乔布斯和他的接班人都没做到的事我们做到了”。

有媒体对于这一句话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个逼装的我给满分。

不管怎样讲,从产品角度来看,锤子T2确实是一款好手机,老罗有资格得瑟。

配置均衡、外观出众,堪称难得的国产精品。只是发布会前夕网络上广泛流传着1999元的定价,当发布会上揭开2499/2599元的定价时,观众难免有些小失落。此外,16/32GB的不同定价也给人狐疑——向来实在的锤子为何不直接只提供32G版本?

发布会前,锤子T2早已被360度曝光。产品已无更多可讲之处,但这样一场发布会却比以前多了更多更值得关注的战略细节。这些细节都是由朱萧木来讲解的。

这是老罗第一次从台上走到台下,老罗显得有些疲惫。联系到前些天老罗这样一条微博,“天又亮了...... 如果有来生,我希望能一辈子都在幕后做我热爱的科技产品。”

老罗依旧在按照二十多岁的标准要求自己,继续努力工作,不让大家失望。但如今的老罗似乎正在逐渐让其他同事有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罗永浩自嘲,自己是“四十多岁高龄”,自己快熬出头了,公司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连说相声都比自己好。于是,锤子的发布会上第一次出现了出老罗以外的演说者——锤子科技产品总监、001号员工朱萧木。

从一家濒死的公司,跌跌撞撞地活了下来

今年8月25日,朱萧木第一次通过一段视频进入了公开在发布会上亮相。朱萧木通过一个长镜头的视频演示,演示了科大讯飞的语音搜索功能,这被老罗誉为“锤子科技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产品功能演示”。而在当晚,朱萧木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这次发布会,朱萧木登上舞台时,老罗偷偷在台下用Smartisan T2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生平第一次在台下看锤子科技的现场演讲,感觉非常科幻。

确实很科幻。朱萧木口中宣布的“干货”更多,也更能体现锤子科技未来的战略方向——独立应用和游戏制作。这是最能展现锤子从一家硬件制造公司到软件驱动公司的转变。

有位媒体人在朋友圈针对锤子在游戏领域的布局说了这样一句话:锤子果然下沉游戏了,独立游戏组成头部。虽然如今软件依旧过少,但其对于独立游戏制作团队的支持已经体现了锤子对于自身的清晰认知。

未来或许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的场景——锤子科技自身推出越来越多类似锤子便签的精品应用,成为大众的最佳选择;锤子科技投资的独立游戏团队制作出更多精美的游戏。这样的锤子科技显然比一家单纯的手机厂商更具发展潜力。

马丁·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了解锤子的方式,不是盯着它看,而是拿起来用。马丁·海德格尔当然想不到自己逝世40年后会有这样一家名为“锤子科技”的手机厂商将自己的名言作为自己的PPT文案。

关于錘子,妖魔化的消息太多,冷嘲热讽的消息也太多。就像老罗说的一样,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黑一黑锤子,总能释放自己的压力。恰恰他又是一个爱吹牛的人,于是锤子很无辜的变成了众矢之的。

但只有真正摸起锤子手机,或许才能真正去了解这样一个偏执的厂商;只有真正去感受锤子科技的创业维艰,或许才能真正接受锤子所谓的情怀。

创业三年半后,锤子终于要从摩托罗拉大厦搬到望京绿地中心,这样一个一整栋都属于自己的大楼里面。锤子也从一家濒死的公司,跌跌撞撞地活了下来,甚至还推出了自己的第二代产品。

这次锤子手机代工厂中天信倒闭,其实足以见得老罗这一年多以来的成熟和改变,出钱帮中天信度过难关,为劳动部门分担些困难,让欠薪工友们拿到更多钱,老罗已经尽力了。

生产虽有波折,T2手机发布会照常,手机按原计划发售,老罗沉稳了很多。原来那个不靠谱的文艺中年,已经蜕变成了如今这个依旧抱有情怀的企业家,纵使这个世界像这样“千疮百孔”。

回顾去年5月20日的T1到如今的T2,老罗真的“怂”了很多,通往牛逼的路上,风景差的让老罗只想说脏话,但是老罗这样的创业者在意的是只是远方,他依旧在以傲慢与偏执回敬傲慢与偏见。

现代诗歌:偏执与执着 篇6

趁孩子洗澡的功夫,我突然想看电视了,短短一会儿的时间里,我只看了一档纪录片的最后部分。

是说迈克尔·杰克逊的。

也许是因为看电视的时间只有这么多,也许是体育频道正播放一场体育人自娱自乐的体育赛事闭幕式,反正我就看了这个。

但我却被深深震憾了。

我震憾于自己的偏执与无知。我为此脸红。甚至,我想对迈克尔·杰克逊说声抱歉——当然,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对于迈克尔·杰克逊,在我的印象里是这样的:唱歌的,很有名,跳太空步。此外,剩下的当然就是娈童案、阳台上悬空孩子,还有那张十足可疑的脸。

但在这短短的一档纪录片里,我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个人:5岁登台,8岁与哥哥们组成乐队,14岁单飞并迅速成名,唱片销量全球达7亿多张。遗憾的是,在此之前,我只知道迈克尔·杰克逊的那几首代表作的名字,如果说有深入感知的话,就只有那首we are the world了。但单凭一首歌曲,你又能读出多少东西呢?所以感谢现代影像技术,当我看到,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女子在录制现场向满场的超级巨星们说出“谢谢”并扭头哭泣,当那些巨星们竟然被这一句世上最朴实无华的“谢谢”而引发泪水,当全球8000家电台在同一时间播放这旋律,当飞机上抛下粮食,地面上的灾民们蜂拥而上时,这首歌的价值才会完整地体现出来。

还有,当电视上响起一首旋律,似曾熟悉,原来那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拯救世界》。听这样的歌,无需语言,因为语言已经不再成为障碍,只有音乐就足够了。我突然觉得,能够写出这样音乐的人,必须是慈悲且纯净的,必须是有着超越国界与肤色的大爱的。不然,它不会如此直接地击中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你想说很多话,但最后,却是一句也没说。

所以在这时看到了自己的偏执与无知,没有全面的了解,就不要轻易下结论。他不是自己印象中唱着听不懂的流行歌,扭着屁股的小丑。他是一位艺术家。而支撑这艺术的,应该是一颗心,一颗鲜活跳动,敏锐感知着这世上所有同类的幸与不幸的心。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是流淌不出那些旋律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是不可能让他成为全世界艺人中慈善捐款最多的人。

说完了音乐,再说说对于“这个人”的认知。

在以前,我认为这是一个“怪人”,而且这种“怪”还是负面的。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以后,报纸上也说了那起“娈童案”的真相,当年的当事人,也表达了歉意。但直到昨晚我才知道为什么迈克尔.杰克逊当年选择了庭外和解,原来是因为为了调查这起案件,法医要对他进行裸体检查,第一次检查完毕之后,他选择了庭外和解,因为他不想再有这样的第二次检查。当记者问他为何否认所有指控却又选择花钱消灾时,他说:“我不能说。”但在昨晚,我却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花费巨资建起儿童乐园,却遭遇如此变故的那个人,在没有人的夜晚,会有怎样的一种孤独与浸入骨髓的悲哀。当他躺在高压氧舱里的照片被报纸解读为“迈克尔·杰克逊为葆青春竟住高压氧舱”时,他依旧选择沉默。直到多年以后才说出真相:他在拍广告时被烧伤,获得了一笔赔偿。他将这笔赔偿全部捐给了一个烧伤治疗中心,那是治疗中心用他的捐款购买的设备,他亲自去看,去摸,最后躺到里面感受一下,于是,这样一张照片就出来了。

一个没有童年快乐的人,在尽一己之力以看到更多孩子的笑脸。如此单纯的一个想法,最后得到的是这样一个结局。

他不会是一个快乐的人。虽然他拿奖无数,虽然他在领奖台上享受全场起立的致敬,但他不会快乐。这里面自然有他性格中某些问题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和我们,在他不停建立慈善基金与“娈童案”之间,更多关注的还是后者。

我们总是自以为对世界,对他人已经了解够多,总是习惯于根据只言片语或者一个事件来定义一个人的全部,习惯于在心底给一个人订上标签,然后按照这个标签去衡量这个人的一切。但在昨晚,我觉出了自己的偏执与无知,无知是我已经满足于仅仅依据自己被动获得的部分信息就匆忙定义,偏执是建立在这种无知之上的无可救药的、自以为是的宣判。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挣扎与寂寞,而这些偏执与无知,却以一种貌似公正的姿态,在一点点地漠视着什么,封闭着什么。这种偏执与无知之所以让人震憾并脸红,是因为它们在制造着隔阂与伤害,是因为它们让我们懂得,穿过种种外表直至内心的道路有多漫长,多艰难,又有多少人在这条道路上选择了放弃,于是就有更多的偏执与无知继续跟随着我们。

所有行善的人,所有慈悲的人,所有将爱与温暖,将启示与快乐带给他人的人,都会在天国安息。迈克尔·杰克逊自然不能例外。但在此之外,请允许我在觉出了自己的偏执与无知之后,一如那位感念于人类的贫困与饥饿,面对为他们筹款的歌星们时泪洒当场的埃塞俄比亚女子一样,为了自己的稍稍安心,郑重地对天国里的那个人,说一声“谢谢”。

河北沧州市运河区河西北街警苑小区10号楼2单301

视野与执着 篇7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37-01

作为一个邻近省份的高中校长,我对江苏教育仰慕已久,并于十几年前开始就组织过多次前往启东、如东、苏州、无锡、泰州和南京等地的教育考察,所到之处,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对办好一所学校有了更多的领悟。尤其是江苏教育管理部门和所有教育人的宽阔的视野以及对教育的那种执著的情怀,让我们尤为感动。可以说江苏教育在很多方面引领着我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前行。在我的管理生涯中,每当感到困惑和碰到问题时,江苏就是我考察学习的重点省份之一。

“要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这是当年我们考察如东教育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或许这句话可以代表江苏教育的一种精神:脚踏实地,不务虚名。我们看到这种精神无处不在。学校管理注重过程控制,精致有效;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团队协作,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办学目标注重特色发展,思路明晰;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种宣传,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举措。这也不断引起我们的反思,促进了我们办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就是给心灵以爱的滋润”,这是我们参观晓庄学院“陶老师工作站”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因为我校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需要,我们实地考察了这个名震遐迩的心灵驿站。在这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专业一流的设施设备,而是政府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倾注的心血和陶老师们的专业精神。在这里,儿童们的心与我们成人是如此的接近。这是一项对国家和未来负责任的工作。“陶老师工作站”让我们了解到建设一支专业和富有爱心的心理辅导团队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让未成年人都能拥有一颗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我们最需要确立的教育观念。回来后我们就开始以我校原有的心理咨询室为基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设起合肥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同时我们又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教育一样纳入正常教学,将学生的终身发展落到实处。现在,我们的心理老师还经常与陶老师工作站的老师们保持联系,我们常以陶老师们的精神激励着自己,认真做好合肥市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作。

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江苏教育质量中最重要的内涵。我们从江苏的课程建设和学科教学研究中获得了很多启发,我们羡慕江苏在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中取得的成果,我们更钦佩江苏人所拥有的国际化办学视野和不断进行的国际教育交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这些既需要教育管理者有开阔的视野,更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有执著追求的精神。这也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面向全体的优质教育。

祝江苏的教育越办越好!

思想者的求索与执着 篇8

那天上课,申葆嘉推荐的书单里共有9本书,从迪尔卡姆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到马克·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再到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由浅入深,都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书籍。课后,同学们共同约定:认真读这些书,等下个学期开学后再到老师家中交流读书心得。

然而,事与愿违。2014年2月15日,申葆嘉遽然长逝。未想明的道理,未写完的书稿,未授完的知识,成为先生未了的心愿。

1923年,申葆嘉出生于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14岁的申葆嘉随家人避乱到了上海。中学毕业后,怀揣着救国之心,他离家来到祖国的西南后方准备参军救国。那时他渴望成为一名飞行员,但由于视力原因未能如愿。他转而投考西南联大,成为一名大学生。在学期间,国难深重之时,他再次报名参军,赴印度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

1945年抗战胜利,申葆嘉重返西南联大,在经济系求学。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有了安定读书之所,申葆嘉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在联大,他一共待了3个学期,联大北归后,又进入北京大学继续学业。

申葆嘉认为,西南联大继承了“五四”传统,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他总结联大的精神是“理性”、“开放”、“兼容”、“尊重”,这些理念影响了他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大学给了自己“脑子”。

面对国家百废待兴,申葆嘉把实业救国立为自己的理想,他常说:“那个时代的爱国情感根本不用动员,是每个人骨子里都带有的。”抱着这样的理想,当经济学系陈振汉先生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留在北大做助理时,他婉转拒绝了。1949年大学毕业,他选择了一项距离实业最近的工作———在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作对外贸易。

初到贸易部工作,申葆嘉进行了一项关于我国近代以来对外贸易的研究,希望为国家决策作参考。这可以说是他进行的第一次学术研究尝试。可没有想到,发表的成果却引来灾祸。因为研究中使用英文材料,再加上亲属的“国外关系”,申葆嘉在政治上遭到无端怀疑,被国家机关“扫地出门”,下放到天津一家化工厂。从此开始了“运动员”生涯———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受冲击。

1980年.凭借在化工厂工作积攒下的化学知识和读书时打下的英文基础,申葆嘉得到“贵人”的举荐,作为一位化学人才重返高校。没过多久,国内高等院校中第一个旅游学专业在南开大学成立,学经济出身的申葆嘉又被推荐到旅游学系工作。

这时,已近退休年龄的申葆嘉,终于开始了自己最擅长的、本该属于他的教育、科研工作,成为我国旅游学、旅游教育的拓荒者之一。按照早年求学经历,申葆嘉似乎应该从事旅游经济学的教学,但他意识到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决定讲授“旅游概论”并从事旅游基础理论研究。

当时旅游主管部门和业界,把旅游作为一种赚取外汇和经济利益的手段,高等旅游教育的任务被定位为培训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员。申葆嘉认为,这是高职教育,而非高等教育的定位。一个学科要在大学里立足,基础理论体系至关重要。而当时的指导思想和统编教材都没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他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独立思考。

根据研究心得,申葆嘉用“暗渡陈仓”的办法改写了国家旅游局统编的《旅游概论》教材,其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短短几年中,申葆嘉和同事一起培养了一批后来大有作为的旅游人才。

1988年,事业刚刚起步的申葆嘉退休了,但他没有因此停止研究。没想到的是,一次意外让他在学术上获得“新生”。一次申葆嘉受邀到深圳大学讲学,途中手提包被盗,随身携带的所有文稿资料全部丢失。这本来是进退两难、苦恼万分的时候,他却以此为契机,彻底抛弃了“旧东西”,解放了被束缚的学术思维方式,就此开始了自己的新研究。

在梳理国外旅游研究进展时,申葆嘉发现,德语和英语是旅游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两种语言,而他们之间的研究方法又有所不同。德语学者多采用逻辑实证主义,研究的问题多属于基础理论;英语学者多采取新实用主义,研究的问题重应用。申先生决定,就以德语学者和英语学者的思想和观点为起点,试着在方法论上找出两者的吻合点。

1999年,76岁的申葆嘉出版了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旅游学原理》,被国内旅游学术界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专著”。但是,他的思考没有就此停止。他并不陶醉于自己所构建的旅游学原理,而是根据高校中使用此书授课的反馈情况,结合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变化,在大量阅读社会科学和哲学学术著作的基础上,以批判的眼光不断地去审视、验证和修改这套理论体系,以求完善。

凭借对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和旅游研究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2008年申葆嘉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旅游发展论坛授予“中国旅游教育与研究终身成就奖”,目前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者。对于荣誉,申先生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追求的是学术思想上的认同。

“学生是他最亲的人”,作为先生的独女,申方说这句话的时候显得“醋意十足”。每个学期都有十几名学生到申葆嘉的书房上课。时间久了,大家发现申先生的上课方法与其他老师很不同,不会照着课本讲授某个知识点,而是将他对旅游基础理论的理解融合着人生感悟,用聊天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同学们说,和申先生在一起要时刻作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他总会提出很多问题让大家自己去思考,不分时间与场合,哪怕是在校园里偶遇,他也会给同学们“布置作业”。

每次上课,申先生都会认真记下听课学生的姓名、年级,常会在不久之后,托人给同学们送去与上课内容相关的书和资料,每份文献的左上方都会用曲别针夹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资料的作者和出处。

晚年的申葆嘉说,自己最近对西南联大的精神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德先生”与“赛先生”常常萦绕心头,他认为大学应以育人为本。“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前辈学人对学者精神的最佳诠释,以“后五四知识分子”自任的申葆嘉自觉地继承着这样的精神。

去申先生家上课的学生都会发现,他的书架上有一张自己亲笔写下的卡片,“不做夹尾巴的狗,要做没尾巴的人”,这是他的座右铭。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女儿申方第一时间从美国赶回来,她发现,来家中吊唁的,多是他的学生。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新学期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漂流冒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