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句子(周凌)(精选8篇)
答: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这次出访,展示了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所以说是“是无法用海里来计算的友谊的航程”。
2、体会句子含义“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答:“不说话的中国人”是指法国小姑娘家里陈列在柜子里的二十多个不同模样的泥人。“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指小姑娘的爸爸对中国的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正是她爸爸带回去的中国泥人,让小姑娘认识了中国人,并把他们当成客人看待,希望与中国人建立真诚的友谊。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要了解中国的希望,萌发了长大后成为架设中法友谊桥梁的工程师的美好心愿。
3、体会句子含义“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答:这句话表明了爸爸希望努尔长大以后做促进中法人民友好的桥梁的工程师,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做出奉献,表达了巩固和发展两国友谊的美好心愿。
4、理解“请把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送到天堂里来。” 答:“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指的是快乐王子的心和小燕子的心。因为他们的心都非常善良,能够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无限的快乐。
5、为什么说“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 答:“野”字指“没有经过雕琢的,天然的、野性的美”。索溪峪的“野”是自然的美,野性的美,每一位游客都显露出纯朴的本性,人与人之间更加亲热、随和,没有了市井之中的那股俗气,作者置身其中也会有同样的真切感受,所以说“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
6、体会“我欢呼,我兴奋,为我的故乡,为我的藏北草原”。
答: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草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句中连用四个“我”加强语气,体现了“我”的喜爱、骄傲与自豪之情。
7、读句子“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体会表达的感情。答:“向往已久”直接点明了作者对黄河源头向往的程度之深,可见作者心情急切,体现了作者对黄河源头的喜爱之情。
8、读句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体会表达的感情。答:“竟”体现出黄河源头给作者带来了许多乐趣,使作者感到出人意料,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源的喜爱。
9、读句子“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体会表达感情。
答: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源的喜爱。
10、“妈妈摇头想止住,但是没用,她最终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起来。”这“哭”里包含着哪些情感?
答:父亲把保存的家信完好地带回来,体现了父亲对家的牵挂和对家人的关爱。对于母亲而
言,没有什么礼物比这更珍贵,因此母亲的“哭”中包含着欣慰、幸福和感动的情感。
11、有这样一句歌词: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理解句子的一般方法
这里先讨论相对直接的方法, 即不需过多借助句子之外的关系来理解句子含义。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利用句子的形式和内容, 二是利用关键词语, 三是追问作者这样表达的原因。三种方法可以交叉使用。
1.利用句子的形式和内容
形式指的是句子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 如手法, 如句式, 内容指句子的内涵。探究一个句子, 主要的就是两个点, 一个是形式, 一个是内容, 归结起来就是, 这个句子是通过什么样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什么意思。搞清这个问题也就清楚了句子的含义。如:
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 用盐一浸, 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夏衍《包身工》)
具体来讲, 这里主要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 (贬词褒用) 的修辞手法, “慈祥”表面上要表达的是粥菜看起来好像是老板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 实质上说的却是老板心怀鬼胎, 想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另将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说成“佳肴”, 是为了反衬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
2.利用关键词语
从关键词语出发进而理解句子含义是理解句子的一种方法。如: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如果理解了句子中的“所谓学者文人”、“尤”、“出离愤怒”、“深味”、“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等关键词语, 理解整个句子就容易了。
3.追问原因
有时只要理解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也就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如: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 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理解这个句子, 可以追究作家这样说的原因, 仔细研究会发现“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是戕害生命的事物, “雏菊花在怒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 作者将两种反差极大的意象放在一起主要是为了证明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
二、辅助方式的利用
除了照顾句子本身的意义外, 理解句子还需借助一些辅佐的方式, 有时可能涉及句子所处的位置, 涉及到句子与其他句子的关系, 涉及句子的特殊作用等。有时还要借助句子所处文章体裁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句子。
1.借助句子所处的位置
理解句子有时还需要考虑它所处的位置及由此引发出的特殊意义。有些句子在文章的开头, 可能照应题目, 开篇点题, 为下文作铺垫, 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有些句子在文章的结尾, 可能呼应开头, 有点题, 升华主旨的作用。有些句子在文章中间,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些句子会相互照应。有些句子可能是一个段的中心句, 分析的时候须从整个段落的角度去考虑。
2.借助原文的体裁来理解句子
有时需要联系句子所在文章的体裁才能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含义, 下面以小说中的句子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理解小说中的句子, 就要重视小说的要素, 要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如鲁迅《祝福》中描写雪的句子, 其本质就是环境描写, 如果不搞清环境描写的作用, 对句子的理解可能就不深刻。又如:
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 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 正不听得说什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 去伴当怀里, 取出一帕子物事, 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 好歹要结果了他性命。’”正说之间, 阁子里叫:“将汤来!”李小二急去里面换汤时, 看见管营手里拿着一封书。小二换了汤, 添些下饭。又吃了半个时辰, 算还了酒钱。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 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 (《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读出“文句翻译”。就是要把文句中指代的内容全部还原过来,由“薄”读“厚”,弄清文句的字面意思。
例1 解释“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一句在文中的含意。(2012年全国高考大纲卷第15题)
解析 要想理解其含意,首先要明确“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景、声音,这就要求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当然,这个题目不是很难,很容易判定“情景”指的是“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声音”指的是“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我们把这样的内容“翻译”过来以后,距离成功理解语句的含意就进了一步。然后,我们再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说对当前的文坛来说,这些场景已过去很久很远了”,把这个解释清楚,也就找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即对现今文坛忘却了历史、忘却了过去的一种慨叹和无奈。
答案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品出“艺术手法”。就是要弄明白文本是如何通过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解答这类题的关键,需要我们熟悉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各种“艺术手法”,特别是要知道它们各自运用的妙处。
例2 解释“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在文中的含意。(2013年江西卷第17题)
解析 显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他的作品”“红光满面”“长生不老”,其实是在说沈从文的作品具有无穷的魅力和生命力,不但在现在,将来也是如此;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则是讲作品的读者群长盛不衰。
答案 这句话运用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不仅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群。
悟出“弦外之音”。就是要悟出句子中隐藏起来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阅读文学作品,若理解不了“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明白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是不可能达到阅读目的的。而这类句子常常和文本的主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3 解释“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一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13年江西卷第17题)
解析 很明显,文本主旨是要是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和生活,表现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洒脱的人生态度,表达作者(黄永玉)对沈从文的尊崇和缅怀之情。由此可以推断,在身心凄苦的那些日子里,沈从文的来信不是诉苦,而是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语句“弦外之音”就是写沈从文身处逆境仍然能够豁然达观,希望作者能够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答案 这句话是沈从文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表达了深厚的叔侄之情,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的精神风貌。
小结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们最易出错的就是只从其中的一个方面去思考问题,组织答案,这就导致了答案不够全面、不够完整的情况,所以在解答这类题时,要综合考虑,全面理解,才能避免顾此失彼的错误。
读《夜雨扬州千年梦》,解释文本中加横线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对扬州最深的印象,是梦中的扬州雨,雨中的扬州梦。
历史街区是古城扬州闪亮的城市名片。到其他城市观光也好采风也好,夜里就是睡觉。而在扬州,比观光比采风更有要紧的是做个好梦,梦中还会有另一个千年扬州。
扬州一梦,真不知醒着的更美,还是梦里的更真?
瘦西湖真是个婀娜美女,苗条身段,随风摆动,绿水罗裙,碧波姿影,风韵万千。富甲天下的扬州偏说瘦了才美。藏富于民的扬州不夸家产说风景,瘦西湖因瘦而美,借“西湖”而知其名,添一个“瘦”字而藏精巧、精美、精妙,让天下人去猜去向往!正是如此,瘦西湖成了扬州万千风情的娇宠,徐园、闵园、贺园、罗园、熊园……富商们就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园子,依湖而建,瘦瘦的湖水像一条曲折回旋的绿丝带,将一个个珍珠翡翠般的园林串起来,这些园子就像瘦西湖的首饰衣装,将瘦西湖打扮得如同天仙。如果只是如此,瘦西湖还缺点什么。缺什么?诗人们都知道,于是有了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佳句之后,扬州和瘦西湖以及挂在瘦西湖头上的月亮都成了诗人们歌咏的主题:“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不就是在这样的诗行里,一次又一次走近瘦西湖,一次又一次梦中走进扬州月色中的吗?
梦让这急匆匆的雨脚踢醒了。这是扬州初夏的夜雨。
雨的那一头是高邮,高邮是扬州所辖的一个县级市,因保有最早的邮递驿站而得名。比邮驿更让高邮声名远播的是高邮的双黄鸭蛋。此行高邮,见到高邮另一个“双黄蛋”,文胆双杰!高邮有个著名的风景区叫文游台,始建于北宋,原为东岳行宫,因苏轼、孙觉、秦观、王巩等文人会集于此得名。最引人注意的是汪曾祺文学馆。一进文游台大门,有一尊秦观的塑像,汪曾祺的纪念馆在塑像右侧。从秦观像到汪曾祺纪念馆不过百步之遥,岁月却走过了千年。秦观以诗传天下,而当代的汪曾祺以文名扬四海,一诗一文,千年之约?我最早是看了样板戏《沙家浜》,知道这满台男女的词,都出自汪曾祺笔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先生以《受戒》等一批小说声震文坛,也就知道了先生是扬州高邮人,是秦观的同乡。在汪曾祺纪念馆里看到林斤澜先生为汪曾祺写的对联:“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 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我就想到汪先生送我的一幅字: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呜呼,眼前见字如见人,先生人却驾鹤而去!从秦少游到汪曾祺,扬州高邮一股文脉,是怎样的在人心里穿越千年……
雨声越来越大。密密的雨脚在瓦屋的顶上敲击,如小鼓棰在鼓面上舞蹈。雨水顺瓦檐倾泻如注,一排瓦檐就成了一面小瀑布,让雨水在小院里放纵喧哗。我有多久没有这样亲近过雨了?住进城市水泥森林的楼房,我们已经忘记了雨打芭蕉的声音,忘记了雨点敲击屋顶的韵味,更忘记了雨檐流瀑的景象,我早已习惯在电视天气预报的节目里“听雨”……
扬州初夏的雨将我唤醒,我醒在一场千年扬州梦里。
1. 扬州美景在诗文中得到体现,扬州的文化底蕴深厚;我通过阅读写扬州的诗词感受到扬州的文化和底蕴。(解答本题只需要翻译“瘦西湖”和“扬州月色”两个词组就行了。结合语境,它们显然不是指现实中的景色,而是诗文中出现的,当然也是作者阅读和感受到的)
2. 人们对自然美视而不见,与传统文化的情韵隔绝;身心被功利化的生活束缚,精神变得愈加贫乏。这几句运用了排比手法,使作者的感情更加有气势,主旨思想更突出。(从“品出‘艺术手法’”和“悟出‘弦外之音’”两方面思考,答案就很明显了) 一、提供阅读背景, 指导学生多阅读感悟, 帮助理解 在教学某一阅读段的过程中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这时教师就应为学生铺设背景,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悟。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 “笑谈‘碰壁’”这个故事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对话展开的。文中“你想, 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是一个教学难点。我先让学生自由读, 再分角色读。经过学生阅读后我提问学生“碰壁”一词的含义, 在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时, 进行相关背景的补充, 从而一步步地使学生理解到碰壁是指鲁迅先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 教师的补充让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便从表面深入到文本内部, 增强理解 某一篇文章或是某一段落都涵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以深刻理解作者的言说意旨。如, 《生命生命》一文中:“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 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样的文字究竟出自一位怎样的作者笔下, 她为何在如此平凡的小事中能获得生命的启迪, 进而发出生命的宣言?笔者细细思考, 尝试在如下品读处链接: 1.在感悟“飞蛾绝境求生”事例后, 提出问题, 作者为何会对小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发出如此震撼和慨叹?链接杏林子的病痛资料, 感受作者从绝境中求生的飞蛾身上给予力量, 不断地鼓舞自己。 2.在感悟“瓜苗困境生长”事例后, 再次追问, 作者为何会对小瓜苗的生长如此震撼和慨叹?请学生结合杏林子的处境谈谈, 感受她不怨天尤人, 不向命运屈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3.在阅读“静听心跳”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时, 链接杏林子的写作成就, 诠释她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 启迪学生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如此的阅读感悟, 不仅引导学生沉潜在作者的语言文字中, 还透过文字看到了背后的那个人、那颗心。这样就真正读懂了文, 读懂了作者想要言说的意旨。 三、与原文相结合, 引导学生深入其境, 透彻理解 在选入教材中的阅读作品中, 大部分都经过了删改、变动,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短小精悍的文本, 这也是为了迎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及理解水平。但有时这恰恰是我们深入解读文本, 理解含义深刻语句时遇阻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原文当时的具体情境, 学生读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就会浅尝辄止, 难以感同身受。这时, 就很有必要链接原文, 引导学生进入彼情彼景中, 去理解感受, 深入体会这些的语句的准确内涵。 四、与现实生活相统一, 积累学习经验, 促进理解 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但形象思维仍是中年级学生的主要思维特点。这一时期, 学生意识中存有许多现象经验, 是他们深入理解文本语言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凭借。在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时, 如能及时链接学生的生活, 与其在头脑中积累的具体现象经验链接, 及时打通陌生化与熟知世界的通道, 必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总之,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 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文本, 从而更加深入地去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曹佩.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学周刊, 2015 (02) . 该考点要求能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意,并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求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知识汇总】 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重点句式特点和特殊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要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翻译时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要做到准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要积累,扎扎实实地把教材中涉及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基本知识掌握好;其次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考虑。 【例题讲解】 例1 (2012届江苏百校联考试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徒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①,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②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陆羽》) 【注】 ①犊鼻:即犊鼻裤,围裙,一说指短裤。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避世。 题目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2) 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 (3) 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解析 (1) “署”“遁”“洁其行而秽其迹”。这一句考查了某些动词的意思以及古代句式,而且在动词的考查中隐含了对省略句的考查。“署”“遁”的主语“官府”“他(陆羽)”要分别补出。 (2) 省略句,补出主语“他”;“裴回”通假现象;“以”;语意通顺。这一句考查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及通假现象。 (3) “鬻”;“陶”;句式通顺。这一句的关键在“陶”是一个动词,“以瓷”作“陶”的方式状语。 答案 (1) 天宝年间,官府任命陆羽为优伶的老师,他逃走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品行高洁而行迹污秽”的那种人。 (2) 有时他在旷野之上独行,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 (3) 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客人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尊陆羽的塑像。 例2 (2012·南通二模卷) 周梅圃君家传 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開,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 题目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2) 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 (3) 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 解析 (1) 语意通顺;“障”;“潦”;“德”。这一句中的“潦”“德”的用法均来自教材,潦,“积水”之意;德,“感激”之意。 (2) 语意通顺;“毒”:坑害;“恒”:平常的、普通的。 (3) 语意通顺;“苟”:如果;“岂徒”:哪里只。 答案 (1) (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2) 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 (3) 世人说(或: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 【方法归纳】 一是抓住句子中的动词。再从动词抓出或推出主语。抓住动词,就能抓住句子的纲,“纲举目张”,其他意义就能顺路解开。如例1第(1)句中“署”,在文言文中本是“官署”之意,因后面有人名“羽”,所以这个词当作动词用,且“羽”是人名,所以当为“任命”之意。第三句中的“陶”是动词,“陶制”之意。例2第(1)句中的“障”是动词,“阻碍”之意。 二是理清关键。关键,指关键词、关键句子、关键的语气等。这些地方往往是得分点。关键词包括实词、虚词,关键句子主要指特殊句式以及一些文言固定句式。如例1第(3)句中“鬻”,例2第(2)句中“毒”,这些词的意义都复习过,要注意关注,并借助这些词来巧解其他词的意义。同时关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活用。如例1第(2)句中的“裴回”是通假,“徘徊”之意。还要注意特殊句式及文言固定句式。如例1第(1)句“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古人谓……者也”固定译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的人”。 三是通观全盘,即要有上下文的语境意识。例1第(3)句“得一鸿渐”,联系前文就能看出是“得到一尊陆鸿渐的塑像”,不可能是“送了一个陆鸿渐”。例3第九句“终于报国”,上文有“始于保民”一句,因此“终”对“始”,“始于保民”即“于保民始”,那么“终于报国”也就是“于报国终”。切不可以现代汉语的意思来解读“终于”。 四是巧妙表达。例1第(2)句“裴回至月黑”,有不少同学翻译成“徘徊至深夜”,其实这一句的关键在“徘徊”,“月黑”完全可以不作处理,译成“深夜”甚至“月亮黑了”就要丢分了。例2第(3)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这一句,第一分句同学们一般都能补出省略的成分并準确翻译句子,关键是第三分句“亦其家之安也”,其实这一句是与第二句相连的,“岂……亦……”即“哪里只是(难道只是)……也是……”,解决了这个关键,这个句子就很好处理了,译成“也是他家庭的安定啊”即可。 当然,文言文的翻译除了上面所阐述的内容外, 在方法上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古今异义词,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同时对文言文中的一些运用艺术手法的句子要尽量保留原来的特色。 总之,文句翻译一定要直译,要符合原意,不歪曲;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现 场 练 兵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韩愈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者,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选举。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致,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得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 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士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平生告者,即遣使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栉垢爬痒,民获苏醒。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日发书问讯,顾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十一月某日,即葬京城西南长安县界中。曾祖爽,洪州武宁令;祖微,右卫骑曹参军;父嵩,苏州昆山丞。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世莫能用吾言,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 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惟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生三子,一男二女。男三岁夭死,长女嫁亳州永城尉姚挺,其季始十岁。 铭曰: 鼎也不可以柱车,马也不可使守闾。佩玉长裾,不利走趋。只系其逢,不系巧愚。不谐其须,有衔不祛。钻石埋辞,以列幽墟。 1. 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栉垢爬痒,民获苏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谐其须,有衔不祛。钻石埋辞,以列幽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主要是针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2)能显示层次的句子(即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3)内涵丰富,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或引导性的句子。(4)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5)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 考生在这类题上往往得分不算太高,主要原因在于解读“重要句子”时脱离了文本主旨、段落大意,没能抓住关键词、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要素,造成误读;解读“重要句子”不从句子实际出发,套用术语,盲目拔高或片面贬低。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题的一般方法如下: 一、从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入手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有些句子位置特殊(如总起句、段首句、过渡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往往在文章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它时,可先考虑它在文章或语段中处于什么位置,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间,确定基本含意。如《论名声》一文: 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根据两句话的位置,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前“因此”一词及其后的解释,第二句话要关注“然而”一词及其后的论证。前句是结论句,后句是观点句。如果我们能同时把握住关键词,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取舍,不难得出答案。 二、从关键词入手 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对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依据文章内容,把握关键词的含义,就可以进而推知全句全段的意思。如《罗丹的雕刻》一文: 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通过关键词解析,“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代指罗丹的雕刻作品;“窗子”比喻观察外界的通道;同时这一“窗子”是开向“生命”的,则说明我们观察的对象是“生命”。 三、从分析修辞入手 有些句子会使用修辞手法,对于这类句子就要找出其所用修辞手法,用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如《延续诗词的文脉》一文: 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的内涵。 通过分析可知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本体喻体便可得出答案:“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 四、从语句结构入手 这是针对一些复杂的句子,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确定第一层,然后逐层推断,确定句子的基本含意。如《重建历史意识》一文: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当记忆不起作用时,想象力也会飞走;当遨游时间的翅膀被折断,人会变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样,只是一件现代展品。)的含意。 这是一句有两层关系的复句,第一层是说失去记忆就是失去想象力;第二层具体说明失去想象力的表现。可答为:“人类失去历史记忆,就失去創造的想象力;就失去心灵游走的空间,心气浮躁而行为愚蠢;就失去生命的丰富内涵和活力。” ①当我们共和国的“建筑师”们撰写《宪法》和《独立宣言》中的富丽堂皇的篇章时,他们是在签写一张“期票”,每个美国人都是这张期票的合法继承人。这张期票是一项允诺,即所有美国人——非但白人,还有黑人都保证拥有不容剥夺的生活的权利,享受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 这里的“建筑师”和“期票”等词语,表达的已经不是它们本来的意义了,而是一种比喻意义。“建筑师”比喻共和国的创建者,“期票”比喻下文所说的“允诺”,即无论白人、黑人都有享受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换个角度说,比喻标明了事物间那些尚未被人们领会的关系,并且力求使这种领会永远保留下来,最终变成思想的片断或一些类的符号。一个比喻一旦产生,就可能被社会接受并将比喻意义永远保留下来,最终变成静态的语言符号。例如下列词语的比喻意义都已经进入静态语言范畴了: ②草包冷箭后门 绿灯加油基础桥梁山脚电流 从词义发展的角度看,词的意义是一个弹性很大的实体的集合,它们浓缩或隐蔽在词的外壳中。当一个比喻投入使用时,实际上是将这种内涵的意义发掘出来,由隐变显。从这个角度说,词义的潜在义项是无穷的。例如: ③孔雀高兴地亮起了自己的旗帜。 ④无边的草原这样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在这里“旗帜”是“孔雀的尾巴”的意思,“风平浪静的海洋”是“平展的无边的草原”的意思。只是别人没有发现,而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它。 比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 相似点是联想的线索也是联想的结果,是比喻的出发点和归宿。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很多时候,一个比喻的相似点不止一个,而是两个及两个以上。 例如: ①(南国之秋,当然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里,括号中的句子是下文的中心句,也提出了下文一组比喻的相似点:“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②生活,像浩瀚的海洋。当你摇着生命的小船在人生的海洋中游弋的时候,你既会看到旖旎的风光,也会看到凶险的恶浪。 这里,第1句是比喻,第2句是对这个比喻的解释——解释中包含着相似点。这个比喻句的含义是:借用“浩瀚海洋中有旖旎的风光,也会看到凶险的恶浪”,说明生活中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艰险的一面。 相似点在上下文中,在很多时候,本体和喻体也在上下文中,解读这类比喻,就更需要借助于上下文了。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等,在较小的语言环境中很难弄清它们的所指。 1999年社科文 创造宣言(节选) 陶行知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 文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一、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就是把句子在上文、下文中意思有关联的句子还有课文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思考,从而体会到句子的意思。例如《体育课》的最后一自然段讲:“她握了握几个男孩子的手拍了拍加仑的肩,然后拉着儿子走了。”要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必须指导学生联系前面涅利在爬横木的时候得到了加仑等其余几个男孩子的鼓励而理解这个句子。母亲“握了握几个男孩子的手”、“拍了拍加伦的肩”是对他们给予涅利的鼓励和赞扬的感激,从而感受到母亲对涅利的爱。像这样的句子就对全文的内容有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理解这个句子,就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很大的帮助了。 二、指导学生“多想想为什么”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多想想为什么”就是让学生在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的时候,多想想为什么,开动脑筋,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学会理解句子,真正成为学习的理解能手。例如:《虎口藏室》中写道:“威廉叔叔简直惊呆了,连连摇着头,高兴地说:“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要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必须指导学生想一想:威廉叔叔为什么惊呆了?他为什么高兴得夸奖了纳塔莉,但又为什么连连摇头呢?这样思考下去,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到:威廉叔叔觉得纳塔莉小小年纪居然能够想出这么巧妙的调包计,把胶卷保存下来,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让学生理解了这个句子,就让学生对纳塔莉更加佩服,并勇于学习她那种机智勇敢的品质,课文的教学目标就基本完成了。 三、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就是启发学生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联系,将自己未知的知识和平时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理解新知。例如:《鸟的天堂》一课中有描写大榕树的一句话:“大榕树的枝干不计其数,枝上又生根,许多根直垂到地面,有的又伸进泥土里。”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这样的大榕树,但是他们见过很多别的树。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这棵大榕树,就是比我们平常所见的树枝、树干多得多,树根是枝上又生根。把这些与课文中的句子联系起来,就会发觉:榕树的枝干“不计其数”是因为它生了“不计其数”的根。这样,把已有的对树的印象与课文中写大榕树的句子联系起来,就想象出了大榕树的样子,读懂了句子。理解了这个句子,对理解鸟的天堂就有了更大的作用。 四、抓住关键词理解 如:《草虫的村落》文中的一句:“甲虫音乐家门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我就引导学生从“灵泉”、“音韵”、“只有……才”这几个关键词来理解。作者把甲虫振着翅膀的生音比喻成“灵泉”、“音韵”。他觉得甲虫的叫声仿佛是从山涧流出来的美妙的泉水声,这声音像一首曲子,既动听又有自己的韵味,从关联词“只有……才”体会到作者有着非常独特的感受。因此,词语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关键词语的理解,往往是理解一个句子的“金钥匙”。 五、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固然,理解句子教学应渗透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感的熏陶。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的一句:“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民众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而使学生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理解句子(周凌) 篇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篇5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篇6
理解句子(周凌) 篇7
理解句子(周凌) 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