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2025-03-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精选8篇)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篇1

——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

来源:《社会保障研究》作者:蔡清清 叶婷婷 安建增 夏春摘 要: 对安徽省当涂县 202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当地的实施情况和农村居民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养老金管理方式基本认可,参保率很高;农村居民参保后的生活有一定程度改善;基层组织对该政策的实施还算顺畅,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关键词: 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

根据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基金模式,国外养老保险的模式大致分为社会保险模式、福利保险型模式和储蓄保险型模式。社会保险型也称为投资互助型,此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美、德、日、韩等国家为代表,它属于当前世界上农村社会化养老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将养老金与个人收入及缴费年限联系起来,属于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缴费确定型。在强调个人责任的同时,也强调政府的责任,政府和个人分别负担养老金一定比例,在缴费期满后,满足一定年龄的农村居民可以领取相应的养老金。福利保险型模式以英国、瑞典等国家为代表,强调普遍性原则,全体农村居民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政府在这种制度中承担了养老保障的主要责任,养老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财政税收的方式,对处于劳动年限的群体征税,采用现收现付的方式支付当期的养老保险金开支。储蓄保险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也叫强制储蓄型模式,世界上只有少数亚洲、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居民实行这一模式,实施比较成功的国家是新加坡与智利。此模式强调以家庭为中心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保险基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按照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所缴的保险费、独立劳动者或自雇者按照个人收入的一定比例所缴的保险费,但政府承担了最低养老金和养老金投资最低回报率补贴。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开展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学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者指出政府担负着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兑现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等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研究者提出分群体特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也有学者认为农

村养老保险应从法律制度方面进行探索。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并建立起一套基于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科学实施,国家决定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当涂县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以当涂县为例,从参保范围、养老金筹集等层面剖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状况,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参保的实际情况,以及在领取养老保险金后其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情况,发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调查过程

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界于南京与芜湖之间,地处长三角城市群顶端,全县总面积 1346平方公里,总人口 64.65万,辖 11镇 3乡,属于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在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状况,结合文献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初稿,问卷初稿根据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后,进行了小规模的初测,根据初测的反馈意见修改后,获得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状况调查的正式问卷。2010年 7月,经过培训后,调查人员从当涂县随机选出 30多个行政村,从这些村里再选取典型的农村居民进行调查。获得有效调查问卷 202份,使用 SPSS11.0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对象

有效样本中,男性占 44.55%,女性占 55.45%;年龄在 60周岁以下的占 60.89%; 60周岁以上的占 39.11%;未受任何教育的占 49%,小学的占 23.76%,初中的占 20.79%,高中(中专 /技校)的占 5.45%,大学及其以上占 1.00%。

三、调查结果

(一)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针对农村居民的参保现状本研究从农村居民的参保率、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满意度和农村居民参保后的生活改善状况进行探讨。

1.农村居民的参保率

据调查显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了近96%,说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符合广大农村居民利益。但仍有 3.52%的被调查者没有参保,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一部分人给予关注,调查研究其不愿意参保的原因,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更多的农村居民认同。

2.农村居民对政策的满意度

如表 1所示,52.85%的被调查者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满意,表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确实是继农村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直补、新农合之后又一个重大的惠农举措。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仍有 38.31%的被调查者态度是不满意,8.96%的被调查者的态度是无所谓,所以政府还应该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使这项政策被老百姓充分接受、认同,符合更多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

32.32%的被调查者不满意的原因是他们不能准确知道未来能领多少钱,21.9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项政策不能保证他们年老后的基本生活,25.00%的被调查者认为集体补贴太少,可见村民不满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确定此项政策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对此,政府应给予保障并适当的增加补贴,消除村民的不满意因素,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3.农村居民参保后的生活改善状况

如表 2示,有 74.87%的被调查者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能切实能给他们带来实惠,对其生活有改善,同时也有 25.13%被调查者认为此政策对改善其生活的意义不大,主要是因为养老金发放金额少,程序繁琐等原因。对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养老金发放额,优化工作流程,让那些年老的、行动不便的农村居民可以方便地领到养老保险金,使此项惠农政策切实保障村民的生活,成为村民的心头好。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管理现状

本研究主要从养老金的筹集、发放方面探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以来的养老金管理状况。

1.养老金的筹集

如表 3数据表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来源主要是个人缴纳,占到 81.36%,其次政府和村里筹集资金的比例各占 9.09%和 5.00%,公益组织等其他途径所筹集的资金所占比例很少,只占 4.54%。可见,主要以个人筹资为主的养老金筹集方式,使农村居民的负担加重,应该在养老金筹集方式上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实现筹集方式多样化,减轻农村居民负担。

2.养老金的发放

调查显示,92.9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办理养老保险卡来领取养老保险金,现金领取的占 4.52%,同时接受现金和养老保险卡的被调查者只占

2.51%,应使养老金发放方式多样化,符合各个年龄段、阶层的群众的需求。为了保证科学性和实证性,我们还对农村居民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如表 4所示,32.24%的被调查者对养老金的发放不满意,一方面是金额少,另一方面是条件繁琐、不方便等。因此,有关部门应针对相关问题研究对策,增加农村居民的满意度。(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组织实施现状

执行力度是决定了一项政策实施效率的高低,同时也是政策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主要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和制度保障情况两方面了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组织实施。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情况

领导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和村委会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对此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如表 5所示,约 58.08%的被调查者对村委会的执行情况表示满意,表明村委会在养老保险金的缴纳、管理、发放等方面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以人为本。然而仍有 41.9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或者很差,这也就反映了村委会在实际工作中还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其工作。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保障情况

调查显示,只有 15.00%的被调查者知晓村里有相关的政策保证新农保的实施,而将近85.00%的被调查者对本村有无相关政策并不了解。这说明了试点区并没有实施有效的政策来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从侧面反映了政府的相关工作有待改善。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情况,政策的执行效果调查如表 6,59.77%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效果,这也就说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执行时,如果有相关制度的保障,效果能被多数人认可,说明应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以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四、结论及建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当涂县农村实施状况较好,大部分农村居民都积极参保,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满意度高,但也有少部分农村居民没有参保,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养老金补贴少、对生活改善情况不明显,也有部分农村居民对该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一些顾虑。政府应提高养老金补贴额,增加政策的稳定性,消除农村居民的不满意因素,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

养老金管理方面,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对养老金发放方式满意,也有部分农村居民对其不满意认为养老金筹集和发放方式单

一、不方便等,因此应加强对养老金筹集和领取方式的管理,优化养老金的筹集和领取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制度和领导保障,从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满意度和了解情况可以看出,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方式应尽可能的多样化,以便于民众及时了解新的情况,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领导的为民服务、办事的精神。基层村委会在执行此政策时多从农村居民的角度考虑,使此政策深入人心。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篇2

关键词:养老保险体系,农村居民,德尔菲法,提升空间

1 INTRODUCTION

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 1. 3 billion, of which, around 66% are rural residents (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 . Elderly care of rural residents is a heavy burden for Chinese government. In China, elderly care, including economy sup- port and service support, can be divided into informal system, such as family support elderly care and self - support elderly care, and formal system, such as endowment insurance, wel- fare and social assistance ( Huang and He, 1998) . The histo- ry of China social security shows that the elderly care system is transforming continuously from informal to formal.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elderly care system in rural area is slower than in urban area. Commonly, in rural area, family - supported elderly care ( traditional mode) is the most effective mode. Because there is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members, they will help and support each other. But the dual processe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may have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the ability of the family to offer support to the more vulnerable members. The older people in the rural areas left behind by the migration of the young to ur- ban areas in search of employment are most at risk ( Cheng, 2006) . The traditional elderly care mode, which is based on family support, cannot handle the social risks; thus a more ef- fective and adequate elderly care system is needed, that is the reason why the gradu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formal mode to the formal mode.

China is now in the process of completing this transforma- tion. As families get smaller, the group of rural residents breaks up; land resource gets scarce, the surplus value of ag- riculture becomes limited; aging in rural area grows faster than in urban area. All of these issues lead to the inadequacy of fam- ily support and the in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ly informal elderly care system to meet rural residents' need ( Wang, 2006) . As such, the academia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oth realized that it'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et up a formal elderly care system.

For a long time, the main focus of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reform is urban area. In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China took “low wages, high welfare ” policy to develop heavy in- dustry ( Lin, 1999) . In 1951, China issued Labor Insurance Regulation, in which the workers of state - owned enterprise and collective - owned enterprise business were covered, and the items include disability, death, disease, elderly, child- birth and support for relatives ( Labor Insurance Regulation, 1951) . Because of the labor insurance and land reform, Chi- na was approved by workers and farmers ( Gao, 2006) .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 was issued,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in- cluded elderly care, medical care and unemployment was re- formed from 1985 in urban area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which based on basic living standard security system, was set up as well. Owing to the limit of financial and material re- sources, self - support and family support elderly care were the main parts of rural elderly care system, five guarantees family system and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did not make the investment yield well. This situation lasted 25 years after the e- conomic reform started. In the 21st century, as the leading role, the government changed the programs of rural social se- curity. In 2003, new typ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 tem was set up; 2007, rural basic living standard security sys- tem was set up; but there is still no social old - age security system. Thirty years had passed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com- menced, the huge variations of Chinese entire society have changed the old circumstance and supply condition of rural so- cial old - age security system, and rural residents' appeal for an elderly system have become stronger as well.

2 THE DELPHI TECHNIQUE

The Delphi Technique is a structured communication tech- nique, originally developed as a systematic, interactive fore- casting method which relies on a panel of experts ( Linstone and Turoff, 1975) . From the 1970s, the Delphi technique began to be used in public policy - making, which caused some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

The need to examine several types of items leads to intro- ducing different evaluation scales which are not used in the standard Delphi. These often include desirability, feasibility and probability, which the analysts can use to outline different scenarios: the desired scenario, the potential scenario and the expected scenario.

The complexity of the issues posed in public policy - mak- ing leads to give more importance to the arguments supporting the evaluations of the panelists; so these are often invited to list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each option item, and sometimes they are given the possibility to suggest new items to be submit- ted to the panel.

For the same reason, the scaling methods, which are used to measure panel evaluations, often include more sophis- ticated approaches such as multi - dimensional scaling.

2. 1 The Instrument of Delphi Method

The experts answer questionnaires in two or more rounds. After each round, a facilitator provides an anonymous summary of the experts' forecasts from the previous round as well as the reasons they provided for their judgments. Thus, experts are encouraged to revise their earlier answers in light of the replies of other members of their panel. It is believed that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range of the answers will decrease and the group will converge towards the “correct”answer. Finally, the process is stopped after a pre - defined stop criterion and the mean or median scores of the final rounds determine the re- sults ( Rowe and Wright, 1999 ) . The flow of Delphi tech- nique is presented as Fig. 1.

2. 2Kendall's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 w)

When the third round of Delphi technique is complete, the Kendall's W will be computed for the scored ranking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consensus among the experts for the factors proposed with respect to both rounds.

Kendall's W is a measure of the agreement between several judges who have rank ordered a set of entities ( Field, 2005) . If the test statistic W is 1, then all the survey respondents have been unanimous, and each respondent has assigned the same order to the list of concerns. If W is 0, then there is no overall trend of agreement among the respondents, and their responses may be regarded as essentially random. Intermediate values of W indicate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of unanimity among the various responses.

3EXPERT OPINION COLLECTION AND A- NALYSIS

A four - round Delphi Technique were designed to answer what are the areas for improvement that can be proposed for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d how are the areas of improvement ranked.

There are 18 experts who are identified through their expe- riences and fields of interest participated in the first round sur- vey. The experts are comprised with academicians and officers of social security authorities. The list of exper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t opinion assessment ( EOA ) is shown in Table 1. In the panel of experts, 11 are academicians in universities and most of them have teaching or researching experience of so- cial security; and 7 officers from Human Resource and Social Security Bureau of different provinces, they know well of cur- rent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irst round of the EOA, 15 experts participated in the survey and provided 21 responses. The 21 responses were synthesized and categorized into 6 factors ( including the con- tent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financing a- bility and level, fund ope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centive mechanism and macro management system) . They are collected as the are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New Pension Sys- tem for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refer to Table 2.

Due to the multiplicity of rounds conducted, the EOA in- strument was considered to be valid as the experts were continu- ously provided with the outcomes of the previous rounds. Some experts requested that the findings of the whole study be shared, a request which was fulfilled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study.

There are 12 experts responded to the survey both in round 2 and round 3. Kendall's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consensus among the experts for their rank- ing of the factors proposed in round 1. For the second round of the EOA, the Kendall's coefficients of concordance is 0. 128, and p - value is 0. 53 ( refer to Table 3) . It means that in the second round the experts are not quite agre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findings are deemed to be insignificant because of the p - value is more than 0. 05.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the third round of expert opinion assessment. For the third round of EOA, with reference to Table 5, the Kendall's Coefficients of Concordance and p - value for scored ranking is 0. 480 and 0. 000 respectively which implies that the study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the ranking of the 12 experts are consist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mean ranking of the area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for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 dents, the order is: The content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Fund Operation, Financing ability and lev- el, Macro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This finding implies that the experts view that the content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 dents is the most urgent aspect that needs improvement, whil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is the least urgent aspect.

4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Content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are the major issues stressed by the respondents in deal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About 45% of the items expressed by the interviewees were about the adjustment of the content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and it was almost the first factor came into the interviewees' minds. Most of the interviewees suggested that the benefit need to adjust to a higher level.

From the respective of urgent, complete rural old - ag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 benefits of the pension should be the first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senior citizens ( who are over 60 years old ) should participate in the scheme voluntarily, rather than compulsively. On one hand, the elderly can be pro- tec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young generation can take time to get to know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and accept it slowly.

Financing ability and level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old - ag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60% of the interviewees have men- tioned financing problem when talking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old - ag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y have proposed sev- eral way of improve the financing abilities and levels.

There are special fund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develop- ment and helping the poverty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also establish a special sponsor fund for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 ance. Encourag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township enterprises, the urban citizens with high level of income and other individuals donate money to pension insurance fund of some poor regions. 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 cial pension insurance.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expenditure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namely expenditure on supporting farming, expenditure on rural fundamental establishment, ex- penditure on r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on rural subsi- die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pro- vide subsidies for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Fund operation includes two important aspects, namely mainten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values of the fund and supervi- sion system of the fund. And for current situation, the inter- viewees suggest putting more concern on the mainten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s of the fund.

Mainten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s of the fund is a vital aspect for realiz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old - ag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improve earning rate , the most important approach is to apply market - driven operation. Only if the capital freely invests in financial assets , can we obtain the average earning rate of society.

Th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includes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managing team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decline managing cost and us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llow farmers to exchange land for social secur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 farming and farmers has a decreasing trend. It has generated a huge threat for the farmers who take land and farming as the way of living. In order to address these specific issues , the system of trading land for social insura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centive mechanism is the approach of encourage rural residents take part in the rural old - age social security sys- tem. It includes encouraging participates select higher contribu- tion level; strengthen the incentive function of personal ac- counts; conduct propaganda among the masses; and dynami- cally adjust government subsidy.

The migr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 dents. A dynamic personal account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will insure that rural residents can keep their account, pay contribution and get benefit wherever he is. At the same time, speed up national social insurance inform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inter - provincial account transfer of New Pension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s and other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参考文献

[1]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of China.Statistical Bulletin of Civil Affairs[M].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0.

[2]Huang, S.and He, H.Economics of Government[M].Beijing:China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 1998.

[3]Cheng, H.The Way out of Aging Problem:the Impact of Aging Problem on Endowment Insurance[J].China Labor Security, 2006 (8) .

[4]Wang, R.Influence on Social Development by Aging of Popul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2006, 26 (4) , 41-45.

[5]Lin, Y., Cai, F.and Li, Z.The China Miracle: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Revised ed.) [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篇3

一、调整的时间和标准

从2013年1月起,广西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在中央规定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20元,达到每人每月75元。

二、资金来源

自治区统一提高的月基础养老金标准20元,由自治区、设区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承担,即自治区与设区市按6 ∶ 4比例承担,自治区与县按8 ∶ 2比例承担。中央规定的月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55元,继续由中央财政承担。各设区市、县在中央和自治区规定标准上自行提高标准的部分,由各设区市、县财政负担。

三、组织实施

(一)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时修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参数,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的信息数据进行核查,认真做好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的准备工作,并于2013年5月底前按新标准发放并补发1-4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确保基础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各级财政部门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确保2013年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提高所需补助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今后年度,各级财政把本级财政承担的基础养老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篇4

为健全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我镇的深入落实与开展,根据上级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统领工作全局,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的,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解决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坚持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体现公平的同时,建立激励机制。

二、目标任务和要求

(一)各工作片任务6700人,全镇2013年参保人数务必完成30150人。

(二)实现60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参保登记率、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16-59周岁的城乡居民实际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90%以上,实际缴费人数占应参保人数90%以上。

(三)凡纳入社会保险征缴的单位和个人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参保,做到应保尽保,应缴尽缴。

四、实施步骤

(一)登记审核阶段(2013年7月15日至2013年7月31日)

1.新增人员参保登记。至2013年6月1日年满16周岁的(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信息统一以公安户籍部门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信息资料为准,其他任何形式的证明材料视为无效证明。根据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的《应参保人员花名册》,建立《申请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花名册》的纸质台账和电子文档台账。

2.新增人员审核上报。各村(居)审核无误后,将《申请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参保人员花名册》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信息登记表》报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核实汇总后,将纸质文档、电子文档各一份报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存档。

(二)征缴发放阶段(2013年8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

1.基金征缴。参保人员按年一次性缴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年缴费标准为100元至3000元共三十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信息登记表》(社会保障卡)缴纳保险费。鼓励村民与信用社、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签订三方协议,也可以到农村信用社各网点进行直接缴费,2013年统一缴费时间从7月15日起至10月31日止。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2011年7月1日),参保人员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补缴年限,政府不给予缴费补贴。对符合参保条件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五保户、低保户中的重度残疾人由县人民政府按100元/人/年的标准在相关专项经费中代缴养老保险费;计划生育政策利益导向人群(独生子女户、两女户)参保,县人民政府按100元/人/年的标准在计育专项经费中缴纳,其政府代缴与个人缴纳总金额不超过缴费最高档,政府代缴年限不超过15年。

2.待遇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为55元/人/月,以后按照国家统一规定适时增加基础养老金。年满60周岁的,由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审批确认后,由指定的金融机构发放《新型农村(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存折(卡)》,自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城镇居民符合领取基础养老金人员的待遇发放时间及16-59周岁应参保人员的缴费时间,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安排再另行通知。

3.公示查询。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负责组织各村(居)对本村(居)的基金征缴和待遇发放情况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对遗漏对象和不能列入的对象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按要求补报或剔除。

(三)总结表彰阶段(2013年10月1日以后)

为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有序推进,镇党委政府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对完成基金征缴任务好、信息报送及时准确,综合排名前10名的村(居)予以表彰奖励。

四、工作要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此,镇属各单位、各村(居)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1.确实加强领导。镇成立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协调、推进,检查监督贯彻执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的情况。村(居)固补干部要各负其职,通力配合,共同组织实施。

2.严格奖罚兑现。凡在8月15日前完成任务的村(居)按2元/人计提工作经费,在8月31日前完成任务的村(居)按1.6元/人计提工作经费,在9月15日前完成任务的村(居)按1.2元/人计提工作经费,在9月30日前完成任务的村(居)按1元/人计提工作经费,凡在10月31日完成任务的村(居)按0.5元/人计提工作经费。要求票款同步,凡只缴款未交参保花名册、票据者一律不予认可完成任务和兑现工作经费。

3.绩效考核。

(1)截止2013年10月31日,对完成征缴任务的工作片、村(居),每超过1个百分点,各加1分,此项加分最高不超过10分;对未完成征缴任务的工作片、村(居),每低1个百分点,各扣1分,扣完本项工作基本分为止。

(2)凡提前1个月完成征缴任务的工作片、村(居)分别加2分、0.5分,以此类推。

(3)新农保票据由各驻村(居)干部到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签字领取,11月30日镇里将对新农保收据进行统一销票,凡丢失票据者,每少1本分别扣工作片、村(居)2分、4分。

农村居民对养老认知的调查报告 篇5

中国矿业大学课题组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学

摘要:近年来,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养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精神生活等方面仍然存在困难和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居民对养老问题的认知,我们对徐州市下属各县市不同职业的农村居民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农村居民养老方式的选择、子女赡养状况以及居民对于外来人员介入的态度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提出了提高居民的养老认识和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居民、农村老年人、养老、认知

中图分类号:D

当前,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据2007年的人口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1.53亿,超过全国人口的10%,其中农村老年人占70%以上,而且增长速度要比城市快得多。然而,绝大比例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至今没有可靠保障。他们的养老保障也逐渐从家庭层面上升为社会问题,从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种经济尚不发达、家庭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背景下,再加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以及近年来浮现的农村人口流动问题,如何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农村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没有出现一种能够替代家庭养老的养老制度方式,家庭养老还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下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一些居民对养老的态度和认知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那么,现阶段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有哪些认识?农村居民主要依靠什么方式进行养老?如何提高农村居民对社会养老的认识?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为了了解农村老人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以及更好的构建农村养老的社会工作体系,我们于2009年9月13日至20日对徐州市下属各县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9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1.调查结果分析

1.1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02位居民中,农民人数占总人数的44%,学生、个体经营者和教师分别占样本总体的17%、13%和13%。其中,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占61%。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53%和31%的居民将支出优先用于基本生活和教育,仅有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养老。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与其职业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国家公务员和个体经营者因为有较高的稳定收入,对养老问题关注较少,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和巨额的教育、医

疗等消费开支,使多数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养老便成为困扰农村居民的主要因素。

1.2 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知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徐州市农村居民对养老问题的认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民对养老认识缺失,医疗保健意识较差。

据调查,67%的农村居民选择依靠自己或子女来养老,仅有9%的居民选择依靠养老保险养老。其中,国家机关公务员和教师希望依靠养老保险来养老;个体经营者和学生更强调以后依靠自身养老;而农民对于社会养老没有认识。

调查中发现,尽管大多数老年人感觉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但57%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且定期做检查或治疗的仅有22%。虽然有97%的农村老人加入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受到保障低水平和高限制的影响,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这样的现状更加深了农村居民“靠人不如靠己”的养老观念。

2、对于由谁赡养,农村居民存在偏见。

近30%的居民选择应该由儿子来履行赡养义务。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和盖房上,而不是用来储蓄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使农村老年人生活非常艰难,只能靠“养儿防老”。而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压力更大,甚至只能依靠配偶。

3、对精神慰藉认识淡薄,农村老人闲暇生活单调。

34%居民认为给钱给物就是孝顺,而42%的老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满意,他们普遍认为很少与子女进行交流,尤其是面对面的交流。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与迁移,直接导致了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虽然这些流迁人口仍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受到了较大影响。

当前农村老人的闲暇生活以消遣娱乐为主,大多是传统的休闲方式,如看电视、串门聊天,或搓麻将、玩扑克,几乎没有现代科技的踪迹。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农村老人文化程度偏低,不能正常地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第二缺少必要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器材;第三缺乏组织和引导。

4、农村居民对敬老院“敬而远之”。

56%的农民认为子女健在却将老人送敬老院是不孝的表现,会受到亲戚邻居的嘲笑。更有72%的老人选择在家养老,不希望到养老院。这其中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有儿有女,到养老院去是给自己和子女脸上抹黑,怕儿女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或者有的居民经济条件较好,不符合政府规定的到养老院养老的条件,另一些人则认为养老院条件和服务水平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不愿选择养老院养老。

5、对外来介入人员认知的偏见。

在解决赡养老人问题时,往往需要有一些外来人员参与进来。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以及外部介入工作效率的低下,人们对外部介入人员还存在一定的排斥和不信任。

受调查居民的态度表明,他们不希望邻居或熟人介入自己的家庭问题,可接受的外部人员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亲戚和社会志愿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老人寻找物质支持,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如陪老人聊天、组织老人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以及关注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提供健康知识和医疗保障)。而不

希望“外人”去调节家人关于养老的矛盾或解决无人赡养等问题。外界介入的仅仅是一些“面”的工作,没有“质”的深入。

二、调查体会及思考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居民在养老方式的选择、精神慰藉的认识以及对待外界介入人员的态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社会养老认识的缺失、农村老人经济缺乏足够支持、对精神慰藉的忽视。这种情况说明,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为了提高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识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之所在。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一个家庭对老年人的赡养程度与子女的经济支付能力密切相关,而且农村经济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社会和家庭养老的质量。虽然政府会在农村养老上投入一些资金,但这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只有农村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资金不足的现象。因此,用好用足国家的惠农政策,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各级政府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第一要务。要加大力度,深化“多予少取放活”惠农政策,对农村尽最大限度地予以政策、资金倾斜和提供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二)发挥农村土地和家庭所应有的养老保障辅助功能,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举。虽然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已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正受到来自于计划生育政策、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转变和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共同引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惑。然而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经济根源和思想道德基础,根据我国农村当前的经济水平、社会服务状况和传统文化等的实际情况,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基础,应该在巩固原有家庭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在农村大力推广社会养老,建立“家庭养老保障社会养老,社会养老促进家庭养老”的养老格局。

(三)强化政府责任

明确政府责任,完善与之相应的政策、法规在构建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国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政府责任主要是政策制定和财政支持。政府必须在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立和实施中起主导作用,对农村尽最大限度地予以政策、资金倾斜和提供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第一,政府鼓励与支持专业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商产生。

第二,打破由政府主导的模式,适当引入一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进而使服务快速覆盖到更多老年人。第三,鼓励和扶持街道与社区开发属于自己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如:培养居家养老护理员、日托中心、社区医院等。

第四,对特困老人适当提高资助额度,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质量。

第五,简化现在的一些行政执行程序,让一线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去发展服务商和监督服务质量。

(四)制定各项法律法规,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法制化,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以规范。目前,大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体制尚未确立,社会养老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养老工作无法可依。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必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立法工作,依法建立社会养老制度。因此,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财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尽快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对基金构成、保障标准、收支程序等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

(五)关注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老年人的文化贫困状况不容忽视。首先,加大力度搭建农村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平台。加大工作力度,在巩固现有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室)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建立功能完善的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和老年人活动站,为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构筑坚实的平台。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加强老年学校学制、教学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充分利用老年教育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内容健康的老年人培训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品位。农村曾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的发源地。目前,全国各地的许多优秀的文化精品还流传于农村,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传承于农村。要保持开展经常性的老年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和城乡文化互动活动,举办大型的乡村老年文化艺术节等精品活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展示才艺和精神文化交流的舞台。同时,广播电视音像制作部门、文化部门要多深入农村,源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提炼和创造出老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品位。

(六)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养老满意度。

首先要引导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正确的认识养老问题,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和优势,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帮助他们真正的“俏夕阳”。同时要大力发展老年服务机构,为老年人调节家庭矛盾、寻求物质支持等提供帮助,并且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如组织当地老人开展活动,开办老年协会,促进更大范围内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为了给养老机构的老人们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极力改善乡镇养老机构的设备和环境。首先,要搞好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服务,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通过社会福利保障机构和乡镇医疗点,为老人提供健康知识,提供医疗保障,帮助他们预防和应对老年性疾病,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要保证每个养老机构都配有合格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以及必备的医疗设备,做好医疗保健服务。其次,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对已经上岗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仅针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培训,还要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对老人负责。

参考文献

[1]李宏,单学勇.农村养老保障从家庭到社会[J].经济与管理.2004(9):10

[2]陈玉荣.我国社会保障的缺陷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4)

[3]刘志诚.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困境及思考[J].中国审计,2003(2)

[4]朱凤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养老保障探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9)

[5]栗志强,姚兆余.农村老年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J].南方论坛.2009(2):72

[6]曹云清,张占平,李斯.和谐社会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9(3):26

[7]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方军,汪雷.转型期中国农村行政伦理研究:基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2):179

[9]张腊梅.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8(12)

[10]崔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J].社会调查:2008(5):46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篇6

斗江镇人民政府(2012年 月 日)

斗江镇共辖9个村1个社区,人口2.3万人,其中符合参保条件的11448人, 60周岁以上老人2942人。自2011年8月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社局的直接指导下,我们通过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简称新农保)。截止目前,全镇实际参保10074人,收缴2011年保险费金额70万元,参保率达88.1%,养老金存折发放达100%,收缴2012年保险费8万元,取得显著成效。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

全县新农保前期工作会召开后,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迅速作出新农保工作的前期部署安排,制定出相应工作方案,于第一时间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保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镇社保中心人员组成,负责指导协调与督促各村新农保工作开展,充实了工作人员队伍。同时,各村组建新农保工作小组,由村(居)委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和一些党员骨干组成。镇、村两级工作机构的成立,为新农保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上下联动,宣传到位

新农保是一个新鲜事物,群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为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我镇在成立工作小组后,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下下联动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真正使政策好处、参保程序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一是召开各类会议宣传。召开了由全体机关干部、镇直单位主要领导和全体村干部参加的动员大会,并要求各村召开好党员大会、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大造工作氛围。二是张贴标语扩大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全镇10个村(社区)共拉过街、过路横幅20余条、张贴宣传标语2000余条,发放县人社局下发的宣传手册近5000份,扩大了宣传工作的覆盖面。三是出动宣传车造声势。出动宣传车8次,大力宣传了新农保工作的政策、意义和任务。在宣传工作中重点做好与群众算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区别帐,算社保养老与养儿防老观念帐,算社保养老与存钱养老理财帐,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解决新农保工作启动难的问题。

三、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建立新农保试点工作目标责任制。一是与各村(社区)签订了责任状,及时将任务分解,把新农保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村(社区)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凡是完成新农保保费收缴任务的该项可获满分,超出任务数一个百分点的加0.1分,低于任务数的减0.1分。通过绩效考核,极大地激发了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明确了包村挂点领导负责,包村干部具体抓本村新农保工作,形成由挂点 领导、包村干部、各村干负责组织,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三是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镇社保中心负责全镇新农保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信用社、派出所、民政、财政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由于责任落实到位,镇村两级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有效地推动了新农保工作顺利开展。

四、超前谋划,创新举措

在新农保工作中,收缴保险费是一个难点工作。我们通过多措并举,超额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任务。一是认真做好参保信息采集工作。在新农保动员会召开之前,我镇组织村组干部对全镇参保人员进行了一次的信息采集工作,信息采集做到直实、准确、全面,为保险费收缴打牢了基础;二是开展攻坚克难活动。2011年11月15日至12月15日,我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了一次新农保保险费收缴突击攻坚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积极鼓励村干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同时发动60周岁以上的“直接受益人”动员其子女参保,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四是通过到各村开展新农保养老金存折发放仪式,当场将符合发放条件的存折进行发放,扩大了新农保工作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保险费收缴工作的开展。五是结合“农事村办”,开展便民服务。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民填表登记,为参保农民复印身份证和户口簿。公安部门及时为参保群众换发二代身份证,为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户籍证明。做到农民参保不出村。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篇7

一、我国“土地换保障”模式的缘起及法律依据

“土地换保障”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原则下, 农民将其承包的土地让出, 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获取相应的收益, 或者在农民的土地被征用的情况下, 用所得的经济补偿换取相应的社会保障[1]。

“土地换保障”可以追溯到2000年, 当时学者指出农民在年老到乡镇企业就业、进入小城镇定居的时候, 让出其原先承包经营的土地, 由转包者缴纳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 使其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之后又有学者提出“实物换保障”的设想, 进一步可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有机结合起来, 使用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足够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2,3]。之后又有政府主导型和商业型两种“土地换保障”的养老保险模式的提出[4]。

我国法律对于征用土地及其补偿标准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 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此外,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和范围也在其中进行了规定, 为实施“土地换保障”这一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现行“土地换保障”的缺陷

㈠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保障不到位

政府向农民征用土地时, 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安置费微乎其微。有学者测算过, 如果征地成本价是100%, 被征土地收益分配格局中企业占到40%~50%, 农民仅仅占5%~10%。以2014年成都市为例, 对男性年龄50周岁以上不满60周岁, 女性年龄40周岁以上不满50周岁的农转非人员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为18000元/人。若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 只能维持失地农民3年左右的生活;以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则只有1年。当今社会, 物价水平不断上涨, 按照现行偏低的征地补偿标准, 无法起到农村居民养老的基本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进行。失去的土地未来可能会升值, 对失地农民而言, 潜在损失了土地增值的收益, 也使保障水平低于失去土地的利益水平。

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一是流转市场不完善, 有的没有流转市场。二是合同不完善、纠纷隐患突出, 甚至没有合同。大多数合同条款不齐全、权利与义务不明确, 流转合同未进行鉴定、公证等, 严重影响流转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土地属于集体产权, 权利主体归属不清。根据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担保法》和《物权法》, 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对于家中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民来说,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就很难发挥作用。

㈢保障方式单一, 缺乏持续性

失去土地的农民不仅面临养老问题, 还有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而现行的“土地换保障”政策无法完全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这种问题, 对于失地农民缺乏就业培训和指导, 无法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大多数失地农民只能从事强体力且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的劳动工作。另外, 也无法解决其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三、实施“土地换保障”的优化措施

㈠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明确农民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物权制度, 使农民个体具有更多的土地处置权利。同时, 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打破政府定价的办法。由于政府的投资建设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在农地转用的过程中发生土地增值, 若此时农民以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形式实现土地的转用, 市场价格便会生成土地补偿费, 缓解农民的生活压力。

㈡完善立法, 明确农村土地可供抵押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土地撂荒现象说明在某些地区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已经大为降低, 完善《担保法》的社会基础已经具备, 要明确农村土地可供抵押政策, 只要严格控制农村土地用途不因抵押而改变, 就不会出现严重的负面效果。

㈢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支持

就业对失地农民而言是最大的保障。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较低, 因此, 政府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支持。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现实情况, 要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开展“订单式”培训, 既解决部分企业技工难求的问题, 又促进被征地农民尽早就业, 适应城市就业需求水平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陈颐.论“以土地换保障”[J].学海, 2000, (3) .

[2]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 2003, (6) .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篇8

【关键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48-01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范围是以户籍为依托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范围,规定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两种医疗保险制度在覆盖人群上出现了交叉,城中村无业居民的医疗保险,还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家属的医疗保险问题,在各地区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与报销水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参保,每人一般缴纳20元,各级政府再补助一部分,总筹资水平大概在100元左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把参保人群按照年龄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实行不同的缴费标准,然而却远远大于农民的缴费标准。两种制度在筹资标准上有差别,但是在基层的医疗机构都报销水平都能达到70%。

1.3 醫疗保险基金状况

城镇居民的人口数量是相对较少的,由于是遵循自愿参保的原则,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被吸引到保险体系中来,医疗保险基金很有限,承受风险的能力很弱。一部分城中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使得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减弱。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运行的可行性与比较优势分析

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坚定不移的目标。在当前的经济水平条件下,我们还不能实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郑功成教授讲到:“但是在几大保险中,我感觉到,最有希望走向城乡一体率先取得突破的就是医疗保障,就是城市的职工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有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有合作医疗保险,包括我们现在制定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我们提出的方向也是要把农村的合作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到:“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

2.1 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运行的可行性

(1)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自愿参保,都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筹资方式都是由个人与政府共同承担。

两种制度很相近,这就使一体化运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农民与城镇中的无业居民的经济收入状况没有很大差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是针对城镇中被职工医疗保险排除在外的无业人员。这部分人没有直接的工作收入来源,在经济上或依靠父母,或依靠子女。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在经济承受能力方面,城镇无业居民与农民的差距并不大。新医改规定,到2010年,还将统一政府补助标准,两个人群筹资能力相近。

(3)农民的风险意识不断加强。

农村家庭和土地的保障能力越来越低,农民的风险意识与文化知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

2.2 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运行的比较优势分析

(1)实现两种制度的一体化运行有利于整合医疗资源,降低管理成本。

在当前我国这两种医疗保险制度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在管理方面必定会配备两套管理系统,无论是从人力还是财力上都存在着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实现两种制度一体化运行,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实现两种制度的一体化运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参保积极性。

一些农民不满意报销水平,一些城镇居民则不满意自己的较高的缴费水平。若实现两种制度的一体化运行,制定合适的缴费与费用补偿标准,则可以提高人们的参保积极性。

(3) 实现两种制度的一体化运行可以加强基金共担风险的能力。

社会保障基金就是本着大数法则,风险共担的原则。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所覆盖的人群范围是很小的,基金抗风险能力低。实现两种制度的一体化运行,可以增加资金数量,并可以为逐渐的提高统筹层次提供有利条件。

(4)实现两种制度的一体化运行可以有效的解决两种制度覆盖范围出现交叉的问题,避免衔接中出现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二元现象。

实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够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实现两种制度的一体化运行,可以为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积累经验。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定不移的目标。在两种制度一体化操作过程中应统一管理部门,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划分为不同的档。另外还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苓玲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理论与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8.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7小小的船教案及反思下一篇:情人节祝福语朋友圈说说怎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