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阅读答案(精选6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问题: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什么说“从头越”这三个字用得好?(2分)
答:
2、毛泽东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勾勒了怎么样的典型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3、这首词以描绘了红军什么壮举,抒写了红军怎样的精神?(2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三个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 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 、 ,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该谱是笔者根据张先生早年演唱的录音直接记录整理的, 当时, 并没有其他资料可供参考。它是首次发表的此唱段的唱谱, 因而受到张派戏迷们的欢迎, 不少人都在按此谱传唱。它也是我这个业余京剧爱好者第一次发表的京剧唱段记谱, 难免会有些不足和错误。
早在1995年, 我也曾在《中国京剧》第2期上发表过《京剧板眼规律初探》一文, 该文对京剧板腔体唱词的“字位”做出了系统规律性的归纳。但在此谱中, 就有忽视此规律的错误出现, 这就不是水平问题, 而是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了。但愿此文能起到一点纠正读者所受误导的作用, 以弥补我内心的遗憾。
在京剧的唱词里, 除了曲联体的昆曲是采用长短不同的唱句外, 在板腔体的唱词中, 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像“诗”那样字数比较整齐的、由上下句组成一联的唱句, 常见的有七字句、十字句, 偶尔也可能夹入些五字句、六字句、垛字句等。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就大不相同了, 它是由长短句组成的“词”, 而不是“诗”, 不但不是由上下句组成一联, 而且每句的字数也不相等。要想将它唱出传统的皮黄味而不是昆腔味来, 难度实在太大了。这曲张腔《忆秦娥·娄山关》所取得的创新成就, 首先就在这唱腔 (也包括伴奏锣鼓) 的创新设计上。
此唱段全部采用了长于抒情的二黄曲调。京胡是在开唱锣鼓[冲头]的最后一锣同步“起琴”的。在前奏的乐句中, 还用了[撕边]一锣和紧节奏的一锣, 来为进入常规过门前作为铺垫。
“西风烈”虽只有三字, 但它是一个完整的上句, 切不可误解其为上句前部的“句首”。
这个三字句是散唱的, 虽可称其为[散板], 但其位于全段之首句, 便从其唱腔来分析, “西”字用的是导板的“句首”行腔, “烈”字却用了导板的“句尾”拖腔。张先生把“西风烈”三字用一句导板的首、尾腔有机地结合起来, 唱出了完整的导板韵味, 虽未用[导板头]锣鼓引入, 我们仍可明确地听出此三字是一句完整的[二黄导板]。凡[散板]都有“断句锣”。为了强调这三字是个独立的上句, 故其后用了个特殊的、强化了的三击断句锣。
“长空雁叫霜晨月”是“西风烈”的下句。它虽然是标准的七字句, 但张先生却根据词情, 作了不平凡的处理。
句首“长空”二字仍“承上”而散唱, 但通过垫了两“拍”过门后, 就很自然地转入“上板”了。这种既无锣鼓点子引入、又用了两“拍”前奏而进入上板的转法, 也是前所未有的创新。
其后的“雁叫霜晨月”五字, 根据其迂回婉转的行腔和所处于导板后的位置, 可称其为[回龙]。
[二黄导板]后的[回龙], 随其后板式的不同而有“三眼板”和“一眼板”之别。笔者当年误将此[回龙]全列为三眼板, 则“句腹”、“句尾”的首字“雁”和“霜”都不在板上, 而处于中眼, 这就不符合传统规律了。后来从梅大师《太真外传》“忽听得侍儿们一声来请”唱段中发现, 其[回龙]的“句首”和“句腹”为一眼板, 而其“句尾”“来到了前庭”为了与其后续[慢板]协调, 却转为了三眼板。
这就是说:根据需要, 一句[回龙]可兼容两种板式。为此, 我认为此[回龙]正确的板式应该是:从上板的两“拍”起为一眼板, 从“月”字起转为三眼板。这样“雁”、“霜”都在板上了。梅大师是“句尾”转三眼板, 张先生是“句尾”末字转三眼板, 这就是张先生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了。
这个“霜晨月”, 是指这场激战发生在南方的遵义、二月下旬、有霜的早晨、月亮尚未落下时的特定写照, 其字虽简, 其意却很深。
张先生不仅将“霜晨”二字于板上同时吐出, 还第一次使用了本曲的最高音“5”;其后的“月”字, 又安排了一个长达五板之多的尾腔。这个长尾腔, 基本是在低音区运行的, 其中还运用了近两眼长的半音“4”, 来突出词人对这场悲壮战斗的凭吊之情。用这么细致、动听的旋律来描绘意味深长的“霜晨月”, 这就是大师级的不同凡响的创作水平了。
其后的“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都是词人在回忆这场战斗中的感受, 看似一句, 其实是两个完整的上句和一个完整的下句。
第二个“霜晨月”是承上启下的重复句, 无需强调。张先生既做到了该繁的就繁, 该简的就简, 很有“疏可跑马, 密不透风”的意境。
“马蹄声碎”中为了强调“声碎”二字, 不仅使此两字突出地以较高音同出于板上, 还用上了两板长腔。
“喇叭声咽”使了更长的、基本在低音区运行的旋律, 除了表达词人的心情外, 还表达出了对上半部词的结束感。此词的上半部共有五句, 合计21个字, 张先生就这样运用张派特有的声腔, 把《娄山关》的词情不温不火地演唱出来了。
此词的下半部, 用五句共25字描绘出红军向遵义胜利进军的情景。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 我原发表的记谱是继续使用三眼板, 错了!事实上, 它用的是节奏较快的[原板], 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此词的上、下两半部不同的情绪。这两句如继续按三眼记谱, 则“铁”、“而”、“越”三字都出于眼上, 违反了传统的板眼规律。如按一眼板的[原板]来记谱, 此三字都处于板上, 就符合传统的板眼规律了。
这一联唱词虽是典型的七字句, 但张大师却根据词情进行了非凡的处理。
“雄关漫道真如铁”是用“首腹紧缩句”于四板中一气呵成的;在紧缩句中, 还用第二个最高音“5”来强化这个“真”字。“而今迈步从头越”却将句首、句腹用过门隔开, 句尾还使了个长腔。用这样密疏有致的手法, 既表达出红军无坚不摧的雄姿和藐视敌人的气概, 又让听众享受到了悦耳、动听的美感, 这正是大师编曲的妙处所在。
下半部的后三句, 也是由两个上句和一个下句组成的。大师把重复的“从头越”紧接在上一句的尾部并简单地唱出, 然后通过转散来突出后两句的词情。
“苍山如海”后的连续四击断句锣, 既避免与前三锣的重复, 又收到了更强化的断句作用。落日映出的红色大地, 使词人坚信战斗中烈士献出的鲜血一定会开创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残阳”二字的尾腔, 更丰满地唱出了全曲第三处的最高音“5”, “如血”二字就用低音稳定地来结束全曲了。
尾部用了一击断句锣, 结合“尾曲”的末尾才加入一个[住头]锣鼓, 这也是很有新意的收尾锣鼓设计。
2000年12月, 我应邀参加了在京召开的“张君秋艺术研讨会”。会务组赠送与会专家每人一套内部资料《张君秋影视资料集》, 其中就有《娄山关》唱段的录像带。
就《娄山关》一事, 我曾向张君秋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刘雪涛先生请教过, 据他答复:“《娄山关》电视片是中央电视台有一次请张君秋清唱, 使用了75年、76年时的录音, 当场对口型记录下来的。”别无其他。看来, 张腔《娄山关》当是大师1975年前之作了。
电视片的片头刊出:“演唱:张君秋;编曲:张君秋、张延培。”大师已作古了, 如果张延培先生还健在, 但愿能听到他关于参编此曲的一些高见。
京剧的唱段, 都是出自剧中人之口的, 例如:唱《望江亭》的是谭记儿、唱《状元媒》的是柴郡主。因此, 唱腔除了体现词情外, 还要求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娄山关》的“剧中人”是谁呢?只能理解为参加过这场战斗的、此词的作者。张先生身着中山装、满头白发地拍下了《娄山关》的电视片, 在表达词人的睿智、大度等方面也是很相宜的。
如何为长短句的“词”谱唱皮黄腔?张大师的《娄山关》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一首仅有46个字的《忆秦娥·娄山关》, 张先生运用了导、回、慢、原、散等板式, 通过长短、繁简、高低、疏密等丰富的音乐手段, 把词情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了。
娄山关》教学设计
广州三中
马坤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看听背析四环节,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以及毛泽东作为一代革命领导人博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掌握间接描写和景物描写特征以及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娄山关战斗片段;听王秀芬歌唱《忆秦娥·娄山关》。二.朗读并理解词意、了解词牌特点。
1.指导朗读(语速、音高、重音、断句)
2.把握词牌特点(小令、两片、下片换头、一韵到底、押仄韵、韵脚密、第三句叠第二句后三字、)
三.合作生成,探究真知。
(一)小探微析,词意初见。
词作中,写没写到娄山关的战斗?如果说没写,那么它写了什么内容?如果说写了,那么它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没写:上片写凌晨行军场面,下片写登上并越过娄山关所见的景象。
写了:从“咽”字,可以预感到将要发生的战斗的残酷;
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不仅可以感受到敌军的强大,战 斗的艰难,还可以感受到战斗的胜利结果;
从“血”字还可以感受、联想到战斗残酷,伤亡的惨重。
(二)穿针引线,勾勒感情。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词作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结合全词来谈一谈。
明确:抒发了红军将士不怕困难、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正视困难、英勇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主席博大的胸怀和哲人的思想。
(三)剥茧抽丝,精雕细琢。
上片开头三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大家看,这三句景物描写有什么 特点?在词作中有哪些作用?
特点:视觉、触觉、听觉相结合,仰视、俯视相结合,色调凝重。
作用:交代时间;营造并渲染出一种苍凉、凝重的气氛;烘托红军将士的不畏严寒的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结尾“残阳”照应。四.指导朗读并背诵。五.小结
1.教学目标
1.学习诗词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诗词含义。2.练习有感情朗读诗词,再现伟人的心境。3.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积累文学素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诗词含义。教学难点:
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积累文学素养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千多的历史长河,前人为我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文学体裁。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的词体变化多端,如毛泽东创作的《泌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等就是词的优秀作品。
二、讲授新课
(一)写作背景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一次最大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峰,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二)习读解决生字。娥 娄 蹄 咽
(三)自主学习,理解全文。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工具书理解“雄关、苍山、残阳、漫道、从头越”等词语的意思。3.从文中找出描写红军行进时的自然环境的词语。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 4.借助工具书逐句理解诗词的意思。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大风猛烈地刮着,在月亮还没完全落下去的清晨,天空又开始降白霜了,战友们在严寒中穿着单薄的衣裳急速地、紧张地身娄山关进发。6.师范读第二句。理解“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什么意思?
作者用“碎”来形容马蹄的践踏声,用“咽”来形容喇叭的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
7.学习第三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词的?
不要说守备森林的雄关坚固如铁,但怎么也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8.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 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9.第四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比喻,把苍山比作海,把夕阳比作血,10.这句话体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课后习题
1.选读一两首毛泽东诗词。
2.请你根据“苍山如海、残阳如雪”画一幅画,并在画上题上这首词。
板书 忆秦娥·娄山关
红军
拂晓行军(大无畏,英勇豪迈)
跨越雄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唐 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注释]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唐代在此大兴土木,是登高览胜最佳景地。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答题要点:①伤别盼归:静夜梦觉的寂寞怅惘,历岁经年了无音信,人未归的绝望。(3分)②家国之感或王朝兴衰(或历史更迭)的悲壮慨叹。(2分)
9、答题要点:①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下阙气象陡换,情感跌宕,境界遂开。②上阕借 “箫”“梦”“月”“柳”等意象营造幽怨凄婉的意境,表达了送别盼归的愁苦。③下阙则意境博大开阔,“古道 ”“汉陵”“西风残照”的苍茫悲壮,表达历史兴亡之思。(每点各2分)
原文:
忆秦娥・用太白韵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R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忆秦娥・用太白韵字词解释:
1.忆秦娥:又名《秦楼月》《碧云深》。世传李白首制此调,因李白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双调,四十六字。分仄韵、平韵两体,仄韵词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一叠韵。[3]
2.霜风:刺骨寒风。
3.凌R(xiāo):即凌R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
4.音尘:音信,消息。
5.天际: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