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工作计划(精选5篇)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巩固诗教工作成果,凸现凸现诗教特色,着力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诗词阅读、欣赏和创作能力,拓展素质教育的语文天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具体工作
1、在校报上开辟诗词赏析专栏。
2、班级板报继续开设诗词角。
3、在三年级普遍开设诗词课程。
4、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诗词知识讲座。
5、认真组织各年级师生明确古诗词必背目录。
6、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
⑴本学期,我们积极倡导各年级举行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各年级可结合重大节日和值得关注的国内外大事开展诗歌活动,并将学生创作的作品及时汇编。⑵举行一次诗词吟唱活动。
具体工作安排:
9月份:
1、“星光诗社”招收成员
2、诗社课程正常活动
3、“歌唱祖国”诗朗诵
10月份:
“歌唱祖国”童诗作品征集
11月份
1、举行革命诗歌诵读比赛
2、开展“走进秋天”系列诗词赏读活动
12月份
总结会。
清河镇中心校
2009年8月26日
组织机构
组长:王学文 副组长:赵春艳成员:白晓春
王淑兰 汤洪敏 王艳华 郭显德 程晓坤 王新欣 张继新
清河镇中心小学
2009年3月
组织机构
组长:王莉 副组长:郭显德 组员:姚宏梅王鹤程晓坤张美玲王艳华张继新王新欣汤洪敏
清河镇中心小学
2009年8月
清河镇中心小学诗社名称:星光诗社
一、教材的多样性
1、古诗词的体裁生动多彩 小学古诗词是指适合小学生阅读接受的浅显的各种诗词作品,其体裁丰富多采,有活泼通俗的童谣、民歌,有古诗体、近诗体、汉乐府、词,甚至曲,其内容生动、健康向上,易于学生接受。
2、古诗词的题材特点丰富多样 小学古诗词题材丰富多样。
3、古诗词跨越的年代悠久
二、教材内容的层次性 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九岁以下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在这个时期仍占主导地位。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知识容量有限,还处于很低的层次,是识字和接触浅易的白话文的开始,对古代文学作品则是陌生的。所以,低年级的古诗词内容首先是通俗的,篇幅短小的,语言上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语言非常浅近,接近现代口语,而且内容很像一则谜语,形象生动,配有相应的“画”,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极易于背诵和记忆。适合一年级的诗还有《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由数字排列组成,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教,极具儿童情趣。
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发展,加上又有低年级的经验和基础,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阶段则有更高一些的要求。王维的《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等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记得牢。对古诗词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开始初知一些古代汉语词汇,懂得古诗词的一般特征。高年级阶段,学生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此阶段选编的材料则篇幅稍加长,如律诗《春夜喜雨》、小令《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词汇的难度、意境的理解深度都加深,如有托物言志象征意味的诗歌如《石灰吟》、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侍风雷)、林升《题临安邸》。这类诗含义较深刻,涉及古汉语知识更丰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既指春日暖风,也指南宋小朝廷腐败奢靡不知亡国之痛的腐朽之风。在小学提出教学古代汉语的问题,这也许是以后的事,然而,作为语文教学本身,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个客观事实,即现代汉语之中,还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成分,让小学生初步学习和积累一些古代汉语词汇,仍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而这个目的,通过古诗词的教学是能够达到的。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策略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总之,我国的古诗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分阶段艺术表达效果,能够把古诗教学力求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进行研究与探讨,让千百年来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世纪、新时代发挥独特的作用而不断进取。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的一个切入点。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呢?下面就实际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反复诵读,读中感悟诗意
二、启发想象,观诗配画,深刻理解诗意
三、抓住诗眼,品味古诗词的内涵
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积累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启发想象,丰富积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让古诗词教学绽放奇光异彩。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春红未尽,万物勃发,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夏之交,我们欢聚一堂。能邀请到这么多尊贵的领导和朋友、诗词界知名的专家,我们倍感荣幸。在此,我谨代表岔河中学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鼓掌)
今天,不辞辛劳莅临我校的领导和专家有:原毕节地区行政公署专员暨现乌蒙诗社名誉社长吴学香老领导,原毕节地区教育局副教研员、乌蒙诗社副秘书长吴守飞同志,原毕节地区党史办公室主任、现毕节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谢正发同志,原毕节市人大副主任、现七星关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汪寿先同志,七星关区人大副主任张媛同志,七星关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燕金祥同志,毕节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七星关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周遵鹏同志,岔河镇镇长张培林同志,七星关区宣传部和七星关区文明办相关领导。
岔河中学新校址建于2002年,今年就是建校10周年。校园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6686平方米。教职工53人,专任教师49人。风雨同舟走过十年,岔河中学一直继承着优良的传统,举“素质教育”之大旗,走“创新发展”之远路,与时俱进,搏浪扬帆。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诵读理解前贤诗词名句时,我们学会了鉴赏美景,学会了调整心态,潜移默化中影响莘莘学子树立了崇高的理想。诗歌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还是一种心灵教育,它对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诗词进校园正在全国各地铺开。岔河中学从2008年参加教育局举办的第三次中小学生创作中华诗词大赛以来,一直都在坚持打造诗意校园。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两级文联、两级文明办、两级教育局以及两级诗词学会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在多方人士的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努力下,我校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成立了“龙潭诗社”,同时创办校园刊物《龙潭诗词》,到目前为止,《龙潭诗词》正式印行6期,约30万字,受益面普及校园师生及周边诗词楹联爱好者。近几年来,我校诗教活动蔚然成风,诗教成果亦硕果累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诗教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虔诚企盼今天莅临我校的领导和专家们多多指导,传经送宝,以便让我们的诗教活动进行得更好更成功。
最后,预祝我校诗教工作迎检取得好成绩!祝各位领导、专家和朋友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泱泱中华,悠悠诗国”;“诗人词客,灿若繁星”。我国很早就有着蓬勃的“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也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孔子是“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我国历代的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
诗,有思想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还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诗教”对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校园诗教”,“诗教进课堂”已经迫在眉睫,至关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校园诗教”,“诗教进课堂”,诗教工作就要失去大半半壁江山,就将黯然失色。随着以文言为载体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趋显要,不少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古典诗词吟涌活动,有的学校还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诗教”问题重又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很多学校切实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和育人作用,真正实现了“诗教进课堂”的可喜可慰的效果。
下面我就“诗教进课堂”这一课题谈谈自己进行的一些实践和探讨。
我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已成为我国古文化的典范。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在半个世纪里,我国诗与诗的教学有着不时的延续。1958年的“采风运动”,号召学生“采风”,但“大跃进”的痕迹太重。十年**时期,“毛主席诗词”进入了课堂。毛泽东同志成功地总用旧体诗词的形式,很值得青少年学习。遗憾的是,当年大家是把毛主席诗词当做议论文或“最高指示”来教和学的。现在,十七大精神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诗教是文化建设、文化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我认为,这正是“诗教进课堂”传统的一种回归和延续。
我曾在初中二年级600名学生中随机进行了数据调查:
调查内容 人数 比例%
了解“采风运动” 142 24
了解“毛主席诗词进课堂” 380 63
了解“诗教进课堂” 580 97
可见,“诗教进课堂”的宣传和教育已经逐步进入学生的平时学习中了。
诗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诗歌既有广泛性,又有深刻性,而且特别重“意境” 和“神韵”,对于青少年学生移情陶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十分看重诗教,要把它放到教育的重要地位。因为教、学诗的作用在移情,在改变人的性情,使人心走上正道,更可以通过诗歌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团结大家,表现自我,调节心理,促进和谐。
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如果只重应试教育,就会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缺少理想,缺少创造,缺少想象力的人。一句话,缺少人文素养。进行诗教,就是要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损。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那么我们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怎样才能真正提高“诗教进校园”的效果呢?
诗歌教学的方法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诗言志”,这是中国历代诗家所遵循的宗旨,也是我们进行诗歌教学的出发点。
首先应该弄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诗歌,从诗歌里学什么。教学一首诗(无
论是新诗古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在教学诗歌过程中,必须遵循诗的这一特殊规律。
其次,我们从语文课里学什么呢?诗歌是放在语文课里来学的。学生学新词,学篇章结构,学表达方法,学主题思想不是主要的。诗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因此诗歌教学要教会学生首先运用语言和逻辑识别能力辨别作者说的是什么,是怎么说的。二是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三是把既有的感情体验换一种形式(例如充满情感的朗涌、吟哦)对外抒发。
当然,我们语文教师应当站在诗人的高度,用浪漫主义色彩去教诗。要启发学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首先要熟背在心。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记性,大量的背诵、积累;初中阶段,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去理解,去品味,唤起灵性;而真正悟性的获得,可能要到高中阶段,不过这也仅仅是悟性的启蒙阶段。因为真要获得诗的鉴赏力,需要不断有新知识、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的积淀。
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当然这并不排斥讲,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讲出自己的体会,是“我”读诗的体会,而不是别人的理解。也要让学生在读后谈感受。
我在初三年级900名学生中也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
调查内容 人数 比例%
基本会诵读的 860 96
基本懂得篇章结构、表达方法、主题思想的 420 47
基本懂得情绪和情感表达的 280 31
可见,教师和学生都很注重诵读,但基本不能深入理解内容,特别是不懂得情绪和情感表达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究其原因:由于我市中考语文试卷仅把课本中的古诗词作为默写的考点,还没有诗歌欣赏这样的考点,导致了教与学均忽视了诗教中最重要的内容:对诗歌的本质理解“诗言志”。但欣喜的看到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把诵读作为重要的学习方法,我想随着学生悟性、阅历、体验的丰富,达到“诗言志”或者再创造必将取得明显效果。
第三,诗歌教学要讲究教、学法,要把学生引领进一种境界,要学生不爱诗不读诗也不可能。
诗歌是语文教材里最特殊的部分。我体会,教诗歌要“三多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具体来说,一是有适当的阅读量,以积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并逐步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评价尺度。可以分为背诵篇目,熟读篇目,浏览篇目。数量上略作规定,读法上不强求一致,吟咏朗诵,默读,甚至抄读都可以。当然,适当的学习方法是需要的。但是,方法的选择一定要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使单纯的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使别人的财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比如教学余光中《乡愁》一诗,首先研究一个‘愁’的意象,并说明这些不同的愁思与所用意象有什么关系。不同的“愁”引出不同的意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各不相同的“愁”思,从而把握了意念与意象间的关系。据此,再引导学生对《乡愁》中的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四个象征不同意义上的距离的意象赏析阅读,学生对诗中深深的乡恋产生浓浓的回味,诗的隽永意境便存于胸了。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现代中断了。为了重塑中华民族的优雅气质,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建诗教传统已经是当务之急。概而言之,诗教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水平,陶冶情操,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诗教;中学语文教学;意义;人文精神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诗歌已走过了近三千年的辉煌历程,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漫漫诗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不下数百万篇,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诗人,如屈原、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等,他们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群星璀璨,照亮了诗国的天空,也滋润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与之相应,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诗教,《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之言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古代,《诗经》等诗歌经典著作是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塾在内的学子们的必读书。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来说,不读诗是不可以想象的,他们在成长历程中谁不曾受过诗教的熏陶?但让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现代以来中断了,这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气质、民族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一定了负面影响。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失去了诗教传统滋润的中华民族似乎也同时失去了数千年来的优雅气质,变得越来越世俗、浮躁且急功近利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重塑中华民族的优雅气质,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远发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建诗教传统,已经是当务之急。概而言之,诗教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增长知识
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以便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在中小学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但我们不要忘了,诗歌同样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尤其是历史、地理、人文以及花鸟、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就如孔子说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是以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如果我们要了解以及研究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华夏先民的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家庭等诸方面的知识,那么诗经就是必读书,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左传》、《国语》等史学著作。如果我们要了解汉末三国时代的社会状况,那么三曹、建安七子的诗歌就非读不可。比如从曹操《蒿里行》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我们对汉末大**造成的巨大破坏有了一个直观的体验。如果我们要了解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那么诗圣杜甫的诗歌就非读不可,比如从其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我们可以看出**爆发之前唐王朝的阶级压迫之严重,阶级对立之尖锐,也就明白**爆发的必然性。而从《三吏》《三别》等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安史之乱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非但如此,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还开创了诗史互证的史学研究范式,他通过对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之诗歌的深入解读,解决了许多关于中唐历史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终于成就了一代史学大师。
二.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水平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学生即使高中毕业,让其写一篇作文依然是词不达意,甚至错字连篇。这一令人忧心的状况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广大教师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并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建议。笔者认为诗教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凡事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熟读乃至背诵经典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非常有效的途径。而诗是语言艺术的精粹,因为诗歌讲求以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蕴,亦及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大多讲求平仄,对偶,押韵,富于节奏感,韵律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最适合用来做学生背诵的材料。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熟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大量反复熟读直至背诵,中小学生们可以培养语感,积累词汇,掌握遣词造句的规律,等文字表达技巧,乃至在平常说话、演讲、作文中引用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更有文采和艺术感染力。而且,在古往今来的大量诗歌作品中,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顶针、拈连、比拟、移就等辞格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学得各种修辞知识以及修辞技巧。同时,古典诗歌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美学风格,比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就辨析出了“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不同的美学风格,学生在品读涵咏各类不同诗歌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在说话作文时的语言表达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三.陶冶情操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当代的中小学生们不仅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情操。而诗教恰恰可以陶冶中小学生们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孔子早就认识到了诗歌在陶冶人的性情品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并且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为什么孔子如此重视诗教?原因就是王国维先生指出的,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孔子重视诗教,就是要让学生克服私欲,形成真诚、纯正、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我们当代的中小学生而言,诗教的这种情感陶冶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物质化、商业化的时代。科技发达,灯红酒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置身于这样的时代,学生们难免不受到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需要净化他们的心灵。而诗歌恰好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感,当读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贵权,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时,学生们蔑视权贵的傲骨就会油然而生;当读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诗句时,学生们对底层民众之疾苦的同情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当读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时,学生们热爱祖国以身许国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在诗歌中,处处皆是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鸟语花香,鸢飞鱼跃,这是一个充满着生机,洋溢着芬芳的世界。我们知道,好的诗歌的特点是经得起反复涵咏品味,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歌名篇,尤其如此。正如诗圣杜甫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歌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拨动着学生们的心弦,疏导他们的情感,升华他们的心灵境界,使他们脱离低级趣味,从而更高雅更高尚更高贵地生活、做人。这种诗教不是生硬的说教所能比拟的,它是春风化雨,让学生们求真、向善、爱美之心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总之,诗教是一种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而“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我们认为,在这个技术化生存、数字化生存、商品化生存的时代诗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们的生命获得诗性生存的维度。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话来说就是: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
[4]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诗教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工作总结和计划工作计划06-11
7.爱卫工作计划、创卫工作计划07-25
优秀班级卫生委员工作计划-工作计划10-07
工作计划-小学音乐教室学期工作计划10-15
2024年工作计划:工地施工安全工作计划10-18
“民政局消防工作整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10-30
“社区计划生育计划”社区工作计划09-20
“教育局党委个人工作计划”教育工作计划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