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传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瑞传(精选13篇)

海瑞传 篇1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世宗驾崩后,穆宗继位。(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于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使的身份,作应天十府的巡抚。属下官吏害怕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迹的.官吏大多自动离职。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赶紧把门涂黑。(海瑞)一向痛恨那些豪门大户兼并农民土地,极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一概夺回,归还贫民。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派巡按御史去查访他。御史到山中探视,海瑞安排鸡和黍米饭(招待他),两人相对而食,海瑞的居舍凄清冷落,御史叹息离去。张居正忌惮海瑞严峻刚直,(尽管)朝里朝外都有人推荐海瑞,但张居正终于没有召用他。万历十二年冬,张居正死了以后,吏部打算任用海瑞为左通政。皇帝向来看重海瑞的名声,就授予他先前的官职。第二年正月,征召他担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在上任的路上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这年)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皇帝屡次想要召用海瑞,(都遭到)当政大臣的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以好言挽留,不准辞职。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任上。

海瑞传 篇2

……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二十五史全本·明史2》,(清)张廷玉等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

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他考中举人来到北京后,就立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想要开辟道路,设立县城,以安定乡土。有见识的人都赞扬海瑞的设想。

他代理南平县教谕时,御史到学宫来视察,部属官吏都伏地通报姓名,唯独海瑞长揖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导学生的地方,不应伏地行礼。”

海瑞做了淳安知县后,(日常)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对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供应不要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于是命人)打开胡公子的行李,从里面搜出银钱数千两,海瑞将之收入到县衙府库中,并派人骑马报告胡宗宪(此事),胡宗宪没法因此治罪海瑞。

……海瑞没有儿子。去世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室探丧,看到房里只有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后,南京的百姓为之罢市。海瑞的灵枢从江上返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鉴赏空间

课文《治水必躬亲》告诉我们治理水患必须得亲自跋山涉水,亲自劳作,不怕吃苦,并举了海瑞不但治水必躬亲,而且为官清廉,最终使治水成功的例子。从课文中,我们看出海瑞具有清正廉洁、不畏艰辛的品质;而《海瑞传》则详细介绍了海瑞的生平:生活简朴,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冒死上谏……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读 有所思]

海瑞罢官事件真相 篇3

蒋星煜在《<高文襄公全集>与海瑞罢官事件》一文(载《读书》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以下简称《事件》)中说:“遍访高拱的著作,只有较常见的《病榻遗言》和清初康熙高氏家刻本《高文襄公文集》。前者是高拱和张居正相倾轧的回忆录,后者仅收一般的诗文,对于海瑞罢官事件,均无记载。”因而,对海瑞罢官事件的“具体情况,不得其详。”只有最近“得以发现明万历刻《高文襄公全集》,从而使此历史事件之真相得以进一步公诸于世。”此说似失允当,特商榷如下:

第一,《事件》所披露的几则史料,《高文襄公文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五年高氏后裔高有闻辑)中均予收录。如给事中戴凤翔、都给事中光懋、御史成守节等言官论劾海瑞以及《议革南京粮储都御史》等题奏,分别收于《文集》的《掌铨题稿》卷二三、一四中;高拱为与徐阶“复修旧好”而写的《与存翁徐公》、《答存翁徐公》、《答友人》以及高拱为表白自己不计私怨,对徐阶诸子不法事一意从轻发落而给苏松蔡兵备、刘巡按、李巡按等地方长官的信,在《文集》的《政府书答》中亦载有全文。就是徐阶纵容家人孙五等钻刺的奏疏,也可在《文集》中看到。何况高拱的《政府书答》有单行刻本行世,与海瑞罢官事件有关的重要题奏、御批和言官弹劾等,《穆宗隆庆实录》都有扼要记述。

第二,是不是只有在发现了《高文襄公全集》中的几则史料,就可以使海瑞罢官这一“历史事件之真相进一步公诸于世”了呢?不然,如果单靠《全集》中的记载,仅凭高拱的一面之辞来判断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不能弄清其真相,反而会搞得更加是非难辨。海瑞之所以被罢官,是由于当时社会各阶级之间及朝廷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决不是身为内阁首辅的高拱个人的爱憎好恶所能决定的。据《明实录》及《明史》有关列传记载,高拱东山再起之后,对徐阶和海瑞的怨恨犹如骨鲠在喉。“专与阶修,所论皆欲中阶重罪。”“扼阶者,无不至。”(《明史·高拱传》)而后来又为什么对徐阶“复修旧好”呢?原因在于徐阶与张居正早有深交,在其去位之后,“令三子事居正谨”。当高拱“衔阶甚”的时候,“居正纵容与拱言,拱心稍动。”(《明史·张居正传》)尤其是海瑞在江南勒令乡官退田,雷厉风行,而招致怨尤。加上江南乡官代表徐阶为摆脱困境,欲图报复,而听从儒生针对海瑞所采取的“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之计,一面以“一尺之书走长安故人”,致书宦官冯保。一面贿赂言官戴凤翔对海瑞罗织罪名,上下齐攻。(谈迁《枣林杂俎·和集》)与此同时,又有张居正和冯保在其中推波助澜,目的在于通过处理海瑞打击高拱,坐收渔人之利。所以,海瑞的被罢官已在所难免。高拱在关于言官论劾海瑞的题奏对海瑞所持的态度以及与徐阶和好、宽解徐氏诸子的不法情事等,无一不是受这种各阶级、各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制约的。当然,高拱以为自己按照以徐阶为代表的乡官的利益和张居正、冯保的意旨办,就可以安抚江南乡官,得到张居正等人的支持,从而稳固自己首辅地位。可是,他并没有想到,张居正支持徐阶为代表的江南乡官势力的目的是企图取首辅而代之。所以,海瑞的被罢官,并未给高拱带来多少安宁,结果是以还乡闲居而告终。

海瑞的故事 篇4

和很多同僚不同,海瑞不能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是在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至美至善的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围内照办,行不通就打折扣。而他的尊重法律,乃是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如果政府发给官吏的薪给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就应毫无怨言地理解。这种信念有他自己的行动作为证明: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20两,不够殓葬之资。

然则在法律教条文字不及之处,海瑞则又主张要忠实地体会法律的精神,不能因为条文的缺漏含糊就加以忽略。例如他在南直隶巡抚任内,就曾命令把高利贷典当而当死的田产物归原主,因而构成了一个引起全国注意的争端。

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他能够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但是,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却不仅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在各种争执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个共通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理解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

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都能够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两个道德范畴之内。他说,他充当地方的行政官而兼司法官,所有诉讼,十之六七,其是非能够立即判定。只有少数的案件,是非尚有待斟酌,这斟酌的标准是:

清官海瑞读后感 篇5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过许许多多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典范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职位上鞠躬尽瘁,谱写了沁人肺腑的篇章。海瑞就是其中的一个。

海瑞,一个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公形象,他以七品芝麻官的卑微之身敢于同钦差大臣鄢懋卿(yanmaoqing)较量:他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地分钱;他甚至放弃大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因为他的自己的处世理念,有自己的为官之道。他说:官司爵是来用为民做事的,如果,以官谋利,以权谋私,不如去务农,去经商,去做工。本着“不怕死,不爱钱”的为政之道,他备术官死谏,直言嘉靖帝的六大过失,并说出“天下人早就认为陛下做皇帝不称职”这类可以被诛灭九族之类的话。海瑞骂皇帝,一夜知天下。就连毫无人性的嘉靖帝也把海瑞誉为商代的比干,并几次向大臣表示,“天政体希望新政久矣”自己应该退位当太上皇。

在现代生活中,海瑞廉政的“影子”很多,像我们的周总理,他的办公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一位身为国家的总理的人,难道要一个沙发,要几幅名画,是很苛刻的要求吗? 周总理不但生活简朴,而且工作十分认真,何其芳就在《一夜的工作》中写到:“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身为国家的总理的人,何必那么劳苦?还有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他穿一双袜子,能穿三年,穿到袜面稀薄,经不起洗了。还舍不得扔掉。

虽然中华历史五千年还有许多像海瑞的清官,但是还是有一些“贪”“污”现象存在,如:和坤,这个臭名远扬的贪官。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2001年,曾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他也是十八世纪首富.,因此,不少皇帝十分痛恨贪官,像明朝皇帝朱元璋,他为了治理国家,发明了一种活剥人皮的刑法,不管你贪了多少,哪怕只有一点点,都要遭受刑法,尽管是这样,还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使得朱元璋杀的官臣有60000多人,可见“贪”的危害有多大。

有同学会说,他们都是国家管理人,与我们无关,其实不然,廉政要从小做起,你想,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长大自然不会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海瑞清廉文言文的翻译 篇6

海瑞清廉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阅读练习】

1、解释:①卒婚 ②宦 ③惟 ④而已

2、翻译: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3、选择:“不立党”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不结伙;②不建立党派;③没有朋友。

4、理解: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参考答案

1、①死②做官③只有④罢了

2、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3、①

4、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注释

⑴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⑵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

⑶宦囊:做官的俸禄。

⑷金:银子。

⑸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⑹卒:死。

⑺宦:做官。

⑻惟:只有。

⑼而已:罢了。

⑽王司寇凤洲:指王世祯。

⑾家钱:指贪财

⑿党:同伙的人,集团

译文

包拯与海瑞为官之道的不同 篇7

两个人有很多相似的经历, 都是不折不扣的孝子, 都是苦读书的受益者。包拯年少得志, 考中进士, 而他却以父母为重, 不慕名位, 十年不仕, 因而孝行远扬, 一时变成众人传诵的人物。包拯为京官时, 敢于“极言时事”。他不畏权贵, 不顾个人安危, 在仁宗面前极尽弹劾之能事, 纵谈应兴应革之事。三十多年的宦海生涯, 锻炼了包拯的施政才能, 使他从实际从政的经验中, 逐渐形成了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见解。[1]他明察秋毫, 尽力为老百姓主持公道, 光荣地获得了清官的美誉。海瑞36岁才中了举人, 出来做小官。海瑞幼年时期的贫苦生活, 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的中下层, 因而了解到民间的疾苦, 这对海瑞一生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当海瑞自己成为一个显赫的人物以后, 它能够经常保持一般市民的立场来观察问题, 因此在某些问题上也就比较客观深刻。他一生主张说真话, 反对讲假话, 推行清丈、平赋税, 并屡平冤假错案, 打击贪官污吏, 深得民心。[2]后来坐上了一般举人坐不上的巡抚省部级官位。两个人的最高官衔都是有实权的, 包拯做的是枢密副使, 相当于副丞相, 也就是副总理。海瑞则是应天十府巡抚, 相当于江苏省省长。

政治不是牧歌, 充满很多复杂的斗争。包拯的官职相对于海瑞更高, 他和海瑞同样是一等一的清官, 不过他显得更为熟谙政治斗争艺术一些。包拯仕途顺利, 也碰到过难题:李娘娘命包拯责打皇上。包拯再六亲不认, 也不敢打皇上, 可是李娘娘乃国母, 国母之命又岂敢违抗。包拯有心计会变通, 知道孰轻孰重。于是, 他脱下皇帝的龙袍来, 诚惶诚恐地鞭打一番。这就是打龙袍的来历。很明显, 包拯打龙袍, 无非是要搪塞一下李娘娘, 应付差事。谁知却喜坏了李娘娘, 直夸包拯“打了龙袍就是打了君”, 对他又加官晋爵, 又赐尚方宝剑。包拯过人之处就在这里, 他善于理解领导的意图, 知道哪儿该动真格的, 哪儿该做样子。李娘娘也正是看中包拯这一点, 放心地赐他尚方宝剑。

包拯面对的是比较清明的宋仁宗, 而海瑞的时代是明朝从全盛走向衰落的时代。明朝中叶以后, 国内阶级矛盾加深, 又出现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 北方则有俺答入侵, 接着是东北关外女真族的崛起。内忧外患使大明帝国日益陷于风雨飘摇之中, 而海瑞的一生正是处于明朝政治最为腐败, 贪污成为风气的时期。[3]海瑞从一个文化经济上相对较为蛮荒一点的海南来, 性格更直更凶悍, 而且他本是回族, 他对中原汉地里的广大同胞来说, 显然从来就未曾受到过滑头一些的政治启蒙, 这是他的优势, 也是他的缺点。海瑞为人处世的态度, 决定了他的政治前途。海瑞因正直敢于得罪严嵩党羽得以引人注目, 在严嵩倒台后被提拔。但其过于正直的性格使得朝廷只能将其置于位高权轻的闲职上。一心创事业的海瑞当然不会只限于一个默默无闻的闲职, 几多斗争, 皇帝令其赴南京上任。但这个实职明显不是海瑞所能胜任的。海瑞照搬洪武皇帝朱元璋立下的规矩, 比如那时候朱元璋说贪污2000元是要处以极刑的, 海瑞就照此严办, 并提倡启用剥皮实草之酷刑。嘉靖年间距离开国已过去一百多年了, 开国时倡导的理念虽然见诸于冠冕堂皇的文章中, 但说的和做的已截然不同, 实际上那时候2万元的贪污受贿已是司空见惯了。海瑞的上任和其一贯的处事方式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弹劾奏疏源源不断, 连皇帝也认为海瑞过于迂腐, 不堪地方重任。

海瑞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他把矛头指向了皇帝。在封建时代, 皇帝是不可侵犯的, 连皇帝的名字都得避讳。人们不小心把该避“御讳”的字写了正字, 就算犯法, 要吃官司, 叛徒刑。至于骂皇帝, 那是很少听说过的事, 真正骂过皇帝而又骂得非常痛快的是海瑞。明朝嘉靖四十五年, 海瑞任户部主事时, 曾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 生活奢华, 不理朝政等, 结果被逮捕入狱, 差点判了死刑。[4]从此, 皇帝不再信任他, 直至世宗驾崩, 穆宗即位, 才释放海瑞出狱。万历初年, 张居正主持国政, 由于海瑞的过分正直, 虽然敬仰海瑞严峻刚直, 中外官员多次推荐, 最终也不任用。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 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 海瑞备受排挤。

如果海瑞在宋仁宗的时代, 他或许也可以当上一方的州官, 但他绝对进不了中央决策圈, 不过他不会受到如同嘉靖朝一样大风大浪的洗礼。如果包拯生活在嘉靖时代, 他可以做到比海瑞官职更大的位置, 不过他可能不会留下更大的声名, 或许他会选择做一个直臣, 但不会选择海瑞骂皇帝的方式。

包拯善终了, 海瑞也在不得志中安息了。社会风气的两重天造就了二人的命途多舛。二人虽然都被后世称为清官。但是看到海瑞, 真为他生不逢时而打抱不平。在一定程度上, 包拯是幸运的, 皇帝信任他, 委以重任;海瑞是不幸的, 谁也不敢, 不愿意靠近他。海瑞从此湮没无闻, 只有随着岁月的流逝, 数百年后才身价倍增。

两位清官, 坎坷的人生, 悲喜交加的经历, 或许只有盛名才可以让他们稍感安慰。

摘要:我国历史上有两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 以刚正不阿、清廉正直闻名的官吏。这就是宋朝的包拯和明朝的海瑞。包拯与海瑞, 两人都是古代廉洁官吏的代表, 但时过境迁, 命运殊归, 一个青云直上, 另一个却被罢官。两人的性格、为官之道的不同, 社会风气的两重天造就了二人的命途多舛。

关键词:包拯,海瑞,清官,政治斗争

参考文献

[1].张华盛傅腾宵.《包拯》[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7月第1版, 4-5

[2].蒋星煜.《海瑞》[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年8月第3版, 127

海瑞战“地王” 篇8

什么行业都有頭面人物,这样的人物不是强龙就是地头蛇。地头蛇不要紧,要命的是强龙变成的地头蛇。徐阶这样一条“蛇”,由首辅到乡绅。经历年侵吞,他的田有二十四万亩之多,佃户几万人。在华亭一带,每年收租谷一万三千石。

本来嘛,地方官员通力合作,盖子捂得紧,这么点小事并不影响大明的“和谐”社会建设,天下自然是太平盛世。可惜来了个“搅水棍”——谁也不买帐的“海青天”。其实他自己也不想来,还是大小贪官联名举荐他来的。既来之,则安之。虽然任职的地方在明朝就是养老院,可惜海瑞不这么看,他要动真格的。

对这些“地王”,海瑞直接采取了严峻的措施。射人先射马,打蛇打七寸,“大蛇”徐阁老首当其冲。海瑞首先勒令他退田。徐阶叫他的大儿子徐潘写信给张居正求救。张居正也曾写信给海瑞,希望他能顾及。可海瑞是铁了心了,他不买这个利益链的帐。

有这样一个好干部带头,农民兄弟也不上访了,每天有几千人包围徐阶住宅,“沿街攘臂叫喊号呼”对抗徐家的地主武装。“地王”们纷纷倒台,官员们纷纷撤股。

海瑞这一举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徐阶其实算是海瑞的“恩公”。想当初不是他徐阁老,他“海青天”早就被皇帝杀了,变成“海无头”了。徐阶知道海瑞背后有人,这个人就是高拱。

当初徐阶在高层政治斗争中失败,被高拱弄回去当“地王”的,没想到他还不放过这个将死之人。高拱此举,就是要借海瑞之手,收拾徐阶。海瑞以“愣”出名,定会对徐阶动了真格,昔日徐阁老现在就得忍受切肤之痛,损失大半田产。而且,退田令最终会激起“地王”们的反对,足以把海瑞掀翻。这样就顺带收拾了这个难以对付的政治麻烦海瑞,因为毕竟海瑞不是和他一队的。好阴毒的一箭双雕之计!

徐阶知道再退下去,一生的积累就付之东流,而海瑞不过是被人利用的工具。他向当朝首辅高拱发出了降表,表示在政治斗争中彻底认输,表示以后不再纠集势力谋求东山再起。

高拱笑了。他的目的圆满达到了。他幡然变脸,给徐氏回了一封信,表示咱们是一类人,要英雄惜英雄,狗熊敬狗熊,希望徐老板为祖国的GDP多做贡献。然后,他又轻轻暗示,他也觉得海瑞做得太过分了。

和“地王”开战后,官场静下来了,赞扬海瑞的声音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大都入了股了。不少人已经蠢蠢欲动,要扳倒海瑞,他们可不想出现“熊市”,只是摸不准头头的心思,不敢贸然动手。

得了高拱指示,徐阶立刻利用自己的故旧,找御史奏了海瑞一本,说他的宏观调控影响到了大明的GDP持续高速增长。高拱在奏本上批了同意二字。于是,海瑞就这样完了。

这是历史,不是小说家言,可惜这样的结局是任何凡夫俗子都能预料到的,于是有了这个前车之鉴,谁也不会走这条老路。世上本来有许多条路,没人走的路,也就渐渐不称其路了。

快乐读书屋一海瑞当知县 篇9

第一课毛主席在花山导学案

设计人:佟晓鹏

【温馨寄语】:铁面无私惩污吏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七个生字,积累课文中的词语。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海瑞的正直,机智与果敢。情感目标:学习海瑞不畏权贵,追求人格平等的品质。

【学习重点】

认识海瑞的正直,机智与果敢,学习不畏权贵,追求人格平等的品质。

【学习难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

步骤: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总结发言。方式:阅读──勾画──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 课时 【知识链接】

海瑞是一代清官,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琼山人,字汝贤自号钢锋。他自 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中举。【自主预习】 引入新课

一、我能读准下面的词语:

1、读词语: 官吏 浙江 冤枉 廉价 朝廷 宪法 怠慢

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 逍遥法外 水落石出 作威作福

三、通过读课文我知道: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1.自由阅读后,可以进行阅读的交流。2.交流体会请学生相互交流。

(1)从海瑞身上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3.领悟详略写法,拓展故事内容。

【学习小结】

读了这个故事,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人物的赞美。

【课堂检测】

1.认识和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2.复述海瑞的故事。【课后作业】

继续搜集海瑞的有关资料,看电视剧。

板书:

海瑞当知县

明朝中期

百姓称他 青天智办胡公子

巧治御使鄢懋卿

海瑞传 篇10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美术组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市教研科组及学校的工作目标和要点来进行,坚持以“抓常规、转变动、重实效、树内涵、提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兴趣为重心;结合学校的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好组内教研活动,加强教研学习、交流、讨论、展示,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争使我校的书画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工作要点:

1、认真学习美术课标,完成各项常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效率。

2、优化备课模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活动力求形式多样,重视和强化业务理论知识学习,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展开研讨,开展优秀教学设计的赏析、研讨、观摩等活动。

3、备课组活动常规化:每两周开展一次,确保质量、扎实有效。

4、转被动为主动,做好美化校园工作,彰显科组特色。

5、促进美术组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包括教育教学基本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教育观察实验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为了进一步提高艺术特长生的艺术素养,加快艺术特长生的专业成长,本学期将开设第二课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以及专业队建设工作、组建美术兴趣小组。

7、积极参与市、区教研室组织的美术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提高

教学科研水平。

8、加大课题研究力度,重视研究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解决课研问题。

9、将在本学期内开展一次校级学生书画作品展活动。

10、组织学生参加其他相关的书画比赛和活动。

三、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做好开学准备工作,加强学生常规教育。

2、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美术课标学习。

3、制定美术教研组工作计划。

十月份:

1、美化校园环境,彰显学科特色。

2、开展书画辅导活动,力求形成特色。

3、举办校园书画作品展。

4、组织组内教师学习美术课标,解析美术课标。

6、组织初中部美术教师参加调教活动。

十一月份:

1、积极参加在线研讨活动、2、美术兴趣小组初步开展工作。

3、组织教师参加骨干教师经典课堂观摩学习。

4、安排教师做好“送教下乡”活动。

十二月份:

1、开展组内文化素养学习。

2、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书画比赛。

3、开展组内教学研究活动,组织观看教学录像,互相交流。一月份:

1、美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美术考核,登记分数。

2、收集本学科教学设计、反思、论文。

3、撰写美术教研组工作总结。

明朝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 篇11

他在担任南平县教谕(县学教官)时,主管监察事宜的御史前来考察,到了学宫,命令教官们下跪迎接,海瑞却立而不跪,义正词严地说:如果到御史衙门参见,理当行下属礼,然而此地乃是师长教士之地,教官不应当屈膝。另外两名教官挟住海瑞下跪,他依旧立而不跪,形成奇特景象:两个下跪的人中间夹一个站立的人,像一个“山”字形的笔架,当时人称之为“笔架博士”。他在县学里,用儒家的圣贤之道来教育诸生,不收“束修”(学费),拒绝诸生送来的馈赠。他的上司起先感到古怪,后来明白了他的用意,礼遇有加。

升任淳安知县后,他知道这是一个贫困县,格外关注民生,裁革“无名常例”(各种名目的税费),自己除了微薄的薪水外,不再收取外快,他和仆人过着清苦的生活。为了紧缩开支,县衙门雇佣的吏胥(办事人员),公事完毕以后,各自回家务农,不舍弃本业。总督胡宗宪之子从杭州返回徽州,路过淳安,强令驿站提供交通工具,驿站主管因为他不是官员,予以拒绝。此人依仗父亲的权势,把驿站主管倒悬在凉亭里。海瑞闻讯赶来,不温不火地说道:胡大人清廉无二,早就关照过,儿子路过淳安时,地方官不要铺张浪费招待。如今此人所带行李既多又重,必定不是胡大人之子。随即没收了行李中几千两银子等贵重物品,派人快马加鞭前往杭州,把情况一五一十报告胡宗宪。胡宗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却也抓不住把柄,只好不了了之。

巴结严嵩之子严世蕃而官运亨通的鄢懋卿,谋得了都御史、总理盐法的差事,贪赃枉法,成为暴发户。他带着小妾巡游,小妾乘坐“五彩舆”(彩色花轿),由十二個女子抬着,招摇过市。每到一地,令地方长官款待,所用厕所豪华无比,不仅用绫罗绸缎装潢,而且马桶是白银打造的。路过淳安,海瑞我行我素,只用粗茶淡饭招待,一再声明,淳安是贫困县,无力接待贵客,请饭后立即启程。鄢懋卿恼怒得很,正要发作,随从提醒胡宗宪之子在这里的遭遇,只得灰溜溜地离开此地。

对于如何当好县官,海瑞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知县者,知一县之事,一民不安,一事不理,皆知县责也。”上面的朝廷是我的父母,中间的巡抚、巡按是我的昆弟,下面的里老、百姓是我的子姓。处理这些关系,各有正道。他反对因循苟且的为官之道。在他看来,为了招待过往的官员,向百姓摊派税费,还自诩为通融,这个口子绝不能开:“其言不过一开口而已,不知此口一开,惠私一人,害千万人,不可开也。曰:不过费纸一张而已,不知此纸一发,惠私一人,害千万人,不可发也。”摘自《时代周报》

海瑞的幽默和被幽默 篇12

海瑞出任淳安县令时,有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来“打抽风”,胡衙内要求住五星级豪华宾馆,海大人只给安排无星级县招待所。结果胡衙内一气之下打伤服务生,海大人一怒之后抓住胡衙内,胡衙内所带银两也全部被缴充公——“打抽风”的“被打抽风”,事情还不仅绝在这里,更绝在海大人的“善后处理”上:他即刻派人给总督呈上一份公文,先是狠拍一通马屁,称总督大人爱民如子而又教子甚严,现在我县境内抓了一个声称是贵公子的无赖,在下一看就知是个冒牌货,您这个英明老子怎会有这样混账儿子呢?胡总督哑巴吃黄莲,只好顺势下台阶——我们仿佛看到了海大人那一脸的“坏笑”。

海瑞对付钦差大臣鄢懋卿的手法,也可作为公关案例写入教材。鄢懋卿在出巡之时煞有其事地发号施令,声称“素喜简朴、不喜逢迎”,这纯粹是“当了婊子还要竖牌坊”,地方官员不仅白天要山珍海味侍奉好鄢大人,晚上更要安排鄢大人去“天上人间”。但很快鄢大人就碰到了软钉子——他接到海县令一份公函,海县令先是照录其通令原文,然后好象畏畏缩缩地请示他:请问大人,我是按您的通令行事呢,还是照搬前例?按您的通令吧,恐怠慢您;照前例来做,又恐辜负了您体恤民情的一番好心。这位钦差大人还算聪明: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他绕道而行了。您看,没有点幽默细胞,海大人会出这样的选择题吗?

当然,海瑞更多的时候是“被幽默”。当他在骂满朝官员“无一不妇人”时,当他在骂嘉靖皇帝“嘉靖嘉靖,乃家家皆净也”时,当他备好了棺材准备揭完“龙鳞”就躺进去时,他的内心其实是无比痛怆无比悲凉的,只是在旁人特别是后人眼里,他的这些不同凡响之举,都好像是怪诞而又充满喜剧元素的“行为艺术”,人们有意无意之间,都把他看作是向风车挑战的堂·吉诃德。比如万历皇帝就对海瑞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评价:“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明摆着就把海瑞当成点缀官场的伦理花瓶。海大人不干了,7次提出辞呈,但又7次被万历帝给退回来——这君臣二人,又似乎在上演一出打太极的滑稽剧。

而海瑞最大的“被幽默”是在他去世几百年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某一天,沉寂多年的海瑞墓前来了一群狂热的“革命小将”,他们挥舞着榔头铁锤砸向墓冢。声音惊动了当时的琼山县委副书记韦泽芳,他不顾个人安危,制止了革命小将的疯狂行为,避免了海瑞在故乡惨遭焚尸销骨的命运。据说韦副书记还为此吃了不少苦头。“文革”后韦泽芳任海南省政法委书记时,却因受贿罪锒铛入狱。而在当年砸墓的红卫兵小将中,有一位长相朴素、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名叫戚火贵,二十多年后戚火贵官至海南省东方市市委书记,因非法敛财上千万而被处以死刑。

《从海瑞说到周作人》读后 篇13

“周作人,至今仍然是‘黑人黑户’,似乎已被打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他在‘五四’时期为民主和进步而斗争的业绩,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几乎都被一笔抹杀,再也不能提起了。”

我以为,这么说与事实不符。

一九七九年五月第一版的《辞海·文学分册》中、“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栏内,载有“周作人”这一条目,内容如下:

“〔周作人〕(1885—1968)现代散文家。原名遐寿,又名启明。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任北大等校教授,并从事新文学写作。作小品散文,力主平和冲淡,恬静闲适。后来思想日趋消极。三十年代和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抗战时期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著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瓜豆集》及《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解放后,译有《日本狂言选》等,著有《知堂随感录》等。”

这一介绍,除周作人卒年有误,应为“一九六七”年外(见《新文学史料》一九八○年第二期二八○页),其余均属实。据此,周作人并未被“贬之入地”(条目中的轻微贬语只有“后来思想日趋消极”一句),成为“黑人黑户”(既名入《辞海》,而又称之为“现代散文家”,就不得谓之“黑”),或“似乎已被打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建国后,周作人以曾经附逆之身,能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文章,能有著译不断出版,且不止两三本,有的著作又可送到香港去出,近如今年《大地》(《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四期上还发表了郁达夫在二十——三十年代给他的四封信,这些,怕都不是“被打入地狱”的人所能享受的吧?由于他当过汉奸,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即已被送进监狱。解放后念他过去作过贡献,待遇已不同了,并未把他一生全部打入“地狱”,这是十分清楚的。

据我接触从五十年代到现今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印象,也不是对周作人“一笔抹杀”或“不能提起”。它们在写到“文学研究会”、“语丝社”、“诗体解放”或翻译、介绍外国进步文学作品时,总要提到他,而对他四十年代的作品则概不提起。如有一本北京大学等九院校协作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于一九七九年八月,作教材之用,其中有一章专门列出“朱自清、冰心、周作人的创作”一节,对周作人“五四”以后所写杂感、随笔、散文做了分析,认为他“有一部分文章里”,“抨击了某些社会不良现象,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介绍了外国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和文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如一些重要资料介绍,象《新文学史料》(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之介绍“文学研究会”,原原本本,多处有周作人的名字在。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为民主和进步而斗争的业绩”以及“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该当如何评价,这是专家们研究的题目,篇把短文很难说得清楚(即如论一下他从三十年代以来直到晚年对鲁迅思想、作品的谬评,两三千字就不行)。由于周作人的历史情况,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对他的事迹叙述简略,特别是对他的作品(包括早期的好作品)分析不够(也有不提他的),这自然使读者不能满足。这是事实。但根本说不上对他“不能提起”,把他“一笔抹杀”了。

至于周作人附逆以后的文字,毋须在这里加以讨论。他这一时期的那几本集子,倒“并非全不足观”,似乎也并没有如罗振玉搞的甲骨文那样算做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东西;手头上有呢,翻翻也好,不必厌弃。那里面历史的、文学的、伦理学的、抄纂自正史、笔记中的故事、个人回忆、以至谈“蚊虫药”、“炒栗子”等等,用于聊天以助谈兴,或者,做个查找资料的线索、了解其人思想的材料,都无不可;我想,不但对这些书里许多知识性的内容,不要“因人废言”,即使错误的如“共存共荣”之类,也不必“废”,因为那是反映了周作人笔墨的历史真实,废也废不了。倒是我们在使用它派什么用场时,得稍为想得妥贴些才好。

我很同意此文提出的要“客观地、全面地对一个人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如实地反映人物的本来面目,是品评人物的一个重要的唯物主义的原则。比方,章太炎、刘半农和周作人,同样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其业绩,其作用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而他们同样的不是“完人”,周作人之不“完”,与“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的章太炎和“很打了几次大仗”(均鲁迅语)的刘半农的不“完”相比,更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各各做具体分析。多年来,“左”的空气很影响了我们评人论事中实事求是的作风(包括对一些作家的绍介和评价在内),看来,要纠正它,决不是一年半载可了之事,要使这项工作收到良好效果,也还是必须采取“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态度,偏颇之论,言之过当,把已经明白的事实搞得模糊起来,难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

【海瑞传】推荐阅读:

上一篇:中医诊所工作总结下一篇:电子信息系安全隐患调查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