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教育局(推荐9篇)
(一)设计思路
第一节课已学习了请柬和海报的设计,并且制作了一些优秀的请柬和海报,为我们举办毕业联欢会打下了基础。本节课主要学习设计和制作毕业纪念册,在毕业联欢会中用自己亲手做的毕业纪念册,和同学们互相留下珍贵的毕业感言,珍藏这份青春的友情。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毕业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设计技巧。2.方法与过程:
(l)通过分析和讨论,认识毕业纪念册的特有形式。(2)运用设计的基本知识,尝试设计制作毕业纪念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实践,提高审美能力,引发学生设计实践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教学重点
毕业纪念册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教学难点
如何设计个性鲜明的毕业纪念册。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路
通过上节课运用电脑知识以及网络信息来制作请柬、海报,学生的创作激情很高,这节课,同样运用photoshop设计毕业纪念册,把设计好的毕业纪念册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互赠留言,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憧憬。教学目标
了解毕业纪念册,懂得运用photoshop设计毕业纪念册。通过分析和讨论,学会从不同方面欣赏毕业纪念册。通过网上学习和制作,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教学重点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photoshop设计毕业纪念册。教学难点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特别是政府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强调:到2020年, 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我国的义务教育, 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1) 。与东部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的“普九”教育还只处于初级阶段, 各省际区域、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现象严重。虽已对农村义务教育免收杂费, 对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 并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一直较为突出。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的财政体制不对称;二是师资、生源发展的不均衡;三是学校硬件设施发展的不均衡。而对于西部某一具体省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和深层次原因, 以及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策略等问题研究不够。根据国家促进城乡、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 本文以重庆市巫溪县作为实证对象, 具体检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状况, 剖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促进对策。
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一) 学校硬件配套设施不足
“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调查结果发现,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首先就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 校舍简陋。据有关资料统计, 20世纪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 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近年来, 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l%, 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 这一比例较高。
以重庆市巫溪县为例, 许多乡村学校连最起码的校舍建筑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尖山小学, 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和寝室都普遍存在危房现象。师生无宿舍导致走读现象严重, 办公设备简陋, 学校功能辅助教室和电教器材奇缺, 40%的学生课桌残缺不全。在长渡小学, 由于地处县城之边, 学校办学条件差, 教学设施陈旧落后, 造成学生流失严重。而重点学校却好很多。如表1所示, 县内两所基础较好的巫溪中学和上磺中学的设施配备情况与镇泉初级中学和通城初级中学相比设施配备好很多。
(二) 学校生源配置不均衡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早已明文规定取消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的称谓, 但是情况并没有改变, 这些学校由于积累了良好的人、财、物等资源, 致使学生择校情况严重, 城乡区域生源配置不均衡, 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以巫溪县为例, 学生大量流向教学设施和环境较好的县城和中心乡镇学校。如表2所示, 巫溪县小学中心校和村级校在生源分布上的差距。城乡学校之间, 乡镇学校之间, 中心校与村级校之间, 无论办学条件、设备设施、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管理水平都还存在较大差距。由此, 出现了学生择师、择校现象, 导致一些学校大班额突出, 一些学校学生数量又严重不足。例如宁厂、田坝、土城、天元等10多个乡镇的部分村校学生只有几人;凌角、大河、文峰、塘坊等乡镇的部分村校学生也已不到20人;天星、长桂等乡镇全乡在校小学生只有100多人。
(三) 城乡师资不均, 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 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 。近年来, 西部地区师资流失严重, 城市工资待遇高, 集中了大批高素质教师, 而在广大农村学校, 待遇低, 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3) 。例如, 巫溪县乡镇地带教师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 在距县城5公里的长渡小学, 有教学班11个, 学生301人, 教师31人, 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仅8人, 多数教师属代课教师转正, 现有6人仍然属于代课教师。同样在黄阳小学, 全学区公办教师25人, 代课老师就有10人。
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 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在巫溪县, 中学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教师不足, 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师缺乏, 一部分边远乡镇和中心乡镇不少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专业教师极少, 有的学校甚至一个没有。
三、制约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
(一)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够
教育经费主要是指生均教育经费, 是政府部门根据当地计划内在读学生数额向相关教育部门拨款的依据。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教育经费得到了逐步提高。2009年, 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3357.92元, 比上年的2757.53元增长21.77%。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331.62元, 比上年的3543.25元增长22.25%。但西部地区生均拨款水平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仍比较偏低。如表3所示, 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各指标平均都要比东中部平均和全国平均低。
西部广大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教育经费总投入、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均处低位,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支出的比重也处于低水平, 学校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保障, 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如表4所示, 到2009年西部平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东中部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但西部与东中部整体投入差距仍然非常突出。
(二) 教育重点制加剧义务教育失衡
义务教育发展失衡除受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影响以外, 教育重点制也是致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另一主要因素。教育政策在价值取向上开始追求高质量和高升学率, 导致教育政策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偏向。城乡区域之间开始兴办重点学校, 将有限的人、财、物集中在重点学校, 致使学校的硬件条件和软环境都产生了巨大悬殊, 造成教育的不均衡现象突出, 也是造成今天生源不均衡现象的历史根源。这些“重点校”与其他普通学校在办学条件、设备设施、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这些学校的生源又高出普通学校很多, 由此形成了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学校发展的不均衡。
(三) 教师薪资待遇差距较大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 待遇低, 生活艰苦。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地区, 交通不便, 经济发展水平低, 教师的工资待遇也不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与城镇地区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 农村教师通常除国家额定工资之外基本上再无其他形式收入, 而城市地区教师往往还有包括当地政府发放的津贴、学校发放的奖金等形式的各种收入。同时, 农村教师住房也存在政策盲点。实地调研发现, 多数农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 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农村小学教师反映无自有住房的比例, 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7.8%、48.0%、63.1%。近年来, 西部地区师资队伍不稳, 而造成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等。
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问题是中国教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缩小区域间不均衡发展现状, 促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强化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完善学校硬件设施配套建设
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 调整财政投入结构, 明确各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具体责任, 确定各级政府分担义务教育办学经费的比例。逐步实施省级统筹为主, 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 为确保农村学校工作高效运转, 应将新增义务教育经费向农村地带倾斜。最后, 要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充分吸纳民间资本, 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
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功能教室建设, 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新农村卫生校园建设工程, 加强学校食堂、饮水设施和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 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管理和服务平台, 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 统筹规划学校布局, 合理调配学生生源
本着“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均衡发展、分步实施”的原则, 进行撤并整合。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既要考虑山区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 多布点以满足偏远地区儿童受教育的需要, 又要适当集中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 同时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新城建设规划, 着力解决农村边远中心校、村级校和中学布局调整问题, 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首先, 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之间给予一定的生源指标, 将“就近入学”政策与分配指标相结合,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其次, 从生源调配上逐步降低重点学校招优生的特权, 逐步以政策形式使其他学校增加选择优生的机会。同时, 也可将招生名额分配到普通学校, 一定程度上弱化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竞争, 引导生源流向, 有利于逐步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倾向, 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 (4) 。
(三) 建立完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 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收入
首先, 建立完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 努力满足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的需要。师资配置均衡化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建立长效、科学、合理的配置机制, 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 完善教师聘任、调配、流动机制, 积极解决农村教师不足、质量不高、骨干教师流失等问题。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机制。各级行政部门应在教师自主流动的同时加强行政干预, 适当控制教师无序的市场流动, 阻止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5) 。
其次, 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收入。各地要在国家出台教师津贴补贴政策的同时, 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 核定教师津贴补贴标准, 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工作教师的补助, 探索将教师基本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以及定期体检的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的措施和办法。
五、结论与展望
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的任务。地区、城乡间教育发展差异问题一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的研究是作为一种初步的探索, 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 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措施;其次, 本文研究中所采用的部分数据缺失, 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完善。
摘要: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显著, 西部地区内地区间和城乡间义务教育差距较大, 如一些学校硬件设施不足, 生源和师资配制不均衡, 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为此, 加大经费投入, 合理调配学生生源, 保障教师工资收入是完善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星.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初步思考[J].人民教育, 2010 (11) :9~12
[2]杨银付, 韩民.以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与制度创新[J].中小学管理, 2008 (2) :4~7
[3]杨海松.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5) :73~77
[4]张东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资本障碍及其政府治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 :24~32
近年来,芦溪县把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到劳动实践中“动手做”,促进了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劳动实践基地这个小载体成为了育人大舞台。
在开展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教育中,该县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小学生中,该县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掌握简单劳动常识和种养知识、共享劳动成果为主线。南坑镇中心学校把劳技教育与社会综合实践课紧密结合,分年级自编教材,在基地上现场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该方法列入省级教研课题,并获省优秀教研课题。银河镇中心学校在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时做到了与学校建设整体规划同步,做到了高标准、高起点,提出了“以劳树德、以劳促智、以劳促体、以劳审美”的劳动教育办学理念,既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技术教育,又美化了校园,成为了全县劳动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中学生中,该县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为主线。银河镇第二中学根据劳动实践场所和当地蔬菜种植这一特点,重点进行蔬菜栽培技术的传授,抓好特种蔬菜、大棚蔬菜、供港蔬菜等知识的培训,不仅为当地“三农”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都能吃上自己亲手栽种的新鲜蔬菜,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概况】2009年,竹溪县有中小学校209所,在校学生54482人。其中,小学184所(含教学点48个),在校学生27616人;初中21所,在校学生15468人;高中2所,在校学生4615人;特校1所,在校学生74人;县应用科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中职学生6709人。有公民办幼儿园32所,在园幼儿3227人。全县现有教育管理干部、教师3268人,其中,教育局机关及局属二级单位71人。高中教职工287人、初中1272人、小学教职工1578人,教师进修学校、特校、幼儿园三个单位共计77人。
【财政投入大幅增加】 2009年,竹溪县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年预算内教育投入20149.6万元,同比增长37.3%,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出26.5%;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4260元,同比增长1223元;中学、小学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支出分别为515元、315元,同比分别增长100元、50元。
【‚普九‛债务顺利化解】2009年,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化债资金1695万元,组织配套资金1169万元,使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甩掉了2864万元沉重的 ‚普九‛债务。
【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在继续完善新一中校区后期建设的同时,基本完成潘口电站竹溪淹没区13所学校的迁建、复建工程和丰溪、泉溪等12所学校拉动内需项目工程以及老一中的改造改办工程,全面启动了近40所学校的‚校安工程‛。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09年高考,全县上线1646人,上线率为97%。本科上线743人,其中一本上线48人,分别比上年增加57人、9人,增长率为18.8%、7.8%;县一中一本、二本、三本及本科上线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多数指标在南三县处于前列。中考市级重点高中上线率达21.9%,位居十堰六县市第二,‚三率一分‛指标居全市中等以上水平。小学调考学科优生率、及格率逐年提升。素质教育取得标志性成果。2009年上半年,在中华文学基金会举办的金叶杯‚‘我爱这土地’——献给建国60周年‛主题征文比赛中,全国62名学生获奖,我县占8名,2名特等奖中,我县占1名。
【学校安全和谐稳定】后勤保障体系日趋完善,长期困扰学校的就餐难、饮水难、吃菜难、乘车难、入厕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加强甲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流行病的防控,积极宣讲政策,科学制定方案,全面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地遏制了疾病的发生和蔓延。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在全市年度教育工作会上,我县教育局再一次被评为‚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五月份,在竹溪召开的全市学校后勤保障与管理现场会上,市教育局对我县的后勤保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抢抓国家‚特岗计划‛和‚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机遇,引进了105名优秀大学生来我县任教;加强教师教育,结合‚三基‛学习,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汇编了《民主科学教育与生本教育》专辑,免费发放给全县每位教师。举办了首个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小学语文、数学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开展了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初赛和复赛活动,组织了2009年度全县教师业务考试。
【教育管理全面加强】在人事管理上继续实行‚三公
开‛,公开选拔教育后备管理干部,在参选的98名管理干部中,任命了26名学校管理干部和9名局机关干部;公开选调进城教师,从申请调动的396人中按照‚十不准‛、‚十不调‛原则确定了161名教师参加选调考试,最后根据考试和考核确定选调对象;公开教师职称评聘,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了年度(学期)收支预算制、支出报审制、结算公示制为主的‚三制‛,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在行风管理上继续实行学生评老师、老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的‚三评‛活动,切实端正办学行为。
【教师待遇全面落实】制发了《竹溪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指导意见》,对该项工作进行规范。该项工作经验在省教育厅11月份召开的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电视电话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在上级侧重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解决了全县离退休教师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津贴,自筹资金200多万元与省拨资金配套为106名辞退民师办理了养老保险。
———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特色纪实
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五颜六色。在别人的眼中,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与正常的孩子相比,他们并不健全,但在这里,他们又是幸福的。学习文化、康复训练、培养技能„„在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这里有“爱”的阳光,照耀着他们,温暖着他们,让他们共享同一片蓝天。
一、创新办学模式,“融合校园”展新颜
“特殊教育是充满爱心和人性闪烁的教育。”多年来,学校一班人在国际社会倡导的“全纳教育”理念引导下,以“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目标,秉承“励志立德、和谐育人”的办学思想,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探索与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普特并重、和谐发展”的办学新路,学校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协调发展。
学校不断创新“普特融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通过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有机融合,让残疾孩子与正常学生相互接纳、正常生活、快乐学习、友好相处。在这个融合的校园里,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学会关心别人、合作共事,弘扬和传递着当今社会的良好风尚和正能量。在这片乐园里,残疾学生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既消除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培养出健全的人格,也让他们提前适应正常人群,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片乐园里,正常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质、好的学习方法对残疾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残疾孩子自强不息、顽强学习的精神和刻苦锻炼的毅力对正常孩子也给予了极大的鼓舞。从这里走出的正常学生,同情弱者、关心他人、学习刻苦,走出的残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绝大多数残疾学生能自谋生活、安居乐业。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全纳教育学校,“有教无类、有爱无碍”的教育口号唱响着整个校园,被全国少工委、中残联和团中央联合授予“全国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先进集体”。
目前,学校发展到有教职工93人,教学班38个,在校学生1600多人(其中残障学生150多人)。2011年11月学校被命名为苍溪红军小学,授予了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笔题写的“红军小学”校牌。
二、深化励志教育,“文化校园”陶情操
走进校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整洁干净的环境让人陶醉,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人流连忘返。鲜艳的花朵在热情绽放,宽敞的教室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在运动场活跃着„„这里,仿佛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
在校门左右侧“燃烧的火炬”和“步步攀高”,象征着祖国的下一代高举火炬,为中华之崛起努力奋斗,给人一种执着进取、勇于开拓的力量,催人奋进。在校门墙面上等醒目位置,校歌、校训等学校核心价值思想让师生不断熏陶,铭记于心。围绕学校办学思想,学校四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励志楼、咏志楼、鸿志楼和凌志楼。励志楼门厅以“让梦想充满阳光,让志向成就辉煌”和“我要飞得更高”为主题进行打造,集中呈现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楼道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和宣传残疾名人以及学校优秀残障学生为主,布置以“自信成功、自律成长、自强成才”为主题的楼道文化。鸿志楼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勤学、展我风采和励志为学为主题进行规划设计,设置多个学生作品展示区和励志人物、故事宣传文字、图片。学生每天从楼道上走过,这些美丽的图片、优美的文字、发人深省的故事和身边楷模的事迹一遍遍在眼前闪过,也一点点在脑海里生根、发芽。
同时,学校还依据办学历史,整合红军小学的丰富内涵,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学校形象标识,设计制作了校徽、校旗、校歌、校服。2013年12月,学校被评为全县“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
在学校舞蹈室,每周末都有残疾孩子在这里刻苦训练。有时形体训练,一站就是几十分钟,但没有一个孩子喊累。对这些孩子来说,学习舞蹈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节拍把握不准,孩子们只能不厌其烦的跟着老师鼓点的节奏,地板的震动去感知记忆,反复练习,一遍不行,两遍,三遍·····每个动作的优美规范,都需要老师反复讲解,示范;每个节奏的准确把握都靠老师挥舞双手用手语指挥,一天下来累的手臂酸疼的抬不起,嗓子也沙哑了,可没有一位老师喊苦喊累。
从2005年,成立时只有几位孩子到现在几十位孩子,残疾人舞蹈队让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喜欢上了这种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艺术。
在2009年广元市首届残疾人艺术节上,由王燕老师编排的舞蹈《我相信》在四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获得了第一,并代表广元市参加了四川省首届残疾人艺术节演出,得到一致好评。2012年,舞蹈队的罗云和何宇佳两位同学被省残疾人艺术团正式聘为专业演员。
学校成立的学生武术队、舞蹈队、合唱团等兴趣小组,每周两个课时,星期
四、星期五下午分别准时开展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接受教育、尝试锻炼、发挥特长、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通过多种重走长征路、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参观红军石刻标语等多种励志主题教育,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
让学生自信成功、自律成长、自强成才。近年来,学生参加艺术人才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推普周等活动,有100余人次获奖。
三、坚持内涵发展,“育人校园”强素质
2010年8月,在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苍溪特校的学生徐新盲童徐新作为四川唯一个学生代表进行残疾人手工编织现场展示,娴熟的技巧、精湛的技艺受到中外游客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时任四川省长蒋巨峰亲临现场观看并题词,四川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四川日报、教育导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的理念,充分挖掘每个残疾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了个别化教学方案,引导他们把自卑变为自强,勤奋学习文化知识。首届高三学生毕业,张宏强等五名学生参加高考,成绩优秀被高校录取,实现我市聋哑学生上大学零的突破。
重视艺术体育特长培养。智障学生参加省第二特奥会获得“一金七银”,参加第三届特奥会获得“两金一银两铜”的佳绩;编排的舞蹈参加了县、市演出和省残联残疾人艺术汇演深受好评,被县委县府评为新春文艺晚会先进集体;罗云、何雨佳两名听障学生被省残疾人艺术团录取。
加强残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为他们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基础。学校编写、用好一套劳技教材,聘请5名专业教师,设立梨博园、西武当山两个校外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开设了手工编织、十字绣、缝纫、烹饪、按摩和果园管理六门课程。省市残联多次指导均给予高度评价,其中的盲生徐新的徒手编织被推荐到上海世博会展示,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在促进学生成才的同时,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科研带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努力构建学习型特校。学校骋请专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抓实演课练课和评教创优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实施“一帮一”结对子工程,以老带新,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让教师听课学习,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积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有效管理和教师的辛勤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近五年来,60余名老师受县级以上表彰;有100多篇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有8项课题获得奖励。
2012年4月24日下午濉溪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张云波、中学英语教研负责人张云波同志、县教育局课题评审组负责人朱维东老师,县英语课题评审组成员、濉溪初级中学谢玉芹老师一行三人按照淮北市教育局课题评审组安排在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宋斌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濉溪县城关中心小学莅临指导课题的结题工作。
现行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和配套的阅读教材的不明确,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直接影响着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制约着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城关中心小学领导和英语组全体成员为解决这一困惑而探寻良策。于是,2008年底该校英语教研组负责人赵云锋老师主动请命向淮北市教育局课题研究所成功申报了《小学高年级英语读写能力的应用研究》这一市级课题。三年来,该校课题成员在上级科研部门的专家悉心指导,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成员的苦心研究和辛勤付出,结合本校实际找到了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和合适的模式,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成果丰硕,得到了家长、学生、领导老师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评审鉴定会上,课题组负责人赵云锋教师首先汇报了课题研究三年来的活动记录和研究成果,评审组领导和专家们十分细致认真的查阅课题组的所有材料,充分肯定了课题的价值性和有效性,对课题研究工作取得的可喜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中肯的建议。最后,城关中心小学校长李志诚表示对于专家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学校课题组表示继续努力进步完善和改进。
1 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 尤溪县启动了生态县建设工程。为引导和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 积极扶持以安全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 推广清洁生产和节水农业, 大力倡导农村能源多样化利用, 将生物质能、太阳能、水电作为推广重点, 有效减少薪柴、秸秆、煤等传统能源的用量[1]。现阶段已逐步形成6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1.1 生态能源型
近年来, 尤溪县积极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 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三位一体种养结合模式, 可促进生物质能的良性循环, 永续利用, 变废为宝,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三大效益, 是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如八字桥乡后曲村牛坑山金柑果园, 采用“猪—沼—果”生态模式, 建设300 m2生猪养殖场、60 m3沼气工程、40m3储液池和400 m3蓄水池, 日处理猪粪尿1.8 t, 年减少排污650 t;同时年产沼气5 475 m3, 可供全场职工生活燃料之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沼液, 通过铺设管道进行浇灌, 将沼液作为4.5 hm2金柑果园的优质有机肥, 实现“猪—沼—果”生态小循环。又如西城镇解建村, 发展“猪—沼—菜”模式, 该村发展户用沼气33户, 每户沼气池8 m3, 日处理人畜粪便2 t, 年减排污水700 t, 年产沼气19 800 m3, 可供建沼气户139人的常年生活用能, 同时产生700 t沼液、沼渣作为15hm2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有机肥料。通过沼气工程建设, 既保护了生态环境, 又提供了生活能源, 实现了农民减支增收。
1.2 生态环保型
按照低能耗、高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采取生态处理办法, 使再生产各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保持合理转换, 有效回收各类废弃物,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源头削减污染, 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消费过程中污染的产生与排放, 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和污染最小化[2]。如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在洋中镇洋边村建设沼气工程1 800 m3, 采用干清粪方式、固液分离、厌氧发酵以及后处理工艺系统, 多层次进行物质转化, 实施“猪—沼—林”生态循环模式消纳部分沼液, 促进养种结合向深层次发展, 养殖污水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县农业局为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 推广“稻—菇—肥”循环模式, 2010年在西滨镇华兰村种植再生稻40 hm2, 利用稻草地栽蘑菇4hm2、菇土肥田12 hm2, 实现稻草种蘑菇、肥田又增收的效果, 有效地减轻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其中, 稻田种植蘑菇不仅增加经济收入, 而且通过蘑菇残渣肥田又增加了有机肥料, 增强土壤肥力, 有效改善土壤土质, 水旱轮作也保持了土壤的结构良好, 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对水稻增产增收具有明显的成效,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1.3 生态庭园型
以庭园资源为基础, 利用生态学和统筹学原理, 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个性化”的原则, 建立“六个一”的生态庭园模式, 即一个综合经济园、一口沼气池、一个卫生池 (或自来水源) 、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一条入户路、一套生态农居。如西城填团结村英边洋小区, 建有一排三层小洋房, 每户房前建有一个小花园, 地下建沼气池, 屋顶安装太阳能, 结合改院、改水、改禽舍畜圈及厕所, 周边空闲地种一片经济作物园, 进出住户通道建一条水泥路, 有一口卫生池, 沼气池采用人畜粪便、秸秆、菜叶作为发酵原料, 所产沼气用于做饭烧水, 沼液沼渣作为门前生产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有机肥料[3]。通过生态庭园建设, 实现家庭清洁化, 庭院经济高效化, 农业生产无害化。目前, 此模式已陆续在许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推广应用, 成为农村生态庭院建设的新亮点,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模式。
1.4 立体农业型
采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 在单位面积土地上 (水域中) 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 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 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 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如中仙乡稻鱼共生技术, 结合“猪—沼—鱼”模式, 可产鱼750~900 kg/hm2, 同时可减少稻飞虱13.6%、螟虫枯心率13%、纹枯病发病率91.4%, 可提高粮食产量5%~7%, 达到了稻、鱼、生态“三赢”效应。又如城关镇后山果场实施果树套种西瓜和花生立体农业发展模式, 在幼林果树中套种西瓜和花生, 用沼液浇灌, 一方面可以使裸地重新构建生物循环系统, 恢复绿色、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 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 通过种养空间的合理利用, 提高农业产出率, 实现技术、劳力、物质、资金等方面的综合效益[4]。
1.5 循环产业型
近年来, 尤溪县以农业区域发展为前提, 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 积极发展“种—养—加”一体化物质循环模式, 提高绿色、无公害的安全、营养、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 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如尤溪县西滨镇龙华综合农场, 采取“公司+农户+基地”产业化模式, 发动农户种植黄豆, 企业收购农户黄豆加工成腐竹产品, 下脚料豆腐渣全部用于农场养猪, 经干湿分离的干猪粪用于种植黄豆作基肥, 固液分离后的污水经1 200 m3沼气工程厌氧发酵, 产生的沼气用于企业职工的生活燃料和沼气发电, 沼液、沼渣用于周边的果园、蔬菜作追肥, 减少化肥用量, 保护农业环境, 实现了种养加物质循环利用, 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且促进了企业发展。
1.6 休闲农业型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 实现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业互促互补发展的一种高效农业模式。其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融为一体, 在生产农艺上, 注重现代高科技和传统的精耕细作相结合, 并按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过程, 在模式上注重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 形成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休闲观光农业体系。如尤溪县莲花山休闲农业观光园, 依山盘水, “山顶披绿装, 山腰果品香, 水边任鱼跃”,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2011年接待游客近3万人。又如枕头山休闲农业观光园, 园内设有园林区、垂钩区、餐饮服务区、水产养殖区、水果采摘区、蔬菜种植区, 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垂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 2011年被授予首批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 该示范点2011年接待游客4.6万人次, 年产值逾520万元。
2 进一步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一方面, 要树立和强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 针对目前许多农民对循环农业概念不太了解, 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的状况, 加大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现代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网络, 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宣传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试点经验和实际效果, 组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和表彰先进活动。另一方面, 要在全社会营造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倡导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让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发展循环经济活动, 逐步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2.2 加强政府引导, 建立健全市场推进机制
一是在政策措施上实行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各级政府的长期发展规划, 建立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 确定循环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 分段实施重点建设项目与任务。二是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 (指数) 体系, 将农业环境成本和农业环境效益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5]。三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 以政策性投资项目为引导, 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和农民投资农业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政策补偿机制, 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3 选择有效载体, 加大循环农业培植力度
一是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基础平台, 通过实施政策支持和项目带动战略, 大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项目, 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加工园区, 形成若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集中产区, 逐步构筑循环农业的主导产业集群, 形成绿色企业群, 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闭路循环。二是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组织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 将农业园区的自然生态、人工生态联结成一个互动、互优的联动整体, 实现土地、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价值体现。三是加快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 实现养殖模式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
2.4 加大政策扶持, 优化循环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通过积极协调, 对进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工商企业, 在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 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农民投资发展循环农业项目。二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 组织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6]。三是通过适当的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种植业的保险制度, 降低经营风险, 逐步提高循环农业的比较效益, 提升投资主体对循环农业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2.5 强化科技服务, 提供循环农业技术支撑
一是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整合现有资源, 优化管理结构, 充分优化整合信息平台、师资力量, 实现县乡联动、密切配合, 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依靠集约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相关配套生态技术支持, 有效推广符合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生产技术, 注重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的循环农业模式, 加强对企业、农民主体的技术培训, 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摘要:阐述了尤溪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分析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典型经验与成效, 提出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 以期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策,福建尤溪
参考文献
[1]朝克图, 关勇, 王崴, 等.兴安盟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110-111.
[2]刘敏, 陈卫彬.利用标准化加快建立绿色生态循环农业[J].质量与标准化, 2011 (2) :32-35.
[3]李风琦, 曹建华, 朱再昱, 等.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12) :127-130.
[4]郑水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J].浙江现代农业, 2010 (5) :24-25.
[5]徐东瑞, 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3, 18 (2) :114-117.
一、行业基本生产情况
今年1-5月份,尤溪县103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完成产值59.27亿元,比去年同期45.6亿元增加13.67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县规模工业总量的59%,比同期增长3个百分点;1-5月份,累计用电1.4169亿千瓦时,比同期用电1.2537亿千瓦时增加1631.8万千瓦時,增长13.02%,占全县规模工业用电的72%,比同期增长8个百分点。工业产值与用电增长较匹配。纺织业作为尤溪县第一大主导产业,在做大工业总量及提高工业用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5月份,有25家企业用电比上年同期增长20%以上,主要原因为顺源、华泰、永旭等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或新、扩建生产线及部分企业较去年订单增加,发挥存量产能等。但也有相当部分企业因资金困难、订单不足等因素影响,企业开工率不足,用电量同比下降较大。有15家企业用电同比下降20%以上,用电下降较多的除了因城市建设拆迁外,其余均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市场订单不足等因素导致企业开工率不足,特别是乾盛纺织、德辉纺织、闽宏纺织因资金周转困难,经营十分困难。
税收方面,纺织行业今年1-6月份地方级税收收入1061.2万元,占地方级财政收入比重为3.15%;去年1-6月份地方级收入1030.8万元,占地方级财政收入比重为2.79%,同比有上升趋势。
二、行业企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市场疲软
受到革制品出口下降、全社会革基布产能增长的影响,市场供大于求。特别是机织革基布,销售尤为不畅。尤溪县大部分纺织企业,特别是单纯生产0.5等常规革基布的织造企业,产成品压库严重,应收款回收困难,工业两金占用剧增,企业生产难以为继。
2.产品结构不优、质量不高
尤溪县以档次较低的机织革基布为主,大多数纺织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产品雷同,市场趋同。当前市场不景气,竞争激烈,助推下游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高、价格要求低。由于尤溪县革基布产品质量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因此有一部分市场份额被外县企业挤占,市场占有率下降。
3.用工成本上升,企业效益下降
由于近年来,新建设投产的纺织企业多,新增用工量大,特别是熟练工更为紧缺。一方面企业之间抢挖熟练工现象突出,相互提高工价,助推了用工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加上劳动力价格上涨、财务成本增加等,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已经没有利润空间,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4.行业经济运行水平还较低
尤溪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103家,纺织经济总量及主要指标与其他地区的相比还有差距。在纺织业产能快速扩展中,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随着在建项目的陆续投产,产能过剩带来的原料资源的约束也在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5.技术装备及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大量低效能、高消耗的设备还未能全面更新改造。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用于技术创新和得到政府等部门资助开发的资金较少,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基地的产品研发、机构设置等不能适应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提升的需要。另外,民营企业以地方性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还占主导地位,在提高现代化管理、务求长远发展、吸引高级管理、技术人才方面存在负面作用;纺织业劳动力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招工十分困难,人员素质提高和劳动力紧张也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三、行业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1.政府加强宏观引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尤溪县纺织业以低档次的机织革基布为主,近几年来产能增加过快过大,产品雷同,恶性竞争现象突出。政府投资主管等有关部门应在项目建设准入方面加强引导,控制产品雷同、低档次的机织革基布项目盲目的重复建设。同时,将新建、改建、扩建的针织和无纺项目纳入纺织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对象,予以政府补助。
2.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实施产业链招商战略。加大纺织上下游招商引资,引进好项目、大项目是尤溪县纺织产业发展的关键。尤溪县正投入相当大的资金进行城南园、林坑物流园建设,也需要有实力的产业集群入驻来带动、提升、完善县域纺织产业链。要制定相关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有重点地在福建泉州、长乐、浙江温州、绍兴等地召开纺织产业专场推介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依托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等,积极参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配套分工与协作,吸纳高端产业链与国内大企业进行“嫁接”,培养龙头企业,提高尤溪县纺织产业集中度,促进尤溪县纺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
3.开发企业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生产经营等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从宏观上引导企业开展、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加大机电一体化的先进纺织机械和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等的开发应用,做好企业开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工作,使行业企业的产品档次得到提高,使企业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等整体的一系列开发体系得以建立。同时,企业要加强与国内其他各知名企业在资金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借鉴他们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企业自己的特色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以面料创新为突破口,创新品牌,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加大力度发展衣着、家纺、产业用纺织面料。在面料材质、性能档次、外观风格上有重大变化和创新,使之能适应市场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现有面料织造、染整企业及资产存量的改造,在应用国内外最新工艺技术和设备中,不断创新。整合利用绿色环保纺织面料生产能力,带动纺织服装行业的全面升级。21世纪的经济是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型经济。它要求企业不但有技术和资金的积累,而且要吸取以往的经验,创建自已的品牌体系。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和技术方面的差异,使产品成为具有自我个性特点的且有时尚前瞻性的企业品牌产品。
5.围绕纺织产品不断创新,加大实施行业重点技术、现代信息控制技术,建立先进、高效、稳定的行业信息网络,用信息技术来更新、改造传统的纺织业。努力建设纺织行业电子、电脑程序控制应用和信息平台,从市场信息到产品的花型设计、颜色等,到纺纱、织布、染整等生产和管理领域加大开发。在利用电子工业监测以及其他的生产辅助手段中,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特色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能力,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技术,设计企业网页、构建企业网站,架设企业现代流通体系的桥梁,依赖信息技术的建设来抢占国内、外有利市场。
6.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自主创新环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管理和操作。企业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采取对策措施,加快纺织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营造和谐稳定的纺织贸易环境,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增长国际贸易知识,大力开展行业外交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协会、商会等要密切注视国内外纺织服装市场发展,及时发出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投资、生产、经营、市场、资源等方面的预警,加强对企业生产和投资的引导,提高服务水平。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汇报自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校严格执行教育局的部署,扎实抓好实施方案的落实。学校高度重视,积极部署,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活动安排。现将我校近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1、及时动员部署。深入调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及时召开动员大会,传达教科局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件精神,搞好思想发动,对本支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做出具体部署。
2、开展学习教育。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研究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的时间节点、方式方法、具体内容,集中学习和专题讨论时间不少于一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集体学习交流活动、开展一次集中调研走访活动、宣传一批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先进典型、进行一次廉政警示教育”。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撰写至少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3、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广泛征求“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挖掘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措施。
4、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开展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结为一体。
二、工作中的创新举措
1、以“我们尽心,家长安心,孩子开心;我们诚意,家长满意,孩子受益”为主题,把家长请进校园,让家长瞧一瞧,听一听、说一说,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和情况,并能够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彰显“共同参与,快乐体验”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特色。
2、为让学生在感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快乐的同时,也让全体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更好地推进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我校开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动。
3、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体现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教育形象,我校积极开展“走基层、访民意、解疑难、办实事”活动。
4、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校师生齐动员开展整治校园环境共创美丽校园活动,全校三十多名教职工及全体学生积极地对学校的绿化区域进行彻底清理。
三、活动主要效果
“开放日”活动提高了学校声誉、争取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为主题,进一步激发了师生争先创优的激情。我校专门召开教职工会议,大力宣传学校“开放日”活动的意义,全校教职工站在学校形象建设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在平时工作中做到了严于律己,认真规范,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使学生们也更加懂得要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树立文明有礼,爱校如家的思想。
我校把开展博爱一日捐活动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行动,帮贫助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体现了我校全体师生心系群众,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进社区入户征求家长意见、下教研组征求教师意见、入班征求学生意见,特别是留守儿童及监护人、困难职工等对学校干部作风、党
风廉政、联系群众方面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了家长对学校办学行为、师德师风、教学改革、惠民政策等热点问题的意见,了解了当前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瓶颈。全力解决了紧迫困难,坚持落实并解决家长和师生希望急切解决的困难问题。
开展整治校园环境共创美丽校园活动,充分体现了我校全体师生齐共力以实际行动努力共建和谐美丽校园,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方针,为共创美丽和谐白小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我校通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宣传到位,确保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形有色,有质有量,达到了预期目标。下一步我们要按教育局的部署,组织好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我校制定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扎扎实实抓好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
【尤溪县教育局】推荐阅读:
濉溪县刘桥中心学校简介10-18
金溪县可行性研究报告07-03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07-05
绩溪县板桥中心小学少先队工作计划06-14
本溪县一中高一政治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