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精选8篇)

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了解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探险的基本情况、基本路线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学习,理解航海家的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理解新航路开辟与掠夺、殖民等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1课时)新课导入

出示14世纪下半期的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与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提问与现在的世界地图的相似度是否很高,从而提出当时“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因此,当时人们不知道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是根据仅有的知识画出了世界地图。

出示16世纪中期的世界地图,从而提出相似度很高的原因是15世纪到16世纪发生了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新航路开辟,人类认识了世界的大概样子。

讲授新课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人类为什么在15世纪到16世纪开辟新航路呢?下面我们就来学学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请同学阅读77页到78页第四自然段,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寻金热。教师提问:“黄金梦”成为驱使西欧的商人、航海家和探险家远航的动力,那这些人能在哪里能实现他们的黄金梦呢?

请同学阅读77页第二、三自然段得出:中国、印度。

他们怎样知道中国与印度可以实现他们的黄金梦呢?《马可·波罗行记》的刺激 出示13-14世纪东西方交通示意图,解释当时的东西方交通形势。从中世纪开始,印度的香料、宝石、稀有药材以及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商品就经过这些渠道出现在欧洲市场。

但是在15世纪中叶以后他们获取这些东西容易吗?

请同学阅读77页第三自然段得出:不容易。为什么呢?商路受阻

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提问“面对如此状况,该怎么办?”得出“开辟新的通往东方的商路”

出示13-14世纪东西方交通的示意图,提问“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一位商人,你要开辟怎样的新商路?”得出“离土耳其远一点的海路”。教师提问“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才能够进行远洋航行呢?”请同学们阅读77页第三段得出:

1、造船技术的进步;

2、地理知识的积累;

3、地圆学说;

4、指南针的运用 出示“15世纪时,葡萄牙人用来探险的帆船”历史图片,讲解“这种帆船船体大,但两头尖,轻巧快捷;配有新式的操作系统和完善的风帆,操作灵敏,速度快。”

出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示意图,解释地圆学说。提问“地球是圆的意味着什么”,得出始终沿着一个方向走,最终还会回到原地。出示指南针等历史图片,解释指南针的作用。

(提问“在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三、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在黄金梦的驱使下,欧洲掀起了系列海上探险热潮,下面我们来学习当时几位重要航海家的航海经过。

(一)航海经过

请同学阅读78页到79页课文,出示带有时间的表格请同学填航海表格,全面掌握探险经过。

(二)理解航海家的艰辛

教师指出,我们通过几分钟的阅读就大体知道了几位航海家的探险经历。但事实上,几位探险家的探险经历绝非如此轻而易举。(以下注重讲述航海家的艰辛与信念坚定)

出示“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附近的“不幸”太恐惧了,被迫很快返航。”

“平静时,大海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可当它发怒时,强大海流便形成白色汹涌的旋涡,排空的巨浪将船只顷刻间掀入海底,这个魔窟的世界会将人推入万劫难逃的地狱。”

这样两段话,得出也要战胜心灵的恐惧。

出示哥伦布航海的相关信息并给出如下描述:

“在这之前,谁都没有横渡过大西洋,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向西、向西、再向西。

海上的生活非常单调,水天茫茫,无垠无际。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帆船一直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

如此过了一周又一周,水手们沉不住气了。那时候,大多数人认为地球是一个扁圆的大盘子,再往前航行,就会到达地球的边缘,帆船就会掉进沉渊。一无所获的船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吵着要返航。”

并做如下提问:

向西航行意味着哥伦布相信什么?地圆学说 当然他的信念非常坚定,坚定向西肯定能到达中国与印度,他的坚定信念使他的船队看到了希望,两天之后他们看到了陆地。

教师:下面我们在来看看麦哲伦的航海过程。并请同学阅读79页最后一段。并提问

时间?1519-1522年

出发时探险队规模?5艘帆船和256名水手 回到西班牙时探险队的规模?1艘帆船18名水手

过程怎样?教师重复书上的描述。突出远洋探险的艰辛。

教师总结:哥伦布要经受船员的考验、达伽马要乘前人之利、麦哲伦忍受煎熬甚至付出生命,可见早期的航海过程是十分艰辛的,歌词中唱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正因为他们的坚定信念,人类认识了自己的家——地球的样子,除了自己生存的陆地,还存在其他广阔的陆地,地球也的的确确是圆的。

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航海家通过信念的坚定、同时忍受艰难困苦进行新航路的开辟,那这些航海家在当地又做了些什么事呢?

(一)掠夺财富

分析教材中“哥伦布首次登上美洲大陆”图片资料。当地居民与哥伦布极其船员的服饰迥然不同,当地人与西方人的文化与风俗习惯差异非常大;有的船员在树立十字架,显示要把宗教以及风俗习惯传播到美洲。当地人给哥伦布的是黄金,说明哥去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黄金。哥伦布与船员拿者武器,带有武力征服的意味。

利用79页各抒己见中抢劫阿拉伯商船理解达伽马航海的性质。新航路的开辟同时也是武力征服、殖民掠夺当地财富的开始,充满了血腥与残暴。

出示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示意图。

教师总结由于最初进行海外探险的是葡萄牙与西班牙,因此两国很快走上了殖民掠夺与殖民扩张的道路,这是早期的两国建立殖民地的示意图。随着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在殖民地掠夺财富的增加,其他几个主要的欧洲国家也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包括荷兰、法国、英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体系。被殖民掠夺的国家就包括中国,还有我们下节课要讲的非洲国家。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出示新航路开辟图与分散文明图),新航路开辟使人们知道了除自己以外的世界,使整个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出示相关农作物的图片,讲解“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丰富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紧密的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大市场。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互相交流与融合。

(利用80页各抒己见中的双面碑的描述,请同学说明的问题。碑文对麦哲伦的叙述正确吗?你任何认识这个双面碑?为什么对同一个的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叙述?)

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 篇2

一、课程标准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识记:《马可·波罗行记》、寻金热、商业危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迪亚士抵达非洲好望角、达·伽马直通印度、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2)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和主客观条件;欧洲航海家们的表现具有两重性, 是“非正义的进步性”。

(3) 运用: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造成的不同结果, 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图表分析、引用史料、问题探究、表格归纳、地图动态演示、史料分析、情境创设、历史比较、讲述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 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反映了资本扩张唯利是图的实质;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有重大作用。

(2) 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认识当时的中国科技在航海造船方面仍具有先进性。

(3) 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 该过程及结果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Ⅱ.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影片《郑和下西洋》片段。

教师:同学们看完这段影片, 可以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哪些信息呢?

学生发表看法和感受。

教师:从这段影片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郑和下西洋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2年, 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 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 比世界上所有航海家的航海活动都早。可以说郑和是历史上最早、最伟大、最有成绩的航海家。但是郑和下西洋的千古绝唱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影响却迥然不同。郑和在最后一次海上远征后, 明朝颁布了禁海令, 彻底放弃了海上权益,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占领了马六甲海峡, 控制了东西方海上贸易, 称雄于世界。

为什么中西方的航海结果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导致欧洲人勇于航海、不惜冒险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今天, 我们来学习《开辟新航路》, 让我们一起去打开这个谜团吧。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的六字原则。通过影片材料和中西对比讲述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 然后水到渠成, 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师生互动】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西欧最先探索新航路的国家是哪两个吗?” (学生回答西班牙和葡萄牙。)

教师再设问:当时西欧各阶层的人士不在家安心生活, 为什么要费尽周折、千辛万苦去开辟新航路呢?

【角色扮演】

教师:现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欧的君主、贵族、商人、农民和传教士五个角色, 说一说各自冒险出海、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1:我是君主……

学生2:我是贵族……

学生3:我是商人……

学生4:我是农民……

学生5:我是传教士……

教师:同学们的角色扮演及回答表现都很好。那么你们这些西欧人是凭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去开辟新航路的呢? (学生回答冒险进取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 再现历史情境,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多媒体投影:“《马可·波罗行记》图片”和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有黄金, 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 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 以代石板, 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由是此宫之富有无限, 言之无人能信。”

——摘自《马可·波罗行记》

材料二:哥伦布曾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 黄金是财富, 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拯救出来, 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教师:15世纪前后, 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主要财富的标志。货币成为普通的交换手段, 特别是金币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自从《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流传以来, 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 希望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但在当时去东方的商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学生 (看书后回答) :15世纪中叶,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 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 甚至劫掠过境商旅。因此, 很多西欧人都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教师:现在陆路受阻, 只能寻找海上通道, 假如要你组织一次成功的远洋航行, 你看还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1:我需要一艘能抵抗大风大浪的船, 而且这艘船上还装有指南针, 以不至于在大海中迷失方向。

学生2:还需要有懂地理知识的学者, 给我们的远航指点迷津。

学生3:要有充足的物质储备, 能够保证航海过程中的各种必需。

学生4:国家的支持。

多媒体投影两幅图片:《位于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船》。

教师:那时候, 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的统治者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 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因此, 他们都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其中葡萄牙亨利王子有“航海家”的美誉, 他本人的航海冒险推动了葡萄牙海外探航的发展。

多媒体投影两幅图片:《航海仪器——星盘》和《地圆学说》。

提问: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教师: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罗盘针传入欧洲后, 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一双眼睛。正是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 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15世纪起, 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就不断有人在探索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假设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让学生讨论与回答, 各抒己见, 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多媒体投影显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根本原因) 。

2.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白银的强烈追求。

3.宗教因素: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4.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5.商业危机:奥斯曼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直接原因) 。

6.国家因素:葡萄牙、西班牙王国的支持。

7.客观条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

其中经济根源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前面五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后面两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

【学习探究】

1.从上述诸因素中, 你能看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有哪些? (提示:寻金、求财、通商、传教、殖民等等)

2.他们为什么向东方蜂涌而来? (提示:《马可·波罗行记》的刺激;传统贸易的影响;对其他地区不了解等)

3.从这些狂热的动机中你预感到了什么? (提示:抢劫、掠夺、屠杀、殖民统治等)

正是这些西欧人的狂热冒险开辟了新航路。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探究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寻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经过)

【角色扮演】

教师: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这些航海家在500多年前走在了探寻新航路的最前列。今天, 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新航路开辟的历程。现在请第一、二、三、四小组分别代表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四个船队, 讲述你们的航海历程及其中的艰辛。看哪个代表队讲得最好。

学生小组1:我们是迪亚士船队……

学生小组2:我们是达·伽马船队……

学生小组3:我们是哥伦布船队……

学生小组4:我们是麦哲伦船队……

在学生讲述的同时, 教师在进行上述四个船队探寻新航路地图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 让学生模拟历史情境, 体会历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教师:刚才每组代表的表现非常不错, 讲述清楚, 生动形象, 让我们了解了四位航海家的冒险历程, 以及“好望角”“印第安人”“太平洋”等名称的由来。现在请同学们做一个练习“填填看”, 看谁准确、快速。

注:①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航行。②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③抵达非洲西南的好望角。④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⑤为达·伽马直航印度奠定基础。⑥证明地球是圆的。⑦开辟了西欧直航亚洲的航线。⑧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学生做完练习后)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 现在我们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分别投影图片:《达·迦马在航行中》《达·伽马像》《哥伦布——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的船队横越大西洋》《哥伦布在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登陆 (1492年10月12日) 》《葡萄牙里斯本地理大发现纪念碑》《麦哲伦 (1480~1521年) 》《在这幅1650年的地图上, 标有分隔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的麦哲伦海峡》

【同步检测】阅读课本第82页“学思之窗”及下表, 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思考:对比郑和与哥伦布等人的航海, 你认为应该分别对他们作怎样的评价? (提示: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不完全一致)

(学生回答后) 教师:哥伦布等人的动机是攫取黄金和财富, 所到之处进行殖民占领和掠夺屠杀, 这分明是一种罪恶。但是, 他们在探索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令人钦佩, 他们探索的结果客观上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郑和的航行虽是15世纪的壮举, 但影响有限。这种影响上的差异主要是时代背景不同造成的。

多媒体显示:“哥伦布开辟新航路评价最新研究”。

哥伦布在开辟新航路过程中, 扮演了一个殖民者的不光彩角色, 给拉丁美洲各族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和痛苦, 对这一点, 学者都给予严厉谴责。但在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总体评价上, 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 哥伦布的远航是在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 对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有推动作用,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重大变化;二是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严重阻碍了被奴役国家历史的发展, 但却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之一, 它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是沉重打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的世界观。

第二种意见认为, 印第安人是在哥伦布到来之后才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的, 实际上这种“文明”意味着杀戮和种族灭绝;哥伦布开辟的大西洋航路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固然有促进作用, 但对印第安人的发展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从这一点出发, 哥伦布的远航必须全盘否定。

教师:从最新的学术研究来看,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果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又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我们在认识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 在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的时候, 不能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而应客观、全面地进行辩证的评价, 既不能全盘肯定, 也不能全盘否定。那么, 新航路开辟的完成对世界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我们该如何全面、客观地去评价它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思之窗”, 以及学术动态的思考和研究, 让学生学会、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世界会合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开动脑筋, 说一说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学生1: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2:使世界真正地联成一个整体……

学生3: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学生4: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学生5: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扩张的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的学习过程, 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生踊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了学生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有理有据, 真不错!现在我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归纳总结一下。

多媒体显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经济方面

(1) 商业革命:①地理大发现, 殖民扩张的开始;②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和扩大;⑤欧洲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地方, 他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葡萄牙和西班牙还率先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据点, 殖民扩张从此开始。

多媒体投影:西红柿、玉米、茶叶、烟草、象牙等图片。商人们通过这些航路, 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 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也急剧增加。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 非洲的黄金和象牙, 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从此,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 大大推动了欧洲商业的发展, 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 价格革命:①美洲金银流入西欧, 物价上涨, 货币贬值;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 大量贵重金属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 造成金银价格下降, 物价猛涨。

在价格革命过程中, 新兴的工商业主和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封建主势力衰落, 劳动人民日益贫困。这一过程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方面:加速了西欧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阶级关系的变化) 。

3.科技思想文化方面:①地圆学说, 动摇教会的权威;②加快世界文明的融合。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动摇了欧洲中世纪教会“天圆地方”学说的权威地位, 有利于欧洲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 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 开始了汇合交融, 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总之,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相对隔绝进一步走向统一, 推动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此后的世界历史才更像一部真正的世界历史, 因此有的学者就认为世界近代史应该从1500年左右开始。

【课堂总结】

多媒体投影知识结构:

教师:本课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其中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是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意义。正是新航路开辟伴随着殖民扩张的开始和世界市场的拓展, 世界历史才真正具有了世界意义, 我们下一节课就一起学习《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

【延伸新课】

阅读下列图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明清时期的远洋事业与西方相比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参考要点:中国方式的航海规模庞大, 以宣扬国威为目的, 造成了重大损耗, 再加上明清闭关自守, 实行海禁, 航海事业每况愈下。欧洲方式的航海, 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远洋事业蒸蒸日上。

【教学升华】

历史早已反复证明, 一个海洋大国或濒海大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海军兴则海权兴、国家强;反之, 海军弱则海权弱、国家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中国海军呼唤航空母舰”。

Ⅲ.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 (导学式) 教学模式和思路, 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 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 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 突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等重点、难点内容, 点拨思路, 启导分析, 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二、教学特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而且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即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本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课前准备充分

(1) 阅读本课, 完成预习提纲中的相关要求。

(2) 到书店中买迷你型地球仪 (约2元钱) , 在上面标出新航路开辟线路图。

(3) 阅读配套的彩色地图册中本课相关内容, 上课时打开备用。

(4) 自己模拟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中的任何一位, 写一篇航海日记,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航海经历 (注意:要考虑各位航海家的实际情况) 。

(5) 阅读本单元第二节内容和高中历史必修Ⅲ中“文艺复兴”的有关知识。

(6) 上网查寻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 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

2.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前给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网站和阅读的书籍;在课堂展示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和进行教学反馈。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无论是课前的资料收集、分析、整理以及上课过程中的积极回答问题、角色扮演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3.拓展教材

本教学设计没有局限于课本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的分析, 而是补充了大量的课外材料, 用课外充实课内, 拓展和深化课内, 使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 相得益彰。

《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 篇3

一、课程标准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马可·波罗行记》、寻金热、商业危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迪亚士抵达非洲好望角、达·伽马直通印度、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2)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和主客观条件;欧洲航海家们的表现具有两重性,是“非正义的进步性”。

(3)运用: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造成的不同结果,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图表分析、引用史料、问题探究、表格归纳、地图动态演示、史料分析、情境创设、历史比较、讲述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反映了资本扩张唯利是图的实质;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有重大作用。

(2)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认识当时的中国科技在航海造船方面仍具有先进性。

(3)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该过程及结果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Ⅱ.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影片《郑和下西洋》片段。

教师:同学们看完这段影片,可以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哪些信息呢?

学生发表看法和感受。

教师:从这段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郑和下西洋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2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比世界上所有航海家的航海活动都早。可以说郑和是历史上最早、最伟大、最有成绩的航海家。但是郑和下西洋的千古绝唱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影响却迥然不同。郑和在最后一次海上远征后,明朝颁布了禁海令,彻底放弃了海上权益,而同时代的欧洲人占领了马六甲海峡,控制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称雄于世界。

为什么中西方的航海结果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导致欧洲人勇于航海、不惜冒险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开辟新航路》,让我们一起去打开这个谜团吧。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的六字原则。通过影片材料和中西对比讲述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然后水到渠成,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师生互动】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西欧最先探索新航路的国家是哪两个吗?”(学生回答西班牙和葡萄牙。)

教师再设问:当时西欧各阶层的人士不在家安心生活,为什么要费尽周折、千辛万苦去开辟新航路呢?

【角色扮演】

教师:现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欧的君主、贵族、商人、农民和传教士五个角色,说一说各自冒险出海、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1:我是君主……

学生2:我是贵族……

学生3:我是商人……

学生4:我是农民……

学生5:我是传教士……

教师:同学们的角色扮演及回答表现都很好。那么你们这些西欧人是凭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去开辟新航路的呢?(学生回答冒险进取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多媒体投影:“《马可·波罗行记》图片”和兩段材料。

材料一:“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有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摘自《马可·波罗行记》

材料二:哥伦布曾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教师:15世纪前后,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主要财富的标志。货币成为普通的交换手段,特别是金币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自从《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希望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但在当时去东方的商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甚至劫掠过境商旅。因此,很多西欧人都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教师:现在陆路受阻,只能寻找海上通道,假如要你组织一次成功的远洋航行,你看还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1:我需要一艘能抵抗大风大浪的船,而且这艘船上还装有指南针,以不至于在大海中迷失方向。

学生2:还需要有懂地理知识的学者,给我们的远航指点迷津。

学生3:要有充足的物质储备,能够保证航海过程中的各种必需。

学生4:国家的支持。

多媒体投影两幅图片:《位于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船》。

教师:那时候,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的统治者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因此,他们都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其中葡萄牙亨利王子有“航海家”的美誉,他本人的航海冒险推动了葡萄牙海外探航的发展。

多媒体投影两幅图片:《航海仪器——星盘》和《地圆学说》。

提问: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教师: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罗盘针传入欧洲后,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一双眼睛。正是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15世纪起,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就不断有人在探索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假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讨论与回答,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多媒体投影显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白银的强烈追求。

3.宗教因素: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4.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5.商业危机:奥斯曼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直接原因)。

6.国家因素:葡萄牙、西班牙王国的支持。

7.客观条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

其中经济根源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前面五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后面两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

【学习探究】

1.从上述诸因素中,你能看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有哪些?(提示:寻金、求财、通商、传教、殖民等等)

2.他们为什么向东方蜂涌而来?(提示:《马可·波罗行记》的刺激;传统贸易的影响;对其他地区不了解等)

3.从这些狂热的动机中你预感到了什么?(提示:抢劫、掠夺、屠杀、殖民统治等)

正是这些西欧人的狂热冒险开辟了新航路。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探究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寻通向东方的新航路(经过)

【角色扮演】

教师: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这些航海家在500多年前走在了探寻新航路的最前列。今天,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新航路开辟的历程。现在请第一、二、三、四小组分别代表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四个船队,讲述你们的航海历程及其中的艰辛。看哪个代表队讲得最好。

学生小组1:我们是迪亚士船队……

学生小组2:我们是达·伽马船队……

学生小组3:我们是哥伦布船队……

学生小组4:我们是麦哲伦船队……

在学生讲述的同时,教师在进行上述四个船队探寻新航路地图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境,体会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教师:刚才每组代表的表现非常不错,讲述清楚,生动形象,让我们了解了四位航海家的冒险历程,以及“好望角”“印第安人”“太平洋”等名称的由来。现在请同学们做一个练习“填填看”,看谁准确、快速。

注:①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歐洲的环球航行。②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③抵达非洲西南的好望角。④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⑤为达·伽马直航印度奠定基础。⑥证明地球是圆的。⑦开辟了西欧直航亚洲的航线。⑧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分别投影图片:《达·迦马在航行中》《达·伽马像》《哥伦布——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的船队横越大西洋》《哥伦布在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登陆(1492年10月12日)》《葡萄牙里斯本地理大发现纪念碑》《麦哲伦(1480~1521年)》《在这幅1650年的地图上,标有分隔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的麦哲伦海峡》

【同步检测】阅读课本第82页“学思之窗”及下表,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思考:对比郑和与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你认为应该分别对他们作怎样的评价?(提示: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不完全一致)

(学生回答后)教师:哥伦布等人的动机是攫取黄金和财富,所到之处进行殖民占领和掠夺屠杀,这分明是一种罪恶。但是,他们在探索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探索的结果客观上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郑和的航行虽是15世纪的壮举,但影响有限。这种影响上的差异主要是时代背景不同造成的。

多媒体显示:“哥伦布开辟新航路评价最新研究”。

哥伦布在开辟新航路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殖民者的不光彩角色,给拉丁美洲各族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和痛苦,对这一点,学者都给予严厉谴责。但在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总体评价上,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哥伦布的远航是在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对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有推动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重大变化;二是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严重阻碍了被奴役国家历史的发展,但却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之一,它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是沉重打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的世界观。

第二种意见认为,印第安人是在哥伦布到来之后才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的,实际上这种“文明”意味着杀戮和种族灭绝;哥伦布开辟的大西洋航路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固然有促进作用,但对印第安人的发展毫无积极意义可言,从这一点出发,哥伦布的远航必须全盘否定。

教师:从最新的学术研究来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果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又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我们在认识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在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的时候,不能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而应客观、全面地进行辩证的评价,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那么,新航路开辟的完成对世界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我们该如何全面、客观地去评价它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思之窗”,以及学术动态的思考和研究,让学生学会、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世界会合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开动脑筋,说一说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学生1: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2:使世界真正地联成一个整体……

学生3: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学生4: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学生5: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扩张的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的学习过程,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踊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理有据,真不错!现在我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归纳总结一下。

多媒体显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经济方面

(1)商业革命:①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的开始;②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和扩大;③欧洲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葡萄牙和西班牙还率先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据点,殖民扩张从此开始。

多媒体投影:西红柿、玉米、茶叶、烟草、象牙等图片。

商人们通过这些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也急剧增加。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推动了欧洲商业的发展,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价格革命:①美洲金银流入西欧,物价上涨,货币贬值;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重金属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在价格革命过程中,新兴的工商业主和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这一过程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方面:加速了西欧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阶级关系的变化)。

3.科技思想文化方面:①地圆学说,动摇教会的权威;②加快世界文明的融合。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动摇了欧洲中世纪教会“天圆地方”学说的权威地位,有利于欧洲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总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相对隔绝进一步走向统一,推动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后的世界历史才更像一部真正的世界历史,因此有的学者就认为世界近代史应该从1500年左右开始。

【课堂总结】

多媒体投影知识结构:

教师:本课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其中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难点是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意义。正是新航路开辟伴随着殖民扩张的开始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历史才真正具有了世界意义,我们下一节课就一起学习《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

【延伸新课】

阅读下列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航海组织、任务对照表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明清时期的远洋事业与西方相比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参考要点:中国方式的航海规模庞大,以宣扬国威为目的,造成了重大损耗,再加上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事业每况愈下。欧洲方式的航海,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远洋事业蒸蒸日上。

【教学升华】

历史早已反复证明,一个海洋大国或濒海大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海军兴则海权兴、国家强;反之,海军弱则海权弱、国家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中国海军呼唤航空母舰”。

Ⅲ.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突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二、教学特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而且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本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课前准备充分

(1)阅读本课,完成预习提纲中的相关要求。

(2)到书店中买迷你型地球仪(约2元钱),在上面标出新航路开辟线路图。

(3)阅读配套的彩色地图册中本课相关内容,上课时打开备用。

(4)自己模拟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中的任何一位,写一篇航海日记,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航海经历(注意:要考虑各位航海家的实际情况)。

(5)阅读本单元第二节内容和高中历史必修Ⅲ中“文艺复兴”的有关知识。

(6)上网查寻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

2.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前给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网站和阅读的书籍;在课堂展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和进行教学反馈。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无论是课前的资料收集、分析、整理以及上课过程中的积极回答问题、角色扮演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3.拓展教材

本教学设计没有局限于课本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的分析,而是补充了大量的课外材料,用课外充实課内,拓展和深化课内,使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总之,教学的艺术在于不断地探讨最佳方案。同一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它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便较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历史教学从描述、记忆、感知历史提升到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理解的层面,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教学实践证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成功的。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0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职学校德育创新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G10317)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篇4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此外,一些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看相关影视剧、网上浏览也会了解古今中外航海家的知识。学生有学习本课的基本的知识储备。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了解开辟的经过。

(2)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史料、图片进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2)通过采用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3)通过哥伦布远航与郑和航行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哥伦布等航行家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指出远洋航行的艰辛,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15,16世纪的欧洲人克服恐惧,历经千难万险,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开辟新航路?今天我们一起去追寻探险家们的足迹。解题:什么是新航路?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在这过程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地方,所以也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问题有个基本的知识储备),然后出示史料,让学生解读、归纳,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史料解读:

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金银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金银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得出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对货币的需求增加 材料二:“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 ——哥伦布

材料三:“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

得出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以及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

材料四: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比原价高8—10倍)。得出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了东西方商道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欧洲的航海家要远洋航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出示图片:罗盘针、多恑帆船、地球仪等图片,认识到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增加。其他还有中央集权的支持。

出示材料:航海发现是首先在葡萄牙作为国家计划的,是一个全国计划,是一个由一个王子主持的计划。这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像那些商人为贸易所进行的孤立探险,而是一个两百年来有规划、有系统组织的任务和策略…… ——《大国崛起》解说词)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合作探究:航海家自述

航海家: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要求:以第一人称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示意图讲述。讲清航海家的国籍、航海时间、支持国、航线、收获,每大组完成一个航海家,每小组共同准备,最后选出一人代表本组发言,准备时间2-3老师依据课件综述迪亚士,学生开讲。连线题检测。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过去了五百多年,但对他的争议持续不断,1992年,正值哥伦布开辟新航路500周年之际,美国明尼达大学法律系对哥伦布进行了一次模拟审判。身着15世纪服饰的12人陪审团在进行了3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年前犯下了谋杀罪、剥削奴隶罪、专制、灭绝种族的屠杀及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有鉴于此,哥伦布被判处350年徒刑。

另一面,每年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是“哥伦布日”,美国大多数州都要举行活动,纪念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大陆。为什么争议如此之大,我们从影响中寻找答案。

1、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把世界联接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图分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世界上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于是,各大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来源于各大洲的新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如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等。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英国受益匪浅,逐渐强大起来,资产阶级革命也在欧洲酝酿起来,继而爆发了,使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局限性:引发西欧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拓展延伸:

八年级《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系统了解近几年历史中常见的几种重要的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了解不同史观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判别史料研究所体现的史观。

1.通过用多元史观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史观在分析历史问题时的角度和方法。

2.通过理论阐释、实例解读、综合讨论的方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微课视频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开阔的视野、多元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史观知识,但是,日常教学中这方面学生练得较少,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出现了知识之间的网络联系欠缺,思路不开阔,比较分析能力较差,答题不全面的现象,不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历史素养有待提高,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都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提高历史总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难点:能用不同史观去分析同一历史人物,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时期

四、教学方式: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重要史观的解读,交流互动;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微视频的作用。

五、课型:

高一课后自学课

六、教学用具:

微课视频

七、学习过程:

【进入对史观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

(一)、重要史观解读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2、文明史观: 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4、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二)、多元史观解读“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文明史观: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现代化史观(近代化) 经济上: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上:加速欧洲封建制度解体.思想上:冲击教会神学。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社会史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八、课后作业:

试着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看完视频后,由学科班长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由各个小组长向大家展示

九、课后反思: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教学反思 篇6

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时,有些地方启发、引导的力度不够,以至于有时在听到学生的回答时,总觉得有存在较多的欠缺。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做出回答,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但这个被我给忽视了。

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 篇7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 使学生掌握开辟新航路的社会背景、过程概况和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条件的认识, 培养学生综合、全面探索和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主要航海家的活动, 培养学生通过识图和阅读史料再认再现历史原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航海家的航海历程和探索精神的了解, 发展学生坚毅、积极进取的性格。通过新航路开辟对亚非美的影响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师建立在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上的, 激发学生热爱独立、自由、反抗压迫的情感。

《新航路的开辟》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教学难点: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 要求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 教师要对多媒体资源 (文字、图形、视频、动画等) 进行精心选择, 按照教学目标“再造”历史, 再现历史情景, 把教材上静态的文字和图象变成动态的图文和声像,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 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如在本课教学中, 可设计直观型教学媒体《开辟新航路人物简表》, 帮助学生化繁为简地掌握课文知识点。可设计静态型媒体《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形势示意图》, 强化重点。可设计视听型媒体, 即播放《北美印第安人的奴隶生活》等CD片段, 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可设计抽象型媒体, 即播放《郑和下西洋》文献资料,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以突破难点。

二、多媒体手段应用的目的是讲求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本课中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行路程等内容时, 如果采用《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挂图讲解这几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如果过把它制成声色并茂的地图进行演示, 效果就不同了。作法:用扫描仪把《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扫描成图片, 然后用图像软件进行处理, 强调的内容全部加上动画和声音效果, 当《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随着美妙的音乐在大屏幕上动起来时, 以往枯燥的读图活动就变得十分轻松愉快了。

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 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而科学地、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材料, 就会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能应用的诸多材料中, 历史电影“能直观、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 声画并茂, 视听结合, 形象生动, 能帮助学生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尽管如此, 但是历史电影材料的应用,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使其效果得以充分发挥。

1. 真实性原则:

历史教学中所呈现的历史电影材料应真实、准确, 因为历史电影材料具有特别显著的形象性, 学生接受后往往成为其进行历史思维的基础, 甚至成为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所以, 历史电影材料的真实性是其在课堂中的基本要求。

2. 精选性原则:

教学中过多地展示历史电影材料, 学生兴趣很浓, 但它挤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甚至有些学生只知道看画面, 忽视了其中内涵, 不知道学习的重点, 难以形成历史概念。因此, 历史电影材料不是多多益善, 应该遵循精选性原则。

3. 区别性原则:

历史电影材料应用时, 应认真把握各类历史电影材料的特征, 备课时结合教学内容, 认真分析其史料价值, 区别对待各类电影材料, 不要让学生被不符合史实的电影情节误导。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注意事项要掌握好分寸。

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有:

1. 没有把握好“分寸”。

许多老师课件制作美观, 声色并茂, 内容丰富多彩, 整堂课教师充当解说员的角色, 在这里, 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喧宾夺主, 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而不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这里, 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以学生为主”不过是一句空话。

2. 实践中操作不当,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采用单一放映的方

式, 即讲到相关内容时, 不进行教学媒体展示, 而是在全部教学内容完成后, 利用统一时间集中放映, 这是不符合认知的心理特征的。

为此, 在本课时教学中, 首先是依据精选性原则选择教学资源, 主要有:《地理大发现前的世界形势》的插图, 视频资料《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的文献资料, 以及哥伦布等重要人物的画像。并把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自主探究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 获得更多生动的印象, 接受直接和间接的启发, 进而引起积极研讨问题的思维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作为主体展开, 而多媒体仅仅起着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例如,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 又是难点。在分析此问题时, 我把《地理大发现后的世界形势》文献资料投影在大屏幕上, 并设置情景“让学生作为各州的记者报道新航路开辟后各州的变化”, 引发学生思考。这样,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多媒体为中介的整个课堂系统得以灵活运转。

其次, 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媒体展现的时机。如:在导入新课时展示, 《16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在播放《新航路的开辟》历史资料片段后, 展示思考题, 使学生对整个新航路的开辟过程有个简单的了解, 从而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移。在讲完本课内容时, 展示知识结构图, 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通过教学实践, 深深感觉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历史课堂教学, 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送量, 加大了教学密度, 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跨越, 虽说还有许多困难, 但它却意味着学校迈开了信息化教学的步伐。我们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以开放的心态, 积极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它独特的优势迅速被各学校所接受并应用, 本文以教学案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为例, 从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依据、目的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 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依据,教学目的,信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左明章:关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应用模式的构建。电化教育研究, 2001 (3) 。

[2]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外国教育研究, 2002 (9) 。

新航路的一端就是中国 篇8

世界的两端

自从丝绸风靡罗马后,欧洲人就知道了有一个神秘的东方王国的存在。早在15世纪前,欧洲和亚洲就一直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有贸易往来,当时东方的香料、丝绸等在欧洲市场很受欢迎,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必需品。但经过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的转手,价格一抬再抬而成为昂贵的奢侈品。更糟的是,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从此整个中东及近东地区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土耳其人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他们的横征暴敛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商品急剧减少,价格迅猛上涨,不仅东西方贸易几乎中断,欧洲人也再不能向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了。这就迫使西欧各国纷纷将目光锁定在了大西洋上,企图另辟蹊径寻找一条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准确辨识方向的能力、地图绘制的准确与否、是否具备先进的造船技术,在这些科技流传至欧洲之前,没有人真的可以实现一次全球冒险。从12世纪开始,欧洲人便开始制造用于航海的大型船只,1200年至1500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普遍增加了一到二倍。同时,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了欧洲,并在14世纪经过改造后得到了普遍使用,其他诸如六分仪、海图、三角帆、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欧洲人在准备寻找新航路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可以大规模航海探险的客观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已经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过程,政府为了发展贸易、改善经济状况和扩大版图,大力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不少封建贵族甚至成为了优秀的探险者。

刚刚走过黑暗中世纪、开始文艺复兴的欧洲,对未知世界和神秘的东方文化充满着向往,中国的强大、富饶是他们难以想像的,而来自马克·波罗、戈雷亚、罗德里格斯等一批东方游历者的见闻,更是让不少欧洲人意识到只有在那里才能实现自己的“黄金梦”,对资源、资本、财富和土地的渴望让他们早已迫不及待了。

目标—中国

首先发起大规模航海探险活动,第一个沟通了东西方联系的是葡萄牙。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部,西面和南面濒临大西洋,这样的地理位置为其海外扩张提供了便利,同时它又具有那个时代堪称强大的军事力量。13世纪后半期,葡萄牙就已向海外进行贸易和探险活动,其商业日益兴盛,里斯本逐渐成为大西洋岸的重要海港。到了15世纪初,葡萄牙政府大力推动航海探险活动,恩里克王子毕生从事航海事业,创办航海学校,并担任校长43年之久。

葡萄牙人要到达遥远的东方,首先需要探明相隔其间的非洲的情况。1488年,迪亚士率领三艘轻便帆船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后将其命名为好望角,为新航路的发现打下了基础。10年之后,伟大的航海家达·伽玛率领舰队绕过了好望角,到达东非莫桑比克的索法拉,随后又到了肯尼亚的蒙巴萨和马林迪,从这里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南部港口卡利卡特。东方新航路终于发现了,而由于这一功绩,达·伽玛受也封为海军上将和维迪格拉伯爵。

接下来,1492年,获西班牙支持的意大利人哥伦布从海上归国,自以为找到了一条向西到达亚洲的航道的他,实际上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同样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率领船队完成了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旅行。然而,对于欧洲的航海家来说,中国依然是一片未知的土地。

1508年4月,只粗略知道中国所产瓷器甚是精致的葡王唐·曼努埃尔向塞格拉的船队指示要探听查明中国的情况:

“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马六甲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带来些什么货物? 他们的船每年来多少艘?他们的船只的形式和大小如何?他们是否在来的当年就回国?他们在马六甲或其他任何国家是否有代理商或商站?他们是富商吗?他们是懦弱的还是强悍的?他们有无武器或火炮?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身体是否高大?……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他们信奉的是什么?崇拜的是什么?他们遵守的是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

1510年,葡萄牙人占据印度果阿后,便开始大量关注中国,搜集与之相关的任何资料。1511年,葡萄牙控制了马六甲这一交通要塞,远东航道也就此打开,其时距中国南方港口已经不远了。1514年,欧维治成功航行至珠江口的屯门进行贸易,成为了第一个抵达中国的葡萄牙人。1517年,由皮雷斯率领的第一个葡萄牙使团来到广州,要求觐见皇帝,开始了中葡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然而由于对中国情况不甚明了,虽然绞尽脑汁,经历数次跌宕,却在1521年因正德皇帝的突然死亡而功亏一篑。即位的嘉靖皇帝一口否决了通商的请求,并下令将葡人驱逐出境。1522年,葡萄牙人在中葡屯门西草湾海战中惨败,转而进行走私贸易。当时葡萄牙国王下令,所有从东印度回来的商船所载货物的1/3必须是瓷器。从此,中国瓷器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欧洲,成为当地最高档的中国物品。

上一篇:综治维稳工作站制度下一篇:架子工班组分包合同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