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中国解说词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道中国解说词(精选8篇)

大道中国解说词 篇1

致远中学建校十周年纪实



绵延千里的古运河,以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渺远,哺育着数百万勤劳质朴的泗阳人民,他们在桃源大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建校十周年的江苏省致远中学,则算是这奇迹中的奇迹。

这所诞生在新世纪门槛的民办学校,办学仅仅10年,就创造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先后被授予 “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青年文明号”、“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巾帼示范岗”、“江苏省模范民办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引起了中央、省、市县领导的广泛关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朱丽兰,中组部部长、原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江苏省委领导冯敏刚、王荣炳、王湛,原宿迁市委书、现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县委书记赵深以及市、县教育局等各级领导先后多次来致远视察、指导工作,对致远中学的发展速度、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业绩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致远人一路前行?又是什么信念引领着致远人图画未来?

筚路蓝缕创伟业



每一个世纪之初,都会造就一批善于思考的人,他们思考路在何方。当21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一股教育改革的春潮就在宿迁大地涌动,来自国家级示范高中的一批教育精英,高擎发展民办教育大旗,以传承薪火,振兴教育为己任,于2001年6月创办了全县第一所民办完全中学——泗阳致远中学。

刚刚诞生的致远中学步履维艰。她没有傲人的悠久历史,没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但致远人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一群迎春鸟,拥有在同一片蓝天下歌唱的权利,他们拥有一腔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炽热情怀。没有教室,他们就租赁县财校的几间房屋;没有宿舍,他们就租用附近的民房,他们自己整理校园,自己搬运桌凳,在那块土地上,至今还留有创业者们挥汗如雨的身影,一所学校就这样横空出世。

把致远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是致远中学决策者思考的首要问题,他们果断与民营企业家张恕生合作办学,把目标定位在“依靠当地名师办民校,高标准规划,低门槛收费,走平民化发展的道路”上,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打造苏北规模最大,办学水平最高,环境最优雅的一流民办学校。他们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规划,征地盖房,原本一片稻地田埂,霎时间高楼林立,生机勃勃。实现了致远办学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2002年,一期投资2000万元、占地108亩的新校区隆重开工,五幢连体“H”型的教学大楼,两幢总面积6700平方米的宿舍楼和一幢3010平方米的餐饮大楼,如期竣工,掀开了致远中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2003年,二期投资2000多万元,带有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图书楼、科技楼、行政楼如期开工,装备了4个物理实验室,4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为致远中学创建三星级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投入800万元,建成千兆宽带网、多媒体教室、广播和电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教

学网、学科教学网、行政办公网、图书资料网、备课网“五网”合一,现代化设备走进了课堂,数字致远已经启动。

2005年,为了发展的需要,兴建了繁荣路北校区,并以高分通过三星级学校验收,跨入了省重点中学的行列,实现学校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接着学校启动了第二个五年规划,确立了四星级、现代化、有特色、示范性的办学目标。

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江苏省四星级学校验收,跻身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行列,成为江苏省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学校投资2亿元兴建了上海路校区,成立了国际部,向国际化学校迈进。10年来,学校总投资3亿元,建成了美丽的校园,现在,只要你步入致远大门,你就会看到现代园林式校园,处处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与文化气息,丹桂飘香,翠竹挺秀,杉木成林,绿草如茵。

总为杏坛写春秋

如果说一个名校长是学校的灵魂,那么一群好教师就是学校的脊梁。为此,致远中学着力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空间,有多高技艺,就有多高跳台。让他们放手拼搏,尽情遨游。学校改变教师的思想认识,给教师以职业的崇高感,构筑共同愿景,让教师和学校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更新知识结构,让教师跟上时代步伐。学校为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实施人性化管理,补贴资金给他们购房,解决教师家属就业困难,安排子女到优质学校就读,就是过生日也为他们送去一盒蛋糕、一声祝福。

致远中学在更新观念,、吸收新知上大做文章。在校内组建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教师终生学习观念,开设教师论坛,互相切磋,互相砥砺;开设专家讲座,提倡自我进修,定期组织教师到名校参观,取长补短,学校先后组织200多人次到南师附中、金陵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名校取经,开阔教师眼界,提升教师水平。为了提高每位教师的业务能力,每学期初,领导率先垂范,开设示范课,优秀教师开设公开课,青年教师经常上汇报课,定期举行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让有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建立了业务考核制,专业培训制,互帮互学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考试,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一名教授级特级教师,3名市名教师,75名市县学科带头人、130名市县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公开发表论文2000多篇,立项并结题了8国家级课题,20个省市级课题,正是这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创造了致远辉煌的教育教学业绩。

春雨润物细无声

学校教育重在育人,育人重在育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时代的使命,更是致远中学的首要任务。学校着力培养“道德高尚,身心两健,举止文明,谈吐高雅,素质全面,能力过硬”的学生,培养“敢用铁肩担道义”的大写的“人”!

春风化红雨,润物细无声,学校采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触动灵魂,利于乡土资源杨树,确立了“杨树精神”德育特色,努力培养学生“质朴刚健,蓬勃向上”的杨树精神。组织学生参加杨树节会,参观杨树博物馆,创办校刊《杨树》。利用每周一和重大纪念日举行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新生入学军训、到军营感受生活,既了解国防知识,又学习了军人坚毅、勇敢;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让学

生懂法、守法,敬畏生命,关爱生命。

主题班会是德育的主阵地,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已设计、形式各样,丰富多彩。每年一届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精彩纷呈,盛况空前。致远中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了“心语家园”,开设了健康讲座,请团中央“知心姐姐”演讲团作报告,解决新时期学生的心理困惑。

学校教育学生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儿女,在社会做好公民。实施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公德教育。把勤奋学习与遵守纪律相连,追求进步与道德反思相连,德育阵地被搬到街道、村头、工厂、社区。为此,致远中学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市“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单位”。

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夜放花千树。”怎样才能让学生开出智慧的花朵?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哪里?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用明天社会的需求规划今天的教育,就成为全体致远人不懈的追求。

教师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教学;学生实现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同学间的质疑问答,点燃了创新的火花。

致远中学开设奥赛辅导班,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专人辅导,赛绩喜人,仅2010年,就有8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自2004年以来,刘泽锐、伏星源、魏晨旭、吴迪、杨建伟等共有58人次获得省学科奥赛一等奖,此外还有268人次获省级二等奖。372多人次获三等奖,为此,学校成为泗阳县学科奥赛基地。由于奥赛成绩突出,江苏省2010年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工作会议于3月12日在我校召开。这是宿迁建市以来接待的省级最高级别的学科奥赛工作会议,是对我校奥赛成绩的充分肯定。

仅有知识的人是聪明的人,懂得审美的人才是高雅的人,致远中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除了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着重强化美术课、音乐课教学,定期举办师生书画展、手工艺品展,举办大合唱,十佳歌手大奖赛,激情五月晚会,元旦晚会,承办了县春节晚会,美术、音乐教师多人次在各类优课比赛中获奖,学生排练的舞蹈多次在省市获奖。

学校还强化英语特色,2002年5月,与徐州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成为徐师大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教师,指导外语教学。学校还先后聘请8名外籍教师,选派15名教师到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进修,现在,学校外语师资力量雄厚,有硕士研究生8名,在读教育硕士和研究生课程班毕业20多人。

英语教学成果显著,英语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同类学校,高考口语测试通过率为100%,在CCTV杯英语风采大赛中,07年至2010年三年间,张舒文、唐丽娜等12名同学相继获得省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高考英语成绩也在市内遥遥领先。

桐花万里丹山路

致远人秉承“厚德载物,行健致远”的校训,形成了“求真、求实、求精、求美” 的校风,“热忱、严谨、协作、高效”的教风、“静心、动脑、实践、创新”的学风,高歌猛进,开拓进取。

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由办学初期17个班1000多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230班 15000余名学生。管理呈现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学校管理人文化、班级管理班本化、后勤管理社会化”。

教育教学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建校十周年,为社会培养了20000多名合格毕业生,其中10000多名升入本科院校深造,06年胡玮玮、单晓东,08年丁棘,2011年陈小彤相继考取清华大学。05年刘泽锐获得县高考状元、市第二名。06年胡玮玮取得宿迁市高考状元,省第十名,单晓东获得市第二名。07年谢云龙获得县高考状元。09年魏健春获得市高考状元。学校成为省内外多家著名高校的生源基地。

成绩催生梦想,奋斗创造辉煌。学校第三个五年规划已经制定,那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领导班子亲和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塑造学校的个性魅力,形成学校的综合实力。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挥区域示范作用,致远教育集团已经组建,致远中学正朝着现代化、集团化、五星级、国际化强力迈进。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致远人正用清新稚嫩的歌喉,传唱高亢、激越、催人奋进的创业之歌。

大道中国解说词 篇2

一、绘画社会功能的转变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过程是随着其社会功能的转变而演变的, 不了解这个过程, 就不可能正确了解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古代绘画中, 人物画出现最早, 这也和当时赋予绘画的社会功能密切相关的, 其时作画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民知神奸”、“明劝戒, 著升沉”、“成教化, 助人伦”……强调绘画的教育与认识作用。所以从题材上大多表现忠臣、孝子、列女等等, 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等都是此类作品。这类题材的绘画需要鲜艳而强烈的色彩引人注目, 以有助于其目的的达到。唐以后, 随着山水、花鸟的兴起, 两者的教育与认识功能都逐渐退化, 而在感情的陶冶与情趣的追求方面形成特色, 使人们开始认识和重视绘画的审美功能与价值。因此, 当山水、花鸟取代人物成为中国古代绘画主流地位之时, “畅神、悦情、快人意”就成为画家们追求表现的宗旨。正如清代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画家一丘一壑, 一草一木, 使望者息心, 览者动色, 乃为极构。”当然, 各人情趣各异, 有人喜欢浓艳, 有人喜欢淡雅, 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绘画用色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如五代黄荃与徐熙由于境遇不同, 形成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大风格与流派, 画法上, 黄荃是双勾中彩, 徐熙则为没骨淡彩, 一个是金碧辉煌, 一个则朴实无华, 体现了不同阶层美学观点上的分歧, 而正是这种分歧, 对以后中国绘画色彩的发展与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人画创作追求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 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 也不在技法上与工笔、写意一样有所区分。它有着自身的创作追求和评判标准,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具此四者, 乃能完善。”

“文人”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 一般意义上文人泛指“知书能文”之士。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作如下定义: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 就是文人, 或者说, 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 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渊博的学识修养, 他们绘画起初只是兼事, 不过把绘画当作抒发感情的手段, 甚或至于作为一种墨戏而已。这样, “不为物役, 不被法拘”, 以最简单的工具 (笔、墨、纸) , 最概括的语言 (黑、白、灰三色) , 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 就成为其创作中的必然的选择, 使绘画不但为了“悦目”, 更是为了“赏心”。正如苏东坡在评价文同画竹时所说“诗不能尽, 溢而为书, 变而为画”, 其实这也是苏东坡乃至历代文人画家的创作思想。元代倪云林也曾评论自己的绘画是“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尔”。

在色彩和水墨上, 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 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 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 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 而是把如何表现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 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 即摒弃华艳的形式, 追求真淳的内涵, 讲究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 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再加上中国传统哲学“无为”、“中庸”等观念的渗透, 清淡的水墨写意就成了最理想的表现方法, 完全符合文人所追求的“素雅”的艺术境界, 从而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用色强调清淡的趋向。

三、绘画材料与技法的发展

最早国画是绘在绢、绫、丝织物上的, 这类材料的特点适合勾描并施以重色。如唐代李思训的“大青绿山水”, 用勾勒法成形, 以大青绿着色, 并用罗青苦绿皴染, 最后用金色勾罩, 达到金碧辉煌的效果。这种技法和工笔重彩人物一样运用“勾填” (勾线填色, 线条不分粗细) 和“勾染” (以墨线为骨, 勾线后染色) 的基本画法。但当宣纸出现以后, 其特有的渗透性使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极度丰富起来, 写意画法得以发展。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创造了由淡入深, 先干后湿的多层画法流传至今。同时, 随着画家们对纸质材料性能的不断深入认识和掌握, 促使笔法在表现技巧上有了极大的发展, 如清代石涛《画语录》中就已记载斧劈皴、披麻皴、解索皴等十多种不同的皴法, 这么多皴法对画面内容的表达已经十分充分, 无需再借助于色彩。而且, 中国画颜料多为粉质材料, 过多过浓的色彩反而会削弱笔墨的表现效果, 明清时期的画论中也提出“盖青绿之色本厚, 而过用则皴法全无;赭黛之色本轻, 而滥设则墨光尽掩”的观点。

书画均起源于象形,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就已经提倡“书画同体”、“用笔同法”, 自元、明、清以来, 文人画家更是一直强调“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的表现技巧, 将书法中的笔墨技法融入绘画之中, 这样, 线条的变化 (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等) 就与墨色的变化 (干、湿、浓、淡、黑) 组合成既颜色单一又变化万千的笔墨形式, 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了最丰富的内涵。逐渐形成了以简笔、单色抒发情怀, 追求幽逸澹泊意境的价值取向。

纽约八大道的中国迁徙故事 篇3

20世纪70年代,纽约布鲁克林八大道居住着3万挪威人,被称为“小挪威”。至今街道上还保留着许多挪威人建造的住宅楼、医院、学校和公园,这些建筑惠及了后来移民到此的中国人。

自1986年第一家中国杂货店在八大道开张以来,相对廉价的租金和便捷的交通吸引着越来越多原本住在曼哈顿中国城的中国人搬迁至此,尤其是福建移民。他们多从事餐饮业,很多人从餐馆打杂、抓码(配菜)、炒锅(炒菜)一步步做起,凭借着勤劳和节俭,最终拥有一家自己的餐馆。

丘吉通道长上香,祈求一切平安。丘道长于1996年从家乡福州市独自一人来到纽约,做过餐馆,直到近些年餐馆竞争压力大,转回老本行,把自家的一个房间改造成寺庙“三清宫”,为来到这里求助的人祈福保平安。

丘道长家的门厅墙上挂着他与儿子在福州老家的照片。他和许多第一代华人移民一样,当年怀揣着改变自己和后代命运的“美国梦”来到纽约开疆拓土。人到中年,却踌躇于返乡和留下的两难中。

华人女孩Jennifer liu在自己的卧室中。她在福建老家度过童年,2008年来到了美国,从此之后就在八大道定居,现在在湾脊(Bay Ridge)上高中。在14~16岁的华人女孩中,身份认同往往很不一样,有的童年是在中国度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依然是中式的;有的出生成长一直在美国,对美国文化有更强烈的认同感。

元宵节时分,八大道举办新年晚会。来自向日葵舞蹈学校的小演员们在日落公园活动中心演出。

在日落公园的庆祝活动中,既有穿传统服饰的“洋”财神爷的节目,也有中文流行歌曲的演出。

新年最热闹的项目是新春醒狮大游行。2016年2月21日,12点左右,在八大道岔路口,人们在防护栏外等待着游行狂欢的开始。

舞龙舞狮是醒狮大游行中必不可少的传统表演。在纽约唐人街开设武馆“温馆”的温志明来自广东宝安,随后又自香港来到美国,教授功夫将近46年。今年他的弟子们为八大道居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表演。

其他族裔也加入到舞狮表演的队伍中。

大道中国解说词 篇4

【解说】

西方学者曾把中华文明视为早熟的文明。

这种早熟的中华文明如黄河长江,源远流长、海纳百川,给中华民族注入了一种特殊的力量,那就是:不管遇到多大的灾难、险阻和变故,民族在血浓于水的情感下终归会团结一致,国家在匹夫有责的召唤下终归会和谐统一,社会在共享太平的引领下终归会繁荣富强。

这就是中华民族强劲的内生动力——中国力量!

鸦片战争以来,正是这种中国力量,引导着这个东方大国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演绎“东方巨人”的奇迹: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脊梁,挺直了赳赳胸膛;中国人民的身躯,展现了健壮体魄。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绽放出时代光华,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东方醒狮”以豪迈的气概,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心齐,泰山移。

中国力量是厚积薄发的力量,是和平共处的力量,是和谐发展的力量。

【同期声】习近平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解说】

“来之与民,回之与民,与民同乐,与民同心。”

毋庸置疑,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论是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还是创新和完善社会制度,靠的都是人民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每个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也就拥有了个人梦想的广阔空间。

凝聚中国力量,基础是经济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发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迸发力量的生动体现,都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国人民大团结力量的生动体现,都是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

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字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字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字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阔,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越来越升华,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越来越清晰。

筑梦中国解说词一 篇5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30日 20:53 | 来源:共产党员网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举报/纠错 ]

【解说】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生动诠释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在参观过程中,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梦。

【习近平同期声】

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解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既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夙愿,也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第一集 风雨如磐

【解说】 南京静海寺,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之功而建的。名字取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然而,四百多年后,这座昭彰郑和海上赫赫功绩的所在,却见证了海上而来的屈辱。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后的1842年,清王朝代表被迫和英国侵略者在这里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列强侵略与压迫的屈辱历史。

也是从那时起,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儿女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将我们带回到历史时空之中,去感知一个民族的复兴轨迹。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同期声】

大家这边请。接下来,各位观众随我欣赏面前的这台织袜机。这台织袜机,是由英国莱斯特城的宾得利公司生产的,距今已经历史悠久了,但它依然能够使用,这在全球才不足三十台。

【解说】 这台机器制造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进入后期,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高速转动的机械,正在将世界版图迅速缩小。而在地球的另外一端,十八世纪末,占据着世界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三分之一,并在中西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的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垂涎欲滴的扩张目标。

从十九世纪初开始,无法用合法贸易打开中国市场的英国商人,开始了非法的鸦片贸易。短短三四十年间,中西贸易的天平迅速逆转,鸦片战争前四十年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大约有四十万箱,从中国掠走三亿至四亿银元,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鸦片流毒之深,让林则徐发出了“几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的哀叹。

【解说】 1839年6月,虎门外滩上的浓烟,飘荡二十三天。钦差大臣林则徐将收缴而来的近两万箱鸦片销毁,史称虎门销烟。一年之后,珠江口外的海面上,出现了四十艘英国军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中的这尊大炮,是历史的见证者。1841年2月26日,向虎门要塞发起总攻的英军割断拦江锁链,攻占几座炮台之后,全力向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所驻守的靖远炮台攻击。从正午到深夜,年近六旬的关天培,坚守其职,拒绝后撤,最终与四百多名将士壮烈殉国。这只是长达两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烈的一幕。

曾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尽管拥有八十万人的军队,面对着初来只有七千人,高峰时不过两万人的英军,屡战屡败,丧权辱国。

当战事未开之时,即使是号称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战前也乐观地相信,没有中国的茶叶大黄,外国人无以为生。当英军只用了三个月自珠江口打到天津之时,直隶总督琦善告知道光皇帝,山海关一带,本无存炮,只能从废弃仓库内拣出几尊“前明之物”,“蒸洗备用”。战前无备,战中无奈,岂能不败!

【解说】 面对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了对国家出路的艰难探索。

鸦片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主持虎门销烟,并力主抗英的林则徐,被罢官发配新疆伊犁。他特意将自己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交给了老朋友魏源。一年后,在《四洲志》基础上扩编而成的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在书中,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呼吁。然而,在那个时代,他的呐喊却像一片树叶飘落到大海,没有引起统治阶层的一丝涟漪。

【采访】 钱乘旦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如果说当时的清政府能够睁大眼睛看一下整个世界的变化的话,也许它可以采取一些更加积极的态度。可是,这二十年时间,基本上是被荒废的,也就是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引起清朝廷的高度重视。当然,当时的整个中国从上到下都没有意识到世界已经发生了那样巨大的变化。

【解说】 1850年,二十岁的爱新觉罗•奕詝登上皇位,他就是咸丰皇帝。在文武大臣的万岁声中,清王朝腐败日深,天灾连年,民生维艰。咸丰登基未满一年,1851年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咸丰皇帝不会想到,终其一朝,他也没能看到太平军的灭亡。太平天国运动历时十四年,影响波及十八省。其规模之大,发展之快,斗争威力之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就在金田起义爆发的同一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伦敦海德公园为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来自世界二十五个国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聚集在一起,欣赏着一万多种工业进步的成果。当天晚上,四十二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们英国历史上最隆重的日子,最美丽、最堂皇的日子。”当时,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最富裕的国家。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普鲁士等国也奋起直追。落后就要挨打。

【解说】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历经一百五十年修建而成,荟萃了世界园林艺术的精华,却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三天三夜的大火。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焚毁了清王朝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烙上了深深的伤痕,也惊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

内外交困之下,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王朝主导的自救开始了,史称“洋务运动”。它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

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洋务运动”一时风生水起。但这场自强求富运动终究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二十余年之后,清王朝的中兴之梦终于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破灭了。

【解说】 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内,保存着从海中打捞的北洋水师济远舰双主炮,每座竟重达二十吨。这支清王朝洋务派举全国之力打造,号称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被视作是“洋务运动”的得意之作,曾寄托着国人御敌海上的自强希望。可它最终留给历史的,却是无限的悲凉和愤恨。

1894年9月17日,历时五个小时的海战之后,北洋水师损失惨重,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随后,日本进攻中国辽东,并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1895年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了。

【解说】 甲午战争当年秋天,二十八岁的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拟订的《兴中会章程》中写道:“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振兴中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了这样的民族心声。

甲午战争一年后,曾留学英国的严复,发表《救亡决论》,提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为中国人敲响了变法图存的警钟。

《马关条约》签署一年后,谭嗣同写下了“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喊出了中国人的悲怆和忧愤。

【解说】 此时的世界,一个群雄逐鹿的帝国主义时代已经来临。甲午战争进一步暴露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中国的贫弱无助,助长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觊觎之心。中国,面临着随时被帝国主义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机。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同期声】

甲午战争之后,积贫积弱的中国面临着任人宰割的凄惨境地。这时,康有为大声疾呼,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

【解说】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如笼中之鸟,牢中之囚;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这段痛彻心扉的话,来自康有为。力主变法的他认为,在所有的政体之中,只有君主立宪才是“救国之大经”,专制政体不能生存于当今世界是大势所趋。

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就要改变祖宗成法,学习西方的各种制度。按照这样的逻辑,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维新运动开始了。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宣布变法。改革行政机构,编制国家预算,发展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等„„但是仅仅一百零三天后,这些新政就因为触动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利益而被断然制止。1898年那个烦闷的夏天,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人们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幻想。

【解说】 二十世纪的帷幕拉开了,但它给中国带来的却是无尽的黑暗。

1900年前后,中国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为镇压义和团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1900年,英、美、日、俄、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巍峨的紫禁城太和殿中,中国清王朝皇帝的龙椅,成了侵略者摄影留念的道具。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战后所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不平等条约体系完整化。中国,已经完全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采访】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辛丑条约》给中国的打击是最深重的。《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捆住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和东西方各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严格说起来,大约有四百多个。这四百多个条约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的首都几次被西方的武装力量所占领,这是近代中国最痛苦的一个时期。

【解说】 尽管清王朝进行了最后的挣扎,不得已开始进行一系列所谓新政。但它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早就没有了信用,这些新政也无法阻止革命火种的传播。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仁人志士开始救亡图存的新的努力。

“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一篇篇檄文,在二十世纪初,喊出了新的时代主题。与其它探索不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只有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

【解说】 这是位于广州市先烈路的一座墓园。这里安眠着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牺牲的七十二位年轻的革命党人。“夫男儿在世,若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这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声洞在广州起义前写给父亲的绝笔信。明知必败、必死仍然起义,这是属于一代人的青春之歌,也是属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之魂。

恰如孙中山所言,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半年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不到三天,武汉三镇光复。不到一个月,全国十三个省宣布独立。八十三天后,中华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暗夜中的长空。它是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变革。但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它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势力支持下,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解说】 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国仍旧没找到那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历史悲剧有力地证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是不可能推翻封建制度的;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辛亥革命成果的被窃取证明,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同样是不能挽救中国的。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篇6

天一放晴,姚贵文就把竹匾搬到天台上。这些豆腐球是他和妻子几天的劳动成果。有些豆腐已经略显微黄,但这种程度的改变远远不够,姚贵文还要再耐心等待几天。干瘪坚硬以及黑褐色的表皮,才是成熟的标志,这种变化来自于自然发酵。

一盆烧得恰到好处的炭火,是姚贵文下午工作的关键。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在12间,一度是中国西南的重镇。如今时间已经让炫目的荣耀褪色,和云南的许多小城一样,建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炭火的热力让坚硬的豆腐迅速膨胀,建水人很会享用这种由风干和发酵打造出的特殊味道。蘸豆腐的调料各有不同,但是对姚贵文来说,豆腐本身的质地才是最重要的。河谷地区的温暖很容易让豆腐发酵,而适度的干燥又让它们不至于腐败,对于风、水、阳光和豆腐之间的微妙关系,姚贵文比任何人都要敏感。

在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罕见的3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做豆腐的各个环节都和水密不可分,大板井水是天然的软水,甘甜并且富含矿物质,周围的豆腐坊因此受益。虽然远离大板井,但是姚贵文的豆腐也用大板水。因为建水有专门的送水人,尽管自来水是现代生活的标志,可建水人依旧偏爱井水。拥有128口水井的建水人很懂得水,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大道中国解说词 篇7

继中央电视台于2012年推出的大型原创中华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神州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和好评之后, 央视又于今年4月推出《舌尖上的中国2》 (又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以下简称《舌尖2》) 共分8集, 前七集依次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三餐》, 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 每集50分钟。

《舌尖2》除继续延续第一季的主题, 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外, 还借助精美、感悟力极强、富含细节美的解说词将触角更多地延伸到了中国家庭里的一张张特色餐桌从而带领观众去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 展现中国人对家庭亲情的核心价值观, 用浓郁的中国人情美感染观众。

一、解说词细节与纪录片的视觉呈现

(一) 深入挖掘采访

解说词所要表现的细节, 通常不是拍摄现场的直观形象, 而是需要记者在深入采访中挖掘出来的。深入采访是相当辛苦、艰巨的工作, 《舌尖2》共涉及300余种美食, 拍摄了150多个人物;为了寻找和挖掘这些“健康真实日常解馋”的神州美食, 导演们除恶补各类美食知识外, 还深入各地县实际调查了解采风挖掘, 以《舌尖2脚步》中讲述的四川乐山的一对养蜂夫妻故事为例, 导演为获得第一手资料, 一路跟踪采访:从乐山到秦岭, 再到甘肃山丹牧场, 前后跨越6个月, 与夫妇俩一起风餐露宿, 甚至坐在卡车车斗上行程2000多公里。“这种游牧式的养蜂方式我小时候见过, 那时候就在想他们从哪儿来, 将要到哪儿去?看起来比较有哲学的意思, 现在有机会把这个事情拍出来, 通过食物展现出来, 其实也是一种思考个体命运的方法”, 在深入挖掘采访中导演们也都有了更新的构思和更全面更有高度的思考;这在《脚步》开篇的解说词中也一展无遗:“不管是否情愿, 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 停在哪里, 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 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 到人生命运的流转, 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油菜刚刚开花, 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老谭是职业养蜂人, 20多年来, 依靠这份工作, 他养育了一双儿女。每年清明, 老谭都要和妻子吴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于是, 观众随着镜头的脚步一起翻山越岭, “一昼夜, 蜂箱已在500公里外的秦岭。花的味道决定蜂蜜的味道, 地区不同, 味道也完全不同, 这正是蜂蜜作为美食的神奇之处。”镜头随后定格在了这对憨厚勤劳的夫妇异常忙碌异常满足的画面上:“20多年, 风雨劳顿, 之所以不觉得孤单, 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 相濡以沫的, 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显然, 修炼好采访这门基本功, 才能诞生饱含细节的解说词。

(二) 明确采访目的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要善于从大量的素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报道价值的事实, 从中传播有用的信息, 体现节目的精神和主题。

《心传》讲述的是中国厨艺的口传心授, 出场的人物既有知名大厨, 也有普通的挂面师傅。导演为了拍摄本帮菜大师李伯荣技艺高超的“扣三丝”, 曾连续工作了27个小时。导演从众多美食中挖掘到的这道菜属于典型的《舌尖》风格———“健康、真实、日常、解馋”:价格不高仅60元, 食材也普通实用;而且这道菜特别考验一个厨师的刀工, 三种食材鸡脯丝、火腿丝和笋丝质地不同, 厨师要把这三种质地不同的食材都切成0.5毫米粗细, 真是需要非常精湛的刀功———“刀功, 中式烹饪的核心技艺, 代表一个厨师的功力…极致刀功如同高深武术, 只有手上功夫练到纯熟无比, 运刀才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导演为了拍摄精彩的刀功环节, 不惜连续工作27个小时, “火腿、鸡脯、冬笋, 三种极鲜的食材, 先劈薄片, 再切成直径不到0.5毫米的细丝…蒸制过程中, 三种味型同时释放, 融为一体。”因此, 深入采访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全面撒网, 而是要发掘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实并组织串连起来, 为揭示本质的细节服务。

(三) 记者对视听形象要有敏锐反应

对视听形象要有敏锐反应, 不仅仅局限于要迅速意识到某件事、某个人在直观形象和听觉语言上如何处理, 更重要的是在采访和拍摄中要有敏锐独特的视角和发现, 并准确地判断出将采访到的细节用什么形式进行表现且及时诉诸于视听形象。

《舌尖2》的记者导演们足迹遍及神州大地, 曾有导演拍了大量的素食, 如青菜怎么怎么炒, 一看就是有钱人家的东西, 而且看着就不是很好吃, 当然也没法入选“舌尖”;而很具代表性的《脚步》中的清炖跳跳鱼片段, 则通过捕捉一个普通父亲亲自为女儿捉跳跳鱼的细节揭示“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二、解说词的细节展现分类

由解说词表现的细节通常包括事件细节、情感细节、环境细节、动作细节等。

事件细节一般是叙述一件事, 而这件事与节目中上下左右的内容都必须有关联, 对片中的人或事情都有直接地影响或干预。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舌尖2》中事件细节的表现。《脚步》中介绍贵州苗族鱼酱炖稻花鱼时, 镜头画面先是多次拍到苗族留守儿童李建英期盼父母从外乡打工短暂归来的兴奋表情以及父母挑着行李走在归家的溪边路上的情景, 并适时配以解说词:“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 苗族女孩李建英等待着一个幸福时刻。这是半年来父母第一次回家, 现在, 流水线旁的打工妹重新变回苗族母亲。正值稻花盛开, 来不及休息, 余高里准备给全家制作腌鱼。”“吃腌鱼首先要做甜米, 糯米淘洗干净, 上灶蒸, 等糯米熟透, 加酒曲发酵。鲤鱼吃饱了稻花, 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是捕获食材, 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户外的亲子游戏。”此时画面切换到母亲终于捉到鱼并开始烹饪;导演在采访中了解到留守儿童迫切期盼和父母短暂相聚这个感人细节后, 立即进行了大量有目的的再采访, 并将其应用在片子中, 显得具体、直观, 并增强了主题深度:“从形态到内容, 从神到形...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 追根溯源, 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在这个事件中, 还包含了感人至深的情感细节:在外打工的余高里夫妇此次回乡, 只能与家人团聚半个月的时间。“半个月也是制作鱼酱的周期, ...苗家最骄傲的调味品就是这样炼成的。一勺鱼酱, 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 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中国农村, 6100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的陪伴, 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 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李建英和哥哥给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清晨5点, 分别的时刻到了。”从百感交集的晚餐到清晨的送别, 女孩眼里噙满了泪花, 表现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不舍和无奈, 这个情感细节就写活了这个现象, 也写活了鱼酱炖稻花鱼, 真正是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无论脚步走多远, 在人的脑海中, 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 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 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同样精炼的环境细节描写能让观众深入了解当时当地的状况和气氛, 加强对片中内容的理解。如《脚步》中介绍高空采蜜开篇就是必要的环境细节描写, 让观众身临其境:“西藏林芝, 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 植物正在疯长, 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 一个月后, 它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峡谷到雪山, 7000米的海拔高差, 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形象具体的环境细节描述也突出了白马要攀爬到高处采蜜作为送给家人的珍贵礼物的难度, 更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注意力和好奇心。

然而动作细节用解说词表现, 已不单是强调动作发生时的动感和气势本身, 而是通过对某个动作的描写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传达某种感情色彩, 传达某种意味。当时白马惊险攀爬的全过程的画面, 配以精彩的动作细节描写:“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 从现在起, 这跟藤条关系性命, 看起来进展不错, 1个小时过后, 白马爬了很高, 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父亲放心不下, 匆匆赶来。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 速度明显慢了下来。3个小时过后, 白马接近树冠, 现在, 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 并且没有任何保护, 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 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 迫使蜜蜂放弃抵抗, 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 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动作细节之后的结尾也更有了某种抒情的含义:“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 甜食非常难得, 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三、善用解说词凸显纪录片的细节魅力

《舌尖2》热播后, 马上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们总是会津津热道片中的某些细节, 而往往是这些引人注意的细节把观众对片子的印象由局部、片段、零散而引向整体,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当然, 细节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纯粹画面语言组成的细节;二是单项听觉语言完成的细节;三是由视听复合语言完成的细节。

解说词所表达的细节, 无论字多字少, 无论是一段话, 还是一句话, 只要处理得好, 总是有魅力的。当然对表达细节来讲, 视听复合语言是最完美的方式;当画面和解说词相辅相成时, 呈现的就是最佳的传播状态;光画面本身有局限性, 许多失去的细节必须用文字来补足, 但过多的解说叙述也会让人反感;因此, 在对待细节问题上, 视听复合语言同时具有画面的优势和文字的吸引力。如《家常》中的提琴女孩钟爱的红烧肉的故事:“子钰学琴, 为求学去过武汉, 到过北京, 被上海的学校录取后, 母亲辞去工作全职陪读, 她们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负担。...正是长身体的阶段, 加上每天8小时站立拉琴, 母亲需要及时给女儿补充能量。肉类富含脂肪, 转化成身体所需的热量, 是等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两倍。”画面自然地从勤奋拉琴的女孩切换至母亲翻炒五花肉:“上好的带皮五花肉, 一定要肥瘦相间, 这门手艺是子钰母亲来上海后跟邻居学的...猪肉、酱油, 常见易得, 烹饪不需要高深技巧, 只需付出时间和耐心, 这让红烧肉成为中国家常菜的经典。”“火候的老嫩, 味道的浓淡, 各家各户, 千变万化。相对于技巧, 倾注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上海红烧肉, 河南抻面, 还有柏辽兹, 这是妈妈独创的搭配。”这段细节的处理, 前后呼应, 解说画面浑然一体, 观众不仅看到了女孩艰辛的音乐求学路, 也由家常美味红烧肉感受到默默付出的母亲的伟大。“如同传授母语, 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的记忆中, 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 即使走得再远, 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 家的方向。”这类细节在节目中穿针引线, 加深了观众的视听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解说词所表达的细节与画面有机结合, 也就是视听语言共同配合完成细节处理, 这就是最佳的效果, 也可以说电视“味”最足、最浓、最地道!无论记者在深入采访中遇到哪一类细节处理, 都要掌握好分寸, 要有的放矢, 让细节充分发挥魅力, 丰富形象语言, 真正起到自己的作用。

《舌尖2》作为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以其一贯注重细节魅力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如行云流水的旁白与画面为观众们缔造出了最佳视听语言, 诠释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这些在让观众倍感亲切的同时, 也让数亿中国人口水和眼泪齐飞, 屡创收视新高!

因此, 文化纪录片在前期构思准备、制作拍摄时完全可以灵活借鉴参考《舌尖2》的“满分作文”解说词特色:善用解说词细节实现纪录片的视觉呈现、善用解说词的细节展现不同分类以及善用解说词凸显纪录片的细节魅力等, 如此才能充分发挥视听复合语言的作用, 提高电视纪录片创作质量和水平, 让国产纪录片更上一层楼!

摘要:细节直接影响到作品内容的整体表现, 因此是电视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 而细节的充分展现需要依托解说词的帮助, 通常包括事件细节、情感细节、环境细节、动作细节等;解说词所表达的细节与画面有机结合, 也就是视听语言共同配合完成细节处理, 这就是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细节,解说词,魅力,视听复合语言

参考文献

[1] .温化平.电视节目解说词写作[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0:172-179.

[2] .叶家铮.电视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118.

中国航天走在自主创新的大道上 篇8

“神六”再次印证“自主创新”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了新的、重要的一步,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印证了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神六”与“神五”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任务的不同,由一人一天变成两人五天。火箭和飞船两个系统科研人员在“神五”的基础上,继续攻克多项载人航天技术难关,第一次进行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同时考核了载人航天空间环境控制技术、多人多天航天生命保障技术、火箭飞船飞行过程中信息获取与传输技术、航天员和飞船之间的系统匹配性和运动协调性技术等多种技术。

此次载人航天飞行,火箭与飞船的状态与“神五”时有所不同,为了任务需要和提高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进行了较大改进和提高。如火箭进一步改善了振动环境,以及图像测量实时处理系统;飞船取消了附加段,优化了全船的配置和自身的结构。

星箭比翼齐飞亮点多

2005年4月12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长征三号乙火箭高擎亚太六号卫星升空。这一挺举,又在中国航天史上画了一个惊叹号——中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终于打破六年的沉寂,创下重返国际市场的“开门红”。

中国卫星整星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2005年7月,中国向尼日利亚出口的尼日利亚一号通信卫星项目在北京通过初步设计评审;11月,集团公司所属长城公司与委内瑞拉科技部签署了委内瑞拉卫星一号通信卫星项目合同。11月,长城公司又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签署了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中星九号卫星的发射服务合同。

上一篇:小学生四年级作文:快乐的回忆下一篇:胖大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