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的句子解析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看云识天气的句子解析(共10篇)

看云识天气的句子解析 篇1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 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点 评

看云识天气的句子解析 篇2

《看云识天气》选自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讲解天气知识的科普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有些说明文略显枯燥无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此要选择像《看云识天气》这样富有趣味的科普文,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有助于学生体会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观察思索的习惯。学生首次学习说明文,不能够给学生留下说明文枯燥无味的印象。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方面发挥作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关注自然,与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认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领略科学世界的神奇奥秘和无穷魅力,同时又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阅读情趣。

二、教材的结构分析

《看云识天气》的结构层次分明,共分为两层:一怎样看云识天气即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二看云识天气的意义。第一层通过描述云的形态和光彩现象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形态:晴天、雨雪天、雷雨天,都会出现哪些云及云的特征;光彩现象:通过晕(日晕、月晕)、华(日华、月华)、虹(东虹、西虹)、霞(朝霞、晚霞)来推测天气。第二层指出,通过观察云识别天气变化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若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还要依靠天气预报。

三、教材的语言风格分析

语言生动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口语化的语言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如“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一句“都是很美丽的”就像是坐在读者身边讲述一个迷人的故事一样。“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运用“往往”“常常”避免了绝对化,更为符合自然规律,同时削弱了语气。

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将排比与比喻相结合,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大量使用四字成语,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且富有文学气息。“姿态万千”“乌云密布”“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形象地描绘了云的特点。

大量使用叠词叠字,如“轻轻”“朵朵”“来来去去”“严严实实”“丝丝缕缕”等,“白云朵朵”一个“朵朵”二字,把白云写得如此的可爱,此时的云有他独特的形状和重量,是一朵,而不是一片,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特征的作用。

谚语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生活化气息。“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用很少的字,简练却又准确的概括出了自然规律。

四、教材的主要知识点

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晴天时,云是一朵朵分散的,而雨雪将要来临时,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不是一朵一朵的分散开来,而是密密层层的布满。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对云的变化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的,从雨雪将要来临到已经来临,分别描绘云的特征。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阐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本课中就采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通过对比,表现出了天气的变化无常。

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说明文讲求科学、如实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以正确的知识。“往往”“常常”等词就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征。

五、教材的练习系统

《看云识天气》教学案例设计 篇3

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四单元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看云识天气》就是其中一篇,为讲读课文。

初一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文章的兴趣是有的,但由于是说明文,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如果把各种文体知识灌进去恐怕学生兴趣会打折。所以教学时必须激发兴趣,教学设计要生动活泼,这样以后在说明文的阅读训练时才比较容易展开。

针对这个问题,在第一课时的结构梳理过程中,我采用了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学生用不同的图示展示了自己对于结构的把握,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在第二课时的语言训练过程中,我采用了游戏式的语言训练方法,学生把自己当做一种云或者云的光彩,做自我介绍,收效显著。

【教学案例设计主题】

这是一篇生动的科普读物,介绍的知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文章生动有趣,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本案例试图探索以下几个问题:

1.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课堂教学。

2.探索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3.探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教学案例描述】

(一)“理清结构层次”案例设计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很容易得出文章结构是总分特点的结论,但是他们对于说明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关系的把握还很不到位。

首先我以第1段为例,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方法指导:①标出句序。②找准每句话的关键内容。③4句话之间有怎样的关联?④哪句话是全段的总括句?为什么?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总括句?这样环环相扣,学生准确地把握了第一段的结构以及内容。

然后训练学生对于全文的把握,提出“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告诉我们依据不同的云象来识别天气的方法?文中哪句话表明作者所说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学生觉得有困难,于是我提出可以交流也可以独立完成,学生把握住了“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抓住了句子里“还”这个字,老师引导,那么之前的介绍都属于云的哪一方面呢?学生认为是云的样子、形态,其实都可以。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接下来,老师追问“在介绍不同形态的云会有不同的天气这一问题时,能否将3段与4、5段的顺序调换一下?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这个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关注段落之间的关联,其实仍然是训练学生对层次的梳理,与前面的教学环节相扣。

最后我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学生对于文章层次的梳理再次提升,学生画出的图形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大方向就错了,连画带写,整个成了产品说明书,有的同学在画各种云,方向也是错误的,他不理解老师的问题,画思维导向图却画成了美丽的云朵,大部分学生用的是规范的图示,也有的同学用的不是常规的大括号,而是用云朵将符号代替,这样导图充满了生气。

最后老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好一些的思维导图,给学生一个正确导向。相信以后的教学中用到这样的方式时学生们会不再陌生,而且能把握得较好。

(二)“语言训练”案例设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生动的科普读物,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一些修辞,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言训练环节我用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课文中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学生示例: 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状,排列很匀称,我中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如果你远远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我就是高积云。

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程度是不同的,但他们都得到了训练,既筛选了信息又练习了表达。

【个人评析】

本案例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而是由学习主体的自主体验而发现的。教师的作用变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活动的促成者,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看云识天气 教案 篇4

一、导入文本

1.导入。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了解文章内容的窗户。从《看云识天气》这个标题,你能不能想到文章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科学知识?

请注意构成标题的五个字之间的关系,然后用“我想,也许会告诉我们……”的句式,说出自己的猜想,看谁说得又简洁又清楚。

2.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如:

我想,也许会告诉我们云的特点。

我想,也许会告诉我们认识天气的知识。

我想,也许会告诉我们怎么通过观察云来认识天气。

我想,也许会告诉我们云的变化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天气变化的某些规律。

3.用PPT向同学们展示天气的图片

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要注意突出“云”和“天气”、“看”和“识”的联系;明确标题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二、学习快速默读,初步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出声,不回看,努力扩大视觉广度。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2.为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共7个自然段。

3.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一个与《看云识天气》意思相同的一个句子,看谁找得既快又准确。(培养学生根据要求,有目的地选读、跳读的习惯和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个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l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意思相同的句子是:“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是第1段的总结句,是全文说明的中心,它突出了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也许有学生找出不同的句子,要引导学生根据读文,对其

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应是此句而不是彼句。)J

三、快速选读,概括段落要点,理清说明思路

1.师提问激思,为学生阅读交流张本:阅读要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了思路,看文章才不盲目。请大家用选读、跳读的方法,默读全文,看看围绕看云识天气这个中心,文章先说了什么,再说了什么,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有哪几个自然段?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

2.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看云识天气谚语 篇5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指春、夏时节,雨天的中午,云层裂开,太阳露一露脸,但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这表明本地正处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准静止锋附近气流升降强烈、多变。上升气流增强时,云层变厚,降雨增大;上升气流减弱时,云层变薄,降雨减小或停止;中午前后,太阳照射强烈,云层上部受热蒸发,或云层下面上升气流减弱,天顶处的云层就会裂开。随着太阳照射减弱,或云层下部上升气流加强,裂开的云层又重新聚拢变厚。因此,“太阳现一现”常预示继续阴雨。这句谚语和“太阳笑,淋破庙”“亮一亮,下一丈”等谚语类同。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鲤鱼斑是指透光高积云,产生这种云的气团性质稳定,到了晚上,一遇到下沉气流,云体便迅速消散,次日将是晴好天气。但是,如果云体好像细小的鱼鳞,则是卷积云,这种云多发生在低压槽前或台风外围,近期会刮风或下雨,所以又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的谚语。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这里所指的云,是低压区里的低云。低压是自西向东的(实际上往往是自西南向东北移动)。云往西,说明该地处于低压前部,本地将因低压移来而降雨;云往东,说明低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处于低压后部,天气即将转晴,转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阵风。

“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云钩指的是钩卷云的尾部,出现在高空,有时上端有小钩,也有排列成行的.。上端小钩所指,是高空风的方向,而高空风往往又与地面相联,所以根据云钩方向大体可测知风的来向。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是说早晨东南方向有黑云遮日,预示有雨。因为早晨吹暖湿的东南风,温度较本地空气为高,形成上冷下热,水汽易上升成云,再加上白天地面受热,空气对流上升,更促使云层抬高,水汽遇冷成水滴,从而可能使天气变为不风即雨的情况。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黄云多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所致,出现这种情况多降阵雨与冰雹。

“山戴帽,大雨到”:山戴帽是说气压低,空中水汽多在山顶形成云层。至于是否会降雨,一般要视情况而定,如云逐渐降低且加厚,降雨的可能性大,反之,云逐渐抬升变薄,下雨的可能性就小。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见到雾之后来了云,可能低气压要来临,是要下雨的兆头。反之,如云消雾起,表示低气压已过,晴朗天气即将来临。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指太阳从云层的空隙中照射下来,称“日射脚”,傍晚出现日射脚,说明对流作用强烈,预示有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晴。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6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资料要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抓关键句,理清结构,把握说明事物特征。

三、教学资料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一样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一样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所以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趣味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十分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向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1794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能够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之后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大家还明白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景?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整体感知

1、题目是《看云识天气》,那么云具有什么特点?云与天气是什么关系?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2、听课文录音

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答案,并给以分类。)

(课文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类下再各细分为四种,按云的光彩也可分为四种。)

3、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能够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文章第1段先概述不一样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终一段总结全文。

三、研读赏析

1、分主角朗读:写云的形态及光彩部分由12位男、女学生个别朗读,除外段落由其他学生齐读。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1)充分利用描述云彩的语言材料;

(2)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能够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很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约二千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约二千米较薄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高层云变得更厚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构成高在云山积云迅速构成高大云山更低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景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阳照在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四、体验反思

1、观看各种图片,请学生看图识云,并指出出现这种云的天气状况。

2、学习本文后,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看云识天气》同步练习 篇7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带点的字注音。

点缀()轻盈()绫纱()

冰雹()圆弧()谚语()

弥漫()晕圈()峰峦()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4)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3.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为()

①天空渐渐出现了一层薄云,②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③卷云聚集着,④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⑤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⑥天气就要转阴。⑦这种云叫卷层云。

A.⑤③④①②⑦⑥ B.⑤③①④⑦②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 D.⑤⑥①②③④⑦

4.辨析同义词含义,选择恰当词语。

(1)那最(轻快、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起伏)着。

(3)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楚、清晰)。

(4)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辨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5.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6.体会一下如果删去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它的意思和原意有什么不同?

(1)往往要下雨

(2)有时会带来冰雹

(3)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7.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你在课外搜集,并把搜集的佳句写在下面。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8.这段文字连用8个比喻来说明云的形态变化之多,它紧扣哪两个字来写的?

9.最后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用一句话回答。

10.在文中画出本段中心句。

11.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写一组排比、比喻的句子。

(二)木星:行星耶?恒星耶?

长期以来,在教科书和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木星都被认为是太阳这颗恒星的九大行星之一。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木星的部分特征与其他行星有很大的不同,而与恒星类似。

首先,木星的体积和质量都特别大。木星的质量为1.9×1027千克,比其他八大行星质量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多,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体积也大大超过另外八大行星体积的总和,是地球体积的1316倍。在九大行星之中,木星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在我国古代,木星被称为“岁星”,在西方国家里,人们则用罗马主神“Jupiter”的名字来称呼它。

第二,木星也有光环,且“子女众多”,现已发现木星有16颗卫星,它们的“个头”都不小。其中有4颗比九大行星之中的冥王星还大。科学家们在离木星最近的木卫一上面观测到了火山喷发现象,而且还怀疑木卫二和木卫三上可能存在生命。显然,木星和它的卫星系统本身就像一个小型的太阳系。

第三,木星早期演化理论和太阳起源理论十分相似。目前比较权威的看法是:木星是45亿年前,由一团与太阳成分相同的、炽热的原始对流气体星云形成的。科学家们已经肯定:木星大气层主要是由氢、氦、甲烷和氨等组成,其中氢占89.93%,这种组成也和太阳大气层的组成相当接近。

第四,木星能够自己发光,这是木星最主要的类恒星性特征。一般来说,行星本身是不能发射可见光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它们,是因为它们反射太阳光的缘故,其光的强度是不可能超过太阳光的。但是,科学家们实际测量到,木星释放出的热能是其从太阳处吸收的热能的2.7倍,这说明它内部肯定存在内热源,能像一般恒星那样发光。

那么,木星究竟是行星还是恒星呢?看来现在还难下定论。只能期待行星探测器收集到更多的资料,早日揭开木星的全部秘密。

12.这篇文章提出了木星“类恒星”的几点理由,全文采用了的结构。

13.本文认为木星类似于恒星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这一特征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是。

14.第2段中的“鹤立鸡群”与此段中的、两个副词相照应。

15.“木星也有光环,且子女众多”,此处的“子女”是指。

16.文章的2~5段都采用了、的说明方法。

(三)绿叶净化空气

①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园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绿树成阴,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精神舒畅。绿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②你知道,这一切好处,都是绿色植物带来的。可是,绿色植物又是怎样默默工作的呢?

③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都要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氧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变化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④原来,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约37亿公顷的森林和13亿多公顷的草地。绿叶的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它含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气。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⑤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1平方米草地每小时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个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是38克。

⑥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气,排出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因此,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面积的草地,可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这样的循环,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⑦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散发出的许多烟尘和毒气污染着环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废物等等。植物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香椿树、夹竹桃、柳杉、丁香、银杏、洋槐等树木的叶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顷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女贞、刺槐、桧柏的叶片,有比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紫藤、木槿有较好的抗氯和吸氯本领;樟树和悬铃木的叶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⑧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有挥发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等,都能杀菌。一亩松树,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两公斤杀菌素,它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和痢疾等病菌。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钟之内把细菌杀死。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钟之内就能把细菌歼灭。据法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测定,每立方米空气内的含菌量,百货商店里是400万个,林阴道是58万个,公园内是1000个,林区草地只有55个。因此,法国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达50%。

⑨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风沙弥漫的气流吹过森林,由于枝叶的滞留、吸附,含尘量可以大大减少。大片草地厚密的叶子,会自动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1公顷的山毛榉树,1年内吸附的粉尘多达68吨。

⑩自然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A.一般居室内约有25~450人,B.公园有170~1000个,C.城市街道有100~450个,D.在海滨、瀑布、山林等旅游、疗养胜地多达一两万个负氧离子。如果你所在的场所缺少负氧离子,时间久了就会头痛、恶心和精神不安,还容易患病。森林和田野负氧离子比较多,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变得均匀,血压下降,精力旺盛,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负氧离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美称:“空气维生素”。

11人们曾经这样说,绿地草坪是”大地之肺“,还把森林誉为“绿色的卫士”。可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城市绿地覆盖率还不大,需要大力展开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坪的活动。

12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让荒山变成花果山,让城市成为“花城”。少年朋友们,你在祖国未来的绿化蓝图中将做些什么?

(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7.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18.“植物又是大气的天然‘灭菌器’。”这句话可作为哪一段的中心句?放在何处合适?为什么?

19.第⑩段中标有A、B、C、D的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是,这样排的理由是。

20.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叶净化空气的?

21.人们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22.请你设计一句“保护绿地”的公益广告语。

(四)失落的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著名的巴比伦古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四千年前,勤劳聪明的苏美尔人就居住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灌溉,这里沃野千里,果树成林,神话中的伊甸园就是这块人间乐园的写照。苏美尔人在这块乐园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公元前四千年前,他们发明了犁,发明了用动物拖动的轮车,创造了各种精致的陶器。公元前三千年,他们不仅懂得了炼铜,而且会制造很硬的青铜合金。他们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和书籍——楔形文字和泥板书。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前,苏美尔人有了高度发达的数学,学会了圆面积和圆柱体的计算方法,知道了π的近似值,有了平方表、平方根表和立方表。他们还创立了发达的天文学,公元前二千年,已把一年定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对金星的运行也有了科学的观察。在各个领域,巴比伦文明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但是,文明的创造者们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过程中,不断砍伐两河流域山坡上的森林。王室砍伐参天大树,用来建造豪华的王宫;农民焚烧森林,开辟新的农田;牧人砍伐树枝和树叶,用来当做燃料与饲料。经过几千年的砍伐,青山变成了荒山,巴比伦文明失去了滋养文明的乳汁。湿润的气候逐渐干燥起来,雨水减少了,风沙增大了,土地裸露着,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沙丘在狂风的推动下不断向前,淹埋了一个个村庄,淹埋了一个个园林,当年美丽的花园、皇宫、街道、城墙,都成了沙漠底下的废墟。就这样,用几千年岁月创造的巴比伦文明永远消失了。

今天站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只见满眼枯黄,植被稀少。一旦下雨,千山万沟,浊流滚滚而下。如此贫瘠荒凉的地方,却曾经是孕育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

然而,在古代,黄土高原却披着美丽的绿装,那时森林连绵不断,《毛诗大雅》篇描述北山(今陕北高原南缘)上有芨、栵、柽、椐、柘、楛、榛等树木,可见当时森林欣欣向荣。据今人考证,秦汉时代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还有60~70%。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还说,北魏时山西黄土高原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翠柏烟峰,清泉灌顶”,可见当时的黄土高原景观是森林茂密,山清水秀。

绿色的黄土高原美丽富庶,孕育了中华民族古代的文明。据《资治通鉴》记载,直到唐代“自安远门(长安城门)二万二千里,闾阊相望,麻桑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摘自《关注家园》)

23.“在各个领域,巴比伦文明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一句中的“各个领域”具体指哪些领域?这些领域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领域指:①②③④

说明顺序:

24.“巴比伦文明失去了滋养文明的乳汁”,这里“失去”的主要是指。

25.第1段最后一句加点的“这样”所概括的内容有哪些?

26.面对“失落的文明”,请你提出一条拯救的措施。【参考答案】

一、略

2.(1)下定义(2)打比方(3)引用、作诠释(4)摹状貌

3.B 4.(1)轻盈(2)飘浮(3)清晰(4)识别

5.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6.如果去掉,话就说得绝对了,反而变得不准确了,因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是有一定限度的。

7.燕子低飞,蛇过道;盐坛出水,烟叶潮;大雨不久就来到。早上有雾,中午晒铺。

二、(一)8.万千。9.紧扣文题揭示中心。

10.第一句11.略

(二)12.总—分—总

13.木星能自己发光木星释放出的热能是其从太阳处吸收的热能的2.7倍,说明其内部存在内热源

14.特别大大15.木星的卫星

16.作比较列数字

(三)17.引出要说明的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8.第⑧段的开头。因为第⑧段中内容支撑该句内容,说明植物在灭菌方面的作用。

19.A、C、B、D这个顺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

20.①绿叶能吸收工业废气;②绿叶能杀灭病菌;③绿叶能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21.因为“肺”的作用要进行呼吸,而绿色植物每天能吸进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呼出人体必需的氧气,所以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

22.答案不惟一,“绿色是生命之源”等。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8

龙学燕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标教材自2001年以来,不断以来有人质疑入选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一文,认为此课不宜再选入,理由是:这篇自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入选到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今天看来显得相当陈旧;在以卫星预报天气情况已经完全取代看云识天气的传统落后方式的今天,文章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甚至有的认为这篇文章,把它放入地理教科书或者地理参考书中比较合适。这些乍看一下似乎有理由,其实仔细琢磨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且不说这篇文章现在仍然入选香港语文教材和内地人教版之外的语文教材中,难道本文真的没有让学生阅读学习的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理由之一是: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本文是朱泳燚先生参考有关资料写的,经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老一辈教材编辑专家反复修改,可谓是字字推敲,句句锤炼,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篇课文,几乎是一字不易。《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从语言文字和篇章结构来看,可以归入到经典课文系列。

理由二:这篇这文章是学生写作借鉴的好材料。近些年来,学生想象作文很时兴,而实用性文章教学则受到削弱,这使得学生的的写实用文的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在语文生活中,这种能力比想象作文的能力更为重要,它更能考查一个学生的语言功夫和写作水平。

理由三:这是文化的传承。看云识天气是劳动人民祖祖辈辈积累并流传下来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了,像现在的日本、韩国等,他们虽然物质生活很现代,但是他们的文化观念确实很传统的,《看云识天气》既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又是语言精华,也是文学的创作,更是文化的传承。

基于以上几点,我想好好上好这篇经典的课文。既然是一篇说明文,那么它注定比其他文体的文章要带上理性的色彩,鉴于学情(初一学生初次接触说明文,可以说是出于零基础的状态),为此我采用的是数学课上的教学模式。第一节课,我讲清“定理公式”—即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的几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第二节课,结合课文理解运用“定理公式”,我认为这样的话,能条例清晰地讲清楚说明文,这种模式比一边讲课文,一边讲说明文的知识更加系统有条理,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上的教学课是第二节课的内容,第一节课,我就给学生打下了基础,所以第二节的内容是结合说明文的知识具体去运用,我先让他们温故知新,然后才结合课文具体去运用,首先,由本文的结构“总-分-总”让学生判断本文整体采用的说明顺序,接下来是结合具体内容,找说明方法,同时我结合本单元的导学:科普文要求学生能迅速抓住主要信息,先让他们填写表格。然后用了一个“猜猜我是谁”的课堂活动环节,让学生回顾他们所填写的主要信息(本堂的精彩亮点),由于本班学生平时以已经习惯了课堂活动表演,所以课堂活动表演对孩子们还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本班早已设立了课堂活动的导演和副导演,教师尽管放手放心让他们去做,在说明文的课堂上给大家带来笑声,是平日训练有素的结果。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9

宝山二中 崔玉玲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本案例是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优美语句,并教会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做)贯穿课堂始终。从情境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创设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延伸,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重要思想。在出示教学目标后,给学生五分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提出的问题,然后采取抢答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下来,一节本来枯燥无味的说明文讲读课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出来,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只是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指导、激励和监考,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自我坚持、发现、改正的过程。

其次,本案例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即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即运用“互教”、“班教”、“导教”的方法,即以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有代表性和共性的问题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赏析本文语言的过程中,有许多理解能力不强的同学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分析,为了培养学生“结队学习”,“帮扶学习”的合作意识,我让小组成员采取了“同质对学、异质帮扶”的形式,也就是,同一水平的同学相互探讨,遇到疑难由小组优秀学生帮扶,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对于个性的或通过以上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回答。

再次,在练习环节里,本案例采用自练、互练、导练等方式,巩固学习效果。

先由学生自己编写练习题,自行检测,再由同组其它组员批阅,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然后又采取同组出题,异组答题的方式来检测其它组的学习效果。遇到文中的重点教师又适度点拨。这样以不同的方式来加强巩固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中,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教学机智,在引导学习这一课时,那天的天气也是变化无常,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天空一会睛,一会阴,一会细雨绵绵。我机智的抓住了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看云识天气”。看看孩子们因学有所用而绽开的笑脸,我开心极了。

这一节课,学生们的精采展示,让我收获了一份份喜悦,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

二、不足之处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

不好,说句心里话,如何看云识天气,做我老师的我都不能正确把握,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 ?我想如果能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这样就会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如果能让学生通过采访的形式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这节课会更生动。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如果能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这样就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还会开拓学生的视野。

除此之外这节课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比如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情境导入时间过长,时间分配不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使得预定内容没有结束。且设置问题放置太散,自己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没有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

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集体讨论也是导致时间不够的一个原因。

3、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形象生动的体现云的特点,由于本人对多媒体的运用不熟练,使得课堂使用不够流畅。

4、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如果能给予恰当的评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对评价制度的建立很有必要。

5、说明文教学中,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仍是一个重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突出重要性,对于说明方法的作用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的不透彻。

三、改进方法。

1、科学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突破传统教

育的时空局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使用的基本常识,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2、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开展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达到学生能“学以致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3、合理安排每节课的内容、时间,从45分钟里要质量。课上的45分钟很重要,只有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才能是课堂的效果提高。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过去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了,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如何将枯燥乏味的说明文教得生动有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掌握丰富的知识,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所以,做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要用自己的努力与信心来营造一个更适合孩子们成长的氛围。

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使我深刻的感受到,要想把学生教好、教会,仍需不断学习与完善自己。我会努力的。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篇10

2.学会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

3.通过学习懂得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4. 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1.了解科普文(说明文)及特点;

2. 通过学习懂得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学习运用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做p164 一、二、三 题 2、阅读课文

3、掌握p166—167 30个生词 4、作者简介:

朱泳燚 (yi)1959至今,已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5、 说明文(科普文)知识:

(1)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 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

2、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作用:有助于把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事理说得具体、明白。 (3) 列数字:用一些数字来进行说明的方法。

作用: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可以科学地、精确地说明事物。

(3)分类别: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

明。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使人容易领会,便于认识等。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作用:可以更好地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 (5)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做彼事物的方法。

作用:可以使陌生的变得熟悉,抽象的变得具体,深奥的变得浅显,也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 列图表: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帮助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

作用:加强直观性,使人一目了然,提高说明效果。

(7) 摹状貌: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 作用: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8)下定义: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使读者对事物有明确的概念。

(9)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

(10)引资料(文献资料;名人语录;诗词、谚语、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内容、目的不同,引用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增强说明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说明的权威性;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文章显得更富文采。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两者的模式大致是“……是……”,判断时看“是” 字前后的话能否调换,能调换,下定义;不能调换,是作诠释。

摹状貌,不是修辞,虽然也强调相似,但更多的是说明趋势,状态具有什么特征,无本体与喻体。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说明文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4)说明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5)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6)说明文的分类:

二、导入本课:

1、阅读课文听录音。

2、看视频。

3、熟悉讲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三、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悉课文填下表:

表一: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表二: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表三:读第六段,学习完成云的光彩简表:

上一篇:有关“七夕”的古诗词下一篇:自来水水表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