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k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学概论k(精选7篇)

旅游学概论k 篇1

——柯鹏程

旅游学: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封建社会旅行的特点

旅行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商务旅行仍居主导地位,但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有了一定发展(考察旅行、修学旅行、探亲旅行、宗教旅行)旅行的主体为中上层人物(皇帝、文人、官僚)农业经济为主,季节性特点使农民主观上缺乏对旅行度假的要求

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托马斯·库克组织第一次旅行活动的特点

广泛的公众参与性 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了这次活动,而且从始之终随团陪同照顾 参加者规模之大在当时是空前的 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托马斯·库克组织第二次旅行活动的特点

不再是业余活动,而是出于纯商业目的

以前组织的都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而这一次是在外过夜数天的长途游 活动前作了大量先期考察,以确定参观游览地点和廉价旅馆情况 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不仅本人担任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而且在沿途一些地方聘雇了地方导游

托马斯·库克组织的两次旅行活动的区别

组织工作性质不同:第一次是业余活动,第二次是商业行为

参加者目的不同:第一次是为了出席禁酒大会,第二次是为观光消遣

组织工作内容不同:第一次只负责组织和护送,第二次是安排和组织线路、担任全程陪同导游并雇用地方导游

现代旅游概念: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与世界的社会化旅游活动。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经济迅速发展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战后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政府对旅游业和旅游活动所采取的鼓励和支持态度 旅游目的地在景点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入 便利而廉价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和推广

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旅游:一个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停留期在一个特定时间之内,且旅行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从事某项活动从被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的活动

现代旅游活动的性质:现代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

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社会现象:人员交往 文化现象:文化交流 经济现象:供需关系 政治现象:促进了解

现代旅游的特点

人员的普及性 发展的持续性 地理的集中性 时间的季节性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区别

国内旅游的消费一般低于国际旅游

国内旅游者在旅游地区的逗留时间一般低于国际旅游

国内旅游一般很少存在语言障碍,而且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国内旅游消费只促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的重新分配,并不直接带来国家财富总量的增加

产生旅游活动季节性的原因

旅游目的地的气候条件对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利用产生影响 旅游目的地的气候条件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产生影响 旅游客源地闲暇时间的季节性 旅游客源地客源的社会构成

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旅游活动季节性的几个规律

如果客源国的旅游者中以来自社会上层的旅游者为主体,则该国出国旅游的季节性不强 如果客源地的旅游者中如果以公务或商务为目的的旅游者为主体,则该客源地外出旅游的季节性不强

如果客源地的客源数量大,而且以消遣为目的的旅游者为主体,则该客源地外出旅游的季节性会很强

经济发达国家国民外出旅游的季节性较弱

第三章 旅游者 旅行者类型

旅行者:到某一不是自己惯常的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的游客 游客

其它旅行者

旅游者(过夜游客)“一日游”游客:到某一不是自己惯常的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游客 不计入国内游客的国内旅行者

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以上领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无固定定居地的无业游民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经济收入,闲暇时间,家庭结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 主观因素:旅游动机及个人需要

旅游动机:促发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从事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需求层次理论

旅游动机的类型

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心理因素;文化水平;年龄;性别;微社会环境 第四章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凡是能够直接激发旅游者(包括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

旅游资源的特点

多样性与广域性;独特性与吸引力的定向性;可重复使用性与易损性;可创新性

旅游资源分类

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与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 潜在供给 现实供给 技术资源 文化景点 自然景点 娱乐运动 中国十大名胜(1985年)万里长城 桂林山水 杭州西湖 北京故宫 苏州园林 安徽黄山 长江三峡 台湾日月潭 避暑山庄 秦陵兵马俑

古潇湘八景

江天暮雪 山市晴岚 潇湘夜雨 烟寺晚钟 远浦归帆 渔村夕照 洞庭秋月平沙落雁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

使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实事求是 突出特色 注重效益 循序渐进 综合开发 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

可行性论证 提高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 建设旅游服务设施 景点及游览线路建设 形象宣传与市场营销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保护的途径

法律保护 政策保护 技术保护 社区保护

第五章 旅游业 旅 游 业

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旅游业的特点

综合性产业;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涉外政策较强的产业;敏感性产业

旅游业的构成(一)直接供应商:航空、饭店、地面运输、旅行社、餐馆、零售商店

支撑商:线路组织 旅游出版 饭店管理集团 旅游研究公司 签约洗衣店、食品供应商 发展组织:规划人员、政府机构、财团、房地产、教育培训

旅游业的构成(二)航空运输 水路运输 陆路运输 旅游接待 旅游吸引 旅游批发 旅游零售

旅 行 社

本条例所称旅行社,是指从事招徕、组织、接待旅游者等活动,为旅游者提供相关旅游服务,开展国内旅游业务、入境旅游业务或者出境旅游业务的企业法人。

旅行社分类

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 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

旅行社的作用

旅游活动的组织者 旅游供应商的产品销售渠道 旅游业的前锋

旅行社开展业务的主要方式

全包价旅游(综合包价旅游)小包价旅游 散客旅游 选择旅游 委托代办

饭 店

以全方位侍应服务为特点的不断现代化、专业化、高标准化的商业性综合住宿接待企业

旅游饭店

能够以夜为时间单位向旅游客人提供配有餐饮及相关服务的住宿设施,按不同习惯它也被称为宾馆、酒店、旅馆、旅社、宾舍、度假村、俱乐部、大厦、中心等。

饭店的作用

饭店为洽谈业务、举行会议、文化娱乐等活动提供场所和便利服务 饭店是旅游创汇和旅游收入的重要基地 饭店是地区发展和创造就业的重要促进者 饭店是旅游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连锁集团成员饭店的类型

集团拥有产权并自己经营 从开发商或其他饭店业主租来经营 代管经营 特许经营

饭店合作集团的类型

市场营销合作集团 物资采购合作集团 人员培训合作集团 预订系统合作集团 主要的旅行方式

旅游交通的构成 出发地至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至另一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至景区(点)景区(点)至另一景区(点)景区(点)内部 旅游目的地至出发地

方式:汽车交通 类型 航空 类型: 铁路交通 水运类型

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

旅行目的 运输价格 旅行距离 旅行偏好和经验

旅游景点

专为来访公众参观、游乐和增长知识(专用性)而设立和管理(可控性)的长久性休闲活动场所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旅游景区。

旅游产品的概念

总体旅游产品:旅游者从离家外出开始直至完成全程旅游活动并返回家中为止这一期间的全部旅行经历的总和

旅游产品的特点 无形性 不可转移性 不可储存性 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综合性 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是狭义的旅游产品,即旅游购物品,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购买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

旅游商品的类型:

旅游过程中的日用消费品 旅游纪念品 旅游地土特产 旅游地购买返回家中消费的物品

第六章 旅游组织

国家政府支持发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

政治动机:通过发展旅游业扩大外汇收入来源 社会发展动机: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国民就业机会 经济动机:通过发展旅游业缩小地区经济差别

保护环境和文化,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手段 需求管理手段

目的地的宣传和促销 为到访游客提供信息服务 通过控制价格去影响需求 控制游客进入量

供给管理手段

控制土地的用途 对建筑物行使管制 市场管制 实行特别征税

国家旅游组织

指一个国家中为国家政府所承认,负责管理全国旅游行政事务的组织(UNWTO)国家旅游组织的基本职能

负责制定国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海外促销 确定国家重点支持的旅游开发地区

并负责国家财政资助的旅游开发项目的审批、监督与控制 就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调 规定和控制旅游服务的质量标准和基本价格

旅游发展问题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和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 支持和参与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世界旅游日:1979年确定为9月27日(我生日)第七章 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概念

旅游市场通常用于指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即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

旅游市场划分的意义

有助于选择目标市场 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

影响旅游客流的主要因素

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 旅游产品价格和生活水平旅游对外宣传和促销 国家的旅游业发展政策 地区之间和地区之内的军事冲突 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稳定性

我国入境旅游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问题

1我国地处东亚,距欧美两个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输出地较远。2交通运输费用高 3观光和度假容易受经济危机和油价影响 4我国入境旅游面临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 5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

6我国旅游产品在特色和质量上尚存在问题

7旅游设施未达到国际化水准8旅游服务缺乏国际化人才

9接待散客条件不足10我国入境旅游在宣传和促销上仍然较为薄弱 11营销经费投入不足12营销各自为政,效果不好

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特点

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大 短程旅游所占比重较大 以观光游览为主 旅游活动开展以散客为主 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快,但消费水平仍较低 旅游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 农村旅游市场仍然不发达

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特点

市场潜力大 有组织、有计划、有控制地开展 分成高中低三种不同类型

人数比重较小,但次数较多 垄断性较强 旅游花费较高 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

第八章 旅游的影响

旅游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有助于货币回笼 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

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增加政府税收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可能引起旅游接待地物价上涨 可能引起产业结构不合理发生不利变化 过于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可能导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造成外汇储备的减少

第二节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提高人们的生活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和社区设施的改善 加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消极影响 不良的“示范效应” 干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 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商品化 第三节 旅游的环境影响 积极方面的直接影响:

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 使休闲和娱乐场所以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 使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等基础设施得以改善 使旅游接待区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

消极方面的直接影响

使当地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并使噪声增加

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阻塞,造成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

长期大量接待来访者,会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甚至其存在寿命受到威胁 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将加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及破坏 旅游接待设施的过度开发和建设,会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第四节 可持续旅游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指要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为目的,同时也要以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进行发展的能力为原则。

可持续发展内容

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旅游可持续发展

是指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学概论k 篇2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专业的入门课程, 也是旅游专业基础课, 被喻为旅游专业所有课程中的“宪法”。该课程涉及面广泛, 主要包括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旅游活动的三个要素: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影响;旅游市场;旅游组织等内容, 具有极高的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 《旅游学概论》与其他旅游专业课程的关系是“森林”与“树木”的关系, 其他专业课程都是对《旅游学概论》这一门课程某一方面内容的深入研究。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可以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基于《旅游学概论》的课程特点, 任课教师也面临着一个难题, 就是上课容易, 上好课难, 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汗水与智慧。

二、《旅游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以教师为中心, 注重教而非学, 教学效果不理想

课堂教学氛围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是课堂教学氛围沉闷, 教师在讲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 学生却在下面打瞌睡、玩手机、看杂书。其实这反映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什么, 学生就记什么。注重的是教师教什么, 而不是在教的过程中学生学什么, 结果往往是教师累得半死, 学生还厌学, 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二) 教学方法单一, 不研究学生, 不善于利用教材, 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单一讲授, 唱独角戏, 不能与学生互动, 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有的教师也试图采用案例教学, 但往往由于准备不足, 没有达到效果;有的教师也采用多媒体技术, 但只是把书面的教案复制在电脑上, 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结果与传统教学法一样, 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高职《旅游学概论》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 就是教师在给高职学生上课时, 没有做到根据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材、用材。要么完全沿用本科的章节内容, 抽象、与实践脱节, 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么对所使用的教材照本宣科, 没有做到根据教材的内容与脉络进行有效地选择, 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三、改进《旅游学概论》教学的措施

(一) 总体把握《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内容, 充分理解该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 高职学生也不同于本科学生, 但现在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却仍完全沿用本科院校的章节内容, 抽象高深, 与实践脱节, 完全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 因此高职的任课教师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高职的教育定位来总体地把握《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该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体系要有充分的理解。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旅游学概论》教材的查看, 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及对该课程的理解, 认为《旅游学概论》主要包括的内容有: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旅游活动的三个要素: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影响;旅游市场;旅游组织等, 这些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的, 而是相互联系、序列有致的。其中,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是关于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的基础知识;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的需求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组织是旅游的供给者, 需求与供给密不可分;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见这些内容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因此在教学中, 任课教师要从这些关系入手, 层层深入, 让学生能够把这些内容作为整体把握。

(二)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1.运用讲授法高效地传授新知。

讲授法主要是通过教师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情境, 叙述事实, 解释概念, 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讲授, 能简便、快捷、高效地传授新知。比如在“什么是旅游者”教学中, 可采用讲授法, 首先介绍旅游者的概念, 国外和国内对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的界定, 随后分析其特点, 然后举例说明, 加深理解。在运用讲授法的时候, 还应注意与启发法的结合, 就拿上例来说, 在把旅游者概念讲解清楚之后, 可以启发学生回答社会中的诸多行为者是不是旅游者, 比如异地求学的学生、外出务工的农民、流浪者、出差人员、到外地参加会议者等等。这样, 讲授就不再单单是学生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和师生的双向交流。

2.运用案例教学法, 实现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引用典型案例, 通过师生双方对某一特定的对象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 案例教学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

《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 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 为了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 通常会针对教学内容事先找些典型案例供讨论分析。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必须要求任课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般的, 笔者把案例分为两类:一类是课上主讲的案例, 这类案例往往要有知识性、典型性和趣味性;一类是讨论案例, 这类案例往往是提前布置给学生, 然后在课上由学生分析讨论, 最后笔者再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学期的尝试, 效果不错, 学生出勤率高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3.以教材内容为基础, 充实知识细节。

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本, 但也不能拘泥于教材, 而是要有所扩展。只有这样, 才能让课堂更生动, 教学内容更充实。上面已经提到《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 概括性强, 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 因此在教学中若能补充一些感性的知识, 学生学起来就会有趣一些。比如, 笔者在讲旅游资源时, 就找来一下景观图片放给学生看, 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让学生收集有关自己家乡旅游资源的资料互相介绍, 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就是可以做到声、光、影像等多种感官刺激的有机结合, 把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 丰富了教学内容, 形象化了教学内容, 生动了教学过程。比如, 上面提到的给学生放一些旅游景观、旅游资源的图片, 或放一些有关旅游知识的短片, 都会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个辅助性的教学手段, 笔者不主张整门课程都用多媒体, 尤其是把教案进行复制, 这样就会使任课教师丧失掉了最重要的教学魅力。

5.合理利用自学指导法, 做好学生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 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高职大专学制短, 课时压缩, 单靠课上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可以采用自学的方式来完成。但是运用自学指导法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 否则可能会造成学生“放羊”而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可以结合问题法, 也就是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问题, 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自学时间内完成, 可以以作业形式、上课提问方式来检查, 并把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三) 改变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成绩考核通常是在课程结束后通过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成绩, 这种考核方式有诸多的弊端。最主要的是会使学生不注意平时的学习, 到期末突击背诵, 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因此应该加强平时成绩的比例, 而平时成绩不是出勤成绩, 是平时学习的成绩, 比如自学成绩、回答问题成绩、课上讨论成绩、作业成绩等, 可以与期末考试成绩按照40%和60%的比例分配, 这样就会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学习, 知识掌握的更为牢固, 学习氛围也会提高。

总之, 《旅游学概论》在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该课程教学的探讨,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旅游学概论》是旅游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该专业学生入门的概论性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 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旅游学概论》的课程特点入手, 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改进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旅游学概论》,教学

参考文献

[1]程丽, 马佳.《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科技信息, 2007, (36) .

[2]邱伟萍.案例教学法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中国校外教育, 2008, (03) .

旅游学概论k 篇3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渐渐总结出一套用小窍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到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去的一种教学方法。以资共勉。也就是我校推进的“任动单”教学法。

任务单教学模式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一方面,学生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得以表现;另一方面,又丰富、发展着学生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学生在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引发、帮助、促进学生学习,在方法和技能上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开展合作一探究教学。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任务单教学法的运作模式,其实施步骤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步: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学习目标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是进行活动单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每节课的目标时,除了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外,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如果学习目标过高,学生无法实现,目标就形同虚设;如果太低,又很容易达到,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多大作用。所以,学习目标不仅要切实可行,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动一动,跳一跳,就能尝到摘果子的乐趣。这样的目标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总结提升、达标测试)

“自主学习”是活动的前提,“合作探究”是活动的主体,“成果展示”是活动的外显,“自我完善”是活动的提升。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学生的知识体系来看,也完全符合学习的逻辑思维。且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动脑、动手、动口之后再加以教师的点拔,对知识的掌握就更牢固。

下面以《旅游概论》第三章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第=节旅游资源的任务单为例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旅游资源第一课时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掌握旅游资源的定义,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二)课堂探究

任务一:概念导入

引言: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激励。旅游业发达国家都千方百计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它成为最具吸引为例的旅游对象,以招徕源源不断的旅游者,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旅游资源的概念。

任务二:举例分析

任何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都是形形色色,丰富而有特色的,例如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浙江古镇等等。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各地区的别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找出典型的例子,再加以分析归类,得出旅游资源的类型并用小黑板展示。

任务三:合作探究

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吸引性、变化性、垄断性和季节性。先认真阅读课本上的知识。然后组内合作探究。解决: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这四个特点?

任务四:拓展应用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的宝藏。敦煌研究院的一份报告中说:“近年来局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特别是人文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壁画病害发展非常迅猛。”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师曾对记者说: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毁灭。我们毕生所做的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的长久些。

1.敦煌莫高窟是属于旅游资源中的哪一类型?

2你还知道有关敦煌莫高窟的其他资料吗?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一、填空题

1旅游资源是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____和____。

2“黄山四绝”____云海、奇松、怪石和温泉属于____旅游资源,它为旅游者提供了自然美:中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____北京天坛,属于____旅游资源,它为旅游者提供了艺术美和社会美的审美情趣。另外,如今国外已将____和旅游地居民的热情友好态度列为另一粪“资源”。

3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分为____和____。

二、简答题

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季节性?

三、任务单教学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有合理的评价体系,或叫激励竞争机制才能真正的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

1.预习成果展示部分:全部组员完成预习活动加5分,根据成果展示的内容、书写加3—5分。

2.课堂活动部分:(1)积极讨论交流,小组加3分;(2)设疑,小组加2分;(3)答疑,小组加2分;(4)纠错,小组加2分;(5)竞答,小组加2分。

旅游学概论复习范围 篇4

1.我国大陆旅游业的主要海外客源市场可以划分为近程市场和远程市场。其中远程市场包括(北美市场)和西欧市场。

2.饭店集团分为两类,一类是饭店连锁集团,另一类是(饭店合作集团)

3.根据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4.美国旅游学教授麦金托什认为,旅游动机包括(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5.现代旅游活动具有四个主要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及中性)和(季节性)。

6.旅游活动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活动的中介体)。

7.基于内容属性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

8.现代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大众性)。

9.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直接目标是在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指导下,实现维护(旅游环境质量)与保证(游客质量)之间的均衡。

10.旅游业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23年(上海商业储存银行旅行部)的设立。11.基于访问目的的旅游者可分为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和(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12.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包括:(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旅游者停留天数)。

13.在我国,人们通常将(旅游饭店)、(旅行社)和交通运输业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14.“观国之光”一语出自《易经》,这便是“观光”一词的由来。15.现代旅游活动具有四个主要特点:(普及性)、规模发展的持续性、空间分布上的(地理集中性)和时间分布上的(季节性)。

16.旅游景点的条件或特点包括:(专用性)、长久性和(可控性)

17.我国于(1983)年加入世界旅游组织,成为该组织的第(106)个正式成员。选择题

1.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业的出现标志了(B)旅游业的诞生。A.古代

B.近代

C.现代

D.封建时代

2.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于(B)年成立,任务在于搞好政治接待。A.1949

B.1954 C.1975 D.1984 3.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往往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这成为旅游活动的(D)。A.综合性

B.普及性

C.群众性

D.季节性 4.(C)具有运载能力大,票价低廉,在乘客心目中安全性强的特点。A.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5.乔治•史蒂文森曾被称为(C)。

A.旅游之父

B.飞机之父

C.铁路之父

D.轮船之父 6.下列不属于直接旅游企业的是(D)。

A.旅行社

B.航空公司

C.饭店企业

D.娱乐企业

7.思想上谨小慎微,行动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喜欢在熟悉氛围中活动的旅游者属于旅客心理类型中的(A)。

A.自我中心型

B.近自我中心型

C.多中心型

D.近多中心型

8.旅游资源的特点不包括(D)

A.多样性

B.易损性

C.可创新性

D.廉价性 9.CNTA是(A)的简称。

A.中国旅游协会

B.中国国家旅游局

C.中国航空运输协会

D.中国饭店协会

10.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旅游业的三大支柱(B)。A.旅游饭店

B.旅游景点

C.旅行社

D.旅游交通

11.现代旅游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被用来作为教育、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形式和手段,这表明了现代旅游的(D)。

A.综合性

B.普及性

C.群众性

D.社会性

12.潜在旅游需求向现实旅游需求转化的基本条件是(A)

A.旅游动机的产生 B.外部环境的刺激

C.文化教育的普及 D.个人收入的增多 13.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逗留不足24小时的游客,成为(C)。A.国际旅游者

B.国内旅游者

C.游客 D.短程旅游者 14.中国最早的一家旅行社是(A)。

A.华侨服务社

B.中国旅行社

C.现代旅行社

D.青年旅行社 15.任何旅游地都会经历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旅游专用概念称其为旅游地的(B)A.生命周期

B.发展周期 C.历史周期 D.循环周期 16.(C)决定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规模极限。

A.旅游人数

B.旅游资源

C.旅游承载力

D.旅游环境 17.旅游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群体产品,其核心内容是(A)。A.服务

B.食宿

C.交通

D.景点

18.我国旅游业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人员构成不包括(D)。

A.外籍华人在内的外国人

B.旅居海外的华侨

C.港澳台同胞

D.移居国外的中国人 19.PATA是(B)的简称。

A.世界旅游组织

B.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

C.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D.国际旅馆协会 名词解释

1.旅游活动

旅游者往返于常住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或空间转移)活动和在目的地停留期间的访问活动

2.可支配收入

是指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中扣除全部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3.市场划分

也称旅游市场细分化,是指将一个整体市场按照消费者的某种或某些特点,分解或化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

4.国家旅游组织 是指一个国家中为国家政治所承认,负责管理全国旅游行政事务的组织 5.国内旅游

是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的旅游活动 6.旅游动机

是人们对认识到的旅游需要的表现形式

7.国际旅游组织 是指其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为多国利益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性旅游组织 8.旅游资源

凡是能够早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9.综合包旅价游

指旅行社经过事先计划,组织和编排旅游活动项目,向旅游大众推出的包揽一切有关服务工作的旅游形式。

简答:

1.简述饭店等级评定的主要考核内容。答:1)设施和设备 2)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 3)餐饮产品质量 4)客人的满意程度 5)外界的印象

2.简述旅游产品的特点。答:1)无形性 2)不可转移性 3)不可储存性

4)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5)综合性

3.简述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特点 答:1)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足 2)短程旅游所占比重大

3)旅游活动的开展形式以散客为主

4)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快,但消费水平仍显较低 4.简述饭店合作集团的类型。答:1)市场营销合作集团 2)物资采购合作集团 3)人员培训合作集团 4)预订系统合作组织

5.简述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答:1)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3)建设旅游上层设施

4)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

5)培训能够胜任专业水平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 6.简述旅游业的基本特点。答:1)综合性产业

2)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 3)涉外政策较强的产业 4)脆弱性产业

7.简述旅游资源的特点。答:1)多样性 2)吸引力的定性性 3)垄断性 4)易损性 5)可创新性 论述

1.作为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你认为应如何去管理和控制本企业的产品质量?

答:1)要使员工有做好工作的愿望。

旅游企业不仅要在招收新员工使注意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事业心,同时要不断加注对老员工的思想培训工作,培养和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愿望

2)要使员工有做好工作的本领。

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对于一线工作的服务人员来说,光有服务愿望和工作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服务的本领,既熟悉服务知识和熟练掌握服务技能

3)有做好服务工作的条件。

旅游服务时有关借助必要的设施和来提供的

4)要有严格的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规定健全的服务规范和动作章程,检查及奖惩制度等等

2.试析不同类型旅游者群体的需求特点。答:1)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

a.这种类型的旅游者在全部外出旅游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b.消遣型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很强

c.对旅游目的地和旅行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出发时间的选择方面,应有较大的程度的选择自由 d.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一般较长

e.由于资费的缘故,消遣型旅游者大都对价格较为敏感 2)差旅型旅游者的特点

a.他们在人数上相对较少,但是在出行次数上却较为频繁

b.由于他们出行是出于工作或业务的需要因而不受季节的影响或者说其出行没有季节性 c.他们对目的地的选择自由度较小,甚至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d.在对旅游服务的要求方面,他们较强调舒适和方便,因而消费水平较高 e.在价格方面不大敏感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的特点

他们在需要方面不同于前两个旅游者但同时又兼有前两类旅游者的某些特点。所以对这类旅游者的情况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难以一概而论 3.试析中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问题。

答:1)我国地处东亚,距欧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产生地较远 a.从欧美地区前来我国旅游的交通运输费用昂贵

b.距离主要客源国较远的旅游目的地最容易遭受经济危机和世界油价上涨的打击 2)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不少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激烈竞争

a.我国旅游业所处的区域性国际环境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这一区域内各旅游接待过所面对的国际客源市场有着惊人的共同性

b.这些竞争对手旅游业比我国旅游业起步早,在设施条件、服务质量、交通运输和产品价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面临着强有力的竞争 3)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质量尚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为:a.旅游设施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的不足或不便 b.清洁卫生条件差

c.旅行日程和交通安排变故多 d.接待散客旅游的条件不足

4)市场沟通和海外促销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最突出的问题包括:a.营销经费不足 b.营销和促销技术尚需改进和提高

4.请分析归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答: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具有影响作用主要是因为:

1)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以及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为特征的访问活动

2)现代旅游活动发展的规模之大已其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

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接触和文化交流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1)积极方面

a.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b.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 c.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d.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e.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的改善

2)消极方面

旅游学概论课程简介 篇5

课程编号:08010168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ourism)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学的基本概念、构成和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概

念及特点、旅游发展简史(古代、近代、现代)、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的概念及构成(旅行社、饭店、交通、组织)、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世界、中国)。教材: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徐飞雄主编,《旅游学概论》,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年。

申葆嘉主编,《旅游学原理》,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查理斯·R.戈尔德耐等著,贾秀海译,《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威廉·瑟厄波德主编,张广瑞等译,《全球旅游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苏勤著,《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保继刚,《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篇6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

(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

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众型模式

10、奖励旅游: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11、季节性:一年中各月份会呈现某些月份的接待量较大,某些月份较小这样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格局。人们外出旅游活动的时间分布上的这种不平衡。

12、社会旅游:对于工作收入较低的阶层,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家庭户主所隶属的其他组织提供补贴或资助的办法,以帮助他们能够参加到旅游或度假活动中来。

13、地理集中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空间分布上的这一不均衡的特点。

二、旅游活动类型划分的标准

1、地理范围(国际旅游、国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2、旅行距离(远程旅游《1000公里以外》、进程旅游《240公里以内》

3、组织形式(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4、旅游目的(消遣性[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探险旅游、特殊兴趣旅游]、事务性旅游[公务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家庭和个人事务旅游])

三、旅游活动的性质

(1)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社会文化性

四、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综合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五、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1旅行与逗留、2异地性、3暂时性、4非就业或移民性

六、旅游活动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中介体(旅游业)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

一、名词解释

1.惯常环境:属于一个人基本日常性事物经常前往且距其居住地点距离在160公里内的周边环境。

2.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3.可自由支配收入:亦称为可随意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

4.闲暇时间:指扣除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必须的附加工作时间、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和必须的社会劳动时间之后的剩余部分,表现为个人随意支配的时间。

5.旅游动机: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心理动因。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l

生理需要:食物、饮水、氧气等

l

安全需要:治安、稳定、秩序和受保护

l

爱的需要(社会需要):群体归属感、感情联系

l

受尊重的需要:自尊、声望、成功、成就

l

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潜能

二、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

l

个人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进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多中心型),一个人的心理类型距离中心型越近,外出旅游的可能性越大。

l

其他因素: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支付能力

四、实现个人旅游的客观条件

l

足够的支付能力(决定能否外出旅游、旅游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支付能力)

l

足够的闲暇时间

l

其他影响因素:身体状况、一个人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或家庭拖累情况

五、旅游者的类型

l

以出游的目的来分类: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和个人事务型旅行者

l

以地理范围来分:国内、国外

l

组织:团队、散客和自由行

l

等等

第四章•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2.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指那些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损耗过大或遭受毁坏的情况,可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人工再造的旅游资源。

3.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指那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保留至今并用作旅游资源的自然遗存和文化遗存。这类旅游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其损失将无法挽回。

4.可进入性: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

5.旅游基础设施:指那些其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旅游者提供或者来访的旅游者也必须依赖的设施。

6.旅游上层设施:指那些虽然也供当地居民使用,但其建造目的主要是供外来游客使用的接待服务设施。

7.旅游点的生命周期:一个旅游点从无到有、逐渐兴盛,然后逐渐衰落直至很少有人问津的过程。引起旅游资源生命周期的演进的根本原因是该旅游点的吸引能力的变化。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气候条件、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天然疗养条件)、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及有关场所、大型体育和文化盛事、主题公园)、社会旅游资源(经济建设成就、科技发展成就、社会发展成就)

2.其他分类(可再生不可再生、现实旅游资源与潜在旅游资源等)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多样性、吸引力的定向性、不可移动性、易损性、可创新性

四、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因素:固有质量、坐落地点

五、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必要性

1.对于潜在的旅游资源只有开发方能造就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环境

2.对于现实的旅游资源需要进行再生性的开发,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六、旅游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

1.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2.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3.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

七、开发工作的原则:

1.独特性(保持原始风貌、挖掘特有的旅游资源、努力反映当地文化文化特点)

2.讲求经济(服从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有计划开发、尽可能的使用当地的人工和技术力量)

3.注重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原则

第五章•旅游业

一、名词解释

1.旅游业: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直接旅游企业:有赖于旅游者的存在而生存的企业。

3.间接旅游企业:那些即使没有旅游者也将继续生存,但营业量会有所下降的企业

4.三支柱

旅行社:凡是经营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办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营利性企业。

5.交通客运

6.住宿

7.五部门

住宿接待

浏览场所经营

交通运输

旅行业务组织

目的地旅游组织

8.旅游批发经营商:经营批发业务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

9.旅游零售商:泛指所有主要经营零售业务的旅行社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旅游零售代理机构。

10.包价旅游:一种由旅行社经过事先计划、组织和编排活动项目,向旅游大众推出包揽一切有关服务工作的旅游形式。

11.旅游产品:目的地旅游业以及其中的各旅游企业也都有自己的产品。

12.旅游景点:任何一个可供旅游者或来访游客参观游览或开展其他休闲活动的场所。

二、旅游业的性质:旅游业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经济性的产业

三、旅游业的基本特点:综合性产业、劳动密集的服务性产业、涉外政策性较强的产业、脆弱性产业

四、包价旅游迅速普及的原因:安全、物美价廉

五、影响人们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运输价格、旅行距离、旅行目的、个人偏好于经验

六、旅游景点的特点:专用性、长久性、可控性、七、旅游产品的特点:无形性、不可转移性、不可储存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综合性

八、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

(1)

服务质量的两个方面:技术质量、功能质量

(2)

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

(3)

服务质量的体现:礼仪、殷勤程度、速度与效率

第六章•旅游组织

一、名词解释

1.国家旅游组织:为便利国家对旅游业的干预和有效地组织国家旅游政策的实施而设立的全国性的旅游组织。

2.国际旅游组织:狭义的含义指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为多国利益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性的国际旅游组织。

二、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国家旅游局与其他非政府旅游组织

三、主要的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WTO、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PTAA、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UFTAA、世界旅行协会WATA、国际旅馆协会IH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国际民航组织ICAO

第七章•旅游市场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市场: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即指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

2.市场细分:指将一个整体市场按照消费者的某种或某些特点分解或划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所划分出来的每一个消费者群也就是一个市场部分,通常称之为细分市场。

3.市场细分标准

l

地理因素

l

旅游消费的某些特点

第八章.旅游影响

l

经济影响

l

积极方面

1)

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

有助于货币回笼

3)

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

4)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

增加政府税收

6)

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7)

增加就业机会

l

消极方面

1)

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2)

有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合理的变化

3)

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季节性、旅游需求取决于客源地居民、来访游客的不确定性)

2、社会文化

l

积极方面

1)

提高国民素质

2)

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

3)

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

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5)

促进目的地生活环境的改善

l

消极方面

1)

不良的示范效应

2)

干扰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3)

当地文化被不正当的商品化

3、环境影响

l

积极影响

1)

目的地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得到保护

2)

户外休闲和娱乐场所以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

3)

使当地道路以及其他的交通设施的数量得以改观

4)

使旅游接待地区的坏境保护以及绿化等环境容貌改进工作得以重视和维持

l

消极方面

1)

环境污染

2)

人口密度增大

3)

历史遗迹遭受破坏

4)

生态环境破坏

5)

旅游设施建设缺乏规划,自然景观遭受破坏

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旅游概论》的教学设计探析 篇7

关键词:旅游概论,教学设计,评价,互动

1 职高学生学习实际的引发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职中学生的调查和了解, 按现时学业成就 (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的归因来分析, 可以将职业高中的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业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 这部分的比例比较小, 其中极少数人是高智商高情商, 大多数是智商中等, 情商较高, 表现为学习比较主动勤奋;第二类是学业表现一般, 这类学生的比例较大, 绝大多数人是智商和情商都处于中等水平, 大多数时间表现出“学习冷漠症”, 只有在临近考试或考证的时间表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一面;第三类是学业表现比较差, 这样的学生几乎每个班都有, 少的有2、3人, 多至6、7人, 这些人多数是高智商低情商, 少数是低智商低情商, 对学习表现出完全的放任或放弃状态。鉴于职中学生的上述情况,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当然, 如果按照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 我们也许会对这些学生感到极大的失望。根据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或许我们可以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下, 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而这一切首先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反思和重新设计上, 通过寻找学科知识与学生态度、兴趣、能力的契合点, 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 探索和尝试富有发展意义的教学新方法。在这个基础上, 采用发展性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 才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

2 《旅游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1) 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课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堂教学的改革, 采取多种形式、使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式已逐步走向课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形式、媒体的选择和编排既要切合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又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突破旧有教学方式的束缚,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尝试;另一方面要着重开发适合于课堂教学、交互性能好的教学课件, 尽量少用一些教材文字翻录式或习题集式的软件。“注意是知识的门户”,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 单一的讲授形式很难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没有兴趣就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在《旅游概论》的教学中, 笔者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课程。以“世界六大旅游区”为例, 笔者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个图文并茂、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课件, 并创新性地与学生分组制作的PowerPoint演示文件链接起来, 形成师生的互动。

(2) 以生为本,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只要把基本的知识原理解释清楚, 做到精讲、少讲, 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去发现知识, 主动学习。例如, 在《旅游商品》中, 课前笔者让学生分成四组预习, 并动手收集自己或家人朋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旅游购物品。学生在小组活动中, 有分有合, 分开收集资料, 合在一起汇总合整理资料、确定并筛选资料。课堂中, 学生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新课和完成课堂练习。通过小组教学, 在课堂中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机制, 并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精神。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分析《旅游概论》教材, 根据实际情况, 在严格遵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组教材

《旅游概论》是一门旅游基础课程, 有较多旅游的概念和条文, 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枯燥感和厌倦感, 学生在学习中常感到很难把握数量多而杂的概念。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教学, 往往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脱节和牵强, 课堂的前半段也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 教师在授课前, 认真备教材, 找准或创设适合于学科知识与职中生认知水平的“先行组织者”,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 就显得至为关键。在这个意义上,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的再学习和重组加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另外,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于本学科而言, 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 在从事旅游服务时, 如何真正了解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 了解各地的旅游资源, 从而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4 师生互动与及时反馈评价

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课程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 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 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 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而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学习是一种社会性行为, 知识是合作掌握、主动建构的。所以教学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 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传统讲授型的课堂组织形式虽然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却很难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注意采用师生互动的组织形式, 如小组讨论、师生对话、情景扮演等, 并把其与发展性学生评价结合起来。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改变以往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略过程性评价的弊端, 充分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 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并通生过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的评价手段, 让学在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参与进来, 让他们自主学习, 自主评价,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 在评价中综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以达到考评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

5 结语

教学设计与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对教材重组和加工的立足点是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而不是把握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教材重组加工的重点在于挖掘知识的结构, 进而将结构化后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 使之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息息相关。这种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 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和能力。在探索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践中, 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是密不可分的, 应该将教学设计与评价结合起来考虑, 在教学设计中滲透评价功能, 在教学评价中体现设计意念, 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 极大地推动了评价制度的改革。不过它也存在不少局限性, 如评价带有主观性、信度较低、评估费时费力等, 因此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参考文献

[1]佘伯川.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9) :49-50.

[2]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5) :123-124.

[3]常殿元, 李育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 (4) :1-3.

上一篇:朋友如水的作文下一篇:游戏公司考察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