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精选8篇)
“学案导学”是尝试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课前以教学目标、学生学情为依据设计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那么,如何设计学案,通过有效的导学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呢?下面呈现一份“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学案(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依案自学的方案),这一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明晰的思路。
“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方案设计
一、明确目标(默读并记住要点)体会正、反比例问题的产生和结构特征。能准确判断问题所涉及的两个相关量的比例关系,明确关系式,并用正、反比例的思路根据关系式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对应”、“不变”等数学思想并能在解决问题中灵活应用。
二、知识回忆 判断下列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写出关系式并判断)。
A 总页数一定,每本本子的页数和本数。
B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一定,植树人数和植树棵数。
C 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表中x与y的关系填表,并思考你是怎样算的。(表略。)
一、导学模式设计说明 明确目标:让学生在新授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探究方向,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制订学习目标,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低水平。各项目标的表述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外显可测,并引导学生认真默读,记住要点。知识回忆。任何新知的习得都是对原有知识同化和顺应的结果,因此,设计由旧转新的知识回忆环节,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起点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应用,正确判断实际问题中两种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是重点。为此,在知识回忆环节设计了三道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关系式再判断,这一写一判断是为列等式做准备的。自学思考。“学案导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即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决不代替。因此应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数学中的许多规定性的知识适合于意义接受性学习,通过有效的学案让学生自学,可以使老师少费口舌。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纳入方程解法的系统中,让学生仔细比较、理解,沟通二者的关系。为此设计了三张表格(四层意义):(1)通过选择填空渗透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2)加深对两种相关联量之间比例关系判断方法的理解。(3)沟通各种不同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体验到把握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使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多样。(4)渗透函数和对应思想。从现实看,使学生理解x与y的对应关系,为列等式做好准备;从长远看,为中学学习函数做些渗透。让学生边阅读(三张表)、边思考、边填空,学会解题思路和书写格式。通过三张表格的学习与思考,使学生领悟用比例解与用方程解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自主解答。把课本的例题作为“尝试题”让学生自己解答,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强化自学思路,巩固自学成果,并进行基础训练,在练习中内化,同时提供与同伴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可以收集学生自学、交流的信息,促进课堂生成,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指导点拨,帮助其达成目标。总结反思。在学生自学交流、理解各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总结,领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回忆建模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应该怎样思考。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对照学案中的“判断、寻找、解答、检验”四个关键词,进行归纳总结,使学困生获得启发。自我检测。“学案导学”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它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或进行自我检测成为可能。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如何精选练习就成了学案设计的关键环节。因为练习是当堂完成的,其目的是检验学生本课时学习的成果,因此,练习的难度不宜太大,应以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的程度为准。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由于使用学案,很多同学已将课堂学习内容提前消化,基本练习对他们已失去了挑战性。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了分档练习的方式。在练习(或自我检测)中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挑战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基本”能保证,优生能提高。学生通过现场检测自己本次的学习情况,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反馈订正。本环节分为下列几个步骤。(1)出示正确答案供学生对照,找错误。(2)学生(用红笔)自由更正并各抒己见。(3)引导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4)引导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指导应用。这一环节的原则是:凡是学生能自主订正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找出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并做上记号,教师请学生发表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纠错。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导学模式策略总结 导学时机——课内与课外结合。学生在课外进行先期学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结合“学案导学”课题实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所以我们设计的“学案”,不仅可以在课内分发,也可以在课前分发,让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进行先期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先期学习的情况在课内有针对性地引导,实现更高层次的导学。导学氛围——静态与动态结合。小学生的学案导学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适当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到静态的学案导学与动态的师生互动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破课堂的沉闷状态。例如,在“用比例解决问题”中,我在学生进行阅读思考之后,提出问题:“第一、二题各用什么思路解答,为什么?第三题为什么不能用比例的思路来解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比较,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接着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通过猜一猜、编一编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动静有序,既有冷静的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又有生动活泼的情感体验。导学方式——自学与思考结合。在依案自学的过程中,既给学生提供思路,又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边自学、边思考、边动笔,做到学习活动既有一定的接受性,又有一定的理解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养成既虚心接纳又勇于创新的良好心态。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解题思路时,我提供解题结构的提示性答案,又留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边思考,边填写;在自主解答反馈交流时,我让学生解读同学板演的展示答案,让学生对照思路与等式思考学会了什么方法。老师通过导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学的能力。导思策略——正例与反例结合。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但是学生依案自学并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能够初步理解正确答案。此时再收集一些典型错例与正确答案让学生深入比较、辨析,效果就大不相同。学生会想尽办法来说明错误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会提醒同伴应注意的问题,个个都会成为“小老师”,学习热情高涨。所以学案导学之后的交流展示要注意正例与反例的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导学延伸——导思与导疑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案导学的一大亮点。每个环节学习之后都应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还存在什么问题,接着还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学会什么方法等。如,有的学生提出,什么时候用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什么时候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比例解是不是一定要列出比例式。有的还提出,我们过去可以用简便的算术方法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用复杂的比例解法。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将加深学生对比例解决问题的认识。因此,学案导学的“导”不仅要“导学”,学会知识,还要“导思”,思考方法,更要“导疑”,不断生疑,使学习活动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提高。
一、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带动团队教师成长
自2011 年4 月课题立项后, 我们成立研究团队, 科组内人人参与, 按照年级组成四个研究团队:一二年级备课组, 三四年级备课组, 五年级备课组及六年级备课组。我们把课题研究当作备课组活动的首要任务, 主要开展研究导学案的设计与操作。课题组成员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学情分析、教材内容分析、知识结构分析, 设计导学案。在此基础上, 有目的地规划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做好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导学案”的设计。经过研究探讨并且结合我校的“三段六式”和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诞生了具有我们学科特色的导学案模式, 这个模式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课前预习导学, 课中学习研讨, 课内训练巩固, 课后拓展提升。
1.课前预习导学。在课前预习导学环节的设计中, 我们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 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的预学内容, 主要通过听录音模仿, 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等方法进行摸索。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预习导学的设计,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具体的问题入手,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要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可操作性, 体现导学的目的。预习导学要能体现英语学科特点, 难度要适当, 量要适中, 要能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
2.课堂学习研讨。课堂学习研讨应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它更注重学生的开口应用能力。基于此, 我们在课堂学习研讨中, 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英语小组活动, 让学生通过导学案上设计的活动进行课堂学习研讨, 主要表现形式是根据要求完成各种英语课堂活动。教师通过这个环节,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 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结学习中的经验,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能力。
3.课内训练巩固。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做到精选、精讲、精练。训练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设计要分层次, 呈现出各个问题的梯度,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 做到“同时异步”教学。
4.课后拓展提升。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 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拓展提升包括: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 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 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填写学后记, 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当日课外作业就是掌握“导学案”上当天的学习内容。
二、以课堂为研究点, 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型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有了导学案, 关键就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因此, 我们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抓住“活”, 实施了三种课改策略:
策略 (1) :让课堂“活”起来。我们的口号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策略 (2) :让作业“活”起来。我们的口号是:我选择, 我快乐!
策略 (3) :让学生“活”起来。我们的口号是:用激情点燃快乐童年!
1.让课堂“活”起来——组建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合作小组。我们要求每个班级根据学生实际组建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小组。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与各学科密切配合, 共同设定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成员。包括三个方面: (1) 科学组建4~6 人的学习小组, 分期培训组员, 做好培训记录; (2) 在课堂上进行规范学习方法的指导, 包括如何展示、如何倾听等; (3) 制定课堂教学评价表——拟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制定“小组合作”学习流程及学习步骤。
2.让作业“活”起来。我们实施的是“小组分层作业”, 我们的口号是“我选择, 我快乐”, 宗旨是:不求人人成功, 只求人人进步。
3.让学生“活”起来。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 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自身。只有让学生“活”起来, 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和谐有效。三段六式中的展示质疑环节, 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通过自己和别人的展示质疑获取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 我们全部英语教师都能够使用导学案指导英语课堂, 课堂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学生的英语素质也有了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被激发。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有了自学书本的习惯, 有了质疑问难的意识, 有了求学好问的愿望。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 课后的反馈复习得以落实。
2.学生之间协作互动增强。在英语课堂上, 我们有效利用学生之间自学能力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差异, 采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方式, 促使学生之间协作共进。
3.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通过探讨如何编写导学案, 带给学生更多信息的传递, 更多思路的启发, 更多方法的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努力达到人人参与, 人人达标, 人人提高的教学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1.各种课型需要有不同类型的导学案, 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2.在上课的过程中, 虽然能用“导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上课, 但在课堂上有时还会出现:教师讲得太多,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充分, 小组合作讨论流于形式。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还须丰富一些, 我们还应该在一些富有成效的课题实践活动中不断探讨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3.根据导学案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所设计出来的一系列学生课堂评价机制, 已初现成效, 但仍需进一步的验证、提高和创新。
五、结语
课题开展以来, 我们行动着, 努力着, 也收获着。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课题研究意义的重要和深远, 也达到了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在接下来的研究中, 我们会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反思和探索, 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2010年10月, 我校开始实施《“转变教与学方式, 构建和谐有效教学模式”研讨推进方案》, 正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研讨出“三段六式”和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而我们英语科组在课改背景下结合我们的英语学科特色, 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2011年4月, 我校英语科组结合课改向新区申请了课题“小学英语有效性学习研究——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此课题属于我区承担的省级课题“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学校教学管理科学性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此文重点阐述我们在此课题上所得到的收获。
关键词:学案导学法自主学习引导性材料支架
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場化和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新的会计准则相继推出,会计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而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过分看重知识本身,经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主动求知的角色,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会计教学中尝试运用“学案导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倡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简称“学案导学法”,就是利用学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在“学案导学法”的教学实践中,最为关键的是学案的设计和编写。笔者认为一份好的学案应该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确而且合适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定向,做好学习准备。确定学习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的目标要有梯度,可按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分为基础目标,一般能力目标和创新目标。
例如笔者在《复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1.找到复式记账概念的关键词;指出复式记账的种类及主要特征
2.理解借贷记账法的四个特点
3.理解账户结构并能用“T”型账户表达,学会期末余额的计算方法
这三项学习目标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分别包括学生所需掌握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的内容,明确了学生所要达到的从易到难的梯度要求。
二、组织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获得新知
美国著名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学案中提供的引导性材料往往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
例如笔者在《销售折扣的核算》“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学:
提问:企业在销售商品取得收入时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当供求平衡发生变化时,会发生怎样的收付行为?如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购买者将如何保证能购买到其所需的产品或材料?
简单复习学生已掌握的取得收入时最理想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供求平衡发生变化时的其他两种现象。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即销售折扣的发生。
三、提供通俗易懂的导读提纲
导读提纲是学生学习前的自学路径,也是学生完成学习后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编写提纲必须提前总揽教材,吃透教材,深入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教材的逻辑体系以提纲的形式列出,并注意问题的序列性、系统性和可思考性,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
例如笔者在《会计核算程序概述》“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导读提纲:
1.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
①会计核算程序
②账簿组织
③记账程序
2.会计核算程序的类型
①三种会计核算程序
②各种核算程序的主要特点和相互区别
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材料、整理概括,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通过预习能在整体上了解会计核算程序,基本概念的填写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程序有了粗浅的了解,各种核算程序相互区别的自主探究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四、变换情境,促进知识形成能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脚手架”,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教师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不断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而教师则提供不同的“支架”。
例如笔者在《销售退回的核算》“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情景:
甲公司于12年4月销售给乙公司一批商品500件,单价20元,增值税1700元,商品已发出,款项尚未收到。
1.当月,上述商品因质量不合格被退回。
2.12年7月,上述商品被退回。且在4月已经结转了销售成本6000元。
3.12年7月,其中100件商品被退回。
注意:如果企业销售的当月商品就被退回,此时成本结转了没?库存商品有没有反映减少?如果退货发生在以后月份,情况又如何?
由于销售退回比较复杂,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业务处理。如由老师直接讲解会显得枯燥,由学生自己阅读学习则会难以理解。故提供三个情景作为“支架”,并配套引导性提问,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减少学习中的不确定性,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
五、设置课后思考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提供支架的目的是为了有一日能撤走支架,一旦学生能独立完成某种任务,这种辅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脚手架,会被逐渐撤离。
布鲁纳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所以在提供支架的过程中,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逐渐地将学习的控制权交给学生。
例如笔者在《记账凭证》“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3年9月12日,出纳员向银行提取现金800元,这笔业务既涉及现金又涉及银行存款。从现金角度看,应编制的会计凭证是 ;从银行存款角度看,编制的会计凭证应是 。如果编两张,就要产生重复,该怎么办?
在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老师之前提供的支架时,为了恢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设计更高水平的支架,即既涉及现金又涉及银行存款的特别业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2(2).
摘 要: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尊重性、差异性也提出了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分层教学法可切实改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如何提高分层教学的课堂效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直到导学案的出现帮我突破了这个课题,本文就从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必要性、如何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两方面分析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题的可行性。
关键词:分层教学;导学案;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41-01
随着新课程的继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去年开始我校便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创建高效课堂,这为我一直在实践尝试的分层次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分层次教学能克服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兼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往往会降低课堂效率。而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训能达标教学模式,它是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因此,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是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必要性
近两年来,“高效课堂”理念在各校师生中已深入人心,导学案这种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效果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学生们在电脑上进行学习,以往有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上面屏幕广播式的演示教学,学生在下面模仿学习。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注意力难以集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就会出现“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甚至学得更少。而导学案能做到真正把学习的权力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有哪些任务,课堂上就会表现非常积极,学习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因此,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与需求,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导学案非常有必要。
二、在导学案中实施分层教学
导学案模式下的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导学案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建立适合分层教学的学习小组
1、建立学习小组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要提高分层教学的课堂效率关键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这与导学案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在划分小组时以“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为原则,可以实现同一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互助,资源共享,又能促进组间的竞争,是一种既适合导学案又适合分层教学的分组方式。
2、“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样能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便于小组管理,同时,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3、坚持不断对小组进行“微调平衡”原则。小组建成之后,不能一成不变,因为学生是动态发展的,教师要随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变化,掌握每个小组的动态,随时做出微调整,这样既可以保持平衡,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不断提高的动力。
导学案设计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优秀层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着重于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发挥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中等层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还应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后进层的学生,应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通过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落实,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有所收获,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信心。
自主预习任务的分层设计
每一次新课前,我们都要进行“导学案”的预习设计,我们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做不同的课前学习准备。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在自学课本相关章节后,完成预习作业,并试着向课外发展,如:完成课外拓展或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中等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初步了解章节内容,考虑预习导学和课文后的一些问题,如有时间和兴趣的则可以去查有关资料;而学困生仅要求他们能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努力完成预习导学上的基础题。
任务驱动的分层设计
在分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渐渐失去兴趣;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又会感到吃力,渐渐失去信心。所以,教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包括基础题、巩固提和拓展题。然而,导学案的重要特点就是能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导学案中的任务不但要分层,更重要的是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施教的分层
课堂教学过程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围绕导学案中的设计分层因材施教。对于差生,课堂上教师要予以特别的关心,鼓励他们主动求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查学生学习之漏,补学生学习之缺,尤其是差生。教师既要注重“保底教学”,也要兼顾“培优教学”,不搞平均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主导既作用于中差生,也作用于优等生。教师对优等生的指导和要求应放在使他们“充分发展”的基点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让优生充分发挥好在组内学习结对中“小先生”的作用,辅导帮助组内中差生,使他们在帮助中差生中提高自己,弥补教师辅导之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民生.《新课程教师必读文选》2010.8
[2] 吴兆涵.依托导学案成就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理论观察.2011.5
侯鲁敏
教师上课要有教案,那么学生上课就要有学案,所谓学案,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由于我所教授的班级是平行班,这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很明显的两极分化问题,同时学困生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给这些学困生上课,经常是不能完成上课进度,有时连书上课后基础的练习都难以完成。就别说延伸和拓展。可是中考可不会因为你学不会而放你一马,这样老师还要花课外的时间教和辅导,经常是弄得教师和学生又累又怨。还有作业经常有学生不做,即使是做了,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难道教数学就这么难?教学困生学数学真的比登天还难吗?埋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1)上课完不成进度,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也失去耐心;(2)作业完成的不好,错误率高,讲作业,订正作业占用的时间多;(3)学生数学成绩与其他平行班比,平均分相差7~8分
针对这些问题我请教了许多老教师,他们说的有用的方法我就尝试着去做,也到学校的图书馆和网上查资料,好的文章和方法就记下来,还不能解决问题我又到上海书城去买了好多有关名师的教学方法的书,一本一本的研读,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找到了方法:
(1)上课完不成进度,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也失去耐心;
原因:这个问题说明我的备课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备课,忽视学生的感受,只顾自己讲自己的,学生听学生的,久而久之,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就不高了,而我有认为我用了很长时间背的课,你们本来基础就差还不好好听,怎能完成教学进度,又气又恨,当然失去耐心。
对策: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备课开始,上课完不成进度,是因为学困生理解力差,而理解力差是源于他们的基础知识断层,现在学的知识一旦和以前的知识相联系,他们就卡壳,所以再上新课之前一定要把以前断层的知识补上,而这一步放在课上就更不现实,所以我准备利用“学案“,也就是每天放学之前把学案发下去,学案上有要复习的旧知识和要预习的新知识,而且把这些知识在哪些些书上找都标注上(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就会为第二天新课的讲解扫清障碍,而且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对要学的知识已有所了解,理解起来就不会太慢,上课进度就可以保障了。
(2)学生作业完成的不好,错误率高,讲作业,订正作业占用的时间多; 原因: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因为学生的理解差以外,还是在于老师的备课。
对策:老师备课时一定要“下水作业“,给学生的作业老师先要自己要做一遍,而且是学生做一本练习册,你要做三本,四本练习册甚至更多,然后结合教学大纲和书上的例题,总结出普遍的规律并且挑选出好的例题,甚至有时要自己编例题,原则是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编写在学案中.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按照这个思路来思考,这也避免了学生认为”学案“就是预习,从书上摘摘抄抄就可以啦。学生提前思考,加上课上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课前一定要把学生的学案看一遍,那怕是第一节课),课后作业当然就容易多啦,因为你的讲解是针对你的作业里内容,当然作业也要”精“,太多作业学生会完不成。这样作业错误率降低啦,讲作业和订正作业的时间也就少啦。
(3)学生数学成绩与其他平行班比,平均分相差7~8分。
原因: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的学校每个月都要进行月考,而月考之前是不复习的,也就是昨天还在讲新课,今天就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测验,初中数学是每天一节新课的,我们的学生本来基础就差,不复习就测验那结果可想而知,要复习教学进度就没法完成。那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对策:这时“学案“又能很好的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由于每节课时的知识点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当知识点比较少时,学案的下方总会多出一块空白,如果能利用这块空白每天出一些有关前面所学的知识的题目让学生做,第二天利用三,五分钟讲一下,岂不是一举两得,既不浪费纸张,又能复习旧知识,这样即使是月考,我们也不用拿出大块的时间来复习,成绩也不会差了。学案的课堂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
新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形成的,已有知识掌握不扎实就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一大障碍就是已有知识不牢固,而且学困生的知识表现通常是零乱且知识点间存在断裂,直接影响着新知识的学习,为此在学案的第一部分就安排了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知识的复习。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判断方法有联系。因此可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四个判定定理:SSS,SAS,ASA,AAS.在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有关角的条件都是对应角相等;有关边的条件,全等三角形中是对应边相等而相似三角形中是成比例,只要把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对应边相等改为对应边成比例,就相应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必须有一组对应边相等,而判定相似三角形时,可舍去此条件。其次是概念的区别。全等三角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包括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两个方面;相似三角形只是形状相同而大小不一定相同。即只是对应角相等,而对应边成比例,当对应边的比值等于1时,就全等,因此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就迎刃而解。
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通车床技能教学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技能课。本文阐述了开展普通车床技能教学的意义;提出了推进普通车床技能教学的一些有效方法。中职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制订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应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在中职教育中,普通车床技能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了解、掌握和巩固车工工艺概念、车工工艺知识、车工操作技能,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个人思考,探究一下中职普通车床的技能教学的一些问题。开展普通车床技能教学意义
1.1 普通车床的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控车床工艺的有效提升,有人开始质疑还有学习普通车床加工的必要么?客观而言,在当前的机械制造工业中,普通车床的车削加工工艺的地位十分重要,应用范围也比较普遍,比如有车端面、车外圆、切断和车槽、车孔、钻中心孔、车成形面、车螺纹、车圆锥面、滚花、铰孔以及盘绕弹簧等等,而且数控车床刀具的最佳切削角度、加工的最合理工艺路线、切削的最优化参数等等均来自于普通车床加工,再加上数控车床价格昂贵和维修费用比较高,所以对于中职学校而言,不可能在学习之初就让学生直接开始接触数控车床的操作。由此可见,普通车床的学习能够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2 学习普通车床操作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当前中职学生心智并不成熟,再加上中职教育与普通中学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内容差别比较大,使得中职学生在心理上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那些喜好文科的学生,更是无法在心理上承受“弃文从工”的转变,从而致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但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课技能教学,可以让中职学生体会到实践操作的动手乐趣,感受到亲自动手的奇妙感觉,从而不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1.3 学习普通车床的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普通车床技能教学更加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具体的普通车床技能教学中,关键是要让学生加工出合格的工件。还要训练学生对普通车床的日常维护、工量具的正确使用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逐步提升学生使用维护工量具的能力,而且在开展普通车床的技能教学之后,学生会将量具、工件以及余料、废料按一定的规定进行摆放整齐,并及时擦拭、保养(上油)相关设备,有的学生还要打扫地面、关好门窗、关闭电灯和空调等,长期以往,不仅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大大提高。推进普通车床技能教学有效方法
2.1 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注重安全教育
当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价值取向各异,对职业教育也不甚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开展普通车床技能教学之初,应该细化教育目标,着力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到机械工厂参观,邀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介绍普通车床有关知识和国内外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远景。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在普通车床技能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因为普通车床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而绝大部分中职学生仍然处于好动、好玩、稚气的一面,因此只有强化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有效提升了他们自律意识,才能进一步保证正常、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
2.2 进一步明确教学导向,注重项目教学
2.2.1 以提升工作技能为训练目标
正确开展满足就业需求的工作技能训练,从而培养更好、更多适应新时代、新时期建设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反之,就是学生将技能掌握得再全、再好,也没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所以开展普通车床技能教学时,必须有效结合的就业形势调研,掌握和预测普通车床操作技能的发展方向,然后,再根据本校的教学资源,制订提升工作技能为训练项目和训练目标。例如在教学外圆锥面操作技能项目中,笔者就为学生制定的目标就是掌握和巩固利用小拖板实施比较为复杂的锥度加工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够理解其他形式外圆锥的加工方法。
2.2.2 以完成实际任务为训练方式
专业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系统分析普通车床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项目,并细化成操作能力培训、普通车床知识分析,综合素质提高等几个方面,并一一转化为以完成实际任务的训练方式。笔者还要强调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须根据具体项目细分为子项目,从而用来提升中职学生的单项技能操作能力。例如: 车削外圆锥面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细分为以下五个子项目,外圆锥面的认知(特点、用途),外圆锥面的车削方法(掌握、理解),简单锥度的车削方法,复杂锥度的车削方法,外圆锥面的正确测量。在子项目教学中应积极使用新方法。例如 :车削一件4号莫氏圆锥的工件。调整时,只需把小拖板底部的紧固螺帽松开,在床身导轨上面安置一个具有电磁吸力的百分表座,并把百分表的测头触及小(下转第73页)(上接第69页)拖板的侧边。接着将溜板纵向移动100mm,稍许转动小拖板,使百分表出现2.60mm的读数,这就是车削4号莫氏圆锥前小拖板应转动的正确角度。然后拧紧小拖板底部的紧固螺帽,最后再移动溜板复核一次,防止中途发生误差。车削时只需按工件的大端直径或小端直径(按生产图纸中要求的具体情况而定)车削即可。
2.2.3 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为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讲解已经不适合普通车床技能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宰者,并通过不同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车床技能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模拟企业生产的流程开展技能教学,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某一个普通车床技能操作的问题等等。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普通车床技能充满着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有效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对理解知识快、掌握技能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地为其“开小灶”,让这些学生保持更加旺盛的学习热情;对那些相对较差些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开展指导,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从而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来完成每一个项目的技能训练。
2.2.4 以强化考核方式为推进手段
普通车床技能教学的考核固然不能采取“一纸试卷论英雄”的模式,但也不能采取平时考勤加上一个成品件的加工考核模式,因为后者的考核模式也漏洞多多,例如:一些中职生考勤时每天必到,虽然是全勤,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出勤不出力,甚至是不动手操作或是甚少操作,自己的工件完全由他人完成。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对普通车床技能的考核应该采取过程考核:在开课之前,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课程的考核方式,让其了解和掌握具体的考核技能项目及评分的标准和细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的每一个考核项目都要严格要求、严格把关,只要未达要求,就要深挖原因,然后从新训练,直至达标。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产品加工任务,通过这种有趣的、有竞赛性的方式进行考核,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学习普通车床技能的积极性。结束语
普通车床技能教学是培养技术工人的有机组成部分,专业教师一定要严格教学、严格把关,从而确保让学生真正的学到本领,为企业增效、为国家发展做出中职学生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初中生物“学案导学, 分层施教”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仍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同时还致使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性、缺乏课堂体验等。而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案教学, 分层施教”的教学方式, 通过“学案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各项基本能力, 而“分层施教”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使得每个学生都得以全面化的发展。
二、初中生物“学案导学, 分层施教”的具体策略
1.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学案导学, 分层教学”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使得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成了以练为主;同时使之前的以掌握知识为主的教学目的转变成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 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所谓的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则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还使学生始终对生物这门学科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使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 应先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针对每个小组设计一套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人的呼吸》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便可以根据不同的小组设计出基础学案, 增强学案, 提升学案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 使得学生在掌握有关人的呼吸相关知识点的同时, 使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得以发展, 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化的发展。
2.自学思考, 小组探究
教师在将教学方案精心设计完成后, 在讲授相关内容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课堂内容的同时, 并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预习,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着重听讲, 提升学生听讲的高效性。除此之外, 教师在上课时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速率, 着重讲解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部分,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加强引导学生讨论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分组过程中, 应注意分组的科学合理性, 按照学生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分组, 使得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相关内容时, 教师便可以采用“自学思考, 小组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根据每个小组的具体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然后在上课时, 再让学生针对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在当所有小组展示完成后, 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表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在加强学生进行独立性思考的同时, 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达标检测, 及时反馈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在不断探索研究教学手段的同时, 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检测题时, 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 充分展示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例如:在学习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内容时, 教师便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达标检测, 针对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共性错误统一讲解, 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二次记忆理解;针对个别错误, 教师便可以一带而过, 提升课堂效率。通过学生的检测题, 可以较为直观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便于教师及时对教学策略以及讲课速度做出调整,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转换教学理念, 使得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情况下, 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案导学, 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 以最大化的来满足学生个人发展为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加强学生自主思考,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为更好达到以上目的, 还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达标检测, 用成绩反映学生掌握情况, 及时调整课程教学方法, 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钱太龙.初中生物中考高效复习的方法及途径探究[J].科普童话, 2015年19期
[2]刘敏.分层合作教学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14 (03)
关键词:学案导学;理论依据;操作程序;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04-03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应立足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根本。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它要求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学会知识,更应学会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而这一切只有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才能完成。
“学案导学”就是遵循这一理念形成的产物。它是指教学过程以师生共同编写和使用的学案为载体,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通过学生依着学案自学自研、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导学释疑等环节努力实现四个“统一”:1.优化师生关系,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统一。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统一。3.尊重学生差异,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4.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的统一。
“学案导学“教学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提出教育活动的三个主体:即教育主体、受教育者主体、教育者主体。其中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前提,教育者主体是教育活动的条件,受教育者主体才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和核心,教育主体和教育者主体都是为受教育者主体服务并受其制约的,它们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服务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
(二)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增强体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是教学的最基本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施加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运用才能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别人无法代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越高,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反过来,学生主体作用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
(三)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强调从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排斥学生的自主、创新、发现的灌输式教学观念,主张教师的责任是全面分析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出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依据具体目标进行学习。“学案导学”正是把“教学论”转变为“学习论”,把“学生”和“学”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以“学”为中心组织教学,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的体现。
(四)矛盾论原理。
众所周知,教学领域由诸多因素构成,如教师、学生、教材、学校、家庭、社会等等,这些因素错综交叉,形成诸多复杂的矛盾,其中“教”与“学”是主要矛盾。而决定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教育成果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发展才能体现出来,而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是任何事物都不可替代的。“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五)“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学案导学”就是关注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和“学”上,突出学生意识,把学生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基于上述原理,我们设计“学案导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教师出示学案、学生明确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学况——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合作研讨——学生问题反馈、教师精讲点拨——教师个别辅导、学生迁移训练——师生归纳小结、进行达标测评。
教师出示学案、明确目标:教师下发学案后,通过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在学案上明确自读的知识目标,交待阅读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学习要点、难点,为研读课文做好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索心态。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学况:明确学习目标后,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根据学习方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思考,按要求对知识进行加工,根据学案中的导学问题,理出知识和问题的脉络,形成知识结构。此时教师走下讲台,进行巡视,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或引导、或询问。以此杜绝学习的盲目性,使学习有的放矢,克服懒惰、依赖思想。
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必然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以自己解决,有的自己无法解决。其中也包括教师在学案中设计的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有目的的进行收集,同时对问题进行分类。
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合作研讨:对于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组成小组质疑解答,讨论辩论,这样既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倾听的习惯。这里要求有疑必质,寻求解答,在质疑释疑中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多种形式:自研、同桌讨论、小组共研、师生探讨等。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鼓励创新和发现。
学生问题反馈、教师精讲点拨:对于各组反映的难度比较大的共性问题,教师不急于点破,而是设法将问题分解,增设台阶,减小坡度,再还给学生讨论,互相解答、补充,教师在关键地方“画龙点睛”。
教师个别辅导、学生迁移训练:对于个别学生仍然存在的个别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能当堂解决的尽量当堂解决。同时根据本课内容选择、设计相适应的实践活动,进行训练,在内化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着眼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生归纳小结、进行达标测评:通过师生对本节课的共同小结,使所学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达到共悟、共享的目的。通过相匹配的测评使师生明确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与补救。
通过上述操作,不难发现教学过程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学”,着眼于学生如何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教师教的特点。
备课:从以“教”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案”转变为以“学”为出发点,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发展为归宿的“学案”。
教学设计:从以教为中心设计教案转化为以学为中心设计学生学习方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去描述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从授受式教学转化为授受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相结合,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问题转。
(二)学生学的特点。
第一、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相结合。第二、摒弃记忆模仿,注重理解创造。第三、克服被动接受,注重主动探究发现新问题、新方法,形成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第四、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第五、关注学习方法,注重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第六、从单纯知识的学习转向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全面素质的提高。第七、从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定位转化,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导学方案设计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案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人”。设计,不仅要熟悉课标、教材,了解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知识编排体系等,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体验,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有法可学。
探索性原则:设计的学案要让学生学得懂、学得有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设计导学问题。使问题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导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主导地位,肩负“导演”的责任。学是主线,导是关键,备导学案要在“如何导”上下功夫。
灵活性原则:对于操作程序中的各个环节,不可能每节课都同时出现,也不可能按其环节全部机械进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处理。
【学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推荐阅读:
对招贴设计教学的研究与探索06-09
网络课件教学的实践与探索05-26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06-18
英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09-18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06-15
高职高专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09-12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11-06
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06-09
中职语文实用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任彩英)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