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共5篇)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不仅要解决全国13亿人吃饭问题,还直接关系着9亿人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农业也为新型工业化源源不断的供应原材料,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可以说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用占世界22%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70%的人口,而且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收入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都大大改善,可以说农业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业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以资源和生态换取增长的模式是难以持久的,完全不具备可持续性。面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即将消耗殆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开始探索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而现代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一方面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一方面依靠模式创新。科技进步主要是自然科学范畴,而生产模式创新,当前主要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很大程度上依托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的采集、输送和处理,农业信息化可以带动或推进农业产业化。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化、科技化、数字化和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成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普遍以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且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信息化在经济领域、社会管理领域、军事领域的应用,大大拓展了各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各国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在各个产业领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农业也已经成为信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农业信息化的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不完整的,缺少稳定发展基础的。因而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强调要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新世纪前 20 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2010年国家农业部与中国联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三大领域开展信息化深层合作,把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通过试点示范,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沈阳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其农村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仍是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
础,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2009年末,沈阳仍有252.3万农业人口和141万农村劳动力,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37%和20%。而沈阳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或闲置同时并存,农业科技落后、成果转化率低,生产分散而市场信息不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畅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这些深层次矛盾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农业信息化,而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的保障。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沈阳市已开始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之路,着手组建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很多问题,并且与农业信息化先进的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本研究旨在对这些经验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构建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推进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1.2.2研究意义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于发展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综合竞争力及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够增强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通过信息网络的应用,引导农民及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进行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逐步实现分散的家庭小生产与国际、国内两个农产品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减小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为政府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及时、准确而真实地市场信息,可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市场流通效率;第二,能够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能够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能够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因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需要从事信息技术劳动、智力知识劳动和信息服务的人越来越多,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用信息技术指导农业,对于快速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长期持续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必经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促进辽宁省的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宏观面讲,完备而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将保障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有效地进行;将会促进辽宁省农业从高耗、低效型传统农业向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将发挥“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力和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并为WTO背景下辽宁省农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最强有力的保障。从微观方面讲,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对于增加辽宁省农民收入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当前辽宁省农村一些地方出现的“卖难”问题,有时并不
是农产品绝对过剩,而是信息服务不及时导致错过了最佳销售时机而导致,农业信息服务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将能保证农产品购销方面的两畅,从而使农民增加收入;另外,农业信息服务能提供适合辽宁省农民的农业新技术、农业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优良农业信息,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从而对农民增收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沈阳市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大工作力度,探索实践了形式多样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全方位、多渠道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目前,沈阳市共有1451个村,已有1243个村建立了农村信息站,占全市的86%左右。另外,沈阳市率先发布了农业信息化体系地方标准五个,包括信息化体系建设标准20余项。同时,沈阳市又开展了全市农村信息员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调动了他们应用网络信息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信息人才的素质。
尽管如此,沈阳市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网络成本较高、利用效率低,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部门联动不畅,信息时效性不足等等。因此,必须及时、充分地消化利用信息化生产力,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加快沈阳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综上述,在农业信息化取得初步进展的背景下,调查研究沈阳市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深入探讨提升沈阳市农业信息化的途径就成为沈阳市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国内外信息化研究动态
信息是反应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知识,是数据加工的结果,信息是有用的数据。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信息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人克劳德.香农(C.E.Shannon,美国,1948)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孙小礼等-2000)。控制论创始人美国维纳(N.Wiener,美国,1948)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所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内容的名称”。我国学者黄学忠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事物和特征的反映”(乌家培-1993)。忠义信认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以及它的状态改变的方式;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者主体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忠义信-1995)。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一个日本学者提出来的,之后传到西方,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信息化的概念在西方开始普遍使用。信息化是指发展和培育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过程。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表示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利用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是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系统过程。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内部建设,而是信息产业与其它众多产业结合,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不断加以应用,并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信息化几乎与所有行业都密切相关,农业领域有农业信息化,工业进步需
要工业信息化,国防也要实现国防信息化。1994年美国提出了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思想,同年欧盟也正式公布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实现欧洲“信息社会”的长远发展计划。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石丽琴-2004)。自90年代中期因特网普及以来,信息化发展极为迅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达国家移动互联网普及又迎来,信息化迎来新的发展高潮。我国信息化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3.2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计算机农业科学计算、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在这三个时期,各国介入发展的时间并不相同,各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实际也有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信息化特点。美国以政府为主体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同时构建了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信息体系和信息制度(范凤翠-2006)。在法国表现为不同的农业信息化利用方式共同发展,多元化信息服务主体共存局面(崔国胜等-2004)。而在德国,信息技术一直是德国政府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领域,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农业新技术、德国农业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并向农业全面信息化迈进。
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亚洲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相对落后,但近些年发展迅速。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并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经营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农业效益大幅提升。日本非常重视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与应用,发达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使日本的农业获得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杨艺-2005)。印度采取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的条件下,实现广大农民真正享受信息服务,而且注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种方式互补,保证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印度很重视进行广泛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合作建立印度亚洲多媒体实验室致力于探索低成本易推广的信息系统、农村软件、实现数字农村等。韩国农业信息化施行了一种被称为“追赶型”的模式,学习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信息技术的农业领域应用,重点强调信息技术在农业部门的应用实效。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农业信息资源现状、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李应博-2006)。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着重视不够,口头上和文件里重视,但真正的投入有限,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人才很少(董国英-2008)。从信息传输渠道方面看,乡镇这一级是阻碍农业信息传输的瓶颈,构建基于基层乡(镇)的农业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乡(镇)信息中心、村信息站、上级主管部门、涉农机构、科研院所以及若干个信息员,组成以乡镇农业信息服务和数据采集为核心,以信息采集、综合上传和服务农户为目标的有效信息管理系统;从信息服务组织机构看,造成农户获取信息的障碍主要是由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信息资源缺乏、可靠性差,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刘韬-2006);从农业信息供需方面看,我国农业信息供需不平衡,其主要矛盾为农业信息类别、农业信息流通渠道、农业信息市场化运作要求和用户市场意识淡薄(卓文飞-2007)。
1.3.3国内外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研究动态
在发达国家,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作为农业发展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普遍采取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农业信息立法,加大国际合作,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有力的措施建设(郭作玉-2006)。美国不仅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的市场信息网络,还建立功能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农业信息化服务,还健全了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发展的政策法规(胡笑梅-2007),使农业信息化有了政策保障。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并重视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与应用(庄传礼-2006)。法国形成政府、民间、大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格局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主体包括国家农业部门、农业商会、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及各种农业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民间信息媒体和各种农产品生产合作社以及互助社等。虽然欧盟官方机构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除了官方的信息服务外,农业协会(包括行业组织、农业商会)、期货市场和保险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也占很大一部分,是欧盟防范农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智盛-2006)。此外,韩国作为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国家,采取了农业信息化的“追赶型”模式,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电子商务也极为发达。利用多媒体远程咨询系统培训农民,进行田间演示教学,由专家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易法敏-2008)。
国内有关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和地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李应博-2005),例如中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张玉香-2005),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选择,网络环境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赵永胜-2004),北京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张俊峰-2003),广州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韩方珍等-2005)等。孙素芬(2006)从信息服务资源系统建设、信息服务传输系统建设、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以及信息服务组织管理系统建设四个方面对北京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进行了阐述。李晓(2007)在分析四川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应重视建立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加工与处理系统、信息发布与应用系统。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信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沈阳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沈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证分析法:通过实地调研及资料收集对区域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提出其问题所在。
(2)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基于发展现状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1 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薄弱,农业信息获取不易
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基本依靠政府拨款,导致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现有地方性农业网站种类不多,农业信息数据库存在不方便农民检索、数据标准不统一、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近年来,农村家庭计算机数量有所增长,但其配置落后,总体拥有量仍很低。农民获取农业信息成本高、难度大,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业产业经济的引领作用[1]。
1.2 农业信息采集体系不健全,信息标准化水平不高
从南阳市现有的农业网站来看,信息共享程度低,各个网站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不高,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2];同时因南阳各地农村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存在地区差异,很多信息技术的适应性、实用性不强。在信息的分布和传输上,缺乏多种传播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作[3]。农业信息采集不够科学,也影响了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3 农业信息良莠不齐,信息服务水平不高
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应用,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4]。服务的方式比较单一陈旧,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导致广大农民对于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较低。由于农民防范意识淡薄,农村地区已经成为虚假致富信息重灾区,这与农民对风险性的认识不足、农民分辨能力不够、农村信息不畅有直接关系。
1.4 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管理及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南阳市全市农村的数量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需要。部分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缺乏、资深农业信息分析人员不足,采集到的信息加工分析受信息员能力素质、技术水平的限制,影响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5]。从南阳市现有的农业网站来看,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共享,资源建设各自为政、投入分散、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此外,由于缺乏高效的应用软件系统,导致农业信息的分析、处理等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率的进行[6]。
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动态的、可变的,包括3个方面:一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组成要素。由涉农信息服务人员、农业信息资源、信息采集和发布机制、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服务软件、相关的政策法规及运行机制、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等。二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主体。由农业信息数据库、种养殖大户、涉农企业、基层信息服务机构、农民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对农产品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搜集、加工、反馈信息利用情况、提供利用[7]。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要目的。为政府涉农部门、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有关农业政策的出台和农业产业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三农”,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智力支持;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促进农业向前发展[8];指导农村的生产生活,有效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保障。
3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型构建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型见图1,主要包括4项内容。
3.1 信息基础设施
负责信息、情报的收集、上传。信息基础设施包含了诸如宽带网、无线基站、中继设备、信息采集设备、传感器、协调器及相关配套设施等硬件,也包含了遥感系统(RS)、定位系统和信息采集上传软件、信息采集员等软件设施,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动态监测、采集、保存、更新、提供和管理、是形成信息资源的重要步骤,也是整个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型的基础[9]。
3.2 信息处理模块及云数据库
负责信息数据的筛选、整合、分析、处理。主要是利用服务器集群及单片机构架信息处理模块及云数据库,对上传的海量信息整合分析,筛选出可以进一步利用的有用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进一步归类,发送至各信息处理平台及决策支持系统,即第3项,也是整个模型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在农业资源综合数据分析、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农业管理需求,以信息管理、决策支持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应用及发布系统。
3.3 信息应用及发布系统
主要包括五部分:一是农业技术平台。主要发布地域性气象、水利、土壤、植保、灾害等信息,以及各种作物对应的高产栽培、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同时突出观赏园艺植物、食用菌、烟草、特种养殖等特色农业信息。二是生产管理平台。主要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料、肥料资料等农业资源的评估与管理。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及时发布大田管理、病虫害预防、禽畜饲养、疾病防治信息,使农业生产管理达到实时高效,甚至可视化、远程化。三是智能决策系统(DSS)。主要是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分析预测,通过专家诊断系统,实现病虫、自然等灾害的预测与应急反应,实现农作物、经济作物长势预测与估产。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制定种植计划,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提供数据依据[10]。结合市场供求价格模型,使农民及时了解某种农产品或农作物供求关系、预期价格,及时应对市场预警信息,及时调整种养植策略,降低因市场供求造成的风险及农业生产盲目性[11]。四是市场交易平台。这一平台主要是线上发布各类农产品交易、供求信息,通过对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捕捉及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监控,分析形成有用的交易信息,集合仓储管理系统、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易平台,提供农产品运输、结算、交易、质检、库存、价格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使农产品在快捷、方便的流通过程中实现价值最大化[12]。五是农资农经信息平台。用于发布农机农具、化肥农药、种子、农产品深加工信息、劳动力供求等农资信息,涵盖交易系统、农资信息发布系统等,通过建立数据库、农资信息线上线下价格监控、供求监控、用户行为分析等手段,融合融资担保类金融服务、物流交易服务、物流配送服务、信息服务等于一体,为农产品个性化展示、涉农企业网络营销提供支撑平台[13]。
3.4 信息服务利用终端
一是将信息提供给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站等基层信息服务机构,重点发布专业性、针对性比较强的信息,同时扩宽信息发布渠道,满足缺少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的农户对信息的需求。二是通过配套的信息软件和完善的信息网络,农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利用农业信息。对农作物从播种前准备开始到管理、加工、收获、销售进行一条龙管理,增强农业生产对不可控风险因素(如市场变换、病害趋势、气候变化等)的抵抗,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制造或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可控性,实现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14]。三是将数据上传备份至大数据库及云端。将经过第二、第三环节分析筛选出各类信息上传至云端信息数据库进行备份,建立模型,使农业资源信息采集、动态监测、信息发布、管理、分析、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并实现信息的动态对比检索,遇到防病、防灾问题时及时给与指导和帮助。同时可以满足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科研院校等对大量数据的需求,提供帮助和支持[15]。四是利用信息化实现“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把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如平衡施肥专家系统、精准水分灌溉控制、植保专家系统、耕地地力检测等应用到田间管理,对地块小区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分析影响产量的原因,采取经济上有效、技术上可行的调控措施,按需实施定位调控作物生长,为农作物生产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提供科学的决策,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16]。
4 对策
4.1 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市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引导作用,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注重收集的信息、数据质量,及时更新,避免收集重复信息、数据,保证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加强横向交流,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4.2 从政策面加大资金投入,以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
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引导资金,并争取经济合作组织、外资、企业等资金的投入,形成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制[17]。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和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强涉农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研究制定网络资费对农村倾斜的相关优惠政策,降低农民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成本。整合利用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专项资金,引导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数据库建立、信息技术研发等行业积极参与[18]。
4.3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支持和引导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大力发展村级信息员队伍,加快科技特派员信息服务站建设,夯实农村信息化的基层基础。充分利用以智能手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媒体优势,以先进的信息科学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19]。通过短期讲座、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科技下乡等形式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农业技术员、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将科学普及、职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提高农业信息化普及宣传的层次和水平。
4.4 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
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部门,将分散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资源共享与整合,形成流畅、丰富、共享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20]。大力促进涉农政府部门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优化、整合,在信息开发、传递、处理、加工、采集等方面合理分工,通过统一的平台向农民提供便捷、及时、全面、丰富的信息支持与技术支持,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21,22,23,24]。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上,除了要做好本市的应用软件和农业数据库开发外,也应注重对省内外市地以及国际数据库的引进,提供参与平台,在生产应用中改进和发展本地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25,26,27,28,29,30]。
摘要: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最近几年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仍存在诸多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南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总结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概念,提出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型构建,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南阳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得更加完善。
为积极配合市政协关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我局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提取了2000年至今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真实资料和数据,尽可能准确地提供详实资料,为专题调研工作提供有力而结合实际的佐证。
一直以来,全市文化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线,以文化惠民为主旨,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全市文化建设保持强劲的良好势头。现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全市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文化市场、电影放映、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等文化范畴,全系统从业人数2031人。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图书馆10个,文化馆16个,市级博物馆1个,市级纪念馆1个,全市现有艺术馆团12个,影剧院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9个,村级文化大院3161个(农家书屋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站占个数相同)。城市街道文化中心2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60个。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多项文
化事业方针政策,注重结合信阳实际,全面规划,科学决策,坚决落实,系统全面地提升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如2002年2月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计委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信政办[2002]126号)文件;同年11月信阳市规划局、市建设委员会、市文化局联合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通知》(信规字[2002]84号)文件,全面启动了我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任务,各级均按部颁标准设计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有力地开启了我市公共文化设施达标的新局面;2003年5月信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信阳市2003年—2020年文化设施项目规划情况》和《信阳市2003年—2010年文化设施项目情况》 ;2005年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信政办[2005]114号)文件,全面启动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成效明显。2006年4月信阳市文化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信文字[2006]42号文件,全面启动了全市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同年,信阳市委办公室印发了《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信办[2006]1号)文件,工程涉及全市219个乡镇和3161个村级站点;2007年4月信阳市 — 2 —
文化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信文字[2007]32号)文件,对全市公共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公共文化事业有序提升;2008年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信阳市“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信政办[2008]156号)文件,充分利用流动舞台车的便利,采取政府采购和社会参与的形式为民服务;2008年3月信阳市文化局下发了《“文化下乡”工作意见》(信文字[2008]18号)文件,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进一步夯实“文化下乡”扎实有效开展节奏。
除上述政策措施上有力推进,全市在资金投入上逐年呈上升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更是加大了投入力度,具体投入情况如下:2000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投入226.3万元、文化馆投入319.3万元、乡镇文化综合站投入107.2万元,按此顺序分别为:2001年,227.8万元、320.8万元、108.7万元;2002年,258.5万元、362.8万元、112.3万元;2003年,252.9万元、517万元、131.1万元;2004年,293.2万元、534.4万元、153.7万元;2005年,291.8万元、609.4万元、174.9万元;2006年,397.8万元、1164.1万元、543.4万元;2007年,526.9万元、1616.6万元、887.3万元;2008年,647.1万元、2075.9万元、1019.3万元;2009年,799.2万元、2213.8
万元、1199.1万元;2010年,957.6万元、3795.4万元、1358.3万元;2011年,1230.3万元、1658.8万元、2156.6万元;2012年,1149.0万元、1780.1万元、1921.1万元;2013年,1266万元、1672.6万元、1623.9万元;2014年,1250.3万元、1814.4万元、1762.4万元;
全市公共文化机构。一是公共图书馆系统基本情况。有地市级图书馆1所,县级图书馆9所。其中二级以上图书馆3所,分别为信阳市图书馆、平桥区图书馆、商城县图书馆。市级图书馆成立于1999年,原位于四一路文化大厦,2002年底对外开放。2008年,市委、市政府斥巨资兴建大型现代公益文化设施建造信阳图书馆新馆。该工程是一项为民、亲民、惠民工程,是信阳城市文明进步的标杆和文化建设的标致性成果。新馆位于百花园西北部,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有藏书量30万册,建立网络节点700个。新馆自2010年9月8日免费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读者150万人次,免费办理读者证2.5万个。新馆率先在全省引进先进的RFID自助借还操作系统,实现无线网络全馆覆盖。内设读者服务区、爱心阅览区、图书借阅区、少儿服务区、报刊阅览区、多媒体信息服务区、专题文献服务区、读者研讨学习区、公共活动区等九大活动区,设施齐全、环境舒适。新馆集学习交流、文化活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致力于为广大市民 — 4 —
提供专业、高效、平等、自由的现代化图书馆服务。二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于2007年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后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本着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共同管理的原则,逐步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良好效果。截止目前,我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共完成1个市级分中心和9个县区支中心终端设备安装3418个行政村(含升级村数)站点建设任务(此项含固始)。三是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全市文化馆(含分馆)17个,其中市级馆1个,县级馆9个,乡镇级文化馆7个(浉河区文化中心、商城县汤泉池、光山县泼河、平桥区明港、息县包信、潢川县双柳、罗山县周党镇文化分馆)。多年以来,信阳文化工作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奋斗,使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呈现出目前可喜的局面。先后参与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和重大节庆、文艺汇演活动。尤其是成功组织了河南信阳端午节庆典活动、河南电视台国庆55周年文艺演出等省级大型文化活动,为宣传和提高信阳知名度起到积极作用。自2003年9月启动至2005年底结束的“锦秀茶乡——信阳市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共有26支代表队在市中心城区演出参演人员达6000多人
次。该活动时间跨度之长、参加人员规模之大均前所未有,倍受社会各界关注。2006年至2008年,我市又启动了新一轮的“锦秀茶乡——信阳市民间文艺展演”活动,紧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我市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更广泛地开展。每年“双节”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及重要法定节日期间,全市均精心组织精彩的文艺晚会和文化活动,大规模送戏下乡,多种形式的民间花会等群众文化活动。2000年以来,市县两级先后举办了全市青少年歌手选拔赛、青少年键盘大赛、首届信阳综合艺术大赛、戏曲大赛、民歌大赛、合唱比赛、舞蹈大赛、摄影大赛、美术书法大赛等各类赛事活动达238次。信阳市群众艺术馆位于四一路文化大厦。文化大厦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投入使用,原系市文化综合楼,主体为8层钢混结构(含地下停车场一层),建筑面积6500㎡,2011年文化大厦交付给市群众艺术馆使用。该馆编制40人,在职3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业务人员占全馆人数的80%,馆内设综合活动部、辅导培训部、美术摄影部、调研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安保物业部、办公室等部门。该馆现有排练厅3个、综合活动室2个、各类专业教室8个、展厅3个、艺术工作室4个。开设免费艺术培训班17个,每月免费辅导培训学生约800人次,馆办文艺团队达16支,全年参与 — 6 —
各类演出活动达150余场次,每年來馆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超过10万人次,市群艺馆真正成为市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培训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和艺术展示交流中心。四是农村公共文化机构。全市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79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2个,从业人员317人。截至目前,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均达到国家部颁标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特点:
1、各类党委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普遍增强。全国、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之后,我市于2002年12月中旬召开了全市基层文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此次会议对加快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步伐提出了要求,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非常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出现了健康稳步发展的好势头。大多数县区在城市改建扩建当中,充分考虑并规划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多渠道争取资金,用资产臵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同时,以“两馆”达标活动、先进文化基层活动及建设先进文化乡镇、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广场等创建活动为抓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乡镇文化建设的开展。
2、加大投入,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我市加快城镇化、非农化进程的重大决策给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全市在城市规划中,都对公共文化设施
— 7 — 的布局和文化含量储备的增大给予了充分的考虑。新县在2002年由政府多渠道筹资,投入近千万,使各项文化设施及文化广场建设上了一个大的台阶,2003年成功创建了省级文化建设先进县,实现了我市创建省级文化建设先进县零的突破。光山县文化中心争取国家文明委资金110万元,加上自筹资金于2004年9月开工,光山县“两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中心)占地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总投资1100余万元,2005年10月18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仪式。截至目前,我市商城、淮滨、罗山、潢川、平桥、浉河等县区通过资产整合和臵换等方式,分别择址新建了“三馆”(含博物馆)。总之,各级在落实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会议精神的鼓舞下,积极想办法、不等不靠,都在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不懈努力着,使整个文化设施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势头。这些文化建设工程的稳步实施,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3、开展先进文化进基层活动,加强农村文化网络建设。自2003年以来,我市明确提出要加强市、县、乡、村文化网络建设,明确工作指导关系,建立业务指导、人才培养及活动开展的工作档案,要求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尤其要加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指导,建立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克服基层文化薄弱环节。长 — 8 —
期以来,我们坚持“重心下移”,通过抓载体、抓活动、抓提高、抓服务、抓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先进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基层先进文化蓬勃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做法
(一)坚持提速增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公益文化设施功能提升成效显著。创新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全市“红色网络教育家园”试点工作全面完成。信阳城阳城址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淮滨县图书馆、文化馆投入使用,罗山县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潢川、光山、淮滨、罗山4家县级数字影院建成投入使用。信阳博物馆安防工程升级改造完成,市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建成对外开放,市群众艺术馆书画展览大厅改造完成投入使用。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全市开展文化“五进”活动2600余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8656场,中心城区开展100场优秀电影送农民工活动;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179场,市政府采购市艺术中心100场演出送到基层。全市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推向深入。信阳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免费开放至今,以充满诗意的文化情怀为城市拓展了新的文化空间,逐渐成为培养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品位和塑造城市灵魂的重要推力。2014年,信阳博物馆接待参
观者33万余人次,团体1400余个;市群众艺术馆“百姓大舞台”、“童星艺术课堂”等免费开放活动形成品牌,20支业余文艺团队近800人常年活跃在该馆;市图书馆接待读者近43万人次,举办公益讲座《申城讲坛》51场、受益读者万余人,“大别山红廉文化苑”成为全市党员干部接受党风党性党纪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年接待参观单位189个、观众1万余人次。平桥区着力完善县、乡、村3级图书馆建设格局,“关爱留守儿童——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通过中期评审。商城县成功入选国家文化部颁布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双节”期间,全市组织开展“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 400余场次;成功举办信阳市春节联欢晚会和信阳市新春戏曲名家演唱会。全面启动2014年“文明信阳·美丽茶都”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城区“豫南花扇”广场舞活动推广成功,市局购臵12套音响设备、3000把花扇等舞蹈道具分发到沿浉河带状公园12个广场演出点,精选20首信阳民歌组织文艺骨干编曲编舞、下点辅导,目前已有2000余名广场舞队员活跃在各广场活动点,“豫南民舞广场化”被省文化厅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级示范项目。“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广场文艺演出通过群众性的演唱演奏、舞蹈曲艺、民间技艺、知识讲座、展览展映展播等形 — 10 —
式,成功举办了启动仪式专场、文化遗产日“信阳民歌”专场等演出,场场精彩,场场爆满。光山县青年歌手大赛、第一届民间艺术大赛、新县第三届民歌汇演等艺术赛事和潢川“水城花乡·大众欢乐”、淮滨“中国梦·淮河情”、“幸福商城”等群众文化活动也都拓宽了路子,办出了影响和水平。据统计,2014年,全市举办各类大型主题展览60余项,其中:“2014年首届信阳文物艺术品联谊会”活动邀请单国强、丘小君、贾文忠等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在信阳博物馆举办免费讲座、现场鉴宝活动,吸引了大批民众参与;“花少峰捐赠瓷器专题展”展出花少峰先生无偿捐赠市博物馆藏品177件(组),如此规模的民间文物艺术品捐赠善举在全省乃至全国收藏界十几年来尚属首次。
(二)坚持孵化助推,艺术创作成果丰富。根据信阳大别山区革命历史重点打造的红色民歌剧《桂花与王霁初》剧本与音乐创作基本完成,力争今年立上舞台。围绕“中国梦”主题,新创小品4台、歌曲8首、舞蹈15个、电视剧本2部,由《茶妹子》和《金月亮》两部电影剧本扩充改编的26集原创电视剧本《因为有了你》获得中国“十佳电视剧本入围提名”,并被北京电影协会推介为优秀剧本。2014年,我市共有17幅作品入选“第十二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览”,9幅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组织参加2014年国际摄影展取
得1金1银2铜和5个RPS(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勋带奖;组织参加河南省第八届农村摄影展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8个优秀奖;潢川县飞天艺术中心创作的少儿舞蹈《稻田里的小脚丫》参加CCTV-3《舞蹈世界》“五彩缤纷夏令营”节目演播,获多个奖项。
(三)坚持内强外联,对外文化交流开创新篇。应台湾中华侨联总会邀请,新编豫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剧组于去年上半年再次赴台,在台湾花莲、台南、南投、桃园、基隆、宜兰、新北和台北等地巡回演出8场,取得圆满成功。该剧成功塑造的陈元光人物形象得到台湾各界高度认同,引发台湾各地民众深度追捧,对进一步增进两岸互信、沟通交流、文化认同、追宗溯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黄氏宗亲会炎黄堂邀请,作为文化部“跨越太平洋”中美文化交流活动的项目,信阳市豫剧团一行30人携《开漳圣王陈元光》剧于2014年10月28日至11月9日赴美国休斯敦市和洛杉矶市参加了河洛文化周活动,演出4场,开创了我市赴美文化交流的先河。在美期间,市豫剧团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及豫剧 《轩辕大帝》选段、京剧《贵妃醉酒》、川剧《变脸》、歌舞、乐器演奏等,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这也是河南豫剧在休斯敦和北美地区的首次大型整场演出活动。本 — 12 —
次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当地华人社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华人的热烈欢迎,美国当地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美南新闻和电视对主要演员进行了专访。
(四)坚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非遗保护亮点突出。组织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我市信阳毛尖采制技艺、光山花鼓戏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遴选18个项目申报了第四批河南省非遗项目。会同市住建、财政部门展了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统计,全面掌握非遗资源现状,7个村落列入国家传统村落,44个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全市现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30余家,6000余人长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文物保护得到加强。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普查中发现了一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城阳城遗址一、二号墓复原保护展示工程和内城保护展示工程正在实施,完成城阳城遗址公园建设立项工作。开展鸡公山近现代建筑群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立项工作,实施避暑山庄别墅区1-4号楼维修工程。抢救性发掘清理息县东关明墓,出土两方完整的墓志铭,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信阳博物馆“镇馆之宝”商代淮河古沉舟保护性脱水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待修复工程全部完工后,观众即可看到古沉舟的全新面貌。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需持续提升。主要是硬件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水平需要持续提高
(二)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更加丰富。边远山区、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更好保障。
(三)文化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有部分县区就免费开放基本配套资金都不能保障,严重侵占了人民群众文化利益。
(四)文化人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函待完善,需加快引进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各艺术门类领军人物。
(五)市级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存在短缺。信阳市大剧院自拆迁后一直未重建;市群众艺术馆不达标将直接影响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青少年文化宫建设从未提上议事日程。
四、对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标准》,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 们要牢牢抓住贯彻落实《意见》这个契机,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制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 14 —
标准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要继续稳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坚持建、管、用并重,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网络的同时,注重已建成设施功能完善和服务提升,加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实施好2015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县级数字电影院建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统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推广等重点文化惠民项目。二要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积极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丰富文化产品供给。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落实文化部《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大对少数民族、特殊群体服务力度,大力开展文化扶贫,因地制宜开展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并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加快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文化类社会团体、民间艺术团队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深入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引导文化志愿服务成为常态。三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落实全省“春满中原”、“百城万场”系列文化活动要求,广泛动员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结合信阳实际,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美丽信阳”广场文化演出月、“百姓大舞台”、“结对子、种文化”、— 15 —
“教你一招”、“申城讲坛”等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送去文化服务,在基层播撒文化种子。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活动,各级新闻出版部门和图书馆要迅速行动起来,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读书活动月,把此项活动尽早安排,推向深入,办出影响,办出成效。要积极备战河南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和第十二届“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音乐舞蹈大赛,要加强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组织开展我市“群星奖”赛事活动,通过参赛、办赛创作优秀作品、发现优秀人才、盘活市场潜力。组织参加2015年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深入发掘和盘活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推动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普及推广。继续推动我市豫南民舞广场化项目推广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更好发挥这些示范区(项目)带动作用,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再上台阶。
(二)精心组织艺术创作生产,着力推动发展繁荣。今年是落实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面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组织、指导全市文艺工作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一要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把总书记的讲话作为文艺创作的“导航仪”,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崇高的艺术追求结合起来,贯彻到艺术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各个环节,— 16 —
重点开展好“中国梦”主题创作和“点赞新信阳·诗颂新时代”系列主题创作活动。要依托基层文化阵地,广泛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展演、巡演,推动文艺精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今年,要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筹划组织系列文艺创作生产、展演展览。要以重大赛事和展演活动为平台,不断提升信阳艺术影响力,积极参加河南省第六届声乐器乐大赛、河南省第七届舞蹈大赛、河南省美术作品展等专业艺术赛事。二要实施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工程。规划实施舞台艺术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艺术发展基金,实施重点艺术作品扶持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题材创作工程。今年要全力打造红色剧目《桂花与王霁初》,争取早日立上舞台并获奖。三要大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艺术家脱离生活、脱离群众不可能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广大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真正摆脱低级趣味,沉下心去、扎下根去,深入研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广泛运用和提炼人民群众喜欢的语言、风格、样式,创作出一批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俱佳的文艺精品。
(三)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着力形成新常态。信阳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优势、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功夫要下。推动信阳文化走出去,— 17 —
讲好信阳故事,传播好信阳声音,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一要内练真功,精心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近几年,我市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与加强信阳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力这一需求相比,做的还远远不够,与文化资源大市身份不相匹配,对外文化交流种类也还有很大局限性。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我市茶文化、红色文化、根亲文化、民歌民舞等优势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信阳对外文化交流名片,可以是一台戏、一部歌剧、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等。需要强调的是,各县区也要行动起来,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地实际,在对外文化交流上狠下功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二要加强外联,拓宽文化交流路径。要加强与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华人社团、协会的联系对接,积极宣传推广信阳文化,形成合力,并充分利用省市搭建的各类平台,拓展更多的渠道,探索更多的模式,广泛组织开展全市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包括文物保护交流活动。三要强化抓手。继续扩大根亲大戏《开漳圣王陈元光》影响,巩固对台交化交流成果。按照市政府援疆工作统一安排,选择合适时间与我市对口援疆城市——新疆哈密地区开展文化合作与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吸纳民营团体和社会力量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各级电台、电视台要精心采写、制作反映信阳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优秀稿件和节目,提高在省台、中央台的播出频率,正面宣传报道 — 18 —
信阳。四要优秀文化引进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同时,要积极引进外来优秀文化,开展广泛深度合作,认真学习兄弟地市、省外、境外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成熟的文化发展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我们的文化实践。
(四)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着力传承历史文化价值。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和利用。1月9日,新华社刊发了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的文章。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远见卓识,深刻领会总书记对保护弘扬传统文化提出的更高要求。文物部门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文物工作首要位臵,在确保文物安全的问题上,你们就如同“保护神”、“守门人”,要以如履薄冰的态度,精心呵护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今年,要积极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阳城址遗址考古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遗址保护区开发利用工作;启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鸡公山近代建筑群实施维修保护工程;做好出山店水库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勘探和发掘工作。下一步,还要在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推选出一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保护对象,作为信阳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报请市政府予以公布,重点加以保护和利用。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非遗保护从2005年
国家正式提出到今天初步构建体系,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把打基础放在重中之重,持续开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传承能力、发展现状等情况调查,挖掘非遗资源,确保不漏项,完善相关档案资料,推动全市数据库建设。要加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申报,开展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评选,命名一批传习所、展示馆、社会传承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加强传播宣传,推进各种展示展演活动,加强对信阳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编纂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系列丛书和音像制品。重点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对全市传统村落要进行摸底建档,逐步实行挂牌保护,编制保护规划,要充分借鉴平桥区郝堂村、新县西河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经验,使我市众多传统村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实现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结合文化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建立古籍收集整理档案。
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一、基本情况
科技局作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门,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示范引领、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培训提高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十大基地建
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示范体系初步形成
针对市委、政府确定的农业十大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转变传统科技推广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的同时,建设8个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涉及水稻、设施蔬菜、高酸萍果、奶牛养殖、设施园艺等,重点在产品结构调整和种养技术上进行示范,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和带动效应。一是增强示范功能。坚持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上下功夫。一方面,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科技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调整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采取基地+企业+乡镇+农户或基地+协会(合作社)+科研院所+农户的方式,高起点建设,实行订单种植,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如,在马莲渠乡陈木闸村建设的500亩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协调塞外香公司与乡镇、农民签订6元/公斤订单种植合同,使水稻种植效益提高一倍多;引进山东寿光星博蔬菜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在金积镇田桥村建设绿色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保护价收购的全程服务,带动设施蔬菜向绿色方向发展。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示范基地。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实际,按照乡、村(协会、企业)搭台唱戏、科技立项支持、农民自主建设的原则,建设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如,针对板桥乡高酸萍果种植面积大,品种杂、管理粗放的实际,建设绿色高酸萍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高位嫁接、后续管理上进行示范,提高苹果产量、品质和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除郭桥、古城以外,其他乡镇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要求,在优质粮食、设施瓜菜、设施园艺、高酸苹果、奶牛养殖等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的组装配套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促使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二)服务体系形式多样
坚持从典型带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发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体系,与农牧局形成了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夯实科技推广网络。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建设科技“110”专家服务团和技术服务队伍,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去年以来,“110”共为农户提供电话咨询1600多次,现场技术服务1223次,发布各类涉农信息2100多条。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培育示范典型和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利通区科技特派员已发展到86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3个。共引进新品种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2项,培育科技示范户4500人,培训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近万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15个,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吸引农户参加的最少户数达30多,最多达470多,不仅有效地示范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也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效益。二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能力不高的实际,帮助和支持企业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农副产品系列产品研发的投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先后以科技项目扶持、牵线搭桥联合院所的方式,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技术中心5家,今年再培育5家农字号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在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绿色奶产品开发、绿色设施蔬菜种植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三是开展科技合作和对外交流。坚持把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作为解决人才不足的重点来抓,促使6家企业和外省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万胜生物公司与天津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克谷氨酸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转化率、产酸率、提收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国家农业园区管委会 引进宁夏农科院等区内外25名专家驻点服务,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等15个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科技项目,为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设施农业、优质粮食、奶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围绕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利用科技
信息网平台,每年发布本地科技动态信息150余条、科学普及小常识近100条,在与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建宁夏网络科技环境工程项目中,结合利通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清真牛羊肉产业数据资料35篇,向社会广泛推介,得到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认可,被评为2008年全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一等奖。在市区98个行政村建立了三网合一的信息服务站,市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三年内,将各服务站的信息员过渡为信息科技特派员。今年选择20个示范点,发展30名信息科技特派员,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技物结合、自我发展的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村级信息服务站的作用。
(三)培训体系逐步健全。总体看,利通区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还是比较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实际相比,其科技素质和生产方式还不完全适应,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时季节,因材施教,逐步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素质。一 是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驻点服务和指导。从2007年开始,针对设施农业、高酸苹果等产业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从区内外引进技术人才32名,其中市区从山东寿光聘请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在5个乡(镇、区)驻点服务,共解决农户技术方面问题 100多 项,培训农民67场次、2400多人。二 是集中培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种养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集中开展培训。去年,先后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周等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44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今年,按照政府要求,对全市培训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科技局将根据设施蔬菜、设施园艺、高酸萍果、有机水稻、富硒水稻、精品果等产业发展需要,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中培训,培养本地乡土人才,共培训2200人次。三是通过科技特派员进行实地培训。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利用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地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2008 年全市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开展培训380期,培训农民近1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虽然科技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一是人才资源比较短缺。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就更少。农业推广体系中公益性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紧缺、技术支撑能力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今年科技三项费由去年的150万增加到200万,但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农产品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如,利通区粮食加工企业10几家,但像塞外香这类具有超前发展意识的企业几乎没有。四是科特派创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创业基地项目规模不大,筹资能力不强,亮点不多,特别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比例还不适应科技创业的需要。
三、意见建议
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通过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整合公共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支持三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其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整合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技推广部门,形成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力量。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创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加强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支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基地,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支持对尚未进入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实验,尽快形成组装配套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健全三个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健全农业良种工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农业园区、部分协会为基地,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的蔬菜、园艺、水稻等新品种,研究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万胜、沙漠王子、夏进、红果、娃哈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和其他生物制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抓好动植物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健全防疫与农产品安全信息网络,提高对重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情的检测预警、应急控制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快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和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提高绿色(有机)产品比重,修订和完善技术规程,形成适应国内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以科技特派员创业为补充,以农业科技园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种养大户为载体,示范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引领农业、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一、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特点
1. 日本政府重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乡镇级以及地方综合农协在信息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日本农村除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报纸等媒体很普及外, 计算机也很普及。日本农户购买微机可得到一定补助, 政府所派的普及改良员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 还举办各类培训班, 承担了面对农民的微机教学工作, 促进了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日本农民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主要有以有线电视、计算机、传真机为主3种形式, 适应于不同经济实力、人口密度、距离的不同地域。1994年, 日本开始实施一项称为“高度信息化农村系统”的计划, 直接服务于农民。目前, 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在制定一项名为“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信息化战略”的计划, 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充实农村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以建立发达的通信网络。
2. 日本政府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日本政府很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平均每个县至少有一个与网络相关的农业信息中心。跨入21世纪后, 日本积极实施农业IT战略, 推进农业信息数字化, 开发普及了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类基础数据库。90年代初, 日本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 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 (DRESS) , 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每个县都设有DRESS分中心, 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 并随时交换信息。日本现在已将29个国立农业科研机构、381个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及57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联网, 其中, 5 7 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与农协或农户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网上咨询。
3. 政府从法律、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法律先行, 政策配套, 资金扶持。日本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法律, 如2000年11月正式公布了“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 (简称“I T基本法”) , 旨在通过建设高度信息化的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 为实施农业领域的I T战略和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政策, 如在农村尽快普及因特网, 向农村开放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信息。在资金方面也予以大力扶持, 日本各地域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由政府投资。
4. 重视农民的信息素质教育
日本农民继续教育体系完备, 包括民间研修教育机构、农林水产省农业大学校、就农准备校等, 这些院校对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日本农业科研机构都承担了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等信息素质培训的职能, 政府每年在全国各地经常举办面向所有居民的网络与计算机培训班。
二、对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借鉴
1. 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包括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的硬件设施。由于国家财力有限, 如日本般在农村普及电脑及因特网尚不现实, 但因地制宜, 根据各地经济条件及地域信息化水平的不同, 形成以计算机、有线电视、广播、电话等为主的各种传播形式, 是切实可行的。
根据我国国情, 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是个很有效的途径。很多农业类电视节目, 本应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可是由于条件所限, 农民仅靠接收天线收看不到此类有线电视才能收到的节目。有线电视能不能通到农村, 是农业科技信息能否有效传播到农民手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 农民买电脑, 上宽带网络还只能是极少数富裕地区农民能办到的事, 绝大多数地区农民尚难以接触, 即便能去网吧, 又因为缺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知识而不能得到相关农业科技信息。报纸在农村的订阅率也很低, 农民只有极少数是通过报纸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农民接触最多的传播媒体就是电视和广播, 相比较而言, 电视的受欢迎率又远胜过广播, 因此, 通过电视这一最有效最普及的媒体传播方式, 把适用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告知农民, 是很有可行价值的。地方市县电视台由于技术及信息的限制, 很难制作出较高水平的农业类电视节目, 而有线电视中央七套及各省电视台的农村频道节目制作水平很高, 信息来源较广, 且有价值的新信息较多, 问题在于农民接收不到。因此, 解决问题的症结就在能否让有线电视深入农村, 惠及农民, 从而使一些优秀的农业类电视节目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扩大农民接触农业信息的视野, 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创造条件。
目前, 农村已能安装有线电视接收系统, 但门坎较高, 且收费不一致。据调查, 豫北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150元, 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 所收台比接有线还要多, 机顶盒的价格是200元左右, 年使用费是120元。豫东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298元, 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 机顶盒的价格是400元左右, 年使用费是100元。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 建设新农村的有力支撑;农民是弱势群体, 收入较低, 因此,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尽量减免初装费及年使用费, 并严格要求各地费用统一, 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 不使一些地方部门为了牟利, 而随意提高费用, 影响有线电视的普及率, 从而影响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效率。
2. 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借鉴日本的经验, 充分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目前, 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研或普及机构手中, 政府应协调这些机构间的数据库资源建设及联网, 做好资源集成及共享工作, 建立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
目前,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 专业性农业网站越来越多, 要按照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总方针, 加快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统筹规划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 特别是县乡 (镇) 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我国可将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及各地农业推广中心全部联网, 取经日本, 建立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实时管理系统, 设置大型计算机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在各县乡设分中心, 农业从业者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 并随时交换信息。
3. 重视政府在发布政策、完善法律、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的扶持力度
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 农民是弱势群体, 分散经营, 他们需要政府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给予政策、法律、资金方面的支撑。借鉴日本的经验, 制定一系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政策, 如信息标准化;农业科技信息免费提供;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农业科技信息人才的培养、待遇、培训政策;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等一系列政策。同时, 抓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相关法制、法规建设, 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实际情况, 从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采集到发布、传播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出台一套完整的法律, 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保证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积极改善我国农业通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
4. 重视我国农民信息教育, 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终端, 农民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成效。我国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大力发展农民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各级成人教育中心、农校、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 定期举办政府出资, 农民免费的短期信息培训班, 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接收、咨询、计算机运用、网络查询等信息素质培训, 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的意识及查询信息、使用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同时, 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 鼓励农民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向农业信息部门和专家进行各种信息咨询, 或注意收看农业类有线电视节目, 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科技信息, 尽快提高农民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查询信息的积极性, 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平:日本制定21世纪农村信息化战略计划.农业信息探索, 2001 (2) :28~31
【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推荐阅读:
沈阳市2010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12-19
XX年沈阳农业大学团委工作总结10-12
沈阳市技术规程11-04
沈阳大学毕业论文的考核大纲及实施细则12-07
沈阳市集体合同条例11-02
沈阳市医保政策法规10-08
沈阳市国家安全局10-18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数学07-20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作文评析09-10
沈阳市东方电机有限公司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