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2025-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共13篇)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篇1

张天泽

一、总述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在短短数十年间走过了西方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应冷静的看到,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粗放型、掠夺式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在这一客观现实面前,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绘就“美丽中国”画卷任重而道远,不但需要宏观布局,还应从细处着墨。面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现实,必须在最细微处着力,多措并举,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一切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二、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

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 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三、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

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篇2

近日, 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张高丽在北京出席国合会2014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中国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张高丽指出, 中_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自觉推动绿色发展, 努力建设美丽中闻。一是强化环境准人、环境标准硬约束, 发展壮大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 充分发挥优化经济结构的治木作用。二是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创新,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大力发展环保市场,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三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 切实抓好新修汀的《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 充分发挥环境法治的规范保障作用。四是抓好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工作, 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 充分发挥政府的统领引导作用。五是推动形成多元共治局面, 倡导良好生态环境人人共建、人人有责、人人共享, 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作用张高丽表示, 国合会成立20多年来, 提供了一个中外开放对话的重要平台, 打开广一扇把国际可持续发展经验带入中国的大门, 架设r一座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交流的桥梁, 为推动中闰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中国和世界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篇3

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我国森林资源呈现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137.2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14.16亿立方米。二是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3.91立方米,达到89.79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提高到4.23立方米。随着森林总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吨,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三是天然林稳步增加。天然林面积从原来的11969万公顷增加到12184万公顷,增加了21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从原来的114.02亿立方米增加到122.96亿立方米,增加了8.94亿立方米。四是人工林快速发展。人工林面积从原来的6169万公顷增加到6933万公顷,增加了76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从原来的19.61亿立方米增加到24.83亿立方米,增加了5.22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居世界首位。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发布会上说,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时期。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的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一是实现2020年森林增长目标任务艰巨。从清查结果看,森林“双增”目标前一阶段完成良好,森林蓄积增长目标已完成,森林面积增加目标已完成近六成。但清查结果反映,森林面积增速开始放缓,同时现有宜林地2/3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见效也越来越慢,如期实现森林面积增长目标还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二是严守林业生态红线面临的压力巨大。5年间,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面积年均超过200万亩,其中约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区毁林开垦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建设的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的压力日益加大。三是加强森林经营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林地生产力低,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潜力还很大。四是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大径材林木和珍贵用材树种少,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的问题也很

突出。

赵树丛说,为实现我国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的目标,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国家林业局将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完善林业治理体系,提高林业治理能力,为加快林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二是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力量,实施好生态修复工程,搞好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稳步扩大森林面积;三是扎实推进森林科学经营,扩大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四是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守住林业生态红线,落实好林地保护规划,推进依法治林进程。

据了解,我国的森林资源清查是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8年底结束。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结束,历时5年,投入了近2万名调查和科研人员,运用了卫星遥感和样地调查测量等现代科技手段,调查内容涉及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的现状和动态,以及森林生态状况和功能效益等方面。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林业“双增”目标显示了中国政府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自然生态的坚定决心,也是对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任的态度和务实的行动,中国有信心如期实现林业“双增”目标。

赵树丛说,在2009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为2.08亿公顷,完成了增加森林面积目标任务的60%,森林蓄积量为151亿立方米,已经达到了增加森林蓄积量的目标要求。

赵树丛指出,全面实现林业“双增”目标,下一步,要进一步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珠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用大工程带动造林绿化大发展。要进一步抓好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加大科技攻关,研究推出抗逆性强的品种,坚持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造则造、宜封则封,使造林真正适合这些地方的生态需求和自然规律。要进一步调动全社会造林积极性,继续深化林业改革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改革林业财政性补贴政策,对所有的造林主体一视同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改革义务植树工作机制,使更多的人履行植树义务,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要进一步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编制自然生态资源负债表,推行领导干部生态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加大森林防火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力度,保护森林资源。

在谈到如何守住生态红线问题时,赵树丛强调,生态红线是构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底线,是发展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安全线”和“生命线”。2013年,国家林业局划定了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以及物种四条生态红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出了明确要求。

赵树丛指出,根据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目标的要求,我国林地保有量不得少于46.8亿亩,这就是我国的林地保护红线。下一步,国家林业局将把划定的林地红线,落实到省、市、县,落实到地图、地块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严格落实林地规划。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切实抓好各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实施,建立起有效的林地监测、评估、统计等工作机制,形成“以规划管地、以图管地”的管理模式,实现全国林地管理“一张图”。还要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实行林地定额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占用林地和林地的非林化,严格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审批。制定占用征收林地项目禁限目录、准入原则,提高准入门槛。鼓励节约使用林地,做到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特别是有林地。严格查处林地案件,坚持依法治林,落实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查毁林开垦、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案件。还要通过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形成保护林地资源的强大社会合力。

以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 篇4

——浅谈环境污染如何遏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之计。以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与资源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得到的。环境污染应当如何遏制,对此,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各级政府应该统筹兼顾,在环境污染治理上起主导作用。政府对……人们常说,治标要治本。如果只注意到治理已出现的污染,不从源头上抓起,往往会陷入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各级政府要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负起总责任,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地方经济发展和环保力度都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对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追究其责任。其次,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由于我国发展前期只重经济而轻环保,导致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污染排放多,对环境破坏大。对此,要积极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就是从源头上防治污染的根本。大力推广产业化结构优先升级,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的循环利用。藉此,减少对环境生态的破坏。

再次,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监管体系。环境污染事件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法律的漏洞大,惩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当前,必须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加大处罚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对此拒之不改的企业,应依法予以取缔,……整改。

最后,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保护生态需要每个公平从自身做起,从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因此,要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篇5

兴仁县回龙镇五星小学余先柳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的余先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丽中国关注留守儿童。

在社会和谐美丽的今天,留守儿童却越来越多,关键留守儿童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强盛的关键。留守儿童和国家正如树枝和树干连在一起那样,脱离树干的树枝很快就会枯死。

我是五年级的余先柳,我就是一个留守儿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我就能见到爸爸、妈妈,就能一家团圆。但是我并没有而自暴自弃,我清楚的知道这样子的我更应该坚强不息,更应该努力、勤奋,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我才能无愧外出务工的父母,无愧祖**亲的栽培。在我身边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学,虽然我们都很努力,都很棒,但有些时候内心是孤独的,因此我们更需要同学、老师、社会和国家的关注、呵护。我们的心是脆弱的,古语说: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呢?所以我们需要国家这个慈母的怜惜和保护,不是我们贪心,有谁会嫌母爱过多呢?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身边有留守儿童请多一些关爱和理解,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共同行动,让和谐、美丽的中国,留守少一点,关爱多一点。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篇6

地球,是一个有很多资源的世界。随着我们人类科技的进步,我们用去了许多的资源,但是,我们人类不懂节约资源的话,会使地球的资源减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唐代诗人白居易对生态资源与人类生存关系的这种清醒认识,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生活的时代,正面临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约、环保已迫在眉睫。我们每个人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掌握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命脉”。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纸一般分为:新闻纸,是一种主要供新闻出版用的特种印刷纸,由于所占比重较大,习惯上单列一类;印刷纸、书写纸,供印刷及书写用并包括绘画和制图用纸;包装纸;技术用纸(工农业技术用纸);生活卫生用纸;加工原纸,供进一步制造加工纸用;纸板;加工纸等。

纸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目前我国生产的纸约有500种。现在,我们生活中有必需文具——纸。纸,处处可见:课本、作业本、草稿本等等,很多很多。可是,很多同学浪费纸张,乱丢纸张的行动在校园可随处可见。

多用一张纸能花多少钱?难免有人会这样嘀咕。其实,节约就等于创造财富。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目前,我国每生产一吨纸就要耗费7棵大树、100立方米的水。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跃2700吨纸、27万吨水。只要多数企业能接受双面复印和集约福音,A4的纸化肥最起码节约一半。这是多么惊人的消息呀!你节约用纸吗?你知道如何节约用纸吗?很多人用纸只用一面,用完后就扔掉了。他们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数不尽的纸,也不在乎这一两页的空白纸。但是,这是多大的浪费啊!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浪费,那这个世界还会有森林吗?所以,为了保护森林,保护绿色植物,我们要努力做一个节约的人。用纸要尽量最大限底地利用它,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地回收利用。

从相关资料了解到:每节约5000张A4的纸就等于节约1立方米木材,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一年就节约4745亿张纸,一棵二十岁的树可造3000张A4纸,如果这样算来就可少砍伐1581666棵树,“1581666”这个天文数字多么振奋人心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节约用纸也就是植树造林。

节约用纸,是保护地球资源的一个好办法,但是,我们应该怎样节约资源呢?这里有几个节约用纸的小窍门,大家不妨试一试:

1、白纸、作业本正反两面都可以写字、画图、计算等,用过的纸可以用来折纸,比较节约。

2、折纸折得不好,可以重新拆掉,重新折,不要随便丢掉。

3、在家里擦手可用毛巾,少用餐巾纸。

4、在外面吃饭用餐巾纸时,尽量将纸充分展开,减少用纸张数。

5、喝水用茶杯,不用一次性纸杯。

6、废报纸、废书可以回收,不要随便扔掉。

7、硬卡纸碎片不要丢掉,可以用来装饰别的东西。

8、不用贺卡,尝试另一种方式。

只要你留心,还可以找到很多节约用纸的小窍门。

同学们,一页纸就是一页金,举手投足间珍惜一张纸,就等于造林一片。你是否远离了一次性纸杯、一次性木筷?你是否用纸的背面写过字?你是否用旧挂历纸包过书皮?你是否把废纸与垃圾分开处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节约一张纸,挽救的可能是一棵大树,甚至整个森林......节约不仅是美德,更是责任。

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 篇7

1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1.1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生态问题的新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保持较高速的增长率,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生态环境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发展,造成中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最近几年出现的雾霾天气,日益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这些环境问题的加重,无疑不在提醒着我们党和政府必须要注重环境问题带来的威害,生态问题可能会制约文明的发展。

1.2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中国梦即使是富强梦、人民梦和振兴梦,也是美丽梦,美丽家乡、美丽城市和美丽国家的梦。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更是要实现美丽中国,为人民生活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国梦的实现基础,一定是在全社会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和人民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一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1.3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存空间。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极大浪费的局面其实是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党不能很好的解决生态问题,那么我国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动力就会减弱,可能会成为阻碍生产力的一大因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资源。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归根结底是对环保意识的缺乏。因此,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要建设好生态环境,发挥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激励作用。建设生态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人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缺乏

由于我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人民的生活极其贫苦,人民又经历了十几年的战争灾难,这就导致各种生活资源和生活材料极其匮乏,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人民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也是充分的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导致有些资源开发过度,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惜牺牲环境来换取短暂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各种环保教育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人们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导致在生活中出现各种不环保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再加上生态文明教育在学校教育未引起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足够重视,学生不能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也就没有了生态环保意识,所以这又进一步导致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2生态保护制度不健全

生态文明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制度的支持,如果失去制度的保护,那么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一句空话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很多年了,但是环境的整体恶化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制度的有效保障。所以,要建立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来完善。众所周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的措施就是行政手段,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导致行政命令落实不到位,行政管理不实行等情况不断出现。所以,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制度,用制度的手段来建立生态文明,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2.3环境法律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都十分重视法律的建设,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文,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环境法律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法律开始出现滞后,环境保护法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等现象日益显著。所以,制定一部完整的、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显得是破在眉睫。只有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环境,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功,在环保法面前,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践踏环境,要是环境保护在法律的轨道上自由运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一个可靠地基础和保障。

3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对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战的贯彻落实,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也积极参与环保的行动中来。但是,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生态文化知识的认识还处于半文盲状态,所以加强对人们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明显的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3.1.1加强学校的生态环境意识

高校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成才,所以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教育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处理与自然关系。高校在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等方面讲的特别的多,但是在讲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却讲得很少。所以,高校要注重在这方面的教育,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生态文明教育。特别要注重社会实践的作用,要让学生多走出学校,真实的了解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身的宣传,生态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也是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建设生态文明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使他们的使命,让他们树立起使命感。

3.1.2在城乡居民中进一步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教育

向全社会普及推广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知识,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的。在进行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介,既要利用传统的媒介例如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也有借用新兴媒介例如微信、微博等互动来加强人们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可以组织进行大型宣讲活动,来提高人们增强环保意识。

3.1.3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首先,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中央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落实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普及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生态观念。要让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自已也要承受破坏生态的恶果,让他们在企业发展生产过程之中,都树立起环保意识,实现人人都为环保出口力。最后,做好群众的生态工作。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强对生态环保的宣传力度。运用网络,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生态保护观念,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环保,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

3.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3.2.1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制度是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生态文明良好发展的根本举措,因此,必须从制度上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有序、良好、健康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建立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建立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建立了我国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制度的建设还远跟不上现实实际情况的变化,因此,必须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3.2.2建立全新的GDP考核机制

过去我们追求的就单纯的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时候有些官员为了获取很高的经济效益,而损害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要建立全新的GDP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都纳入到GDP的考核之中,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3.2.3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1]

国之本在农,农之本在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广大农民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十分不均匀,水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有将近一半的城市缺水,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市场引入到资源的配置中来,建立起有偿使用制度。

3.2.4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损害赔偿制度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要实现谁污染谁治理,对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征缴最严格的税收。建立起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及时关停整改,对损害环境的企业,要进行环境损害赔偿,让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从企业自身就建立起环保意识。

3.3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建设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的根本举措。要时刻做到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因此,我国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立法工作。全国人大要根据现实的要求,结合环保部门制定一部适合我国现实需要的法律,在新制定的环保法中,一定要加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诉求,不能在只为经济的发展来立法。新环保法一定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环境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任何一部法律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我们法律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让法律切实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及时修改那些不足的地方,永葆法律的时效性和正确性。

3.4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

在完善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还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所以,一方面要加强执法能力队伍建设。法律的执行最终要落到执法队伍的人员身上,如果执法队伍人员自身素质高,相应的环境执法能力就高,如果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相应地环境执法能力就低。因此,必须要加强环保部门人员的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培养,同时还有建立标准的正规的执法队伍。另一方面要着重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有必要建立环境问责制,把环境保护与官员的政绩结合起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监督力度,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进行。

3.5在新常态环境下下,推动经济在中高速道路上不断健康运行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长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富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产业也开始出现过剩的局面,特别是钢铁等产业出现过剩。我国经历高速发展,面临的压力也日益显著,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改变以往片面的高度增长,不断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之中,实现经济良好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用制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完善发展,这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这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议

参考文献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篇8

(参考模板)

首先,欢迎“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来到XXX学校(企业),也感谢同学们(青年职工)参加“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会。

大家都知道,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更为我们年轻人提出殷切期望,希望我们年轻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此,团中央、团省、市委相继开展了“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活动,并得到了广大基层团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团员青年的热烈欢迎。

为充分引导广大青年深入理解中国梦深刻内涵,在广大青少年中倡导“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价值追求,帮助青少年树立劳动创造财富、奋斗成就人生的观念,传递“最美精神”,动员和激励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国梦扎实奋斗。近期,团区委组建了第一批“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走基层分享团,深入校园、企业、社区(街道)、乡村等基层单位,讲述青春故事、分享人生感悟、沟通交流思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奋斗成就梦想的过程中,注入更多的青春正能量。今天的分享会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请分享团的几位青年榜样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二是各位同学与他们进行自由的互动交流。我们的活动将同时通过*************网站进行视频直播,并通

过**********进行场外互动。

下面进行第一个环节。

首先,有请*************发言。(因每人讲稿中有详细自我介绍,此处只简单介绍即可,下同)

……

感谢*************。下面,有请*************。……

感谢*************非常感人的分享。下面一位是山*************。有请。……

感谢*************。下面,有请*************。……

感谢*************的精彩分享。

下面,我们开始分享会的第二个环节:互动交流。大家可能也注意到,我们的活动叫作“分享会”,而不是“报告会”“宣讲会”。也就是说,这几位青年榜样不是作为导师、作为权威来教导我们,而是作为和我们一样的同龄人,一起来探讨大家关心的问题,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和我们共同分享。所以,大家听了他们的奋斗故事后,有哪些想要与他们交流的问题,或者自身成长中的困惑和疑问,都

可以提出来一起交流。

(互动交流结束后)

同学们(青年朋友们),今天,4位优秀的青年榜样讲述了自己青春励志的奋斗故事,跟大家进行了真诚的交流,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青春的热情、梦想的力量和奋斗的价值,真实地体会到,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我想,经过这次分享会,大家一定会对“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这句话有更深的认识,也会增加几分点燃梦想的渴望和奋斗追梦的动力。让我们再次感谢他们的精彩分享!

分享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的通知》精神,引导中小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我校决定举办“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读书活动。

一、活动内容

1、组织开展“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读书活动。

读书是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的核心部分。要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读本,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复兴中华的远大理想。

2、组织开展“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征文大赛。

在广大学生中组织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围绕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广泛发动青少年学生讲述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用文章记录和表达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强化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3、组织开展“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

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通过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宣讲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方向,引导学生认同并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追逐个人梦、中国梦的路途上奋勇前行。

4、组织开展“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读书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与责任,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采撷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梦想”。把“中国梦”主题教育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在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二、活动步骤 1、2014年10月底前完成《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读本征订工作,制定《三湖初中“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方案》。

2、2014年11月认真组织全校学生阅读教育部关工委组织编写的《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把阅读和语文课程有机结合起来。3、2014年12月举办演讲比赛。4、2014年12月组织学生撰写征文,进行征文评选(征文要求围绕主题,体裁不限,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篇10

识竞赛参考答案

1.中国梦;

2.1921年;

3.水稻;

4.《孟子》;

5.墨子;

6.中华文明;

7.汉武帝;

8.甲骨文;

9.君子以自强不息;

10.泰山;

11.黄帝手植柏;

12.清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

13.1974;

14.京剧;

15.中国书法;

16.《富春山居图》;

17.汉字;

18.嫦娥工程;

19.叶培建;

20.“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21.神舟;

22.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23.2020;

24.恩格尔系数;

25.第一;

26.1964年;

27.容国团;

节约能源_保护环境主题班会 篇11

一、不同地方的生活条件以及环境的对比,让学生明白资源可贵,做到不浪费一滴水活动目的:

1、通过观看社会上的一些浪费现象,让学生明白节约的道理。

2、通过,一粒米等。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懂得节约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

二、活动过程:

男、女:同学们,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建一个节约、文明的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今天这节班队课的主题是“节约与我同行”。

男: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我们的家乡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我们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我们为拥有这样可爱的祖国、家园、学校而感到自豪。

女:可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今天的地球已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现在请老师为我们播放一些图片。

一、看一看(边出示图片边叙述:)

师:我们来看几张图,想一想哪张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这是水龙头哗哗流水的情景。

2、这是一片干裂的土地,地上没有一点绿色植物。

3、这是浪费电的情景,电视开着没人观看。

4、这是偏远地区孩子没有电用,点着油灯写作业。

5、这是学校食堂到处可见剩饭剩菜。

6、这是一群骨瘦如柴的孩子们。从他们的眼里,身上都告诉着人们,他们很饿。

二、说一说

师:在我们的校园里,家里也有浪费现象,你见到过哪些浪费水电、浪费粮食的现象?(师生一起交流。)

三、读一读

出示节约儿歌,齐读。

小水滴,一滴滴,汇成江河流万里; 小米粒,一粒粒,堆成粮山高千米; 小小电,一度度,积少成多用处大; 小朋友要牢记,一滴一粒要爱惜。)

四、议一议

分别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粒米来说一说节约好点子。

男: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看到,我们在节约方面需要注意的有很多,发言的同学提出了不少好意见。我想可以这样概括“节约与我同行”。

五、拍一拍

女: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参与,我们我们校园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校园,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让我们齐诵《拍手歌》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地球妈妈穿花衣; 你拍二,我拍二,地球人类好伙伴儿; 你拍三,我拍三,爱国爱家爱自然; 你拍四,我拍四,争当节约小卫士; 你拍五,我拍五,节约用电很靠谱; 你拍六,我拍六,关水关灯齐动手; 你拍七,我拍七,节约环保有意义; 你拍八,我拍八,励行节约靠大家; 你拍九,我拍九,勤俭节约到永久,到——永——久!

男:同学们,节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的品德,让我们心系地球,着眼社会,立足身边,人人争做节约小卫士。

六、作品展示

女:现在请各小组展示关于“节约与我同行”为主题的作品。

七、知识竞赛

男:听了这么深情的朗诵,同学们的情绪都很激动,下面我们来个知识小竞赛缓解一下。

比赛规则: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当主持人读完题目后各个小组开始抢答,否则取消本题资格。每答对1题记2分,由记分员记录,最后得最高分者为胜。

1、每年的世界勤俭日是哪一天(B)

A、10月30日

B、10月31日

C、11月1日

2、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我国的植树节?(A)

A、3月12日

B、4月12日

C、5月12日

3、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A)

A、70.8%

B、70%

C、75%

4、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C)。

A、1/2

B、1/3

C、1/4

5、保护水环境,我们应该选择使用__(B)__洗衣粉。

A、普通

B、无磷

C、高价

6、以下哪个标志为节水标志?

(略)A、B、C

7、每年的世界粮食日是哪一天(B)

A、10月6日

B、10月16日

C10月26日

8、我国南方人的主食主要为?(B)

A、小麦

B、大米

C玉米

9、大米中主要的营养成分为?(A)

A、蛋白质

B、脂肪

C淀粉

10、每年的世界节电日(地球一小时)是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多少时间熄灯小时?(C)

A、7:00—8:00

B、8:00—9:00

C、8:30—9:30 11、1831年,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C)A、富兰克林

B、爱迪生

C、迈克尔法拉第

12、下列关于节约用电的方法哪个不恰当?(A)A、家电不用时为了使用方便可以不抽电源 B、尽量减少打开冰箱门的次数

C、天气热时尽量多使用电风扇,少用空调

男:知识竞赛环节已经结束了,下面请记分员向我们宣布结果。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篇12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2014年4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

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 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四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第十五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第十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

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十八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第十九条 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前款规定以外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 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二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第二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第二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第二十六条 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第二十九条 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三十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第三十二条 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防止和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三十五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

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第三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第三十八条 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第三十九条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

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四十条 国家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第四十一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第四十二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三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第四十四 条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四十五条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六条 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

第四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八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应当遵守国家有

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种植和养殖,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第五十二条 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五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第五十四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第五十五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六条 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第五十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八条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第六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六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条 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十六条 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第六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六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

(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篇13

海洋这个蓝色星空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水体营养丰富,有利生物资源的开发,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含3个特征:(1)持续性。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建立在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之上,要求海洋生态系统构造完整和功能齐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都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正确解决资源质量、可利用量及其潜在影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资源种群多多样性;(2)协调性。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以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公平性。即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任何海洋开发活动不应带来或造成环境资源破坏,不应对后代人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造成不良影响。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达到以下目标:(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海洋是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持续再生产能力;(3)海陆一体化开发,统筹制定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逐步形成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推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4)开发与保护协调。制定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管理;(5)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制定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

二、惠来海洋资源发展概况

惠来县地处粤东沿海,是揭阳市唯一沿海县,陆地面积达1253平方公里,海岸曲线长171.8公里,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其中10米等深线浅海滩涂面积33万亩,有大小岛屿55个,海湾18处,具有发展海洋经济雄厚的物质基础。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惠来的海洋资源优势在揭阳市、乃至广东省都非常突出。

惠来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海洋生物2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类有40多种。有年吞吐量650万吨的码头多个和港口、巽寮、范和、亚婆角、盐洲等大渔港。近年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推进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临海工业等产业建设。2008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值达24亿元,占全县GDP的12%,初步形成了多种产业的海洋经济新格局,口岸经济、海洋渔业形成规模。

惠来位于“珠三角”和汕头、厦门两个经济特区间的腹地,处于珠三角和闽台经济区联结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均直接受其辐射和带动。由于其海岸线长,还是深汕高速公路和普惠高速公路过境路段和厦深铁路,惠来近几年已推进建成惠来电厂、华润风电、乌屿核电、中电投储煤配送中心、中海油LNG等一批项目,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即将开工。依托临港资源发展重化临港工业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依靠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战略得到了充分有效的体现,青睐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投资的热土,突现滨海特色,以能源、石化产业为依托,以石化炼油项目为引擎,加大能源、石化产业及其中下游项目引进力度,建设能源石化产业基地,临海工业正在起步,逐步形成沿海能源产业区。

三、惠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渔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渔港、码头、渔货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渔业产业化程度低。二是海洋渔业信息平台设施和水产品检疫检测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渔区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形成产业链。

2.海洋物流运输业未能真正形成支撑产业一是部分口岸码头基础设施滞后,达不到国家一类口岸标准要求。二是货源比较单一,进出口货运量严重不足,口岸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利用,沿海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3.海洋产业结构问题突出惠东县海洋产业内部结构由重到轻的次序依次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海运业——沿海造船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盐业。2008年我省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各占的比重依次是:29.1%,29.1%,41.8%。对比全省,惠东县海洋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仍明显偏低。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港口交通运输、海盐等仍然占绝对的比例,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很少。这就说明惠来海洋经济还基

本停留在“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基础上,是传统型、初级型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

4.部分过度开发与资源开发不足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沿海滩涂利用率饱和,水产品养殖迅速发展,特别是海水养殖业。围网遍布于海滩港湾,小小的港湾滩涂,围了一层又一层,过度无序的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海洋自然生态环境。海洋水产仍以内海捕捞为主,远洋捕捞尚未起步;海洋精细化工的发展缓慢;滨海旅游资源尚有较大潜力;港口造船业停留在维修本地区的小渔船而毫无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和能源开发还未起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5.环境污染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惠来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惠东县制鞋业的迅速发展,废纸、鞋料、胶布、胶水等废品得不到及时处理,乱丢乱倒,造成流向海边、港口。网箱养殖的发展,大量的饲料堆积于网箱之下,没有及时处理消毒,造成污染严重,汽油机、柴油机在海上的所过之处,使原本蓝色的海面泛起一层油渍。由于污染大,加上过度捕捞、小黄鱼、大黄鱼、甚至带鱼、鱼迅速减少,形成不了鱼汛,可持续海洋自然资源利用面临挑战,海洋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惠来海洋生态环境

惠来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如不及早妥善解决,任凭矛盾继续发展激化,势必妨碍该地区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必然会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惠来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协调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促进该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科学合理划分海洋功能区域海洋功能区域划分的主要目的是科学合理地规划安排各功能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为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资源经济发长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管理依据,是实施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矛盾最有效的工具。虽然近几年已有初步发展,但随着大项目的的引进、建设,使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更应该从整体、大局和长远去谋划,根据海洋资源的特点及其突出优势,逐步规划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如已经名闻遐尔的“惠来八景”、海蚀崖、海蚀柱、海滩等海岸地貌)、临海工业等,使海洋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开发。

2.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海洋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惠来地区海洋科技需采取跨越式和引进消化吸收策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科技力量。要制定适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海洋领域专

家学者,作为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咨询顾问,定期召开人才招聘活动,与本省海洋院校结对子,强强联手,开辟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领域,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3.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海洋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和经济效益。在惠来海洋产业发展上,应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沿海区域布局。(1)海洋渔业总体规模应停止扩张,甚至适度收缩,海洋渔业要向产业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港口及临港产业大基地,大力发展电力业、化工业、船泊制造业;(3)以重大工程建设为龙头,通过科技创新,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4)加快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做好珊瑚礁的扩大建设、港口海龟原始生态保护,加快进行海洋药物、海洋能的开发实验,逐步形成具有惠来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4.实施科技兴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兴海的重点领域有:(1)海水养殖:在深化虾、蟹、贝养殖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水鱼、海藻、盐田生物养殖技术。(2)海洋化工技术:重点发展海水提取钾肥、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冷却等技术以提升传统海盐产业的海盐结晶新技术。(3)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海洋活性物资分离提取、海洋药物制备、海洋功能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技术。(4)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海洋污染物资源化治理、赤潮预报、调查与防治技术。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海洋产业的内涵得到扩张和延伸,形成产业链,无疑将会实现惠来海洋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5.加强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要同有关部门做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速解决沿海生态环境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海洋赤潮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做好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特别是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引导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项目的落户,更要从整个海洋资源的全局和高度去考虑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由于该海域大部分为浅海区,环境污染容量小,海水交换能力较弱,自净能力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更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控制环境污染,防范于未然。

当前国内外海洋污染事件特别是和石油有关事件如事件也不少,有相关人士称,大海具有世界上最强的自我净化功能,但面对石油污染这个生态杀手,大海也只能为之变色,其造成的生态污染令人胆寒。

石油污染阻隔了海气的相互作用,造成海水缺氧,直接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整个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循环,从而严重破坏了海洋环境中正常的生态平

衡,造成鱼类、虾类等因缺氧而死亡,同时对海鸟资源、气候破坏之严重也难以估量。另一方面,石油污染的潜在危害是进一步扩展到发生地的生态系统中,存活下来的生物在几年时间里会将有毒物质遗传给后代。而且许多有害物质进入海洋后不易分解,经生物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肝、肠、肾、胃等,使人体组织细胞突变致癌,对人体及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影响。

我们应该吸取惨痛代价的教训,要有“未雨绸缪,预防为先”思想,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近海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在加大能源、石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入海,同时也必须加大对沿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粒度,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制度。

在发展海水养殖业中也要注重科学管理,合理布局,多元养殖合理投饵,减少养殖业自身污染。

6.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沿岸群众宣传保护区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资源、环保的重要性,提高群众认识并让他们自觉维护和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结束语

上一篇:台州市路桥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查报下一篇:永兴小学安全排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