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精选7篇)

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 篇1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绘就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激发党员队伍建设活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现结合本镇实际,制订乡村组织振兴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落实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凝聚功能和引领功能为目标,坚持从基础性工作抓起、从基本功练起,以党组织建设带动行政村治理体系建设、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着力健全乡村组织体系、制度机制,激发各党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力量,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工作。找准党建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最佳切入点,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人才队伍振兴,促进产业和经济振兴,走出一条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互推互促、同步发展的新路子。

(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注重实效。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基层党建工作,准确把握新时期新形势基层党建工作规律,发扬基层首创精神,把创新贯穿于实施组织振兴活动全过程,积极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建立新机制,推动组织振兴活动深入开展。

(三)联系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紧密结合我镇实际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突出抓规范、打基础,抓创建、强能力,抓振兴、促发展,全力打造“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党建工作新品牌。

三、重点工作

(一)选优配强村书记。坚决调整60岁以上、带富能力不强、工作不力的村书记,重点选拔45岁以下年富力强的村书记,实现村书记平均年龄50岁左右的目标。选拔本土致富能手、在外创业能人、返乡大学毕业生、第一书记担任村书记,村级带头人比例达到60%以上。村党支部书记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从带富能力和工作能力上严格加强自身学习建设,达到市场型、创业型、实干型、担当型村党支部书记的标准。

(二)发挥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引领乡村产业快速发展。推行“党支部+经济实体+贫困户”模式,鼓励支持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实体,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带领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保障,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重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各村党支部拓宽发展渠道,用好财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确保所有村新增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

(四)发挥选派干部在乡村一线作用。选派干部制定所在村年度工作计划,完成选派干部推动乡村发展项目任务,每名选派干部至少落地1个发展项目。

(五)培育助推乡村振兴发展骨干队伍。在优秀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致富能手等优秀群众中发展党员20人以上,实现每个村至少发展1名党员的目标。

(六)推进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建设和巩固提升。确保近三年确定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真转化、真升级全面完成今年确定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任务。

(七)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创建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实现我镇至少创建成功1个市级标准化规范化示范点的目标。

四、工作要求

1、压实工作责任。各村党支部要承担起乡村组织振兴的直接责任,研究细化具体实施办法,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镇组织、纪检、扶贫、财政等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责,明确任务目标,形成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强大合力。

2、搭建载体平台。各村要凝聚多方力量,助力乡村组织振兴。联合域内企业支部积极开展各项组织活动,及时发现、总结推广一批典型经验,大力宣传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营造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浓厚氛围。

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 篇2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既是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创新解读, 更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发展乡村旅游, 能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困局,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是初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突破口之一, 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有益之举。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 其在规划中特别是在空间组织规划方面与一般旅游区有许多不同。本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做一探讨, 以期对现阶段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理念层次不高、空间组织开发与管理混乱等问题的解决, 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要素构成

乡村旅游发展要依托一定空间组织, 这一空间组织是一个由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服务机构、旅游交通系统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按旅游产业构成, 可以将乡村旅游空间组织划分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子系统和客源市场空间子系统。乡村旅游资源子系统包括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酒店资源、乡村旅游企业、交通设施及其空间布局等;客源市场空间子系统包括本地市场、本国市场和国外市场三个部分。每个子系统又包含若干更小的子系统, 它们分别蕴涵着不同的层次和内容。

1.资源空间子系统。

根据旅游系统理论, 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子系统包括旅游系统中的客体子系统 (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设施) 和媒介子系统 (旅游交通和旅游服务) , 具体包括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酒店、乡村旅游经营旅行社和基础设施 (主要指交通设施) 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其中, 乡村旅游资源包括原赋景观 (一般包括自然遗产景观与文化遗产景观) 和人工景观 (村寨、特色农业园、游乐场、乡村主题园等) 两种类型;酒店、旅行社、乡村旅游配套企业也是属于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基础设施包括接待设施和购物设施等。

2.游客市场空间子系统。

乡村旅游客源地市场, 通常指乡村旅游者及潜在乡村旅游者长期居住的区域。关于客源市场空间子系统, 这里主要分析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即来农村参加乡村旅游的休闲者和旅游者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乡村旅游业的繁荣与昌盛主要取决于该地是否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市场容量大,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越好, 一般以客源市场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或者时间长短来衡量, 可以将客源市场分为本地、国内和国际三大市场。

二、乡村旅游区域空间组织演变阶段

加拿大学者Bulter R.W提出的较为完善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 对于后来各种旅游演化模式的提出起到了很大作用。Bultler把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返阶段。[1]乡村旅游区域空间成长过程同样适用。

1.探查阶段——混杂无序空间模式。

在乡村旅游发展初级阶段, 由于经济和知名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 只有零星的“农家乐”形式旅游点, [2]基础接待设施较少而且规模和档次都达不到要求, 服务设施基本没有, 仅靠村民生活设施代替, 只有少量游客自发旅游, 国外市场份额基本为零。因此, 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空间较小, 其形态一般是乡村中心地结构。这个时期如果要发展乡村旅游, 必须投入基础硬件设施, 逐步提升软件条件, 引导乡村旅游业良性发展。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建设开发, 即建设基础设施和乡村特色产业, 以政策引导发展乡村旅游。我国大部分乡村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2.参与阶段——极点中心空间模式。

随着政府逐渐重视, 一些农户在政府号召下开始重视乡村旅游发展, 酒店数量逐渐增多, 区域内除了开发利用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外, 开始建设人工观光园、游乐场, 旅行社开始被动地经营乡村旅游业务, 开始有了简单的服务设施, 对外和对内交通也有所改善。区内客源市场逐渐固定, 国内客源市场开始缓慢增长, 国际客源市场也开始启动。这时区域以有限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 这个唯一核心吸引物将旅游者吸引到区内, 产生了空间上呈点状的经济活动集聚地。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增强节点的聚集能力和扩散效应, 形成乡村旅游增长极。我国已有一定数量乡村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3.发展阶段——点轴分区空间模式。

在发展阶段, 乡村旅游区域知名度明显提升, 旅游区开始实施整体宣传和营销, 服务设施以及酒店数量和档次迅速提升, 区内除了有形的旅游资源, 还增加了节事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等, 旅行社开始主动招揽乡村旅游团体业务, 三大客源市场都迅速增长并达到最大。旅游经济是规模经济, 在单点聚集发展过程中, 从周围获得所需要资源的同时也使周围从增长极中增加了经济效益, 增长极在开发周围市场的同时也给周围输送了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等。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增强, 产生越来越多的增长极, 形成乡村旅游开发的增长轴线。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培育乡村旅游精品, 形成乡村旅游开发的增长轴线。我国已有部分乡村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4.巩固阶段——网络竞争空间模式。

在巩固阶段, 乡村旅游区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高峰, 酒店以及服务设施拓展速度放慢, 旅行社经营乡村旅游的业务也达到饱和并增长缓慢, 以前专业的服务设施开始成为二级设施满足不了需求, 三大客源市场增长速度开始变慢。这个阶段, 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向多极化发展, 原有的单极分区模式被打破, 形成了旅游空间上的网络聚集现象。这种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性的乡村旅游结构。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空间的合理分区来形成全方位、开放性乡村旅游结构。我国几个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乡村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5.停滞阶段——圈层集群空间模式。

在停滞阶段, 出现酒店、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企业过剩, 三大客源市场开始萎缩, 企业竞争加剧, 各旅游区之间的空间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形成区域联合圈层竞争模式。这种空间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完美形式, 一旦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模式, 乡村旅游经济会相应提升, 在中国还没有这一类型。

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区域空间组织诸多要素建设目标, 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方向。按二十字方针要求, 乡村旅游发展首先要搞好规划建设, 规划内容要充分反映二十字方针要求, 做到理念层次高、系统性强、可操作, 既要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又要具有前瞻性, 还要符合空间组织演化规律。

地理学认为, 区域空间组织的基本要素包括点、线、网络、域面和流:①点——指一定地理空间经济活动内聚力极化形成的中心;②线——指区域内点与点之间的道路或水电设备等综合性重要通道、系统和组织;③网络——由相关点和线相互连接形成;④域面——指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形成的, 包括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广阔地域;⑤“流”——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是无所不在的动态要素。由此可以看出, 乡村旅游空间组织是由以上5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要素构成的完整区域。

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我国乡村旅游空间组织演变所处阶段, 对乡村旅游空间组织基本要素提出以下规划建议。

1.点——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因地制宜地开发乡村旅游点, 体现区域个性特色, 是旅游规划目标之一。乡村旅游区“点”规划内容是通过乡村旅游区内某个或者几个景点或者项目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依据消费者心理, 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要素往往是与其常住地异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也就是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和环境。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所依托资源的差异性很大, 所以乡村旅游区域空间组织的规划必须符合乡村本身的特色, 与乡村的自然、人文、历史相吻合。现阶段乡村旅游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农家乐”为最基本形式, 要引导“农家乐”的发展, 做到“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 避免简单地模仿照搬。[3]

特色项目打造过程中, 在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原真性基础上, 要实行滚动式开发。将区域内开发比较成熟且档次较高的乡村旅游点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 通过乡村旅游氛围的营造、活动的策划以及线路的包装, 集中打造品牌形象;将乡村旅游资源状况良好、市场潜力大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地区确定为次重点发展项目, 通过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完备配套设施, 拓展市场空间, 使其能够较快地发展起来;对于区域内比较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 通过合理规划, 确立区域乡村旅游储备发展项目。

2.线——科学合理, 规划动线视线。

“线”的规划是指区域内景点与景点之间的重要通道、系统和组织, 通过通道将单个景点进行合理地组合, 形成动静结合、内容丰富的线路组合, 这是影响乡村旅游区建成后市场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成功的乡村旅游区在“线”规划时, 常常在调查旅游者旅游过程心理特性基础上, 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有效动线视线, 实现顺应人性化的顺序推进, 从而建立理想的空间结构, 实现最佳效果。[4]

乡村旅游区内部交通网络高效且布局优化十分重要, 要建立公共交通系统, 提倡步行或无污染交通方式, 限制高速行车, 路径与园林景观要进行有效配置, 使行走与休息成为享受。对于相距较远的景点之间配备公共汽车, 邻近景点间设置人行道、缆车或畜力, 可使内部实现低污染的交通优化。[5]

3.网——集中整合, 合理功能分区。

乡村旅游区“网”规划的主要任务, 是将“点”和“线”构成的乡村旅游区进行合理功能分区, 形成乡村旅游网。

乡村旅游空间开发布局应以乡村旅游主导功能为纽带, 通过将主导功能一致的旅游区进行集中整合, 使其成为旅游功能性组团。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功能单元, 如度假、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功能单元采取相对集中布局, 并在其间布设快捷方便的道路系统, 能使各类旅游服务综合体在空间上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现阶段乡村旅游产业存在“散、小、弱、差”问题, 因此集中功能单元可以防止布局散乱, 亦可防止对主要自然景观的视觉污染。另外, 集中布局有利于主题形象的形成, 规模集聚效应对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可以产生整体规模优势。从节约成本方面看, 功能单元的集中布局能使基础设施低成本、高效益, 而且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入与市场规模的扩大, 新的旅游后勤服务部门更易生存。

4.面——综合协调, 优化空间布局。

乡村旅游区“面”规划主要是通过整体空间优化布局达到区域整体发展。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谋求的是区域的最佳均衡发展, 亦即充分发挥区域内不同地域之间的功能导向, 实现其功能定位的最优组合。在进行总体布局设计时, 区域的资源、空间、产品和市场状况是必须考虑的关联要素。

乡村旅游整体空间布局规划是在对区域开发进行功能分区前提下, 构建新的区域发展总体框架, 提出产业布局、乡镇体系重构、生态系统支撑、旅游业整合发展、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等方案。[6]确定旅游业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需综合考虑下列原则:①地域性原则——各旅游分区应突出各自优势与特色, 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最大共同利益, 实现资源互用、产品互补、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利益共享;②全局性原则——将整个面作为一个系统, 实现多要素、多维联动, 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空间上的均衡, 推动全区经济协调发展;③综合性原则——以行政区划为框架, 以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交通干线为脉络, 以产业发展为纽带, 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构建乡村旅游经济圈。

5.流——区域联动, 搭建市场平台。

我国乡村旅游游客主体流向基本是单向的, 主要以城市流向乡村为主。所以, 在乡村旅游发展初始阶段, 一般以近郊旅游为主。在乡村旅游发展壮大阶段, 乡村旅游客源构成趋向多元, 一些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中远程国内游客以及境外旅游客源。[7]全球化进程加快, 乡村旅游国际化也随之加快, 乡村旅游区“流”的规划由近及远, 逐步从近郊的主体市场扩展到国际化的辅助客源市场。

现代经济的竞争合作趋势和旅游活动的综合性质, 决定了旅游业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乡村旅游要走向市场, 仅靠单一农户或旅游景区是难以实现的, 要搭建乡村旅游发展的政府推动平台、产品互动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形象共塑平台, 实现区际间要素流的畅通流动和区域联动发展。

区域联动分为区域内点与点的合作、区域间块与块的合作。前者主要是为了实现区域旅游资源联动开发, 形成互补性旅游产品;后者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实现乡村旅游产品联合开发, 旅游线路搭配组合, 能够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 通过整合不同区域乡村旅游资源, 使乡村旅游形象得到进一步丰富, 对旅游者产生更大吸引力。

四、结语

旅游区域空间组织规划研究始终是旅游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 更是地理学背景下旅游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新农村建设又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命题, 加强将旅游规划的空间理论用于乡村旅游规划实践, 对于现阶段我国新农村乡村旅游规划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勇, 赵蕾, 宋鸿, 郭清霞, 刘名剑.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 2007, (03) .

〔2〕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01) .

〔3〕李德明, 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 2005, (03) .

〔4〕郑群明, 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 2004, (04) .

〔5〕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J].旅游学刊, 2005, (05) .

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 篇3

新时期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市青浦区近年来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的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责任监督、激励保障等各项工作机制,收获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选任机制、服务保障、后备队伍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基层党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4-0047-03

一、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一)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基本结构。第一,年龄以中年为主,年轻人少。全区现有农村党组织184个。目前村党组织书记171人,46岁至60岁的共有120人,占70.2%。现有居民区党组织89个,全区目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89人,46岁至60岁的有59人,占比66.2%。45岁以下的年轻人少。第二,学历偏低,以高中以下居多。村党组织书记学历大专及本科以上的有77人,占45%,高中、中专及初中以下共有94人,占55%。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学历大专及本科以上的有42人,占47.2%,高中中专及初中以下学历的有47人,占52.8%。第三,在岗任期偏长。村党组织书记任期在5-10年的有44人,占25.7%;任期10-20年的有37人,占21.6%;任期20年以上的有12人,占7%。3-5年的有43人,占25.1%。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任期5-10年的有25人,占28.1%;任期10-20年的占24.7%;任期20年以上的有5.6%。任期3-5年的占20.2%。第四,身份构成以事业、集体编制的人占大多数。村党组织书记是集体编制的有147人,占到了86%;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是事业编制的有48人,占53.9%,集体编制有36人,占40.4%。第五,地区收入不平衡。青东和青西地区的村党组织书记收入差距较大。

(二)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总体评价较好。调查问卷显示:68.6%的村(居)党组织书记能胜任岗位,30.4%的基本胜任。对目前村(居)党组织书记能力的评价满意占59.8%,较满意占30.1%,基本满意占9%。认为村(居)书记团结班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分别占67.7%和65.6%。在发挥带头作用方面满意的占51.8%,较满意有34.6%,基本满意占8.6%。70.7%的村(居)党组织书记经常与普通党员、普通群众谈心交心。可见,村(居)书记队伍整体是好的。

(三)后备干部有培养有储备。全区目前村后备干部有167人,男性76人,女性91人;35岁以下有143人,占86%,本科以上有115人,占69%;主要来源是大学生村官,有55人,占33%。居民区后备干部目前全区有61人,其中男性有26人,女性有35人;35岁以下有55人,占90%,本科以上学历的有43人,占70%;主要来源集中在三支一扶(23人,占38%)和大学生村官(6人,占10%)。可见,村(居)后备干部大多数人学历较高,女性偏多。调查问卷显示:对大学生村官到村、居民区任职后的评价较满意为41.1%,满意占38.7%,基本满意占18.6%。75.8%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应在带教指导下负责具体条线工作。83.8%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在符合选举、选聘的情况下,希望大学生村官能进村(居)班子工作。

二、村(居)书记队伍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一)选优配强干部班子。结合换届选举,配齐配强村(居)党组织班子。从2005年开始,青浦区在基层党组织换届中试点探索“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和“两票制”等不同的选举方式。2008年起,全区各村(居)党组织选举全部实行“公推直选”,改变了以往“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一批年纪轻、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脱颖而出,优化了基层党组织班子结构,增添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二)强化教育培训。完善村(居)干部轮训制度,把基层干部培训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每年组织全区村(居)党组织书记、主任进行岗位轮训和专业研修,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培育挖掘村(居)党组织书记典型,发挥优秀示范作用,2010年成立了青浦区村(居)党组织书记联谊会,通过课题调研的方式,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普遍、趋势性问题进行研讨和总结,为书记们提供了思考和工作交流的平台。

(三)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保障机制,明确了村(居)干部的岗位报酬和养老保险,落实了村(居)干部的基本保障,调动了村(居)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稳定了干部队伍。拓展发展空间,从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中选拔街镇领导干部。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村(居)干部参选“两代表一委员”,推荐优秀村(居)干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开展从优秀村(居)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工作。近几年,共有9名村(居)干部通过公开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

(四)加强后备干部培养。2006年,实施选聘社会有志青年到村任职、选送机关优秀青年到村挂职、选派结对单位党员干部到村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的“三选工程”,有效增强了农村干部力量。2006年以来,按照市委要求,选聘了334名市区两级“大学生村官”,先后有18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居)“两委”班子,进一步优化了村(居)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三、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中以经验为主,创新少。据问卷反馈,61.4%的村(居)党组织书记思想比较保守,创新意识不强。46.1%的书记在工作方法上和处理问题时基本是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33%的书记在工作中不善于发动群众。有的党组织书记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处理办法不多、效果不好。对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村(居)工作缺乏开拓性的研究和思考,存在着“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惑。

(二)任务繁重,权责不清。调查显示,97.8%的村(居)党组织书记精力主要用于镇党委、街镇中心和重点工作。目前,村(居)党组织书记担负的职责繁重,上级部门各项工作任务、指标都有赖于他们去落实。在动拆迁、三项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具体工作中,直接面对群众,处在矛盾的焦点上。由于权责职能不清,村(居)党组织书记开展工作手段有限,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难度很大。

(三)思想上做老好人,顾虑多。一方面,在换届选举时街镇党委在村(居)党组织书记的选配上还是注重平稳,视野不够开阔,基本上聚焦在现任两委班子成员,书记选拔任用渠道比较单一。党支部和居民区委员会都是三年一换届,这三年中,第一年熟悉情况,第二年干工作,第三年又要准备选举,真正开展工作的时间只有一年。部分村(居)党组织书记选举前一年“做老好人、不得罪人”“不敢做事、不愿做事”现象比较明显。有些书记仍将村(居)民作为管理对象,个别的甚至将村(居)民作为对立面来看待,认为工作不好做是群众思想太复杂、要求太高。另一方面,受身份、年龄、学历等限制,村(居)党组织书记的晋升机会不多,一些优秀的书记存在“干得再好,也列不了编(指机关、事业编制),离任后还是去拿集体干部退休工资”的思想顾虑。此外,村(居)党组织书记任职期间不计工龄,考进公务员队伍后,工龄却从进入公务员队伍之日起算,感觉不合理。

(四)后备力量不足,基层留人难。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文字工作过多,与群众交流接触的机会太少;非沪籍村官不懂本地方言,难以服务群众;工资待遇较低,平均月薪在2000元,好“苗子”难留。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难留基层工作的原因中,54%的大学生村官来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多呆,只是为了能享受考公务员、落户等优惠政策;52.3%的人认为农村生活枯燥,工作后不受重视,归属感不强,心理落差大,不愿意沉下心扎根农村。招录的334名市区两级大学生村官中,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离职的有198人,期满后真正留在村里工作的很少。个别村(居)党组织书记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不够重视,或传帮带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引导培养带教作用,受换届选举竞争力的影响,怕年轻人抢了位子,直接影响个人利益。

四、加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干部选任机制,选配好村(居)党组织书记。一是选优配强村(居)党组织书记。首先,要严格选任的标准,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政治标准,选拔党性强,热爱村(居)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坚持能力标准,选拔既有发展经济能力,又有社会管理能力的人;坚持群众标准,选拔宗旨意识强,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其次,增加选举程序的内容。可探索实行述职、演说、答辩等竞争程序,强中选强、优中拔尖,让真正优秀的人做书记。再次,要严肃纪律。广泛宣传换届选举的法规政策,引导党员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对在选举中买票、贿赂等行为,必须坚决查处,依法办理。此外,建议出台相关规定,使村(居)基层组织与街镇党委的任期相一致,每届任期为5年。二是注重培训教育,提升整体素质。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分级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党组织书记的素质与能力。新一轮换届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开展新任村(居)党组织书记初任培训,并每年组织开展轮训,采取短班化、专题化,通过案例、研讨、实践等形式,重点加强政治理论、群众工作、区域村域经济、社会治理、法律法规、党务工作知识等培训,突出实效,提高书记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强化任期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职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和监督约束工作机制。村(居)党组织书记要签订任期和年度目标责任状,向党员、群众公开,接受上级党委和党员群众监督。加大考核力度,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重点围绕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建设、依法办事等工作制定具体的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不搞平衡照顾,对村(居)党组织书记的全年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并针对考核结果有相应的激励和管理措施,从制度层面促使党组织书记踏踏实实干工作。四是尽快建立村(居)党组织书记正常的退岗机制。制定出台具体的村(居)党组织书记退出实施办法,明确规定退出情形和落实具体的操作办法。对工作无成效、群众不认可的党组织书记,上级党委要及时进行撤换调整,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居)委主任,要对其劝退,对劝而不退的,街镇党委要指导村、居民区党组织提请村、居民区代表会议罢免,从而破除村(居)干部只进不出的“惰性思维”。可针对实际,规定退休年龄,最好年龄限制在55岁以下,最高不超过60岁。

(二)提供服务保障,激励村(居)党组织书记。拓宽成长进步渠道,面向优秀的村(居)党组织书记考录公务员;积极推荐提名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提供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舞台;加大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工作力度,更多地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中选拔街镇中层干部及街镇领导干部,形成从基层一线选人用人导向,为党组织书记创造政治上的成长空间;加快村(居)党组织书记职业化管理进程,落实职业化待遇保障;探索建立村(居)党组织书记结构化岗位补贴、基本养老保险、离岗退位的生活保障机制等制度;建议市委出台统一标准,根据村干部在岗年限和工作考核情况,保证干龄补贴和生活补贴,从而使一些不能解决公务员事业单位身份、长期在村(居)工作的优秀党组织书记没有后顾之忧。

(三)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做好育苗工程,为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培养接班人。第一,拓宽选拔渠道。一是招录一批。明确选拔标准、程序和培养管理措施,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招录一批热爱基层工作、群众基础较好、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后备干部队伍。二是下派一批。从各街镇管理的集体干部中选择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同志到村、居民区任职,担任条线干部、助理等职,通过定向培养,为村、居民区储备一批书记后备人选队伍。三是留住一批。进一步扩大本地生源在“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居官”中的比例,对经过一定时间培养,考察符合要求的,及时提拔使用或由组织推荐参加民主选举,进入“两委”班子,使之安心扎根。第二,加强教育管理。各街镇要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对后备干部的基本情况、参加教育培训情况、考察考核情况以及工作成绩和奖惩等进行详细记载,并以此建立村(居)后备干部定期考察调整制度,做到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可以将后备干部纳入民主评议村居干部范围,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推进村级优秀后备干部到镇机关、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制度,放到一线岗位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第三,打通成长通道。村(居)后备干部、条线干部通常多是在村里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本村人,党员群众对他们比较熟悉,相对来说,他们更容易被党员群众所接受。因此,要在村(居)切实建立起后备干部、条线干部——中层干部——村(居)主任、书记梯队的良性循环,确保基层村(居)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充足稳定。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副教授

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年自查报告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实施意见》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主题,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新的方式和途径,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为核心,从明确工作职责、改进工作方式、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推进创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现将我村党组织建设自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镇**村,辖区内9个村民小组,有576户(常年外出户130户)总人口2196人,全村劳动力1300人,有党员64名,其中正式党员61名,预备党员3名。

二、党建工作的开展

按照“加强党的领导、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要求,切实加强党组织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城乡居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居民代表会、村民代表会的职能作用,保证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党务、政务、村务、居务公开等制度,采取公示、述职、听证、评议等形式,组织群众参与和监督社会基层组织的工作和事务。

2011年12月,按规定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村完成了本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公推直选工作,实现了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的全覆盖,而且在公推直选中,改进用人观念,在选人用人上大胆选拔使用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的干部。把政治上靠的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选进基层党组织班子中来,村两委班子更有战斗力。

进一步完善了村级治理机制。**村级治理机制工作,紧紧围绕“经济上保障农民的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两大主题,进一步完善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工作机制,构建了“以村党组织为导向,村级公共管理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两轮驱动,村民议事会、村民委员会、村民监事会合力治村”的村级治理机制,进一步理清了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工作职能,明确了工作定位。抓好小区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三、我村基层组织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年龄、文化、性别结构不合理。一是党员年龄普遍偏大,年龄结构比例失调。二是从男女党员的比例看,女性党员偏少。三是党员文化层次较低,大专学历以上的党员少。

2、农村党员科技素质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缺乏技能培训,致富办法少,起步难度大,思想惰性大,观念比较陈旧,发展思路不清晰,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影响力逐渐呈弱化趋势。

3、农村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村民自治有待加强。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农村刚刚起步,民主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干部群众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能力、有知识的党员流失严重。

4、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经费不足,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村党组织建设三年工作计划 篇5

一、稳步推进文明新风尚工作。

根据州、县、乡统一对“四上”工作即“睡觉上床、吃饭上桌、学习上课桌、做饭上灶台”的统一安排部署,塔尔吉村“两委”以网格为载体,全面摸底排查,做群众思想工作,发动村民自主拆除,同时组织“五位一体”干部为无劳动能力的家庭拆除土炕,并积极联系帮扶单位,购买床、餐桌、课桌,为文明新风尚工作的顺利铺开保驾护航,六月底将“四上”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二、循序渐进建强基层组织。

一是抓基层组织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践行“两个维护”,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二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明确职责,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各项任务完成。落实好一支部五中心工作机制,建立工作汇报、信息报送、日常学习、工作例会、内部管理、安全防范制度等。强化纪律意识,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要求和工作制度,规范内部管理,树立干部良好形象。三是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群众发动起来,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后半篇文章,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四是充分发挥工作队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基层党组织培养干部,注重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注重在村级干部、青年农民、群团和民兵组织骨干、致富能手、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筑牢党执政的政治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更好地凝聚和争取人心,今年计划发展3名积极分子,5名党员。五是明确分工,加强协作。建立工作台账,落实早派出工、晚研判、日积分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制定季度计划、小结上墙。各中心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严格按照日常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六是做好安全防范和生活保障工作,制定处突预案和日常管理规定,配齐日常生活设施及用品,按照要求和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和消防设备。七是加强宣传,通过简报、新闻等形式积极向各媒体宣传日常工作与生活,挖掘亮点、树立典型。

三、巩固七星,再创佳绩。

认真开展村级“星级化”创建工作,在巩固已创建的七星的基础上,争取三年内创至十星级,计划2020年创服务群众星,2021年创增收致富星,2022年创民主管理星,由党建中心统领,其他中心分工负责相关星级化创建工作,领导核心星、民主管理星、能力提升星、先锋模范星由党建中心负责巩固、提升和创建,社会稳定星、宗教和谐星由综治中心负责巩固、提升和创建,增收致富星由经济发展中心负责巩固、提升和创建,民族团结星、服务群众星由群众中心负责巩固、提升和创建,村容整洁星由社会事务中心负责巩固、提升和创建,细化创建、巩固方案措施,力争做到以下各方面:

1、维护稳定星。①村班子、“五位一体”干部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宣传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②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对村级重点部位、重点人群能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防范、处置、打击能力强,基层干部、党员要严格抵制“三非”。③党支部书记严格落实宗教管理制度,带领班子成员严格履行维稳责任,主动发现,有效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坚决贯彻上级维护稳定的决策部署,各项维稳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无非法宗教活动、无暴力恐怖案件、无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无宗教势力、邪恶势力和家族势力干预工务现象。④扎实开展去极端化工作,做到周周有活动,按时开展农牧民夜校活动,同时将宣传内容融入到活动中,提高群众学习的积极性。

2、民族团结星。①“五位一体”干部带头学习宣传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带头强化“三个离不开”思想,旗帜鲜明的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做斗争。②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加强本地群众和流动人口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基层级党组织活动场所,把民族团结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③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条例》“三个白皮书”相关教育内容,经常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去极端化工作。④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意识”“五个认同”,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3、服务群众星。①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工作态度,激发工作动力;学习先进,以先进为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业务知识,经常给自己充电,将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②密切联系群众,树立亲民、爱民之心。工作中,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与办事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让我的行为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接受群众的监督。要经常听取办事群众的建议,尤其要本着着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仔细聆听、认真对待。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观念,大胆工作,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始终保持群众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力争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④定期开展自我批评。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思想进行总结,主要是查找问题和不足,边查边纠,自责不自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防微杜渐。

4、宗教和谐星。①村“两委”班子依法加强对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和讲经内容的管理,宗教教职人员依法执规开展宗教活动,信教群众依法参与宗教活动,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②党员干部群众自觉按照宗教活动26条界定和15种表现形式,准确界定正常宗教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区别。③村“两委”班子及成员对非法宗教活动敢管、愿管、会管,积极开展“去宗教极端化”工作,宗教氛围淡化,无地下教经点和非法教经人员。

5、领导核心星。①村“两委”班子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能与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勤政、高效廉洁,党支部核心作用突出;

能团结带领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党在基层各项任务的完成;

村“两委”关系协调,职责明确。能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认真抓好对农民的教育。②班子健全,结构合理,充分发挥“访惠聚”工作队传帮带作用,“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有效落实。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力量充足,班子作风民主,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

班子成员具有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本领。③党支部书记政治性强,素质过硬,群众威信高,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思想解放,有开拓创新精神;

懂经营、有文化、会管理,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④基层党支部、共青团、妇代会、民兵、治保、调解等各种组织健全,职责明确,活动经常,能在党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作用。

6、先锋模范星。①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完成上级党组织安排的工作任务。党员、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基层青年队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主动为群众服好务。②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培养充足的后蓄力量。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准和程序,有长期目标和计划,每年逐步改善党员队伍老化的现状,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呈上升态势,不出现三年不发展党员的现象;

实施好人本工程,培养基层优秀人才;

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不出现丢失党员的现象,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③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每年党员干部都要参加培训,认真落实我县农民党员培训规划;

有致富能力的党员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积极参加党群共同致富活动;

党员、基层干部要带头致富上项目,至少有一个致富项目;

有带动能力的党员、干部至少帮扶一户贫困户,促其脱贫致富。④党员干部要有较强的党性意识,有理想、有道德,不信仰宗教,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和宗教宗派活动;

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坚决同坏人坏事和不良现象作斗争,带头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⑤积极搭建服务载体,创造有利于党员、干部队伍发挥作用的平台;

村级有服务场所,有党员活动室,保证组织生活经常化、制度化。

7、民主管理星。①党支部议事规则、党员“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以及各项教育管理制度健全,并能认真落实;

党组织活动会议记录、档案资料和电教设备齐全。②基层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民主理财,发挥好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

无重大财务问题发生。③坚持党务、村务公开制度,有固定的公开栏、定期公开,群众满意。抓好发展党员公示制,无违返程序和组织原则现象发生。④坚持和完善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按期换届选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

村规民约健全,实行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⑤村两委议事规则健全,工作运行规范,服务高效优质;

实行村班子、村干部目标考核制度,将目标完成情况与工资奖金挂钩;

村党支部书记年底要向全体党员干部工作述职,并进行民主测评,满意率在90%以上。

8、增收致富星。①经济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发展路子符合本村实际,切实可行,效益显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普遍增高。②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企业,依托图开沙漠旅游景区优势,鼓励、帮助村民调整思路,积极挖掘致富门路。③产业结构合理,依托当地资源形成主导产业,产生规模效益,促进农民增收。④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外债村债务逐年减少或还清外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良性发展;

力争做到无外债村实现有存款,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兴办公益事业,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9、能力提升星。①村干部尊重群众,爱护群众,自觉维护群众利益,诚心诚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②村干部工作扎实,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党群干群关系密切,村党组织得到群众拥护。无集体越级访事件。③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健全,措施落实,成效显著,村风好,民风正,社会秩序安定,无刑事案件和较大治安案件。④群众对村班子和村干部的综合评价满意率在90%以上。

10、村容整洁星。①制定并落实美丽乡村建设规划。②村委会办公场所和群众活动场所硬化、绿化、整洁,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发挥作用好。③农户住房规划整齐,建筑物外墙整洁美观,无侵占道路的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杂物现象,庭院环境清洁卫生,村庄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程度高。

四、加强干部廉政教育。

①经常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村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强。②在落实基层低保等党的惠民政策中不优亲厚友,无侵占群众利益,与民争利,无乱收费、乱罚款、集资、乱摊派、乱出义务工现象。③村“五位一体”干部无违纪、无贪污现象,群众对村干部认同度高。④采取观看廉政教育警示片、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召开廉政教育作风批评教育大会、专题党课,让干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式,把廉政教育和作风建设贯穿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营造清正、廉政的良好氛围。

塔尔吉村党支部

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 篇6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扮演的角色显得越为突显,这对村党组织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市2003年初的一项调研发现,1792个村中,有近两成的村存在宗族派性严重、“两委”班子难选,班子缺乏核心、社会长期不稳,工作被动应付、多年“山河依旧”等问题,连续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高达230多个。这些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大批农村青年加入到劳务输出大军中,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出现断档。一方面,村里没人可用;另一方面,一批乡镇机关干部却无地施才。随着乡镇职能的转变,乡镇干部从过去“催粮要款、结扎引产”的发号施令中走出来,扎堆式地下乡搞服务,乡镇干部资源存在较大浪费。针对部分行政村党组织书记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我市以乡镇综合改革为契机,适时选派优秀乡镇干部任村党组织书记。至今,全市11个县(区)累计选派32批次860多名乡镇机关干部,较好地实现了“乡镇消肿”与“加强农村”的对接。目前,全市仍有366名选派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占全市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总数的20.4%。2009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对这一作法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积极推广。11月30日和12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各主要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

一、主要做法

1、试点先行,结合各地实际全面推行。2005年3月,我市在南城县进行了选派优秀乡镇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试点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竞争上岗、差额考察、双向选择、党委研究等程序,先后选派了2批次77名40岁以下、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乡镇机关干部到“难点村、后进村、软弱村”担任党组织书记,使这些村迅速形成了核心,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在总结南城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本着“遵循各地首创、选派对象不搞‘千篇一律’”的原则,在全市11个县(区)全面推开。如南丰县坚持把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作为锤炼、培养乡镇后备干部的重要途径,近五年来共选派42名优秀乡镇科级后备干部到“三类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临川区分类选派了122名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兼任“三类村”的村党组织书记,较快地扭转了这些村的被动局面。广昌县则打破地域、职务、部门、年龄界限,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选派,在全县范围内进行跨乡镇竞争。2006年起,该县采取“笔试+村情调研+答辩测试+量化考察”的方式,连续4年“公选”了42名乡镇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2%。选派人员中,全部来自乡镇机关、七站八所的在编在岗人员;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仅24岁;其中6人为乡镇班子成员,跨乡镇区域任职的有29名。塘坊乡副乡长徐荣华,放下“乡官”的架子考“村官”,很多人不理解。他却说:“村党组织书记能更加贴近群众,更好地为群众办事。”

2、“双签双挂”,切实规范管理考核。为了让选派干部下得去、沉得住、干得好,在选派干部的管理上,我市做到“收权”与“放权”相结合、“市管”与“县管”相统一,上下步调一致,联动科学共管。经过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几年来的摸索,目前已经形成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用性、实用性较强的“双签双挂”管理考核制度,即:指导选派干部分别与乡镇和组织部门签订任期目标和目标责任书,工作实绩与政治待遇和物质利益挂钩。对考核合格的,由派出单位发放8000元岗位考核奖励外,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拨出专款分别给予一定奖励;对考核优秀的选派干部,除原单位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列为“优秀”档次外,优先向上级推荐各类先进,对考核特别突出的优先提拔重用。近年来,全市选派干部中先后有600多人次获得县级以上荣誉奖励,520余人被提拔重用,21人因考核不胜任工作被及时调整、更换。同时,各县(区)组织部门为选派干部建立专门档案,长期跟踪他们在工作中的成长变化。一些地方还实行“1133”配套联动制,即为选派干部任职村配套安排1名县级领导、1名乡镇领导和3个县直部门包村、3名机关干部驻村,为选派干部干好工作形成合力、提供保障。市委组织部对各地选派干部管理考核工作宏观指导,进行跟踪问效,指导创新相关制度,促进管理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完善。

3、注重培养,确保选派干部“干得好”。各地坚持把选派乡镇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培养锻炼乡镇干部、提升乡镇干部农村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有意识地安排选派干部到各类矛盾较多、农村工作局面较复杂的“难点村、后进村、软弱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培养他们独挡一面、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南丰县桑田镇新圩上村以前是个后进村,村党组织在调处高速公路征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无所适从,影响了高速公路的建设进度。镇党委考虑科级后备干部饶攀处事果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不但可以积累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还可以提高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随即选派他到新圩村任党组织书记。饶攀到任后,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化解了征地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选派村党组织书记服务群众的能力。建立选派干部任前专题培训制度,系统学习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村务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和工作方法。坚持“走出去”学习,让他们把外地先进经验引入当地,指导本村发展。坚持“交流式”提高,每季度召开一次座谈会,交流思想和经验,研究探讨新情况和新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能力。南丰县定期组织选派干部到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培训,请日本专家及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11期。该县太和镇丹阳村党组织书记刘国仔通过在全县举办的甲鱼培训班学到的技术,投资100多万元搞甲鱼立体养殖,吸纳20名农民入股经营,人均纯收入达5万多元。同时,各地建立了跟踪培训机制,确定一名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与一名选派干部实行“1+1”结对帮扶、跟踪培养,帮扶领导每月至少1-2次到村里了解选派干部的思想状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及解决实际困难。

二、主要成效

四年多来,选派干部以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为己任,团结带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扎实工作,他们在一线得到了锻炼,群众得到了实惠。

一是实现了乡镇机关“消肿”,改进了机关干部作风。推行从乡镇选派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工作,既可以给乡镇组织“减肥”,又可以给村级组织“补血”,还有利于转变乡镇干部作风。乐安县把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先后选派了72名乡镇干部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等职务,通过在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一批选派干部迅速成长起来,全县已有16名乡镇选派干部被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进入了乡镇领导班子。

二是带强了村级党组织,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在推选乡镇干部到村党组织任职时,注重“四看”,即看本质,思想要纯正,品质要好;看能力,要能独挡一面,有一技之长;看潜质,要有开拓精神,可塑性强;看公认,能够得到大多数干部群众的认可。由于选派标准高、要求严、把关紧,选派的乡镇干部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召力。同时,由于选派干部虽然在村里工作,工资、福利等都由乡镇支付,与村“两委”干部基本不存在利益之争,有利于改善村“两委”关系,促进班子团结和谐,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南城县万坊镇鄱阳村因廖坊水库建设,一度是个上访大村,镇干部刘国良到村任党组织书记后,多次召集原村支书周志明与村委会委员及村里几大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辈进行调解,排除了部分群众的家族、宗派观念,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尊重和支持,成为了“上访户”的知心人。刘国良结束选派任务后,原村支书周志明很顺利地重新担任了村支书,村里再没出现上访告状的现象。南丰县琴城镇水南村虽与县城一河之隔,但由于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村民致富无门,村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低。镇党委选派镇长助理余小平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多方筹措100多万元,开山炸石,修建了一条6公里长的康庄大道。余小平还组织本村营销大户创办了水南蜜桔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引导下,目前,全县近三分之一的蜜桔流通组织是水南村民创办的。

三是培养锻炼了乡镇干部,解决了后继乏人问题。近几年选派的干部,特别是乡镇班子成员基本上选派到村情复杂、矛盾纠纷多的“难点村”。他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调研,积极谋划,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更加认识到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艰巨性,学会了许多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磨炼了自身意志,提高了领导能力。资溪县石峡乡干部李国仁选派到茶园村任党组织书记后说:“以前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比较欠缺,到村任职后,肩上担子重了,逼着自己要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纠纷,这种磨练是以前所学不到的。” 选派干部不仅注重提高自己,还把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作为主要任期目标。他们针对村“两委”后继乏人的实际,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年龄小、文化程度高、致富能力强的农民向党组织靠拢,重视发现和帮带继任书记人选,为这些村培养造就了一批后备骨干力量,基本解决了后继乏人问题。四年来,全市选派的乡镇干部共培养了村级后备干部800多人,其中有330多人当上了村党组织书记。

四是带动了党员干部创业,激活了农村经济。选派到村任职的乡镇干部,不仅思想政治素质要高,还要有一定的技能、专长。他们到岗后,帮助研究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意的发展规划,带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黎川县熊村镇干部张远林2006年选派到坊坪村任村支部书记,在县扶贫办和省中烟公司的大力扶持下,他带领村干部、党员栽种烤烟。在他的着力推动下,全村烤烟种植面积从零猛增到806亩,2008年,该村集体收入仅烟税这一项就达到72000元,去年村集体从烟税奖励中增收72000多元,烟农户均收入15000元。被“抢”了位置的原村支书常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原来我们致富没门路,现在派来的村支书头脑活、信息灵、路子广、办法多,村里变化一天一个样。”

三、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我市在选派乡镇党员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工作中实现了抓党建与育能人“同频共振”、抓基层与促发展“互动双赢”的效应,通过选派乡镇党员干部到村任村党组织书记,既为我们解决了重点村、难点村、软弱村等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税费改革后乡镇机关“消肿”等突出问题,又有利于加强新农村建设,改进机关党员干部作风,调动干部服务农村科学发展的积极性。选派高素质农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举多得的创新性举措,为我们今后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选派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为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助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有效地转变了乡镇干部服务职能,推进了乡镇机构改革由臃肿庞杂向精简高效转变,工作方式由行政指挥向基层实践的转变,实现乡镇人员“消肿”与农村组织“增肥”无缝隙对接。在传达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上措施显得更加到位、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尤其为建设新农村、服务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提供了人力、智力支撑,解决了部分“难点村”建新村“无人管理、无人理事、无钱办事”的主要问题。

启示二:选派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为培养造就高素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提供了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派干部到村任职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提供了煅炼新平台,这样不仅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深入基层、了解农村、熟悉农业,服务农民;有利于乡镇党员干部经受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而且又利于让干部培养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发展在农村,实现了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同村支部书记队伍的“高位嫁接”。

启示三:选派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找到了新途径。选派的乡镇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后,能够有效解决部分“软弱村”抓“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到位、发展党员程序不到位、宗族派性问题处理不到位、“两委”关系协调不到位、干群“排挤”思想疏导不到位等诸多基层组织建设新问题。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党组织生活、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稳定,削减了村干部职数,减轻了村级负担,加强了村级财务、党务、村务的有效监督管理,探索出一条能人治村、民主治村的新路子。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思考 篇7

在实施上述《制度》和《办法》过程中, 我市以原面向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零户统管”班底为基础, 组建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 按照“六个统一”的要求, 即统一设置账簿、统一会计科目、统一微机管理、统一资金专户、统一报账汇审、统一财务公开, 对全市16个乡镇251个村全面实行代理服务核算, 实现了村组合并前后、税改前后会计核算内容的有效衔接, 有效地防止了账账、账款不符和票据混乱等现象。对《制度》和《办法》实施以来的具体情况, 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调研组一致认为, 当前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应对下面几个问题加以完善。

一、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

村级固定资产核算目前仅限于与“实收资本”相关联的实物形态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它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原始积累的表现形式。出现村民委员会合并等可能引起固定资产价值变动情况时, 没有履行严格的固定资产清理处置程序, 而是将变动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简单相加, 作为新主体固定资产的价值, 这种做法没有反应固定资产变动后的真实状况, 也导致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不全。

调研组认为, 村级固定资产的核算, 应该把握好范围界定、金额确定及实物管理三个方面。其中, 村级固定资产的的范围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村级活动场所的全部价值, 具体包括房屋及围墙的建造成本、占用土地的评估价值、景观设施以及永久性公告公示牌等的建造费用等等。

一事一议项目形成的各项资产, 如通村公路、田间操作便道、排灌沟渠、照明线路、蓄水池、堰塘等。

原有集体所有的公共设施的评估价值, 即第一轮承包时未分配到户的集体财产、公共设施等。

其金额确定和实物管理, 应该按照现行“三资”管理的有关规定, 建好固定资产台账, 充分挖掘存量资产的增值潜力, 发挥“开源”作用, 管好村集体积累, 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二、关于林木资产的核算

对于林木资产的核算, 《制度》要求设置“经济林木”和“非经济林木”两个二级科目, 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购入或营造的林木的成本:借方核算林木资产的购买价及相关税费、经济林木投产前发生的培植费用、非经济林木在郁闭前发生的培植费用;贷方核算摊销、出售、结转等应减记林木资产的金额。

据此建议:村集体经济组织涉及林木资产的核算中, 村级公共场所绿化、观赏苗木的购买与栽种费用, 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确认情况分析确认, 未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 作为林业资产———非经济林木入账核算;沿沟渠、沿通村通组道路栽种的树木, 应作为林业资产———经济林木入账核算;未分配到户的集体林地、村组公用绿地上的林木, 作为林业资产———经济林木入账核算;由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林业血防等项目形成的林木资产, 作为林业资产———经济林木入账核算。上述林地取得的收入, 除收到的征用土地补偿费及拍卖荒山、荒地、荒水、荒滩等使用权收入, 计入公积公益金, 用于对荒山、荒滩的开发治理外, 应当按实际取得的金额计入经营收入

三、关于耕地经营权、林地使用权的确认

对于集体所有、由农户分散经营管理的耕地、林地等农村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及农村土地第一、二轮土地承包有关的政策性文件都要求,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 登记造册, 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此形成耕地、林地承包及承包经营合同, 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和乡 (镇) 人民政府分别依照各自职责负责管理。

这两种权利要不要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中予以反映、如需反映又该如何反映, 现行的法律规范尚无指导性意见。我们的想法是:为了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耕地保护政策在村一级的贯彻实施, 有必要把土地 (耕地、林地) 承包经营权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范围:对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 按保护区设置明细账备查登记;对保护区外的土地 (耕地、林地、水面等) , 按村民小组设置明细账备查登记。在其金额的确定上, 一种思路是借用税务部门已实施的“零申报”办法, 在备查登记时只登记面积不登记金额;另一种思路是按土地承包合同和林权证等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证明文件中载明的面积, 参照村组所属城镇建设规划级次及相应的地价标准, 汇总确定不同用途土地的入账金额。

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长江防浪林、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林业血防、森林生态效益、小流域治理等使用国家投资实施的项目, 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办理会计核算。

四、关于“专款专用”原则在补助收入核算中的运用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的各种惠农政策, 在会计核算上表现为“补助收入”, 目前的做法大致有三种:对粮食种植户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 、牲畜养殖户 (生猪规模养殖) 、农机具及家电下乡受益户的补助, 经核准后通过国库直接划转到农户个人“一本通”账户;对项目性资金, 实行项目报账制, 依项目的完工程度办理会计核算, 所需资金直达在建项目账户;对按工作的完成情况给予奖励性补助的资金, 由有权核准的部门审核批准后, 发放到该工作的完成方, 如通村公路和“一事一议”奖补。这三种做法中, 需要村集体经济组织办理会计核算的, 实际收到补助资金时记入补助收入, 期末转入本年收益。从其核算流程考察, 很难体现财政资金“专款专用”这一通行的原则。为此, 建议增设241号“专项应付款”:收到上级部门下拨的补助收入时, 贷记本科目, 使用或分解相应的财政资金时, 借记本科目。期末余额反映该项财政资金的超支或结余。年终结账时, 将已使用或已分解的补助收入, 转入本年收益。期末余额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办理, 需返还的结余, 借记本科目;需弥补的超支, 按后续资金来源进行核算。

五、关于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

上一篇:金融业监管体系下一篇: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