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说明文(精选11篇)
《曹刿论战》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述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
古诗文阅读教学,有两方面的问题要注意。一是要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一篇篇作品,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解决。朗读要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才能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是本学段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设计了“难忘的岁月”“集体的记忆”“如歌的行板”“永远的赠言”等四项主题活动,供教师参考。
本文以小学人教版的说明文为例, 着重探讨一下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在我们探讨学习说明文的技巧之前, 首先必须对说明文的概念加以了解。说明文是文章对于某一特定事物的讲解和说明, 是对事物原有面貌的一种介绍和揭示;在揭示事物之间存在的自然关系的同时也将事物的特性, 结构都一一展现出来。学习说明文可以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能够严谨地, 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任一事物。说明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学习说明文的时候, 我们不难发现, 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生活中的常识和真理, 所以教师在教授说明文的时候应充分运用更为直观和明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收获生活中处事的态度。
一、准确把握说明文语言及表达方式的特点
说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 抒情文不同,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对于事物的客观描述, 换言之就是注重说明。说明文最基本的准则就是真实性, 准确性, 故此, 说明文的特点我们就可以知晓, 即简明自然、准确、真实、通俗易懂。简明自然就是文章在对事物的描述中, 通过用词准确来表明;准确就是对事物的数据进行最详细、肯定的表达;真实就是事物呈现出的形态或者状态不弄虚作假, 绝对的真实有效;通俗易懂更好理解, 就是让所有阅读说明文的学生或者读者都能清楚地明白文章的内容和含义。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还有一个就是逻辑性强, 叙物严谨。文章中, 无论是句子与句子之间, 还是段落与段落之间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 应该以文章中的逻辑性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精髓, 不断加强学生对于文章语句中逻辑性的判断和学习。例如, 人教版中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爬山虎的脚》中, 有这样一句话:“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使它紧贴在墙上。”, 老师在教导学生时, 要帮助学生分析整个句子中的密切关系, 细丝原先是直的, 后来变成了弯曲的, 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在这变化的过程中, 自然会有力的作用的体现。因此出现了拉一把嫩茎的动作, 最后嫩茎就牢牢地贴在了墙上。可见文章中逻辑性极强, 文章的表达方式也甚为严谨。联系上下文就不能让学生理解到为什么爬山虎这样的牢固了, 就好像从墙里长出来的植物一样。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特性的同时, 也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得到科学的解释。
二、深入理解说明文的层次及结构特点
说明文既然有文章语言及表达形式的特点, 自然也有其文章结构, 层次的特点。说明文的文章结构、层次有很多种, 这取决于被描述的事物的本质特色。如果描述的事物是太阳的运动, 那么自然是按照时间顺序, 从早到晚, 或者按照方向来描述, 从东到西;如果描述的事物是一座建筑物, 那么它的描写顺序自然是按照这座建筑物的构成时间或者构成情况。例如, 人教版中三年级语文《赵州桥》一文中对于赵州桥的描述, 除了按照时间的顺序描述, 还要根据赵州桥其自身的构造特点、形态特点、性质特点、变化特点等层次来讲述有关赵州桥的知识。说明文的结构不难总结, 大致可以分为: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以及对照式。
在小学语文中, 说明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教师只有清楚地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特点, 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去为学生们解惑答疑;同时也应当将语文教学与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 多让学生以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物为例写作, 让他们多参与说明文的写作过程, 这样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说明文的特点和精髓。
参考文献
[1]肖小国.学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0.
一 列写作提纲
《游陵西湖》提纲(空间顺序)
中心:通过介绍家乡的陵西湖各个景点的特点,表现其优美风光与人文精神,抒发喜爱之情。
1.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交代游玩地点——陵西湖。(略写)
2.介绍去往途中的风光见闻,渲染心情。(略写)
3.摹写湖心岛千姿百态的怪石。再写湖心亭,说明整体印象。(最详)
4.湖心岛北岸风光,只见鱼儿欢快,人影荡漾。(较详)
5.攀登北岸的小山,从山顶俯视湖面,一派好景致! (详写)
6.回家,内心留恋。(略写)
《颍南植物园》提纲(逻辑顺序)
中心:按照逻辑顺序,说明颍南植物园的位置、建设缘起和各个组成部分,让读者领略其特色,突出其社会意义。
1.概括说明植物园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以及人们的总体印象。(略写)
2.介绍建设生态园的缘起,给人们呈现一个绮丽的自然风貌,开创界首旅游业发展新篇章。(略写)
3.由主到次,依次介绍植物园的布局和组成。
(1)介绍主要景区,即东部的果树种植示范区和名树区,让徜徉其间的人们,能领略到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详写)
(2)介绍北部的盆景园,介绍花的品种、岩石景观,中西方环境艺术巧妙结合,匠心独具。(较详)
(3)介绍南部的休闲中心——垂钓,介绍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略写)
4.总结风景区特色,凸显给人们的感受,点明主题。(略写)
【李老师评】
无论写说明文还是写记叙文,除了言之有物外,还要“言之有序”,这正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向外地游客介绍本地的名胜或景点,要确定一个说明对象,确定好文章主旨,还要一个环节,就是“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也就是说,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需要详写,哪里需要略写,都要胸有成竹,然后精心列好提纲。
上述两个写作提纲,是依照课本中的导引和掌握的说明文写法来拟定的。《颍南植物园》采用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对颍南植物园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作出了探讨说明;而《游陵西湖》,却是采用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移步换景,层次清晰,表现对景区的观赏与喜爱。这就告诉读者,安排说明顺序完全是根据写作主旨而确定的。
课文分析:《泉水》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它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教学本课,要强调自读自悟。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他们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乐于奉献:“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乐于助人:“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团结协作、乐观奋进、勇往直前:“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我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声音要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
教学目标:
1知道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分。
2、读懂课文,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
能力:通过说话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通过教学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知道泉水多、清、甜、美等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时我从复习生字入手,设计了找朋友的方式把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出来的环节来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让学生观看泉水图片使学生在直观上对泉水有了认识,根据这篇课文适于朗读的特点,我设计了边朗读、边理解、边体会、边创造表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从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泉水流过了哪些地方看见了什么。由于2-5自然段,句式相同,泉水的话很相似,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句子,感悟泉水的热情、爱帮助人,进行感情朗读,再通过情境演绎,深化认知。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泉水的其他话。
本次的教学活动主题是:以课文为例子仿照作者在写作上的表达方式及对词语的巧妙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仿照文中句子进行语言能力训练方面,比如我设计了“想像一下,果园里都有谁在喝水呀?还有谁来照这面明亮的镜子? “泉水还流过哪些地方,看见什么,说了些什么”等练习,通过说话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极力。
韦彩萍个人简历
韦彩萍,女,本科学历,现任于正龙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本科学历,时光荏苒,暮然回首,弹指间,我耕耘教坛已有14年载,我于2000年毕业于柳州地区民族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在广西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大专;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广西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函授学习。从教十多年来因自己的勤恳付出所撰写的七篇论文均获奖,多次获得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等称号。2010年参加兴宾区举行的“同备一课教学设计评比”所设计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荣获二等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语文教研活动。
老王
注解:1选自《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塌败:塌陷破败 默存:本文作者的丈夫钱钟书的字。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3干校:这里指“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4凑合:将就
5伛(yu):弯(腰)曲(背)6翳(yi):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7滞苯:呆滞笨拙 8愧怍(zuo):惭愧
杨绛散文集:《干校六记》
《将饮茶》
译有《堂吉柯德》
镶嵌:比喻,夸张,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
强笑:准确而含蓄,透露了老往自己变成这个样子,还送东西老谢我们,心里又说不出的辛酸和感激。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去帮助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之所以“愧怍”是因为作者作为幸运者对老王的关心还不够。
生活情况:1职业,谋生手段 2生理缺陷,谋生的困难 3居住条件差
交往的事:1带送冰块 2送钱先生上医院不收钱
★ 3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老王: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孤苦伶仃。
“前任”:大词小用,用词简洁之至,且又风趣。
一、教材编排的整体思路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主体理念是将语言的实际应用转化为课堂实践,宗旨是“合理的引用国外的教育理念,适应我国英语教育的实际状况”,调查了我国绝大地区的初中生英语学习情况,力求将最生活化的语言场景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来。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是: 将话题作为主线,将实践应用作为模式,兼顾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的结构学习,采用循循善诱的生活化学习程序,指导学生有目的是运用英语。
二、教材的特点介绍
( 一)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套教材在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上都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给予尊重。在编排上改变了过去单层次的编写模式,将每个单元分为A和B两个部分。Section A部分为单元教学的基本词汇和语音结构; section B是在Section A基础知识上的拓展与延伸。根据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基础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科研灵活性的使用教材,在保证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情况下,合理地补充或取舍教材的内容,多层次的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调整学习进度。
( 二) 教材的学习容量增大
教材的词汇量相对于以前大大增加了。根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提供给学生的语言材料应该是“i + 1”。“i”表示input,指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材料,“1”是一个不确定数,指课稍微大于学生的接受量。对词汇量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本教材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表所示:
在扩大词汇量的同时,教材中句型、语态、时态的种类也变得繁多复杂。全书光特殊疑问句就出现了13处,6种一般疑问句,在lesson100里还连续出现了还有原因的状语复合句: “some one like…because she like…”还有分词短语做定语的句子: “there are two Chinese boys looking after them. ”
( 三) 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
本教材把语言的应用放到了首位,培养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每个单元的口语与书面都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写可以巩固说读,说又有助于读写听读。本套教材第一册以听说为主,如从第一册7单元起每个单元都编排了听力练习,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听写材料。从第二册开始读写比重逐渐加大,到高年级则侧重于阅读,将各个单项训练由易到难地做到了系统的安排。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 教材不再要求学生单纯机械的复读语言,孤立机械的将句子记住,背出来再加以翻译; 而是给学生设置场景,展开机会结合实际运用语言。例如,在初一年级学习unit6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用how much引导文句及回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学会谈论物品的颜色及价格,提高学生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 四) 图文并茂,趣味增强
人民教材的编写,设身处地地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角度考虑,加以用心的设计。从形式上,每个章节都配有彩图,以青少年喜欢的形式设计和描绘,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内容的呈现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具有可读性、启发性和多样性。提高青少年对英语教材的阅读兴趣,增强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 五)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它运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本套教材在编写评价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使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评价多样化。例如,在每个单元最后的self check部分,教材编写了学生对本单元词汇认识、语言社交能力的自我评价。评价由老师参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三、关于教材的不足与建议
教材中对歌曲的选用还缺乏新意,与青少年之间还有些“代沟”,可适当地添加一些弦律优美的流行金曲。如《big big word》,《sunshine in the rain》之类的。如果担心这些歌曲对教学有一定难度,可以安排歌曲欣赏,让同学对美鉴赏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的听力。总之,其不完善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教版英语教材的编写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实际的语言应用编写为目的,是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的综合英语学习素质的教科书。
摘要: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关键,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基本,也是提供学生对口语表达的训练。人教版英语教材的编写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实际的语言应用编写为目的,是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的综合英语学习素质的教科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更具文化内涵,大量选择名家名篇,体裁、题材、风格多样,综合了人文、地理、风俗以及道德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与之前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数量,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作
品,可读性和趣味性增强,同时也加入了一定的外国文学内容,体现了现代教育大众化与国家化的特点。
新教材的阅读内容总是结合实际,与生活相关,
这样不仅让学生读得更有兴趣,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言文选材体裁多样、文质兼美,便于学生学习。课后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提倡实践操作。新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也做了小小改动,不管是小作文,还是探索研究,都能契合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新教材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我们在新教材的引导下,也养成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教师逐渐改变以传统单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尝试创新,使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赏析式教学,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鼓励学生重品味、评析,竞赛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理解分析、语言品味等。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所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同时,教师的学习意识也越来越强,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新的材料,注重课后反思,老师们的研究习惯正在养成,教研气氛日益浓厚。
三、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老师不能代劳,我们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现在我们会常问学生“你学懂了什
么?”“你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清楚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也打开了,他们开始乐于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但我们也不能将这种模式的提问看成是“万能钥
匙”,必须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看重学生的需求。当学生感受不多,所思所讲十分肤浅时,老师应立刻给予指导。那么,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问题必须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要有针对性,抓住教材的重点,不可过于琐碎,必须能抓住文章的主体,让学生学到,感受到,理解到。
参考文献:
潘国凤.初中语文教材几处探微[J].学周刊,2011(01).
陕西渭南合阳城关中学仵晓桃
人教版初中英语(新目标)教材在我校已经使用七年了。我每册教材都有使用过。通过近来在国培网站的学习,对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来谈谈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一些想法他出来,跟大家交流交流,以期共同进步。
1、七年级教材内容量较大
刚好今年我在教七年级,感觉时间很不够用,加上今年情况特殊,元旦、春节都在元月份,尤其感到时间压力挺大的。我觉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小学英语老师的培训和配备非常重要的。对于七年级教材内容量大的现状,老师们只有多想点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遗憾的是,好象整个七年级英语教材里面,没有一首经典的英语歌曲可以教给学生;当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比如叫学生办英语报子,学习好的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等等。
关于音标的问题,在起始阶段应该有时间进行教学的,由于内容太多,单词量大,为了赶教学进度,所以对重要的音标教学环节忍痛割爱了。这可以说是又一遗憾。很多学生要求老师教给他们音标知识以便能够快速记住那么多的单词(当然是他们的家长意见),可是迫于无奈,不得不放下很多的东西。
2、八年级的语法教学问题
在国培学习中,教授们提到了语法教学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必要的语法教学还是必须的。这并不是忽视和弱化英语的听和说,相反,如果学生具有一定语法概念,只能够强化他们对句子的整体理解,也就更加能够提高他们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以前,总有人提出,语法教学教出来的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但是现在的情况下教出来的学生,学生口语能力可能的确有些提高,但也只是少数的学生,很多学生还是对英语“不知所云”啊!
3、完成时的出现先后问题
完成时在八年级下就已经能够看到了,但只是皮毛,真正的开始“研究”还是在九年级。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我听到很多老师对完成时出现的先后问题产生了怀疑:先出现现在完成进行时,合适吗?
甚至有老师灵活机动地自己改上课程顺序,即先学现在完成时,再学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尝试;当然在九年级的教材中,还包含大量的单词教学,很多的学生真的是无所适从啊!
三维目标
1.在图形进行平移变换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的直觉思维. 2.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图形平移的基本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经历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
图形平移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平移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1.观看下列美丽的图案(图1),并回答问题.
(1)观察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
(2)上面这些图案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若能,•你能否想象出是怎样绘制的?
设计意图:活动1中的美丽图案,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案(或图形)移动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是大量存在的,•只不过是没有有心注意,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激起学生主动回忆与联想.
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特点的角度去观察图案移动的共同特点.
问题(2)的设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1)的作用从而产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师生行为:教师演示课件(或展示图片),提出问题(1);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思考、联想、发表见解.
在活动1中,教师关注学生:
(1)观察、发现能力;(2)参与意识和联想能力.
推进新课
活动2.探究问题:(1)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图2的雪人呢?
(2)你能将图3图案继续向右画下去吗?
(3)在图4中所画的小雪人图形中任意找三个点或更多的点,连接这些对应点,观察所得出的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有怎样的关系?
(4)活动1和活动2中的图案移动,人们也将其称为“平移”,请给“平移”一词作出解释.
设计意图:在活动1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设计问题(1)和(2).
问题(1)和(2)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会思考:我画这些图案有什么作用?这些图案中蕴涵什么数学规律?在教师引导学生产生这样一种心理境界时提出问题(3)和(4),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这样的教学设计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
平移现象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通过系列图形平移活动,学生对平移有了比较充分的感知,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平移的概念.
师生行为:在活动1中我们已经得出结论:•这些图案能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请大家做问题(1),(2).
学生分组画图.
教师提出问题(3).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从图形形状和大小,怎样找对应点、对应线段位置和长短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互相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4);学生思考、交流解答问题(3);教师引导学生建构、明晰平移的概念.
活动2中教师要关注学生:
(1)图形的绘制方法;
(2)思考问题的调整水平;
(3)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
(4)归纳、概括能力.
活动3.(1)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如图5,小船由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请找出点A、D、F的对应点;•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有什么关系,找出与线段AA′相等且平行的线段.
能否将下面图案平移成一排?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学生回答,归纳、总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回答问题(3);教师提出问题(3).
在活动3中教师要关注学生:(1)在学习中归纳、整理、总结的习惯;(2)合作中每个人的责任意识,能否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3)能否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否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知识联结能力;(5)在总结过程中所倾注的情感.
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了平移,理解了平移的基本内涵,并探索了平移的基本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但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沿某一个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布置作业
习题5.4 1、2.
活动与探究
如图6,在正六边形中剪去一个与其边长相同的正三角形,•并将其平移到左边,形成一个新的图案.用这个图案能否得到类似于右下图的图案呢?与同伴交流.
解:可以得到类似于图6的图案,如图7.
备课资料
有两个都是由十四个小方块组成的图形,你能不能沿着分格线把它们分别剪开成七块由相邻两个小方块(按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组成的矩形?
如果行,就请你剪剪看,如果不行,你能不能讲清楚其中的道理?
通过本题的活动──剪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说理能力.
可以把图8中左边的图形用好几种方法剪成七个符合题意的矩形,•但对于右边的图形,不论你怎样剪都剪不出七个符合题意的矩形.
什么道理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服饰显尊卑
古代服饰始终遵守“分等级、定尊卑”的原则,质地明贵贱、长短显身份、服色分地位。服饰是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表现,对各阶层服装穿着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即使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看到这些影子的存在。如“天使”的白衣,军营中的迷彩服,警察穿警服,和尚披袈裟等等。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劝打范进嘴巴前“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横披”“油晃晃”活画出他是个“杀猪”的角,非常符合胡屠户的身份。
再来看一看鲁迅笔下对孔乙己的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区区十三字,便点明孔乙己的尴尬处境。这件长衫成为孔乙己形象的标志符号,透露出他那被异化被扭曲的灵魂。孔乙己虽然具有“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双重身份,但是他既“进不了学”,不能进入上层社会而成为老爷,也不愿脱下长衫重返“短衣帮”,他实际上成了“短衣帮”的叛逆者、“长衫”的进犯者,同时成为人们所嘲笑和攻击的对象,因此,他成了社会的“零余者”,为社会所不容,他的出场,只不过成为咸亨酒店里酒客的一道“下酒菜”,为酒店徒增几声笑声而已,“没有他,人们也便这么过”。
小说《范进中举》中对张乡绅描写:“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这一身打扮一看就知道张乡绅是个封建地方官僚形象。
《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的华丽衣饰与作者“缊袍敝衣”的寒酸作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家境贫寒,与学习条件的艰苦,强调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成功并不起决定作用,暗含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从服饰描写的分析中,我们感受到阶级社会地位的差异与无情,感受到小小的服饰背后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物命运以及社会状态。
二、服饰现精神
郭沫若说过:“服装是文化的表征,服装是思想的形象。”人的性格、风度、气质、修养等是内在美的表征,这些特征与着装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蒲柳人家(节选)》中何满子的描写:“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中间出人头地。”“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的兜肚也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农村孩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情趣盎然,别具乡土风味。
《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中年闰土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表现了少年闰土的天真、健康、勇敢和活泼,中年闰土的憨厚、邋遢,生活的辛苦与无奈,活生生的一个农村老农民形象。
《云南的歌会》中对歌的年轻女子“穿了身毛蓝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对她的衣着描写,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可以看出福楼拜性格热情奔放,容易激动。
服饰审美是一种整体的美,不但展现出外部形态的美,而且还展现出了人物内在的精神美,还展现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三、服饰凸性格
服饰与文学一直有着无法割裂的紧密关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服饰写人,以服饰画人,他们以形式各异的服饰包装出一个个鲜活淋漓的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了头替他扯了好几回” ,“扯皱后襟”这一细节形象地刻画了胡屠户看风使舵、前倨后恭、看人下菜碟的货色,是市井小人的一个缩影。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糊,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即使在冬天也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还被人疑心是“扒手”。这样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在生活上是极其简朴的,甚至是不修边幅的。
《孔乙己》中“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虽有夸张的成分,但“长衫”作为读书人身份的标志,可以看出孔乙己信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虽然“不会营生”,但也不愿脱下这一身又脏又破的臭长衫,重返“短衣帮”,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可以看出他的贫困与懒惰,以及他追求功名利禄、好吃懒做、自命清高、穷酸迂腐的性格特征。鲁迅先生简洁的白描,内涵如此丰富,这是通过服饰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典型。
《变色龙》一文多次写到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生动地传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与思想起伏。写他“穿着新的军大衣”,这“军大衣”就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恫吓人的工具;第二次写军大衣是通过奥楚蔑洛夫的话来交代的:“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揭示了他因“判”错了狗的狼狈相,借此摆脱自己的窘境;得知狗不是将军家的,他立即又神气起来,说了要法办狗主人的话。然而他的话音刚落,巡警判断这狗可能是将军家的,他又为方才的得意忘形而恐惧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借大衣来掩饰刚才自己对将军的辱骂,掩饰他内心的恐慌。第四次写他“裹紧大衣”走了,反映出他要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却又不无难堪的感觉,所以只好裹紧大衣灰溜溜地走了。作者就一件大衣的处理,将奥楚蔑洛夫惯于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专横霸道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对服饰的描写与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对服饰的描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服饰造气氛
在特定环境下,服饰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比较注重“红喜白丧”,新娘红盖头,孝男、孝女“披麻戴白”。但在当今的婚礼中,新娘多身着白色婚纱,以示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神圣、完美;在丧礼中,经常采用黑色服饰,如佩戴黑纱,以示对逝者的深深悼念,渲染出一种特定的气氛。
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从此就要结束教学生涯,内心是万分悲痛的,他的这身穿戴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背影》一文中,父亲戴着的“那顶黑布小帽”,穿着的“那身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见到父亲那一身黑色装束的背影,触到“我”那根伤感的神经末梢,“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也折射出了“我”家境的惨淡,“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的老境又如此颓唐,全文笼罩着忧伤的气氛。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时常会发现特定的穿着,营造出特别的气氛,暖色调营造出喜庆氛围,冷色调营造出悲凉氛围,淡色以示轻松,深色以示凝重,黑色以示庄重。
五、服饰助情节
文学作品中的服饰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服装,不单是为了显示某一群体的身份、兴趣、爱好,而且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存在。
《刷子李》以黑衣服的描写为线索,从徒弟曹小三的视角展开: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同时穿插进曹小三的心理变化过程描写。
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为人物预设一个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徒弟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但大半天下来,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师傅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一部喜剧、闹剧,更是一部丑剧,根据“(皇帝)爱新装——(皇帝让骗子)做新装——(皇帝)穿新装——(皇帝)展新装”等展开情节。文章一开始就写到皇帝嗜爱新装成癖,为骗子行骗埋下伏笔,骗子抓住人们的自私、虚伪的弱点成功行骗,由于皇帝的愚蠢以及大臣的愚弄,致使出现皇帝光着身子在大街游行的丑剧,最后不懂世故、无所顾忌的小孩一语道破“天机”,石破天惊。作者用“新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人物形象,骗子的狡猾,大臣的奉承,皇帝的昏庸,百姓的无知,人们都颠倒是非黑白,都一一展现在人们眼前。闹剧该收场了,涉世未深的小孩无畏地直面现实,寄寓作者对社会的希望。
综上所述,文章中的服饰描写,虽然看似平常,实际上对刻画人物形象、推进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神来之笔,读者不要轻易放过服饰描写所蕴含的信息,应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渠广喜.巧写服饰,略见一斑——浅谈服饰描写的作用[J].考试(教研版),2007,(8).
[2]胡涛海.着装见性格 服饰显命运——初中教材衣饰描写透视[J].语文教学通讯,2003,(8).
[3]谢镜鹂.服饰文化初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8).
[4]袁燕.服饰文化的语言解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4).
一、口语交际教材话语模式分析
编者的言语行为, 简言之就是对文字、文本的选择和组织。“各类言语行为话语模式由各类言语行为行事意图和完成该意图的必备要素构成”。[2]也就是说, 对于“人教版”口语交际教材言语行为话语模式的结构分析, 我们应该立足于教材为何呈现“该式样而非其他”的构成条件和教材编者的意图进行思考和研究。
(一) 语文学科的内在要求
语文概念的最初来源为“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 (《语文教育书简》)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存在直接确证语文的工具性认识。口语和书面语作为语文两种交际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得最为广泛的, 无疑是口语表达。口语交际的社会性、应变性等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培养语文思维和能力。当然, 其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外部表现出来的文字 (符号) 本身, 更是其中的内涵, 所以其工具性从形式和内容上并未否定与人文性共生, 这就为口语交际的忠实和口语交际教材的出现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 社会环境的外在触发
在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 口语的沟通、交流作用会显得越来越大, 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对所有成员的必然要求, 并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需的生活能力。语文教学思想、理念、方法、教材、考试制度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不甚如意的语文学科教学效果, 引起一部分人迫切需要改变现状, 而这部分人的行为逐步影响到社会各界。
基于此, 研究者们不断对语文学科进行认知和反思, 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本土语文学科进行有效建构。世纪之交的在语文教育史上罕见的语文大讨论, 将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上日程, 并逐步形成了现今的比较科学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其将原来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 并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
(三) 教材编者的“科学”追求
编者的话语模式是在其言语行为意图的本质、核心体现。我们能够从编者的话语模式中分析得到其行为意图。编者根据现存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尽可能地再次科学地建构口语交际体系, 并通过教材的形式展现出来。
首先凸显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 为口语交际教学设定板块, 提出相应的教学点。除了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联系”板块中的讨论部分之外, 还特设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不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者独立与否, 板块设置从形式上突出口语交际的地位, 有效地展现了其复杂性以及与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其次口语交际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师生因素, 以生活实际出发, 并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 对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进行区分和侧重;针对口语交际的临场性等特殊性质, 教材编者专门设置情境材料进行引导。此外, 编者还以一种诗画的语言对口语交际教材进行阐释, 立足于一种高层次的精妙优美的口语能力的追求。
二、语文口语交际教材弊端分析
(一) 社会条件的不成熟
该版口语交际教材的成形建立在不成熟的社会条件基础之上, 甚至于后来的新版教材也是如此。而这些因素直接指向口语交际教材和教学的弊端, 改变口语交际教材的现状, 必须先明晰这些不成熟的社会条件, 并进行针对性地改变。
1.科学的口语交际体系的缺失。
我们只是不断零散地明晰了口语交际的目标、意义、概念、原则等内容, 而对口语交际体系、概念的多元化解读, 一定程度上对本质和权威的消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于口语交际的进一步阐释, 无法否定课程标准制定者想运用概括性话语进行演绎而使之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还有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 即口语交际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 深究每个学段甚至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时, 其背后的理论基石和科学依据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研究。
2.应试教育枷锁的存在。
现代教育仍出现在应试教育枷锁的束缚之下, 现存的研究无法强有力地提供口语能力与语文能力之间必然关系的有效佐证, 这些都无法让编者和一线教师承担口语交际教学任务下的“损失”。在此种情况下, 语文教师更容易陷入写作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误区, 从而导致口语交际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专题下更明显地呈现其附属性质, 成为显性语文教学内容形式上的附庸。
(二) 编者立场的“大一统”
随着社会发展变革中关于人际交往的高标准和高要求的提出, 新课标对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倾斜以及语文学科体系建构的重视, 在科学的口语交际体系缺失的情况下, 编者只好尽可能地以“科学的”方式按照编者思路来构建理想中的教材体系, 其本质只是在形式上转变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态度, 只是意味着对口语交际教学做出的一些浅层次思考。
1.口语交际教材的宏观定位。
口语交际能力与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大部分人意识到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然而在教材的设置过程中, 口语交际理论上并未成为真正的独立板块, 其地位的提高没有收到实际效果。更为明显的是关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专题模块的标题定位和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综合性学习是对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部分特点的概说或是凸显, 那么对于其标题的前后位置是无须调换变动的;如果其三者作为统一体存在, 这又与《教师用书》中《致老师们》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矛盾, “对‘综合性’的理解有两个观点, 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 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 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 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3]
2.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重组。
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重组即对话题内容的选择和组合, 直接体现了编者个人话语模式。要实现口语交际的真实意义, 必须让它“处在具体的社会和语感实践中, 事实上, 在这些社会和话语实践中不断转换。”[4]本质上讲,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因其真实性、情境场、信息反馈和评价等方面都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的效果和标准, 只能算是对口语交际的模拟活动。如果以口语交际的高标准进行参照, 其内容特别是口语交际的方式上和过程中的对独立人格、精神以及民族文化渗透的考量相对较少。从口语交际教材的横向分布来看, 练习活动类型大致分为介绍类、独白类、交往类、表演类和议论类, 从对其活动内容的统计和分析上看[5], 立足于课堂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口语交际, 多呈现出“说话”性质, 而非“交际”性质;从纵向上看, 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整体上参照, 每个学段有相应的目标指向和侧重, 而针对口语交际教材的微观分析, 教材内容和分布层级性和递进性因素是不明显的。在课堂教学的交际场上, 其交际内容缺乏复杂性和多变性, 从编者的个人视角上看, 综合性学习的定位立足于对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其“贴近师生”的生活性、临场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弱化趋向。
3.口语交际教材的话语风格。
书面语相对于口语而言, 是原理社会实践和话语实践的。教材中关于口语交际内容的书面语体表达, 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口语的表达习惯而形成冲突。编者的目的想要从文学性和审美性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熏陶来达到更高层次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话, 其教材编写的层级和梯度也是需要考虑的。“比较我们的教材, 其语法系统, 虽然多年以来有所创建, 但是至今还是没有一点是关于口语方面的”, “口语体系和书面语体系各自的作用并没有引起重视”。[6]在大环境下缺少对书面语和口语在教材中运用的思考, 书面语体系对隶属口语体系的口语交际内容的指导意义仍然有待研究。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概念、术语的表达方式运用。“争取说的入情入理, 使人信服”“以下活动, 可以根据不同情况, 灵活展开”“题目自拟, 要求图文并茂”“把这些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要求讲得生动感人”等等,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都无法真切地把握这些大而空的概念, 这好比“同学发表意见时要相互尊重”“试着与同学们交流”、“听的同学也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与“安静几分钟以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搜集他或她的想法”“每个人发言的时间均等。当轮到其他成员发言时请保持友好、礼貌并认真听取他的意见”的效果对比分析, 不仅仅能够让参与者明白这是一个过程, 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的注意点是什么, 针对什么问题, 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方法。
三、改变口语交际教材现状对策
改变口语交际教材现状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一个科学整体有效的口语交际体系建构, 包括对口语交际体系本身进行细致研究和清算之外, 同时需要对在口语交际教学情境下的师生情况的实验和研究以及后期口语交际的评价标准的定位和研究。有了这个科学的体系, 教材的制定和编写才有一个稳固科学的基础, 才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应试教育体制进行突破。其二是编者对个人话语模式的限制。他必须与体系研究者、课标制定者、教师、学生各层级之间有细致密切的沟通、交接, 这样才能从形式上达到口语交际教材的科学标准。
摘要: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 本文转换前人的研究角度, 拟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9月第1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口语交际内容设计入手, 针对教材编者的话语模式进行切入, 对教材呈现的原因和编者意图进行适当分析, 指出现存“人教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材存在的弊端, 以期能够改变思考方式和研究思路, 有效地解决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现存问题。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材,话语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悦娥, 沈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 .
[2]许彩云.言语行为类型及其话语模式变式探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4) .
[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4]James Paul Gee.话语分析导论[M].杨炳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79) .
[5]胡寅.现行“苏、人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材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初中人教版说明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人教版目录06-01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06-14
人教版初中语文背诵06-21
人教版初中历史口诀12-26
初中中考题人教版免费06-10
初中政治课本目录-人教版06-14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07-07
人教版初中测试题07-19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目录10-22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