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调研材料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扶贫调研材料(共7篇)

旅游扶贫调研材料 篇1

“十二五”时期,XX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新方式,推动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实现持续稳定脱贫致富,为了总结过去几年成功经验,找出不足,指导未来XX旅游扶贫工作,特在全区开展了旅游扶贫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XX乡村旅游在扶贫中发挥的作用

(一)发展乡村旅游彰显贫困乡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XX是娄底市的唯一中心城区,很多乡镇随着城市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有很多乡镇(村)因为位臵偏远或者不宜城市发展处于贫困状态,但这些贫困乡镇(村)同时保留下了原生态。XX很多贫困乡村有不少是特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突显资源特色,创造可观的综合效益。比如,XX万宝镇浒石村利用孙水河风光、仙女寨、大雄宝殿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村62户经营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企业人员440人,人均纯收入从乡村旅游发展前的几千元增加到人均3万元。

(二)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旅游需求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发展的机会。XX通过乡村旅游的有效激活,促进了全区特色生态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XX茶园镇桎木村、塘群村地理位臵偏远,农民非常贫困,居民水田少、荒山多,经济来源少。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桎木村以神龙山庄为基础,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种植了400多亩的水果,塘群村发动农民采取合作社的形式,把村民的荒山集中起来种植水果,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茶园镇石塘村是招商旅游局挂点扶贫村,在挂点的两年里,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红心蜜柚14000株,2014年,还指导村里利用荒山开发了水果种植基地,栽种了6000株黄金贡柚,4000株枣树。预计在水果能够采摘之后,人均收入增收在2000元左右。XX双江乡谭溪村、洪山村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发展红薯粉、红薯干、辣椒等土特产品,带动了村民致富,目前还发展了飞鹰农业、健民食品等两家土特产品生产企业。

(三)发展乡村旅游吸收剩余贫困乡村农业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农民通过自办农家乐、开店摆摊设点、到旅游企业务工、到住宿餐饮、旅游商店就业,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目前,XX有乡村旅游点120余家,直接带动乡村劳动力3600多人次,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XX双江乡位于XX最北端,全村境内以洪家山森林为主,条件非常艰苦,男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村里以老人、妇女、小孩为主,近年来,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就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比如,莫言醉农庄30多名员工全是本地村民,同时,发展起来的土特产品生产企业健民食品、飞鹰农业等给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个。

(四)发展乡村旅游完善农村基层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环境。通过发展农家乐,为城镇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和农村民俗活动的场所,不少农村的卫生条件、农民居家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革。XX通过乡村旅游建设,全区多个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做到了绿化、亮化、美化,同时还新建了厕所、停车场、自来水、污水处理等。

二、XX旅游扶贫主要做法

(一)争重视编规划,全面引导乡村旅游发展。XX招商旅游局全力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扶贫工作当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扶贫的重要抓手,多年来,招商旅游局开展多次调研、形成多篇调研报告,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区委、区政府对旅游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XX相继成立了XX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仙女寨生态旅游区保护决议、XX星级评定委员会等,聘请湖师大等省内专家编制了《仙女寨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规》、《XX双江乡旅游专项规划》、《万乐湖生态五星农庄概念规划》、《双江乡谭溪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等。

(二)送技术扶人才,全力指导乡村旅游发展。全区实施“扶文、扶智”的“扶人”工程,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留下“不走的帮扶队”。为了提高乡村旅游的经验水平和能力,区招商旅游局2009年3月组织万宝镇浒石32户村民到益阳和长沙县学习;2011年4月组织乡村旅游协会理事到四川成都等地学习,同年9月组织协会会员怀化鹤城、芷江等地学习考察。2014年,群众工作组招商旅游局为了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在茶园镇石塘村举办了乡村旅游培训班。

(三)打基础优环境,全方位推动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招商旅游局加强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衔接配合,加速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配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我局充分利用全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绿化娄星四年行动计划”、“绿色通道”建设、“秀美村庄”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与发改局、林业局、水利局、农办等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加强协调配合,促进旅游工程与其他工程互动共建,我区多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比如杉山镇万乐村、石井镇石江村成为省级“秀美乡村”建设示范村,万宝镇浒石村创建为湖南省水利风景名胜区,这些都为乡村旅游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主要思路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旅游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XX“生态美区”发展战略,以实现贫困农民收入倍增为核心,采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等方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以农兴旅、以旅助农,实现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持续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以打造成湘中城市休闲旅游名片为目标,推动形成民族风情、生态休闲、特色农业等主题功能区,培育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乡村旅游点,形成以长韶娄连接线、娄底高铁南站为核心的乡村旅游聚集地,至2020年,全区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重要乡村旅游村贫困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充分发挥全区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全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大湘西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娄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和融城战略,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各个方面,集中力量编制《XX“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娄北旅游经济走廊规划、乡村旅游规划(含乡村旅游特色村规划等子规划)等专项旅游规划,形成我区旅游发展既有谋划长远的顶层设计又有具体实施的行动指南的格局。

二是鼓励带动一批重点贫困区域。以双江乡、小碧乡及全区其他重点扶贫村等重点贫困区域,抓住长韶娄告诉开通利用当地原始的自然风貌、淳朴的人文风情、独特的美食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建设特色旅游小镇、湖湘风情小镇,建设“生活慢城”,打造一日游品牌。

三是加强乡村旅游扶贫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激发居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内在动力和长效机制。加强对乡村旅游项目区农民建房的引导和管理,公路沿线、旅游村寨民居要体现当地特色,结合农村沼气、改水、改灶、改厕、人畜饮水、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等支农工程,推进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作,进一步改善旅游扶贫村寨的环境。

四是开展乡村旅游扶贫从业人员培训。实行扶贫培训基地“送教上门”,针对乡村旅游业发展所需人才开展培训,实现“门口办班、就地培训、出门就业”。组织从业人员到省内外成熟的乡村旅游点进行现场培训,整合运用农村远程教育、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教育培训资源,对旅游村寨的农民进行乡村旅游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普通话、外语等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力争5年内,使乡村旅游景区(点)每户农家都有1名以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参加过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

旅游扶贫调研材料 篇2

小井村位于轿顶山景区核心区域, 全村现有160户520口人, 分居在方圆10公里范围内的11个自然村。该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薄石厚、水资源匮乏, 现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2003年, 农民企业家赵平生多次来到小井村考察调研, 非常欣赏小井村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 最终决定与村两委合作开发轿顶山旅游资源, 带动小井村脱贫致富。2004年赵平生等四人投资200万元, 注册成立了辉县市轿顶山旅游开发公司。2010年轿顶山旅游开发公司与沙窑乡 (原后庄乡) 政府、小井村委会签订了为期20年的旅游开发合同, 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权利。按照合同规定, 旅游开发区域面积34平方公里, 涉及小井村的11个自然村。轿顶山旅游开发公司委托开封大河旅游规划设计中心对景区开发进行了系统的全面规划, 编制了《轿顶山原生态休闲度假区总体规划》。2011年12月, 辉县市政府对景区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

到修筑登上轿顶山顶的登山步道、龙脉长城、历史文化景观、官职文化长廊、天云观及神奇独特的摩崖石刻等人造景观, 并率先在南太行旅游景区安装了智慧旅游服务系统, 实现了景区发展一年一大步, 年年有创新。2015年9月, 轿顶山景区顺利通过了国家4A景区的评审。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变成了风光秀美、文化厚重的旅游胜地。2016年1—8月份景区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10万多人, 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2016年, 小井村贫困户由原来的62户减少到了47户, 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由原来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3500多元。

为了支持村民发展旅游, 2013年公司出资10多万元委托宜兴市云福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对小井村污水处理进行了规划设计, 现正在筹建中。2014年公司又出资600万元委托北京优山美地规划院对景区的农家院和商业网点等进行规划设计, 统一建筑风貌, 统一经营模式, 有效防止了乱搭乱建。目前, 新的景区建设规划 (2016年—2030年轿顶山景区发展规划) 即将完成评审, 相信不久的将来, 轿顶山景区和小井村会有更好的发展。

几年来, 轿顶山公司先后投资3700多万元, 修建了10个自然村的村村通道路17公里, 使村道由原来的不足3米宽拓宽到6米, 并全部硬化。有效解决了小井村民长期以来的行路难问题, 使每个自然村都能发展农家乐。2014年, 轿顶山公司投资430万元, 在小井村村委会附近修建了1.2万立方米的泉水蓄水池, 可有效解决600人的用水问题。并架设饮水管道5公里, 使土窑凹、深沟湾和石裂缝3个自然村的98户和4家农家乐宾馆通上了自来水。

旅游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篇3

篇一: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区精准扶贫政策,切实帮助全区贫困户和弱势群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促进我区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按照区脱贫办《关于转发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18个扶贫专项20工作计划的通知〉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旅游专项扶贫。现将旅游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位

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区旅游局、区扶贫移民局、区财政局等为成员的旅游扶贫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全区旅游扶贫工作,抓好具体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旅游局,具体操作旅游扶贫工作。同时,区财政从今年起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用于贫困村及周边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举办旅游宣传营销活动补贴、“茶家乐”发展提升扶持等,促进或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帮助有条件的贫困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名山区的实际,制定了《雅安市名山区旅游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和《雅安市名山区年旅游产业扶贫计划》。方案和计划以项目为重要支撑,不断完善提升贫困乡(镇)、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促进贫困乡(镇)、村的茶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创业,实现“旅游脱贫”。

二、多措并举,努力推动旅游扶贫

按照区委“一廊四线两湖”的空间布局安排部署,实施精准扶贫“旅游+”模式,大力发展康体养身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带动旅游扶贫,实现“旅游富民兴区”。一是编制乡村旅游规划。针对贫困村特色,指导乡镇结合贫困村实际,做好贫困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特别是贫困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帮助贫困乡(镇)、村做好项目设计、产业发展和旅游商品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发展产业,建立旅游智力帮扶长效机制,到2017年底,将完成涉及贫困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下一步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今年计划投入5亿元,围绕蒙顶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加快清漪湖景区、百丈湖景区和蒙顶山禅茶文化中心、新店镇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等6个康养产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以茶文化为品牌,大力发展茶文化体验和茶乡田园旅游以及旅游地产等休闲项目。目前:蒙顶山禅茶文化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成雅高速公路(名山出口)收费站及匝道建设已完成,三蒙路改造已全面完工,忘忧泉项目的美丽乡村规划已通过区规委会评审,牛碾坪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正式启动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建设,百公里百万为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正在抓紧施工,于6月30日前项目完成,蒙顶山茶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已启动等。通过旅游项目开发,改善周边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带动康体养身旅游、度假旅游的发展,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其造血功能,促进当地人民群众增收致富。三是实施特色化旅游产品打造。围绕“一廊四线两湖”,重点围绕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工艺品、特色商品、旅游纪念品等开发能吸引游客的特色旅游产品。蒙顶山茶业公司、跃华茶庄、蒙顶山酒庄、丰丰茶业产业园等已建设完成,正在积极开发茶旅特色商品,培育壮大特色旅游商品企业,带动周边一批群众就业增收,助力扶贫攻坚。四是积极申报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和乡村民宿达标户。按照市旅游局、市扶贫移民局《关于转发开展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村)和乡村民宿达标户创建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雅旅发〔2017〕1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认真对照《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达标标准》和《乡村民宿达标户标准》,对全区拟申报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和乡村民宿达标户进行了初检。区旅游局、区扶贫移民局向市旅游局和市扶贫移民局申报蒙山村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蒙阳镇茶膳楼、蒙阳镇山水道、城东乡六茗吉3家为乡村民宿达标户。

三、对照政策,严格贯彻落实

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资源调研材料 篇4

近年来,我区旅游产业围绕宗教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旅文化以及现代工业和科技文化等,以促进文化旅游生态发展、保护文化旅游形态多样性为重点,实施旅游文化产业综合开发。在扎实推进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过程中,结合我区实际,专题研究部署,制定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结合全省华夏文明传承新区建设,全区旅游系统抢抓机遇,用经济思维谋划旅游发展,跳出行业抓产业,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提升凉州旅游文化品质,切实推动了我区乃至全市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一、近年来凉州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举措

(一)制定出台产业政策,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利用政策优化旅游环境,推动产业发展,并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国土、城建、财政、旅游等20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凉州区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集领导小组成员召开协调会议,相关部门态度积极,建议具体。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重点在加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加大宣传推广和投入力度、扶持企业、强化市场监管和职能等政策上有新突破,如规 1 划建设旅游景区(点),将享受土地等有关优惠政策;旅游重点企业,优先享受在宣传、金融、信贷和税费等优惠政策。

(二)抓住有利时机,突出和加快发展旅游业。一是合理定位。区委、区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摆在优先位臵,重点培育,突出发展,舍得投入,加大投入,像培育其他支柱产业一样,全力发展旅游产业。几年来,通过“企业投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全区旅游业累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景区开发及游客中心、水电设施、园林绿化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省旅游局的项目资金支持下,通过市、区配套资金,投入770万元,新建星级旅游厕所22座,实现了每个A级景区至少一座星级厕所的目标,同时,还向省、市旅游部门争取专业旅游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奖代补”资金300多万元,全部投入旅游产业发展。二是确定目标。区委、区政府在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基础上,确定了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亿元以上,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以上。到2020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再翻一番,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建成全省文化旅游大区。三是加大投入。在全区财政资金紧张压力下,区上安排旅游专项资金200万元,专门用于旅游产业开发,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四是合力推进。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多次调研旅游产业发展,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区发改、水利、卫生、文体、城建、环保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在旅游项目立项、规划评审,景区(点)改造升级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形成了自上而下打造旅游产业的合力,促进了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实施项目带动,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我区坚持以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为主战略,把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休闲旅游产品建设作为重点加以推动,实现由观光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步伐。结合全区“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编制出台了《武威市凉州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乡镇高标准建设10个专业旅游村,目前已建设完成高坝镇同益村、丰乐镇丰乐村、清源镇蔡寨村三个较大规模专业旅游村,建设农家乐60多户,古城镇头坝村、谢河镇谢河村专业旅游村截止8月底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乡村旅游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强化了我区旅游产业的内容和规模。

二是强力推进特色旅游产业开发。2010年沙漠公园开始实施综合开发项目,先后投资7000万元,完成了接待中心、大门前生态休闲广场等项目,目前,正在申报省级地质公园项目;天乙生态园从2010年实施二期工程建设,截止目前已投资2000万元,完成停车场、园内绿化、节水灌溉设施、四合院等项目;清水乡千亩中药材生态旅游观光园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800万元,完成成片日光温室搭建和苗木定植;清源镇大唐葡萄园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编制、景区外围墙、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武威沙漠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已被列入甘肃省十二五旅游规划重点建设的100个项目库,目前,我局已委托兰州新丝路旅游咨询规划有限公司编制《武威沙漠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三是全力引进旅游产业投资客商。近年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面向全国宣传推介我区丰富和旅游自然资源和深入的旅游文化内涵,广泛吸引大企业、好项目落户我区。2012年以来,引进了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西营药王温泉项目;引进北京金坤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天梯山石窟景区和张义镇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7.5亿元,分两期进行,五年建设完成;引进甘肃国泰水泥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联合开发天乙生态园西凉不夜城项目,目前已完成取暖及给排水管网建设和200间房屋的装饰装潢并投入运营;引进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建设天马动漫中心、IT数据服务中心等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与区政府签订开发建设项目协议,有望今年组织实施;引进浙江耀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渔樵农业旅游项目,目前已签订意向性投资协议,具体投资事宜正在积极协商中;接待并陪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传文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强先生就投资建设“旅游小镇”项目进行选址考察。

(四)拓宽旅游宣传营销渠道,全力提升旅游品牌形象。2010年天乙生态园、罗什寺景区创建AA级景区成功,2011年黄羊河休闲农业旅游区成功创建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7月凉州植物园又成功创建为AAA级旅游景区,为我区旅游品牌建设中增色添彩。区内现有A级景区8家,星级宾馆7家。近年来,通过在央视、甘肃卫视及《读者》、《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上宣传,积极到西安、上海、青岛、昆明等地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交易、展览、推介活动及在“9.27”世界旅游日、“5.19”中国旅游日开展各种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着力打造了“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圣地”和“中国葡萄酒城”的品牌形象。同时,几年来,通过“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及凉州民间文艺大赛,集中展示和挖掘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歌舞乐,着力提升了凉州“文化古都”的品牌知名度,吸引了大批省内外客人到武威来旅游观光,切实提升了我区旅游品牌的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我区旅游景区不断扩展,尤其是《凉州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实施以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是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却不能满足景区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部分通景区道路路况差,基础设施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二)旅游品牌不响亮。虽然我区有许多特色旅游资源,但是没有在打造特色和精品项目上做足文章,现有景区景点分布散、规模小、精品少,处于“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的状态,真正能让游客看不够、不想走、还要来的旅游项目几乎没有。出境游人多、入境游人少、过夜游人更少,客源市场还没有形成。

(三)旅游市场不景气。近年来,通过举办七届天马文化旅游节,凉州的知名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与旅游形象及目的地宣传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产业开发经费不足,宣传、包装、促销、激励不到位,使旅游的行政宏观调控能力弱化。“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无论旅游产品有多好,旅游资源有多丰富,旅游品牌有多响亮,都需要宣传、包装和促销。而宣传、包装和促销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旅游业在资源变为产品上没形成规模,在产品变为商品上没形成市场效应,没有在外界和更大的旅游客源地形成凉州旅游整体形象,没有稳定的客源市场,特别是外地市场,没有达到听觉上的吸引、视觉上的冲击这样的旅游消费效应。这也是旅游市场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全区已开放的景区分属财政、文体、城建、宗教等部门行政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导致景区没有统一的规划,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各自为政,步调不一,服务不规范、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宾馆饭店、景区(点)等行业管理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使旅游管理职能虚化。

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在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区建设,推动特色文化市建设工作中。我认为,下一步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认识,树立旅游文化和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观。积极配合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掌握工作动态,并根据项目需要扎实做好政策引导、资料提供、信息报送、宣传报道、氛围营造等方面工作。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作支撑的旅游是没有生命的旅游。凉州旅游要想在国内旅游市场上能独树一臶,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就必须牢固树立文化旅游发展观,努力并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应把“天马故里,葡萄酒城”作为凉州区旅游文化的主题词,突现“天马、葡萄”就是有别于其它旅游文化的个性;充分发挥本区文化研究机构功能,对本区特色 6 文化赋予时代内容,通过形式文化、过程文化和细节文化综合作用,相对完整地体现其特色和内涵。

(二)编制规划,引进和培养人才,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初始开发,需要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抓好文化旅游规划落实工作,使规划的个性化更浓、科学性更高、操作性更强。同时要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积极培养人才,才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扩大宣传,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造势 宣传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力。应在本地电视台创建旅游宣传专栏,注重创新性和持久性、价值性,营造一个诱导性强、规模较大的宣传声势。

扶贫调研报告 篇5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战略的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也快速的推进。为了进一步做好文坊村的扶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特意进行此次调研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文坊村位于贵溪市南部山区,距离市政府40多公里,是文坊镇政府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所在地。2002年由荆树、庙前、文坊三个村委会合并为一村,全村总人口3896人,986户,全村区域面积28.26平方公里,下有38个村民小组。山林面积3.8万多亩,耕地面积4000余亩。我村是革命烈士汪群的故里,汪群烈士纪念塔建在我村郑家村小组。我村有中共党员61人,下有2所中心小学、村老年协会1所,内设农家书屋等老年活动器材、嫂子腰鼓队30余人。我村主要盛产毛竹、松木、杂木、香菇、茶叶及各种林产品,天然水稻种植基地、脚板薯、有机蔬菜等各种农副产品,农民纯收入1.2万元。近年来,村党支部在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大精神及“两学一做”习近平系列讲话为指导,以可续发展为纲领,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

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强基、连心、模范为主题,先后搞了三个新农村示范点,村组公路硬化达90%以上,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二、贫困原因及发展潜力

(一)贫困原因

1、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以往无维修整治,没有良田规划,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有些良田放水比较困难。

2、农业生产由于青壮年外出,留下老人、妇女、小孩在家,主要还是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虽然也有不少种良大户,但是他们技术还不够先进,主要也是50-70岁的人,虽然也有一些人引入了新技术,但是多数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学科技用科技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去年水稻收割季,雨水过多,由于缺乏烘干技术,造成多数水稻烂在田里,收获减少。

3、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种植水稻,无工业企业,收入以农业和务工为主,虽然现在已有7个专业合作社,其中也是葡萄种植,但是规模还不大,但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知名度不高,农民增收不明显。

4、信息还不够畅通,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导致增产不增收。

5、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经常造成刚脱贫又返贫现象。加之残疾人、五保户比例多,致富速度缓慢。

(二)发展潜力

1、文坊村农田总体来说比较平整,土地比较肥沃,具有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潜力。再加上近年来国家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现已基本实现良田规划,对于文坊村农业来说是一个大的契机。

2、随着网络的发展,农村淘宝、微商逐渐为村民所接受,一大批的青年返乡创业,为文坊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若将文坊村的农业种植与商场相对接可以扩大销售渠道,同时有利于整合文坊的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3、文坊村资源比较丰富,林业、渔业发展具有可能,再加上文坊村村民比较俭朴、大家勤劳肯干,近年来文坊村有拿了不少荣誉,如全国文明村等称号,具有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三、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文坊镇党委、政府为扶贫发展单独设立了扶贫办,专门负责普及、落实国家的扶贫政策,明确了扶贫工作职能职责;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工作制,落实了贫困户帮扶人员。

(二)认真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实施了建档立卡工作。

2016年按照户为单元,整户识别,规模控制的原则,遵循农户申请—村民代表评议—村公示—乡党委会审核—乡公示—县审定—村再公示的程序确定贫困户50户130人。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所有贫困户的档案全部建立,并完成了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录入工作,为下一步实施精准滴管式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施重点扶贫开发工作。

1、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相,完善文坊的通组公路,俗话说要致富先通路,文坊村现已全面实现公路硬化。此外还积极向上级申请项目扶持,全面进行良田规划,解决农业种植的引水问题。

2、产业扶贫: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例如蘑菇基地,为保障无害化生产,进行人工除草,为解决残疾人及低保户的生活问题,聘用他们来干活。同时贵溪市残联也提供一些政策优惠,解决了专业社的资金问题又解决了残疾人的生活来源问题。

3、政策扶贫:积极向村民普及国家的扶贫政策,及时与镇扶贫办联系,邀请他们来我村进行专业的政策宣传,为村民解决疑问。落实农村低保、五保生活保障,及时将相应政策告之村民,并为他们做好相应的材料上报镇民政所。

这些扶贫工作的开展,改善了所在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了支助产业,提高了贫困户技术水平,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为进一步全面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四、思路和对策

1、加大水稻、苗木种植培训,提高贫困户技术本领。

2、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加大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林区公路建设,变林业资源为农民现金收入。

3、进一步打造水稻种植、蘑菇种植、蔬菜水果种植的产业基地,带动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解决贫困户的就业、技术等问题。

4、积极进行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

5、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等自身能力、素质较差的贫困户,进一步加大低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保障他们基本生活,促进脱贫。

6、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我村扶贫工作中,争取早日实现全村脱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盐源县平川镇糯米沟村扶贫调研 篇6

1 平川镇糯米沟村概况

盐源县平川镇位于县境东北部, 海拔达3 657 m, 四面环山, 名为“平川”, 实则一条夹皮沟, 距县城57 km, 距西昌市71 km, 面积468.2 km2。省道307西木公路过境, 与县金河乡对江相望, 辖禄马铺、平川、糯米沟、土工铺等12个村, 这次在平川镇农技中心相关人员及村组干部陪同下, 对糯米沟村5户贫困户进行走访入户调查。

糯米沟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 457户, 1819人, 土地面积1 611.9 hm2, 林地1 526.7 hm2。其中核桃面积1 060 hm2, 青花椒面积466.7 hm2, 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 680元。根据国家贫困标准 (年人均纯收入2 800元) 统计, 该村现有贫困户72户, 325人, 占全村总人口的17.86%。主产花椒、核桃、玉米、马铃薯。

2 糯米沟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生存条件差

糯米沟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各村组道路没有完全修通, 虽然电网已实现全村覆盖, 但是电压不稳, 频繁停电, 目前燃料使用还是以烧木柴为主, 绿色清洁能源亟待解决。糯米沟村三组张世云家人口7人, 60岁以上2人, 1人打工, 人均年纯收入800~900元。因交通不便, 加之劳力少, 务工收入也只能满足基本生活。广大村民期盼国家和四川省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实施异地搬迁、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 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2 教育投入过大, 受教育程度低

糯米沟村三组祝良松家人口5人, 子女3人, 人均年纯收入800~1 000元, 仅能解决一家温饱, 家徒四壁, 子女教育支出占收入的2/3。糯米沟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 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 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思维行为方式落后。虽然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 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 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希望国家教育资源、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 让贫困村户子女更多地依靠教育走出去, 实现脱贫致富。

2.3 社会福利相对滞后, 医疗、文化等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糯米沟村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 且收入主要靠劳力, 抗风险能力低, 一遇到灾年或家中有人住院或慢性病的, 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 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糯米沟村三组杨登顺家人口5人, 子女2人, 患病1人, 人均年纯收入900~1 000元, 每年医疗费用占了收入的一大半, 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2.4 产业结构单一, 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缺乏发展技能

糯米沟村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 本来耕地少, 又无其他副业, 还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缺乏农业专业技术, “等、靠、要”思想严重, 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1], 生活上靠帮靠救济, 脱贫意识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技术的人员, 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导致贫困程度加深, 使得扶贫任务更加艰巨。

2.5 项目落实困难, 发展缺乏资金

通过走访入户调查, 贫困户都反映没有好的项目发展, 融资难、贷款难, 资金瓶颈难题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广大村民都希望完善信用担保平台, 加强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 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 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精准性和全面性[2,3,4], 从而加快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3 结语

调研发现, 虽然贫穷原因各有不同, 但都离不开交通、教育、疾病、资金、技术和自身主观意识。国家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事业等外部因素的同时, 还要加强文化、科学技术扶持,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 切实提高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让贫困户从主观思想上有过上小康幸福生活的愿望, 才能体现在行动上, 才能使广大贫困农民群众彻底“脱贫”, 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秦香, 闫菊娥, 杨晓玮, 等.陕西省惠民医院和扶贫病房现状调研[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4) :27-30.

[2]张国顺.康乐县水利扶贫专题调研[J].甘肃农业, 2014 (15) :13.

[3]中央党校第15期中青二班四支部安徽金寨县调研组.绿色发展科教支撑精准滴灌:安徽金寨县扶贫工作的调研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6 (1) :95-97.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篇7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6%,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13.5万袋、木耳200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7.1%,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

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4000户,授信1.4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15.8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3.86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上一篇:下坝学校创建下一篇:济宁师范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