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会回顾(共8篇)
教厅,省体育局和省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主办的体育盛会,也是我省高校四年一度的大学生精神面貌和体育水平的一次大检阅。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大运会的一些情况及一些新的亮点,及大运的宗旨,作用,以期让更多的人关注大运,了解大运,达到促进我校体育工作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目的。
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回顾
入秋的南粤大地,处处尽展新姿,四年一度的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于今天下午在湛江胜利闭幕了。这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的第一次全省大学生运动会,是对全省高校体育教育和办学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是展示我省大学生精神风貌和体育才华的重要形式,是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亮丽标志,是教育教学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高校对此高度重视。
“育人”是大运会的宗旨。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生最深刻、最直接、最生动的活动。在体育活动中成功与失败、成功与失利、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进取与退缩、体育活动成为煅炼学生的意志情感、思想品质、身心体魄的重要载体。全省高校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始终积极开展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活动,特别是以参加大运会为动力,弘扬“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宗旨,积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1
大运会给各间学校提供了一个促进各级组织机构之间,高校之间,教练员运动员之间信息和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增强院校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一个好契机。参加大运会对于全力促进学校的发展,塑造学校的新形象,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扩大学校在社会知名度、形象和声誉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从参赛中的精神面貌表现就可以基本反影出一间学校的办学水平,质量规模。
本届大运参赛单位多、参赛人数多。与前五届大运会相比,本届大运会规模之大盛况空前。大运会主赛区设在湛江,展现了“青春,活力,海洋”的特色,参赛的单位和参赛人数为历届之最,全省71所普通高校有68所组团参加,报名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领队6338人,比上届增加了2191人,增幅为34%。各代表团团部人员、裁判员、科学论文报告会获奖者、大会工作人员、领导、嘉宾、新闻工作者、记者和志愿者服务人员近4千人,总人数共达1万多人参加。
本届大运会比赛项目最多,比赛更为精彩,竞争更加激列。共开设田径、游泳,篮球,软式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定向越野共11个比赛项目,比赛按本院校(甲组),专科院校(丙组),高水平运动队(乙组)3个组别
虽然非典疫情有所缓解,但大会和各个高校的领导都非常重视预防工作,不敢有半分的松懈怠慢,制定了防“非典”及医疗保健工作实施办法,遵循沉着应付,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
防止,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方针。明确责任人,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通过宣传教育,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做到科学防治,依法防治,以最佳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参加比赛。要求参加1500M以上的运动员还必需进行心电图的检查,校内外各比赛场馆都有医护人员在场值班,120救护车现场随时待命,做足医疗安全保健措施,确保了比赛顺利进行。
信息大运更精彩。本次大运会首次使用无线上网技术,工作人员、记者在享受比赛的同时把写好的稿件传送上网或了解大运的信息。实现网络的多媒体化,在历届大运中首次使用网上视频点播正式开通,它集电视、广播和网络的优点于一身,可视可听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重复播放功能,具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时间空间。让市民全方位了解大运会的信息。
新项目,新亮点,新挑战。定向越野是一项比较特殊的运动,是刚刚兴起的一项新项目,她起源于北欧的一个“小”国家—瑞典,最初只是一项军事体育活动,作为体育项目是本世纪初在北欧国家开展起来的,1932年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定向锦标赛。定向运动就是在一张地图和指南针的帮助下,以最短的时间,按顺序到到访地图上所标的各个点标,在每一个点标之间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路线直到终点。运动员,在穿越险峻山地森林或沼泽,公园或沙丘时必须具备准确的识图能力,熟练使用指南针的能力,以及在起点,各检查点,终点之间选择最佳路线和快速判断力。
它是一项健康和智慧相结合的项目,是一项高度发挥个人智慧和体能的野外运动,是本次大运会新增必须参加项目。
志愿服务,飞扬青春。志愿服务是一项传播文明、倡导新风的义举,湛江师范学院在这次大运中组织了近两千多名青年志愿者为参加本次大运的四方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他们的青春,活力、智慧、热情和友爱,为大运会撑起一片蔚蓝的晴空,莘莘学子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深切感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洗涤了灵魂、升华了思想,开阔了视野,人生也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广东省大学生运动员注册系统首次正式投入使用,此系统是由省教育厅研究开发的,根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关于启动全国运动员注册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司[1999]14号)的精神,旨在加强我省学生运动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促进我省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深入开展,净化学校体育比赛环境,确保比赛得与公正、公平、顺利进行。从2003年3月起,运动员必须凭《广东省学生运动员注册卡》参加各级的各类学生体育比赛。本届大学生运动会所有运动员必需持注册卡参加各项目比赛,对无注册卡或显示资料不符的运动员不准参加比赛。
本次比赛有7人破7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乙组游泳纪录,6人破4项省大学生运动会乙组游泳纪录,18人(队)破14项省大学生运动会甲组游泳纪录,15人(队)破16项省大学生运动会丙组游泳纪录。3人打破2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乙组田径纪录,2人打破2项省大学生运动会乙组田径纪录,32人(队)打破27项省大学生运动会甲组田径纪录,6人(队)打破5项省大学生运动会丙组田径纪录。综合团体总分:甲组前三名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乙组前三名分别是: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丙组前三名分别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民办培正商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我校各级领导一贯非常注重素质教育,把体育教学水平作为学院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及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院自升为高职院之后,首次参加此类型的大型活动,院领导对此次大运会高度重视,把参加大运会作为学院的大事来抓,组成了以校党委副书记郑伟光为团长、院长助理谢臣英为副团长,共派出了47人组成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38人,参加了丙组的田径,足球,定向越野三个项目的角逐。我们本着锻炼队伍、增进交流,学习提高,积极参与为基本宗旨,展现广东机院人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求真求精,奋力向上的精神风貌为目的,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员刻苦训练,努力拼搏、取得丙组男子足球第七名,定向越野单项第六名,田径铁饼单项第六名的成绩。并获得体育风尚奖。
在中国知网搜索“运动员英语”, 搜到59篇与运动员英语有关的论文, 包括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 最早的一篇谈到“如何搞好运动员的英语教学”, 指出了我国运动员英语水平不高的现状, 给出了搞好运动员英语教学的建议 (康余林, 1995:40) 。这59篇当然不是绝对总数, 但应该是差不多了, 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由此可见, 大约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已经有学者关注运动员英语水平不高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此后不断有研究者调查全国各地如北京 (盛春媛, 2009) 、湖北 (钟伟, 2006, 2012;蔡璇, 2008) 、广东 (李丽珊, 2010;朱清, 2014) 、浙江 (吕震宇, 2013) 、福建 (林瑞榕, 2013) 、黑龙江 (张晓菲, 2012, 2013;兰岚, 2013;姜璐璐, 2013) 、辽宁 (于欣欣, 2013, 2014;薛宏波, 2008;徐建立, 2011) 、宁夏 (王琳, 2006, 2010) 等地运动员的英语水平及其英语教学情况, 研究者们也调查了从国家队运动员 (田慧, 2004) 到大学生运动员 (张洁, 2010;李琳, 2014) 以及中学生运动员 (刘欣, 2006;谢华, 2008;周潇, 2010) 等各层次运动员的英语水平, 这些调查和研究, 跨度近20年, 发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即各地、各级运动员的英语水平和英语教育普遍不理想, 这种情况不禁令人疑惑:为什么几十年来中国运动员英语水平和英语教育一直没有大的提高?这些年来研究者们都发现了问题, 并纷纷提出改善的建议, 但是为什么这些建议都没能改变中国体育运动员英语水平低的局面?难道研究者们都没有看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 因此所提的建议都没有能真正解决问题吗?还是问题的症结实在难以一下子解决?本文拟回顾以往研究者们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 并对这些问题和建议进行反思, 以探讨多年来中国体育运动员整体英语水平未见大长进的根本原因。
1 中国体育运动员英语水平及其英语教育的历史回顾
以下是过往研究者们对中国各地、各级运动员英语水平和英语教育存在问题以及提出的改善建议的归纳, 他们对运动员 (作为学生) 、英语教师、以及其它客观因素存在的问题都一一指出, 并也给出了解决建议:
1.1 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往研究者们的调查, 中国体育运动员英语水平和英语教育存在问题和改善建议如下
教学总是涉及三个方面, 即学生、教师、以及两者以外的其它客观因素, 其中, 学生是中心和焦点,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教师是重点,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效果如何, 全靠教师的掌握和拿捏水平, 没有教师就无法组织教学, 也不存在教学;而教学的效果如何, 除了学生和教师努力和配合, 还受限于学生和教师之外的其它客观因素, 比如政策、教学设备、教学时间等等。从上面所列三个表来看, 所列出的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都符合一般教学的特点, 反映了普遍的教学规律, 并无明显的特殊性。
1.2 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具体而言, 在学生方面, 就内在因素而言, 他客观上基础弱, 学习能力自然也就差, 因此, 在主观上有畏难情绪, 有心理压力, 不想学, 或学习主动性差,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若有少数想学的, 虽然愿望强烈, 但能力不足, 始终难有大的起色, 而且, 即使有少数学生的成绩提高了, 全体学生的整体水平还是没有大的提高;另一方面, 就学生的外在因素而言, 他们由于英语底子薄, 以前学得少, 学得不好, 自然缺乏好的学习方法, 因此, 如今他们若有想学的或者被迫要学的时候, 没有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此外, 专业训练和英语学习的矛盾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 他们没有太多时间用在英语学习上, 这是难以改变的现实。由此可见, 学生英语基础弱, 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学,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而其它的问题, 一如表格内所列, 均可以有应对和改善的策略。在教师方面, 在教师的耐心、以及教学方法、目标、内容、效果、评价方式, 甚至师资力量方面的问题都是可以不断调整、改善和解决的。至于学生和教师之外的其它客观因素方面, 如表3所列诸问题, 也是可以逐步改善和解决的。以往研究者的调研情况也表明, 上述三个表中所列诸问题,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并未统一、完全一致地获得了解决, 但是几乎每个问题都在某个地方或某个运动队里获得了改善, 或者说都有了解决之道, 其中唯有两项是目前为止还几乎没有哪个地方或哪个运动队有了有效的解决办法的, 即运动员的英语基础弱以及没有时间学。
中国各地、各校在运动员英语教育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不完全相同, 各地、各校的因应对策不一, 因此也成效各异, 但是, 目前总体而言, 全国的运动员英语水平和英语教育尚不如人意, 因此, 分析诸多存在问题, 找出哪些问题容易解决、较难解决、或难以解决, 这有利于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 并进行思考, 从而最终才可能解决问题。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当前中国体育运动员英语水平和英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中, 大部分都是可以容易或有望解决的, 其中只有运动员英语基础弱 (生源差) 以及训练与学习的矛盾使学生没有时间学习这两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 以往研究者们也无法对这两个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因此, 可以说, 学生基础弱和没有时间学习, 这是目前中国体育运动员英语水平和英语教育差强人意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不是学生或教师不努力或其它因素的问题。假如我们设定学生是具有正常智力的人, 那么这两个原因就存在因果关系, 即因为没有时间学习, 所以才基础弱。如此, 中国体育运动员英语水平和英语教育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就变成:学生没有时间学!
果真如此, 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学生为什么没有时间学?怎样才能令学生有时间学?由于学生是运动员, 他们受到体育比赛和知识学习的双重束缚和压力, 因此, 学生有没有时间学, 取决于到底是体育比赛重要还是知识学习重要。事实是, 作为运动员, 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不得不用在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中, 因为, 在中国, 任何人作为一名运动员的身份, 他的最终目标就是取得比赛好成绩, 这是他唯一的目标, 关乎他一生荣辱, 因此, 他自然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英语上。然而, 作为运动员, 他从事运动的唯一目标就是取得比赛好成绩么?并非人人都可能获得比赛好成绩, 如果失败了, 怎么办?中国体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少数获得体育比赛金牌的运动员么?这是不得不令人反思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已经有答案的问题, 因为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年来, 以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今天已经成为常识了, 人人都知道这些做法是不对的, 可是, 既然是人人都知道不对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多年依然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这才是不得不令人反思的问题。
2 中国体育运动员英语水平及其英语教育的反思
中国体育运动员的英语水平不高, 英语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只是中国体育运动员文化素质和文化教育诸问题中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 中国现役体育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文化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早已存在, 同时, 体育运动员的后续发展问题 (比如退役后的事业和生活问题等) 的严峻性也早已为国人所警醒, 因此, 早在1987年, 我国就施行了“教体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模式, 现如今,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体育运动员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培养, 然而, 政策已经有了, 而且也实施20多年了, 效果并不显著。一如首都体育大学校长钟秉枢所言, 近20年来, “教体结合”这条路走得并不成功。“教育有教育的培养体系, 体育有体育的培养体系, 这两方面并行至今, 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结合方式。”出现这种“教育是一张皮, 体育也是一张皮”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把这“两张皮”结合起来?钟秉枢认为, 出现这样的问题, 主要在于缺乏顶层的制度设计和保障, “为什么不能把地方体育训练基地如校园足球项目索性交给学校办, 由它来代表地方参赛呢?归根结底还是体制的问题, 就看有没有决心改革。”他建议, 从国家层面建立高层次的机构, 建立协调机制, 在整体上对“教体结合”加以规划 (李小伟, 2005) 。钟校长的看法可谓一针见血。这也就基本解释了为什么广大的体育训练、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 以及运动员们虽多年努力, 但“教体结合”的效果依然不如人意的原因了。众所周知, 要做好一件事情, 一要大家有共识, 二要有好的顶层设计 (政策) 。进入21世纪, 越来越多的国人已经认识到, 中国体育运动事业的繁荣, 不是看运动员获得奖牌的多少, 而是看运动员作为人是否获得了身心的全面发展;不是看竞技体育这棵大树是否一枝独秀, 而是看全民体育这片森林是否生机盎然。而在顶层设计方面, 2012年7月3日, 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在《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明确宣布, 要加强运动员入队和参赛的文化测试工作。教育、体育部门举办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国性青少年比赛, 今后要逐步推行赛前运动员文化课测试, 测试成绩不达标的不允许参加比赛。”“到2017年, 所有全国青少年比赛项目要实现文化课测试全覆盖。要加快建立省 (区、市) 优秀运动队和国家队文化测试制度。运动员的文化测试成绩要作为是否入选省 (区、市) 优秀运动队及国家队的条件之一;要建立相应退出机制, 文化课成绩达不到一定要求的, 则停止训练、停止参赛甚至退出运动队。” (刘延东, 2012) 。2014年10月20日由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文件正式发布。《若干意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将“金牌体育”转向“全民体育”, 将“全民体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2月3日闭幕的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 运动员文化教育再度成为关注的热点。为改变运动员以往“重武轻文”的现象, 会议决定从2011年开始试点的青少年比赛赛前文化测试, 将在2015年实现所有奥运会项目全覆盖。同时, 我国现有2000多所体校, 有1800多所已经实现文化教育纳入教育序列, 尚有194所仍在自办文化教育。2015年将“全力‘消除’自办文化教育的体校, 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 以及当地教育经费预算和教育督导。改变体校关门办学、脱离教育系统、功能单一的现状, 全面提升体校文化教育水平, 培养文武双全、全面发展的运动员。” (李小伟, 2005) 。由此可见, 目前已经是万事具备, 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中国的体育运动员们不再是光会拿体育奖牌的人, 不再是有奖牌, 没文化, 有文凭, 没水平的人, 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到时, 不仅运动员的英语水平和英语教育不再是问题, 运动员整体的文化素质也不再是问题。如此, 就不会再出现诸多研究者们费心费力, 找出问题, 提出建议, 但多年中基本局面仍改变不大的情况了, 因为国人都在思想上认识到了金牌体育的危害和全民体育的价值, 国家也出台了较好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政策。
3 结论
中国举国办体育的“金牌体育”政策曾经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振奋民心、凝聚民心、激发爱国热情的正面作用,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改变, “金牌体育”需要向“全民体育”转移, 因为全国人民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才是体育的真正目的, 只有“全民体育”才能促进和匹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昌盛。过往几十年中, 众多研究者包括体育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鉴于中国体育运动员的英语水平和英语教育薄弱的状况进行了诸多研究, 提出了许多见解 (包括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 在有些地方也部分解决或缓解了问题, 但是全国的整体情况一直未有大的改善, 到21世纪的今天, 国人对体育已经提高了认识, 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的中国体育运动员们不仅在体育竞赛场上表现卓越, 而且在文化知识领域 (英语学习) 也会有长足的进步, 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相信未来中国教育会在“全人”教育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摘要:中国体育运动员英语水平及其英语教育差强人意,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20多年, 至今未见全面改善。过往诸多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各种相关问题并提出了诸多解决或改善建议, 在某些地方或某个运动队中也卓有成效, 然而全国整体情况未见改观。综观这些问题和建议, 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问题均可解决或改善, 唯有运动员英语基础弱和没有时间学习这两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 究其原因, 在于“金牌体育”思想的影响所致。至2015年, 国家新政策出台, “全民体育”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全人教育”有望得到进一步贯彻, 中国体育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包括英语水平及英语教育) 有望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中国体育运动员,英语水平,英语教育,金牌体育,全民体育
参考文献
[1]蔡璇.武汉体育学院高水平运动员英语教学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8.
[2]姜璐璐.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英语教学现状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22) :112.
[3]康余林.浅谈如何搞好运动员的英语教学[J].体育世界, 1995, (5) :40.
[4]兰岚.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祖国, 2013, (18) :58.
[5]李丽珊.东莞理工学院体育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现状分析及其提高对策[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0, (2) :83-85.
1970年11月17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中国台湾留学生成立“保卫钓鱼岛行动委员会”,反对美日非法“私相授受”钓鱼岛,捍卫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主权。美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响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立了数十个“保卫钓鱼岛行动委员会”,组织了多次上千人参加的大规模游行示威。他们到美国国务院等政府部门以及日本驻美国使领馆递交抗议书,声讨美、日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其他国家的中国留学生也群起响应,成立保钓组织,举行保钓集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
1971年1月29日,两千多台湾及香港留美学生在联合国总部外面示威,高呼“保卫钓鱼岛”。两周后,香港教师、学生组成“香港保卫钓鱼岛行动委员会”,发动学生上街示威,指控美日勾结,美国非法将二战后“托管”的中国领土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交给日本。7月7日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保钓大示威,遭当时的港英当局出动一千多名警察武力驱散,警察用警棍随意殴打手无寸铁的示威者,由此为香港上世纪70年代的学潮揭开了序幕。
1971年,美国布朗大学的保钓运动国是讨论会和密歇根州安娜堡国是大会主要辩论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首次有左派台湾留学生公开支持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代表中国,并决定9月2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举行大游行,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留美的左派台湾学生以五星红旗开道,后面跟着10个人依次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牌子,再后面是10面毛泽东画像。此后,海外华人保钓运动由统一派主导。
1996年堪称“保钓爆发年”。日本右翼组织“日本青年社”登上钓鱼岛立起灯塔,还放了几十只羊到岛上以示“主权”。香港和台湾民间多次组织保钓行动,但日本每次都派出警船拦截,只有极少几次登岛成功。8月底,日本外相池田行彦访问香港时公然宣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引起香港民众的极大愤慨,香港民众自发成立“香港保钓行动委员会”。9月26日,他们组织开展保钓行动,在钓鱼岛海域因多次遭日本舰艇与军机围追堵截,保钓人士跳海向钓鱼岛游去,陈毓祥溺水身亡。这更激发了港台两地的保钓行动。由台北县金介寿议员和香港立法局的曾健成议员领导新一轮保钓行动,租用上千艘渔船从基隆出发驶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10月7日,参与者成功登陆钓鱼岛,并在岛上挥舞五星红旗。10月9日,保钓行动委员会成员闯入日本驻港领事馆,在馆内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达半小时。
2003年12月26日,由中国918爱国网、爱国者同盟网在厦门举行全球华人保钓论坛,决定成立“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推选童增为会长。
2004年3月24日,中国保钓人士冯锦华等7人成功登陆钓鱼岛。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大陆人民首次登上钓鱼岛。
2008年6月10日,台湾“联合”号渔船在钓鱼岛海域遭日本巡逻船撞沉,船上16人平安获救,但船长何鸿义和两名船员被日本当局扣留两三天后才获释返抵台湾。此一事件引发台湾社会的不满。日本召开记者会表示了正式道歉,并赔偿船员损失。6月15日,12名台湾保钓人士搭乘“全家福”号渔船前往钓鱼岛宣示主权,由台湾“海巡署”派出巡防舰保护,顺利绕钓鱼岛一周后返航。11月9日,“中华保钓协会”在台湾永和市成立。
2010年9月7日,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两度冲撞中国大陆渔船,并扣押中国船长。当天,中国大陆保钓人士在日本驻北京使馆前抗议示威,队伍挥舞五星红旗,高唱国歌,高喊口号,向日本大使馆递交了抗议信,称日本此举不是“挑衅”而是“侵略”,要求日本放人并赔偿相关损失。香港的保钓人士在日本领事馆外焚烧日本国旗,手举抗议标语,高喊“日本滚出钓鱼岛”。香港的政党代表前往日本领事馆进行请愿。9月13日,台湾两位保钓人士乘坐渔船到钓鱼岛海域时,遭受日本舰只拦阻,随行的台湾“海巡署”舰艇以探照灯、LED跑马灯、广播向日方宣示钓鱼岛为中国海域,要求日舰不得干扰台湾渔民活动。厦门的保钓人士原先准备9月13日出海到钓鱼岛海域,但因故未能成行。9月18日,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的华人在日本驻纽约总领事馆前集会,这是当地20年来最大规模的保钓示威。这次撞船事件后,中国政府派遣渔政执法船对钓鱼岛海域巡航并常态化。
2011年1月2日,“世界华人保钓联盟”在香港成立。
2012年7月3日,中华保钓协会执行长黄锡麟等人从新北市出发乘坐“全家福”号渔船前往钓鱼岛海域宣示主权,台湾“海巡署”船只出航保护。保钓船到达离钓鱼岛1.7海里处遭遇日本公务船阻拦。由于未能成功登岛,保钓人员最终将此行所带的五星红旗投在海上以示主权。
8月3日,“世界华人保钓联盟”在厦门召开会议,计划出海保钓。8月15日,香港保钓行动委员会的14人(其中包括1名内地人士、1名澳门人士、2名凤凰卫视记者)乘坐“启丰二号”渔船前往钓鱼岛海域。在接近钓鱼岛时渔船不断遭到日方海上保安厅舰船冲撞阻拦和发射水炮袭击,渔船船头和导航仪损坏。“启丰二号”突破日方阻拦抢滩,在16时27分,有7名保钓人员涉水成功登陆钓鱼岛。他们竖起五星红旗,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此次保钓人士登岛是继1996年香港保钓人士登岛、2004年中国大陆保钓人士登岛后,再次有中国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日方非法抓扣了全部14名保钓成员。中国外交部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尽快无条件放人放船,并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与基本权利。17日,遭日方非法抓扣的5名保钓人员和凤凰卫视2名记者从冲绳那霸机场飞抵香港国际机场。船长等其他7人也驾驶“启丰二号”回国,中国大陆海监船和香港特区海事船前往接应。两批保钓勇士返港时,受到香港各界人士以及内地的企业代表热烈欢迎。15日,台湾宜兰县县长林聪贤也与多名渔民代表,在苏澳港搭乘“护渔”号救援船,在海上举行保钓活动。
自20世纪70年代钓鱼岛争端升级以来,中国政府一再声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属同为中国领土的台湾岛之附属岛屿。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政府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1971年,美国把琉球群岛的“行政管辖权”交给日本,冲绳议会首次提出有关钓鱼岛的“领土防卫”问题。12月30日,中国外交部声明指出:“美日两国在‘归还’冲绳协定中,把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
197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签署《和平友好条约》。日本右翼团体在政府默许下,在钓鱼岛修建直升机机场,其后中国派出200多艘渔船到有关海域宣示主权,日本人放弃了建机场计划。
1992年2月25日,中国全国人大通过《领海法》,将钓鱼岛列入中国领海范围。
在2000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派出海监船、渔政船等执法船只赴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
2008年12月8日,中国海洋监测船“海监45”、“海监46”进入钓鱼岛12海里以内日本非法划定的“绝对禁止区”。
针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每次挑衅,中国政府都与日严正交涉,重申中国政府对钓鱼岛的主权,并坚决维护中方权益。
保钓运动的洗礼,不仅激发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也使海外华人越来越认识并认同社会主义祖国,对海外华人和港澳台青年的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们从美、日的嚣张气焰中看清了国际强权政治的本质,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保卫钓鱼岛,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必须走统一之路,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国。
(责任编辑 王浩钟)
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广阔领域,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优秀运动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地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把握和丰富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种经验和材料,更深刻的认识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逐步形成和完善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目标体系和管理体系。
新中国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经过五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观点、原则、方法、条例。为建设和完善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深厚基础。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求新办法,总结新经验。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上,加强体育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09.29.
[2] 中国体育年鉴(1949-1993),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1993.
[3] 中国体育年鉴,(1994-2001),北京:中国体育年鉴出版社,1994-2001.
[4] 中国体育报社编,中国体坛50星[M],新蕾出版社,2000.09.
[5] 国家体育总局机关党委编.①国家体育总局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②国家体育总局改进和加强政冶思想工作研讨会材料汇编,2000.07.19.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从初中开始我就开始喜欢这句话,光阴荏苒,一晃的时间,已经大学了,《大学俄语》也伴随着两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也许在大学时间里,外语是唯一一门持续两年的学科,而俄语老师也是唯一伴随我们两年大学生活的一位老师,我还记得大一刚开始上俄语课用俄语做的自我介绍,仿佛昨天一样就在眼前。两年四个学期的俄语课,每一节课我都会从老师那得到一些鞭策,似乎经历过高考后原以为要过上肆无忌惮放松的大学生活了,再也不需要那么努力学习了,身边也没有提醒敦促自己学习的人了,一下子想脱了疆的野马收不住心了,而每一次上完俄语课都会找到方向,知道明天该怎么做了,怎么去努力,为自己定下个目标,短暂的努力也好,最起码我找到了大学生活碌碌无为,庸庸碌碌中努力的自己了。我记得上课老师说过的节约粮食,说了《丑陋的中国人》那本书中中国人的略根性,引起我内心的共鸣,我也知道了未来如何去做,如何提醒周围的人用餐节约,俄语老师在我的大学生活中不只只是教我俄语而已,也成了我生活中的导师,时刻鞭策着我。还有老师说过的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要有深度,不能什么事情都要急于与别人分享,是啊,一个成大事的人,都很有深度,话太多了什么事情都和别人说就不会有太多的内涵。课堂上老师讲述着关于俄罗斯的一些故事,俄罗斯的警察,俄罗斯的饮食,俄罗斯人的家庭情况等等,还有一些新闻中关于俄罗斯的一些时政,老师说着自己的一些看法。听着老师的留学经历,我也梦想着有一天去俄罗斯学习,用另一种语言,过着另外一种生活,自己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锻炼学习,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选学校确实是一头雾水。其实我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时不时的讲一讲课外的知识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见解,可以让我们有个更宽广的知识面。对课堂的兴趣也提高了。
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每天都坚持去英语角读俄语,可是俄语口语水平一直没有提高,最后也不了了之了,想起大一的时候,对俄语的热情好像也慢慢的减退了。每周一次的俄语课似乎太少了,而且排在了周末,想回家的时候也回不去,在室友还在熟睡的时候我只能悄悄的起床参加俄语课,有时候起来晚了,早饭也吃不上,我知道不能改变的事情就要学会接受,后来也慢慢习惯了,可是一转眼大学
俄语就这样结束了,也许有些同学一辈子也不会再接触俄语了,俄语只是过去学习中的一门课程,有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个学校不尽人意,从管理上,教学制度上,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只能接受这个学校了,改变自己在这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别人抱怨的时候改变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有了能在社会上站住脚的本领。我还一直都想着去俄罗斯学习,为了梦想,为了未来。继续学习俄语。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去寻找光明,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要付出不为人知的努力,可是现在的我又付出了多少别人不曾有过的努力呢,这样的也终将一直碌碌无为,平平常常的活下去。所以,我不能这样下去了。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走出图书馆突然觉得自己活得很充实,从未有过的感觉。
1,学习,随着高考压力的释下,我们丧失好好学习的动力了,取而代之是无所谓,上课时各种情况都有:有的玩手机,有的打情骂俏,有的睡觉……反正学习的很少,记得刚上大学时,要提前半个多小时去占位,才有个好位,可现在呢?提前去的是为了坐后面,后去只有坐前面。
2,恋爱,高中时就听见人们常说:“高中时的恋爱是奢侈品,大学的恋爱是必需品”。也许就是这句话引导了很多人快速地掉入了爱情的漩涡,继而是话费的狂增,学习时间的占用,图书馆教室很少去,在透支未来,很可能发着自己的钱养着别人的老婆,后来她的离去不是你对他不好,而是这些年你一直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奋斗,注定平庸,有谁会和一个没前途的人在一起呢?
3,人际要么尔庾我诈,要么固守自己的小天地,真心之人太少。
萌芽阶段——1962年大纲
由于历史原因, 从建国到20世纪60年代初, 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以俄语为主。建国之初, 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总方针是向苏联学习, 俄语成为当时最需要的外语, 因此被确定为第一外语。从1956年开始, 各高校逐渐开设公共英语课。1960年后, 大学中修读英语课的学生人数增加较快。直到1962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建国后第一个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五年制各类专业适用的《英语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 并逐渐推广英语学习, 至1965年大学中修读英语课的学生人数约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30%~40%, 略少于修读俄语课的学生。此次大纲目标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1]。阅读是当时唯一的教学要求。1964年10月, 包括教育部在内的七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 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20世纪6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开始, 扼杀了大学英语的萌芽状态,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
起步阶段——1980年大纲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我国正处于向四化迈进的时代, 外语作为一门工具, 其重要性日益显著, 科技人员对外语的要求也愈加迫切。于是大学英语迎来了他的起步阶段。因此, 如何改进理工科院校的外语教学, 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已成为当前外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课题。1980年8月, 《公共英语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理工科)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大地上迅速崛起。该大纲的教学目的是:“基础应用教学阶段:为学生阅读英语科技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专业阅读阶段:使学生具备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2]”该大纲运行了5年之久, 出现了很多问题, 随之出台了1985/1986年大纲。
发展阶段——1985/1986年大纲
1980年大纲运行了5年之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其稳健发展了阶段。一批归国学者引进国外的语言教学理论设计并编写了我国第三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即1985/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5年, 国家教委 (85) 教高一字004号文件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理工科本科用) 》[3]。1986年, 国家教委以 (86) 教高一字010号文件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文理科本科用) 》[4]。这两个大纲是全面进行大学英语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一定的听的能力, 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 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 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 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3]阅读的主导地位再次被确定。这部《大纲》制定前, 学者们的讨论分为三种类型, 代表三种方向和趋势。其一, 探讨英语知识点。这是教学内容之体现。如务群 (1980) [5], 丁往道 (1980) [6]等;其二, 新方法之尝试、探讨、实验、经验交流等。这是根据社会发展, 时代进步要求而进行的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如:韩哲 (1981) [7];其三, 与新大纲相配套的新教材之构建。《大纲》制定后, 首先会出现探索教材之问题。“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关系是一种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大纲确定目标, 教材用于实现目标。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 一般是先有大纲, 后有相关教材, 教材应根据大纲的教学目标进行编写。[8]”诸如周献桃1986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题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崛起———公共外语教学大改观”的文章, 该文报道了当年8月在兰州召开的大学英语研讨会, 主要探讨编写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原则[9]。其次, 对大纲的解读、分析、新教学法的尝试等。如:葛广纯 (1992) [10]。最后, 会出现一段相当长的稳定期, 讨论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如:胡壮麟 (1994) [11]、文秋芳 (1996) [12]等。
探索阶段——1999年大纲
经过1985/1986年教学大纲的十几年的稳健发展历程,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争取到2000年使大学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国家教委高教司委托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于1994年7月在大庆召开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 1994年12月在桂林召开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上新台阶座谈会。两次大会肯定了1985/1986年大纲颁布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所取得进步, 总结了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教训, 对大学英语教学上新台阶的必要性和措施取得了共识。1998年9月23日至27日在上海市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研讨会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征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征求意见稿) 的意见, 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使大学英语在21世纪初上一个新台阶。于是诞生了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高等学校本科用) 。此次《大纲》的教学目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 提高文化素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13]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仍然没有改变, 强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是当时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但是此次大纲首次提出了“一定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的颁布, 本不该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然而, 由于我们处在世纪之交, 处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阶段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业内外人士普遍关注的热点。专家同仁们, 冷静地总结过去、面对现实、开创未来。如邵永真 (1999) [14], 夏纪梅 (1999) [15], 刘润清 (2002) [16]等。
深化成熟阶段——2007年大纲
1999年大纲的颁布是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大地上探索发展的见证。满足了当时的需要, 然而随着新世纪到来, 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更新, 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语言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前四部大纲强调以阅读为主精神的指导下, 培养了一大批“哑巴英语”人才, 这种现实显然与实际需求脱节。2002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开始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上至教育部, 各资深专家, 下到普通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献计献策, 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如2002年北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单独开设一个栏目: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刘润清教授特此撰文《关于英语教学大纲改革——从分离式教学大纲到统一的课程标准》分析了当时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 (2002, 2003) 司长先后撰文两次, 呼声一次比一次激烈, 论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当时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披露, 并提出了六条改革建议[17,18]。2003年3月, 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计划,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入到首批启动的项目中。大学英语改革的核心就是彻底改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存在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同时将180所高校列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首批试验学校。2003年, 刘润清教授再次撰文《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二》、《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三》, 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改革。”[19]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 (以下简称《课程要求 (实行) 》) 印发,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又开始了。随即, 专家学者对《要求》之精神展开了解读、分析。对新一轮教材编写计划, 实践应用, 及相应结果都有一一报道。如2004年胡壮麟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题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 从语言学理论各个视角剖析了《要求》的合理性[20]。总之, 2004年的《课程要求 (试行) 》,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 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国界交流的需求, 满足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所以, 3年后即2007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课程要求》) 。此大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1]这次大纲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用口语进行交流。这是在1999年大纲探索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至此大学英语进入了成熟深化阶段, 一直发展至今。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部大纲不久之后也会被取代, 大学英语教学又会进入下一轮的探索、发展、成熟深化阶段。
结语
关键词: 大学英语预科教材 回顾 展望
一、大学英语教材的历史回顾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在发展的初期没有自己的统编教材,使用的是大学英语教材的预备级,所以谈到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首先应回顾大学英语教材的历史。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大学英语教学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期间,大英教材随着历史的发展,受到各种语言理论的影响,先后出现了课文语法型、结构型、综合型、立体型和内容型等多种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文革”结束,我国大英教学几乎陷于停滞阶段,仅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有了一些短暂的发展。当时大学英语教材的基本模式为:以课文为中心,以语法为纲,每个单元由课文、语法和练习组成。这类教材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教材借鉴了当时苏联全国流行的自觉对比外语教学法,体现了我国英文教学重视课文阅读的传统。在这里,“对比”是指以翻译为手段,学习以语法为核心的语言知识。“自觉”,就是要对母语和英语进行“自觉”对比,以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从而为“不自觉”使用英语打下基础。这一时期的代表教材有陈琳编写的《大英课本》和凌渭民编写的《英语》,本文称此类教材为课文语法型。
20世纪初,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行为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意识,也应该研究行为。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被经常用来分析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方法之一。大家通常会将索绪尔的作品当做结构主义的一个起点,但结构主义发展与影响是很复杂的。概括起来,结构主义试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被称为结构)被表达出来。依据据结构主义理论,一个具体的文化意义的产生与再创造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影响,以及对语言口头交际的实用需求,在美国出现了听说教学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这种语言教学法以语言口语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主张按照听、说、读、写的次序学习外语。
受到美国听说教学法的影响,“文革”结束至80年代初的大英教材中吸收了结构主义的成分,在课文语法型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听、说内容,注重句型训练。由于这类教材体现了结构主义的语言观,有国内学者称为结构型大学英语教材,其代表是吴银庚编写的《英语》。
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了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张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在具体情景中学习语言,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结构,还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
听说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85-1986年颁布的理工科、文理科通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便提出了“重视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原则。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在编写思想和内容设计上都进行大胆创新的一系列教材。这些教材开始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单一注重语法、词句层次的训练转向语篇层次的培养,注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在编写理念上体现了语法翻译、听说法、交际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因而这一时期的教材被国内有些学者统称为综合型大学英语教材。这一时期的教材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现代英语》、《新英语教程》、《大学核心英语》等。
陈坚林认为将立体式教材定义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实践的新型、动态的教材系统,也是一种体现教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新型教材”。这一时期的代表教材有《新视野大学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新时代交互英语》及各自配套的教学系统。这些教材具有“立体化”的特点: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除纸质课本外,还配套多媒体学习光盘、电子教案及网络教学系统等,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融入建构主义、自主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
内容型大英教材是指在继承传统教材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理念而编写的大英教材,认为学生应通过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容来学习英语,所以课本较多选取了科普和学术类文章。这一时期的代表教材是蔡基刚教授领衔编写的《新核心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包含读写、泛读、听说三种教程和词汇手册,每一单元围绕统一的单元话题展开。这套教材除纸质课本外,还配有教师用书、电子教案、学习光盘及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教材针对课文、语法设置练习的做法不同,此套教材以任务型(task-based)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借鉴Willis的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作为教材的课后任务设置框架,主张在做中学(learning in doing),因而任务活动本身也是教材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的历史
从1980年国家在非民族院校首批批准五所院校举办的民族预科班至今,少数民族预科教学在全国高校的民族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民族预科英语的教材使用方面,有些高校选用大学本科英语教材的预备级。例如,由翟象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修订本):精读》第一、二册。由郑树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预备2级等。
另外,有些高校还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编了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例如,由落义美主编,于1996年出版的大学预科教材《英语》,主要在当时四川省的高校预科使用。鉴于预科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现状,在1998年,又出版了此套教材的补充教材,总结了相关语法知识并配有相应练习。
随着预科教育的发展,根据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大纲》,由孔庆炎、王汉明主编,“国家教委高等学校预科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大学预科《英语》教材,1993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包括《英语》上、下册和《听力训练》一册,这套教材随后被多所高校校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具体问题,如难度偏低、内容滞后等。因此,1996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经过编写组修订的第2版。
2006年,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学的发展,在国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委员会,重新编写了系列的预科教材。该套教材由王笑施为主编,刘爱军任副主编,于2006年出版。除了有《英语》上下册以外,还编写了相应的《英语同步阅读》和《英语同步练习》。为了适应预科教育的发展,在201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由王笑施为主编,刘爱军、宋嫚为副主编的此套教材的修订版。
为了进一步适应预科教育的发展,201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由托娅为主编的英语预科两年制教材的修订版。此套教材针主要对两年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由《英语精读》《英语泛读》《同步测试》三套书构成,每套有四册。
三、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的展望
2016年2月,为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特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本科预科英语教学大纲》。大纲将少数民族预科教学分为一年制和两年制。一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生为民考汉学生,他们在小学或中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高考时参加了英语科目的考试;两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生为民考民学生,高考时未参加英语科目的考试,他们上预科时英语水平几乎是零起点。同时,大纲指出:“鉴于民族预科培养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培养院校应参照教学大纲,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民族预科英语教学计划……”“按照‘分级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的民族预科英语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
由此可见,大纲对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预科英语教材还需继续改进。预科英语教材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分为一年制和两年制。但在一年制的学生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接受双语教学,即教师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同时进行教学。这些学生高考时参加了英语科目的考试,但英语只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接近零起点,有些略有一些基础。预科一年制英语教材对于他们来讲整体偏难,这便为预科英语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带来了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其次,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受到近代教学理论的引导,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纸质教材向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式教材方向发展,但目前的统编预科英语教材,还停留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层面,没有课文朗读的音频材料,没有配套的学习光盘、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用书及电子教案等,并且,没有使学生实现自主化学习,这都是未来统编预科英语教材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英语教学理念和社会的发展,当今大学英语预科教材应借鉴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吸收国内外优秀高校的成功经验,通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查和分析预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逐渐形成一套适应二十一世纪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大学预科英语的发展趋势,融纸质课文、多媒体光盘和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于一体的,并能使预科生适应自主化、个性化、情景化和协作化学习,并最终可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全面发展理念的大学英语预科教材。
参考文献:
[1]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83.
[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374-376.
【大学生运动会回顾】推荐阅读:
大学总结与回顾05-24
大学生思想汇报:近期的状况回顾06-24
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12-12
12届大学生运动会成绩05-26
大学生校园趣味运动会策划书12-05
大学生运动会方阵解说词01-20
大学生运动会加油稿集锦5则范文10-02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代表发言11-03
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自荐信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