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共12篇)

社区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篇1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预案总则

1、编制目的。为加强***社区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测、应急和处置能力,使接访工作快速、高效、协调、有序进行,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挽回社会影响,促进镇域经济迅速发展。

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1号)《信访工作条例》、《西乡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预案。

3、工作原则。实行以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属事为主、共同负责,依法办事、降低影响,教育疏导、防止激化的工作原则。建立镇、社区联合的信息协调处置网络,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人民群众的难点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4、现状与趋势。我社区是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下岗、失地居民、困难人群比重较大,健全和发展信访网络建设,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从源头上防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做好解决、教育和稳控工作,现场处理和引导接待相结合,降低社会影响。

二、责任分工

社区发生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后,社区信访信息立即向镇党委、政府及镇综治办上报有关信息,请示有关工作步骤,然后立即到现场进行教育疏导和引导群众到附近接待场所开展接待工作,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同时要求接访领导现场小,按照属事、属人、属地的原则协调相关部门接待群众代表,进行有效处置。

1、社区信访工作应急小组

组 长:***。副组长:*** 成员:*** *** *** *** *** ***

2、工作职责。统一组织领导、小和协调突发事件的疏导、协调和处置工作;根据事件发展趋势,确定应急工作措施,请求公安、医疗、交通等部门协助维护现场秩序;组织相关人员对群众进行教育疏导、防止激化。沟通协调镇综治办、信访办和相关责任部门对事件进行处置;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势态请求城关镇有关领导派出现场工作组给予援助。

三、组织小

1、应急小组运作程序:(1)、召开小组成员会议。通报事件发展的情况,根据紧迫程度和严重程度确定应急规模。(2)、向镇综治办报告突发事件相关情况。(3)、协调当地派出所、交通、消防、卫生部门参加突发事件的疏导和救助工作。(4)、组织应急小组成员赶赴现场依职责开展工作(5)、部署引用水和食品的供给、伤员护送、交通疏导等事宜。(6)、现场参加处理领导必须面对面做好法律的宣传、群众的教育和引导接访工作。(7)、做好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有关情况的信息报告和反馈工作,组织维护社会稳定宣传教育。

2、信息报送和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速报内容包括事件发生参加的人数和涉及范围、事件发生的原因、目前存在的问题、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情况。速报的工作程序如下:社区居委会、治保会负责迅速启动信访信息网络,收集事件的原因和群众的心态并速报。迅速接待上访群众代表,并沟通有关情况上报动态信息,向有关部门收集事件引起的损失情况,由社区应急小组汇总后报镇综治办。

3、小与协调。应对特别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社区应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同时协助公安、卫生、交通、消防等部门协同配合对群众进行教育疏导,尽快引导到指定接访地点进行面对面的接访工作。

4、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报告。先期预警由事件发生所属地向镇综治进行报告;由镇综治办应急小组确定事件等级。信访应急小组发布预报后,若发现事件发展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可升级事件等级并向镇政府报告。预警解除由城关镇政府发布。

5、应急响应。⑴、严重事件应急响应。严重事件发生后,社区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立即启动严重事件响应预案,社区信访网络迅速开始运作。组织领导社区群体性突发事件小组迅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应工作。向事件突发现场派出工作组,上报有关信息实行紧急应急措施,协调派出所、医疗、交通、消防等部门现场协助工作。请示镇政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预案,引导群众到接待场所进行接访工作,协调有关责任部门开展接访和处置工作。⑵、一般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一般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由社区向应急小组提出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预案的建议,社区应急小组迅速开始运作,小事件的协调、处置工作,负责人为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6、人员抢救与交通疏导。社区应急小组协调组织卫生单位到现场紧急救助,协调派出所派民警到现场维持秩序,协调交通民警到现场疏导交通,对危险事件请消防部门派官兵参加救助。

7、重点人员的监控和群众的教育、严密监控群体性事件中的重点人员,如发生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和管制;对参加群众,由事发单位或属地社区进行教育,引导群众到信访机构依法进行申诉活动,减少社会影响。

四、应急结束。符合以下条件时,经镇政府批准,社区应急小组即可宣布事件应急结束。

(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2)、群体性突发事件引发后果基本消除。

(3)、经事件发展趋势判断,近期无再继续恶化的可能。(4)、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社区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篇2

为确保吉沙水电站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维护好项目部内部和地方群众的关系,确保吉沙大坝项目部不发生项目部内部职工外协施工队人员因喝酒或工作中发生争执而引起的突发事件,不发生重大治安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重、特大倒盗等刑事案件。

2 应急预案的工作方法

2.1 建立基层信息员制

各部门(如项目部办公室、经营部生产技术部、质安部、机物部施工队)的第一负责人为本部门的信息员。项目部各部室、队、厂、外协施工队的各第一负责人,要与项目部党组织保持一致,及时准确的提供基层的情况,对个别喜欢喝酒闹事,工作责任心差,不务正业的个别人员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健全完善各种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实行对事不对人的政策,平时多做思想工作,在具体处理群众的疑难问题时,不以武断和强迫执行,做到了事前信息反应灵敏,事中做到依法及时,稳妥处置,事后做到跟踪、督办落实,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化干戈为玉帛,体现现代信息在突发事件的作用和地位。

2.2 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

2.2.1 地方政府、当地群众和项目部的关系

葛洲坝云南吉沙项目部地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洲,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而地方关系是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实施的一个特殊外部环境。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当地百姓,均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关系处理的好则工作便能顺利展开,否则,后患无穷,许多工程的滞后,起因一开始是征地移民工作受阻,人员、设备不能动工,受损失的还是施工企业,不仅固定成本增加,而且到头来,业主的刚性工期目标逼迫我们突击会战赶工期,陡然增加了施工企业的流动成本。总之,与地方政府或百姓打交道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足够尊重,在力所能及“财”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必要的帮助;二是不宜参予太多,角色错位,以慈善扶贫为己任,避使对方受到利益驱使胃口越来越大。

2.2.2 业主、监理和设计的关系

几方关系是指业主、监理、设计和地方,四方关系是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业主是项目工程经营的管理核心,施工企业就是为业主打工的,把业主交办的事情做好,按照合同的规定实现既定的目标,确认和处理这层关系极为重要。理性的业主当然会考虑承包商的经济利益,聪明的承包商也会千方百计地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有了良好的关系,双方就可以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对方困难,替对方排忧解难;关系恶化,对双方均不利,承包商不仅得不到现实的经济利益,而且祸及今后将丢掉一片市场;业主也会因为目标无法实现而蒙受损失。

良好的经营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人格、法律地位上的双方完全平等。但在目前的形式下,体现在合同双方的约束上,承包商和业主往往是不公平的,承包商要求的公平,只能随着相互的接触增加,其智慧水平及履约能力得到业主认可之后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良好的经营关系最终体现在相互的帮助和支持上。处处退让无法实现承包商的利益,骄横跋扈只会使业主厌恶,正常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处事有理、有利、有节,对业主的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这是我们交朋友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与监理、设计处理好关系非常重要,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要强求别人做超原则之外的事,要尊重对方的职业道德。在原则的弹性空间内谋取承包商正当的最大利益,则又是为人之正道,立企之大道。

2.2.3 项目部内部的关系

在处理项目部内部各种突发事件时,均按照可教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以生产大局为前提,做到谈清问题,讲明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尽快劝返,防止矛盾激化。

3 应急预案预防和处置的工作措施

首先建立信息收集报告制度,坚持纵向到底,深入基层的每个班、组每个人,横向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反馈制度,多渠道的收集来自基层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对一些涉及政策性、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的情报信息,均加强收集、反馈,特别是对已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和群众性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项目部经理、书记汇报不得瞒报漏报。

各部门队、厂、施工队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大力开展经常性的不稳定因素排查,及时准确地掌握生产、生活中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切实做到摸底清,情况明,并做到及时归口处理解决,积极化解。

坚持对各部门队、厂、施工队“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项目部门存在的历史问题和遗留问题,均建立了专项档案,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领导作用,实行“包、保”责任制,采取“一个问题、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对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建立登记、查办、督办、结案、反馈机制,减少无理取闹的事件,及时化解矛盾。

4 应急预案中项目部的领导责任

对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项目部责任领导第一时间到事发现场,迅速判明引发问题(事件)的主要原因;了解参与人员的人数、组织者和时间的性质及可能危害的程度。及时召集时间相关单位及部门负责人,研究提出处置工作意见,通报事件情况,提出具体工作要求;组织有关单位按隶属关系,劝返本单位人员。

维护吉沙水电站大坝现场及周围交通、治安秩序,对个别别有用心的组织者和事件中的极端闹事者依法采取控制措施;配合公安部门组织开展事件中的取证工作,保证事后处理证据到位;对事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会同公安部门依法给予坚决的打击处理。同时及时开展宣传教育和疏导工作,分析事件起因和职工群众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职工群众依法、依规通过正确渠道反映问题,组织开展事件调查研究。

认真做好落实处理工作,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落实现场处置领导小组的工作指令;督促相关单位和部门对事件跟踪调查研究,有效防止事件重复发生。

5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取证分析责任制

分析原因,认真整改。认真剖析发生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工作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对因防范不力和处置失当,致使矛盾激化,引发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在查清原因的基础上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防范控制,防止反复。对于职工群众反映的合理要求和事件处置过程明确的处理事项,按照政策和法规及时解决兑现;对可能导致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反复的不安定因素,均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控制、化解,坚持做好日常防范控制工作,建立信息联络机制,各单位、各部门加强信息沟通,落实信息报告制度,做到其动我知,未动先知,牢牢把握稳定工作的主动权。

依法处置,震慑犯罪。对于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要发动群众检举揭发,配合公安部门适时打击处理,要教育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按照正常渠道反映意见和要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6项目部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工作要求与纪律

各单位、各部门均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既分工负责,又加强了协作,分工不分家,形成了现场处置工作合力。

严格责任追究及奖惩。对提供重大信息或在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项目部本单位均给予奖励;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有关单位责任人和处理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有失职、渎职人员,项目部的信访工作机构依照项目部有关文件规定对其提出给予党纪、行政处分的建议。

建立、健全基层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机制。项目部的各单位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处置预案,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快速处置,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确保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启动,有效控制局面。

凡重大节庆活动和敏感时期,项目部各单位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均坚守岗位,履行稳定工作责任。落实好领导24小时值班制度,当遇有特殊情况能及时逐级上报,做到了现场处置专班和工作组成员在节庆期间敏感时间的通讯联络畅通随时待命。

参考文献

[1]闪淳昌.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2):24~26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篇3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脆弱性;应急管理

一、应急管理体系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所谓“脆弱性”,是指由个体、组织、系统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在内外部风险冲击中,由于其对风险扰动的敏感性高、抵抗力差、弹性小等,而易于失去其原有结构、状态、存在形式以及功能的一种固有属性。脆弱性是一个动态概念,系统的脆弱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自身和人为地改变内部结构和对外的暴露形式而改变其脆弱性程度和抵抗力的大小。群体性事件爆发之际,矛盾内容趋利化,矛盾主体群体化,矛盾调处复杂化。在突发事件情景冲击之下,现行应急管理体系呈现出脆弱性以及不适应性。现行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表现如下:

应对能力的脆弱性。首先,当前大多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种乏力型应急模式。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被动应急模式就屡见不鲜了。其次,政府的信息管理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制止谣言的传播。再次,在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主体中,缺乏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人员及专业的研究人员等。最后,政府管制能力不足。在预警机制方面,在不少地方,预警机制形同虚设;在处置技术方面,处置社会冲突方面的水平还很有限;在问责制度方面,各级政府与官员是非常强的政绩共同体,很多群体性事件的责任追究也就不了了之了。

制度框架的脆弱性。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系是以“一案三制”为基础的多层次、多部门、多风险面向的应急管理体系。我国应急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四级响应系统串联形成了“四委员会——应急办”的层级结构。现行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呈现出明显的官僚制倾向,也呈现出一定的脆弱性:

其一,目标差距。应急管理目标的确定过程实质上是风险感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生存风险可能会被放大,但其他的风险有可能会被遗漏。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急管理行为是按照预先设定的情境和程序进行,一旦危机的实际情形与预设情境和程序准备差异很大,官僚制导向的应急管理体系就会失灵。其二,结构差距。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在这种危机情境下需要的是有序、高效的组织结构。而旧有的组织结构开放程度不高,各部门、机构及组织的有效协调合作难以形成。其三,弹性差距。应急管理体系中各部分、各环节难以协调沟通。各级政府及部门由于各自行政权限、政策目标的不同,无法自动生成有序的协调合作,降低了应急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基层政府自主性低,不利于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应对;标准缺乏灵活性,过于整齐划一;应急管理机构的功能在常态和非常态之间切换不到位。其四,知识、信息差距。群体性事件具有高度的突发性,在这种情境下,党政机关及相关组织已有的应急知识结构受到冲击,难以为突发事件应对提供有效决策。其五,动态差距。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对群体性事件的聚焦和全面报道,民众获取信息更迅速,政府与民众获取信息的时间几乎是同步的。因此,如何及时回应群体性事件中的动态,适应多样性的需求 ,是当前应急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

当前应急管理体系在调度社会资源、整合资源方面还存在不足:其一,专业研究人员和专业应急管理人才的不足。其二,应急物资调度效率低。虽然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多已经建立起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并渐渐将部分企事业单位纳入体系,形成多元化的物资储备方式,但是体系中各部门、机构之间尚未形成有效整合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这就造成两种不良状况:一则应急物资品种和数量不能满足危机需求;二则一些物资储备过多,一些应急物资储备缺乏,物资储备供需失衡。其三,应急资金和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应急资金管理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应急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是在应急资源选址与配置、调度与分配、存储与补充等方面的问题。

二、应急管理体系脆弱性成因剖析

复杂系统具有脆弱性,因此,脆弱性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固有属性。现行体系之所以显示出脆弱性,有其一定原因:

群体性事件的突然性以及事件的独特性,使应对主体惯有的思维方式和应急措施失效。群体性事件在诱因事件的作用下瞬间爆发,其发生、演变和造成的危害往往超出人们的惯有认知,超出日常应急管理的工作范畴。

群体性事件的急剧性、不确定性造成应急时间紧迫,信息不全面,在这种紧急状态下,制定正确的决策成为应急决策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其演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决策者或指挥者在信息不完全的紧急情况下做出科学的决策是很困难的。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应对需要超出常规的应急资源。群体性事件对现有应急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群体性事件的急剧性、破坏性等特征对应急资源的调配、运输等有超常规的需求,考验着现行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资源的存储、调配、运输水平。

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化,为政府的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现阶段,我国的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利益主体、利益内容和利益关系多元化,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利益的差异性使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化。在政治层面,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会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政府在群众利益诉求方面还存在软肋,主要是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对利益差异和利益冲突的包容能力低。

政府治理能量欠缺。首先,政府应急管理观念滞后。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采用高压手段或利诱的方式“摆平”矛盾,漠视公民权利,加剧群众利益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对立,激化社会矛盾。其次,政府结构封闭。这种封闭性导致政府不能有效的回应和保护合理的社会利益诉求,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再次,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方式简单粗糙

三、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策略探究

(一)树立正确的应急管理理念。构建系统的治理观。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应该从社会风险到公共危机的“连续统”演绎逻辑着眼,建立社会风险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危机治理的“三位一体”的动态的全过程的系统治理。从现实意义出发,危机管理存在近期、中期、远期三种不同路径选择:近期路径——以突发事件应对为基础,建立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中期——从突发事件应对到公共危机治理,从而推动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远期——以公共危机治理为切入口,进一步推进到社会风险管理,优化社会结构,从根本上降低社会风险。这三个路径选择也是最终实现动态全过程管理的三个步骤。应急管理要以远期路径为目标,着眼于中期路径的建设,优化近期路径, 实现社会风险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危机治理“三位一体”的系统治理。[1]

(二)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要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预警能力。一要注重对信息的搜集,特别是矛盾纠纷的排查,建立健全应急情报系统,及时掌握潜在风险。二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将网格化管理引入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中;提高政府现场处置能力。另外,现场应急中,要慎用武力和强制措施,依法处理,使事态尽快平息;提高政府的善后处置能力。一要以人民利益为首要考量因素;二要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三要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及时了解、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以避免事态反复;提高政府的协调能力。在制度层面,体现为中央政府应急法律法规的系统性以及地方政府应急法规与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操作层面,主要体现为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协议框架、公私合作协议框架和政府与志愿组织间的合作协议的完善程度;政府制度协调能力还体现为对相关制度的修正和变革能力。

(三)促进应急管理主体多元化。政府是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的应对主体,但却不应是唯一的主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针对企业危机的应急管理方法,值得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借鉴。社会组织、民间志愿团体及社会公民作为社会系统的成员,同样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发展。[2]因此,在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除了政府这一应急管理主导者之外,要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等社会力量,积极整合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应对主体,并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各主体的应对能力。

(四)重视媒体舆论引导功能。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情监测功能。要加强媒体的舆情监测能力,及时发现预兆,进行监测、引导,最大限度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要在第一时间做全面、准确的报道,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使事件透明性增加,使群众的信息不对称感减弱,人们便不会轻信谣言,谣言便不攻自破;对事件的报道,要就事论事,客观真实。要通过法律规定对新闻媒体进行制约,一旦媒体弄虚作假、报道失实,就会受到惩罚。

(五)健全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构建并健全高位阶法律体

系。同时,在高位阶法律框架下,制定应急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要注意上下位法、法规与法规之间的配套性和衔接性,形成较为系统的应急法律体系;规范现有应急管理法律法规。通过修订、废止法律法规条文,或进行法律解释等手段,消除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不统一,打破地方、部门利益的局限性,实现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统一协调;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救助、补偿制度,规制行政权力,建设权利救济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制定行政机关间的协调协作制度。

(六)促进应急资源的适应性。第一,应急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为政服能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制度、财力和资源的支持;加强政府公共财政能力,将风险管理资金纳入政府预算,成立突发事件专项基金;建立统一的物资储备和调配系统,保障应急所需各种资源能够及时调配运送。第二,应急资源配置要全面中有重点。政府制定资源配置方案时,要在兼顾全面的同时,保障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资源配置,保障稀缺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第三,对应急资源进行动态管理,适应环境的变化。第四,应急资源共享。应急资源应该由参与应急管理的政府、组织和单位共享,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可以避免在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重复、缺失以及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此部分内容系本文作者已发表论文中的内容。见刘晋.“社会风险—公共危机”演化逻辑下的应急管理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6):104.

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预案 篇4

二〇一二年五月

目录

1总则.................................................4

1.1 目的...........................................4 1.2 工作原则......................................4 1.3 编制依据......................................4 1.4 适用范围......................................4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5

2.1 应急组织机构设置..............................5 2.2 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指挥小组职责:........5 3预警和预防机制.......................................6

3.1 信息监测与报告................................6 3.2 预警支持系统..................................6 3.3 预警级别......................................6 4 应急响应............................................7

4.1 分级响应程序..................................7 4.2 信息报送和处理................................7 4.3 组织领导......................................8 4.4 处置原则......................................8 4.5 紧急处置......................................9 4.6 紧急处置支持系统.............................11 5 后期处理...........................................11 5.1 事件的后期处理...............................11 6 保障措施...........................................12

6.1 通讯与信息保障...............................12 6.2 应急支援与后勤保障...........................13 7 附 则............................................13

7.1 奖励和责任追究...............................13 7.2 预案解释及人员通讯录.........................13 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目的

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指挥下,从维护行业大局稳定出发,根据事件的性质、地点、规模以及事态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目标,讲究策略方法,严格依法办事,坚决果断,迅速平息,维护整体利益,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稳定、人员安全和减少国家财产损失,制订本分预案。

1.2 工作原则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规范有序,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全市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以事件的发生单位为主体,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全面整合应急资源,积极进行应急处置。

1.3 编制依据

本预案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

1.4 适用范围

行业改革、组织结构调整、职工分流安置、劳动关系清理整顿、专卖管理等工作中引发的规模较大、影响较大、范围较广的社会群体性上访事件。1.4.1 系统内、外20人以上聚众冲击局办公区、生活区,系统外10人以上围攻专卖执法人员,进行破坏设施、哄抢财物、聚众闹事等违法违规违纪活动的。

1.4.2 系统内10人以上阻断交通,聚众到局部敏感地区(党政机关、各种大型公共场所、重大活动所在地等)进行上访、静坐、非法聚会或游行示威等违法违规违纪活动的。

1.4.3 系统内5人以上阻断交通,聚众到全国敏感地区(国家党政机关、国家局机关、首都各种大型公共场所、全国重大活动所在地等)进行上访、静坐、非法聚会或游行示威等违法违规违纪活动的。

1.4.4 其他可能造成较大政治和社会影响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设置

局成立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指挥小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纪检监察办公室。

组 长:分管纪检的副局长 副组长:纪检监察办公室负责人 成 员:各部门负责人。

2.2 局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指挥小组职责:

① 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发布的区域性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预警要求,实施应急响应。

② 编制本单位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分预案。指导、监督、检查所属单位应急指挥小组的设置和分预案的制订。③ 组织、协调、指挥本单位群体性上访事件的预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置等各项工作的落实。

④ 收集群体性上访事件信息并迅速做出评价,及时发布预警,同时采取应急行动。

⑤ 制订应急响应对策,调动本单位应急响应的人力、物力和后勤支援。⑥ 在市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迅速组成应急响应现场指挥分部。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 信息监测与报告

局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稳定办)负责本地区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的监测与预警信息工作。建立不稳定因素排查档案,每月进行一次常规排查分析,并以报告形式报市局应急指挥分部办公室(稳定办)和当地党委、政府;重大政治活动、重要节日、敏感时期及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前,要进行重点排查分析,及时收集可能引起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的信息,进行全面汇总和分析,对重点人员进行监控,对群体性上访事件做出预警。

3.2 预警支持系统

预警报告要做到迅速、准确,报告内容要客观真实,不得主观臆断。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单位,应及时报局应急指挥小组,同时报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为应急处置赢得时间。局应急指挥小组必须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3.3 预警级别

按照群体性上访事件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原则上分为一般(Ⅳ级)、6 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预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程序

局应急指挥小组按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原则上按Ⅳ级(蓝色)、Ⅲ级(黄色)、Ⅱ级(橙色)、Ⅰ级(红色)四级启动相应预案。

① Ⅳ级响应。系统内、外30人以上聚众冲击市局办公区、生活区,进行破坏设施、哄抢财物、聚众闹事等违法违规违纪活动;其他规模、性质相当的事件。

② Ⅲ级响应。系统内80人以上阻断交通,聚众到地市敏感地区(党政机关、各种大型公共场所、重大活动所在地等)进行上访、静坐、非法聚会或游行示威等违法违规违纪活动;其他规模、性质相当的事件。

③ Ⅱ级响应。系统内50人以上阻断交通,聚众到省会敏感地区(党政机关、各种大型公共场所、重大活动所在地等)进行上访、静坐、非法聚会或游行示威等违法违规违纪活动;其他规模、性质相当的事件。

④ Ⅰ级响应。系统内30人以上阻断交通,聚众到全国敏感地区(国家党政机关、国家局机关、首都各种大型公共场所、全国重大活动所在地等)进行上访、静坐、非法聚会或游行示威等违法违规违纪活动;其他规模、性质相当的事件。

4.2 信息报送和处理

局应急指挥分部接到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预警信息后,应迅速启动 本单位的分预案。保持与事件发生地密切联系,随时了解情况,并立即向市局应急指挥分部和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应急指挥小组除对预警信息做出详细记录外,还应对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到达的时间,组织、协调应急行动的情况及领导的批示、建议等做出详细记录。

4.3 组织领导

为做好局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局应急指挥小组总指挥由局局长、经理担任,副总指挥由分管信访和稳定工作的分领导担任,成员由分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4.3.1 各单位在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时,要进行分工,成立专业组,明确牵头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造成事件进一步扩大。

① 信息组。任务是对现场及企图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寻衅滋事等重点人及时取证。由各单位办公室负责。

② 劝返组。任务是摸清聚会上访人员的基本情况,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劝返本单位聚会人员离场。由各单位政工处负责。

③ 保障组。任务是现场车辆、饮食供应,做好饮水、就餐安排。由办公室负责。

④ 联络协调组。任务是对上对下的联络沟通和各组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由各单位办公室负责。

4.4 处置原则

①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局防范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的认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对各类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②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应急指挥小组指挥下,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密切配合、快速高效地开展处置工作。各单位要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协调”的原则,落实信访稳定工作一岗双责的制度。

③ 依法处置,及时反应。要把握政策,依法办事,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区别情况、性质和策略,进行妥善处置。对在事件中别有用心,危害行业安全的个别人要依法严厉打击。

4.5 紧急处置

4.5.1 Ⅳ级事件处置程序

① 局稳定办有关人员要立即赶赴现场,并向稳定办主任报告;稳定办主任负责向局指挥小组报告,并通知指挥小组成员及时赶赴现场进行研究处置,及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

② 局稳定办成员要及时赶赴现场,稳定事件参与人员情绪,必要时,请辖区治安管理部门来人帮助维持秩序。对长时间滞留机关、影响机关正常办公秩序,有过激行为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应报请市局和公安机关帮助解决。

③ 局应急指挥小组成员、稳定办成员要会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共同做好事件参与人的接待工作,对有关人员提出的问题归口解释答复,做好劝返和稳定工作。必要时,请局领导出面接待。

④ 事件有进一步扩大苗头的,要立即向局领导报告,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劝阻,严防事态扩大。必要时,要向市局报告。

⑤ 事件参与人员所在单位负责将有关人员带回;局稳定办要及时督办 或协调处理好有关问题,并向局领导报告结果。

4.5.2 Ⅲ级事件处置程序

① 一旦发生Ⅲ级事件,事件参与人所在单位要立即向直属分局(城区分公司)和当地党委、政府报告。

② 事件参与人员所在单位要报请当地党委、政府共同处理。劝返无效,事件参与人员长时间滞留或发生违法行为的,要配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如事态进一步扩大,局应急指挥小组要派人赶赴现场,协助处理。

③ 事件参与人员所在单位要报请当地党委、政府共同处理。劝返无效,事件参与人员长时间滞留或发生违法行为的,要配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如事态进一步扩大,局应急指挥小组派人赶赴现场,协助处理。

④ 事件结束后,局稳定办要及时督办,并按时向市局(分公司)有关部门报告结果。

4.5.3 Ⅱ级事件处置程序

① 发现有Ⅱ级事件苗头的,有关单位要立即向局报告,采取相应措施,把事态控制在当地。

② 一旦发生Ⅱ级事件,有关单位要立即向局报告,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带领应急指挥小组成员立即赶赴现场处置。局稳定办要立即向市局报告,并由局领导带领指挥小组人员及时到现场处理。

③ 劝返无效,事件参与人员长时间滞留或发生违法行为的,要配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果断措施,将事件参与人员带回。④ 事件参与人员返回后,局稳定办要及时督办,并及时向市局和有关部门报告结果

4.5.4 Ⅰ级事件处置程序

① 发现有Ⅰ级事件苗头的,有关单位要立即向局报告,并采取果断措施,把有关人员控制在当地。

② 一旦发生Ⅰ级事件,局稳定办要立即报告市局,并由局领导带领指挥小组成员和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时处理。

③ 市局启动行业特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预案后,要按照市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进行处理。

4.6 紧急处置支持系统

4.6.1 发现事件参与人携带爆炸等各种危险品时,应立即报公安机关依法收缴和处理。

4.6.2 发现事件参与人有过激行为,如打横幅,喊口号,散发传单,围堵办公、生产要地,堵塞交通,破坏、损毁公物等违法行为时,应及时阻止。紧急情况下向公安机关报警,请求出警协助维持秩序。

4.6.3发现事件参与人出现绝食、疾病突发等意外情况时,拨打“120”通知医疗部门,送往医院或急救中心抢救。后期处理

5.1 事件的后期处理

5.1.1 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组织各单位进行分析总结,认真吸取教训,及时进行整改。

5.1.2 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后果 评估。事件的调查与后果评估工作由相应部门完成,各级监察、稳定办要积极参与。报告内容包括:

①事件单位的详细名称、单位现状; ②发生事件的准确时间、地点; ③事件造成的后果及社会影响; ④事件的详细经过与参与人数; ⑤事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

⑥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控制情况; ⑦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处理意见; ⑧事件的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意见; ⑨事件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5.1.3 对因处理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中造成的人员伤亡,要认真做好死、伤者家属的安抚、赔偿及其它善后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5.1.4 凡因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造成停产、停工、财产损失的,要尽快做好恢复和弥补工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点。保障措施

6.1 通讯与信息保障

6.1.1 局和各单位要坚持不稳定信息报告制度,及时排查、分析和上报各类不稳定信息。

6.1.2局机关、各单位要坚持日常值班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并在节假日安排领导值班(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6.1.3为确保局应急期间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可靠的传输和有效12 的实施指挥,依托有线通信系统、内部局域网、行业广域网及其备份线路和市局构成应急通讯保障系统。

6.1.4 局本级的信息保障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各单位相关工作由单位负责人负责。

6.2 应急支援与后勤保障

6.2.1 设立应急救援专项经费,保证事件处置的顺利进行,专项经费应当纳入财务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局此项工作由财务科负责。

6.2.2 加强各种机动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事件发生后车辆的有效调用。局本级此项工作由办公室负责。

在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处置过程中,有关单位要为应急反应人员提供必要的交通、住宿、衣食、医药、物资、经费保障。附 则

7.1 奖励和责任追究

对在处置大规模群体事件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负有重要责任、在处置过程中玩忽职守、贻误时机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7.2 预案解释及人员通讯录

本预案中所指指挥分部为市局应急指挥分部,指挥小组为局应急指挥小组。

群体性斗殴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篇5

本应急处理程序的要点是:迅速制止斗殴,避免人员伤亡。

1、获得群体性斗殴事件信息的任何个人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当日学校总值和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总指挥、副总指挥报告,若事态已经失控或后果严重,应立即打110报警。

2、学校领导应迅速集结优势力量(必要时携带防卫器械)赶到现场制止斗殴,并在斗殴现场设置警戒线,防止事态扩大。

3、若斗殴者手中有器械,应首先收缴所有斗殴器械。

4、若有校外人员参与斗殴,应设法不让他们逃离。

5、若有学生受伤,应立即进行救治,或打120送医院,并及时与家长联系。

6、分离斗殴双方,由学校领导、保卫组及班主任等进行询问,了解斗殴原因和过程,并做好笔录。

7、对有流氓恶势力嫌疑的校外人员,应交警方处理。

8、对外校学生,应与学生就读的学校联系。

9、对参加斗殴的学生进行教育,对情节严重的给予必要的处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10、要对斗殴事件的校内外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要防范学生在校外遭到殴打。

11、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应当将斗殴事件有关情况及时向教体局报告。

安义县龙津中学

群体事件应急预案 篇6

为减少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结合XXX实际制度本方案。

一、制订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国务院信访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预防及应急响应工作。

三、组织机构

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同时下设信访维稳、改善劳动关系和化解劳资矛盾应急小组。

应急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信访维稳、XX中涉及劳动关系、劳资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协调配合工作。

四、主要分工

办公室:启动信访维稳机制,认真整理掌握职工在工作期间的诉求,及时排查和预防XX不稳定因素,从政策及

专业方面妥善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确保劳动关系总体稳定。

XX科:快速稳控发生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人员,及时掌握和调查事件成因和影响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制止和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

XX:树立“以人为本”,提倡人文关怀,加强职工沟通,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努力化解矛盾,并做好反馈工作。

五、工作原则

(一)强化管理、夯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依法办事、规范运行。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解决员工反映的问题,统一政策宣传及答复口径。

(三)快速反映、防止激化。充分发挥上下联动协调及高效应急作用,事前做到信息反应灵敏,事中做到依法、及时、稳妥,事后做到跟踪督办落实。

六、预防预警机制

(一)预防工作

(1)各部门应制定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员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2)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认真开展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为职工提供相关咨询和必要的法律帮助,消除不稳定隐患。

(二)预警行动

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协调运行机制,落实责任制度,保证应急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响应

(1)事件发生后,各部门要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先期处理,同时立即将有关情况报上级部门。

(2)坚持“快速、准确、全面”的报告原则,接到发生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第一时间内向厂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不得延报。信息内容要准确、客观,不得漏报、瞒报、谎报。

(四)报告形式

根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紧急程度,可采取电话报、传真报告、文字报告等形式。

(五)报告内容

1、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伤亡等情况;

2、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

3、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层单位和有关部门工作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

4、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

果;

5、公众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反映;

6、需要报送的其他事项。

(六)保密要求

严格执行有关保密制度,遵守保密工作纪律,确保信息安全和畅通。

(七)时限要求

发生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接报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在接报后1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并按照相关信访维稳机制报上级单位。

七、现场处置

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接报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视情况事件规模,按照厂相关制度及应急响应程序进行处置。

(一)坚持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原则。

(二)坚持预防为主,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将危害降到最低的原则。

(三)坚持内松外紧、公密结合的原则。

(四)即按照正确引导、区别对待的原则。

八、善后处置

(一)回复秩序:事件结束后,应急领导小组指导各单位恢复正常生产,依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和完

善劳动管理工作,预防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再度发生。

(二)处置报告:事件结束后,基层单位应向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提交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处置报告。

(三)事件评估: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结束后,负责具体处置工作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相关人员对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进行调查,评估事件后果,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四)信息保障: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建立健全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等环节工作制度,完善各部门、各单位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通畅。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工作由各基层单位负责。

九、奖惩

对在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工作中因失职、渎职或其他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单位和人员,按照相关制度追究责任,对处置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十、解释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设计 篇7

1 应急预案设计的目的、依据、原则

1.1 预案设计的目的

对铁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规范和强化, 完善预警、处置以及善后等工作机制, 通过对快速、高效、有序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有效提高企业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将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实现保障公众的安全, 促进社会全面、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1.2 预案设计的依据

预案的设计主要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以及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规定行政法规, 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另外还有《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1]。

1.3 预案设计的原则

预案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 统一领导, 分类管理, 专兼结合等设计原则。这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1.3.1 要想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率和损失, 就必须要建立快速、高效、有序、完善的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 积极的对环境事故危险源进行监控、监督和监测, 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并及时的进行控制和预防, 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1.3.2 铁矿是具有产业链的一个工业项目, 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故将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企业应该在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下, 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在面临突发环境事件的时候能够快速、高效的做出反应, 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造成的环境事件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管理, 将部门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2]。

1.3.3 在日常工作中, 要时刻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通过日常培训演练加强人员的实战经验, 必要的时候可为本企业的其他部门或者社会其他企业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

2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设计

2.1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

突发环境事件主要是指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而对人、社会以及环境等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 在铁矿中则主要表现在采矿、选矿和尾矿库的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以及噪声等四大类型的环境污染。

2.2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风险源以及应急监测

指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并对周边环境造成危害的环境因素, 环境风险源的危险程度由所涉及的危险物质的特性 (物质危险性和物质的量) 、危险物质存在的安全状态、所处的周边环境状况三个要素决定。

2.3 应急处理现场净化和环境恢复

2.3.1 现场处理

事故一旦发生, 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由治安保卫组织将事故现场保护起来, 避免其他人员对现场进行私自破坏和伪造, 保留现场调查依据, 为呈至上级部门进行分析、调查和取证;突发环境事件之后根据事故类型和破坏程度对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对现场的水污染以及其他有毒害的污染进行化学方式的净化, 需要的物资由专门的仓库由指挥部协调环保部门来提供, 并对现场进行洗消工作, 低脂灾害主要采用覆土填实的方式, 大气污染则主要以稀释大气为主,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则采取集中堆放处理。

2.3.2 报告和发布信息

铁矿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应该及时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这主要依靠铁矿各个职能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监控和巡查等方面的能力, 报告要及时准确, 同时还应执行好信息保密的相关要求, 对全矿范围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容易发生的场所加强巡查, 对潜在的隐患以及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

2.3.3 信息发布的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启动时的信息发布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事件、地点、事故级别以及预警级别等方面的内容。

2.3.4 应急人员的培训和应急演练

应急救援人员必须要得到国家认可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考核合格之后才能上岗,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应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考核以及管理工作, 提高应急专业人才的检验、监测以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专业素质。

3 结语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一旦发生, 将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经济损失。现阶段, 在我国国内关于铁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国家和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进而投资, 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时候, 快速、高效的采取控制措施, 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董文福, 傅德黔.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 (07) :97-98.

社区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突出事件 应急预案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遇。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进行,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还可以指导应急人员日常培训和演习,使得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人的身体育素质、心理素质及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对应急预案的实施起到关键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对各种应急预案提供了保证。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多尝试各应急预案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分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生只是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是为了确保这个部分的安全,而制定了整个为之服务的应急预案,学生这个部分在应急预案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培养哪些素质,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对整个应急预案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地震预案为例进行分解:地震来临:不能慌张,心理素质要好,并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应急预案知识。警报拉响:不能一窝蜂破门而出抢跑,要听指挥,大局观念强。学生撤退:一要跑得快,体能要好;二要跑得对,头脑要清醒。撤退过程摔倒:不能出现踩踏,要及时停住,由保障应急人员将伤者抬走,要相互关爱和配合。紧急救援:出现伤口出血或者学生休克的现象时,要懂得伤口包扎和人工呼吸等技能。学生素质技能要求设计应急预案,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课堂情景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发生事故后逃生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其中设置了种种障碍,从中让学生体验和提高在现实社会里与紧急救护的逃生有关的身体活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责任感以及相信他人的能力,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设置如下内容:

(1)集队逃生。该情景培养学生快速集队,离开室内的能力。要求学生在体育场上自行锻炼,听到教师发出信号后,有秩序、不惊恐地快速并疏散到运动场中央,体育委员整理队伍,并向教师报告到场人数,包括伤病、见习学生情况。

(2)“帮扶”逃生。该情景注重培养学生们互相帮助,集体逃生的能力。当听到教师发出的信号时,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每组均带伤员。要求全组同学帮扶受伤的队员通过障碍逃生,对伤得较重的同学则采用海绵垫担抬到指定地点,以最快完成的一组为胜。

(3)过“巷”逃生。该情景培养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同学们原地坐着或者在地上躺着,当听到教师发出的信号时,要快速起来,以快速跑的形式,有秩序、有纪律地通过狭窄的通道,不能互相推踏,要互相帮助最先到达指定位置的组别为胜。

(4)“寻门”逃生。该情景培养学生集体快速寻找通过狭道。当听到教师发出的信号时,学生在预先设置好的3个通道中选择一个,寻找逃生之路。每一组学生在寻找逃生之路时必须找到了可以通过的通道,才能全组安全通过并到达指定地点。在寻找通道前各组同学互相商量,互相协作,以最快的速度寻找逃生之路。

(5)快速爬行。该情景培养学生在狭窄通道情况下快速爬行前进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草地或者在体操垫上爬行10m。记录每个学生所用的时间,以平均时间最快的一组为胜方。

(6)障碍跑。该情景培养学生通过障碍物的能力用纸箱、凳子、栏架、标志物等组成多个障碍物,分布在50m的距离内,学生按要求快速通过(跨过纸箱、跳过凳子、钻过栏架、绕过标志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得违反规则,否则该组成绩为零,准确计算每组所用的时间,最快而且没违规一组为胜。

(7)爬杆。该情景培养学生攀爬的能力。要求每个学生手脚并用爬2m多高的单杆,可用彩笔标明尺寸,便于学生爬行。同时地面上铺上厚海绵垫,防止学生摔下受伤,能爬到顶的学生为满分,不能行进的为零,其余为4分,累计计算。多分组为胜方。

(8)合制简易求救信号。该情景培养学生在所有逃生通道均被堵塞或中断的情况下,能自制简单的用具,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该情景在室内进行,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室内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制作;如利用扫把敲击桌椅而发出有节奏的求救声;利用窗帘布在上面用粉笔写上“SOS”再吊出窗外进行求救等。制作得最好或最能引起注意的一组为胜。

(9)拓展训练。该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注重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帮助,要求每组挑选一位同学或者轮流的形式进行。当听到教师的哨声的时候,被挑选的同学站在桌子或椅子上,以自动后倒的方式倒下来,而其余同学则在桌子周围双手接住或抱住该同学,要求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在地上放置厚海绵垫。

诚然,尽管现在学校体育中实行的安全教育在很多方面有问题,学校体育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很多困難,这需要不断的探索,但这样的思考和尝试开启了学校重视学生生命教育的第一步,安全教育在学校体育的渗透,掀起了安全教育的新时代,而在这个时代中,学校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安全教育是我们每个学科应该努力去做的一项工作,但一旦有学校体育承担后,我们的新的学校体育的内涵、理念较之于传统的学校体育而言都将有一个重大的提升,从传统意义的健康发展成为对生命重新诠释;学校体育的内涵远远大于体育课程的内涵,所以更是一项安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构建的系统工程;学校的安全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部分或学科独立完成和实施在操作上会有很到的障碍和困难,这需要各个部门系统的协同、合作以及支持;如果在学校体育中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现行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有可能会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当作重要的一环,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最安全的人,让学校成为安全的后盾。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群体性突发事件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能,实施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危害降到最低点,维护企业安全与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文件精神,根据《***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特制订《***有限公司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损害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及处置。

三、组织机构

成立***有限公司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由公司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综合办公室主任、安全机务科科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部门、各单位分管负责人组成,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机务科(电话:工作日********,非工作日及夜间:********,传真:********)。

四、事件类型

1、聚众冲击、围堵上级部门、要害部门、重要场所等重要目标的。

2、利用交通工具居中堵塞交通或通过聚众静坐非法占据办公区域等重要场所的。

3、罢工、罢运,违法聚众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

4、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械斗及打、砸、抢、烧等事件。

5、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人员滞留以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行为。

五、工作要求

处置群体性事件总的要求是: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岗位责任制,由引发事件的相关责任单位负责解决。

2、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正确理解“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工作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事件控制在萌芽阶段,及时消除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因素。要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并依法按政策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3、理性克制,防止激化。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的宣传、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强对参与者的说服教育,引导参与者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4、快速反应,相互配合。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严格落实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各有关单位要及时给予配合和支持,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并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置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对发生暴力行为、严重损害社会治安秩序、危害企业和社会安全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报警,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

5、加强教育,正确引导。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工作贯穿事件处置得整个过程。教育群众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合法、正当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

6、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事前处置做到信息反应灵敏,事中处置做到依法、及时、稳妥,事后处置做到精确处理,追踪掌控。

六、应急处置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必须快速反应,根据事故性质规定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并根据《***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报告制度向公司和有关部门报告。

1、凡出现涉及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苗头或群体性事件尚处在酝酿过程中的,由事发单位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出面做好化解疏导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应当解决的要明确答复。不能解决的,要说明原因,讲清道理,并做好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同时,要将工作情况及时报公司,并做好处置准备。

2、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的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指挥、处置,及时、主动做好工作,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部等临时应急组织,并向公安部门报告备案。

3、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负责现场处置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认真听取参与者代表的意见和要求,面对面地做参与者的工作,对参与者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当场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无法当场明确表态解决的,责成有关单位限期研究解决。对确因决策失误或工作不力而侵害群众利益的,据实向群众讲明情况,公开承认失误,尽快予以纠正。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讲清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说服教育工作。稳定群众情绪,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和冲突,控制事态发展。

4、查明挑头人或组织者,现场处置领导要亲自与其谈话,表明态度,开展法制教育,做好思想工作。对煽动群众闹事、散布谣言的,尽量将其劝离,并及时通过摄像、照相和录音等手段收集证据,为事后处理做准备。

5、对于严重危害企业安全或损害企业利益的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应争取公安部门提前介入。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应迅速向公安部门报案,公安部门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现场处置人员做好配合工作。

七、应急结束

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对已经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到位,不得搞虚假承诺或者久拖不决。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而没有落实到位的,公司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或部门加以落实。对群众因不了解有关规定而存在误解的,要说明真相,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对有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及时修改完善。坚决避免违背承诺、失信于民,重新引发群体性事件。

社区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篇10

一、事故预防

1.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和法制意识。

2.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

3.不允许学生将管制刀具等危险、违禁器具带进校园。4.学校要加强课间值班,及时处置偶发事件。

5.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设立学生文明监督岗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二、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1.获得斗殴事件信息的任何人员,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值班领导和学校负责人报告;若事态已经失控或后果严重,应立即打110报警。

2.学校领导应迅速集结优势力量赶到现场制止斗殴,并在斗殴现场设置警戒线,防止事态扩大。

3.若斗殴者手中有器械,应首先收缴所有斗殴器械。4.若有校外人员参与斗殴,应设法不让他们逃离。

5.若有学生受伤,应立即进行救治,或打120送医院,并及时与家长联系。

6.分离斗殴双方,由学校领导、班主任等进行调查、询问,了解斗殴原因和过程,并做好笔录。

7.对有流氓恶势力嫌疑的校外人员,应交警方处理。8.对外校学生,应与其就读的学校联系。

9.对参加斗殴的学生进行教育,对情节严重的给予必要的处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10.要对斗殴事件的校内、校外各种因素综合分析,要防范学生在校外遭到殴打。

社区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篇11

1. 明确组织体系和职责。

档案信息系统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一般由领导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及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组组成。领导机构组长一般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 副组长由单位分管信息化的领导担任。职责是: (1) 全面负责档案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领导工作, 统一协调和组织开展档案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 部署和指导应急预案和各项制度的建设。 (2) 发生特别重大档案信息系统突发事件时, 负责启动本预案, 下达应急保障任务, 指挥应急保障行动, 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3) 规划和制订档案信息系统应急保障策略, 研究和评估应急体系和实施成效, 部署和督查各项应急计划、培训、演练等事宜。 (4) 对应急方案的实施、计划和预算进行审议和决策。对每次实施应急预案后的应急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 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2. 明确安全事件分级原则和等级划分。

遵循《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 (GB/Z20986-2007) 》, 分级原则一般为: (1) 影响因素, 包括档案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社会影响和资产损失等。 (2) 从高原则, 按相对较高一级突发事件处理。 (3) 升级原则。在处置过程中事态和影响进一步扩大时, 达到上一级标准的, 应作升级处理。根据安全事件的影响程度, 安全级别从低到高分为预警预报事件 (Ⅳ级) 、一般突发事件 (III级) 、重大突发事件 (II级)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I级) 。

3. 明确预防措施。

目前, 信息安全预防主要技术手段为: (1) 边界防护:采用防火墙入侵防御等安全设备, 实行内外网的物理隔离等。 (2) 病毒安全防范:计算机设备均应配备正版的防病毒软件。 (3) 软件系统安全防范: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必须使用正版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杜绝使用盗版软件, 对开发的应用软件进行安全性能评估。 (4) 数据安全防范: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恢复机制, 原则上备份介质的存储不能与主机系统在同一地域。 (5) 设备安全防范:采购的计算机设备都必须有较高的可靠性, 尤其是主机、服务器及中心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关键设备都要有冗余备份或相应配件。

4. 明确应急响应等级和基本流程。

档案信息系统应急保障和恢复响应行动一般划分为4个响应等级。 (1) I级响应:当出现I级突发事件, 由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I级保障应急预案, 由应急办发布全局性应急通告, 单位进入临时应急处理状态, 并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 争取支援。 (2) II级响应:当出现II级突发事件, 由应急办决定启动II级保障应急预案, 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由应急办发布全局性应急通知, 单位进入应急预备状态, 并及时向当地信安办和公安部门网警机构报告。 (3) III级响应:当出现III级突发事件, 由技术部门决定启动III级保障应急预案, 并及时向应急办报告, 各事发相关部门进入应急处理状态。 (4) Ⅳ级响应:当出现Ⅳ级突发事件, 由技术部门启动Ⅳ级保障应急预案, 并及时发出预警预报, 隐患消除后取消预警预报。突发事件发生后, 应急保障工作要分轻重缓急, 按照“先核心、后外围, 先对外服务, 后对内服务”的原则组织实施, 实行一盘棋策略, 按规定、流程有序进行。应急预案启动后, 应急领导小组应迅速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先期处置情况, 并部署应急办组织相关应急业务小组和职能部门按预案部署处置方案, 责成各方严格按照应急联动和职责分工, 立即开展处置和保障工作, 确保组织到位、应急保障措施到位、应急保障设备和应急保障人员到位, 控制事件的蔓延和发展。现场应急处理时应尽最大可能收集事件相关信息, 明确事件类别, 确定事件来源, 保护证据, 以便缩短应急响应时间。主要措施: (1) 检查威胁造成的结果, 评估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害。如检查系统、服务、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或可用性, 检查攻击者是否侵人了系统, 以后是否能再次随意进入等。 (2) 抑制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限制潜在的损失与破坏。可能的抑制策略一般包括:关闭服务或所有的系统, 从网络上断开相关系统, 修改防火墙和路由器的过滤规则, 封锁或删除被攻破的登录账号, 阻断可疑用户得以进入网络的通路, 提高系统或网络行为的监控级别, 设置陷阱, 启用紧急事件下的接管系统, 实行特殊“防卫状态”安全警戒, 反击攻击者的系统等。 (3) 根除。在事件被抑制之后, 通过对有关恶意代码或行为的分析结果, 找出事件根源, 明确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彻底清除。与此同时, 执法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将对攻击源进行定位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将其中断。 (4) 清理系统、恢复数据、程序和服务。把被攻破的系统和网络设备彻底还原到它们正常的任务状态。恢复工作要十分小心, 应避免出现误操作导致数据的丢失, 对涉密系统特别需要遵照涉密系统的恢复要求, 以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

5. 明确后期处置办法。

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2 篇12

院 桥 镇 人 民 政 府

关于印发《院桥镇重大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村(居)、单位,各办公室、办事处: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现将新修订的《院桥镇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九月十日

主题词: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通知抄送:区应办

院桥镇党政办2008年9月19日印发

院桥镇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1.1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我镇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应急处置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积极稳妥地进行处置,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信访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J总体应急预案》和《台州市黄岩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重太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包括下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行为,以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行为:

(1)聚众冲击、围堵党政机关、要害部门或重要场所的;

(2)聚众堵塞交通枢纽的;(3)聚众阻挠重点工程建设施工的;

(4)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物资的;

(5)罢工、罢课,违法聚众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6)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宗教活动;

(7)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械斗及打、砸、抢、烧事件;

(8)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策划的非法聚集活动;(9)其他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活动或行为。

1.4 事件等级

根据事件的紧迫程度、形成规模、行为和激烈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可能发展蔓延的趋势等划分为一般、重大、特大三个级别。

1、一般事件。参与人数5人以上30人以下,未发生打架、毁坏财物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和到区级以上政府部门集体上访、请愿、静坐等行为。

2、重大事件。参与人数3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人数虽不到30人,但已发生打架、毁坏财物的治安事件和集体上访行为影响较大,有可能引发阻断交通、阻碍执法等行为。

3、特大事件。参与人数100人以上或人数虽不到100人,但发生打、砸、抢等恶性事件和集体上访行为激烈、影响巨大,引发阻断交通、阻碍执法等行为。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镇成立处置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镇长或分管政法副书记担任,副总指挥由武装部长、派出所所长担任,成员由综治办人员、党政办人员、派出所副所长、相关办事处人员等组成。

职责:负责指挥、协调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工作,全面掌握事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及相关情况,及时向上级指挥机构报告。指挥部下设四个组。

1、政策法律宣传、疏导化解矛盾组。组长由政法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综治办主任、涉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办事处主任担任,成员由镇机关干部和所涉及村(居)干部组成。

职责:主要负责现场政策宣传、说理疏导,并积极为群众解决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问题,负责将越级上访人员带回。

2、疏散围观人群组:组长由派出所所长担任,成员由民警、交警及镇机关干部、城建监察队员组成。

职责:疏散围观群众,尽量减少群体突发性事件规模,必对要时对部分闹事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带离现场。

3、机动应急组。组长由武装部部长担任,副组长由武装干部担任,成员由镇机关干部、民兵应急小分队组成。

职责:统一集中待命,随时接受指挥部交办的任务,负责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警力后续支援。

4、后勤服务和信J息上报组。组长由镇党委宣传委员担任,党政办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机关女干部、党政办秘书等组成。

职责:保障处置工作用车、人员就餐等,及时采集信J惑向指挥部和上

级报告。

3.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镇党委、政府和指挥部的领导和指挥下,坚持“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指挥员及其权限,快速高效地开展处置工作。

(2)预防放产加弘解矛盾。坚持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并规范信访工作,及时消除诱发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各种因素,从源头上防止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3)把握政策,依法处置。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处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宣传、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群体突发性事件,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对在事件中另有用心、蓄意破坏、危及公共安全的个别人要依法严厉打击。

(4)快速反应,相互配合。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负面影响。

(5)加强引导,控制事态。稳定群众情绪,教育群守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按照“宜解不宜激、宜散不宜聚、宜疏不宜堵”的思路,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4.处理程序

1、建立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报告制度。群体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各村(居)、单位要立即向镇党委、政府报告,并要做好工作,控制事态发展。报告电话:镇政府办公室:84871100,平安服务中心:84875110(白天)、84871133(晚上),派出所接警电话:84874110。

2、一般事件的处置。镇党委、政府接到报告后,立即指派政策法律宣传、疏导化解矛盾组及相关办事处、单位领导到场处置。必要时出动疏散围观人群组到场。

3、重特太事件的处置。镇党委、政府接到报告后,立即安排各组人员迅速到场处置,并及时向区政府、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及相关部门报告,必要时请求上级支援。

5、应急保障

5.1 信息保障

(1)建立、健全并落实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各环节的工作制度。

(2)保持现场应急通信系统性能完好,并配各必要的应急各用设施和技术力量,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5.2 物资保障

建立处置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物资储各制度。车辆、武器警械、防爆及照明、灭火等设各、器材实行专人保管和维护,满足处置需要。

5.3 资金保障

预防和处置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及疏散、安置参与人员所需经费纳入镇政府财政预算,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6、奖励和责任

对在预防和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根据有关规定进

行表彰。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其情节和危害程度,给予党、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在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玩忽职守,隐瞒、缓报、谎报、延误处置时间,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影响的。

(2)对发生的重大群体突发性事件不及时采取措施处置或采取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3)在置工作中不服从指挥,不负责任或在紧要关头临阵脱逃的。

上一篇:增强课堂吸引力的意义下一篇:农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