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导学案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课时导学案(精选10篇)

第1课时导学案 篇1

四年级

语文

导学案

主备人

黄妙虹

复备人

审批人

谭肖珍

编号

学生姓名

小组

1、观潮

课时

本周行为训练重点

实施导学案,发挥每个成员的学习作用。

学习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重、难点

预测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学习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3、4自然段。

2、课文评价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

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

1、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今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吧。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独立探究,潜心会文:

1、作者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说一说你认为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句子,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3、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并说一说你“观潮”的感受。

三、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1、向学习对子提出自己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

2、对子相互交流、检测独学内容。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3、提出对学后仍不能解决的疑问。

四、合作探究,共同成长:

1、各学习对子暴露对学不能解决的疑问,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尝试解决,小组长梳理总结。

2、组内交流对学成果,展示区板书小组群学成果及群学后仍旧不懂的问题。

3、教师引导组间互学,解决各组的疑难问题。

4、教师到各组巡视,调查学情,将本课的重点、易错点、疑难点梳理出来,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组长到“任务报到站”自主领取大展示的任务,然后进行合理分工,组内进行“预展”。

五、组内展示,组间互学(小展示)

小组内进行展示,互动交流,教师巡视,点拨,了解情况,及时收集学习信息。

六、主动展示,张扬个性(大展示)

1、通过朗读,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看到的景物美丽,人们的心情焦急)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

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5、写潮去时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6、组间进行补充、建议或质疑对抗、点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点拨。

7、如果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可以引导点拨。

4、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七、及时测评,促进发展:

1、我会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的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按原文填空。

B、造句。

犹如:

C、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八、运用双色笔整理、完善导学案。

课后

第1课时导学案 篇2

●中学地理导学案应用模式分析

新课改要求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变革学与教的方式,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 并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目前, 中学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利用“导学案”来实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设计的, 以引导学生自学、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知识学习,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设计方案。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纠正、总结的作用, 又实现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环节要围绕导学案进行设计和实施。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导学案的典型实施方式有以下两种。

1.课前预习型

此种学案一般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依据学案的任务完成预习工作,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 掌握学生知识准备情况, 针对具体学情调整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侧重纠正学生错误认识、讲解重、难点问题和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此种应用模式适用于区域地理教学, 帮助学生梳理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地理空间位置关系, 增加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效果。

2.课堂探究型

此种学案通常是当堂发给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根据学案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学案中会采用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如演示观察、绘图说明、小组交流、归纳总结等。通过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特定任务的探究和解决, 实现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地理感知能力、地理信息能力、地图运用能力、地理阅读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等。该应用模式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注意力、学习兴趣保持和小组协作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

●信息技术支持的中学地理导学案应用优势

1.提供多感官刺激, 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导学案一般以印刷材料为主, 虽然能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有所帮助, 但是表现形式单一, 如果教师引导不当, 容易变为枯燥的习题,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信息技术支持的电子导学案, 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超越文本形式、调动多感官刺激的学习材料。尤其是很多地理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图形、图像来呈现, 如果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 导学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动画、色彩鲜艳的图片、动听形象的声音, 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 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学习动机被激发, 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

2.提供多种交互方法, 实现因材施教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很难实现“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支持的电子导学案可以帮助教师建构多层次、多途径的自主学习和练习的学习环境。针对同一个教学目标, 可以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 教师则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困难进行辅导。这样就有效地克服了“教师统一讲, 差生跟不上, 优生吃不饱”的弊病。

3.更好地支持协作与交流

协作与交流是实现课堂探究的基本保证。传统的导学案缺乏支持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与交流的有效条件。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 通过网络环境, 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完成情况, 利用网上论坛、协同编辑软件等信息技术工具开设解决问题与研讨的专题。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讨论, 充分表达与交流, 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提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支持丰富的学习评价形式

导学案具有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功能, 基于信息技术的导学案, 在评价手段上可以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成绩、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实现记录、统计和评价。将多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工具、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电子档案等有机整合的电子导学案, 可以提供丰富的评价形式、有效的评价效率、全面的评价角度, 这是传统纸质导学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信息技术环境下导学案的应用策略

导学案应用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解决提供一种框架, 一种知识学习的脚手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导学案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 以便学习者能够顺利地解决该复杂问题。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如何用好导学案进行教学呢?具体教学过程可以千变万化, 但教师需要用一个整体的思维框架 (如下图) 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以地理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学生特征与知识准备为依据, 从地理教学内容出发,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来确定导学案内容及特定的教学过程。

崔登才老师的《中东》这节课是一堂典型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导学案应用教学, 信息技术工具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发挥了不同作用。结合崔老师的教学案例, 下面具体说明导学案应用方式和策略。

1.围绕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课标要求,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容易导致目标模糊、难易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任何优质教学的前端分析都离不开教学目标分析, 而课标要求则是教学目标分析的第一步。在崔老师的设计中, 首先明确课标要求, 在此基础上推演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样就保证了各层级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2.围绕学生知识准备确定导学案应用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区域地理教学, 但通过学情分析, 崔老师发现该班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地理, 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具有基本的读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导学案应用模式上, 崔老师灵活采用了“课堂探究为主, 兼顾知识掌握”的混合模式。

3.导学案任务难度层层递进

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 导学案的学习任务要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崔老师的设计中既有“填写中东具体地理名称与地理分布”的陈述性知识学习任务, 又设计了“勾画中东地区的范围”这样的培养程序性知识的任务, 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中东国家地理位置的知识来动手操作完成。同时又安排了小组任务和交流展示,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积极性。整个课堂中的任务难度层层递进, 形式丰富, 既关注了个体学习, 又体现了小组协作;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掌握, 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支持个性化教学评价

本节课导学案最突出的应用特色体现在作业任务保证了个性化评价。通过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功能和ScreenFlow屏幕录制软件, 学生每人都要录制一段对本节课内容的个人总结评述录像, 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学生简单的复制粘贴,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录像中的评述流畅程度, 能准确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做出个性化的评估。

第1课时导学案 篇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高中生物新课程(苏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新课程考试大纲对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的要求均为Ⅱ,即理解所列知识及其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从历年高考考题分析,“能量流动”的内容一直是生物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在每年高考考题中都占有较大比重,并常与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相结合,以图表形式呈现,考查考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并侧重考查能量的去路、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能量传递的效率。

【复习要点】

1.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2.能量流动的特点

3.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三新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能量流动的过程,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到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因距离新课学习的时间较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遗忘,而且之前所掌握的也是彼此孤立的有关能量流动的知识点,不能将这里的能量流动与细胞代谢部分中所讲的有关能量的知识联系起来。因此,总的学情是相关知识零散且缺漏较多,对知识网络缺乏建构或建构不完整。此外,由于能量流动的过程比较抽象,对于每一个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与去路的分析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这部分知识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常考点,经常以图表或数据形式出现在考题中,学生在解题时对图表的数据分析与转换的能力本来就比较薄弱,计算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更容易出错。总之,作为重点、考点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课前准备】

在备课阶段,我们集备小组一起分析考纲的有关要求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在考试中的易错点,然后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这一部分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整合,最终编写出《能量流动(一轮复习)导学案》(具体内容略)。该导学案共包含五项内容:一是考纲要求,用以明确这部分教材的地位及考试要求;二是知识概览,用以梳理章节知识,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三是判一判,用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四是考点突破,旨在通过模型建构,帮助学生建构解题模板,理清解题思路,做到让每一个考点都有问题导学,用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去探究答案,进而完成导学案上对相关知识的总结归纳;五是高考真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测,旨在巩固和提升其相关的解题能力。

通常我们会在上课前把“导学案”发放给学生自主填写,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自主建构知识网络,把握主干知识及规律,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找出自己在之前的知识学习中所存在的薄弱点及易错易漏易混点,进行有重点地“回扣复习”(即回归教材、紧扣考纲,以考纲为复习指导,进一步熟悉教材,提炼知识,提升技能)。

通过抽查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及学生平时的反馈,我们知道,学生能够自主建构能量流动的知识网络,基本能够掌握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及特点,但是对于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分析存在不少问题,如:分不清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不理解分解者分解的能量与未被利用的能量的区别;将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等同于散失的热能;对能量流动公式的含义及能量流动效率10%和20%的理解不到位,导致相关的计算题出现差错;等等。

基于以上的课前准备,我们决定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构建能量流动分析模型,总结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和规律上。

【课堂实录摘要】

一、知识概览

师生共同搭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节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检查“导学案”中的“判一判”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复习情况。情况如下:第1、2题考查能量流动的概念,第3题考查对能量流动特点的理解,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掌握;第4题考查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学生中有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说明对于这个知识点,学生存在误区。基于此,我们决定将第4题中的问题留到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梳理让学生进一步消化、解决。

二、模型构建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概念图以及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来源、去路;进一步剖析能量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复习、梳理,基本能自主完成能量流动概念图,但是,由于同化量、粪便量、摄入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等概念极易混淆,部分学生在构建能量流动模型时感觉困难,在遇到具体题目时不会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首先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内涵,再分步展示解题的方法,最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构建能量流动模型。

1.师生共同分析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构建、完善导学案上有关能量流动的概念图(过程略),见图1。

2.分析能量的流动,师生共同构建能量流动模型。

师: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能量流动包括输入、传递、转化、散失四个部分,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分别有哪些?

生分组讨论,完成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模型的建构,见图2。

nlc202309082244

师:我们知道,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部分能量的去路有几个?模型中的1、2、3、4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按顺序,分步展示能量去向,引导学生逐一分析)

生:1代表呼吸作用消耗,2代表自身生长发育繁殖,3代表分解者分解,4代表流入下一营养级。

师: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有几个?下一营养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

生1:有3个去向,包括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

生2:下一营养级指初级消费者。

生3: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师:第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是否和第一营养级相同?

生继续思考。师生共同分析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的去路。

师:请同学们回顾“判一判”的第4题——“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这句话错在哪里?

生: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不是第二营养级。

师:假如要修改这句话,怎么改?

生1: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初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师:两种不同的说法,哪种更准确?

师:请同学们思考,摄入量和同化量是一回事吗?区别在哪里?

生:摄入量指消费者从外界摄入的食物的总能量,摄入的能量不一定都能被消化吸收。

师:对,摄入量包含被消费者消化吸收了的能量即同化量和未被消化吸收的能量即粪便。

师: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吗?

生:不属于,应该属于第一营养级。

师:那么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指的是什么?

生: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师:第二营养级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首要用途是什么?

生: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师:剩下的一部分能量呢?

生: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师:这部分能量又有几个去路?

生:3个。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完成导学案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模型(见图3)。

3.运用能量流动模型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厘清相关概念及能量流动的细微差异。

师:分析第一、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模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都会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那么,散失的能量是否就是分解的这部分有机物中全部的能量?

生思考后回答“不是”。

师: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师:有机物分解释放出来的能量,和散失掉的热能是否相等?

生:不相等,还有部分合成ATP供生命活动。

师: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掉的能量只是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的一部分。

师:与第一营养级相比,第二营养级能量模型的构建有何不同?

生:第二营养级多了未被同化的能量,也就是粪便。

师:如果消费者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最高营养级,能量流动的去路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这个“去路”。

师:除此之外,各营养级能量流动去路大致相同。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解题时,如果能量流动有两个去路、三个去路、四个去路,分别应该怎样回答?

生讨论后回答:两个去路时,回答“呼吸作用消耗、自身生长发育繁殖”;三个去路时,回答“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四个去路时,回答“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分解者分解”。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讨论中有没有注意到,三个去路和四个去路的区别是什么?

生:四个去路中多了一个“未被利用的能量”。

师:“未被利用”指的是什么?

生1:没有被吃掉的。

生2:没有被分解……

师:对,未被利用指既没有被呼吸消耗,又未流入下一营养级,也未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

生:那什么情况下才有未被利用的能量呢?

师:未被利用的能量指的是,一年或其他统计时段内,每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可能未被呼吸消耗、未被分解、没有传入下一营养级,或者生物死亡后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未被利用的能量,只是在统计时未被利用,最终还是会被利用的。

师:如果统计的时间足够长,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就是三条。如果是一定时间内,则有四条。

随堂练习:

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D.W1=D1+D2

nlc202309082244

师引导学生根据构建的能量流动模型,分析能量流动图解中的字母所代表的含义,以及W1与A1、B1、C1、D1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复习过的知识。

三、应用提升

学生按照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示意图,计算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并分析、归纳出能量不能百分百传到下一营养级的原因,同时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

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生:因为各营养级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不可逆的。

师:为什么能量只能“流动”不能“循环”?

生:能量一旦散失,不可再利用。

师:能量传递效率如何计算?请大家将计算公式写在导学案上。(师板书公式: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

师:公式中,分子与分母的含义大家要明确。分子的含义是什么?

生:分子是指上一营养级传递到本营养级的同化量。

师:对,这部分能量不包含粪便,也不包含人工输入的能量。

师:分母的含义是什么?

生: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师:包括这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以及人工输入的能量。下面根据大家总结出来的计算公式,我们一起完成相关练习。

在如图5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图中的“草”能够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 KJ和 KJ。

(这道题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能量传递效率,鹰从不同食物链中获取的能量比例也没有给出来。因此,学生在解题时,有直接选一条食物链分别按最高和最低传递效率来计算的,也有直接将鹰从蛇和青蛙处获得的能量按照1∶1的比例来计算的。对此,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学生一起分析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师:这道题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传递效率,那么如何计算鹰获得的能量?

生:分别按10%和20%进行计算。

总结:由于一般情况下能量在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故在能量流动的相关问题中,若题干中未作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

师:确定传递效率后,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鹰在食物网中占据了几个营养级?

生:两个,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师:也就是说,鹰的能量来源有两个,在题目中并未给出不同食物链能量来源的比例,但要求我们计算鹰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的能量值,这时我们能不能自己确定一个能量来源比例进行计算呢?

生:不可以。

师:那么该如何计算呢?

生:如果要计算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值,应该按照最长的食物链、最低的传递效率进行计算。

师生共同总结能量流动“最”值计算规律,如图6。

师展示生态金字塔分析对比图,总结三种金字塔特点、含义及特例(略)。根据能量流动过程的特点,总结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略)。(责编 白聪敏)

第1课时导学案 篇4

学习流程图:

学案

课前课外预习内容: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P2~P3页中的例题和所有练习题,把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习任务:

1、弄懂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以及计算的原理。

2、初步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表述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能用完整而优美的格式书写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

4、谈谈计算的小窍门。

本节课知识点:(应知应会,老师把握)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或求几分之几的几倍是多少?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

3、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教案

课堂中展示交流过程:(三个模块)

1、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进课堂!

整理回顾自己的预习作业,记住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准备在交流展示环节提问(1分钟)

2、展示自我,交流汇报同进步!

○1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组展示汇报预习学习情况,别的小组补充完善,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作总结发言。

3、练习运用,独立完成我能行!

独立完成课本第4页练一练的1、2、3题,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全班展示、点评。完成后按照1号检查6号、2号检查5号,3号检查4号的顺序进行组内批改及帮助,各组长督促检查完成情况。(6分钟)

备注:

○1举手组员多的组优先发言。

○2发言时各组尽量观点不同,相同观点的可以补充别组不完善的地方。

○3若哪一组所有观点均与别组全部相同,则不用发言。

○4别组发言时,提倡提出有质疑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若对方无法解释或者解释不清,提出质疑的小组加双倍的分。

○5提倡有创意的想法。

○6只要发言的小组均加分,有创意想法的加双倍的分数。

xkb1.com新课标第一网

第1课时导学案 篇5

第1课时 单音与和声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的关系。2.学习如何才能让集体更和谐。

3.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二、自主预习

1.理解集体要求的,反思个人意愿的 和实现的,我们就可能找到解决冲突的平衡点。

2.随着集体的发展和进步,原有的某些共同要求变得不合时宜,需要适当、。3.坚持,不是不关注个人利益,而是在承认个人利益的、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反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极端。

三、合作探究

故事感悟:18世纪中叶(1764年)的一天,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带回了宿舍(哈佛大学有一项校规就是学生在图书馆借阅学校的正规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而这本书也成为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1)校长为什么最后还是把这名学生开除了?

(2)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3)结合这个故事及自身实际,说说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关爱集体?

四、随堂演练

1.下列属于我们中学生要积极遵守和维护的集体规则是()

①上下课的作息时间 ②开运动会的秩序 ③考试作弊 ④食堂打饭要排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看右边漫画,假如你所生活的学校这一集体有此规定,正确的做法是()

A.通过恰当方式向学校或老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B.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C.向学校领导抗议

D.向家长反映学校的这一做法

3.小玲负责班级学习园地的美术设计,可期末考试临近,承担美术设计任务会耽误复习时间。她的正确做法是()

A.合理安排时间,既保证完成美术设计任务,又不耽误学习

B.以复习考试为重,放弃美术设计任务

C.以美术设计任务为重,不计较考试结果

D.难以两全其美,只能完成一项任务

互联网时代,我们对网络“一网情深”。面对学校出台的“不准把手机带入学校”这一规定,我们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据此回答4~5题。

4.学校是一个大的集体,这个集体的某些规定与我们的个人意愿发生矛盾或冲突的原因有()

①国有国法,校有校规 ②学生与学校、班级管理的需要不同 ③学生与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一方有不正当或不合理的要求 ④中学生不成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5.面对学校这一集体的规定,作为学生的我们,正确的态度是()

①理解学校规定的合理性 ②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 ③极力反对 ④服从、配合学校的这一要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当集体规则与我们的个人意愿发生冲突时()

①坚决按自己的意愿办,毫不妥协 ②只有集体规则与我们的个人意愿一致时才遵守 ③让个人意愿服从集体的共同要求 ④努力找到解决冲突的平衡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某班的板报上写着“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标语。这段标语里蕴含的道理是()

A.集体要保护个人的一切利益

B.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没有矛盾

C.任何集体都离不开个体而存在D.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存

五、课后反思

【答案】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1)学校的规则是针对每一位师生员工的,需要大家自觉遵守。他违反了学校规则,损害了集体利益。(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是一致的。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坚持集体主义。(3)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位集体建设贡献才智;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随堂演练

第1课时导学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模块的单词和短语.2.能够明白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用法.3.了解不be 动词的肯定,否定,一般疑问句的简单用法.二、学法指导

1.观察周围的同学的名字,比较中英文名字的写法.2.学习模仿的过程,模仿自我介绍的作文模板,尝试写自我介绍.3.自主学习,并讨论、合作完成练习.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导与检测

1.观察并熟读language practice部分的句子,尝试总结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区别和用法.2.观察所给图片以及例子完成练习,并说给同桌听.3.练习用英文写出自己以及同学家人的名字.4.知识点拨

① American,名词,意为:美国,美洲,美国人,美洲人.复数形式:Americans

形容词,意为:美国人的,美洲的.② given name =first name名字

③ family name = last name姓氏

5.互译下列短语句子

我的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英文名__________________来自美国____________________

Class 6 Grade 7________________from England__________________

你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多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来自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am thirteen years ol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互动探究

1.先复习一下系动词 be(is, am, are)动词的用法.我(I)用_______ 你(you)用_________,_____用于他he(她she、它it)。

单数用_________,复数用__________.2.和同学讨论总结含be 动词句子的陈述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构成及变化规律.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

1.They are _____ Class Two.A inB onC at2.I _______ from England and I am from America.A amB aren’tC am not

3.The _______ boy is my brother.A five years oldB five-year-oldC five-years-old

4.They are from China and they are ___________.A ChinesesB ChineseC English5.I am in _____________.AGrade 7 Class 3B grade 7 Class 3C Class 3 Grade 7

(二)句型转换

1.I am from Shanghai.(否定句)

I _____ _____ from Shanghai.2.She is thirteen years old.(疑问句)

______ ______ thirteen years old ?

3.Is Daming in Class One?(陈述句)_______ _______ _______ Class One.三)将国家名和对应的国家人连线。

ChinaChinese

AmericaAmerican

EnglandEnglish

四、总结与反思

1.我的收获: Words and

expression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ntenc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完本节课后,我能用英语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易错点:

17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7

班级:姓名:编号:日期:编制人:四年级语文组小学语文课评价要素:

1、集体亮相,组长分工明确;

2、板书工整、规范、三色笔使用正确;

3、姿态自然、大方;语言洪亮、清晰严谨;

4、有全班互动场景,有创新意识;

5、有认知过程、拓展、延伸。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

课题:

17、触摸春天(第二课时)

【自研课导学】

晨读课目标(30分钟)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检测:组长检测课文朗读情况。

预习课目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学习目标(1分钟):

1、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盲童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

2、通过体会安静触摸春天的举动,懂得热爱生活就能创造缤纷的世界。学习重点: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学习难点:懂得珍惜生命的含义。【展示课导学】(时段:上午)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自研自探环节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合作探究环节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时间

1、两人小对子:

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并解决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预时2分钟)

2、五人互助组:

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问题。(预时6分钟)

3、十人共同体: 抽签:教师给出抽签顺序,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预演:大组长带领本组组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确定展示代表-呈现成果,进行板书设计。(预时6分钟)

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

展示 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随堂笔记

重点摘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随堂笔记一:

安静是通过___________触摸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堂笔记二:

安静是一个这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笔记三:读了这篇课文,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评定:

一、细读课文,想一想

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她触摸到了什么?默读课文,把描写安静触摸春天的句子用线划下来。预时:8分钟

二、默读课文,解决问题。

看看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安静是个热爱生命的孩子?划下来,反复读一读,写下自己的体会。5分钟

三、细说感悟。请反复朗读这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预时:5分钟

展示单元

一、分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单元

二、说说安静触摸到的春天。展示单元

三、说说安静是个热爱生命的孩子的表现。展示单元

四、说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预时:10分钟

【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达成等级批阅日期

·基础题(你一定能过关!)

一、照样子组词.例:畅流畅 舒畅 畅想 欢畅.奇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感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拢扰

(1)人们都在午休, 小声点儿说话, 不要打()他们.(2)春天到了, 小鸟儿、小昆虫都不约而同地聚()到田野上..竟竞

(1)这究()是怎么回事?大家感到好奇.(2)江面上百舸争流、百帆()发.三、区别下面的词语, 选取合适的填在括号里..画划

(1)她用彩笔()了几条美丽的弧线.(2)漆黑的天空中, 流星()过一道美丽的弧线..伸向升向

(1)袅袅炊烟徐徐()空中.(2)新修建的公路()群山中.四、读句子, 按要求作答..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1)“穿梭”的原意是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在这句中是指________.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她是个________..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 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1)“这样的道理”是指________.(2)安静是怎样告诉“我”这样的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辅期望】

【自主反思】(日反思)(2)从“穿梭”“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这些词语看出安静虽然是盲童, 但是________.从

1、今晚你需要培辅吗?要()不要()

2、培辅内容:()掌握不好教师评定:

第1课时导学案 篇8

一、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喜”与“忧”;懂得什么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2、通过对文化生活两面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自觉树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二、课前预习

1、注意明确概念:请阅读教材P89,找出“我们提倡的大众文化”是指什么文化?

2、运用辩证思维:分析把握文化生活的两面性——“喜”与“忧”。

3、问问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和知识点有:

4、完成《导学单》

三、课堂导学

2012年 12月11日下午,河南安阳育黎派出所民警在辖区白石村进行案件回访时,发现一名男子背着一个麻袋走在路上,行为有些异常。这名男子在与民警擦肩而过时,目光躲躲闪闪。民警马上拦住该名男子进行盘问,而该男子支支吾吾,随后,该男子被民警带回派出所。

经查,该男子姓张,河南安阳人,去年7月份来到乳山打工,平时经常上网在QQ农场“偷菜”。张某感觉在QQ农场“偷菜”不过瘾,就想体验一把现实偷菜的刺激感。12月11日,张某来到育黎镇白石村,看见村口有个蔬菜大棚,棚门没关,于是就钻进大棚,将大棚内的10多棵白菜偷走。当张某正为偷菜得手而得意时,没想到被民警抓了个正着。

“我平常没事爱在网上玩„偷菜‟游戏,可在网上„偷菜‟总感觉不太过瘾,就想去地里偷些蔬菜,体验一下偷菜的刺激,没想到被民警抓住了。”面对民警的询问,张某仍句句不离“偷菜”。由此引发了媒体,包括网友对偷菜游戏存废问题的热议。

探究活动三:组织学生讨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两种不同的影响。

请同学们从文化的角度,就《偷菜游戏要保存还是废除》展开辩论,双方交替发言,总共时间是5分钟。

生:„„

师:无论是赞成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偷菜游戏给我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这反映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下面我们从理论上来概括下文化生活中的喜和忧的表现及原因。

1、喜的表现及原因

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结合偷菜游戏)

表现:(1)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2)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网络教学、电子书)(3)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学校开展三月弘扬雷锋精神月)(4)易于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春节脐橙节,垫江牡丹节、吴小平葡萄节……)

“喜”的表现:舞蹈“千手观音”、NBA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百家讲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信息;赵本山的小品、人民日报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产品,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

2、忧的表现及原因

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黄色杂志音像;垃圾短信)②迎合低级趣味;(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和低级趣味,典型代表如芙蓉姐姐、凤姐、最近红得发紫的小月月)

③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黄色书刊、影碟;电脑算命;杨丽娟追星悲剧;艳照门事件等。

教师简要点评后投影:

喜与忧的原因和表现

探究活动四:出谋划策。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分别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角度分析。

教师总结: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市场带来了复杂的变化。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待。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但是光有政府的管理和引导是不够的,作为企业应该加强自律,遵守职道德和法律,作为公民应该自觉抵御、拒绝不良文化影响。

过渡:前面我们知道文化产品丰富多彩,目不暇接,是由于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发展,那么,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第1课时导学案 篇9

课题:Unit One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A(1a-1c)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语言知识课 学校:马桥中学 班级:八(4)班 设计人: 审核人: 授课人: 学情分析:

通过对这节课的提前预习,我自己学习了这一单元的新单词:

。同时,我对第一课时的 等知识点自学的还不是很清楚,希望老师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学习目标:

1.我希望掌握部分英语动词的过去式变化;

2.我希望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会用一般过去时介绍自己的暑假生活。学习重、难点:

1.我想掌握动词过去式变化的基本规律;

2.我想通过学习,突破自我,敢于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假期生活给班上同学。学习流程: 1.预学:

(1).通过自学,翻译下列汉语:

A.呆在家里 B.去夏令营 C.去爬山 D.参观博物馆 E.去沙滩 F.去纽约城(2).通过自学,翻译下列句子:

你暑假都去了哪里? 2.互学:

(1).自己看1a图片,小组内交流,讨论每个图片人物在做些什么;并独立完成1a任务,将图片和相应的动作匹配;然后,小组内商榷答案,进行小组展示回答问题。

学法指导一:教师督促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合作,避免借机会说话的情况。(2).听录音,完成1b听力任务。再听一遍听力,小组成员将所听话语尽量复述出来,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学法指导二:尽量引导学生大胆复述听力内容。

(3).小组合作读对话,然后用3c句型对3a图片进行对话,小组展示对话成果。3.评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等知识内容;但是,在 方面还是存在疑惑。

第1课时导学案 篇10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七年级

姓名:

.课题

新授

使用年级

七年级

时间

地点

目标

1、掌握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

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的概念;

3、了解简单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

4、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认真读书,冷静思考。

点重

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

自主学习

预习课本P137-139,回答下列问题。

上节课我们对全班同学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科进行了调查,那么如果要对某校2000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

知识点一:

抽样调查的意义;

1.抽样调查的意义:

我们发现这个学校有2000名学生,要是全面调查,难度太大,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对他进行抽样调查:它只抽取

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2、全面调查的意义;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称为全面调查;

3、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

名称

范围

工作繁简程度

结果准确程度

全面调查

调查对象是全体对象,调查范围广;

工作量大,调查范围费时、费力

能全面了解数据,调查结果准确

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第全体对象的一部分,调查范围小

工作量小,方式灵活,调查过程省时、省力

调查结果只能反映局部情况,不如全面调查结果准确

特别提醒: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

(1)对于调查对象个数较少或精确度要求高(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择全面调查;

(2)对于调查对象个数较多,具有破坏性的调查,往往选择抽样调查;

练习:要调查下面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

①调查某批次汽车的抗撞击能力;

(调查)

②检测某城市的空气质量;

(调查)

③了解某班学生的身高情况;

(调查)

④调查某厂生产的烟花爆竹的质量情况;(调查)

⑤调查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调查)

⑥选出某校短跑最快的学生参加全市比赛.(调查)

知识点二: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的概念

(1)总体:要考察的称为总体,如该校的2000名学生对5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

(2)个体:组成总体的考察对象称为个体,如该校的每一名学生对5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

(3)样本:被抽取的那

组成一个样本。如该校200名学生对5类电视

节目的喜爱情况;

(4)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称为样本容量。如样本容量是200.调查时样本容量要适中,太少时,无法很好的反应总体情况;太多,则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特别提醒:

(1)总体包括所有的个体,样本只包括一部分个体,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总体可以有多个样本;

(2)样本容量的大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样本容量越大,样本的特征越接近总体的特征,注意样本容量是个数,不带单位;

例1:为了了解某校15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了100名学生的体重数据,就这个问题来说,正确的是()

A.1500名学生是总体

B.1500名学生的体重是总体

C.每个学生是个体

D.100名学生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

解析:A

总体是15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

C个体是每个学生的体重情况;

D

样本是1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

例2:今年我市有9万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为了了解9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2000名考生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总体是,个体是,样本是,样本容量是。

3.抽样的注意事项

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即样本容量要恰当。

②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所谓随机就是机会相等。

知识点三: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抽取样本时样尽量时每一个个体都有

机会被抽到也就是简单随机抽样。

注意: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1)当总体中的个数不多时,编码后采用抽签的方式来抽取;

(2)当总体的个数较多时,对个体进行分类后按比例抽取样本;

简单随机抽样,样本选择的3个要求;

(1)样本中个体的选取具有随机性;

(2)选取的样本各层均有涉及;

(3)选取的样本容量足够大;

练习:我校七年级进行了一次月考,参加考试人数共500人,为了了解这次月考数学成绩,下列所抽取的样本中较为合理的是()

A.抽取前120名同学的数学成绩

B.抽取后120名同学的数学成绩

C.抽取3、4两班同学的数学成绩

D.抽取各班学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的数学成绩

知识点四:样本估计总体;

例3:从某次参赛选手中随机抽取20人调查,其中有9人获奖,请你估算今年全市1500名参赛选手中约有多少人获奖?

解析:根据样本的获奖率,估计总体的获奖率;

知识总结

1、抽样调查只抽取

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2、考察

对象的调查称为全面调查;

3、(1)总体:要考察的称为总体。

(2)个体:组成总体的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3)样本:被抽取的那

组成一个样本。

(4)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称为样本容量。

4、抽取样本时样尽量时每一个个体都有

机会被抽到也就是简单随机抽样。

当堂达标

1.要调查下列问题,你认为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

(1)了解全班同学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

(2)调查市场上某种食品的色素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3)全国人口普查;

(4)鞋厂检测生产的鞋底能承受的弯折次数;

(5)一批炮弹的杀伤力情况;

(6)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7)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收视率;

(8)对载人航天器的零部件的检查.选择全面调查是序号,选择抽样调查的是序号。

2.为了了解鄂尔多斯市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在以下的抽样中,你认为样本选择较好的是______________;

⑴随机选100个女性老人;

⑵公园内随机选100个老人;

⑶在城市和乡镇选10个点,每个点任选10位老人。

⑷在医院内随机选1000个老人。

3、今年我市将有7万名初中考生参加中考,为了了解这7万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市教研室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从中抽取了15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这个问题中,总体是,个体是,样本是,样本容量是。

4.要调查某校九年级学生星期天的睡眠时间,选取的调查对象最合适的是()

A.选取一个班级的学生

B.选取50名男生

C.选取50名学生

D.随机选取50名九年级学生

5.为了考察一批电视机的质量,从中抽取100台进行检测,在这个问题中的样本是()

A.电视机的全体

B.100台电视机

C.100台电视机的全体

D.100台电视机的质量

6、王芳同学随机调查了她家所在辖区若干名居民的年龄,将调查数据绘制成如下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请根据以上不完整的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本次调查采用的是的调查方式,共调查了

名居民的年龄;

(2)扇形统计图中a=______,b=______;并补全条形统计图;

(3)若该辖区共有居民3500人,请估计年龄在0~14岁的居民的人数.

独立完成。15分钟)。

上一篇: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下一篇:装饰工程分包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