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共10篇)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篇1

“十一五”期间,各级有关部门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强化指导服务,一村一品取得了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一村一品带农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据统计分析,2010年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数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种植养殖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农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专业村镇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底,全国专业村达到51486个,比上年增长

4.64%,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8.66%。全国专业乡镇3479个,比上年增长5.36%,占全国乡镇总数的10.24%。从各地发展情况来看,山东省、河北的专业村数量超过5000个,四川省专业乡镇数量超过300个。

基地面积稳步增大。截至2010年底,种植业专业村生产基地面积9114.07万亩,比上年增长5.81%;牲畜养殖专业村饲养量4480.78万头,比上年增长3.76%;家禽养殖专业村饲养量22.15亿只,比上年增长14.47%;水产养殖专业村养殖面积637.82万亩,比上年增长4.41%;林业专业村种植面积1137.57万亩,比上年增长0.55%。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各类专业村经济总收入达1713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5%,专业村经济总收入超亿元的有1951个,超十亿元的有128个;主导产品销售收入820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1%。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840元,比上年增长10.31%,高于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5.56%;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47元,比上年增长10.59%,高出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5.82%。

“十一五 ”一村一品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十一五”期间,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了一村一品快速发展。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有力推进了专业村镇建设。2006年,农业部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工作机构,出台扶持政策,统一安排部署。各地按照农业部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一村一品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专业村达到51486个,比2006年增长24.68%,年均增长

5.67%;专业乡镇达到3479个,比2006年增长24.47%,年均增长5.63%。2007年,陕西省政府以1号文件出台了《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许多地方整合各类

涉农项目向一村一品倾斜,陕西、广西、江西、安徽等省(区)还设立财政专项支持一村一品发展。

挖掘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培育壮大了农村主导产业。目前,种植业专业村生产基地面积比2006年增长34.73%,禽类饲养专业村养殖量比2006年增长121.94%,养猪专业村饲养量比2006年增长35.5%,养牛专业村饲养量比2006年增长26.21%。贵州黔西南地区立足当地喀斯特地貌的资源状况,大力推广耐旱耐贫瘠的金银花品种,规划种植面积达30万亩,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黑龙江省东宁县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建成34个黑木耳专业村,种植规模7.02亿袋,产量2.8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带动力量。各地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谋划一村一品发展,把专业村镇建设成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村企对接、村社联动,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乡一业、一业一企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国有19499个专业村与龙头企业实现了有效对接,27940个专业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比2006年增长15.69%和53.91%。2010年,四川省4134个专业村的主导产品销售收入为342亿元,其中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金额达264亿元,占全部主导产品销售收入的77.19%。

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了区域特色品牌。各地在推进一村一品过程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和“三品”认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育知名品牌,有力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专业村分别有13298个、5299个和1944个,分别比2006年增长20.13%、19.91%和26.15%。有12250个专业村拥有注册商标,4105个专业村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4122个专业村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河南省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近年来,培育发展了西峡猕猴桃、河阴石榴、新郑大枣、新密金银花等262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

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各地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充分挖掘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民俗文化产业、生态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加工、运销、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大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各类专业村从业人员5550.53万人,比2006年增长27.79%;带动农户2384.04万户,比2006年增长27.45%。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2006年增长50%,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增长50.87%。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画虎专业村,半数以上的农民从事绘画产业,带动周边数千农民创作或销售农民画。产品销售国内外,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该村创作绘画作品7万余幅、创产值近5000万元,人均收入12000多元。

摘自《农民日报》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篇2

2015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对外投资合作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预计将超额完成全年10%的增长目标。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承包工程亮点纷呈, 大型项目显著增加,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资本输出和产业输出的阶段, 有力支撑了“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

对外投资保持两位数较高增长。据商务部统计, 1-11月, 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3个国家地区的598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累计实现对外投资1041.3亿美元, 同比增长16%。11月当月直接投资89.2亿美元, 同比增长12.6%。

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1-11月,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90个, 合计1345.4亿美元, 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2.5%;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342个, 较上年增加40个。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房屋建筑、电力工程、通讯工程、石油化工等领域。

制造业对外投资保持强势增长。1-11月, 我企业流向制造业的对外投资118亿美元, 同比增长95.4%, 主要分布在汽车、专用设备、医药、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橡胶和塑料制品等先进制造领域。前11个月, 流向装备制造业58.9亿美元, 同比增长117.3%。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 我企业正在推进建设的合作区共计75个, 分布在34个国家。75个合作区共带动投资近180亿美元, 吸引入区企业1141家 (其中中资控股企业711家) 。75个合作区中, 有13个合作区已通过商务部、财政部的确认考核。

“一带一路”沿线成为对外投资合作热点。2015年1-11月, 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 投资额合计140.1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俄罗斯和泰国等。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998份, 新签合同额716.3亿美元, 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3.9%, 同比增长11.2%;完成营业额573.3亿美元, 占同期总额的44.1%, 同比增长6.4%。

国际产能合作积极推进。当前, 世界各国对发展自身经济、提升产业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需求强烈, 而中国在铁路、电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领域具有优势。中国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正好和相关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形成充分互补。在对外交往中,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与中国开展产能合作充满期待。据商务部统计, 2015年1-11月,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约118亿美元, 同比增长95.4%。其中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58.9亿美元, 同比增长117.3%。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出口和建设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

商务部围绕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完善服务、营造环境、保护权益等重点工作, 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实现了对外投资合作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商务部落实中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持续推进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印发《关于境外投资备案实行无纸化管理和简化境外投资注销手续的通知》, 进一步便利企业办理境外投资备案和注销手续。印发《关于驻外经商机构为企业办理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投标 (议标) 核准意见的暂行规定》, 完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数据库。印发《境外经贸合作区考核办法》, 加大对合作区建设的支持。指导安徽、四川等11省将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审批权进一步下放至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 将《外派劳务培训合格证》印制工作下放至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印发《关于继续做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对外承包工程外派人员管理的通知》、《境外经贸合作区服务指南范本》等规范性文件。

二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加强对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国别环境指导, 商务部发布涉及171个国家 (地区)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 (地区) 指南 (2015年版) 》、发布《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5》、《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国别投资经营便利化状况报告2015》, 汇编《“走出去”典型案例》、《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汇编2014》, 上述公共服务产品已成为我国企业了解世界各国投资合作环境的权威信息渠道。发布《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 搭建“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商协会与合作区建立合作关系, 利用商协会资源帮助合作区对外招商推介。做好对外投资合作政策培训, 搭建投资促进平台, 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

三是推动双边合作务实开展。商务部编制对外投资合作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 促进我国与有关国家经贸关系深入发展;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 加快推进自贸区布局;推动农业、林业等重点领域对外直接投资;与非洲开展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合作, 推动企业实施一批高铁、铁路、核电等重大境外项目建设, 稳步推进周边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加强政府间合作, 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推动集群式“走出去”。

四是加强境外风险防控。加强国别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 发布安全预警信息, 今年以来商务部共发布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提示33期;加强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管理, 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安全生产大检查;参与处置也门撤侨、马里恐怖袭击等重大境外突发和安全事件10起;会同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在安哥拉等国10余起重大劳务纠纷事件。

五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起草上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重点推动电力、轨道交通、园区建设领域以及与重点国别地区的产能合作。推动东北和河北省等地区开展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

2016年, 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第一年, 商务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 促进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健康发展。

1345.4亿美元

对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思考 篇3

“一村一品”是一个形象说法,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可以是一村两品,也可以是一村几品。所谓的村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几个村,甚至是一个镇或几个

镇。“一村一品”强调的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产品,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这个主导产业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可以是商贸、餐饮、休闲、文化等行业。发展“一村一品”是做大做优区域特色产业的重要措施,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乌苏市实现生产总值52.64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第一产业14.89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26.25亿元,增长48.3%;第三产业11.5亿元,增长11.4%。现有乡镇个数17个,村委会个数135个,乡村户数4.56万户,乡村人口数15.5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2147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农作物总播面积108.88万亩,其中:小麦8.99万亩,玉米9.57万亩,油料3.25万亩,棉花73.26万亩,番茄6.56万亩,瓜菜3.73万亩。

为掌握乌苏“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在各乡(镇)选择经济发展较好、具有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15个村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乌苏“一村一品”在目前发展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5个村均为农产品生产型专业村,其中棉花种植专业村7个,番茄种植专业村3个,玉米种植专业村1个,水稻种植专业村2个,瓜菜种植专业村2个。无涉农服务型及非农产业型专业村。

2、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联系更为密切。15个村主导产业中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村10个,占66.7%。主导产品销售收入1.2亿元,其中通过龙头企业销售0.46亿元,占38%。尤其是在玉米、番茄产业发展上,龙头企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农村专业合作社初步得到发展。15个村农户数2776户,其中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数1285户,占46.3%,将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4、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番茄、水稻、蔬菜7个种植村种植总面积1.88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规模1.3万亩,占69%,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基地。

5、“一村一品”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所调查的村已经接近和达到“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产值)占全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的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20%。

总体来说,乌苏“一村一品”发展刚刚起步,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类型较单一,各专业村主导产业基本为农产品生产型,规模化、多样性尚未形成;二是尚未编制出全市“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还需加强;四是“一村一品”品牌培育步履艰难。五是群众思想认识不深,部分群众对“一村一品”知识不了解或了解甚少。

近两年,笔者在山东、江苏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感触颇深,通过借鉴外地发展经验,结合当地实际,认为在“一村一品”近期发展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通过成立“一村一品”发展组织领导机构,理顺关系,搞好服务,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重视规划编制,及早定位“一村一品”发展框架。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对全市各村的区域资源、传统产业、优势产品进行调查分析,深入挖掘能体现本地特色的资源,结合“四区一线”产业化发展战略,选准 “一村一品”发展定位,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框架上,按产业类型分为农产品生产型、涉农服务型及非农产业型专业村,主导产品涉及特色种养殖、林果业、休闲农业、涉农服务业、乌苏啤酒文化、民族手工艺品等内容。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08年底,全市已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个,通过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继续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使之成为 “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有效的组织载体。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篇4

——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2006年6月19日)

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市与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全市辖12个县市区,134个乡镇,6454个行政村,总人口812万人,耕地783万亩,乡村农户165万户,农业人口596万人,乡村从业劳动力371万人。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化升级,全市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发展,取得良好开端,日趋凸显,在局部地域已形成主导格局。据调查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发展到18个,占乡镇总数的13.4%;专业乡镇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2.35万户,占63.4%;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771元、6019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7%、31.1%。专业村发展到67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4%,其中农产品生产型602个,涉农服务型21个,非农产业型41个;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户,占77.4%;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766元、6063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6%、32.1%。综合分析,全市一村一品发展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围绕大蒜圆葱、瓜菜、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奶牛肉牛、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基地、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户。目前,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03处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2570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6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56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建成700余处规模养殖基地;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二是覆盖领域不断拓宽。一村一品由过去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观光涉农服务业及非农产业并举,种植业由过去以粮食生产为主向粮食与经济作物并举转变,一村一品覆盖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670个、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个,其中,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瓜果等种植业329个、7.87万户,大牲畜、生猪、肉羊、家禽等畜牧业77个、1.47万户,水产业17个、0.45万户,林果业167个、3.96万户,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观光涉农服务业27个、0.71万户,其它非农产业53个、1.59万户。

三是产业层次逐步提升。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和产品规模不断膨胀,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18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0个蔬菜瓜果专业乡镇种植基地26.04万亩,平均种植规模2.6万亩;1个生猪养殖专业乡镇生猪存栏规模5.47万头;3个水产养殖专业乡镇养殖规模13.9万亩,平均养殖模4.6万亩,4个林果种植专业乡镇种植规模13.86万亩,平均规模3.46万亩。获得商标注册14个,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的达到9个、5个、3个,分别占50%、26%、17%。主导产品年出口创汇达到1.03万美元,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24.7%。

四是区域带动日益增强。全市一村一品发展对区域主导产业培植、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市18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2.35万农户、从业人员30.16万人,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户和从业人员的63.4%、62.4%;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52万元、42.97万元,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5.5%、4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1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7%。67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农户、从业人员37.45万人,分别占专业村农户和从业人员的77.4%、74.2%;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3.10万元、58.91万元,分别占专业村经济总收入的70.8%、6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66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6%。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篇5

2010年04月22日 04:19:3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日报杭州4月21日讯 今天下午,省委常委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会议强调,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坚定不移地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好势头,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省委书记赵洪祝主持会议。

会前,省委常委与列席人员为青海玉树地震罹难同胞默哀一分钟。

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一季度经济形势的汇报,认真研究了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和下一步经济工作。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省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回升向好势头得到巩固。一季度,全省工业生产、外贸出口、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20%,预计全省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5%,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工业经济回升、对外贸易恢复、投资消费增长、结构调整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都呈现较快趋势。这是中央正确决策部署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有力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增长总体上是恢复性的增长,是去年同期低基数上的较快增长,是国家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是世界经济逐步回升下的较快增长。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极为复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在显现。某个因素的超预期变化都可能对我省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世界经济复苏、企业生产经营和价格上涨中的不确定因素,防止盲目乐观。同时,资金、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问题,随着经济的复苏还会更加显现出来,亟须我们密切跟踪、积极应对,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篇6

汾西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县份, 属于高寒山区, 昼夜温差大, 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栽植核桃, 农村也有栽植核桃的传统习惯, 具有发展核桃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 县委、县政府把核桃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纽带、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发展核桃产业的主要做法

1.1 领导干部包联, 强化组织保障

产业要发展, 领导是关键。在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进程中, 从强化组织保障、政策引导、监督落实等层面入手, 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实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产业责任制, 一包几年不变。由县级领导班子成员牵头, 有关职能部门参与, 建立了产业发展协调领导组, 强化产业发展中的具体指导、协调及各种服务工作。包产业领导及时深入一线发现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深入基地指导工作。各乡镇区都确定专人分管协调此项工作, 做到了任务到人, 责任到人。2012年, 在完善原有领导机制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核桃产业园区, 由县级领导干部牵头负责, 实行“一长一园”, 即建设一个高标准、高效益的“特色产业示范园”, 其规模不少于3.34hm2, 管理标准要高, 经济效益要好;每个乡镇要求发展园区5个~7个, 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1.2 克服财政困难, 加大资金扶持

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资金扶持是前提, 特别是对于农业基础条件差的山区贫困县来讲, 资金扶持尤为重要。在核桃产业发展上, 每年规划栽植优质核桃667hm2以上, 全部由县财政投资, 保障苗木供应, 每年核桃苗木投入150万元以上。为了加强管理, 尽快受益, 县政府制定了新建核桃经济林补助政策和抚育管理办法, 实行一年栽植、三年管护, 由规模栽植村选拔专业管护人员, 林业部门组织集中培训, 乡镇统一进行管理, 按每亩22株、连续三年财政分别按每株2.5元、3.5元、2.5元给予管护补助。这样, 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核桃经济林的积极性, 提高了管理水平, 使一批农民从管理中直接获得了较高的现金收入, 更重要的是, 形成了一年栽、三年管、第五年交给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良性机制。与此同时, 县委、县政府与县农行、邮政储蓄银行沟通, 积极筹备发展资金, 发放支农小额贷款, 帮助种植户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使更多农民从中受益。有的农民群众形象地说:“中央实行种粮直补, 县里给予栽植直补, 事事都为农民着想”。农民用朴实的语言对县委、县政府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1.3 依靠科技进步, 提供优质服务

在核桃产业发展上, 县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汾西县核桃经济林栽植扶持办法》、《汾西县核桃经济林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 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种植利益, 激发了他们发展核桃生产的积极性。几年来, 在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时, 都坚持把规模栽植户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 引导广大农户通过股份合作、联户经营、联合发展等形式,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建设优质核桃经济林基地, 实现连片规模发展。在具体工作方法上, 实行县乡村三级专业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场、包户、包项目责任制, 跟踪开展规划设计、技术推广、信息咨询等服务, 保障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还组织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规模栽植户到周边省、市、县学习、交流, 聘请专家、教授来县讲课, 培养了一批核桃栽植骨干。与此同时, 启动了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工程, 使大学生村官与科技计划项目对接, 让高科技走近农民, 走进企业, 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带动农民科学致富。一系列服务措施的落实, 有效提高了核桃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4 坚持龙头引领, 带动产业发展

为了抓好核桃产业发展, 不断探索“公司+农户”的模式, 政府重点扶持发展核桃加工企业———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公司采用韩国进口核桃露生产线和国产桃仁食品生产线, 主要产品有核桃露、鲜核桃仁和琥珀桃仁, 生产配套设施齐全, 技术力量雄厚, 工艺流程先进, 年产核桃露1.0万t, 桃仁食品200t, 注册商标“晋西核桃王”, 产品远销山东、江苏、广州等地。到2011年底, 该公司资产总额达到3 648万元, 净资产2 622元, 年产品销售收入1 158万元, 消化本地核桃300余t, 带动全县6个乡镇6 000余户、3万余名群众发展核桃产业, 帮助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元, 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 有力促进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发展。

截止2011年底, 全县核桃经济林建设面积达到0.68万hm2, 在部分乡镇和农村, 核桃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们的目标是:“十二五”期末全县优质核桃总面积扩大到1.0万hm2, 实现全县人均1亩核桃经济林。

2 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较低

近几年, 核桃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涌现出一批典型村和规模户, 但比重很小, 多数农户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小而全的经营模式, 生产较为分散, 专业化程度不高,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 虽然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 扶持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 但经营层次不高, 特别是在农产品销售方面, 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不强, 与农户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 导致全县核桃产业的发展整体效益和水平不高。

2.2 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由于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条件比较差, 经营效益相对偏低, 多数群众缺少利用农业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 往往以劳动力的投入来替代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凭经验、靠传统, 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 名优品种不多, 缺乏市场竞争力。

2.3 技术人才缺乏

从整个核桃产业的发展来看, 技术人才趋于老化, 且受干部人才体制、单位编制等因素的影响, 技术人才青黄不接, 对推进产业发展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 农民生产缺信息、缺销路的问题依然突出, 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4 发展资金短缺

在核桃产业发展中, 广大农民缺乏启动资金。作为山区贫困县, 扶持林业产业发展财力又十分有限, 资金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3 进一步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提升水平

坚持实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产业责任制, 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协调。要从市场需要和全县的优势出发, 制定结构调整的长远规划以及农村产业政策, 把农民积极性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 指导核桃产业发展;要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市场交易规则, 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培育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积极引进林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 加快发展精深加工。要加强产销衔接, 延长产业链, 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3.2 创优品牌

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 不断优化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农副产品,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形成具有汾西特色的优质核桃产品。走外找市场、内建基地、内产外销、以销促产、农民受益的订单农业的发展路子, 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优良品种、先进工艺、设备, 提升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档次。进一步加强涉农部门的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培养一批产业发展“经纪人”, 专门从事农产品的推广销售, 让产品及时快捷地走向市场。

3.3 加强管理

变特色为优势, 引进先进农业科技, 扩大规模, 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使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更多地掌握先进技术和经验, 并通过典型示范、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更新传统的种植栽植办法, 鼓励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加快核桃产业发展进程。

3.4 争取支持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篇7

——宁陕县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09年宁陕县有8个村被省市扶贫部门列为贫困村互助资金工作试点村。根据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村标准,认真地选择了旬阳坝镇大寺沟村,龙王镇东沟村,江口回族镇高桥村、双河村、新铺村,广货街镇沙沟村等开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工作试点。2010年新增3个(汤坪镇八亩村、太山庙乡双建村、筒车湾镇朱家沟村)和调整2个(皇冠镇兴隆村、丰富乡和坪村)共实施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村11个。两年来,宁陕县严格按照国开办发(2009)103号《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及省、市扶贫部门关于互助金试点工作的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确保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进展顺利。现就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情况做了进一步细致的工作调查。

一、基本情况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麓中段,属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是省会西安南枕的绿色屏障和“后花园”,安康的北大门,是关中通往川渝的交通要塞。东接柞水、镇安,南连石泉、汉阴、汉滨,西邻佛坪,北靠长安、周至、户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山地占96.41%,耕地占2.73%,水域占0.86%,地貌特点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辖14乡镇9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万余人)。有森林4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2%,分别是全省、全国的3倍和6倍。“版图大县,人口小县,资源富县,经济穷县”的基本县情。止2010年底开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1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1.22%。吸收会员1139户,占总户数1893户的60.2%,收取基准互助金40.05万元;省级安排资金114万元,县级财政投入互助资金56万元,社会捐赠资金21万元,互助资金总量231.05万元,平均每个村21万元;组建互助联保小组227个,村级互助协会管理人员66名;11个村互助资金协会已登记注册,开户,成立了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监事会组织。已投放资金203.3万元,占资金总量88%。通过互助资金扶持和推动,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格局。旬阳坝镇大寺沟村、皇冠镇兴隆村以猪苓为主导产业的中药材种植,广货街镇沙沟村发展特种养冷水鱼项目养殖村,龙王镇东沟村以养猪为主导产业的养殖村及养殖大户,江口回族镇高桥村以白山羊为主导产业的养殖村,丰富乡和坪村以天麻种植为主,太山庙双建村以花椒为主的种植项目等,基本建成了“养殖专业村”、“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和“特种养殖专业村”,在当地乃至全县都有极大的示范引导作用,以产业为带动,促进各试点村群众年人均增收500余元。

二、主要做法

宁陕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在省市扶贫部门的指导下,始终坚持“民有、民管、民借、民还,循环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规范管理,注重效益,有效地破解了试点村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谋发展缺资金的难题,促进了农户增收,推动了村级主导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探索出了扶贫到户,放大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新模式。在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过程中, “突出抓好三个环节,强化三项措施”。

(一)抓好组织领导环节,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成立了以分管扶贫的副县长为组长,扶贫、财政、民政、信用联社、审计局、监察局等单位为成员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扶贫开发局牵头制定了《宁陕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宁陕县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办法》、《宁陕县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章程》、《互助资金协会职责》、《监事会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统一印制了“会员证”、“借款合同”、“借款申请”、“借款申请表”、“专用借据”和“专用收据”等规范资料,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按照村干部队伍素质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民风纯朴,产业优势明显的要求,认真筛选出11个试点村。县扶贫开发局成立了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办公室,试点村所在乡镇均成立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指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同主管局共同检查和指导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严格按照《章程》由村民民主推选出协会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日常工作,成立监事会,加强群众监督。

(二)抓好运作管理环节,遵守章程规避风险

为了使广大群众了解熟悉扶贫互助资金的有关政策,我们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群众会、举办培训等方式进行宣传,使扶贫互助资金政策家喻户晓,广大村民积极主动申请加入互助协会。为规范操作程序,降低资金风险,确保项目效益发挥,制定出台了宁陕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十不准”和“十不贷”:即:不准用于非生产性借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准接受村外居民入会;不准收储;不准私分;不准向非贫困户赠、配股;不准给非会员借款;不准变成地下钱庄;不准“垒大户”或让少数人占为己有;不准用于扶贫互助协会工作经费支出;不准从事赌博等非法活动。“十不贷”即:未加入村级互助协会组织的不贷;非生产性发展项目的不贷;产业项目未评估的不贷;超过规定标准的不贷;无尝还能力的不贷;担保责任不落实的不贷;第一单笔借款未归还的不贷;无信誉等级的不贷;不服从村协会管理的不贷;不遵纪守法的不贷。在日常运作管理过程中,严格实行“三制”,一是实行公示制。对项目的扶持对象、项目、农户选择、赠、配股农户评定、放款程序、资金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章程》运作,监事会全程跟踪监督。对借款对象、借款用途、借款额度、借款期限等内容在户外公示栏上墙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增强了互助资金运作的透明度;二是实行报帐制。严格按照扶贫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进行报帐管理,对互助金运行情况实行月报制管理,各试点村协会每月25日定期向县扶贫开发局报送扶贫互助资金运行情况报表;三是实行检查制。由县扶贫开发局牵头,组织乡镇及有关单位对11个试点村扶贫互助资金管理与使用、工作经费开支情况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跟踪督办。

(三)抓好项目选择环节,瞄准重点突出效益

县扶贫开发局定期不定期深入各个试点村进行业务指导。试点村所在乡镇实行联席会议制度,乡镇分管领导、村“三委”负责人列席参加协会评审会,参与入户调查,跟踪资金运作过程。为确保扶贫互助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效益,在放贷农户的确定、扶持项目的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因人选项,科学规划,重点解决试点村农户在增收中 “无本”、“无力”、“无助”难题,坚持实行“三个结合”:一是坚持项目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我们按照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户自我发展增收能力,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选定项目。如旬阳坝镇大寺沟村、皇冠镇兴隆村以猪苓为主导产业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区,该村在扶贫互助金管理使用过程中,以培植壮大猪苓产业为目标,鼓励种植大户,支持一般户,侧重贫困户,全村过半的农户享受了扶贫互助资金的帮扶并受益,因猪苓产业周期长,三年后开始采挖,目前市场销售良好,每斤鲜猪苓市场价60元,每窝可产40-60斤,仅猪苓种植一项促进全村人平年增收800余元。不仅促进了该村群众增收,也促进了该村产业结构调整。旬阳坝镇大寺沟村张保良、钟德绿、余应龙等户2009年从扶贫互助金中各贷款3000元购买猪苓种,户均栽种50窝;该村钟应奎、赵本泉等10户,2009年从扶贫互助金中各贷款3000元从事袋料香菇,户均生产袋料香菇1.5万袋,当年实现收益4万余元。二是坚持项目选择与村情民情相结合。在项目规划中,我们针对不同试点村的经济发展现状、自然现状和农户的实际情况选定项目,使所有项目利于实施、利于农民增收。江口回族镇双河村森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具备发展袋料食用菌区位优势。该村将扶贫互助金扶持重点落在扶持袋料食用菌大户上,现已扶持常地海等20余户发展袋料食用菌,2010年实现袋料食用菌收入60余万元,纯收入20余万元,促进人平年增收1000余元,培植袋料食用菌营销专业户近10家。高桥村村民王理利用互助金3000元兴办屠宰项目,这一项年收入近万元;三是坚持长效与短效相结合。在项目规划中,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量力而行的原则,既规划能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的种养业增收项目,又着眼长远项目,既解决贫困群众当前的增收问题,又确保贫困群众能稳步脱贫。皇冠镇兴隆村山大人稀,土地贫瘠,村民无增收门路,脱贫致富难。该村紧紧依托扶贫互助资金帮扶,扬长避短,因户制宜,制定了“长抓猪苓、短养蜂、畜禽养殖齐上阵”发展思路,对较为贫困的农户,利用互助资金扶持他们发展养蜂等投资少,短平快的项目,对有一定基础的农户,利用互助资金扶持他们发展猪苓种植和猪、牛、畜牧养殖,长短结合。现该村已培植吴世友等猪猪苓种殖大户13户,该村已逐渐形成规模。

总之,通过实行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贫困村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创新了信贷扶贫机制。一是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互助资金以村级互助资金协会为平台,有效对接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机制,建立起了以贫困农户需求为导向的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决策机制,资金“出自政府,用于百姓”,提高了扶贫资金的入户率,增强了农户使用政府资金的约束性,激发了农民用好政府资金的积极性。二是解决了农户借款难的问题。村民资金互助组在“参互”农户内部开展资金互助,有效调节了农户资金余缺,节省了借款成本,简化了借款程序,提高了借款效率,解决了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服务不灵活、贷款难的问题,缓解了农户生产生活资金紧张问题。三是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通过资金互助,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将服务领域扩展到生产技术、销售等环节,组织农民共同生产,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有力促进了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集中发展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村民资金互助开展以来,农民积极筹集互助资金,为借款农户担保,互助合作意识明显提高。村支三委以村级互助资金协会为平台,以资金互助为手段,指导帮助农民发展优势产业,提供优质服务,与群众的关系得到改善,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村支三委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致富能力提高,为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基层政权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农村党建新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以后的试点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做好试点工作。一是进一步做好跟踪、监管。本着“民借、民还、民管、民用”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互助资金发放、回收的管理力度,杜绝不良风险发生。二是进一步总结、推广。对互助资金运行中的好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尝试推广扩大到其他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中去。三是进一步探索、创新。互助资金的运行机制不同于金融商业银行,要走特色之路,坚持内外结合,不断健全高效便民的运行机制,探索更新运作模式,借鉴小额信贷的一些成功作法,组建农村联保体系,拓展互助资金支持发展的潜能,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断推动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三、试点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互助资金总量小。每个试点村专项资金只有15万元,会员交纳的基准金和借款占用费十分有限,社会捐赠量小,所以总的资金量不足,与众多农户的需求差距较大。而且为了防范风险,借贷户数需进行控制,特别是借贷额度限制较低,也使需求与实际有较大反差,难以产生明显效果。比如说,发展养殖生猪,现在购买一头仔猪均价在300-400元左右,购买十头的话,就要4000元左右。二是借款周期相对过短。为确保互助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益,借款周期一般都比较短,长不过一年,而发展生产周期稍长一点的项目,比如猪苓种植项目就有一定困难。三是借款程序复杂。为确保资金安全,扶贫互助协会组织《章程》对入会农户借款程序有严格规定,一般是户主申请—担保人签名—小组长签字—互助资金协会审批—公示—签借款合同—办理借款手续——到期收息。人缘不好的和家庭贫困点的农户就没有人愿意为其担保,这部分人就借不了款。同时,也有部分人不愿意为别人担保,怕担责任等。四是互助资金协会没有办公经费。大部分村没有经济来源,按照千分之六收取的占用费很少,连基本的办公费用也不够。五是互助资金协会管理人员工作补贴太低。大村年人均补贴450元左右,小村年人均补贴才250元,调动不了互助资金协会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1、增加互助金总量。对于互助资金使用效率高、互助协会经营管理好、产业发展快、农民增收大的试点村,增加财政扶持资金的额度。

2、合理延长资金使用周期。在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将借款周期延长到2年。

3、简化借款程序。进一步简化借款程序,采取会员联保或抵押等形式,为农户提供担保,增加放贷量。

4、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加强对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管理人员培训提供资金保障。加强协会的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篇8

龙政办〔2009〕8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之一。为切实抓好2009年“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工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突出特色,提升产业。围绕畜牧、蔬菜、花卉、毛竹、果茶、水产等重点产业及水仙茶、绿茶、台湾高山茶、槐猪、河田鸡、白鹜鸭、山麻鸭、黄兔、乌兔等地方特色产品,科学规划“一村一品”项目,以项目为纽带,集聚各种发展要素,激活各类投资主体,形成社会多元投入机制,促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壮大。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参与“一村一品”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提高“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要扩大规模、打造品牌。要求“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都应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示范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拓展销售市场,吸引、组织和带动农民发展“一村一品”,加快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的特色优势产业。要进一步强化品牌培育创建工作,提升“一村一品”档次和品位,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扶持和引导“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村,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商标,开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培育和建设一批区域品牌,依靠品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三、要把握关键,落实抓手。以推广先进设施设备和集约经营技术为抓手,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一村一品”产业现代化水平。蔬菜、花卉产业示范村重点扶持新建钢架、竹架大棚;茶叶、水果发展示范村重点扶持新建水利设施;竹业发展示范村重点扶持开设竹山便道、新建灌溉设施,推广“深翻﹢施肥﹢号竹”集约经营技术;家禽养殖业示范村重点扶持标准化育雏保温、防疫消毒以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水产养殖业重点扶持池塘标准化改造以及推广新型渔业机械设备。要抓住机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一村一品”产业机械化水平,列入优质稻规模经营的示范村,今年内要实施全程机械化生产。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指导,立足特色、突出重点、落实抓手,切实做好“一村一品”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上新水平。

附件:

1、《2009年种植业“一村一品”示范村项目汇总表》

2、《2009年养殖业“一村一品”示范村项目汇总表》

3、《2009年水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项目汇总表》

4、《2009年生猪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

5、《2009年花卉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

6、《2009年竹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

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九年四月二十日 《2009年种植业“一村一品”示范村项目汇总表》 《2009年养殖业“一村一品”示范村项目汇总表》 《2009年水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项目汇总表》 《2009年生猪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

《2009年花卉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

《2009年竹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篇9

进入21 世纪以来, 我国西部逐步加大“一村一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力度, 然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障碍重重, 下面对其产业模式发展障碍进行分析。

一、“一村一品”相关文献

“一村一品”战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是“比较优势理论”, 包括斯密 (1776) “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和李嘉图 (1817)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由于以上两种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分析国际贸易和分工问题, 而“一村一品”战略 (不仅指一村或一乡, 还包括“一镇一品”或某特定区域特色产业) 主要涉及农业农村比较优势问题,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对于“一村一品”战略的分析显得过于宏大。经济学家舒尔茨 (1987) 首先从农业农村比较优势的视角阐述了特色农业的建立问题, 该理论成为“一村一品”战略实施的理论基石。舒尔茨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农民结合本地特色种植和开发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 从而最终带动整个区域形成新的生产格局。Xloppenbur (1992) 在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整体思路下强调了社会学家参与乡土知识的重建从而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Thirsk (1997) 则认为农业新模式应平衡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Turner和Hulme (1997) 从消极意义上指出“一村一品”管理模式对某一地区适用不能代表对其他地区亦适用;Hira-matsu (2006) 和Kurokawa (2010) 认为政府投资导向的“一村一品”是外生经济增长模式, 这种模式不能持久, “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应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Rogerson (2010) 从乡土经济发展理论的视角强调了对农村地区实施“一村一品”的具体方案进行二次审查的必要性;较近的国外文献更多是从比较经济视角研究“一村一品”战略, 如Yamazaki (2010) 、Claymone (2011) 、Jaiborisudhi (2011) 、Phonsuwan (2011) 、Hassan (2013) 等。国内研究“一村一品”的文献更多专注于讨论经验总结和经验借鉴, 进行理论经济分析的比较少, 如孙广勇 (2011) 、钱宁刚 (2011) 、张永凯 (2012) 、王燕青 (2012) 、徐竹英 (2013) 、杜明 (2013) 等。

二、西部“一村一品”产业模式发展障碍分析

(一) 金融保险制度障碍。西部“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专业生产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型、“专业生产农户+一村一品合作组织”型、“市场+专业生产农户”型、“政府+研究机构+专业生产农户”型等产业化发展模式。然而就西部“一村一品”运动整体而言, 产业化经营模式还在初步形成阶段, 单个农户种植和生产规模过小, 龙头企业与农户还没有形成稳定利益关系, 使得农户不能很好应对市场波动风险, 无法稳定于“一村一品”专业生产。农业生产由于依赖于气候, 其产量控制风险高于工业产品生产;加之农产品一般需求弹性较低, 农产品增产会加大其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因此, “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金融保险制度以降低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大幅波动风险。而我国西部农村尚无农产品价格保险和产量保险制度, 从而导致西部“一村一品”产业模式推广乏力, 专业农户的利益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一村一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还依赖于融资渠道的畅通。“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较之传统封闭农业经济资金周转额度大、运转周期长, 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无法仅依靠自有资金。农业风险较之商业风险更大, 商业银行普遍不愿给予“一村一品”农户贷款, 从而导致“一村一品”正规融资渠道仅依赖于农村信用合作社 (简称“农村信合”) 。农村信合一般只提供两万元及以下的小额贷款, 贷款期限为一年;除了贷款额度过小之外, 农村信合还存在贷款品种单一、硬件设施差、不良资产率高、服务效率低下等多方面问题, 无法满足“一村一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农村信合为了控制农业贷款风险, 一般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从而导致信贷员惜贷现象的发生。正规融资渠道的缺乏必然引发非正规融资渠道的盛行, 如农村高利贷和亲朋融资行为。亲朋融资渠道与市场扩展中的非人格化交易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因此亲朋融资亦不能满足“一村一品”规模化发展要求。而农村高利贷一般实行高利率低抵押率放贷策略, 然而放贷规模扩张必然增加“一村一品”农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从而加大农村高利贷资金链断裂风险。

(二) 土地产权制度障碍。“一村一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客观要求农地自由流转。然而,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以来我国农地 (狭义的农地, 仅包括集体所有的农地, 不包括国家所有权的农地) 普遍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其所有权是农民集体所有, 农户承包的是土地经营权, 不拥有土地流转权。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修正案) 》首次提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之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该文件指出, 按照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张本飞, 2009) 。该《决定》成为“一村一品”专业农户土地流转的最权威的中央文件, 然而农地自由流转仍然困难重重:农地流转缺少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流转双方普遍不愿签署正规的合同。虽然国家《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农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 但由于缺乏法律条文对农地使用权给予明确的界定, 地方政府或集体组织违背自愿有偿原则侵害农户承包经营权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 由于农村社保制度发展滞后, 农民不愿轻易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 (张本飞, 2014) 。因而,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无法建立, “一村一品”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无法实现。单纯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而成立的“一村一品”农户合作组织流于形式, 如依靠村委会或村小组干部成立的“一村一品”农户专业合作社, 由于缺少专业大户和产业的支撑, 不能发展成为真正的规模经营主体。因此, 土地产权模糊成为“一村一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

(三) 技术扩散与人力资本障碍。农业技术扩散是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关键, 而农技扩散的快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力资本积累规模和速度。然而, 西部人力资本缺乏, “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无技术和人才作支撑。西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 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往往选择东部较发达的城市发展, 从而导致留守西部的农户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年龄结构不合理, 难以胜任“一村一品”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重任;部分回流的外出务工人员首选亦非回家乡务农, 而是优先考虑在城镇开铺或做其他小本生意。以上两方面原因直接加重了西部人力资本的匮乏, 从而导致西部“一村一品”产业技术扩散受阻。

西部与全国其他区域农技基本情况的比较如表1 所示。西部农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6.7 年, 在全国四大区域中排名倒数第一 (根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对全国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进行数据分类整理, 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内蒙、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 其中东部农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出西部近30%;东部每百户农户拥有的农用汽车数量是西部的1.6 倍。西部农技基础薄弱, 人力资本缺乏, 导致西部“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 (表1)

(四) 生态环境障碍。此处的生态环境障碍指的是属同一类群的生物种类因在同一区域环境中长期单一种植所产生的限制生物种均衡分布的生态因子。“一村一品”专业农户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对土地进行长期单一的生产耕种, 然而连续单一的耕种会造成土壤生态环境障碍, 如生态环境平衡被破坏, 土壤生产力减弱等。原有的土壤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 将导致土壤的养分失衡和承载能力的下降, 从而最终降低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 生物多样性原理与“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的矛盾在长期中无法克服。

“一村一品”专业生产导致的生态环境障碍有:第一, 土壤矿物质元素平衡破坏, 原因是单一农作物长期对土壤某些元素或养分的吸收选择性将破坏矿质元素平衡, 从而造成作物缺素症状, 最终使作物生育受阻, 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第二, 特色农作物自毒, 实施连作后, 特色作物残体、根系分泌的自毒物质和病原物代谢物会影响特色农作物的代谢, 从而从内部抑制了特色作物生长发育;第三, 在“一村一品”专业生产连作条件下,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气体、光照、温度、湿度的平衡将遭到破坏。一方面硝化菌、铵化菌、放线菌等一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另一方面一些有害微生物总量却会迅速增长, 这样不仅导致肥料自然分解的障碍, 且病虫害繁多, 一些常见枯萎病、叶霉病、根腐病、蚜虫等会逐年加重, 如果进一步加大用药的药量和频率则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特色农产品污染, 从而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如“一村一品”农作物大棚种植导致土壤常年被覆盖以至于长期得不到雨水自然的充分淋浇, 土壤盐分浓度急剧上升, 高者可达20g/kg, 是自然露地土壤盐分浓度的7 倍。“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种植除了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之外, 还会引发土壤酸化, 土壤溶液浓度增加使其渗透势加大, 进而影响“一村一品”特色农作物种子根系的吸水吸肥。

(五) 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障碍。西部“一村一品”现代农业生产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健全, 龙头企业缺失。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专业农户与市场连接的桥梁, 是降低专业农户生产风险和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的有效手段。“一村一品”特色产品的统销和贴牌都需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参与。对专业农户的技术培训的技术指导也需要龙头企业和农技推广机构共同完成。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质量监督管理亦需要有力的合作组织进行监管。然而, 地方政府基层名义上发展“一村一品”专业组织, 其实仅仅关注其政绩工程, 专业合作组织专而不合, 没有龙头企业作支撑, 质量和监督都不能落到实处, 从而新技术推广较难, 应对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很弱, 且由于处于生产链条低端的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 致使丰收农户利润空间反而被压缩, 从而损害了专业农户专业化生产的积极性。另外, 由于专业合作组织无法做到统一品牌, 在龙头企业缺失的情形下, 农产品的价格过低, 产品附加值小, 无法进行深加工。因此, 在内因和源头上“一村一品”专业农户无法按照市场标准进行统一生产和质量建设, 从而不能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在外因上, 由于存在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障碍, “一村一品”专业农户无法统一公关和统一品牌, 从而不能有效避免低层次同质竞争。

三、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中对西部“一村一品”产业模式发展障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政策含义如下:

第一, 加强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建设, 简化“一村一品”专业农户贷款流程和降低贷款手续费用, 为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多样化信贷产品。针对专业农户信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可以推行如下的缓解措施:加强专业农户信用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对贷款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 统一反担保管理, 如农产品质押、保证金、财务核查等;建立“一村一品”政府扶持基金以部分补偿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金融风险、特色产品价格风险和产出风险;建立“一村一品”合作组织成员联保制度, 提高内部监督效率。

第二,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规范西部“一村一品”运动的土地流转市场, 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自愿有偿原则下加强“一村一品”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 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建立最为广泛的农村社保体系, 解决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后顾之忧。

第三, 针对西部“一村一品”产业技术扩散进行农技培训, 提高农户对于特色农业技术的供给和需求, 加强西部特色农产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政府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 积极引入商业或准商业的农技推广主体, 加强特色农业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与农技科研院校或私人咨询组织的合作, 支持“一村一品”农技服务业的发展。

第四, 进行可持续“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耕种, 建立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 减少特色产品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 提高西部“一村一品”自然循环和自然调节能力, 如实施茶园间作以保护生态。

第五, 加强西部“一村一品”特色产品的品牌建设, 为农业企业提供扶持和优惠政策, 创造条件扩大其品牌影响, 如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农产品博览会和展销会等;规范特色农产品的无序竞争, 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

参考文献

[1]Shakya G.Understanding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in Japan, Thailand and Nepal[J].AGRO, 2011.4.

[2]Schultz, T.Investing in people: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qualit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3]Thirsk J.Alternative Agriculture:A History:From the Black Death to the Present Day:From the Black Death to the Present Da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4]Turner M, Hulme D.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M].Basingstoke:Macmillan, 1997.

[5]Hiramatsu K.Numerical quantific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aquatic vegetation affec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ryzias latipes in an agricultural canal[J].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6.2.1.

[6]Kurokawa, K., F.Tembo, et al.Challenges for the OVOP move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Insights from Malawi, Japan and Thailand[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10.9.

[7]Yamazaki J.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OVOP) and Its Replic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M].Erasmus University, 2010.

[8]Claymone, Y.and W.Jaiborisudhi.Research Arliel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11.1.

[9]Jaiborisudhi, W.OVOP Network toward in East Asia and a Case study in Thailand:The authority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eneral public[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11.1.

[10]Phonsuwan, S.and V.Kachitvichyanukul.Management System Models to Support Decision-making for Micro and Small Business of Rural Enterprise in Thailand[J].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8.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篇10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上一篇:村信仰调查报告下一篇:爱党爱国名人名言